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3 发布 |
- 37.5 KB |
- 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计划总结之语文教学中情感共鸣一得
语文计划总结之语文教学中情感共鸣一得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情感教育的过程。除了教给学生相应的基础知识、理解文本的能力外,我们还应该关注当下高中生的情感、情绪、以及信念等,以此来促进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所以,在阅读中实现学生和文章作者情感的共鸣,使得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并能够根据自己的体悟来表达作者对情感的体会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做不仅关注了学生的情感发展,而且有利于学生能够利用自己对情感的体悟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也是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的。 那么,如何来通过语文教学来关注学生的情感呢?关键在于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学生情感与文章作者情感的一种对接,达到二者的融合,实现情感的共鸣。达到情感共鸣,让学生走进自己未曾涉足的人生阅历,去关注异样的生命,去接受不同的生命体验,我们习惯上采取这样的措施:一是,上课之前营造情景,将学生的注意力拉到我们预设的情景中来。这是个相对有效的方式,但是有可能过于短暂,不足以使我们的整个课堂都“从一而终”。一是,通过阅读进行深层次对话。我们中国有句俗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可以采取不同形式的读来达到对文意的理解,走入作者情感的“深处” 。其间,借助老师的引导来达到作者、老师、学生的多重对话,以期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交融。但是,不可忽略的一点是学生在读的同时,是不是真正的对文章感兴趣,是不是真正的和文章作者建立了共鸣,这种共鸣是不是虚幻的对接呢?一是对句子进行剖析是的分析,来寻求深层次的交流,但是这种交流不免过于生硬,并不能够很自然的达到两者的合理结合,生硬的结合之间似乎也会存在难以捉摸,难以理解的地方,这是一种不完美的对接,不是一种绝对吻合的对接。一是,用老师的真情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以真情换真情,以此来激发学生对文章情感的理解。 以上这些方式,对于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都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如何真正地使得学生情感与作者情感进行融合?我认为,就是从老师的个人经历出发,先寻求自己情感与文章情感的一种对接,带到真正的理解之后,将作者的这种人生阅历转化成我们自身的人生阅历,并在这种被转化的人生阅历中寻找学生人生阅历的影子,进而实质化。比如,我在讲朱自清《荷塘月色》时,作者心情变化的线索,比较简单,但是理解起来并不简单,因为学生没有朱自清的烦恼,不会有这样的体会。面对着这个困难,我结合自己对作者情感的体会,想到了自己也有过类似的经历,我进过努力地联系,在学生的经历中也找到了:期中考时刚过,对于心里不爽的同学,肯定有出去散散心的经历。这样预设的对接使我找到了解决之道。在上课过程中,当我提及此处时,同学们回应我的是点头和认可的眼神。通过学生脸的表情,我知道学生真正的懂得了朱自清的情感。 这种方法的功用如何来发挥,需要老师们努力的从自己这里来寻求情感对接的各种源泉,进而进行合理而有效地转化,发掘出学生自身的阅历,来寻求这种绝对的情感共鸣。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