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4-24 发布 |
- 37.5 KB |
- 3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西东津水电站大坝
江西东津水电站大坝安全监测信息报送监控测点及监控值二〇一〇年八月n审查:吕永宁校核:林芝编写:周建波n目录1工程概况12监测系统简况22.1外部变形监测网22.2钢筋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监测22.3溢洪道左侧高边坡监测42.4右岸山脊梁监测52.5厂房基础监测52.6环境量监测63大坝安全首次定期检查结论和意见63.1结论63.2建议及落实情况64数据上报情况85重点监控部位的确定86监控测点及监控指标的确定86.1大坝86.2溢洪道左岸高边坡106.3右岸山脊梁127遗留问题处理148参考资料169附图18n江西东津水电站大坝安全监测信息报送监控测点及相关监控值1工程概况东津水电站位于江西省修水县境内的东津水上,距离修水县城37km,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1080km2,多年平均流量30.2m3/s,水库正常蓄水位190m,总库容7.95亿m3,装机容量60MW,保证出力10.5MW,多年平均发电量1.164亿kW·h,装机年利用小时1940h,是一座以发电为主兼有综合利用效益的调峰电站。工程属大(2)型工程,主要建筑物按2级建筑物设计,永久性水工建筑物正常运用设计洪水频率为P=1%,非常运用校核洪水(一)频率为P=0.05%,考虑到水库下游近区有修水县城,远区有柘林水库,将非常洪水标准提高一级,即校核洪水(二)频率为P=0.01%。水库正常高水位190m,设计洪水位(P=1%)194.29m,校核洪水位(一)(P=0.05%)198.25m,校核洪水位(二)(P=0.01%)200.16m。枢纽建筑物主要有大坝、左岸开敞式溢洪道、右岸山脊梁处理工程、发电引水洞、地面式厂房和开关站以及由导流洞改造的水库放空洞等组成。大坝为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坝高85.5m,坝顶长326m,坝顶宽6m,上游坝坡1:1.4,下游坡1:1.28~1:1.3。坝体分区由上游向下游依序为面板、垫层区、过渡区、主堆区、下游堆石区及坝址排水体和下游压重体。面板周边缝采用二道止水,底部一道止水铜片和表面塑性填料,并在上面再盖砂粉和粘土,以增强自愈能力。溢洪道为岸边开敞式,位于左岸,距左坝肩约70m。溢洪道设两孔12m×6.7m平板钢闸门,堰顶高程183.5m。采用WES型实用堰。溢洪道由进水渠、溢流堰、陡槽、挑流鼻坎及出水渠组成,全长约400m。饮水发电系统横穿右岸山脊梁,长177.48m,主洞直径Φ7m,为塔式进水口、地面厂房。导流放空洞位于引水洞上游,与引水洞平行布置,直径6m,为压力洞。该洞为文革时期施工,施工质量差,经二次加固处理后,消除了涌水、漏水、滴水等现象,对衬砌混凝土强度复核,满足现行规范要求。本工程右岸山脊单薄,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因此,设计、施工中确定按挡水建筑物进行处理。28n东津水电站初步设计报告,由原水电部上海勘测设计院在1969年完成,经水电部委托江西省电力局审查批准,工程于1969年四季度开工,1972年停建。1981年水电建设总局下达了东津水电站初步设计复核任务书,1983年8月水电部华东勘测设计院完成《东津水电站初步设计复核报告》,1988年8月根据江西省电力局的意见,坝型改为钢筋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并将溢洪道位置由原设计位于右岸山脊梁垭口,移到左岸岸边。1991年7月完成招标设计。1992年1月29日,工程经招标后复工,1992年11月22日截流,1995年5月下闸蓄水,1995年7月1#机投产发电。