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4-26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市政道路填石路基施工质量其控制要点
市政道路填石路基施工质量及其控制要点[摘要]市政工程的质量保证是一个综合过程,涉及设计、施工、管理等每一个环节,随着城市交通的发展,对市政道路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道路路基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到路面使用效果,市政道路路基质量控制的要点是结构稳定性、强度和水温稳定性,如何达到这一效果是每个施工人员需要关注的课题之一。[关键词]路基施工质量市政一、前言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对于市政道路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载重车辆的增加更是提高了对市政公路强度与承载力的要求,因此对于市政道路施工的质量问题越来越为人们关注。而路基施工则是城市道路施工的一个重要环节,关系到整个道路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掌握正确的路基工程施工工艺及施工方法,提高市政公路路基施工质量控制能够有效地延长市政公路施工寿命,减少公路维修、翻建对城市交通的影响。市政公路路基施工质量的提高能够有效的提高公路建设投资的经济性,n市政道路填石路基施工质量及其控制要点[摘要]市政工程的质量保证是一个综合过程,涉及设计、施工、管理等每一个环节,随着城市交通的发展,对市政道路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道路路基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到路面使用效果,市政道路路基质量控制的要点是结构稳定性、强度和水温稳定性,如何达到这一效果是每个施工人员需要关注的课题之一。[关键词]路基施工质量市政一、前言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对于市政道路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载重车辆的增加更是提高了对市政公路强度与承载力的要求,因此对于市政道路施工的质量问题越来越为人们关注。而路基施工则是城市道路施工的一个重要环节,关系到整个道路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掌握正确的路基工程施工工艺及施工方法,提高市政公路路基施工质量控制能够有效地延长市政公路施工寿命,减少公路维修、翻建对城市交通的影响。市政公路路基施工质量的提高能够有效的提高公路建设投资的经济性,n满足现代城市建设过程中车辆行驶的需求,为城市经济发展、市民出行提供良好的基础。二、市政道路填石路基施工质量及其控制要点1、路基施工准备在进行施工前,一般先进行砍树挖根清草皮,即把基底表面处理干净,完成后要先进行碾压夯实。土质台阶的开挖必须要达到层次清,土层稳,开挖后一定要挖到旧基础。如有松动处要深入开挖。进行帮宽前,技术人员需要充分准备,联合施工管理人员拟定填方层次及进度,而回填材料一定最好是接近原路土质。大中修工程和改建工程中,都要进行旧路处理,找出翻浆和弹软。处理翻浆一般要准备充足,开挖后马上回填,避免遭雨。而小块翻浆,要开挖成方形或长方形,这样的形状最利于土质间的应力分配。处理弹软则一定要找到病灶,确定是由于点(翻浆)还是面(土质情况)n造成的,对于已弹软的路段,开挖后的土,原则上予弃掉。如当地土源不足,需进行晾晒除掉粘土块和杂质后方可二次使用。2、填料的级配控制根据道路工程建设中的实际经验,填石料在相当大的级配范围内,其压实干密度均能达到一个较满意的值。即使在填料级配较差的情况下,其密实后的填料仍能提供较高的力学强度和较低的压缩变形量。这从试验上证明了填石路基可不对填料级配作出特殊要求。在填石路基施工中,施工单位常常需要进行现场填石料级配试验(如要确定填石料的最大干密度,必须知道填石料的级配范围)。试验工程的大量筛分试验中已经证明,同一挖方段落挖出的石方,在施工方法、最大粒径控制相同的情况下,其填料的级配也基本相似。这为各填方施工段落填料大致级配范围的确定提供了可能性。填石料的级配一方面受岩石本身的节理、裂隙发育情况和岩石本身强度的影响,同样也受到爆破参数、开挖方法等的影响。前者是无法改变的自然特性,但后者是可以通过正确的爆破试验来改善。在开挖石方时,应尽量选用爆破最优参数,在铲运过程中,注意粗细料的均匀搭配。对填石路堤的施工,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3、填料的压实从不同碾压遍数的压实孔隙率看,在碾压以后,填石料的压实孔隙率均可满足路基区域的压实要求,这说明在现有施工机具的条件下,采用分层振动压实的方法进行填石路基施工可使填石路基达到压实要求。由于填石路基的压实质量主要靠施工工序进行质量控制,因此在大规模施工中应加强施工质量控制或采用较为严格的层厚控制标准。填石料的压实遍数一般由现场试验确定,它不仅仅和压路机功率、碾压参数有关,还和填筑层厚、最大粒径、填石类型、压实标准等因素有关。试验结果表明压实六遍以前,干容重增加较快,在以后逐渐减缓。在高程差检测结果中,这一现象更加明显,这说明填石路基较为经济合理的碾压遍数是六遍左右。4、填石路基压实参数的确定填料压实的最终目的在于提高路基的强度,增加其稳定性和抵抗变形的能力。