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2-26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略读课文教学的一点粗浅看法
语文论文之略读课文教学的一点粗浅看法 内容摘要: 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略读更能迅速、便捷地获取大量信息。把握略读课文教学的“度”是关键,这个度就在于正确认识略读教学的“略”与“不略”。目标、环节、教学内容有所“略”;而在激发期待、自读自悟、汇报交流、启发点拨上不能“略” 关键词: 激发期待 自读自悟 汇报交流 启发点拨 叶圣陶老先生说:“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精读文章,只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既熟习了例子,只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叶老已经十分精辟地阐述了精读与略读的关系,精读是略读的基础,略读是精读的补充,它们都是阅读的最基本的方法,有着各自不同的作用。 人教版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安排略读课文,32篇课文中有8篇略读,占总数的 25%;到了四年级上册,32篇课文中有14篇略读,约占总数的44%;五、六年级则是五五分成,精读、略读各占50%。可见,略读课是多么重要。 其实,在我们当今的信息时代,略读更能迅速、便捷地获取大量信息,在日常生活中,略读比精读应用更为广泛。 略读课如此重要,它教学的逻辑起点在哪里?课标虽没有明确的阐述,但是从“评价建议”还是可以看出端倪:“评价略读,重在考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评价浏览能力,重在考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根据这一表述,可以说略读教学,就是引导学生把握阅读材料大意的教学;就是引导学生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的教学。也许在有些老师的心中会产生一些疑问。 1、略读教学是不是就等于略读? 正像阅读教学不同于阅读一样,略读教学也有别于略读。略读只是一种阅读的方式,它的任务比较单一,只是为了获取相关的信息。而略读教学则是一种教学活动,它承担了更为广泛的任务,不止是让学生在略读实践中获取信息,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学习略读方法,学会略读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因此,在略读教学中光让学生略读是不够的,还要授之以法,循法而学。 2、粗知大意是不是意味着浅知? 略读课文不像精读课文那么严格细致,只要求粗知文章大意,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马马虎虎,草草了事,如果只把读书停留在初读阶段,不加总结与反馈,读到的东西就会成为过眼烟云。如果教师理解上有差异,就会使教学陷入盲目性。以为粗知就是浅知,粗知就是少知。其实,粗知是相对精读课文而言的,略读课文少了识字、学词学句等许多头绪,教学目标更为集中,教学重点更为突出,但在阅读的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读,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使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综合运用,通过有层次的阅读,在内容理解、情感感染与语言感悟上也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因此我觉得把握略读课文教学的“度”是关键,这个度就在于正确认识略读教学的“略”与“不略”。 (一)略读教学的“略” 1、从目标上看略读教学的“略” 略读课文少了识字、学词学句等许多头绪,教学目标更为集中,教学重点更为突出。人教版教材每一篇略读课文的前面都有一段连接语,将前后课文连接起来,同时提示了学习的要求和方法。可以利用连接语让学生明确阅读目标、阅读重难点,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提高学习实效。 比如六年级上册略读课文《山雨》,教学目标就为: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山雨的感情。《彩色的翅膀》教学目标为: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了解海岛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边防战士艰苦的生活条件。2.细读课文,从战士们的言谈、行动中,体会边防战士对祖国海岛的真心热爱之情。识字的任务都不在略读课的范畴了,而集中为对课文整体性的把握上和主题的理解上。 2、从环节上看略读教学的“略” 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如果充分利用课文前面的“ 阅读提示”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展开教学,可以使整个教学过程显得大气、简约,避免教学内容的面面俱到,教学环节的繁琐复杂,使整个教学结构粗线条化。 再拿《彩色的翅膀》来说,全文教学就抓住问题“小高为什么把昆虫带往宝石岛?”去理解去感受边防战士的生活的苦,小高爱海岛,爱祖国,有扎根边疆的心愿,也想改造海岛,让海岛越变越美的美好愿望。 3、从内容上看略读教学的“略” 理解课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一般是“粗知课文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训练的重点。《彩色的翅膀》中,也出现一些重要的值得积累的词语,如:碧空如洗、矮墩墩、水落石出、瓜秧拖蔓、精灵等,在课堂上教师都不做重点讲解,鼓励学生自己用方法理解和积累。课堂上的重点就是带领孩子一起感受边防战士对祖国海岛的真心热爱。 4、从方法上看略读教学的“略” 教师把学生引进文本后应该适时淡出,退位到不引人注意的角落,让学生走到前台,根据学习提示充分地默读,思考,交流。教学《山雨》时,我重点在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个性化地感悟。