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项目环评报告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项目环评报告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报批本)项目名称: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项目建设单位(盖章):开江县水务局编制日期:2017年10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n《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编制说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由具有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资质的单位编制。1.项目名称——指项目立项批复时的名称,应不超过30个字(两个英文字段作一个汉字)。2.建设地点——指项目所在地详细地址,公路、铁路应填写起止地点。3.行业类别——按国标填写。4.总投资——指项目投资总额。5.主要环境保护目标——指项目区周围一定范围内集中居民住宅区、学校、医院、保护文物、风景名胜区、水源地和生态敏感点等,应尽可能给出保护目标、性质、规模和距厂界距离等。6.结论与建议——给出本项目清洁生产、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的分析结论,确定污染防治措施的有效性,说明本项目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给出建设项目环境可行性的明确结论。同时提出减少环境影响的其他建议。7.预审意见——由行业主管部门填写答复意见,无主管部门项目,可不填。8.审批意见——由负责审批该项目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复。n建设项目基本情况项目名称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项目建设单位开江县水务局法人代表孙成勇联系人刘卫华通讯地址开江县新宁镇文化街40号联系电话13982872806传真/邮政编码636250建设地点开江县八庙镇、长田乡立项审批部门/批准文号/建设性质新建□改扩建技改□行业类别及代码防洪除涝设施管理(N7610)占地面积永久占地880m2,临时占地2000m2绿化面积(m2)/总投资(万元)181.87其中:环保投资(万元)34环保投资占总投资比例18.69%评价经费(万元)-预期投产日期已于2013年2月竣工工程内容及规模:一、项目由来开江县长堰沟水库、潘家沟水库基本建于上世纪50~60年代,由于建设时技术、资金等方面的制约,水库运行多年洪水对水库的冲蚀,造成水库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大坝坝坡冲蚀严重、放水涵及启闭设施损坏、溢洪道断面不足、坝坡达不到要求、坝体渗漏及绕坝渗漏等一系列的问题,影响大坝的安全,影响水库蓄水灌溉,致使水库达不到设计效益。为确保水库大坝安全运行,充分发挥工程效益,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充分发挥水库灌溉和防洪作用,开江县水务局投资181.87万元对这2座水库进行了加固整治。项目已于2012年10月开工建设,并于2013年2月建设完工。本评价为补环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该项目应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其环境影响评价形式为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为此开江县水务局委托湖南葆华环保有限公司编制该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表。接受委托后,评价单位39n立即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现场,进行实地调研、踏勘、资料收集等工作,收集了当地水文、地质、气候、气象、经济发展、自然、社会环境等资料,同时对环境影响因子和评价因子进行了识别和筛选,并对工程特点和环境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完成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的编制工作,现上报审批。二、产业政策符合性分析本项目为防洪除涝设施建设,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3年第21号令《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修订)》中的鼓励类“二、水利”中的第8项“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工程”,因此,项目符合国家现行产业政策。本项目属于国家产业政策。三、规划符合性及选址合理性分析1、规划符合性本项目属于水库防洪除涝设施建设工程,属于病害水利工程整治的范围,符合开江县水利规划的要求。2、选址合理性本项目是对水库大坝、溢洪道、放水设施进行整治,完善大坝管理设施,消除白蚁建巢危害等工程,均在水库现有红线范围内建设,不改变原河道的现状,项目建成后可以改善河道水力条件,防止洪水冲刷坝脚及两岸,提高泄洪可靠性,保证大坝的安全运行。另外,本项目不设置料场、弃渣场。项目占地区域主要为水利设施用地,不涉及耕地、基本农田、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等敏感保护区,所在区域周围环境质量现状良好,符合环境功能规划。项目建设不存在明显的环境制约因素。综上所述,项目与规划相符,选址合理。四、项目内容、规模及工程内容1、项目基本情况项目名称: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项目建设单位:开江县水务局建设性质:新建建设地点:开江县八庙镇、长田乡投资规模:总投资为181.87万元,其中长堰沟水库为77.89万元,潘家沟水库为103.98万元。39n工程等级及防洪标准:根据《防洪标准》(GB50201-2014)以及《水利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长堰沟水库、潘家沟水库工程等级均为Ⅴ等工程,主要建筑物、次要建筑物级别为5级。设计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2、建设内容及规模本项目对2座病险水库进行除险整治,分别为长堰沟水库、潘家沟水库,具体除险加固整治内容如下:(1)长堰沟水库1)大坝整治①大坝坝顶整治按499.02m高程直接修建0.59m高的防洪墙,达到坝顶高程为499.61m,坝顶做硬化处理,在把顶面浇注20cm厚的泥结石。②上游坝面整治在高程499.02m至496.23m段,表面采用C20砼六棱块护坡,坡度为1:2.0;高程496.23至494.20为原坝体挡墙;高程494.20m至坝基484.93m,维持现状。③下游坝面整治在堆石排水棱体489.80处设一级马道。下整治后游坝坡由上至下为1:2.3,在排水棱体顶部489.80m处设一级马道,马道宽1.5m;同时对原来干砌条石排水棱体变形部分进行拆除并重建,整个下游坝坡用C20砼框格草皮护坡。马道内侧设置30cm*30cm的排水沟,下游坝坡两岸与山体连接处,也设置30cm*30cm的排水沟。④主坝防渗为解决坝体散渗问题,对主坝上游坝坡采用土工膜防渗,土工膜上覆盖20cm后砂砾石层。⑤主坝白蚁整治a.开沟截路在坝外坡开一条顺坝沟,在坝体两端接山丘处各开一条横向沟,共同形成一条闭合的沟道,开沟时,截断蚁路,从中找出主蚁道。b.追挖主巢顺主蚁道追挖主巢,取出巢体,并填实巢穴。c.毒土隔墙在所开的顺坝沟和坝两端接山丘出开的横沟的底部、沟壁上打孔灌注药液,分层回填毒土,形成闭合的毒土挡墙。39nd.诱杀白蚁在坝周山环境及坝体未施药部位,投放白蚁诱杀包,以杀灭山丘白蚁,避免对坝体产生蔓延危害。2)大坝观测设施完善①水平位移,垂直沉陷观测设计观测设施平行坝轴线布设,上游坝坡校核水位以上0.5m处布置一排,坝顶下游布置一排,下游坝坡高程494.15m处布置一排,共计3排,6个观测桩,12个基点桩。观测桩采用砼预制件钢板面十字丝及钢珠标点,基点桩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件及强制对中设施。分别用来卡NA2水准仪和EP-02电子经纬仪进行观测。②坝后排水沟增设三角堰观测设施。③完善水文观测设施,设雨量计2部,分布库首和库区上游,安装水标尺2处。