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后期京津地区的农田水利活动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明后期京津地区的农田水利活动

学校代码10459_____学号或申请号201512091302密级_____________硕士学位论文明后期京津地区的农田水利活动作者姓名:时中华导师姓名:张民服教授学科门类:历史学专业名称:专门史培养院系:历史学院完成时间:2018年5月nAthesis(dissertation)submittedtoZhengzhouUniversityforthedegreeofMasterTheactivitiesaboutTheFarmlandandIrrigationintheCapitalandTianjinAreainLateMingDynastyBy:ShiZhonghuaSupervisor:Pro.ZhangMinfutheSchoolofHistoryMay,2018n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学位论文作者: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论文及相关的职务作品,知识产权归属郑州大学。根据郑州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郑州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者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本人离校后发表、使用学位论文或与该学位论文直接相关的学术论文或成果时,第一署名单位仍然为郑州大学。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学位论文作者:日期:年月日n摘要明成祖迁都北京,政治中心北移,对稳固政权、守护中原、防御北方游牧民族有巨大的保障作用,但经济重心仍在江南之地。太祖建国,主张大力恢复发展北方经济,鼓励开垦,经济恢复很快,但国家财政大多仰给于东南的现实没有改变,东南经济重心之地的赋税依旧很重。尤其明中期以后,屯政俱坏,水利失修,权贵豪势之家大量兼并土地,北方农业几近荒废,京津土地兼并之势更甚,农田荒废更为严重,加之社会动乱,外患频仍,漕运河道淤塞,漕运阻滞,导致京畿补给不足,而南粮北运进一步加重东南人民的负担,江南之地的农民贫弱不堪,社会动荡起伏,统治危机出现,为了缓解经济危机、维护王朝统治、巩固政权,有识之士提出重开京津农田水利事业。万历时期徐贞明极言开京畿农田水利之业,并著书《潞水客谈》详细阐述开水田之见解,指出开水田的有利条件和必要性以及具体的措施。继之有汪应蛟、左光斗、董应举等东林士人在天津一带积极开展农田水利事业,汪应蛟提出军垦民种的方法,左光斗提出“三因十四议”和开屯学之策。其后徐光启在天津一带亲身实践,提出在京津重举农田水利之业可以富国强兵的主张,而且他在前人的成就与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发展北方农业的方法与技术,为清代甚至当代北方发展农业提供经验基础。总结而言,他们都主张京津之地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有利的自然环境,以垦田和治水相结合的方法发展此地农业,一来可以提高粮食生产,稳固农业的基础地位;二来可以缓解政治经济危机,巩固统治。可惜的是有识之士的积极主张与实践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根本在于封建王朝的腐朽,但对于当今社会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关键词:明后期;京津;农田水利;实践InAbstractZhuDi,theEmperorofMingDynasty,movedcapitaltoBeijing,sothepoliticalcenterturnedtothenorth,whichhadahugeguaranteeforthestabilityoftheregime,guardingtheCentralPlains,defenseofthenorthernnomadicpeople.However,theeconomicfocuswasstillinthelandoftheJiangnan.Thefoundingfather,ZhuYuanzhang,advocatedvigorouseffortstorestorethedevelopmentofthenortherneconomy,encouragedthedevelopmentoftheeconomy,andtheeconomywasrecoveredquickly.However,thefactthatmostofthestate’sfinancesdependingonthesoutheasteconomyhadnotchanged,andthetaxationofthesoutheasterneconomiccenterofgravityremainedheavy.Inparticular,aftertheMid-Mingperiod,thePolicyofTuntianwasbad,thewaterconservancywasindisrepair,andthepowerandwealthyhadalargenumberofannexedlands.Northernagriculturewasalmostdeserted,andthepotentialforlandacquisitionintheBeijing-Tianjinareawasevenworse.Farmlandwastewasevenworse.Inadditiontosocialturmoilandfrequentexternalplagues,thecanalroadswerechokedandblocked,whichresultedininsufficientsupplytothecapital.Moreover,thetransportationofgrainfromsoutheasttothecapitalfurtheraggravatedtheburdenonthepeopleofthesoutheast.Thepeasantsinthesouthwereinthedifficultsituationofpovertyandthesocialturmoilfluctuated,resultingtherulingcrisis.Theeconomiccrisis,themaintenanceofthedynasty,andtheconsolidationofpowerhadledpeopleofinsighttoreopenthefarmlandwaterconservancyprojectinBeijing.DuringtheWanliperiod,XuZhenmingspokehighlyoftheindustryofirrigationandwaterconservancyinBeijing,andwrotethebookLuShuiKeTantoexplainindetailhisopinions,pointingoutthefavorableconditionsandnecessityofthefieldandthespecificmeasures.Inthefollowing,WangYingjiao,ZuoGuangdou,DongYingjuandothersactivelycarriedoutfarmlandwaterconservancyprojectsintheareaaroundTianjin.WangYingjiaoproposedamethodofthearmyandthefarmersjointlydevelopingagriculture.ZuoGuangdouproposedthe“ThreeReasonsfortheFourteenIInArgument”andthepolicyofliberalizationandtuition.Sincethen,XuGuangqipersonallypracticedintheTianjinareaandputforwardtheideathattheindustryoftheirrigationandwaterconservancyinBeijingandTianjincouldmakethecountryrichandstrong.Healsosummedupthemethodsandtechniquesforthedevelopmentofnorthernagricultureonthebasisoftheachievementsandexperiencesofthepredecessors.ItprovideedanempiricalbasisforthedevelopmentofagricultureintheQingDynastyandeveninthecontemporaryNorth.Insummary,theyalladvocatedthatthecapitalregionhadasuperiorgeographicallocationandanadvantageousnaturalenvironment.Thedevelopmentofagriculturebasedonthecombinationoffarmlandreclaimingandwaterconservancycanincreasefoodproductionandstabilizethebasicpositionofagriculture.Additionally,itcouldrelievethepoliticalandeconomiccrisisandconsolidatetherule.Itwasapitythatthepositiveideasandpracticesoftheinsightedendedupwithfailure.Thereasonlayinthecorruptionofthefeudaldynasty,butithadcertainpracticalsignificancefortoday’ssociety.KeyWords:LatePeriodofMingDynasty;BeijingandTianjinaeras;farmlandandwaterconservancy;practiceIIIn目录摘要.................................................................................................................................................IAbstract