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5年全市“十四五”人才工作重难点问题调研报告稿和某集团公司“十四五”信息化工作规划稿合编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2025年全市“十四五”人才工作重难点问题调研报告稿和某集团公司“十四五”信息化工作规划稿合编

2021——2025 年全市“十四五”人才工作重难点问题 调研报告稿和某集团公司“十四五”信息化工作规划 稿合编 2021——2025 年全市全市“十四五”人才工作重难点问题调研报告 我市是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深入研究和解决“十三五” 期间人 才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 增强人才服 务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对于提高“十四五”区域 竞争能力和水平 具有决定性意义。 一、“十三五”人才工作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多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深入 推进人 才强市战略,以贯彻落实人才发展规划为抓手,大力实 施 XX 等重 点人才工程,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全市人才工作科学化水平得到 了提升。 (一)加强宏观指导,健全人才工作格局。 印发了《关于 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先后颁布 X 个中长期人才规划、X 个人才队伍专项规划、X 个重点领域人才规划, 形成了配套协调、科学规范的全市人才发展规划体系。建立了党 委 和政府领导人才工作联系点,加强对重点领域人才工作的指导。 (二)完善政策措施,优化干事创业环境。 先后出台《XX 人才资源开发条例》、《XX 人才市场条例》、《XX 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关于进一步促进 XX 人才资源和社 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强 XX 人才发展“小环境”建设 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发挥现有人才作用和引进急需紧缺人才 的 若干规定》等 X 多项政策法规文件,推动了人才工作的规范化、制 度化,努力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提供良好环境。 (三)推动内引外联,为科学发展聚集英才。 各级党委政 府主动作为、服务一线,支持用人单位引进急需紧缺 人才,促 进重点产业、重点学科和重点项目健康快速发展。市党委 政府 借助 XX 等重大项目和产业发展需要,柔性引进院士 XX 名、 国内外知名专家 XX 名,全职引进博士 XX 名。加强同国内著名高校 人才交流合作,与 XX 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 XX 大学签署人才 合作框架协议,推动 XX 与 X 签署了“共建研究生社会实践 XX 试 点基地协议”、“共建研究生骨干地方短期挂职锻炼 XX 基地协议” 等,开辟了引才的新路子。各县还搭建校企合作平 台,组织各类企 业赴国内高校引才聚才、建立合作关系,取得 了良好效果。 (四)打造创业创新载体,增强人才工作实效。 市党委政府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启动建设了 XX 产业“人才高 地”。创建了 XX“人才特区”,进一步增强对高层次优秀人才的聚 集效应。大力实施面向 X 国家复合型人才培养工程、科技特派员创 业行动、市专家服务团等,不断增强人才工作的实效性。建 立市科 技创新团队 X 个,已承担国家及市科技项目 X 项,取得了一大批新 成果,成为全市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 “十三五”以来,市党委政府共表彰“XX”XX 名,累计投入奖励 专项经费 XX 万元,在全市营造了浓厚的重才爱才氛围。 (五)加大育才力度,提升各类人才素质。“十三五”以 来,市 组织 XX 万人次参加了各类继续教育培训;组织 XX 个职业工种、XX 人进行了职业技能鉴定,选拔高级工 XX 人、技师 XX 人、高级技师 XX 人;培训农村实用人才 XX 万人、农业职业技能人才 XX 万人、 农业专项技术人才 XX 万人。实施 XX、XX 等人才培养计划,选派一 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到市、发达地区或国 外科研机构、医院、高校进 行中长期培训,专业技术人才的素 质和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总结近些年来我市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经验,主要有: 一是必须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各级党委在人才工作上只有发 挥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履行“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 务” 的职责,才能形成推动人才发展的强大合力,确保人才工 作沿着正 确的方向前进。 