3)溢洪道整治溢洪道进口至桩号(溢)0+019.30段为原边墙垮塌,将边墙加高至3.50m;(溢)0+019.30~(溢0+35.98两侧边墙的高度就在1.5m左右,满足计算边墙高度要求。①(溢)0+000.00~(溢0+015.86m段该段为溢洪道引水渠,设计边墙顶部高程与坝顶齐平,采用M7.5浆砌块石,顶高0.6m,高3.5m,墙后背坡为1:0.3,底板净宽7.6m,底坡i=0。②(溢)0+015.86m~(溢0+035.98m段该段溢洪道为泄槽段,净高9.3m,比降i=0.035,边墙顶宽0.6m,底宽0.6m,高度从3.5m渐变为1.5m,采用M7.5浆砌块石结构。4)放水设施整治在放水卧管、消力池用混凝土三方外包防渗。(2)潘家沟水库1)大坝整治①坝顶加高39n上下游坝坡线保持不变,坝轴线不移动,坝顶上游侧修建混凝土防浪墙,使大坝满足防洪要求。防浪墙顶高程515.00m,总高度0.87m,基础埋深0.24m。坝顶下游侧修建混凝土路沿石。②坝顶面整治现状坝顶宽度大致在3.55m左右,整治后坝顶宽度统一加宽至4m。坝顶为泥结石路面,在原有坝顶铺设30cm泥结石即可,坝顶高程达到514.73m。③上游坝面整治上游坝坡维持现状坡比,将上游破面杂草清除并挖掉腐殖土,铺设砂碎石垫层及砼六棱块。浇筑C20砼框格保证上游护坡的稳定性,框格尺寸为4*3m,框格梁尺寸为30cm*30cm。④主坝白蚁整治a.开沟截路在坝外坡开一条顺坝沟,在坝体两端接山丘处各开一条横向沟,共同形成一条闭合的沟道,开沟时,截断蚁路,从中找出主蚁道。b.追挖主巢顺主蚁道追挖主巢,取出巢体,并填实巢穴。c.毒土隔墙在所开的顺坝沟和坝两端接山丘出开的横沟的底部、沟壁上打孔灌注药液,分层回填毒土,形成闭合的毒土挡墙。d.诱杀白蚁在坝周山环境及坝体未施药部位,投放白蚁诱杀包,以杀灭山丘白蚁,避免对坝体产生蔓延危害。2)大坝观测设施完善①水平位移,垂直沉陷观测设计观测设施平行坝轴线布设,坝顶一排,上下游坝坡各一排,共计3排,6个观测桩,12个基点桩。观测桩采用砼预制件钢板面十字丝及钢珠标点,基点桩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件及强制对中设施。分别用来卡NA2水准仪和EP-02电子经纬仪进行观测。②完善水文观测设施,设雨量计2部,分布库首和库区上游,安装水标尺2处。3)溢洪道整治溢洪道底板破坏严重,本次设计对溢洪道底板采用C20砼重新衬砌,底板厚30cm。并将溢洪道边墙表面杂草清楚,局部用M10水泥砂浆勾缝。4)放水设施整治39n对卧管下部渗漏严重段采用砼外包防渗处理。首先将高程510.07m以下卧管渗漏端顶板拆除,两侧边壁开挖至基岩,然后浇筑30cmC20砼外包边壁,底板重新浇筑。3、工程组成及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本项目主要包括长堰沟、潘家沟2座病险水库的整治工程,主要为大坝整治、溢洪道整治、放水设施整治、白蚁防治、观测设施完善等。建设项目组成及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见表1-1。39n表1-1项目组成表及主要环境问题名称项目组成建设内容及规模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备注施工期营运期主体工程大坝整治长堰沟水库大坝坝顶整治:按499.02m高程直接修建0.59m高的防洪墙,达到坝顶高程为499.61m,坝顶做硬化处理,在把顶面浇注20cm厚的泥结石。上游坝面整治:在高程499.02m至496.23m段,表面采用C20砼六棱块护坡,坡度为1:2.0;高程496.23至494.20为原坝体挡墙;高程494.20m至坝基484.93m,维持现状。下游坝面整治:在堆石排水棱体489.80处设一级马道。下整治后游坝坡由上至下为1:2.3,在排水棱体顶部489.80m处设一级马道,马道宽1.5m;同时对原来干砌条石排水棱体变形部分进行拆除并重建,整个下游坝坡用C20砼框格草皮护坡。马道内侧设置30cm*30cm的排水沟,下游坝坡两岸与山体连接处,也设置30cm*30cm的排水沟。主坝防渗:为解决坝体散渗问题,对主坝上游坝坡采用土工膜防渗,土工膜上覆盖20cm后砂砾石层。本项目施工期已经结束,未造成环境污染事故,无环保相关投诉。环境风险潘家沟水库坝顶加高:上下游坝坡线保持不变,坝轴线不移动,坝顶上游侧修建混凝土防浪墙,使大坝满足防洪要求。防浪墙顶高程515.00m,总高度0.87m,基础埋深0.24m。坝顶下游侧修建混凝土路沿石。坝顶面整治:现状坝顶宽度大致在3.55m左右,整治后坝顶宽度统一加宽至4m。坝顶为泥结石路面,在原有坝顶铺设30cm泥结石即可,坝顶高程达到514.73m。上游坝面整治:上游坝坡维持现状坡比,将上游破面杂草清除并挖掉腐殖土,铺设砂碎石垫层及砼六棱块。浇筑C20砼框格保证上游护坡的稳定性,框格尺寸为4*3m,框格梁尺寸为30cm*30cm。39n大坝观测设施完善长堰沟水库①水平位移,垂直沉陷观测设计观测设施平行坝轴线布设,上游坝坡校核水位以上0.5m处布置一排,坝顶下游布置一排,下游坝坡高程494.15m处布置一排,共计3排,6个观测桩,12个基点桩。观测桩采用砼预制件钢板面十字丝及钢珠标点,基点桩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件及强制对中设施。分别用来卡NA2水准仪和EP-02电子经纬仪进行观测。②坝后排水沟增设三角堰观测设施。③完善水文观测设施,设雨量计2部,分布库首和库区上游,安装水标尺2处。潘家沟水库①水平位移,垂直沉陷观测设计:观测设施平行坝轴线布设,坝顶一排,上下游坝坡各一排,共计3排,6个观测桩,12个基点桩。观测桩采用砼预制件钢板面十字丝及钢珠标点,基点桩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件及强制对中设施。分别用来卡NA2水准仪和EP-02电子经纬仪进行观测。②完善水文观测设施,设雨量计2部,分布库首和库区上游,安装水标尺2处。溢洪道整治长堰沟水库①(溢)0+000.00~(溢0+015.86m段:该段为溢洪道引水渠,设计边墙顶部高程与坝顶齐平,采用M7.5浆砌块石,顶高0.6m,高3.5m,墙后背坡为1:0.3,底板净宽7.6m,底坡i=0。②(溢)0+015.86m~(溢0+035.98m段:该段溢洪道为泄槽段,净高9.3m,比降i=0.035,边墙顶宽0.6m,底宽0.6m,高度从3.5m渐变为1.5m,采用M7.5浆砌块石结构。潘家沟水库溢洪道底板破坏严重,本次设计对溢洪道底板采用C20砼重新衬砌,底板厚30cm。并将溢洪道边墙表面杂草清楚,局部用M10水泥砂浆勾缝。放水设施整治长堰沟水库在放水卧管、消力池用混凝土三方外包防渗。潘家沟水库对卧管下部渗漏严重段采用砼外包防渗处理。首先将高程510.07m以下卧管渗漏端顶板拆除,两侧边壁开挖至基岩,然后浇筑30cmC20砼外包边壁,底板重新浇筑。39n主坝白蚁整治a.开沟截路在坝外坡开一条顺坝沟,在坝体两端接山丘处各开一条横向沟,共同形成一条闭合的沟道,开沟时,截断蚁路,从中找出主蚁道。b.追挖主巢顺主蚁道追挖主巢,取出巢体,并填实巢穴。c.毒土隔墙在所开的顺坝沟和坝两端接山丘出开的横沟的底部、沟壁上打孔灌注药液,分层回填毒土,形成闭合的毒土挡墙。d.诱杀白蚁在坝周山环境及坝体未施药部位,投放白蚁诱杀包,以杀灭山丘白蚁,避免对坝体产生蔓延危害。施工辅助工程施工导流长堰沟水库:施工期选择枯水期,并采用土工围堰工程结合水泵抽排进行导流。水泵设置2台,水库土石围堰长约50m,高3.72m,堰顶宽3m。潘家沟水库:利用大坝的原放水设施导流。经现场勘查,土工围堰已拆除,场地已迹地恢复,无遗留环境问题施工便道原有道路可直接到达项目区,均设置1条0.5km的道路与外界公路相连。/施工场地在施工现场附近设置施工场地1处,占地面积均为约200m2,临时施工场地主要作为混凝土拌和站、机械停放点、材料堆场、钢筋加工场等。/临时堆场本项目土石方量较少,全部回填于周边低洼处,不设弃渣场。项目建设期间于施工营地设置临时堆土场地,堆放施工期间开挖的土石方,临时堆土场地占地面积共约1600m2,临时堆土场表面采用彩条布遮盖,四周采用装土编织袋围挡。经现场勘查,施工场地已迹地恢复,无遗留环境问题弃渣场剩余挖方全部用于填筑周边凹地区,不专门设置弃渣场经现场勘查,临时堆土场已迹地恢复,无遗留环境问题施工营地本项目施工人员均为水库周边村庄居民,其生活办公依托居住民房解决,项目施工期间不修建施工人员办公生活场所。占地永久占地1.32亩,临时占地2000m2移民安置本项目不涉及移民安置施工供水生活用水接自周边居民生活给水管网。施工用水直接从水库放水渠中抽水解决。39n公用工程施工供电来自市政电网环保工程废水处理施工期:施工场地各修建沉淀池1个,容积为2m3,用于处理混凝土拌合废水和车辆冲洗水等施工废水。经现场勘查,沉淀池已填平迹地恢复,无遗留环境问题废气治理施工期:施工场地及道路:对施工过程进行洒水控尘。施工材料堆场:彩条布遮盖。临时堆土场:表面彩条布遮盖,周边装土编织袋围挡。施工期已结束,运行期无废气产生固废处理施工期:开挖土石方经基础回填后,全部摊铺填于周边低洼处,不外排;建筑固废尽可能回收利用,不可回收利用的运至指定建筑垃圾堆场;生活垃圾袋装化收集,投递到乡镇或乡村生活垃圾收集点,由环卫部门统一清运处理。