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三大理念是什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三大理念是什么

‎2020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三大理念是什么 ‎1、 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 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 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 即要按照课程标准、 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 完成知识、 技能等基础性目标, 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 其次, 体现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体现学生主体, 鼓励学生探究, 高效实现目标。 在进行学生教学发展过程中, 老师的角色定位也很关键, 正确的做法, 老师应是一个引导者、 方法的建立者, 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 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 ‎2. 强调教师成长。‎ 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 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 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 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 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 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3、 重视以学定教。‎ 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发展为本, 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改革, 体现以学生的“学” 来评价教师“教” 的“以学定教” 的评价思想, 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 提倡“以学定教”, 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 注意状态、 参与状态、 交往状态、 思维状态、 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评价。‎ ‎①情绪状态: 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兴趣, 对学习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是否能长时间保持兴趣, 能否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 学习过程是否愉悦, 学习愿望是否可以不断得以增强。‎ ‎②注意状态: 学生是否始终关注讨论的主要问题, 并能保持较长的注意力; 学生的目光是否始终追随发言者(教师或学生) 的一举一动; 学生的倾听是否全神贯注, 回答是否具有针对性。‎ ‎③参与状态: 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活动; 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并踊跃发言, 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和发言, 是否自觉地进行练习。‎ ‎④交往状态: 看整个课堂气氛是否民主、 和谐、 活跃;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友好分工与合作; 是否能虚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 尊重他人的发言。 遇到困难时, 学生能否主动与他人交流、 合作, 共同解决问题。‎ ‎⑤思维状态: 学生是否围绕讨论的问题积极思考、 踊跃发言, 学生回答问题的语言是否流畅、 有条理, 是否善于用自己的语言阐述自己的观点; 学生是否敢于质疑, 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展开讨论; 学生的回答或见解是否有自己的思考或创意。‎ ‎⑥生成状态: 学生是否掌握应学的知识, 是否全面完成了学习目标, 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否得到增强, 是否有满足、 成功和喜悦等积极的心理体验, 是否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了信心。‎ 新课程改革下的新理念、 新观点的主要内容 ‎1. 新的课程观 课程是教师、 学生、 教材、 环境四个因素动态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 。 学生与教师的经验即课程、 生活即课程、 自然即课程。 分门别类的教材只是课程的一个因素, 只有在和其他因素整合起来, 成为课程“生态系统” 的有机构成时, 这个因素才发挥应有的作用。新的课程观是生成的课程观, 整合的课程观, 实践的课程观。‎ 新课程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儿童是课程的主体; “生活世界” 是课程内容的范围; 课程是儿童通过反思性、 创造性实践而建构人生意义的活动; 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理解、 体验、 反思、 探究和创造为根本; 教师和学生不是课程的简单执行者, 而是课程的创生者。‎ ‎2. 新的学生观 新课程认为, 学生不是被人塑造和控制、 供人驱使和利用的工具, 而是有其内在价值的独特存在, 学生即目的。 每一个学生既是具有独特性、 自主性的存在, 又是关系中的存在。学生首先是人, 需要走向生活的人; 学生是“文化遗产中的人” ; 学生是“生活世界的人”“关系中的人” ; 学生是“时代中的人” ; 学生是“世界背景中的人” 。‎ ‎3. 新的发展观 以学生发展为本。 “发展” 的涵义: 全体学生的发展, 全面和谐的发展, 终身持续的发展, 个性特长的发展, 活泼主动的发展。 “学生为本” 的涵义: 价值观: 一切为了学生; 伦理观: 高度尊重学生; 行为观: 全面依靠学生。‎ ‎4. 新的知识观 新课程不再把知识技能视为凝固起来的供人掌握和存储的东西, 它合理地承认知识技能的不确定性, 认为知识技能的本质在于人们通过它而进行批判性、 创造性思维, 并由此建构出新的意义。 知识不是客观的东西, 而是人主观创造的暂定性的解释、 假设。 知识有多种:陈述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 原理性知识; 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 书本知识与经验知识; 规范知识与本土知识。‎ ‎5. 新的学习观 学习者不是被动的旁观者, 而是自主的参与者。 学习不是简单复制和印入信息, 而是主动解释信息, 建构知识的意义。 教学不是产品的传递,‎ ‎ 而是创设一定的条件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 学习者的学习是第二次创造, 自主理解就是创造。 知识是在自己先前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 知识是学习者在特定情境下建构起来的。 知识来源于生活情境和实践,具有一定的感性经验或生活中的“对应物” 。 学习的结果不仅在于知, 而且在于信, 在于课内知识与生活经验的统一。‎ ‎6. 新的教学观 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 与“合作” 的活动。 其中“对话” 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特点。 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观: A、 整合教学; B、 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 C、 构建素质教育课堂的教学目标体系(结论和过程统一,认知与情感统一) ; D、 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 ‎7. 新的教师观 新课程中教师的新角色: A 学习者, B 研究者, C 组织者(学习) D 引导者(学习) , E催化者(学生) , F 促进者(学生) , G 实践者(反思性) , H 开发者(课程)新课程条件下知识传授者角色的变化: A 由重传递向重发展转变; B 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C 由重教师的“教” 向重学生的“学” 的转变; D 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E 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 F 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 G 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 ‎8. 新的课堂观 课堂是对话、 沟通、 交往、 合作、 探究、 展示的平台。 课堂是新认识的生长点, 新激情的鼓动器, 学生带着疑问进课堂, 带着更多的疑问出课堂。‎ ‎9. 新的“课标” 观 从“教学大纲” 到“课程标准” 并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 更深层的是教育理念的更替、教育视角的切换。 “课程标准” 主要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 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 “课程标准” 是关照绝大多数学生, 提出的是一些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 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习阶段的共同的、 统一的基本要求, 而不是最高要求。 “课程标准” 做出的规定应具体明确。 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是可达到的、 可评估的, 而不是模糊不清、 可望不可及的。“课程标准” 的规定是有弹性的, 其范围应涉及认知、 情感、 动作技能三个领域, 也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消极教授者, 而是教学方案积极设计者。‎ ‎10. 新的教材观 教材是使学生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载体, 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主要工具。 标准是课程的“灵魂” , 教材是课程的“肉体” 。 标准是“罗马” , 教材是“道路” (条条道路通罗马) 。 树立“用教材教, 而不是教教材” 的观念。 唤起教学活动的“目标” 意识, 反对“教总比不教好, 教多总比教少好, 教得越多越好” 的经验主义做法。‎ ‎11. 新的评价观 评价是一个过程, 评价是一个教育的过程, 评价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评价是一个共建的过程, 评价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过程, 评价是民主、 平等和科学的过程。‎ ‎12. 新的作业观 在作业功能上, 应强调形成性和发展性; 在作业内容上, 应突出开放性和探究性; 在作业形式上, 应体现新颖性和多样性; 在作业容量上, 应考虑量力性和差异性; 在作业评判上,应重视过程性和激励性。‎ ‎13. 新的目标观 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4. 新的方法观 新课程倡导自主、 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法。 倡导有利于形成这三种学习方法的教学方法。‎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