1998年通过竣工安全鉴定,专家组一致认为工程设计成果合理,施工质量良好。2监测系统简况2.1外部变形监测网外部变形监测控制网包括平面监测网和高程监测网,用以校核溢洪道高边坡、右岸山脊梁南北坡和两岸坝肩上外部变形监测的工作基点。根据《水利水电工程测量规范》以及东津电站的规模、坝型,布置了二级平面控制网和一等水准闭合环作为首级监测网。(1)平面监测网首级平面监测网由A1~A8共8个点组成,用以校核坝顶及坝坡上5条视准线的工作基点(B1、B2、B3、B4、B5)和右岸山脊梁厂房后边坡两条视准线的工作基点(S1、S1’、S2、S2’、S1-1’、S2-1’)。(2)高程监测网在距离大坝下游800m的竹材下村附近布设3个水准基点BM2、BM3、BM4组成水准基点组,并沿公路布设一条联合各测点的一等水准闭合环。首级网按一等水准施测,共监测两次。2.2钢筋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监测钢筋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由钢筋混凝土面板、趾板及堆石坝体组成,监测项目包括变形监测、渗流监测、应力应变监测。2.2.1堆石坝体变形监测(1)外部变形监测外部变形监测包括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监测,采用同墩布置。28n坝体上下游方向的水平位移采用视准线法监测,分别在坝顶上游侧、下游侧以及下游坝坡177.0m、160.0m、140.0m高程处设置一条视准线。其中,坝顶上、下游侧各7个测点(编号分别为DL01~DL07和DL08~DL14),下游坝坡177.0m高程上设5个测点(编号为DL15~DL19),下游坝坡160.0m高程上设3各测点(编号为DL20~DL22),下游坝坡140.0m高程设3个测点(编号为DL23~DL25)。坝体的垂直位移采用精密水准监测,采用Ni004水准仪按二等水准要求监测,工作基点为BM6、BM7、BM8,测点编号为DC01~DC25。(2)内部变形监测内部变形监测仪器为水管式沉降计和引张式水平位移计,选择最大坝高断面(桩号为坝0+227.0m)布置了3条测线,分别位于172.0m、152.0m、136.0m高程,136.0m高程测线上共布置5个沉降点(编号为V1~V5),分别位于面板之下的垫层、坝轴线上、坝轴线上游侧36.8m和64.8m、坝轴线下游25m处;152.0m高程上测线上共布置4个沉降测点和4个水平位移测点(编号分别为V6~V9、H1~H4),测点位置与136.0m高程的测点相对应;172.0m高程测线上布置3个沉降测点和3个水平位移测点(编号分别为V10~V12、H5~H7)测点,分别位于面板之上的垫层、内、坝轴线处、坝轴线下游25.0m处。在下游坝坡上的各监测房旁设置外部变形监测点,以便换算出堆石坝内部的绝对位移。2.2.2钢筋混凝土面板监测钢筋混凝土面板是堆石坝防渗止水的关键建筑物,面板及周边缝、垂直缝工作状态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大坝的安全运行。对面板的监测布置了如下项目:(1)周边缝、垂直缝变形监测在河床部位的最大断面和靠左岸平坦处各设置1支二向测缝计(编号分别为SF1和SF4),用以面板平面上的张开度和垂直与面板的不均匀沉降(法向位移);在两岸约1/3、2/3坝高处以及岸坡较陡和坡度突变等部位设置了6组三向测缝计(编号为SF2、SF3、SF5~SF8)用以监测面板和坝址之间在面板平面上的张开度和垂直于面板的不均匀沉降以及沿周边缝的切向位移。面板与面板之间的垂直缝,每隔12m设置一条。在两岸张性缝和中部压性缝的不同高程,共布置了24支测缝计,编号为J1~J24。(2)应力、应变监测在面板上共布置14组二向应变计(编号为S1~S14),28n11支无应力计(编号为N1~N11),6支钢筋计(编号为R1~R6)。2.2.3渗流监测(1)坝体、坝基渗透压力监测选取桩号为坝0+227.0m河床部位的断面作为监测断面,沿坝基从上游到下游布置了5组(每组2支)钢弦式渗压计(编号为S11~S15、S21~S25),在周边缝附近面板下的布置5支钢弦式渗压计(编号为P1~P5)。