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4-25 发布 |
- 37.5 KB |
- 3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峨秀湖片区市政道路工程纬五路初步设计毕业论文
峨秀湖片区市政道路工程纬五路初步设计毕业论文目录第1章概述11.1峨眉山市旅游文化的概述11.2峨秀湖旅游文化项目的概述11.3峨秀湖片区市政规划道路的概述21.4此次设计的主要内容说明以及论文结构2第2章沿线自然地理条件说明42.1峨眉山市地区的地形、地貌特征42.2纬五路沿线地质特征42.3峨眉山市的气候条件以及评价52.4相关的水文地质条件以及腐蚀性评价52.5规划线路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综合评价62.5.1稳定性评价及抗震设防62.5.2土层的工程性质评价7第3章纬五路主要技术标准选择83.1道路设计年限以及设计全长、路宽定义83.1.1路宽的具体划分原则83.2道路交通量的确定以及相关参数说明93.2.1交通量的大小确定93.3周边环境的整治处理办法10第4章纬五路平面设计114.1道路桩号设置与自然标高的读取原则114.2纬五路的道路直线段设计114.3纬五路的道路平面曲线段设计11第5章纬五路纵断面设计135.1纬五路纵断面道路纵坡与坡长确定原则135.2竖曲线的设计与调整145.2.1竖曲线设计的规范要求145.2.2竖曲线的调整145.2.3纬五路竖曲线计算14第6章纬五路横断面设计176.1横断面路拱横坡设置176.2横断面路缘带尺寸定义176.3纬五路横断面标准图17第7章纬五路路基路面设计197.1纬五路路基设计197.1.1路基换填以及持力层选择197.2纬五路路面设计207.2.1交通量与当量轴次确定207.2.2沥青路面与混泥土路面选择207.2.3路面结构层设计参数21n7.2.4面结构层设计结果22第8章纬五路排水设计268.1纬五路雨水排水设计268.1.1雨水管道平面路线设计268.1.2雨水管道纵断面设计268.1.3标准雨水横断面设计278.2纬五路污水排水设计278.2.1污水管道平面路线设计278.2.2污水管道纵断面设计278.2.3污水横断面设计27第9章纬五路交叉口设计289.1纬五路交叉口设计原则289.2纬五路交叉口设计参数计算299.3纬五路交叉口设计成果30第10章存在的问题以及改善措施3110.1规划道路与周边环境处理3110.2平曲线设置3110.3设计年限与相关问题31结束语32附录Ⅰ33致谢35参考文献36nn第1章概述1.1峨眉山市旅游文化的概述属于四川省乐山市管辖的峨眉山市是一个以旅游为主要城市经济来源的城市,城市的行政级别是县级市,峨眉山位于东经103°10′30″~103°37′10″,北纬29°16′30″~29°43′42″之间,即四川盆地的西南方向。峨眉山市坐落在高山与平原的过渡带中,西南方向背靠大小凉山,东北方向面向平原,即川西平原。全市管辖面积大约1200平方公里,管辖范围内坐落着12个小镇以及6个乡村,总共拥有245个行政村、19个社区。2012年尾的全市户籍人口调查显示,峨眉山大约有43.5万人,其中峨眉山市从事农业以及相关附属产业的人口大约有24.8万人,从事其他工作的人口大约18.7万人。峨眉山市在古时候隶属于蜀国,蜀汉年代到两晋以及南北朝时期属于郡南安县的管辖地区,北周武帝保定元年时期正式建立并命名为平羌县,隋朝开国的第三年将平羌县改名为峨眉县,历史上的峨眉县是属于眉山郡管辖的县城,1988年9月将峨眉县改名为峨眉山市。峨眉山拥有独特的旅游文化,是一座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古城,在这里儒家文化,佛家文化,道家文化以不同方式展现出了不一样的色彩,因此形成了峨眉山独特的佛禅文化,茶文化以及武术文化,峨眉山市以这三种独特的文化为中心在全球都非常闻名。到了今天为止,峨眉山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峨眉山市关于旅游,最闻名的风景点是峨眉山,峨眉山是5A级风景名胜区,也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一直都有“仙山佛国”和“地质博物馆”的称呼。1.2峨秀湖旅游文化项目的概述峨秀湖是坐落在峨眉山下不远处的一个度假的好地方,它是峨眉山市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峨眉山市重点打造的一个旅游项目。峨秀湖旅游景区的规划布局,是将峨秀湖作为核心,以环绕湖岸的人行道和行车道为主要交通环线,沿着湖岸建设三个大区,分别是靠北边的娱乐美食休闲区、靠南边温泉养生度假区以及正在修建的高铁商务购物集散区,以上规划的内容简称为“一核两环三片区十景点”,它是按照国家级的旅游景区建设的。围绕峨秀湖片区的交通非常发达,通向峨秀湖的道路包含有高铁、国道、城市道路,连接着乐山、成都在内的数个大中小城市,因此峨秀湖成为一个都市慢节奏生活的体验区,成为一个放松心情的好地方,并且由于峨眉山市独特的气候条件,夏天的峨秀湖地区在闷热的四川盆地中别具一格,这里气候凉爽宜人,是一个避暑以及养生的好地方。n峨秀湖片区因为定义为旅游景区,所以沿区种植了大量的植被;在湖区内拥有包括常年生活在水边的稀有鸟类一千三百多只。这里可以观赏动植物于薄雾之晨,亦可划船垂钓于夕阳之下,这使得整个旅游片区拥有了山水相容,人与自然和谐相映的美丽风景特色,也让整个旅游景区变成丰富多彩,一年四季都可以观赏休闲。1.3峨秀湖片区市政规划道路的概述包含了路网规划的峨秀湖片区旅游文化项目中就囊括了纬五路在内的片区道路,这些规划道路联合形成了现在的规划道路网,片区的规划道路以峨秀湖为中心,环绕湖岸建设的道路四通八达,其优点在于:第一,加强峨秀湖片区的交通流动;第二,规划道路的建设是将来的建筑规划中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第三,将片区的旅游项目与峨眉山市的其他旅游文化进行了互动,形成了一个关于旅游业的整体;第四,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以及峨眉山市的经济发展。市政规划道路在发展峨秀湖片区的旅游项目中拥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而针对纬五路的初步设计就是本次设计的内容。纬五路在路网规划中全路段等级定义为城市市政道路中的支干路,纬五路包含了两个不同的设计区段,这两个区段按照路网规划,其区别在于全长495.6m的道路,它的设计速度采用50km/h,道路宽度30m;而道路全长352.197m的道路,它的设计速度采用40km/h,宽度为20m;纬五路的道路设计使用的年限拟定为12年。纬五路的地理位置图1-11.4此次设计的主要内容说明以及论文结构此次纬五路的设计,是以峨眉山秀湖市政道路的规划文件为材料,在进行了现场勘查以及可行研究后的所做的初步设计,在设计内容中有部分数据是根据规划要求而采用的,因此没有相关计算。设计包含了关于市政道路的基本设计要素,其设计的内容如下:n概述 介绍本次毕业设计所研究的道路的相关设计背景、设计的原因以及设计道路的规划现状以及设计意义。