经现场勘查,施工期土石方摊铺填平处已自然恢复,无遗留环境问题4、环境保护工程及相关工作的开展情况根据本项目实际建设,在对工程采取环境保护措施情况进行现场调查基础上,据实反映工程动工建设以来已实施的各项环保措施具体如下:表1-2环保措施实施及存在问题一览表环保措施已采取的措施情况存在问题水环境护措施施工期工程施工期产生的废水主要为施工废水,经与建设单位交流了解,施工期间于各施工场地修建沉淀池1个(共2个),单个容积为2m3,收集混凝土拌合废水和车辆冲洗水等施工废水,经沉淀出来后用于施工场地洒水,不外排。经现场勘查,沉淀池已填平迹地恢复,无遗留环境问题固废处置措施施工期开挖土石方经基础回填后,全部摊铺填于周边低洼处,不外排;建筑固废尽可能回收利用,不可回收利用的运至指定建筑垃圾堆场;生活垃圾袋装化收集,投递到乡镇或乡村生活垃圾收集点,由环卫部门统一清运处理。经现场勘查,施工区无土壤堆积,无遗留环境问题大气环境保护措施施工期施工场地:采用移动式喷水软管(喷头为雾化喷头),对施工过程进行洒水控尘。施工材料、土方临时堆场:彩条布遮盖、周边装土编织袋围挡。施工期已结束,不存在遗留环境问题。水保及绿化措施施工期严格控制施工区域范围,施工场地及时迹地恢复。39n从现场调查和对周边群众的询问来看,周边植被良好,未出现砍伐植物等非法行为。未出现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和林业处罚。未出现严重水土流失现象。农用水保障措施施工期采取施工导流措施,保障下游农用水需求,且工期短暂,未对农灌造成影响。营运期水库丰水期除正常引流灌溉及下放生态流量外,会产生大量弃水;平水期一般可保证正常灌溉及生态流量的下放;枯水期时,首先保证生态流量的下泄。根据对水库所在地气候气象资料收集,水库枯水期一般为每年的12月至次年的2月,为非灌溉期,因此,水库正常运行可满足农业灌溉用需求。六、施工组织回顾本项目于2013年2月完成施工投入运行。为更好的了解本项目是否遗留施工期的环境问题,本次评价通过与建设单位咨询及走访周边居民,对项目施工期施工组织进行回顾,便于此次评价期间现场勘查及调研。1、施工布置(1)施工场地根据工程施工特点,本工程于各水库施工区集中设置一个施工场地(共2处),布置于水库大坝周边空闲地带(位于原水库占地红线范围内),单个施工场地平均占地约200m2。主要包括施工材料临时堆场、开挖土石方临时堆场,混凝土拌合站、钢筋加工棚、车辆停放场等。因本项目施工员工为周边村庄居民,其生活办公依托居住民房,因此本项目施工场地内未布置施工人员办公生活区。1)施工材料堆放场地根据本工程的规模大小和工程量,及施工特点和要求,本工程施工材料主要包括水泥、砂、模板、钢筋等,水泥、砂为粉状原料,易扬尘,集中堆放,采用彩条布遮盖,并用砖等压住彩条布边缘,防止风力扬尘。木材、钢筋分区堆放于简易加工棚中,简易加工棚为彩钢瓦结构。2)拌合系统本工程所用砼浇筑量不大,为了保证砼拌和质量和管理方便,采取集中拌合方式,即在大坝靠近抢险公路地段布置临时砼拌合站和料场,内设0.4m3砼搅拌39n机1台,拌合站与砂石骨料堆场形成简易拌合系统。3)钢筋加工本项目钢筋加工主要为钢筋切断、折弯及点焊等简单加工。4)车辆停放场施工运输车辆主要为汽车,运输工程原材料及工程弃渣,施工营地内设置一处施工车辆停放场地,并于施工营地出口设置一个洗车槽及一个沉淀池。(2)取料场、弃渣场工程所需建筑材料(砂、石、水泥、钢筋等)在平地镇及周边购买。本项目不设置取料场。本项目开挖土石方量很少,用于基础回填外,剩余部分用于周边低洼处回填,本项目不设置弃渣场。2、施工导流本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大坝、溢洪道整治,改建放水设施,监测设施增设、抢险公路整治,管理房新建等,其中放水设施改建过程存在涉水作业。工程施工期间,于枯水期采用土石围堰结合水泵抽排进行导流。整个工程导流标准按5年一遇洪水设计。水泵设置2台。长堰沟水库:施工期选择枯水期,并采用土工围堰工程结合水泵抽排进行导流。水泵设置2台,水库土石围堰长约50m,高3.72m,堰顶宽3m。潘家沟水库:利用大坝的原放水设施导流。3、施工交通(1)场外交通长堰沟、潘家沟均有乡村泥结路通往水库,交通较为便利,可满足施工材料运输。(2)场内交通本项目工程量小,各单项工程集中,在原水库工程基础上建设,本工程在长堰沟及潘家沟水库施工厂内均修建1条0.5km长的施工便道于场外公路相接。。4、施工供水、供电(1)施工用电本工程的施工用电从工程区附近的市政电网线路连接。39n(2)施工用水施工用水来自水库。5、施工机修、汽修本工程施工期机械及汽车的修配和保养主要依托乡镇的机械及汽车修理企业,承担机械的修理和保养,施工工区内不设机修区;施工工区内设置施工机械车辆停放场。七、土石方平衡本工程土石方余方统计见下表。该项目挖方4000m3,填方约3000m3,弃方约为1000m3,剩余挖方全部用于填筑周边凹地区,不专门设置弃渣场。表1-3工程土石方平衡表项目土石方明挖(m3)土石方填筑(m3)弃方(m3)长堰沟水库及潘家沟水库400030001000八、工程主要原辅材料及动力消耗项目原辅料及动力消耗见下表:表1-4主要施工材料表类型名称耗量来源主要化学成分原(辅)料钢筋5000t外购/水泥3000m3/石料100t当地石料厂/砂料500t当地砂料场/砾石料100t当地砂料场/能源电(kW)6万接附近电网/水量地表水8000附近水体H2O39n九、施工机械设备主要机械设备见下表。表1-5主要设备序号名称及规格单位数量备注1载重汽车辆62混凝土搅拌机台23混凝土输送泵台24潜水泵台105灌浆泵台26压路机台27钢筋调直机台28推土机台29振动碾台210凹凸碾台211蛙式打夯机台1012抽水泵台1013砼搅拌机台214振捣器台215电焊机台416钢筋切断机台2十、拆迁及占地该项目总占地约2880m2,永久占地880m2,临时占地2000m2,不涉及居民搬迁。十一、工程投资及工期安排1、工程投资工程总投资为181.87万元,全部来自于县本级财政。2、施工总进度项目已于2012年10月开工建设,并于2013年2月建设完工。3、施工人员计划本工程施工期施工人员平均人数50人39n与本项目有关的原有污染情况及主要环境问题项目已于2012年10月开工建设,并于2013年2月建设完工。本次评价为补环评,据现场调查,到目前为止,项目施工期未造成环境污染事故,也未引起环保投诉,无环境遗留问题。39n建设项目所在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简况自然环境简况(地形、地貌、地质、气候):1.地理位置开江县,隶属于四川省达州市,地处四川省东部,大巴山南麓,位于渠江支流明月江的两大源头白岩河、新宁河流经之地。开江县域介于东经107°42′至108°05′、北纬30°47′至31°15′之间。东西宽36.5㎞,南北长51.5㎞。开江县全境幅员面积1032.55平方千米,总人口60.34万人(2011年),辖十镇、十乡。本建设项目位于开江县八庙镇、长田乡,详见项目地理位置图1。2.地质地貌开江全境属大巴山脉向南延伸的丘陵与盆地小平原。地势为略高于毗邻县的小台地,平均海拔600米,地形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境内地貌属于川东褶皱剥蚀-浸蚀低山丘陵岭谷地貌区。背斜低山,紧密狭窄;向斜为丘,平缓开阔,中间常有平坝展开。3.气候开江县境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热量充足,四季分明,雨量丰沛,季风气候明显,立体气候突出。开江县气候温润,雨量充沛,年均温16.6℃,年降水1259.2毫米,年日照1386.6小时,无霜期长达282.6天。4.水文开江县河流共有105条,总长360公里,主要河流4条即新宁河、白岩河、任市河和拔妙河,属长江主要支流渠江流域片区。全县共修建各种水利工程4246处,其中水库22座,水库水面756.2公顷,年蓄水能力9283万立方米。特别是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工程--水土保持工程于八十年代初开始实施以来,目前已开展了19条水域的综合治理,取得了初步成效。全县建电力提灌站62处,机灌站108处,蓄水提水能力0.9237亿立方米,有效灌面18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80%,保灌面积12.7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0%以上。39n黑湾沟发源于开江县观音桥花拱岩、号棚梁一带,海拔高程580.3m,经黑湾、肖家塝等地,于葫芦坝处汇入白岩河右岸,河长0.93km。黑湾沟小流域为低山区,水系呈长条形分布,两岸山高坡陡,植被较好。沟内主要小支流有大炮梁沟、肖家塝沟、紫苏湾沟等,域内无蓄、引、提水等水利水电工程,人类活动对径流及洪水无明显的调蓄影响。本项目所涉及的河流为长堰沟水库及潘家沟水库。长堰沟水库及潘家沟水库主要水体功能为灌溉。建设项目所在地下游8.5km范围内无集中式居民饮用水取水点。6.自然资源矿产资源:开江县境内共发现矿种16个,主要有能源矿产煤、天然气,其次为非金属原材料矿产石灰岩、砂岩、页岩、河砂石、石膏,黑色金属有菱铁矿,非金属矿产有磷灰石、盐、土硝、耐火粘土、泡砂石,水汽矿产有地热矿泉水。