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10-24 发布 |
- 37.5 KB |
- 5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福建省绿色保障性住房施工图设计说明示范文本(试行)
福建省绿色保障性住房施工图设计说明示范文本(试行)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2014年11月28日\n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发布《福建省绿色建筑施工图设计说明示范文本(试行)》和《福建省绿色保障性住房施工图设计说明示范文本(试行)》的通知闽建科〔2014〕36号各设区市建设局(建委),平潭综合实验区交通与建设局:为进一步推进绿色建筑发展,方便工程设计人员编写绿色建筑设计专篇,规范各专业施工图设计说明文本,省厅组织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编制了《福建省绿色建筑施工图设计说明示范文本(试行)》和《福建省绿色保障性住房施工图设计说明示范文本(试行)》,现予以发布,请认真执行。文本可从省厅网站“建筑节能与科学技术”专栏中下载。在执行过程中,有何意见和建议请函告省厅建筑节能与科学技术处(地址:福州市北大路242号,邮编:350001)。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4年11月28日\n前言为方便工程设计人员编写绿色保障性住房设计专篇,规范各专业绿色保障性住房施工图设计说明文本,根据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要求,编制组依据国家和福建省相关规范标准,经过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经验、借鉴相关成果和征求意见,编制完成本示范文本。本示范文本是保障性住房绿色与节能设计内容的汇总和完善,包括建筑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环境保护和用能用水分项计量等具体措施和构造做法;专业涵盖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和电气等五个部分,各专业可独立使用。本文本作为示范性通用文本,内容上涵盖绿色保障性住房的所有内容,并留了开放性填空(用空格或空下划线)供具体工程填写。使用时设计人员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对相关内容进行具体说明和充实,选择适用的条文编入,不适用的条文不得编入,要体现工程特点,不得盲目照搬照套。本示范文本()中所列条文编号均引自《绿色保障性住房技术导则》(试行)。本示范文本由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各单位在使用过程中,有何意见和建议请随时函告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建筑节能与科学技术处(地址:福州市北大路242号,邮编350001)和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地址:福州市鼓楼区通湖路188号,邮编350001),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本示范文本编制单位: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编制负责人:林卫东黄春风编制总协调:卢文英王淑英编制组人员:建筑专业:梁章旋黄晓冬崔育青胡达明结构专业:卢伟煌任彧给排水专业:程宏伟黄文忠暖通专业:郭筱莹肖剑仁电气专业:林洪钟倪守雨\n目录第一部分建筑专业-1-第二部分结构专业-12-第三部分给排水专业-14-第四部分暖通专业-22-第五部分电气专业-27-福建省绿色保障性住房施工图审查报审表-36-福建省绿色保障性住房施工图审查汇总表-36-\n第一部分建筑专业(一)、设计依据1)《建筑外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GB7106-20082)《建筑幕墙》GB/T21086-20073)《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50033-20134)《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19935)《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1993(2002年版)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7)《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75-20128)《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20109)《建筑门窗玻璃幕墙热工计算规程》JGJ/T151-200810)《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JGJ/T229-201011)《福建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T13-118-201412)《福建省绿色建筑设计规范》DBJ/T13-197-201413)《福建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13-62-201414)《福建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2012)15)《福建省保障性住房建设标准》DBJ/T13-152-201216)《绿色保障性住房技术导则》(试行)17)国家、省、市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18)其他(二)、工程概况及设计目标2.1工程概况项目名称:建设单位:建设地点:。工程性质:;场地内是否有旧建筑:有□无□工程规模:总用地面积平方米;总建筑面积平方米,其中地上平方米,地下平方米;住宅栋数,总户数户,居住人口人。建筑层数为地上层,地下层;建筑总高度米。建筑朝向:(含角度)。结构体系:。(三)、专业技术措施说明3.1节地与室外环境;-35-\n基本项3.1.1项目选址(基本项5.1.1)1本项目位于,场地选址及建设程序符合国家法定程序要求,场地选址意见书文号;项目原场地的主要用途为,当前场地的规划用地性质为;项目选址非文物古迹,不破坏地形地貌、自然水系、湿地、基本农田、森林、名木和其他保护区。详原场地地形图、环评报告、规划许可证。□项目选址是否符合各类保护区、文物古迹保护的控制要求:□是□否。□项目是否保留和利用原有场地的地形地貌、水系和植被等自然资源:□是□否。(如有,需在总平面图中标明。确需改造的,工程结束后采取的生态补偿措施为;)□项目是否适度保留和利用既有建筑:□是□否。(如有,需在总平面图中标明如何适度保留和利用既有建筑。)3.1.2场地要求(基本项5.1.2)场地安全,不存在地质灾害、洪涝灾害、无含氡土壤;建筑场地安全范围内无电磁辐射危害,无火、爆、有毒物质危险源。(场地的防洪设计符合现行标准《防洪标准》GB50201、《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及《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的要求.详环评报告、土壤氡浓度等相关检测报告、场地地质安全性评估报告、场地风环境模拟分析报告。场地是否为可能产生洪水、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地段:□是□否,如是,其应对措施为。 场地是否为地质断裂带、易液化土、人工填土等不利于建筑抗震的地段:□是□否,如是,其应对措施为。场地是否容易产生风切变:□是□否,如是,其应对措施为。□场地存在□危险源□不利地段□有毒有害物质时,采用以下的隔离方法和措施:建筑场地与各类危险源的距离为;场地中的不利地段或潜在危险源采取的避让、防止、防护或控制、治理等措施为;对场地中存在的有毒有害物质采取的治理与防护措施为;进行无害化处理,确保符合各项安全标准。3.1.3场地要求(基本项5.1.3)□本项目通过现场检测和诊断,周边电磁辐射水平、土壤、氡浓度水平符合国家的相关安全规定,建筑场地安全范围内无火、爆、有毒物质等危险。详环评报告、土壤氡浓度等相关检测报告。□场地无污染源。(主要指易产生噪声的学校和运动场地,易产生烟、气、尘、声的饮食店、修理铺、锅炉房和垃圾转运站等)。□场地存在潜在污染源,采用以下的隔离方法和措施:□a.降噪;□b.防污;□c.防尘。场地是否为原有工业用地、垃圾预埋场:是□否□;如是-35-\n原有工业用地、垃圾预埋场,其土壤化学污染检测结果;场地再利用措施为。场地是否为被污染的废弃地:是□否□;如是,改造或改良后的场地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其应对措施为。3.1.4日照标准(基本项5.1.4)建筑布局保证室内外的日照环境、采光和通风的要求,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和《福建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中有关住宅建筑日照标准的要求,其日照标准为h;详日照分析图和日照模拟分析报告。计分项土地利用3.1.5人均居住用地指标(计分项5.1.5)本项目总体规划已通过政府相关部门的审查,批文文号为___;符合规划条件给出的人均居住用地指标要求.总用地面积___平方米,户数___户;设计人均居住用地指标__。3.1.6绿地率(计分项5.1.6)本项目为□新区建设□旧区改造,绿地面积为m2,住区绿地率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m2。3.1.7地下空间利用(计分项5.1.7)□本工程不适宜开发地下空间,论证批准文件文号__;□本工程适宜开发地下空间。□本工程总建筑面积___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___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___平方米;地下室建筑层数___层,地下室建筑层高为___。□开发地下空间,地下建筑面积与地上建筑面积的比率为。□修建地下停车场(□机械式停车库;□地下停车库;□错时停车);□修建地下设备用房;□修建公共设施、地下步行通道等;□平战结合修建人防地下室。室外环境3.1.8室外夜景照明(计分项5.1.8)□本工程楼栋未做装饰性照明□本工程楼栋有做装饰性照明。□室外夜景照明采取避免夜间泛光照明的光污染措施___;光污染的限制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163—2008的规定,其措施为___。3.1.9场地内环境噪音(计分项5.1.9)场地内声环境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的规定,场地内环境噪音为___;详环境噪声影响评估报告(含现场测试报告)及噪声预测分析报告。□1项目从功能区的划分、绿化与隔离带的设置、有利地形和建筑物屏蔽的利用、建筑物的防噪间距、朝向选择及平面布置等方面进行防噪综合设计,其具体措施为___。-35-\n□2超市、餐饮、娱乐等对噪声不敏感的建筑物或建筑部分排列在场地外围临交通干道的位置。□3场地内无未经有效处理的强噪声源,对固定噪声源采用的隔声和降噪措施为___。□4对相邻高速公路或快速路的建筑,进行噪声专项分析,对道路的噪声采取___等防噪措施。3.1.10场地内风环境(计分项5.1.10)建筑布局顺应当地自然风向,有利于室外行走、活动的舒适和建筑的自然通风。具体详见附件(室外风环境模拟报告)。1冬季典型风速和风向条件下,建筑物周围人行区风速为___,且室外风速放大系数为___;设计分值___。