第二章 介绍沿线自然地理条件,包括地形、地质、地貌条件;水文条件等第三章 介绍道路设计中的主要数据选择;第四章 介绍道路平面设计的相关内容以及计算说明;第五章介绍道路纵断面设计的相关内容以及计算说明;第六章 介绍道路横断面设计的相关内容以及计算说明;第七章介绍道路路面结构设计的相关内容以及计算说明;第八章介绍道路雨污水设计的相关内容。第九章介绍沿线道路中的交叉口设计的相关内容以及计算说明;第十章存在问题及改善措施探讨;总结附录参考文献致谢n第2章沿线自然地理条件说明地理条件的勘查是道路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是道路设计的必要前提条件,是道路设计的设计计算基础。2.1峨眉山市地区的地形、地貌特征峨眉山地区处于多处断裂带内,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断裂带的挤压变形而产生了峨眉山这一座高山,同时也因此造成峨眉山地区独特的地形特征,即峨眉山市地区由多个断层与断裂带构成;峨眉山市地区的地貌特征根据构造形成的原因可以分为侵蚀地貌以及堆积地貌。峨眉山的独特风景也是因此而形成的。2.2纬五路沿线地质特征规划中的纬五路的路线范围内的地貌特征是浅丘地貌、斜坡和冲沟处,线路区的地形多为斜坡以及梯田状,在部分地段有距离3~5米的陡坎。纬五路规划路线内不存在相对较大的断裂带,新的板块运动比较缓慢,但是在宏观上看该地区属于缓慢上升地区的一部分。纬五路的沿线土样构成根据现场勘测结果显示如下:(1)表层土:由于在规划道路线上有大量的农用耕地以及果树园林,加之修建道路以及建筑等造成的回填,因此形成了多为卵石和粉质粘土所构成的表层土。在表层土下还拥有大量的植物根须以及伴生昆虫的洞穴等等,根据钻孔数据显示表层土样的厚度一般为0.40~2.50米。(2)第二层土为粉质粘土:在纬五路全路段上分布的第二层土是一种在斜坡及坡顶地段总体呈软塑~可塑状,在冲沟水田及鱼塘附近呈流塑~软塑状,在湿润条件下可搓成约2mm圆条,干强度较高,无光泽,捻面较光滑,零星夹有卵石,分布不均,局部富集,标贯试验击数4~5击(软塑~可塑)、1~2击(流塑状)的粉质粘土。液限32.50~38.10,塑性指数13.9~15.7。随孔深不同,含水率的变化,所处的状态有差异,总体上是表层较软下段较硬,阴雨天气较软,晴天较硬。根据钻孔数据显示第二层土样的厚度一般为0.40~4.00米。(3)第三层土为含卵石粉质粘土:在纬五路全路段上分布的第三层土是冰水积堆积成因,呈软塑~可塑状,在湿润条件下可搓成约2mm圆条,粘性、韧性中等,干强度中等。含有卵石,成份以花岗岩、玄武岩等为主,含量约占10~30%,粒径多在20~60mm之间,分布不均,局部富集。N120试验校正击数1.0~7.0击,根据钻孔数据显示第三层土样的厚度一般为1.70~7.10米。(4)n第四层土为卵石质土:在纬五路全路段上分布的第四层土,冰水堆积成因,呈杂色,湿~饱水,石质成分以花岗岩、玄武岩、石英岩为主,质硬,呈圆~亚圆状;粒径多在10~80mm之间,最大粒径可达300mm以上,含量分布不均,随密实度不同而变化,据现场筛分试验:≥200mm占10~25%,≥60mm占35~50%,≥20mm占52~65%,余为砂粒及泥质物充填,局部充填物富集。密实度以稍密为主,局部地段为中密。N120试验击数3~14击。厚度大,未揭穿,根据钻孔数据显示第四层土样的厚度一般为2.40~6.50米。2.3峨眉山市的气候条件以及评价在整体上呈现垂直分布的气候条件是峨眉山市的一个明显特征,在峨眉山的最高点的气温与山脚下的气温差距可以达到14摄氏度。峨眉山市地区在冬季的最低温度大约在零下4摄氏度左右,冬季的平均气温在4摄氏度左右;夏季的峨眉山市的最高气温大约在25摄氏度左右,因地理位置的原因,这里在夏季的气候反而宜人居住。峨眉山市地区是中国降雨天数最多的地区,降雨较平凡,雨水量较大,年平均降雨量大约2000mm左右,峨眉山市区段内的降雨有导致中度左右洪灾的情况发生。2.4相关的水文地质条件以及腐蚀性评价1、地表水由于降雨量与降雨平凡的气候原因,又因峨眉山市地区的地质构造因素,峨眉山市地区的地面水系丰富,在设计路段内的梯田以及溪流众多,地表水系最终汇流终点是峨秀湖内。根据现场的勘测结果显示,纬五路路段的地表水包括:(1)鱼塘,其水深大约在0.50~3.00米之间;(2)水田,其水深大约在0.05~0.40米之间;路段内没有洼地和地表残留积存水,因此纬五路路段内的地表水主要是鱼塘蓄水以及水田积水。2、地下水按照峨眉山秀湖地区的水文与地质资料,在依据现场勘测的结果可以得知,峨秀湖片区道路的地下水的形成原因多为上层土的积水以及松散堆积层孔隙水,这两者的特征为:(1)上层土的积水,因土样中的第二第三层土样的性质导致了地表水的积蓄,积水多存在于这两层土样中。水位受地势变化而变化,由地表水及大气降水补给,往低处排泄,随地势变化而变化,无统一地下水位。(2)松散堆积层孔隙水。主要赋存于卵石质土中,透水性及富水性强,年变幅约2~3,渗透系数25~30m/d,受大气降水、地表水入渗补给,往低处排泄。勘察时揭露的地下水为上层滞水与松散堆积层孔隙水的混和水位,水位埋深0.20~7.00米,标高435.98~460.25米,无统一水面,水位随地势变化而变化。腐蚀性评价:n由于纬五路施工地段不仅湿润,而且土壤的透水性非常强,再根据规划的地段的水文地质资料可以判断地下水导致的施工时施工器材以及施工材料的腐蚀性评价为轻微腐蚀。相关的数据如下表2-1,2-2所示;地下水的腐蚀性评价表2-1评价项目腐蚀介质界限指标实测指标腐蚀性等级评价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评价硫酸盐(SO42-)含量(mg/L)<30063.52~91.84微镁盐(Mg42+)含量(mg/L)<20001.45~1.65微铵盐(NH4+)含量(mg/L)<5003.50~4.20微苛性碱(0H4-)含量(mg/L)<430000.00微总矿化度(mg/L)<20000644.10~350.90微PH值>5.07.08~7.22微侵蚀性CO2(mg/L)<150.00微HCO3-(mmol/L)>1.02.50~2.66微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腐蚀性评价水中的Cl-含量(mg/L)【Cl-】<10026.84~36.12微地下水的腐蚀性评价表2-2评价指标评价项目指标试验值标准值试验值腐蚀等级土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评价硫酸盐(SO42-)(mg/kg)<45033.84~47.91微镁盐(mg2+)(mg/kg)<300014.93~19.96微PH值>5.57.34微土对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腐蚀性评价(Cl-)(mg/kg)<25074.29~79.22微2.5规划线路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综合评价根据上述的施工地质地貌特征以及水文气候特征因素,可以总结出施工路段的工程地质评价,并总结出设计路线时的一些预先注意事项。