利用课件,让学生在读中想象如诗如画的山林雨景,欣赏优美抒情的语言,归纳其中蕴涵的情感,并通过朗读来展示学习的体会,朗读的形式多样:竞赛读、个人读、男女分读、分组读……不指导朗读技巧,如急缓轻重、抑扬顿挫,只要求学生读出自己对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感受就行,促进学生朗读和感悟的水平。 (二)略读教学的“不略” 1、激发期待不可以“略” 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其所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信心独立读懂课文。四年级上册略读课文《给予是快乐的》记叙了保罗在圣诞节之夜与一个小男孩在短暂的接触中,由误解到理解的变化过程,揭示了“给予是快乐的”这一人生道理。课文篇幅短小,结构紧凑,很适于学生朗读、复述;男孩面对新车的种种表现和保罗由此产生的心理变化交替叙述,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很容易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我在教学时注意发挥了教材的优势,从学生的问题中梳理出“保罗为什么一错再错?”这个问题让学生共同讨论。因为学生一开始也从错误着保罗的错误,以为小男孩想得到新车,想炫耀自己坐上了新车。所以这个问题很有共鸣,很有兴趣,积极表达自己在读文过程中的感受,及对“给予是快乐的”这句话的理解。 2、自读自悟不可以“略” 略读课上学生应该有更多的自主阅读的时机,把在精读课上习得的阅读方法加以迁移运用,在反复朗读中自己扫清字词障碍,在充分的默读中自己把握文章大意。还是《给予是快乐的》这篇课文,小组通过讨论确定自己认为本文最重要的问题,“保罗的对还是错”,还有“这个夜晚为什么对于他们来说是难忘的呢”等等这些问题,我并没有“趁热打铁”地肯定学生,结束探究,而是进行了“冷处理”,让想发言的学生无所顾忌地畅所欲言。这样,学生在互相探讨、争论的互动过程中,激活了思维。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阅读教学也是这个道理,如果没有亲身体验,就不会有心灵的震撼,也不会在思想上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整堂课中,主要通过学生自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并且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的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 3、汇报交流不可以“略” 略读课上应该有更多的交流自己读书心得的机会。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可以就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点,感受最深的一点,来进行交流。可以是内容上的,可以是情感上的,也可以是文章的表达方式的…… 《山雨》这篇略读短文用优美抒情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清幽雅致而又不失妖娆的山林雨景图,展示了雨中山林的千般秀美和令人神往的意境。教学时,我以指导朗读贯穿课堂,先由孩子们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读,然后问:“ 谁能把优美动听的雨声变成朗读声来告诉大家?”孩子们在一名同学的配乐朗读声中,闭上眼睛想象。当孩子们睁开眼时,纷纷描述着自己的想象:“我幻想自己是一滴雨,像一个个小手指,在树叶上丁铃丁玲地响着,实在太好听了。”“我幻想着山雨把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都淋湿了。”“我幻想着当山雨落在每一片树叶,每一片绿草的时候,它一定非常开心!”“我仿佛看到了山林的雨变成了各种颜色,”“我似乎听到雨声越来越近,越来越清晰,飘飘洒洒的雨丝就像是神奇的音符,组成一支幽雅的乐曲。”一个又一个富有韵味的朗读声带出了一幅幅令人向往的山林雨景图。 孩子们用自己的话谈出自己个性的阅读感受,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展示自己的阅读体验。 “言为心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珍视学生的个性化感受。教师只有尊重儿童的认识、体验和感悟,才能实现平等交流、民主展示、宽松融合的语文课堂。在这节课中,我努力让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与学生共学习、共成长,精神世界得以共丰赡。 4、启发点拨不可以“略” 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只是提纲挈领,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引导学生疑难处再读读,有趣味的再品品,重点地段多走一个来回,将对话引向深入。比如一开始接触略读课文,我告诉学生,这样的文章要求大家自己读懂,我只能给大家一些提示。读书要有好的读书方法,如读、思、圈、注,这是我们平时经常用到的方法,除了这些方法,还有一点更重要的是要能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再如《给予是快乐的》这篇课文中,学生的探讨“保罗为什么一错再错”之后我追问:“保罗有没有对的表现呢?希望大家再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 这时候,学生说:我认为保罗每次被小男孩的言行感动后,所作的都是对的。当知道小男孩想当这样哥哥的时候,他主动邀请小男孩坐车兜风。当听到小男孩当着弟弟的面许下诺言的时候,他又再次把兄弟两个让进车里,去欣赏美丽的夜色,并陪他们共同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这样的做法都是对的。这一创意拓展课文意蕴,更加立体地理解”保罗“这个人物,引发学生思考的新生长点,具有较高的价值。引领学生领悟生活的哲理与文学的浪漫,人文素养、语言素养兼得。 还如在文章最后的拓展延伸中,教师应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课外读物,引领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从而走向精神的极高境界,给学生以心灵的震撼。 ” 无论怎样,我们老师应该知道——课是给学生上的,不是给自己上的,更不是给听课的人上的。略读课上,学生一定在台前,老师肯定在幕后。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