(2)绕坝渗流监测为监测两岸岩体渗流情况,在左右岸山体上分别布置了4个(编号为UP左1~UP左4)和6个(编号为UP右1~UP右6)绕坝渗流监测孔。(3)渗流量监测在大坝下游河床,距坝轴线104.4m处,设置一道截水墙,并在桩号0+151.8m处设置一个量水堰,监测坝体和坝基的渗流量。2.3溢洪道左侧高边坡监测大坝左岸山脊梁走向为北65°东,溢洪道横穿山脊梁而过。溢洪道左侧山脊高度大于300m,山体地质条件差,在施工过程中曾发生滑坡,为监测处理后的高边坡稳定情况,布置了变形和地下水位监测项目。(1)深层岩体水平、垂直位移监测溢洪道左侧高边坡共布置12个测斜孔(编号为INy1~INy12),监测山体内部各点的水平位移,在各测斜孔旁都布置了12套多点变位计(编号为M1~M12),其中M1-M8多点变位计按垂直布置,距测斜孔80cm,深度与测斜孔一样,M9~M12按水平上倾5°~15°方向埋设。(2)表面水平、垂直位移监测表面水平位移点设在215m平台抗剪桩上,采用视准线法,从下游是至上游编号为GL1~GL6,垂直位移点分别布设在170m、215m、230m和250m平台,共13个测点,测点编号为GC2~GC8、P1~P5。工作基点为坡0、坡1、坡2、坡3和260#点。首期安二等水准要求监测,其后按三等水准要求监测。(3)地下水位监测地下水位是影响高边坡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需对高边坡地下水位进行监测。结合变形监测断面的选取,在测斜孔和多点变位计的附近布置了8个地下水位监测孔(编号为UP1~UP8)。28n(4)渗漏量监测在溢洪道边坡坡脚设置2处排水洞,洞口设置量水堰,编号分别为溢上洞、溢下洞。2.4右岸山脊梁监测右岸山脊梁山体单薄,断层裂隙发育,岩石完整性差。水库蓄水后,存在渗透稳定问题。为此,工程设计中采用了“堵排结合”的加固原则。为监测工程处理效果,在右岸山脊梁上布置了以下监测项目:(1)深层岩体水平、垂直位移监测右岸山脊梁边坡稳定问题主要在北坡,为监测深层岩体变位情况,在右坝肩的北坡设置了1个测斜孔(编号为IN山-1),在山脊梁北坡184.7m高程的马道上设置了3个测斜孔(编号为IN山-4~IN山-6),在169.7m高程的马道上设置了1个测斜孔(编号为IN山-7)。在引水洞进水口山脊梁的南坡设置了2个测斜孔(编号为IN山-2、IN山-3)。(2)表面水平、垂直位移监测在右岸山脊梁北坡的160m、190m平台布置了6个表面水平、垂直位移测点,水平位移采用视准线法监测,工作基点为S1、S2,测点编号SL1~SL6。垂直位移采用首期按二等水准要求监测,其后用三等水准监测,工作基点为BM10,测点编号SC1~SC6。(3)渗流监测右岸山脊梁断裂发育,山体单薄,渗透路径短。水库蓄水后,库水可能沿着构造结构和岩石裂隙由南坡向北坡渗透。为监测右岸山脊梁在水库蓄水后地下水位变化情况,在山脊梁上选取3个监测断面,每个断面布置4~5个地下水位监测孔,共计13个孔(编号为UP15~UP27);另外,还在排水洞布置了14个地下水位监测孔(编号为UP山-1~UP山-14)。为监测排水洞的排水效果,在排水洞出口的集水沟内设置了量水堰,以监测总排水量,编号为山左洞、山右洞。2.5厂房基础监测厂房位于右岸山脊梁北坡坡脚处,为地面厂房,厂房基础地质较为复杂。机组段部位中部有宽度约6m的F12断层,而且该断层构造岩系软塑状的断层泥和松软的糜梭岩,同时断层两侧分别还有宽约1m~4m的全强风化构造破碎带,力学强度低,厂房地基稳定性差。为监测厂房基础的应力和变形情况,在厂房基础内布置了9支基岩变位计(编号为M1~M9)和8支应力计(编号为C1~C8)。另外,为监测基础温度沿不同深度的变化情况,及其对基岩变形的影响,其中在28nM1和M2基岩变位计的孔中各埋设了3支温度计(编号为T1~T6)。2.6环境量监测环境量监测主要包括库水位、尾水位、水温、气温和降雨量监测。库水位监测站设置在坝上进水塔、山磅站,其监测数据通过水位计自动遥测传输收集,下游尾水位测站设置在厂房下游尾水边墙。