2过渡季、夏季典型风速和风向条件下,___%可开启外窗表面的风压差大于0.5Pa.设计分值___。3.1.11热岛强度(计分项5.1.11)采取如下措施降低热岛强度:□1绿化遮阳措施包括__;红线范围内户外活动场地有乔木或构筑物遮荫措施的面积为___,不小于_%。设计分值___。□2超过___%的建筑屋面的太阳辐射反射系数应不低于04。其中道路路面的太阳辐射反射系数为___,建筑屋面的太阳辐射反射系数为___。设计分值___。□3室外活动场地、道路铺装材料的选择满足场地功能要求,采用透水性铺装材料,其构造做法详__;透水性铺装材料面积__平方米。交通设施与公共服务3.1.12场地与公共交通设施(计分项5.1.12)本项目共有个场地出入口,各出入口到达公共汽车站的步行距离分别为,或到达轨道交通站的步行距离分别为。场地与公共交通联系便捷。具体详附件(交通影响评估报告)。场地出入口步行距离800m内设有___条线路的公共交通站点:□本项目设有便捷的人行通道联系公共交通站点,其位置位于场地侧。采取以下措施联系公共交通站点:□建筑外的平台直接通过天桥与公交站点相连□建筑的部分空间与地面轨道交通站点出入口直接连通□为减少到达公共交通站点的距离设计了专用的行人通道□地下空间与地铁站点直接相连等。3.1.13场地内人行通道无障碍设计(计分项5.1.13)1-35-\n住区室外的无障碍设计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的要求,其无障碍设施与城市无障碍系统相衔接。其做法详总平面无障碍设计专篇。2住区满足无障碍出行需求,提供与相邻住区和公共场所无障碍通行的条件,具体措施__。3.1.14停车场所设置(计分项5.1.14)□1本项目自行车和摩托车停车设施具体位置、与出入口关系、其遮阳防雨和安全防盗措施为。□2采用地下停车库、机械式停车库或停车楼等停车方式节约用地。□3采用错时停车方式向社会开放,提高停车场(库)使用效率。拟实行错时停车的停车区域位于场地。□4合理设计地面停车位,不挤占步行空间及活动场所。具体措施__。3.1.15公共服务设施(计分项5.1.15)1场地出入口步行距离__m到达幼儿园。2场地出入口步行距离__m到达小学。3场地出入口步行距离__m到达商业服务设施。4相关公建设施为__,集中设置并向周边居民开放。其措施为。5住区及场地1000m范围内公共服务设施种类__,(具体详总平面图或公建配套图):□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行政管理。场地设计与场地生态3.1.16地形地貌利用(计分项5.1.16)合理利用地形地貌进行场地设计与建筑布局,保护场地内原有的自然水域、湿地和植被(保护范围及位置详总平面图)。充分利用有机质、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丰富的表层土壤。□项目是否保护场地内原有的自然水域、湿地和植被:□是□否(如有,需在总平面图中标明。确需改造的,工程结束后采取的生态补偿措施为;)。场地是否进行生态修复:□是□否。如是,具体措施__。挖方表层土是否利用:□是□否。如是,具体措施__。生态恢复措施:□最大多样性法□保护回收利用场地表层土□其它措施__。3.1.17雨水规划设计(计分项5.1.17)□项目场地是否超过10公顷:□是□否。□项目场地已进行雨水专项规划设计,具体详___。1合理衔接和引导屋面雨水、道路雨水进入地面生态设施;下凹式绿地等有调蓄雨水功能的绿地和水体的面积之和占绿地面积的比例__。地下室顶板上部的绿化覆土深度__m。景观设计采用多种渗透措施:□1)硬质铺装地面采用透水材质或植草砖,具体材料及构造措施详__。-35-\n□2)雨水管采用渗透管或穿孔管,兼具渗透和排放两种功能(管材周边填充20-30mm碎石或其它多孔材料)。□3)采用__等措施增加渗透量、削减洪峰流量,有调蓄雨水功能的绿地和水体面积之和占绿地面积的比例__。渗透措施构造。□2合理规划地表与屋面径流,对场地雨水实施外排总量控制;采取的径流污染控制措施_。□3硬质铺装地面中透水铺装面积的比例__。3.1.18绿化设计(计分项5.1.18)对绿化设计提出以下要求:□1采用乔、灌、草结合的复层绿化面积;种植区域覆土深度;种植区域覆土排水设计详;种植区域具体构造做法详___。□2选取的木本植物种类__种并满足每100㎡绿地上不少于乔木__株。具体木本植物种类为__。□3绿植设计满足安全距离的要求,植物种植位置与建筑物、构筑物、道路和地下管线、高压线等设施的距离应符合相关规定要求。具体措施为__。3.2节能与能源利用基本项3.2.1建筑节能设计(基本项5.2.1)节能设计符合《福建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13-62-2014的规定。详节能设计说明、节能计算书项目所在气候区:□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的□北区□南区□“福州市市辖区”、“厦门市”。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及节能措施是否符合“规定性指标”□是,□否;对否的项目,采用“综合评价”进行设计,使用计算软件为。围护结构热工性能表(居住建筑)审查内容规定性指标设计值节能措施体形系数屋面天窗外墙外窗平均窗墙面积比平均传热系数K值加权平均综合遮阳系数Sw外窗遮阳外窗通风开口面积-35-\n气密性凸窗上顶板和侧板卧室、起居室等主要房间窗地面积比玻璃可见光透射比自然通风围护结构其他部分热工性能底面接触室外空气的架空或外挑楼板分户墙、楼梯间隔墙、外走廊隔墙中的填充墙部分节能评定□符合规定性指标□符合综合评价标准设计建筑年耗电量EC(kWh/㎡)参照建筑年耗电量EC.ref(kWh/㎡)注:表中“规定性指标”依据《福建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13-62-2014规定的要求填写,不适用的项目填“/”。构造详图设计屋面保温隔热构造:保温隔热屋面:具体构造详。外墙保温:墙体材料为;具体构造详。外门窗设计外窗(包括阳台门)的热工性能:外窗(包括阳台门)热工性能表类型门窗编号外窗尺寸(mmxmm)外窗面积(m2)开启面积(m2)传热系数K[W/(㎡·k)]遮阳系数Sc备注≥外窗面积45%≥外窗所在房间地面面积8%计分项建筑与围护结构3.2.2住宅楼栋优化设计(计分项5.2.4)建筑的规划设计充分结合当地环境特点,利用本地区夏季的主导风向及地形环境,组织和创造良好的自然通风环境;居住空间能实现自然通风,通风开口和通风路径满足要求;建筑体型系数、窗墙比、楼距、门窗开启面积满足节能要求,朝向设计合理,满足日照、采光要求。(详见建筑总平面图、平面图、自然通风效果优化模拟计算报告、自然采光效果优化计算模拟报告等)。□建筑的体形简单、朝向接近正南正北,楼间距、窗墙比满足标准要求。□建筑的体形复杂,已对体形、朝向、楼距、窗墙比等进行综合性优化设计,优化措施-35-\n___。3.2.3外窗可开启设计(18层以上部分除外)(计分项5.2.5)外窗可开启面积为;外窗可开启面积比例__;具体详建筑节能设计说明。3.2.4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指标(计分项5.2.6)围护结构节能设计标准要求的指标设计值提高幅度1屋顶传热系数K[W/(㎡·k)]2外墙传热系数K[W/(㎡·k)]3外窗传热系数K[W/(㎡·k)]遮阳系数注:夏热冬暖地区外窗可仅填写遮阳系数,夏热冬冷地区应同时填写遮阳系数和传热系数。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比国家或行业有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规定高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比国比标准规定提高___。3.3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基本项3.3.1建筑材料及制品选择(基本项5.4.1)建筑材料及制品未采用国家和地方禁止和限制使用的建筑材料及制品。主要建筑材料及产品选用为。3.3.2装饰性构件(基本项5.4.3)□1本项目建筑造型简洁,装饰与功能一体化,无纯装饰性构件。□2本项目有装饰性构件,位置分布。具体做法。□3格栅、构架等建筑构件结合遮阳、导风等功能进行设计,或结合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进行设置。具体做法。□4装饰性构件造价,占工程总造价比例小于工程总造价的。计分项材料选择3.3.3采用预拌砂浆(计分项5.4.8)建筑砂浆采用预拌砂浆的比例___。3.3.4装饰装修建筑材料(计分项5.4.13)合理采用耐久性好、易维护的装饰装修建筑材料,其中外立面装修采用__;室内装饰装修采用__;1是否在外立面或室内装修中合理采用清水混凝土:□是;□否。-35-\n2是否采用耐久性好、易维护的外立面材料,减少维修量:□是;□否。3是否采用耐久性好的室内装饰装修材料,减少噪声、能耗和建筑垃圾:□是;□否。3.4室内环境质量;基本项3.4.1室内噪音级控制(基本项5.5.1)1室内噪声级为_级,低于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中的低限标准限值。详见噪声模拟计算分析书。2卧室、起居室的允许噪声级在关窗状态下白天__dB(A),夜间__dB(A)。3.4.2隔声性能(基本项5.5.2)隔声性能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中的要求。1居住空间的外墙和分户墙的空气声隔声性能:___;___;具体材料及构造做法详。居住空间的楼板撞击声隔声性能:___;具体材料及构造做法详。居住空间的门窗空气声隔声性能:___;具体材料及构造做法详。2居住空间中卧室、起居室的楼板和分户墙的空气声计权隔声量__dB,楼板的计权标准化撞击声声压级__dB;户门的空气声计权隔声量__dB;外窗的空气声计权隔声量__dB,沿街时__dB。3分隔住宅和非居住用途空间的楼板,空气声隔声评价量(RW+Ctr)__dB。具体材料及构造做法详。3.4.3建筑围护结构内表面不得结露(基本项5.5.4)采取合理的保温隔热措施(围护结构各部位的保温构造),减少围护结构热桥部位的传热、损失,防止外墙和外窗等外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低于室内空气露点温度,避免表面结露、发霉。其具体措施详。3.4.4屋顶和东、西外墙隔热性能(基本项5.5.5)1在自然通风条件下,房间的屋顶和东、西外墙隔热性能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的要求;其加权传热系数及热惰性指标分别为__,__。外表面材料太阳辐射吸收系数__。2屋顶隔热性能不低于国家、行业和地方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规定。其加权传热系数及热惰性指标分别为__,__。外表面材料太阳辐射吸收系数__。具体构造做法详。3.4.5室内空气质量(基本项5.5.6)本工程室内外均应采用绿色建材,甲醛、苯、氨、氡和TVOC等空气污染物含量满足相关规范要求。室内空气中的甲醛、苯、氨、氡和TVOC等空气污染物浓度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中的有关规定。CO2浓度符合《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的要求。-35-\n计分项室内声环境3.4.6居住空间的室内噪声级(基本项5.5.7)居住空间的室内噪声级为_级,达到或低于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中的□低限标准限值和高要求标准限值的平均值□高要求标准限值。3.4.7居住空间的隔声性能(基本项5.5.8)1居住空间的外墙和分户墙的空气声隔声性能:___;___。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中的□高于低限标准限值和高要求标准限值的平均值□达到或高于高要求标准限值。2居住空间的楼板撞击声隔声性能为___。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中的□低于低限标准限值和高要求标准限值的平均值□低于高要求标准限值。