能源矿产资源总量丰富,全县已查明煤、天然气储量占矿藏总量的90%以上。境内建筑用的灰岩、砂岩、页岩、石膏等非金属建筑材料,分布广,但研究程度低,开采规模小,零星分布于境内各乡镇。金属矿产中的菱铁矿,是和煤相伴而生,规模小,品位低。生物资源:开江县境内有乔木、灌木、藤木、草木等各种植物700多种以及蕨苔、苔藓、地衣等植物。竹木植物有慈竹、楠竹、白甲竹和松柏杉等50多个品种。观赏植物有君子兰、夜来香、黄桷兰等72个品种。药用植物有野生药材500余种。稀有植物有银杏、红豆、香樟、楠木、香桩、水杉、桂花、山茶花等。境内兽类只有黄羊、獐子、麂、狐狸、野兔等20余种。鸟类有野鸡、野鸭、画眉等30余种。蛇虫类有乌梢蛇、菜花蛇。还有密蜂、蜻蜒等。水生动物有鱼、虾、蚌、鳖、蟹、龟、蛙、螺等。项目选址位于开江县八庙镇及长田乡,所在区域人类活动频繁,主要植被以人工种植的四季作物为主,无珍稀保护动植物。39n环境质量状况建设项目所在地区域环境质量现状及主要环境问题(环境空气、地面水、声环境、生态环境等):为了掌握本项目所在区域环境质量状况,本次环评的大气环境质量现状引用“四川省已成中型灌区配套改造工程试点项目”中对长田乡场镇测点的监测数据(该监测点位于潘家沟水库西侧2.2km,监测日期为2017年9月9~15日)以及“开江县八庙镇卫生院改扩建业务用房及污水处理附属设施建设”中对八庙镇人民政府的监测数据(该监测点位于长堰沟水库南侧2.4km,2017年8月16日~8月22),引用的监测数据有效性满足导则有关规定,符合3年内的时限性要求。因此引用数据有效。1、监测点位置监测点位见表3-1。表3-1大气环境现状监测点位置编号监测点名称1#长田乡场镇2#八庙镇人民政府2、监测项目、监测时间及采样频次(1)监测项目:PM10、SO2、NO2。(2)监测时间及采样频次:连续监测7天。SO2和NO2项目为小时平均浓度,每天监测4次,采样时间是2:00、8:00、14:00、20:00;PM10为日平均浓度,每天监测一次,采样时间不低于12h。3、采样及分析方法采样按照规范执行,分析方法采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规定的方法。表3-2监测方法、方法来源及使用仪器单位:mg/Nm3项目监测方法方法来源使用仪器检出限PM10重量法GB/T15432-95中流量智能采样器0.001二氧化硫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HJ482-2009大气采样器KB-6EUnico分光光度计0.008二氧化氮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HJ479-20090.00439n4、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结果监测结果见表3-3。表3-3环境空气监测结果表单位:mg/Nm3采样点监测项目采样天数评价结果统计标准值(mg/m3)样品数浓度范围(mg/m3)超标率%最高超标倍数G1PM10770.093~0.104000.15SO27280.013~0.022000.5NO27280.029~0.041000.2G2PM10770.083~0.095000.15SO27280.012~0.022000.5NO27280.034~0.041000.25、评价方法根据《环境影响评价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中7.36中要求,列表给出各监测点大气污染物的不同取值时间的浓度变化范围,计算并列表给出各取值时间最大浓度值占标准质量浓度限值的百分比和超标率。6、监测结果统计结果表明,项目所在地环境空气质量良好,PM10、SO2、NO2均无超标现象,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要求,具有一定的环境容量。二、地表水质量现状为了解项目评价范围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本评价委托四川省工业环境监测研究院于2017年9月9~9月11日对项目所在地的地表水进行的现状监测。1、监测点位置表3-4水质监测断面位置编号断面(点)位置Ⅰ长堰沟水库深水区水面下0.5mII长堰沟水库浅水区水面下0.5mIII长堰沟水库岸边区水面下0.5mIV潘家沟水库深水区水面下0.5mV潘家沟水库浅水区水面下0.5mVI潘家沟水库岸边区水面下0.5m2、监测项目、监测时间及采样频次39n(1)监测项目:pH、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氨氮、石油类、SS六项。(2)监测时间:2017年9月9~9月11日(3)监测频率:分别连续三天,每天一次3、采样及分析方法采样按规范进行,分析方法采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规定方法。4、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地表水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域标准。采用单项标准指数法评价,其数学模式如下:一般污染物:式中:Sij——i污染物在监测点的j的标准指数;Cij——i污染物在监测点j的浓度值(mg/L);Cis——i污染物的水环境质量标准值(mg/L)。pH:式中:pHj——监测点j的pH值;pHsd——水质标准pH下限值;pHsu——水质标准pH的上限值。5、地表水质现状监测结果表3-5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结果表单位:mg/L,pH无量纲39n监测点位监测时间pH化学需氧量mg/L生化需氧量mg/L氨氮mg/L悬浮物mg/L石油类mg/L长堰沟水库2017.9.9~2017.9.117.33~7.6115~273.0~6.40.879~1.68~13未检出~0.02潘家沟水库2017.9.9~2017.9.117.21~7.5813~202.4~3.80.385~0.8358~15未检出~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质标准6-92041.0/0.056、项目评价区域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表3-6单项水质因子的标准指数项目单项因子指数评价标准pH0.105~0.3056~9氨氮0.385~1.6≤1.0COD0.65~1.35≤20BOD50.6~1.6≤4石油类未检出~0.02≤0.05悬浮物//由表3-6可知,潘家沟水库水质能够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质标准,长堰沟水库岸边区水质不能达标,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水库水库兼有养殖功能,养殖户向水库施洒肥料及饲料导致的。三、声环境质量现状为了解该区的声环境现状,我单位委托四川省工业环境监测研究院于2017年9月9日、10日对项目周边噪声进行了噪声监测。1、监测点位共布置了8个噪声监测点,监测点位见表3-7。表3-7噪声监测布点编号监测点位置备注1长堰沟水库东侧噪声现状值2长堰沟水库南侧噪声现状值3长堰沟水库西侧噪声现状值4长堰沟水库北侧噪声现状值5潘家沟水库东侧噪声现状值6潘家沟水库南侧噪声现状值7潘家沟水库西侧噪声现状值8潘家沟水库北侧噪声现状值2、监测方法及方法来源监测方法、方法来源、使用仪器及检出限见表3-8。39n表3-8监测方法、方法来源、使用仪器及检出限项目监测方法方法来源使用仪器及编号检出限环境噪声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HS6288E30dB(A)3、监测时间和频率2017年9月9日、10日,连续监测2天,每天昼夜各监测一次。4、监测方法按《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规定的方法进行。5、评价方法采用实测值(LAeq)与标准值进行比较的方法进行评价。6、监测结果噪声监测结果见表3-9。表3-9环境噪声监测结果点位编号测试位置测量值评价标准2017.9.92017.9.10昼间夜间昼间夜间昼间:60dB(A)夜间:50dB(A)1#长堰沟水库东侧47.744.846.543.42#长堰沟水库南侧46.543.445.842.63#长堰沟水库西侧47.444.546.443.94#长堰沟水库北侧48.245.147.144.55#潘家沟水库东侧49.646.448.845.66#潘家沟水库南侧48.745.447.544.77#潘家沟水库西侧49.745.948.145.18#潘家沟水库北侧47.744.646.743.8该项目环境噪声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的2类标准,即昼间≤60dB(A),夜间≤50dB(A)。由表3-8可知,项目周围环境噪声值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的2类标准,项目所在地声环境质量良好。