型中水库除险加固初步设计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型中水库除险加固初步设计

1综合说明1.1概述1.1.1工程概况XX水库位于XXX市XXX乡XXX村,工程地处XXX水系XXX支流XXX河,东经113°55′,北纬26°43′,距XXX镇7km,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26.5km2,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发电、养殖等综合效益的中型水利枢纽工程。水库正常蓄水位304.40m(黄海高程,下同);设计洪水位(P=2%)307.87m;校核洪水位(P=0.1%)309.48m,水库总库容1076万m3。水库设计灌溉面积2.08万亩,实际灌溉面积0.4万亩。枢纽主要建筑物由大坝、溢洪隧洞、灌溉及发电引水系统、坝后电站等组成。大坝原设计为均质土坝,1985年加固时增设粘土心墙。坝顶高程310.0m,最大坝高37.0m,坝顶长132.0m,坝顶宽6.0m;粘土心墙厚1.59m,墙顶高程308.7m,底高程297.0m。上游坝坡坡比1:2.256~1:4.0,采用干砌块石护坡,在高程287.0m和299.0m各设1m宽的马道;下游坝坡坡比1:1.716~1:2.917,高程309.12~292.5m之间为块石护坡,高程280.55~292.5m之间为草皮护坡,在高程299.2m和292.5m处各设1m宽的马道。坝趾设排水棱体,棱体顶高程279.9m,顶宽2.0m。溢洪隧洞位于大坝左侧山体中,为城门形无压隧洞。全断面均采用钢筋砼衬砌,溢洪隧洞进口为一宽顶堰,堰顶高程304.4m,堰宽13.11m,设三孔闸但无闸门,闸顶高程306.4m,厚0.53m。溢洪隧洞洞线顺直,全长150m,洞宽7.50m,高7.65m,进口底板高程303.685m35n,纵坡i=1/100,采用自由式跌坎消能。发电及灌溉输水系统为一输水涵洞(简称作输水涵洞,下同),位于左坝肩,前段为钢筋砼圆管,全长91.0m,管径2.4m,壁厚0.4m;后段为圆形隧洞,隧洞长120m,洞径2.4m,采用0.3m厚C15砼衬砌。涵管进口无闸控制,底高程279.0m,出口底高程277.95m,纵坡i=1/200。距隧洞出口45m处设有一发电进水岔洞,洞径1.0m,长60m;距隧洞出口13m处设有一竖井,由平面钢闸门控制。坝后电站装机容量2×250kw,年发电量93万kw·h。1.1.2工程设计、建设过程简介XX水库于1967年秋由原XXX专署水利处、XXX市XXX镇农水局联合进行了勘测设计,并于同年12年动工兴建。本工程建设初期正值我国“十年动乱”时期,由于受政治原因影响,工程于1970年夏在放水涵管竖井建好,大坝填至清基部位(267m至273m高程)后停工,直到1973年秋才得以重新动工续建。续建阶段主要完成了坝体填筑及溢洪隧洞的开挖衬砌,其中1977年以前完成大坝填筑(至298m止),由民工分公社、分大队、分期分批进行,1977年开始组织专业队伍用爬坡机填土至310m高程;溢洪隧洞于1978年冬开工,1980年底基本建成,工程经过十多年建设,于1980年开始蓄水运行。35n据资料记载:大坝动工前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没有做细致的工程地质勘测工作,对大坝右岸也未作清基处理。同时因大坝填筑年代较早,填筑过程中还因故停工三年,受当时施工条件及环境因素制约,加之坝址附近缺乏粘土料,导致大坝填筑土料成份较杂,土质均一性极差,坝体渗漏严重。为此1985年至1986年曾对大坝进行加固处理,在坝顶上游侧冲抓造孔回填粘土心墙,心墙底高程为297m,宽1.59m。溢洪隧洞于1978年冬开始施工,1980年底基本完工并于1986年6月8日投入使用。灌溉及发电引水涵洞原设计布置在坝右侧,后因掘进过程中遇滑坡体及石英岩层,无法施工,1968年5月改设在坝的左边,于1969年元月竣工。1.1.3工程安全鉴定结论及加固建议XX水库枢纽工程建设初期正值我国“十年动乱”时期,受当时施工条件及环境因素制约,施工质量差、标准低。自1980年投入运行以来,存在坝坡塌陷、大坝渗漏、溢洪隧洞冲刷严重、灌溉涵洞启闭及大坝监测设施失效、工程管理设施简陋等问题,严重影响水库的正常安全运行和效益发挥。为全面评价大坝的安全状况,2004年受XXX市水务局委托,我院对XX水库进行安全评价并提交了《江西省XXX市XX水库大坝安全评价报告》。2004年6月20日,XXX市水务局主持召开了XX水库大坝安全鉴定会,经现场察看和对大坝安全评价报告评议,专家组提出了《水库大坝安全鉴定书》,主要结论如下:(1)水库按50年一遇洪水设计,1000年一遇洪水校核,现状大坝坝顶高程不满足规范要求,仅能满足300年一遇洪水频率。大坝粘土心墙顶高程低于校核洪水位,不满足规范要求。现状溢洪隧洞的泄流能力满足设计泄量要求,洪水下泄对大坝及下游没有影响。(2)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的界定,工程场址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小于0.05g,可不进行抗震安全复核。35n(3)大坝坝顶兼作交通公路,坑洼不平;大坝上游坝面现已沉陷成弧线形,沉陷陷深度约30cm;长约60cm;干砌块石护坡松动、翻起、脱落、风化、破损严重。坝体白蚁危害严重,发现多处蚁巢。(4)大坝清基不彻底,在坝轴下游侧的坝基仍残留约2m厚的砂卵石层,渗透系数为2.7×10-2cm/s,具强透水性;坝基岩体存在中等透水带,两坝肩在正常蓄水位以下存在一定厚度的中等透水带;坝基及两坝肩均存在渗漏及绕坝渗漏隐患。(5)大坝填土渗透系数大于10×10-4cm/s。粘土心墙回填渗透系数大于1×10-5cm/s,均不满足规范要求,心墙厚度系数大于1/4坝前水头,与坝体结合未设反滤层,不满足规范要求。排水棱体块石风化,块径偏小,设置不规范,砂中夹泥,现已被公路弃土覆盖,基本不具反滤排水作用,在设计水位、校核水位下的浸润线均在下游坝坡出逸;坝体填土、心墙的最大水平渗透坡降值均大于地质钻孔颗粒分块试验推算的允许渗透坡降。(6)大坝上游坝坡在各种水位稳定渗流工况下,整体抗滑稳定满足规范要求,在降落工况下,自正常蓄水位、设计和校核洪水位分别降至死水位的上游坝坡的整体抗滑稳定均不满足规范要求;下游坝坡在正常蓄水位的整体抗滑稳定满足规范要求,设计和校核洪水位下的下游坝坡整体抗滑稳定无法不满足规范要求。35n(7)溢洪隧洞堰体抗滑稳定满足规范要求,底板抗浮满足规范要求;侧墙高度满足要求;洞身砼衬砌强度安全满足规范要求;溢洪隧洞出口接消跌坎,跌坎及下游水渠未衬砌,淘蚀崩塌严重。影响正常泄洪。进口上部及两侧岩体风化,局部稳定性差;上部修建公路的弃渣堆体可能堵塞进口,影响泄洪安全;现状进口前舌、导墙、底板冲刷严重,影响溢洪隧洞安全运用。(8)输水涵洞过流能力满足要求;涵管段配筋满足强度要求,抗裂满足要求;隧洞段配筋满足强度要求,裂缝宽度满足规范要求;涵洞砼管壁冲刷严重,洞、涵接缝处弃填物被冲失,若止水被破坏。将威胁大坝运行安全;岩石风化和修建公路弃渣的堆积体可能堵塞进口,影响涵洞安全运用。工作闸门锈蚀严重,螺杆弯曲、机座开裂。启闭不灵,漏水严重,无检修闸门。(9)水库水、雨观测设施简陋;测压管失效报废,无其它大坝安全监测设施;进库及上坝公路标准低、路况差;水库管理、通讯设施简陋。综上所述,根据《水库大坝安全鉴定办法》第六条大坝安全分类标准,XX水库属三类坝。建议对大坝进行除险加固的意见和建议如下:1.对大坝、溢洪隧洞、输水涵洞进行加固处理。2.更新金属结构设备。3.完善水、雨情观测设施,增设大坝安全监测设施,完善水库防汛、通讯、交通及工程管理设施。4.清除溢洪隧洞进口处碎石,消除附近进口两岸边坡不稳定因素。5.在未进行加固处理前,对工程加强观察、检查,科学调度,确保水库安全运行。为确保水库安全,受XXX市水务局委托,我院承担了XX水库35n除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的编制工作。按照有关规范规程要求,根据大坝安全鉴定结论及本阶段勘测资料,经进一步复核和调查分析,现编制完成本报告。1.2水文气象1.2.1流域概况XX水库位于XXX市XXX乡XXX村,XXX水系XXX支流XXX河,东经113°55′,北纬26°43′距XXX镇7.0km。XXX水发源于分水坳,流域全长28.6km,集雨面积55km2,灵坑坝址以上集雨面积26.5km2,主河长14.8km,XXX水流域地势为西南高,向北东倾斜,河窄坡陡,水流湍急,库区内水土流失轻微。1.2.2气象流域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达280天。年平均气温18℃左右,最高气温平均为38.3℃,最低气温平均4.7℃。1~3月份占全年降雨19.2%,主要降雨集中在4~6月,占全年降雨量50.6%,7~9月分占全年降雨量21.3%,流域洪水由暴雨形成。1.2.3水文资料情况XX水库距XXX镇7km,XXX镇具有1957年至2002年共46年实测雨量资料。本次采用XXX镇降雨资料和查《江西省暴雨洪水查算手册》(以下简称《手册》)来分析计算。1.2.4设计洪水采用成果本次设计洪水计算采用江西省水文总站1986编制的《江西省暴雨洪水查算手册》中的暴雨参数和计算方法。根据《江西省暴雨洪水查算手册》使用说明,流域集雨面积小于30km2的,一般采用推理公式法,但35nXX水库为中型水库,本次采用推理公式法和瞬时单位线法分别推求设计洪水过程,各种方法推求的设计洪水成果见表2-8。经综合分析采用对洪水较为不利的推理公式法计算的洪水成果。1.2.5分期洪水由于坝址无实测水文资料,邻近流域XXXXXX站(F=113km2)具有1966~1977年实测水文资料,XXX水XXX水文站(F=24km2)具有1978~1990年实测水文资料,分期洪水按两站1966-1990年共25年资料系列按面积比三分之二次方换算,计算期分别为9~3月、9~2月、10~3月、10~2月、11~3月、11~2月,分期洪水成果见表2—10。分期洪水过程线按设计洪水过程同倍比缩小。1.2.6XX水库站网规划水库流域站网具体布设:1、中心站,位于水库管理局。2、中继站1个,位于石仙岭。3、水位雨量站1个,位于大坝处。4、单雨量站3个,位于泥湖、坪坑、下社。1.3工程地质1.3.1坝址区地质情况XX水库坝址区河谷呈喇叭状,两岸基岩多裸露,左岸稍陡,右岸稍缓。岩体强风化带厚2~5m,坝址区内未发现不良物理地质现象。坝址出露地层为奥陶系中统(O2)及第四系地层,走向近NS向,倾向上游,倾角较陡,一般35○~45○35n,岩体节理裂隙中等发育,局部可见小范围褶皱发育,岩体表面强风化,较破碎。坝址区未见大的断裂构造,裂隙以陡倾角发育为主。近坝库岸均较陡,基岩裸露,岩性为奥陶系中统变质砂岩,表面强风化带厚约2.5m。岩体产状与河流方向斜交,无较大断层及不良物理地质现象。坝址区地下水类型为基岩裂隙水及孔隙潜水,库水对砼具有中等溶出性腐蚀及弱碳酸型腐蚀。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本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小于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区域稳定性较好,可不进行抗震稳定复核。1.3.2主要建筑物工程地质条件1.3.2.1大坝大坝坝轴线下游侧的坝基部位有厚约2m的松散砂卵石层,出露高程约273m,透水性强。上游侧的坝基清基较彻底,但其上覆填土为含砂(砾)低液限粉土,渗透系数偏大,坝基存在浅层渗漏及渗透稳定问题。坝基及坝肩为强~弱风化细粒变质砂岩,基础持力层的物理力学性能较好,承载力可满足上部坝体填土的荷载要求。坝址区左、右坝肩在正常蓄水位(304.4m)高程以下均有一定厚度的岩体,其岩体透水率q≥5Lu,属中等透水性,原施工时对此未作处理,从钻孔压水试验看,左、右坝肩均存在渗漏及绕坝渗漏问题。1.3.2.2溢洪隧洞溢洪隧洞位于左岸山体中。整个洞身大部分座落于弱风化细粒变质砂岩上,少量围岩为强风化。左岸山体雄厚,裂隙发育多以倾角为主。1.3.2.3输水涵洞35n输水涵洞位于左坝肩,前段为涵管,后段为隧洞,基础均座落于弱风化细粒变质砂岩的下部。岩体较坚硬、致密、其允许承载力能够满足上部荷载要求。本次除险加固欲在输水涵管进口新建一闸门启闭竖井,废除原闸门及启闭竖井。新建闸门启闭竖井处岩性为灰白、青灰色弱风化薄层状细粒变质砂岩,岩性较坚硬、致密,其允许承载力为3~5Mpa,可作为闸门启闭竖井的基础持力层。1.4工程任务及规模1.4.1工程任务XX水库于1980年投入运行,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发电、养殖等综合效益的中型水利枢纽工程,对下游3.2万人口,3.2万亩耕地的防洪减灾、增产保灌起到了重要作用。1.4.2洪水标准根据《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XX水库属Ⅲ类工程,主要建筑物为3级,设计洪水标准采用50年一遇,校核洪水标准为1000年一遇。1.4.3洪水调节1.4.3.1水库库容曲线XX水库采用1982年XXX地区水电局编制并且经“三查三定”认定的水位~库容曲线。水库库容曲线见表4—1及附图4-1。1.4.3.2调洪原则及计算结果溢洪隧洞闸首底板高程为304.4m,宽度13.11m,闸后洞口底板高程为303.685m,洞宽度7.5m。洪水调节计算原则为:库水位高于正常蓄水位304.4m时,溢洪隧洞自由泄洪。除险加固后水库特征水位和库容参数如下:35n正常蓄水位:304.4m,相应库容802.7万m3;设计洪水位:307.87m,相应库容985万m3;校核洪水位:309.48m,相应库容1076万m3;死水位:279.0m,相应库容15.0万m3。1.5工程布置及建筑物加固设计1.5.1大坝加固设计1.5.1.1坝顶高程复核及加固根据安全鉴定复核计算,XX水库大坝坝顶要求高程为310.7m,现状大坝的实测高程为309.6~310m,低于坝顶要求高程,其处理措施为采用设置防浪墙的方式加高坝顶,在坝顶上游侧设净高1.0m的砼防浪墙,防浪墙顶宽0.4m,防浪墙顶高程311m。设计坝顶宽度仍为6m,坝顶高程为310m。为改善大坝防汛交通条件,坝顶设C25砼路面,厚度为20cm,砼路面下设厚20cm的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路面向下游侧倾斜,坡度为2%,并在下游侧增设排水沟,上游侧增添照明设施。1.5.1.2大坝防渗加固XX水库大坝坝身、坝基、坝肩均存在渗透问题,需对大坝进行防渗处理。根据本工程地质情况和考虑到目前较为成熟且应用较为广泛的是垂直防渗技术,本次加固设计防渗处理采用塑性砼防渗墙方案。为控制坝基及坝肩绕渗,防止大坝发生渗透破坏,对坝基及坝肩进行帷幕灌浆处理,帷幕灌浆伸入相对不透水层下5m,单排布置,孔距2m。向两岸延伸帷幕的长度根据《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按至正常蓄水位与相对不透水层相交处原则确定,帷幕向右岸延伸约27m,向左岸延伸约32m,以使大坝形成完整的防渗体系。1.5.1.3坝坡加固设计35n根据安全鉴定及本次对大坝复核计算:本工程大坝下游坝坡在设计洪水位和校核洪水位下抗滑稳定安全系数均不满足规范要求,需进行加固处理,其加固方案:将下游坝坡放缓至1:2.5,在高程295m处设一马道,宽1.5m。上游坝坡整平、护坡。大坝加固后断面详见图5-7。大坝上游坡原为干砌石护坡,本次现场开挖检查原块石护坡下未设置砂砾石垫层,部分护坡块石粒径偏小,厚度不足,块石松动、翻起、脱落,风化、破损严重;下游草皮护坡不标准,坡上杂草丛生。1.5.1.4坝坡排水设计为避免雨水漫流冲刷坝坡,在下游坝坡上设置纵、横排水沟,纵向排水沟设置3条,位于坡顶下游侧、下游马道内侧及下游坝脚处;横向排水沟垂直坝轴线方向布置于下游坝面,设置1条;大坝下游坡面与两岸交线处各设一条竖向排水沟,纵、横排水沟相互连通成为整体。排水沟均为矩形断面,尺寸为30×40cm,采用浆砌石砌筑,浆砌石厚30cm,表面用水泥砂浆抹面。1.5.1.5大坝及周边蚁害治理为治理蚁害,2003年XX水库委托江西省水科所堤坝白蚁防治中心进行了实地检查,并提出治理方案。大坝坝体及周边50m范围内山体设置一次性带毒灭蚁诱杀盒,其间隔为10m,呈梅花形布置,一个月后对治理范围内的诱杀效果进行检查,诱杀药物采用水利部推广的“JSSO型灭蚁毒饵包”。大坝蚁穴充填灌浆采用密孔灌浆,充填坝身四通八达有蚁巢和蚁道。其主要工程量:主坝外坡蚁穴灌浆2.676万m,主坝内坡蚁穴灌浆1.632万m,坝顶蚁穴灌浆0.183万m,主坝坝体白蚁灭杀1.412万㎡,主坝两岸50m内山体白蚁灭杀0.8万㎡。1.5.2溢洪隧洞加固设计本次加固采取保持原溢洪隧洞规模不变的前提下,在原址进行加固:清除35n洞口原有塌方石碴堆积体;对洞口周围原有不稳边坡加设浆砌石挡墙;拆除进口砼闸墩、堰体并重建进口宽顶堰,结构尺寸同原堰体;对溢洪隧洞原裂缝采取环氧树酯砂浆补强加固。1.5.2.1泄洪能力计算溢洪隧洞进口新建宽顶堰结构尺寸同原堰体,库水位较低时,泄流量受洞前宽顶堰控制;库水位较高时,泄流量受溢洪隧洞控制。其临界点是宽顶堰和溢洪隧洞泄流曲线的交点,即库水位为306.45m时。水库水位与泄流量关系见表5-14。根据设计洪水及防洪安全复核成果可知:水库设计洪水位(P=2%)为307.87m,相应下泄流量为117m3/s;校核洪水位(P=0.1%)为309.48m,相应下泄流量为185m3/s。1.5.2.2溢洪隧洞进口设计本次处理方案对溢洪隧洞进口上部及两侧弃碴堆体进行清除后新建浆砌石导墙。拆除进口砼闸墩、堰体并重建C20砼进口宽顶堰,结构尺寸同原堰体,新建挡土墙采用M7.5浆砌块石砌筑,其截面尺寸详见附图。1.5.3输水涵洞加固设计输水涵洞前段为坝下涵管,后段为有压隧洞,坝下涵管段结构为钢筋砼圆管,压力隧洞段采用钢筋砼衬砌。涵管进口因修建上坝公路产生弃碴堆体,可能出现局部塌落而造成进口堵塞,本次加固对其进行彻底清除,部分碴料可用于填筑临时围堰工程。坝下涵管段结构满足规范要求,其破坏主要为局部冲刷,采用环氧树脂砂浆进行补强加固。压力隧洞段结构满足规范要求,其破坏主要为局部底板冲刷严重,此次加固对其冲洗凿毛后重新浇筑C15砼进行修补。输水涵洞闸门不能正常启闭,且闸门竖井位置布置不太合理,此次加固拟重新修建进水口,设计采用塔式进水型式,并与原坝下埋管进口相接,进口采用喇叭形进水口,底板高程仍为279m35n。设有二道闸门,前为检修闸门,后为工作闸门,过水断面为2.4×2.4m,设有通气孔尺寸为0.6×0.6m,兼作进人孔。1.5.4防汛公路加固设计本次防汛公路加固主要针对XXX乡政府至大坝之间3.011km长公路进行,按四级公路标准设计,在原公路路线基础上将路基拓宽至6.0m,路线纵坡控制不超过8%,设计路面高程264.90~310.0m,路基以半挖半填为主,尽量挖填平衡,地面横坡较陡的路段,设置浆砌石挡墙。在公路两侧设置浆砌石排水沟,排水沟尺寸0.5×0.5m。1.5.5大坝安全监测设计1.5.5.1大坝变形监测本次设计增设水准校核基点,起测基点,垂直位移标点。XX水库大坝垂直位移观测断面共设3个横断面和4个纵断面,在大坝最大坝高及左、右坝段各设一横断面;工作基点分别设在每一排测点两端的岸坡上。用精密水准仪进行坝体垂直位移观测。水平位移的测点分别为工作基点和水平位移标点,采用视准线法观测。XX水库大坝水平位移测点与垂直位移测点,按规范要求共用同一观测点。1.5.5.2大坝渗流监测为了解加固后坝体浸润线和坝基的渗流情况,在大坝坝身布置了监测断面,它们分别位于:左岸坡坝段、主河床坝段、右岸坡坝段。在每个渗流监测断面的防渗墙前各布设1支测压管,墙后布设4支测压管,用来监测坝体浸润线;在每个渗流监测断面的坝顶和下游坝坡高程295m马道上各布设1支测压管,用来监测坝基渗流,共计15支测压管。1.5.5.3上、下游水位监测35n在大坝上、下游各设置1组水尺和1支水位计,用来监测水库的上下游水位。1.5.5.4监测自动化系统XX水库安全监测自动化系统可概略为:一个中心监测站、二个采集站单元。1.6金属结构及启闭设备XX水库金属结构主要指新建进水口处的工作、检修闸门及启闭设备。XX水库灌溉兼发电涵洞进口采用平板钢闸门控制,设工作闸门和检修闸门各一扇,闸门孔口尺寸(宽×高)为2.4m×2.4m,设计水头29.7m。启闭机经选型比较采用QPQ2×400KN启闭机。1.7施工组织设计1.7.1对外交通及场内施工运输条件坝址区河谷呈喇叭口状,坝址建于峡谷段,坝址上游地形较开阔,下游则较狭窄。河谷呈“V”字形。坝上游侧地势较平,施工临时设施可布置于此。本工程现有交通公路通坝址,水库大坝距XXX镇7km,XXX乡政府至水库间的路面较差,需扩建修整。工程施工前期应先行对进库公路进行改造,以满足施工要求。1.7.2施工导流和渡汛依据《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和《水利水电施工组织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本工程永久性主要建筑物为3级,次要建筑物为4级,临时性建筑物级别采用5级。导流围堰属临时性5级建筑物,洪水标准采用5年一遇。相应导流标准洪水位为284.5m。XX水库35n除险加固工程主要包括大坝加固、溢洪隧洞续建、输水涵洞续建,改造进库道路。根据施工安排和水文特性,导流时段为12月。输水涵洞施工时需在进水口前沿修筑围堰,围堰型式为土围堰,堰顶高程284.5m,围堰最大高度5.5m,内外边坡均为1:2。输水涵洞进水口处围堰轴线长112m,围堰方量为8624m3。库区考虑排水,采用潜水泵抽排,布置2台型WQ2520-620-300潜水泵(Q=720m3/h,H=18米)。1.7.3主体工程施工1.7.3.1土方开挖土方开挖采用人工配合挖掘机挖装,自卸汽车运输至堆渣场放。1.7.3.2坝风化料回填风化料从土料场开采及利用开挖料。人工配合推土机摊平、铺料厚度20~30cm,10t振动碾压实,边脚用蛙式打夯机夯实。1.7.3.3塑性混凝土防渗墙塑性混凝土防渗墙施工经综合比较选用液压抓斗成槽建造混凝土防渗墙施工技术进行施工。混凝土的配合比应经试验确定,满足设计强度及抗渗等要求,具体施工工艺及施工技术、材料配制要求等应严格按照《规范》中规定实施。1.7.3.4帷幕灌浆坝基帷幕灌浆采用在坝体混凝土防渗墙内预埋灌浆管法施工,坝肩采用钻孔灌浆,帷幕灌浆施工分两序孔作业。采用钻机造孔,自上而下灌浆法施工。自动记录仪与之配套使用。1.7.3.5砼浇筑一般立、柱式混凝土施工采用分层浇筑法,插入式振捣器振捣,平台面混凝土施工采用平板式振捣器振捣。溢洪隧洞堰体砼浇筑采用0.4m3移动式拌和机现场拌制,砼采用胶轮车推运入仓,人工平仓,机械振捣。1.7.3.6浆砌石挡墙35n浆砌石砌筑石料由载重汽车运至施工场地,再人工搬运至工作面,浆砌时,填满填实砂浆,并要求错缝砌筑块石,风化石料不能上工作面。1.7.4场内交通及施工总布置施工区内交通路网已初步形成,现有道路直达大坝坝脚。场内交通适当修建支线公路至临时设施布置点和弃渣场。本工程施工作业区有大坝、溢洪隧洞、输水涵洞,其施工作业面相距远,按二个施工区布置。大坝下游附近地势平坦,可在此布置施工生活管理用房、仓库、钢材加工厂。新建生活用房及水泥仓库、炸药仓库及其它仓库600m2。分别在大坝上、下游设置砼搅拌站,搅拌站各配置1台0.4m3砼搅拌机。弃碴能利用的就近堆放,弃料弃渣1至2km处。1.7.5施工总进度本工程施工总工期为2年,即从第一年的8月份至第三年的7月份,详见施工总进度表。1.8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1.8.1环境保护本工程建设主要环境影响时期为施工期,因此工程对环境的主要影响体现在施工过程中,三废排放和噪声对施工区周围的环境影响,以及施工对地表植被的破坏,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工程区植被多为一般性常见的乔灌木、草丛,其生态分布幅度广,工程施工不会造成物种损失,对植被影响不大。由于工程涉及范围较广,土石方需求量较大等因素,将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根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有关规定,建设项目的初步设计应当编制环境保护篇章,对不利影响提出减免措施和环境保护对策,并落实环境保护措施投资概算。35n1.8.2水土保持本工程施工项目主要有土石方开挖与填筑、砼浇筑、原干砌石护坡(排水棱体)拆除、砼防渗墙、砼预制块护坡、抛石固基、草皮护坡等。由于工程施工将扰动原有地貌,损坏植被,特别是土石方开挖产生的弃土弃渣,将对区内水土保持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需对建设项目进行水土流失预测和制定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力求减小工程所造成的水土流失影响。