水温通过埋设在距面板表面5cm的温度计(编号为T1’~T3’)进行监测。降雨量通过设置在库区6个测站水情遥测系统监测。气温通过库区气象站进行监测。3大坝安全首次定期检查结论和意见3.1结论东津大坝设计标准满足现行规范要求,本次复核结果大坝防洪是安全的;部分裂缝等缺陷局限于细部结构或混凝土表面,不影响整体安全;右岸山脊梁上下游边坡稳定、防渗帷幕、山体渗漏与排水设施等运行状况和工作性态良好;溢洪道左岸高边坡目前总体上是稳定的;F59断层上盘岩体一直缓慢地蠕变,但目前坡体基本稳定;坝基、建筑物基础以及近坝库区尚未发现不安全因素等地质问题。对照《水电站大坝安全检查施行细则》第42条规定,东津水电站大坝可评为正常坝。3.2建议及落实情况(1)拦河坝桩号0+341.4m防浪墙结构缝已明显张开,止水铜片多处拉裂,面板高程183.2~186.6m发现的混凝土表面剥落,骨料裸露部位,建议修补处理。落实情况:大坝运行过程中,大坝左右两端防浪墙结构缝开裂。公司委托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提出了结构缝接缝止水处理设计意见,根据该处理设计意见,公司委托修水县“禹圣”防渗水公司采用灌聚胺脂防水材料封堵,于2005年9月完成,处理之后未见拉开进水现象,处理经费约1万元。面板混凝土未作处理,表面存在一层粉砂,表层粗骨料可见,有轻度腐蚀。(2)溢洪道启闭机平台“T”型梁已出现严重裂缝,建议尽快处理。落实情况:运行中溢洪道启闭机排架腹梁上共出现99条裂缝,已影响到大梁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公司委托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对溢洪道启闭机排架梁进行了结构复核和处理设计报告。委托武汉长江加固公司进行处理,28n采用粘贴碳纤维提高梁的强度与刚度,加固处理投资约23万元,于2005年3月15日完成,经2006年11月泄洪考验,溢洪道启闭机排架梁运行正常,目前,溢洪道启闭机排架梁未发现裂缝等异常现象。(3)对左岸高边坡F59拉张裂缝,应经常性进行现场检查,发现裂缝张开应及时进行封堵。对下游出现的集中排、渗水点,宜采取措施引出建筑物范围外排泄。落实情况:溢洪道左侧高边坡F59断层裂缝重新封堵处理。经检查裂缝表面出现拉开现象,为此,2005年汛前对F59断层裂缝再次进行封堵处理,之后检查F59断层裂缝再未出现拉开进水现象。对渗水点进行了引排处理。(4)建议编制水库放空运行操作程序;会同设计并经主管部门批准,选择适当时间,对导流放空洞进行出口工作闸门动水试验,进口检修门进行开启操作,并置换顶水封和进行防锈处理。落实情况:编制水库放空运行操作程序未能实施,放空洞斜拉闸门自1995年蓄水以来至今未提升过;电厂担心斜拉闸门开启后,碎石导致闸门不能关闭。放空洞弧形闸门未进行过水压试验。进行了置换顶水封和防锈处理。(5)建议完善F59监测设施,将5个表面垂直位移临时监测点改为永久监测点,同时补设表面水平位移监测点;PD7勘探平硐修复后,布置F59断层的监测设施。落实情况:溢洪道高边坡F59断层上盘山体测斜改造,2006年3月完成,对原有4个活动式测斜孔改造为固定式测斜孔,引至大坝4#监测房进行自动化监测,固定式测斜仪自投入使用一段时间后而中止,厂家初步分析原因是雷击影响,现在尚未恢复监测。对部分地下水位孔堵塞进行疏通,全部地下水位孔孔口盖板改造,2005年6~7月完成,孔口保护得到加固,全部地下水位孔恢复正常监测。5个表面垂直位移临时点改为永久监测点,未补设表面水平位移监测点。pd7探洞于1998年竣工安全鉴定后,洞口采用松木支撑,洞内设置了集水坑,并用Ø80水管将水引出洞口至量水堰,因多年来木头支撑已腐烂,塌方,于2004年11月中旬又重新将洞口采用木头支撑,安装铁门,洞内安装测斜仪,据内观统计未发现有异常情况。(6)建议在大坝下游左岸至溢洪道右边墙适当位置设置地表截水沟,将高程140m渗流水通过排水沟或涵管排至下游。落实情况:进行了引排处理,但未开挖至基岩位置,部分渗水仍能从底下流走。(7)建议对变形控制网进行复测,增设坝址区气温监测项目。