4.生态环境本项目位于开江县八庙镇、长田乡境内,评价区域属于农村生态系统,周边以山林为主,区域内以农田及自然植被为主,区内无野生动物和古大珍稀植物。39n主要环境保护目标(列出名单及保护级别):1.外环境关系本项目位于长田乡及八庙镇。潘家沟水库:大坝西侧280m处约有4户居民,大坝西北侧470m处有15户居民,项目其余以农田和山林为主。长堰沟水库:大坝西南侧260m有1户居民,大坝南侧370m处有1户居民,大坝东北430m处有8户居民,大坝东侧340m处有3户居民项目区及项目影响区不涉及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地等环境敏感目标。项目施工区域周边500m范围内无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整个施工范围内植被主要以低矮灌木、杂草为主,野生动物主要以蛇类、蛙类为主,无需要特殊保护珍稀动植物分布;本项目涉及地表水体为长堰沟水库及潘家沟水库,经现场调查,长堰沟水库及潘家沟水库以灌溉等功能为主;本项目下游8.5km无集中式居民饮用水取水点;同时不涉及珍稀以及需特殊保护的水生动植物。本项目外环境关系详见附图2。2.主要环境保护目标(1)地表水环境保护目标本项目涉及的地表水为长堰沟水库及潘家沟水库,项目实施过程中长堰沟水库及潘家沟水库评价段水体水质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Ⅲ类标准。(2)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不因本项目的实施改变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即评价区域环境质量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要求。(3)声环境保护目标施工期应满足《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中标准限值要求,做到噪声不扰民。投入使用后,项目所在区域声环境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2类标准。综上所述,本项目主要环境保护目标见表3-10。39n表3-10项目主要保护目标一览表保护目标保护目标名称方位、距离保护级别地表水环境长堰沟水库及潘家沟水库——不改变现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Ⅲ类水域水体功能环境空气潘家沟水库居民大坝西侧280m,4户15人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二级标准居民大坝西北侧470m,15户,80人长堰沟水库居民大坝西南侧260m,1户3人居民大坝南侧370m,1户3人居民大坝东北430m,8户30人居民大坝东侧340m,3户10人声环境项目周围200m范围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2类标准,做到噪声不扰民生态环境项目用地范围及外延100m范围不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土壤侵蚀及生态破坏39n环境质量标准环境质量标准1、环境空气质量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标准。表4-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单位:mg/m3取值时段单位SO2NO2PM10年平均mg/m30.060.040.0724小时平均mg/m30.150.080.151小时平均mg/m30.50.2/2、地表水环境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Ⅲ类水域标准。表4-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单位:mg/L,pH无量纲)项目pHCODCrBOD5NH3-N氰化物挥发酚石油类标准值6-9≤20≤4≤1.0≤0.2≤0.005≤0.053、环境噪声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2类标准。表4-3《声环境质量标准》限值单位:Leq[dB(A)]类别等效声级昼间夜间1dB(A)605039n污染物排放标准1、废气大气污染物排放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96)的二级标准。详见表4-4。表4-4《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二级标准单位:mg/m3污染物TSPNO2SO2执行标准1202405502、废水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的一级排放标准:表4-5污水综合排放标准(摘录)单位:mg/L污染物pH(无量纲)CODSSNH3-N石油类一级标准值6~91007015103、噪声施工期执行《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中的相关标准:表4-6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单位:LeqdB(A)昼间夜间70554、固体废物按《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中的相关规定执行。总量控制本项目属于非污染生态类项目,不设总量控制指标。39n建设项目工程分析工艺流程简述项目已于2012年10月开工建设,并于2013年2月建设完工。本评价为补环评。经过现场调查,施工期工程已全部竣工,临时占地已经恢复,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土石方、建筑垃圾和施工人员生活垃圾等均得到合理处置,施工现场无遗留环境问题。项目建成投运以来,未发生环保投诉。因此,本环评对施工期进行简单回顾性分析。本评价仅对施工期进行简单回顾性分析。一、施工期工艺流程简述本项目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整治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大坝加固、溢洪道整治白蚁防治、安全监测设施建设等。施工总体工艺流程为图5-1所示。图5-1施工期工艺流程与产污环节图1、废水治理施工期生产废水主要来源于混凝土拌合冲洗、机械冲洗等产生的废水,主要污染物为SS、COD和少量的石油类。生产废水经沉淀池处理后,回用于施工场地洒水降尘。项目施工生产废水产生量约15m3/d。39n项目施工高峰期工人数为50人,用水量以100L/人•d,污水产生系数为0.8,则生活污水产生量为4m3/d,本项目施工人员为周边村庄居民,住宿于周边村庄内,本项目场地内不设施工生活区。施工人员生活污水依托周边村庄已有化粪池处理回用,项目施工期不新增区域污水排放量,故不考虑施工期生活污水的影响。2、废气治理施工期对环境空气的影响来源主要是:①施工过程中地面的开挖、堆放土方,以及运输、堆放和使用砂石、水泥等建材产生的扬尘。②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燃油排放的尾气,污染物主要为SO2、NOX、CO等;③钢筋点焊产生的焊接烟气。扬尘为施工期主要污染,经采取施工现场洒水降尘,并及时清扫施工现场道路;挖方和弃土装车作业时采取湿法作业方式,对作业面进行洒水或喷雾抑尘;水泥、砂石等易扬尘施工原料密闭运输,运输车辆不能冒载,装车与车厢平齐,并用挖机拍紧,于表面洒水后加篷布遮盖,避免运输途中尘土飘溢、洒落的现象发生;当天运输工作结束立即对运输路线进行清扫;空车返程时,篷布捆绑扎紧,收放于车厢中,避免篷布迎风飘扬造成尘土飘溢;水泥、砂石等易扬尘施工原料于施工场地临时堆放期间采用彩条布遮盖降尘等措施控制施工期的扬尘污染。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排放尾气,通过选用尾气达标车辆、控制车速、加之场地开阔,可经大气快速扩散稀释;焊接烟气产生量很少,通过大气扩散及工作人员个人防护减少对环境及工人的影响。3、噪声治理通过合理安排施工计划和施工机械设备组合以及施工时间,禁止在夜间(22:00-6:00)施工,避免在同一时间集中使用大量的动力机械设备,尽量减少运行动力机械设备的数量,尽可能使动力机械设备比较均匀地使用等措施最大程度的降噪。4、固废治理39n施工垃圾主要是建筑材料下脚料、包装袋、水泥块、石子、沙子等固体废物,产生量20t,尽量回收利用,不可利用的运至建筑垃圾堆场集中堆存;项目土石方开挖经回填后剩余约1000m3,全部就地摊铺于项目区整平,不外弃;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按人均日产生活垃圾约0.5kg计,施工高峰期施工人员达到50人,施工期生活垃圾最大产生量为25kg/d,生活垃圾分类袋装化收集后,投放到乡村生活垃圾收集点,由环卫部门统一清运处理。