2.5.1稳定性评价及抗震设防(1)构造稳定性。线路区地质构造条件较简单,无断裂通过,区域构造稳定,适宜筑路。(2)稳定性。线路区未见滑坡、崩塌及泥石流、地面塌陷等不良地质现象。综合分析,场地整体稳定,适宜工程建设。(3)斜坡稳定性。由于路段的斜坡最大不超过三米,根据土样特征可以得出边坡的挖方坡率为1:1.5,填方的放坡坡率为1:1。(4)关于地震可能导致的土壤液化情况的评价。纬五路设计路段的现场勘查结果显示没有发现可能导致土壤液化的沙土以及粉土,因此不存在土壤的液化问题。n2.5.2土层的工程性质评价根据前文所述的土壤特征可以得出下面的一些结论:(1)表层土因成分复杂,属于挖除土。(2)第二层粉质粘土可以承载的基本允许值的大小为140Kpa,这层土可以作为路基设计及雨污水管管涵设计中的持力层。(3)第三层土为含卵石粉质粘土,这层土拥有比较高的承载能力力,并且土层的埋深恰到好处,因此这层土也可以作为路基设计及雨污水管管涵设计中的持力层。n第3章纬五路主要技术标准选择纬五路道路的初步设计包含了纬五路的设计年限、道路设计全长、道路宽度划分、设计交通量及相关的参数说明以及对周边环境整治处理的设计。3.1道路设计年限以及设计全长、路宽定义纬五路在设计年限上考虑市政道路的更新情况,依照相关的要求以及对道路的综合评价,在初步设计中采用的设计年限是12年。纬五路在路网规划中全路段等级定义为城市市政道路中的支干路,全长847.797米的纬五路包含了两个不同的设计区段,这两个区段按照路网规划,其区别在于全长495.6m的道路,它的设计速度采用50km/h,道路宽度30m,而道路全长352.197m的道路,它的设计速度采用40km/h,宽度为20m。3.1.1路宽的具体划分原则道路宽度包括车行道宽度、人行道宽度以及非机动车道宽度。对于纬五路的道路宽度的划分,需要下面的一些数据:(1)车行道。根据道路行车的速度的不同,可以在规范中查阅相关的道路宽度的规定。对于行车道的宽度其数据如下表3-1:表3-1车型及车道类型设计速度(km/h)>60≦60大型车或混行车道(m)3.753.5小客车专用车道(m)3.503.25(2)人行道。对于人行道宽度的定义如下表3-2:表3-2项目人行道最小宽度(m)一般值最小值各级道路3.02.0商业或公共场所集中路段5.04.0火车站、码头附近路段5.04.0长途汽车站4.03.0根据上表的数据可以知道,纬五路的设计路段属于各级道路分段,因此只要满足最低的人行道的要求就可以了。n(3)非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的宽度是根据下表3-3所示内容选择的:表3-3车辆种类自行车三轮车非机动车道宽度(m)1.02.0按照规划定义的道路宽度值,采用的非机动车道的宽度值为2.0m。总结:按照上述的选择情况,在纬五路设计中,采用的具体道路宽度可以列表3-4如下:表3-4单侧人行道宽度(m)单侧车行道宽度(m)单侧自行车道宽度(m)三十米宽度的道路63.52二十米宽度的道路33.503.2道路交通量的确定以及相关参数说明我们在认识交通量的定义前,应该知道,在初步设计中,交通量的确定是计算道路路面结构以及确定道路设计使用年限的理论基础,针对交通量的大小可以确定出不同道路区段的交通服务水平。3.2.1交通量的大小确定因为纬五路是作为新建道路来修建的;新建道路的设计参数中不包括道路的车辆通行数据,因此在确定交通量的大小值上,我们采取方式是根据道路定义的规划交通任务等级确定,具体划分见表3-5所示:交通量的等级表3-5交通等级BZZ-100KN累计标准轴次Ne(万次/车道)中型以上货车及大客车(日/辆)A特轻交通<100<300B轻交通100~400300~1000C中交通400~12001000~4000D重交通1200~25004000~10000E特重交通>2500>10000n因为纬五路在峨秀湖片区市政道路规划项目中属于次干路,承担的交通量并不巨大,但是考虑到峨秀湖片区作为旅游文化中心,在以后交通量或会加大,因此选择中度交通等级的交通量。在选择标准轴次的问题上,根据道路的宽度数据,初步确定的Ne为800万次/车道。在路基路面设计中将会涉及交通量的相关数据,因此在此处就不再详细说明相关参数的设计计算了。3.3周边环境的整治处理办法在峨秀湖片区的市政规划道路中的工程竖向规划说明图中可以看出,以纬五路为中心的沿路地段,将更改为包括规划建设用地、植被绿化用地在内的数个用地区段。依照峨秀湖片区道路的地形平面图可以知道,纬五路地段存在许多的梯田以及果树园林,特别的,在道路桩号为K0+580左右有一个鱼塘。在设计过程中按照规划的用地处理办法,本次的纬五路初步设计中将不考虑部分设计因素,具体影响因素以及解决相关问题的办法见下列:(1)涵洞设置。涵洞的设置是为了在道路区段上出现交汇水系或者低洼地势处全道路无法排水时设计的,但是在规划中,将不再考虑涵洞的设置,排水的设置依靠雨污水管道排水,以及通过道路纵坡调整来进行排水设置。(2)排水沟设置。排水沟的作用与涵洞大至上是一样的,主要用于方便沿路段雨水的排放,由于排水沟的设置对旅游文化项目中的道路的美观以及使用安全、使用方便程度上有非常不利的影响,因此在此次设计中将不予考虑排水沟的建设问题。全路段的排水与代替涵洞的排水方式一致。(3)征地界的设置。在道路修建中,会考虑到修建道路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因此产生的占用道路周边部分面积的情况。在此次设计中,明确知道在修建道路结束后,会对道路周边的用地进行与旅游项目有关的改造,因此,不予考虑征地界。第4章纬五路平面设计n在峨秀湖片区旅游项目市政道路规划中已经确定了部分道路的基本数据,其中包括有:道路的全长、道路的所在地理位置、道路的起终点标高、道路路段上与其他规划道路相连接的交叉口的位置,直线段的设计,平曲线线段的设计等,本次设计针对以上内容中的路线的相关计算参数将进行数据验证。在独立设计的纬五路的平面设计内容中包括在确定了路网规划中道路的总长后对道路的里程桩号的布置、里程桩号所对应的自然标高的读取。4.1道路桩号设置与自然标高的读取原则桩号设置:在纬五路规划路线中,道路的总长度以及道路宽度等已经确定,我们可以先拟定道路的起始点,按照横断面设计需求的桩号要求,即每20米桩号布置一个桩号点的规则,以及需要标注的特别点的桩号,如QZ(曲中)点、JCK(交叉口)点等,在道路全长中一共包含了所需要标注的桩号一共47个桩号点。自然标高读取原则:确定自然标高的方法,在本次设计中采用了不同的两种,第一个方法是:人工读图,在地形图上找到已经确定好的纬五路,在读取道路中桩时,预先读取与该点交汇或者相邻的等高线以及控制点的高程,然后根据内插法读取出道路中桩的数据;第二个方法是在已确定的纬五路所在的地形图内,使用鸿业软件读取地形图中的高程离散点,根据内插法确定所读取的点的高程。两者所读取的数据在绘制出道路纵断面自然标高文件时可以看出大致是相同的。4.2纬五路的道路直线段设计直线段的设计,可以使线性更加优美,在城市市政道路中,特别是旅游区的道路中,可以规避因超车、违章占道引起的交通堵塞,有利于疏通交通。纬五路的两条与平曲线相接的直线的长度分别是:495.6m和222.269m,即直线段的长度并不长,不会因此产生行车视距疲劳。由于在初步设计中已经确定的道路平面圆曲线只有一个,并且该圆曲线在两段直线之间,因此直线段的长度不考虑直线段的最小长度。