.....................................................................................................................................II绪论................................................................................................................................................1一、选题意义.......................................................................................................................1二、研究综述.......................................................................................................................1三、研究方法.......................................................................................................................4四、创新之处.......................................................................................................................4五、相关概念、范围界定................................................................................................5第一章京津地区的环境和明后期的社会现实...................................................6一、明代京畿地区的行政区划.......................................................................................6二、京津地区的地理环境................................................................................................7(一)京津之地的战略位置.........................................................................................7(二)京津地区的自然环境.........................................................................................8三、明后期的社会现实.....................................................................................................8(一)政治腐败,导致经济危机.................................................................................8(二)漕运困难,国家补给不足.................................................................................9(三)三饷加派,军费不支.........................................................................................9(四)宗禄麋费,财政赤字增大...............................................................................10四、前人发展京津地区农田水利的主张...................................................................11第二章徐贞明发展京畿农业的主张与实践......................................................14一、徐贞明与《潞水客谈》..........................................................................................14二、京畿地区开水田的条件与必要性.......................................................................15(一)开发京畿地区水田的有利条件.......................................................................15IVn(二)京畿开水田的必要性.......................................................................................16三、京畿开水田的具体措施..........................................................................................19四、实践与成效................................................................................................................21第三章汪应蛟等在天津开展农田水利.................................................................23一、汪应蛟开展天津水利营田.....................................................................................23(一)天津发展水利营田的必要性...........................................................................23(二)汪应蛟的主张与实践.......................................................................................23(三)汪应蛟于天津屯垦的成效...............................................................................26二、左光斗经营天津屯务..............................................................................................26(一)左光斗经营天津屯田的背景...........................................................................26(二)左光斗的屯田活动...........................................................................................27(三)左光斗的屯田成效...........................................................................................31三、董应举经理天津至山海关屯务............................................................................31(一)董应举经理屯田事务的前序...........................................................................31(二)董应举的屯田活动...........................................................................................32(三)屯田成效..........................................................................................................33第四章徐光启的治水营田活动.................................................................................35一、徐光启亲身实践.......................................................................................................35二、京津地区发展农田水利的目的............................................................................36(一)富国..................................................................................................................36(二)强兵..................................................................................................................37(三)变通宗禄..........................................................................................................37三、徐光启的垦田规划...................................................................................................38(一)治水与垦田相结合........................................................................................38(二)人聚而田辟......................