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导处范文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教导处范文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教导处范文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 ‎  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综合实践活动是高中新课程的八大学习领域之一,被认为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它是新设置的、必修的、独立的课程领域,由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三方面的内容构成,并同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等领域一起构成新课程的八大领域。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能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做到学以致用。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  综合实践活动在普通高中课程学分结构表中共占23个必修学分,其中研究性学习15个学分,社会实践6个学分,社区服务2个学分。它在学分结构表中所占的学分比率是最高的,占最低必修学分(116个学分)的20%,占最低毕业学分(144个学分)的16%,课程地位非常重要。‎ ‎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课名、课时和一般要求,地方统一协调和指导,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领域。为更好地开发、建设这一新型课程,保证这一课程的实验工作在我校有效的开展,现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  一、综合实践课程的目标 ‎  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1)使学生保持独立的持续探究的兴趣;(2)获得参与研究、社会实践与服务学习的体验;(3)发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4)掌握基本的实践与服务技能;(5)学会合作与分享、学会尊重与欣赏、学会人际沟通;(6)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7)增强服务意识与奉献精神、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8)形成具有关注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  二、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 ‎  (一)研究性学习 ‎  1、研究性学习实施的一般步骤 ‎  课程的实施一般分为以下五个步骤,即:确定课题——制定计划——搜集资料——总结整理——交流评价。在研究过程中,这些阶段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叉和交互推进的。实施过程中由导师视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具体方法指导。‎ ‎  (1)培训教育。对于高一学生,由于很多都是第一次进行研究性学习,学校通过讲座、课堂教学、网站、板报等多种形式,就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进行培训。加强安全、礼仪、法制等方面的教育。‎ ‎  (2)选择课题。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在教师(各年级成立选题指导委员会)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自主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提倡课题的综合性、社会性、探究性、开放性、独特性。鼓励课题形式多样。(内容见下)‎ ‎  (3)制定计划。课题小组确定研究课题后填写课题实施方案表格,内容包括课题名称、课题背景说明、课题的意义与价值、小组成员及分工、指导老师、研究目的与计划、活动步骤、活动场地与器材申报、预期成果等。‎ ‎  (4)搜索资料。根据计划,各成员承担自己的职责,通过图书馆查询、网络查询、参观访问、问卷调查、实验记录等多种途径和渠道广泛搜集资料,作好记录,有条件的可进行录像、摄像、录音、下载等。‎ ‎  (5)整理总结。对搜集到的各种资料,研究小组一定要进行讨论分析,各成员都要表达自己对问题的认识与理解,然后对资料作出处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通过不断的整理、分析、验证、提炼等,形成课题成果。课题成果的形式可以是研究报告、小论文、项目设计、实验报告、科技作品等。‎ ‎  (6)交流评价。交流是观念、智慧的分享。学生可以通过研究论文、模型作品、主题演讲、小品表演、辩论赛等多种方式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 ‎  2、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  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主要是指独立于学科的综合性的课题研究,包括文献研究、观察报告、项目设计、科学实验、社会调查、考察报告等。研究性学习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类:‎ ‎  (1)自然环境类:主要是从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角度提出的课题,如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能源利用、农作物改良、动物保护、天文研究等方面与个人生活背景相关的课题。