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沪高速铁路路基施工实施细则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京沪高速铁路路基施工实施细则

京沪高速铁路路基施工实施细则铁道部京沪高速铁路建设总指挥部京沪高速铁路股份有限公司二○○八年二月前言为规范京沪高速铁路参建各方建设行为,细化施工工艺标准和操作规程,强化过程质量控制,减少质量通病,提高工程质量,做到源头把关、过程控制、精细管理,实现建设世界一流高速铁路目标,总指(公司)组组织编制了京沪高速铁路站前主要工程施工实施细则:高性能混凝土施工实施细则;路基工程施工实施细则;隧道工程施工实施细则;桥梁桩基施工实施细则;路基CFG桩基施工实施细则;简支箱梁预制架设施工实施细则;工程质量无损检测实施细则。本细则共13章,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工程概况,第三章施工准备,第四章地基处理,第五章路堤,第六章路堑,第七章过渡段,第八章特殊路基,第九章支挡结构,第十章路基防护及排水,第十一章路基附属及相关工程,第十二章路基工程环境保护,第十三章沉降观测及分析。本细则参照《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12-2005)、《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铁建设[2005]160号)、《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设计指南》(铁建设函[2005]754号)和《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及施工经验编写。在执行本细则的过程中,可根据工程进展和具体情况,进行细化和补充,如与国家或行业标准矛盾之处,请以标准为准。本细则可作为参加京沪高速铁路建设各级人员的自学或培训教材。n本细则由总指(公司)组织编写,铁道科学研究院主编,铁道第三勘测设计院、铁道第四勘测设计院、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和中铁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参与编写。本细则由总指(公司)技术质量部负责解释。n目录第一章总则1第二章工程概况2第三章施工准备5第一节设计核查5第二节交接桩及施工复测5第三节施工调查5第四节其他准备工作6第四章地基处理7第一节一般要求7第二节原地面处理7第三节换填8第四节砂、碎石垫层(含反滤层)8第五节强夯和强夯置换8第六节土工合成材料垫层9第七节塑料排水板10第八节堆载预压11第九节砂桩和碎石桩11第十节粉体喷射搅拌桩12第十一节浆体喷射搅拌桩13第十二节高压旋喷桩14第十三节水泥粉煤灰碎石桩(CFG桩)15第十四节灰土挤密桩17第十五节打入桩18第十六节洞穴处理19第五章路堤20第一节一般规定20第二节填料21第三节基床以下路堤24第四节基床底层27n第五节基床表层27第六节路堤边坡29第七节改良土填筑29第八节加筋土填筑33第九节沥青混凝土施工34第十节雨季施工37第十一节低温施工38第六章路堑39第一节路堑开挖39第二节路堑基床40第三节地下水路堑40第四节爆破41第五节弃土42第七章过渡段43第一节一般要求43第二节路堤与桥台过渡段43第三节路堤与横向结构物过渡段44第四节路堤与路堑过渡段46第五节半填半挖过渡段48第六节其他过渡段49第八章特殊路基50第一节一般规定50第二节软土、松软土地基路堤50第三节黄土路基51第四节膨胀土(岩)地基上的路基52第五节浸水路堤53第九章支挡结构54第一节一般规定54第二节重力式挡土墙工程54第三节悬臂式和扶壁式挡土墙工程55n第四节泄水孔、反滤层、隔水层、沉降(伸缩)缝施工56第十章路基防护及排水57第一节一般规定57第二节路基边坡防护57第三节冲刷防护60第四节路基排水61第十一章路基附属及相关工程63第一节检查设备63第二节防护栅栏63第三节通信、信号电缆槽64第四节声屏障、接触网支柱基础66第五节预埋管线、综合接地67第十二章路基工程环境保护69第一节一般规定69第二节生态环境保护69第三节噪声污染防治71第四节大气污染防治71第五节水污染防治71第六节固体废物污染防治72第十三章沉降观测及分析73第一节一般规定73第二节路基沉降观测和分析73第三节过渡段沉降观测和分析75第四节沉降观测检验75第五节验收评价机制76n第一章总则(一)本细则突出了京沪高速铁路路基工程的特点1.本细则侧重工艺标准、工艺流程,坚持以工艺标准保证质量标准,以克服过去常见质量通病为主线,在总结以往施工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的施工方法和工艺,对现行标准中已有详细规定和要求的内容不再重复描述,因此,在本细则中未提及的或简化的施工程序和要求,均应按现行规范执行。2.路基工程施工必须按照批准的设计文件施工,严格控制施工质量,并与桥梁和隧道等工程密切配合,正确选用施工方法,满足设计要求。如需变更,应按公司《工程变更设计管理办法》规定执行。3.路基中涉及混凝土、砂浆、改良土、级配碎石等搅拌工艺的,要积极采用集中场(厂)拌方式生产,减少环境污染,尤其城市内的工程,必须采用(铁道部2007年7月5日转发国家六部委商改发[2007]205号文中规定)。(二)路基工程要严格管理、精心施工1.全线路基施工中,各单位必须坚持“试验段先行、样板引路、以点带面、一次达标、全面创优”的质量管理思路,确保路基工程质量达到设计目标值。2.路基施工中应充分考虑电缆槽、接触网支柱基础、预埋管线、综合接地、声屏障等工程项目的施工或预留,减少二次凿孔(槽、洞)现象,保证路基工程一次达标。3.京沪高速铁路路基地基处理的种类较多,均必须满足设计刚度和沉降的要求,每项工程均应按《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铁建设[2005]160号)、《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设计指南》(铁建设函[2005]754号)和《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验收。(三)路基工程采用机械化施工,推广“四新成果”1.路基工程施工应实行机械化施工,推广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机具和新测试方法。2.路基工程填料作为结构物材料,应优先采用集中拌制和机械运输供应方式。3.路基工程施工中应推广采用大型机械设备和先进测试设备。(四)路基施工应符合国家及铁道部法规和标准n1.爆破器材以及各种原材料必须符合国家和铁道部有关标准及规定。2.路基工程施工应遵守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和文物保护等法规。3.本施工细则未涉及到的内容应执行国家及铁道部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4.本细则中涉及的术语和符号按铁道部规范和标准中的含义执行。n第二章工程概况京沪高速铁路路基上轨道型式主要采用无砟轨道,个别地段采用有碴轨道。地基处理以CFG桩基为主,其它型式为辅。由于本线区段长,地质条件复杂,因此地基处理、路基类型、过渡段和支挡建筑工程繁多,主要情况为:(一)路基工程1.路基工程类型:全线经过的地区路基工程主要有浸水路基(滨河桥头、行洪滞洪区、水塘)、软土和松软土(液化)地段路基、黄土路基、岩溶路基、下蜀黏土路堑、路堤坡面防护、路堑坡面防护、挡土墙、地下水路堑等工程。2.挡土墙工程:挡土墙主要分布在车站内、以及池河至丹阳段丘陵及陇岗地区,一般为回收路堤坡脚设置路堑或路堤挡土墙。挡土墙采用扶壁式、悬臂式、重力式片石混凝土挡土墙。3.过渡段工程:路堤与桥台、路堤与横向结构物、路堤与路堑和半填半挖路基连接处均设置过渡段,土质、软质岩及强风化硬质岩路堑与隧道等连接处也设置过渡段。4.排水系统:侧沟、天沟、排水沟、截水沟等均采用浆砌片石或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砌筑。基床换填地段的纵向排水盲沟及地下水路堑地段的排水盲沟,把水排到路堑地段以外的排水沟内。路基线间集水井、电缆槽、手孔、过轨电缆井等应与路基排水沟槽相连通,确保及时把水排出。排水沟的出口应将水引排至路基以外,防止冲刷路基。5.通信设施:路基两侧路肩上设置预制钢筋混凝土通信和信号电缆槽(每侧两槽),电缆槽位于接触网立柱外侧,并每隔一定间距设置电缆过轨钢管,钢管与电缆槽的连接处设置手孔。电力电缆槽设于路堤坡脚、侧沟平台。接触网立柱位于电缆槽内侧,声屏障基础设置于路肩宽度范围以外。(二)特殊路基的处理1.水塘路堤、水塘路堑、河流两侧桥头和行洪滞洪区浸水路堤全线零星分布。水塘路堤一般采用围堰抽水n疏干后清淤,然后进行路堤填筑,塘埂标高以下填筑渗水土;当清除淤泥困难时,采用抛填片石挤淤,路堤边坡采用干砌片石防护;水塘路堑于堑顶外设置挡水埝,堑坡加强防护,个别工点堑坡设支撑渗沟,以确保堑坡稳定。桥头、行滞洪区浸水路堤根据水文资料确定防护高程和护道,防护高程以下填渗水土,根据边滩流速的不同,边坡防护采用种植紫穗槐并喷播植草、浆砌片石骨架护坡、干砌片石或浆砌片石护坡等防护措施。2.软土和松软土地段路基。京徐段主要分布在北京至济南段冲洪积平原区;济南至徐州段零星分布在济南站、曲阜站前后以及DK575~DK578段;徐沪段主要分布在徐州至池河段河流两岸一级阶地上;池河至滁州段丘间谷地零星分布;滁州至南京主要分布在长江及支流一级阶地,封闭和半封闭的丘间谷地,长江高阶地的坳谷中;南京至丹阳段软土主要分布在长江及支流一级阶地,封闭、半封闭的丘间谷地、长江高阶地的坳谷中;上海虹桥段软土连续分布。天然地基经稳定和沉降检算不能满足线路技术条件时采用适宜的措施加固处理。主要工程措施有换填或翻挖分层压实、片石挤淤、冲击碾压、强夯、强夯置换、水泥搅拌桩、CFG桩、旋喷桩、钢筋混凝土预制管桩等,必要时结合堆载预压处理。3.黄土路基分布在济南至界首段,应加强排水设施和边坡防护,根据黄土地基厚度及湿陷性采用换填改良土、冲击碾压或重锤夯实、强夯、灰土挤密桩等加固处理,同时作好陷穴处理。4.岩溶路基主要分布在济南至镇江丘陵区,受地质构造和地下水运动的影响,局部灰岩岩溶较发育。路堤地段路基宜根据岩溶发育、溶洞充填情况、地下水及地质构造对岩溶的影响,采用注浆处理。路堑地段采取探钻结合的原则,在开挖至路基面时进行物探探测及钻孔验证,对岩溶发育地段采用注浆处理。5.下蜀黏土路堑主要分布在栏杆至池河黄淮冲积平原及高阶地、滁州至丹阳长江高阶地。根据路堑边坡高度的不同,采用立体植被网内喷播植草防护、浆砌片石拱形截水骨架或混凝土空心砖内客土植草护坡等措施;当堑坡高大于6m时,分级设平台;当边坡较高时,在路堑下部设矮挡墙。6.地下水路堑根据地下水发育程度、埋置深度、地层情况以及渗透性,采取适宜的工程措施。基床范围内地下水发育时,侧沟底部或侧沟平台下设纵向盲沟或透水管以加强防、排水措施。地层为土质时,应根据地下水情况宜设边坡支撑渗沟。如基底地质条件差,地下水位高,采用复合地基加固、基底挖除换填或注浆处理,如仍无法满足路基变形要求时,采用封闭式钢筋混凝土“U”型槽。(三)坡面防护1.n路堤坡面防护分布在全线。根据路堤高度、填料性质等采用边坡斜铺三维立体网植草、种紫穗槐并喷播植草、带截水槽浆砌片石拱形骨架护坡、混凝土空心砖内植草防护、边坡平铺土工格栅等防护。2.路堑坡面防护主要分布在济南至徐州丘陵区、定远至滁州境内剥蚀丘陵及宁镇丘陵地段。根据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地层岩性、边坡高度、岩层风化程度等,采用浆砌片石护墙、浆砌片石护坡、浆砌片石拱形骨架护坡、混凝土框架锚杆、喷播植草等防护形式,在侧沟平台或边坡平台设置绿化槽,种植低矮乔灌木或爬山虎等爬滕植物进行绿化。对于岩层节理裂隙发育、地形较陡或岩层顺层地段采用路堑挡土墙、锚固桩或预应力锚索桩加固。(四)路基填料1.路堤路基基床表层采用级配碎石填筑。基床底层采用A、B组填料或改良细粒土填筑。基床以下路堤采用A、B、C组(不含细粒土、粉砂及易风化软质岩块石土)填料或改良细粒土填筑。对于填土高度小于基床厚度(无砟2.7m、有碴3.0m)的低路堤,基床表层填筑级配碎石,基床底层范围的土质和压实标准不满足要求时,应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2.路堑基床不易风化的硬质岩路堑基床,将路基面作成横向两侧4%的排水坡,对凹凸不平处用混凝土填平,有碴轨道路基时换填0.2m厚级配碎石。强风化硬质岩、软质岩、一般土质(含全风化岩层)、下蜀黏土路堑,基床表层(无砟0.4m厚,有碴0.7m)厚换填级配碎石。基床底层范围内的土质和压实标准不满足要求时,应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加固处理。3.过渡段路基填料过渡段范围的基床表层采用掺3%~5%水泥的级配碎石填筑。基床表层以下按照设计进行填筑,采用掺3%~5%水泥的级配碎石或其他合格填料填筑。(五)路基沉降控制标准(设计文件要求)1.有碴轨道地段路基工后沉降量不应大于50mm,年沉降速率应小于20mm/年,桥台台尾过渡段路基工后沉降量不应大于30mm。2.无砟轨道路基在铺设轨道完成后的工后沉降,应满足扣件调整和线路竖曲线圆顺的要求,工后沉降一般不应大于15mm。n3.路桥或路隧交界处的差异沉降不应大于5mm,沉降造成的路基与桥梁或隧道的折角不应大于1/1000。n第三章施工准备第一节设计核查1.开工前施工单位应全面熟悉京沪高速铁路路基设计文件,充分了解京沪高速铁路的设计标准、技术条件和要求,对设计文件进行核查,并做好核查记录。2.施工单位应对施工范围路基工程的地质和地形情况进行核查,如发现与设计图和文件上的地质、地形不符时,应向勘测设计单位和监理工程师报检,提出处理方案。如属于勘察设计单位未进行勘察地段等,应向监理和勘察设计单位提出补充勘察申请,并给予配合。第二节交接桩及施工复测施工前,设计单位应向施工单位进行交接桩,施工单位进行施工复测工作。交接桩及复测工作应满足以下规定。1.严格执行《客运专线无砟轨道工程测量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文)。2.交接桩应在现场进行,并按有关规定办理书面交接手续。3.中线、高程必须与相邻地段贯通闭合,两端为桥梁或隧道时,应以桥梁或隧道中线、高程为准。在两个施工单位的分界处,应由双方共同复测签认,线路中线和高程必须与管界外的控制桩和水准点闭合。4.测量工作必须贯彻“双检制”。对主要的中线控制桩应测设护桩并作出记录。边桩应根据贯通后的中线和高程测设,在地形、地质变化处应加测横断面地面线。5.施工单位在复测工程中如发现问题,应及时向交桩单位和监理反映。第三节施工调查开工前,施工单位应对施工范围路基工程进行施工调查,根据工程特点着重调查收集下列资料,并写出调查报告。1.n调查施工范围内的地质、水文、气象等情况,收集与工程有关的既有线运营情况、路基情况的资料,收集采取安全合理、施工方便的工程措施所需的资料。2.收集级配填料的拌和场地等有关资料,核对填料级配、土石类别及分布,调查施工环境条件及取、弃土困难地段的填料来源、弃土位置和运输条件等。3.调查土石方爆破地段的地形、地貌、地质和附近居民、建筑物、交通与通信设施等情况。4.调查收集办理用地手续、拆迁补偿所需的资料,调查收集当地可利用的资源和设施,以及修建各项临时工程和施工防、排水设施的资料。5.调查收集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机具、新材料、新型结构所需的资料。6.在施工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工程特点、实际工程数量和工期要求编写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并落实施工方案。施工组织设计必须按审批制度报批后方可执行。第四节其他准备工作1.高度重视技术培训工作,做好相关人员的技术培训和技术交底工作,使参加施工的全体人员充分认识高速铁路路基施工的关键技术、质量控制要点和保证路基质量的重要性,克服传统铁路路基施工不规范行为,从严控制路基质量,保证工后沉降满足要求。2.路基工程施工应按试验及检测要求设置工地试验室。工地试验室必须经建设、监理单位验收合格,其母体单位必须经国家计量认证合格,检测仪器设备应满足质量检测项目的要求。填料、土工合成材料、固化剂、级配碎石、沥青等原材料运抵现场后,必须进行抽样检验,经质量评定合格后方可使用,不得以供货商提供的质量检验报告或商检报告代替现场检验。3.施工单位要根据设计文件提供的资料,参照现行《铁路工程土工试验规程》(TB10102)对路基填料进行复查和试验,确认填料类别,按规定填写土工试验报告,经审查签证后方可使用。对需改良的特殊岩土,除进行常规试验外,尚需进行专门的鉴别试验,以确认其种类和处理方法。4.