1.8.3环保投资概算环保费用包括施工期环保费用和水土保持费用,总投资为68.31万元。其中施工期环保费用为21.49万元,工程水土保持费用为46.82万元。1.9工程管理1.9.1管理机构根据《江西省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赣府发[2004]22号)及水利部、财政部《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定岗标准(试点)》(水办[2004]37号)和《水利水电管理单位编制定员试行标准》(SLJ705-81)的规定,确定水库定员级别为4级,定员17人,全面实行人员聘用制度,实行职工竞争上岗,按岗择优聘用,签订聘用合同,建立严格的考核标准和工作责任制度。水库编制定员详见表9-1。1.9.2工程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工程区管理范围如下:大坝:上游库水向上不少于100m,下游坝脚线向下不少于150m。溢洪隧洞:沿线两边向外不少于80m,上游至水面线以外不少于80m。其它建筑物:从工程外轮廓向外不少于20~50m。35n工程保护范围如下:大坝、溢洪隧洞、电站等主要建筑物保护范围在工程管理范围边界线外延不少于200m,次要建筑物在工程管理范围边界线外延不少于50m。库区保护范围为两岸土地征用线以上至第一道分水岭脊线之间的陆地。1.9.3管理设施的完善与改建按有关规范拟设置以下主要管理设施。(1)水工建筑物监测维护设施:新增大坝变形观测设施和渗压观测及渗流量监测设施,并设计了相应的安全监测自动化系统。(2)水情、雨情信息及数据处理设施:拟设立水、雨情自动测报、调度自动化系统,确保水库的安全运行。(3)通信设施:在管委会建立运行调度中心和计算机局域网,对各水雨情遥测站发送回来的实时数据进行处理后,通过局域网发送到各职能科室及运行调度中心,对水库及各建筑物及时进行运行调度,以便上级部门及时进行防洪决策与调度。(4)交通设施:按《水库工程管理设计规范》(SL106-96)规定,配备防洪专用车一辆,机动船一艘。(5)办公、生产用房和生活用房:管委会现有办公楼及大部分面积的辅助生产用房始建于70年代,大部分为砖木结构,目前房顶漏雨,门窗腐烂,需加以维修拆除重建。(6)水库对外交通及防汛公路:水库大坝距XXX乡政府现有进库公路为枢纽工程唯一对外交通道路标准低,雨天路面泥泞,人车难行,需进行道路完善加固。(7)工程管理和职工生活福利区绿化:根据“见缝插绿”的原则,结合房屋,道路合理规划,进行园林绿化,种植观赏树种,绿篱;铺设草坪,布设花坛,花台,绿化美化环境。工程管理和职工生活福利区绿化率应大于35%。35n1.9.4管理办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和《江西省河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性文件,制订工程管理规程和条例,管委会应严格按照制订的有关规程和条例进行管理和经营。制订各级和各类(项)管理规章制度以及教育职工严格、自觉地执行规章制度,协调好灌溉和发电用水关系,充分发挥工程效益,研究和执行优化调度运行。1.9.5施工期工程管理施工期间,管委会及上级部门派人进行现场管理,并参与工程质量检查、监督、参加工程验收,协助协调各方关系。为更好地对除险加固工程施工进行控制,实行项目法人与工程监理制。1.10工程概算1.10.1编制原则及依据本工程投资预算执行赣水计字(1993)031号文,赣水计字(1999)032号文。定额采用:建筑工程采用水利电力部1988年《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概算定额》及水利部1994《水利水电建筑工程补充预算定额》;安装工程采用1992《(中小型)水利水电设备安装工程预算定额》。机械台班费采用能源部、水利部1991《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机械台班费定额》并按赣水计字(1999)032号文调整机械台班费中一类费用标准。价格水平计算采用2005年一季度市场价格。35n基础单价:根据赣水计字(1999)032号文,人工工资为20.83元/工日。主要材料、施工用电、砂石料等基础单价均采用现行市场价格。施工用水、用风通过公式计算所得。各项费率均按赣水计字(1999)032号文取费标准。工程质量监督费及工程监理费分别按建安工作量的0.25%和2%计列。勘测设计费按规定计列,基本预备费率取5%。1.10.2主要建筑工程量及投资主要指标主要建筑工程量:土方开挖:16861m3石方开挖:2654m3砼防渗墙:4290m2混凝土:5509m3钢筋制安:98.33t帷幕灌浆1438m浆砌石:4515m3主要材料用量:水泥:2965t钢筋:107.23t木材:27.14m3砂:7090m3卵石:9333m3块石:9262m3施工总工期2年,施工总工日65321工日。1.10.3投资主要指标工程静态总投资为1298.01万元,其中环境保护投资21.49万元,水土保持投资46.82万元。1.11经济评价本次根据《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SL72—94),国家计委和建设部(1993)530号文关于《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并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与实际情况进行评价。1.11.1国民经济评价按《规范》中的经济评价计算的原则和方法,经计算,XX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的国民经济主要评价指标如下:i=7%EIRR:11.177%,ENPV:+488.206万元,B/C:2.45235n表1-7XX水库工程特性表序号名称单位数量备注85年加固设计安全鉴定本次加固设计一水文XXX水系XXX支流XXX河1所在河流坝址以上流域面积Km225.526.526.5多年平均降水量mm151515531553设计洪峰流量(P=2%)m3/s188(p=1%)263220校核洪峰流量(P=0.1%)m3/s269393340二水库特性正常蓄水位m304.4304.4304.4设计洪水位mP=1%307.8P=2%307.78P=2%307.87校核洪水位(P=0.1%)m308.7309.26309.48死水位m279.0279.0279.0调节性能年调节年调节年调节总库容万m3100710661076调节库容万m3204263273有效库容万m3788788788死库容万m3151515三下泄流量及相应下游水位设计洪水位时最大下泄量m3/s113.211735n续表1-7XX水库工程特性表序号名称单位数量备注85年加固设计安全鉴定本次加固设计校核洪水位时最大下泄量m3/s165175.2185四工程效益保护人口万人3.23.23.2设计灌溉面积万亩2.082.082.08电站装机kw2×2502×2502×250五主要建筑物1大坝坝型粘土心墙坝粘土心墙坝塑性砼心墙坝动峰值加速度g<0.05<0.05<0.05坝顶高程m310310311最大坝高m373737坝顶长m132132132坝顶宽度m5662溢洪隧洞进口型式开敞式宽顶堰城门型无压洞堰顶高程m304.4304.4304.4洞口尺寸m×m7.5×7.657.5×7.657.5×7.6535n续表1-7XX水库工程特性表序号名称单位数量备注85年加固设计安全鉴定本次加固设计洞长m150150150最大下泄流量m3/s165175.2178.43发电引水涵管断面尺寸mφ2.4φ2.4φ2.4圆管进口底高程m279279279出口底高程m277.95277.95277.95闸门型式及尺寸m×m2.4×2.42.4×2.42.4×2.4启闭设备及容量KN2×3002×3002×400六施工1主要工程量土石方开挖m319515土石方回填m33462135n续表1-7XX水库工程特性表序号名称单位数量备注85年加固设计安全鉴定本次加固设计混凝土防渗墙m24290帷幕灌浆m1438混凝土m35509钢筋制安t98.33浆砌块石m345152主要建筑材料木材m327.14水泥t2965钢筋t107.23总工日工日653213总工期月24七经济指标1静态总投资万元1298.01建筑工程万元851.54机电设备及安装万元85.98金属结构设备及安装万元26.2535n续表1-7XX水库工程特性表序号名称单位数量备注85年加固设计安全鉴定本次加固设计临时工程万元85.36独立费用万元122.012基本预备费万元58.56效益费用比2.452经济内部收益率%11.177经济净现值+488.20635n2水文气象2.1流域概况XX水库位于XXX市XXX乡XXX村,XXX水系XXX支流XXX河,东经113°55′,北纬26°43′,距XXX镇7.0km。XXX水发源于分水坳,流域全长28.6km,集雨面积55km2,灵坑坝址以上集雨面积26.5km2,主河长14.8km,XXX水流域呈不对称扇形,左岸较陡,右岸地势较为平坦,地势为西南高,向北东倾斜,最高山峰海拔高度1159m,河道蜿蜒曲折,河窄坡陡,水流湍急,河道加权平均坡降为1.95%,流域内植被优良,森林及草木覆盖率达90%以上,XX水库库区内水土流失轻微。水库地理位置重要,下游有XXX、坳里、古城、XXX四个乡镇,人口3.2万人,耕地3.2万亩,水库一旦失事,将给下游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灾害。水库地理位置及水系见图2-1。2.2气象特征流域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植被良好,水土流失较轻,无霜期长达280天。年平均气温18℃左右,最高气温多出现在7~8月,平均为38.3℃,最底气温多出现在一月,平均4.7℃。流域冬、春较冷,夏季炎热,秋季凉爽,春季多南北风,夏季多南风,秋季多南北风,冬季多北风。最大风力7~8级,一般发生在夏季。流域受寒潮影响显著,冬季常受西北利亚冷高压控制,春夏期间,每逢寒潮侵入,气温急降,阴雨连绵。1-3月份占全年降雨19.2%,主要降雨集中在4-6月,占全年降雨量50.6%,7-9月分占全年降雨量21.3%,流域洪水由暴雨形成。年实测最大雨量2428.4mm,年实测最小雨量1004.2mm,年平均降雨量1553mm,年均径流深900mm,实测最大一日降雨量平均值为91.4mm,实测最大三日降雨量平均值157.3mm。35n35n2.3水文资料情况本流域内无水文测站,没有实测的流量资料,邻近流域xxx水也只有xxx水文站13年实测水文资料,资料系列太短,不具代表性,水库有未整编的部分年份降雨资料,观测精度一般,本次设计不参与分析,XX水库距XXX镇7km,XXX镇具有1957年至2003年共47年实测雨量资料。见表2-1。因而本次采用XXX镇降雨资料和查《江西省暴雨洪水查算手册》(以下简称《手册》)来分析计算。2.4设计洪水2.4.1暴雨洪水特性影响水库流域的暴雨天气系统主要为锋面雨,7~9月多受台风雨影响,流域从3月开始进入雨季。4~9月为汛期,4~6月为主汛期。据XXX镇资料统计,年最大一日暴雨出现在5~9月的机率为68.8%,出现在3~4月的机率为28.1%。流域洪水由暴雨产生,洪水发生与暴雨期相符;流域地处山区,下垫面植被良好,降水一般形成饱和产流,由于山势、河道较陡,洪水具有典型山区性洪水涨落迅速的特点,一次洪水过程在1~2天,洪水总量主要集中在24小时内。2.4.2设计暴雨复核由于XX水库坝址上游为山区,流域面积较小,主河道比降大,产、汇流历时较短,设计暴雨采用24小时设计暴雨值。1实测雨量法设计流域只有XX水库在1998年开始设立雨量站,而距坝址7km处有XXX镇雨量站,该站具有1957年至2003年共47年实测降雨资料,基本满足暴雨分析的需要。35n表2-1XXX镇历年降雨及历年最大一日降雨量年份降雨量(mm)最大一日降雨(mm)月、日年份降雨量(mm)最大一日降雨(mm)月、日19571542.478.06.1719801569.2100.48.519581252.659.35.319811967.983.54.719591487.160.26.1019821819.9188.36.1719601433.857.28.1219831782.9142.96.2019611861.886.34.1919841620.796.89.619621818.191.06.2419851342.859.68.1019631004.250.48.1219861184.877.98.3119641364.284.36.2219871630.187.410.519651336.452.96.1519881389.781.65.519661196.873.010.1319891353.376.25.1619671107.082.47.119901705.767.88.2219681530.8106.86.1519911346.377.36.1919691389.469.98.919921483.664.97.519701979.983.94.2919931438.168.77.119711192.272.18.719942349.181.28.519721583.9135.08.1919951511.780.58.219731674.250.810.2019961280.8145.68.219741241.471.07.719972428.4140.58.219751875.569.65.1619981806.1114.85.1419761644.4271.67.919991573.790.75.2519771565.587.95.2920001606.7103.96.919781154.369.88.1420011539.987.58.219791364.8106.46.1820022087.7119.16.3020031564.390.65.28均值155391.435n取XXX镇雨量站历年最大一日暴雨值,组成47年暴雨系列进行频率分析,按皮尔逊Ⅲ型曲线进行,得设计暴雨参数和设计最大一日暴雨值,设计最大24小时暴雨值由设计最大一日暴雨值乘以系数1.14求得。具体计算结果见表2-2及图2-2。表2-2设计暴雨参数和设计暴雨值设计暴雨参数均值=91.4CV=0.35CS/CV=5.0设计暴雨值频率(%)最大一日暴雨值(mm)最大24小时点暴雨值(mm)0.1262.1298.80.2244.8279.11203.9232.42186.0212.05161.7184.32查《手册》法根据XX水库的流域位置,查《江西省暴雨洪水查算手册》得流域中心最大24小时点暴雨值24=100mm,Cv=0.45,按Cs=3.5Cv推求设计暴雨值见表2-3。表2-3设计暴雨参数和设计暴雨值设计暴雨参数H24=100mmCV=0.45,CS=3.5CV设计暴雨值设计频率(%)最大24小时点暴雨值(mm)0.13400.231412522225518835n35n3设计暴雨采用成果对比分析两种途径推求的设计暴雨值,XXX镇实测降雨资料推求的设计暴雨值与查《手册》法推求的设计暴雨值相比较接近,只在百年一遇以上查《手册》法偏大10~12%,分析其主要原因是XXX镇雨量站实测资料年限偏短,未能反映特大暴雨情况,从水库防洪安全角度考虑,采用查《手册》法推求设计暴雨成果更趋合理。从表2-2及表2-3中可以看出,实测暴雨均值和变差系数Cv值较《手册》中查算得出的结果都较小,考虑到《手册》综合分析了各地区暴雨且绘有江西省最大1h、6h、24h暴雨等值线图,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同时从水库防洪偏安全考虑,最后各时段暴雨采用《手册》查算值作为本次设计暴雨成果。按水库流域中心位置查《手册》,得流域最大24h、6h、1h暴雨,3h暴雨根据《手册》中推荐公式H3p=H1p31-n2计算,式中1-n2=1.285lg(H6p/H1p)。设计暴雨成果见表2-4。表2—4XX水库各时段频率设计暴雨成果表项目时段H1H3H6H24暴雨均值(mm)4075100Cv0.400.450.45Cs/Cv3.53.53.5点暴雨设计值(mm)0.1%121.6191.42553400.2%112.8177.2235.53141%92.4143.21892522%83.2128.4168.82255%71.2108.2141188点面折算系数α0.98920.99010.99100.9967面暴雨设计值(mm)0.1%120.3189.5252.7338.90.2%111.6175.5233.43131%91.4141.8187.3251.22%82.3127.1167.3224.35%70.4107.1139.7187.435n2.4.3流域参数复核本次设计采用了1/10000地形图复核了设计流域参数,复核成果与原加固设计成果见表2-5。本次设计取用成果为:流域面积26.5km2,主河长14.8km,河道加权平均坡降1.95%,水库死水位279.0m,正常蓄水位304.4m,汛期限制水位304.4m。表2-5流域参数成果对照表F(km2)L(km)J(%)加固设计25.514.11.9安全鉴定26.514.81.95本次复核26.514.81.952.4.4历史洪水水库流域属山区地貌,洪水陡涨陡落,当地群众对大洪水没有仔细印象,文献也没有当地历史洪水记载,从水库运行以来,以1976年及1982年洪水较大,但也属常规洪水,不排除今后发生大洪水的可能,因此,水库应建立和完善对雨情,水情的观测设施,观测资料由专人及时整编归档。2.4.5由设计暴雨推求设计洪水XX水库无实测流量资料,设计洪水根据《手册》使用说明,对于集水面积大于50km2的流域,宜采用瞬时单位线法推求设计洪水,但由于原加固设计时采用推理公式法计算设计洪水,所以本次设计采用推理公式法和瞬时单位线法推求设计洪水以进行比较分析。由产流分区图可知,该工程在第Ⅰ区,流域最大蓄水量IM=110mm,前期土壤含水量Pa=70.0mm。一、推理公式法根据《手册》推荐的以1h为时段的暴雨雨型进行暴雨时程分配。35nXX水库在推理公式分区图中属于Ⅲ区,地面径流过程按推理公式推求:Qt=0.278·h·F/τ,τ=0.278L/(mJ1/3Qτ1/4)θ=L/J1/3=54.99即Qτ=(0.278θ/mτ)4推理公式参数:m=0.250θ0.265=0。723洪水总量:W=0.1h·F过程线时间T=9.67W/Qm式中:h—地面径流,可据《手册》查算;τ—汇流时间;F—流域面积;Q—流量;L—主河长;J—河道平均坡降;m—汇流参数。地下洪峰流量按QM地下=R下·F/3.6T计算,地下径流过程采用QM地下为顶点的等腰三角形,底宽为二倍的地面径流过程时间,R下为地下径流深,T为地面径流过程底宽。设计洪水过程线为五点概化。推理公式法设计洪水成果见表2—6,过程线见表2—7及图2-3。表2—6水库推理公式法设计洪水成果表P(%)0.10.2125Q(m3/s)340300210186140W(万m3)795725530465360T(h)22.623.424.424.224.935n表2—7水库推理公式法设计洪水过程线表单位:m3/sP(%)小时0.1%0.2%1%2%5%000000116131110823532221914313612284745642402101461309753403002101861406290252178158120723420114512999818015511310078912411082715710696248413611615144373212544538332813463833282414393227242015312522191616241916151217161211108188766535n49n二、瞬时单位线法根据《手册》推荐的以△t=3小时为控制时段的暴雨型进行24小时暴雨时程分配。XX水库流域属产流第Ⅲ区,前期影响雨量Pa=70mm,Im=110mm。流域参数:F=26.5km2,L=14.8km,J=1.95%。在瞬时单位线计算分区图中,水库流域属第Ⅲ分区。瞬时单位线参数:m1=n·k=5.624(F/J)0.143·(I/10)0.1348Lg(F/J)k=m1/n式中n=2.0经计算,得流域地表洪水过程线,加上地下径流即为XX水库设计洪水过程线。见表2-8。表2-8XX水库不同频率洪水流量过程线时段(3h)0.1%0.2%1%2%5%00000011.91.61.31.21.1210.57.87.06.84.833362982201851354190162134120107585.566.341.634.625.5624.418.016.714.313.6715.610.89.59.310.0810.07.56.45.65.897.65.04.64.24.5105.24.63.83.53.6114.43.22.22.22.0123.02.82.01.91.8W总(万m3)740630492435362三、设计洪水合理性分析及采用成果49n1、与水库原设计洪水比较将本次计算成果与1985年加固配套设计的洪水计算成果相比较,结果见表2-9。表2-9设计洪水成果比较表频率加固设计瞬时单位线法推理公式法Q(m3/s)W(万m3)Q(m3/s)W(万m3)Q(m3/s)W(万m3)P=0.1%269686336740340795P=0.2%298630300725P=1%188497220492210530P=2%185435186465分析表2-9可以看出,原加固设计洪水与本次设计成果存在差异,本次设计推理公式法与瞬时单位线法洪峰流量成果基本一至,洪水总量只相差5%左右。原加固设计洪水偏小,主要原因是:原加固设计洪水的推求采用1978年10月份江西省可能最大暴雨等值线图办公室编制的《江西省可能最大暴雨及频率暴雨图集》中的暴雨参数和计算方法,同频率设计暴雨值偏小约15%。本次设计洪水计算采用江西省水文总站1986编制的《江西省暴雨洪水查算手册》中的暴雨参数和计算方法。后者由于其编制所依据资料年限更长,而更具代表性,暴雨参数取值也更趋合理。2、与邻近水库洪模比较为对设计洪水计算成果进行分析,将本次选用的计算成果与该地区其它水库设计成果进行比较,结果详见表2-10。从表2-10中可以看出,XX水库与邻近流域水库的洪峰模数较接近,因此可以认为,本次设计洪水计算成果较合理。3、设计洪水采用成果49n从水库防洪安全角度考虑,设计洪水取用推理公式法计算成果。表2-10设计洪水成果比较表水库名称集水面积(km2)洪峰流量Q(m3/s)洪峰模数Q/F2/3P=1%P=0.1%P=1%P=0.1%XX水库26.521034023.6338.30xxxx水库42.437855931.146.0xxxx水库21.423635630.645.3xxxx水库13.516523529.141.4XXX县xxxx37.4328520.329.2946.52xxxx水库21.421231227.5140.48xxxxx水库13.5164.7234.929.0541.432.5分期洪水由于坝址无实测水文资料,邻近流域xxxx文站(F=113km2)具有1966~1977年实测水文资料,xxxxx文站(F=24km2)具有1978~1990年实测水文资料,分期洪水按两站1966-1990年共25年资料系列按面积比三分之二次方换算,计算期分别为9~3月、9~2月、10~3月、10~2月、11~3月、11~2月。分期洪水成果见表2—11。五年一遇分期洪水设计洪水过程(洪水过程由五点概化推求)见表2—12。另根据XXX镇雨量站具有1957年至2003年共47年实测雨量资料。选取枯水期最大24小时暴雨,计算期分别为9~3月、9~2月、10~3月、10~2月、11~3月、11~2月,分别计算各计算期内的设计暴雨,由设计暴雨采用推理公式法推求分期洪水见表2—11。从表2—11可以看出实测暴雨法较水文比拟法推求的分期洪水成果略小,从施工安全考虑采用水文比拟法推求的分期洪水成果。49n表2—11分期洪水成果表单位:m3/s分期(月)9~39~210~310~211~311~2备注P(%)532.332.122.517.422.215.1水文比拟法1026.524.519.114.51912.72020.317.215.711.415.410.03016.512.313.29.513.08.3P(%)525.724.318.615.318.812.2实测暴雨法1022.620.016.211.815.210.02017.814.613.29.012.08.43013.110.410.17.38.46.5表2-12五年一遇分期洪水过程线表单位:m3/s分期小时9~39~210~310~211~311~2000000012.82.62.11.82.01.5211.510.68.36.88.16.2320.317.215.711.415.410.0417.314.713.39.712.08.5514.212.110.98.010.77.0611.19.58.56.38.45.578.26.96.14.66.04.085.24.33.72.93.62.594.53.63.22.63.12.3103.83.12.72.32.72.049n113.22.62.32.12.21.7122.62.21.81.71.81.5132.01.81.51.41.51.2141.51.31.21.11.20.9151.21.00.90.80.90.6分析两站1966-1990年枯水期10月~3月各月平均径流,面积比一次方换算到XX水库,经计算,各月平均径流成果见表2-13。