3.4.8减少噪音干扰措施(基本项5.5.9)1合理安排建筑平面和空间功能,规避噪声与振动的影响。2邻近设备机房的房间采取隔声构造措施。室内光环境与视野3.4.9建筑居住空间户外视野(基本项5.5.10)建筑居住空间具有良好的户外视野,高层住宅居住空间之间的正面间距为__(不小于18m)。3.4.10居住空间的采光系数要求(基本项5.5.11)居住空间中卧室、起居室的窗地面积比□达到1/7□达到1/6。具体详卧室、起居室窗地面积比计算书。室内湿热环境3.4.11外遮阳措施(基本项5.5.12)综合考虑采用外遮阳措施的经济性和耐久性,结合地区和建筑朝向采取不同的外遮阳措施。降低夏季太阳辐射得热。外遮阳设置的位置和形式:□固定遮阳;位置:□东向、□西向、□南向、□北向,具体措施为__。□活动遮阳;位置:□东向、□西向、□南向、□北向具体措施为__。有遮阳措施的外窗面积比例__。具体措施为__。室内空气环境3.4.12自然通风(基本项5.5.14)1优化建筑空间、平面布局和构造设计,改善自然通风效果,实现室内良好自然通风效果。具体详室内风环境模拟报告。是否设有明卫:□是□否;2室内通风开口面积与房间地板面积的比例__。-35-\n3.5产业化技术(加分项)标准化系列化设计3.5.1模块化设计(加分项7.0.1)套内功能空间模数体系化:□是□否。具体措施_。楼栋单元模数体系化:□是□否。具体措施_。3.5.2标准化系列化设计(加分项7.0.2)构配件标准化设计:□是□否。具体措施_。套型标准化设计:□是□否。具体措施_。3.5.3结构体系灵活性(加分项7.0.3)结构体系灵活性:□满足□不满足。具体措施_。3.5.4适老化与无障碍住房套数比例(加分项7.0.4)无障碍住房比例:%;位置:;数量:。装修一体化设计3.5.5土建装修一体化设计(加分项7.0.5)□30%以上套数土建与装修一体化设计,比例:%;位置:;数量:。□全部套数土建与装修一体化设计,比例:%;位置:;数量:。3.5.6装修部品体系化设计(加分项7.0.6)装配式隔墙、整体厨卫、内门、烟道,水、暖、电、卫生设备等部品是否为工厂预制、现场装:□是□否。具体措施详_;3.5.7厨房标准化设计与部品(加分项7.0.7)□厨房采用标准化设计□厨房采用装配式部品□整体橱柜现场拼装□整体式厨房3.5.8卫浴标准化设计与部品(加分项7.0.8)□卫浴采用标准化设计□卫浴采用装配式部品结构体系及预制构配件3.5.9结构体系(加分项7.0.9)适度采用预制钢筋混凝土、钢结构等结构体系。具体措施详。3.5.10工业化预制构配件(加分项7.0.10)3.5.10.1本项目采用工厂化生产的建筑预制构、配件。□围护预制构件□主结构预制构件;本项目预制装配率,主要构造措施。-35-\n第二部分结构专业(一)、设计依据1)《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2)《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JGJ/T229-20103)《福建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T13-118-20144)《福建省绿色建筑设计规范》DBJ/T13-197-20145)《福建省保障性住房建设标准》DBJ/T13-152-20126)《绿色保障性住房技术导则》(试行)7)《福建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13-62-20148)国家、省、市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9)其他(二)、工程概况2.1本工程位于。2.2主体结构地下层,地上层。室内外高差mm,建筑物高度(室外地面至主要屋面板):m。2.3上部结构体系:。属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规定的建筑形体。设计标高±0.000相当于绝对标高m。(三)、专业技术措施说明3.1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控制项□3.1.1本工程混凝土结构中梁、柱纵向受力普通钢筋均采用不低于400MPa级的热轧带肋钢筋。评分项3.2择优选用建筑形体(评分项7.2.1条)根据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规定的建筑形体规则性评分,□建筑形体不规则;本工程,判定为不规则结构。□建筑形体规则。3.3对地基基础、结构体系、结构构件进行优化设计,达到节材效果,相关技术措施为。(评分项7.2.2条)3.4采用工业化生产的预制构件,预制构件用量比例为。(评分项7.2.5条)-35-\n预制化率计算表项目体积占比预制化率框架柱框架梁楼板剪力墙外挂墙板内隔墙3.5现浇混凝土采用预拌混凝土(评分项7.2.8条)。□本工程现浇混凝土采用预拌混凝土。3.6建筑砂浆采用预拌砂浆,用量为;(评分项7.2.9条)。3.7合理采用高强建筑结构材料(评分项7.2.10条)。1混凝土结构□1)400MPa级及以上受力普通钢筋的比例为。□2)混凝土竖向承重结构采用强度等级不小于C50混凝土用量占竖向承重结构中混凝土总量的比例为,2钢结构□Q345及以上高强钢材用量占钢材总量的比例为。3混合结构:对其混凝土结构部分和钢结构部分,评价如下。□1)400MPa级及以上受力普通钢筋的比例为。□2)混凝土竖向承重结构采用强度等级不小于C50混凝土用量占竖向承重结构中混凝土总量的比例为。□3)Q345及以上高强钢材用量占钢材总量的比例为。3.8合理采用高耐久性建筑结构材料(评分项7.2.11条)。□对混凝土结构,其中高耐久性混凝土用量占混凝土总量的比例为。□对钢结构,采用耐候结构钢或耐候型防腐涂料。-35-\n第三部分给排水专业(一)、设计依据1)《绿色保障性住房技术导则》(试行)2)《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3)《福建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T13-118-20144)《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JGJ/T229--20105)《福建省绿色建筑设计规范》DBJ/T13-197-20146)《城镇给水排水技术规范》GB50788-20127)《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2009年版)8)《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20059)《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201110)《福建省保障性住房建设标准》DBJ/T13-152-201211)《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201012)《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规范》GB50364-200513)《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评价标准》GB/T50604-201014)《居住建筑与太阳能热水系统一体化设计、安装及验收规程》DBJ13-80-200615)《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366-200516)《福建省地源热泵系统应用技术规程》DBJ/T13-156-201217)《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200618)《建筑中水设计规范》GB50336-200219)《管网叠压供水技术规程》CECS221:201220)《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CJ164-201421)《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节能专篇(给水排水)》(2007)22)国家及地方相关的规范、标准、规定23)其他(二)、水规划方案2.1给水水源:2.1.1本工程给水由(□城市给水管网□区域内自备水源)供给,由路市政给水管网设DN管道引入区内供水。2.1.2给水系统采用分质供水。设有(□直饮水□生活饮用水□杂用水)等供水系统。由分质供水措施分别供给饮用水、生活用水、杂用水等。2.1.3区内设有雨水回用系统。雨水回用降雨量按重现期年考虑,雨水回用量为m3/a。-35-\n2.1.4区内设有中水回用系统。中水回用量为m3/a。2.1.5区内设有海水冲厕利用系统。海水利用量为m3/a。2.1.6本工程(□有□无)景观水体,用水采用(□地表水□回用雨水□回用中水)供给。2.1.7绿化用水、洗车、浇洒、道路及垃圾间冲洗用水采用(□回用雨水□回用中水)供给。2.1.8本工程的直饮水、生活饮用水、生活杂用水(或非传统水源)等水质均符合使用要求和符合国家现行相关卫生标准的规定。2.2用水量统计:2.2.1本工程用水部位的各类节水用水量计算详表2.2.1。表2.2.1生活节水用水量计算表序号用水部位用水数量节水用水量标准使用时间节水用水量备注平均日用水量年用水量12342.2.2本工程年用水量为m3,其中非传统性水源年用水量为m3。非传统性水源利用率为%。2.3非传统性水源的利用:2.3.1本工程(□有□无)市政再生水供应,非传统性水源利用率为(□4%□8%);2.3.2非传统水源利用措施为(□室内冲厕□室外绿化灌溉□道路浇洒□洗车)。2.4污水及雨水排放:2.4.1采用雨、污分流系统。2.4.2生活污水经(□拦截沉淀池□化粪池□生化处理设备□深度处理设备)处理后排至(□市政污水管□自然水体□回用),排水水质符合排放标准。同时,提倡水的循环利用,尽量减小污水排水量。冲厕海水污水单独处理排放。2.4.3雨水合理设置利用措施,超重现期雨水排至(□市政雨水管□自然水体)。区内采取措施尽量减少雨水排放量。2.5非传统性水源的消毒防污染措施:2.5.1非传统水源供水系统严禁与生活饮用水管道连接。2.5.2雨水和再生水等非传统水源在储存、输配等过程中配有(□氯片消毒□次氯酸钠消毒□其它消毒剂消毒)消毒杀菌设施,具有足够的消毒杀菌能力。2.5.3-35-\n雨水和再生水等非传统水源水池(箱)、管道、阀门、水表、给水栓、取水口(龙头)及各种设备均应采取防止误接、误饮、误用的措施,应有明显的标识,保证与生活用水管道严格区分。雨水回用、中水管道试压合格后外壁刷成浅绿色,并在其外壁模印或打印明显耐久的“雨水”或“中水”标志;公共场所及绿化的雨水、中水取水口(龙头)设带锁装置;工程验收时逐段进行检查,防止误接。2.5.4采用再生水供水的绿化管网不得使用喷灌方式。2.6节水型卫生洁具及节水装置2.6.1卫生洁具:住宅卫生间采用(□不大于6L/s的双档水箱□自动感应冲洗水箱)坐式大便器,面盆水嘴、厨房洗涤水嘴、淋浴器花洒等,均应选用陶瓷芯、密封性能好、能够限制出流率,并经国家有关质量检验部门检测合格的节水型水嘴,在进水动压为0.1MPa时,流量≤0.15L/s。2.6.2住宅内所配置的生活用水器具均应采用节水型卫生器具,其产品的技术性能应符合国家城镇建设行业标准《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CJ164-2014的要求,不应选用违反强制性技术标准条文规定的生活用水器具。2.6.3节水型卫生器具的用水效率等级为(□三级□二级□一级)。2.6.4除节水型卫生洁具外,采用(□节水高压水枪□节水专业洗衣机□)等节水装置,采用节水技术或措施的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比例达到(□50%□80%)。(三)、给水系统3.1用水量及计量:3.1.1本工程用水部位的各类用水量计算详表3.1.1。表3.1.1生活用水量计算表序号用水部位用水数量用水量标准使用时间用水量备注最大小时用水量最大日用水量12343.1.2本工程最高日用水量为m3/d,最大时用水量为m3/h,其中非传统性水源最高日用水量为m3/d,最大时用水量为m3/h。3.1.3根据“一户一表”设置要求,本工程采用(□水表分层分散方式□水表分层集中设置方式□水表底层集中方式□水表顶层集中方式□智能水表户外显示方式□其它:方式)设置贸易户表,每户设(1级/2级)旋翼(□卧式□立式)水表计量。