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14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见证改革开放四十年农信社的变化征文精选3篇
见证改革开放四十年农信社的变化征文精选3篇 篇一 20XX年,我国改革开放XX周年,也恰逢我参加信用社工作40年。作为一名普通的农信人,亲身经历了农信社曲折漫长的改革和迅速发展的时代。回想过去“身之所历,目之所见”,真是感慨万千。 1979年中学毕业,我被分配到基层农村信用社。刚出校门的我,对信用社一无所知,社会上也很少有人知道。当时还想,信用社是送信的吗?带着疑问找到公社(那时候不叫乡镇)院内角落里破旧的三间砖瓦房,掀开破旧的布门帘(上班时是冬天),看到满屋烟雾缭绕,墙边是一个用土砖砌的大煤火台,正冒着火苗与烟雾,两张破旧的办公桌摆放在角落,两张快要散架的竹床上面铺着稻草床垫(晚上值班守库时睡在上面,其中一张陪伴了我无数个不眠之夜)。对于我的到来,信用社老主任有些吃惊,说没有接到通知,要到县农行问问(当时信用社归农行管),让我等几天再来,那时通信条件很落后,信用社没有电话。 几天后,我便正式开启工作生涯。渐渐地,我知道了农村信用社是干什么的:会计是记账、报表、填制传票的;出纳是管收款、付款的;会计、出纳双人临柜、交叉复核;信贷员下乡吸收存款、收贷款、管理信用站。农村信用社讲究“三铁”(铁帐、铁算盘和铁规章),并没有什么培训、学习之类的,都靠老员工带。信用社在社会上知名度很低,待遇很差,与同一屋檐下的农行员工身份相比相差很大。农行被称为“正规军”,信用社被戏称为“土八路”,那时自己都感到很可笑,看看那些信用社老员工,冬天头上箍着白毛巾,夏天戴着旧草帽,每天骑着除了铃子不响、其他都响的破旧自行车,穿梭在坑坑洼洼的泥土乡间小路上。为了尽快收回建社初期发放给社员的生活生产贷款,当年瘦小的我也骑着二八大架自行车跟着老员工往村里不知跑了多少次,也记不清掉进去多少次乡间小路两边的土沟大坑。不过,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收回该村全部陈欠贷款几十笔。 就这样,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时间长了,也就感到了基层农信社的艰苦和生活上的枯燥无味。晚上时常望着烛光发呆(那时候经常停电),思考自己以后的工作和生活。当时和我一起分配到信用社的同学有好几个忍受不住这样的环境和生活,调到其他条件好的单位了,而我选择了留在信用社,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充实、丰富自己的生活。偶然的一次机会,看到报刊上有一幅漫画,从此,我便喜欢上了漫画。看的时间久了,我也尝试着学,并向报刊投稿,那段时间,工作之余就是盼望着邮递员的到来,结果都泥牛入海、毫无音信。不能轻言失败,我利用休息时间,外出拜师学艺,终于在市级报纸上发表了自己的第一幅幽默漫画,当收到样报和壹块伍毛钱的稿费时,内心相当高兴。后来,还把自己的苦和乐写出来,寄给据说是全国农信系统唯一的刊物《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杂志。不久,该刊就用一整页版面刊登了我写的一个农信人八小时以外业余生活和插图。此后的几年间,先后在《金融时报》《中国农村信用合作》《北京晚报》《河北经济日报》等发表反映经济、社会等题材的漫画数百幅,并参加石家庄、杭州、江西等地的漫画展览,在“储蓄与生活”“储蓄漫画有奖赛”等主题漫画大赛获奖十余次。正所谓开心方寸之中,笑看幽默人生。充实的业余生活极大提升了自己做为一个农信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1983年,随着镇政府(已由公社更名为镇)搬迁,我所在的信用社也在新址临街的地方盖了砖混结构的二层办公小楼,这是该县农信社第一座楼房,配备了柜台、铁栏防护网,夏天有了电扇、冬天有了蜂火炉取暖,不仅改善了农信社的办公环境,也提高了社会形象。各项存款也从十几万元发展到突破百万元,全县在我们信用社隆重召开了现场表彰大会,给老主任披红戴花。1984年,信用社进行体制改革,恢复 “三性”,即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和经营上的灵活性,召开社员代表大会,民主选举信用社主任,当时,每个信用社都是一个独立法人。随着改革的深入,原有农信社员工的文化素质和业务能力都不能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1987年,我参加了由省农行组织的信用合作专业大专培训班,到大学脱产学习一年,开班当天,人总行教育司司长也专程赶到学校进行祝贺,称是全国农信社首期大专层次培训班。 