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2-26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有效性朗读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语文论文之有效性朗读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南昌师范附属实验小学红谷滩校区 刘媛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朗读在低中高三个学段中分别作了这样的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正力显了新课程提倡的“各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朗读,应该成为小语阅读教学的主旋律,但我们的朗读教学是否真正有效呢?不妨截取几种课堂现象进行观察: 一、“万能”朗读代替阅读 有些教师过于夸大了朗读教学的效果,以为朗读无所不能,包容万象,课堂上只要抓住了学生的朗读,就以为万事大吉了,于是出现了“满堂读”的现象。 一位老师在教学《四个太阳》一课时,是这么进行朗读教学的: 师(揭题读题后):四个太阳?多神奇呀!赶快打开课文自己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生自由读课文) 师:读了课文,知道课文写了哪四个太阳吗? (指名回答,教师随机板书:绿绿的太阳、红红的太阳、金黄的太阳、彩色的太阳) 师:那你最喜欢哪个太阳呢?请把你最喜欢的太阳好好地读一读,读出你的喜欢来。 (学生再次自由读课文) 师:你喜欢哪个太阳?就把它读出来。 一个学生朗读“绿绿的太阳”一段,但感情平平。 师:从你的朗读中我没有听出你对它的喜爱,谁再试试? (又请了两个学生读,但是读得还是不理想,直到听到第四个学生深情并茂的朗读,这位老师终于满意了。) 师:你读得真好,和他一样也喜欢绿太阳的小朋友咱们一起学着他来读一读。 (部分学生齐读,但已明显感觉到学生读书的热情渐渐淡了。) 师:你还喜欢哪个太阳?请用你的朗读来告诉我。 …… 就这样,在重复的教学环节下,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优生的带领下,完成了四个自然段的“美”读,我们在最后所能看到的只是那几双熟悉的小手高举着,那几个熟悉的身影一次次地站起来,更多的学生都是处于机械地模仿朗读中。 课后,在座的听课老师开玩笑说,那些孩子如果不是看在后面有老师听课的份上,早就不愿意读了。是呀,这样的读太无趣了,纯粹地只是为了读而读,换作是你,你愿意一遍遍地读吗?这非但没有加强朗读教学,反而让学生对朗读产生厌烦情绪,淡化了朗读的效果。朗读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但并不是唯一的方法,物极必反,把朗读作为教学的至尊法宝而顶礼膜拜显然是错误的。 二、情感朗读急于登场 朗读能力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不可能一步到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则清楚地规定了朗读教学的层次性和程序性。没有“正确”,不可能有“流利”;没有“流利”,也不可能“有感情”。 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四册《北京亮起来了》一文,描绘了首都北京那灯光灿烂的迷人夜景,文中好词佳句像那华美的灯光一样,也使课文亮了起来,特别是一些四字词语,如“华灯高照、金碧辉煌、绚丽多彩……”。学习课文时该如何咀嚼这些生动、优美的词句,并引导学生积累运用自然成了教学的重点。 一位老师在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感悟文本的美,北京夜景的美,制作了精美的课件。为了能够充分地展示品读感悟这个阶段,学生在初读完一遍课文之后就被早早地引入感悟阶段。在一幅幅美丽夜景的视觉冲击下,学生被彻底征服了,自然学生的阅读激情也被调动了。到了展示读阶段,老师请学生为画面配音,学生的热情再度到达了极点。但是就在这个环节,不和谐的声音出现了,一个学生在读“彩灯勾画出一幢幢高大建筑物的雄伟轮廓” 这么一句话时就回读了4次,更有不少学生在那些四字词语上撞壁了,真可惜了那些美丽的词语,被读得支离破碎,毫无美感可言。 学生都还不能把句子读正确、读流利,他即使有再深厚的感情想喷发,也无法通过朗读来展示呀?有位教育专家说过,只有扎扎实实落实初读,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才能预约下一步的精彩。 三、朗读指导偏重技巧 在一些课堂中,尽管注重了朗读,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过于专注在技巧上,而对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人文素养等方面并不够重视。 请看以下片段: 师:想当一回这个勇敢无畏的棋场高手吗? 生:想! 师:那谁愿意来读读小卫平的这句话。先自己反反复复地读一读吧! (学生自由读) 师:好,现在谁能通过朗读让我们看到一个勇敢无畏的小卫平? 生:“不让!下棋好比打仗,子弹射出去,能收回吗?”