表2-13XX水库枯水期径流成果表单位:立米/秒分期(月)101112123P(%)200.5420.480.3660.4160.5050.593300.480.4040.3030.3410.4290.5172.6水文测验站网及水情自动测报系统XX水库为XXX市重要的水利枢纽工程,根据有关规程规范及《大坝安全鉴定报告书》中鉴定结论的意见和建议中“结合除险加固工程,按规范要求完善水库大坝安全监测设施,防汛通讯设施和管理设施”的要求,进行XX水库水文测站网规划和水情自动测报系统设计。2.6.1水文测验站网规划2.6.1.1站网布置原则(1)应满足降雨径流关系的分析研究,制作洪水预报方案的需要。(2)尽可能利用现有的测站,以便节省工程投资。(3)布设应考虑交通方便并有电源节点,使系统便于建设和维护。2.6.1.2站网现状49n水库坝址及其控制流域内未设水文及雨量观测站,只在坝址处设立一观测站,采用人工手段测库水位。其观测方法未按有关规程规范进行,资料精度较差,在流域内没有自动水情测报系统。2.6.1.3站网规划根据SL34—92《水文站网规划技术导测》,并按照站网布设原则,综合考虑流域内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势情况,宜在XX水库控制流域内设立泥湖、下社2个雨量观测站,同时规范坝址处的观测内容,各观测站的分布情况见图2-4XXX市XX水库水系图,数据流向见图2-5。建立流域内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实现水文信息自动收集,处理和预报,用以满足该枢纽工程防汛及电站运行调度的要求。2.6.2水情自动测报系统2.6.2.1设计目标结合水库特征,应用先进设备,建成运行可靠,反应迅速的实时水情信息采集系统。雨、水情信息实现无人值守、有人看管、自动采集、固态存储、数据自动传输的现代通信。确保水情信息快速传输,为水库科学调度提供准确及时的水文数据。2.6.2.2设计原则(1)设计原则:报汛通信的可靠性、快速性、确保信道畅通。(2)建立超短波报汛通信网。2.6.2.3系统工作体制报汛通信网的工作体制设计为:以中心站主动呼叫报汛站,报汛站响应中心的查询,实时将数据发送给中心站为主;报汛站主动向中心站发送(中心站处于值守状态)为辅的工作体制。主工作体制的数据传输过程通过计算机软件的设置,以逐站顺序召测的时分交换方式来完成。49n49n49n2.6.2.4功能要求(1)报汛站以主动或受招方式定时向中心(分中心)站发送水情信息,以及按要求增量达到加报标准时,主动向中心(分中心)站发送水情信息的功能;接受中心查询、拍报;水位、雨量自动采集,并有固态存储功能;可通过人工置数方法拍报;兼有与中心站的通话功能。(2)中心站全天候值守、不中断运行;实时接受报汛站发送的信息;主动向报汛站查询,召测数据;将接收到的水情信息进行处理;对报汛站及中继站进行控制;提供实时水情的检索、查询、显示、打印等功能;对水情信息采集的水情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3)中继站把报汛站信息转送中心(分中心)站;把中心(分中心)站信息汛站。2.6.2.5设备配置超短波网水位雨量报汛站设备配置见表2-14。超短波网雨量报汛站设备配置见表2-15。超短波网再生中继站设备配置见表2-16。中心站设备配置见表2-17。2.6.2.6报汛通信网系统结构根据水文遥测站点布置,XX水库水情信息传输选用超短波通信波通信网采用231MHZ频段,以异频半双工方式工作。经过1:5万的作业,需要在石仙岭附近处设一中继站。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由一个中心站(水库管理处)、两个雨量站(泥湖、下社)、一个水位、雨量站(坝址)以及一个中继站(石仙岭)组成。站网布置及站网数据流向见图2-4及图2-5。超短波通网49n见(GKJG-CS-DQ-01)。2.6.2.7土建工程(1)中心站水库水情自动报中心站拟设在水库管理处办公楼内,中心站房按照计算机房要求装修。安装空间铺设防静电地板,防尘、防雷、防火防水去湿机房温度制在15℃—30℃,相对湿度在50%-80%,并配置消防设配,设备布置与安装要考虑到便于操作维修。天线搭应安装在楼顶或机房附近,使机房处于天线铁塔的避雷装置保护范围内,还应铺设设备保护地网和避雷地网,接地电阻小于5欧。(2)遥测站、中继站水位遥测站站房选择在最高历史洪水位以上,水位测高程亦应在最高历史洪水位以上0.5~1.0米,以满足最大水位的变化范围。筒内径在0.7~1.0米之间,井壁光滑、垂直,测井与进水管间设沉沙池;测井上需建6m2工作间。雨量遥测站站房面积不小于6m2,高3m,平顶,雨量计安装在顶上,或建6mx6m观测场,场地应符合水文观测规范。不得有树木及高大建筑物等影响雨量的采集(天线除外)。天线铁塔应靠近站房,以缩短馈线减少损耗,当天线塔与站房距离大于5米时,应架设钢丝绳以挂天线引入机房,天线塔上应安装避雷针,使天线在其45°保护角内。所有遥测站要求通风良好、防雨、防盗、防雷仪器设备接地及天线塔接地电阻均要小于10欧。中继站制作仪器集成箱、外挂在中继站铁塔上,铁塔需降雨防雷。土建工程设备配置见表2-18。2.6.2.8水情自动测报系统投资经分析估算,水情自动测报系统投资为60.58万元,详见表2-19。49n表2-14超短波网水位雨量报汛站设备配置表序号设备名称型号数量1数传仪YCZ-2A12日本超短波电台KG10513太阳能电池板日地40W14同轴避雷器130-920MHZ15高增益定向天线八元八木16存储器接口卡YD-117免维护蓄电池汤浅65AH18低损耗馈线SVY–50-919水位信号传输电缆0.5MM*20屏蔽1102芯电缆A43VVTZ*18111接插件112翻斗雨量计JDZ05-1113存储器114浮子式水位计WFH-2V1表2-15超短波网雨量报汛站设备配置表序号设备名称型号数量1数传仪YCZ-3A12日本超短波电台KG10613太阳能电池板日地41W14同轴避雷器130-921MHZ15高增益定向天线八元八木16存储器接口卡YD-217免维护蓄电池汤浅66AH18低损耗馈线SVY-50-10192芯电缆A43VVTZ*18110接插件111翻斗雨量计JDZ05-2112存储器149n表2-16超短波网再生中继站设备配置表序号设备名称型号数量1再生中继站SZS12双工电台LM230D13太阳能电池板日地42W14同轴避雷器130-922MHZ15高增益定向天线10db16免维护蓄电池汤浅17低损耗馈线SVY-50-11182芯电缆A43VVTZ*191表2-17超短波网雨量报汛站设备配置表序号设备名称型号单位数量1日本超短波电台KG105套12同轴避雷器130-921MHZ套13高增益定向天线10db套14低损耗馈线SVY-50-10米15接插件套16无线调制解调器转发型套17微机台18电源系统套194串口转换模块套110数据接受、处理软件套111数据分发通讯软件套112激光打印机台113交换机台114超短波入网15系统软件16应用软件49n表2-18土建工程设备配置表序号设备名称型号数量(一)1中继站通讯塔个12终端站通讯塔个33中继站防雷地网套14终端站放雷地网套45其它(二)1中心站机房接地、环境改善表2-19水库水情自动测报系统投资估算表序号设备名称单位单价数量总价(万元)1中继站套1.1211.122雨量报汛站套0.9821.963水位雨量报汛站套1.8811.884中心站套12.32112.325超短波网土建费(通讯塔、接地网)8.76中心站土建费3.2小计29.1849n3工程地质3.1区域工程地质概况本区属侵蚀构造中低山地形,地势NW高SE低,库盆大致呈NEE展布,四周群山环抱,河谷大多呈“V”型,坡角一般较陡,河流蜿蜒曲折在峡谷中穿行。区内冲沟发育,两岸山坡一般较陡,但较稳定,植被发育良好,局部可见卸荷作用产生的小型崩塌,除此之外,未发现大的不良物理地质现象。本区出露地层较单一,主要为奥陶系中统(O2)地层及第四系地层。本区构造以断层为主,发育方向主要为NEE、NNE及NW向。大部分属压性断裂,少部分属张扭性断层。区内节理裂隙较发育,裂隙面常见石英脉及泥质充填。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本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小于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区域稳定性较好。区内水文地质条件较简单,地下水类型主要有松散岩类孔隙水及基岩裂隙水两类。3.2库区工程地质条件库区周围山体雄厚,地下水分水岭高于水库正常蓄水位。库区未发现大的通向库外的断裂构造,且无低矮垭口,不存在向邻谷的永久性渗漏问题。库区第四系地层发育不良,区内植被茂盛,固体迳流来源不丰,水库淤积现象不严重。库区内无重要工程设施及工矿企业,也未发现有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无重大浸淹没损失。154`n组成库岸的基岩岩体较坚硬,表面覆盖层较薄,未发现大的崩塌、滑坡等剧烈的库岸再造现象,库岸较为稳定。3.3坝址区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3.3.1地形地貌及物理地质现象XX水库坝址区河谷呈喇叭口状,坝址建于峡谷段,坝址上游地形较开阔,下游则较狭窄。河谷两岸不太对称,左岸稍陡,右岸稍缓。河段流向大致为NE向,河谷呈“V”型,两岸基岩多裸露,岩体强风化带厚2~5m,坝址区未发现不良物理地质现象。3.3.2地层岩性坝址出露地层为奥陶系中统(O2)及第四系地层,现由老到新分述如下:奥陶系中统(O2):岩性为青灰、灰绿色厚层状至中厚层状细粒变质砂岩,广泛分布于坝址区,为本工程出露的主要地层。第四系全新统(Q4):主要有坡残积相(el-dlQ4)及冲洪积相(al-plQ4),坡残积层岩性为含砂(砾)低液限粉(粘)土,含砾量较大,厚度较薄,一般1~2m,主要分布于山坡表部。冲洪积层岩性为粉土质砂(砾)及砂砾(卵)石,厚度一般2~5m,主要分布于河床及下游开阔地带。3.3.3地质构造及近坝库岸稳定性评价坝址区地层走向近NS向,倾向上游,倾角较陡,一般350~450。本次勘察测得产状为2800∠400。岩体节理裂隙中等发育,局部可见小范围褶皱发育,岩体表面强风化,较破碎。坝址区未见大的断裂构造,裂隙以陡倾角发育为主。154`n近坝库岸均较陡,基岩裸露,岩性为奥陶系中统变质砂岩,表面一般为强风化,强风化带厚约2.5m。岩层产状与河流方向斜交,无较大断层及不良物理地质现象,岸坡稳定性较好,不会产生大面积塌滑现象。总之,近坝库岸稳定性尚佳。但溢洪隧洞进口等局部岸坡由于坡度较陡,存在小面积塌滑现象。3.3.4水文地质条件坝址区地下水类型为基岩裂隙水及孔隙潜水,前者赋存于基岩裂隙中,受大气降水补给,向河谷低洼处排泄。后者赋存于坝址下游第四系松散堆积层中。坝基及坝肩岩性的透水性受其风化程度、裂隙发育程度等因素影响较大,上部强风化岩体一般呈中等透水性,相对不透水层(q≤5Lu)上限一般位于弱风化带内,局部位于微风化岩体中。根据水化学分析成果,库水对砼具中等溶出型腐蚀及弱碳酸型腐蚀。3.4坝址工程地质评价坝基及坝肩为强~弱风化细粒变质砂岩,基础持力层的物理力学性质较好,承载力可满足上部坝体填土的荷载要求,不存在沉降变形问题。坝址区岩体相对不透水层(q≤5Lu)上限埋深高程左坝肩为280m~295m,坝基为264~280m,右坝肩为280~285m,均在正常水位以下,坝基坝肩存在渗漏问题。建议对坝基坝肩进行帷幕防渗处理,帷幕深度见《除险加固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坝轴线渗透剖面图。据两坝肩岩体透水性规律判断,建议两坝肩帷幕延伸长度为20m~30m。3.5坝体质量与评价3.5.1大坝清基大坝质检钻孔揭示,在坝基部位均揭露有厚约2m的松散砂卵石层,渗透系数K值为2.7×10-2cm/s,154`n属强透水。其渗透变形类型为管涌,允许坡降建议值为0.3~0.25。ZK6钻孔在坝基位置未揭露砂卵石层,这与施工回忆相符。其上覆填土为含砂(砾)低液限粉土,其各项物理力学指标详见《除险加固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表二,从其各项指标看,其渗透系数偏大,粘粒含量偏少,并不能起到很好的防渗作用,坝基存在浅层渗漏及渗透稳定问题。3.5.2防渗心墙据资料,1985年至1986年曾对大坝进行了加固处理,加固原因是坝体渗漏严重。加固措施是在坝顶采用冲抓回填的方式建立悬挂式防渗心墙,冲抓深度11.7m,宽1.59m,排数两排,孔距85.4厘米,排距89.67厘米,孔径1.1米。大坝质检钻孔ZK4揭露了防渗心墙,并在钻孔中取样进行土工试验。土工试验表明,心墙土料为低液限粘土,其湿密度平均为1.87g/cm3,干密度平均为1.49g/cm3,平均粘粒含量为25%,渗透系数平均值为9.17×10-5cm/s,孔隙比平均为0.82,安全鉴定结论为“防渗心墙渗透系数大于1×10-5cm/s,心墙厚度小于1/4坝前水头,与坝体结合部未设反滤层,不满足规范要求”。3.5.3大坝填筑土料据资料,由于大坝填筑年代比较早,填筑过程中还因政治原因停工三年。受当时施工条件及环境因素的制约,加之坝址附近粘性土料的缺乏,因此大坝填筑土料成份较复杂,土质均一性较差。勘察表明,大坝填筑土主要有含砂(砾)低液限粘土(②类土)含砂(砾)低液限粉土(③类土)及粉土质砂(砾)(④类土),各类土质混杂填筑,规律性不明显,大致规律是下部为④类土,上部为②类土,而②类土中又夹③类土及④类土。据土工试验成果统计,②类土及③类土渗透系数K值为154`n3.71×10-6~7.68×10-4cm/s,平均值为2.33×10-4cm/s;④类土渗透系数K值为6.36×10-5~1.75×10-3cm/s,平均值为7.67×10-4cm/s,安全鉴定结论为“坝体填土渗透系数大于1×10-4cm/s,最大水平渗透坡降值大于试验推算允许渗透坡降,不满足规范要求”。大坝填土渗透变形类型主要为流土,允许坡降建议值如下:②类土及③类土0.3~0.25,④类土0.25~0.2,其它各项物理力学指标建议值详见《XX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表二。3.5.4排水棱体坝脚原排水棱体顶高程279.9m,顶宽2m,外坡1:2,内坡1:1.5。经现场开挖检查,棱体上部块石为弱风化~强风化细砂岩,块石大小不一,最大块径0.4m,下部有少量砂及卵石,但排列无序,且砂中含少量泥。在上坝公路修建及厂房基础开挖过程中,土料全部堆积于排水棱体上,现排水棱体已全部掩埋于土体中,棱体堵塞严重,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排水作用。建议其渗透系数取值为3×10-3cm/s。安全鉴定结论为“排水棱体块石风化,块径偏小,设置不规范,砂中夹泥,现已被公路弃土覆盖,基本不具反滤排水作用”。3.5.5坝体质量评价勘察成果及土工试验表明,坝体填土干密度偏小,孔隙比偏大,填土多具中压缩性,其多项物理力学指标均不满足规范要求。钻孔注水试验及土工试验测得其渗透系数最大为1.0×10-2cm/s,最小为3.71×10-6cm/s,建议值为3.83×10-4cm/s,其抗渗性不能满足规范要求。另外,目测大坝上下游坝坡均有凹陷现象,护坡块石风化、架空、错位严重。建议对坝体进行加固处理。心墙土料为低液限粘土,其湿密度平均为1.87g/cm3,干密度平均为1.49g/cm3,平均粘粒含量为25%,渗透系数平均值为9.17×10-5cm/s,154`n孔隙比平均为0.82,不能满足规范要求,建议对心墙进行加固处理。经开挖坝下排水棱体发现,棱体块石风化严重,棱体粗细颗粒排列无序,含泥量较大。在上坝公路修建及厂房基础开挖过程中,土料全部堆积于排水棱体上,现排水棱体已全部掩埋于土体中,棱体堵塞严重,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排水作用,建议翻修重建。3.6其它建筑物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3.6.1溢洪隧洞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溢洪隧洞位于左岸山体中,为城门型、明流式的无压洞。兴建于1978年,1980年完工。溢洪隧洞全长150m,进口堰顶高程304.4m,堰宽13.11m,洞宽7.5m,洞高7.65m,消能形式为跌坎消能,最大泄洪量185m3/s。溢洪隧洞整个洞身大部分座落于弱风化细粒变质砂岩上,少量围岩为强风化,岩体节理裂隙较发育,可定为Ⅲ类围岩。其力学指标建议如下:抗剪断C'=0.2~0.4Mpa,f'=0.55~0.75,单位弹性抗力系数K。=80~200Kg/cm3。现整个洞身已全断面砼衬砌,且左岸山体雄厚,裂隙发育多以陡倾角为主,溢洪隧洞无大的安全隐患,但溢洪隧洞进口段上部山体被开挖成公路,对溢洪隧洞进口造成安全隐患。3.6.2输水涵洞输水涵洞位于左坝肩,为砼压力洞,其前段为涵管,后段为隧洞。全长211m,进口底高程279m,洞径2.4m,在离出口45m处设有一发电进水岔洞,直径1m,长60m,离出口13m处还设有启闭闸门一道。154`n勘察认为,输水涵管及隧洞基础均座落于弱风化细粒变质砂岩的下部,岩体较坚硬、致密,其允许承载力能够满足上部荷载要求。目前输水涵洞存在的问题是涵管老化产生裂缝,启闭系统失灵,闸门不能正常启闭,这给水库大坝的运行带来安全隐患。本次除险加固方案欲在输水涵管进口新建一启闭竖井,更换原出口闸门及启闭设施。输水涵洞新建闸门启闭竖井处岩性为灰白、青灰色弱风化薄层状细粒变质砂岩,产状为2100∠300,岩体节理裂隙较发育,岩性较坚硬、致密,其允许承载力为3~5Mpa,可作为闸门启闭竖井的基础持力层。3.7天然建筑材料工程除险加固所需天然建材主要有块石、砂砾石及土料。3.7.1块石料本工程采用XXX料场作为块石料场。该料场位于坝下游公路边,料石岩性为奥陶系中统(O2)青灰、灰绿色厚层状至中厚层状细粒变质砂岩,强风化层厚3~5m,裂隙较发育,成材率较低,仅可达40~50%。储量较大,可满足设计要求。料场距水库大坝约1km,有公路相通,运输方便。本料场料石也可用作粗骨料(碎石)。3.7.2砂砾石料砂砾石料可到xxx商品砂砾石料场采购,运距约25km,有公路相通,运输较方便。3.7.3土料土料场位于采育林场,土质为暗红、棕黄色低液限粘土,上部剥离层0.5m左右,可用层厚大于2m,储量在15万方以上,其数量及质量可满足设计要求,该料场距水库大坝约8.5km,有简易公路直达,运输方便。3.8结论及建议154`n1、工程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小于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区域稳定性较好。2、库岸山体雄厚,地下水分水岭高于正常蓄水位,库区无大的构造破碎带通向库外,无永久性渗漏之虑,库区未见大的岸坡再造等不良物理地质现象。3、近坝库岸基岩多裸露,岩层产状与河流斜交,节理、裂隙多为陡倾角,近坝库岸稳定性尚佳,但局部坡度较陡,存在小范围塌滑现象。4、根据水化学分析成果,库水对砼具中等溶出型腐蚀及弱碳酸型腐蚀。5、坝轴线下游坝基存在砂卵石层,厚约2m,其上游回填土粘粒含量偏小,渗透系数偏大,并不能起到很好的防渗作用,坝基存在浅层渗漏及渗透稳定问题。建议对其进行防渗处理,以消除安全隐患。6、从钻孔压水试验看,两坝肩均存在渗漏及绕坝渗漏问题。建议对坝基坝肩进行帷幕防渗处理。7、防渗心墙渗透系数平均值为9.17×10-5cm/s,孔隙比平均值为0.82,不能满足规范要求。建议对心墙进行加固处理。8、大坝填筑土料主要为含砂(砾)低液限粘土,含砂(砾)低液限粉土及粉土质砂(砾),从各类土的物理力学指标分析,一般孔隙比及渗透系数偏大,不能满足规范要求。建议对坝体进行加固处理。9、排水棱体被土掩埋,不能发挥排水作用,建议翻修重建。10、输水涵洞新建闸门启闭竖井基础较好,为弱风化岩体,可作为竖井的基础持力层。11、溢洪隧洞围岩较好且已全断面衬砌,工程地质条件较佳,无大的安全隐患。12.天然建筑材料储量丰富,开采运输方便,质量可满足设计要求。154`n13.建议加强施工地质工作,在施工地质工作中及时对本报告的结论进行修正及补充。4工程任务和规模4.1地区社会经济概况XX水库位于XXX市XXX乡XXX村,属赣江一级支流XXX水系XXX支流XXX河,距XXX镇7km,坝址所处地理位置为东径113°55′,北纬26°43′。XXX镇前身为XXX县,2000年与XXX市合并后改称XXX镇,该镇位于江西省中部,湘赣两省边境,地区经济以农业为主,盛产粮食、油料、大豆、薯类、水果等经济作物,目前粮食产量不高,农民人平纯收入不足2000元,低于XXX市农村人平纯收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库区范围农民收入也不断提高,尤其是该区范围为革命老区,随着革命圣地XXX红色旅游不断升温,具有悠久革命传统和丰富绿色资源的XXX镇越来越焕发出新的活力,发展势头看好。XX水库于1980年投入运行,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发电、养殖等综合效益的中型水利枢纽工程,对下游3.2万人口,3.2万亩耕地的防洪减灾、增产保灌起到了重要作用。4.2除险加固的必要性4.2.1工程概况XX水库位于XXX市XXX乡XXX村,工程地处XXX水系XXX支流XXX河,距XXX镇7km,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26.5km2,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发电、养殖等综合效益的中型水利枢纽工程。水库正常蓄水位304.40m,设计洪水位(P=2%)307.40m,校核洪水位(P=0.1%)309.48m,总库容1076万m3154`n,属中型水库。水库设计灌溉面积2.08万亩,实际灌溉面积0.4万亩。于1967年动工兴建,1980年建成蓄水,后经1985年加固,工程达现有规模。枢纽主要建筑物由大坝、溢洪隧洞、输水涵洞、坝后电站等组成。4.2.2水库运行管理情况(1)运行情况:XX水库自1980年蓄水以来,1997年9月1日库水位达到历年最高水位307.5m,在运行过程中坝体出现了两次漏水:1)1980年5月上旬,库水位升至304.5m时,大坝背水坡295m高程处出现渗水,最大漏水量达5升/秒,水位降至299.7m后渗水停止;2)1981年4月,库水位升至301.9m时开始漏水,水位在302.5m时漏水量达12升/秒,水位降至300m时漏水停止,漏水均为清水。为此1985年至1986年对大坝进行了加固处理:在坝体上游侧增设一道粘土心墙。但仍存在渗漏问题:从1988年开始当库水位达300.1m时,坝后厂房的浆砌石挡土墙279.49m处产生一渗水点;1990年后库水位达300.6m时,在左坝肩与山体接触处出现一渗水点,渗水点高程为293.0m,渗水量随水位升高而增加;1997年库水位为307.5m时下游坡脚处发现大面积的湿润。分析认为所增高的粘土心墙底高程为297m,高于第一次漏水处高程295m;加之心墙为悬挂式,未截至基底砂卵石层,没有形成完整的防渗体系;正常高水位304.4m时坝体浸润线通过心墙时,心墙对水头削减较小,因此加设粘土心墙的处理方式并未彻底解决大坝渗漏问题。溢洪隧洞最大泄洪发生在1997年9月1日,最大下泄流量为99.5m3/s,因溢洪隧洞进口两侧山体塌方,影响了行洪;其余年份因库水位不高,下泄流量不大,溢洪隧洞均能安全泄洪。154`n输水涵洞的启闭系统原设计存在缺陷:没有设置检修闸门和拦污栅,采用手动启闭方式。运行时因水压力较大,在第一次启动时,闸门即无法正常启动。后因强行启动,闸门的螺杆严重弯曲、机座开裂,不能正常启闭。1995年冬结合大坝安全检查,发现输水涵洞表面砼剥落,呈蜂窝麻面状,局部有露筋锈蚀现象;涵管内伸缩缝内原止水充填物被冲刷一空,止水缝漏水严重。1998年、2003年结合大坝质检工作,开展了大坝及周边白蚁活动调查,发现大坝段白蚁活动率达87%,中坝段达28%,左坝段达55%,。