5、水土保持及生态恢复措施本工程主要为大坝整治、溢洪道整治、观测设施完善等,施工过程中,由于临时占地或基础开挖,抢险公路扩宽开挖等将破坏原有地形地貌、土壤植被,导致土壤结构破坏,造成新的水土流失。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范围为施工临时占地范围。本项目施工期间主要采取的水土保持及生态恢复措施包括:1、施工单位严格按设计指定的施工临时占地范围进行工区布置,对于堆放工程建设材料(砂、砂卵石、块块石及土料)的施工临时堆料场,按占地范围线沿线布置临时性的挡护工程措施避免渣土流失。砂砾石和土料临时堆料场地按征地范围线沿线布置装有砂砾石料或土料的编织袋进行临时性的挡护形成封闭区;砂卵石和条块石临时堆料场地沿征地范围线利用条、块石料干砌挡护形成封闭区。2、施工时采取覆盖彩条布等措施对建筑材料、开挖土石方进行临时覆盖,施工期结束后对裸露地表及时进行原地貌恢复,减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效防治水土流失。3、施工公路施工时,将开挖料装入编织袋集料,在建设区下沿,沿线布置装有耕作土的编织袋堆砌进行临时性的挡护,形成施工封闭区。4、工程开挖产生的弃渣。由于弃渣量较小,不用设置指定弃渣场。弃渣在水库附近低洼处堆放,堆渣区平整后种植草保持水土。5、施工结束后,迅速清理施工场地的施工临时设施,对临时占地进行土地整理,并覆土种植速生植被,使得植被尽快发生水土保持效益。经现场调查,临时占地区植被良好,有效防治水土流失,该项措施符合环保水保要求。经现场踏勘,施工期废水、废气、噪声、固废均进行了相应治理,施工临时占地等临时施工区域已进行了迹地恢复,施工期未发生环境污染事故,未收到过任何环保投诉问题,施工现场无遗留的环境问题。39n二、运行期流程及产污位置分析1、废水运行期水污染源主要是管理人员生活污水,本水库分设管理人员1人,以每人每天用水100L计算,运行期2个水库管理人员生活用水总量约为0.2m3/d,生活污水排放系数按0.8考虑,则生活污水平均产生量约为0.16m3/d。主要污染物为COD、BOD5、SS、NH3-N等。本项目管理人员为周边村庄居民,工作方式为巡检模式,不在库区住宿,生活污水依托居住民房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后,农灌回用,不外排。2、废气项目运行期大气污染物为来往水库车辆产生的少量汽车废气,尾气中主要污染物为CO、NOx。因道路车流量较小且项目区空旷,少量汽车尾气经自然扩散稀释后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3、固废项目运行期的固废主要为管理人员生活垃圾。生活垃圾按每人每天平均产生量0.5kg计,则运行期2个水库每天产生生活垃圾1.0kg。生活垃圾袋装化收集后投递到乡镇或乡村垃圾收集系统,由环卫部门统一清运处理。4、噪声水库运行期噪声主要为放水口处水流噪声及启闭泵噪声,启闭泵通过建设的工作间隔声处理,噪声得到最大程度的控制。39n项目主要污染物产生及预计排放情况内容类型排放源污染物名称处理前产生浓度及产生量排放浓度及排放量大气污染物施工场地扬尘少量少量施工机械运输车辆燃油废气微量微量水污染物施工人员生活废水4m3/d不排放施工场地施工废水少量少量管理人员(营运期)生活污水0.16m3/d不排放固废施工开挖弃土1000m3就地平衡,不设永久弃土场施工人员生活垃圾25kg/d由环卫部门收运施工建筑垃圾20t20t,送城市建筑垃圾场管理人员(营运期)生活垃圾1kg/d由环卫部门收运噪声施工场地机械噪声75~95dB(A)昼间≤70dB(A)夜间≤55dB(A)运输车辆交通噪声60~80dB(A主要生态影响:本项目在施工开挖过程中短期的临时性占地,会造成部分植被破坏、地面裸露,加深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但施工中及施工结束后通过采取相应的生态保护和恢复措施,工程结束后及时进行回填、土地平整,及时恢复植被,施工过程对工程区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将是暂时的、可恢复的。随着施工期的结束,部分作业临时占地也将逐渐恢复到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工程于原水库红线范围内进行整治建设,项目建成后可以提高防洪标准,提高泄洪可靠性,保证大坝的安全运行。有利于改善目前的生态环境现状。39n环境影响分析一、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目前,项目已经建成投运,经过现场调查,施工工程已竣工,施工临时占地已迹地恢复,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土石方、建筑垃圾和施工人员生活垃圾等均得到合理处置,施工现场无遗留环境问题。项目建成投运以来,未发生环保投诉。施工期对环境影响较小。因此,本环评对施工期的环境影响不再进行评价。二、营运期环境影响分析1、“三废”影响分析本项目是非生产性项目,项目建成后,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项目本身在运营过程中基本无三废产生及排放。水库运行期间各设管理人员1人,为水库周边村庄居民,日常管理模式为巡检,不在水库管理房内住宿,就餐,仅在汛期根据天气及降雨情况,偶尔留宿,其产生的生活废水很少,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因此,本项目对地表水环境无明显影响。该管理人员巡检期间产生的少量日常生活垃圾,经袋装化收集后投递到乡镇或乡村垃圾收集点,由环卫部门统一清运处理。项目产生的生活垃圾得到了合理处置,不会对环境产生较大影响。2、生态影响分析本项目主要为原库病险整治,主要功能为保证大坝的安全运行,充分发挥水库的水利调节作用。经与建设单位了解,本项目库区范围内无规模化养殖,管理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对库内水面漂浮物(主要为周边农户丢弃的生活垃圾)进行打捞清理,对库区水质有一定的控制保护,根据库区水质现状监测资料,库区水质良好,未受到污染,不会对灌溉农作物产生不良影响。本项目主要为原库病险整治工程,项目建设不改变水库原有生态流量控制措施,不会对下游生态产生不良影响。3、社会影响分析39n工程的实施可消除各种工程隐患,确保现状水库的安全运行及下游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并使其发挥正常的防洪、灌溉等效益。工程本身是一项维护区域社会经济和环境功能的生态环境工程,为减轻当地洪涝灾害起到巨大作用。综上所述,本项目运行期正效益显著,不会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三、清洁生产分析实行清洁生产,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企业污染防治的基本原则。清洁生产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期增加生产效率并减少对社会和环境的风险。其实质是生产过程中,坚持采用新工艺、新技术,通过生产全过程的控制和资源、能源的合理配置,并尽可能采用环保型生产设备及原料,最大限度地把原料转化为产品,实现经济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本项目为病险水库加固整治工程,针对病险水库工程没有清洁生产标准和指标,本项目作为大量消耗资源、影响环境的建筑业,清洁生产过程主要在施工阶段,其清洁生产的内容为全面实施绿色工程。1、施工管理(1)建立绿色施工管理体系,并制定相应绿化施工管理制度与目标;(2)项目经理为第一责任人,负责施工组织实施和目标实现,并指定施工管理人员和监督人员。(3)对整个施工过程实施动态管理,加强对施工策划、施工准备、材料采购、现场施工、工程验收等各个阶段的管理和监督。(4)对施工人员进行绿色施工知识培训,增强职工绿色施工意识。2、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1)优先使用国家、行业推荐的节能、高效、环保的施工工艺,选用节能施工设备等。(2)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减少作业区域的机具数量,相邻的作业区充分利用共有的资源,减少各种机械的使用率和满载率,降低各种设备的单位能耗。(3)建立施工机械管理制度,开展用电、用油计量,完善设备档案,及时做好维修保养,保持低耗。3、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1)根据施工规模及现场条件等因素合理确定临时设施,严格控制临时占地的占地指标。39n(2)施工结束之后,及时对临时占地迹地恢复,减缓施工带来的负面影响。