我先后从事过分社会计、信用社出纳、信贷员等岗位,1988年抽调到县联社,当时的县联社由农行信用合作管理股改制,全部人员“4+1”(4名农行人员、加自己一个农信人员)。担负着全辖38个信用社管理、协调和服务。为了随时掌握全辖业务指标进度情况,经常是5天、10天每个网点用电话向联社报进度。那时电话少,有时还得到外边借电话,各种各样的统计报表也一直在增加,再加上联社成立之初有许多纷繁杂事,说“从早忙到晚” 一点也不为过。后来联社搬到县政府招待所租房办公,也安装了自己的电话,可电话费超支又成了难题。为了防止乱打电话,索性用白铁皮做了一个盒子,把电话锁进去,一般情况只能接、不能打。 再后来,县联社按照改革要求,增加了人员、设置了“四股一室”(业务股、财务股、稽核股、社务股和办公室),主任仍由县农行行长兼任,除主持工作的副主任享受副行级待遇外,其他副主任都是股级。那时经常碰到熟人朋友问:“你在哪个单位上班?”我说:“县联社。”又问:“那是干什么的啊?”那几年,我不断地进行着解释。记得还有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事,单位好多天没有收到订阅的报刊了,我就问邮递员怎么回事,原来,他还不知道有我们这个单位,误认为县供销联社就是县信用联社,把每天的报刊都投送到那里去了。 1993年,当时信用社业务经营不规范,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全市开展了农信社会计工作达标升级活动,前后几年,我一直参与其中。规范提高辖内农信社会计工作基础的同时,多次到外县农信社的网点参加检查验收。信用社业务也逐步由全手工记账、操作,逐步上单机版微机办公。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冬天员工上面用手操作着微机办业务,下面双脚登着蜂火煤炉取暖的尴尬场面。后来农信社有了双手托钱币,象征着合作金融,属于农信人自己的社徽,我经常戴在胸前,自豪感又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1996年,农信社正式与农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我先后参加了1999年农村合作基金会清理撤并;2000年工商行组建、人行组建的城市信用社清产核资及撤并到联社的一系列工作;2005年开始申请央行票据,并申请成功。我在联社财务岗位上十几年可以说没有节假日,每逢元旦、五一、十一假期都是月报、季报、年报的时点,特别是到了年终决算的时候,都要手工计提各项提留、盘点资产、核算盈亏,并手工汇总抄写年终决算报表,加班加点,都要熬上几个通宵。 2005年,省联社成立,结束了农信社“上无父母爹娘,下有儿孙满堂”尴尬的管理体制,县联社也结束了“漂泊的生活”,有了自己的办公大楼。农信社由单独核算、独立法人的管理,变成了以县联社为统一法人的管理体制,明确了农信社的地位性质和为“三农服务” 的宗旨,自此,农信社步入发展快车道。农信社所辖网点统一了形象标识,开展了星级网点建设;员工的办公用品也由算盘到计算器、再到现在的微机互联网;业务从单一的存、贷款,发展拥有信通卡、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农信e购”聚合扫码支付等多种电子银行业务;繁华的地方都布放了农信ATM,农村实现了“农信村村通”;风险防控实现了远程授权、事后监督和远程监控三大系统;大街小巷到处都有农信社的宣传广告,县城的公交车上也都张贴着农信社的标志和服务承诺;一批批朝气蓬勃、青春靓丽的大学生加入到农信社这个大家庭;统一的工装,规范的礼仪服务,围绕员工生活开展的小厨房、小菜园等五小建设活动等等。农信社各方面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了社会地位和社会形象。我所在过的农信社各项存款已达到9亿之多,所在的县联社已突破百亿大关。 回想自己一生、一辈子的信合事业,经历了太多太多,有失败、也有收获。目前,我成为我们农信社参加工作年龄最小、进入联社最早、接受大专教育最早、取得经济师职称最年轻、参加检查工作次数最多、加入农信社时间最长的员工。我遇到过很多好同事和好领导,他们对我的工作和生活有过很大的帮助。使我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学习上遇到一个好老师、工作上遇到一个好同事、生活上遇到一个好伴侣,人生足以!过去的已经过去,用一句现在流行语来总结,那就是“我骄傲”!近期,联社又召开了社员代表大会,农商银行改制工作已全面启动。