其他(心得)之小学生责任意识的存在问题及其对策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其他(心得)之小学生责任意识的存在问题及其对策

其他论文之小学生责任意识的存在问题及其对策 ‎ ‎  所谓责任意识,就是明确什么是责任,并自觉、认真地履行社会职责和参加社会活动过程的责任,把责任转化到行动中去的心理特征。‎ ‎  有研究表明:小学生责任意识的整体发展是与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一致的,但也确实存在一些责任意识淡薄的现象。小学生责任意识的缺失与淡薄问题,是一个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比如过分以自我为中心、自私冷漠、做事不认真、学习态度不端正、做事不计后果、生活自理能力差等方面内容。克劳迪娅曾说:一个没有责任感、没有价值感的孩子,因为找不到自己的生命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与重要性,便会感到迷惘,而失去创造的动力,容易为其他的一些物质性的轻浮的事物而吸引,沉溺其中。‎ ‎  一、难以认清自身的社会角色,缺乏自我责任意识 ‎  小学生中明显地存在不能正确认识自身社会角色的现象。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他们还未从幼儿园的角色中转变过来,即使是中、高年级学生,也存在难以认清自我的现象。他们虽然也表现出对自我社会角色的认识,但其认识仅仅是机械反映社会的外部要求,并未真正内化,这在学习活动中表现最为典型。例如在完成家庭作业方面,不少学生从不主动预习功课,学习态度不端正,意识欠缺,一些学生还必须由家长监督或“陪读”‎ ‎。小学生责任意识的缺失也会造成在某些方面能力的发展严重滞后,如系鞋带、穿衣服、洗脸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偏低。‎ ‎  二、过分的以自我为中心,对家庭的责任意识缺失 ‎  现在的学生中大多为独生子女,他们明显地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缺乏对他人的关心与同情,尤其是对家长,更是缺乏基本的感恩之心。比如学生不了解父母工作的辛苦,平时有乱花钱的毛病等。一些学生盲目与他人攀比,一旦得不到满足,就与家长吵闹,甚至对长辈缺乏应有的尊重。‎ ‎  三、缺乏对社会生活的了解,对社会的责任意识淡漠 ‎  虽然多数学生认为自己具有社会责任意识,但由于身心发展水平的制约以及与真实的社会生活是基本隔绝的,因此,小学生普遍缺乏对社会的了解,社会责任意识相当淡漠,如学生不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实践活动及公共劳动等。‎ ‎  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责任感 ‎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这种认识并未真正转化为主体的信念和行动。‎ ‎  针对上述现象,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从而激发其责任感呢?‎ ‎  一是培养主体意识,提供自主选择、自我体验的机会和条件 ‎  首先,教师要把小学生视作责任意识的主体,承认他们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给予充分的尊重。只有尊重学生,他们才能将自己视作独立的个体,进行自主选择,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  其次,激发小学生的主体意识,要求其必须将自我意识的发展作为基础,培养他们对自身社会角色的认同。无论是责任意识的形成还是责任的履行,对自身社会角色的认同都是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 ‎  另外,教师要提供条件,让学生自主选择。这是他们责任意识产生的前提。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教师应充分发扬民主,创设民主平等的氛围,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活动中自主选择,从而在自主行动中体悟自身的责任。‎ ‎  二是整合教育资源,促进责任意识培养生活化 ‎  在培养小学生责任意识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全面认识各种活动在责任意识培养中的价值和作用,有效地整合全部教育资源。首先,要走出课堂,回归生活,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认识责任、生成责任、承担责任。其次,必须将学校、社会、家庭等各种教育力量有机地整合,形成统一的教育力量。当前,家庭、社会、学校在责任意识培养的问题上存在着一定的分歧,家庭和社会教育中功利思想占据了主导,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学校教育的效果,因此,只有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将各种力量有机的统一在一起,最大限度的形成教育合力,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效果才能得以保障。‎ ‎  三是遵循层级性原则,加强责任意识培养的针对性 ‎  小学生责任意识培养,在目标上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针对高、中、低不同的年级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对于低年级学生,充分发挥目标的导向作用。对于低年级小学生,应当更多地着眼于结合他们的生活,形成最朴素的责任意识和责任感,积累责任意识发展所必须的感性材料和情感体验。而中、高年级学生的培养目标则可以较多地定位于对朴素责任意识的提升。同时,在培养方法和途径方面,应选择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多样化的方法和途径,以期获得理想的效果。‎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