................................................................................40四、徐光启垦田的影响...................................................................................................41第五章京津农田水利活动分析.................................................................................43Vn一、徐贞明等人的共性...................................................................................................43(一)地域相同..........................................................................................................43(二)目的相同..........................................................................................................44(三)结果相同..........................................................................................................44二、主张与实践的比较...................................................................................................45(一)“二徐”重在宗禄问题...................................................................................45(二)“纳粟鬻爵”的发展.......................................................................................45(三)两大任务并行..................................................................................................46(四)技术理论的创新..............................................................................................46三、发展京津农业措施的评价与影响.......................................................................47(一)合乎现实的有效措施与影响...........................................................................47(二)措施的局限性....................................................................................................49结语..............................................................................................................................................51参考文献...................................................................................................................................52个人简历...................................................................................................................................55致谢..............................................................................................................................................56VIn绪论一、选题意义明成祖迁都北京,政治中心北移,对稳固国家政权、防御北方游牧民族有积极的保障作用,可是经济重心仍在江南地区,全国财赋仰赖于东南,尤其是明初的屯田制度破坏以后,京师日用所需以及京师卫军和北部边军的兵饷几乎全部依赖东南赋税漕粮,无形中加重东南人民的赋税负担,“东南转输,每以数石而致一石”。而明代后期政治腐败,社会动乱,外患频仍,社会经济趋于衰败,河道淤塞、水利不修、灾害频仍,东南民力困竭,漕粮长途转输不通畅,京师需求得不到补给和满足,直接危及国家财政和京师安全。为了弥补江南漕粮转输不济,解决京师地区的供需矛盾,加固北部边防,稳定京师的政治中心地位,维护明王朝的封建统治,明后期涌现出很多有识之士提倡北方农业的开发,尤其是京津地区的治水营田得到大力倡导和积极实践。本文拟探讨在动乱的、摇摇欲坠的明代后期,这些有识之士为维护封建统治,积极倡导开发北方农业,以解决粮食不足和南北不均衡问题的主张,从而进一步了解京津地区发展农田水利的意义。并从他们的思想主张与实践活动中了解北方农业开发的措施以及各方面的利弊因素,为现实的北方地区农业的发展提供借鉴,并且可以与现代的三农问题、科学发展观相结合,提醒现代政府积极发挥人民的积极能动性,为国家的整体均衡发展建言献策。二、研究综述明代中叶开始,王朝走向下坡路,漕运不济,京师供需不足。针对这一时弊,徐贞明提出发展京津水利,恢复农业发展生产,力图改变南粮北运的困境。之后左光斗、汪应,蛟、董应举及徐光启等继承发展徐贞明的思想,积极提倡京津地区农田水利的开发以解决漕粮不济、南北发展不均衡的难题。关于明代后期北方农业开发的思想研究,学术界已取得一些成果,可是大多只是针对某一个人的研究,没有将其综合在一起。但其研究成果值得肯定,为本篇论文的撰写需要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挥和创新。学术界对于徐贞明倡导开发北方农业的研究,多集中在对他的水利思想及他其著作《潞水客谈》上,杨发鹏和张钰共同执笔的《元明清时期西北水利建1n①设思想探微——以徐贞明<潞水客谈>为中心》,将徐贞明水利思想发展的基本脉络予以梳理,从而强调了徐氏《潞水客谈》中所体现的水利建设思想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以及对西北水利史乃至整个中国水利建设发展的深远影响,探讨徐光启、许承宣等后代学者对徐贞明西北水利建设思想的继承发展。如葛②文玲《徐贞明<潞水客谈>研究—部值得关注的明代西北水利著作》,较早的介绍了徐贞明在京畿地区的治水实践活动,并重点分析了《潞水客谈》所反映的水利思想;较为全面的阐述了徐贞明水利思想产生的缘由及透过《潞水客谈》所体现出的徐贞明的治水主张,并在文章中对《潞水客谈》的多种版本进行了简单介绍。以上学者多从徐贞明在水利思想上的贡献进行论证,却较少详细论述徐贞明具体的开水田的实践,而另外有学者着力于徐贞明具体的兴修水利开垦农田的措施,如李增高和李朝盈《明代徐贞明与京畿地区的水利及稻作史话》③阐述了徐贞明在京畿地区兴修农田水利,发展水稻种植的重要意义和有利条④件,何伟福《<明实录>所见天津及附近地区水利营田探析》主要从《明实录》中的相关记载,剖析徐贞明、汪应蛟等官员在朝廷支持下对天津地区的水利营田所做的努力,但大量文字还是只放在对徐贞明的论述上。李晓娥《徐贞明西⑤北兴修水利和垦荒思想初探》对《潞水客谈》中的防旱减灾,兴修水利和垦荒拓土,发展京畿农业的思想进行探讨,肯定徐贞明把兴修水利和垦荒同稳定政治、发展经济、戍边御敌结合起来的思想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张芳的《明清畿⑥辅地区水稻种植的发展及其制约因素》阐述了在京东天津濒海一带、中部平原太行山燕山山麓、西北山间盆地四个地域的水稻种植发展情况,并且分析了制约京东水田开发的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可是文章中没有详细介绍徐贞明等几位志士的具体主张和措施,只能让读者了解京津水田开发的大致脉络。学术界对汪应蛟、左光斗、董应举关于京津地区治水营田的研究主要有以①杨发鹏、张钰:《元明清时期西北水利建设思想探微——以徐贞明<潞水客谈>为中心》,《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年3月第23卷第3期。②葛文玲:《徐贞明<潞水客谈>研究—部值得关注的明代西北水利著作》,《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7年7月第四期。③李增高、李朝盈:《明代徐贞明与京畿地区的水利及稻作史话》,《北京农学院学报》2000年10月第15卷第4期。④何伟福:《<明实录>所见天津及附近地区水利营田探析》,《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⑤李晓娥:《徐贞明西北兴修水利和垦荒思想初探》,《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96年6月第14卷第2期。⑥张芳:《明清畿辅地区水稻种植的发展及其制约因素》,《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1期。2n⑦下几位:郭蕴静的《明万历年间天津屯政的勃兴》一文详细介绍了汪应蛟提出在天津兴修水利、开垦荒田的计划,就汪应蛟关于天津屯田的可能性、可行性以及具体措施进行论述,但因未被朝廷采纳而被迫告终。陈洁的《汪应蛟的屯⑧田实践及其对明清天津农业的影响》一文,详细论述了汪应蛟提出天津屯田的背景意义、试行屯田的措施成效,计划因兵力调动、时人的反对而化为泡影。⑨李鹏飞在他的《汪应蛟天津军屯研究》一文中着重论述了汪应蛟的军屯思想,从汪应蛟天津军屯的展开、汪应蛟天津军屯的实迹、汪应蛟天津军屯的得失三大方面展开论述,得出天津军屯失败的原因,即操练与屯田关系没有处理好以及军垦民种导致负担悬殊的缺陷。左光斗倡议在北方屯田的思想,主要研究者⑩如于德源在《北京历史上的农田水利和水稻种植》一文中,介绍到明清之际,北京地区粮食仍以江南漕运为主,但统治阶级惩于元季江南漕粮一断国都顷刻瓦解之鉴,多有倡议京东水利开发者。