‎ ‎  (2)社会生活类:主要是从研究人与社会的关系角度提出的课题,如学校规章制度研究、社会关系研究、企业研究、社区管理、社团活动、人群心理、人口研究、城市规划、交通建设、法制建设、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发展、宗教研究、贸易与市场研究等与个人生活背景相关的课题。‎ ‎  (3)历史文化类:主要是从研究历史与人的发展角度提出的课题,如乡土文化与民俗文化研究、历史遗迹研究、名人思想与文化研究、校园文化研究、传统道德研究、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研究、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民间文学、艺术研究、影视文化研究、时尚研究等与个人生活背景相关的课题。‎ ‎  (4)个人发展类:主要是从关注个体成长的角度提出的课题,如学生社团研究、学生群体研究、学生消费研究、学校制度与学生成长、班级制度与文化、流行音乐、时尚文化、行为方式研究、同学关系研究等方面与学生生活直接相关的课题。‎ ‎  (5)跨学科综合类:主要是从科学技术与时代发展角度提出的,与中学的学科知识有一定的联系,但主要是需要多学科参与的、有助于了解当代前沿科学的综合学习课题,如遗传与化学、纳米技术、计算机与多媒体技术、基因工程与克隆技术、产权经济、核磁共振、组织行为等方面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的新事物的研究课题。‎ ‎  研究性学习在内容上应关注以下几点:①研究课题的选择范围要向学生整体的生活世界开放,挖掘学生本人、社会生活和自然世界中蕴含的探究课题。②无论学生确立的课题是自然问题、社会问题、还是自我问题,在研究性学习开展中都应对自然、社会、自我三者作整体关注,努力实现三者的内在整合。③注意转换研究的视角,使学生有机会直接面对并处理“生活”、“生存”、“生命”等一系列关涉伦理道德的问题。‎ ‎  3、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 ‎  可小组合作研究(4一10人);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班级集体讨论相结合,其中小组合作研究是主要的。班主任要关注小组成员的个性、特点、能力及男女生比例等,需要调整时与学生协商适当调整。学生可在本班组建小组,也可跨班组建小组,暂时不提倡跨年级、跨学校、跨地区组建小组。关于组内分工。一是课题分工,即每个组员都要主动承担一部分相对独立的课题工作,有机会真正参与课题研究;二是角色分工。即每个组员都要承担一个角色,如组长、文书、资料管理员、信息技术员、报告人、答辩人等,既各展所长,又密切配合,以支持组内活动的顺利开展。‎ ‎  4、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设置 ‎  研究性学习三年共计15个学分。基于高中生学习兴趣的特点、学校课程管理等因素考虑,一般要求每生一年级一个课题,二、三年级一个课题,第一个课题5学分,第二个课题10学分。时间安排: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法。高一年级一个课题(5学分),时间不少于90课时;高二、三年级一个课题(10学分),时间不少于是180课时。‎ ‎  5、研究性学习的学分认定 ‎  由年级长初步认定,综合课程学分认定小组确定。具备下列条件,可得到学分:①有符合要求的课题方案;②研究过程记录完整;③有课题研究成果报告;④有三级(自评、组评、师评)合格评估结论;⑤达到规定的课时。对确认结果有异议的,由校课程指导中心复议。‎ ‎  6、研究性学习课程管理 ‎  研究性学习课程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领导下开展,具体由学校教研室和教务科负责下实施,选题指导委员会负责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确定,指导教师对研究性学习全过程负责。‎ ‎  (二)社会实践 ‎  1、社会实践实施的一般步骤 ‎  社会实践实施的基本过程如下;分析学校与社区资源及需求——拟定社会实践的实施计划——开展社会实践的相关培训——实施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进行活动反思——评价学生的活动表现,给予学分。‎ ‎  2、社会实践的内容 ‎  指广义的社会实践,包括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其内容包括:‎ ‎  (1)校内自我服务性劳动:培养生活技能和主人翁意识,如日常劳动卫生工作、日常生活技能竞赛活动和值周班劳动(以行政班为单位)。‎ ‎  (2)军训:进行军事知识教育、军事技能训练和纪律的养成教育。‎ ‎  (3)参观和郊游:配合学校的主题月活动,组织专题的参观考察活动。‎ ‎  (4)德育基地活动:充分利用本地德育资源,建设法制教育基地、历史文化教育基地、科技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和现代工业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实践活动。‎ ‎  (5)社会调查:抓住焦点、热点问题,利用课余、假期时间,进行环保、社情国情民情等调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  (6)社团活动:参加1—2个校内学生会社团部登记的社团活动或校外合法社团活动。‎ ‎  (注:①研究性学习的专项考察活动、社会调查等不在社会实践范围;②学校日常教育活动,如升旗仪式、班会课、三操一活动、节日纪念活动、行政班的主题活动等不在社会实践活动课程范围之内,应列入班级考勤范围;③科技节、体艺节等也不列入,其竞赛获奖成绩直接记入《成长报告单》)。‎ ‎  3、社会实践的组织方式 ‎  由学校统一组织,以行政班或小组为单位。根据需要选择,以小组为单位活动的(第5、6项适用),每组不少于4人。其安排如下:‎ ‎  序号实践内容高一高二高三 ‎  1校内自我服务性劳动√√∕‎ ‎  2军训√∕∕‎ ‎  3学工、学农∕√∕‎ ‎  4参观和郊游√√√‎ ‎  5德育基地活动√√√‎ ‎  6社会调查√√√‎ ‎  7社团活动√√√‎ ‎  4、社会实践的时间安排 ‎  每学年总数不得少于一周,三年不少于三周。一学年一统计。‎ ‎  5、社会实践的活动记录 ‎  学校组织的服务活动由学校政教科统一记录,录入《综合实践活动档案》;社会调查、社团活动,以调查报告评奖情况、社团成果记录折算时间。