4.3纬五路的道路平面曲线段设计纬五路上的平曲线的桩号为K0+495.6~K0+625.528,全长为129.928m,圆曲线半径为150m。我们需要验证这段曲线是否需要超高加宽。对纬五路上平曲线的验证,在规范中可以查知圆曲线设计的基本要求,详细要求如下表4-1所示:公路最小圆曲线半径4-1设计速度(km/h)504030不设超高最小半径(m)400300150设超高的最小半径(m)一般值20010065极限值1006030由上表可知,在纬五路上的这条平曲线段的设计速度为40km/h时,该平曲线是需要设置超高的。又因为当设计时速为40km/h时,纬五路上的这条平曲线的不设超高最小半径300m远远小于圆曲线设计的最小半径150m,因此,该曲线需要设置与直线相连的超高缓和段。n超高缓和段的设计包括了下面的一些内容:(1)最大超高横坡度不能大于下表4-2所述值:最大超高横坡度表4-2设计速度(km/h)5040最大超高横坡(%)42(2)加宽缓和段设置:当圆曲线半径小于或等于250m时,应在圆曲线内侧加宽,并应设置加宽缓和段。(3)停车视距的要求,需要满足表4-3所示:表4-3设计速度(km/h)5040停车视距(m)6040第5章纬五路纵断面设计n纵断面的设计是以平面设计的计算数据为依据,最终以图纸形式显示出来的一个设计,设计图中有两条线,分别是地面线和设计线,从线中不仅可以清晰查看设计道路的任意桩号的标高,还可以计算出相关的填挖高度,是后面的土石方计算,管线设计,雨污水设计的必不可少的基础数据。纬五路纵断面设计包括了两个内容分别是:(1)道路纵坡与坡长的确定;(2)竖曲线的设计与调整;与纵断面设计有关的要求将会在以上两个纵断面设计的内容中详细叙述。5.1纬五路纵断面道路纵坡与坡长确定原则道路的纵坡限定是为了防止部分车辆在上坡牵引力不足以及防止下坡时车辆制动因车辆不同而产生不同,因此做出的一个统一的规定。城市道路纵坡的确定,需要满足下表5-1的要求:最大纵坡表5-1设计速度(km/h)5040最大纵坡(%)一般值5.56极限值67道路纵坡最小不应该小于0.5%,这样限制的目的是为了方便道路的排水。道路坡长的最小限定是为了:(1)减少变坡点的数目,减缓车辆行驶过程中的颠簸震动,增加行车的舒适性;(2)防止在行车过程中出现视距中断等现象,使得行车的安全性变得更高。(3)最短坡长的限定可以有效防止竖曲线因不满足最短半径而无法设置的情况发生。在道路纵坡的坡长上的相关限定,包括了机动车道的最小坡长限定以及非机动车行道的最大坡长限制,详细如下表5-2,5-3所示:机动车道最小坡长表5-2设计速度(km/h)100806050403020最小坡长(m)2502001501301108560非机动车道最大坡长表5-3纵坡(%)3.53.02.5最大坡长(m)自行车150200300三轮车-1001505.2竖曲线的设计与调整 为了改变两段道路因坡长不同导致的行车不顺而设置的曲线就是竖曲线,它是设置在两个道路纵坡之间的曲线,一般采用的线形是圆形。竖曲线的确定方法是在确定满足竖曲线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的条件下,依据道路的纵坡和竖曲线的半径而拟定的。n5.2.1竖曲线设计的规范要求竖曲线的一些限定值如下表5-4所示:竖曲线的最小半径与最小坡长表5-4设计速度(km/h)100806050403020凸形竖曲线一般值10000450018001350600400150(m)极限值650030001200900400250100凹形竖曲线一般值4500270015001050700400150(m)极限值300018001000700450250100竖曲线长度一般值210170120100906050(m)极限值857050403525205.2.2竖曲线的调整竖曲线的调整是为了与道路的平面设计中的平曲线相结合,调整平曲线与竖曲线,尽量实现“平包竖”或者“竖包平”,防止出现二者交叉,这样不仅有利于道路的施工以及排水,并且在线型上非常美观,这一点对市政道路特别是旅游区道路尤为重要。在纬五路设计中,为了使工程修简易,选择避免竖曲线出现在交叉口位置,方便交叉口的放坡。5.2.3纬五路竖曲线计算依照以上关于竖曲线的相关说明,可以针对纬五路进行纵断面内的竖曲线设计,设计路段上的竖曲线数据如下表5-5所示:竖曲线要素表5-5桩号竖曲线纵坡(%)标高(m)凸曲线半径R(m)凹曲线半径R(m)切线长T(m)外距E(m)起点桩号终点桩号+-起点K0+0458.4nK0+150463300065.1920.708K0+84.839K0+215.1863.067K0+330460.697300053.7760.482K0+276.228K0+383.7621.279K0+560466550037.2240.126K0+522.786K0+597.2222.306终点K0+847.797468.74以第一个竖曲线的为例子,计算数据如下:(1)确定竖曲线形式:从横断面图中提取纵坡数据,得出合成纵坡,因此竖曲线是如下图所示的形式:图5-1(2)计算竖曲线要素曲线长度:;切线长:;外距: ; (3)竖曲线的起点与终点桩号、高程的确定竖曲线起点桩号=(K0+150.00)-65.192=K0+84.839K0+84.839的设计高程=463-65.192×3.067%=461m竖曲线终点桩号=(K0+150.00)+65.192=K0+215.186K0+215.186的设计高程=463-65.192×1.279%=462.166m(1)竖曲线内部分整桩号的切线标高和改正值,以桩号距离20m,按照的修正公式计算,结论如下表5-6所示:表5-6桩号桩号处高程(m)高程改正值(m)改正后的高程(m)K0+84.8394610.00461+100461.4670.038461.505+120462.080.206462.286+160462.8720.508463.38n+180462.6160.206462.822+200462.360.038462.398+215.186462.1660462.166第6章纬五路横断面设计横断面的设计的基础是建立在道路平面设计以及纵断面设计结果上的,依据的数据包括横断面成分构成、道路横坡确定、路中心线的桩号以及桩号处的自然标高和设计标高等等。综合论文第三章所述,在纬五路的初步设计中,横断面的设计可以忽略部分内容,且部分数据已经在初步设计的数据收集过程中得出,如道路宽度分配等,详见第三章所述,因此我们可以明确的横断面设计的相关任务是包括下面两个方面的内容:n(1)横断面路拱横坡的布置;(2)横断面路缘带尺寸定义;6.1横断面路拱横坡设置在设置路面横坡之前,我们应该确定道路的路幅,由于在纬五路设计中的两个不同宽度的道路上不存在绿化带,因此在设计横断面时决定采用单幅路,采用双向路拱横坡,这样设计也考虑到横断面上为了方便排水的原因。横断面的横坡设置包括人行道的坡度与非人行道的路拱横坡两者,具体如下:(1)非人行道的路拱横坡的设置:在考虑如路面类型、气候条件等因素后,确定适合的坡度在1.0%~2.0%之间。如果设计地区有大量降雨,则选择坡度应该在1.5%~2.0%之间选择。在纬五路的设计中,行车道与非机动车道选择了相同的一个中间的数值,即1.5%的路拱横坡。(2)人行道上横坡设置:因考虑到道路整体排水原因,人行道应该靠路中心线倾斜,坡度设置应该略微大于道路路拱横坡。