不久之后,有着60多年发展历史的农信社,将组建为新型、现代化的农村商业银行,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我做为一名农信社老员工,没有什么豪言壮语,继续在平凡的岗位上认真学习、踏实工作,为自己的信合事业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篇二 四十年前,老农信人用脚步丈量田间地头、用算盘见证年年丰收、用挎包承载百姓希望、用笑容载满真诚服务。四十年后,新农信人秉承优良传统,继续发扬“挎包精神”,敲击键盘续写小康生活、细心体贴提供优质服务、身穿马甲走入田间商铺、崭新系统迎接灿烂明天。改革开放四十年,“挎包精神”依旧熠熠生辉,谱写壮丽诗篇。 刚入行时,我问老同事,“挎包精神”究竟是什么?那时懵懂的我并不知道挎包承载着什么、记录着什么、又代表着什么,直到同事向我娓娓道来“那些年”的故事,才第一次对“挎包精神” 有了浅层的认识,这是我们老一代农信人身背挎包,翻山越岭,走村串户,主动上门为老百姓提供金融服务的一种奉献精神。在物质条件、科技水平并不发达的年代,信用社可以说是广大农村地区提供金融服务的先锋站。那时人们对于金融服务的了解不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很少,农信人便走村串户地为百姓宣传金融知识和金融产品。那时许多百姓有将现金放在家中保管的习惯,逢年过节经常会被小偷光顾”,一年辛苦的血汗钱付诸东流,对百姓来说是莫大的损失。我们的信贷员通过不断的宣传,耐心的讲解,转变了百姓对于“存款”的概念。百姓不仅在信用社吃了颗定心丸,存款有了安全保障,还获得了额外的收益,有了利息。一场背着挎包的宣传获得了双赢的结果,正是“挎包精神”赋予农信人的甜美果实。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也吹遍了广大农村土地,许多人走上了创业致富的道路。农信社的信贷员们也背起了挎包,天天前往田间地头,与当地百姓打成一片,设身处地了解百姓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的各种资金难题。每当老百姓遇到困难时,信贷员们都会在最快的时间内给予答复并提供贷款资金支持,让老百姓能够第一时间将所得款项用于购买原料、种植、养殖等用途,充分感受到农商银行贷款的方便、灵活、快捷。通过一天天的走访、一趟趟的服务,信贷员与百姓建立了良好的感情基础,客户和信用社之间也建立起强大的信任,这份信任成为我们最引以为傲的情感。时至今日,再见到一些老年客户、村中百姓时,他们依然会笑着说,别人我不信,就信任你们。而我依然会被感动的热泪盈眶。 “挎包精神”曾如此大放异彩,后来却日益暗淡,挎包银行在农信社中也逐渐消失。交通更方便了,道路更平整了,物质条件更优越了,军绿色朴实无华的挎包也变成了名牌,原来满满的客户信息记录本、满满的宣传折页也不见了踪影,田间地头也不见农信人的身影,我们和老百姓的距离越来越远。在贷款营销中,坐等客户上门的情况多了,忘记了农信人的本分,忘记了主动营销的理念,忘记了我们农信社扎根农村;在贷款催收上,一味依靠电话,忘记要深入了解贷款户情况。伴之而来的是吃拿卡要,忘记了和百姓之间最深厚的情感。我们是农村金融,我们离开了农村、农民,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我们必须要继续发扬挎包精神”,到农村基层去,了解农民的需求,深深扎根农村,才能不断壮大自己。 为了重拾“挎包精神”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金融市场占有更广阔的天地,重新建立与百姓之间的信任关系,树立我们的光辉形象。40年后的今天,我们穿上了红马甲,重拾起了挎包,走进乡村,挨家挨户普及金融知识。威海农商银行崮山支行的员工在下班之余,趁着夕阳的余晖,走进了美丽的乡村,这是我入行以来第一次真正走近客户,倾听百姓的声音。这次活动历时一个多月,起初,我是害羞的,就像我第一天上班一样,把“再见”说成“慢走”。然而村民是淳朴的,我反而被他们的热情深深感动了,不管是虎头虎脑的可爱孩子,还是步履蹒跚的耄耋老人,都热情地跟我们打招呼,微笑着倚在门框目送我们离开。他们会拉着我的手,在田间地头,摘杏子、黄瓜给我吃,邀请我回家吃饭。我深深地感到,我对他们的付出甚至没有他们给予我的多。我想起在柜台上有时我会对他们没有耐心,有时我心里会嫌弃他们这也不会那也不会,此时的我羞愧万分。万没有想到,他们把我当成客人,当成亲人,当成可以信任的人。 走访过程中,我们的小挎包塞的满满当当,比起四十多年前,我们的内容更加充实,随身携带着各种各样的金融宣传资料。