‎ ‎  6、社会实践的学分认定 ‎  由年级组长初步认定,综合课程学分认定小组确认。‎ ‎  课程内容课时分配学分分配 ‎  军训或学工、农一周2‎ ‎  校内公益劳动累计18课时1‎ ‎  校内值周或兼职累计18课时1‎ ‎  校外实践活动一周2‎ ‎  7、社会实践的课程管理 ‎  社会实践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领导下展开,具体由学校教务科和年级给负责实施,班主任对全班的社会实践活动负责,指导教师对所分管的社会实践小组负责。‎ ‎  (三)社区服务 ‎  1、课程目标 ‎  社区服务指学生在社区以集体或个人形式参加的以服务社区、发展自我为目的的各种公益活动。通过学生在社区的服务活动,使学生关心社区建设,主动参与社区的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增长从事社会活动所需的知识;使学生提高人际沟通能力、适应现代社会生活能力,提高劳动技能;培养学生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意识,形成诚恳助人、乐于奉献的积极态度和情感。‎ ‎  2、课程内容 ‎  社区服务是一种义务的、志愿性的活动,内容可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  (1)社区科技文化教育活动:参加社区各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如法制宣传、人口与保健宣传、环保与卫生宣传活动;城乡科技、科普活动;拥军拥属活动,城乡文体活动;假期学习或活动辅导等。‎ ‎  (2)社区环境建设活动:参加城乡环境卫生,城乡绿化、美化工作,城市交通秩序维护活动等。‎ ‎  (3)行业辅助性活动:在厂家或商家的产销旺季进行帮忙、支援农忙等。‎ ‎  (4)志愿者活动:为社区大型活动提供志愿者服务,在公共活动场所(如公园、图书馆)参与管理服务,参加助残帮困活动等。‎ ‎  3、课程设置和组织管理 ‎  社区服务由学生在课外时间为社区提供公益性的义务服务,三年累计完成10个工作日,每个工作日不少于5小时。‎ ‎  学校一般不作统一安排,学生可在高一或高二期间利用双休日、假期时间分散进行。在高二第二学期结束时进行评价,特殊情况可将评价时间延迟至高三第一学期期末。‎ ‎  社区服务主要以小组形式进行,小组的构成由学生自己协商后确定,一般在三人以上,各小组要选出一名组长,小组成员可不限本班级。学生可在一个固定的活动小组完成所有的社区服务活动,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参加不同的活动小组。小组服务活动的目标和方案应由小组成员共同确定,小组参加活动所需要的交通、购买劳动工具等费用由学生自己承担。‎ ‎  社区服务课程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领导下展开,具体由学校政教处和年级组负责实施,班主任对全班的社区服务活动负责。社区服务小组可根据需要聘请指导教师,指导老师对所分管的社区服务活动小组负责。‎ ‎  4、课程实施过程 ‎  (1)活动前教育 ‎  社区服务在开放的时空中开展,因此,学校在活动前都安排一定时间进行安全、法制、礼仪教育。教育学生预防事故,注意自我保护;教育学生必须遵守法制,遵守实践地和社区的规章制度;教育学生礼貌待人,体现当代中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 ‎  (2)内容选择 ‎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从接触的生活世界出发,从熟悉和关注的社会实际中选取活动主题和内容。活动要坚持“就近”原则,注意活动的主题性、可行性、经济性和安全性等。学校也为学生开列社区服务活动清单供学生选择。‎ ‎  (3)精心规划 ‎  学生必须首先联系好将要前去服务的地点或单位,制定活动计划,书面报告家长、班主任或指导教师。家长、班主任或指导教师要对活动的计划和地点进行分析和考察,并对服务活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估。社区服务活动要在家长、班主任或指导教师认可并签字表示同意的情况下方可实施。‎ ‎  (4)活动实施 ‎  学生必须按计划进行活动,接受服务地的负责人领导,班主任和指导老师要随时关注活动的正常开展。在活动中组长要协调好小组成员及各方面的关系,各成员要发挥团队精神,相互协作,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每项服务活动实施过程中,学生必须认真填写《上饶县二中学生社区服务记录卡》,还应该撰写一些有关活动的经历、收获、感受或体会等内容的文章。‎ ‎  (5)总结交流 ‎  学校每学年安排一次社区服务活动的总结交流。交流的对象为《上饶县二中学生社区服务记录卡》、每次活动证明以及一些介绍活动过程和体会的文章等。交流形式由班级自定,可以是主题班会、班级网页、墙报展览等。‎ ‎  (6)评价考核 ‎  学生上交各次社区服务活动的记录卡,学校组织评价考核。‎ ‎  5、课程评价 ‎  社区服务课程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参考服务工作的完成情况。主要从参加社区服务的时间量、态度、收获和服务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价。评价的依据是学生每次活动过程中填写的《上饶县二中学生社区服务记录卡》。评价标准如下:‎ ‎  评价项目分值得分评价依据 ‎  时间40 三年内服务总时间不少于10个工作日,每个工作日劳动时间不少于5个小时 ‎  态度 ‎  30 富于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勤于实践、勇于探索、精诚合作的精神、服务精神 ‎  收获15 获得多方面的体验与认识 ‎  服务质量15 服务接收者的评价和证明 ‎  得分 ‎  学生上交《上饶县二中学生社区服务记录卡》后,由班主任或指导教师核实,并利用以上的表格进行考评,凡得分超过60分者便可获得2个学分。最后还应送交学校综合实践课程领导小组审核并登记学分。‎ ‎  凡在考评中不合格均要求重修或补修,由班主任或指导教师监督执行。学生对班主任或指导教师考评持不同意见,可报学校综合实践课程领导小组进行终审。‎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