施工便道的修筑标准应按施工运量和施工机械的最大荷载确定,并满足施工需要。当有设计要求时,应按设计标准修筑。利用原有道路作为施工便道的,应进行实地检查,当不能满足施工运输要求时,应进行加固改造。n5.路基工程施工全面开工前,应选择一定长度的试验区段进行工艺性试验,确定机械设备组合、摊铺厚度、压实遍数、改良土配合比、级配料配合比等施工参数及试验、检测的方法,编制成施工工艺,并报监理确认。未进行工艺性试验的,不准开工。n第四章地基处理第一节一般要求1.施工单位应熟悉有关施工图、工程地质报告、土工试验报告,收集沿线地下管线、构筑物等资料,并结合工程情况,了解本地区地基处理经验和类似工程的施工情况。2.施工前,应核查地质资料,设置永久性平面和高程控制基点,测定边界范围,开挖两侧排水沟,疏通排干地表积水,清除场内杂物、杂草,按设计要求做好抽水、清淤、回填工作。同时核实各类地下管线位置等,根据设计要求进行迁改或保护。所有运至工地的材料必须分类堆放,妥善保管。3.施工前,进行地基处理的各项工艺性试验,尤其CFG桩基是全线的主要地基处理型式(参见施工细则之五CFG桩基施工细则),各施工单位应引起高度重视,要组织施工人员学习和掌握所承担工程地基处理的目的、原理、施工工艺、技术要求、质量标准及检测方法。4.施工中应有专人负责质量控制和监测,并做好施工纪录。当出现异常情况时,必须及时会同有关部门妥善解决。第二节原地面处理1.原地面处理前,应对地基地质资料进行核查,路堤地基条件应符合设计文件要求。当不符合时,应及时反馈给有关单位。2.路堤填筑前应清除基底表层植被,挖除树根,做好临时排水设施。原地面松软表土、腐殖土及生活建筑垃圾应清除干净,无草皮、树根等杂物,且无积水;翻挖回填压实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基底应平整、密实、平整,坑穴处理彻底,无质量隐患;路拱横坡应符合设计要求。3.地基处理采用冲击碾压时,施工前应首先标出需要进行冲击碾压的范围,并查明场地范围内地下构造物、管线和电线的位置及标高,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防止由于冲击碾压施工造成损坏,然后对处理范围进行冲击碾压施工,直至满足施工质量要求。4.原地面坡度陡于1∶5n时,应自上而下挖台阶。沿线路横向挖台阶,宽度、高度应满足设计要求,沿线路纵向挖台阶,宽度不应小于2m。5.原地面处理后,地基土的压实标准应满足设计文件的规定。冲击碾压施工,最后5遍的沉降量不得大于1cm。碾压面下1m深度范围内的土的压实度不低于90%。第三节换填1.挖除需换填的土层,并将底部整平。当底部起伏较大,可设置台阶或缓坡,并按先深后浅的顺序进行换填施工。底部的开挖宽度不得小于路堤宽度加放坡宽度。2.换填深度范围内的土层应挖除干净,坑底应按设计要求整平,并检查地基条件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当采用机械挖除换填土时,应预留30~50cm的土层由人工清理。3.换填范围及深度应符合设计要求,施工中应对需换填土层范围及深度进行核实。换填所用的填料种类、质量及分层压实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第四节砂、碎石垫层(含反滤层)1.砂、碎石垫层施工前应将基底清理、整平,并按设计要求做好基底碾压及土拱。施工时,分层厚度、压实遍数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填筑完后必须及时完成两侧干砌片石护坡,并同时做好反滤层。2.砂垫层应采用天然级配的中、粗、砾砂,不含草根、垃圾等杂质,其含泥量不得大于5%,用作排水固结时,其含泥量不得大于3%。3.碎石垫层应采用未风化的干净砾石或碎石,其最大粒径不得大于50mm,含泥量不得超过5%,且不含草根、垃圾等杂质。4.反滤层材料含泥量、颗粒级配及铺设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砂、碎石垫层的压实质量及铺设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第五节强夯和强夯置换(一)施工准备1.n依据设计高程及预估强夯后可能产生的平均地面变形量,确定夯前地面高程。2.夯锤的重量应按欲加固土层的深度、土的性质及夯锤落距选定,夯锤底面宜采用圆形,面积应符合设计要求。3.施工前,按设计初步确定的强夯参数或强夯置换参数,在有代表性的场地上进行试夯。通过试夯前后测试数据对比,检验强夯或强夯置换效果,确定各项工艺参数。(二)施工工艺流程1.强夯施工顺序见强夯施工流程图(图4-1)。图4-1强夯施工流程图2.强夯置换施工顺序见强夯置换施工流程图(图4-2)。图4-2强夯置换施工流程图(三)施工控制要点1.n开夯前应检查夯锤重和落距,以确保单击夯击能量符合设计要求。在低能量满夯时搭接面积不小于1/4夯锤直径,强夯和强夯置换场地,当表层土松软时可先铺设一层施工垫层。2.在每遍夯击前,应对夯点放线进行复核,夯完后检查夯坑位置,强夯夯坑中心偏移的允许偏差应不大于0.1倍夯锤直径,发现偏差或漏夯应及时纠正,施工过程中应对各项参数及情况进行详细记录。3.强夯和强夯置换加固地基的承载力以及处理的实际有效深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强夯置换夯墩深度和直径应符合设计要求。第六节土工合成材料垫层(一)施工准备1.土工合成材料规格及性能应符合有关国家标准和设计要求。运至工地后应分批整齐堆放在料棚(库)内,防止日晒雨淋,并保持料棚通风干燥。2.土工合成材料进场时,应逐批检查出厂检验单、产品合格证及材料性能报告单。其主要物理力学性能指标应抽样检验。(二)施工工艺流程土工合成材料的铺设见施工流程图(图4-3)。图4-3铺设土工合成材料施工流程图(三)施工控制要点1.不得直接铺设在碎石等坚硬的下承层上,应在土工合成材料和碎石之间铺设5cm厚的中、粗砂保护层。土工合成材料铺设时,必须拉紧展平,不得扭曲、褶皱和松弛,铺好后应按设计要求铺回折段,并及时用砂覆盖。2.不允许在土工合成材料上直接进行碾压,需上覆填土(不小于30ncm厚)摊铺后方可采用碾压机械压实。严禁碾压及运输等设备直接在土工合成材料上行走作业。3.土工合成材料的铺设范围、层数、位置、铺设方向、固定方式和连接方法应满足设计及有关规范要求。铺设土工合成材料属于隐蔽工程,应按隐蔽工程做好检查记录。第七节塑料排水板(一)施工准备1.核查地质资料,结合设计参数,选择合适的施工机械和施工方法,清理场地,排除积水,并将路基范围内原地面上的淤泥、树根、草皮、腐植土等全部挖除。2.塑料排水板技术指标应符合设计要求,滤膜应紧裹芯板不松皱。3.在路基范围内按设计要求填筑土拱,碾压密实,其上按设计铺设砂垫层。(二)施工工艺流程塑料排水板施工流程见图4-4。图4-4塑料排水板施工流程图(三)施工控制要点1.塑料排水板带进场后应妥善存放,禁止长时间在阳光下暴晒。2.排水板与桩尖连接应牢固,桩尖平端与导管靴配合要适当,避免错缝。打设后外露的排水板不得污染,应及时清除排水板周围带出的泥土并用砂子回填密实。3.塑料排水板不得接长使用。在安装及打设过程中,塑料排水板不得扭曲,透水膜不得撕破和污染,并防止泥土等杂物进入排水板滤膜内。4.n塑料排水板打入深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当拔导管将塑料排水板带出长度大于0.5m时,必须重新补打。第八节堆载预压1.堆载预压按设计要求进行,预压荷载不应小于设计荷载,预压土的堆载宽度和坡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堆载时应边堆土边摊平,顶面应平整。预压材料应符合设计要求,不得使用淤泥土或含垃圾杂物的填料,填筑过程应按设计要求或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预压土污染填筑好的路基。2.堆载预压过程中应进行沉降观测并保护好沉降观测设施,当有损坏时应及时恢复。堆载应依据观测分析严格控制加载速率,分层(级)荷载应符合设计要求,切实保证在各级荷载下地基的稳定性,当堆载预压时间达到设计要求后,应根据观测资料和工后沉降推算结果,由建设单位组织设计、监理、施工单位共同评估预压效果,确定卸载时间。第九节砂桩和碎石桩(一)施工准备1.核查地质资料,测量放样,平整地表,清除障碍物。结合设计参数,选择合适的施工机械和施工方法。2.砂桩桩体用砂选用一定级配的中、粗、砾砂,含泥量不得大于5%;碎石桩桩体应选用一定级配且不易风化的碎石或砾石,粒径宜为20~50mm,含泥量不得大于5%。3.施工前应进行成桩试验,确定施工工艺和参数,试桩数量应符合设计要求且不得少于2根。(二)施工工艺流程成桩施工宜采用振动成桩法或锤击成桩法。振动成桩法宜采用重复压拔管法,锤击成桩法宜采用双管法。砂桩、碎石桩施工工艺流程如图4-5所示。n图4-5砂桩、碎石桩施工流程图(三)施工控制要点1.振动法施工应严格控制拔管高度、拔管速度、压管次数和时间、填砂量、电机工作电流,保证桩体连续、均匀、密实。锤击法施工应根据冲击锤的能量,控制拔管高度、分段填砂量、贯入度,保证桩体质量。2.施工中应依据地基土选用适宜的桩尖结构。当选用活瓣桩靴时,砂性土地基宜采用尖锥型,黏性土地基宜采用平底型。3.砂(或碎石)桩施工时,砂性土地基应从外围或两侧向中间进行,以挤密为主的桩宜隔排施工。软弱黏性土地基宜从中间向外围或隔排施工。当实际灌砂(或碎石)量没有达到设计要求时,应在原位将桩打入,补充灌砂(或碎石)后复打一次,或在旁边补桩。4.质量检测应在施工结束后隔一定时间进行,其中饱和黏性土宜为2周,其他土为3~5d。砂(或碎石)桩处理软弱土时,其复合地基的承载力应符合要求。处理后的可液化土地基,其桩间土的加固效果应符合设计要求。砂桩2m深度以下桩身密实度必须大于中密状态(N63.5≧10),碎石桩桩身密实度应符合设计要求。第十节粉体喷射搅拌桩(一)施工准备1.核查地质资料,结合设计参数,选择合适的施工机械和施工方法,同时,测量放样、平整地表、清除障碍物。2.在施工现场取样,按设计要求进行室内配比实验,确定试桩配合比,进行成桩工艺试验,确定各项技术参数,检验成桩效果,试桩数量不得少于2根。2.粉体喷射搅拌机应配置灰量自动记录仪。n4.水泥等固化材料种类、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并有产品质量合格证和抽样检验报告,严禁使用受潮、结块和变质水泥。(二)施工工艺流程粉体喷射搅拌桩施工流程如图4-6所示。图4-6粉体喷射搅拌桩施工流程图(三)施工控制要点1.严格控制钻进速度、提升速度(提升速度不大于0.5m/min,复搅提升速度控制在0.5~0.8m/min)、喷粉量及空气压力,严格按要求的复搅遍数进行复搅。在没有喷粉的情况下严禁提升钻头作业,确保成桩质量,控制搅拌钻头直径磨耗量不得大于10mm。2.控制下钻深度、喷粉高程及停灰面位置。当成桩过程中因故停工时,第二次喷粉必须重叠接桩,搭接桩长度不得小于1m。至设计标高后桩头应原位搅拌约2min。3.随时检查加固料用量、桩长、复搅长度。评定成桩质量,如有不合格桩或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补桩或其他处理措施。4.桩身无侧限抗压强度、桩长、桩身均匀性及处理后的复合地基承载力应符合设计要求。第十一节浆体喷射搅拌桩(一)施工准备1.测量放样、平整地表、清除障碍物,核查地质资料,结合设计参数选择合适的施工机械和施工方法。2.n在施工现场取样,按设计要求进行室内配比试验,确定浆液最佳配比。根据试验配比进行成桩工艺试验,确定各项技术参数,检验成桩效果,试桩数量不少于2根。3.浆体喷射搅拌机械应配置浆量自动记录仪。4.水泥等固化材料种类、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并有产品质量合格证和抽样检验报告,严禁使用受潮、结块和变质水泥。(二)施工工艺流程浆体喷射搅拌桩施工流程如图4-7所示。图4-7浆体喷射搅拌桩施工流程图(三)施工控制要点1.严格控制搅拌机钻进和提升速度(提升速度不大于0.5m/min,复搅提升速度控制在0.5~0.8m/min)、供浆与停浆时间,配置好的浆液不得离析,供浆应连续,固化剂与外掺剂用量、泵送浆液时间必须专人记录,确保成桩质量,控制下钻深度、喷浆高程及停浆面,桩端必须原位喷浆搅拌一定时间。2.成桩过程中,严格按要求的复搅次数进行复搅,复搅时避免浆液上冒。当因故停浆继续施工时必须重叠接桩,接桩长度不得小于0.5m。若停机超过3h,应在原桩位旁边进行补桩处理。当钻进搅拌中遇有阻力较大、钻进太慢,应增加搅拌机自重,然后启动加压装置加压,或边输入浆液边搅拌钻进。3.随时检查施工记录,评定成桩质量,如有不合适桩或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补桩或其他处理措施。桩体无侧限抗压强度、桩长、桩身均匀性及处理后的复合地基承载力应符合设计要求。第十二节高压旋喷桩n(一)施工准备1.测量放样,平整地表,设置回浆池,核查地质资料,结合设计参数,选择合适的施工机械和施工方法。2.在施工现场取样,按设计要求进行室内配比试验,确定浆液最佳配比,进行成桩工艺试验,确定各项技术参数,检验成桩效果,试桩数量不少于2根。3.水泥和外掺剂的种类和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并有产品质量合格证,并按有关规定进行产品抽检,搅拌水泥浆用水应符合现行《混凝土拌和用水标准》(JGJ63)的有关规定。(二)施工工艺流程高压旋喷桩施工流程如图4-8所示。图4-8高压旋喷桩施工流程图(三)施工控制要点1.钻机就位应平稳,立轴、转盘与孔位对正,高压设备与管路系统应符合设计及安全要求,密封良好,防止管路堵塞。2.对深层长桩应根据地质条件,分层选择适宜的喷射参数,保证成桩均匀一致。喷射注浆应注意设备开动顺序。二重管、三重管的水、气、浆供应应有序进行,衔接紧密。在高压喷射注浆过程中,当出现压力突增或突降、大量冒浆或完全不冒浆时,应查明原因,采取相应措施。注浆完毕应迅速拔出注浆管,桩顶凹坑应及时以水灰比为0.6的水泥浆补灌。3.桩体无侧限抗压强度、桩长、成桩均匀性及处理后的复合地基承载力应符合设计要求。4.应合理控制停喷面,以确保施工安全。n第十三节水泥粉煤灰碎石桩(CFG桩)(一)施工准备1.测量放样,平整场地,清除障碍物。核查地质资料,结合设计参数,选择合适的施工机械和施工方法。2.选用的水泥、粉煤灰、碎石及外加剂等原材料应符合设计要求,按相关规定进行检验,并按设计要求进行室内配合比试验,选定合适的配合比。3.施工前进行成桩工艺试验,确定施工工艺和参数,试桩数量应符合设计要求且不得小于2根,形成成桩施工工艺。(二)施工工艺流程CFG桩可采用振动沉管灌注或长螺旋钻管内泵压混合料灌注施工,施工流程如图4-9和图4-10所示。图4-9CFG桩振动沉管灌注施工流程图图4-10CFG桩长螺旋钻管内泵压混合料灌注施工流程图(三)施工控制要点1.振动沉管灌注施工1)沉管过程中每沉1m记录电流表电流一次,对土层变化处予以说明。2)用搅拌机拌和水泥、粉煤灰、碎石混合料,检查其坍落度。坍落度、拌和时间应按工艺性试验确定的参数进行控制,且拌和时间不得少于1min。向管内一次投放混合料,投放数量按试桩时确定的数量进行,投料后留振5~10s。n3)拔管速率应按试桩确定参数进行控制,拔管过程中不允许反插,如上料不足,须在拔管过程时空中加料,不允许停拔再投料,拔管至桩顶。施工桩顶标高宜高于设计标高50cm,浮浆厚度不超过20cm。2.长螺旋钻管内泵压混合料灌注施工1)搅拌水泥、粉煤灰、碎石混合料,检查其坍落度,向管内泵送混合料,混合料的泵送量按试桩确定的数量进行,泵送时不得停泵待料。2)拔管速率应按试桩确定参数进行控制,拔管速率均匀,拔管至桩顶。施工桩顶标高宜高于设计标高50cm。3.CFG桩施工中,要严格控制钻杆(孔)垂直度,并在现场两个不同方向架设仪器监测钻杆垂直度,保证垂直度符合要求。每台班均须制作检查试件,进行28d强度检验。成桩28d后应及时进行单桩承载力或复合地基承载力试验,其承载力和变形模量应符合设计要求。4.CFG桩灌注完成后,不允许车辆进入已施工的部位,以免造成断桩。5.机械开挖表土时,要设专人负责指挥,尽力采用小型机械开挖,开挖过程中挖机头部不允许碰撞桩体。6.截桩时采用电动平锯,人工配合,不得造成桩顶设计标高以下的桩体断裂和扰动桩间土,褥垫层宜采用小型打夯机进行压实。有关CFG桩基施工详细要求参见施工细则之五《路基CFG桩基施工实施细则》。第十四节灰土挤密桩(一)施工准备1.复核地基土的含水率、饱和度,当地基土的含水率小于10%或大于24%、饱和度大于65%时,应及时通知设计单位予以确认。2.施工前,应进行灰土配合比试验,选定符合设计要求的灰土配合比进行成桩试验,确定施工工艺和施工参数,试桩数量应符合设计要求且不得少于2根。按实际的试验结果,对设计参数和施工各项工艺参数进行调整,报监理单位确认后,方可进行施工。3.按设计要求,结合现场土质、周围环境及覆盖土层厚度等选择合适的施工机具和施工方法。n(二)施工工艺流程灰土挤密桩施工成孔宜采用振动沉管、锤击沉管成孔法及人工挖孔法。振动沉管、锤击沉管成孔法施工工艺流程见图4-11。