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化零为整——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化零为整——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

语文论文之化零为整——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 化零为整——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周海兰 江苏如皋 市江安中学 江苏 如皋 226500 近几年来, 语文教学重在对一篇篇课文的理解、对文章词语、结构的分析上,这样 极容易造成学生知识的零散性,甚至造成认识的片面性 而 语文学科本身是一个具有严密结构的系统整体,因而高中语文教学理应 用整体原理进行教学,把学生以前各阶段所学的语文知识进行纵向联系、 横向迁移,甚至是将语文与其他学科相联系,防止“只见树木,不见森 林”的现象发生。因此,笔者觉得化零为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只 有这样才能成全学生发展的需要,达到语文教学的有效化。1 化零 为整可以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和大局观念。 学 生在长期的学习中,对各方面的知识已经有了一定量的积累,犹如储蓄, 分期小量的储存是为了积少成多,零存是为了高中阶段的整取,这样才 能发挥知识的有效性。同样如果学生辛辛苦苦地学了,却不能对知识进 行整合、分析、运用,能力不能得到应有的发展,那这种教学就是无效 或低效教学。 例如对曹操的认识,学生在多年的生活中, 或看电视,或道听途说或语文课堂学习或小说欣赏,对这个人物已经相 当了解了,但无庸讳言,这种了解是点滴的甚至是片面的。这时候就需 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对知识进行整合、梳理,对人物进行全面的认识。 如史书上称曹操是一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京剧中的 曹操是白脸、一代奸臣;《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不得好死,人神皆愤 的奸臣;许子称他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臣”;而学生所学曹操所 写的《短歌行》《观沧海》等诗词全是感怀天下、胸怀大志、激情澎湃 的;《赤壁赋》中大文豪苏轼也曾感怀过他。那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 人物呢?这时候教师就要善于指导学生全局把握,化零为整,辨证客观 地评价历史人物。 笔者觉得用易中天对曹操的评价来引 导学生比较全面:曹操虽仁不及玄德,义不及云长,智不比孔明,雅不 比公谨。但雄霸中原,名载千秋;文韬武略,机智多谋;知人善任,裁 夺适度;大气包举,临危不乱。所以综合各个方面,他还是称得上三国 第一大才的。 如此化零为整,既使学生对曹操这个人物有 了更深刻的了解;又增强了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全局观念, 摒弃只看局部,不管整体的狭隘的局部意识和观念,并能用相关的方法 指导以后的生活实践。 2 化零为整可以更有效地落实三 维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 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 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提高。”教学中,我们要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 而不是把三个维度简单地叠加,要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 态度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中。 如唐诗宋词 是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方阵,可也不难想象学生识记某一首诗绝对没问题, 可要想知人论世,要想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就难了。我们不妨将学生学过 的诗歌按朝代、或按作家进行归类,化零为整,进行整合梳理,用一条 主 线 串 联 若 干 个 最 本 质 的 教 学 信 息 , 相 信 学 生 定 能 有 所 收 获 。 一位作家选择什么样的题材,表现什么思想,抒发什么感 情,这一切均是由他的人生观和生活经历决定的,又与他所处的时代密 切相关。因此,我们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了解创作背景,做到知人 论世,有助于理解诗歌表现的意境、情感。 2003 年全国 高考题的诗歌鉴赏是王维的《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 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 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 安禅制毒龙。”问题是: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 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这种高考题的设 计就要求我们平时教学化零为整,对王维诗进行整合梳理,做到知人论 世。 《山居秋暝》《观猎》《使至塞上》《鹿柴》《送元二 使安西》这些诗歌都是学生平时积累的,整合梳理之后,学生自会发现 王维诗的两种风格,从而了解王维前期诗歌,富于进取精神,反映边塞 生活,抒写游侠意气,情调慷慨激昂,充满浪漫主义豪情。后期诗歌, 因世途险恶,崇奉佛教,而以描写田园山水景物、表达闲情逸致、宣扬 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为主。他的山水田园诗,作物精细,状写传神,色 彩鲜明如画。又语言清新凝炼,含蓄生动,最能代表王维的艺术风格, 被苏轼赞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了解了王维的创作 风格,回过头来解答上面的高考题就简单多了,因为很显然这首诗属于 王维的晚期作品,抒发潜心向佛,恬静安宁的心境。而最能表现这种幽 静氛围的当属“咽”、“冷”二字。 “咽”是拟人,状石间泉声低沉,“冷” 是通感,绘夕阳余晖微弱。此外“泉声”、“危石”、“日色”、“青松”四 个意象形成完美组合,以泉声之幽咽与日色之凄冷相互衬托,渲染古寺 远离世间烟火、俗人难以接近的氛围。 3 化零为整可 以实现主体参与的有效化 化零为整需要学生通过查找资 料,对某一话题进行讨论等方式积极参与。这样将学习活动化,即师生 共同参与创造性活动,以促进学习。 笔者曾经尝试着用这 种方式组织学生整合有关苏轼的知识,预先布置学生查找有关的作品以 及苏轼的生平经历,分组讨论苏轼的思想历程,分析其作品的思想内涵。 结果学生参与的热情远远超出我的想象。原因就在于教师用正确的方式 指导学生合作,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所以, 让学生爱学,远比逼着他学更能实现教育教学的目标。 当 然,要想化零为整,教师就必须胸怀乾坤,胸有成竹,对教材所涉及的 内容以及学生的知识基础有比较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在更为广阔的背 景上审视眼前独立的教材,融会贯通,宏观点拨。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