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2-26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数学(心得)之小学生数学课本阅读规范教育浅析
数学论文之小学生数学课本阅读规范教育浅析 作者:蔡春芳 磐安县安文小学 内容摘要:透视小学生数学学习情况,可以发现阅读题目不认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较弱,学习新知依赖性强等种种问题。主要原因:老师没有充分认识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性,没有耐心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没有精心指导学生规范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着重关注怎样阅读一道题、怎样阅读一节课、怎样阅读一个单元的规范训练,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快乐学习,培养自信心,以达到轻负高质之目的。 关键词:轻负高质 课本阅读 规范 训练 目前,在强调轻负高质的背景下,我认为轻负高质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建立自信,学会学习,在自主学习中享受快乐,在快乐学习中健康成长。也就是说,轻负高质可以从学生的自主学习开始,而自主学习,又可以从学生的课本阅读开始。可见,规范学生阅读,是摆在每一位数学老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几年来,笔者在学生课本阅读规范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现象透视 现象一:哦,我知道了 学生平时在数学练习中,错误较多,有的简直让人啼笑皆非。错误原因,许多学生拿回作业本就能发现,有的只要仔细读题就可明白。“哦,我知道了!”“原来是这样。”“哎呀,我真是太粗心了!”是真的粗心吗?实际上是学生根本就没有养成仔细阅读题目、认真分析题目的良好习惯,是学生阅读能力上的一种欠缺。 现象二:题目读完了吗 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几种现象:有的老师出示题目,只过了几秒钟,就迫不急待地抛出问题,“题目读完了吗?怎样解答这道题?”其实许多学生还刚刚开始看题目,有的学生也许压根就没有开始阅读题目。有的老师和学生一起读题,并且在读题时很自然地突出重点词句,无意之中已经把题目的分析思路暗示给学生。甚至,有的老师干脆把分析思路完整而又清晰地主动呈现给学生。老师的原意是提高课堂效率,但实质上这种行为往往会导致学生读题能力的低下。久而久之,由于学生得不到读题的有效训练,无法养成良好的读题习惯,致使课堂效率更低。 现象三:没教过,我做不来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经常会布置学生预习,并完成相应练习。检查结果,往往令人遗憾。有的学生虽然预习了,但不知道新课学什么;有的学生根本就没预习,只是凭自己对题目的理解应付完成作业;有的学生干脆不做预习作业。当老师问及原因时,学生的理由似乎很充分。“我看不懂。”“我不知怎么预习。”“没教过,我做不来。”“以前的老师从来不叫我们预习。”学生的回答让我们震惊,值得深思。 二、问题反思 (一)没有充分认识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阅读,语文课需要,数学课也非常需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强调的一个新理念是“注重培养学生包括数学阅读能力、应用能力和探究能力等诸种能力”。因此,数学教学中,我们要高度重视学生数学阅读的指导,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有的教师没有充分认识数学阅读能力的重要性,没有将数学阅读纳入教学的基本环节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的教师为了追求分数,看重的往往是显性的数学知识灌输和技能的强化,对最有持续影响力,但不能立竿见影的学习方法如阅读方法等则无暇顾及。有的虽然重视,也只是停留于在表面,并没有有效的常规训练,没有长期的耐心培养。 (二)没有耐心培养学生良好的读题习惯 有的学生认为阅读是语文或英语的事情,数学课本没有阅读的必要;有的学生拿到数学题后不是先仔细阅读题目条件,而是先看题目求什么;有的学生看到应用题就头疼,不能正确理解题目呈现的众多条件。这是因为教师没有耐心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有的教师错误地认为学生看错题目是因为粗心大意,其实是学生根本就不会读题。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在潜意识里地就认为数学课本阅读不重要,只是看重知识点的落实,完全脱离数学课本。 (三)没有精心指导学生规范的阅读方法 有的教师虽然认识到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重要性,但没有持之以恒地精心指导学生规范的阅读方法。其实,数学阅读应该伴随学生的学习始终,只要学数学就必须学习数学阅读。我们要立足课堂,结合教材阅读,时时渗透阅读,而且都应该规范地阅读。比如,有的教师让学生预习新知,只是简简单单的两个字:“预习”。学生怎样预习?预习的效果如何?不太重视。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一个人不可能终生依靠老师,每个人必须自己学会学习。阅读是自学的主要形式,自学能力的核心是阅读能力。