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2-26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其他(心得)之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小学校教学管理模式探析
其他论文之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小学校教学管理模式探析 摘要:教学管理模式是指学校管理者或教育行政部门在某个既定的办学理念下,对教师的教育教学的外部行为进行计划、组织、调控、监督,长期以来形成的一些规定、制度、章程等。随着教育的发展和新课程的改革,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阻碍了教师主体精神的发挥,丧失了创造性,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能力受到束缚。基础教育改革倡导全人教育,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提倡学生主动参与式学习、合作学习,关注学生能力的提升和个性的良好发展。重建教学管理制度,通过引导,使学校形成学习、合作、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实现文化整合;促进教师,学生发展,完成社会角色转变。 关键词:中小学校;教学管理模式;新课改 1、引言 1.1 研究背景 自《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提出实施素质教育以来,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受到人们较多的关注。一些中小学校也积极探索教学管理的改革以促进课程及教学的改革。如改革班级授课制的教学组织形式以分步推进分层次教学;改革学生评价制度以推进各种类型的学分制;改革教师教学评价制度;加强对“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的管理,以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等。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角色、行为发生改变;要求教师的工作方式发生改变;要求教师教学策略发生改变。但在总体上,教学管理的改革尚未受到应有的关注,这影响了教学改革的进程。 为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培养创新人才,第三次全教会提出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这一教育思想观念与教育模式的根本变革,无疑要求加大中小学教学管理改革的力度。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新的管理理念进入教育领域把教师和学生视为管理的主体,满足他们的合理需要,注重开发他们的潜能,通过师生的主动参与与合作,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团结向上、合作奋进的学校文化,最终实现教师、学生和学校共同发展的目的。 1.2 研究意义 随着教育的发展和新课程的改革,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阻碍了教师主体精神的发挥,丧失了创造性,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能力受到束缚。基础教育改革倡导全人教育,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提倡学生主动参与式学习、合作学习,关注学生能力的提升和个性的良好发展。本文从新课改的要求出发,探析中小学校管理模式,通过引导,使学校形成学习、合作、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实现文化整合;促进教师,学生发展,完成社会角色转变。 2、我国现行的中小学校教学管理模式分析 教学管理模式是指学校管理者或教育行政部门在某个既定的办学理念下,对教师的教育教学的外部行为进行计划、组织、调控、监督,长期以来形成的一些规定、制度、章程等。根据对中小学校管理现状的观察、分析,我们认为目前中小学教学管理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经验管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学管理的直接实施者——校长、分管校长、教务主任都是已从事多年的教学工作或教学管理工作,管理者往往凭借个人或群体积累的经验作为实施管理行为的依据,运用传统习惯及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来进行管理。其优点是经验来源于实践,它是管理上的宝贵财富。但经验的积累需要一定的过程,所以经验管理模式有许多局限性,如经验思维方式的滞后性导致管理缺少创新;经验受时空条件的限制,使管理经验在新形势、新条件下失效;经验具有个别性,所以不能照搬别人的经验。 行政管理模式:是凭借行政权力实施行政职能并作为管理决策选择依据的一种管理模式。其优点是职、责、权明确,效率高,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使管理秩序化、规范化。缺点是容易产生“一刀切”的教条主义,也容易产生互相推诿、扯皮,有时会耽误偶发事件的随机处理,甚至会出现以权谋私的弊端。事实上教学系统并不象政府机关那样以等级链连接的系统,学校各部门、各科组之间是互相关联的,教师的劳动也是集体的,而教师劳动的个体性也是很突出的。所以学校系统中有明显的特殊性和个性,因此,行政管理模式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 科学管理模式:是以科学的理论假设为出发点,把调查、统计、测量、实验等科学研究方法所获得的结论作为选择管理行为依据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对教学进行“目标管理”,使管理“客观、理性”走上科学化的轨道,对教学起到了推动作用。但科学管理也有其局限性,如量化管理需要大量的数据资料,数据的收集、积累、统计使工作量加大,还要依靠先进的技术手段;教学管理中主要是人对人的管理,许多因素如情感、意志、工作态度和热情等是难以精确量化的。 