我们为做着小本买卖的生意人带去新版人民币防伪特征介绍,手把手教他们如何辨认假币;我们为眼界开阔的年轻人带去理财产品,为他们合理规划资金;我们为赶大集的小商贩带去零钱,解决他们不便找零的苦恼;我们为留守老人带去防诈骗材料,提醒他们提高警惕切莫听信他人;我们为当地企业带去最新的贷款产品,因地制宜,具体分析他们的经营情况,为他们推荐更适合的贷款产品。当我们第二天发现前一天晚上见到的笑脸出现在营业厅时,那种喜悦不能忘怀。总有人质疑,扫街有什么用,挎包精神有什么用,牺牲业余时间有什么用,给老百姓讲这些有什么用。可是,当我看到他们感兴趣的眼神,当我看到他们手里拿着高息理财的宣传单,当我看到他们淳朴的笑容时,我知道,我们的“挎包精神”没有白费,我们的努力有了回报。 新时代下,“挎包精神”赋予每个农信人更为深远的意义。如今,金融领域竞争日趋激烈,身为农商银行更应深深扎根农村市场,时刻不忘以农为本。在农村市场中,竞争者也越来越多。良好的服务是核心竞争力,老百姓信任我们,在我们这里感到温暖、不拘束、不害怕、不紧张,才会信任你。我遇到许多年岁较大的客户,因为受制于文化水平的局限缺乏自信。更有甚者徘徊在银行门口,害怕办理业务。如今,我们也“走出去,引进来” ,晚上走出去,走到百姓家中。白天,百姓走进来,走进银行大门。他们不再害怕,因为他们知道我们会帮他们解决好问题。许多客户常来常往,把银行当做第二个家,无聊时就来转一转,聊聊天。了解了解最新的产品,听听最新的政策。我们也从客户的讲述中,了解到其他金融机构可借鉴的好的服务。例如,网上对账,电子印章等等。可喜的是,此次山东农商行系统转型升级工程的工程师们,也充分考虑了市场的需求,在多个系统,多个层级,多个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升级,提高了客户体验和服务效率。不知不觉中,我感到银行不仅仅是一个提供金融服务的场所,更成为了一个感情的基站,成为连接着我们和客户的纽带,我们彼此交流,互相沟通,倾诉着生活、工作的点点滴滴。 对于城市中的农商银行来说,竞争压力更大。每走几步就是一家银行,客户可进行的选择更多了,对于我们来说,抢占市场就更难了。所以,在城市中,重拾挎包精神同样迫在眉睫。为此,行领导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和差异化产品推荐,退出许多个性化产品。例如公职人员贷款、出租车贷款、小微企业贷款、农户贷款、信e贷等多种产品。在员工扫街入户时,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进行推荐,提供差异化服务,让客户更加满意。我行的员工更是充分利用产品优势,深入企事业单位,深入学校、医院、政府机关,利用产品优势和地理优势牢牢把握身边的潜在客户。为他们全面分析利弊,为他们量身定做最合适的方案。不仅提高了贷款余额,更是获得了广泛好评,客户们口口相传,呼朋引伴,提高了我行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同时,威海农商银行各支行还积极举办各种公益活动,自发组织客户,宣传主题银行。冬泳主题,健身主题,环保主题等等不胜枚举,充满个性和趣味的活动吸引了更多的客户。此外,我们还成立了威海农商银行合唱团,在这个火热的夏天,在各个街道的纳凉晚会上绽放光彩,展现了我们威海农商银行积极向上的形象。 改革开放四十年,挎包精神谱诗篇。这是一首优美动人的散文诗,这是一首酣畅淋漓的咏叹词,这是一首未完待续的新诗篇。我们新农信人将继承老一辈农信人的优良传统,传承着农信人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优良品质,用最完善的系统,最先进的设备,最贴心的服务,最负责的态度,谱写“挎包精神”的崭新篇章。 篇三 岁月如梭,时光荏苒,转眼到了2018年,我们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今天,站在历史的新征程上,回首过去,我们才知道已走出多远,变化是什么。回忆所走过的历程使我感慨万千。40年前,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一曲《春天的故事》唱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从农村到城市,各行各业沐浴着春天的阳光,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前行在现代化建设的路上,这一路我们风雨兼程,凯歌高唱。40年来,特别是党的是十八大以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这是解放思想的40年,是农村信用社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40年。