4、污染物合理处置(1)施工扬尘采取洒水降尘措施,极大程度的减少对大气环境的污染。(2)施工废水经沉淀池处理后回收利用或用于施工场地洒水降尘,不外排。(3)开挖土石方全部回填于项目区域,不外弃。(4)建筑垃圾尽可能回收利用,不可利用的及时运至建筑垃圾堆场集中堆存处理。(5)生活垃圾分类袋装化收集后投递到乡镇或乡村生活垃圾收集点,由环卫部门统一清运处理。因此,项目通过绿化施工、节能、节地、污染物合理处置等几方面采取合理可行的清洁生产措施,可有效地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较好地实现清洁生产。因此,本项目符合清洁生产的要求。四、风险分析环境风险评价的目的是分析和预测建设项目存在的潜在危险、有害因素,建设项目建设和运行期间可能发生的突发性事件或事故(一般不包括人为破坏及自然灾害),引起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等物质泄漏,所造成的人身安全与环境影响、及其损害程度,并提出合理可行的防范、应急与减缓措施,使建设项目事故率、损失和环境影响达到可接受水平。1、环境风险源项识别本项目的环境风险主要为大坝、溢洪道等受洪水冲刷严重,或地质灾害等原因而引发溃坝风险,导则坝址下游重大洪水灾害。2、环境风险原因分析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作用。自然因素主要有:强烈地震、地质灾害、洪水灾害等;人为因素主要有:勘测设计有误、施工质量低劣、运行管理不善、战争和恐怖袭击等。3、环境风险后果分析39n水库下游涉及村庄、农田、道路等。若运行期发生水库垮坝失事,库内水突然大量下泄,巨大洪水将给下游交通运输、农业生产、社会经济、人民生命、国民财产和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灾害。4、环境风险防控措施为了避免环境风险,项目建设从勘测、设计、施工、运行全过程中采取了各种有效的防范和应急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防微杜渐。(1)认真贯彻执行《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77号,2011年1月8日修订)中的明确规定和严格要求。(2)严格按照水电项目建设程序,依次做好勘测、设计、建设、鉴定等工作。(3)加强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树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观念,加强工程施工监理,组织工程质量监督、检查、评估和验收,做到施工工艺规范、施工用材合理和施工作业严格,并做好遗留尾工处理,保证工程质量,杜绝“豆腐渣”工程。(4)加强运行技术管理。为确保水库安全运行,本项目运行期建立健全水库运行调度和安全操作技术体系,提高技术管理水平。并合理编制水库防洪预案和调度运用计划,遵守水库安全操作规定;重视大坝安全监测、鉴定工作。综上所述,由于本项目发生风险事故的概率较小,故只要加强管理,建立健全相应的的防范应急措施,在设计、施工、管理及运行中认真落实工程拟采取的安全措施及评价所提出的安全设施和安全对策后,上述风险事故隐患可降至最低,使建设项目事故率、损失和环境影响达到可接受水平。本项目水库建设运行至今未发生过环境风险事故。项目建成后,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主要是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和噪声污染。必须强化环境管理,加强环境监控,使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六、环境管理营运期环境管理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后,环境管理机构由水务部门负责,下设环境管理小组对该项目环境管理和环境监控负责,并受项目主管单位及环保局的监督和指导。积极推动实施环境管理体系,注重生态破坏的预防,注重破坏和污染的防治、响应制度及应急、纠正措施,持续改进各项环保工作。39n督促营运期环保措施的正常实施,包括巡视、监测措施,污水、污物处理等,以及环保措施实施后的效果监测;协调当地环保主管部门对项目所在区域的环境管理;健全和完善环境管理档案。(2)管理职责①贯彻执行国家、省级、地方各项环保政策、法规、标准,根据本工程实际情况,编制环境保护规则和实施细则,组织实施,监督执行。②建立污染源档案,为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③制订切实可行的控制指标,环保治理设施运行考核指标,组织落实,定期考核。④组织和管理污染治理工作,负责环保治理设施的运行和管理工作。六、总量控制本项目为生态型项目,营运期间无废水外排,不涉及SO2、NOX的排放,不设置总量控制指标。七、环保投资估算环保投资主要包括污水处理、防尘措施、固废处理、植被恢复措施防治措施。本项目总投资181.87万元,其中环保投资34万元,占总投资的18.69%。本项目采取的污染物治理措施投入情况见表7-2。表7-2主要及投资估算一览表施工阶段工程类别污染类型环保措施投资(万元)施工期扬尘治理配备保洁人员、定时对施工道路清扫施工现场;不准车辆带泥出门、不准运渣车辆冒顶装载,运输车辆采取覆盖措施;对建材临时堆放点进行遮盖8燃油废气项目对设备定期维修、保养机械设备,使用零号柴油和无铅汽油,减少尾气排放量2施工废水简易隔油、沉淀池共2处1噪声治理合理安排施工作业时间,选用低噪声机械设备,加强设备维护;运输车辆禁止鸣笛、控制车速6固废处置设置临时堆场,临时堆场设置挡渣墙1生活垃圾收集袋0.5生态恢复主体工程覆盖边坡,防止水土流失639n施工生产生活区进行全面整地,将表层土翻松,改善立地条件后采取乔灌草植被绿化5.5施工道路区迹地根据占用前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恢复4总计34表7-3环保竣工验收一览表施工阶段工程类别污染类型环保措施验收标准施工期扬尘治理配备保洁人员、定时对施工道路清扫施工现场;不准车辆带泥出门、不准运渣车辆冒顶装载,运输车辆采取覆盖措施;对建材临时堆放点进行遮盖达标排放燃油废气项目对设备定期维修、保养机械设备,使用零号柴油和无铅汽油,减少尾气排放量达标排放施工废水简易隔油、沉淀池共2处不外排噪声治理合理安排施工作业时间,选用低噪声机械设备,加强设备维护;运输车辆禁止鸣笛、控制车速达标排放固废处置设置临时堆场,临时堆场设置挡渣墙合理处置生活垃圾收集袋合理处置生态恢复主体工程覆盖边坡,防止水土流失/施工生产生活区进行全面整地,将表层土翻松,改善立地条件后采取乔灌草植被绿化/施工道路区迹地根据占用前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恢复/根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82号):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建设项目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对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进行验收,编制验收报告。39n39n建设项目拟采取的防治措施及预期治理效果内容类型排放源(编号)污染物名称防治措施预期治理效果大气污染物施工期施工场地扬尘湿法作业、打围作业、对道路进行处理、设置冲洗设施,抑尘洒水不影响区域住户等日常生活,环境空气质量达标施工机械运输车辆燃油废气项目对设备定期维修、保养机械设备水污染物施工期施工人员生活废水经临时隔油沉淀池沉淀后回用于施工场地洒水降尘不对当地地表水环境造成明显影响施工场地施工废水简易隔油、沉淀池共2处营运期管理人员生活污水依托居住民房已有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固废施工期施工弃土基础回填,剩余土石方摊铺填于项目区周边低洼处整平,不外弃妥善处理营运期管理人员生活垃圾经收集后送环卫部门处理不外排噪声施工期施工场地施工噪声合理安排施工作业时间,选用低噪声设备,加强设备维护达标排放运输车辆交通噪声加强管理,控制车速。生态保护措施及预期效果:本项目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施工范围为原水库范围内,建设内容主要为大坝加固、溢洪道衬砌整治、监测设施建设等,为水库建设的主体工程加固及附属设施完善,建设风格协调。项目建设布置施工区,占用原水库内水利设施用地,破坏地被自然植物,工程建设开挖土石方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通过避开雨季,旱季施工,严格控制施工作业区范围,施工期间对施工材料彩条布遮盖,及时外运废建筑垃圾、开挖土石方及时回填,施工结束及时撒播草籽迹地恢复,及抢险道路硬化等措施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本项目对生态的影响较小。