公共区域按(规格、型号)型(□螺旋式□旋翼式)水表。3.2系统及分区:3.2.1本工程标高处市政供水压力为MPa。地下层至地面层(用户性质)部分由市政供水压力供水,上部层至层采用(□叠压变频供水装置□变频供水装置-35-\n□高位水箱)供水;上部层至层采用(□叠压变频供水装置□变频供水装置□高位水箱)供水;上部层至屋面层采用(□叠压变频供水装置□变频供水装置□高位水箱)供水。各分区最低卫生器具配水点的静水压力小于(0.35~0.45MPa)。3.2.2各层配水管用水点的供水压力不大于0.20MPa,各分区内层至层配水管配置(□支管减压阀□减压孔板)控压节流。□各层配设的减压阀规格如下:层DN配水管设减压阀,阀后压力MPa。□各层配设的减压孔板规格如下:层DN配水管设孔径孔板,孔板减压MPa。3.3管材及管道附(配)件:3.3.1给水管材:3.3.1.1室外给水管材采用□给水用球墨铸铁管材及管件,其公称压力MPa,采用(□橡胶圈密封承插式柔性连接□)连接方式。□给水用钢塑复合管材及管件(□涂塑□衬PVC塑料□衬PE塑料),其公称压力MPa,采用(□丝扣□沟槽□法兰)连接。□给水用PVC-U管材、管件,其公称压力MPa,采用承插粘接。□给水用(□PP-R□铝塑PP-R)管材、管件,其公称压力MPa,采用(□热熔□电熔)连接。□给水用PE管材、管件,其公称压力MPa,采用(□热熔□电熔)连接。□给水用钢丝网骨架管材、管件,其公称压力MPa,采用(□热熔□电熔)连接。□给水用管材、管件,其公称压力MPa,采用连接。3.3.1.2室内给水管道采用□给水用钢塑复合管材及管件(□涂塑□衬PVC塑料□衬PE塑料),其公称压力MPa,采用(□丝扣□沟槽□法兰)连接。□给水用薄壁不锈钢管材、管件,其公称压力MPa,采用(□卡压□环压□其它:方式)连接。□给水用铜管材、管件,其公称压力MPa,采用(□卡套□焊接□其它:方式)连接。□给水用PVC-U管材、管件,其公称压力MPa,采用承插粘接。□给水用(□PP-R□铝塑PP-R)管材、管件,其公称压力MPa,采用(□热熔□电熔)连接。□给水用PE管材、管件,其公称压力MPa,采用(□热熔□电熔)连接。-35-\n□给水用管材、管件,其公称压力MPa,采用连接。3.3.1.3住宅户用水表或分水器后的给水管材采用□给水用铝塑复合管及专用配件,其公称压力MPa,采用卡压连接。□给水用PEX管材及专用配件,其公称压力MPa,采用(□扩式□卡压式)连接。□给水用盘管式PP-R管材、管件,其公称压力MPa,采用热熔连接。□给水用管材、管件,其公称压力MPa,采用连接。3.3.1.4海水冲厕系统的管材、配件及设备采用(□球墨铸铁管□低塑性聚氯乙烯管□管道内敷贴衬里□),采用连接。并已进行防腐处理。3.3.2给水系统应选用(□铜□不锈钢□各类符合卫生性能的橡胶材料)为密封材料的管道附(配)件(阀门、仪表、管道连接件),且具有良好的密封和连接可靠的效果。选用的倒流防止器、阀门、止回阀、减压阀等在满足使用安全的前提下,均已采用阻力损耗较小的产品。3.3.3给水管道应严格按照有关规范、标准及安装操作技术要求进行施工,作好基础处理,并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给水试压、管道严密性试验,不得出现管道损坏、管道漏水现象。(四)、热水系统4.1热水水源:4.1.1本工程热水由(□地热温泉□区域内自备热水源)供给,由路市政热水管网设DN管道引入区内供水。热水引入管接点处市政供水压力为(0.15~0.30)MPa。4.1.2区域内自备热水源采用(□余热、废热□太阳能热水器□空气源热泵□地源热泵□其它可再生能源)作为热水热源,集中供应住宅热水。4.1.3分户热水采用(□太阳能热水器□空气源热泵热水器□地源热泵热水器□燃气热水器□电热水器)作为热水热源,分散供应住宅热水,一户一台,热水器设置在,其冷热水管均由用户自理。热水器型号为,额定小时制热量为W/h,额定输入功率W,辅助电加热功率为W,水箱容积L。辅助电热水器内必须带有保证使用安全的装置。4.1.4在热水用水点设置(□空气源热泵热水器□燃气热水器□电热水器)作为热水热源,由用户自理。4.1.5生活热水的水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地热水不得与生活饮用水相连,水质未达标的温泉水仅可作为泡澡使用。4.2用水量及计量:4.2.1本工程每户住宅最高日热水用量为m3/d(度),最大时热水用量为m3/h(度),本楼(或小区)最高日总热水用量为m3/d(度)。采用可再生能源(□太阳能热水器□地源热泵热水器□其它可再生能源□空气源热泵热水器)产生的热水量不低于生活热水用水量的(□20%□30%□40%□50%□60%□70%□80%□90%□100%)。在采用太阳能热水器时,太阳能热水全年保证率为%。4.2.2本工程部位设置热水表。(可根据管理和用途方面的具体要求设置)-35-\n4.3系统及分区:4.3.1为了保证供水稳定和冷热水系统的压力平衡,本工程热水系统的分区及压力同给水系统,运行时应按设计要求进行系统压力及流量调试。4.3.2本工程热水供应系统的干管和立管均配置热水回水管道,并按同程布置的方式设置热水回水循环系统,系统热水回流管上调节阀在调试时应达到相对均匀回流的效果。4.3.3集中热水供水的热水支管长度按用水点出水温度达到45℃时的放水时间不大于15s设计。4.4管材、管道附(配)件:4.4.1本工程热水管材采用耐温型热水管材及配件,管道使用温度。(参照给水管材选用说明)□热水用管材、管件,其公称压力MPa,采用连接。4.4.2所有热水管道(包括循环回水管道、热水水箱、热水加(贮)热设备及管道附件(阀门、仪表等)均采取保温措施,并参照国标03S401执行。1所有热水干管和立管及管道附件均采用(□橡塑材料□超细玻璃棉材料□硬聚氨脂发泡材料□岩棉制品)保温,保温层为㎜(可说明其保温层厚度,也可参照表4.4.2)。2(□薄壁不锈钢管□铜管)热水支管采用带保温护套。3热水加热、贮热设备、热水分集水器,采用(□橡塑材料□硬聚氨脂发泡材料□岩棉制品)保温,保温层为㎜(35~50㎜)。表4.4.2热水供水回水管保温层厚度公称直径(㎜)15~2020~2565~100>100保温层厚度(㎜)20304050注:1、保温材料应选用导热系数小、保温效果好、节能效果好的保温材料。2、保温材料应卫生无污染,具有较好的阻火性能的材料。3、室外埋地热水管材的保温层做法,由内到外:□管道(含防护措施)--保温层--胶带或镀锌铁丝--玻璃布--镀锌铁丝--乳化沥青或防水冷胶涂层--镀锌铁丝--乳化沥青或防水冷胶涂层□管道(含防护措施)--氰凝--聚氨脂泡沫塑料--保护管。4、热水系统应选用(□铜□不锈钢□各类符合卫生要求、工作温度的橡胶材料)为密材料的热水专用管道附(配)件(阀门、仪表、管道连接件),管道连接和在使用年限内应达到可靠连接和密封良好的效果。热水系统安装调试后应作给水试压,管道严密性试验,不得出现漏损水现象,并符合国家相关规范的要求。4.5公共浴室:4.5.1本工程(□有□无)公共浴室。公共浴室采用(□混合淋浴器□混合水箱)供水,冷热水混合淋浴器采用(□单把调温□带恒温控制与温度显示功能□感应控制□脚踏开关□)控制。4.5.2公共浴室设置用者付费的设施。-35-\n(五)、水泵、水池、水箱及安装5.1本工程的生活给水加压泵、生活热水加压泵等增压设施均采用了高效节能产品,按设计要求配置,并按设计和相关技术要求正确进行安装调试,不得降低泵组性能并在高效段内运行。5.2所有水池和水箱满足卫生要求,并设置超高水位报警功能,防止进水管阀门故障时长时间溢流排水。(六)、建筑中水回用系统6.1区内中水回用系统采用(□市政中水□区内中水)为水源,区内中水收集(□优质杂排水□杂排水□生活排水)进行处理,回用于(□绿化□洗车□浇洒□垃圾间冲洗□冲厕□景观补水)。6.2中水处理设施规模为m3/h,工艺流程详流程图。6.3中水回用系统采用管材、管件,其公称压力MPa,采用连接防腐措施。(七)、建筑雨水利用系统7.1场地面积为hm2,(□已□未)进行雨水专项规划设计。雨水专项规划设计另详说明。7.2区内设有(□雨水入渗□雨水回用□雨水调蓄)的雨水利用系统。7.3合理规划地表与屋面雨水径流,对场地雨水实施外排进行总量控制。场地设计控制雨量为mm。7.4充分利用场地空间合理设置绿色雨水基础设施。下凹式绿地等有调蓄雨水功能的绿地(含水体)面积占绿地面积的比例为%;合理衔接和引导屋面、道路雨水进入生态设施。雨水入渗采用下列方式(□采用透水路面,室外绿地低于道路100㎜,屋面雨水排水至散水地面后流入绿地渗透到地下补充地下水源。□屋面雨水排至室外雨水检查井,再经室外渗管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源。)。7.5入渗雨水设置相应的径流污染控制措施,项目采用(□下凹式绿地□植草沟□树池□其他:方式),通过植物截流、土壤过滤滞留处理小流量径流雨水,达到径流污染控制目的。7.6本工程屋面雨水经弃流初期雨水后,收集到雨水蓄水池,经(□机械过滤□湿地处理□消毒□其它:方式)处理达到杂用水水质标准后,作为杂用水使用(□绿化□浇洒□洗车□景观补水□冲厕□垃圾间冲洗等)。雨水回用量为m3/a。7.7本工程设有雨水调蓄系统,调蓄池容量为m3。7.8雨水回用系统采用管材、管件,其公称压力MPa,采用连接,并进行防腐措施。(八)、节水灌溉8.1本工程绿化灌溉采用(□喷灌□微喷灌□渗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措施。8.2节水灌溉系统采用(□人工□无线自动控制□有线自动控制□-35-\n计算机控制)方式。设置(□土壤湿度感应器□雨天关闭装置)等控制措施;(□有□无)种植无需永久灌溉植物。8.3采用再生水源供水的绿化管网不得使用喷灌方式。(九)、游泳池及水上游乐设施循环使用9.1本工程游泳池(或水上游乐池)设置循环供水系统,水处理工艺详处理流程图,保证水循环使用。9.2水处理过滤系统采用高效混凝剂和过滤滤料,滤速为m/h。9.3滤罐反冲洗水经处理后,收集用于(冲洗、浇洒等)。9.4游泳池(水上游乐设施)补水量按循环水量的%。9.5游泳池水的水质符合我国行业标准《游泳池水质标准》CJ244-2007的要求;游泳池补水的水质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十)、景观水的循环使用10.1本工程景观水采用(□雨水□再生水□地表水□)为补充水源,合理规划水景面积,补水量为。景观水面的规模与可利用的非传统性水源要相匹配。10.2对进入景观水体的雨水采取(□截污□湿地处理□)等控制面源污染的措施,同时,利用(□水生动物□水生植物□)等进行水体净化达到相关水质标准要求。10.3本工程景观水设置水处理设施(详处理流程图),保证水循环使用。(十一)、其它11.1具有公共功能的设备、管道位于公共区域,便于维修、改造和更换。11.2垃圾站(间)设冲洗和排水设施。11.3本工程卫生间设有(□同层排水系统□静音管□铸铁管□)等降低排水噪声的有效措施,采用套数占住宅总套数(□是□否)不小于50%。11.4本工程(□厨房□卫浴间)采用整体化定型设计,(□厨房□卫浴间)采用装配式部品。11.5空调冷凝水单独有组织排放;间接排至雨水斗、雨水地漏或室外雨水管网。11.6本工程设计中尚需补充说明的其它涉及节水、节能的相关涉及方式、设计参数、技术措施及要求等。第四部分暖通专业(一)、设计依据-35-\n1)《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20122)《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JGJ/T229-20103)《绿色保障性住房技术导则》(试行)4)《福建省绿色建筑设计规范》DBJ/T13-197-20145)《福建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T13-118-20146)《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75-20127)《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20058)《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20119)《福建省保障性住房建设标准》DBJ/T13-152-201210)《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411-200711)《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节能专篇(暖通空调·动力)》12)其他(二)、绿色节能设计原则居住建筑的暖通空调系统绿色节能设计旨在提高空调系统的能效,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能源消耗;综合考虑空调冷热源选型及可再生能源利用的节能、风系统及水输配系统的节能、综合考虑智能化控制及计量管理的节能、管道及保温系统的节能,以及管理维护的便捷性。