其中论述左光斗继承徐贞明之志,不顾权势的迫害,极力推行屯田种稻,并取得成功,他成功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他个人的努力,一方面是万历后期的形势所促成的。对董应举在天津一带垦田11的研究如李鹏飞的《董应举天津兵屯研究》一文,从兵屯的兵力、任务两方面论述董应举利用天津海陆防官兵屯垦遇到的问题,在肯定董应举屯垦成绩的同时更多地是对董应举兵屯措施加以否定。徐光启积极倡导北方农业开发思想主张大多体现在他的《农政全书》中,学者对徐光启思想的研究还涉及到荒政思想、科技思想等,有关北方农业开发12的思想主张的研究,有缪启愉的《试论徐光启的治水营田见解》,他介绍了徐光启的治水营田思想,就东南水利与西北水利的不同而进行比较论述,其中关于西北水利,他从徐光启提出发展西北水利的目的、治水治田的具体规划、理论的根据以及西北旱田的灌溉几方面进行论述,并提出徐光启治水营田的实践化为泡影的原因是他向豪强势力妥协,最终出现孤掌难鸣的境遇。张芳的《徐13光启的水利思想》一文,比较全面地论述了徐光启的治水用水以及相关的技术措施,但没有具体介绍徐光启发展天津农业借助的人力以及具体的屯垦措施。⑦郭蕴静:《明万历年间天津屯政的勃兴》,《天津社会科学》1986年第5期。⑧陈洁:《汪应蛟的屯田实践及其对明清天津农业的影响》,《农业考古》2013年第3期。⑨李鹏飞:《汪应蛟天津军屯研究》,《农业考古》2014年第6期。⑩于德源:《北京历史上的农田水利和水稻种植》,《中国农史》1984年第2期。11李鹏飞:《董应举天津兵屯研究》,《农业考古》2015年第3期。12缪启愉:《试论徐光启的治水营田见解》,《中国农史》1983年第3期。13张芳:《徐光启的水利思想》,《古今农业》2004年第4期。3n对徐贞明、汪应蛟、左光斗、董应举、徐光启都有论述的比较全面的研究14如张民服教授的《<潞水客谈>与明代京津地区水田的开垦》一文,论述了徐贞明倡导发展西北农业的目的以及他的亲身实践,其次也很简单地阐述了汪应蛟、董应举、徐光启等的思想和实践,而主体还是徐贞明的主张与对徐贞明的评价。15王培华的《元明清时期的“西北水利议》、《元明清时期西北水利的理论与实16践》则对徐贞明等发展西北水利思想渊源以及利水之法与用水之法的具体措施进行了专门研究,并且把徐贞明等几位的主张放在元明清一脉相承的脉络中,对读者了解建都北京的三个封建王朝于畿辅地区治水营田规划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由上述综述可以看出,学术界虽有较多的相关研究成果,但尚无系统的综合研究,只是单独地具体地分析某一个人的活动,本文则对徐贞明发展京畿农业的主张与实践、汪应蛟等在天津开展农田水利、徐光启的治水营田活动等进行一一论述,并进行综合性比较分析,较为深入地展开系统考察,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意义。三、研究方法1)归纳研究法将徐贞明、汪应蛟等本文涉及的士人的主张与实践一一归纳,从他们的主张与实践中得出开发北方农业的措施、意义等。2)比较研究法通过对他们的思想主张的比较,更有利于总结出开发北方农业的有效措施以及可行性,从而更好地了解其中的成功失败经验,为现实服务。四、创新之处本文把明后期比较有代表性的徐贞明、汪应蛟、左光斗、董应举、徐光启相关的积极倡导京津地区农业水利事业的思想主张与实践活动一一论述,创新之处就在于把徐贞明等人的农田水利思想与实践活动结合在一起进行分析论14张民服:《<潞水客谈>与明代京津地区水田的开垦》,《明清经济史探研》,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年,第118-126页。15王培华:《元明清时期的“西北水利议》,《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6期。16王培华:《元明清时期西北水利的理论与实践》,《学习与探索》2002年第2期。4n述,并对他们的主张与实践进行综合比较,找出他们之间的不同之处,进而得出开发京津地区农业的有效举措,以为现实的北方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借鉴意义。五、相关概念、范围界定文章中的时间范围——明后期,即从万历神宗皇帝至明王朝灭亡(1573年-1644年)。京津地区的范围为北直隶地区,即八府二州以及天津卫一带。天津卫不属于行政区划,属于军事建制。文中关于农田水利活动的开展,主要以徐贞明、汪应蛟、左光斗、董应举、徐光启为代表具体论述。5n第一章京津地区的环境和明后期的社会现实京畿即帝都及都城附近地区,亦可称之为“畿辅”、“北直隶”,明成祖定都北京至正统六年(1441年)正式定名为京师,京师之地直接隶属中央,故而有“北直隶”之称,南京称为“南直隶”。天津设卫建制,不属于行政区划。一、明代京畿地区的行政区划明太祖朱元璋建国之后,北直隶分属于河南、山东两行中书省,洪武二年(1369年)三月置北平等处行中书省,治北平府。下辖8府,37州,136县。九年(1376年)六月,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成为隶属中央的一级行政区。成祖于永乐元年(1403年)正月改北平为北京,称为“行在”,北平府改为顺天府。二月罢北平布政使司,以所领直隶北京行部。十九年(1421年)正月正式迁都北京,改北京为京师,罢北京行部,直隶六部,故有“北直隶”之称,17“成祖定都北京,北倚群山,东临沧海,南面而临天下,乃以北平为直隶,”。洪熙初,仍称行在。正统六年(1441年)十一月罢称行在,定为京师,以后成为定制。京畿所辖“府八,直隶州二,属州十七,县一百一十六。为里三千二百三十有奇。北至宣府,(外为边地。)东至辽海,(与山东界。)南至东明,(与山东、18河南界。)西至阜平,(与山西界。)”,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天津两市、河北大部分地区以及山东、河南的一小部分地区。具体领辖的府州县如下表所示:府与直所辖州县数目隶州顺天府大兴、宛平、良乡、固安、永清、东安、香河、通州(三河、武清、漷县、宝坻)、霸22县5州州(文安、大城、保定)、涿州(房山)、昌平州(顺义、怀柔、密云)、蓟州(玉田、丰润、遵化、平谷)保定府清苑、满城、安素、定兴、新城、雄、容城、唐、庆都、博野、蠡、完、祁州(深泽、17县3州束鹿)、安州(高阳、新安)、易州(涞水)、17(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40《地理志一》,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881页。18(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40《地理志一》,第883页。6n河间府河间、献、阜城、肃宁、任丘、交河、青、兴济、静海、宁津、景州(吴桥、东光、16县2州故城)、沧州(南皮、盐山、庆云)真定府真定、井陉、获鹿、元氏、灵寿、藁城、栾城、无极、平山、阜平、行唐、定州(新27县5州乐、曲阳)、冀州(南宫、新河、枣强、武邑)、晋州(安平、饶阳、武强)、赵州(柏乡、隆平、高邑、临城、赞皇、宁晋)、深州(衡水)顺德府邢台、沙河、南和、任、内丘、唐山、平乡、钜鹿、广宗9县广平府永年、曲周、肥乡、鸡泽、广平、成安、威、邯郸、清河9县大名府元城、大名、魏、南乐、清丰、内黄、浚、滑、开州(长垣、东明)10县1州永平府卢龙、迁安、抚宁、昌黎、滦州(乐亭)5县1州延庆州永宁1县保安州0资料来自《明史》卷四十《地理志一》二、京津地区的地理环境(一)京津之地的战略位置京津地区位于华北平原的北端,北有燕山山脉东西横贯,西有太行山脉与山西分隔,东部濒海,由此形成自西向东的山麓冲积平原、大平原、滨海平原,地势由高到低。因北有燕山山脉可以阻挡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但若游牧民族越过燕山南下,就可以纵横于华北大平原了,所以京师及其附近地区的战略地位就凸显出来。隋唐以来,京畿地区的战略地位不断受到关注。隋炀帝大业九年(613年),杨玄感趁隋炀帝征伐高丽之际,准备在黎阳起兵反隋,派家仆去西安召李密前来密谋,李密提出上中下三计,上策就是直接进攻北部边防蓟州,攻其不意,扼断咽喉,“公拥兵出其不意,长驱入蓟,据临渝之险,扼其咽喉。归路既绝,高丽闻之,必蹑其后。不过旬月,资粮皆尽,其众不降则溃,可不19战而擒,此上计也。”宋辽金对峙时,北宋收复燕云十六州无果,故长期处于辽金的军事威胁下。所以明成祖即位后,非常重视北京的战略位置,决定迁都北京,阻遏蒙古族的南侵,控扼中原腹地以统御天下,崇祯时期的刘侗在《帝京景物略序》中论述成祖定都北京的战略意义,“帝北宅南向,威夷福夏,玉食航焉。盖用西北之劲,制东南之饶,亦用东南之饶,制西北之劲。饶劲各驭,19(宋)司马光撰,(元)胡三省注:《资治通鉴》卷182《隋纪六》,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5298页。7n势长在我……中宅天下,不若虎视天下;虎视天下,不若挈天下为瓶,而身抵其口。洛不如关,关不如蓟。守洛以天下,守关以关,守天下必以蓟。文皇帝得天子自守边之略,遇厥初封,都燕陵燕,前万世未破斯荒,后万世无穷斯利。”20由此可以看出京畿之地对于明代统治的重要性,而古代封建王朝,农业是国家的根本,所以在战略地位非常重要的国都附近发展农业,既可以稳固王朝统治,又可以满足京畿地区财富所需。(二)京津地区的自然环境京津地区位于华北平原北端,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少雨,夏季6-8月份降雨量达到全年降雨量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在旱田水田需要大量用水的春季降雨量稀少,影响农作物的种植和灌溉,秋季收获的季节少雨,又为收获带来方便,免除秋雨连绵导致收成受损,农作物发霉变质。另外此地河流不少,有漳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潮白河、蓟运河、滦河、海河等,大部分河流汇入海河流入大海,所以沿河流域、海河入海口以及濒海之地都可以用来发展农业,但因降雨量分配不均,所以充分利用河水资源,兴修水利,以时蓄泄,可以弥补降水带来的不便。滨海平原土壤盐碱化严重,修举水利加以淋洗冲灌,配合水稻的种植即可减轻盐碱化程度。三、明后期的社会现实明后期国家政治腐败,国库空虚,内忧外患严重,政权统治处于摇摇欲坠的风雨飘摇之中。(一)政治腐败,导致经济危机明中期以后,政治腐败,国家行政机构效率低下,神宗时首辅张居正推行考成法,一定程度促进行政效率的提高,但张居正死后,神宗皇帝的放任以及贪官污吏的横行,使得任人唯亲、任人唯利的手段肆虐,政事得失被置之度外,出现奸人当道的局面,正如周曰庠上疏说皇帝自二十年(1592年)身居宫殿不上朝,百官不能觐见,只有宦官陪伴在皇帝身边,势必会导致宦官乱政:“精明21强毅之心,日敛月消,而人才邪正,正事得失,皆置之膜外”。