(较为平淡) 师:好象没有读出勇敢的气势,谁能比他读得更好? 生:“不让!下棋好比打仗,子弹射出去,能收回吗?” (较为到位) 师:读得真好,似乎是一个真的小卫平站在眼前! 师:其实我们朗读这句话的时候,只要把“不让”读得坚决、响亮,“能”字声音读得重一些、拖一些,然后读出反问的语气,这样就能表现小卫平的勇敢无畏了。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来,大家一起有感情朗读这句话。 (学生齐声有感情朗读) 听起来,学生的朗读确实有了进步,指导达到了预期的效果,静心思索:学生读出的感情是他们真实感悟的吗?而且,在这样的指导中,那些声音悦耳、感情充沛的同学往往成为朗读训练的主角。不管是检查性朗读,还是展示朗读,教师往往只盯住那几个学生,在他们有声有色的朗读中,教师也就心满意足,感到完成了朗读训练的使命。而其他规规矩矩陪坐、陪读的同学,则作为绿叶点缀。这样的朗读教学怎能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呢? 我们的朗读教学应该是有效性朗读教学,让学生在有效的朗读中得到增量。 “有效教学” 是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一种教育理念。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课改专家、华东师大崔允郭博士说:“ 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把学生引入最优的朗读境界,真正在教学过程中落实教师的有效指导和学生的有效参与呢?我们不妨从以下三个策略做一番尝试: 一、制定准确的朗读目标,读出层次 针对学生认知起点,注重了朗读指导的层次性、渐进性和规律性,有位教育专家指出对于一篇新授课文要把握好四个朗读阶梯:1.认读读正确,扫清朗读的基本障碍; 2.连读读流利,感知语言的基本意思;3.精读有情感,培养有感情朗读的能力;4.熟读记于心,丰富学生语言积累。 以下是我在教学《秋天的图画》时的过程预设: 一、初读课文,指导读正确 ⒈自读课文,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⒉指名读课文。先分句读,每人读一句。 A:正音:主要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对于难读或容易混淆的字词重点正音,扫清字词障碍。 B:帮助读通句子,把课文基本读上口。 二、再读课文,反复读流利 ⒈同桌练读。 ⒉指名学生读。 ⒊仔细观察课文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秋天的图画是怎样的。 三、品读课文,学习感情朗读 ⒈再读课文,不仅要把课文读好了,还要想一想,你有什么不懂的? ⒉再读读课文并动动脑筋,看看能给你的问题找到答案吗? ⒊一起讨论,研读句子。 如:“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其实就是“秋天到了,在梨树上挂满了金黄色的成熟了的梨头,远远望去就像一个个金黄的灯笼。你看写得多好呀!”(结合课文的插图理解) 4.多种形式训练学生感情朗读,并通过指名读、分组读、比赛读等方式展示出来。 四、熟记成诵,强化阅读积累 ⒈教师提示诵读方法,如看图画诵读、看板书诵读等,或借助音乐诵读。 ⒉检查诵读效果(采用多种形式检查:可逐步不看书,熟读成诵;可以同桌互读,小组赛读,全班齐读,还可以边表演边读等。) ⒊ 延伸课外,强化积累。激发学生把课文朗诵给家人和其他小朋友听。 这段预设的过程,指导学生以朗读为主线、循序渐进,读识结合、读想结合、读诵结合、读演结合,能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同时尊重学生的语感发展规律,让学生自由读、探究读、合作读、体会读,真正把朗读的权力交给了学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运用多种的朗读方法,读出乐趣 在朗读教学中我们应尽所能地制造机会开展多样化形式的朗读,可采用个别读的诸多形式和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朗读,感受朗读的乐趣。 ⒈适当的范读是有意义的 范读可以是教师读也可以是学生读。如在教学《泉水》一课时,可以配上和谐的音乐和生动的画面进行深情并茂范读,学生自然而然就进入了文本的情感氛围之中。特别是在低段朗读教学中,学生的朗读水平有限,特别是一些长句往往读得一字一顿,适当的范读、领读是捷径。 ⒉趣味的朗读是生动的 趣味的朗读方式是符合小学生心理特征的,有分角色读、加上动作读、配乐读、配音读…… 其中的分角色朗读是我们平时在课堂中运用的比较多的,特别是对于对话较多课文是必不可少的朗读手段,可以分组,也可以自己寻找朗读的伙伴,对于学生来说既是练习又是提高。老师还可以根据文本的特点创造性地安排朗读的方式,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欢选择朗读的方式,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朗读。 以《泉水》的教学为例: 在指导学生个性朗读时,出示填空 泉水( )地说:“来吧,来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 泉水( )地说:“照吧,照吧!