图4-11灰土挤密桩施工流程图(三)施工控制要点1.桩体使用的石灰、土应符合设计要求,并按相关规定进行检验,土的有机质含量不应大于5%。处理区段地基土的含水率宜接近最佳含水率,当土的含水率低于10%时,应在地基处理前4~6d对处理土层进行增湿。2.严格成孔和孔内回填的施工顺序,当整片处理时,宜从中间向外间隔1~2孔进行;当局部处理时,宜由外向内间隔1~2孔进行。成孔后应及时夯填,并一次连续成桩。3.施工过程中,应做好成孔及回填夯实施工记录。如发现地基土质与勘察资料不符,应立即停止施工,报请勘测设计人员和监理工程师到场解决,待查明情况或采取有效措施处理后,方可继续施工。成桩后铺设灰土垫层前,应按设计要求将桩顶标高以上的预留松动土层挖除或夯(压)密实。4.雨季或低温季节施工,应采取防雨或防冻措施,防止灰土和土料受雨水淋湿或冻结。5.水泥土等拌和料不能大量存放。第十五节打入桩(一)施工准备1.测量放样,平整场地,清除障碍物。核查地质资料,结合设计参数,选择合适的施工机械和施工方法。n2.按设计要求检验预制桩的质量。桩头损坏部分应截去,桩顶不平时修切或修垫(钢筋混凝土桩)平整。3.做好试桩工作,试桩按照现行《客运专线铁路桥涵工程施工技术指南》的有关规定进行,且不得少于2根,形成成桩施工工艺。(二)施工工艺流程打入桩施工可根据地质条件、桩型和桩体承载力等采用锤击桩法或振动法。打入桩施工流程图如图4-12所示。图4-12打入桩施工流程图(三)施工控制要点1.打入桩的数量、布置形式及间距应符合设计要求,桩长、桩顶标高及最终贯入深度应符合设计要求。2.打桩前、后的桩身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振动沉桩在选锤或换锤时,应检算振动上拔力对装身结构的影响。打桩后,应及时进行桩的承载力试验,并符合设计要求。3.做好桩身垂直度控制,并在现场两个不同方向架设仪器进行垂直度监测。4.严格桩接头焊接或机械连接工艺,保证连接质量。第十六节洞穴处理(一)施工准备1.n施工前应根据设计勘探资料,采用洛阳铲或其他方法对施工地段进行地质核查。疏排地下水,防止地表水下渗;当设计有特殊要求时,按设计要求办理。洞穴处理过程中,应请监理工程师进行监督,处理后,应报勘察设计单位和监理单位对处理范围、效果进行验证确认。2.洞穴处理所用材料应符合设计要求,进场时应进行现场验收。(二)洞穴处理的一般方法洞穴处理有回填处理和压浆加固处理两种。回填处理时,应揭露其表覆盖层,清除洞中淤泥及其他松软沉积物,铲除洞表面溶蚀或风化部分,将洞壁倾斜部分做成台阶。添加片石、水泥土、石灰土等填充物,夯实至设计要求并封闭。(三)施工控制要点1.压浆加固处理1)加固地基前,通过试验确定注浆孔深度、孔距及注浆压力等有关注浆参数与注浆工艺。按设计要求布置钻孔,采用梅花型布置。配置浆液(注浆材料及配合比)按设计要求或由现场试验确定。2)利用注浆孔进一步探明地质情况,当洞穴范围和深度与设计不符时,应及时反馈给有关单位。同时按设计要求预留一定数量的检查孔,并按设计要求进行质量控制和检测。3)应按设计要求作好排水沟,严禁堵塞泉水出溢点,防止地下水沿路基出溢,浸湿路基。2.路基面上的洞穴采用片石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封闭,封闭厚度不小于0.5m,顶部与路基面齐平,搭盖洞口0.1m以上。边坡及坡顶上的溶洞清除其充填物,按设计要求封闭;对于泉水发育部位,应预留泄水孔。3.墓穴、地窖、枯井等人工洞穴,应按设计要求进行处理,揭露其表覆盖层,清除洞内沉积物。采用水泥土或石灰土回填夯实;对于石质洞穴,采用片石混凝土回填。并视具体情况采取压浆处理等措施。4.黄土陷穴施工采取灌(压)浆施工和回填施工。施工中按设计做好防、排水措施,避免地表水流入。回填施工时应将洞穴开挖,采取灰土回填施工,分层回填,夯实至设计要求。n第五章路堤第一节一般规定1.不同填料的压实厚度、施工含水率控制范围及有关工艺参数应通过试验段工艺试验确定,并做好路基填筑压实试验记录、总结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参数,为全面施工做好充分准备。2.路堤施工应及时做好防、排水施工前,应结合永久排水设施做好地表排水设施。排水沟应随挖随砌,铺砌必须及时完成。基底、坡脚、填层面应及时做好排水处理,不得积水。傍山修筑路堤时,应防止水渗入路堤结构各部。在多雨地区或雨季施工时,应防止地表水流入取土场内;并应将取土场内局部积水即时排除。3.填筑路堤应符合下列条件施工前,应对地基进行复查、核对,发现地基范围内有局部松软、坑穴和泉眼等,必须严格按设计文件进行地基处理,并经检验满足设计要求后开始填筑。使用不同填料填筑时,各种填料不得混杂填筑,每水平层的全宽应采用同一种填料。渗水土填在非渗水土上时,非渗水土上层面应设向两侧4%的横向排水坡。相邻填层使用不同种类或颗粒条件的填料时,其粒径应符合D15/d85≤4(两层渗水土间)或D15≤0.5mm(非渗水土与渗水土间)的渗滤要求。否则,两层之间应铺设隔离作用的土工合成材料。4.改良土施工拌和方法改良土施工拌和方法应根据设计要求确定,并严格控制填料含水率和掺合料的配合比。当设计没有明确时,应优先采用场(厂)拌工艺进行改良土生产,建立合格的搅拌工厂(场),经指挥部和监理单位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未经批准,不得采用路基现场搅拌改良土工艺(即路拌)。搅拌工厂(场)的土料和各种掺合料应分堆存放并加以标识,改良土施工设备和工艺应充分体现先进的原则,满足拌和施工质量要求和环境保护要求。5.n加筋土施工除应符合本节第3条外,还应符合下列要求:铺设土工合成材料前应整平、压实下承层,其平整度、横坡及压实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表面不得有坚硬凸出物,当下承层为碎石填料时,应在碎石层上铺设5cm厚的中、粗砂保护层。土工合成材料铺设时,必须拉紧、展平,两端用钢筋或木桩固定并与下承层面密贴,不得褶皱、扭曲和损坏。铺好后应及时填筑填料,不得长时间受阳光直接曝晒。加筋土填筑过程中严禁施工机械直接在土工合成材料上行走作业。土工合成材料铺设位置、铺设方向和连接方法应满足设计要求。6.路堤填筑应埋设沉降观测设施,施工中和完成后应进行工后沉降观测。路堤工后沉降量及不均匀沉降应符合设计要求。第二节填料(一)设置填料生产场路堤填筑前应对取土场填料进行取样检验,填料种类、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当符合设计要求的天然填料缺少时,各标段应根据本段资源情况设置填料生产场,对不符合要求的填料进行加工、改良。在沿线设置填料生产场,配备相应破碎筛分设备,并在有改良要求的填料生产场配备拌和系统。(二)碎石(砾)土填料的生产采用开山、路堑挖方或隧道出碴在填料生产场经解小、破碎、筛分后生产成A、B组及C组填料。基床底层以下用A、B组及C组填料最大粒径按150mm控制,基床底层用A、B组填料,其最大粒径按100mm控制。1.A、B组及C组碎(砾)石土填料生产工艺流程见图5-1。2.生产控制要点1)根据路基填筑的不同部位,对开山、路堑挖方或隧道弃碴中不易风化的料源进行相应分选。选用其较硬的岩石加工A、B组填料;对满足C组填料标准的土石,当粒径及级配满足基床以下填料要求时,直接进行填筑;当粒径及级配不满足基床以下填料要求时,经填料生产场破碎筛分后,再用于路堤的填筑。n图5-1碎(砾)石土填料生产工艺流程2)将料源粒径大于900mm的必须进行二次破碎解小,用皮带输送机将混合料输入破碎机破碎,再经孔径为150mm(100mm)的振动筛筛分,使其生产填料的粒径全部小于150mm(100mm),振动筛下填料分别隔离堆放并标识。3)堆放料时用装载机在振动筛出料口处及时转运,分层堆放,防止形成自然坡角的料堆,避免颗粒发生离析,以保证成品填料颗粒级配的均匀性。(三)化学改良土的生产应按设计要求掺加石灰或水泥等掺合料。改良土填料施工工艺按场(厂)拌法生产,其配合比及拌制工艺参数需经现场分层填筑工艺试验验证确定。1.生产工艺流程化学改良土场(厂)拌法生产工艺流程见图5-2。n图5-2改良土填料生产工艺流程图2.生产控制要点1)原料制备①土的晾晒与破碎:在填料生产场用土料破碎机将需改良的土破碎成粒径小于10mm的细粒料。如土料改良混合后的含水率高于最优含水率时,则将填料进行晾晒,再进行粉碎。粉碎好的土料要进行覆盖,防止雨淋或水分损失。②石灰消解及过筛:使用消石灰时,在使用前7~10d充分消解。每吨石灰消解需用水量一般为500~800kg。消解后的石灰保持一定的湿度,以免过干飞扬(必要时,应采取环保措施),但也不能过湿成团;消石灰过孔径10mm的筛,并尽快使用;当采用生石灰时,选用磨细生石灰粉。2)配合比试验及验证①对需改良的土应进行自由膨胀率、液塑限、天然含水率、天然密度试验,对拟掺入的改良剂按设计及材料质量要求进行相关试验。②在设计改良剂掺量范围内每递增1%掺量为一组配合比配成的混合料分别做重型击实试验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确定改良土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优含水率,验证饱和无侧限抗压强度。③根据室内试验所选的初步配合比,进行填筑工艺试验,验证室内试验配合比并确定施工工艺参数。3)计量配料:拌和前先测定土和石灰的含水率,如混合料的含水率低于最优含水率,则按混合料含水率为最优含水率计算需增加水量,再将该土料与掺合剂和水按上述“②”确定的重量配合比,确定生产配合比,按生产配合比进行计量配料。n4)拌和:按配合比将原料及外掺料准确计量后,采用稳定土拌和机拌和。为保证路基填筑质量,改良填料应随拌随用。3.检验要求需改良的原始土、改良材料和改良土混合料的检验应符合表5-1的要求。生产及填筑施工中检查核实际使用情况,当实际使用原始土和改良材料发生变化时,另取样试验进行鉴定。表5-1改良土填料的检验项目及频次序号检验顶目材料名称检验数量检验方法1含水量土、石灰每工班不少于2次TB101022液限、塑限土同一土源每5000m3为一检验批TB101023有机质和硫酸盐含量土同一土源施工前期和中期各取1组TB101024细度、有效钙、氧化镁石灰同一厂家、同品种、同规格、同批号的石灰,每200t为一检验批JC/T478.25凝结时间、安定性、强度水泥等胶材同一厂家、同品种、同规格、同批号水泥等胶材,每200t为一检验批GB/T1346GB/T176716击实试验化学改良土混合料同一土源每5000m3混合料为一检验批TB101027颗粒密度、级配物理改良土混合料同一土源每5000m3混合料为一检验批TB10102(四)基床表层和过渡段用级配碎石的生产n基床表层和过渡段用级配碎石的生产料源可分为块石和天然卵石、砂砾石两种。块石或天然卵石、砂砾石先经破碎、筛选分为四种或三种粒径大小不同的集料,再将这几种集料按一定比例混合组成粒径、级配及品质指标符合规定要求的混合料。也可直接采购不同规格粒径的碎石及石屑粉作为配制级配碎石的原料。1.生产工艺流程以外购四种不同粒径规格的碎石及石屑粉的生产方式为例,级配碎石的生产工艺流程见图5-3。生产桥涵过渡段和过渡段路堤基床表层用级配碎石时,按设计掺加水泥或不掺水泥。图5-3级配碎石生产工艺流程图2.生产控制要点1)外购31.5~45mm、22~31.5mm、7~22mm、小于7mm四种规格的碎石和石屑粉集料。2)贮存集料时用装载机及时转运,分层堆放,防止形成自然坡角的堆,避免颗粒发生离析,各种集料隔离堆放。3)根据各集料用级配碎石方孔筛的筛分结果,按《客运专线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暂行技术条件》(科技基[2005]101号)或设计规定的粒径级配范围要求,分别设计出三种基床表层级配碎石配合比例。4)根据各集料用过渡段级配碎石方孔筛的筛分结果,按设计规定的过渡段1、2或3号级配碎石的粒径级配范围要求,分别设计出三种过渡段用级配碎石的配合比例。n5)按设计的配合比例进行室内击实试验和现场填筑工艺试验,从中分别优选出合适比例、并求得混合料颗粒密度和最优含水率。6)采用具有自动计量配料系统的拌和机,按试验确定的配合比(加水量根据气候及运距在最优含水率基础上增加1%~2%)进行配料和拌和,以获得颗粒级配稳定和含水率合适的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混合料和过渡段级配碎石混合料。7)需掺加水泥的级配碎石按设计要求在拌和过程中掺加水泥。经检测混合料级配、含水率、水泥含量符合工艺试验确定的允许范围方可出场。第三节基床以下路堤(一)施工准备1.开工前,应做好土石方的调配方案。取土场和填料生产场应根据设计要求和施工地段总的土石方调配计划,并结合路基排水和当地土地利用、环保规划进行布置,不得任意挖取填料和设置填料生产场。2.填筑施工前,对线路基底的地质情况进行详细的补勘,以验证地质资料,确保地基条件评价准确。3.根据选择的摊铺和碾压机械及计划使用的填料种类,进行现场填筑压实工艺试验。试验路段位置应选择在地质条件、断面型式均具有代表性的地段,长度不宜小于100m。(二)施工工艺流程路堤填筑应按“三阶段、四区段、八流程”的施工工艺组织施工。在虚铺填土时,应采用网格分配法,确定每格内的拟倒填土方数,控制虚铺厚度。填筑按路基横断面全宽一次分层填筑,纵向分层压实,不同性质填料分别在不同段落或层次填筑,其填筑施工工艺流程见图5-4。n图5-4路堤填筑施工工艺流程(三)施工操作要点1.测出基底处理后的原地面标高,依照设计资料精确测放路基边线及线路中心线,打桩标示;直线地段每20m一个桩,曲线地段每10m一个桩,用浅白灰划出网格,并在桩上作出虚铺厚度的标记。2.按工艺试验确定的摊铺层厚,进行分层上土,虚铺厚度控制采用“方格网法”和“挂线法”,填筑时路基两侧各加宽50cm以上,以保证边坡压实质量。碎石类土每层填筑压实厚度不超过40cm,砾石类土、砂类土和改良土每层填筑压实厚度不超过30cm。每层最小填筑压实厚度不小于10cm。3.使用推土机初平,再用平地机精平。摊铺整平过程中尤其注意防止填料离析,使每一摊铺层填料中的粗细料摊铺均匀、层面平整。4.填料的含水率应控制在工艺试验确定的施工允许含水率范围内。在填料生产厂未经拌和及未作含水率调整的填料含水率较低时,应及时采用洒水措施,含水率过大时,采取摊铺晾晒措施降低填料含水量。5.用重型振动压路机按先两边后中间(曲线地段先曲线内侧后曲线外侧),先慢后快的原则进行碾压。碾压过程中如发现有凹凸不平现象,采用人工配合及时补平,使碾压好的路面平整度符合要求。6.按上述规定碾压后,再采用具有连续压实控制/n智能压实功能的振动压路机进行碾压和检测,以控制压实质量的均匀性。7.对埋有沉降观测装置周边不能碾压的部位,采用薄层填筑并用冲击夯进行夯实;对边坡加宽小于50cm大型压路机不能靠近的地方,可采用专用的边坡压实机械或薄层填筑并用冲击夯进行夯实。8.填筑施工过程中每填高1.5m用冲击压路机碾压3~5遍,填至基床底面标高后,及时恢复中线,进行水平标高测量,检查路基宽度。按照设计结构尺寸进行路面整修后,达到路面平整,横向排水坡符合设计要求。9.路基填筑过程中,作为临时汇水、排水措施,雨季容易导致边坡冲刷,故在填筑施工过程中,针对不同填料,采取相应的临时汇水、排水措施。10.在填筑前,按设计要求埋设沉降观测设备,按规定要求的观测频数和精度进行观测。保护观测设施,施工中应确保观测设施不受扰动与破坏。(四)质量检验无砟轨道路基的基床以下路堤填筑压实质量检验原则上应符合表5-2的要求,其它检验应符合《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的要求。如有特别要求,公司另有规定。表5-2基床以下路堤填筑压实质量的检验要求序号检验项目压实标准检验数量检验方法砂类土及细砾土碎石类及粗砾土1地基系数K30(MPa/m)≥110≥130每填高0.9m,100m范围内检测4点,距路基边2m处左右各1点,中间2点TB101022变形模量EV2(MPa)≥45≥45铁建设【2005】188号3孔隙率n<31%<31%每层沿纵向每100m检测6点,距路基边1m处各2点,中间2点,有反压护道地段每100m增加1个检测点TB10102n第四节基床底层(一)施工准备1.基床底层位于填筑高度H>3.0m的路堤地段时,应进行下承层的质量检查与验收。检查几何尺寸,校对压实标准,不符合标准的下部路堤或基底应进行修整,达到相应的验收标准。2.基床底层位于填筑高度H≤3.0m的低路堤时,应先进行地基检测。其基床范围内的地基满足PS≥1.8(有碴1.5)MPa或[σ]≥0.2(有碴1.8)MPa时,应先清除基底表层植被,挖除树根,并整平碾压,设置临时排水设施。原地面坡度陡于1∶5时,应自上而下挖台阶,平台宽度不应小于2m、高度为0.6m左右。处理后的基底应符合设计要求。基床范围的地基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应按设计要求采取地基加固处理等措施。(二)施工操作要点1.基床底层填筑施工工艺流程与工艺要点与基床以下路堤填筑施工基本相同,但填筑压实厚度应符合以下规定:碎石类土每层填筑压实厚度不超过35cm,砾石类土、砂类土每层填筑压实厚度不超过30cm。每层最小填筑压实厚度不小于10cm。2.