(三)、空调冷热负荷计算3.1本工程位于________市,为居住建筑。本工程各户型单元设计考虑夏季集中空调供冷、冬季集中空调供暖,其各区域的温湿度设计标准、新风量标准取值、风速、噪音等按国家相关设计规范取值,如前所述说明部分,其室外设计参数取________市的设计参数。3.2空调负荷进行热负荷和逐项逐时冷负荷计算,计算软件采用________,经计算结果详表3.2。表3.2空调热负荷和逐项逐时冷负荷计算户型建筑/空调面积(m2)计算冷负荷(kW)计算热负荷(kW)装机容量(kW)装机容量(kW)(四)、空调冷热源选型及供给系统4.1本工程所在区域能源供给状况:□电力供应充足□天然气供应充足□该区域具有多种能源供给,含天然气、电等-35-\n□具有天然水资源(含海水、江河水、湖水)可利用4.2根据本工程的能源结构及价格政策等,通过具体的技术经济比较,空调冷热源方案不采用电热直接供暖,采用如下方案:□一体化空气源热泵机组□变制冷剂流量多联或一拖多商用空调系统□燃气户式中央空调□分体式房间空调器4.3本工程具有有利的地理位置条件及空调冷热负荷对比状况,可充分采用可再生能源。并符合当地政策法规允许,同时所采取的辅助技术措施得当,通过一系列的外界条件的勘察与环境评估以及技术经济比较,空调冷热源采用以下方案:□(地下水源/土壤源)水热泵系统□(含海水、江河水、湖水)水源热泵系统由可再生能源提供的空调用冷量和热量的比例达到___%以上。4.4本工程采用节能高效的分体式房间空调器,其能效等级采用2级以上节能能效。4.5本工程设计选用一体化风冷热泵机组在额定的工况下设备性能系数详表4.5。表4.5一体化风冷热泵机组在额定的工况下设备性能系数型号主要性能参数台数制冷性能系数(W/W)制热性能系数(W/W)备注4.6本工程采用(□变频□数码涡旋)变冷媒流量空调系统,压缩机采用变容量控制技术,在标准工况及管长下,其系统额定制冷性能系数COP值达到___(W/W),额定制热性能系数COP值达到___(W/W),本工程经过修正后的系统制冷性能系数COP值为___(W/W),系统制热性能系数COP值为___(W/W),大于规范要求的限定值___%;所选用的机组IPLV(C)=___(W/W),大于规范要求的限定值___%。4.7本工程所采用的风冷(□不接□接)风管单元式风管机,在名义制冷工况和规定条件下,其能效比(EER)=___(W/W),大于规范要求的限定值___%。4.8本工程选用燃气型户式中央空调,其额定制冷性能系数___W/W,额定制热性能系数___W/W,大于规范要求的限定值___%。4.9风冷变冷媒流量(单元式风管机)空调室外机位置布置合理,散热良好,且不对邻室形成二次热风(冷风)污染,室内机气流组织设计合理,满足室内舒适要求的温度场、速度场,冷凝水有组织单独排放。4.10本工程采用(□地下水源□土壤源□-35-\n地表水源)热泵系统,同时考虑机组带热回收装置,提供生活热水。4.11考虑空调冷热负荷变化规律及节能运行要求,本工程空调冷热源由___台(□离心式冷水机组□螺杆式冷水机组□水源热泵机组□风冷热泵)和___台(□离心式冷水机组□螺杆式冷水机组□水源热泵机组□风冷热泵)组成,机组能效比COP值分别为___和___,大于规范要求的限定值___%以上;所选用的机组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IPLV=___(W/W),大于相关标准要求限值。项目装机总容量符合项目要求,各机组具有良好的负荷调节能力和范围,其负荷方式为_级调节,容量调节范围为100%~_%。同时本工程机组单机的容量调节下限小于最小负荷要求。4.12本工程空调冷水的供、回设计温差为5°C,冷水供回水温度:7/12°C;空调热水的供、回设计温差为5°C,热水供回水温度40/45°C,空调水管路系统采用闭式两管制循环系统。4.13本工程规模较小,空调末端侧水系统采用异程布置,各并联环路之间的压力损失差控制在15%以内。4.14按本工程建筑的规模和功能特点,空调水系统采用一级泵变频调速系统,变频泵的变频范围能满足系统安全运行要求和流量变化要求。4.15本工程空调水系统管路的比摩阻一般控制在150~200Pa/m范围内,管内流速设计取值符合相关专业规范设计要求,合理控制循环泵的输送功耗。空调冷热水循环泵的选型其流量、扬程通过计算得到,水泵效率为___%,并保证系统运行在高效经济区域。水系统的耗电输冷(热)比EC(H)R=___,《民用建筑供热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2012)相关规定值A(B+α∑L)/ΔT=___,比规定值小___%。4.16本工程为了保证机组设备系统的换热效率,冷热水系统(或包括冷却水系统)采用过滤、缓蚀、阻垢、杀菌、灭藻等水处理技术。(五)、空调风系统5.1本项目小空间区域,如(卧室)、(客厅)采用(风机盘管+新风系统),空调末端设备设置温控电动二通阀,根据各对应区域的负荷变化,实现区域温度独立控制及分室控温的要求。5.2本工程通过分析热交换新风机组的合理性、经济性,全热回收装置型式确定采用:□板翅式全热回收装置□板翅式显热回收装置□转轮式热回收装置。利用室内的排风,实现室外新风的预冷(热),其设备焓效率设计值应大于60%,同时系统设计考虑了设备维修、更换措施的空间基本要求等。5.3本工程空调送风采用单风道,空气处理过程无同时加热和冷却过程。5.4本工程吊顶上部较高或吊顶上部存在较大的发热量,空调回风不采用直接从吊顶回风,回风口均接回风管,直接接至空调设备。新风系统直接送入各空调区域,尽量不经过室内空气处理设备盘管后送出。5.5-35-\n本工程风道设计与连接符合《通风与空气调节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2002)中的相关规定:包括矩形风管长宽比、风管弯头、变径、三通、阀件设置等。5.6本工程空调风管内的风速设计取值既满足空调区域的噪声要求,又符合技术经济比较平衡,有效降低风机的输送动力。其风机选型流量、风压是通过计算得到,风机效率为_%,并保证系统运行在高效经济区域。空调风系统的输送能效比为_,符合《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要求限值。(六)、通风系统6.1本工程___区域利用自然通风,来消除室内余热、余湿。6.2本工程地下车库部分区域采用车道自然补风。6.3本工程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地下通风机房位置设置尽量靠近服务区域,减少风道长度;同时合理划分系统大小,减少风道的作用半径;风道设计与连接符合《通风与空气调节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2002)中的相关规定:包括矩形风管长宽比、风管弯头、变径、三通、阀件设置等。6.4本工程机械通风系统的风机压头通过计算确定,风机和电机的效率为高效率,风管与风机出口连接处的做法符合相关规定,减少风机出口局部阻力。6.5本工程各典型机械通风系统,风机的单位风量耗功率(Ws),均小于《公共建筑节能设计规范》(GB500189-2005)中对应的限定值,具体分别详表6.5。表6.5风机的单位风量耗功率序号所在区域(Ws)=P/ηt(W/(m3/h))规范规定值备注(七)、自动控制系统7.1本工程空调通风工程设置直接数字控制系统,内容包括参数检测、参数与设备状态显示、自动调节与控制、工况自动转换、能量计量以及中央监控与管理。各子系统范围包括空气调节系统、通风系统,以及冷、热源系统。7.2本工程冷热源自动控制包括:根据系统冷、热量的瞬时值和累计值进行监测,并优化控制状态;设备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及故障报警。7.3本工程空气调节风系统自动控制包括:房间温湿度监测和控制;设备运行状态的监测及故障报警;过滤器超压报警或显示。7.4本工程空调末端装置均设置(□两通□三通)电动调节阀及温控阀。7.5本工程主要功能房间___、___、___中人员密度较高且随时间变化大的区域设置室内空气质量监控系统。监控系统设置采用如下方式:□对室内的二氧化碳浓度进行数据采集、分析,并与通风系统联动;□实现室内污染物浓度超标实时报警,并与通风系统联动。7.6本工程___区域利用机械通风来排除房间余热,机械通风设备设置温控装置。7.7地下车库及大楼的通风系统,根据使用情况对通风机设置定时启停(台数)控制。-35-\n7.8地下车库的通风系统,根据车库内CO浓度监测装置对风机采用变频调速控制或启停控制,以降低风机的运行能耗。(八)、空调管道保温8.1本工程空调保温优先采用导热系数小、湿阻因子大、吸水率低、密度小、耐低温性能好的高效保温材料。空调冷冻水管采用___保温材料,其导热系数为___W/m.K,空调风管采用___保温材料,其导热系数为___W/m.K,风管绝热层的最小热阻为___m2.K/W,满足节能规范的要求。8.2本工程保冷管道的绝热层外,均设置隔汽层和保护层。(九)、设备、管道的设置维修等设计措施本项目主要设备机房,包括冷冻机房、空调机房、锅炉房,以及设置在室外的风冷机组;位于公共区域的竖井,如空调冷冻水管井、空调冷媒管井等;位于公共空间主要的操作阀门,如空调风阀、排烟阀、平衡阀等,已考虑设备、管道、阀门等维修、改造和更换所需要的空间要求。-35-\n第五部分电气专业(一)、设计依据:1)《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2)《福建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T13-118-20143)《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JGJ/T229-20104)《节能建筑评价标准》GB/T50668-20115)《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136)《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20117)《住宅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242-20118)《住宅区和住宅建筑内光纤到户通信设施工程设计规范》GB50846-20129)《夏热冬暖低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75-201210)《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11)《建筑节能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411-200712)《福建省建筑工程绿色施工技术规程》DBJ/T13-180-201313)《福建省保障性住房建设标准》DBJ/T13-152-201214)《绿色保障性住房技术导则》(试行)15)《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节能专篇(电气)》(2007)16)国家、省、市现行的相关建筑节能法律、法规17)其他(二)、设计原则:2.1满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与本专业相关控制项、评分项的要求。2.2在充分满足、完善建筑物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率。2.3综合考虑建筑物供配电系统、电气照明、建筑设备的能效标准以及电气节能、计量与管理的措施及可再生能源的利用。2.4建筑照明数量和质量指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的规定。2.5合理选择负荷计算参数,选用节能设备,采用合理的照度标准,减少设备及线路损耗,提高供配电系统的功率因数,抑制谐波电流。