这三类管理模式也反映了教学管理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从现在的中小学校管理现状来看,这三种模式并不是独立存在的,无论在哪一所学校,都能看到三种模式的影子。而且,从教学管理的发展轨迹看,当前的中小学校教学管理是三种模式的混合,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改革和扬弃的结果。 3、新课改下的中小学校教学管理模式探析 3.1 鼓励教师教学创新,优化教学管理制度 首先,教学管理应注重教师学习积极性的激发。要想使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教师必须首先成为持续学习的楷模。为此,学校管理应激发教师不断学习的内在需求,引导、鼓励教师通过积极主动的、持续的学和实践,接受新观念、新思想、新理论、新知识,拓展专业成长的空间,提高各方面的教学素养。在我校,每位教师都制定了一份《教师专业成长规划分析表》。计划三年内,通过校本研训、集中研训、远程培训等途径达到预期的目标,或成为特级教师、或教学能手,或骨干教师等。这样一来,教师们在规划的时间内,根据自身实际通过多种形式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充分调动了教师的学习积极性。为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点亮了一展明灯。 其次,教学管理应追求师生参与管理积极性的调动。教师和学生既是管理的对象,也是管理的主人,这是学校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命题。事实也证明,事事由领导作主,很难办出好学校,不是来自于师生的管理制度,从来也难以得到师生的认同和遵从。因此,教学管理应充分调动教师、学生及其他相关人员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建立多元参与的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我校在保持原有科层式组织结构的前提下,实施“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把教师和学生作为管理的核心,师生不仅是管理的对象,而且是管理的主体。通过转变管理者的观念和作风实现学校目标和教师、学生个人目标的协调;重建教学管理制度,改进原来刚性的、重控制和约束的制度,使其具有一定的弹性,并且注重对教师的人文关怀,使制度起到激励的作用;通过引导,使学校形成学习、合作、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实现教师、学生和学校的共同发展。通过科学化的管理模式,使管理目标从“分数主义” 向全面提高质量、促进师生全面发展和课程文化共建转变;管理主体从领导、权威垄断向多元参与、家校社共同参与转变;管理方法向灵活性、多样性转变,从而增强教师和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自我调控、自我提高的意识,使教师和学生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第三,教学管理应强化学校内部的合作。学校教育的重要特点是合作性,部门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领导与教师之间只有精诚合作,才能保证以教学为中心的学校各方面工作的正常、高效运转。在新课程实施中,合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课程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跨年级、跨学科的合作才能完成;当师生间以合作者的身份出现时,真正的教学民主才有实现的可能;学生主体性正是通过生生间的合作得以彰显,并在合作的过程中逐渐养成沟通、理解、宽容的意识和能力。 最后,教学管理应鼓励教师的创新。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和教师专业化的趋势要求教师成为反思型实践者,成为教学研究者,尽快实现由“工匠型”、“经验型”向“专家型”、“研究型”转变。为此,学校管理制度既要引导教师集体备课,集思广益,提出总体设计构想的一般思路,还要激励教师根据自身实际和学生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对学生的评价考核既强调共性的要求,又鼓励个性的张扬。我校的校本培训工作,不仅组织教师参加多种形式的充电学习,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比武活动,比如青年教师成长论坛、同课异构授课、教育教学反思征集等等。通过多项活动的鞭促,教师教学态度、技能和能力、专业知识、创新精神、教学和科研都收获了丰硕的成果。教学工作质量的稳步提高便是水到渠成得了。 建立教师考评制度遵照了全面、科学、客观、公正的要求。评价的主体由学校职能部门、同事、学生乃至学生家长共同组成;评价的内容力争全面反映教师的职业素养;评价方式采用考试、座谈、听课、教学相关资料检查等多种方式。总之,通过多元、科学的评价制度的建立,充分体现对教师的尊重、关怀和激励。 3.2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优化学生学习管理制度 教学管理制度既涉及关于学校教学工作及教师教学工作的规范,又涉及所有学生学习行为的规范。因为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所以学习行为的规范是学生必须接受和遵守的各种行为规范的重要内容之一。学习行为规范的制定,需要学生必要的参与;学习行为规范的实践,表现为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良好学风的形成需要绝大多数学生的共同努力。就此而言,教学管理制度必须包括学生学习的管理制度。 同时,教学管理应当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学习方法,只有根据具体的情况,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才能催化学生在学习中的创造性。教学管理应当侧重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一个发挥他们创造性智慧的空间,这样才能最终实现教学管理的目标。