39n结论建议一、结论1、项目概况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项目位于开江县八庙镇、长田乡,项目总投资181.87万元,主要建设内容为大坝加固、附属设施健全完善,项目已于2012年10月开工建设,并于2013年2月建设完工。本评价为补环评。2、产业政策符合性分析本项目为防洪除涝设施建设,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3年第21号令《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修订)》中的鼓励类“二、水利”中的第8项“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工程”,因此,项目符合国家现行产业政策。本项目属于国家产业政策。3、规划符合性和选址合理性分析1、规划符合性本项目属于水库防洪除涝设施建设工程,属于病害水利工程整治的范围,符合开江县水利规划的要求。2、选址合理性本项目是对水库大坝、溢洪道、放水设施、抢险公路进行整治,完善大坝管理设施,消除白蚁建巢危害等工程,均在水库现有红线范围内建设,不改变原河道的现状,项目建成后可以改善河道水力条件,防止洪水冲刷坝脚及两岸,提高泄洪可靠性,保证大坝的安全运行。另外,本项目不设置料场、弃渣场。项目占地区域主要为水利设施用地,不涉及耕地、基本农田、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等敏感保护区,所在区域周围环境质量现状良好,符合环境功能规划。项目建设不存在明显的环境制约因素。综上所述,项目与规划相符,选址合理。4、区域环境质量现状结论环境空气:根据引用的监测数据,第45页共47页n区域监测点位的各监测指标均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二级标准限值要求,项目所在地环境空气质量良好。地表水:根据监测数据,潘家沟水库水质能够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质标准,长堰沟水库岸边区水质不能达标,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水库水库兼有养殖功能,养殖户向水库施洒肥料及饲料导致的。声环境:该项目各监测噪声现状值均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的2类标准,说明项目所在地声环境质量良好。5、达标排放及污染防治措施有效性分析结论本项目运营期基本无废气、废水、固废等产生。主要污染为施工期。施工期排放少量扬尘、汽车尾气、焊接烟气等,由于项目所在地场地空旷,很快会稀释、扩散,通过对施工场地洒水降尘,对建筑材料遮盖等措施,可以大大减少项目施工过程产生的扬尘;施工废水通过沉淀池处理后回用于施工场地洒水降尘,不外排,不会对地表水环境产生影响。施工噪声通过合理安排时间,选用低噪设备等措施,噪声污染很小;施工土石方全部于项目区回填利用,不外运,建筑垃圾尽可能回收利用,不可回收利用的合理处置,生活垃圾袋装化收集,投入乡村生活垃圾收集点,由环卫部门清运处置。固体废物处理合理,去向明确。由于项目生产过程产生的各类污染物成份均不复杂,属常规污染物,对于这些污染物的治理技术目前已比较成熟,从技术上分析,本项目只要在切实落实本环评报告提出的污染防治措施的前提下,完全可以做到达标排放,对所在区域环境影响不大。6、清洁生产本项目属于非污染生态类项目,具有显著的环境正效益。因此,本项目上述工程的清洁生产主要体现在清洁施工上:施工期施工生产废水处理后回用,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施工期土石方全部项目区内合理利用处置,不外弃,减少环境污染;项目施工结束后及时对施工营地和埋管区域进行撒播草籽绿化,保持水土等。本项目符合清洁生产要求。7、污染物总量控制本项目为生态型项目,营运期间无废水外排,不涉及SO2、NOX第45页共47页n的排放,不设置总量控制指标。8、环境影响分析结论本项目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整治工程,施工期结束即项目结束,运营期无污染产生,本项目污染主要产生于施工期,具体防治措施及环境影响如下:1、废水施工期废水主要包括施工废水和施工人员生活污水。施工废水主要含悬浮物SS,经沉淀池沉淀后用于施工场地洒水降尘,不外排;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依托民房已有处理处理设施处理,达标排放。因此,本项目施工期废水对当地水环境影响较小,施工期间无废水遗留问题。2、废气施工期废气主要为扬尘、机械或车辆尾气、焊接烟气。扬尘主要集中在施工区域内,在短期内将使施工区域局部空气中的TSP增加。采取施工现场地面和路面定期洒水等措施后,对周围环境影响不大;施工机械或车辆产生的尾气、焊接烟气因其排放量小,且属间断性无组织排放,加之施工场地开阔,扩散条件良好,不会对大气环境造成明显影响,施工期间无废气遗留问题。3、噪声主要为施工机械及车辆产生的噪声,通过加强管理,合理安排工作时间、打围作业经过治理。目前,项目施工期已完成,未出现噪声扰民状况。4、固体废物建筑垃圾由施工单位及时清运至市政部门指定的建筑渣场统一处理;开挖土方基础回填后,剩余土石方摊铺项目区填于周边低洼处整平,不外弃;施工人员生活垃圾袋装收集,投递到乡村垃圾收集点,由环卫部门统一清运处理,严禁就地掩埋。在采取以上措施之后,施工期间固体废物均可以得到合理处置,未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5、生态环境本项目建设不会造成大面积的水土流失,不会改变当地区域土壤侵蚀类型,建设不会对区域野生动植物造成明显影响,对区域生态系统影响很小。第45页共47页n本项目施工期具有施工期短、施工量小等特点,其环境影响是短暂的,采取相应的环保措施后不会对当地环境造成大的影响。本项目施工期已结束,经现场勘查及走访调查未发现施工遗留问题。9、评价结论评价认为,本项目贯彻了“清洁生产、文明施工、达标排放”控制污染方针,采取的“三废”及噪声污染治理措施经济、技术可行。项目实施后不会改变地表水、环境空气、声环境等环境质量级别和现有功能。综上所述,本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当地规划,项目建成运营至今,无环境污染事件发生,工程不存在大的环境制约因素。根据工程运营期现场调查分析和评价,工程建设不会对流域水资源利用产生大的影响;对施工遗留问题进行调查,项目无施工期遗留环境问题,项目建设产生的水土流失、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影响得到一定控制;对项目已实施的环保对策措施进行调查,项目已实施了一定的环保措施,只要采取本次现状评价报告提出的整改措施,项目建设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显著,从环保角度而言,项目建设可行。二、建议1、建设单位应贯彻执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的有关规定,建立健全环境保护规章制度,强化运营管理各环节,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防止污染事故的发生。在水库运营过程中加强环境管理,使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2、运行期间加强对水库大坝、溢水道、放水设施等的检查管理,出现问题及时汇报。3、加强启闭泵的日常维修与更新,使生产设备处于正常工况,杜绝设备在不正常运行状况下出现高噪声现象。第45页共47页n注释一、本报告表应附以下附件、附图:附件1立项批准文件附件2其他与环评有关的行政管理文件附图1项目地理位置图(应反映行政区划、水系、标明纳污口位置和地形地貌等)附图2项目平面图二、如果本报告表不能说明项目产生的污染及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应进行专项评价。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和当地环境特征,应选下列1~2项进行专项评价。1.大气环境影响专项评价2.水环境影响专项评价(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3.生态影响专项评价4.声影响专项评价5.土壤影响专项评价6.固体废弃物影响专项评价以上专项评价未包括的可另列专项,专项评价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中的要求进行。第45页共47页n第45页共47页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