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软土路基施工抛石挤淤法应用探究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基于软土路基施工抛石挤淤法应用探究

基于软土路基施工抛石挤淤法应用探究  摘要:在抛石挤淤法施工的过程中,施工方案的选择,施工所要注意的环节等都是需要研究分析的。本文以此为主题,来进行探析。Abstract:Intheprocessofconstructionwithmethodofcastingastonetoextrudesilt,theselectionofconstructionschemeandthelinkwhichneedstobepaidattentiontointheconstructionetc.needresearchandanalysis.Thispapertakestheaboveproblemsasthemetoexploreandanalyze.关键词:软土路基;抛石挤淤法;施工;注意;研究分析Keywords:softsoilroadbed;methodofcastingastonetoextrudesilt;construction;attention;researchandanalysis中图分类号:U21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2-0123-020引言8n在施工的过程中,方法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比较先进的施工技术能够保障施工的质量,加快工程的进度。因此,要对施工中的技术有足够的重视。在软土路基的施工中,通常采用的是抛石挤淤法。对于抛石挤淤法的运用,就是本文所要介绍的内容。1关于软土路基的介绍在我国的公路规范中,那些压缩量比较高的,强度比较低的软土层,就可以称为软土路基,在这种路基中,大多数是有有机元素的。对软土路基进行处理时,必须要依据物理中的两类力学性质,其一是淤泥的,其二是软土的;必须把多种因素考虑进去,其一是路堤的高度,其二是埋层的深度,其三是公路的等级,其四是材料场地的情况;可以采取多方面的措施,其一是换土,其二是抛石挤淤,其三是反压护道,其四是渗水,其五是土工材料,其六是塑料排水板,其七是粉喷桩,其八是碎石桩,其九是超载预压。对软土路基进行处理的目的有两个,其一是提高公路的承载能力,其二是提高公路路基的稳定性。2运用举例分析的方法在本文中,要对软土路基施工中的抛石挤淤进行重点讲解,为了能够有更好的讲解效果,决定用举例的办法。以某段公路的软土路基施工的抛石挤淤法来进行讲解。3抛石挤淤法的施工方案3.1对材料的要求8n在施工之前,对石料的选取是有一些规定的。片石是有一些要求的,其一是不容易被风化;其二是稍微有些硬;其三是尺寸大于或者等于0.3m;其四是在尺寸方面,可以有20%以下的片石,但是它们的块径不能够大于或者等于15cm。除此之外,对料场要进行抽查,也就是从每个料场挑出几组,来进行测试,片石的材料有比较大的变化的,就需要再次检验,力求片石的抗压能力符合工程的要求。对于那些块径比较大的石块,在使用之前,一定要再次破碎,达到施工的要求为止。在进行填料时,不能够有杂物混入其中,比如,树叶,塑料。与此同时,还必须要保证它的含泥量绝对不能够超过3%;粒径的最大数值小于或者等于垫层以及虚铺的厚度数值的2/3,而且要比50mm小。3.2在施工的过程中,所需要的机械设备为了快速而又出色地完成任务,就必须对要使用的机械设备有慎重的选择。在本项工程中,为了完成运输的任务,要使用的机械设备是自卸汽车20台左右,重量在15吨左右;为了能够出色完成挖以及装的任务,要使用挖掘机3台,它的挖掘深度在1米左右;为了出色完成碾压的任务,要使用的机械设备是振动压路机2台,它的重量是22吨左右。除此之外,还需要有其它的机械设备,比如,推土机1台,洒水车1台。3.3施工之前的准备8n存在那些比较难以处理的池塘,这些池塘的治理难点,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其一是淤泥较厚,其二是水比较深,其三是淤泥比较难以清理。对于这些池塘,一般来说,使用的是围堰抽水的办法,大致的施工程序是,把低洼处的杂草清除,探清楚要抛填的深度,以及硬下卧层横坡。在施工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利用当地的地形,修建简易的捷径,从而使运输的车队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到达预定的地方,这样做,可以节约施工成本。3.4把片石抛入的工作当把片石运输到预定的地点之后,就可以使用挖装的机械设备了,利用这些机械设备来完成抛石的任务。抛石向外要一步步推进,这样做,就可以把池塘内的淤泥挤出去。当底部的横坡的向外片石运至指定地点后,利用挖装机械进行抛石作业。当坡度比1:10还要陡时,就应该从高的一侧向低的一侧抛投片石,尽量在比较低的一侧多填一些片石,在抛填的第一层尽量要厚一些,要能够承受压路机,等到把片石完全压进淤泥中之后,再继续抛投。当压路机在上面工作时,不再发生下沉的现象,这时就可以停止抛填了。3.5把石质材料平整这些抛填的石质材料,要使用推土机来把岩块平整。对于那些比较大的石块要让它的碾压密度达到一定的标准,尽最大可能使它们平整。