2.6建筑智能化系统定位合理,信息网络功能完善,建筑通风、空调、照明等设备自动监控系统技术合理,系统高效运营;采用光纤到户方式的通信设施系统,并满足《住宅区和住宅建筑内光纤到户通信设施工程设计规范》GB50846-2012的相关要求。(三)、节能设计措施:3.1供配电系统的节能:-35-\n3.1.1本工程为地上层、地下层的居住建筑,建筑高度为m,建筑总面积为㎡。根据负荷计算,设备总容量kW,需用系数Kx为,计算负荷为kW,选择台kVA高效低耗的干式变压器,变压器负荷率分别为%、%,变压器装置指标VA/㎡。另设台kW自启动闭式水循环风冷柴油发电机组。3.1.2本工程设计根据建筑规划将变配电房尽量设置在负荷中心,减少低压侧线路长度,降低线路损耗。~380/220V低压供电半径不宜大于200m,本工程至末端配电箱最长供电距离约m。3.1.3三相单相负荷尽可能均衡地分配在三相上,使三相负荷保持基本平衡,最大相负荷不超过三相负荷平均值的115%,最小相负荷不小于三相负荷平均值的85%。对于三相不平衡或采用单相配电的供配电系统,采用分相无功自动补偿装置。3.1.4本工程在变配电所的低压侧设集中无功自动补偿,采用自动投切装置,要求功率因数保持在0.9以上。10KV供电进线处的功率因数不应低于0.95。对容量较大、负载稳定且长期运行的功率因数较低的用电设备采用并联电容器就地补偿。对谐波电流较严重的非线性负荷,无功功率补偿考虑谐波的影响,采取抑制谐波的措施:安装无源滤波装置(电容器串接调谐电抗器)3.2电气照明的节能3.2.1照明光源的选择(注:此条列出光源的选择原则,具体编写时,结合工程写明各种场所的光源选择)1当选择光源时,应满足显色性、启动时间等要求,并应根据光源、灯具及镇流器等的效率或效能、寿命等在进行综合技术经济分析比较后确定。2照明设计应按下列条件选择光源:1)灯具安装高度较低的房间宜采用细管直管形三基色荧光灯;2)商店营业厅的一般照明宜采用细管直管形三基色荧光灯、小功率陶瓷金属卤化物灯;重点照明宜采用小功率陶瓷金属卤化物灯、发光二极管灯;3)灯具安装高度较高的场所,应按使用要求,采用金属卤化物灯、高压钠灯或高频大功率细管直管荧光灯;4)照明设计不应采用普通照明白炽灯,对电磁干扰有严格要求,且其他光源无法满足的特殊场所除外。3应急照明选用能快速点亮的光源。4照明设计应根据识别颜色要求和场所特点,选用相应显色指数的光源。3.2.2照明灯具及其附属装置选择:本工程选择的照明灯具、镇流器应通过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在满足眩光限制和配光要求条件下,应选用灯具效率或效能高的灯具,并应符合表3.2.2-1~3.2.2-6的要求。1直管形荧光灯灯具的效率不应低于表3.2.2-1的规定。-35-\n表3.2.2-1直管形荧光灯灯具的效率(%)灯具出光口形式开敞式保护罩(玻璃或塑料)格栅透明棱镜灯具效率757055652紧凑型荧光灯筒灯灯具的效率不应低于表3.2.2.2的规定。表3.2.2-2紧凑形荧光灯灯具的效率(%)灯具出光口形式开敞式保护罩格栅灯具效率5550453小功率金属卤化物灯筒灯灯具的效率不应低于表3.2.2-3的规定。表3.2.2-3小功率金属卤化物灯筒灯灯具的效率(%)灯具出光口形式开敞式保护罩格栅灯具效率6055504高强度气体放电灯灯具的效率不应低于表3.2.2-4的规定。表3.2.2-4高强度气体放电灯灯具的效率(%)灯具出光口形式开敞式格栅或透光罩灯具效率75605发光二极管筒灯灯具的效能不应低于表3.2.2-5的规定。表3.2.2-5发光二级管筒灯灯具的效能(lm/W)色温2700K3000K4000K灯具出光口形式格栅保护罩格栅保护罩格栅保护罩灯具效能5560606565706发光二极管平面灯灯具的效能不应低于表3.2.2-6的规定。表3.2.2-6发光二级管平面灯灯具的效能(lm/W)色温2700K3000K4000K灯具出光口形式反射式直射式反射式直射式反射式直射式灯具效能6065657070757镇流器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1)荧光灯配用□电子镇流器,□节能电感镇流器;2)对频闪效应有限制的场合,采用高频电子镇流器;3)镇流器的谐波、电磁兼容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磁兼容限值谐波电流发射限值(设备每相输入电流≤16A)》GB17625.1和《电气照明和类似设备的无线电骚扰特性的限值和测量方法》GB17743的有关规定;-35-\n4)高压钠灯、金属卤化物灯配用节能电感镇流器;在电压偏差较大的场所,配用恒功率镇流器;功率较小者配用电子镇流器。8高强度气体放电灯的触发器与光源的安装距离应满足现场使用的要求。3.2.3照明节能指标1选用的照明光源、镇流器的能效应符合相关能效标准的节能评价值。2照明场所以户为单位计量和考核照明用电量。3本工程照明设计在满足照度均匀度条件下,采用单灯功率较大、光效较高的光源。4下列场所宜选用配用感应式自动控制的发光二极管灯:□居住建筑的走廊、楼梯间、厕所等场所;□地下车库的行车道、停车位;□无人长时间逗留,只进行检查、巡视和短时间操作等的工作的场所。5本工程照明设计符合《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13中规定的照度标准、照明均匀度、统一眩光值、光色、照明功率密度值(简称LPD)、能效指标等相关要求。住宅建筑的设计照度及选用光源、附件等详见表3.2.3-5:表3.2.3-5住宅建筑设计照明系统的照度标准值及选用光源、附件建筑物类别场所现行照明功率密度值/照度标准值W/㎡/lx设计照明功率密度最大值/设计照度值(地点A)W/㎡/lx设计照明功率密度最小值/设计照度值(地点B)W/㎡/lx由二次装修设计电光源/附件(代号)统一眩光值(UGR)照度均匀度(Uo)显色指数(Ra)住宅建筑走廊一般□2.5/50□250.460高档□4/100□250.680厕所一般□3.5/75□-0.460高档□6/150□-0.680控制室一般控制室□9/300□220.680主控制室□15/500□190.680电话站、网络中心、计算机站□15/500□190.6804/100□-0.660-35-\n动力站风机房、空调机房□泵房□4/100□-0.660一般仓库□4/100□-0.660公共车库□2.5/50□-0.660起居室□6/100□80卧室□6/75□80餐厅□6/150□80厨房□6/100□80卫生间□6/100□80职工宿舍□4/100□80住宅车库□2/30□60普通办公室(物业管理用房等)□9/300□190.680一般商店营业厅□10/300□220.680注:1、电光源、附件(代号):①白炽灯,②卤钨灯,③荧光灯(T12),④荧光灯(T8),⑤荧光灯(T5),⑥三基色荧光灯,⑦紧凑型荧光灯,⑧高压钠灯,⑨金卤灯,⑩发光二极管;传统电感型镇流器;节能型电感镇流器;电子式镇流器。2、当采用时在□打“√”。6当房间或场所的室形指数值等于或小于1时,其照明功率密度限值应增加,但增加值不应超过限值的20%。7当房间或场所的照度标准值提高或降低一级时,其照明功率密度限值应按比例提高或折减。8设装饰性灯具场所,可将实际采用的装饰性灯具总功率的50%计入照明功率密度值的计算。9主要功能房间有合理的控制眩光措施。10长期工作或停留的房间和场所,选用的直接型灯具的遮光角不应小于表3.2.3.10的规定。表3.2.3-10直接型灯具的遮光角-35-\n光源平均亮度(kcd/m2)遮光角(°)1~201020~501550~50020≥5003011防止或减少光幕反射和反射眩光应采用下列措施:□将灯具安装在不易形成眩光的区域内;□采用低光泽度的表面装饰材料;□限制灯具出光口表面发光亮度;□墙面的平均照度不宜低于50lx,顶棚的平均照度不宜低于30lx。12有视觉显示终端的工作场所,在与灯具中垂线成65°~90°范围内的灯具平均亮度限制值应符合表3.2.3-12的规定。表3.2.3-12灯具平均亮度限制值(cd/m2)屏幕分类灯具平均亮度限制值屏幕亮度大于200cd/m2屏幕亮度小于等于200cd/m2亮背景暗字体或图像30001500暗背景亮字体或图像1500100013天然光利用:房间的采光系数或采光窗地面积比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50033的有关规定。当有条件时,□利用各种导光和反光装置将天然光引人室内进行照明□利用太阳能作为照明能源。3.2.4根据建筑物的建筑特点、建筑功能、建筑标准、使用要求等具体情况,对照明系统进行经济实用、合理有效的控制设计。1道路照明和景观照明的控制:□小区道路照明根据所在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季节变化合理确定开关灯时间,采用光控和时间控制相结合的智能控制方式。□道路照明采用集中控制系统,除采用光控、程控、时间控制等智能控制方式外,还具有手动控制功能,同一照明系统内的照明设施设分区或分组集中控制。□景观照明采用集中控制方式,并根据使用情况设置一般、节日、重大庆典等不同的开灯方案。除采用光控、程控、时间控制等智能控制方式外,还具有手动控制功能,同时设有深夜减光控制及分区或分组节能控制。□景观照明灯具的选择除满足照明功能外,还应注重白天的造景效果。□室外夜景照明光污染的限制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163的规定。2通过上述第1点相关措施控制小区室外照明不对住区及周边环境造成光污染,以保护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3根据照明部位的灯光布置形式和环境条件选择合适的照明控制方式:-35-\n□住宅建筑共用部位的照明,采用延时自动熄灭或自动降低照度等节能措施。当应急疏散照明采用节能自熄开关时,采取消防时强制点亮的措施。□除设置单个灯具的房间外,每个房间照明控制开关不宜少于2个。□房间或场所装设两列或多列灯具时,设计所控灯列与侧窗平行。□可利用天然采光的场所,宜随天然光照度变化自动调节照度。□个人使用的办公室,采用人体感应或动静感应等方式自动开关灯。□设计应急照明与消防系统联动,保安照明与安防系统联动。□在照明设计中,将天然光引入室内进行照明,合理的选择导光或反光装置。对日光有较高要求的场所采用主动式导光系统;一般场所采用被动式导光系统。□设计采用光导光或反光系统时,采用照明控制系统对人工照明进行自动控制。当天然光对室内照明达不到照度要求时,控制系统自动开启人工照明,直到满足照度要求。4根据建筑的照明要求,设置分区照明控制措施,具有天然采光的区域采用独立控制方式。5照度指标为300lx及以上,且功能明确的房间或场所,采用一般照明和局部照明相结合的方式。6除有特殊要求的场所外,选用高效照明光源、高效灯具及其节能附件。7人员长期工作或停留的房间或场所,照明光源的显色指数≥80。8地下车库宜按使用需求自动调节照度。9设计在满足灯具最低允许安装高度及美观要求的前提下,已尽可能降低灯具的安装高度,以节约电能。3.3建筑设备的能效标准以及电气节能:3.3.1本工程选用的变压器为低损耗、低噪音的节能产品,其空载损耗和负载损耗符合《三相配电变压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20052-2013)中规定的节能评价值的要求。3.3.2配电变压器选用[D,yn11]结线组别的干式变压器。3.3.3采用配备高效电机及先进控制技术的电梯。自动扶梯与自动人行道应具有节能拖动及节能控制装置,并设置感应传感器以控制自动扶梯与自动人行道的启停。3.3.4合理选用电梯和自动扶梯,并采取电梯群控、扶梯自动启停等节能控制措施。3.3.5选用光源的能效值及与其配套的镇流器的能效因数(BEF)满足下列规定:□单端荧光灯的能效值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单端荧光灯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GB19415-2013规定的节能评价值。□普通照明用双端荧光灯的能效值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普通照明用双端荧光灯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19043-2013规定的节能评价值。□普通照明用自镇流荧光灯的能效值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普通照明用自镇流荧光灯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19044-2013规定的节能评价值。