因此,在纬五路设计中选择了2%的人行道横坡。6.2横断面路缘带尺寸定义路缘带是布置在道路和人行道之间的一个整体性的结构,组成成分多为石质,具体采用的石质因地理位置不同有着不一样的要求。路缘石可以相对平缓连通道路和人行道,因此路缘石的高度一般不会太高,可以方便行人走动、残障人士的上下出行以及儿童的行走。路缘石因类型的不同而存在不同的尺寸,按照显露在表面的拼接处的形状的不同,可以选择的类型有:立式、斜式以及曲线式三种。纬五路设计时采用的类型是立式。6.3纬五路横断面标准图20米标准横断面如下:n图6-130米标准横断面图如下:图6-2n第7章纬五路路基路面设计路基路面的设计,在城市道路中应该选择在大约相同的时间内修筑,以保证路基路面的结构联系更紧密。纬五路的路基路面相关设计,可以分为两大类:(1)路基设计;(2)路面设计;7.1纬五路路基设计路基是道路的核心持力层,是上层路面设计的基础,在设计中应注意以下问题:(1)路基作为道路的基础应与路面结构以及其他附属设施的相联系;(2)路基设计应考虑道路的排水情况,根据当地的气候水文等条件确定路基的处理;(3)充分利用道路区段周边可以作为铺设路基的材料来修建路基;(4)路基的修建应该考虑城市道路的整体美观性。(5)路基的强度应该满足设计道路的使用要求,避免发生沉降等不利情况。(6)城市市政道路的路基设计,通常情况下采取的路基形式应该是路堤,使得排水更加方便。在纬五路的路基铺设中,依照峨秀湖片区的工程规划,选择路基建造时不予考虑边沟排水。7.1.1路基换填以及持力层选择按照纬五路周边的土样的分层特性,可以考虑并确定路基修建时的持力层以及换填方案。地基土物理力学指标参数可以参照下表7-1所示:地基土物理力学指标参数建议表7-1层位及岩性天然密度内摩擦角内聚力压缩模量变形模量地基承载力基本允许值底摩擦系数g/cm3°KPaMPaMPaKPa①层填筑土(种植土)1.80125////②层粉质粘土流塑状1.806102.070软~可塑状1.9015204.01100.25③层含卵石粉质粘土1.95202010.08.01400.35④-1卵石质土2.153021.018.02500.40换填方案:据线纬五路已知的工程地质条件,确定修建道路的路基为一般路基,由上表数据可以看出,在路基建造过程中应对表层填筑土(种植土)及鱼塘与水田中的流塑状粉质粘土进行挖除后,用级配砂卵石换填,并分层夯实处理后作为路基持力层。若路基处为粉质粘土(将表层的流塑状粉质粘土进行挖除)、含卵石粉质粘土、卵石质土时,可作为路基持力层。路基设计回弹模量要求:作为市政道路等级为中小城市道路次干路的纬五路,可以考虑路基最顶端的设计回弹模量取值25MPa,介于城市主干路要求的30MPa和支路要求的20MPa之间。n路基的土石方量计算表见附表Ⅰ。7.2纬五路路面设计路面是修建在路基上用于直接承担车辆荷载的结构。纬五路路段的路面设计,包括的内容有:(1)确定道路交通量以及当量轴载;(2)沥青路面与混泥土路面的选择;(3)确定路面结构层数与每层厚度并验算;7.2.1交通量与当量轴次确定在设计中选择的道路任务负担为中等交通,初步确定的标准轴载次数为800万次/车道。其中关于各种类型的行车记录由于是新建道路的原因,就不再考虑了。因此根据老师要求,结合该道路的规划情况,选择上述结果。7.2.2沥青路面与混泥土路面选择沥青路面与混泥土路面是不同的两种路面结构形式。在选择路面的时候,应根据道路的规划内容,选择最有利的路面结构进行施工。路面结构比选结果7-2比较项目沥青砼路面水泥砼路面结构类别柔性刚性使用年限1530造价约240元/m2约160元/m2维修难易养护、维修方便、通车更快维修困难施工工期慢快平坦性及震动噪音行车舒适、噪音和震动小产生接缝震动、噪音稍大明色性路面反光因素影响小,视觉柔和路白光影响大,视觉效果差抗变形能力及耐磨性易产生车辙、耐磨性差、易出现裂缝难以产生车辙、耐磨性强、不易产生裂缝n比较项目沥青砼路面水泥砼路面地下管线维修及增设便于地下管线维修与增设不便于管线维修、增设、路面不易恢复、费用高材料来源相对难地材环境影响环境影响差环境影响好综合上述表格中内容,我们可以得出下面的结论:沥青路面的好处大致是:(1)在行车中可以发现,路面基本不会反光,行车的安全被提高了;(2)行驶产生的声音较小,行车平顺;(3)当路面出现破坏时,修补路面迅捷,通过局部修补花费时间甚至可以降低到仅仅一两晚上;(4)如果在路线范围内出现新管道或者对现有的管道进行局部维修,我们可以花费更少的时间,方便城市道路的建设;(5)整体路面的保养护理方便快捷,节省了更多的劳动力,同时也更加方便管理;(6)作为路面的构造,它基本不对周边环境产生影响;结合沥青路面的优点,以及纬五路的规划内容,我们可以发现,它关于不好的因素在城市道路中没有非常明显的体现,反而,它的优点对纬五路作为旅游文化项目的规而服务的道路,是最好的道路结构选择了。因此,在纬五路设计时选择了沥青路面。7.2.3路面结构层设计参数在确定了选择的类型之后我们就可以来确定其整体中包含的各个分层的厚度以及相关计算了。根据如下公式,我们可以确定路面的一些相关参数:设计弯沉值得确定公式:;其中即公路等级系数;即面层系数;即基层类型系数。根据纬五路的设计情况,得出取值选择为1.1,的取值选择为1.0,的取值选择1.6。容许拉应力的确定公式:其中即沥青混泥土或半刚性材料的极限抗拉强度。n即抗拉强度结构系数。的确定在不同的结构层中有不一样的计算公式,详情如下:沥青混泥土面层:无机结合材料稳定集料类:7.2.4面结构层设计结果对纬五路的结构设计,结果如下:一、设计弯沉值和容许拉应力计算当以设计弯沉值和沥青层层底拉应力为指标时:设计年限内一个车道上的累计当量轴次:8000000属中等交通等级当以半刚性材料结构层层底拉应力为设计指标时:设计年限内一个车道上的累计当量轴次:8000000属中等交通等级路面设计交通等级为中等交通等级城市道路类型次干路(中小城市)道路分类系数1.2面层类型系数1路面结构类型系数1.6路面设计弯沉值:48(0.01mm)层位结构层材料名称劈裂强度(MPa)容许拉应力(MPa)1细粒式沥青混凝土1.40.572中粒式沥青混凝土10.43水泥稳定碎石0.50.34水泥稳定碎石0.50.35碎石灰土0.30.14二、新建路面结构厚度计算新建路面的层数:5标准轴载:BZZ-100路面设计弯沉值:48(0.01mm)路面设计层层位:4设计层最小厚度:150(mm)其数据如下表7-3所示:n表7-3层位结构材料名称厚度(mm)20℃平均抗压模量(MPa)标准差15℃平均抗压模量(MPa)标准差容许应力(MPa)1细粒式沥青混泥土4014000200000.572中粒式沥青混泥土6012500180000.43水泥稳定碎石18014000360000.34水泥稳定碎石?15000380000.35碎石灰土3007000140000.146新建路基25按设计弯沉值计算设计层厚度:LD=48(0.01mm)H(4)=150mmLS=23.1(0.01mm)由于设计层厚度H(4)=Hmin时LS<=LD,故弯沉计算已满足要求.H(4)=150mm(仅考虑弯沉)按容许拉应力计算设计层厚度:H(4)=150mm(第1层底面拉应力计算满足要求)H(4)=150mm(第2层底面拉应力计算满足要求)H(4)=150mm(第3层底面拉应力计算满足要求)H(4)=150mm(第4层底面拉应力计算满足要求)H(4)=150mm(第5层