为消灭蚁患,1999年5月历时18天,采用毒土墙(撒“六六六粉”及在黄泥浆中掺适量“六六六粉”和煤油进行灌浆)等办法进行大坝白蚁处理。2003年10月,在右坝端200m2范围进行白蚁处理。尽管如此,大坝白蚁仍未得到根本治理,2004年4月再次对大坝蚁害进行实地调查,发现坝肩及内、外坡上随处可见白蚁修筑的蚁路,白蚁活动仍十分频繁。(2)监测情况:XX水库大坝监测一直停留在原始状态,监测设备除几项日常使用的外,二十多年来未引进任何新技术新设备。对照国家《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要求,XX水库无论从监测仪器还是从监测方法、监测技术、资料整理等方面来讲,都是非常落后的,要想让大坝安全监测真正成为大坝安全的耳目,就必须引进新设备新技术,主要有测压管、量水堰、水准仪、经纬仪等。大坝原布设了三根测压管,两坝肩附近未埋设。由于埋设时间久,测压管已被人为破坏、淤堵,不能进行观测,因管理问题现无任何浸润线观测资料。渗水观测井也已损坏,不能用来进行观测,现在只能进行水位和雨量观测。水准仪、经纬仪主要用于大坝断面测量,但这些仪器本身精度不高,读数误差大。由于管理单位技术人员和资金缺乏,现大坝没有设置大坝变形及压力观测设施,不能对大坝进行表面竖向位移、水平位移及压力观测。(3)管理情况:XX水库原名红卫兵水库,1980年投入运行后成立了“XXX154`nXX水库管理委员会”,隶属XXX水电局,2000年XXX与XXX市合并后更名为“XXX市XX水库管理委员会”,目前实行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管理体制。工程自投入运行以来,XX水库管理委员会根据《水库工程管理通则》及《大坝安全管理条例》制定了符合本工程实际的各种管理规章制度,主要有“水库观测制度”、“水库大坝巡视检查制度”、“水库大坝养护维修制度”、“闸门(启闭机)运行操作制度”、“机电设备安全技术操作制度”。为确保工程安全渡汛,管委会每年汛前都要进行安全检查,汛期加强水情雨情观测和监测,每年都做到了组织、人员、物质三落实。汛期实行24小时轮班制,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但由于受资金限制达不到现代管理水平,至今水库水位、雨情观测设施简陋,大坝安全监测设施不完善,进库公路标准低,路况差,水库管理通讯设施简陋。4.2.3存在的主要问题XX水库自1980年投入运行至今已20余年。由于大坝先后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一些质量问题,水库一直限制水位运行。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1)大坝大坝粘土心墙顶高程低于校核洪水位,墙体为悬挂式,未形成完整的防渗体系,墙体厚度小于1/4坝前水头,与坝体结合部未设反滤层,上述情况均不满足规范要求。心墙及坝体填土的渗透系数均不满足规范要求;排水棱体块石风化,块径偏小,设置不规范,砂中夹泥,现已被弃土覆盖,堵塞严重,基本不具反滤排水作用。坝体白蚁危害严重,发现大量蚁巢。大坝坝顶兼作交通公路,已被车辆碾压得坑坑洼洼,雨天排水不畅;大坝上游坝面现已沉陷成弧线形,沉陷深度约30cm,长度约60m;干砌块石护坡松动、翻起、脱落,风化、破损严重。154`n大坝清基不彻底,在坝轴线下游侧的坝基仍残留约2m厚的松散砂卵石层,渗透系数K值为2.7×10-2cm/s,属强透水;左、右坝肩在正常蓄水位以下存在一定厚度的中等透水带,左右坝肩均存在渗漏及绕坝渗漏问题,透水率q>5Lu~10Lu。坝体排水设施已失效,在设计水位、校核水位下的浸润线均在下游坝坡出逸;坝体填土、心墙的最大水平渗透坡降值均大于地质钻孔颗粒分试验推算的允许渗透坡降;下游坝坡在设计洪水位和校核洪水位整体抗滑稳定均不满足规范要求;在自正常水位、设计水位、校核水位分别降至死水位处的上游坝坡的整体抗滑稳定均不满足规范要求。(2)溢洪隧洞溢洪隧洞进口舌面冲刷严重,坑洼不平;两侧未护坡,山体风化严重,洞口有塌方石碴堆积体,影响行洪;闸墩表面砼剥落,存在裂缝;浆砌石导墙冲刷严重,墙体及墙基存在多处沉陷裂缝;砼底板冲刷严重;工作桥墩及桥面砼剥落;出口泥砂淤积严重,加上当地村民开山采石和随意围土种菜,减小了行洪断面,严重阻洪。洞内砼底板存在多条沉陷裂缝。(3)输水涵洞输水涵洞进口山体未护砌,风化严重,乱石堆积;涵管管壁冲刷严重,砼存在蜂窝、麻面、剥落,可见20多处铁锈水迹,局部露筋、锈蚀;涵管与隧洞接头处伸缩缝中充填物被冲失,缝宽达7~8cm;工作闸门锈蚀严重,螺杆弯曲、机座开裂,启闭不灵,漏水严重;无检修闸门。(4)工程管理水库水、雨观测设施简陋;测压管失效报废,无其它大坝安全监测设施;进库及上坝公路标准低、路况差;水库管理、通讯设施简陋。4.2.4工程除险加固的必要性154`nXX水库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发电、养殖等综合效益的中型水库。自水库蓄水运行后,不断发生一些质量问题和大坝坝基、坝体、坝肩渗漏,水库一直带病状态。为了确保水库安全,一直被迫限制水位运行,有必要对其进行除险加固。(1)除险加固是确保水库安全运行的需要:XX水库自1980年运行以来历经20余年,大坝及其他建筑物均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大坝上游坝坡沉陷较大,深度约0.3m,长60m,成弧线形。上游护坡块石大面积松动、翻起、脱落,风化、破损严重,下游坝坡不平整。排水棱体被泥土覆盖,已失去作用。坝体发现多处蚁巢,白蚁危害严重。XX水库一旦溃坝,下游XXX、xxx、xxx、XXX四个乡镇,共计人口3.2万人,3.2万亩耕地将毁于一旦。除险加固后,可使大坝达到相应的防洪标准。(设计洪水50年一遇,校核洪水1000年一遇),确保下游防洪对象,满足当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要求。(2)除险加固是确保下游农田灌溉的需要:XX水库主要以灌溉为主,原设计灌溉面积2.08万亩,由于水库长期带病运行,现实际灌溉面积仅0.4万亩。除险加固后可确保2.08万亩农田灌溉用水,改善下游村庄用水条件,提高用水保证率。(3)除险加固是水库发展的需要:XX水库距XXX镇7km,水库库区上游森林茂密,水库库面较大,是依托XXX进行旅游开发的较佳位置。水库除险加固后将给水库带来旅游观光等多种经营的发展良机,为今后水库的发展增添更加美好的前景。4.3工程任务XX水库位于XXX市XXXXXX乡,坝址以上集雨面积26.5km2,主河长14.8km154`n,流域呈不对称扇形,左岸较陡,右岸地势较为平坦,河窄坡陡,水流湍急,河道加权平均坡降为1.95%,流域内森林及草木覆盖率达90%以上,属山区性河流,洪水由暴雨形成。流域内水旱灾频繁,灾情严重。为治理水旱灾害,满足该地区农业生产的需要,水库于1967年动工,1980年成蓄水,经1985年加固达现有规模。根据原设计和大坝安全鉴定结论以及工程实际情况,工程任务是: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发电、养殖等。⑴灌溉:XX水库设计灌溉面积2.08万亩。⑵发电:本工程利用水库灌溉和多余弃水发电,水库在保证灌溉要求的情况下,基本上能保证水力发电引水流量的需要。电站装机2×250KW,年发电量93万kw·h。⑶养殖:水库有养殖水面360亩,年产鲜鱼1000斤,水库淡水养殖潜力有待开发。根据大坝安全鉴定意见、工程实际存在的问题以及大坝除险加固设计的实际情况,本次除险加固的主要工程任务如下:①对大坝进行加固处理;②对溢洪隧洞进行加固处理;③对输水涵洞进行加固和扩建处理;④按规范要求增设和完善水库大坝安全监测设施,完善水情、雨情观测设施,通讯、管理设施及防汛公路等。4.4洪水调节4.4.1防洪标准XX水库大坝为粘土心墙坝,水库总库容1076万m3,属中型水库。根据《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及《水利枢纽工程除险加固近期非常运用洪水标准的意见》的规定,XX水库枢纽主体工程等别为Ⅲ等,永久性主要建筑物为3154`n级,永久性次要建筑物为4级,设计洪水标准为50年一遇,校核洪水标准为1000年一遇。4.4.2水库库容曲线采用1/2000库区地形图量算XX水库水位~库容关系。计算成果与加固设计成果基本一致,水库库容曲线所以采用原加固设计量算成果,水库库容曲线成果见表4-1(括号内为本次复核成果)及图4-1。表4-1XX水库水位~容积曲线高程(m)274276278280282容积(万m3)0(0)1.4(1.46)7.3(7.34)20.6(20.8)39.3(39.5)高程(m)284286288290292容积(万m3)65.5(65.8)104.9(105.3)154.9(156.1)212.8(214.6)277.0(279.8)高程(m)294296298300302容积(万m3)347(352.2)420.7(426.5)500.6(507.0)587.5(595.0)680.9(687.0)高程(m)304306308310容积(万m3)778.2(786.5)882.8(890.0)992.6(1000.3)1110.0(1119.4)154`n4.4.3调洪原则XX水库泄洪洞在大坝左侧30m处,泄洪洞闸首底板高程为304.4m,宽度13.11m,闸后洞口底板高程为303.685m,洞宽度7.5m,泄洪洞泄流曲线见表4-2及图4-2。。154`n表4-2溢洪隧洞泄流曲线表H(m)304.4305.4306.4306.45307.4308.4309.4Q(m3/s)02463.566.598.1138.1181.3H(m)309.9Q(m3/s)204.8水库洪水调节计算原则为:不考虑灌溉发电涵管、导流放空涵泄水,不考虑洪水预报和预腾防洪库容,当库水位高于正常蓄水位304.4m时,溢洪道自由泄洪。调洪计算方法采用瞬态法,再经简化后得如下公式:(Q1+Q2)/2-(q1+q2)/2=(V2-V1)/△t式中:q=f1(H)——为水库水位~下泄流量关系V=f2(H)——为水库水位~库容关系根据水库泄洪能力及设计洪水过程,洪水调节采用单辅助曲线(半图解法)计算。调洪计算结果详见表4-3及图4-3。表4-3调洪演算成果表频率P(%)0.10.2125最大泄量q(m3/s)185159.5110.898.175.1库水位H(m)309.48308.89307.72307.40306.71相应库容(万m3)10761045977959921154`n154`n154`n5建筑物除险加固设计5.1设计依据154`n5.1.1工程等别、建筑物级别和洪水标准XX水库总库容1076万m3,根据《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及《防洪标准》(GB50201-94),XX水库工程规模为中型水库,工程等级为3级,水工建筑物级别为:大坝、溢洪隧洞、输水涵洞等主要建筑物为3级,其它次要建筑物为4级。工程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下游有XXX、坳里、古城、XXX四个乡镇,人口3.2万人,耕地3.2万亩。根据规范及大坝安全鉴定结论:设计洪水标准为50年一遇,校核洪水标准为1000年一遇,消能防冲建筑物按30年一遇洪水设计。5.1.2采用的主要规程、规范⑴《防洪标准》(GB50201-94)⑵《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⑶《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DL5021-93)⑷《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SL274-2001)⑸《溢洪道设计规范》(SL253-2000)(6)《水工隧洞设计规范》(GB5002-2002)(7)《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2002)(8)《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L/T191-96)(9)《水利水电工程钢闸门设计规范》(SL74-95)(10)《水工建筑物荷载设计规范》(DL5077-1997)(11)《公路线路设计规范》(JTJ011-94)(12)《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SL60-94)(13)《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导流设计导则》(DL/T5114-2000)(14)《水利水电工程围堰设计导则》(DL/T5087-1999)5.1.3主要参考文件、专题报告154`n1)《XX水库水利工程加固设计报告》(1985年)2)大坝安全鉴定书3)XXX市XX水库大坝安全鉴定材料:《江西省XXX市XX水库大坝安全评价报告》5.1.4设计基本资料5.1.4.1水文气象主要水文气象特征值见表5-1。表5-1主要水文气象特征值项目单位数量多年平均降水量mm1553年最大降水量mm2428.4年最小降水量mm1004.2多年平均气温oC18最高气温oC43最低气温oC-8多年平均最大风速m/s16.05.1.4.2特征水位与流量本次除险加固设计,根据现有洪水系列资料,按有关规范重新作了洪水复核计算和调洪演算,采用的特征水位与流量见表5-2,枯水期的分期洪水成果见表5-3。表5-2特征水位与流量表项目库水位(m)洪峰流量(m3/s)下泄流量(m3/s)154`n正常水位304.40设计洪水位(P=2%)307.4018698.1校核洪水位(P=0.1%)309.48340185死水位279.00表5—3分期洪水成果表单位:m3/s分期(月)9~39~210~310~211~311~2备注P(%)532.332.122.517.422.215.1水文比拟法1026.524.519.114.51912.72020.317.215.711.415.410.03016.512.313.29.513.08.3P(%)525.724.318.615.318.812.2实测暴雨法1022.620.016.211.815.210.02017.814.613.29.012.08.43013.110.410.17.38.46.55.1.4.3地形地质资料本阶段设计依据XXX市水利水电规划设计院编制的《除险加固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及地质平、剖面图、地形图。5.1.4.4地震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本枢纽工程区内地震峰值加速度<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区域稳定性较好,可不进行抗震安全复核。154`n5.1.4.5设计控制标准(1)坝顶安全超高坝顶安全超高:正常运用为0.7m,非常运用为0.4m。(2)坝坡稳定安全系数大坝上、下游坝坡抗滑安全系数见表5-4。表5-4大坝上、下游坝坡抗滑安全系数运用条件简化毕肖普法正常1.30非常1.20(3)钢筋砼结构构件最大裂缝宽度允许值: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最大裂缝宽度的允许值:水位变动区,允许裂缝宽度〔δ〕=0.2mm;水上区〔δ〕=0.3mm。5.2工程总体布置XX水库枢纽主要建筑物由大坝、溢洪隧洞、输水涵洞、坝后电站等组成。5.2.1工程现状总体布置及建筑物概况(1)大坝大坝原为粘土心墙坝,最大坝高37.0m,坝顶长132.0m,上游坝坡坡比1:2.256~1:4.0,采用干砌块石护坡;下游坝坡坡比1:1.716~1:2.917,采用块石护坡和草皮护坡。坝趾设排水棱体,顶宽2.0m。(2)溢洪隧洞溢洪隧洞位于大坝左侧山体中,是城门形无压隧洞。进口为一宽顶堰,堰宽13.11m,设三孔闸但无闸门,溢洪隧洞洞线顺直,全长150m154`n,洞宽7.50m,高7.65m,纵坡i=1/100,采用自由式跌坎消能。(3)输水涵洞输水涵洞位于左坝肩,前段为钢筋砼圆管,全长91.0m,管径2.4m,壁厚0.4m;后段为圆形隧洞,隧洞长120m,洞径2.4m。涵管进口无闸控制,纵坡i=1/200。距隧洞出口45m处设有一发电进水岔洞,洞径1.0m,长60m;距隧洞出口13m处设有一竖井,由平面钢闸门控制。(4)坝后电站坝后电站装机容量2×250kw,年发电量93万kw·h。5.2.2工程加固处理总体布置XX水库除险加固项目有:大坝、溢洪隧洞、输水涵洞加固,新建输水涵洞竖井进水口,增设和完善水库大坝安全监测设施,完善水情、雨情观测设施、通讯、管理设施及防汛公路等。大坝、溢洪隧洞、输水涵洞加固均在现状布置的基础上进行;新建输水涵洞进水口与原坝下埋管进口相接;防汛公路加固改造沿现有路线进行,自XXX乡政府至大坝,全长3.011km。5.3大坝除险加固设计5.3.1大坝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1)坝基:大坝清基不彻底,在大坝坝轴线下游侧的坝基部位留有厚约2m的松散砂卵石层,渗透系数K值为2.7×10-2cm/s,属强透水;上游侧的坝基清基较彻底,但其上覆填土为含砂(砾)低液限粉土,渗透系数平均值为2.33×10-4cm/s,偏大,并不能起到很好的防渗作用,坝基存在浅层渗漏及渗透稳定问题。(2)坝肩:坝址区岩体相对不透水层(q≤5Lu)上限埋深高程左坝肩为280~295m,右坝肩为280~285m,均在正常蓄水位(304.4m154`n)高程以下,左、右坝肩均存在绕坝渗漏问题。(3)坝体填土:大坝填筑土主要有含砂(砾)低液限粘土(②类土)含砂(砾)低液限粉土(③类土)及粉土质砂(砾)(④类土),各类土质混杂填筑,规律性不明显,土质均一性较差。②类土及③类土渗透系数平均值为2.33×10-4cm/s;④类土渗透系数平均值为7.67×10-4cm/s,渗透系数偏大,不能满足规范要求。心墙土料为低液限粘土,土体碾压不密实,具中等偏高压缩性,填筑质量差。土体干密度偏小,平均为1.49g/cm3;孔隙比偏大,平均为0.82;渗透系数平均值为9.17×10-5cm/s,不满足规范要求。心墙顶高程为308.7m低于校核洪水位309.48m,不满足规范要求;心墙冲抓深度11.7m,为悬挂式,未形成完整的防渗体系。坝脚排水棱体块石大小不一,最大块径0.4m,下部有少量砂及卵石,但排列无序,反滤设置不规范,砂中含少量泥。在上坝公路修建及厂房基础开挖过程中,土料全部堆积于排水棱体上,现排水棱体已全部掩埋于土体中,棱体堵塞严重,基本不具排水作用。(4)现状坝顶高程为309.6~310m,低于校核洪水位时所需的高程310.90m,不满足规范要求。(5)大坝上游坝坡沉陷较大,深度约0.3m,长60m,成弧线形,护坡块石大面积松动、翻起、脱落,风化、破损严重;下游坝坡不平整。(6)水库上、下游坡面及坝肩发现大量白蚁道,白蚁危害严重。5.3.2大坝现状复核5.3.2.1坝顶高程复核XX水库正常蓄水位304.4m,经调洪计算,水库校核洪水位(P=0.1%)309.48m,设计洪水位(P=2%)307.40m,库区历年最大风速平均值16m/s。154`n根据《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SL274-2001)的规定,坝顶在水库静水位以上的超高按下式计算:Y=R+e+A式中:Y—坝顶超高(m);R—最大波浪在坝坡上的爬高(m);e—最大风壅水面高度(m);A—安全加高(m)。正常运用情况取0.7m,非常运用情况取0.4m。波浪平均波高和平均波周期采用莆田试验站公式:Tm=4.438hm0.5式中:hm—平均波高(m);Tm—平均波周期(s);W—计算风速(m/s),W=24m/s(设计),W=16m/s(校核);D—风区长度(m),D=1200m。Hm—水域平均水深(m),设计情况下为32.40m,校核情况下为34.4m。平均波长公式:Lm=风壅水面高度采用公式:e=(KW2D/2gHm)cosβ式中:e—计算点处的风壅水面高度(m);K—综合摩阻系数,取3.6×10-6。154`nβ—计算风向与坝轴线法线夹角(°),本次复核取0°。平均波高在单坡上的平均波流爬高公式:Rm=[K△·Kw/(1+m2)1/2](hmLm)1/2式中:Rm—平均波流爬高(m);K△—斜坡的糙率及渗透性系数,查表取0.78。Kw—经验系数,由风速W、坡前水深H,重力加速度g所组成的无维量W/(gH)1/2确定,查规范表得设计情况下Kw=1.01,校核情况下Kw=1.0。m—斜坡的坡度系数,m=2.256。R/Rm=2.23(3级坝)据以上公式及要素,计算结果见表5-5。表5-5坝顶高程计算成果工况水位(m)风浪爬高R(m)壅高e(m)安全超高A(m)坝顶超高Y(m)坝顶高程(m)设计工况307.401.610.000.72.31309.71校核工况309.481.020.000.41.42310.90根据坝顶高程复核成果,确定坝顶高程为311m,现状大坝的实测高程为309.6~310m,坝顶高程不满足计算要求,须对大坝进行加高处理。5.3.2.2现状渗流复核为进一步论证大坝的渗流安全,采用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编制的土石坝二维渗流计算程序UNSST2对大坝渗流流场分布进行计算,以评价大坝的渗流安全性,推测高水位下大坝的渗流性态。(1)计算断面选取根据坝体、坝基的地质情况,本次渗流计算选取地质勘探查明的大坝河床段最大横剖面图(Ⅱ-Ⅱ)154`n。分析认为,采用此断面进行计算,可基本反映整个大坝的实际渗流状况。据本次地质勘探成果,结合坝体填筑情况及坝基土层结构,计算断面可分为6个渗透区:粘土心墙为1个渗透区;坝体各类土质混杂填筑,②类土(含(砂)低液限粘土)、③类土(含砂(砾)低液限粉土)的物理力学性能较相似,将此二类土视为一区,④类土(粉土质砂)的物理力学及渗透性与前二类相差较大,将其视为1区;坝基砂卵石层视为1个渗透区;砂卵石下部强风化岩层为1个区;下游排水棱体1个区。大坝渗透分区见图5-1。(2)计算参数选取因测压管失效,无观测资料,无法了解目前大坝渗流渗压的实际情况。加上地勘质检时的坝前水位(295.8m)太低,根据质检分析:坝体内存有强透水的砂卵石层,可作为天然的水平排水棱体,水位较低时,均从砂卵石层出逸。1998年开始,当水位达到300.1m时,在厂房后的浆砌石挡土墙上高程279.49m处产生一渗水点;2004年6月库水位为300.1m时,坝脚探井开挖到279.6m高程时,粘土开始潮湿。开挖到274.6m高程时,见有水出来;当库水位为298.0m时,探井内的水深为274.1m(未发电),当两台机组满负荷发电时,发电尾水位为274.6m,此时探井内的水深也上升至274.6m,管理人员发现探井内水位随发电尾水位的变化而变化。为完整地了解大坝的渗流状况,本次渗流复核主要依据上述资料及质检提供的参数进行验证拟合,调整渗透系数。调整后的渗透系数与地勘质检建议值的对比情况详见表5-6,图5-2。表5-6各渗透分区渗透系数对比表部位分区土层定名渗透系数(cm/s)地勘质检建议值调整值粘土心墙K1粘土9.17×10-59.17×10-5坝体填土K2低液限粘、粉土4.33×10-46×10-4154`nK3粉土质砂1.04×10-31×10-3棱体K4堆石(已堵塞)5×10-33×10-3坝基K5砂卵石层2.27×10-22.27×10-2坝基K6强风化层7.5×10-57.5×10-5从图中可以看出,调整渗透系数后计算出来的渗流流态较符合实际情况,为偏安全,本次设计渗流计算坝体及坝基各土层的渗透系数采用调整值,各土层允许渗透坡降值采用我院质检建议值。(3)计算工况根据规范规定,渗流计算应考虑水库运行中出现的各种不利条件,主要工况组合情况如下:上游正常蓄水位与下游相应最低水位;上游设计洪水位与下游相应水位;上游校核洪水位与下游相应水位。根据本次水文复核的成果,XX水库的洪水标准为:正常蓄水位为304.4m,设计洪水位为307.40m,校核洪水位为309.48m。溢洪道出口距坝脚较远,所以坝下游的水位不受洪水的影响。下游坝脚为开挖料回填而成,为了确定下游水位,2004年6月在坝脚挖一探井后发现下游水位随发电尾水位的变化而变化,故取两台机组满负荷发电时的尾水位274.6m作为下游水位。(3)计算成果及分析大坝加固前正常蓄水位、设计洪水位、校核洪水位三种工况典型断面的浸润线和渗流等势线见图5-3,渗流计算主要成果见表5-7。