对各部位的监测设施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参照监测系统综合评价意见,对需要调整监测28n频次的监测项目,对需要停测封存和报废仪器,应报有关部门审批后实施。落实情况:2005年和2009年对变形控制网进行了复测,网点稳定。2007年8月,在大坝监测房屋顶完成安装温度计一支,实现了大坝气温自动化监测。对所有的监测点进行整理,申报部分监测点停测、封堵请示,并经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大坝安全监察中心批准;对高边坡F59断层上盘山体测斜、地下水位孔孔盖和部分孔内疏通、山脊梁和高边坡排水洞量水堰等监测设施进行了维护和改造4数据上报情况东津水电站大坝监测数据采用网络报送方式,其中大坝渗流、应力(应变)、溢洪道边坡、山脊梁边坡的变形、地下水位等数据均未能及时上报。最近一次报送日期为2010年7月16日。应及时保证网络报送数据的畅通。5重点监控部位的确定根据东津水电站工程特点及首次定检发现的问题,结合最近5年运行情况,确定本工程重点监控部位包括:(1)大坝:堆石体变形,大坝渗漏量;(2)溢洪道左岸高边坡:表面变形,地下水位,边坡渗水量;(3)右岸山脊梁:表面变形,地下水位,山脊梁渗水量。6监控测点及监控指标的确定6.1大坝6.1.1堆石体变形(1)表面水平位移大坝表面水平位移采用视准线监测,共有测点25个,监测频次为1次/月,以向下游变形为正,布置详见附图6-1。监控测点:选取坝顶下游侧视准测线和桩号0+224顺河向测线上的水平位移测点作为监控测点,共计11个。监控值拟定:根据实测资料表明,大坝表面水平位移向下游变形为主,且初期增大较快,目前已逐渐趋于收敛,因此采用近5年28n实测位移增长速率对未来2年的大坝位移进行预测,并考虑相应的监测误差2mm,并以此拟定监控值。测点相关参数及监控值见表6-1。表6-1大坝表面水平位移监控测点及监控值一览表测点编号位置近5年实测值监控值最小值(mm)最大值(mm)变形速率(mm/年)2010年6月~2011年6月2011年6月~2012年6月DL010+11976.884.781.6088.3889.97DL020+154114.6127.462.57132.03134.60DL030+189142.1157.893.16163.05166.21DL040+224146.49164.123.53169.65173.17DL050+259148.65166.463.56172.02175.58DL060+294116.56132.33.15137.45140.60DL070+32951.7959.41.5262.9264.44DL110+224100.4122.214.36128.57132.93DL170+224101.66110.541.78114.32116.09DL210+22489.88105.583.14110.72113.86DL240+22466.2881.443.0386.4789.50注:最大、最小值取自远程信息平台(截止2010年6月)。(3)表面垂直位移大坝表面垂直位移采用精密水准监测,共计25个测点,监测频次为1次/月,以下沉为正,测点布置见附图6-2。监控测点:选择坝顶下游侧测线和桩号0+224顺河向测线上的垂直位移测点作为监控测点,共计11个点。监控值拟定:根据实测资料表明,大坝表面垂直位移以下沉为主,且初期增大较快,目前已逐渐趋于收敛,因此采用近5年实测位移增长速率对未来2年的大坝位移进行预测,并考虑相应的监测误差2mm,并以此拟定监控值。测点相关参数及监控值见表6-2。