二是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始终 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才能 树立先进理念、开阔用人视野,才 能解决体制机制性障碍,克 服人才工作中重财轻人、重使用轻开发、 重资历轻业绩、急用 现引等 问题,才能打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环境。 三是必须不断创新人才体制机制。只有把人才体制机制创新作为人 才队伍建 设的根本着力点,不断深化人才工作管理体制改革,建立 健全 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使用、流动配置和激励保障机 制,畅通人才在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单位、不同行业之间流动的渠 道,才能有效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 用。 四是必须不断优化政策环境。经济欠发达地区只有创新人才政策, 增强对人才的服务功能,创造有利于人才发展、施展才能的良好环境, 才能形成吸引、聚集各类优秀人才的洼地。五是必须注重发挥市场配 置人才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只有充分发挥市场主体重才、引才、用才、 育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人才工作才能健康、可持续发展。只有充分 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才能提高人才资源的配置效率, 促进各类人才合理有序流动。 二、“十三五”人才工作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 从宏观上看: 一是人才总量不足、质量不高。我市人才占 总人口比例为 X,比 全国平均水平低 X 个百分点。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 X 万人, 高层次科技人才 X 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仅有 X 人、国家有突出贡献 的在职中青年专家 X 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 X 人、国家“百千 万人才工程” 二层次在职人选 X 人,与全国各市区特别是发达地区相比,我市 高层次人才的比例很低。 二是人才结构、分布不够合理。从全市人 才队伍结构来看,传统 人才多,高新技术人才少;普通型人才 多,产业化人才少;基础研 究人才多,实用型人才少;继承型 人才多,创新型人才少。从区域 分布来讲,人才主要集中在城 市,山区、农村的人才相对较少;从 行业分布来讲,人才主要集中在医疗、教育、农牧等领域,而能源、 化工、冶金、建材、 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产业等重点领域的人 才非常短缺。调查统计显示,到“十三五”末,我市能源、化工等 X 个重点领域现有人才 X 万人、缺少 X 万多人,其中能源化工缺 X 万 人、装备制造缺 X 万人、XX 产业缺 X 多人、新材料缺 XX 多人、 现代农业缺 XX 多人。 三是人才工作机制不够完善。突出表现在人才培养评价机制不健全, 培养体系缺乏系统性、规范性和实效性; 人才评价不够科学,特别 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还没有建立起以能力和业绩为核心的评价体 系,评价方法简单、粗放。人才激励保障机制不够完善,受表彰的人 往往 “老面孔”较多,对那些正在埋头苦干、破茧欲出的中青年人 才缺乏激励;薪酬激励机制尚未普遍形成,人才价值难以有效体现。 人才使用机制缺乏活力,导致人才流向党政机关的多,出现学非所用、 专业不对口现象,带来人才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一些非公有制企业 实行家族式管理,用人唯亲不唯才、放手不放心,没有成熟的用人机 制,缺乏人才吸引力。 四是人才观念落后,人才发展环境不够宽松。一些地方领导和企业 存在“引人不如引资”、“引智不如引项目”、“重硬件投入、轻人 才投入”等思想观念,有的还存在重引进轻培养、重所有轻所用的现 象,导致人才“引进来、用不好、留不住”。有的崇信“外来的和尚 会念经”,对引进区外人才比较重视,对本地本单位人才关注不够。 五是人才工作经费普遍投入不足。市人才资源开发专项资金 XXX 万元,其中大部分用于人才引进、高层次人才津贴等专项经费, 用 于人才资源开发的经费较少。 从具体问题上看: 一是人才市场化配置不畅,人才流通困难。受编制、身份的限制, 一些单位急需紧缺的人才引不进来; 一些地方对引进人才在户籍、 社保等方面存在政策“壁垒”, 制约了人才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二是职称评聘受限,影响人才稳定。特别是基层科研、文化、医疗、 学校等单位,符合职称评聘条件的专业技术人才较多,但由于受职称 名额限制, 许多人难以评定职称或职称晋级,成为当前影响人才队 伍稳定的焦点问题。 三是人才竞争激励机制不健全,优秀人才难以脱颖而出。事业单位 人事制度改革相对滞后,以业绩考评为核心, 以考评定津贴、定优劣、定奖惩的激励制度尚未建立,一定程度上 存在着平均主义现象,分配不能向优秀人才倾斜,不能向关键岗位倾 斜,导致有事无人干,有人不干事。 四是人才资源缺乏与浪费、流失并存。由于地区发展、行业发展不 平衡和基层待遇差、发展空间小等,导致人才结构、分布失衡,产生 人才资源缺乏与浪费、流失并存现象。 三、加强我市“十四五”人才工作的对策建议 当前我市人才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成因是多方面的,要 加强顶 层设计,综合分析、整体谋划,重点突破、统筹推进。 (一)健全人才工作管理体制,形成党管人才合力。 一是健全党管人才体制机制。以贯彻落实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管 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为抓手,进一步完善全市人才工作决策 机制、 协调机制和督促落实机制,形成统分结合、协调推进的 人才工作运 行机制。健全党委政府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提高 各级党政领导班 子综合考核指标体系中人才工作专项考核的权 重。充分发挥组织部 门牵头抓总和人才工作协调(领导)小组 各成员单位的职能作用, 进一步调动各行业做人才工作的主动 性创造性,形成职责清晰、分 工协作的人才工作合力。 二是改进人才管理方式。整合市党委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局 人才工作机构,组建新的人才工作机构。 建立与现代科研院所 制度、现代大学制度和公共医疗卫生制度相 适应的人才管理制 度。 三是健全人才发展规划落实的长效机制。按照市人才规划 部署, 细化工作内容,分年度、有步骤地深入实施,重点围绕 急需紧缺人 才的引、留、用等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并抓好落 实。深入开展调 查研究,及时研究解决人才规划实施中出现的 新情况新问题,建立 完善的人才规划实施情况监督、检查、评估和考核体系。 (二)完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一是建立人才发展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要优先保证对人才发展的投 入,确保教育、科技支出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 度。 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要素投入结构,较大幅度增加人力资 本投资比 重,提高投资效益。研究制定财政税收、投融资等方 面的优惠政策, 鼓励和支持用人单位、个人和社会多渠道进行人才投入。 二是健全人才合理流动机制。疏通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人 才相互流动机制,盘活人力资源,激发人才活力。健全人才向基层、 艰苦地区、生产一线流动机制,提高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人才的 津贴标准,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完善社会保障 制度,为人才在不同地区、 不同所有制单位、不同行业之间的流动 提供保障。完善市场配置人才资源机制,整合我市各类人才资源市场, 积极培育、扶持新型专业人才市场、中介组织,健全人才市场服务标 准,形成统一、规范的人才市场体系。 三是完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建立以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以品德、 能力、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完善人才评价标准,注重依 据实践和贡献评价人才。改进人才评价方式,既突出用人单位评价人 才的主体作用,也要注重发挥业内专家在标准制定及评审工作中的作 用, 增强评价结果的公信力。研究制定科学、规范、公平的评价规 则,确保评价的公平公正。 四是健全人才待遇激励机制。对做出突出贡献的本地人才,要给予 与引进人才同等待遇;企事业单位选聘的急需紧缺或关键岗位上的专 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探索实行协议工资、年薪工资、项目工资 等灵活多样的分配办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经营管 理人才实行期权、股权激励。制定高端人才、优秀人才休假疗养制度。 大力开展“XX”评选活动,对各行各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给予 表彰奖励。 (三)推进人才政策创新,激发各类人才活力。 一是完善人才培养开发政策。建立以用人单位为主体、学校教育与 实践锻炼相结合,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整合 培训资源和项目,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重点实施一批人 才培养中长期项目。积极开展各类科技、学术交流活动,举办高层次 的全国性、国际性专业论坛,为高层次人才学术交流合作创造条件。 探索实施“专业技术人才服务企业技术创新行动”,通过保留身份、 项目支持、奖励等方式,鼓励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服务企业技术创新, 逐步向企业集聚。 二是完善稳定与用好人才的关爱政策。大力实施市“XX”工程。完 善在 XX 工作的院士、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 才工程”等人选的津贴发放办法。适应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需要,依 托 XX 经济区建设、XX 扶贫攻坚和“XX”园区建设等工程,重点打 造一批人才平台,盘活人才资源,发挥人才作用。 