□-35-\n管型荧光灯镇流器的能效因数(BEF)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管型荧光灯镇流器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GB17896-2012规定的节能评价值。3.3.6本工程采用电子镇流器或节能型高功率因数电感镇流器,使用电感镇流器的气体放电灯应在灯具内设置电容补偿,荧光灯功率因数不应低于0.9,高强气体放电灯功率因数不应低于0.85。3.3.7选用中小型三相异步电动在额定输出功率和75%额定输出功率的效率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中小型三相异步电动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18613-2012规定的能效限定值。3.3.8选用的交流接触器的吸持功率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交流接触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21518-2008规定的节能评价值。3.3.9建筑设备的电气节能措施有:1公共区域空调系统设备的电气节能措施有:□合理选择暖通空调系统的手动或自动控制模式,并应与建筑物业管理制度相结合,根据使用功能实现分区,分时控制。□主要功能房间中人员密度较高且随时间变化大的区域设置室内空气质量监控系统:□对室内的二氧化碳浓度进行数据采集、分析,并与通风系统联动;□实现室内污染物浓度超标实时报警,并与通风系统联动。□地下车库设置与排风设备联动的一氧化碳浓度监测装置。□通风机械设备选用符合国家现行标准规定的节能型设备及产品。□其它措施。2给排水系统设备的电气节能措施有:□对生活给水、中央及排水系统的水泵、水箱(水池)的水位及系统压力进行监测。□根据水位及压力状态,自动控制相应水泵的启停,自动控制系统主、备用泵的启停顺序。□对系统故障、超高低水位及超时间运行等进行报警。□其它措施。3电动机设备的电气节能措施有:□37kW及以上的交流异步电动机采用降压启动,改善启动特性。□在满足工艺要求、运行可靠的前提下,电动机采取变频器调速节电措施。□异步电动机采取就地补偿无功功率,提高功率因数,降低线损。□采用节能型电梯设备,并采用智能群控节能措施。□其它措施。(四)、计量与管理:4.1为了有效进行电能计量、管理,本工程按分户、分类计量与收费的原则设置计量装置。4.2电能计量装置应选用经计量检定机构认可的用电计量装置。计算机监测管理的电能计量装置的检测参数,包括电压、电流、电量、有功效率、无功功率、功率因数等。4.3本工程在投入使用后,要求建立照明运行维护和管理制度,并符合下列规定:-35-\n4.3.1应有专业人员负责公共场所照明维修和安全检查并做好维护记录,专职或兼职人员负责公共场所照明运行。4.3.2应建立定期清洁灯具的制度,客厅、卧室、卫生间、门厅、走廊灯具每年至少擦拭2次,厨房灯具每年至少3次,使得公共场所灯的照明输出功率达到额定输出功率的95%以上。4.3.3水加热器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维护保养。4.3.4长期使用的电梯、水泵等设备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维修保养。4.3.5宜根据光源的寿命、点亮时间、照度的衰减情况,定期更换光源。4.3.6设置居住建筑公共部分电气能源管理系统,对应急照明、照明插座、动力、空调、特殊用电按层或功能分区等进行能耗监测、统计、分析和管理。4.3.7更换照明设备前应对每个空间的照度等级和照明要求进行调查。更换光源时,应采用与原设计或实际安装功率相同的光源,不得随意改变光源的主要性能参数。4.3.8除应急出口或有安保需求的场合,房间无人时应关灯。昼光充足的区域应关闭照明灯。(五)、住宅建筑智能化系统配置:5.1居住建筑的智能化系统满足现行行业标准《居住区智能化系统配置与技术要求》CJ/T174的基本配置要求。采用光纤到户方式的通信设施系统,满足《住宅区和住宅建筑内光纤到户通信设施工程设计规范》GB50846-2012的相关要求。□光纤到户通信布线系统□有线电视系统□广播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安全防范子系统:□住宅报警装置,□访客对讲装置,□周界防越报警装置,□闭路电视监控,□电子巡更装置□管理与设备监控子系统:□自动抄表装置,□车辆出入与停车管理装置,□紧急广播与背景音乐装置,□物业管理计算机系统,□公共设备监控装置-35-\n福建省绿色保障性住房施工图审查报审表设计单位(盖章):绿建咨询单位(盖章):审查单位(盖章):节地与室外环境基本项条款编号指标名称指标内容对应专业自评意见审查意见5.1.1项目选址应符合所在地城乡规划,且应符合各类保护区、文物古迹保护的建设控制要求建筑 5.1.2场地要求应无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威胁,无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危险源的威胁,无电磁辐射、含氡土壤等危害建筑 5.1.3场地要求应无排放超标的污染源建筑5.1.4日照标准建筑规划布局应满足国家或地方日照标准,且不得降低周边建筑的日照标准建筑 计分项(总分250分)土地利用条款编号指标名称指标内容计分对应专业自评得分审查意见5.1.5人均居住用地指标(50分)符合规划条件给出的人均居住用地指标要求50建筑5.1.6绿地率(11分)新区建设达到30%,旧区改建项目达到25%11建筑-54-\n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分)新区建设达到1.0㎡,旧区改建项目达到0.7㎡3建筑新区建设达到1.3㎡,旧区改建项目达到0.9㎡6新区建设达到1.5㎡,旧区改建项目达到1.0㎡125.1.7地下空间利用(15分)地下建筑面积与地上建筑面积的比率达到5%(经论证,场地区位、地质等条件不适宜开发地下空间的,本条直接计分)5建筑地下建筑面积与地上建筑面积的比率达到20%10地下建筑面积与地上建筑面积的比率达到35%15室外环境条款编号指标名称指标内容计分对应专业自评得分审查意见5.1.8室外夜景照明(10分)1 场地光环境不应对居住建筑产生光污染。2 室外照明设计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163中有关光污染的限制要求。3 楼栋宜不做装饰性照明10建筑、电气5.1.9场地内环境噪声(10分)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的规定10建筑5.1.10场地内风环境(7分)冬季典型风速和风向条件下,建筑物周围人行区风速低于5m/s,且室外风速放大系数小于25建筑-54-\n过渡季、夏季典型风速和风向条件下,50%以上可开启外窗表面的风压差大于0.5Pa2建筑5.1.11热岛强度(10分)红线范围内户外活动场地有乔木或构筑物遮荫措施的面积达到10%5建筑红线范围内户外活动场地有乔木或构筑物遮荫措施的面积达到20%10超过70%的建筑屋面的太阳辐射反射系数不低于0.45建筑交通设施与公共服务条款编号指标名称指标内容计分对应专业自评得分审查意见5.1.12场地与公共交通设施(22分)场地出入口到达公共汽车站的步行距离不超过500m,或到达轨道交通站的步行距离不超过800m7建筑场地出入口步行距离800m范围内设有2条或2条以上线路的公共交通站点(含公共汽车站和轨道交通站)7建筑有便捷的人行通道联系公共交通站8建筑5.1.13场地内人行通道无障碍设计(13分)场地内人行通道与活动场地进行无障碍设计13建筑5.1.14停车场所设置(15分)自行车停车设施位置合理、方便出入,且有遮阳防雨措施8建筑-54-\n采用地下停车库、机械式停车库或停车楼等停车方式节约用地3采用错时停车方式向社会开放,提高停车场(库)使用效率2合理设计地面停车位,不挤占步行空间及活动场所25.1.15公共服务设施(20分)场地出入口到达幼儿园的步行距离不超过300m,或场地内设有幼儿园4建筑场地出入口到达小学的步行距离不超过500m,或场地内设有小学3场地出入口到达商业服务设施的步行距离不超过500m3相关公建设施集中设置并向周边居民开放5场地1000m范围内设有医疗卫生、文化体育、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等5种以上的公共服务设施5场地设计与场地生态条款编号指标名称指标内容计分对应专业自评得分审查意见5.1.16地形地貌利用(7分)结合现状地形地貌进行场地设计与建筑布局,保护场地内原有的自然水域、湿地和植被,采取表层土利用等生态补偿措7建筑5.1.17雨水专项规划设计(大于10公顷的场址)(23分)合理衔接和引导屋面雨水、道路雨水进入地面生态设施;下凹式绿地等有调蓄雨水功能的绿地和水体的面积之和占绿地面积的比例达到30%8建筑、给排水合理规划地表与屋面径流,对场地雨水实施外排总量控制;并采取相应的径流污染控制措施7建筑、给排水硬质铺装地面中透水铺装面积的比例达到50%8建筑-54-\n5.1.18绿化设计(25分)种植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采用乔、灌、草结合的复层绿化,种植区域覆土深度和排水能力满足植物生长需求13建筑绿地配植乔木不少于3株/100㎡12建筑节能与能源利用基本项条款编号指标名称指标内容对应专业自评意见审查意见5.2.1建筑节能设计建筑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强制性条文的规定建筑 5.2.2热源形式不应采用电直接加热设备作为供暖空调系统的供暖热源暖通 5.2.3分户分项计量对水、电、气、热等各部分能耗应进行分户分项计量电气暖通给排水 计分项(总分200分)建筑与围护结构条款编号指标名称指标内容计分对应专业自评得分审查意见5.2.4住宅楼栋优化设计(40分)结合场地自然条件,对建筑的体形、朝向、楼距、窗墙比等进行优化设计40建筑5.2.5外窗可开启设计(18层以上部分除外)外窗可开启面积比例达到30%5建筑-54-\n(10分)外窗可开启面积比例达到35%105.2.6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指标(22分)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比国家或行业有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规定高5%11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比国家或行业有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规定高10%22供暖、通风与空调条款编号指标名称指标内容计分对应专业自评得分审查意见5.2.7供暖空调设备能效(8分)供暖系统热源机组能效等级比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的规定提高一个等级5暖通分体空调能效比满足《房间空气调节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12021.3-2010规定的2级要求3暖通5.2.8供暖分户调节(8分)供暖系统合理选择和优化,实施分户调节(对非供暖地区本条直接计分)8暖通5.2.9供暖系统优化(14分)系统能耗降低幅度达到5%5暖通系统能耗降低幅度达到10%10系统能耗降低幅度达到15%145.2.10供暖管网安全性(6分)市政供暖管网具有事故备用性能2暖通住区内供暖管网具有应对事故工况的技术措施2暖通选用密闭性能好的阀门、设备,选用耐腐蚀性、耐久性能好的管材、管件2暖通照明与电气-54-\n条款编号指标名称指标内容计分对应专业自评得分审查意见5.2.11公共区域照明节能控制(14分)1 走廊、楼梯间、门厅、地下停车场等场所的照明系统采取分区、定时、感应启停等节能控制措施。2 公共场所和室外照明,应采用高光效、长寿命的光源及高效灯具,选配节能型镇流器等附件。3 当应急照明在采用节能自熄开关控制时,必须采取应急自动点亮措施。