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2-26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其他(心得)之浅谈中学的感恩教育策略
其他论文之浅谈中学的感恩教育策略 摘要:感恩教育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情感教育,良好的教育方式对于培养孩子良好生活习惯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孩子人生的早期阶段就有意识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进行合理的感恩教育非常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当代社会不少人感恩意识严重缺失,而造成目前青少年感恩意识淡薄有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原因。文章仅从学校方面来分析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并提出一些感恩教育的具体措施。 关键字:青少年 感恩缺失 学校感恩教育 (一)青少年感恩意识现状的概述 先来看看曾引起广泛关注的几个现象:其一,郑州一位16岁的女孩因为妈妈没有满足自己买头饰的要求恼怒不已,不仅对着妈妈破口大骂,还当街扇了妈妈两巴掌;其二,北京高中生课堂肆意玩弄年迈的老师,北京海淀区艺术职业学校高一某班DV拍摄者认为这样很好玩,让全国人民一起欣赏;其三,2014年08月04日新华网报道一篇名为:新版“农夫与蛇”,一贫寒学子毕业后诈骗资助者千余万元,家境贫寒的赵某靠人资助读完大学后,谎称自己在中央国家机关工作,以“办事”为名8年内诈骗资助他读书的好心人1000余万元,目前赵某因涉嫌诈骗罪已被刑事拘留。这些淡漠亲情、师恩,受恩不报的现象也许只能说是个别为人所知的现象,那么再来看一组调查数据: 类别 人数 百分比(%) 你和家长、老师沟通吗 经常 23 8.2 很少 149 53.2 从来不 108 38.6 你认为父母辛苦吗 辛苦 106 37.9 有点 70 25 不辛苦 104 37.1 你自己洗衣服吗 是 27 9.6 偶尔 156 55.8 从来不 97 34.6 你为父母做家务吗 是 86 30.7 偶尔 107 38.2 从来不 87 31.1 你为同学献过爱心吗 是 113 40.4 偶尔 89 31.8 从来不 78 27.8 你会在教师节给老师送礼物吗 是 103 36.8 偶尔 145 51.8 从来不 32 11.4 没有 213 76.1 (图来源于:胡茂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青少年教育研究) 对学生日常行为的统计调查中发现:很少与家长、老师沟通的占被调查学生的53.2%;从来不与家长、老师沟通的占38.6%;认为父母不辛苦的占被调查学生的37.1%;自己从来不洗衣物的是34.6%;从来没有献过爱心的是27.8%。数据之大,足以说明当今一些青少年变得冷漠,很少关心别人,很难替父母着想,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感恩之情弱化。 当然上述的调查数据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感恩意识现状,但通过数据的展示,所呈现出的问题也值得去深思:为什么一些青少年变得自私、冷漠,感恩情怀缺失。 (二)从学校角度看青少年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 第一,学校对感恩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我们国家搞了多年的素质教育,至今仍难以冲破应试教育体制的桎梏。尤其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之下,形成了分数至上的价值取向,高考升学率、重点率等“智育至上”的评价体系,学校的教育尤其是高中教育,几乎都向紧抓文化成绩却忽视德育的所谓“重点高中”看齐了,从学校德育实施的主要阵地——思想政治课来看,初中开设了思想品德课,但在实践过程中往往都把它作为考试科目来抓了。高中思想政治课包含的经济学、哲学、政治常识和文化四大块则更少有德育的内容,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社会知识的成份,文科生重视的是该科目的考试成绩,理科生对该科目的学习只是走走过场,“德育”几乎被“智育”化了,当然更谈不上重视作为德育基础的感恩教育了。目前只有上海市在新版的《中学生守则》中增加了“学会感恩”的内容,这在全国开了一个好头,而感恩应该是全社会人人都应遵守的普遍道德规范,所以在学校德育的工作要求中应普遍明确感恩教育这一基础内容,甚至成为各行各业共同遵循的规范,让感恩成为人生的一门必修课。但现在全国的学校大都还没有明确提出这一感恩教育的要求,大多数中小学课本中特别是高中,基本没有针对学生感恩教育方面的德育内容,或对这一要求普遍重视程度不够,学生没有“学会感恩” 这方面的必须遵守和履行的基本行为规范。 第二,教育者自身行为不当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自古以来,教师就是以“传道、授业、解惑”而赢得学生和社会尊重的,因为老师的道行高于常人而获得“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美誉。但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否认,某些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不到位,对学生的感恩意识及言行,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比如随意体罚学生、下发劣质复习资料,甚至于言语羞辱学生等,极大损坏了在学生心中教师神圣的形象,易引发他们对思想道德教育产生抵触心理。 (三)注重把感恩教育贯穿到学校教育全过程 第一,营造学校感恩氛围,增强青少年感恩情怀。 要使学校有这样的氛围,无非要从学校的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入手。在人文环境方面,学校要关注教师和学生,关注教师的生活状态和工作状态,要调动起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要特别尊重、激励教师;同时也要尊重学生,一切以“学生”为本,一切从学生出发,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不仅要严待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还要不断地给中等生以鼓励,同时,厚待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大胆质疑、勤于实践,自己对自己负责。教育学生正确地理解爱,爱首先要懂得爱生命、爱自己,这样才能爱家、爱校、爱国、爱他人,要知耻、知勇,要自立自强。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打破“管理与服从”“权威与听从” 的关系。在生态环境方面,注重美化校园,让学生有一个读书和休闲的场所,从而让学生有愉快的心情学习,同时要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做到一事一物、一花一草都体现一种对人的关怀,对生命的重视,对学生的爱。 第二,利用课程资源,有效地开展感恩教育。 