重视发挥企业用人主体作用,鼓励企业建设高水平技术中心和高端 人才工作站,完善配套设施和政策,为高层次人才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三是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深入实施市“XX 引才百人计 划”,大力吸引海外能源、化工、冶金、建材、新材料、装备制造、 生物产业等方面的人才来 XX 创新创业,并完善我市长期居留、税收、 保险、住房、子女入学、配偶安置等特殊政策措施。加大引进国外智 力力度,支持我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海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机构建 立联合研发基地,推动我市大型企业建立海外研发机构。加强人才开 发的国际交流合 作,通过建立产学研联盟等,加强我市与国外知名 院校、科研 院所和跨国企业的交流合作。 四是实施非公有制经济组 织人才发展专项政策。研究制定加强非 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队伍建设 的意见,加大非公经济人才培养、引 进、使用、激励力度,引 导专业技术人才到非公经济组织创新创业, 支持高校毕业生到 非公经济组织中就业。 (四)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培养造就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 一是实施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加大高技能人才开发投入,重点扶持 高中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加速培养急需的高技能人才。每年遴选 一批企业班子成员及企业监管部门的管理人员,采取合作培训、外派、 委托培养等形式,到国内外大企业、大公司、商务基地或国内发达地 区研修或挂职锻炼。继续实施“XX”名校长名医培养计划,选拔中小 学校长、骨干医生到沿海发达省市挂职锻炼或研修。 二是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和“ XX ”建设。依托高校、科研 院所、大型企业、经济开发区等优势特色功能区、产业项目和重点学 科,推进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强化动态管理和考核机制。完善科技创 新团队资助、激励和保障制度,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团队凝聚、培养、 使用人才的引领作用。推进市能源化工、葡萄产业、设施农业、枸杞 产业“人才高地”建设,多领域、多专业、多层次引进一批国际一流 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加强人才高地建设规划和落实工作,着 力打造 XX 四大“XX”品牌。 从国家“十四五”规划看建筑类央企发展趋势 在贸易战的背景下,“十四五”建筑行业将面临更加不确定的外部 环境,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更多的潜在的市场风险,将会对建筑行 业央企的市场经营提出更大的挑战,建筑类央企在“十四五”期间应 该朝着业务细分方向更精准,区域布局更加聚焦,打造“大经营、强 经营”的市场化、国际化的市场经营体系。 从国家“十四五”规划的发展方向来看,“改革创新”依然是主旋 律,“十四五期间”国家将围绕“补短板、促升级、增后劲、惠民生”, 研究推出一批重大工程和项目,提升基础设施水平,促进改善生态环 境,改善民生,增强企业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同时,重点围绕增强企业发展内生动力,激发市场活力,深化“放 管服”改革,打造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建筑类央企 “十四五”期间将围绕“国际化、市场化、区域化”纵深发展。 国际化——手拉手一起“走出去” 基于国内建筑市场的逐步饱和, 竞争白热化的趋势,各大建筑央企国际化步伐将会进一步加速,参与 国际竞争,提升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随着国家政府框架项目的进一步 收紧,“十四五”建筑央企在国际上面临的不应该中资企业内部的竞 争,而是与国际工程承包商之间的竞争。 从南北船合并的背后逻辑上来看,“十四五”央企改革也将会朝着 世界一流的方向纵深发展,坚定不移的推进国际化,依靠技术、质量、 资金等综合实力与国际标杆企业开展竞争,业务同质化的央企将会面 临新一轮的合并,减少海外之间的竞争,不仅要“做大做强”,还要 “做强做优”,提升国际化竞争能力。 市场化——占领细分领域品质至高点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高, 建筑业也将会朝着“高品质、高科技、惠民生、强运营”的方向发展, 这就要求各大建筑类央企尤其是下属二级单位,作为国家队在细分业 务领域上做精做优,而不是同质化竞争,为了短期考核目标到处打猎, 鳄鱼老虎一起抓,忽视建立细分业务核心优势,则会导致企业长期发 展动力不足,即使抓住短暂的政策机遇,后续增长动力也存在严重不 足。 面临“群雄逐鹿”的建筑市场,各大建筑央企应通过多种形式开展 跨领域多方位的合作,解放思想,合作共赢,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 纵连横,提升综合项目运作能力,打造细分市场的品质项目。笔者认 为,未来只有具备专项细分领域核心竞争能力的建筑企业才能够实现 高质量的持续发展。 