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书声琅琅 事半功倍——一份给农村中学生的有效诵读建议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书声琅琅 事半功倍——一份给农村中学生的有效诵读建议

语文论文之书声琅琅 事半功倍——一份给农村中学生的有效诵读建议 ‎ ‎ ‎ ‎【摘要】诵读是实现新课程标准强调的“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有效途径,是“使他们(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必然途径。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文章;从文字符号中感知语言形象,体会文章情味,领悟作品内涵,感悟言外之意,领略作品的意境美、含蓄美和形象美;积累优美语段,提升欣赏能力,培养良好语感,发展理性思维。所以,诵读是提升阅读力、增强理解力、培养记忆力、形成语言感染力和口头表达力,强化学生语言能力的行之有效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中学生 有效 诵读 ‎ ‎ ‎【引言】‎ 农村中小学的诵读现状——“小学生书声琅琅,初中生个别演讲”‎ ‎。中学生年龄越大,读书的声音越小;声情并茂的课文录音越多,准确无误的个性化诵读越少;对事物的理解越深刻,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却越弱……或许是“自尊心”在作祟,或许是“班门弄斧”在作怪,或许是“幼稚小儿之所为”在捣鬼……总之,激荡在校园里的琅琅读书声已经成为昨日弥足珍贵的回忆。于是,常用汉字读错,常见语句读破,文章韵味读没,感人肺腑的文章被念得伤痕累累支离破碎的现象,时常出现在课堂上,呈现在教师的耳边,浮现于笔者的脑海之中。‎ ‎【正文】‎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可以为教师定下一则金科玉律:在可能的范围,一切事物都应该尽量的放在感官的前面"。诵读就是一种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会其意的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的“立体”的阅读活动;它是以适宜的言语声音,走进文字符号,实现诵读者与文本相融合的阅读过程;它具有训练语音,加深理解,再现情境,促进领悟,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积累素材,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语言熏陶的作用。是实现新课程标准所强调的“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有效途径之一,是“使他们(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必然途径之一,也是中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基本理念和基础教学手段之一。所以,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曾告诫执教者(语文教师):“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 ‎ 没有诵读,就没有语文教学。在中国古代的启蒙教育中,私塾先生要求学生反复诵读,整体感受、品味文章。因此,许多著名的文人、学者都是经历过熟读、熟记乃至苦读苦记的历程后,才成为一代文豪的。心理学家克拉申在分析人类语言能力的形成时说:“人们使用语言的能力(包括使用外语的能力),主要不是通过学习获得的,而是习得。”汉语言文字是一个表义体系,其词汇之丰富,用法之灵活,含义之多样,都必须是对语言文字作多次重复后,才能刺激大脑皮层的细胞之间形成牢固的联系。所以,要使学生能掌握语言习得,形成运用能力,积累丰富素材,培养良好语感,发展理性思维,就必须通过诵读训练来实现。‎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老祖宗千年前留下的学习方法,对于现今的语文教学仍有指导和借鉴意义。然而诵读对时间要求比较高。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经过15年研究表明:“要使儿童学会表情地、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那么,他就必须在小学期间(四年)朗读过200小时以上,并且小声地默读过200小时以上。”而有人统计:我国学生在三年级到九年级六年间,用于诵读的时间只有108小时。如此悬殊的时间对比,对于学生语言能力培养来说应该是致命的。而今,早读课被取消,诵读在时间和形式上又失去了保证;课堂教学内容多任务重,诵读在课堂上的时间也无法保证。所以,要使学生汉字不读错,语句不读破,文章韵味能读出,感人肺腑的文章能被清晰再现,我们只能通过提升诵读的有效性,才能真正的实现学会有表情地、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 那么,我们要怎么读,什么时候读,用多少时间来读,才能提升诵读的有效性呢?‎ ‎“时间就象海绵里的水一样,只要你愿挤,总还是有的”(鲁迅)。清晨,在学校树阴下呼吸清新的空气时,可以讲讲故事(小说),可以纵情宣泄(散文),可以激情放歌(诗歌),也可以学学人物对话(剧本);中午,或许可以三三两两坐在一起的同学之间,我读你听,你错我纠,大伙齐读,角色吟诵;傍晚,饭桌上还没有摆好饭菜时,你也可以来个“眼到、口到、耳到、手到、心到”的“五到诵读记忆”……‎ 叶圣陶老先生说:“习惯不是一会儿就会有的,也得逐渐养成,在没有养成的时,多少也用一些强制功夫。”所以,笔者希望学生在语言习得养成过程中,能给自己多多少少加上一些强制功夫,以促使诵读能有效的进行。