在填石路基施工中,压路机的压实参数、碾压层厚和最大粒径、填料级配等是影响压实效果的主要因素。振动对填石的压实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振动时,填石料颗料处于运动状态,填料内部阻力大大减少甚至完全消失,有利于填料的压实;由于振动的碾压机械静重和压力波形式的动力作用,在填料中产生压应力和剪应力,促使颗粒克服粒间阻力,产生移动重新排列得到压实。根据研究资料表明13t的振动压路机振动时和无振动时土中的应力比为5:1。很明显,振动压实机械吨位越大其压实效果也越好,同时为使填石路堤的中下部能得到充分压实,应该选用压实功率较大的压实机械。因此,目前填石路堤的压实基本选用功率较大的25t振动碾。压路机行走速度越慢,填石料在单位时间内所承受的压实功也越高,其压实效果越好。但过慢的碾压行走速度又会造成压路机工作效率降低,增加压实成本。在填石路堤碾压中,压路机行走速度一般以2~4km/h为宜。5、填石路基的施工工艺经现场试验总结,振动碾压填石路基较合适的施工工序如下:运料——堆料——铺筑——大粒径料破碎——补充细料、人工局部找平——碾压——边坡码砌——压实质量检测——n达不到要求的段落下一层施工采取措施重新碾压。目前,填料的铺筑方法主要有三种。渐进式铺筑法铺料是运料汽车在新填的松料上逐渐向前卸料,并用推土机随时整平。这是大粒径填料最适用的铺料方法,其主要优点是:容易整平,容易控制填石料的填筑厚度,为重车和振动碾压提供较好的工作面。后退法铺料是运料汽车在已压实的表面上后退卸料,形成许多密集的料堆,再用推土机整平。这种方法适合于细料含量较多的填料以及细料土。用这种方法进行填石路堤施工,其填石料表面不易整平,层厚也不易控制,所以较少采用。混合法铺料是在已压实的层面上先用后退法卸料,形成一些分散的料堆,再在其上用渐进式铺筑法卸料,用推土机平整达到所要求的层厚,此法兼有渐进式摊铺法和后退法的优点,适合于层厚较大的情况。但混合法较渐进式铺筑法费工。6、大粒径料破碎、人工局部找平、局部补充细料运输到工地的填石料不可避免的存在局部大粒径料超标或铺筑过程中大粒径料有明显空洞、孔隙的问题,这时,应有专门的人员配合进行大粒径料的破碎和整平。工人在进行该工序时,对超粒径部分填料应破碎,对于高出初平层表面的大粒径料应搬走或就地挖坑摆放(在摆放过程中,注意应大面朝下)。在人工局部找平过程中,应注意对路基两边缘的地方进行整平。对于铺筑后表面明显缺乏细料的地方应补充细料。这几道工序都是由工人配合施工,它对于填石路基的压实有很重要的作用,对于功率较小的压路机具,更应加强这几道工序,从而保证填石路基有较好的压实质量。在以上工作完成后,填石路堤应表面平整,无明显大石露头,表面无明显的孔洞和孔隙。压实工作面上无多余填石料堆放,这样才可以进行下一步工作。7、填石路基的质量检测手段填石料由于其粒径大,颗粒分布不均,给质量检测带来较大的困难。从目前已有的质量检测方法来看,主要有试坑注水法、压实计法、沉降差法、承载板法、面波法等。由于强度和稳定是路基的两项重要控制标准,只要能保证压实填料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就能满足路基的使用要求,这就为表观沉降检测和抗力法检测提供了依据。面波检测是近年来才兴起的一种新型勘探检测手段。n面波检测有着其它方法无可比拟的优点,如不损伤工程实体、方便、快捷、理论上可行等。但是,由于被检测体结构组成的复杂性和现有仪器精度、软件处理的限制等,无疑更增大了面波检测的难度。可以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面波检测是填石路基压实质量检测的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方法。大量的工程实例和试验研究表明,只要能控制碾压参数,如层厚、碾压遍数、填料的级配等,再以一定压实功率施加于填石体,其压实填石料的性能必然是合格的。这说明了施工工艺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在填石路基的修筑中,采用容重、沉降差、面波检测填石路堤的压实情况,从中选择较合适的质量检测手段。8、路基防护工程路基防护是提高路基强度及稳定性不可缺少的环节,通常采用浆砌片石挡土墙、浆砌片石护坡、绿化种植护坡。砌筑材料采用结构密实,质地均匀、不易风化且无裂缝的硬质石料,其抗压强度不小干30mpa,并尽量选用较大的石料魂筑。块石选片形状大致方正,上下面大致平整,厚度不小于0.2m。宽度和长度约为厚度的1~1.5和1.5~3倍,用作镶面时,由外露面四周向内稍加修凿。片石选用具有两个大致平行的面,其厚度不小于0.15m,宽度和长度不小于厚度的n1.5倍,用作镶面的片石,选择表面平整,尺寸较大的石料并稍加修整,所使用砂浆配合比符合设计要求。三、结语道路路基工程是城市道路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市政道路路基施工技术难度不大,但是它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工程的质量、成本及工期。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有关施工规范及规程,注意加强施工管理,强化质量意识,对各工序施工按规范严格控制,不断提高路基路面的耐久性。参考文献:[1]路基施工技术王穗平《中国建筑出版社》2009年2月.[2]浅议路基施工技术徐海峰廖颖玲《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2010年第18期.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