如果有机械设备不能达到平整目的的地方,可以人工进行平整。当达到设计中所要求的标准后,就要在上面铺上碎石层,之后再用推土机进行碾压以及推平,在这个过程中,要尽可能使碎石块分布得均匀。3.6对路基进行碾压8n要用22吨的振动压路机来进行碾压,在碾压时,要分层来处理。在进行碾压的过程中,应该先对筑面的两侧进行碾压,在这个程序中,也是有先后之分的,首先压路基侧,然后压外侧,最后才碾压中间。在行和行的交接处,必须要有重叠,重叠要在0.4米与0.5米之间,前后相接的地方也要有重叠,重叠在1米与1.5米之间,要保证碾压得足够密实。在进行碾压时,静压一次,之后,利用低频进行碾压,首先是高振幅碾压两次,再低振幅碾压两次,在这个程序的结尾,需要静压一次。  3.7对施工的结果进行检测在对碾压的密度进行检测时,有两个方法是比较好的,其一是灌砂法,其二是灌水法,虽然这两种检测的方法比较好,但是工作量太大。3.8对路基进行修整,使其成型在抛石进行填层的工作完成以后,要对全部的工程进行检测,确定合格无疑之后,才可以按照l:2的坡度来进行修整。上部的填方任务完成以后,就需要对上部填方的路基按照一定的坡度来进行修整,并且要拍实。坡度的比例是l:1.5;在修整时,应该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在修整时,需要先机械再人工。路基的顶面,它的纵向坡度应该与设计的要求相符合,横向的坡度则应该是4%,坡尽量在路基的外侧。4路基施工的尾声8n抛石挤淤的方法所做到的,只是把软土路基处理得比较好,在该项任务完成之后,需要进行检测,确定合格之后,才可以对路基的基床进行填筑。填筑的工作,要分八个程序,其一是施工准备,其二是填料试验,其三是基底处理,其四是分层填石整平,其五是振动碾压,其六是检验签证,其七是路堤整修,其八是边坡整修,从而使工程的质量得到保证。5在施工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8n在施工的过程中,有着众多的注意事项。其一是铁路的线路狭长,因此,在施工的过程中,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搭建一些简易的捷径,或者是对正在施工中的路基进行充分利用,以此达到缩短路径,节约时间,节约成本的目的;其二是在施工之前,对所要使用的石质材料要严格检查,容易风化的不选用,粒径太小的不选用,抗压能力不够的不选用;其三是在夜晚施工的时候,应该对施工的顺序进行合理安排,并且要配备有可以让工程顺利的照明设备;其四是在施工的过程中,要防止石料的铺筑过于厚;其五是在地基的范围之内,不应该留有孔洞;其六是在施工的尾声,在进行挖掘的过程中,不可以影响这个区域的稳定性;其七是在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使边坡足够稳定,一定要防止边坡发生坍塌的现象;其八是填筑的质量会对路基的质量有比较大的影响,因此,在抛石挤淤的过程中,要慎之又慎;其九是在抛石挤淤法的施工过程中,施工的长度不应该过于长,应该按照四个分区以及八个流程来进行,四个分区分别为填石、整平、碾压以及检测,八个流程上文已经讲过了,在施工之前,应该提前做出安排,在安排时,一定要全面而又紧凑;其十是路基碾压的工作完成后,一定要检测确定达到要求以后,再进行填筑;其十一是在抛石挤淤的工作完成以后,经过检查确定合格无疑之后,才可以进行填筑的工作,与此同时,还要经常洒水,以确保湿润;其十二是在比较安全的区域进行施工,在施工之前,需要办理一些与之相关的手续,需要对防护工作认真落实,在防护工作中,必须要由专人来防护。6施工后的沉降在对路基进行填土的施工中,压密沉降是属于永久沉降的,它主要是发生在两个阶段,其一是在施工的阶段;其二是在施工完成以后,所要发生的沉降现象,也就是施工以后的沉降。工后的沉降量太大,就说明填土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一是它的压实的密度没有达到标准,其二是它的强度比较低,其三是它容易发生变形的现象,其四是它很容易造成病害的产生。7结语在公路的建设中,对软土路基的施工中,也许抛石挤淤法是比较先进的,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它终将会落在后面的。因此,要求工作人员不要满足于现今的技术,定要勇于创新,研究开发出新的技术来。参考文献:8n[1]张峰岩.石灰处理路基弱膨胀土的施工质量管理[J].安徽地质,2010,17(4):216-217.[2]董谦.宁西铁路南阳地区膨胀土路基施工技术[J].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2009,16(3):156-157.[3]许有飞,邹云.复合式锚杆挡土墙在石忠高速公路上的应用[J].公路交通技术,2011,19(2):106-107.[4]陈卫东.水泥搅拌桩处理软土地基施工技术[J].安徽建筑,2012,14(6):161-162.[5]蒋松云.堤防工程施工常见软土地基处理措施的分析与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09,15(31):206-207.[6]张永.含砂低液限粉土路基改良施工技术[J].铁道建筑技术,2007,11(2):126-127.8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