28n表6-2大坝表面垂直位移监控测点及监控值一览表测点编号位置近5年实测值监控值最小值(mm)最大值(mm)变形速率(mm/年)2010年6月~2011年6月2011年6月~2012年6月DC010+119109.05122.722.73127.45130.19DC020+154176.06196.94.17203.07207.24DC030+189218.5245.55.40252.90258.30DC040+224228.62260.36.34268.64274.97DC050+259226.21255.625.88263.50269.38DC060+294179.55206.325.35213.67219.03DC070+32977.3892.072.9497.0199.95DC110+224142.64178.257.12187.37194.49DC170+224193.26222.225.79230.01235.80DC210+224118.19136.693.70142.39146.09DC240+224-16.14-11.06-1.02-19.16-20.17注:最大、最小值取自远程信息平台(截止2010年6月)。6.1.2大坝渗漏量在大坝下游河床,距坝轴线104.4m处,设置一道截水墙,并在桩号0+151.8m处设置一个量水堰,监测坝体和坝基的渗流量。测点布置见附图6-3。将此测点作为渗水量监控点,监控值根据近3年实测极值确定。测点相关参数及监控值见表6-3。表6-3渗漏量监控测点及监控值一览表测点编号部位实测最大渗漏量(L/s)监控值(L/s)量水堰大坝下游坝脚9.879.87注:监控值取历史最大值。6.2溢洪道左岸高边坡6.2.1表面变形(1)抗剪桩水平位移在215m平台抗剪桩上设置6个测点,用视准线监测,编号为GL1~GL6,监测频次为1次/月,测点布置见附图6-4。监控点:由于抗剪桩位于高边坡坡脚,用以阻止边坡的下滑,对边坡的安全稳定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选取6个测点作为监控测点。监控值拟定:实测资料显示近3年抗剪桩顶部水平位移变化不明显,呈小幅波动,因此监控值采取实测极值加2mm的监测误差。测点相关参数及监控值见表6-4。28n表6-4溢洪道边坡抗剪桩水平位移监控测点及监控值一览表测点编号位置近3年实测值监控值最小值(mm)最大值(mm)最小值(mm)最大值(mm)GL1抗剪桩顶部-1.432.62-3.434.62GL218.5122.1816.5124.18GL31.964.21-0.046.21GL410.8013.988.8015.98GL50.052.98-1.954.98GL6-0.363.76-2.365.76注:监控值按历史极值分别加、减2mm。历史极值取自近3年实测数据。(2)表面垂直位移垂直位移点分别布设在170m、215m、230m和250m平台,共13个测点,测点编号为GC2~GC8、P1~P5。监测频次为1次/月,测点布置见附图6-4。监控点:F59断层沿坝轴线方向穿过溢洪道边坡,将边坡分为上下游两部分,上游侧边坡向河床方向变形,对溢洪道及大坝的影响较大,产生的危害更大,下游侧边坡向下游方向变形,对大坝影响较小,因此选取F59断层上游侧边坡的GC2~GC8共7测点作为监控测点。监控值拟定:实测资料显示近3年边坡垂直位移变化不明显,呈小幅波动,因此监控值采取实测极值加2mm的监测误差。测点相关参数及监控值见表6-5。表6-5溢洪道边坡垂直位移监控测点及监控值一览表测点编号位置近3年实测值监控值最小值(mm)最大值(mm)最小值(mm)最大值(mm)GC2215马道-4.860.69-6.862.69GC3230马道-6.001.21-8.003.21GC4抗剪桩1.505.00-0.507.00GC5215马道5.509.893.5011.89GC6250马道5.509.503.5011.50GC7215马道5.0010.003.0012.00GC8250马道-4.860.69-6.862.69注:监控值按历史极值分别加、减2mm。历史极值取自近3年实测数据。6.2.2地下水位地下水位是影响高边坡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共布置了8个地下水位监测孔,编号为UP1~UP8,监测频次为1次/月。测点布置见附图6-4。监控点:选取所有地下水位孔作为监控点。28n监控值拟定:实测资料显示近5年地下水位变化主要受降雨影响,变幅不大,因此监控值采取实测极值加0.5m。测点相关参数及监控值见表6-6。