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2-26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有效评价监控 夯实语文课
语文论文之有效评价监控 夯实语文课 温岭市松门镇第三小学 潘君莲 【内容摘要】 评价监控语文课堂,使语文教学具有真正的实效性。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探索:一、根据教材编排,监控教师教学目标设定的准确性;二、关注文体特点,评价教材处理的适切性;三、依据教材特色,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方式选用的合理性;四、重视三维整合,评价教学目标达成的有效性。构建三维目标有效落实的评价标准,以达到进一步夯实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关键字】评价 监控 落实 三维目标 评价监控课堂教学是否有效首先要看有没有落实好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而三维目标的落实不但要看“知识与能力”目标的落实,也要看“过程与方法”的落实,还要看是否有效地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预设中如何有效体现,课堂上又以什么样的教学行为落实预设定的目标,这是我们一直探索的。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求构建三维目标有效落实的评价标准,以达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一、根据教材编排------监控教学目标设定的准确性 课时教学目标的设定是否准确、恰当,是否有效,是否符合文本特点,是否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能力训练为目标,目标的梯度主要从子级体系来衡量是否适度。 1、略读课目标监控 目标监控之一:加强默读浏览,不要求咬文嚼字,只要求“粗知大意”。 目标监控之二:略读课旨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重自读自悟,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但要注意的是略读课文可以增强文本的宽度,适当地补充引进一些材料,在三维目标的落实方面更注重过程与方法,重学生自主学习,相对“精读”课文,自主感悟要强化,但还要注意年级段特点。 目标监控之三:文本解读无需面面俱到,但可以侧重某方面重点进行训练,训练点一要扣单元重点;二要扣课文特点。通过某些训练点迁移落实精读课习得的阅读方法,在略读课上加以运用总结并巩固。 2、精读课目标监控 目标监控之一:精读课主要抓主线导读,架构全课。每个板块设计都应有一个统领性的问题。但要注意的是新教材篇幅多,内容长,教学时要注意整体性,抓关键,处理部分。 目标监控之二:精读课要关注课堂密度,加大课堂容量,挖掘文本内涵,挖深教材内容。尽量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使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培养更多的能力。 目标监控之三:要重视语文工具性的特点,关注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落实,还要关注三维目标落实的有效性。 二、关注文体特点----评价教材处理的适切性 1、记叙文的处理 (1)字词:字词解读,主要抓关键词引导学生感悟;词语的处理,下文能讲到可放下文讲,下文不讲的,可让学生说说哪些词不理解。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品词,教给“品”的方法。如词语的理解可分多种方式进行:有学生自己的经验理解;有老师自己讲解;有放具体语境中理解;有结合事例来感悟;有换词比较,体会用词的准确性等。 (2)重点句:每篇课文都有点明文章主旨的重点句,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不仅读懂课文本身,而且能延伸到生活实际,从中有所发现,得到启示。而感悟含义深刻的句子往往是教学的难点,也将是课文教学的重点。既要精心的点拨、引导,又要适当提升、拓展,还可以进一步的融会贯通。所以设计要精巧,点拨要到位得法,要循序渐进,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获得深化,有如春风化雨般的点点渗透吸收。 (3)篇:教师处理教材的思路一般是整体--部分--整体,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一般也是:理解分析--体会涵泳--归纳总结。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作者的行文思路,更要让学生了解作者为什么这样布局谋篇,这样有什么好处,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是什么。探索其规律,总结其方法,领会其意图,感悟其精髓。 (4)读:有朗读的安排,用感悟到的语气读出来,是个性化阅读的一个表现;根据读的情况进行有机地引导、感悟、积累,有默读、诵读的安排;还可根据需要快速地浏览全文;有速读的安排等。 (5)练:主要从训练的角度去设计教案,每节课要教给学生哪些知识?培养学生哪些能力?目标明确,措施要落实。如培养学生语感,教给学生朗读、默读、品词、感悟、积累的能力,合理想象说话的能力,简要复述课文的能力(即几分钟看完,把课文关上再说说内容)外;还可结合课文巧妙安排小练笔或写话训练,写话后再交流等,能有效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值得注意的是训练的设计要注重教学无痕,把有形的设计化在无痕的安排中,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让学生站到最高处,这也是评价有效课堂的一个主要依据。 (6)文本的拓展:文本拓展运用恰当,有利提升情感、升华主题,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使拓展成为有效的语文资源。但要注意的是文本拓展不能给人以“有形无效”之感。 ①有形资源的拓展:主要指借助硬件设施、教学资料、教具、媒体运用等开展文本拓展。 ②无形资源的拓展:主要指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认知能力、知识水平、思维方式等进一步拓展文本。 有效的拓展文本,超越文本,活化文本资源,进一步挖掘文本内涵,发挥语文学科的根本功能。从而把学生视野引向课外、引向社会、引向家庭、引向生活,这才是真正实现“主动、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2、、说明文的调控 (1)文体特点是否突出:抓关键词、扣重点,点出用词的准确性。注意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是怎样用生动的语言来写的。 (2)教学思路是否清晰:说明文教学主思路一定要清晰,一般由一条主线贯穿到底。也可以采用板块式进行教学,比较清晰明了。 如《呼风唤雨的世纪》的重点句的解读与切入: 重点句:在20世纪一百年的时间里,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那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 板块设计一:切入。