为此,建议如下: 第一,对于学生在学习中的创造性而言,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目标是: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有适当个性特点。 第二,建立培养学生实施学习计划能力的制度。学生在教师指导和同学的启发下,自己制定学习计划,这是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起点,又是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之一。籍此,可以促进学生之间学习目标、策略和方法的交流,培养学生对自身学习的反思能力,促进形成良好的学风。由学生自己提出每个学期自主发展的目标,期中和期末进行自我评定,填写在学生自主发展手册中。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分析自我、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规划自我、努力完善自我。 第三,建立学生在课堂教学前的“预习”制度。学校和教师应建立“全程教学观”。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极为重要的环节但不是唯一的环节。除了教师的备课之外,学生的预习也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如果说在教学管理中应当加强对教师备课的管理,那么为了鼓励在学习中的自主性、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有适当特点,更有必要加强和改进为教师们较普遍地忽略的学生的“预习”环节。我校要求每位教师新授之前必须为学生设计好学案,让孩子们有导向、有目的地进行预习,为课堂教学获取良好效果保驾护航。 3.3 重视教改,建立教学研究制度 充分认识和理解教改的重要意义,在教学中打破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只偏重“教书”,学生只知道“读书” 的局面。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的创新因素,并结合实际积极参与相关的教科研活动。教育科研应与教改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应注重实际,以校为本,要从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出发,通过全体老师共同研究,达到解决问题、提高质量的目的,即“在学校中,通过学校,为了学校。”通过教学研究制度化建设,在学校形成一种崇尚学术崇尚研究的氛围,并真正成为学校教学改革发展的永恒动力。这也是保证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最有力的内在机制。 在新形势下,学校教科研工作是架设在新理念、新成果和教学实践之间的一座桥梁。目前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教师提出了转型要求,要求教师要由“教书匠”转变为“研究者”,教师必须学会反思、创新,成为实践的研究者。新课程的实施也要求每一所学校都应当承担起探索、创新的职责,努力办出特色。因此,我校教研室通过组织业务学习和培训、教研组培训和教师自学等形式,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变“向课堂要质量”为“向科研要质量”。引导教师争做“研究型教师”。各教研组坚持每两周一次的校内教研活动,扎扎实实地研究生态课堂微观领域经常面临的困惑和问题,并以此作为课题研究的内容。教师通过教科研活动,研究如何将新理念和新成果落实到每一节课的教学实施中,研究如何把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经验和案例升华到理论高度上来。学校同时建立教学、教研、科研、培训一体化的运行机制为教科研活动提供有力的保障。 4、总结 教学管理是教育工作的中心,学校能否摆正教学工作地位,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能否将教学质量作为核心问题进行研究,对教学管理工作的影响都特别大。与此同时,教师教学工作,特别是课堂教学能否投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否认真对待学习也能影响到教学的效果。新课改下的教学管理模式应以人为本,注重教师的在教学中的角色,同时也要以学生的个性发展来与当前的社会发展趋势来进行教学改革。 付莉 参考文献 [1] 德鹏。新课程实施背景下教学管理制度的反思与重建[J].教学与管理,2004(10)。 [2]方学礼。中小学教学管理组织结构的变革[J].中小学管理,2005(07)。 [3]季银泉。效率, 当代中小学教学管理的核心[J].教学与管理, 2006(33)。 [4] 蒋亦化,开卫华。宏观视角下的现代中小学教学管理探究[J].教育探索,2005(11) . [5] 韩云洁。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小学教学管理[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11)。 [6]李桂生。教育管理的研究与实践[M].开明出版社,2001. [7] 邵梅。加强教学反思,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J].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1(24)。 [8] 王丽云。狠抓教学管理 提高教学质量[J].黑河教育, 2011(07)。 [9]文必勇。中小学教学管理存在的十大问题[D].教学与管理,2001(1) . [10]杨颖秀。教育管理学[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2001. [11] 姚丽华,姚丽清。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管理[J].吉林教育, 2006(06)。 [12] 张娟。新课改下的中小学教育[J].科教文汇(下旬刊), 2008(08)。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