农村信用社紧跟改革开放的步伐,用智慧与勤劳之手书写着辉煌壮丽的篇章,我做为一名老农信员工对40年间农村信用社发生的变化都历历在目,记忆犹新,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全部历程,这是一个值得铭记的历史。 指上变迁——从算盘到健盘。1973年,我高中毕业后在村劳动,不久被大队推荐到本县南安公社信用社任财务管理员,从农田到了农信,确立了人生的坐标,一干就是45多年。当时信用社共有4名员工,在简陋的办公室里承担着140多个集体核算单位和群众的存取款业务,办公桌上一人一架木算盘,员工人人都练就一手指上功夫,噼里啪啦清脆的算盘拨打声消除了室内的寂寞,沙沙的点钞在手上飞舞,真让我羡慕至极,虽然在读小学时也有珠算课,对珠算口诀背得滚瓜烂熟,拨珠还比较利索,但到实际工作时感到离同志们的技能相差太远,特别是看到墙上的技术比武奖状时,更感到自己知识的短板,从此每天利用夜间练珠算、练点钞,总盼早一天成为熟手。那时,一切业务办理全靠手工记账和算盘,顾客取存款和收贷款的利息计算就是费时费力,一旦遇到几个客户办公真是急得满头大汗,但不得有半点马虎。特别是到月末结账时,全社包括主任在内的4人全部上阵,会计唱票,其余3人每人一架算盘,数据以两人一致为准,真是费力费时。随着时代发展变迁,信用社在业务办公上从丢开算盘到微机管理、到电脑对外办公、到业务和管理全面实施电子网络系统上线,“信合通” 卡的发行,手机银行系统开通,自动存取款机的安装,全县服务网点实现了村村通业务,通存通兑,行内资金划拨瞬间完成,面向全国开通的大、小额业务可以随时到账,真是手指一点汇通天下,许多的中间业务也为我们的经营带来了收益。员工坐在柜台旁敲打着键盘命令,手指就像在健盘上弹钢琴,一笔笔业务随着键盘的点击成功,就连通知开会,下达文件等利用微信一点马上达到。随着科技的发展文水县农信社又建设了内部网络,员工们总喜欢在工作的闲暇时间通过网络讨论和交流工作经验,分享学习心得。偶然遇到难解的问题,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有其他同志给出答案……在改革开放的路上社会已悄然进入电子化时代,信用社也在前行中实现了从算盘到键盘的历史性跨越。从算盘到键盘,记录下一代代农信人激情洋溢的工作历程;从算盘到键盘,书写下农信人蛻变发展的绚烂篇章;从算盘到键盘变的是生产工具,不变的是普惠金融的赤子之心。科学技术给快速发展的农信社插上了飞跃的翅膀,把农村金融推上现代化科技殿堂。 环境变迁——从祠堂到楼房。50年代初,文水县农村信用社普遍建立,我在的南安信用社是1953年建立,信用社办公点设立在村中一家民房内。1958年由于信用社下放人民公社管理,公社为工作方便将信用社搬迁到和公社一块的村边郑家祠堂庙里办公,安排在2间殿房内,办公住宿为一体,办公室内4张木床围着一张大办公桌,长条板凳木制钱柜就是信用社的全部家当,厨房也是临时搭在屋檐下。1979年恢复农行后,信用社隶属农行管理,山西省农行进行所、社联营试点,信用社与营业所实施合署办公,因工作需要南安信用社于1981年修起7间平瓦房,和农行营业所共设了3间营业室,从此有了职工宿舍,有了职工灶房,有了水泥柜台,开始了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体制,员工增加到7名。改革开放后的1993年,因业务不断扩展,在村委的大力支持下,在村中繁华地段修起10间二层办公楼,宽敞的营业厅窗明几净,花岗岩柜台,防弹玻璃报警器,鲜花香味四溢,员工宿舍、厨房、洗澡间、档案室、职工活动室样样实施齐全,并有宽趟的大院子,在院里为员工种植各种疏菜,还搭建了车库和停放自行车车棚,使员工有了幽雅舒适的办公和生活环境。 业务变迁——从五位数据到九位数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信社经过恢复“三性” ,业务得以快速发展。南安信用社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存款余额为12万元,贷款投放6.9万元,到2018年初存款余额达到2.5亿元,贷款余额达到5864万元,从这组数据看真是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数据的变化折射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农民富裕的成果。在这可喜的成果背后,农信社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南安镇管辖有10个自然村,土地6400亩,8981户,36112人。