而在细分领域的选择上,“十四五”规划上一定要开展排查式、系 统性的外部市场研究,并充分考虑企业内部的资源能力优势,内部与 外部两者步调一致才能够走的更快更远。 区域化——守住重点优势区域几座城 对于建筑行业来说,国家的 总体规划、区域规划、区域政策至关重要,如何紧密结合自身区域情 况,开展区域布局,笔者认为在守住自身区位优势的同时适度区域布 局。 每家企业都有自己的区位优势,有些企业盲目加快全国区域布局, 但由于人力资源、资源投入的限制,往往导致区位优势区域的项目没 有深入挖掘,自身的区位优势也没有发挥出来。如何守住自己的“山 头”,充分挖掘自己“山头”的优质项目,这就要求企业在区域发展 上,立足区域长远发展,站位更高,从政府的角度看待项目,从民生 的角度看待项目,解决区域发展的痛点,集合项目前后端的优势产业 链上下游资源,以产业联盟的方式打造区域生态圈,建设一批惠及民 生的高品质大项目。 同时,打造狼性的经营文化,在经营机制改革、商业模式创新等方 面持续深化改革,以提升经济效益为核心;针对央企下属三级企业且 主要市场来源于集团内部市场,加大这类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向 外要市场,向外要效益,增强企业内生动力。 2021——2025 年某集团公司“十四五”信息化工作规 划 7500 字范文稿 “十四五”是公司转方式调结构、提质增效升级的重要窗口期和机 遇期,同时也是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关键时期。从宏观经济形势 看,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智能制造风起云涌,人们更加重视绿色低碳、 安全环保,传统行业面临着产能过剩、智能替代等竞争压力;新常态 下我国经济发展加快结构调整、动能转换,大力推进“制造强国”、 “网络强国”建设,推动传统制造业向高端、智能、绿色、服务方向 发展;从技术发展趋势看,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智能化等信息 通信技术快速向各领域渗透融合,释放出裂变式的技术创新活力和应 用潜能,成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主导力量,给世界产 业竞争格局深刻调整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为集团公司加快由大变强、 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从公司自身发展要求看,行 业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的主战 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是集 团公司提升核心竞争力、建设世界一流公司的现实需要和必然选择。 这些大趋势、新形势,既为公司信息化发展指明了方向路径,同时也 给信息化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信息化工作要紧紧围绕公司“五 大”发展战略,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来补短板、提能力、促 创新,对内推动运营模式、管控方式转变,建立数字化、网络化、智 能化的生产运营新模式和集约化、一体化的经营管控新方式,对外推 动商业模式、服务模式创新,打造“互联网+”新业态,推动各领域 大数据分析应用,形成数据驱动业务创新的新能力。 “十四 五 ” 信息化工作的总体思路是: 学习贯彻和实践习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落实 《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中国制造 2025》、“互联网+”行 动计划,以提质增效升级为目标,以“智能制造”“互联网+”为主 攻方向,按照“统筹推进、融合发展,集成共享、协同智能”工作方 针,充分利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通信技术,积极推进“两 化”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产业竞争新优势,为公司持续健康发展提供 新动能。 “十四 五 ” 信息化工作的总体目标是: 到 2025 年,建成集成共享的经营管理平台、协同智能的生产营运 平台、互联高效的客户服务平台、敏捷安全的技术支撑平台,构建齐 全有效的信息标准化体系和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形成科学高效的信息 化管控机制(简称信息化“421 工程”),公司整体信息化能力和“两 化”深度融合水平得到显著提升,持续保持在国家信息化水平第一方 阵前列,部分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根据上述总体思路和目标,“十四五”将着重围绕四大平台、大数 据分析应用开展信息化建设和推广应用工作。 一、建设集成共享的经营管理平台,构建集约化、一体化的经营管 控新模式,促进管理创新、管理提升。 1、进一步加大 ERP 等系统建设力度。完成集团公司 ERP 大集中 推广和集团直属单位 ERP 建设,实现 ERP 在集团范围内全面覆盖。 优化财务合并报表架构,进一步提高财务报表合并效率。建设集团一 体化投资优化管控、财务预算管理等系统,提升投资组合管理和分析 决策能力,实现资金和预算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建成共享服务技术平 台,支撑财务、人事、IT 等共享服务运营。 2、进一步加强系统优化和深度集成。