填至基床表层底面标高后,应及时恢复中线,进行水平标高测量,检查路基宽度。按照设计结构尺寸进行路面整修后,达到路面平整,横向排水坡符合设计要求。第五节基床表层(一)施工准备1.基床底层施工完成后,路基进入沉降稳定期(有预压土的路基段按设计要求预压土后开始计算),根据沉降观测数据分析,预测和推算总沉降值,经验收和评价后,确认剩余沉降满足无砟轨道工后沉降要求且沉降稳定,再进行基床表层填筑施工。2.如路基有等载预压或经架桥机走行的碾压,则在基床表层施工前需卸掉预压土和对基床底层顶面进行整平,并检查基床底层n几何尺寸,核对面层压实标准,确保达到基床底层验收标准。3.施工前应做好级配碎石的备料工作。拌和场内不同粒径的碎石、石屑等集料应隔离,分别堆放。首批生产的混合料应进行全部质量指标的检测。级配碎石必须采用场(厂)拌。正式拌和前,应先调试所用拌和设备,混合料的颗粒组成及含水率应符合设计及工艺试验确定的参数要求。4.应根据选择的摊铺和碾压机械及试生产出的混合料,进行现场填筑压实工艺试验,确定合理级配、施工含水率范围、松铺厚度和碾压遍数、机械配套方案和施工组织。压实机械宜选用重型振动压路机,试验段长度不宜小于100m。(二)施工工艺流程基床表层按路基横断面左右幅拉开距离(一般不超过100m)填筑。无砟轨道路段的路基基床表层每幅均分两层填筑,每层填筑厚度20cm,曲线地段外侧超高均匀分配到每一层,但每层厚不宜超过25cm。当分两层填筑每层超过25cm时,则采取均分三层填筑的方法施工。有碴轨道路段的路基基床表层分三层填筑,下面两每层填筑厚度25cm,最上面的面层填筑厚度20cm。为保证基床表层施工质量,每一填筑区段不少于200m,并严格按“四区段、八流程”施工工艺组织施工,其施工工艺流程见图5-5。图5-5基床表层级配碎石填筑施工工艺流程图(三)施工操作要点1.依照设计资料精确测放路基边线及线路中心线,打桩标示;直线地段每10m一个桩,曲线地段每5m一个桩,并在桩间挂线标示出填料分层摊铺厚度。n2.将级配碎石生产场(厂)拌和好的级配碎石混合料用自卸汽车尽快运输到现场,防止水分蒸发损失过多。3.采用摊铺机按工艺试验确定的摊铺厚度铺摊,曲线超高段将超高均匀分摊到每层上,但每层厚不宜超过25cm。当分两层或三层填筑每层超过25cm时,则采取均分三层或四层填筑的方法施工,且应保证每层的最小填筑压实厚度不小15cm。摊铺前根据测量标线调整好摊铺机左右的控制高度。4.摊铺时,在摊铺机后面配备人员及时消除粗细集料离析现象。对于粗集料“窝”和粗集料“带”,应添加细集料并拌和均匀;对于细集料“窝”,应添加粗集料,并拌和均匀。5.整形后,当表面尚处湿润状态时应立即进行碾压。如表面水分蒸发较多,明显干燥失水,在其表面喷洒适量水分,再进行碾压。用平地机摊铺的地段,应用轮胎压路机快速碾压一遍,暴露的潜在不平整再用平地机整平和整形。6.碾压时,应采用先静压、后弱振、再强振的方式,最后静压收光。直线地段应由两侧路肩开始向路中心碾压;曲线地段应由内侧路肩向外侧路肩进行碾压。压路机的碾压行驶速度开始采用慢速,以后几遍逐渐加快,但最大速度不超过4km/h。7.横向接缝处填料应翻挖并与新铺的填料混合均匀后再进行碾压,并注意调整其含水率,纵向应避免工作缝。8.用普通重型振动压路机按上述规定碾压后,再采用具有连续压实控制/智能压实功能的振动压路机进行碾压和检测,以控制压实质量的均匀性。9.表面修整养护。局部表面不平整,要洒水补平并补压,使其外形质量达到设计要求。已施工的基床表层禁止任何车辆通行,防止表层扰动破坏。完工后,应覆盖或洒水养护3~7d。第六节路堤边坡1.路堤边坡应采用加宽超填或专用边坡压实机械施工。当采用加宽超填方法时,超填宽度不宜小于50cm。2.为保证路堤边坡不在路基施工过程中被雨水冲刷,路基施工时,填筑面应平整,并根据现场情况做必要的截水沟和急流槽等截、排水设施。3.路n基刷坡宜用刷坡机械进行刷坡。机械刷坡时应根据路肩线用坡度尺控制坡度。人工刷坡时应采取挂方格网控制边坡平整度和坡度,方格网桩距不宜大于10m。第七节改良土填筑(一)施工准备1.改良土施工宜优先采用场(厂)拌法。改良土掺合料应符合设计要求。2.堆放材料的场地应整平、压实,外掺料应采取防风、防潮、防雨措施,不同品种、规格的材料应分仓存放。3.在设计规定范围内取土时应清除树根、草皮以及表面腐殖土。当土源发生变化时必须按要求重做配比试验。4.改良土填筑前应按设计提供的配合比进行室内试验,确定施工配合比。物理改良土的施工配合比应保证混合料的压实质量达到设计要求,化学改良土的配合比除应保证混合料的压实质量达到设计要求外,其无侧限抗压强度还应满足设计要求值。5.改良土正式施工前,应进行试验段填筑,确定施工工艺及技术参数。(二)施工工艺流程1.场(厂)拌法施工工艺流程见图5-6。n图5-6场(厂)拌法施工工艺流程图2.路拌法施工工艺流程见图5-7。图5-7路拌法施工工艺流程图(三)施工操作要点n1.拌和站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拌和站应根据工程量、地形地貌等进行规划、设计,拌和站宜选在交通便利的地方,而且必须在居民区主导风向下方,拌和站应配有相应的除尘设备,拌和站内应进行硬化,而且底层应采用隔水材料。拌和站的四周应开挖排水沟。场区内要设置2%~4%的横向坡度,以利排水。2)在场区规划时必须考虑到备料及出站时的道路宽度、位置、走向,避免在备料、出料、场内机械作业时相互干扰,影响工效。2.场(厂)拌应具有自动计量的专用场(厂)拌混合料搅拌机械拌和,并应按工程量和进度要求配置相应的设备。3.拌和前,应做好备料工作,原材料的颗粒组成和含水率应达到规定的要求。1)备料前应检查填料的含水率,如含水率过大则应在取土场或拌和站进行晾晒处理,填料粒径不符合要求时应采用粉碎机进行粉碎,粉碎填料采用筛分法进行颗粒粒径检查,颗粒粒径应符合要求。2)粉碎后的填料分堆存放,或者直接将其输送到拌和机的料仓内与改良材料进行拌和。分堆存放时应有防雨、防晒措施。4.改良土拌和应符合下列要求:1)正式拌和之前,必须对所有设备进行调试,确定出配料机料仓的输送带转速,使混和料的含水率、颗粒粒径达到要求,同时应控制外掺料用量符合配比要求。2)在拌和过程中对混合料颗粒粒径与外掺料的含量应进行检验,混合料组成发生变化时应重新调试设备。将符合质量要求的拌和料由输送机输送带直接装入自卸汽车上运至路基作业段。5.拌和好的混合料应尽快运送到铺筑现场。混合料在运送过程中应覆盖,减少水分损失及减少污染。根据松铺厚度计算每车混合料的摊铺面积,确定堆放密度,标出卸料位置。混合料应先初平,后精平,设专人及时铲除离析混合料,补以新混合料。当下层为细粒土时,应先拉毛,再摊铺混合料。6.混合料应全断面均匀摊铺,不得出现纵向接缝,不宜中断。当因故中断超过2h时,应设置横向施工缝,横向接缝应采用搭接施工。混合料摊铺先采用推土机摊铺粗平,后用平地机整形,再用压路机快速碾压l~2n遍。对于出现的坑洼应进行平整。7.整形应按规定的坡度和路拱进行,并特别注意接缝处的整平。在整型过程中,严禁车辆通行。初步整型后,检查混合料的松铺厚度,必要时应进行补料或减料。8.改良土路拌法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1)路拌法施工应选用专用的撒布车、拌和设备。改良土路拌采用层铺法施工,按填筑宽度及松铺厚度,计算所需原土料和外掺料的数量、堆放位置。2)按计算原土料的数量,在已检验合格的下承层上首先摊铺原土料,初平静压一遍后,检查其填筑层的厚度,测定其含水率及干容重。如含水率过大或过小应采取铧犁翻晒或加水等措施进行处理,直至含水率合适为止。翻晒后达到含水率标准的填料应重新整平。3)按配合比计算外掺料单位面积的摊铺数量,将外掺料均匀摊铺在已经初平初压的原土料表面上。①当采用专用撒布车撒布改良材料时,按单位面积所需改良材料设定好撒布车参数,自动均匀撒布在填料上。②当采用人工撒布时,应在平整后的土体上打方格,计算每格所需改良材料用量,均匀布灰。改良材料宜用已计量的袋装产品。改良材料汽车散装倒运时,应在现场采用计量器具计量,根据每个方格的用量进行人工撒布。4)采用路拌机进行粉碎和拌和。在拌和一遍后,应检查混合料的含水率。含水率过大时应晾晒;含水率过小时应用洒水车洒水。洒水车不应在正在进行拌和以及当天计划拌和的路段上调头和停留。在洒水拌和过程中,应及时检查混合料的含水率,其值宜大于最佳含水率1%左右。5)拌和重叠宽度不宜小于50cm,拌和深度应深入下承层表面1cm左右。应设专人跟随路拌机,随时检查拌和深度,并配合路拌机操作员调整拌和深度。6)拌和数遍后的拌和深度、颗料粒径、外掺料掺量经检测合格,且含水率达到试验要求时,应迅速组织整形。整形时,再用压路机快速碾压一遍后,组织平地机进行精平,并及时碾压。9.两作业区段之间的衔接处应采用搭接。横向接缝处填料应翻挖并与新铺的填料混合均匀后再进行碾压,并注意调整其含水率;纵向应避免工作缝。10.当混合料接近最佳含水量时,即可进行碾压。n碾压时应采用先静压、后弱振、再强振的方式,最后静压收光。直线地段应由两侧路肩开始向路基中心碾压;曲线地段应由内侧路肩向外侧路肩进行碾压。压路机应互相重叠压实,各区段交接处纵向搭接长度不应小于2m,沿线路纵向行与行之间压实重叠不应小于40cm,上下两层填筑接头应错开不小于3.0m。11.改良土施工应做好场地的临时排水和防雨措施,石灰、膨胀土的备料场均应建成篷式。严禁雨天作业,避免低温施工、人为停工。确需停工时,必须做好养生。化学改良土应选择适宜的养生方法,保持良好的养生,养生时间不少于7d。当改良土分层施工时,下层碾压合格后,可以立即填筑上一层改良土,不需养生。(四)质量检验1.需改良的原始土、改良材料和改良土混合料的检验应符合本章第二节第(三)条第3款的要求。2.无砟轨道路基的化学改良土的填筑压实质量检验应符合表5-3的要求,物理改良土的填筑压实质量检验、物理改良土和化学改良土的填筑过程检验应符合《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的要求。表5-3化学改良细粒土的填筑压实质量的检验要求序号检验项目压实标准检验数量检验方法基床以下路堤基床底层1压实系数≥0.92≥0.95每层沿纵向每100m检测6点,其中:距路基边1m处各2点,中间2点,有反压护道地段每100m增加1个检测点。TB10102中规定的环刀法。n2无侧限抗压强度不小于设计值不小于设计值每一检验批抽检3处,其中:路基不同断面的左、中、右各1处。从已摊铺好填料的地段现场抽样,在室内按要求的压实密度成型,并TB10102进行养护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3地基系数K30(MPa/m)≥90≥110每填高0.9m,100m范围内检测4点,距路基边2m处左右各1点,中间2点TB101024变形模量EV2(MPa)≥45≥60铁建设【2005】188号5动态变形模量EVd(MPa)—≥35每层沿纵向每100m检测6点,距路基边1m处各2点,中间2点TB10102注:第3、4、5检验项目的检验宜在改良细粒土发挥作用(即达到一定强度)后进行。第八节加筋土填筑(一)施工准备1.用于加筋的土工合成材料应符合设计要求,按规定的批次进行抽样检验。2.土工合成材料运至工地后,应分批整齐堆放在料棚(库)内,防止日晒雨淋,并保持料棚通风干燥。(二)施工操作要点1.土工合成材料的铺设应符合本细则第四章第六节第(一)条及第五章第一节第5条的规定。2.加筋土路堤填筑应分层摊铺、分层碾压,除符合本细则第五章第三节和第四节有关规定外,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土工合成材料铺设后应及时填筑填料,其受阳光直接暴晒时间不得过长。2)一般n路基上填料的摊铺及填筑从路堤中线开始,对称地向两侧填土;软土地基上填料的摊铺及填筑应从两侧开始,平行于路堤中线向中心对称进行,地基面上首层填料宜用轻型压实机具压实,只有当土工合成材料上的填料厚度大于0.6m后,才能采用重型压实机械。3)严禁施工机械直接在土工合成材料上行走作业。加筋土路堤与两端路堤应同步施工。边坡防护宜与路堤填筑同步施工。第九节沥青混凝土施工(一)施工准备1.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基床防、排水层沥青混凝土应采用热拌热铺工艺。2.沥青混凝土可采用现场设厂(场、站)拌和或商品沥青混凝土。沥青混凝土及其原材料性能应符合《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基床防、排水层沥青混凝土技术条件》的要求。3.采用现场设厂(场、站)拌和时,拌和厂的设置应符合《沥青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092)的相关要求。4.采用商品沥青混凝土时,应由施工单位与供货方共同开展目标配合比设计,沥青混凝土及其原材料的性能应通过第三方检验合格。5.沥青混凝土摊铺前应对级配碎石强化基床表层进行检查,当级配碎石层质量(特别是平整度)检查符合设计要求后方可铺筑沥青混凝土。6.沥青混凝土施工应有细化的施工组织设计。应根据沥青混凝土的性能要求通过试拌和试验确定生产配合比。7.应铺筑不少于100m的试验段,通过钻取的沥青混凝土芯样试验确定标准配合比和摊铺压实工艺。(二)施工流程沥青混凝土施工流程见图5-8。n施工准备原材料检验基层检查成品检验洒布透层摊铺碾压质量检查验收图5-8沥青混凝土施工流程(三)施工操作要点1.沥青混凝土的拌制1)沥青混凝土应采用配备有计算机控制系统的间歇式拌和机拌制。拌和机应有防止矿粉飞扬散失的密封性能及除尘设备,并有检测拌和温度的装置。聚合物纤维可从拌和机观察孔投料,应在喷油前5s左右完成投料。拌和机应配制自动记录设备,在拌和过程中应逐盘打印沥青及各种矿料的用量、拌和温度。2)沥青混凝土的拌和时间应使沥青混凝土拌和均匀,所有矿料颗粒全部裹覆沥青结合料(无花白料、无结团成块或严重的粗细料分离现象)为宜。一般情况下拌和时间为30~50s,其中干拌时间不少于5s。3)不立即铺筑的沥青混凝土可采用具有保温设备的成品储料仓储存,储料时间不宜超过72h。沥青混凝土出厂时应逐车用地磅称重并签发一式三份的匀料单,一份存拌和厂、一份交摊铺现场、一份交司机。2.沥青混凝土的运输1)运输沥青混凝土的车辆数量应根据设计的摊铺进度、运输距离、拌和机拌和能力等因素确定。应选用吨位较大的自卸汽车运输,运输时应防止沥青与车厢板粘结。车厢应清扫干净,车厢侧板和底板可涂一层薄层油水(机油∶水=1∶n3)混合液,并不得有余液积聚在车厢底部。在装载及运输过程中,应注意防止粗细料分离。不应集中一点进行装料,应适时移动汽车实现多点装料。运输车应采用覆盖篷布等措施进行有效保温、防雨、防污染。2)全道床摊铺沥青混凝土时,运输车应停在摊铺机前10~30cm处,并不得撞击摊铺机。卸料过程中运输车应挂空挡,靠摊铺机推动前进。路肩摊铺沥青混凝土时,宜利用轨道布置摊铺机械,此时可采用吨位较小、保温性能良好的运输车,以利于运输车一次性将混合料卸入摊铺机储料斗。3.沥青混凝土的摊铺1)沥青混凝土与级配碎石间应设置透层。透层沥青宜采用慢裂的洒布型乳化沥青。透层的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①洒布于级配碎石层上的透层宜采用标号为PC-2(或PA-2)的道路用乳化石油沥青。透层乳化沥青用量宜为1.1~1.6kg/m2,具体用量应通过试洒确定。透层宜在级配碎石表面稍干后采用沥青洒布车喷洒。当基层完工后时间较长,表面过分干燥时,应对级配碎石表层进行清扫并少量洒水,待表层稍干后洒布透层沥青。②透层沥青按设计的用量一次洒布均匀,当有遗漏时,应用人工补洒,应渗入级配碎石层一定深度,不应在表面流淌,并不得形成油膜。铺筑沥青混凝土层前,当局部地方有多余的透层沥青未渗入级配碎石层时,应予清除,大风或即将下雨时不得浇洒透层沥青,气温低于10℃时,不宜浇洒透层沥青,浇洒透层沥青后,严禁车辆、行人通过。③级配碎石层上浇洒透层沥青后,当不能及时铺筑沥青混凝土层,并需开放施工车辆通行时,应洒铺适量的粗砂,用量为2~3m3/1000m2,并用6~8t钢筒式压路机碾压一遍,此时透层沥青用量应增加10%,透层乳化沥青洒布24h后方可铺筑沥青混凝土。2)沥青混凝土应采用机械摊铺,摊铺机应具备自动或半自动方式调节摊铺厚度及找平装置。全道床摊铺沥青混凝土时,可采用两幅摊铺。相邻两幅间应重叠且重叠宽度宜为5~10cm。两台摊铺机宜相距10~30cm,且不得让前面摊铺的混凝土冷却。路肩摊铺沥青混凝土时,摊铺机宽度应可调整。3)应采用摊铺层前后保持相同高差的雪橇式摊铺厚度控制方式,经摊铺机初步压实的摊铺层应符合平整度、横坡的规定要求。4)n摊铺机必须缓慢、均匀、连续不间断地摊铺,不得随意变速或中途停顿和频繁收起挡料板,以提高平整度,减少混凝土的离析。摊铺速度宜控制在2~6m/min。当发现混合料出现明显的离析、波浪、裂缝、拖痕时,应分析原因,予以消除。5)沥青混凝土摊铺时原则上不准用人工反复修整。当出现下列情况时,可用人工作局部找补或更换混凝土,横断面不符合要求、构造物接头部位缺料、摊铺带边缘局部缺料、表面明显不平整、局部混凝土明显离析和摊铺机后有明显的拖痕。4.沥青混凝土的碾压成型1)当设计要求沥青混凝土的压实厚度不大于10cm时,可采用单层摊铺压实,否则应分层摊铺压实,应配备足够数量的压路机,选择合理的压路机组合方式及初压、复压、终压的碾压步骤,以达到最佳的碾压效果。