同时,缺官不20(明)刘侗、于亦正著:《帝京景物略序》,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3页。21(清)郑燮撰,沈仲九标点:《明通鉴》卷74,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612页。8n补的现象相当严重,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中央两京缺尚书3名,侍郎10名,科道94名,地方巡抚3名,布按监司66名,知府25名,这种现象发展到万历四十年更甚,中央六部只剩下刑部尚书赵涣,吏部、户部、兵部、礼部、工部均没有专人负责,“六部堂上官仅四五人,都御史数年空署,督抚监司亦屡22缺不补”,延至明亡,这种情况都没有改变。缺官严重,事务得不到及时处理,政治瘫痪。而自明中期以来,宦官篡权乱政,贵族、勋戚利用特权加重土地兼并之势,并不断扩大“优免”范围和“包揽赋税”的特权,以隐漏赋税,把赋税负担转嫁到小农身上,小农备受压迫和剥削,无力负担沉重的赋税,只能弃地而逃,所以导致国家赋税来源越来越少,经济危机出现。(二)漕运困难,国家补给不足明成祖定鼎北京,国家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完全分离,国家财赋仰给东南,漕运成为国家财政的根本,为了保证京师供给,除了正额赋税之外,还要加征漕运过程中的各种消耗和运船脚费等,这些又都加在东南人民身上,“东南转输,每以数石而致一石”,致使东南人民民力耗竭,而因土地兼并严重,小农能够承担的赋税能力有限,所以年年有逋负。而明中期以来,北方水旱灾害严重,黄河决堤带来大量泥沙阻滞运河河道,因而朝廷每年不惜花费巨资疏浚河道,以保障漕运畅通。但是,花巨资疏浚河道收效甚微,一是因为黄河河水泛滥,泥沙阻滞,二是因为北方降雨量分配不均,旱季水流资源不足以漕船顺利通行。东南人民负担沉重,可耕之地稀少,而北方大量耕地荒弃,以民力耗竭的南人供养游手懒惰的北人,更加重财政危机。(三)三饷加派,军费不支明后期,财政枯竭,漕运不继,东南民力耗竭,而明初创立的屯田养兵之制破坏殆尽,军饷不支,由此导致大量军兵逃亡,操练不常,大型军火器械无钱制造,兵力减弱,缺乏战斗力,因为军饷不发,甚至出现人食人的现象。而明神宗以后,后金兵深入辽东,大举侵犯北部边境,加之社会阶级矛盾尖锐,不断爆发农民起义,为了抵御金兵南下,镇压农民起义,朝廷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加派赋税,称为“三饷”,即“辽饷”、“剿饷”、“练饷”。万历时期三次加派辽饷,每亩共计加银9厘,共5200062两,崇祯三年加派辽饷,于万历时期的22(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218《方从哲传》,第5761页。9n九厘外复加3厘,称为“新饷”,共计1654000两,崇祯八年加征“助饷”,十年加派“剿饷”,共计3300000两,十二年加派“练饷”,计7300000两,三饷加起来共征银17454062两,几乎可抵田赋正额,由此加重对农民的剥削和搜刮,民力耗竭,兵力疲虚。(四)宗禄麋费,财政赤字增大明太祖分封藩王以拱卫京师,但藩王没有实权,不能参与管理地方民务,不能管理财政,依靠国家发给宗禄生计。分封之初,授爵领禄人员少,可是宗室长期繁衍,形成一个庞大的“坐食宗禄”的寄生阶层,到明后期宗室人员已达两万多人,国家岁赋都还不及宗禄费用的一半,以至于成为国家财政的沉重包袱,对本已空虚的财政状况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如何起鸣在《条议宗藩至切事宜疏》中疏言:“惟是宗藩二百年来,螽斯麟趾,绵衍繁盛,邸禄岁增,民财23日绌”,戚元佐也在《议处宗藩事宜疏》中指出宗室人员繁衍之盛,成为国家财政的负担,“夫国初亲郡王将军才四十九位,女才九位,至永乐年间,增封亲郡王将军四十一位,女二十八位,其数尚未尽多也,而当时禄入已损于前,不能全给。今二百年来,宗支造入玉牒者,共计四万五千一百一十五位,而见存者二万八千四百五十二位,视国初不啻千倍,天下王府之禄,反多于岁供京师之24米,即使尽发上供之输,犹不足王禄之半。”由此可见,宗禄加重了国家的财政危机,所以有识之士提出让宗室成员自力更生,有才艺的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入仕,平庸之人可以拨给他们土地,就如徐光启提出的解决宗藩生计最根本的是要靠农业,“欲为百千万年之计,愚25以谓非开之四民之业不可!欲其为四民之业,愚以谓非先导之本业不可!”政治腐败、漕运困难、军费不继、宗禄靡费种种社会问题的根源是物质经济基础的匮乏,封建王朝时代的首要经济基础是农业的发展、粮食的充裕,而明中后期北方农业尤其是京畿地区的农业荒废严重,京畿补给不足,北方边防兵粮饷严重缺乏,所有的负担全压在南方人民肩上,而如若重举京畿农田水利之业,一可以打压豪家权贵兼并之势,减轻朝政腐败的程度,二增加经济补给,23(明)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补遗卷1《何给谏奏疏·条议宗藩至切事宜疏》,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5543页。24(明)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卷388《戚仪部奏疏·议处宗藩事宜疏》,第4199页。25(明)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卷491《徐文定公集四·处置宗禄查核边饷议》,第5423页。10n满足京畿皇廷和官民所需以及边防军士的兵饷,三以开水田修水利招募无地之民和游惰之人,消弭社会动乱之患,四可以减轻南方人民赋税负担和漕运运输困难,五以宗室无业之人经营农田,减轻宗禄负担。所以,开京畿农田水利可以减缓社会现实带来的种种问题,从而强化统治。京畿重要的战略地位以及可资利用的自然环境,为当地发展农业提供前提条件,而明朝的种种矛盾凸显,国家财政亏空,民力耗竭,供需矛盾尖锐,以及南方人稠地狭北方人少地旷的现实,激起有识之士尽忠谋国的理想和信念,纷纷提倡发展北方尤其是京畿地区的农田水利,以缓解经济危机,缓和社会矛盾,稳固明王朝的政治统治。四、前人发展京津地区农田水利的主张自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以来,国家财赋大多仰给于东南,北方农业发展因战乱与自然灾害的破坏以及北人惰于农业和统治者的重视程度不强,而长期处于落后甚至于大量抛荒的状态。元明清三代定鼎北京,政治与经济中心完全分离,国家财赋仰赖于东南的程度更深,明代后期黄河及其北运河时常阻滞,导致漕粮难继的经济上不合理现象的加剧以及由此带来的赋役不均、供需矛盾突出、大量流民涌现、农民起义等大量社会、政治、经济问题。为缓解国家财政危机、缓和社会矛盾,有识之士提出发展北方尤其是京畿地区农田水利的主26张并指出其迫切性,致力于把京畿的海河流域发展成“第二个江南”,进而开展了大量的实践活动。关于京畿地区发展水利营田的历史,其有迹可寻的当是宋代何承矩的实践,后继者有元代郭守敬、虞集、丞相脱脱,至明代则有徐贞明、徐光启、汪应蛟、左光斗、董应举等。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宋太宗征伐契丹以求夺取燕蓟一带,战争的爆发导致该地区农业的荒废,加上附近一带地形平坦开阔,契丹骑兵便可以借此深入侵突。为了防御契丹深入,端拱二年(989年)宋太宗下令左右谏议大夫陈恕、樊知古为河北东西路招置营田使,陈恕极言不便而作罢。而六宅使何承矩上疏奏请于顺安砦西引易河筑堤为屯田,后何承矩任雄州知州,上疏筑陂塘以种水稻,适值沧州临津令闽人黄懋上书言河北开水田比福建等地引水灌溉容易,何承矩领命实地考察,疏请按照黄懋的建议垦田。于是太宗任命承矩为制置河26冀朝鼎著,朱诗鳌译:《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41页。11n北沿边屯田使,黄懋为大理寺丞充判官,领18000镇兵开屯垦田,“凡雄莫霸州、平戎顺安等军兴堰六百里,置斗门,引淀水灌溉。初年种稻,值霜不成。懋以晚稻九月熟,河北霜早而地气迟,江东早稻七月即熟,取其种课令种之,是岁27八月,稻熟……而莞蒲、蜃蛤之饶,民赖其利。”元世祖中统三年(1262年),郭守敬向皇帝疏陈水利六事,其中五项是关于华北平原引水溉田的主张,另一项是有关京都漕运的看法,由此得到元世祖的赞许,被授职提举诸路河渠。至元二年(1265年),任职都水监,疏言寻金朝分引卢沟河支流故道以重获其利,“金时,自燕京之西麻峪村,分引卢沟一支东流,穿西山而出,是谓金口。其水自金口以东,燕京以北,灌田若干顷,其利不可胜计。兵兴以来,典守者惧有所失,因以大石塞之。今若按视故迹,使水得通流,上可以致西山之利,下可以广京畿之漕。”另外他还指出此故道应与大河相通以防水患,“当于金口西预开减水口,西南还大河,令其深广,以防涨水突入28之患。”而郭守敬没有提出西北水利、京畿农田水利的说法,却有实际行动付诸于西北地区,而且从中能够看出他的水利思想。继郭守敬之后的虞集正式提出京东之地发展农田水利的主张,他认为京师所需仰赖于东南漕粮,既劳民耗财,不尽地利,又无法保证漕粮按时足额转输,一旦遭遇不测如漕运阻滞、江南岁凶等,京师便陷于供需危机之中,“京师恃东29南运粮为实,竭民力以航不测,非所以宽远人而因地利也。”因此他与同僚上疏发展京东水利,以缓解京师对东南漕粮的依赖,“京师之东,濒海数千里,北极辽海,南滨青、齐,萑苇之场也,海潮日至,淤为沃壤,用浙人之法,筑堤30捍水为田。”他还提出水田垦殖的办法,即依靠富民领种,根据其垦殖收益之功予以考察,合格者授官并可以传于子孙,由此而来,好处颇多,如他所说“则东面民兵数万,可以近卫京师,外御岛夷;远宽东南海运,以纾疲民;遂富民31得官之志,而获其用;江海游食盗贼之类,皆有所归。”虽然他的提议是行之有效的,可是因受到朝廷“一有此制,则执事者必以贿成”的说法而未被采纳。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三月丞相脱脱继承虞集发展京东农田水利的主张,领大司农事,任用左丞乌古孙良桢、右丞悟良哈台议兼大司农卿,开展农田水利27(元)脱脱等撰:《宋史》卷176《食货上四·屯田》,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4264页。28(明)宋濂等撰:《元史》卷164《郭守敬传》,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3846-3847页。29(明)宋濂等撰:《元史》卷181《虞集传》,第4177页。30(明)宋濂等撰:《元史》卷181《虞集传》,第4177页。31(明)宋濂等撰:《元史》卷181《虞集传》,第4177页。