我的水很清很清,像一面明亮的大镜子。” 泉水( )地说:“喝吧,喝吧!我的水很甜很甜,喝饱了,你们会结出更大更甜的果子。” 泉水( )地说:“唱吧,唱吧!我的琴声很美很美,正好为你清脆的歌声伴奏。” 然后学生会填(热情)地说,(大方)地说,(快活)地说……然后根据自己填的词读出不同的语气,让其余同学评判。 这样就可以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通过这样的练习,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还可以增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⒊评价读是必要的 评价读可以是师生间的评价,也可以是生生间的评价。学生爱挑别人的毛病。教师对这种现象加以引导,对别人的朗读要先提出优点、值得学习的地方再指出要改进的地方。如让学生评评老师读得怎样,哪个词读得好,为生生评作铺垫。通过评价,有利于掌握朗读的技巧与方法。这时,再加上赛读、挑战读,学生就更来劲了,学生的好胜心理被充分的调动起来了,纷纷要向班里最好的同学挑战,也感受到了朗读有趣。 三、激发真实的朗读情感,读出个性 感情朗读是感悟语言的一种有效方法,真正意义上的朗读应该是情感体验的表现、心灵碰撞的薄发。其实不同的学生因为知识水平、理解能力、感悟能力等因素的千差万别,他对文章的情感和意境的体会是不同的,朗读的处理方式也各有特色,所以说“有感情朗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 因此,老师要做的不是教给学生怎么读,而是应该带着学生进入文本,引导孩子对文本的个性感悟。那么该如何激发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呢? ⒈把握文本的“基调”,铺设合适的感情场 一般来说,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情感基调。如果我们教师能精心设计课文的导语和衔接语,创设出浓郁的语感情境,把握好这篇课文的基调,这样也就基本把握了感情朗读的“金钥匙”,把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通过朗读较好地表现出来。 如在教学《欢庆》一课时,我在课始让学生观看欢庆场面的各种图片,并配上了欢快的背景音乐《金蛇狂舞》。学生在课一开始就感染了欢庆的场面,感情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使得这篇课文的情感朗读,学生处理都得自然贴切。 ⒉结合文本的内容,创设生动的情境 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情境创设法,将学生引入情境,借助朗读,去想像,去体会,去理解,去表达,使朗读达到了语言与语境的融合,情感与情理的结合,体会与表达的结合,情思与情趣的一体。 我在教学《小小的船》时是这么指导朗读的: 播放《小小的船》曲子,师描述,生闭眼想象: 一个晴朗的夜晚,我们坐在院子里抬头看蓝蓝的天空,蓝天上有无数颗小星星一闪一闪的,还有弯弯的月儿,真像一只小船,让我们飞上蓝天,坐到月亮上去。这时,你看到了什么? 生:蓝蓝的天空、闪闪的星星、弯弯的月亮。 师:那蓝蓝的天空像什么,闪闪的星星又像什么?(引导学生看图想象) 生:蓝蓝的天空像玉盘、像大海、像蓝布……,闪闪的星星像珍珠、像眼睛…… 再指导学生朗读,把想到的美景读出来,设计了多种方式的朗读:自由放声读、同桌合作读、配乐读、表演读。 学生在情境中读得入情入境,仿佛自己就是文中的“我” 。这样一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又让学生情不自禁地走进教师创设的情境里面。何愁学生没有朗读的激情,没有自己的独特体验呢? ⒊立足学生的发展,给予实效的评价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自己的情感,他就不能发展和培养别人的情感。”因此,依靠教师单方面的积极性,不争取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是无论如何难以实现有效教学的。同样,有感情朗读的激发也在于教师评价语的激励。 还是以《小小的船》为例,在评价朗读时我也结合了创设的情境来进行: “你读得真好,看,小星星都听得入迷,不眨眼了”; “你演得太棒,月亮都笑弯了腰”; “你读得很认真,星星对你眨眨眼,好象再说‘如果你的声音再响亮点,我会听得更清楚’”;…… 可见,恰到好处的点拨、唤醒只需“转轴拨弦三两声”,便已“未成曲调先有情”了。 有效的朗读教学,能使学生从中感受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良好的朗读习惯,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促进作用。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 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有效的朗读教学,是非常必要的。这可以为我们的学生在以后的语言学习中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