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比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更加重要。 三、规范措施 近几年来,我在规范课本阅读方面作了一些探索与实践,着重关注怎样阅读一道题、怎样阅读一节课、怎样阅读一个单元的规范训练,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一)怎样阅读一道题 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和反思,我认为通过粗读和精读两个步骤训练学生比较有效。 1.粗读阶段——读清,分辨题类 不少学生在读题时不是漏看,就是错看,往往一看就做,一做就错。有的学生拿到题目,只用眼睛扫视一遍,感觉比较熟悉,就马上开始答题。因此,阅读第一步是粗读,让学生做到“读清”,即对所呈现的数学文本信息做到不看错,不多读漏读,而且要根据提供的信息判断出大致的题型。数学练习中,许多题类比较典型,如混合运算、组合图形的面积、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比例应用题、几何图形应用题等。当然,也有一些题目很难判断出题型,这样就要引导学生读懂每一句话后再答题。 2.精读阶段——读懂,按类阅读 精读阶段,让学生做到“读懂”,即通过阅读能够把一些空白补全,如“节约用水50%”、“用去20%”要读全为“节约的用水量是计划的50%”、“用去的数量是总数的20%”。还能够将数学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并用数学的方式表示出来。如,看到分数应用题的分率句,能够用自己的阅读方法解释它,可按份数读、按对应关系读、按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去读,按文字题的读法去读,按数量关系式读,等等。 按类阅读,就是按各种题类的规范阅读。比如: 例1:小兰的房间长3.5米,宽30分米,高3米。除去门窗4.5平方米,房间的墙壁和房顶都贴上墙纸,这个房间至少需要多大面积的墙纸? 这是几何图形应用题中的有关长方体实际应用题。阅读时可这样规范:一读“体”,读清楚这个物体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二读“单位”,看清楚题中各单位名称是否统一;三读体积还是表面积,求表面积还要读出“几个面”;四读公式或方法。 例2:小明有15张邮票,是小芳邮票张数的3/4。小芳有多少张?【注:为在网页中显示正常,分数横向书写。下同。】 这是分数乘除法应用题。阅读时可这样规范:必须读懂分率句。怎样才算读懂呢?即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释分率句、倒读分率句、缩短分率句、补充分率句、修改分率句等。如:把小芳的邮票张数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小明的15张相当于其中的3份(解释分率句);小芳邮票张数的3/4是15张(倒读分率句);15张邮票是多少张的3/4、多少张的3/4是15张、15张除以多少张是3/4(修改分率句);小芳邮票张数×3/4=小明邮票张数(读出数量关系);也可以用线段表示其数量关系。 例3计算125-6.76-3.24,125-6.76-3.97 这是小数加减混合运算。阅读时可这样规范:先分析符号特征,再分析数据特征。这两道题目,从符号特征上分析,都可以根据减法运算性质计算,但都简便吗?还要分析数据特征。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无论什么题目,都要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静下心来阅读,每种类型的题目阅读都应该有明确的规范要求,并加强规范化训练,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读题习惯。当然,正确的阅读方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会的,教师要有计划、有意识地进行长期的渗透,使学生不断地、经常性地受到启迪,在潜移默化中逐步领悟,使学生在自己反复的练习、教师的分析指导中学会读题,为正确解题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怎样阅读一节课 规范阅读一节课,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保证。让学生自己读懂一节课,难度较大。因此,规范训练初期,教师可设计详细的预习提纲,引导学生按照提纲阅读。当学生掌握一定方法后,可逐步向预习提纲简单化、预习提纲无形化转变。如北师大版第十册数学“分数除法(一)”可出示下列简单的预习提纲: “分数除法(一)”预习提纲 1.看完课题“分数除法(一)”你想到什么? 2.书本安排的两个例题,有什么异同点? 3.你认为这节课的分数除法,到底学习什么?你猜对了吗? 4.这类除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5.自主练习书本试一试的两小题和练一练的第1题。 6.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1.阅读课题,联想新知内容 学生自主预习,我不要求学生急于看新课内容,而是引导学生先学会阅读章节标题,即课题,因为它标出了课文主题。如:看完课题“分数除法(一)”你想到什么?学生的联想异常丰富,为后续学习作好铺垫。 生1:可能要学分数除以整数了。 生2:学最简单的分数除法,因为这是分数除法(一)。 生3:分数除法与前面的倒数有什么关系。 生4:分数除法要用到倒数这一知识,因为我们先学“倒数”。 生5:分数除法怎样计算? 生6:跟分数乘法是不是有相同之处? …… 2.阅读新知,分析编排意图 学生联想新知后,再重点引导学生阅读新知的主体部分。