2)沥青混凝土压实宜采用双轮钢筒式压路机、轮胎压路机或振动压路机。压路机不易压实的部位可采用手扶式小型振动压路机、振动夯板等机械或人工热夯方式压实。压实机械宜符合下列规定:双轮钢筒式压路机为6~8t;轮胎压路机为12~20t或20~25t;振动压路机为2~6t或6~14t;手扶小型振动压路机为1~2t,振动夯板质量≥180kg,频率≥3000次/min。3)压路机应以慢而均匀的速度碾压,压路机碾压速度应满足表5-4中的要求,压路机的碾压线路、方向不应突然改变,导致混合料推移。表5-4沥青混凝土碾压速度(km/h)压路机类型初压复压终压适宜最大适宜最大适宜最大钢筒式压路机1.5~232.5~3.552.5~3.55轮胎式压路机--3.5~4.584~68振动式压路机1.5~2静压5静压4~5振动4~5振动2~3静压5静压n4)在不产生严重推移和裂缝的前提下,碾压可在规定温度的上限进行作业,不得在低温状况下作反复碾压,压路机不得在未碾压成型的路段转向、掉头、加水或停留。初压应紧跟摊铺机进行,并保持较短区段。复压紧跟初压后进行,不得随意停顿,碾压长度宜控制在60~80m内。终压紧跟复压后进行,且不少于2遍,至无明显轮迹为止。5)沥青混凝土层应采用自然冷却,当沥青混凝土层表面温度低于50℃时,方可开放交通。雨天不得摊铺沥青混凝土。对未经压实即遭雨淋的沥青混凝土,应全部铲除,更换新料。5.沥青混凝土的接缝1)沥青混凝土接缝必须紧密、平顺,不得产生明显的接缝离析,不得留置纵向接缝。横向接缝可采用斜接缝或平接缝形式。2)斜接缝的搭接长度宜为0.4~0.8m,接缝处应打扫干净。当搭接处混凝土中的粗集料颗粒超过压实层厚度时应予剔除,并应补上细颗粒混凝土,斜接缝应充分压实并搭接平顺。平接缝应粘结紧密、压实充分,连接平顺。第十节雨季施工1.雨季施工前应做好施工准备工作,区分路段,进行适合于雨季施工项目的安排,在雨季前做好涵洞,并做好防水、防洪、排水工作。2.雨季施工应根据机械设备的性能和数量,合理安排工作面进行轮流作业,不宜全面铺开,严禁雨天进行非渗水土的填筑施工。3.雨季路堤填筑的每一压实层面均须做成2%~4%的横向排水坡,路堤边坡应随时保持平整,每次作业收工前应将铺填的松土层压实完毕,并应采用防雨布进行覆盖。雨后的路基面必须晾晒、刮除表面浮土和复压处理,并经抽检合格后才能继续施工。4.为防止雨水冲刷,路基在雨季施工时,应在路肩设临时挡水埂,在路基边坡设临时排水沟等防、排雨水的措施。1)路基在填筑过程中,路肩上的临时挡水埂可采用非渗水土填筑(应在摊铺第二层填料前及时地清除干净),路基边坡的临时排水沟可采用厚塑料布等防水材料铺底。2)n路基填筑至基床底层顶面后,路肩上的挡水埂可采用较易拆除的浆砌材料施作,路基边坡的排水沟可采用较易拆除的浆砌材料施作。路基施工临时防、排雨水方法见图5-10。图5-10路基施工临时防排雨水工程示意图第十一节低温施工1.昼夜平均气温在0℃以下且连续15d时,应按低温施工办理。低温施工路堤,其地基处理应在冻结前完成,处理方法除应符合本细则第五章的有关规定外,并应清除冰雪、疏干积水,坑洼处用与地基同类未冻土填平压实。处理后应随即掩盖以防冻结。2.路堤严禁使用冻土或掺有冻土的填料填筑。应优先选用级配良好的渗水土作填料,当不得不使用非渗水土时,其含水率应低于塑限,并采取加强压实的措施。3.低温施工应采取以下措施:1)施工地段的积雪应在临开工前清除,对取土场、路堑和路堤的外露土层用松土或草袋覆盖,停工后继续施工前,应将表面冰雪及冻结的土层清除。2)应随挖、随运、随填、随压实。已铺土层未压实前,不得中断施工,应保证开挖、运填周转时间小于土的冻结时间。3)路堤填筑应按横断面全宽分层填筑,铺土厚度应减薄20%~25%,路基面及边坡修整工作必须在解冻后进行。n第六章路堑第一节路堑开挖1.路堑开挖、基床处理、排水系统和弃土等,应根据地形、地质、气象、水文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施工。路堑开挖施工前应核对地质资料,开挖后如发现与地质资料不符时,应及时反馈设计和监理单位。2.路堑开挖应根据地形情况、岩层产状、断面形状、路堑长度、施工季节和环境保护要求,并结合土石方调配选用下列方式开挖。1)全断面开挖适用于平缓地面上短而浅的路堑,用挖装、车运机具施工。2)横向台阶开挖适用于平缓横坡上的一般路堑,用挖装、车运机具施工。3)较深路堑宜分层开挖。土质路堑适用于逐层顺坡开挖,用铲运、推土机械施工。4)纵向台阶开挖适用于傍山路堑,边坡较高时宜分级开挖;路堑较长时,可适当开设马口。3.路堑排水系统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1)路堑施工应先做好堑顶截、排水,堑顶为土质或有软弱夹层的岩石时,天沟应及时铺砌或采取防水布等其他防渗措施。2)开挖区应保持排水系统通畅,临时排水设施宜与永久性排水设施相结合,并与原有排水系统相适应。排出的水不得损害路基及附近建筑物地基、道路和农田,并不得引起淤积和冲刷。影响边坡稳定的地面水和地下水应及时引排,在路堑表面设排水坡,以利排水。4.路堑开挖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1)开挖前应先检查坡顶、坡面,并对危石、裂缝或其他不稳定情况妥善处理。2)路堑开挖应按设计断面测量放样,从上而下进行,严禁掏底开挖,并边开挖边整形。对岩石的走向、倾斜不利于边坡稳定及施工安全的地段,应按设计要求开挖,并采取减弱施工振动的措施;在设有支挡结构的地段,应采取短开挖或马口开挖、并设临时支护等措施。3)石质路堑边坡开挖应采用光面爆破、预裂爆破,n严格控制药量。爆破后应达到边坡和堑顶山体稳定,基床和边坡平顺、不破碎、不松动;凹凸不平处应用混凝土或浆砌片石补齐。4)路堑开挖到设计标高时,应进行检测,当基床范围内有Ps<1.5MPa或σ0<0.18MPa的土层时,应进行改良、换填或加固处理。第二节路堑基床1.不易风化硬质岩石基床,应将表面做成向两侧4%的排水坡,做到表面平顺,肩棱整齐,对凹凸不平处宜用强度不小于C25混凝土填平。2.强风化硬质岩石、软质岩石及土质路堑基床表层应换填级配碎石,并符合下列规定:1)基床表层施工应符合本细则第五章第五节的有关规定。基床换填施工前,应选择试验段进行摊铺压实工艺性试验,确定主要工艺参数。2)基床底层表面应做成向两侧4%的排水坡,施工时,其上宜保留0.1~0.2m厚土层待基床表层施工之前开挖,并应避免对基床底层原地层产生扰动。基床底层范围内的土质及压实标准应满足本细则第五章第四节要求,否则应进行处理。土质路堑地基土质不符合填料条件时,应按设计要求进行换填。第三节地下水路堑1.地下水发育地段的路堑开挖时,应核查地下水的出露位置、发育情况及相关的水文地质资料,必须做好地面排水,施工场地内,不得存积地表水,施工中要随时将渗透出的地下水排出施工场地。2.地下排水设施应与地表排水系统相配套,保证水路畅通无隐患。渗沟的出水口应设置端墙,端墙下部留出与渗沟排水通道大小一致的排水沟,端墙排水孔底面距排水沟沟底的高度不宜小于20cm,端墙出口的排水沟应进行加固,防止冲刷。3.渗水暗沟沟槽开挖时,硬质岩石应采用预裂爆破或光面爆破。软质岩石或土质宜采用机械挖槽,使得沟槽两壁平顺。开挖宜自下游向上游进行,应随挖随即支撑并迅速回填,不可暴露太久,以免造成坍塌。支撑渗沟应间隔开挖。n4.渗水暗沟基础施工时,混凝土基础表面应平整,不应出现反坡或凹凸不平现象,检查井应与浇筑混凝土基础同时完工。沿沟槽每隔10~15m或当沟槽通过软硬岩层分界处时应设置沉降缝,沉降缝内应填塞防水弹性材料。5.浆砌工程应采用分层挤浆法分段砌筑,嵌缝饱满密实,勾缝采用凹缝形式,缝宽大体一致。铺设土工合成材料时,其下端应按设计要求的尺寸平铺于混凝土基础顶面,再将上端沿沟壁抻平,并与沟壁土体密贴,不得褶皱和损坏。6.渗水管铺设位置、固定和连接方法应符合设计要求。铺设渗水管时,固定管位后,沟槽内按设计要求洗净填碎石滤层,管周及管顶以上30cm范围内松填,30cm以上应分层轻震夯实,碎石应填充密实均匀。第四节爆破(一)一般要求1.爆破工程施工必须严格按国家爆破相关法规和安全规程要求进行。爆破设计方案必须报有关部门审核批准后方可实施,监理单位应参与审核每次爆破设计且与现场核对。2.路基爆破的效果应符合下列要求:1)准爆,达到预期的爆破形状和方量。确保基床、边坡和堑顶山体稳定,不受破坏。爆出的坡面平顺、底板平整、无根坎。2)爆堆的位置、高度符合爆破任务的要求;爆后需移运的石块块度适于铲挖、装运。3.在城市、厂矿区居民聚居地、交通干道、风景名胜区、重要工程设施、高压线、地下洞库、水油气管道、化工管道等附近进行爆破施工时,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安全和环境保护措施,并取得相应主管部门的审批。4.路堑开挖严禁使用峒室药包爆破。爆破不得导致路堑各部和相邻建筑物的损伤和隐患。(二)常规爆破施工1.炮孔爆破直径宜为38~150mm,炮孔深度不宜大于15m。2.爆破孔网参数及装药参数的确定。n1)对浅孔或深孔爆破,均宜采用有一定倾角的倾斜炮孔。2)台阶法开挖的台阶高度应根据钻孔机械、工程规模、开挖深度、装载设备能力、边坡稳定和技术经济效益等因素综合考虑,一般为7~10m,路堑深度大于10m时,梯段应分层。3)炮孔的实际抵抗线W值应结合装药直径(或药卷直径)、炮孔孔距、炸药爆力和装药密度等因素通过计算或试验确定。3.台阶爆破主炮孔应有一定的超深,超深值宜为0.1~0.3W。在深孔爆破中,炮孔装药宜实行底部和柱部分部装药,柱部的线装药密度宜为底部的50%。4.炮孔的堵塞长度不得小于1W或20倍炮孔直径,多个或多排炮孔起爆宜采用微差爆破。(三)光面爆破和预裂爆破的施工1.在路堑开挖施工中应采用光面爆破、预裂爆破与深孔爆破相结合的施工方法,使爆破后形成平整的坡面。光面爆破和预裂爆破应选用低威力、低爆速、低密度、传爆性能好的炸药。2.光面爆破和预裂爆破主要参数的确定。1)炮孔间距应根据工程特点、岩石特征、炮孔直径等决定。预裂爆破的炮孔间距可选用炮孔直径的8~12倍;光面爆破的炮孔间距a可选用炮孔直径的10~16倍,并满足:a=w/m(m为炮孔密集系数,m>1)2)光面爆破或预裂爆破的装药结构应采用不偶合连续装药或空隙间隔装药。装药不偶合系数(炮孔直径与药卷直径的比值)深孔可采用2~4,浅孔可采用1.5~2.0,间隔装药的间隙不宜大于20cm,药卷宜固定在炮孔中央或靠近开挖一侧,孔口应堵塞严实,堵塞长度可采用12倍炮孔直径。3)靠近预裂孔的主炮孔距预裂面应不小于1.5~2.0倍预裂孔间距,并应较其他主炮孔适当减少装药量。4)光面爆破和预裂爆破,均应适当增加炮孔底部装药量并减少上部装药量。5)预裂缝的超深和超长,应分别大于主炮孔的垂直破坏半径和水平破坏半径。3.n预裂炮孔和光面炮孔的倾斜度应与设计边坡坡度一致,每层炮孔底应设在同一平面上。预裂炮孔和主炮孔在同一网路中起爆时,预裂炮孔超前主炮孔起爆时间应不小于:坚硬岩石50~80ms,中等坚硬岩石80~120ms,松软岩石150~200ms。4.光面爆破可采用预留光爆层的办法实施。光面炮孔与主炮孔在同一网路中起爆时,主炮孔应在光面炮孔之先起爆,且各光面炮孔均宜使用同一段的雷管起爆。5.光面爆破和预裂爆破的预裂缝宽不宜小于5~20mm,缝深不得小于孔深。坡面上不应有明显的爆震裂纹。第五节弃土1.弃土场应符合设计要求并及时完成防护工程。2.弃土场的位置与高度应保证路堑边坡、山体和自身的稳定,并不得影响附近建筑物、农田、水利、河道、交通和环境等。不能符合时,应加设挡护或采取其他措施。弃土堆不得设置在堑顶上方。3.弃土除应符合国家环保要求外,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沿河岸或傍山路堑的弃土,不得弃入河道、挤压桥孔或涵管口、改变水流方向和加剧对河岸的冲刷,必要时应设置挡护设施。2)严禁在岩溶漏斗、暗河口、泥石流沟上游及贴近桥墩台弃土或弃碴。严禁向江、河、湖泊、水库、沟渠弃土(碴)。n第七章过渡段在路堤与桥台、路堤与横向结构物、路堤与路堑以及路堑与隧道的连接路段,应按设计要求施工过渡段。第一节一般要求(一)基本要求1.应优先安排软土及松软土地基地段过渡段路堤的填筑施工。桥台和横向结构物基坑的回填工作必须在隐蔽工程验收合格后才能进行。过渡段范围的原地面处理参照本细则第四章第二节的有关规定。2.过渡段级配碎石应分层填筑压实并按规定检验,每层的压实厚度不应大于30cm,最小压实厚度不宜小于15cm,具体的摊铺厚度及碾压遍数应按工艺试验确定的工艺参数进行控制。每压实层路拱坡面应满足设计要求,无积水现象。3.过渡段级配碎石填层应与相邻的路堤及锥体填土同时施工,并将过渡段与连接路堤的碾压面按大致相同的水平分层高度同步填筑并均匀压实。在填筑压实过程中,应保证桥台、横向结构物稳定和无损伤。4.与桥台等相邻的过渡段有打入桩、挤密桩等地基处理形式时,应先进行地基处理,后进行桥桩施工。5.过渡段要进行沉降观测和分析(见本细则第十三章规定)。(二)过渡段排水施工要求1.过渡段施工前,应根据场地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排水措施。台背回填料表面应按设计要求采取措施防止地表水渗入。台背与回填料之间应按设计要求设置防、排水层。级配碎石填料与相邻路堤填料之间的反滤层应按设计要求进行施工。2.过渡段坡脚两侧、路堤底部的纵横向排水措施应符合设计要求。路堤两侧防护砌体的施工应在地基和路堤变形稳定后进行。宜与相邻路堤的防护砌体施工相互协调。第二节路堤与桥台过渡段1.过渡段设置形式n桥台台尾路基为路堤时,桥路一般采用图7-1所示的方案。需要时,按设计设置钢筋混凝土搭板。过渡段的倒梯形部分采用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掺3%~5%水泥)。过渡段总长度不小于4倍桥台后路堤高度,且不得小于20m。图7-1级配碎石处理措施设置示意2.施工操作要点台后2.0m范围外大型压路机能碾压到的部位,其填筑施工参照本细则第五章的有关规定。大型压路机碾压不到的部位及在台后2.0m范围内,用小型振动压实设备进行强化碾压或夯打,填料的松铺厚度不宜大于20cm,碾压夯打遍数应通过工艺试验确定。第三节路堤与横向结构物过渡段n1.过渡段设置形式路堤与横向结构物过渡段应采用级配碎石的处理措施,如图7-2和图7-3所示。当涵洞顶部至路基面的高度h≥2.0m时,应在涵洞侧面设置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掺3%~5%水泥)过渡段,过渡段范围内的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掺3%~5%水泥。过渡段总长度不小于4倍路堤高度,且不得小于20m。图7-2路堤与横向结构物连接图(>2.0m)n图7-3路堤与横向结构物连接图(≤2.0m)2.路堤与横向结构物过渡段施工要点1)横向结构物两端的过渡段填筑必须对称进行,并应与相邻路堤同步施工。2)涵背两端大型压路机能碾压到的部位,其填筑施工参照本细则第5章的有关规定;靠近横向结构物的部位,应平行于横向结构物进行横向碾压。大型压路机碾压时,不得影响结构物的稳定。3)横向结构物的顶部填土厚度小于1m时,不得采用大型振动压路机进行碾压。4)n大型压路机碾压不到的部位应用小型振动压实设备进行碾压,填料的松铺厚度不宜大于20cm,碾压遍数应通过试验确定。第四节路堤与路堑过渡段1.路堤与路堑的过渡段设置1)当路堤与路堑连接处为坚硬岩石时,在路堑一侧应顺原地面纵向开挖台阶,台阶高度为0.6m左右,并应在路堤一侧设置过渡段,如图7-4、图7-5所示。过渡段应采用级配碎石填筑。台阶顶部应设置横向排水盲沟。过渡段范围内的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掺3%~5%水泥。图7-4级配碎石处理措施设置方式示意图7-5级配碎石处理措施横断面示意2)当路堤与路堑连接处为软质岩石或土质路堑时,应顺原地面纵向挖成1∶n2的坡面,坡面上开挖台阶,台阶高度为0.6m左右(如图7-6所示)。其开挖部分应采用相邻路堤同样填料填筑。台阶顶部应设置横向排水盲沟。过渡段范围内的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掺3%~5%水泥。图7-6开挖处理措施设置示意2.路堤与路堑的过渡段填筑要点1)过渡段填筑前,应平整地基表面,碾压密实;并应挖除堤堑交界坡面的表层松土,按设计要求做成台阶状。过渡段的填筑施工应与相邻路堤同步进行。2)大型压路机能碾压到的部位,其施工方法参照本细则第五章的有关规定;靠近堤堑结合处,应沿堑坡边缘进行横向碾压。3)大型压路机碾压不到的部位,应采用小型振动压实设备进行碾压或夯打,填料的松铺厚度不宜大于20cm,碾压夯打遍数应由试验确定。第五节半填半挖过渡段1.半填半挖过渡段形式半填半挖路基在靠山侧根据岩层情况换填1.0~2.3m。过渡段的设置类似于路堤路堑过渡段,硬质岩半填半挖过渡段采用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掺3%~5%水泥)填筑;土质及软质岩路堑连接处过渡段采用台阶方式过渡并回填与路堤相同的填料。半填半挖过渡段的设置方式如图7-7、图7-8。n图7-7土质及软质岩半填半挖路基横断面示意图图7-8硬质岩半填半挖路基横断面示意图2.过渡段填筑要点参照本章第四节施工部分。