12n的实践活动,“西至西山,东至迁民镇,南至保定、河间,北至檀、顺州,皆引32水利,立法佃种,岁乃大稔。”明前期则有丘濬《屯营之田》之议,提倡借鉴元虞集发展京东水利之议,居安思危,为国家积蓄财赋,避免元末不得已之时方用其策而未能的危机出现,提出于京东濒海一带采用闽浙之法,“故为海田者,必筑堤岸以拦咸水之入,疏33沟渠以导淡水之来,然后田可耕也”,于直沽将近入海之地“依禹贡逆河法截断河流横开长河一带,收其流而分其水,然后于沮洳尽处筑为长堤,随处各为水门,以司启闭,外以截咸水,俾其不得人,内以泄淡水,俾其不至漫。如此34则田可成矣。”同时他还指出若沿海数千里皆用此法,则国家可坐享财赋之繁盛。继丘濬之后,徐贞明等明后期的江南官员和有识之士提出发展京津地区农田水利的思路,并积极展开实践活动。32(明)宋濂等撰,《元史》卷138《脱脱传》,第3346页。33(明)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卷72《邱文庄公集二·屯营之田》,第608页。34(明)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卷72《邱文庄公集二·屯营之田》,第608页。13n第二章徐贞明发展京畿农业的主张与实践一、徐贞明与《潞水客谈》徐贞明,字孺东,江西贵溪人,举隆庆五年(1571年)进士,任浙江山阴县知县,因其聪敏练达,有惠民之政,万历三年(1575年)被授予工科给事中之职。时值明王朝日益衰败和趋向灭亡之机,政治腐败,财政空虚,阶级矛盾尖锐,国家财赋仰给东南的种种弊端接踵而至。为挽救王朝统治危机,徐贞明上疏《亟修水利以预储蓄疏》,提倡开发西北水利尤其是京畿地区的农田水利,发展京畿地区和西北农业,缓解东南漕运压力,但工部覆议以“役大费繁”为由而否决,“畿辅诸郡邑,以上流十五河之水泄於猫儿一湾,海口又极束隘,故所在横流。必多开支河,挑浚海口,而后水势可平,疏浚可施。然役大费繁,35而今以民劳财匮,方务省事,请罢其议。”徐贞明也因此被贬太平知府,但依旧坚持自己的主张可行而且是必要之举,故在行至通州潞河之时,因以与客人问答形式而成《潞水客谈》(又作《西北水利议》),更详尽地论述了发展西北农田水利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具体措施。其中所阐述的农田水利思想被时人以及后人效仿和不同程度地践行。因《潞水客谈》而受到时人的关注,当朝几位官员力赞此举可行,必能带来大利,于是徐贞明被召还为尚宝丞,又因工科给事中王敬民特荐而加尚宝司少卿,赐专敕,《明史·徐贞明传》记载:“兵部尚书谭纶见而美之曰:‘我历塞上久,知其必可行也。’已而顺天巡抚张国彦、副使顾养谦行之蓟州、永平、丰润、玉田,皆有效。及是贞明还朝,御史苏瓒、徐待力言其说可行,而给事中36王敬民又特疏论荐,帝乃进贞明少卿,赐之敕,令往会抚按诸臣勘议。”徐贞明借此亲身实地考察,条分缕析上请践行,得到户部尚书毕锵等极力赞同,遂37于当年九月,皇帝“命贞明兼监察御史领垦田使”。至此,徐贞明才正式开启他的治水营田的实践活动,可是好景不长,很快遭到阉人勋戚和一部分京官的反对,皇帝昏聩听信谗言,下诏停罢,而徐贞明与他的支持者因阁臣申时行调护而免罪。此后徐贞明辞职还乡,万历十八年(1590年)去世。35(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88《河渠志六·直省水利》,第2170页。36(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223《徐贞明传》,第5884页。37(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223《徐贞明传》,第5858页。14n二、京畿地区开水田的条件与必要性(一)开发京畿地区水田的有利条件我国自古以来根深蒂固的重农思想,农业历来被统治者列为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农业发展必须依赖于其物质载体——土地,而水源因素又成为其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靠天吃饭是没有绝对保障的,引水灌溉是不容忽视的,所以历朝历代都注重土地的开垦利用以及水利事业的发展。1.有利的自然环境京畿地区发展农田水利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水源条件,“都城之外,与畿辅38诸郡邑,或支河所经,或涧泉所出,皆可引之成田。”徐贞明指出:发展京畿地区农田水利应先以京东濒海之地兆其端,一是因为此地的地理环境,“负山控39海,负山则泉深而土泽,控海则潮淤而壤沃”;二是此地引水灌溉比较容易,40“诸州邑泉从地涌一决而通,水与田平一引而至”;三是此地虽处于濒海之区,但没有东南之潮患,“东南濒海,岁多潮患,盖海之势趋于东南也。辽海以及青41徐,有海之饶而鲜潮之患”。京畿地区有相较于东南之地更适宜农田耕获的气候条件,南方在耕种和收获的季节多雨,生长需水的季节却少雨,而北方反是。“南方之民,披蓑而耕,抱湿而获,盖恒与雨相值也,长夏苗将立稿,则颂风伯而祝雨师,盼盼焉以一沾濡为快。乃西北之雨,多于长夏,而耕获之时少雨其易于南,天时则然也。”422.有迹可循历史经验证明,京畿地区发展农田水利可行,而且有助于缓解国家危机。访求古代水利河渠的旧迹,筑渠浚沟,引水灌溉,既可以消弭水患,亦可以灌溉农田,“今诚自沿河诸郡邑,访求古人故渠废堰,师其意不泥其迹,疏为沟浍,引纳支流,使霖潦不致泛滥于诸川,则并河居民。得水利成田,而河流渐杀,43河患可弥矣”;宋代何承钜的成功经验,“凡雄莫霸州、平戎顺安等军兴堰六38(明)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卷398《徐尚宝集·亟俢水利以预储蓄疏》,第4306页。39(明)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卷398《徐尚宝集·西北水利议》,第4311-4312页。40(明)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卷398《徐尚宝集·西北水利议》,第4312页。41(明)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卷398《徐尚宝集·西北水利议》,第4313页。42(明)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卷398《徐尚宝集·西北水利议》,第4313页。43(明)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卷398《徐尚宝集·西北水利议》,第4310页。15n百里,置斗门,引淀水灌溉。是岁八月,稻熟……而莞蒲、蜃蛤之饶,民赖其44利”;元虞集欲于京东濒海之地筑堤捍水以开水田,未能实现,但元末海运不继之时,有“海口万户之设”,想要仿效虞集的建议发展京畿水田,但是为时已晚,终不能挽回元朝灭亡的局势;当时顺天巡抚张国彦、道臣顾养谦在蓟州、永平、丰润、玉田开水田获有成效。3.人力可资农业的发展依靠人力资源的充分发挥,即所谓“尽人力”。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北方土旷民散,而南方土狭而人聚的局面;明末土地兼并严重,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宗室繁衍日盛,宗禄加重国家的财政负担,必须亟待解决。这三种局面是明末社会严重的政治社会问题,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却可以成为京畿地区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即招抚流民和招集南人北来,可以收到调整南北人口分布不均的状态、平衡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双重效果。(二)京畿开水田的必要性元虞集提倡在京东滨海之地发展农田水利,以缓解京师对东南漕粮的依赖和南人的负担,亦能增强京师附近的防御能力,但未被采纳,徐贞明对此深为叹惜,“虞集建议,于京东濒海地方,如浙人筑塘捍水成田,惜其议中格,及末年,海运不继,始有海口万户之设,已无救于元事矣。臣常临文叹惋,恨集言45不早售于当时”。故极力主张仿效虞集之议,于西北特别是京畿地区开展治水营田活动,他在《潞水客谈》中极言畿辅诸郡邑发展水利开荒以成水田的必要性和意义。以下可以从政治、经济、社会、军事、文化等方面来了解其必要性。1.政治上,消弭内乱,防御外敌,维护国家政治稳定明中期以后,土地兼并严重,赋税徭役日益繁重,人民流离失所,阶级矛盾尖锐;以及社会上争相趋利从商的习俗日渐兴盛,游惰思想泛滥,极易爆发农民起义,徐贞明就以正德年间声势浩大的刘六、刘七起义为例,论述农民起义对王朝统治的冲击,危及政治统治和社会安定,殃及国家赖以生存的漕运生命线,所以就近于畿辅地区开水田势在必行,使游民有所归,不至于会有农民起义的爆发。“往者刘六、刘七之乱,持竿一呼,从者数万,则游惰归之也。盖44(元)脱脱等撰:《宋史》卷176《食货上四·屯田》,第4264页。45(明)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卷398《徐尚宝集·亟俢水利以预储蓄酌议军班以停勾补疏》,第4307页。16n业农者縻其田里,惟游惰之民,轻去乡土,而易于为乱……诚使水利兴而旷土46可垦,而游民有所归,消衅弥乱,深且远矣。”明中期以后北部边境时常遭到蒙古各部的入犯,因北方土地平旷,故蒙古骑兵能够长驱直入而无所顾及,所以徐贞明指出发展农田水利,筑堤浚沟,水田阡陌,可以阻止蒙古骑兵的突犯,“今则西北平原千里,寇骑长驱,无有阻隔,若使沟洫尽举,岂有此患。而且47田间各植榆枣桑栗,既资民用,又可以设伏而避敌。”2.经济上,增加国家财赋,平衡南北经济发展明成祖迁都北京,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分离,西北之地荒弃,国家财赋仰给于东南,漕运成为国家重中之重的头等大事,可是运河北段黄河水患严重,常常阻滞,导致漕粮不继将关乎国家财政大计,因此常常耗费巨额用于运河的疏浚和维护;京师百官六军皇室之需都仰赖于东南,东南赋税繁重,民力耗竭。徐贞明就此提出发展西北水田改变“仰食东南”的困境,犹以京东而及畿内为试验点。其利一:充实京师仓庾:开水田必须与治水相结合,而水利的兴修、水田的开垦可以避免旱涝灾害,又可以增加农业收入,充实国库,“水利兴而后48旱潦有备……水利既兴,则田畴之间,要皆仓庾之积”;其利二:可以节约漕49粮转输的成本,“赋税所出,括民脂膏,而军船夫役之费,常以数石致一石”;其利三:减轻东南的赋税负担,宽纾东南之民力,“若西北有一石之入,则东南50省数石之输,久则蠲租之诏可下,东南民力庶几稍苏”。