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土地下放到个人,农民在种什么上犯愁,这时信用社积极支持农民开展多种经营,在种植上打破传统的单打一粮食种植,在信息和资金上先扶持谢家寨村的土地承包户种植梨树50亩,见效后开始大面积种植梨树,到90年代中期,有政府的政策指引,有信用社做坚强后盾,有省农科院和山西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的技术指导,果农的经济收益逐年增加,南安镇一跃跻身于山西省最大的贡梨生产基地行列,并于1998年以女皇武则天的头像为酥梨注册。1999年10月,“女皇贡梨”参加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并荣获山西名牌产品,成为当年博览会上山西展团最受欢迎的产品,荣膺农博会“最受消费者欢迎产品”,“女皇贡梨”这张主产品牌在南安镇越打越强。随后,北京、广州、西安、呼和浩特、昆明和湖北等地的客户前来在现场签订了订购合同,还有些优选出来的上品梨还出口到东南亚等国家。1999年南安镇政府建起了果乡贡梨开发区”,2000年南安村还成立了“山西文水女皇贡梨合作协会”。为使这一产业得到大规模发展,信用社经常组织金融服务小分队送贷到村进行现场办公。到2004年果树面积近25000亩,其中梨树2万余亩。已挂果的梨树约15000多亩,每年产绿色食品的梨果近6000万公斤。以南安为主体,到现在南安镇梨树种植面积达48000余亩,占耕地面积的85%以上,品种以“酥梨”为主,产量逐年增加。信用社针对产量增加出现卖难问题,支持成立专业合作社,帮助建起4座大型恒温冷库进行反季节出售,使价格翻倍增加。1998年南安酥梨被工商局注册定为“女皇贡梨”,还曾多次在农产品展览会上获奖,女皇贡梨已成为文水特产,南安镇也被称为“贡梨之乡”。品牌创立后,为更好地扩大知名度,南安村委利用著名作家孙谦是本村人的有利条件,在县政府的支持下启动了“迎春梨花节”每年4月中下旬仅有的一周时间,南安镇迎来它最美的时刻,田畴遍地梨树吐蕊绽蕾,梨花竞相盛开,与蓝天、白云等共同描绘出一幅幅宛若图画、恍若隔世的“世外梨源”风光,迎来了全国各地的文人墨客,记者、画家、诗人、摄影师,为广泛宣传推销贡梨起到积极作用。 近年来,抓住梨果业这一主导产业不放松,扩大种植规模,创特色、重内涵,农业优势厚积薄发。全镇正常年份总产量达1.2亿公斤,销售收入2.1亿元,成为农民发家致富的“摇钱树” ,信用社的支持既使农民发家致富也培植了储源。南安镇梨农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有信用社做纽带将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由梨果种植基地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发展。要把农民引入市场,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制。抓住农业产业化的两个关键环节,即选择高附加值的种养品种和发展龙头加工企业,形成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市场化运作的发展模式。 体制变迁——从群众称“游击队”到支农“主力军”。农村信用社自建立起,是一支活跃在农村的支农队伍,他们披星戴月关心农民疾苦,风里来,雨里去,用脚步丈量着农田,但在管理体制上几经周折,几经变更,没有自己的“主心骨”,更是无名无分,所以群众称信用社是金融队伍的“游击队。直到2005年省联社的成立,农村信用社才有了自己的家,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和队伍的壮大,已真正成为名正言顺的金融机构,以一年一个新台阶的速度发展,是一支活跃在希望的田野里的支农主力军。 一段段旧貌换新颜的壮阔历程,一个个史诗般发展奇迹,有力地证明了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是各行各业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不止步,我们随着改革步伐的不断深入,在十九大精神指引下,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再接再厉,用敬业精神创造出农信社更加美好的明天。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