‎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文章,“须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朱熹语)‎ 初读课文是语文学习的预习阶段。这一阶段以掌握字词读音、了解词句含义、熟悉课文内容为主,其着重点在于: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文章。‎ 诵读方法也有很多种,如自己发声诵读(自由读);如与同学们一起读,以纠正自己的语速和语调(齐读);如听别的同学读,以纠正自己可能读错或不会读的地方(听读)等 初读课文时,以三读为宜。不论诗歌、散文、小说、剧本都应整体诵读。一读时,不求快只求准,要做到字音准、音调准、停顿准,要把文中词一一断开,读出它们彼此的关系; 二读时,不求快只求通,要做到语气准、语言顺,语句连贯,要能快速的找到语段中的关键词,以重音读之;三读时,仍是不求快只求顺,要做到句中重音明确,句子停顿自然,语速快慢协调,要能找出文章的关键句,辅以对作者的初步了解,明白课文内容和作者情感。‎ ‎2、再读课文:从文字符号中感知语言形象,体会文章情味,领悟作品内涵,感悟言外之意,领略作品的意境美、含蓄美和形象美。‎ 再读课文是语文学习的课堂学习阶段。这阶段以掌握作者及写作背景,提问释疑,明确文章表述的思想、情感和作品的艺术特色为主,其着重点在于:体会作品情味,领悟语言内涵,联想作品形象,感悟言外之意,领略文章的意境美、含蓄美和形象美。‎ 诵读方法也有多种,如闭眼凝神倾听教师范读或听名家录音,把握其语气、语调、语速和情感表现(听读);如自己发声诵读自己有感触的或令自己感动的句子或语段(自由读);如教师与学生一起诵读对学生领悟文章中心或作者情感,领略文章的意境美、含蓄美和形象有帮助的语段(师生齐读)等 再读课文时,诗歌散文以整体诵读为宜,小说剧本以片断诵读为宜,应多读,宜深读,以读促思,提问释疑,领悟文章内涵和作品情味,领略作品的艺术之美。‎ ‎3、复读课文:积累优美语段,提升欣赏能力,培养良好语感,发展理性思维。‎ 复读课文是语文学习的复习阶段。这一阶段以积累优美的语段,积累特色的写作手法,进一步提升对作品的欣赏能力为主。其重点在于:形成语言运用能力,积累丰富素材,培养良好语感,发展理性思维。‎ 此时的诵读方法也很多,如抓住关键词句,掌握文章结构,熟读成诵,积累素材的“自由读”或“五到诵读记忆”;如把握文章感情,运用诵读技巧——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欣赏品味的“美读”等 复读课文时,因文章体裁不同,诵读的要求也不一样。如诗歌散文,可以通过“自由读”突出节奏、韵味,完成记忆;如文言文宜在理解字句含义的基础上,“自由成诵”完成记忆;如小说宜以口语复述故事情节的“讲读”;如剧本宜通过与同学的协作,用“分角色诵读”的方式,体味人物的情感,再现人物形象。‎ 总之,无论是初读,还是再读或是复读,诵读都是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无论是清晨,还是课堂或是课后,诵读都是提升阅读力、增强理解力、培养记忆力、形成语言感染力和口头表达力,强化学生语言能力的行之有效的重要手段。‎ 此外,诵读可以培养学生的注意品质;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可以激发学习兴趣,也可以提升学习效果;可以加深作品理解,可以丰富情感体验;还可以储备写作素材……‎ 所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世间最可怕的事情是认真,希望学生们能认真运用诵读之法,为自己的语言学习,插上腾飞于语言天空翱翔于知识海洋之上的强健的翅膀。‎ 现以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文诵读设计为例(时间两至三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课》:初读(听读、自由读、齐读);再读(自由读、齐读);‎ ‎ 复读(五到成诵、美读)‎ ‎ ‎ ‎ ‎ ‎ ‎ ‎ ‎ ‎ ‎ ‎ ‎ ‎ ‎ ‎ ‎ ‎ ‎ ‎ ‎ ‎ 《从》:初读(听读、自由读、齐读);《课》:复读(五到成诵、美读)‎ ‎ 《从》:再读(听读、自由读、齐读);复读(讲读、五到成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爸》:初读(听读、自由读、齐读);《从》:复读(五到成诵)‎ ‎ 《爸》:再读(听读、自由读、齐读);复读(自由读、讲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丑》:初读(听读、自由读、齐读);《课》《从》:复读(五到成诵)‎ ‎ 《丑》:再读(自由读、齐读);复读(自由读、讲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诗》:初读(听读、自由读、齐读);《课》《从》:复读(五到成诵)‎ ‎ 《诗》:再读(自由读、齐读);复读(五到成诵、美读)‎ ‎ ‎ ‎ ‎ ‎ ‎ ‎ ‎ ‎ ‎ ‎ ‎ ‎ ‎ ‎ ‎ ‎ ‎ ‎ ‎ ‎ 《伤》:初读(听读、自由读、齐读);再读(听读、自由读、齐读)‎ ‎ 《伤》:复读(自由读、五到成诵);《课》《诗》《伤》:复读(五到成诵)‎ ‎ ‎ ‎ ‎ ‎ ‎ ‎ ‎ ‎ ‎ ‎ ‎ ‎ ‎ ‎ ‎ 注:表中所注,仅为诵读指导的大致意向;自由读、听读、齐读,在不同阶段的要求是不一致的,具体参看文中论述;诵读次数和操作过程,宜根据学生状况自行调整;《课》《从》《诗》《伤》均有记忆要求,或个别段落,或整篇课文,均注明“五到成诵”;若有早读时间,也可对课文的词语识记和背诵内容,进行听写或默写。‎ ‎【参考资料】‎ ‎《对语文诵读教学法的重新审视课题总结报告》       夏奉安 ‎《重视新课标下的语文诵读》                       安红宇 ‎《语文教学要努力抓好诵读》                       盛自军 ‎ ‎ ‎《语文诵读教学之我见》                           谭少元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