第六节其他过渡段1.土质、软质岩及强风化硬质岩路堑与隧道连接地段,应按设计要求设置过渡段。过渡段应采用渐变厚度的混凝土或掺入适量水泥的级配碎石填筑。2.对于不同形式的过渡段,当纵向设置范围重叠或者相距较近时,应采取适当措施,连通设置,以保证纵向刚度平顺过渡。n第八章特殊路基第一节一般规定特殊路基包括特殊土(岩)路基和特殊条件路基,对于本线而言,特殊路基类型有软土路基、松软土路基、黄土路基、膨胀土路基及浸水路基等。特殊路基施工应符合以下规定:1.特殊路基施工前应了解特殊路基类型和工程性质,掌握和了解设计意图,核对设计所采用的物理力学参数,发现问题及时与设计沟通,必要时应提出优化设计建议。2.特殊路基施工应考虑地质和环境因素对路基的直接影响,以及这些因素发展变化的影响。对于可能造成路基病害的因素,应一次根治,不留隐患。第二节软土、松软土地基路堤(一)施工准备1.施工场地应于开工前疏干地表水,清除杂草、树根、淤泥、石块、垃圾等杂物,整平场地,迁移电线、电缆及地下管道等设施。并做好排水系统及施工期间的临时防洪设施。2.开工前应按填料要求选好取土场,合理规划运土路线,并按填土要求的时间,周密安排施工作业计划。3.施工前应根据设计要求做一段试验路堤,用以检验设计参数和确定施工工艺,指导全段施工。(二)施工工艺流程1.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地基处理,桥涵缺口处的地基处理宜与相邻的路堤同步进行。地基处理完成并检测合格后方可进行路堤填筑施工。2.路堤填筑应按设计要求的填筑速率及停放时间施工,施工组织应充分考虑必要的预压期,并结合控制填土速率的需要安排,避免窝工。路堤基床底层填筑完成后,应按设计要求的预压土高度和时间进行堆载预压。3.路堤填筑时应按设计要求设置观测点和观测设备,进行地基及路基面沉降及水平位移观测,观测频率及精度应满足设计要求。根据观测资料分析确保工后沉降量,满足设计要求,确定卸载、填筑基床表层以及铺轨时间。n(三)施工控制要点1.条件具备应及早安排施工,以保证路堤有足够的预压或静置沉落时间。2.路堤填筑时边桩水平位移量每天不得大于5mm,路堤中心地面沉降量每天不得大于10mm。当超过以上任意一限值时,应减缓填筑速率或停止填筑。3.填筑时应预留沉降量,设置护道时,护道填土与路基本体填土应同时进行。施工过程中应及时向设计单位提供沉降观测资料,供修正设计使用。第三节黄土路基(一)施工准备1.黄土路基施工前,应对路堤坡脚(或路堑堑顶)外50m范围内黄土陷穴进行核查,如发现有陷穴,及时通知设计单位进行处理。同时做好地面排水和防洪设施。各种水沟铺砌必须密实牢固,沉降缝的填塞必须采用弹性膨胀材料,保证饱满密实,严防渗漏。2.路堤填筑前应将基底地表整平,洒水压实至规定密度。路堑施工前应按设计要求做好天沟,天沟距堑顶边缘不得小于5m,保证雨水排除畅通,防止冲刷路堑边坡。(二)路基控制要点1.黄土路基宜在旱季施工,当雨季施工时,应集中力量快速施工;工作面应随时保持不小于4%的排水坡,路堤、路堑边坡坡脚不得受水浸泡、冲刷。对地质不良、地基处理和重点土方工点应避免雨季施工。2.应严格管理施工、生活排水,妥善处理附近工、农业排水,防止流入、渗入施工场地,软化土体、冲刷边坡。及早做好边坡防护和冲刷防护。3.换填灰土垫层所用石灰、土以及配合比应符合设计要求。4.黄土路堤除应符合本细则第五章的要求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1)对具有湿陷性、高压缩性、承载力不足和有陷穴的地基,应按设计要求进行地基处理后才可填筑路堤。路堤坡脚排水沟以内的坑洼和松散地面不得积水,并应整平压实至干重度不小于15kN/m3。2)路堤基底、两侧坡脚至排水沟地表以及排水沟基底新黄土地层换填0.5m厚三七灰土垫层。路堤基床表层填筑级配碎石,底层填筑A、Bn组土或改良土。当基床以下路堤填料土源为黄土时,必须采取改良措施,改良土应按本细则第五章的有关规定施工。5.黄土路堑施工除应符合本细则第六章的要求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1)堑顶边缘外相当于边坡高度加5m范围内的洼地、裂缝应用土填平并压实至干重度不小于15kN/m3。堑顶边缘至天沟地表以及天沟基底新黄土地层换填0.5m厚二八灰土垫层。2)黄土路堑必须按设计坡度自上而下进行开挖,并保持坡面平顺。对深长路堑宜按边坡平台的高度分级开挖、分级排水、防护。弃土堆应远离边坡外缘,不得影响边坡稳定。深路堑边坡顶不得设置弃土堆。3)黄土路堑采用路堤式路堑,基床表层填筑级配碎石,基床底层部分在路堑坡脚范围以内换填改良土。改良土应按本细则第五章的有关规定施工。6.黄土地基处理和陷穴处理施工应按本细则第四章的有关规定施工。第四节膨胀土(岩)地基上的路基(一)施工准备路基施工前,应对工点工程地质条件进行核查,将基底地表整平,洒水压实至规定密度。各工点施工前应先做地面排水和防洪设施。各种水沟铺砌必须保证质量,严防渗漏。路堑施工前应按设计要求做好天沟,天沟距堑顶边缘不得小于5m。(二)路基施工控制要点1.膨胀土路基施工应集中力量、分段完成,避免雨季施工。路基必须及时作好天沟、侧沟、吊沟和排水沟的铺砌,并应随挖随砌,严防渗漏。铺砌挡土墙、护墙下的侧沟时,必须夯实墙前基坑回填土。2.对施工、生活排水应严加管理,对附近工农业排水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流入和渗入施工场地冲刷边坡、软化土层。3.膨胀土路堤除应符合本细则第五章的要求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1)路堤不得使用膨胀土填筑,当必须使用弱膨胀土填筑时,应进行改良处理。2)填土应采用重型压路机分层压实,分层厚度不宜大于30cm。填料含水量必须控制在最优含水量±2%以内。压实密度控制宜分别采用灌砂法、核子密度湿度仪或K30荷载板检测。n3)铺土工网垫或土工格栅加强边坡应符合下列要求:①土工网、土工格栅的品种、规格及性能应符合设计要求。铺设前填层表面应碾压平整,不得有凸出石块和尖锐杂物。土工网应按设计要求整幅铺设,上、下层接头应互相错开不小于1m。土工格栅的受力方向应按沿线横向铺设,密排放置。②铺网时应调直、拉紧,两端用钢钎或木桩固定,不得有褶皱、扭曲。土工网、土工格栅铺好后应及时填土覆盖。严禁施工机械直接在其上行走、碾压。4.膨胀土路堑施工除应符合本细则第六章的要求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1)路堑施工必须从上至下进行开挖,开挖面应随时保持不小于4%的排水坡,严禁积水。对黏性较大、含水量较高的膨胀土,应适当晾干后再行开挖。深长路堑施工宜按边坡平台的高度分级开挖,挖一级护一级。路堑高侧山坡不应设置弃土堆。弃土堆距边坡顶不应小于10m。不宜采用爆破法开挖,当岩质较硬需要爆破时,应控制药量,采取措施减少震动。2)路堑基床换填深度应符合设计要求。换填应采用合格的填料,当填料困难时,可作土质改良或采取其他加固措施。基床换土开挖后应立即回填压实。3)设置支挡结构边坡应紧跟开挖砌筑;当不能紧跟开挖砌筑时,暂留厚度不小于0.5m的保护层。4)路堑顶处5~10m范围内的表面,应做好压实或换填处理,严禁雨水或地表水渗入地表以下,造成边坡膨胀。5)铺土工织物、土工膜加固基床应符合下列要求:①土工织物、土工膜的品种、规格、性能应符合设计要求;包装、储存应防止材料老化变质。路基面和砂垫层中不应有石块、杂物。②铺设土工织物、土工膜应平整无褶皱。接头处应使高端压在低端上,搭接宽度不应小于0.3m,缝接、粘接或焊接强度不应低于整幅强度。铺设后应及时铺砂覆盖,并夯拍密实。(三)边坡防护施工控制要点路堑边坡防护应按设计要求设置泄水孔和伸缩缝。坡面有地下水出露时应作引排处理。施工应紧跟工序,减少暴露时间。当确有困难时,坡面应暂留厚度不小于0.5m的保护层。n第五节浸水路堤1.河滩、滨河路堤宜在枯水季节施工,并应在洪汛前做完水下防护工程。设计水位以下路堤填料应采用渗水土填筑,不得采用细砂及粉砂。填筑桥头河滩路堤,不应在河滩取土,确有困难时可在路堤下游一侧设计许可范围内间隔取土。2.水塘路基坑塘底淤泥应挖除干净,抛填片石时应使用不易风化的片石,片石尺寸不易小于0.3m。浸水路堤同时为软土、松软土地基时,应按照设计要求及本细则第四章有关规定施工。3.浸水路堤防护工程施工参见本细则第十章要求进行。浸水路堤的填筑应按本细则第五章的规定进行。n第九章支挡结构第一节一般规定1.在岩体破碎、土质松软或有水地段修建支挡结构,宜在旱季施工,并应集中力量,分段施工,不得长段同时挖基坑。2.支挡结构施工前,应做好防排水设施。基坑开挖后应及时进行基础及墙身施工,随开挖、随下基、随砌筑墙身,并做好墙后排水设施,保证排水设施的施工质量和排水功能,及时回填基坑和墙背。3.明挖基坑应符合下列规定:1)基础基坑开挖后,应认真核对地质情况,经监理工程师和设计人员共同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基础施筑。当与设计不符时,应及时反馈给现场设计人员尽快处理。坑内积水应随时排干。墙基位于斜坡时,墙趾埋入深度和距地面水平距离均应符合设计要求。采用倾斜基底时,应准确挖、凿,不得填补。2)基坑开挖至设计高程后,应立即进行基底承载力的检测;当承载力不足时,应及时反馈监理工程师和设计人员,按规定变更设计。4.挡土墙端部伸入路堤或嵌入地层部分应与墙体结合砌筑。路堑挡土墙顶应找平抹面,其与边坡间空隙应用黏土夯填封闭。挡土墙与桥台、隧道洞门连接应协调配合施工,必要时应加临时支撑,确保与墙相接的填方和山体的稳定。5.支挡结构背后填土的填料及填筑压实应符合设计要求及本细则第五章有关规定。所有支挡结构均采用片石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浇筑,满足设计的强度要求和耐久性要求。6.各种支挡结构中的泄水孔、反滤层、排水层、隔水层、沉降缝和伸缩缝必须按照设计要求设置(见本章第四节要求),保证其功能作用。7.浆砌工程均采用凹缝形式。第二节重力式挡土墙工程1.基坑开挖时应采取必要的支护措施保持边坡稳定和施工安全。地质条件较差,基坑开挖较深,边坡稳定性较差时,为确保边坡稳定,应采取临时支护措施,并应分段跳槽开挖,及时下基封闭。2.n基坑开挖过程中应避免对墙趾处持力岩土层的扰动,并应避免雨水浸泡基坑。3.基坑开挖完成后,基坑地基地质情况和承载力应经设计、施工、监理三方共同检验合格后方能进入下道工序施工。2.设计无特殊要求时,基础及墙身应连续灌筑,否则应按规范预留接槎石(钢筋)。5.灌筑片石混凝土应符合下列规定:1)充填片石的数量不应超过混凝土结构体积的20%。2)片石的最大尺寸,不应超过充填片石处结构最小尺寸的1/4,片石的最小尺寸,其中部厚度不应小于15cm。3)应选用无裂隙、无夹层和未煅烧过的片石,其强度等级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未提出要求时,不应小于MU40,且应具有混凝土粗骨料耐久性的要求。4)片石在填放前应用水冲净。5)片石应均匀分布,安放稳妥片石,与模板的间距不应小于25cm,片石间的净距不应小于15cm,在最上层片石的顶面,应覆盖不小于25cm厚的混凝土,且不得与钢筋接触。第三节悬臂式和扶壁式挡土墙工程1.挡土墙凸榫必须按照设计尺寸开挖,并与墙底板一同灌注混凝土,墙体必须按照设计尺寸和要求进行施工,并保持良好的水平或垂直状态。2.混凝土浇筑宜分两次进行,先浇墙底板(墙趾板和墙踵板),当墙底板强度达2.5MPa后,应及时浇筑墙身,以便减少温差。3.两次混凝土浇筑接缝处的底板宜做成凹凸不平,以增加粘结,并按施工缝处理,要求如下:1)应凿除混凝土表面的水泥砂浆及松弱层,凿毛后用水洗干净。2)对垂直缝应刷一层水泥净浆,水平缝铺一层1~2cm的1∶2水泥砂浆。当采用界面剂涂刷时,可免去凿毛工作。3)施工缝处理后应待前层混凝土强度达到2.5MPa时,方可进行凿毛冲洗及安装立壁模板、钢筋焊接绑扎和浇筑混凝土等工序。4.填筑过程中应防止立壁及扶肋受撞损坏,运输机具和碾压机具应离扶肋n1.5m,此范围内宜采用人工摊铺,配以小型压实机具碾压。为使挡土墙墙体光滑整洁、尺寸准确,宜优先选用整体组合钢模。钢模板及配件应按《组合钢模板技术规范》(GB-214)制作。模板的安装必须牢固,不得松动、跑模、下沉,不得与脚手架相连,要保证拼接缝严密不漏浆,保持模板内部清洁。5.混凝土应按一定厚度、顺序和方向分层浇筑。浇筑长度按挡土墙分段长度划分为节段,一般15~20m左右一节段。墙身立壁应严格分层,混凝土浇筑工作宜连续进行,一次浇完,不得间断,并应在前层所浇筑的混凝土尚未初凝以前,即将该层混凝土浇筑捣实完毕。若中断浇筑,前层混凝土已开始凝结时,必须按施工缝规定程序处理。立壁顶面混凝土应进行二次抹面,以防松顶,并压光或拉毛。第四节泄水孔、反滤层、隔水层、沉降(伸缩)缝施工(一)泄水孔施工要求1.挡土墙泄水孔设置应满足排水要求,最下排泄水孔应高出地面或排水沟底面不小于0.3m,衡重式挡土墙应在衡重台上设置一排泄水孔。2.泄水孔应按设计要求进行施工,当设计文件没有明确规定时,泄水孔直径不小于10cm,间距一般2~3m,上下排泄水孔应呈梅花形错开布置,泄水孔在墙身断面方向应有3%~5%的向外坡度,以利于墙后渗水的迅速排除。(二)反滤层施工要求1.按设计要求在泄水孔进水侧设置反滤层。当采用土工合成材料作为反滤层时,其材料性能及技术指标、敷设方式应满足设计要求,铺设后应及时回填或覆盖。当采用无砂混凝土块作反滤层时其厚度不得小于30cm,并满足设计要求。无砂混凝土块应预制施工,其渗透性能应满足设计要求。2.当采用砂夹砾卵石或碎石反滤层时其厚度不得小于30cm,并满足设计要求。墙背泄水孔周围应用由粗至细的颗粒覆盖形成反滤层,反滤层的粒径应符合一般级配要求或满足设计要求。施工时应筛选干净,用隔板按各层厚度隔开,自下而上逐层填筑,逐层抽出隔板。(三)隔水层施工要求n最下排泄水孔底部应铺设厚度30cm的粘土隔水层,并夯实以防止水渗入基础。当反滤层在墙背连续设置时,反滤层顶、底部均应设置30~50cm厚不透水材料(如黏土)作为隔水层,以防止地表水下渗。(四)沉降(伸缩)缝施工要求1.沉降缝、伸缩缝的宽度应满足设计要求,两种接缝均需垂直,缝两侧墙体表面应平整,不能搭接。施工时应根据设计规定的接缝设置位置,采用跳段浇注(或安装)的方法,保证接缝处外露面的平直。2.接缝应按设计要求填塞防水材料,当用胶泥作填缝料时,应沿墙壁内、外、顶三边填塞并捣实;当填塞材料为沥青麻筋或沥青木板时,可贴置在接缝处已砌墙段的端面,也可在砌筑后再填塞,但均需沿墙内、外、顶三边填满、塞紧。各种填塞料填塞深度均不得小于20cm,并满足设计要求。n第十章路基防护及排水第一节一般规定1.路堤防护应安排在适宜的时间施工,堑坡防护应随路堑开挖施工完成。软土、松软土地基地段的路基防护工程应在沉降稳定后进行施工。2.各种防护设施应在稳定的基脚和坡体上施工。在设有支挡结构物及排除地下水设施地段,应先作好支挡结构物、排水设施,再施作防护工程。防护的坡体表面应进行检查处理,防护设施应与坡面密贴结合。3.路基工程施工前,对影响路基稳定的地下水,应予以截断、疏干、降低水位,并引排到路基范围以外,防止漫流、聚积和下渗。路基施工中应核对全线排水系统,全线的沟渠、管道、桥涵应构成完整、通畅的排水体系。4.在路基施工期,具备条件的地段应按设计做好排水工程以及施工场地附近的临时排水设施,然后再做主体工程。不具备条件的地段应先做好临时排水设施,正式排水工程可与路基同步施工,并随路基施工逐步成型,同时不得任意破坏地表植被或堵塞水的通路;各类排水设施应及时维修和清理,保持排水畅通、有效。5.泄水孔的位置、布置形式、孔径尺寸及泄水孔背反滤层的材料、设置应符合设计要求,并按第九章第四节要求施工,确保排水畅通。砌体及反滤层(或垫层)的材料、设置应符合设计要求。第二节路基边坡防护(一)植物防护施工控制要点1.植物防护施工应符合设计要求,并符合《铁路路基边坡绿色防护技术暂行规定》的有关规定。施工应根据植物的特性,适时种植,避免在暴雨季节、大风和高温条件下施工。2.植物播种前应进行种子发芽率试验,或植株移植试验,根据试验结果确定种植密度和种植时间,确保在雨季来临之前形成一定防护能力。在防护未形成一定能力时,宜采取排水和覆盖等临时保护措施。3.n铺草皮防护宜选用带状或块状草皮,草皮厚度不宜小于10cm。铺设时应由坡脚自下而上施工,并用尖木(或竹)桩将其固定于边坡上。4.种草防护草籽应均匀撒布在已清理好的坡面上,同时做好保护措施。对不利于草类生长的土质,应在坡面先铺一层10~15cm厚的种植土。植物播种后应及时进行浇水、养护和补植,成活率、覆盖率不应低于《铁路路基边坡绿色防护技术暂行规定》的有关规定。5.喷播植草应先将生长液与草籽按设计要求混合并搅拌均匀,采用喷播设备将其喷洒在已清理好的坡面上,喷洒应自下而上进行,草籽喷洒均匀,不得流淌。对不利于草类生长的土质,应按设计要求在坡面上先铺一层种植土,然后再进行草籽喷洒。草籽喷洒完毕后,应及时做好养护直至植物覆盖坡面。6.灌木植栽方法应符合设计要求,并应注意栽植季节。(二)固土网垫植草防护施工控制要点1.边坡固土网垫植草防护施工宜在植物生长的季节铺设。铺设前应整平坡面并适量洒水湿润边坡,再夯拍5~8cm种植土并整平与洒水。铺设时土工网垫应与土面密贴,其下边按L型埋入土中,埋入深度不应小于0.4m,回转长度不应小于0.3m。2.