教材往往会把新课知识有条理地用不同方法呈现出来,如用情境图、表格式、叙述式出现,或者用“算一算”、“涂一涂”、“折一折”、“做一做”、“认一认”“试一试”等小标题把一节课内容有机串联。事实上,教材每一小部分内容都有其编排意图,这些编排意图,不仅老师要领会,也要让学生逐步领会,以达到学会学习之目的。如“分数除法(一)”主体部分的学习,我是这样引导学生阅读:“ 书本安排的两个例题,有什么异同点?” 生1:都是先用画图法分析,再列算式计算。 生2:它们都是把一张纸的4/7拿来分,单位“1”同一个。 生3:都是分数除以整数; 生4:都是把一个分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 师:那有什么不同点呢? 生1:4/7÷2,4刚好是2的倍数,所以直接可以用分子除以整数,并且计算道理书本介绍得非常清楚;4/7÷3,分子不是3的倍数,可以把除法转化乘法。 生2:一个直接用除法算,一个用分数乘法来解决,就是把新知转化为旧知; 生3:除数不是这个分数分子的因数,可以化成倒数再乘起来。 师:为什么可以转化为倒数计算? 生4:因为,把4/7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就相当于求4/7的1/3是多少。书本上的画图法和下面的一段话已经告诉我们。 师:谁能说说,两个例题安排的意图是什么? 生6:就是把分数除以整数的两种不同算法和为什么可以这样算的理由告诉我们。 让小学生分析教材的编排意图,似乎要求过高,其实不然。如上所述,学生预习后的回答,足以证明他们完全能领会课本编排意图。有的时候,学生的回答让老师大吃一惊,因为他们的答案与教参里阐述的编排意图基本一致。 3.小结验证,了解新课知识 学生阅读课题产生联想只是对新知有粗浅的印象。通过对新知主体部分的预习,就可以对新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此时,引导学生小结验证,自己的联想是否合理,新课的内容是不是自己联想的内容。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阅读思考的良好习惯。因此,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你认为这节课到底学什么?你猜对了吗?这类除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学生阅读后的答案是: 生1:学习分数除以整数的分数除法。 生2:学习最简单的分数除法。 生3:学习分数除以整数,如b/a÷c=b/a×1/c 师:许多同学都猜对了,真棒!那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怎样呢? (生答略。) 4.适当练习,检验阅读效果 学生自主预习后,安排适当练习,检查阅读效果。许多练习的编排,特点明显,各有意图,要求学生阅读思考完成练习。许多练习的编排,也很有特点,有其意图所在,要求学生做到边阅读边思考边分析。检查发现,两位学生没有认真预习,只是想当然地理解题意,全部做错了。其他学生计算方法都正确,只有几位学生计算上存在一点小错误。可见,学生按提纲预习效果比较明显。 5.总结质疑,提升阅读水平 一堂课预习结束后,要引导学生反思,鼓励学生质疑。课堂总结时,要引导学生反思阅读课本的习惯和方法,提升阅读水平。比如,“通过同学们的讨论交流,你认为自己在阅读课本时,哪些方面做得比较好,哪些方面做得还不够到位?”“老师设计这样的预习提纲,目的是什么?对你今后的预习有什么帮助?” (三)怎样阅读一个单元 阅读一个单元,就是要求学生通过对一个单元课本内容的整体阅读,梳理好一个单元的重点内容。整理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简单整理一个单元的要点,二是在整理要点的基础上充实内容。具体规范如下: 1.板块阅读 板块阅读,就是首先把一个单元的内容划分为几大板块。如第十册数学“分数除法”可分为三大板块:(1)倒数;(2)把分数除法(一)(二)合并成分数除法的计算;(3)简单的分数除法应用题,即分数除法(三)。 2.分块阅读 分块阅读,即在板块整理的基础上,整理出每一板块的具体要点。如第十册“分数除法的计算” 这一板块,又可以分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和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如图,就是学生第十册一、二两个单元的分块阅读作业。 3.细节阅读 细节阅读,即细化要点,在分块阅读的基础上充实内容。如解题方法、注意点、规律等,我经常以“细节是用心才能发现的”这一句话鼓励学生认真阅读。 下列就是学生的一次单元阅读的作业。学生做得非常认真,三种阅读方法均有。学生认为重点的,还用上彩色笔,或用☆、小括号、下划线等标注,有些算理还用图示表示。 学生有了阅读一道题和阅读一节课的基础,阅读一个单元不会感到十分困难。课本中“整理与复习”课,教师不能省略不上,而且应该做到由扶到放。从师生共同整理,到学生自主整理,循序渐进。 轻负担高质量,是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综上所述,我认为,对于数学教学来说,无论是做一道题,上一节课,还是复习一个单元,要实现轻负高质的目的,必须从阅读开始。只有长期有意识的训练、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规范的学习方法,才能不断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素质教育之路才能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李保伟的《读题》教学设想 2、黄顺炎的《把数学阅读请入课堂》 3、本人2010年撰写的《寓规范于细节之中》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