从经营管理全局角度出发, 全面梳理财务、投资、物资供应等管理领域业务流程,优化专业线条 的业务链,完善提升 ERP、资金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合同管理、审 计管理、风险管理、业务公开等系统功能,实现端到端业务贯通以及 系统紧密集成和数据共享,整体提高经营管理平台的集成共享水平。 三是加强综合协同应用。建立定制化的个人工作平台,形成统一入 口、集中待办和移动化的协同处理机制,实现日常办公的业务协同, 提升用户工作体验,提高业务处理效率。 二、建设协同智能的生产营运平台,提升生产管理数字化、网络化、 智能化水平,促进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1、推进供应链与物流、安全、环保、质量等系统建设。建设供应 链协同平台,开展全产业链优化、专业公司优化和区域优化应用,提 升一体化优化水平;建设大物流系统,实现上中下游物流信息共享、 业务协同,提高物流运行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提升安全管理系统功 能,强化施工作业过程安全管控,完成 6 家企业推广。完成环保管 理、质量管理系统在企业推广,实现企业环保的过程管控、原料及产 品质量的可追溯。深化智能化管线系统应用,完善智能巡查、完整性 管理等系统功能,进一步提升安全运行、风险防控水平。 2、推进资源企业数据资源应用和智能资源示范区建设。着力打造 数据云服务体系,构建大数据分析环境,高效支持生产和科研应用。 完成资源信息化业务协同系统(EPBP)推广建设。开展资源信息化 业务软硬件资源共享中心建设,实现处理、解释、数模建模等主流软 硬件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和资源信息化业务综合研究能力。大力培 育自主知识产权软件,形成专业化、系列化软件产品,打造核心业务 能力。稳步推进智能资源信息化业务建设,开展资源信息化业务动态 监测与分析、设备资产管理等应用,打造 2 家智能资源信息化业务 示范区。 3、推进智能工厂建设。完成 MES 系统升级,实现调度指令与物料 移动协同联动。完成能源管理、工艺管理、碳资产管理和公用工程管 理等系统推广建设,深化流程模拟技术应用,新建 20 套先进控制系 统,提升企业生产控制、节能减排水平;开展 3 家智能工厂建设, 打造智能工厂升级版,实现生产管控一体化、供应链协同一体化和设 备资产设计运营一体化,提高资产运营效率,提升资源优化、安全环 保、降本增效水平,培育 1 家国家智能制造示范。 4、推进销售企业站级一体化系统和智能物流服务站试点建设。完 善提升零售管理、实验室信息管理(LIMS)等系统功能;建立站级标 准化体系,整合升级卡系统,实现各类卡统一管理,支撑物流站一体 化运营;基于供应链协同和大物流系统,搭建销售物流专业应用,支 撑一体化物流计划调度优化,提高物流管控水平;试点建设站级设备 物联网,实现标准、高效、一体化与自动化业务运营,打造智能物流 服务站试点示范。 5、推进工程单位信息化建设。在专业工程单位开展生产运行管 理、远程作业支持、项目管理等系统建设,实现现场施工数字化和 移动化管理,实现钻井和压裂施工现场动态跟踪、实时监督,提升一 体化工程服务能力。在专业工程单位开展集成化协同设计、数字化交 付系统、工程设计数据库的完善提升,进一步提升设计效率和设计水 平,提高工程软件资源利用率;实现设计系统与 ERP、项目管理等系 统集成,为工厂数字化交付奠定基础。 6、推进科研单位信息化建设。建设科技综合管理系统,实现科技 项目门径管理、成果管理、专利管理、知识管理等一体化管理,有效 支撑总部、企业(含直属研究院)两级科技管理;完善电子实验记录、 实验室信息管理、科技情报分析等科研专业系统,建设远程技术诊断 与支持系统,为科研院所和生产企业开展协同工作、远程技术诊断提 供平台支撑;建设科技协作创新平台,支持科研资源共享和科研方式 创新。 三、建设互联高效的客户服务平台,助推“互联网+ + ”商业新业 态发展,促进服务创新、价值创造。 1、提升统一电商和客户关系管理平台功能。建立统一的客户标准 化数据体系和客户模型,整合各类交易数据、客户及行为数据、运营 数据,为开展大数据分析、挖掘客户潜在商业价值、科学制定营销策 略提供支撑;实现统一对外服务窗口(95XXX)、服务标准,通过客 户识别、语音导航等智能化手段实现客户精准化服务。 2、加大统一电商和客户关系管理平台的推广应用。完成产品销售 CRM 系统推广建设,提升客户体验,增加客户粘性,促进线上用户 量与交易量双增长;完成中端产品销售、高端产品销售 CRM 系统 升级。加强各专业电商推广应用,“专业 e 贸”电商发展客户 300 家, 持续创新高端产品销售电商业务模式;高端产品销售电商拓展个性化 定制、客户众筹等新业务,带动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一体化业务创 新;深度挖掘供应链核心资源价值,做大做强采购、销售、金融和综 合服务 4 大核心业务,进一步拓展平台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3、建成统一的支付与金融服务系统。实现 B2B、B2C 第三方支付 功能,借助银行、第三方支付公司提供多种支付方式和渠道,为公司 各专业电商提供支付服务;拓展供应链金融、企业理财等金融业务, 逐步形成互联网金融产业链,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 四、建设敏捷安全的技术支撑平台,提升 T IT 服务能力和信息安 全水平,支撑业务应用、协同创新。 1、建设完善企业私有云。“十四五”基础设施云资源规模达到 35 万核、30PB,75%应用系统云上部署;建设开放共享的平台云,提供 身份认证、地理信息、移动应用等共享服务,支撑业务部门和企业快 速设计开发业务应用。 2、推进数据中心和网络建设。建成总建筑面积 3 万平米的绿色节 能云数据中心;扩大无线网络覆盖范围,加快融合通讯网络建设,支 撑物联网应用;建立网络分级保障体系,实施流量优化,扩容网络带 宽,数据承载能力提升一倍。 