课堂教学的目的与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教育的根本在于育人,教育是借助于知识来育人,是知识为教育所用,不是教育为知识所用,虽然教育也确要传递人类的知识,但前者更基本”。学生在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有知识的掌握,而且有情感的培养、人格的养成。 语文和思想政治是最好的人文教材,中学语文和政治教材是最好的感恩资源,语文和政治课本中关于孝敬父母、感谢师恩、关心他人、热爱大自然等文章是感恩教育最好的题材,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课文对学生开展感恩教育。例如,利用政治课本中关于大自然的文章开展适当的生态境教育,一方面要让学生了解到目前资源紧缺的现状,促使其形成节约资源的意识,在生活中做个理性的消费者,勤俭节约;另一方面确立可持续发展观,让学生能够意识到保护环境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促使其形成绿色消费的观念。利用教材中关于生命的文章开展感恩生命教育,让学生能够意识到对一个人来说生命来之不易,而且每个人只有一次,所以应该倍加珍爱自己的生命。生命不只是属于个人的,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也就是对他人生命负责。感恩教育是帮助学生珍惜生命、欣赏生命、善待生命、感恩生命,从而增强生命意识和道德情感的一种教育。在高二语文读本上节选的美国女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和七年级上册思想品德的第七框《珍爱我们的生命》就是很好的题材。 第三,理论联系实际,开展多元化的活动。 “感恩”意识的形成,不可能仅仅从书本上学到,而须从成人社会中去耳濡目染,去感受效仿,让他们去体验生活、学会实践,在实践活动中培养感恩品质,所以说开展活动是必须的。 首先,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特长和能力,参加适合自己的活动,使每个人有活动,使每个人都受教育,使每个人都溶入进去。例如,开展课堂辩论、角色体验活动、感恩歌曲大赛、感恩故事会、感恩晚会、感恩主题班会、感恩行动等,唤醒学生的感恩心,激发责任心。 其次,以“感恩节”为契机举办感恩教育活动。利用教师节、母亲节、清明节等感恩节对学生实施感恩教育。以清明节为例,当人们在墓前献花默哀时不难发现,种种怀念都夹带着一种“感恩” 的情愫在其中,感激革命先烈用流血牺牲换来今天的和平安定,感念逝去的亲人在世时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爱。人们把祭祀先人与中华民族重视孝道的民族性格直接联系起来,认为清明节体现了中国人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识。先用清明节来历的经典故事教育青少年感恩,这是关于晋公子重耳和介子推的故事,晋文公为感谢介子推在其遇难时的相助,设立寒食节,表达感恩的心。这是一个典型的“施恩”与“感恩”的故事。然后以祭祀祖先的方式教育青少年感恩,可以教育孩子对祖宗亲人的铭记和怀念,让孩子知道他是从哪里来的,知道应该怎样去感念祖先、感恩父母,懂得以后不管多大的成就都不能忘本,对孩子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是非常有益的。再者用亲近自然、远足踏青的活动教育青少年感恩,清明是一个特别的节气,是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在清明佳节组织青少年远足踏青,回归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恩赐,无疑是一种让青少年亲身体会自然之恩、培养环保意识的最佳方式。 再次,使感恩教育活动系统化。对各项活动都要进行规划,尤其是活动内容要有针对性,不要一时兴起就开展,不想开展就不开展,这都太随意了,不利于活动的整体统筹规划,也很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以感恩父母这一主题为例,针对这一主题,要紧紧围绕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来展开。如:“算算自己从小到大成长的经济帐”“我为父母洗次脚”“回顾在成长过程中,父母、长辈对自己关怀的美好一刻”“每天帮父母做一次力所能及的家务”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较为深刻地体会到来自父母慷慨无私的爱,知道父母给他们每一笔钱背后都隐藏着那么多的辛酸,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懂得爱父母、孝敬父母、感激父母。 最后,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体会真正的感恩情怀。比如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劳动,社会志愿者,帮助困难学生、孤寡老人、协助交警、帮助绿化等等,只有通过在社会大环境中的活动中,学生才能使感恩教育从内心转化成实际行动,从说到做。 第四,教师要有一颗感恩心,以身作则,发挥其人格魅力的感染作用。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不同于一般职业,它要求教育者有高尚的品德,甘于奉献的精神,这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要想使自己的学生有感恩之心,那么教师自己先得有一颗感恩之心,因为教师的言行对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塑造有着重要的影响。正如乌申斯基所说:“教师的个人范例,对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取代的最有用的阳光。”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时不能只靠“言教”,更要重视“身教”。作为教育者,就应该严于要求自己,注意时时事事,起到垂范作用。教师在为学生“解惑”时,要百问不烦,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在平时教学中,要从细小的事情上去发现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让学生产生被关爱的温暖,而更加敬佩和尊重老师;以自己的实际言行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除此以外,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知识修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在此文中,我只是从学校角度分析了感恩教育,实际上青少年的感恩教育离不开家庭、社会和青少年自身等多方因素的共同作用。感恩,作为优秀文化思想应该得以传承,我们每个人都应怀有感恩的心,青少年更应该具有这样的情愫,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才会有希望。 参考文献:胡茂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青少年教育研究》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