表5-7大坝现状渗流复核成果表上游水位(m)下游水位(m)水头(m)计算最大水平坡降值出逸坡降计算单宽渗漏量(m3/d.m)坝体内填土粘土心墙坝基砂卵石层坝坡154`n309.48274.634.881.6950.6210.3060.26313.87307.40274.632.800.7043.590.2940.22812.66304.40274.629.800.6850.6630.236—9.30根据渗流计算成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坝体内的最大水平渗透坡降为0.685~1.695,大于地质钻孔颗分试验推算的允许渗透坡降最大值0.3~0.2,坝体内会产生渗透破坏;坝基砂卵石层内的最大水平坡降为在正常蓄水位时为0.236,在允许坡降建议值0.3~0.25范围内,在设计洪水位、校核洪水位时分别为0.294、0.306,均大于允许坡降建议值0.3~0.25,坝基砂卵石层内存在渗透破坏隐患。5.3.2.3大坝现状抗滑稳定复核1、计算断面根据XX水库坝体的结构情况,本次坝坡抗滑稳定计算时选择与大坝渗流分析计算所选取的断面相同,特征水位采用本次防洪复核结果。2、计算工况加固前计算的工况为:①稳定渗流期的上、下游坝坡;②水位降落期的上游坝坡。因溢洪道为无闸控制的宽顶堰,库水位超过正常蓄水位时,洪水由溢洪道自由下泄,且溢洪道的下泄流量能满足要求;库水位在正常蓄水位降至死水位时,由输水涵洞放水,水位降落速度慢,不属于骤降工况,故本次降落工况只计算由校核洪水位降至正常蓄水位时上游坝坡稳定。3、计算方法依据《规范》SL274—154`n2001,坝坡静力稳定计算采用刚体极限平衡法。对于均质坝,宜采用计及条块间作用力的简化毕肖普法计算;计算稳定渗流情况中的上、下游坡的抗滑稳定时,抗剪强度指标采用有效应力指标,所要求的坝坡稳定安全系数分别为1.30;在计算非稳定情况的上游坡的抗滑稳定时分别采用有效应力和总应力指标,所要求的坝坡最小抗滑稳定安全系数分别为1.20。对于稳定渗流期和库水位降落期,采用简化毕肖普法进行稳定分析时,有效应力法抗滑稳定安全系数计算公式为:对于库水位降落期,采用简化毕肖普法进行稳定分析时,总应力法抗滑稳定安全系数计算公式为:以上各公式中:c′、φ′—有效强度指标;b—条块宽度;W1—坝坡外水位以上条块实重;W2—坝坡外水位以下条块浮重;β—条块的重力线与通过此条块底面中点的半径之间的夹角;Ccu、φcu—固结不排水剪总强度指标;W—土条实重;Z—坝坡外水位高出条块底面中点的距离;Ui—水库水位降落前坝体中的孔隙水压力;U—稳定渗流期和库水位降落期坝体中的孔隙水压力;γω—水的容重。本次坝坡稳定复核采用了新疆水电勘察设计院编制的坝坡稳定分析计算程序。4、计算参数的确定大坝坝体填土物理力学指标及抗剪强度指标的确定均采用地勘质检成果,总应力强度指标取各指标的小值平均值;有效应力指标的选取在对现有的土工试验资料及钻孔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参照总应力强度指标及类似工程进行选取,大坝各区土料参数选取结果见表5-8。表5-8大坝坝体各种土料的物理力学指标表指标湿密度(g/cm3)饱和密度抗剪强度154`n分区(g/cm3)有效应力指标总应力指标凝聚力(KPa)内摩擦角(°)凝聚力(KPa)内摩擦角(°)含砂低液限粘土1.941.9713.523.2215.919.35粉土质砂1.9428299.624.93心墙1.871.942721.6432.118.87排水棱体2.02.10300305、坝坡稳定复核成果坝坡稳定复核成果见表5-9和图5-4~图5-6。表5-10坝坡稳定复核成果表坝坡运行工况(上游水位)圆心坐标滑弧半径(m)简化毕肖普法CxCy总应力法有效应力法规范允许值上游坝坡304.4m58-51842.2321.30307.40m66-48842.3091.30309.48m66-48842.3331.20下游坝坡304.4m58-44781.3241.30307.40m58-44781.241.30309.48m60-43771.0961.20上游坝坡309.48m降至304.4m63-52862.0762.1231.206、计算结果分析与稳定性评价由表5-5可知,大坝上游坝坡在各种工况下,抗滑稳定安全系数均大于规范要求的最小值;下游坝坡在正常蓄水位时抗滑稳定安全系数满足规范要求,而在设计洪水位和校核洪水位下抗滑稳定安全系数均不满足规范要求。5.3.2.4复核结论154`n综上复核成果,大坝坝顶高程不满足要求;大坝坝体、坝基渗漏严重并存在渗透破坏问题;下游坝坡抗滑稳定安全系数不满足规范要求;下游排水棱体被掩埋,已失效。大坝已出现了诸多险情,存在诸多安全隐患,须对其进行除险加固。5.3.3大坝防渗加固5.3.3.1防渗方案选定据勘探资料及大坝现状复核结果以及大坝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表明,大坝坝身、坝基、坝肩均存在渗透问题,需对大坝进行防渗处理。本阶段坝体防渗加固处理设计选择2种方案进行比较。(1)方案1—在大坝上游侧设粘土斜墙方案方案布置:在大坝下游坡292.5m高程削坡放缓至1:2.5,在大坝上游侧增设粘土斜墙,顶宽6m(坝顶宽),斜墙底宽24.5m,底部厚度为7m,砂卵石坝基采用截水槽来减少坝基覆盖层渗漏。(2)方案2—沿坝轴线设砼防渗心墙方案方案布置:将下游坝坡培坡放缓至1:2.5,在高程295m处设一马道,宽1.5m,上游坝坡整平、护坡。自大坝坝顶顺坝轴线方向布置砼防渗心墙,防渗墙贯穿坝基砂卵石层,深入基岩1m,截断坝基覆盖层的渗漏途径。表5-10坝体防渗加固方案主要相异工程及投资比较表项目方案1(斜墙方案)方案2(心墙方案)工程量直接费(万元)工程量直接费(万元)粘土斜墙116877m3180.69砼防渗心墙3426m2164.51砂卵石开挖3878m33.86干砌石护坡(新设)3577m329.942729m322.84砂砾石垫层3125m325.342679m321.72削坡21098m320.993351m33.33坝坡回填46763m356.44154`n淤泥清除6960m310.45围堰16675m3111.09直接投资382.36268.84考虑到库区已蓄水多年,若采用粘土斜墙方案不仅要放空水库,且施工难度大,工程造价高,故本次对大坝坝体防渗处理采用砼防渗墙方案,因该方案目前应用广泛,施工干涉少,直观、安全、可靠。5.3.3.2防渗设计(1)墙体材料及防渗墙厚度防渗墙体材料为砼,要求k≤1×10-6cm/s,允许渗透比降大于60。根据作用水头、地质条件及已建工程情况,设计墙厚50cm,其防渗墙最大渗透坡降Jmax=53.476<[J]=60,满足设计要求。规范要求,防渗墙墙顶高程应不低于校核洪水位,故设计墙顶高程取为309.5m,防渗墙伸入基岩1m,最大墙高39m左右。(2)防渗墙施工工艺选择防渗墙施工工艺的选择主要考虑成墙技术的原理、适用条件、质量、经济等各方面因素。大坝砼墙最大墙深为39m,墙体厚度为50cm,根据目前国内成墙工艺和我省类似工程的经验,拟定三种可行的造砼防渗墙施工工艺进行经济和技术比较,各方案的主要技术参数和经济指标比较详见表5-11。表5-11大坝防渗处理方案比较表工艺两钻一抓液压抓斗高压旋喷主要技术指标成墙厚大于35cm,[J]≥60,K≤10-6cm/s成墙厚大于30cm[J]≥60,K≤10-6cm/s成墙厚大于60cm,[J]≥60,K≤10-6cm/s适用范围各种地层粘土、砂土、砂卵石、全强风化岩各种地质土层优点1、适用范围广,可适用各种土层。2、成墙质量好,成墙直观,连续性好1、设备简单实用,工效高2、成墙壁质量好,可充分保证墙体的连续性1、对地层适用性强,尤其对砂砾石层可适用2、可控制性好3、施工速度快154`n3、质量易于控制,便于检查4、工效高(经冲击钻成槽工效可提高1-3倍)5、可充分发挥抓斗工效高,冲击钻适应不同地层的优势3、成墙较直观,成墙质量检测方便,质量易于控制4、造价低5、适用地层较广,处理深度大缺点造价较液压抓斗高1、在砂卵石层和密实的细砂层,挖槽工效会降低2、在深度超过18m后,挖槽工效有所降低1、对环境会产生污染2、成墙质量相对较差由表5-11知,液压抓斗造砼防渗墙造价适中,成墙质量可靠,检测方便,易于控制,从安全、可靠、经济的角度出发,根据本工程地质条件,借鉴我省类似工程经验,本阶段设计推荐采用液压抓斗造砼防渗墙方案。5.3.3.3坝基及坝肩防渗加固据安全鉴定及本阶段地质补充勘探表明:XX水库主要是大坝清基不彻底,在大坝坝轴线下游侧的坝基部位留有厚约2m的强透水松散砂卵石层;地基浅层基岩为强、弱风化变质砂岩,左、右坝肩钻孔压水试验透水率10.1-25.9Lu,具中等透水性,存在坝基、坝肩及绕坝渗漏问题。坝体砼防渗墙贯穿坝基砂卵石层,深入基岩1m,截断了坝基覆盖层的渗漏途径,坝基基岩的钻孔压水试验透水率5.6-7.5Lu,基本截断了坝基渗漏。通过渗流计算可知:大坝上游在校核洪水位时的最大单宽渗漏量为3.489m3/d·m,按上游常年在校核洪水位计算,经计算一年渗漏量为16.81万m3,水库总库容为1076万m3,渗漏量占总库容的1.56%,不影响大坝的蓄水,故对坝基不做帷幕灌浆处理。根据渗透剖面图确定基岩以透水率q≤10Lu作为相对不透水层,左、右坝肩在正常蓄水位下的基岩钻孔压水试验透水率大部分小于10Lu,只有少部分大于10Lu,坝肩绕渗问题不大,故不对两坝肩做帷幕灌浆处理。5.3.4大坝加固设计5.3.4.1坝顶改造154`n大坝现状顶高程309.6~310m,顶宽6m。坝顶是大坝防汛的主要通道,是上游库区和电站没的交通必经之路,但且无护面,坑坑洼洼,遇雨变得泥泞,影响汛期防汛。根据坝顶高程复核计算,现状坝顶高程距校核水位时所需的坝顶高程仅差0.75~1.15m,本次采用设置防浪墙的方式加高坝顶。在坝顶上游侧设净高1m的砼防浪墙,防浪墙顶宽0.4m,顶高程311m。墙趾至坝面宽度5.6m,考虑防汛交通条件,坝顶设砼路面,路面砼强度等级为C25,厚度为20cm,每15m长度设伸缩缝一道,砼路面下设厚20cm的5%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路面向下游侧倾斜,坡度为2%,并在下游侧增设排水沟,上游侧增设栏杆、照明等设施。5.3.4.2坝坡加固设计(1)坝坡放缓加固设计根据安全鉴定及本次对大坝复核计算:本工程大坝下游坝坡在设计洪水位和校核洪水位下抗滑稳定安全系数均不满足规范要求,需进行加固处理,其加固方案:将下游坝坡放缓至1:2.5,在高程295m处设一马道,宽1.5m。上游坝坡整平、护坡。大坝加固后断面详见图5-7。(2)护坡加固设计大坝上游坡原为干砌石护坡,本次现场开挖检查原块石护坡下未设置砂砾石垫层,部分护坡块石粒径偏小,厚度不足,块石松动、翻起、脱落,风化、破损严重;下游草皮护坡不标准,坡上杂草丛生。本次对大坝坝坡加固主要是:对上游护坡采用翻修、整平,对已损坏、风化的块石重新更换,按设计厚度增设,在块石下增设20cm砂砾石垫层;被更换的块石抛至水下。下游坝坡采用草皮护坡。5.3.4.3坝坡排水设计为避免雨水漫流冲刷坝坡,在下游坝坡上设置纵、横排水沟,纵向排水沟设置3154`n条,位于坡顶下游侧、下游马道内侧及下游坝脚处;横向排水沟垂直坝轴线方向布置于下游坝面,设置1条;大坝下游坡面与两岸交线处各设一条竖向排水沟,纵、横排水沟相互连通成为整体。排水沟均为矩形断面,尺寸为30×40cm,采用浆砌石砌筑,浆砌石厚30cm,表面用水泥砂浆抹面。5.3.4.4下游坝坡人行梯道设计大坝下游坝坡加固后,拟在右岸新建一条上坝人行梯道,采用砼路面,梯道宽1.5m。5.3.4.5下游排水棱体加固现状排水棱体已全部掩埋于土体中,对原排水棱体用压力水流将砂冲入棱体,增加棱体密实度,保护坝体颗粒不被带走。在下游坝坡加固后,为防止雨水冲刷坝脚,在坝脚设2m高的干砌石护脚。5.3.5大坝加固设计计算为全面反映整个大坝加固后的渗流状况,选取河床断面(Ⅱ-Ⅱ剖面)及右坝肩断面(Ⅲ-Ⅲ剖面)两个断面来进行渗流计算及坝坡稳定分析。5.3.5.1大坝设计断面渗流计算与分析计算方法及计算工况同大坝安全复核计算,砼防渗墙渗透系数取1×10-6cm/s,各工况下的浸润线及等势线见图5-8~图5-9,渗流计算成果见表5-12。表5-12大坝设计断面(Ⅱ-Ⅱ)渗流计算成果表上游水位(m)下游水位(m)水头(m)计算最大水平坡降值计算单宽渗漏量(m3/d.m)坝体填土原粘土心墙坝基砂卵石层砼心墙309.48274.634.880.293—0.06753.4763.489307.40274.632.800.1620.3030.06550.1843.336304.40274.629.800.2990.1340.05643.0882.662154`n表5-13大坝设计断面(Ⅲ-Ⅲ)渗流计算成果表上游水位(m)下游水位(m)水头(m)计算最大水平坡降值计算单宽渗漏量(m3/d.m)坝体填土原粘土心墙坝基粉土质砂砼心墙309.48274.634.880.206—0.22336.9761.458307.40274.632.800.1990.2390.21433.2811.347304.40274.629.800.1920.1860.19726.0551.325根据渗流计算成果可知,加固后的大坝设计断面坝体浸润线在下游排水体中出逸,位置较低。相比现状断面,设计断面各土层渗透坡降值明显降低,最大渗透坡降值均小于其允许值。经防渗处理后设计断面计算渗流量明显降低,同时浸润线明显降低,对坝坡稳定有利。5.3.5.2大坝设计断面抗滑稳定计算本次加固采取上游平整坝坡、下游培土放坡,坝顶设防浪墙方案,计算参数、计算程序、孔隙水压力、计算工况的确定同大坝现状坝坡稳定复核计算。砼防渗墙C取500Kpa,φ取45°;下游培土料C取8Kpa,φ取26°。两个断面的计算成果表见表5-14~表5-15和图5-9~5-15。表5-14大坝加固后(Ⅱ-Ⅱ)坝坡稳定计算成果表坝坡运行工况(上游水位)圆心坐标滑弧半径(m)简化毕肖普法CxCy总应力法有效应力法规范允许值上游坝坡304.4m61-51841.9551.30307.40m68-48842.0321.30309.48m67-48842.0561.20304.4m69-53911.4331.30154`n下游坝坡307.40m68-51891.4271.30309.48m66-50861.3771.20上游坝坡309.48m降至304.4m65-52861.7991.8461.20表5-15大坝加固后(Ⅲ-Ⅲ)坝坡稳定计算成果表坝坡运行工况(上游水位)圆心坐标滑弧半径(m)简化毕肖普法CxCy总应力法有效应力法规范允许值上游坝坡304.4m63-47791.8751.30307.40m63-46791.9521.30309.48m62-46801.9761.20下游坝坡304.4m49-33661.3291.30307.40m51-34661.3111.30309.48m50-40731.2971.20上游坝坡309.48m降至304.4m62-46801.7191.7661.20由表5-14、表5-15计算成果可知,大坝经过防渗加固后,在各种工况下上、下游坝坡抗滑稳定安全系数均满足规范要求。5.3.6大坝及周边蚁害治理XX水库154`n始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早在八十年代末坝体就出现了白蚁,由于大坝左右两岸植被良好,特别是右岸纯黄泥粘土适合白蚁安巢生存。两岸山头分飞的有翅繁殖蚁随风飘落坝体,幸存的雄雌蚁配对打洞入土,蚁穴逐渐加深壮大。1996年管委会委托安福县科协白蚁防治所进行过一次投药防治,并于2003年9月委托湖北罗田县白蚁防治所挖掘蚁巢,在右岸坝肩山头共挖出黑翅土白蚁主巢9个、副巢38个,蚁王、蚁后9对,但坝体内潜伏的蚁巢未挖。2004年4月再次委托江西省水利科学研究所堤坝白蚁防治中心进行白蚁治理,现场检查发现坝肩及内、外坝坡上随处可见白蚁修筑的蚁路,整个大坝活动频繁。坝体内潜伏了大量的蚁穴,而且是多年的大蚁巢,蚁穴、蚁道路路相通,纵横交错,星罗棋布的大小蚁道已穿过坝身心墙伸向内坡,形成四通八达的地下交通网络,蚁穴之多,危害范围之广,隐患时间之长,严重威胁大坝安全。为治理蚁害,2003年XX水库委托江西省水科所堤坝白蚁防治中心进行了实地检查,并提出治理方案。1)大坝坝体及周边50m范围内山体的白蚁灭杀,在内坡浸润线以上,坝顶、外坡排水棱体以上及坝端50m范围内山体上设置一次性带毒灭蚁诱杀盒,其间隔为10m,呈梅花形布置,一个月后对治理范围内的诱杀效果进行检查,诱杀药物采用水利部推广的“JSSO型灭蚁毒饵包”。2)大坝蚁穴充填灌浆:采用密孔灌浆,充填坝身四通八达有蚁巢和蚁道。采用密排布孔和探灌相结合方法,大坝外坡排水棱体以上,内坡浸泣线以上按梅花状布孔,孔距排距均采用1.2m。造孔采用打锥机或人工打锥孔,因为白蚁的筑巢深度一般在2~3.5m,故设计灌浆深度定为4m,锥杆直径为2.5cm。其施工技术要求:按设计要求布孔,孔距、排距均为1.2m,梅花形布孔,孔深4m。灌浆浓度按二序进行,一序孔距2.4m,二序孔布置在一序孔中间,孔距1.2m,先灌下排孔,再灌上排孔。灌浆浓度由稀到稠,比重由1.2增加至1.4,直至进浆困难,孔口冒浆为止。灌浆时按照少灌多复的原则,多次循环灌注。灌浆结束标准为干缩后的泥浆液面离孔口距离10cm,然后干粘分层投入夯实。154`n其主要工程量:主坝外坡蚁穴灌浆1.127万m主坝内坡蚁穴灌浆0.693万m主坝坝体白蚁灭杀0.698万㎡坝顶蚁穴灌浆1186m主坝两岸50m内山体白蚁灭杀0.395万㎡5.4泄水建筑物加固设计5.4.1泄水建筑物概况溢洪隧洞为城门形无压隧洞,全断面采用C15砼衬砌,顶拱厚50cm,底板厚25cm,侧墙厚25cm。进口为一宽顶堰,堰顶高程304.4m,堰宽13.11m,设三孔闸但无闸门,闸顶高程306.4m,厚0.53m,溢洪隧洞全长150m,洞宽7.50m,高7.65m,进口底板高程303.685m,纵坡i=1/100,采用自由式跌坎消能。5.4.2溢洪隧洞存在的主要问题溢洪隧洞存在以下问题:进口舌面冲刷严重,坑洼不平;两侧未护坡,山体风化严重,洞口有塌方石碴堆积体,影响行洪;闸墩表面砼剥落,存在裂缝;浆砌石导墙冲刷严重,墙体及墙基存在多处沉陷裂缝;洞内砼底板存在多条沉陷裂缝。5.4.3溢洪隧洞加固设计本次加固主要针对现状采取分别处理:清除洞口原有塌方石碴堆积体;对洞口周围原有不稳边坡加设浆砌石挡墙;考虑到进口人行便桥及闸墩无实际作用且不利安全行洪,且闸墩表面砼剥落,存在裂缝,故拆除闸墩及人行便桥。进口宽顶堰表面坑洼不平,而拆除闸墩势必破坏原堰体结构,且原堰体厚度仅约1m154`n,故拆除原堰体后在原址重建;拆除进口砼闸墩,重建进口宽顶堰;采取903胶补强溢洪隧洞裂缝。溢洪隧洞无大的安全隐患,但进口段上部山体被开挖成公路,边坡较陡,对溢洪隧洞进口造成安全隐患,应对进口山体残坡积层不稳定边坡进行削坡处理。根据地质建议:开挖边坡1:1.25。5.4.4溢洪隧洞加固设计计算5.4.4.1泄洪能力计算由于溢洪隧洞进口新建宽顶堰结构尺寸同原堰体,堰顶高程304.4m,堰宽13.11m。堰后城门形无压隧洞洞宽7.5m,洞高7.65m,隧洞进口底板高程为303.685m,底坡i=1/100,洞长150m。隧洞出口接消力跌坎,尾水渠纵坡较大,洞内纵坡i=1/100>ik,可作为陡坡无压短洞,采用自由出流短洞过流公式进行计算。而对进口宽顶堰则需考虑其下游是否形成淹没分别验算,先假定为自由出流。1.根据《溢洪道设计规范》(SL253-2000),进口宽顶堰假设为自由出流,其泄流能力按开敞式非淹没出流宽顶堰公式计算:Q=式中:Q—宽顶堰泄流能力,m3/s;m—流量系数,m近似取为0.33;B—宽顶堰净宽,B=13.11m;H0—堰前总水头,m。2.堰后溢洪隧洞,其泄洪能力按自由出流短洞过流公式计算,侧向收缩影响包含在流量系数中一并考虑。因隧洞为圈门形,为便于计算,可先假设过水断面为矩形,再根据计算结果确定其平均洞宽。Q=式中:m—考虑侧收缩影响的流量系数,可查无坎宽顶堰的流量系数,取m=0.36;154`nBk—非矩形断面隧洞水深为hk时,过水断面Wk的平均宽度,m。Bk=Wk/hk,先假设Bk=B=7.5m。H0—洞前总水头,m。经计算,库水位与泄流量关系见表5-16。表5-16库水位与泄流量关系表库水位(m)304.4305.4306.4307.4308.4309.4洞前堰泄流量(m3/s)02463.5122.4192.5275.3溢洪隧洞泄流量(m3/s)041.664.898.1138.1181.3可见库水位较低时,泄流量受洞前宽顶堰控制;库水位较高时,泄流量受溢洪隧洞控制。其临界点是宽顶堰和溢洪隧洞泄流曲线的交点,即库水位为306.45m时。水库水位与泄流量关系见表5-17。表5-17库水位与泄流量关系表库水位(m)304.4305.4306.4306.45307.4308.4309.4309.9泄流量(m3/s)02463.566.598.1138.1181.3204.8根据设计洪水及防洪安全复核成果可知:水库设计洪水位(P=2%)为307.40m,相应下泄流量为98.1m3/s;校核洪水位(P=0.1%)为309.48m,相应下泄流量为185m3/s。综合以上计算过程可知:因假设溢洪隧洞内过水断面为矩形,其最大hk=,而隧洞边墙高h=5.29-0.5=4.79m,故原假设成立的。另外在表5-17中各库水位及相应流量情况时,洞前宽顶堰顶以上下游水深hs均小于0.8H0(H0154`n为堰前总水头),所以均不形成淹没,可认为原假设洞前宽顶堰为自由出流与实际相符,从而可确定前述泄流能力计算是确切的,溢洪隧洞泄流能力满足要求。5.4.4.2水面线计算根据《溢洪道设计规范》(SL253-2000),洞内水面线根据能量方程,用分段法求和法计算,以起始控制断面1为起始断面,根据已知的流量和水深h1,假设相邻断面2的水深h2,依据能量方程△L=△Es/(i-J)求得第I流段的长度(断面1-2之间的距离)△L1,以2断面处的水深作为第Ⅱ流段的长度△L2,如此逐段计算,即可推求洞内的水面线。再考虑掺气影响及安全超高,可算出需要的边墙高度。(1)临界水深的确定hk=()式中:hk—溢洪隧洞内的临界水深,m;q—溢洪隧洞单宽流量,m3/(s·m)经计算:hk=3.96m。(2)起始断面水深的确定XX水库溢洪隧洞上游接宽顶堰,则起始计算断面定在隧洞首部,起始断面水深h1取用隧洞首端断面计算的临界水深hk。(3)临界底坡计算gxkik=———αC2kBk式中:xk—水深为临界水深时所对应的湿周,xk=B+2hk=15.42m;Ck—对应的谢才系数,Ck=Rk/n=74.39m1/2/s;n—糙率,n=0.015;Rk—对应的水力半径,Rk===1.93m;154`n经计算,ik=0.0036由于溢洪隧洞i>ik,,故为陡洞。水面线应根据能量方程,用分段求和法进行计算,公式如下:(h2cosθ+α2V22/2g)-(h1cosθ+α1V12/2g)△l1-2=i-==式中:△s—分段长度,m;h1、h2—分段始、末断面水深,m;V1、V2—分段始末断面平均流速,m/s;α1、α2—流速分布不均匀系数,取1.05;θ—渠道底坡角度(0),θ=0.57°;i—渠段底坡,i=tgθ=1/100;—分段内平均摩阻坡降;n—洞内糙率系数,n=0.015;—分段平均流速,=(V1+V2)/2,m/s;—分段平均水力半径,=(R1+R2)/2,m。计算时,用试算法求解,结果见表5-16。对溢洪隧洞水流掺气水深可按下式计算,结果见表5-16。hb=(1+ξv/100)h式中:h、hb—计算断面的水深及掺气后的水深,m;V—不掺气时,计算断面的流速,m/s;ξ—修正系数,可取1.0~1.4s/m,流速大者取大值。由起始断面的水深和流量可以计算出溢洪隧洞的水面线,计算结果见表5-18。154`n表5-18溢洪隧洞水面线计算结果表距起始断面水平距离(m)0.030.060.090.0120.0150.0计算断面宽(m)7.57.57.57.57.57.5计算水深(m)3.963.943.923.903.883.86流速(m/s)6.236.266.296.326.366.39掺气水深(m)4.264.244.224.204.184.16超高(含净空高)(m)1.51.51.51.51.51.5要求洞高(m)5.765.745.725.705.685.66实际洞高(m)7.657.657.657.657.657.65计算结果表明:溢洪隧洞净空高度不小于40cm,足以保证洞内水流为无压流,溢洪隧洞高度满足要求。5.4.4.3溢洪隧洞结构计算5.4.4.3.1溢流堰体结构计算(1)溢流堰整体抗滑稳定堰基底面的整体抗滑稳定安全系数按抗剪断强度公式计算:f'·∑W+C'Ak=∑P式中:k—按抗剪断强度计算的抗滑稳定安全系数;f'—堰体砼与基岩接触面的抗剪断摩擦系数,f'=0.6;C'—堰体砼与基岩接触面的抗剪断凝聚力,C'=0.25Mpa;∑W—作用于堰体上的全部荷载对计算滑动面的法向分量,kN;∑P—作用于堰体上的全部荷载对计算滑动面的切向分量,KN;A—堰体与基岩接触面的截面积。表5-19溢洪道堰体抗滑稳定安全系数计算成果表工况荷载(KN)正常蓄水位(304.4)设计洪水位(307.87)校核洪水位(309.48)154`n自重+水重43141053713424水压力128508717扬压力-899-4018-5465∑W341565197960∑P128508717C′A458544585445854抗滑稳定安全系数1829871规范允许值3.03.02.5从表5-19计算结果可知,溢洪隧洞堰体抗滑稳定安全系数均满足规范要求。