京师和西北仓廪的充裕和东南负担的减轻,这一定程度上缓解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3.社会上,调解人口分布布局和徭役负担,解决宗藩生计南方人多地少,北方土旷而民稀的局面,造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流民问题、趋利而奢、徭役不均等,而招南人去北方,既可以教北人农业技术,又可缓解人口分布不均的布局,同时均衡南北徭役负担,“招南人以耕西北之田,则民均而田亦均,东南多漏役之民,西北罹重徭之苦,以南赋繁而役减,北赋51省而徭重也。使田垦而民聚,则赋增而北徭可减”。洪武三年,明太祖下令分封藩王,以卫宗社,“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46(明)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卷398《徐尚宝集·西北水利议》,第4310页。47(明)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卷398《徐尚宝集·西北水利议》,第4310页。48(明)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卷398《徐尚宝集·西北水利议》,第4309页。49(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223《徐贞明传》,第5881页。50(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223《徐贞明传》,第5883页。51(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223《徐贞明传》,第5883页。17n52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但是藩王没有实权,不能管理地方政务,地方民众也不受其辖制,其生计仰仗国家的宗禄和赏赐,“有明诸藩,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盖矫枉鉴覆,所以杜汉、晋末大之祸,意固善矣。53然徒拥虚名,坐縻厚禄,贤才不克自见,知勇无所设施。”而随着宗室繁衍日盛,“愚尝得宗正籍观之,自嘉靖二十八年而見存者一万余餘人,今又十余年矣,人益其半而合之而当为二万人也,又十余年而人益其半而合之当为四万五千人54也”,国家财赋入不敷出,宗禄问题成为国家财政的沉重包袱,徐贞明因此疾呼:“此不可不亟为之图也”,并提出在北方荒地开垦为官田,拨给宗藩,让其自谋其利,“自中尉以下,量禄之田,使自食其土,为长子孙计,则宗禄可减”55,而且他还认为其中有才能者肯定会因此而致富,才能平庸的也不至于面临挨饿受冻、无家可归的困境,“其雄杰者不失为富家翁。即庸拙者亦可以依田力穑,56其与坐食多馁、散处失所者相去远矣。”4.军事上,增强北部边境的防御能力太祖初设屯田之制,寓兵于农,以实北边,《明史》记载:“自正统后,屯政渐驰,而囤粮犹存三之二。其后屯田多为内监、军官占夺,法尽坏……初,永乐时,屯田米常溢三之一,常操军十九万,以屯军四万供之。而受供者又得自耕。边外军无月粮,以是边饷恒足。及是,屯军多逃死,常操军止八万,皆57仰给於仓。”由此可以看出,屯政之法坏,北方土地荒弃,边军人数少且不精,所以徐贞明提出要发展北方农田水利,修举屯政,充实边塞,加强北部边防,“天下浮户依富家为佃客者何限,募之为农而简之为兵,屯政无不举矣。塞上之卒,58土著者少。屯政举则兵自足,可以省远募之费,苏班戍之劳,停摄勾之苦”,此外还能收到阻止蒙古骑兵长驱直入的效果。5.文化上,南北农业技术的交流,风俗日美政教日兴徐贞明提出仿效元虞集之议招抚南人以耕北田,户部尚书毕锵等采纳徐贞59明的意见,并提出“召募南人,给衣食农具,俾以一教十”,让南人北来占籍52《明太祖录》卷51洪武三年夏四月辛酉,999页。53(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120《诸王传五》,第3659页。54(明)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卷335《王弇州文集·策(宗室)》,第3587页。55(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223《徐贞明传》,第5884页。56(明)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卷398《徐尚宝集·西北水利议》,第4311页。57(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77《食货志一·屯田》,第1885页。58(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223《徐贞明传》,第5883页。59(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223《徐贞明传》,第5884页。18n垦田并把种水田之技术传授给北方人民,加强南北技术交流;北方人民长期懒于耕事,招抚南人北来与土著之民共同开水田,可以消除北人的懒惰思想,“北之治田也逸,南之治田也劳……以南之劳治北之田,则一亩之入倍于数亩……官为倡率,有能争先力田者,稍优异之,则皆耻于逸而趋于劳矣”;北方开水田,招抚南人,调整人口和土地分配不均的布局,则民风会日渐淳朴,所谓“有恒产者有恒心”就是写照,“民与地均,可仿古比闾族党之制,而教化渐兴,风俗60自美”。三、京畿开水田的具体措施徐贞明提出的发展京畿地区农田水利的建议,并阐述了他的开垦措施,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点:第一,由点到面,循序渐进。发展西北水田事关国家大计,不能急功近利,要循序渐进,从小处入手,由易到难,“夫事有小用则宜,大则局而不通,大用则宜,小则窘而难布”,所以他提出应先以畿辅诸郡邑为试验点,而畿辅诸郡应该以京东濒海之地为先,“先之京东以兆其端,而畿内而列郡,皆可渐而行也”61;其次,农民是国家的统治基础,发展农业更要以农民为本,土地是发展农业的物质载体,没有土地,再怎么提倡农业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他认为要开水田必须做到因地势、顺民情,“民所素业者,故置勿问,而荒芜不治人所共弃者,从而经略其端,则不弃者群起以效力矣;功力难施者,故置勿问,62而势顺费省功力易成者,从而经略其端,则难成者以渐而就绪矣。”第二,治水与垦田相结合,徐贞明还朝,时任御史苏瓒献议“治水与垦田相济,未有水不治而田可垦者”徐贞明指出水“聚之则害,而散之则利;弃之63则害,而用之则利”,所以治水与垦田必须并驾齐驱。水散则利,其利水之法:“高则开渠,卑则筑围,急则激取,缓则疏引,其最下者遂以为受水之区,因其势不可强也。然其致力当先于水之源,源则流微而易御。田渐成则水渐杀,64水无泛溢之虞,田无冲击之患。”治水与垦田相结合的措施,即是疏浚沟浍,筑堤圩岸,开纳支流,顺天、真定、河间诸郡,因为上流十五条河流的水全汇60(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223《徐贞明传》,第5884页。61(明)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卷398《徐尚宝集·西北水利议》,第4312页。62(明)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卷398《徐尚宝集·亟俢水利以预储蓄疏》,第4307页。63(明)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卷398《徐尚宝集·西北水利议》,第4313页。64(明)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卷398《徐尚宝集·西北水利议》,第4314-4315页。19n入猫儿湾一处,泛滥成患,徐贞明就此提出,“上流疏渠浚沟,引之成田,以杀水势,下流多开支河,以泄横流,其淀之最下者,留以瀦水,淀之稍高者,皆65如南人圩岸之制”。第三,招集人力,多方式垦田。徐贞明认为水利兴废、田地利荒在于人之聚散,他举例说东晋南渡和南宋偏安江南以后,东南数千里无人可耕之地才得以开垦,地无遗利,人无遗力,才有了江南财赋甲天下的美名,所以他强调要组织各方人力开发水田,“或抚穷民而给其牛种,或任富室而缓其征科,或选择66健卒分建屯营,或招徕南人许其占籍”,另外徐贞明强调解决宗藩生计问题,拨田给宗室,所以宗室人员也是重要的人力资源。对于沿边诸镇如蓟镇实行屯田主要目的是“饷军”,而其主要方式也就是军67屯,其办法有三:“倡力耕之机,定赏功之典,广世职之法”。所谓“倡力耕之机”,就是在边屯卫所,将领是众军士的主心骨,如果将领率先画井垦田,那么全军上下都会响应奋起而耕,文中他以唐郭子仪在边地亲耕带动士兵群起而耕以解决兵饷为例,来鼓励皇朝边士自垦自耕自给;“定赏功之典”,即根据垦田多寡和收益大小论功行赏;“广世职之法”,即仿效元虞集之议,听任想要当官的富民垦田,缓其征科,依据垦田人数规模授予如“万夫长”“千夫长”“百夫长”之虚衔,接下来根据垦田和积蓄多寡授予官职、印绶并且可以世袭,对他们征收赋税,官禄则从上交的赋税里发给,这一方面充实边防,保证赋税收入,一方面满足了富民做官的愿望。畿内诸郡垦田以民屯为主,以安民、富民、安国为目的。办法也有三:“优68复业之人,立力田之科,开赎罪之条”。“优复业之人”即招抚荒弃土地的流69民和贫民,“蠲其负,宽其征,时其赈贷”;“立力田之科”是仿汉“孝悌力田”之科,依据垦田纳税多寡而核定等级,以授官职,“上者如纳粟待铨,次者遥授70散职,又其次者补胥吏而役”;“开赎罪之条”,即有两种:一是有钱者捐资垦田,垦田之费与赎罪之费相当,而对其所入征收赋税;二是有力无钱者,凭借劳力助耕垦田。65(明)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卷398《徐尚宝集·西北水利议》,第4306页。66(明)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卷398《徐尚宝集·亟俢水利以预储蓄疏》,第4307页。67(明)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卷398《徐尚宝集·西北水利议》,第4317页。68(明)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卷398《徐尚宝集·西北水利议》,第4317页。69(明)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卷398《徐尚宝集·西北水利议》,第4317页。