底面拉应力计算满足要求)路面设计层厚度:H(4)=150mm(仅考虑弯沉)H(4)=150mm(同时考虑弯沉和拉应力)通过对设计层厚度取整以及设计人员对路面厚度进一步的修改,最后得到路面结构设计结果如下:----------------------------------------细粒式沥青混凝土40mmn----------------------------------------中粒式沥青混凝土60mm----------------------------------------水泥稳定碎石180mm----------------------------------------水泥稳定碎石200mm----------------------------------------碎石灰土300mm----------------------------------------新建路基三、交工验收弯沉值和层底拉应力计算,详细计算参数如下表7-4所述:表7-4层位结构材料名称厚度(mm)20℃平均抗压模量(MPa)标准差15℃平均抗压模量(MPa)标准差综合影响系数1细粒式沥青混泥土401400020001.252中粒式沥青混泥土601250018001.253水泥稳定碎石1801400036001.254水泥稳定碎石2001500038001.255碎石灰土300700014001.256新建路基25计算新建路面各结构层及路基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第1层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LS=19.1(0.01mm)第2层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LS=20.6(0.01mm)第3层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LS=23.1(0.01mm)第4层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LS=36.4(0.01mm)第5层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LS=85.5(0.01mm)n路基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LS=298.1(0.01mm)(根据“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公式计算)LS=368.7(0.01mm)(根据“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公式计算)计算新建路面各结构层底面最大拉应力:(未考虑综合影响系数)第1层底面最大拉应力σ(1)=-0.13(MPa)第2层底面最大拉应力σ(2)=-0.099(MPa)第3层底面最大拉应力σ(3)=-0.009(MPa)第4层底面最大拉应力σ(4)=0.113(MPa)第5层底面最大拉应力σ(5)=0.081(MPa)第8章纬五路排水设计n排水设施一般包括地面和地下的排水,在依照纬五路的设计规划内容,本次排水设计不考虑地面的排水处理,仅仅涉及地下部分管道的设计,详见第三章3.3小节。在城市道路中排水设施中的地下设施是布置在道路下方的一种管道建筑。这些管道在城市道路中按照规划拟定的方式相互连接形成城市管道整体网络构造图。在纬五路设计中,这些管道将分为两大类进行初步设计,内容包括:(1)雨水排水管道设计及相关内容;(2)污水排水管道设计及相关内容;8.1纬五路雨水排水设计以地面排水沟排水和地下雨水管道排水两个不同排放方式为基础的雨水排水,在设计的时候结合市政规划,仅考虑通过雨水管道进行的排水。所以雨水排水的设计包括:(1)雨水管道平面路线设计;(2)雨水管道纵断面设计;(3)标准雨水横断面设计;8.1.1雨水管道平面路线设计纬五路的雨水管道,它与在路网中的其他路线接口共两个,一个是桩号K0+000处的出水口,另外一个是桩号K0+836处的进水口。沿路段分为两个设计区段,并在桩号为K0+455~K0+490的区段上渐变连接,管线中的检查井间距为35m,这两个设计区段不同处为:区段管线布置差异表8-1道路宽度(m)雨水管线与道路中心线间距(m)检查井与雨水管线的同侧距离(m)检查井与雨水管线的异侧距离(m)2057173071024在设计路段上需要布置雨篦子,这是一种布置在道路与人行道相接处的一种接水方式,布置位置与检查井垂直。在交叉口处的雨篦子布置在圆弧段中心点处并下游处的检查井相连接。雨篦子下方采用dn200管径的接水管,它与检查井相连接的坡度统一采用0.3%。检查井下方是管径为dn1000的接水管,这样设置也可以方便工人下井检查。纬五路全路段的圆:管材料采用Ⅱ级钢筋混泥土管道。8.1.2雨水管道纵断面设计雨水管道纵断面的设计,因注意管道与设计路面的距离不应该少于0.7m,最高下埋的高度不大于5m。在管道的铺设中,避免出现低于0.3%的沿线坡度,这样做的原因是方便雨水的排放,减少雨水的滞留。本次雨水管道铺设坡度随着道路坡度变化,最大坡度为2.3872%,下埋的高度最高为4.36m。8.1.3标准雨水横断面设计雨水横断面主要考虑雨水管线的铺设位置。因为在纬五路初步设计中仅仅考虑排水管道的设计,而不考虑如电路管道,燃气管道铺设,所以在考虑中将雨水管道布置在从起始桩号的方向看的道路车行道边缘相对靠近道路中心线2m处。n综上得到的纬五路雨水布置的横断面图详见第六章的横断面布置图。8.2纬五路污水排水设计道路周边产生的污水,通过污水排放管道将污水排放到污水管中,通关污水管连接导向污水处理厂,以便于对污水进行统一的处理,防止污水对旅游景区的污染,这就是纬五路污水排水管道。所以污水排水的设计包括:(1)污水管道平面路线设计;(2)污水管道纵断面设计;(3)标准污水横断面设计8.2.1污水管道平面路线设计纬五路的污水管道,它与在路网中的其他路线接口共两个,一个是桩号K0+017.5处的出水口,另外一个是桩号K0+826.5处的进水口。沿路段分为两个设计区段,并在桩号为K0+478~K0+503的区段上渐变连接,管线中的检查井间距为35m,这两个设计区段不同处为:区段管线布置差异表8-2道路宽度(m)污水管线与道路中心线间距(m)检查井与污水管线的同侧距离(m)检查井与污水管线的异侧距离(m)2057173071024检查井下方是管径为dn1000的检查管,这样设置也可以方便工人下井检查。纬五路全路段的圆管材料采用Ⅱ级钢筋混泥土管道。8.2.2污水管道纵断面设计污水管道纵断面的设计,因注意管道与设计路面的距离不应该少于0.7m,最高下埋的高度应该设置在雨水管道之下。在管道的铺设中,避免出现低于0.3%的沿线坡度,这样做的原因是方便污水的排放,减少污水的滞留。本次污水管道铺设坡度随着道路坡度变化,最大坡度为2.4168%,下埋的高度最高为5.91m。8.2.3污水横断面设计污水横断面主要考虑污水管线的铺设位置。因为在纬五路初步设计中仅仅考虑排水管道的设计,而不考虑如电路管道,燃气管道铺设,所以在考虑中将污水管道布置在从起始桩号的方向看的道路左边车行道边缘相对靠近道路中心线2m处。综上得到的纬五路雨水布置的横断面图详见第六章的横断面布置图。