4 道路照明和景观照明应采用时间控制或光控系统。14电气5.2.12公共区域照明功率密度值(22分)公共区域的照明功率密度值均不高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规定的目标值。22电气5.2.13电梯群控(8分)合理选用电梯,并采取电梯集中调控和群控自动启停等节能控制措施(只设一台电梯或不设电梯,本条直接得分)8建筑电气5.2.14节能型电气设备选用(13分)三相配电变压器满足现行国家标准《三相配电变压器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GB20052的节能评价值要求8电气电气水泵、风机等设备及其他电气装置满足相关现行国家标准的节能评价值要求(无以上设备本条直接得分)5电气5Ⅳ能量综合利用(18分)条款编号指标名称指标内容计分对应专业自评得分审查意见5.2.15余热废热利用(5分)合理利用余热、废热解决建筑的供暖或生活热水需求5暖通、给排水5.2.16可再生能源利用由可再生能源提供的生活用热水比例不低于20%6给排水-54-\n(30分)由可再生能源提供的生活用热水可占比例在20%基础上每提高10%加3分30由可再生能源提供的电量比例不低于1%12电气由可再生能源提供的电量比例较1%每提高0.5%加3分30节水与水资源利用基本项条款编号指标名称指标内容对应专业自评意见审查意见5.3.1水资源利用应制定水资源利用方案,统筹利用各种水资源给排水 5.3.2给排水系统给排水系统设置应合理、完善、安全,应采用雨污分流系统给排水 5.3.3节水器具应采用节水器具给排水 计分项(总分170分)节水系统条款编号指标名称指标内容计分对应专业自评得分审查意见5.3.4管网安全性(17分)选用密闭性能好的阀门、设备,选用耐腐蚀、耐久性能好的管材、管件3给排水室外埋地管道采取有效防止管网漏损的措施3给排水设计阶段根据水平衡测试要求安装分级计量水表11给排水-54-\n5.3.5给水系统压力(18分)用水点供水压力不大于0.30Mpa9给排水用水点供水压力不大于0.20Mpa,且不小于用水器具要求的最低工作压力185.3.6用水计量(14分)按使用用途,对公共厨房、卫生间、绿化、景观等用水分别设置用水计量装置7给排水按付费或管理单元,分别设置用水计量装置14给排水5.3.7公用浴室节水措施(10分)采用带恒温控制与温度显示功能的冷热水混合淋浴器(无公用浴室直接计分)5给排水设置用者付费的设施10给排水节水器具与设备条款编号指标名称指标内容计分对应专业自评得分审查意见5.3.8节水型卫生器具(24分)用水效率等级达到三级12给排水用水效率等级达到二级245.3.9节水灌溉方式(24分)采用节水灌溉系统17给排水在采用节水灌溉系统的基础上,设置土壤湿度感应器、雨天关闭装置等节水控制措施;或种植无需永久灌溉植物24-54-\n5.3.10除卫生器具、绿化灌溉外的节水技术措施(12分)采用节水技术或措施的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比例达到50%8给排水采用节水技术或措施的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比例达到80%12非传统水源利用条款编号指标名称指标内容计分对应专业自评得分审查意见5.3.11非传统水源利用(34分)室内冲厕、室外绿化灌溉、道路浇洒、洗车用水采用非传统水源17给排水无市政再生水供应,非传统水源利用率达到4%34给排水有市政再生水供应,非传统水源利用率达到8%34给排水5.3.12景观水源及水质控制(17分)对进入景观水体的雨水采取控制面源污染的措施,并达到相关水质标准要求10给排水利用水生动、植物进行水体净化,并达到相关水质标准要求7给排水对于不设景观水体的项目,本条直接得分17给排水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基本项条款编号指标名称指标内容对应专业自评意见审查意见5.4.1建筑材料及制品选择不采用国家和地方禁止和限制使用的建筑材料及制品建筑 -54-\n5.4.2钢筋强度选用混凝土结构中梁、柱纵向受力普通钢筋采用不低于400Mpa级的热轧带肋钢筋结构 5.4.3装饰性构件建筑造型要素应简约,且无大量装饰性构件建筑计分项(总分150分)节材设计条款编号指标名称指标内容计分对应专业自评得分审查意见5.4.4建筑形体(18分)属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规定的建筑形体不规则6结构属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规定的建筑形体规则185.4.5结构节材优化(10分)对地基基础、结构体系、结构构件进行优化设计,达到节材效果10结构材料选择条款编号指标名称指标内容计分对应专业自评得分审查意见5.4.6建筑材料本地化(仅适用于施工建造阶)采用距施工现场500km以内产地的建筑材料重量占项目建筑材料总重量的比例达到60%10设计阶段不参评采用距施工现场500km以内产地的建筑材料重量占项目建筑材料总重量的比例达到70%15-54-\n采用距施工现场500km以内产地的建筑材料重量占项目建筑材料总重量的比例达到90%205.4.7采用预拌混凝土(18分)现浇混凝土采用预拌混凝土18结构5.4.8采用预拌砂浆(9分)建筑砂浆采用预拌砂浆的比例达到50%6结构建筑砂浆采用预拌砂浆的比例达到100%95.4.919分混凝土结构采用高强建筑材料400MPa级及以上受力普通钢筋达到钢筋总量的30%6结构400MPa级及以上受力普通钢筋达到钢筋总量的50%10400MPa级及以上受力普通钢筋达到钢筋总量的70%15400MPa级及以上受力普通钢筋达到钢筋总量的85%19混凝土竖向承重结构采用强度等级不小于C50混凝土用量占竖向承重结构中混凝土总量的比例达到50%19结构钢结构采用高强建筑材料Q345及以上高强钢材用量占钢材总量的比例达到50%15结构Q345及以上高强钢材用量占钢材总量的比例达到70%195.4.10采用高耐久性建筑材料(11分)混凝土结构中高耐久性混凝土用量占混凝土总量的比例达到50%11结构钢结构采用耐候结构钢或耐候型防腐涂料11结构-54-\n5.4.11采用可再利用材料或可再循环材料(20分)可再利用材料和可再循环材料用量比例达到6%15结构可再利用材料和可再循环材料用量比例达到10%205.4.12废弃物掺量不低于30%的建筑材料(仅适用于施工建造阶段)采用一种以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的建筑材料,其占同类建材的用量比例达到30%6设计阶段不参评采用一种以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的建筑材料,其占同类建材的用量比例达到50%10采用两种及以上以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的建筑材料,每种用量比例均达到30%105.4.13装饰装修建筑材料(15分)合理采用清水混凝土3建筑采用耐久性好、易维护的外立面材料6建筑采用耐久性好、易维护的室内装饰装修材6建筑室内环境质量基本项(总分140分)-54-\n条款编号指标名称指标内容对应专业自评意见审查意见5.5.1室内噪声级控制居住空间的室内噪声级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中的低限要求建筑 5.5.2隔声性能居住空间的外墙、隔墙、楼板和门窗的隔声性能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中的低限要求建筑 5.5.3建筑照明建筑照明数量和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的规定电气 5.5.4建筑围护结构内表面不得结露在室内设计温、湿度条件下,建筑围护结构内表面不得结露建筑 5.5.5屋顶和东、西外墙隔热性能屋顶和东、西外墙隔热性能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的要求建筑 5.5.6室内空气质量室内空气中的氨、甲醛、苯、总挥发性有机物、氡等污染物浓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的有关规定建筑 计分项室内声环境条款编号指标名称指标内容计分对应专业自评得分审查意见5.5.7居住空间的室内噪声级(14分)噪声级低于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中的低限标准限值和高要求标准限值的平均值7建筑噪声级达到或低于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中的高要求标准限值14-54-\n5.5.8居住空间的隔声性能12分外墙、分户墙的空气声隔声性能高于低限标准限值和高要求标准限值的平均值6建筑外墙、分户墙的空气声隔声性能达到或高于高要求标准限值128分楼板的撞击声隔声性能低于低限标准限值和高要求标准限值的平均值4建筑楼板的撞击声隔声性能低于高要求标准限值85.5.9减少噪声干扰措施(8分)建筑平面、空间布局合理,减少避免噪声干扰4建筑采用同层排水或其他降低排水噪声的有效措施,套数采用率在50%以上4建筑给排水室内光环境与视野条款编号指标名称指标内容计分对应专业自评得分审查意见5.5.10建筑居住空间户外视野(7分)与相邻建筑的间距不低于18m7建筑5.5.11居住空间的采光系数要求(17分)卧室、起居室的窗地面积比达到1/714建筑卧室、起居室的窗地面积比达到1/617室内热湿环境-54-\n条款编号指标名称指标内容计分对应专业自评得分审查意见5.5.12外遮阳措施(25分)有遮阳措施的外窗面积比例达到外窗面积的25%12建筑有遮阳措施的外窗面积比例达到外窗面积的50%255.5.13供暖系统末端可调节(17分)居住空间的供暖末端装置可独立调节(非采暖地区本条直接计分)17暖通室内空气环境条款编号指标名称指标内容计分对应专业自评得分审查意见5.5.14自然通风(21分)优化建筑空间、平面布局和构造设计11建筑通风开口面积与房间地板面积的比例,在夏热冬暖地区达到10%,在夏热冬冷地区达到8%,在其他地区达到5%105.5.15地下车库一氧化碳浓度监测(11分)地下车库设有联动排风设备的一氧化碳浓度监测装置11暖通产业化技术指标加分项标准化系列化设计-54-\n条款编号指标名称指标内容计分对应专业自评得分审查意见7.0.1模块化设计(7分)套内功能空间模数体系化4建筑楼栋单元模数体系3建筑7.0.2标准化系列化设计(10分)构配件的标准化设计5建筑套型的标准化设计57.0.3结构体系灵活性(4分)结构体系有利于套内灵活分隔、后期改造和维护4结构7.0.4适老化与无障碍住房套数比例(4分)达到2%2建筑达到5%3达到10%4装修一体化设计条款编号指标名称指标内容计分对应专业自评得分审查意见7.0.5土建装修一体化设计(15分)30%以上套数土建与装修一体化设计7建筑全部套数土建与装修一体化设计157.0.6装修部品体系化(12分)装配式隔墙、整体厨卫、内门、烟道,水、暖、电、卫生设备等部品为工厂预制、现场装配12建筑7.0.7厨房标准化设计与部品(5分)厨房采用标准化设计3建筑厨房采用装配式部品27.0.8卫浴采用标准化设计3建筑-54-\n卫浴标准化设计与部品(5分)卫浴采用装配式部品2结构体系及预制构配件条款编号指标名称指标内容计分对应专业自评得分审查意见7.0.9结构体系(10分)结合项目情况适度采用预制钢筋混凝土、钢结构等结构体系10结构7.0.10工业化预制构配件(4分)预制构配件用量达到15%2结构预制构配件用量达到30%3预制构配件用量达到50%4-54-\n福建省绿色保障性住房施工图审查汇总表项目名称:建设单位(盖章):报审单位(盖章):建设地点□福州□厦门□泉州□其他地区___评价指标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产业化基本项评定结果□合格□合格□合格□合格□合格—说明计分项要求最低分值10080705060—得分说明加分项得分说明总得分备注施工图审查机构审查意见:该项目绿色建筑设计(□满足全部□未满足全部)基本项指标,计分项各类指标(□全部大于□没有全部大于)规划设计阶段各类指标最低分值。结论:□通过□不通过审查师(签字):审查单位(盖章):年月日-54-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