表6-6溢洪道边坡地下水位监控测点及监控值一览表测点编号部位近5年最高水位(m)监控值(m)UP1250马道194.01194.51UP2215马道183.22183.72UP3275马道185.58186.08UP4250马道197.24197.74UP5215马道196.23196.73UP6215马道189.31189.81UP7169马道159.79160.29UP8215马道184.73185.23注:最大值取自远程信息平台(截止2010年6月)。6.3右岸山脊梁6.3.1表面变形(1)表面水平位移在右岸山脊梁北坡的马道上,布置了6个表面水平位移测点,分别布置在160m、190m平台上,测点编号SL1~SL6。采用视准线法监测,监测频次为1次/月。测点布置见附图6-5。监控点:选取所有水平位移测点作为监控点。监控值拟定:实测资料显示近3年表面水平位移变化不明显,呈小幅波动,因此监控值采取实测极值加2mm的监测误差。测点相关参数及监控值见表6-7。表6-7山脊梁表面水平位移监控测点及监控值一览表测点编号位置近3年实测值监控值最小值(mm)最大值(mm)最小值(mm)最大值(mm)SL1190平台视准线1.003.34-1.005.34SL23.506.991.508.99SL33.245.901.247.90SL4160平台视准线-1.313.36-3.315.36SL5-1.551.30-3.553.30SL6-1.003.12-3.005.12注:监控值按历史极值分别加、减2mm。历史极值取自近3年实测数据。(2)表面垂直位移在右岸山脊梁北坡的马道上,布置了6个表面垂直位移测点,测点编号SC1~SC6,28n采用几何水准监测,监测频次为1次/月。测点布置见附图6-5。监控点:选取所有垂直位移测点作为监控点。监控值拟定:实测资料显示近3年表面垂直位移变化不明显,呈小幅波动,因此监控值采取实测极值加2mm的监测误差。测点相关参数及监控值见表6-8。表6-8山脊梁垂直位移监控测点及监控值一览表测点编号位置近3年实测值监控值最小值(mm)最大值(mm)最小值(mm)最大值(mm)SC1190平台视准线9.8014.257.8016.25SC2-2.5010.96-4.5012.96SC3-0.507.60-2.509.60SC4160平台视准线-4.451.02-6.453.02SC5-5.16-1.03-7.160.97SC6-6.00-0.50-8.001.50注:监控值按历史极值分别加、减2mm。历史极值取自近3年实测数据。6.3.2地下水位右岸山脊梁断裂发育,山体单薄,渗透路径短。水库蓄水后,库水可能沿着构造结构和岩石裂隙由南坡向北坡渗透。为监测右岸山脊梁在水库蓄水后地下水位变化情况,在山脊梁上选取三个监测断面,每个断面布置4~5个地下水位监测孔,共计13个孔,编号为UP15~UP27,监测频次为1次/月。测点布置见附图6-5。监控点:选取位于中间断面的地下水位孔作为监控点,测点编号为UP20~UP23。监控值拟定:实测资料显示近5年地下水位变化主要受降雨影响,变幅不大,因此监控值采取实测极值加0.5m。测点相关参数及监控值见表6-9。表6-9山脊梁地下水位监控测点及监控值一览表测点编号部位近5年最高水位(m)监控值(m)UP20160平台143.01143.51UP21190平台181.96182.46UP22210平台167.94168.44UP23200平台177.77178.27注:最大值取自远程信息平台(截止2010年6月)。28n表6-10大坝监测系统情况及监控测点一览表监测类别监测项目监测方法测点数量测点布置情况监测频次监控测点坝体变形表面水平位移视准线255条视准线,编号DL01~DL251次/月DL01~DL07、DL11、DL17、DL21、DL24表面垂直位移精密水准25编号DC01~DC251次/月DC01~DC07、DC11、DC17、DC21、DC24内部水平位移引张线水平位移计70+227断面,编号H1~H71次/月/内部垂直位移水管式沉降仪120+227断面,编号V1~V121次/月/面板接缝变形测缝计32SF1~SF8,J1~J241次/月/应变应变计14S1~S141次