第9章纬五路交叉口设计多条道路相交的路段就是交叉口。交叉口处的交通复杂多变。在纬五路的道路规划中可以确定纬五路交叉口属于在同一个平面内的交叉方式,因此纬五路交叉口的设计内容包括:(1)选择合适纬五路交叉口段的交叉口种类;n(1)安排处理完成包括交叉口范围内的附属交通标志以及行车、行人的通行路线。(2)确定交叉口的平面尺寸,确定交叉口处的标高,绘制交叉口范围内的等高线。9.1纬五路交叉口设计原则交叉口的设计,是以保证车辆与行人的安全为前提的路口设计,详细原则见下方所示:(1)在峨秀湖片区道路规划中,路网中的纬五路的十字正交交叉口,满足交叉角度要求。(2)停车视距的要求见下表9-1所示:表9-1设计速度/(km/h)5040停车视距/m一般值6040极限值4530(3)保证道路设计中的速度最快的交叉路段的优先通行。(4)保证交叉口内的不同路段连接处的最小圆曲线半径符合:表9-2设计速度/(km/h)6040次要道路6030(5)道口交通标志到交叉路口的距离表9-3设计速度/(km/h)60≦40道口交通标志到交叉路口的距离(m)10060(6)平面交叉口选择依据:表9-4平面交叉口类型选型推荐形式可选形式主干路—主干路平类主干路—次干路平类主干路—支路平类平类次干路—次干路平类次干路—支路平类平类或平类平面交叉口类型选型推荐形式可选形式支路—支路平类或平类平类或平类n9.2纬五路交叉口设计参数计算交叉口的路段内容步骤包括:(1)路线上的等高线计算与绘制:(2)交叉口上的等高线的计算和绘制纬五路的交叉口设计详细过程如下:(1)确定道路排水的方向,如下图绿线所示:交叉口坡度图9-1(2)绘制标高计算的网线见下图:交叉口网格划分图图9-2板块的长宽分别为长4m,宽3m。(3)根据图9-2中的控制点的标号,可以列出交叉口相关计算的公式与步骤:按照步骤,首先计算交叉口路口处的控制点的标高:;n;;其他三个方向的标高以及路脊线上的标高都可以可以依次相续计算。其次计算车行道边线延长线交叉位置的点标高:,如图9-2中,计算D3处的标高:;转角曲线带上其他标高按照内插法计算可以求出;最后,按照本次设计选择的等高线间隔为0.1m的要求,将等高线平顺连接,就是本次交叉口的数据计算了。9.3纬五路交叉口设计成果纬五路的交叉口设计成果应该包含的交叉口内的控制高程计算以及交叉口等高线的绘制的设计。控制点的高程计算结果如下:图9-3第10章存在的问题以及改善措施在设计纬五路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改善措施的总结,是对纬五路初步设计进行的一个完善过程。在纬五路初步设计中,有疑问的地方如下:(1)关于规划道路与周边环境处理问题;(2)平面圆曲线的设计;n(1)设计年限与相关问题;10.1规划道路与周边环境处理在规划道路设计过程中考虑设计的边沟等辅助排水的设施将会与同步规划建造的周边建筑等发生冲突,因为通常在城市市政道路中修建的边沟等设施在接后的房屋等建造中会进行道路周边的填平挖除工程,因此容易造成不必要的改建花费。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将设计中的边沟去除,对道路边线进行直接放坡,以便于纬五路相关的周边设施的建造。10.2平曲线设置平面圆曲线的设置,在进行纬五路初步设计前的片区规划中是已经经过拟定的。在第四章的平面设计中有明确解释说明平曲线设计中超高加宽值的确定问题,显然拟定的道路设计速度为40km/h以及圆曲线半径R=150m的数据与规范要求的不设置超高加宽的最低值R=300m。因为在结合了纬五路是作为为旅文化项目服务的城市道路的现实情况,以及设置平曲线的道路的设计速度40km/h的原因,在设计中将不考虑超高加宽原则,但需要在沿路段上加设交通警示标志。10.3设计年限与相关问题由规范得到的沥青道路的使用年限为15年,但是由于天气,行车、施工质量不合格等原因,实际道路的使用年限将会低于这个数值,因此拟定的设计年限将采用12年。与设计年限相关的是当路面出现破坏时需要进行的道路修补问题,在修补时特别注意刨除破坏面后的路基干燥处理以及路基的补强处理。结束语本次的毕业设计,在这个位置就算收尾了。回顾这次的纬五路初步设计,学习到了很多东西,也明白了很多自己的不足。纬五路初步设计的设计步骤大概可以分为:第一,n确定了纬五路的修建原因以及设计道路的相关水文、气候、地质地貌等因素,在这里我采集了纬五路路基路面设计需要的土层结构信息以及纬五路的周边环境信息;第一,针对已规划的纬五路的地理位置平面图,收集需要的数据,它包含道路的设计宽度、速度、设计年限、交叉口位置等,同时根据这些数据确定了交通量;第二,纬五路初步设计中最重要的设计之一,即平面、纵、横断面设计,它是之后所有设计的数据基础,是连接原始资料与设计资料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至此,可以清晰的了解如道路的全长847.797米,道路分20米路段和30米路段,在桩号K0+460左右进行连接,同时它也是设计道路中的交叉口路段;第三,纬五路的路基路面设计,包含路基、路面两个设计内容,包括路基的换填,道路持力层选择,路面结构类型,可以用于路面设计中的材料选择等等;第四,纬五路的雨污水管道的设计,包括排水的基本原理,排水管道的设置方法等等;第五,纬五路的交叉口设计,包括交叉口的数据以及计算交通标志处理等等。通过以上的设计内容,真正学会从一名设计者的角度看待问题,了解设计的原因,学会查阅相关知识,掌握市政道路设计的相关规范。在设计过程中,发现了许多的自己的不足,首先就是在设计过程中对设计规范的了解程度不足;其次,在设计计算中发现自身知识储备不足,如路面结构设计计算的掌握等;还有许许多多的问题都是在设计过程中发现并改善解决的。附录Ⅰ桩号填方面积(平方米)挖方面积(平方米)填方量(立方米)挖方量(立方米)K0+012.8190.13177.49355.972K0+204.935.46899.593181.717K0+405.02912.704111.626265.694K0+606.13313.865134.522245.759K0+807.31910.711157.171192.605K0+1008.3988.55n164.099177.098K0+1208.0129.16141.952220.576K0+1406.18412.89897.487331.23K0+1603.56520.22540.102513.415K0+1800.44531.1164.452801.386K0+200049.02201216.585K0+220072.63601638.954K0+240091.25901217.109K0+260030.452347.377304.515K0+28034.7380940.7940K0+30059.34201045.90212.917K0+32045.2491.292808.70459.467K0+34035.6224.655648.664115.201K0+36029.2456.865549.44377.455K0+38025.70.88595.5378.803K0+40033.8540389.5343.707K0+4205.0994.37125.875104.342K0+4300.07616.4980.38239.671K0+440031.4360893.