土工网垫搭接宽度不应小于5cm,土工网搭接宽度不应小于10cm。并采用长度不小于15cm的固定钉与坡面连接,固定钉间距应小于1.5m,铺设范围应包括路肩、平台及堑顶以外1m。3.草籽应均匀撒播于土工网内,并用松散种植土填满网穴,在坡面再进行二次撒播草籽并施肥后夯拍密实、洒水养护,直至植物成长覆盖坡面。(三)喷浆、喷混植生(含锚杆、挂网)防护施工控制要点1.施工前,坡面如有较大裂缝或凹坑时应先嵌补牢实,使坡面平顺整齐;岩体表面应冲洗干净,土体表面应平整、密实、湿润。2.锚杆孔应冲洗干净,插入锚杆应用水泥砂浆固定,铁丝网应与锚杆连接牢固,并与坡面保持设计要求的间隙。喷层厚度应均匀,厚度均不得小于设计值;喷后一般应养护7~10d。铁丝网及锚杆头均不得外露。喷层周边与未防护坡面的衔接处应作好封闭处理,防止水从缝隙浸入。3.n喷射纤维混凝土时,应进行现场试验确定配合比、风压、喷射距离和角度。喷射材料应分两次拌和,钢纤维增粘剂在第二次拌和时掺入。喷浆、喷射混凝土的拌和料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喷射完毕,喷射2h后即应开始养生。在喷射混凝土过程中,应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泄水孔不被堵塞。4.在雨、雪、大风天气及气温低于0℃时不得进行喷射作业。(四)骨架护坡施工控制要点1.施工前应清除坡面浮土、石块,填平坑凹;当骨架内需另铺种植土时,应先将坡面适当清刷。2.骨架按设计形状和尺寸嵌入边坡内,表面与坡面齐平,其底部、顶部和两端均做镶边加固。骨架宜采用混凝土预制块拼装;当采用浆砌片石骨架时,应在路堤填土沉降已趋稳定后施工。骨架施工宜先在坡面上按骨架宽度垂直坡面打入两块钢板,在两钢板间挖槽后,满槽砌筑浆砌片石或拼装混凝土预制块。3.骨架内的种植土应与骨架表面齐平,并与骨架和坡面密贴,按设计修筑养护阶梯。(五)浆砌片石护坡、护墙施工控制要点1.应清除坡面松动岩石。局部超挖或凹陷处应挖成台阶,用与砌体相同的材料砌补,不得回填土、石或干砌片石,基脚应设置在稳固的岩层上;地基软弱时,应采取加深基脚或加固地基的措施。2.护坡、护墙表面及两端面应砌筑平顺,背面应与坡面密贴。顶面与边坡间的缝隙必须封严。护坡厚度均匀。砌层片石纵、横向搭接压缝,间隙塞满,外露面整齐。3.砌体应采用坚硬、不宜风化的片石分层、分段以挤浆法砌筑;片石的强度不应低于MU30。分层水平砌缝应大致水平,各砌块的砌缝应相互错开。4.封闭式的坡面必须在砌体上设置伸缩缝、泄水孔和反滤层,泄水孔必须畅通(第九章第四节规定)。坡面有地下水露头时,应作引排处理。每隔10~15m应设一道伸缩缝。(六)砌筑预制块防护施工控制要点1.砌筑时反滤层、垫层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并随砌随垫。基础埋置深度应符合设计要求,还应按现场情况采取必要措施保护基脚。2.砌筑预制块间砂浆应饱满,砌筑后外面整齐,各方向缝顺直。勾缝应于路堤已趋稳定后进行。预制块预制应符合设计要求并符合现行《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指南》的有关规定。(七)填缝、灌浆、嵌补、支顶等施工控制要点n1.填缝、灌浆应先清除草根、泥土,并冲洗缝隙。填缝砂浆应嵌入缝中,并与岩石牢固结合。对较大的裂缝可用M5水泥砂浆或C10混凝土灌注封闭,应插捣密实,灌满至缝口抹平。2.嵌补坡面空洞和凹槽,应先清除松动岩石并将基础凿平一定宽度后再行砌筑;应做好嵌体稳固,表面平顺,周边封严。支顶危石、悬岩,其砌体基础应置于完整、稳固的岩体上,并整平或凿成台阶。(八)干砌片石护坡施工控制要点1.基础埋置深度除应符合设计要求外,当其外侧有取土坑时,还应采用必须的措施保护基脚。干砌片石护坡自下而上逐排砌筑,厚度均匀。砌体片石互相搭叠错缝,间隙塞满,表面平整。设有垫层的护坡,应按垫层设计厚度随垫随砌。2.护坡勾缝应在路堤沉降已趋稳定后进行,勾缝前应先将松动和变形处修整完好。3.采用卵石砌筑护坡时,同层卵石块径应大体一致,卵石长轴应垂直坡面,裁砌挤紧。(九)边坡渗沟施工控制要点1.沟底铺砌应置于稳定地层上;台阶连接处应砌筑密贴,防止漏水。沟内应填充硬块石,底部应选用较大石块;反滤层材料及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顶面应封闭严密,防止地表水流入沟内。渗沟出口应与纵向排水设置或挡土构筑物上的排水孔紧密衔接,保证排水通畅。2.用土工合成材料作渗沟反滤层,应铺设平顺,松紧适度,并与沟壁土体密贴,不得有褶皱;接头搭接宽度不宜小于0.2m。第三节冲刷防护路基冲刷防护包括坡岸防护、导流构筑物防护和其他防护等,各种防护必须加强基础处理和圬工质量,防止水流冲刷和掏空。(一)坡岸防护施工控制要点1.采用干砌、浆砌片石或混凝土护坡施工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n基坑开挖中应核对地质情况、基础高程和嵌入基岩深度。明挖基坑应随时排干坑内积水,挖至设计标高后应立即检查基底承载力;水下和深基础采用沉井、桩基础施工时,应符合《客运专线铁路桥涵工程施工技术指南》。基础及护基设施均宜在枯水期内完成。2)坡面铺砌应在填筑压实符合设计要求及坡体沉降已趋稳定后进行。铺砌前应整平夯实坡面,护坡上下游两端及顶部与边坡或岸坡的衔接应牢固、平顺、密贴,所用的砂浆或混凝土须按配合比进行强度等级试验,石料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2.抛石防护应使用不宜风化的石块,其块径和质量应满足设计要求;边坡不应陡于设计坡度,并应大致平顺,凹坑和过陡处应补抛满足。3.石笼防护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1)笼体结构、尺寸和材料应符合设计要求。装石块径应有80%以上大于笼网孔径,较大石块应装在笼内的边部,并使石块的棱角露出网孔以外,较小石块装在笼内中部。2)石笼基底应大致平整;孤石应予清除,安置石笼应作到位置正确,搭叠稳固,衔接紧密,并须保证其整体作用。(二)导流构造物施工控制要点1.导流构造物施工时,应调查核对坝址情况,当地质、河道、水文条件在核查时或在施工中发现与设计不符时,应及时反馈给有关单位,通过设计处理后方可施工。2.导流构造物施工,应按设计要求并符合水工构筑物有关规定。应特别注意坝基处理、坝根与相连地层或其他防护设施的嵌接。(三)改河工程施工控制要点1.改河工程应安排在枯水期施工;旱季不能完成时,应采取防洪措施。开挖河道,应先挖中段,再挖末段,经检查确认新河床符合要求后,方可挖通上游河段。2.利用开挖新河道的土石方填平旧河道时,在新河道未通流前不得堵断旧河道,通流时,修改的进口河段的河床纵坡可稍大于设计坡度,但不得小于设计坡度。3.新河道的加固设施及导流结构应合理安排施工进度,及时配套完成。第四节路基排水(一)一般要求n1.各类排水设施的位置、断面、尺寸、坡度、高程及使用材料应符合设计要求。沟渠边坡必须平整、稳定。排水设施应纵坡顺适、沟底平整、排水畅通、无冲刷和阻水现象。排水沟、天沟要求线型美观,直线线型顺直,曲线线型圆顺。2.各类防渗加固设施要求平整、坚实、稳定。浆砌片石工程砂浆配合比应通过试验确定,砌石之间应咬扣紧密,嵌缝饱满、密实,勾缝平顺无脱落,缝宽大体一致。干砌片石工程要求咬扣紧密、错缝,禁止叠砌、贴砌和通缝。(二)地面排水设施施工控制要点1.侧沟、路堤横向排水沟采用混凝土预制构件砌筑,砌缝砂浆应饱满,沟身不漏水。预制混凝土构件强度、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有破损、裂缝的构件严禁使用,路堤横向排水沟沟底纵坡由中心向两侧为4%;横向排水沟与路堤边坡排水沟应相接将水排出路基。路堤横向排水沟和路堤边坡上的排水沟均应在路堤处于稳定后方可施工。采用浆砌片石加固水沟时,砌缝砂浆应饱满,沟身不漏水。2.截水沟应防止水流下渗和冲刷。地质不良地段和透水性较大或裂隙较多的岩石路段,对沟底纵坡较大的土质截水沟及截水沟的出水口,均应采取加固措施,防止渗漏和冲刷沟底及沟壁。急流槽、平台截水沟应随路基防护圬工同步砌筑,排水坡度、沟槽断面不得小于设计要求,流水面宜采用水泥砂浆抹面压光。3.当路堤基本成型或跨雨季填筑时,路堤边坡较高地段宜每隔30m左右于路堤边坡上设置临时排水沟,路堤面边缘设置土埂,以免冲毁路基。(三)地下排水设施施工控制要点1.当地下水位较高、潜水层埋藏不深时,可采用排水沟或带盖板的排水沟截流地下水及降低地下水位,沟底宜埋入不透水层内。沟壁最下一排渗水孔的底部宜高出沟底不小于0.2m。排水沟或暗沟采用混凝土浇筑或浆砌片石砌筑时,应在沟壁与含水地层接触面的高度处,设置一排或多排向沟中倾斜的渗水孔。沟壁外侧应填以粗粒透水材料或土工合成材料用反滤层。沿沟槽每隔10~15m或当沟槽通过软硬岩层分界处时应设置伸缩缝或沉降缝。2.排除地下水的渗沟均应设置排水层、反滤层和封闭层。渗沟沟内用作排水和渗水的填充料在使用前须经过筛选和清洗。渗沟的出水口宜设置端墙,端墙下部留出与渗沟排水通道大小一致的排水沟,端墙排水孔底面距排水沟沟底的高度不宜小于0.2m;端墙出口的排水沟应进行加固,防止冲刷。3.n当管式渗沟长度为100~300m,其末端宜设横向泄水管分段排出地下水。渗沟的开挖宜自下游向上游进行,应随挖随即支撑并迅速回填,不可暴露太久,以免造成坍塌。支撑渗沟应间隔开挖。4.用于排水隔离层的土工合成材料的种类性能指标和其上铺筑的材料应符合设计要求。施工过程中遇有与设计情况出入较大的承压水时,应报监理和设计单位,采取妥善处理措施。(四)基床防排水控制要点1.路基无砟轨道线间排水双块式无砟轨道直线地段及I型板式无砟轨道地段线间表水通过线间的沟槽汇集于集水井,再通过埋设于路基内横向高强度耐压PVC排水管或镀锌铁管(φ150mm)将水引出路堤坡脚外、排水沟内或路堑侧沟内。集水井及排水管的设置位置应与边坡排水设施对应,并应采取可靠的措施防止排水管堵塞和水渗入基床。双块式无砟轨道直线地段应按设计要求将两轨道之间采用级配碎石和沥青混凝土进行封闭。2.基床及护肩排水1)无砟轨道路堤、土质和软质岩路堑地段路基基床表层轨道板边缘至路肩设4%排水坡,并铺设沥青混凝土防水层,基床表水经护肩顶面汇流于路堑侧沟或路堤两侧截水槽,路堤地段表水再经过路堤边坡的横向排水槽或截水槽引入排水沟或路堤坡脚外。2)应按设计要求于基床表层底面和基床底层底面设4%的横向排水坡,坡面应碾压平整、顺直,不得有凹坑。(五)检查井施工控制要点1.检查井应按设计位置、尺寸施工。检查井基础应与渗水暗沟混凝土基础同时施工。井身混凝土强度及井盖形状、强度、拉手安设应符合设计要求,井身混凝土表面平顺光洁,井盖安装平稳、密贴,拉手牢固。2.检查井基坑回填应按路基相同部位的材料和压实要求采用人工分层回填,夯击密实。施工时应避免机械损伤检查井井壁。n第十一章路基附属及相关工程第一节检查设备(一)施工准备施工前根据设计文件列出检查工程项目和所使用材料的品种、数量清单,按不同种类材料制定材料供应计划、加工工艺要求、加工地点等。根据工程种类、工程数量配置相应的机具和人员。(二)检查井施工操作要点1.应按检查井设计位置测量放样,基坑平面尺寸应满足设计要求,只设内模不设外模。模板尺寸应保证检查井各部位尺寸满足设计要求。2.检查井基础应与渗水暗沟混凝土基础同时施工。井身混凝土应采用厂拌混凝土,如采用现场搅拌混凝土,采用的配合比应保证混凝土强度符合设计要求,浇注的混凝土应内实外光。井盖形状、强度、拉手安设应符合设计要求,井盖安装应平稳、密贴,拉手牢固。3.检查井基坑回填应按路基相同部位的材料和压实要求采用人工分层回填,夯击密实。施工时应避免机械损伤检查井井壁。(三)检查台阶、检查梯、栏杆等检查设备施工操作要点1.应按设计位置、范围、构造设置检查设备,连接应牢固,外观应顺直整齐。2.检查梯等检查设备杆件的涂料品种、涂刷遍数应符合设计要求,涂料的涂刷应均匀,色泽一致,并无漏涂、露底、脱皮。3.检查台阶砌筑应保证台阶有足够的宽度和设计的台阶高度,砂浆饱满、表面平稳。第二节防护栅栏(一)施工准备按设计要求的防护栅栏材料品种、规格选择合格的产品。根据工程种类、工程数量配置相应的机具和人员。(二)施工操作要点1.n防护栅栏支柱、栅栏材料规格、种类应符合设计要求,采购的材料必须有合格证。2.支柱埋设位置、深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埋设应稳固。栅栏应按设计要求安装牢固,不松动。栅栏在区间线路应贯通封闭,并按设计位置、形状尺寸和颜色等要求设置“严禁入内”的标志。第三节通信、信号电缆槽(一)施工准备1.根据工期、运输道路情况及预制场生产能力制定实施性施工组织措施。施工设备、机具、人员按作业指导书准备到位。电缆槽施工工艺应确保路基安全、稳定。2.浇制电缆槽施工前,应根据现场每工点现浇电缆槽工程数量配置混凝土搅拌设备(或提出厂拌混凝土运输方案)、模板、施工人员,并进行工艺试验,制定现浇电缆槽施工作业指导书,明确施工质量检验方法。3.预制电缆槽安装施工前,应进行工艺试验,确定路基开挖与压实机械、压实方式以及施工人员和设备机具配置数量,制定预制、安装电缆槽施工作业指导书,明确施工质量检验方法。(二)预制通信、信号电缆槽施工1.施工工艺流程预制电缆槽施工工艺流程见图11-1。n图11-1预制电缆槽施工工艺流程框图2.施工操作要点1)模板制作:模板应有足够强度,表面平整,选择良好的脱模剂,保证预制电缆槽的尺寸和外观满足设计要求。2)钢筋加工、绑扎:钢筋表面应按规定除锈,在预制场集中加工。3)电缆槽预制:预制电缆槽混凝土强度应满足设计要求,预制场应有足够的存放场地、安全的存放方式。4)测量定位:当基床表层级配碎石填筑完成后,利用全站仪根据设计位置、尺寸每10m为一测点精确测量定位。5)切割电缆槽位:应采用专用机械设备进行切割施工,配合人工修整基槽。6)基底碾压:基槽切割完成后,人工配合将电缆槽底部整平,然后采用小型振动压路机碾压,经检验密实后再铺设砂垫层。7)铺设砂垫层:电缆槽安装前首先在基槽底部铺设复合土工膜,土工膜上部铺设中粗砂,采用小型振动压路机碾压。8)安装电缆槽:安装前检查电缆槽的结构尺寸、构件混凝土强度符合设计要求,不得采用不合格品电缆槽。拼装的电缆槽线形应平顺,注意排水设施的安放。电缆槽与路基衔接处缝隙利用水泥砂浆填塞密实。9)勾缝施工:预制电缆槽安装完成后用M10水泥砂浆勾缝,再进行路肩干砌片石施工。10)安装盖板:盖板安装应将底部不平处用砂浆垫平,防止三条腿现象,并保证表面平顺稳定。11)为防止光缆被破损及保证防火作用,电缆槽内要放置一定数量的砂。按设计要求在出水孔处设置过滤层,过滤层采用干净的粗颗粒碎石。(三)现浇通信、信号电缆槽施工1.施工工艺流程现浇电缆槽施工工艺流程见图11-2。n图11-2现浇混凝土电缆槽施工工艺流程框图2.施工操作要点1)现浇电缆槽施工操作要点除以下工作内容外,其余均与预制电缆槽相同。2)电缆槽模板安装与拆除:安装模板要有可靠的模板支撑体系,安装后进行电缆槽位置和尺寸的测量,涂刷合格的脱模剂。拆除模板要注意保护电缆槽不被损坏。3)现浇电缆槽:如采用现场搅拌混凝土,采用配合比应保证混凝土强度符合设计要求。浇注的混凝土应内实外光。第四节声屏障、接触网支柱基础(一)施工准备1.声屏障、接触网支柱基础施工前,应进行工艺试验,确定基坑开挖施工机械、顶面处理措施、人员配置等,制定施工作业指导书,明确施工质量检验方法,并对相关作业人员培训后再开始施工。2.施工机械、工具、人员按施工作业指导书准备到位。声屏障、接触网支柱基础施工工艺应确保路基安全、稳定。(二)施工工艺流程声屏障及接触网支柱基础施工工艺流程见图11-3。n图11-3声屏障、接触网支柱基础施工工艺流程图(三)施工操作要点1.测量定位:根据设计位置利用全站仪进行精确施工放样,做好护桩。2.钻孔:应采用干法成孔。如施工单位没有更加安全可靠的成孔施工设备,建议采用旋挖钻机钻孔进行试验施工,在工艺能满足施工安全、可靠要求后,用旋挖钻机钻孔。3.清孔:钻至设计标高后,停止钻进,采用人工将孔底部浮(渣)土清理干净,对于扩底型基础,底部扩孔采用人工开挖施工。4.检孔:采用检孔器检查成孔的孔深、孔径、倾斜度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检孔器可采用盘条钢筋自制。5.吊装钢筋笼:运输、起吊、焊接、安装、固定钢筋笼要确保预埋件位置准确。6.浇注混凝土:基坑必须全部用混凝土浇筑,混凝土采用集中拌和,混凝土罐车运输,人工辅助入仓,振动棒捣固。7.由于声屏障的密闭性要求比较高,钢立柱底板与基础预埋地脚螺栓拧紧前,应校正钢立柱的位置、尺寸,保证就位准确。8.有渗水暗沟地段,应在接触网支柱基础浇筑并达到一定强度后再挖渗水暗沟。接触网支柱基础和渗水暗沟施工后,要保证基床表层底面有4%的排水坡。9.接触网拉线基础与下锚支柱基础平面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下锚拉线的下锚环方向应在支柱基础中心与拉线基础中心连线上。第五节预埋管线、综合接地(一)施工准备1.n预埋管线、综合接地施工前,应进行工艺试验,确定沟槽开挖施工机械工具、综合接地测试方法与设备、施工工艺措施等,制定施工作业指导书,明确施工质量检验方法,并对相关作业人员培训后再开始施工。接地位置测量定位安装工具材料准备开挖敷设地线沟槽敷设贯通综合地线分支地线连接回填细砂接地电阻测试记录测试结果图11-4综合接地线施工工艺流程图2.