(2)堰体底板抗浮稳定计算经计算正常水位时:∑W=3415(KN)∑P=128(KN)设计洪水位时:∑W=6519(KN)∑P=508(KN)校核洪水位时:∑W=7960(KN)∑P=717(KN)由此计算底板抗浮安全系数见表5-20。表5-20溢洪隧洞堰体抗浮稳定安全系数计算成果表荷载组合抗浮稳定安全系数规范允许值正常水位26.71.05设计水位12.81.05校核水位11.11.05由上表5-20计算成果可知,底板抗浮满足规范要求。5.4.4.3.2溢洪隧洞结构复核154`n溢洪隧洞位于大坝左岸山体中,整个洞身大部分已全断面砼衬砌。根据地质勘探报告情况,左岸山体雄厚,裂隙发育多以陡倾角为主,溢洪隧洞无大的安全隐患。溢洪隧洞为城门型无压隧洞,采用全断面C15砼衬砌,其横断面见附图。对顶拱,作用于弹心上的弯矩X1和水平推力X2可按下式求出:式中:d—k1r/E;i—(h0/r)2;r—衬砌轴线半径,r=4.436m;h0—拱厚,h0=0.5m;k1—地层弹性抗力系数,k1=14×105KN/m3;E—C15衬砌砼的弹性模量,Ec=2.2×107Kpa。在拱圈中按顶拱半中心角分取5个断面,其弯矩和轴力列于表5-21中(φ为顶拱半中心角,从拱顶起计):表5-21各断面的弯矩和轴力断面φMP(KN.m)Y(m)NP(KN)cosφX1(KN.m)X2(KN.m)M(KN.m)N(KN)10°0-0.76701.064.48367.72312.53967.723215°-14.555-0.6176.5720.965964.48367.7238.14371.986330°-54.312-0.17324.4870.866064.48367.723-1.54583.135445°-108.623-0.5248.9730.707164.48367.723-80.16996.860560°-162.935-1.45173.4600.500064.48367.723-196.718107.322衬砌砼承受的的最大压应力154`n=3991.63Kpa<[σ0]=5211.88Kpa故顶拱砼的抗压强度是安全的,最大拉应力σi=(M/W)-(N/F)=4506.60KPa>[σi]=638.60KPa,需配置受拉钢筋。按大偏心受拉构件计算所需钢筋AS=2151mm2,实际每米配筋8φ22(AS=3041mm2),故配筋满足要求。围岩属III类,对边墙,其所承受洞内水压力产生的弯矩M(1/)ql2=7.05KN.m,需配筋171mm2,实际双层均配筋φ16@150(AS=1206mm2),故边墙配筋满足强度要求。5.4.44浆砌石挡墙稳定计算本次处理方案对溢洪隧洞进口上部及两侧弃碴堆体进行清除后新建浆砌石导墙。新建挡土墙采用M7.5浆砌块石砌筑,其截面布置详见附图。现分别复核边墙整体的抗滑稳定和抗倾覆稳定、墙底压力的偏心及墙趾应力等。抗滑稳定安全系数采用刚体平衡公式核算:式中kc—抗滑稳定安全系数;f—基底面与地基之间或软弱结构面之间的摩擦系数;—包括墙身自重、土重等垂直荷载以及基底面上扬压力的总和;—包括土压力、水压力等水平荷载的总和。对于3级建筑物,规范要求基本组合荷载时kc≥1.05,特殊荷载组合时kc≥1.00。154`n抗倾覆稳定安全系数的计算如下:式中k0—抗倾覆稳定安全系数;—作用于墙身各力对墙前趾的稳定力矩;—作用于墙身各力对墙前趾的倾覆力矩。对于计入地震的特殊荷载组合k0≥1.3,其余各种荷载组合k0≥1.5。墙底压力的偏心距:式中e—墙底压力的偏心距;B—墙底宽度;C—墙底面上垂直合力作用点与墙前趾之间距离。基本荷载组合时e≤;特殊荷载组合时e≤。基底应力:式中:σu—墙前基底处的应力;σd—墙背基底处的应力。稳定计算结果见表5-22。表5-22进水口段边墙稳定计算成果表项目工况抗滑稳定安全系数kc抗倾覆稳定安全系数k0墙底压力的偏心距e基底最大应力σmax基底最小应力σmin计算值允许值计算值允许值计算值允许值计算值允许值不宣泄洪水1.461.001.651.50.640.69368.2663.86宣泄校核洪水1.231.001.471.30.830.92247.9327.52备注计算断面均取单位宽度,偏心距单位为m,应力单位为Kpa。154`n计算结果表明,溢洪隧洞进口段浆砌石挡墙在荷载基本组合和特殊组合情况下抗滑及抗倾稳定均满足规范要求,亦满足地基承载力的要求。5.5输水建筑物加固设计5.5.1基本概况本工程输水涵洞原位于大坝右边,始建于1967年12月。在掘进80m后因出口处发现滑坡体,无法进行施工。为此,经地、县领导同意,1968年改在坝的左边,并于1969年元月竣工。输水涵洞前段为坝下埋管,后段为有压隧洞,全长211m。其中坝下埋管段结构为钢筋砼圆管,内径为2.4m,壁厚0.4m,长91m;压力隧洞段结构为钢筋砼衬砌,长120m,洞径为2.4m,衬砌厚度为0.3m,全长120m。输水涵洞进口底板高程为279.00m,出口底高程为277.95m,纵坡i=1/200。在出洞口45m处,设有一发电进水岔洞,直径1.0m,长60m,供两台250kw机组发电;出洞口13m处设一启闭竖井,有平面钢闸门控制流量,启闭设备为2×30t启闭机。5.5.2地质条件此次初步设计根据原安全鉴定资料及本阶段补充地质勘察情况揭示:输水涵洞基础均座落于弱风化细粒变质砂岩的下部,岩体较坚硬、致密,其允许承载力是足够满足上部荷载要求。5.5.3现状存在问题输水涵洞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输水涵洞进口因岩体风化和修建上坝公路弃碴堆体,将可能出现局部塌落而造成进口堵塞,影响水库运行安全;(2)坝下埋管段严重老化失修,多处出现凹凸蜂窝麻面,出现露筋,发生铁锈达20余处。坝下埋管段与隧洞结缝处填料被冲刷,缝宽达7~8cm154`n,水压力直接作用于止水,易使止水产生破坏,危及大坝的运行安全;(3)隧洞局部段底板冲刷严重;5.5.4输水涵洞进口加固涵管进口弃碴堆体主要为修建上坝公路产生的,此次加固对其进行彻底清除。5.5.5坝下埋管段加固设计坝下埋管段结构满足规范要求,其破坏主要为局部冲刷,多处出现凹凸蜂窝麻面,铁锈达20余处,此次加固拟采用903胶进行补强加固。5.5.6压力隧洞加固设计压力隧洞段结构满足规范要求,其破坏主要为局部底板冲刷严重,此次加固对其挖槽凿毛冲洗后重新浇筑C25砼进行修补。挖槽段槽深和槽宽尺寸不小于10cm。5.5.7进水口建筑物设计根据安全鉴定知输水涵洞闸门不能正常启闭,且闸门竖井位置布置不太合理,此次加固拟重新修建进水口,设计采用竖井式进水口型式,并与原坝下埋管进口相接,进水口建筑物级别为3级,洪水标准与大坝相同。进口采用喇叭形进水口,底板高程仍为279m。设有一道事故闸门,进水口断面为2.4×2.4m,设有通气孔尺寸为0.7×2.4m,兼作进人孔。具体尺寸另见附图。对原涵洞闸门进行更换。5.6防汛公路完善设计XX水库的防汛公路为枢纽工程唯一对外交通道路,该公路已运行多年,维修甚少。目前大部分路面已硬化,但XXX乡政府至大坝之间3.011km154`n长路面未硬化,该路段为风化石路基,路面坑坑洼洼,路窄坡陡,两侧山体边坡局部塌方,加之无排水沟,汛期尤其是雨天防汛车辆无法正常通行,亟需对该段防汛公路进行改造完善。根据《水库工程管理设计规范》(SL106-96)和《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H011-94)规定,进库及上坝公路按四级公路标准设计,在原公路路线基础上将路基拓宽至6.0m,路线纵坡控制不超过8%,设计路面高程264.90~310.0m,路基以半挖半填为主,尽量挖填平衡,地面横坡较陡的路段,设置浆砌石挡墙。在公路两侧设置浆砌石排水沟,排水沟尺寸0.5×0.5m。经计算全线公路共需土方开挖506m3,土方填筑648m3,石方开挖78m3,C20砼路面349m3,砂石垫层381m3,M7.5浆砌石挡墙135m3,M7.5浆砌石排水沟171m3,绿化3km。5.7安全监测设计5.7.1现状及存在问题大坝原布设了三根据测压管,现均已破坏,不能进行观测,量水堰也已损坏,不能进行观测,目前只能进行水位和雨量观测。5.7.2监测目的及设计原则1.监测目的(1)监测土石坝加固后的安全运行状况;(2)检验加固设计的合理性,为科学研究提供资料。2.监测设计原则(1)应对大坝整体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兼顾一般;(2)监测断面应布置在大坝中具有代表性的部位,能准确反映大坝及基础运行状况,至少有一横断面为最大坝高处;(3)各种观测设施应避免相互干扰,但能相互校核,并且希望做到一种设施多种用途;154`n(4)监测仪器、设施的选择,应在可靠、耐久、经济、适用前提下力求先进和便于实现自动化监测;(5)技术人员可通过对其观测资料的整理及分析,能对工程存在的问题及早发现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5.7.3大坝监测设施布置根据《土石坝安全检测技术规范(SL60-94)》及《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SL274—2001)》中规定3级坝及坝高大于30m的坝应设置下列监测项目:1.坝面垂直位移和水平位移;2.根据具体情况观测坝体和坝基的孔隙压力及坝体浸润线。5.7.3.1大坝变形监测变形观测直观可靠,是大坝安全监测系统的必设项目,变形监测包括垂直位移观测,水平位移观测。根据规范要求,位移监测横断面一般不得少于3个,断面布设在最大坝高,地形或地质条件复杂坝段和其它关键位置;观测纵断面一般不少于4个,通常在坝顶上、下游两侧。1.垂直位移观测XX水库大坝无任何位移观测点,故本次设计需要增设水准校核基点,起测基点,垂直位移标点。其中垂直位移标点直接用来监视大坝垂直位移情况,由附近的起测点来测点,而起测基点的变化则由水准标核基点来校核。(1)大坝垂直位移监测点XX水库大坝为心墙土石坝,大坝垂直位移观测断面共设3个横断面和4个纵断面,在大坝最大坝高及左、右坝段各设一横断面;沿坝轴线方向布置4个纵断面,第一排位于正常高水位以上的上游坡(305.0m154`n)处,第二排布置在坝顶坝轴线处,第三排布置在下游坝坡马道(295.0m)处,第四排布置在下游坝脚棱体上侧285.0m高程处。工作基点分别设在每一排测点两端的岸坡上。用精密水准仪进行坝体垂直位移观测。(2)水平位移观测水平位移的测点分别为工作基点和水平位移标点,采用视准线法观测。XX水库大坝水平位移测点与垂直位移测点,按规范要求共用同一观测点。这样共计12个位移测点,8个工作基点和2个校核基点。5.7.3.2大坝渗流监测为了解加固后坝体浸润线和坝基的渗流情况,在大坝坝身布置了监测断面,它们分别位于:左岸坡坝段、主河床坝段、右岸坡坝段。在每个渗流监测断面的防渗墙前各布设1支测压管,墙后布设4支测压管,用来监测坝体浸润线;在每个渗流监测断面的坝顶和下游坝坡高程295m马道上各布设1支测压管,用来监测坝基渗流,共计15支测压管。5.7.3.3上、下游水位监测在大坝上、下游各设置1组水尺和1支水位计,用来监测水库的上下游水位。5.7.4巡视检查巡视检查是安全监测的重要环节,应定期由熟悉工程并具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负责进行。巡视检查分为加固期人工巡视检查和运行期人工巡视检查。加固期检查一般每月2~4次,运行期初期巡检一般每星期2~5次,正常运行期可逐步减少次数,但每月不宜少于1次,每年在汛前、汛后以及发生有感地震后必须作巡视检查。154`n主要检查项目为:(1)坝顶有无裂缝、异常变形、积水或植物滋生等现象。(2)坝坡和坝基有无裂缝、渗水、流土、管涌或隆起等现象;有无兽洞、蚁穴等隐患。(3)溢洪道、灌溉发电涵管、进水塔等有无开裂、挤碎、架空、错断、倾斜等情况。5.7.6安全监测工程量本加固工程新增监测设施见下表。表5-23XX水库安全监测设备表序号名称单位数量备注一监测仪器设备1水平、垂直位移测点个12含对中基座、水准标头2水平位移工作基点个83校核基点个24经纬仪套1154`n5水准仪套1含水准尺6测压管支157水尺组28水位计支26金属结构及启闭设备XX水库金属结构布置不合理,现状启闭机拉杆弯曲,基座开裂,漏水严重,不能正常启闭,此次加固拟新建进水口。金属结构主要包括新建进水口处的拦污栅、事故闸门及启闭设备,更换涵洞出口处原启闭房的工作闸门及启闭设备。6.1设计依据(1)XX水库大坝安全鉴定报告书;(2)《水利水电工程闸门设计规范》(DL/T50/13)(3)《水利水电工程启闭机设计规范》(SL/41)(4)《水工金属结构防腐蚀规范》(SL105-95)6.2闸门设计XX水库灌溉兼发电涵洞设置进口事故闸门及涵洞出口工作闸门,均采用平板钢闸门控制。6.2.1事故闸门154`n事故闸门位于新建竖井式进水口处,闸门孔口尺寸(宽×高)为2.4×2.4m,为潜孔式,启闭方式为动水中关闭,设平压装置,静水中开启。支承型式为简支轮。进口底板高程为279.0m,设计水头28.9m。(1)闸门自重G—自重K1——闸门工作性质系数K2——孔口高宽比修正系数K3——水头修正系数A——孔口面积HS——m通过计算G=52KN(1)启闭力(2)闭门力6.2.2工作闸门工作闸门为更换原启闭机房闸门,闸门孔口尺寸仍为2.4×2.4m,为潜孔式闸门,启闭方式为静水中启闭。进口底高程为277.95m,设计水头为10m。(1)闸门自重G—自重K1——闸门工作性质系数K2——孔口高宽比修正系数K3——水头修正系数154`nA——孔口面积HS——m通过计算G=21KN(1)启闭力(2)闭门力6.2.3启闭设施设计根据计算知:事故闸门采用QPQ2×100KN启闭机,工作闸门采用MD-10启闭机。6.3金属结构防腐设计拦污栅,平面钢闸门均采用喷锌防腐处理,喷锌防腐处理虽然价格偏高,但效果较好,使用时间长对今后运行管理带来方便,面积为50m2。6.3电气设计启闭机电功率10kw,采用VV32-3×4电线动力线从10kv线路接入,线路长0.5km,另外配备备用电源1个。金属结构材料见设备表6-1。154`n表6-1金属结构材料见设备表序号设备名称规格主要材料套数重量(t)单重总重一输水隧洞1事故闸门平面滚动闸门2.4*2.4Q235166埋件Q235133卷扬式启闭机QPQ-2*100成品12工作闸门平面滑动闸门2.4*2.4Q23512.52.5埋件Q2352.02.0154`n螺杆启闭机LQ-5成品3拦污栅平面滑动钢栅2.4*3.6Q23512.12.1埋件Q23511.41.4电动葫芦MD1-10成品1二电气设备1动力线VV22-3*40.5km2备用电源1个7施工组织设计7.1施工条件7.1.1工程概况及工程量XX水库位于XXX市XXX乡XXX村,水库总库容1076万m3,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养殖等综合效益的中型水库,主要建筑物有大坝、溢洪隧洞、输水涵洞等。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项目主要包括:1.对大坝进行加固处理。2.对溢洪隧洞进行加固处理。3.对输水涵洞进行续建加固。4.完善水库水情、雨情观测,改善进库公路及管理、通讯设施。完成上述除险加固工程主要项目工程量为:土方开挖16861m3;石方开挖2654m3;土石方填筑36330m3;154`n砌块石9488m3;混凝土5509m3;帷幕灌浆1438m。本加固工程施工特性为:(1)工程项目多,单个项目工程量相对较小,可采用中小型机械施工;(2)加固部位相对较分散,可多处同时施工,但需分区进行施工布置;(3)工期紧、项目多,各工序间须协调衔接,对施工组织要求较高;(4)施工应与水库调度相协调。7.1.2水文、气象XX水库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湿润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测降水资多年平均降雨量1553mm。降雨量年内分配不均匀,1月~3月份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19.2%,4月~6月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50.6%,7月~9月降水量仅占全年降雨量的21.3%,流域洪水由暴雨形成。7.1.3对外交通及场内施工运输条件坝址区河谷呈喇叭口状,坝址建于峡谷段,坝址上游地形较开阔,下游则较狭窄。河谷呈“V”字形。坝上游侧地势较平,施工临时设施可布置于此。本工程现有交通公路通坝址,水库大坝距XXX镇7km,XXX镇至水库的路面较差,需扩建修整。工程施工前期应先行对进库公路进行改造,以满足施工要求。7.1.4水、电及通讯条件a)供水、供电条件施工期内施工、生活用水可直接抽取库水使用;施工、生活用电可就近接电网电。b)建筑材料来源154`n工程所需工程建筑材料包括天然建筑材料和水泥、钢材(筋)等。水泥、钢材(筋)等建筑材料从永新县采购;天然建筑材料:土料在采育林场开采;块石料从凹背块石料场购买;砂、卵石从古城商品料场购买。7.1.5工程地质条件坝址区地层走向近北南向,倾向上游,倾角较陡。岩体节理裂隙中等发育,局部可见小范围褶皱发育,岩体表面强风化,较破碎。坝址出露地层为奥陶系中统及第四系地层。地下水主要类型为基岩裂隙水和孔隙潜水,工程区环境水对混凝土具中等溶出型腐蚀和弱碳酸型腐蚀。7.2天然建筑材料7.2.1天然建材分布7.2.1.1土料场分布料场位于采育林场,距坝址6km。岩性为粉质粘土、硬塑状,有公路相通,开采运输条件好。7.2.1.2砂料及卵石料来源本工程所需砂和卵石料附近缺乏,需到古城商品料场购买,距施工场地25km。7.2.1.3块石料来源本工程所需块石料从附近凹背块石料场购买,距施工场地1km。7.2.2土料场的选择及开采7.2.2.1土料场的选择根据地勘提供的资料、土料场选用采育林场土料场。7.2.2.2土料场开采154`na)开采前的准备工作(1)划定料场范围根据料场使用规划提出分期批用地计划,解决征地占地问题,划定料场的边界线并埋设界标。(2)分区分期清理覆盖层首先应清除断面表层的树根、乱石及妨碍施工的一切障碍物。对于土料场清除的覆盖层根据土地整治规划堆存在附近适当地。一般料场覆盖层不厚时,采用推土机并铺以人工清理。(3)设置排水系统在土料场周围布置截水沟阻挡场外水进入开采区,并根据地形、取土面积及施工期降雨强度。在料场内布置表面排水系统。(4)修建施工交通线路料场开采前根据其使用要求,制定线路分期修建的进度计划。先修建场内干线,与场外交通干线连通,然后再分期延伸干线、分期修建支线及场内临时干线。b)开采本工程土料开采采用1m3挖掘机配备5t自卸汽车进行立面开采运输,对局部料层较薄且含水量较优含水量大较多的料场,则采用推土机进行分层平面开采。7.3施工导流和渡汛7.3.1导流标准依据《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和《水利水电施工组织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本工程永久性主要建筑物为3级,次要建筑物为4级,临时性建筑物级别采用5级。导流围堰属临时性5级建筑物,洪水标准采用5年一遇。相应导流标准洪水位为284.5m。154`n7.3.2导流方式及围堰型式XX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主要包括大坝加固、溢洪隧洞续建、输水涵洞续建,改造进库道路。根据施工安排和水文特性,导流时段为12月。7.3.3导流方式与导流建筑物输水涵洞施工时需在进水口前沿修筑围堰,围堰型式为土围堰,堰顶高程284.5m,围堰最大高度5.5m,内外边坡均为1:2。输水涵洞进水口处围堰轴线长112m,围堰方量为8624m3。库区考虑排水,采用潜水泵抽排,布置2台型WQ2520-620-300潜水泵(Q=720m3/h,H=18米)。7.4主体工程施工本加固工程包括大坝加固、输水涵洞加固续建,溢洪隧洞加固续建三大项。7.4.1大坝加固大坝加固主要施工项目有土方开挖、风化料回填、土石围堰、原干砌石护坡拆除、草皮护坡、塑性砼防渗墙、帷幕灌浆等。(1)土方开挖土方开挖包括迎水坡土方削坡开挖,削坡采用人工配合挖掘机进行。(2)坝风化料回填风化料从土料场开采及利用开挖料。人工配合推土机摊平、铺料厚度20~30cm,10t振动碾压实,边脚用蛙式打夯机夯实。(3)原干砌石护坡拆除人工拆除并人工运至上游坝脚,并采用人工配合挖掘机进行抛石固脚。(4)草皮护坡草籽采用“狗芽根”为主配少量比例的“高羊毛”154`n混和草料,播种采用人工撒播法,其施工工序:整地→播种→养护。(5)塑性混凝土防渗墙塑性混凝土防渗墙施工经综合比较选用液压抓斗成槽建造混凝土防渗墙施工技术进行施工。混凝土的配合比应经试验确定,满足设计强度及抗渗等要求,具体施工工艺及施工技术、材料配制要求等应严格按照《规范》中规定实施。(6)帷幕灌浆坝基帷幕灌浆采用在坝体混凝土防渗墙内预埋灌浆管法施工,坝肩采用钻孔灌浆,帷幕灌浆施工分两序孔作业。采用钻机造孔,自上而下灌浆法施工。自动记录仪与之配套使用。7.4.2输水涵洞加固输水涵洞施工项目主要有:启闭塔、工作桥。(1)土方开挖人工配合挖掘机挖装,自卸汽车运输至堆渣场放。(2)砼一般立、柱式混凝土施工采用分层浇筑法,插入式振捣器振捣,平台面混凝土施工采用平板式振捣器振捣。7.4.3溢洪隧洞续建加固主要施工项目有土石方开挖、浆砌石挡墙、砼浇筑等。(1)土方开挖人工配合挖掘机挖装,自卸汽车运输至堆渣场放。(2)浆砌石挡墙154`n浆砌石砌筑石料由载重汽车运至施工场地,再人工搬运至工作面,浆砌时,填满填实砂浆,并要求错缝砌筑块石,风化石料不能上工作面。(3)砼浇筑采用0.4m3移动式拌和机现场拌制,砼采用胶轮车推运入仓,人工平仓,机械振捣。7.5场内交通及施工总布置7.5.1场内交通该工程系加固工程,施工区内交通路网已初步形成,现有道路直达大坝坝脚。场内交通适当修建支线公路至临时设施布置点和弃渣场。7.5.2施工总布置7.5.2.1施工布置原则本工程施工作业区有大坝、溢洪隧洞、输水涵洞,其施工作业面相距远,按二个施工区布置。7.5.2.2大坝、溢洪隧洞、输水涵洞工区布置施工区内布置主要有施工生活用房、施工仓库、砼拌和系统、弃碴场、加工厂等。(1)施工生活管理用房、加工厂、仓库大坝下游附近地势平坦,可在此布置施工生活管理用房、仓库、钢材加工厂。新建生活用房及水泥仓库、炸药仓库及其它仓库600m2。(2)砼拌和系统分别在大坝上、下游设置砼搅拌站,搅拌站各配置1台0.4m3砼搅拌机。(3)弃碴场弃碴能利用的就近堆放,弃料弃渣1至2km处。施工布置详见附图。154`n7.6施工总进度本工程施工总工期为2年,即从第一年的8月份至第三年的7月份,详见施工总进度表。8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8.1环境保护本工程通过对水库除险加固,主要包括大坝加固、坝基和坝体及左右坝肩防渗处理、溢洪道和坝下涵管的加固及重建等工程措施,使其能够安全运行并正常发挥效益。工程的实施可消除水库主要建筑物的安全隐患,保证水库按设计要求正常运行。本工程除险加固工程实施后,水库的库容及其规模没有变化,水库的运行方式不变。工程区无珍贵动植物和自然保护区,附近无民房、医院、学校等其他的环境敏感点,工程建设主要环境影响时期为施工期。因此工程对环境的主要影响体现在施工过程中,三废排放和噪声对施工区周围的环境影响,以及施工对地表植被的破坏,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工程区植被多为一般性常见的乔灌木、草丛,其生态分布幅度广,工程施工不会造成物种损失,对植被影响不大。由于工程涉及范围较广,土石方需求量较大等因素,将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根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有关规定,建设项目的初步设计应当编制环境保护篇章,对不利影响提出减免措施和环境保护对策,并落实环境保护措施投资概算。8.1.1设计依据154`n8.1.1.1有关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3)《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4)《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定》(5)《江西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8.1.1.2环境保护标准1)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2)GB3095-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3)GB3096-9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4)GB8978-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5)GBl6297-96《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6)GBl2523-90《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标准》7)GBl495-79《机动车允许噪声标准》8.1.1.3工程对环境主要不利影响本工程为加固工程,工程对环境的主要影响体现在:工程施工建设中,主要在土石方开挖填筑及混凝土浇筑等施工活动和施工人员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施工废水、生活污水和废气对河流水质及施工区空气质量产生一定影响;由于施工车辆运输,产生的废气、噪声和扬尘对周围环境有一定影响;施工人员较多,可能引起传染病流行等人群健康方面的问题。