665K0+460057.9301379.742K0+480080.04401121.873K0+494.064079.4940122.644K0+495.6080.1990345.706K0+500076.9401389.111K0+520061.97101094.851K0+540047.5140821.687K0+560034.655019.449K0+560.564034.3150560.39K0+580023.350.246368.715K0+6000.02513.52114.416188.203K0+6201.4175.299桩号填方面积(平方米)挖方面积(平方米)填方量(立方米)挖方量(立方米)K0+6201.4175.2999.81124.242K0+625.5282.1323.47143.85628.979K0+6403.9280.53496.1955.783K0+6605.6910.045128.7590.447K0+6807.1850159.2250K0+7008.7380190.4340nK0+72010.3060221.940K0+74011.8880253.7390K0+76013.4860284.8630K0+78015.0010315.2720K0+80016.5260345.9330K0+82018.0670376.8930K0+84019.6220156.3160K0+847.79720.4740本段合计9078.616389.668致谢毕业论文暂告收尾,这也意味着我在大学的四年的学习生活即将结束。从选题到今天前后共花了4个月,在这期间指导老师,父母,同学,同事都给予殷切的指导,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无论是在论文的选题、构思和资料的收集方面,还是在论文的研究方法以及成文定稿方面都为我提供了很大的帮助。现在无论怎样辞藻都无法表达出此刻的感激之心。n首先,感谢我的父母,是他们的明智和支持让我上完这个大学,是他们辛勤的培育我才有了今天;其次是感谢我的论文辅导老师某某某和大学四年中教导过我的所有老师,也许我不是你们教过最好的学生,当你们是我一生的最好的老师。在你们身上我看到耐心,渊博,无私;从你们身上我学会了严谨,务实和知识;是你们让我们这些刚要迈出校园青年不再茫然;是你们为我们打下坚实的基础去面对未来的挑战,这些都让我获益菲浅,并且将终生受用无穷。最后感谢我的母校——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她给了学习的机会,我为能成为西南交大的一员而自豪!她在这四年里给了广阔的空间使我能发挥我的个性;她为我们提供了各种便利的条件和图书馆内丰富的资源;感谢我所在的土木工程系,还有本系的领导和老师的对这次毕业设计工作的总体指导、安排和对我们的关怀。非常感谢所有在毕业设计中曾经帮助过我的老师,同学和朋友和以及在设计中被我引用或参考的论著的作者,因为你们的存在才让我论文这样顺利的完成。我会把这次毕业设计给予自己的经验和教训牢记心中,伴我不断心法快乐的成长。时间可过得真快,尽管未来还得面对多重的挑战与承受各种压力,我会特别记得让我成长的学校和老师,伴我一起成长的同学们。 此致敬礼! 某某某 2015年6月15日 于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参考文献[1]《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2]张廷楷主编.道路路线设计.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3]张雨化主编.道路勘测设计.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4]《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06)[5]《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6]《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n[7]《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8]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TGB01-2003公路工程技术标准【S】.北京交通出版社,2004.[9]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TGC10-2007公路勘测规范【S】.北京交通出版社,2007[10]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CJJ152-2010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11]潘霞胡俊.《交通改善生活绿色构建慢城——以蒲江县城控规为例》,成都规划管理局成华分局,页码:P4—P6,10期刊名称:《四川建筑》:2011年4期[12]王成武索林军.《峨眉山市峨秀湖景观规划设计方案》西南石油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页码:P33—P36,期刊名称:《绿色大世界·绿色科技》出版时间:2009年10期[1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TJ018-97公路排水设计规范.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14]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GB50220-95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15]周亦唐等主编.道路勘测设计.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16]王炜,邓卫,杨琪著.道路交通规划与管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7]陆鼎中,陈家驹.路基路面工程【M】.2版.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18]姚祖康.铺面工程【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19]邓钧.路基路面工程【M】.3版.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20]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所.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S】.beijing: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