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2-26 发布 |
- 37.5 KB |
- 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学习心得体会02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感悟 连日来,《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连续播出,在群众中广泛传播、反响热烈。节目以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过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邀请权威专家解读思想、释义经典,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阐释,推动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广泛传播。 习近平总书记善于用典,而如何让经典之谈更大众化,就需利用综合手段,让那些经典之词接一接地气,在新样态中诠释传统经典,在娓娓道来中展现经典魅力。有底气,更有人气。将高大上的主题“宣传”嵌入充满灵气的节目中,就能吸引观众,“拽”住观众的眼睛。更重要的是,从“平‘语’近人”这一节目,我们真切感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沉情怀。众所周知,总书记一向高度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视其为治国理政的思想文化资源。比如他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这是新时代电视文化节目的探索与创新,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通俗传播,这是感受总书记执政智慧与人文情怀的经典留存。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 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如何才能实现这一愿景?归根结底,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落到实处。相对应的案例是,精准扶贫正在全方位推进,将“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演绎得淋漓尽致。近两年,脱贫攻坚战在全国“打”的火热,上至中央各部委下至县区各乡镇,处处都掀起了这场和贫困作战的“斗争”。“小康不小康,关键在老乡”,这是习近平常说的一句话。一直以来,习总书记一直带着一心为民的家国情怀,关心贫困地区的发展、贫困百姓的生活、扶贫工作的推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古典名句是中华文化长河中历经砥砺的智慧结晶,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载体。学古典名句、用古典名句,既是文化自信的体现,更是对中华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一要感知深沉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天文地理等,既有历史意义,也有现实价值;既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也是“齐身修家治国平天下”的宝贵资源。习近平总书记以其深厚的文化功底,广泛运用古典名句,充分体现了其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家国情怀。 在第一集《一枝一叶总关情》中,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以古典体现“什么是为民”“为什么为民”“怎样为民”的思想,以“一枝一叶总关情”“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为牵引,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展现了人民领袖的风范。 二要突出见贤思齐。习近平总书记以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文化功底,既具有传承性又具有创造性和创新性的运用和实践到了现实社会中。这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启迪启发,我们要向总书记学习,做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忠实践行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我们要以先进典型为榜样,学习他们的为民情怀、历史担当和务实作风,学习他们的坚定信仰、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要以塞罕坝林场为榜样,学习他们扎根基层、持之以恒、必让荒漠披绿装的精神。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中,我们必须要有立足本职岗位的坚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成绩,在点滴之间用奉献和坚持践行忠诚信念。 三要坚定理想信念。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文化是灵魂。从平“语”近人中,我们既读懂 了总书记的深沉情怀,也领悟了见贤思齐,更重要的是要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和使命,增强为党和人民事业努力奋斗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咬定青山不放松,真正做到坚定不移、矢志不渝。“纸上得来终觉浅”,要坚定“四个自信”,增强文化自信的底气,积极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要坚持知行合一,勤学善做,主动作为,以“四讲四有”为标准践行党员责任,真正把合格党员的标尺立起来,把做人干事的底线守起来,用行动践行信仰和文化的力量。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