因此,本工程环保初步设计的工作重点,主要为施工区环境保护、环境监测和环保投资概算等。8.1.2环境概况154`n水库所在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阳光充足,降量充沛。区域多年平均气温17.8℃;多年平均蒸发量1690.3mm;多年平均相对湿度80%;多年平均风速2.7m/s;全年最多风向为北风,多年平均无霜期283d。流域洪水由暴雨形成,洪水发生的规律性与暴雨的规律性一致,流域从3月开始进入汛期,年最大暴雨多发生在4~7月。坝址区属低山丘陵地貌,河谷较狭窄,两岸地形较陡,且不对称,属不对称“U”型河谷,左岸山顶高程最高567.5m,右岸山顶高程最高1159.0m,下游河床地面高程265~280m。坝址区大多为第四系松散层覆盖,局部基岩出露。坝址区未发现不良物理地质现象。坝址区主要分布晋宁期晚元古代早期富斜花岗岩及第四系松散地层,坝址区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性潜水及基岩裂隙性潜水,接受大气降水补给,排泄于沟谷、河床。根据调查,库区经济以农业为主,工业较薄弱,坝址上游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农田施用的化肥农药和河流两岸居民及牲畜的日常生活污水,没有工业排污口,库区水体现状水质良好,基本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GB3838--2002)。施工区附近无大的噪声源,噪声背景值较低,区内环境噪声可控制在GB3096—92《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2类标准以内。施工区周围环境空气质量较好。8.1.3环境保护8.1.3.1水质保护8.1.3.1.1保护目标评价标准采用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类别为Ⅲ类;施工废污水排放执行GB8978-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二级标准。8.1.3.1.2污染源分析及水质影响154`n工程施工对水质的影响主要来自施工中混凝土生产及浇筑、砂石料的清洗、土石方工程开挖、基础灌浆以及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等方面。主要污染物是:SS、碱性废水、石油类、CODcr、BOD5等。(a)悬浮物砂石料加工系统冲洗废水有大量的悬浮物,在施工过程中,经雨水冲刷可能会随地表径流进人XXX支流XXX河,增大水体浑浊度。由于该类废水污染物成分单一,不含有机污染物和有害污染物,且悬浮物比重大,易于沉降,采用沉降池进行处理即可。(b)碱性废水本工程需砼总量8978m3,砼生产中养护水量较大。据有关资料,养护1m3混凝土产生生产废水0.35m3,水中pH值可达9~12,本工程产生的碱性废水约0.31×104m3,需经集中进行中和处理后排放,以免污染水体。(c)含油废水施工机械、车辆的检修、冲洗,会产生一定量的含油废水,含油废水若不经处理任意排放,会污染附近的水域和农田地,改变土壤结构,降低土壤肥力,不利于施工完建后的迹地恢复。(d)生活污水本工程施工高峰期施工人数为200人,按每人每天排放量0.20m3计算,最高生活污水日排放量为40m3,其中主要含有CODcr、BOD5、氨氮等有机污染物。需采取处理措施。由于生活区布置集中,可采取化粪池进行初级处理,然后再排人附近农田。8.1.3.1.3保护措施a)筛分废水处理措施:筛分系统每天工作14h,筛分废水中的主要污染物为泥土、细砂及少量漂浮有机物如植物残株等。据类比,其悬浮物浓度为789mg/L,最大值可达18627.5m/L。如任其流入水体,将产生悬浮物污染,拟采用物理法(即沉淀法)进行处理,其工艺流程见图8-1。154`n自然沉淀池筛分楼上清液排放沉砂图8-1筛分废水处理工艺流程图b)混凝土拌和废水:采用中和沉淀法处理碱性废水。处理流程见图8-2。c)含油废水处理:于本工程没有大规模的汽修与机修站,而大的汽修与机修业务均送到XXX镇进行,故其大量的含油废水将在XXX镇进行统一处理。对于施工区内小规模的汽修和机修站所产生的含油废水,可在站内通过集油坑收集,再进行过滤吸油处理,过滤池内由上到下铺设锯木屑0.6m,炉灰渣0.9m,砂卵石0.8m,锯木屑定期更换后送到锅炉房搅拌煤烯掉,炉渣可用于制砖。含油废水处理工艺流程见图8-3。水质监测d)生活废水处理:由于生活区布置集中,废水可采取化粪池进行初级处理,然后再排入附近农田。酸液调制器沉淀池碱性废水排放图8-2混凝土拌和系统废水处理流程图出水净水池吸附过滤池集油坑含油废水154`n图8-3含油废水处理工艺流程图8.1.3.2环境空气质量保护8.1.3.2.1保护目标执行GB3095-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8.1.3.2.2污染源分析和评价施工期对环境空气污染主要为灰土拌合,现场作业燃油动力机械和运输汽车,干燥表面开挖、回填,钻孔及回填会产生扬尘,水泥、砂和泥土在装卸过程中会产生粉尘。据有关资料,距拌合站下风向50m处TSP浓度可达1.367mg/m3,超过二级标准;下风向100m处TSP浓度为0.619mg/m3,满足二级标准,大风时对下风向的污染较重,一般情况下在距施工现场50~500m范围以外可符合标准要求。混凝土拌和系统承担8978m3现浇混凝土的生产任务。水泥通过螺旋机和斗提机由储库输送到拌和站,在水泥装卸、混凝土搅拌过程中,进料处于干燥状态且密封条件不好,在储库进料口、拌和楼进料层、贮料层等处水泥易泄漏,将造成局部空气污染,影响现场作业人员身体健康,影响周围农作物生长。施工期间,砂石料及水泥均需从外运进,运输量很大,拟全部采用汽车运输。运输扬尘、汽车尾气对局部区域空气质量产生影响。8.1.3.2.3保护措施a)混凝土拌和系统降尘措施:拌和系统设有袋式收尘器,定期检测收尘器除尘效果,收尘效率降低时应及时清理;在水泥装卸过程中,应保持良好的密封状态;细骨料堆设简易棚,骨料堆积边坡角度不宜过大,给细骨料堆适当加湿,防止细骨料被风吹散,在拌和楼进料层和贮料层能粘附水泥颗粒。b)交通扬尘防治措施:实行场内干道车辆速度控制,限制在15km154`n/h;干旱、多风季节及运输高峰期,交通干道每天洒水两次,以减少扬尘量;装载多尘物料时,应对物料适当加湿或用帆布覆盖,经常清洗运输车辆。c)燃油机械尾气:定期维修、保养机械设备。使用零号柴油和无铅汽油。8.1.3.3噪声防治8.1.3.3.1保护目标施工车辆按GBl495-79《机动车辆允许噪声标准》评价,施工区执行GBl2523-90《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标准,乡村生活区参照GB3096-9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2类标准评价。8.1.3.3.2污染源分析和评价施工区噪声主要来自各种施工机械设备和运输车辆。前者主要来自主体建筑物土石方开挖机械、混凝土拌和系统等,具有声源强、声级大、连续性特点,据有关资料表明,混凝土拌和系统中搅拌机产生噪声源强108dB(A),根据计算,搅拌机影响范围白天为100m,夜间为300m,不仅对现场施工人员产生较大影响,还对周围居民区产生影响。后者主要是车辆运输带来的引擎声和喇叭声,具有源强大、流动性等特点,对公路沿线两侧的工作人员和居民产生一定影响。8.1.3.3.3防治措施(1)调整施工时段,避免夜间爆破,晚间10时至凌晨6时混凝土拌和系统应停止运作;(2)加强设备的维护和保养,保持机械润滑,降低运行噪声;(3)在工程坝址以及生活区出口等车流量较大的交叉路口设立警示牌4个,标明禁止施工车辆大声鸣笛,并在该地段限制车辆时速在20km以内;(4)对在高噪声环境下工作的施工人员发放防噪声耳塞、耳罩或噪声头盔等个人防护用品。8.1.3.4施工期人群健康保护154`n本工程施工总工期24个月,即从第一年的8月份至第三年的8月份,第二年的3月底水库开始蓄水,同年的5月至8月暂停施工。工程区主要传染病有病毒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痢疾、出血热、疟疾、流脑等。当地县、乡、村三级卫生保健网健全,医疗卫生条件可满足施工人员防病、治病需要。施工期间大量施工人员进住工地,人口密度加大,疾病传播机会增加。本工程施工人员居住在大坝左侧新建的生活用房内,生活居住条件较好,公共卫生设施齐全。生活用水水质能够得到保证,食品卫生有当地有关专业部门管理与监督,生活垃圾有当地环卫部门集中清理。因此,人群健康保护措施主要有施工区卫生清理和施工人员卫生防疫。8.1.3.4.1施工区卫生清理a)原有生活性污染源旧址的清理和消毒:主要对临时生活区进行一次性清理和消毒,包括原有的厕所、粪坑、畜圈、垃圾堆放点和近十年来新埋的坟地等。选用苯酚药物用机动喷雾器消毒,同时清理固体废物。b)对动物性传染源和传播媒介的清理:主要是灭鼠、灭蚊和灭蝇,施工期内对生活区传染源进行定期消、杀、灭。特别要加强灭鼠工作,灭鼠用鼠夹法或毒饵法(溴敌降颗粒),每季度进行一次,控制出血热传播;灭蚊和灭蝇选用灭害灵,每年一次。将药物和工具分发给施工人员投放,同时注意做好监督管理工作。8.1.3.4.2施工人员卫生防疫a)施工人员进场前的卫生检疫:施工人员进场前,对其中20%的人员进行检疫。根据施工人员来源地的疾病构成和流行状况,拟定检疫项目,发现新人境传染病后,必须对患者隔离治疗,切断传播途径。给合格者发放“作业人员健康许可证”。154`nb)施工人员定期健康检查:开工后,每年对10%的施工人员进行一次体检。检查内容包括:一般健康体格检查常规、疟疾、乙肝和传染性肝炎等专项检查,对特殊人群可作相应的特殊检查。若发现病种出现流行趋势,应扩大检查人数,并采取防治措施。c)施工人员预防免疫计划:按《全国计划免疫工作条例》有关规定,对施工人群采取疟疾预防性服药、乙肝疫苗接种的预防免疫措施。若发现新病种,应及时针对病情进行预防和治疗。8.1.4环境监测监测任务由具备相应资质的监测单位承担,环境管理部门组织实施。8.1.4.1水质监测1)监测断面在砂石料加工系统出水入河口下游50m处、混凝土拌和废水处理后的出水口各设1个断面,共2个断面。2)监测时间及频次水质监测在工程实施的第二年2月及第三年3月各监测1次,每次连续监测2天,每天两次。水样的采集、保存、分析方法按GB3838-2002执行,采样时同时观测水文要素。3)监测项目水质分析项目:PH值、高锰酸盐指数、DO、石油类、悬浮物、粪大肠菌群等六项。8.1.4.2环境空气监测监测布点:在工程管理站房及施工临时生活区各设置1个监测点。监测项目:为TSP和NO2。采样时间、频率:在工程实施的第二年2月及第三年3月各监测1次,每次采样时间为5天。采样分析方法:依照国家环保局有关规定进行。154`n监测同时应记录气温、气压、相对湿度、风向、风速及周围环境简况。8.1.4.3声环境监测在工程管理站房及施工临时生活区各设置1个监测点进行声环境现状监测,监测项目区域环境噪声。监测方法与频率按照GB/T14623—9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测量方法》中有关规定进行。在工程实施的第二年2月及第三年3月各监测1次,共2次。每个监测点测1天,分昼间和夜间两个时段。8.1.4.4人群健康监测由地方卫生防疫部门按卫生部门有关要求对施工人员进行健康监测。在工程实施的第二年2月及第三年3月各报告1次,共2次。建立疫情报告制度,发现法定传染病时,除及时上报外,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控制疾病发展和传播。8.1.5环境保护设计投资概算本工程环境保护投资21.49万元,根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定》第62条,对本工程而言,凡为减免工程施工造成的环境影响而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监测手段以及相应运行费,均列为环保投资。本工程环境保护投资概算见表8-1。表8-1环境保护设计投资概算表154`n序号项目主要工作内容单位数量单价费用备注(万元)(万元)一环境保护7.881废水处理5.00(1)筛分废水处理沉淀池个111.00(2)砼拌和废水处理沉淀池、废水中和个122.00(3)含油废水处理集油坑、过滤池、净水池个30.51.50(4)生活废水处理化粪池个10.50.502环境空气保护1.00(1)砼拌和系统降尘细骨料简易棚及防尘用品个20.250.50已列入主体投资(2)交通扬尘防治洒水车运行费辆10.500.503噪声防治0.28已列入主体投资(1)警示牌设置4个警示牌个40.020.08(2)防噪用品施工人员防噪用品人200.010.204人群健康1.6(1)施工区卫生处理垃圾清运污染源清理消毒m320000.00051.00已列入主体投资(2)预防免疫人600.010.60二监测费用2.401水环境监测次40.31.202大气及声环境监测次40.20.803人群健康监测次20.20.40三独立费用2.32列入主体投资1建设管理费按费率5%计5%0.52科研勘测设计费按费率8%计8%0.83环境监理费1.004工程质量监督费按费率0.25%计0.25%0.02四基本预备费按费率3%计3%0.30列入主体投资合计13.00154`n8.2水土保持本工程建设任务是对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主要包括大坝加固、溢洪道和坝下涵管的加固等。施工项目主要有土石方开挖与填筑、砼浇筑、原干砌石护坡(排水棱体)拆除、砼防渗墙、砼预制块护坡、抛石固基、草皮护坡等。由于工程施工将扰动原有地貌,损坏植被,特别是土石方开挖产生的弃土弃渣,将对区内水土保持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需对建设项目进行水土流失预测和制定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力求减小工程所造成的水土流失影响。8.2.1设计依据8.2.1.1有关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年6月29日);(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国务院[1993]120号令);(3)《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1998]253号令);(4)《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1994年4月16日);(5)《江西省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水土流失防治费的收费标准和使用管理办法》(1995年5月19日)。8.2.1.2规范和标准(1)SL204-98《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2)SL277-2002《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3)SLl90-96《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4)GB/T16453.1~16453.6~1996《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5)《水土保持工程概算定额》(水利部水总[2003]67号文)8.2.2水土流失预测与影响分析154`n8.2.2.1工程施工扰动地表,损坏土地及植被情况根据本工程的施工布置和施工特点,工程建设过程中容易产生的水土流失区为土料场、渣场、临时道路和临建设施区,本工程施工占地包括土料场占地2.4万m2,施工生活管理设施占地0.6万m2,施工临时道路占地0.99万m2,弃渣场占地5.28万m2,在整个占地面积中,林地1.59万m2,丘岗地2.4万m2,荒草地1.68万m2,详见表8-2。表8-2扰动原地貌、损坏土地及植被面积统计表单位:万m2项目小计林地丘岗地塘(库区)荒草地土料场2.42.4弃渣场区5.283.61.68施工临时道路区0.990.99施工临建设施区0.60.6合计9.271.592.43.61.688.2.2.2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量预测本工程建设中产生的水土流失量主要是因为项目建设造成原地貌水土保持功能降低甚至丧失,土地生产力下降,导致土壤侵蚀加剧而增加的水土流失量。新增的水土流失量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由于工程扰动原地貌,破坏、占用土地及植被,使土壤侵蚀加剧所造成的水土流失;二是由工程建设产生的大量弃渣,表面易受水力侵蚀而产生水土流失。根据水库施工区的水土流失类比分析,施工区水土流失强度一般在5000t/km2·a以上,属强度水土流失区,若施工区水土流失强度按5000t/km2·a计算,水土流失区面积按地表受破坏面积和渣面面积计算(约为5.67万m2),则水库施工区年发生水土流失量为283.5t,随着工程完工,水土保持措施的实行,水土流失将得到有效的控制。8.2.2.3水土流失可能造成的影响分析154`n由于工程的施工,地表植被受到破坏,地表土壤疏松,表土层剥离及地表机械车辆碾压,道路硬化,将使岩土体下渗和容蓄水分能力降低,地表水表现为地表径流迅速汇集而流失,使边坡易产生沟蚀,导致平台干旱,植被不生;土壤肥力主要集中在表层,工程施工首先破坏的是表层土,使土层变薄,岩石裸露,经降雨和地表径流作用,造成水土流失,造成地表的肥力下降,土壤贫瘠化,也是植被不易生长的原因。因而,施工区原有水土保持功能将降低。工程建设产生的弃土、弃渣如果不采取拦挡措施,一遇降水等外力,极易被冲刷。流失物大量下泄,泥沙将淤塞河流,抬高河床,影响河道泄洪能力,对下游村庄、道路、农田造成威胁。8.2.3水土流失防治措施8.2.3.1防治原则与目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第四条规定:水土保持工作实行“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原则规定,确定水土保持防治原则为:(1)水土保持生物措施设计与工程措施设计相结合进行综合治理的原则。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是水土保持的两项重要措施,这两项措施相辅相成,互相补充,在水土保持方案实施中应将两种措施有机结合,因地制宜,增强防治效果。(2)水土保持措施设计与主体工程的保障设计相结合的原则。在编制设计过程中应当保持二者协调一致,使水土保持措施与主体工程的设计深度和特点协调。同时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要在主体工程设计和已实施的水土保持工程的基础上进行,充分利用主体工程自身具备的水土保持功能以及已经实施的水土保持设施,保证方案的可操作性。(3)重视项目建设施工过程中水土保持管理措施的及时、有效。应注意施工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合理安排和有效控制,将施工过程中由于作业不合理造成的水土流失量降到最低。154`n(4)重点突出和综合防治相结合的原则。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遵循全面治理和重点治理相结合、防治和监督管理相结合的设计思路,合理布置各项防治措施,建立选型正确、结构合理、功能齐全、效果显著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同时要结合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力求定性合理,定量准确,使项目建设单位在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内有效控制并负责治理新增的水土流失,防治原有的水土流失。(5)坚持环境效益优先的原则。在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恢复植被的同时,设计中应注意经济效益,各项治理措施在符合技术规范要求的情况下,因地制宜、施工材料应尽量就地取材,以便节约投资,在保证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同时兼顾经济效益。确定防治目标为:一是要保障工程的安全运营;二是要做好水库水土保持,岩石、表土不裸露;三是要创造良好的环境,使水库景观得到美化,对周边地区和下游的环境和安全不造成负面影响。采用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从而使工程建设期和运营期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和环境问题进行综合治理,使原有的水土流失状况得到基本治理,新增水土流失情况得到有效控制,保障工程的安全进行,保证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8.2.3.2防治责任范围与分区根据“谁开发谁保护,谁造成水土流失谁负责治理”的原则以及《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中的有关规定,确定本工程水土防治责任范围主要包括主体工程施工区(坝区)、料场、渣场、临建设施区(施工场地、临时道路、仓库)等。由于主体工程采取了砼护坡及草皮护坡等水土保持措施,所以本设计主要补充料场、渣场、临建设施区等水土保持设计。154`n根据项目建设区内的地形条件和自然条件以及建设项目施工工艺和施工区具体特点,结合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的划分,遵照治理措施布局合理、技术指标可行、方案实施后经济有效的原则,防治分区为土料场区、弃渣场区、临建设施区。8.2.3.3防治措施根据本项目的水土流失预测结果和划定的防治责任范围,以及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和防治内容,确定不同的防治区采用不同的防治措施及布局,统筹布局各项水土保持措施。(1)土料场水土保持措施本工程土料场总占地面积9.0万m2,实际开采面积2.4万m2,该土料场现为丘岗地,无用层厚0.5m,有用层厚2m,多为粘土,经估算,采挖剥离的表层腐殖质土1.2×104m3。土料开采前,在土料场外围修筑土质排水沟,排除外来水;开采时剥离的表层腐殖质土集中堆放在料场形成的工作台面,以备回填复垦。土堆堆置高度不高于2m;土堆边沿坡脚处修筑装土草袋临时挡土墙,断面尺寸为(上底×下底×高)0.5×1.5×2.6m。土料场开采后形成的开挖面,施工结束后尽快将表层弃土回填,根据土地使用功能进行土地整治,恢复林草植被。造林树种为湿地松和胡枝子,草种为混合草种。经计算,湿地松需要数量为2724株,胡枝子需要数量为株4083,混合草籽需要48kg。(2)弃渣场水土保持措施本工程1#弃渣场位于沿坝脚20m内,弃渣场面积约为1.68万m2,运至的弃渣用于固定坝脚。在工程结束后,进行土地平整,主要种植混合草种,需要量为36kg;2#弃渣场位于左坝头水塘,面积约为3.6万m2,由于填渣水塘位于库区,施工时采取分层碾压,渣面推平,填筑压实,对库区不会产生危害,故不采取水保措施。