施工设备、机具、人员按作业指导书准备到位,预埋管线、综合接地施工工艺应确保路基安全、稳定。(二)综合接地施工1.施工工艺流程综合接地线施工工艺流程见图11-4。2.施工操作要点1)贯通地线的敷设贯通地线的敷设与路基工程同步进行,当路基填筑到贯通地线敷设的标高后,开挖出小电缆沟,然后敷缆、接续、分支接头、防护、测试、回填细砂并压实。贯通地线敷设要求尽可能地直,禁止形成环状。2)贯通地线接续贯通地线接续采用压接方式,用接线盒(箱)整体灌锡接续。用板挫将接续铜缆端头范围内的外包铅挫掉,露出铜芯;将铜芯分别放入与铜芯截面积相适合的铜质压接管内,用专用压接钳压。3)分支地线与贯通地线的连接图11-5预埋管线施工工艺流程图机具就位切割预埋管位沟槽敷设垫层敷设预埋管管位回填测量定位分支地线采用塑料护套截面积35mm2多股铜缆,是室外设备与贯通地线之间的连接电缆。每隔50m向信号电缆槽引一接头,各种接地通过该接线头就近接入。分支地线与铜缆和贯通地线接续采用压接方式,用液压钳冷挤压后用热缩套管保护,避免电缆中进入潮气。分支地线引入电缆槽,在电缆槽内留出150mm长度,以便引至需要接地设施。(三)预埋管线施工1.施工工艺流程n预埋管线施工工艺流程见图11-5。2.施工操作要点1)测量定位:当路基填筑到贯通地线敷设的标高后,利用全站仪根据设计位置测量定位。2)切割预埋管位:应采用专用机械设备进行切割施工,配合人工修整基槽。3)铺设垫层:预埋管安装前在基槽底部铺设砂垫层,保证预埋管与路基间密贴。4)敷设预埋管:敷设前检查预埋管,规格、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敷设位置应准确,注意两端出伸出部分必须按设计要求控制。5)管位回填:根据设计要求回填料质量要求制定详细工艺措施,做好与相邻工程的衔接。n第十二章路基工程环境保护第一节一般规定1.路基施工期环境保护工程包括防治污染设施的设置、保护沿线生态环境需采取的各项措施,须遵循“三同时”(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和同时投入使用)环境管理制度的要求,按照设计标准,与主体工程同时施工。2.路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应结合工程实际,认真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对在施工活动中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或破坏,应提出具体的预防措施和方案,并付诸实施。3.路基工程施工活动对声环境、水环境与大气环境及固体废物产生的影响所采取的防治措施,须符合国家、地方和铁道部颁布的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技术标准的要求。4.路基工程施工活动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所采取的保护措施,应满足设计文件和相关技术规范和技术标准的要求。5.路基施工应注意文物保护。第二节生态环境保护施工期严格执行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工程与主体工程同时施工,根据主体工程施工进度,合理安排环保、水保工程施工。(一)取土场1.取土场宜选址在荒地、坡地、低产田地,尽可能少占用农田,并与当地规划以及取土场的后续利用相结合。取土场应与铁路线路保持适当距离,不影响线路两侧景观。取土场投入使用前应首先到当地政府有关部们办理审批手续,手续完备后,在经核准的地点、范围内取土,不得随意取土。2.表层熟土剥离:取土前,首先应对表层熟土或农田耕作层进行剥离,将其堆积在适当位置,作为取土场植被恢复、复垦用土。3.取土场取土量、取土深度、取土场边坡刷坡坡度,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严格控制作业面,尽量减少破土面,随着取土施工及时进行场地平整,保证施工现场的整洁。运输车辆在运送土方往返途中应防止扬尘污染。取土作业时尽量减少对土壤、植被和农作物的不良影响。n4.取土场取土完毕后,应及时采取恢复措施。具体恢复措施按照设计以及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的要求进行,如植被恢复措施、复垦、综合利用及其他。要求进行植被恢复、复垦的取土场,将取土前剥离保存的表层熟土或农田耕作层回铺到取土场内、适当压实后,按照要求进行植草、植树、复垦。(二)弃土场1.弃土场宜选址在荒地、低洼地、低产田地处,尽可能少占用农田,弃土场选址应与当地规划以及弃土场的后续利用相结合,弃土场投入使用前首先到当地政府有关部们办理审批手续,手续完备后,在经核准的地点、范围内弃土,不得随意弃土。2.路基施工弃土尽可能考虑移挖做填,综合利用,弃土作业应遵循先挡后弃的原则。弃土场挡土墙按照设计要求施工。弃土时要随弃、随平整、随碾压。弃土场位置与高度应保证路基边坡、山体和自身稳定,并不影响附近的建筑物、河道、交通和环境。3.弃土场弃土完毕后,对表面进行平整、边坡刷坡,坡面稳定后及时采取恢复措施。具体恢复措施按照设计以及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的要求进行,如植被恢复措施、复垦、综合利用及其他。(三)砂石料场1.砂石料场要优先考虑利用当地既有砂石料场,新开辟的砂石料场宜选址在荒地、河滩以及背向铁路一侧的山地,不影响铁路两侧景观,尽可能少占用农田,砂石料场投入使用前应首先到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办理审批手续,手续完备后,在经核准的地点、范围内采石、采砂,不得乱采乱挖,严禁河道采砂。2.采砂作业要不影响河道行洪,要随采、随平整;采石作业要尽量减少破土面,按照设计规定进行刷坡。作业完毕后,将场地清理干净。3.采石采砂完毕后,对表面进行平整、边坡刷坡,具体恢复措施按照设计以及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的要求进行。(四)施工便道1.施工便道应尽可能利用既有公路及既有乡间道路。新开辟的施工便道要与当地规划相结合,充分考虑到施工便道的后续利用问题。新辟施工便道应首先到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办理审批手续,手续完备后,按照规定的走向、便道宽度进行施工。严禁随意开辟施工便道。n2.施工便道结束使用后严格按照设计要求的恢复措施进行恢复;或者移交当地作为乡间公路使用。(五)路基施工路堤土石方施工应做到随填、随碾压,合理安排好施工场地的临时排水,路堤工程完成填筑后,及时对路堤边坡进行防护,具体防护措施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如工程措施、植被恢复措施等;路堑坡面防护工程应按照设计要求及时施工,减少水土流失对环境的影响。第三节噪声污染防治1.施工和各项临时设施、施工机械运输组装场地、材料加工厂、混凝土生产厂设置尽量远离居民区;高噪声施工设备安置在远离居民区、学校的地点,严格控制夜间作业时间段,减少噪声污染。2.严格限制夜间施工作业。遇特殊情况需要安排夜间施工时,要严格遵守国家和当地有关夜间施工管理规定,提前向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办理夜间施工申请许可证,并采取措施尽量降低噪声干扰。3.在城镇居民区施工时,执行《建筑施工场界噪声》(GB12523-90)标准。由施工机械设备和工艺操作产生的噪声不得超过下表规定限值。表12-1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dB)施工阶段主要噪声源噪声限值昼间夜间土石方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等7555打桩各种打桩机等85禁止施工结构混凝土搅拌机、振捣棒、电锯等7055装修吊车、升降机6555第四节大气污染防治1.各种机械设备及运输车辆的废气排放量应符合《铁路工程环境保护设计规范》(TB10501)或地方政府的有关规定。2.n各种运输车辆不得超量装载运输,防止土石散落污染路面,施工便道要采用洒水压尘措施。3.工程用的粉末材料,应采用密封或袋装运输,不得散装散卸。在露天堆存时,应采取防止尘埃飞扬和因雨水流失的措施。第五节水污染防治1.路基土石方施工应做到随挖、随填、随碾压,并应合理安排好施工场地内的临时排水。路堑坡面防护工程应及时施工,以减少水土流失对环境的影响。2.在地基钻孔喷浆加固施工中,钻孔内溢出的浆液应回收集中处理,不得任意排放。3.使用工业废渣填筑路基时,应按规范作出有关试验,当废渣中含有环境卫生有害物质易造成土质和水质污染时应提出报告,采取相应措施,批准后放可使用。4.清洗施工机械和设备的废水、废油、生活污水、废弃材料及垃圾等均应集中处理,严禁随意排放、丢弃,防止污染环境。5.工程完工后,必须进行施工场地清理,尽可能恢复自然原貌。第六节固体废物污染防治1.路基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分为施工场所产生的生产类固体废物和生活营地产生的生活类固体废物。2.生产类固体废物应收集堆放,送往指定的弃土场,不宜弃土场堆放的生产类固体废物,征得当地环卫行政主管部门的同意,可就地填埋或交由当地环卫部门处理。3.生活类固体废物应分类集中管理,一般情况下交由当地环卫部门进行处置,条件不具备的地方,报请当地环卫行政主管部门的同意,可就地填埋。4.进行填埋的生产和生活类固体废物,应符合国家和地方对垃圾填埋的标准与要求。n第十三章沉降观测及分析第一节一般规定1.京沪高速铁路路基施工应按设计要求进行地基沉降、侧向位移的动态观测。观测基桩必须置于不受施工影响的稳定地基内,并进行定期的复核校正。观测装置的埋设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且埋设稳定。观测期间应对观测点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2.沉降控制标准(设计文件要求)(1)有碴轨道:一般地段工后沉降不大于5cm,沉降速率小于2cm/年,桥台台尾过渡段工后沉降不大于3cm。(2)无砟轨道:一般地段工后沉降不大于15mm,路桥、路隧交界处的差异沉降不大于5mm,过渡段沉降造成的路基与桥梁或隧道的折角不大于1/1000。3.在填土过程中,应根据观测结果整理绘制“填土高~时间~沉降量”关系曲线图,分析土体的侧向位移值及其发展趋势,判断地基的稳定性。路基填筑至设计标高,应在路肩设观测桩,应与边桩和沉降同步进行观测,通过测量路肩观测桩的高程变化,确定路基面的沉降量。4.观测资料应齐全、详实、规范,符合设计要求,并应及时整理、汇总分析,并提供给设计单位,修正、完善设计。5.路基上铺设轨道前,应对路基变形作系统的评估,确认路基的工后沉降和变形是否符合设计要求。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按设计要求进行观测,观测数据不足以评估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延长观测期或采取必要的加速或控制沉降的措施。6.评估时如发现异常现象或对原始记录资料存有疑问,可进行必要的检查。竣工验交时,沉降观测设备和观测资料应与工程同时移交给工程接收单位。第二节路基沉降观测和分析(一)观测点布置和观测频次1.n路基沉降观测应以路基面沉降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路基沉降观测断面的设置及观测断面的观测内容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地基处理方法、路堤高度、堆载预压等具体情况,结合沉降预测方法和工期要求确定观测方案。沉降观测可在线路两侧地基、路肩和线路中心设置观测桩、在地基和基床底层的顶面设置剖面沉降管,或在线路中心设置沉降板。2.沉降观测断面的间距一般不应大于50m,对于地势平坦、地基条件均匀良好、高度小于5m的路堤或路堑可放宽到100m;对于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地段应适当加密。沉降观测装置应埋设稳定,观测期间应对观测装置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3.沉降水准的测量精度为1mm,读数取位至0.1mm;剖面沉降的测量精度为8mm/30m。路基沉降观测的频次不低于表13-1的规定。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或数据异常时应及时观测。表13-1路基沉降观测频次观测阶段观测频次填筑或堆载一般1次/天沉降量突变2~3次/天两次填筑间隔时间较长1次/3天堆载预压或路基施工完毕第1个月1次/周第2,3个月1次/2周3个月以后1次/月无砟轨道铺设后第1个月1次/2周第2,3个月1次/月3~12个月1次/3月(二)评估方法和判定标准1.评估工作应根据下列资料综合分析:1)路基沉降观测资料、路基地段的线路设计纵断面图、工程地质纵横断面图、设计图纸和说明书、沉降计算报告等相关设计资料。2)施工过程、施工核查以及填料、级配、地基和压实检验情况等施工资料。施工质量控制过程和抽检情况等监理资料。2.路基沉降预测应采用曲线回归法,并满足以下要求:1)根据路基填筑完成或堆载预压后后不少于3个月的实际观测数据作多种曲线的回归分析,确定沉降变形趋势,曲线回归的相关系数不应低于0.92n。沉降预测的可靠性应经过验证,间隔不少于3个月的两次预测最终沉降的差值不应大于8mm。2)路基填筑完成或堆载预压后,最终的沉降和预测时间的沉降应满足下列条件:s(t)/s(t=∞)≥75%式中:s(t)——预测时的沉降观测值;s(t=∞)——预测的最终沉降值。注:沉降和时间以路基填筑完成或堆载预压后为起始点。3.路基沉降的评估应结合路基各观测断面以及相邻桥(涵)隧的沉降预测情况进行。4.全线无砟轨道路基工后沉降目标值为不大于15mm。第三节过渡段沉降观测和分析(一)观测点布置与观测频次1.过渡段沉降观测应以路基面沉降和不均匀沉降观测为主,可在线路两侧设置地基和路肩观测桩,或在线路中心设置沉降板;在过渡段范围宜沿线路斜向对角线布置剖面沉降管,并在管口设置沉降观测桩。2.不同结构物的起点应设置沉降观测断面,距结构物起点5~10m处、20~30m、50m处应分别设置观测断面。剖面沉降宜沿线路斜向连续观测。3.沉降观测装置的具体埋设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且埋设稳定。观测期间应对观测装置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4.沉降水准的测量精度不低于1mm,读数取位至0.1mm;剖面沉降观测精度不低于8mm/30m。5.沉降观测的频次不低于表13.1的规定。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或数据异常时应及时观测。(二)评估方法和判定标准1.n过渡段工后沉降的分析评估应沿线路方向考虑各观测断面和各种结构物之间的关系综合进行。2.对线路不同下部基础结构物之间以及不同地基条件或不同地基处理方法之间形成的各种过渡段,应重点分析评估其差异沉降。3.评估工作应根据下列资料综合分析:1)过渡段不同结构物的基础沉降观测资料。过渡段区域的工程地质纵横断面图、设计图纸和说明书、沉降计算报告等相关设计资料。2)施工过程、施工核查以及填料、级配、地基和压实检验情况等施工资料。施工质量控制过程和抽检情况等监理资料。4.过渡段沉降的预测评估方法参照本章第二节执行。5.过渡段不同结构物间的预测差异沉降不应大于5mm,沉降引起沿线路方向的折角不应大于1/1000。第四节沉降观测检验1.沉降观测装置和位移边桩的构造、结构尺寸和制作材料的规格、材质等应符合设计要求,且无影响观测精度的缺陷。2.观测断面数量及每一断面观测点布设数量、观测频次和精度应符合设计要求。3.观测断面及每一观测断面上观测点埋设位置的允许偏差应不大于20cm。4.使用观测设备应经过计量检定,精度达到要求。第五节验收评价机制凡要求进行预压或沉降观测的地段(部分),在进行下道工序前,必须进行专门验收和评价,待验收和评价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一)验收单位和组成由业主组织设计、施工和咨询监理组成验收评价组,对沉降观测资料进行分析评价,并写出评价报告。必要时,业主可委托第三方单位对沉降观测资料进行分析评价,并写出评价报告。(二)验收方式n业主通过联合验收或召开专家会的形式,对评价报告进行审查,并由专家签字确认。具体形式和程序由业主另行制定。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