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到底20世纪有哪些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与发明呢? a、读课文并找一找。 b、学生汇报课外搜集的发现和发明的科技(同时课件一一呈现) 板块设计二:深入。这些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的改观,有哪些呼风唤雨的变化?引出农耕生活: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 板块设计三:提升。是什么使20世纪成为呼风唤雨的世纪?21世纪短短的几年就有哪些变化,再过九十多年会怎样? 出示句式:21世纪是 的世纪。(生自主悟说) 板块设计四:梳理。作者是怎样来介绍的?采用哪些方法来介绍? …… (3)字词落实是否合理:说明文的字词处理可以根据难易程度分别出示;也可以根据课文学习的需要分别处理。主要看落实得是否妥帖合理。 (4)读写结合是否得当:说明文的练笔、写话要不要安排,首先要看安排是否必要,结合是否得当。 3、写景文的设计 (1)品“美”,作者如何把“美”写出来?还可结合品读想象,因写景文想象比较多。 (2)写景文章在品景物美的同时,学法指导不要太露痕迹,可以进行无痕的渗透、点拨,否则会破坏美感的氛围。 (3)品文章景物“美”的方法有多种,如朗读品美,要读出美,读出赞叹之情,朗读方法的指导要注意层次性;再如通过关键字词来品美;还可以通过从作者的角度去感受美。 (4)进行背诵积累,背诵方法的指导。 (5)梳理写作特点:比较用词的准确性,感受美;总体说说学后的感受,想想作者为什么能把文章写得这么美?有机渗透学法;学习修辞手法的准确运用,合理地展开想象。 除以上三种文体外,还有文言文、相声、剧本等特有的文体,教师在教材处理时,除落实一般阅读文的教学要求外,还要突出文体特点,关注单元训练的重点。 三、依据教材特色---评价教学方式选用的合理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什么样的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在课堂中经历的是怎样的一种生活体验。直观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经历的是感性的生活;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经历的是实践体验的生活;而理性分析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经历的是理性逻辑的生活。因此,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否能在课堂生活中得到全面的整体的提升,就必须关注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方式的选用,是否符合教材特征、文本特点及学生差异,并以此作为评价标准来对课堂教学预设与课堂实施进行监控。 1、直观式教学方式的选用 运用直观式教学可以把抽象的事物直观化、具体化、形象化,为更有效地理解文本,开展文本对话,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都有一定的促进和帮助作用。直观式教学方式的选用包括实物、图像、媒体资料的选用,看是否有必要,直观呈现是否巧妙、合理,有无画蛇添足之嫌。直观呈现是否适用,主要看是否符合以下几个方面: (1)实物直观,为知识的领会提供感性材料 实物直观主要指根据教学的需要,利用实物演示、观察实物、实物操作、实地参观等直观手段,为学生更好地领会文本,解读文本提供感性材料。主要评价监控实物直观演示是否入时,实物呈现是否真的必要。 (2)媒体直观,为理解教材提供有利条件 现在的公开课,只用一支粉笔、一张嘴,不用媒体展示的已很少了,好像没有课件媒体资料的补充与展示,就不是一节精彩的课堂。有些课拼命利用媒体资料,拼命呈现这些直观图像、声像等资料。其实,媒体资料的呈现要看有无这个必要,也不是越多越好,大量占用学生课堂宝贵的四十分钟,让学生品读感悟言语的实践机会越来越少,这也是得不偿失的。 (3)言语直观,对文本解读起促进作用 课堂上教师是否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直观的立体的富有感染力地具体描述,鲜明形象的比喻,合乎情理的夸张等形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能对文本的解读起很好促进作用。这对教师的课堂言语的提炼、课堂教学用语的质量、言语表达的准确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角色表演,加深教学内容的直观体验 好多时候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掌握文本、积累知识、深化主题,往往借助角色表演,加强语言实践的机会。通过角色表演,加深教学内容的直观体验这也是一种好方法,但是角色表演的面是否落到实处,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是否真的有效,化大力气的角色表演是否也是个别学生的舞台,大多数学生只能当陪客、当听众,是否真的具有实效性,也是值得评价监控的一个方面。 直观演示、直观展示、媒体直播等形式,低年级学生可以采用多一点,因为低年级主要是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所以教学上也应该直观形象点。而高年级就要慎用了,年级越高越要理性思维占优势,否则对孩子的想象力、思维空间及逻辑推断等各种能力的提高极为不利。 2、理性分析教学方式的选用 (1)用教材思辨,促学生思维发展 知识是伴随着人类的生命活动,逐步建构和不断动态生成的。作为教师,我们可以把教材改造成为具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引领学生去感受、去发现、去思辨。因此,语文课上我们真正教给学生的不是静态的知识,而是鲜活的智慧!让学生的激情、智慧在此燃烧,在此生成,同时也进一步促学生动态思维的发展。一般高年级语文或说理性较强的文章比较适用。 (2)将教材重组,引学生亲历、探究 这是对教材有机地进行二度开发与重组,教师要善于做好教材的二度开发者和建设者。在语文教材中,有一些说明文或常识性的文章,阐述思路清晰,道理揭示直白,学生很容易读懂。如果对于这类课文的教学还是一再纠缠在内容的理解或道理的感悟上,那么对学生的各种能力的发展意义不大。所以,我们就可以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重组教材,可以将“说理”或“结论”部分隐去,变“直白式”为引导学生饶有兴趣地去阅读、去发现、去探究,通过亲历实践产生自己的感悟,生成属于自己的东西。这样更适应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比让学生死记书上的结论要有价值得多。 3、探究式教学方式的选用 (1)探究教材内容,开发文本的人文资源 文本教材,它并非是一种物化的载体,而是一种理性化了的生命体,记录着人的思想认识、道德情感,蕴含着人的价值取向,而只有当阅读主体对这种隐藏的生命意义有所体验、触动时,文本的生命意义才能得以显现。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发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让学生用心朗读、与之对话,从而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在道德上得到提升,是开发教材资源的一个策略。