(3)临建设施区水土保持措施施工生活管理设施和临时道路等其它临时用地共1.59万m2154`n,土地现状为林地,在工程结束后,清理场地,进行土地平整,种植水土保持林草,需要湿地松1803株、胡枝子2706株以及混合草种33kg。8.2.4水土流失监测监测任务由具备相应资质的监测单位承担,水土保持管理部门组织实施。水土流失监测布点主要在工程建设对原地貌、土地及植被破坏较严重,容易产生弃土、弃渣造成较大水土流失的地段。根据本工程特点,监测地段设置在土料场,监测项目主要是对影响水土流失因子进行监测,监测方法采用定位观测与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定时对坡面细沟、浅沟及沟道淤积情况进行观测或采样分析,第二年3月份监测1次,分别在降雨前后进行。8.2.5水土保持投资概算本工程水土保持投资46.82万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第二十七条:“建设过程中发生的水土流失防治费用,从基本建设投资中列支”。水土保持投资概算见表8-3。154`n表8-3水土保持投资概算表序号项目单位工程量单价(万元)投资(万元)一工程措施7.541土料场3.48土地平整万m22.40.81.92土质排水沟m319500.00081.562弃渣场2.79土地平整万m21.680.81.35土质排水沟m318000.00081.443临建设施区土地平整万m21.590.81.27二植物措施m37.891土料场3.75绿化整地万m22.40.81.92湿地松种植株26700.000080.21湿地松株27240.00020.54胡枝子种植株40020.000050.21胡枝子株40830.00010.42撒播草籽万m22.40.01810.03混合草籽kg480.00850.422弃渣场1.68绿化整地万m21.680.81.35撒播草籽万m21.680.01810.03154`n混合草籽kg360.00850.303临建设施区2.46绿化整地万m21.590.81.26湿地松种植株17670.000080.15湿地松株18030.00020.36胡枝子种植株26520.000050.12胡枝子株27060.00010.27撒播草籽万m21.590.01810.03混合草籽kg330.00850.27三施工临时工程14.681临时防护工程m320000.00714.02其它临时工程以上2%计2%0.68第一~三部分合计30.11四独立费用9.961建设管理费用2%0.542工程建设监理费4.803科研勘测设计费6%1.564水土保持监测费3.005工程质量监督费0.25%0.06第一~四部分合计40.07五预备费3%1.08六水保设施补偿费万m25.6715.67七总投资46.82154`n9工程管理9.1管理机构XX水库总库容为1076万m3,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顾防洪、发电、养鱼等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库,水库建成后成立了“XXXXX水库管理委员会”,隶属XXX水电局,2000年XXX与XXX市合并后更名为“XXX市XX水库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管委会”),目前实行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管理体制。根据《江西省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赣府发[2004]22号)及水利部、财政部《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定岗标准(试点)》(水办[2004]37号)和《水利水电管理单位编制定员试行标准》(SLJ705-81)的规定,按照“因事设岗,以岗定责,以工作量定员”的原则,结合水库除险加固后的实际情况来合理确定水库人员。水库总库容为1076万m3,确定水库定员级别为4级,定员17人,全面实行人员聘用制度,实行职工竞争上岗,按岗择优聘用,签订聘用合同,建立严格的考核标准和工作责任制度。水库编制定员详见表9-1。154`n表9-1XX水库管理人员定编表岗位类别岗位名称定员(人)备注单位负责类单位负责岗位2技术总负责岗位财务与资产总负责岗位行政管理类行政事务管理岗位1文秘与档案管理岗位人事劳动教育管理岗位1安全生产管理岗位技术管理类工程技术管理负责岗位3水工技术管理岗位大坝安全监测管理岗位机电和金属结构技术管理岗位信息和自动化管理岗位计划与统计岗位水土资源管理岗位水库调度管理岗位2水文预报岗位财务与资产管理类财务与资产管理负责岗位2财务与资产管理岗位会计岗位出纳岗位水政监察类水政监察岗位1运行类运行负责岗位0闸门及启闭机运行岗位1电气设备运行岗位0通信设备运行岗位1防汛物资保管岗位0观测类大坝安全监测岗位1水文观测与水质监测岗位1辅助类1154`n9.2主要管理设施9.2.1工程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工程所在地为XXX市XXX乡XXX村,按照《水库工程管理设计规范》(SL106-96)的规定,工程区管理范围包括:大坝、溢洪隧洞、电站、水雨情自动测报及通信、交通设施等建筑物。管理范围如下:大坝:上游库水向上不少于100m,下游坝脚线向下不少于150m。溢洪隧洞:沿线两边向外不少于80m,上游至水面线以外不少于80m。其它建筑物:从工程外轮廓向外不少于20~50m。工程保护范围如下:大坝、溢洪隧洞、电站等主要建筑物保护范围在工程管理范围边界线外延不少于200m,次要建筑物在工程管理范围边界线外延不少于50m。库区保护范围为两岸土地征用线以上至第一道分水岭脊线之间的陆地。9.2.2工程管理区规划XX水库自1967年动工兴建,1980年基本建成,现有的生产、生活管理设施不能满足水库的运行管理要求。本次除险加固按照《水利工程管理设计规范》(SL106-96)《XX水库大坝安全鉴定报告书》的意见和建议,在充分利用原有管理设施的基础上,增建完善水库的管理设施。XX水库管理会仍设在目前位置,管理区的供水、供电利用现有设施进行改造、扩容,以满足管理区运行的生产、生活需要。9.2.3管理设施现状XX水库主要管理设施情况及存在问题如下:⑴办公、生活用房:现有办公、生活用房,部分破旧需维修或拆除重建;⑵通讯、调度:防汛调度电话和电台等防汛通讯设备老化,无计算机和水文遥控系统装置,水库调度手段落后;154`n⑶监测设施:一直无变形监测设施、测压管、测压井不能使用,水雨情观测采用人工观测;⑷防汛公路:进库防汛公路路窄坡陡,两侧山体边坡较陡,路面高低不平,在汛期尤其是雨天无法通车,防汛物质无法正常运到大坝;⑸交通工具:无其它车辆和船只。9.2.4管理设施的完善与改建XX水库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顾防洪、发电的中型水库,管理项目多,难度较大。为给工程管理提供必要的条件,满足工程监测、经常性维护(修)、运行调度、资料管理、交通、通信及办公等需要,按有关规范拟设置以下主要管理设施。(1)安全监测设施本次XX水库大坝除险加固设计新增大坝变形观测设施和渗压观测及渗流量监测设施,并设计了相应的安全监测自动化系统。有关设计详见本报告第5.7节。(2)水情、雨情信息及数据处理设施XX水库自建成至现在,一直利用人工观测,观测设施简陋,观测手段落后。为提高水库防洪应变能力,满足水库防洪调度、兴利调节的需要,确保大坝安全,拟设立必要的水、雨情自动测报系统。依据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分中心建设指导书,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水文自动测报系统规范》(SL61—94)以及水文测验规范要求可只进行水位及雨量站点的布设,由此建立水库水情预测、调度自动化系统,确保水库的安全运行。水文站网具体设计详见本报告第2.6节。(3)通信设施154`n通讯、调度系统是确保工程安全运行,合理、有效地分配水资源的有力保障。为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在水库管理局建立运行调度中心和计算机局域网,对各水雨情遥测站发送回来的实时数据进行处理后,通过局域网发送到各职能科室及运行调度中心,对水库及各建筑物及时进行运行调度,以便上级部门及时进行防洪决策与调度。(4)交通设施按《水库工程管理设计规范》(SL106-96)规定,配备防洪专用车一辆,机动船一艘。(5)办公、生产用房和生活用房管理所现有办公楼及大部分面积的辅助生产用房始建于70年代,大部分为砖木结构,目前房顶漏雨,门窗腐烂,需加以维修拆除重建。(6)水库对外交通及防汛公路水库大坝距XXX乡政府约3Km,水库现有进库公路为枢纽工程唯一对外交通道路,路面坑坑洼洼,标准低,雨天路面泥泞,人车难行,给大坝防洪和除险加固物资运输造成困难,需进行道路完善加固。(7)工程管理和职工生活福利区绿化根据“见缝插绿”的原则,结合房屋,道路合理规划,进行园林绿化,种植观赏树种,绿篱;铺设草坪,布设花坛,花台,绿化美化环境。工程管理和职工生活福利区绿化率应大于35%。新增加工程管理设备的工程量及仪器、设备清单见下表9—2。154`n表9—2工程管理设施增加仪器、设备清单表序号项目单位数量单价合价(万元)(万元)一水情自动化测报系统37.681水位雨量站套12.7972.7972单雨量站套32.4827.4463中继站套11.8921.8924中心站套125.54525.545二外部观测设备及安装工程3.551全站仪台1332水准仪台10.250.253自计雨量计套10.30.3三水库运行管理调度1计算机台2122程控电话部20.10.23打印机台10.350.354传真机部10.40.45复印机台11.61.6四交通设备1防汛专用车辆120202机动船艘11010总计75.98154`n9.2.5综合经营计划XX水库管委会对全水库的综合经营进行统一、集中、有效的管理。综合经营以灌溉为主、兼顾发电、旅游等经营项目,积极利用和开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增加工程效益。9.3管理办法9.3.1调度管理原则工程管理关系到工程的安全和效益的充分发挥,结合水库具体情况,拟定水库调度原则如下:(1)水库调度以满足灌溉用水为原则。(2)防汛调度由XXX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统一指挥,一切服从防汛。(3)工程管理实行技术经济责任制,充分发挥工程效益。(4)积极开展多种经营,以水养水,发展和开发旅游业等。9.3.2防洪调度XX水库调洪任务主要是确保大坝安全。水库洪水调节原则为:不考虑灌溉发电涵管、导流放空涵泄水,不考虑洪水预报和预腾防洪库容,当库水位高于正常蓄水位304.4m时,溢洪隧洞自由泄洪。9.3.3工程管理工作任务(1)控制运行:根据水文气象和上、下游防洪要求,结合工程情况和用水用电部门的要求制订综合计划,优化调度,尽量做到有计划地蓄水、灌溉、发电、泄水,使工程发挥最大效益。(2)检查观测:对工程进行全面、系统、经常性的检查观测,掌握其工作状况。(3)养护与维修:保持工程经常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及时消除隐患,延长工程寿命。154`n(4)防汛:保证汛期防汛联络可靠,组织好防汛队伍,准备防汛器材和物料,确保工程安全。9.3.4管理办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和《江西省河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性文件,制订工程管理规程和条例,管委会应严格按照制订的有关规程和条例进行管理和经营。制订各级和各类(项)管理规章制度以及教育职工严格、自觉地执行规章制度,协调好灌溉和发电用水关系,充分发挥工程效益,研究和执行优化调度运行。9.4施工期工程管理施工期间,管委会及上级部门派人进行现场管理,并参与工程质量检查、监督、参加工程验收,协助协调各方关系。为更好地对除险加固工程施工进行控制,实行项目法人与工程监理制。154`n10工程概算10.1编制说明10.1.1工程概况XX水库位于XXX市XXX乡XXX村,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顾防洪、发电、养殖等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库。本次除险加固工程主要有:大坝加固、溢洪隧洞加固、输水涵洞加固、防汛公路改造。主要建筑工程量:土方开挖:16861m3石方开挖:2654m3砼防渗墙:4290m2混凝土:5509m3钢筋制安:98.33t帷幕灌浆1438m浆砌石:4515m3主要材料用量:水泥:2965t钢筋:107.23t木材:27.14m3砂:7090m3卵石:9333m3块石:9262m3施工总工期2年,施工总工日65321工日。10.1.2投资主要指标工程静态总投资为1298.01万元,其中环境保护投资21.49万元,水土保持投资46.82万元。10.1.3编制原则及依据10.1.3.1概算编制原则和依据本工程投资概算执行赣水计字(1999)032号文。定额采用:建筑工程采用水利电力部1988年《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概算定额》及水利部1994《水利水电建筑工程补充预算定额》;安装工程采用1992《(中小型)水利水电设备安装工程预算定额》。154`n机械台班费采用能源部、水利部1991《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机械台班费定额》并按赣水计字(1999)032号文调整机械台班费中一类费用标准。价格水平计算采用2005年二季度市场价格。10.1.3.2基础单价根据赣水计字(1999)032号文,人工工资为20.83元/工日。主要材料、施工用电、砂石料等基础单价均采用现行市场价格。施工用水、用风通过公式计算所得。10.1.3.3费用计算标准及依据各项费率均按赣水计字(1999)032号文取费标准。工程质量监督费及工程监理费分别按建安工作量的0.25%和2%计列。勘测设计费按规定计列,基本预备费率取5%。10.2工程部分概算表10.2.1概算表10.2.1.1总概算表154`n154`n11经济评价11.1概述11.1.1工程概况XX水库是以灌溉为主,兼顾防洪、发电、养殖等综合效益的中型水利工程。设计灌溉面积2.08万亩,实际灌溉面积0.4万亩。本次大坝除险加固工程可消除各水工建筑物的潜在安全隐患,保证工程正常运行和设计效益的正常发挥,增加下游河道的防洪能力,具有重大效益。11.1.2经济评价依据本次根据《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SL72—94),国家计委和建设部(1993)530号文关于《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并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与实际情况进行评价。11.2成本计算本电站职工定员17人,职工人均年工资为9000元/年,福利取人均工资14%,水资源费取0.0015元/KW,其它费用取18元/KW,修理费按固定资产原值的1%取。经营成本包括工资、福利费、修理费和其它费用之和。发电经营成本总计为31.32万元。该水库去年电费收入20万元。11.3国民经济评价11.3.1投资调整现行价格按市场价计,基本预备费取5%,因此该工程静态投资调整为1298.01万元,分三年投入。具体见分年投资计划表11.1。表11.1除险加固工程分年投资计划表单位:万元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合计519.204389.403389.4031298.01154`n11.3.2运行费该工程年运行费包括工程维护费、材料费、燃料、动力等。按有关规定和工程实际情况,并参考有关工程采用成果,工程年运行费31.32万元。11.3.3流动资金由于除险加固是对原工程出现病险的情况进行处理,可继续使用原运行时的流动资金,不再新增流动资金。11.3.4效益计算XX水库工程除险加固后,消除了各水工建筑物的安全隐患和水库渗漏的现象,水库由不安全运行转为安全运行,并可提高水库的灌溉、发电效益。灌溉、发电效益:改善灌溉面积0.4万亩。经调查统计,多年平均可增加经济效益110万元。防洪效益:水库下游有XXX、坳里、古城、XXX四个乡镇,人口3.2万人,耕地3.2万亩,水库一旦失事,将给下游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灾害。由于河道狭窄,行洪能力差XX水库大一旦失事将直接危及到下游的部分乡镇数万人口的生命财产安全,溃坝将直接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按可减免的投资损失计算,淹没损失作物主要为水稻,同时考虑灾后恢复生产所需,间接效益取20%,,洪灾损失年增长率取3%,经计算多年平均防洪效益为90万元。其他效益:水库养鱼面积360亩,平均年产鲜鱼5吨,年经济效益2万元,水库淡水养殖潜力有待开发。11.3.5国民经济评价按《规范》中的经济评价计算的原则和方法,经计算,XX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的国民经济主要评价指标如下:i=7%EIRR:11.177%,ENPV:+488.206万元,B/C:2.452154`n154`n12工程建设招投标12.1工程建设招标方案12.1.1工程招投标办法总则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应坚持合法,公正,平等,有偿,讲求信用的原则,以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社会信誉和合理报价等条件开展竞争,不受地区,部门限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第21号主席令《中华人民共和国投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第3、5、9号和国家计委,建设部等七部委第12号令《评标委员会和评标方案暂行规定》,编制XXXXX水库除险加固建设项目招标方案。12.1.2项目招标范围及招标组织形式招标公告发布的范围包括工程施工、工程监理和设备采购三项,全面向社会公开招标。12.1.3投标、开标、评标和中标程序(1)在项目批复后在国家指定媒体上发布招标公告。(2)凡具备承担投标项目能力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都可以投标。投标人少于3个时,应当重新进行招标。投标文件应当对招标文件提出的实质性要求和条件作出响应。招标项目属于工程施工的,投标文件的内容还包括拟派出的项目负责人与主要技术人员的简历,业绩和拟用以完成投标项目的机械设备,本项目不接受联合招标。(3)开标时由招标人主持,邀请所有投标单位参加,开标时由招标人委托监察机构和公正机构检查并公正。(4)评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管理法》进行。154`n(5)中标人确定后,招标人向中标人发出中标通知书,该通知书具有法律效力,若中标人放弃中标项目,应当承担法律责任。按照招标文件,招标人和中标人签订书面合同。12.1.4评标委员会的人员组成和资质要求项目主要采用招标的方式,因此,在招投标过程中,为保证项目的公开,对评委员会的组成和资质有如下要求:(1)评标委员会人员组成评标委员会人员由有关技术,经济等方面的专家组成。评标委员会主任由资深的专家担任,主任不参与投标,只负责人员的挑选和监督投票的公正性:评标委员会采用单数制,但最低不少于5人,并且技术,经济等方面的专家不得少于成员总数的三分之二;评标委员会要严格按照招标文件确定的评标标准和方法,对投标文件进行评审和比较。投标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以得票多者当选,但中标者的得票不得低于半数。(2)评标委员会成员的资格要求评标委员会是副高(副教授)级以上的技术职务,从事专业至少8年以上,对工程项目有较深的研究,并且职业道德良好,与投标单位无任何利害关系的。评标委员会成员应当客观公正的履行职务,遵守职业道德,对所提出的评审意见负责。12.1.5招标监督招标监督工作请省计委和省水利厅协调有关部门依法实施监督。12.2招标初步方案基本内容及要求项目基本情况:主要包括建设项目名称,总投资,资金来源,项目进展情况等。(1)项目法人资格需附以下附件:营业执照,法人证件或项目法人组建文件复印件。(2)招标范围本项目拟在工程施工,工程监理,设备采购等环节全部招标。(3)招标方式154`n本项目拟在全国范围内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招标,并根据项目情况,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确定公开招标的范围。各项目部可利用江西日报和当地新闻媒体发布招标公告,进行公开招标,建筑及安装工程要求水利总承包二级以上资质单位,监理单位要求乙级以上单位。(4)招标组织形式由于本项目法人单位不具备国家计委5号令中规定的条件要求,所以本工程项目拟采用委托招标的形式进行招标。需附以下附件:项目法人与招标代理机构签订的委托协议书(复印件)。招标代理机构的资格证(复印件)及业绩状况说明。(5)评标专家库及评标委员会情况本项目评标委员会由5至7人组成,由项目法人和评标专家组成。(说明:1.评标专家应从国家或省政府部门评标专家库或招标代理机构的专家库内抽取;2.评标委员会成员应由技术,经济等方面的专家及招标人的代表组成,成员人数为5人以上单位,其中技术,经济等方面的专家不得少于成员总数的三分之二)。(6)招标公告发布媒体(公开招标方式)项目招标公告拟在公开发行的报纸和政府网站上公开发布。说明:按照有关规定,招标公告需在国家或省指定的媒体上发布。(国家指定媒介为:江西日报,信息日报,江西法制报,江西省政府网站)。154`n目录1综合说明11.1概述11.2水文气象61.3工程地质71.4工程任务及规模91.5工程布置及建筑物加固设计101.6金属结构及启闭设备141.7施工组织设计141.8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161.9工程管理171.10工程概算191.11经济评价202水文气象262.1流域概况262.2气象特征262.3水文资料情况282.4设计洪水282.5分期洪水392.6水文测验站网及水情自动测报系统413工程地质503.1区域工程地质概况503.2库区工程地质条件503.3坝址区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513.4坝址工程地质评价523.5坝体质量与评价523.6其它建筑物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553.7天然建筑材料56157n3.8结论及建议564工程任务和规模584.1地区社会经济概况584.2除险加固的必要性584.3工程任务634.4洪水调节645建筑物除险加固设计715.1设计依据715.2工程总体布置745.3挡水建筑物加固设计755.4泄水建筑物加固设计1015.5输水建筑物加固设计1105.6防汛公路完善设计1125.7安全监测设计1136金属结构及启闭设备1186.1设计依据1186.2闸门设计1186.3启闭设施设计1197施工组织设计1197.1施工条件1197.2天然建筑材料1217.3施工导流和渡汛1227.4主体工程施工1237.5场内交通及施工总布置1247.6施工总进度1258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1268.1环境保护1268.2水土保持1379工程管理145157n9.1管理机构1459.2主要管理设施1479.3管理办法1519.4施工期工程管理15210工程概算15310.1编制说明15310.2工程部分概算表15411经济评价15611.1概述15611.2成本计算15611.3国民经济评价15712工程建设招投标15912.1工程建设招标方案15912.2招标初步方案基本内容及要求161157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