3、大力推进信息安全建设。完善信息安全管控中心功能,提高风 险综合分析能力。完成互联网统一出口建设,实现对所有企业的集 中管控;加强云平台安全建设,构建安全可靠的云环境;开展泛终 端安全建设,实现各类终端安全接入;建立信息安全实验室,形成信 息安全内部攻防对抗机制,提高漏洞发现与处置能力。 五、构建大数据应用体系,推动各领域大数据分析应用,实现数据 驱动业务创新发展。 1、建设统一的大数据分析平台和数据集市。整合归集经营管理、 生产营运、客户服务等层面数据以及外部市场数据,形成统一的数据 集市,为总部和企业提供大数据分析应用支撑。 2、推动各业务领域大数据分析应用。在经营管理层面,重点建设 资源优化、投资组合优化、风险预测等大数据分析应用,提升经营管 理分析和决策能力;在生产营运层面,重点建设油藏动态分析、生产 运行优化、供应链与物流优化、设备预测性检修、安全环保等大数据 分析应用,提高生产运行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在客户服务层面,重 点建设客户行为、交易及营销等大数据分析应用,实现精准营销和个 性化服务,提高增收创效能力和综合服务水平。 3、建立数据资源共享与开发利用管理机制。制定数据资源共享应 用管理办法,建立数据资源归集、更新和共享应用机制,提高数据资 源准确性、可用性和安全性,建立数据资源开放目录,实施分级分类 管理,形成标准统一、充分共享、安全可控的数据管理体系。 近期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加快 ERP 大集中建设,今年 底完成集团公司 ERP 大集中推广,集团直属单位 ERP 建设取得实质 性突破,完成集团公司财务报表优化提升;二是认真组织智能工厂试 点提升和第一批推广企业建设工作,发挥好智能制造示范引领作用。 同时,结合各专业公司实际,稳步推进智能资源、智能物流服务站试 点设计和建设;三是加强智能化物流、安全、环保等系统的深化应用; 四是加快统一电子商务和客户关系管理平台推广应用,积极推进大物 流、支付与金融服务等系统设计研发和试点应用;五是加快互联网统 一出口和统一身份管理系统建设,全面部署国产化桌面安全管理系统。 第二部分 规划实施具体要求 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已经发布,各级领导要进一步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增强信息化意识,从公司发展全局的高度出发,抓好信息 化各项任务的细化分解和组织落实。要进一步完善信息化管理体系, 健全工作机制,形成推进合力,着力消除“短板”,积极营造“两化” 深度融合良好氛围。 (一)完善信息化管理机制,强化“六统一”管理。 一是强化信息化的组织领导。总部和企业信息化领导小组要定期召 开专题会议,研究和决策信息化规划计划、信息安全等重大事项,统 筹协调推进“两化”融合工作;企业年度信息化项目计划必须经企业 信息化领导小组审核通过后才能上报总部,公司年度信息化项目汇总 计划必须经总部信息化领导小组审核通过后才能纳入集团整体投资 计划;要坚持信息化“一把手”工程,主要领导要亲自协调体制机制 等重大问题,亲自推动重大项目建设与应用。 二是强化规划、顶层设计的统筹管理。公司各级信息化建设都要在 “六统一”原则下进行,总部负责在“十四五”信息化发展规划基础 上, 完善细化顶层设计,明确统一的信息化建设部署、实施标准、安全 基线、应用规范,推动资源优化配置和使用。各专业公司加强“十四 五”信息化发展规划、顶层设计的落地和实施,依据总体规划,制定 本专业公司的信息化发展专项规划,专项规划作为总体规划的分册, 报总部信息化领导小组审批通过后方可实施。企业依据集团公司总体 规划和本专业公司专项规划,形成本企业信息化实施方案和路线图, 由企业信息化领导小组审批通过后实施。 三是强化项目计划与立项的统筹管理。顶层设计落实的好不好,关 键取决于对信息化需求把控、计划统筹、立项匹配是否到位。因此, 信息部要会同发展计划部等部门统筹信息化计划管理,统一编制年度 信息化项目计划,明确信息化项目分类、投资规模、投资渠道,投资 要根据信息化项目的分类列入总部年度信息化建设投资计划或列入 各事业部(专业公司)年度投资计划。只有计划统筹管理了,才真正 从源头上解决低标准建设、重复建设和“信息孤岛”的问题。在具体 的信息化项目建设上,都要执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的要 求,对于涉及全产业链应用的电子商务、客户服务、物流服务等,各 事业部(专业公司)必须在统一搭建的公共基础平台上进行本专业应 用建设。 四是加强运维费用保障,建立费用分摊机制。随着公司信息化发展 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网络、服务器、应用系统等已成为公司生产 经营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生产力,一旦出现网络中断、系统宕机,势必 会给公司带来经济损失和负面社会影响。因此,信息化管理部门要进 一步完善制度标准,强化运维管理,切实保障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系 统的安全平稳运行,总部和企业在编制年度费用预算时要充分考虑信 息化运维费用并给予资金保障。同时,要强化信息化成本意识,建立 健全费用分摊机制,由信息部会同财务部制定信息化费用分摊管理办 法,对于总部统一组织建设的信息系统,按照“谁受益,谁承担”原 则,向各单位分摊信息化费用。 (二)完善信息标准化体系,夯实信息化发展基础。 一是落实信息化标准管理职责。按照“归口管理、业务牵头、统一 发布、强化应用”的管理原则,信息部要统筹抓好信息标准化体系的 建立完善、制度建设,统筹负责技术标准建标等工作;各业务部门、 事业部要认真抓好相关业务应用标准、数据标准的制定、审核、执行 和应用工作。 