① (2)探究文本特点,提高学生阅读习作能力 语文是一门融工具性和人文性一体的基本学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更多的是以理解文本内容为目的,倾向于有机地渗透人文思想,将教材处理为丰富学生内心世界的教学内容,而对语文工具性的落实有所忽略,在课堂上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有所淡薄,如语言的积累,句子的训练,语感的培养,品读感悟、遣词造句能力的提高等。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借助文本本身的特点,将之打造成为学生学习语言、感悟运用语言的重要材料,积极探究文本特点,提高学生阅读习作能力,提升其语文素养显得十分重要。 四、重视三维整合---评价教学目标达成的有效性 在重视了教师教学目标的确立,教材的适切处理,教学行为方式的选用,同时,更关注作为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度,为进一步实施监控与应对提供评价上的参考依据,这是第四度对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上的落实情况进行监控。 首先,监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语文,归根结底是一种工具,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得让学生掌握语文这个“工具”。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要求语文教学要着眼于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 在语文课上,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具体表现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这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不管是在字、词、句、篇的知识学习过程中,还是在听、说、读、写能力提高时,都内在地包含着一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语文本身来说三维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就教师而言,在语言文字训练中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在价值引领的同时,又要增强语言文字训练的有效性。这才是有效整合三维教学目标,实现语文课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真正和谐统一。 其次,注重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实践训练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就要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课的基本性质。作为语文教师无需思考要不要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而是集中关注如何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怎样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更有效。语言训练应借助具体的语言情境和语言实践,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具体的语言情境和语言实践中自主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其实,语文课就是语言文字训练课,就要以训练为主线,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重视字词句段篇的训练,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把语言文字训练贯穿全过程,可以是朗读说话的训练、想象思维拓展的训练、语言特色、句式形式的训练、也可以是读写结合的训练等,形式多样,趣味翻新。 第三,重学法指导促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教学主要是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服务,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但不教的前提,我们必须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教给学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而语文学习重在感性把握,所以语文学习方法的把握主要应融于语言文字实践训练的过程中获得。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悟学习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教师直接告之。“ 悟处皆出于思,不思无由得悟”。学生学习中的感悟必须借助于有效的思维,没有合理的思维时间和恰当的思维方法,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肯定是肤浅的、无根的。②所以很重要的一点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寓学法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寓思维于语文学习过程中,思维只有通过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才能使学生学会并达到自能读书、自能习作、自能交际的目的。 总之,以上只是初浅的探索,可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与不完善性。但相信经过这四个不同层面的相对细化的评价与监控,可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有效夯实语文课堂,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作一些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①冯 昱。教教材和用教材教[J].发表于《中国教育》,2007(10)。 ②杨九俊主编。语文课如何进行语言文字训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1)。 ③张崇善。探究式:课堂教学改革之理想选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4)。 ④杨九俊主编。小学语文课堂诊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1)。 ⑤ 主编万伟等。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4)。 ⑥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稿)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