/月/钢筋应力钢筋计6R1~R61次/月/大坝渗流渗透压力渗压计15S11~S15、S21~S25、P1~P51次/月/绕坝渗流测压管10UP左1~UP左4、UP右1~UP右61次/月/渗漏量量水堰1量水堰1次/月量水堰溢洪道边坡表面水平位移视准线6GL1~GL61次/月GL1~GL6表面垂直位移精密水准13GC2~GC8、P1~P51次/月GC2~GC8内部水平位移测斜孔12INy1~INy121次/月/内部垂直位移多点位移计12M1~M121次/月/地下水位测压管8UP1~UP81次/月UP1~UP8渗漏量量水堰2溢上洞、溢下洞1次/月溢上洞、溢下洞右岸山脊梁表面水平位移视准线6SL1~SL61次/月SL1~SL6表面垂直位移精密水准6SC1~SC61次/月SC1~SC628n内部水平位移测斜孔6IN山-1~IN山-61次/月/地下水位测压管13UP15~UP271次/月UP20~UP23渗漏量量水堰2山左洞、山右洞1次/月/厂房基础基础变形基岩变位计9M1~M91次/月/应力应力计8C1~C81次/月/温度温度计6T1~T61次/月/环境量库水位水位计1/下游水位水尺1/水温温度计1/气温气象站1/降雨量/1/28n7遗留问题处理(1)目前网上信息平台多数测点存在监测数据不连续,报送不及时等问题,统计日期为2010年10月12日,见表7-1。表7-1监测数据报送存在的问题部位监测项目测点数测点编号存在问题大坝表面水平位移25DL01~DL25截止2010年9月16日表面垂直位移25DC01~DC25截止2010年9月16日内部水平位移7H1~H7无上报测点内部垂直位移12V1~V12无上报测点渗流量1量水堰截止2010年5月14日面板接缝32SF1~SF8、J1~J24截止2010年5月20日面板砼应变14S1~S14截止2010年4月10日面板钢筋应力6R1~R6截止2010年8月2日坝基渗压5P6~P10无上报数据绕坝渗流10UP左1~UP左4、UP右1~UP右6截止2010年9月24日溢洪道高边坡抗剪桩水平位移6GL1~GL6截止2010年5月21日垂直位移13GC2~GC8、P1~P5截止2010年5月21日地下水位8UP1~UP8截止2010年9月24日渗水量2溢上洞、溢下洞截止2010年4月12日测斜孔12INy1~INy12无上报测点多点位移计12M1~M12截止2010年12月16日山脊梁水平位移6SL1~SL6截止2010年5月21日垂直位移6SC1~SC6截止2010年5月06日地下水位13UP15~UP27截止2010年9月24日渗流量2山左洞、山右洞截止2010年5月4日测斜孔7IN山-1~IN山-7无上报测点环境量上游水位1/截止2010年7月27日下游水位1/截止2010年7月27日水温1/无上报测点气温1/截止2010年8月2日降雨1/截止2010年7月22日(2)信息平台上各个监测物理量的单位不明确,如渗漏量、变形均未标明单位。(3)信息平台上未发现溢洪道边坡垂直位移测点GC4。28n8参考资料(1)《东津水电站水工建筑物安全监测系统综合评价报告》,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大坝安全监察中心,2004-11。(2)《东津电站专家首次定检报告》。28n9附图附图6-1东津水电站大坝表面水平位移监测布置图28n附图6-2东津水电站大坝垂直水平位移监测布置图28n附图6-3东津水电站大坝渗漏量监测布置图28n附图6-4东津水电站溢洪道边坡监测布置图28n附图6-5东津水电站溢山脊梁监测布置图28n上游水位过程线降雨量过程线28n大坝表面垂直位移过程线(DC1~DC25)28n大坝表面水平位移(DL1~DL25)大坝、溢洪道边坡、山脊梁渗水量过程线库水位432156右岸绕坝地下水位过程线库水位432左岸绕坝地下水位过程线28n溢洪道高边坡垂直位移过程线溢洪道高边坡抗剪桩水平位移过程线28n溢洪道高边坡地下水位过程线右岸山脊梁水平位移过程线28n右岸山脊梁垂直位移过程线右岸山脊梁地下水位过程线28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