二是完善信息化标准内容。完善经营管理层面的应用标准,建成以 智能工厂、智能资源为核心的生产营运层面应用标准;完善投资、生 产设施、安全环保等数据标准;制定云平台、大数据、移动应用、信 息安全等技术标准。 三是加强信息化标准应用与考核。进一步完善提升信息标准化管理 系统,实现各类信息化标准的全生命周期线上管理;完善信息化标准 应用管理流程,定期对项目建设单位和各企业标准应用情况进行检查 和通报,加大标准应用的考核力度。 (三)完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切实加强信息安全管理。 一是落实信息安全责任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建设谁负责、 谁运维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原则,抓好各级信息安全责任的分解 落实,牢固树立公司信息安全“一盘棋”意识,切实抓好信息安全管 理工作。信息部要统筹抓好信息安全的规划、制度、标准、检查监督 等管理;事业部(专业公司)和企业要各司其责,做到职责落实到人、 任务分解到人,特别是落实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信息安全工作的第一 责任人的职责。 二是强化信息安全“三同步”管理。认真落实国家有关信息安全防 护与系统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的要求,做好信息 化项目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安全闭环管理,杜绝系统“带病”上线运行。 信息部要统一组织、严格把关,认真抓好信息化项目的安全方案审查、 上线检查、等保测评与备案等工作。 三是加强信息安全的检查与考核。信息部要每年组织各单位开展信 息安全自查和风险评估工作,建立信息安全通报机制,及时通报国家、 集团公司的有关要求和信息安全事件。每年根据安全管理、安全建设、 安全检查评估结果、重大安全事件发生与处置等情况,对各单位信息 安全工作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与企业领导人员绩效考核挂钩。 (四)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全员信息化技能。 一是畅通信息化人才成长通道。总部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人才成 长通道和激励措施,设立信息化专业技术职称序列和信息化成果评奖 序列,加大信息化首席专家、高级专家的选拔,加大信息化创新成果 评选表彰与奖励力度。 二是加大信息化人才培养、培训力度。各单位要注重信息化专业人 才培养,尤其是高端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造就一批 信息化领军人才、技术拔尖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定期开展各类信 息化培训,加强对领导人员、管理人员、技术骨干等各层次人员的常 态化培训。定期组织信息化技能竞赛、技术交流活动,提高全员信息 化技能。 三是加大软件开发支持力度。结合公司业务发展和战略布局,以智 能制造、互联网+、大数据分析等为主攻方向,鼓励 IT 技术人员和 业务人员开展专业应用软件开发,加强产学研用结合,打造自主软件 产品系列。同时,参照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对成功推广应用的软件研 发人员给予奖励。 (五)实施“深化应用,创新创效”行动计划。 为了避免建设和应用“两张皮”现象,进一步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 2019 年—2023 年期间将在全集团组织开展以“深化应用,创新创效” 为主题的新一轮深化应用活动。 本轮深化应用以促进提质增效升级为目标,以经营管理、生产营运、 客户服务三大平台的信息系统应用为重点。一是经营管理平台重点加 强系统的规范应用、集成应用、数据共享,进一步提升管理效率和经 营决策水平;二是生产营运平台重点推进系统的协同优化应用、智能 化应用,进一步提高精细化生产管理和智能化运行水平;三是客户服 务平台重点推进统一电商、物流、支付与金融、微信营销等系统的综 合应用、多元化应用,进一步提高营销能力和客户服务水平,促进互 联网+新业态发展。 “深化应用,创新创效”行动计划是关系到公司构建新模式、培育 新动能、打造新优势的重要工作,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 共同推进。信息部要做好计划实施的统筹协调,建立深化应用评价指 标体系和评价机制,强化过程管理;充分发挥事业部(专业公司)和 企业的应用主体作用,共同组织开展宣贯、交流、检查、评比等各项 工作,形成齐抓共管、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信息通信技术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应用最广的科学技术,在公司 转型升级、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意义重大、 潜力无限,做好信息化工作更是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在集团 公司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凝心聚力,务实创新,再接再厉,勇攀高峰, 为打赢转方式调结构、提质增效升级攻坚战提供强力支撑,促进公司 持续健康发展。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