70(明)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卷398《徐尚宝集·西北水利议》,第4317页。20n他提出的措施是在继承虞集的基础加以创新而成,若按他的建议开水田,效果则如他所说的“倘举数者而行之,屯田可兴,垦田可多,又何必费出公帑,71而役烦募民哉”。四、实践与成效万历十三年(1585年),徐贞明任监察御史领垦田使,负责京畿地区水田的开垦,他亲身实地考察,透彻了解各地的水利、土壤、地势情况,以便后续工作的开展,“尚宝司少卿徐贞明奉旨查勘垦田水利,乃周历京东地方,相土原隰72之宜,测水分合之势,欲使诸地皆垦而可耕,诸水有利而无患。”掌握了畿辅诸郡的水土情况,徐贞明便在王敬民、申时行等朝中大臣的支持下开始实践他的主张,招募流民和南方谙识水田种植技术之人,又得到蓟镇总兵戚继光的支持,调派军队中的南人帮助垦田。《明史·河渠志·直省水利》记载,“贞明先治京东州邑,如密云燕乐庄,平谷水峪寺、龙家务庄,三河塘会庄、顺庆屯地。蓟州城北黄厓营,城西白马泉、镇国庄,城东马伸桥,夹林河而下别山铺,夹阴流河而下至于阴流。遵化平安城,夹运河而下沙河铺西,城南铁厂、涌珠湖以下韭菜沟、上素河、下素河百馀里。丰润之南,则大寨、剌榆坨、史家河、大王庄,东则榛子镇,西则鸦红桥,夹河五十余里。玉田青庄坞、后湖庄、三里屯及大泉、小泉,至於濒海之地,自水道沽关、黑严子墩73至开平卫南宋家营,东西百余里,南北百八十里。垦田三万九千余亩。”治水与垦田相济,水利兴则垦田才能成功,所以治理京畿诸郡的水患势在必行,徐贞明切实履行职责,疏浚河道,筹办经费,及时开工,据《明神宗实录》卷170记载;疏浚深州、霸州等处河道,筹措役民工费19313两1钱,修建河间、任丘桥梁及垫筑道路花费银3688两有奇,暂借于当地官府,其中经费74的筹措,一方面动支官府库银,一方面劝谕富民慕义捐资。当治水营田的举措初有成效将要进一步开展的时候,却遭到阉人勋戚和朝中一部分大臣的极力反对。万历十四年,当徐贞明前往真定府准备浚治滹沱近堧地时,上疏说,一旦此工程成功,水田可垦,其利甚大,疏言:“此役必成,71(明)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卷398《徐尚宝集·西北水利议》,第4317页。72《明神宗实录》卷165万历十三年九月,3000页。73(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88《河渠志六·直省水利》,第2170页。74《明神宗实录》卷170万历十四年正月己酉,第3069页。21n75可省江南漕运之半。”于是引起北方勋戚阉人和官员的注意,都认为要把赋税转嫁到北方之地,“北人官京师者,倡言水田即成,则必仿江南起税,是嫁祸也,76乃从中阻挠”。御史王之栋以他出生此地的经历以及询问父老、士大夫的结果,77疏言请罢,“滹沱非人力可治,徒耗财扰民”,并以此河具体情况和徐贞明的建议为由提出12条反对意见,神宗皇帝采纳王之栋的疏言,下令停罢水田,并且想要加罪于徐贞明以及支持者,申时行从中调护,“垦田兴利谓之害民,议甚舛。顾为此说者,其故有二。北方民游惰好闲,惮於力作,水田有耕耨之劳,胼胝之苦,不便一也。贵势有力家侵占甚多,不待耕作,坐收芦苇薪刍之利;若开垦成田,归於业户,隶於有司,则已利尽失,不便二也。然以国家大计较之,不便者小,而便者大。惟在斟酌地势,体察人情,沙碱不必尽开,黍麦无烦改作,应用夫役,必官募之,不拂民情,78不失地利,乃谋国长策耳。”徐贞明等人得以免罪,不久便辞职还乡了。由此可以看出徐贞明的失败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触动了阉人勋戚势族的利益,这与徐贞明初议此事时吴人伍袁萃的预言相契合,“民可使由,不可使知。君所言,得无太尽耶?……北人惧东79南漕储派于西北,烦言必起矣。”徐贞明于京畿地区开水田的活动虽然失败了,但是他的思想却被后人继承和推崇。天启年间有志于发展西北水利的徐光启,对徐贞明的水利主张极为肯80定,提出西北水利“始于元虞集,而徐孺东先生《潞水客谈》备矣”,并把《潞水客谈》纳入《农政全书》之中。清人吴邦庆在《畿辅河道水利丛书》之《潞水客谈序》中说“有明一代,言水利于畿辅者颇有人,而贵溪徐孺东先生《潞81水客谈》为最著。”75(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12《户部·西北水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21页。76(明)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卷381《申文定公集二》,4138页。77(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88《河渠志六·直省水利》,第2171页。78(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88《河渠志六·直省水利》,第2171页。79(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223《徐贞明传》,第5885页。80(明)徐光启撰,石汉生校注:《农政全书校注·凡例》,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2页。81(清)吴邦庆辑,许道龄校:《畿辅河道水利丛书·潞水客谈序》,北京农业出版社,1964年,第119页。22n第三章汪应蛟等在天津开展农田水利徐贞明发展京畿地区农田水利的主张与实践失败后,得到有智识的官员的大力继承和发扬。继徐贞明之后,经管天津一带屯田水利的官员如汪应蛟、左光斗、董应举等都极力提倡发展天津沿海一带的农田水利,以资兵饷,以裕国计,以永固重地。一、汪应蛟开展天津水利营田汪应蛟,字潜夫,婺源人。万历二年进士。万历二十年至二十五年(1592-1597年),日本多次进犯朝鲜,明王朝为援助朝鲜和就近解决兵饷军需问题,京畿地区水利营田之议重上日程。万历二十六年八月汪应蛟受任天津登莱等处海防巡抚,由此开启了他大力发展天津一带水利营田的道路。(一)天津发展水利营田的必要性1.天津的战略位置汪应蛟在他的《海滨屯田试有成效疏》中强调天津的地理位置:“天津当河82海咽喉,为神京牖户”,屯军驻守天津,一为海防备倭,“天津三卫官军本为防海而设……防海者实祖宗之额制也”。一为保障蓟镇边防,“矧津门与通湾咫83尺,可朝发夕至,其在津亦何以异于在蓟哉”。2.兵饷可资,版图可实,永固重地汪应蛟指出在天津一带开展水利营田,兵饷军需就可以自给,国家财赋增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充实的物质基础。“非独天津六万金之饷可以取给,即84以充近镇之年例,省司农之转馈,无不可者。”(二)汪应蛟的主张与实践1.汪应蛟身先试行,确信天津斥卤之地可以变为沃壤他于万历二十六年八月任职天津登莱等处巡抚,九月便亲身巡历该地,见82(明)汪应蛟:《抚畿奏疏》卷8《海滨屯田试有成效疏》,续修四库全书第480册《史部·诏令奏议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505页。83(明)汪应蛟:《抚畿奏疏》卷8《海滨屯田试有成效疏》,第507页。84(明)汪应蛟:《抚畿奏疏》卷8《海滨屯田试有成效疏》,第505页。23n天津、葛沽一带人烟稀少,荒草丛生,尽是斥卤之地,询问当地土著之民,也都说此地土壤不适合种植,而汪应蛟认为此地本不是斥卤,最重要的是要利用85好水利资源,“无水则碱,得水则润”。所以他提倡要用闽浙开渠筑堤的方法变斥卤为膏腴,但是没有人相信并愿意领命首发其端,“而一时文武将吏诸人无86肯应命”,直至万历二十九年春,其主张才得以实践,他亲身力行,“督行道府副协等官,买牛制器、关渠筑堤,计葛沽白塘二处耕种地共五千余亩,内水稻二千亩,其粪多力勤者,亩收四五石,余三千亩种葛豆者,亩收一二石,种87旱稻者则以碱立稿,大约水稻可收六千余石,薥豆可收四五千石。”至此地方军民才相信仿效闽浙治地之法可以变此处斥卤之地为沃壤,汪应蛟也更坚定自己的主张,大兴天津水利营田。2.汪应蛟积极筹划天津地区的垦殖活动汪应蛟认为用闽浙筑堤捍水之法治理盐碱,招集众人开垦耕种,既可资军需民用,又可保障神京。垦田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他提出“用军垦田,以田分民”的办法解决人力问题,“军能垦而不能尽种,民能种而不必自垦,军有月粮而无雇值之费,民无劳役而享可耕之田,然后趋之若流水,应之如赴声,策88无便于此者。”具体的人力资源是边地殷实居民和南人有资本者,“以海防官军用之于海滨垦地,计左右两营军共六千,并水路两营之兵总得万人,除人各耕种外,每岁开渠筑堤,可成田数百顷。一面招募近地殷实居民及南人有资本者,89听其分领承种,少或五十亩,多不过一二顷。”为了保障耕种之民的利益和他们的热情,承种当年不收赋税,次年起科征税,“每亩定收稻米五斗,以后永为90世业”,而军兵的科则有点过重,“每亩定收稻米一石五斗”,军兵自种之外如果有父子兄弟愿意领种的也依例分田。闽浙之法的具体实施是“为之开渠以通91蓄泄,为之筑堤以防水涝”。“一面滨河,三面开渠,与河水通,深广各一丈92五尺,四面筑堤以防水涝,高厚各七尺,又中间沟渠之制,条分缕析”,这样85(明)王圻撰:《续文献通考》卷15《田赋考·屯田下》,北京:现代出版社,1986年,第217页。86(明)王圻撰:《续文献通考》卷15《田赋考·屯田下》,第217页。87《明神宗实录》卷365万历二十九年十一月丁酉,6819页。88(明)汪应蛟:《抚畿奏疏》卷8《海滨屯田试有成效疏》,第506页。89(明)汪应蛟:《抚畿奏疏》卷8《海滨屯田试有成效疏》,第506页。90(明)汪应蛟:《抚畿奏疏》卷8《海滨屯田试有成效疏》,第506页。91(明)汪应蛟:《抚畿奏疏》卷8《海滨屯田试有成效疏》,第505页。92(清)吴邦庆辑,许道龄校:《畿辅河道水利丛书》之《畿辅河道水利辑览·明汪应蛟海滨屯田疏》,第376页。24n的圩堤,既可以档潮拒咸,又可蓄淡洗碱,还可以降低水涝灾害,而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十字围”,清代《水利营田图说》载,“至今土人犹传十字围,所谓93求仁诚足愚食力,古所贵者是也已。”有人力可资,有闽浙之法可行,还要做到顺应民心合乎民意,“白塘以下多地原无粮差;白塘以上为静海县民地,或五亩、十亩而折一亩,粮差不过一分八厘。民愿卖则给价,不愿,则田仍给种,94于民情无拂”。有利可行的垦田治田办法,军民垦种的人力规模,尽心尽力去做,就会收到非凡的效益,“民间可省养兵之费,重地永资保障之安……至于米粟渐多,可95充近镇之年例,民居渐广,可实海邑之版图”。3.汪应蛟上疏广兴水利,仿徐贞明之治水与垦田相济万历三十年,汪应蛟任保定巡抚,他遍历各地,访查诸河之原委以及可资利用之处,疏言恳请广兴天津一带的水利,以与垦田相表里,“臣谨按境内山川图迹,质以耳目闻见,易水可以溉金台,滹水可以溉恒山,溏水可以溉中山,滏水可以溉襄国,漳水来自邺下,西门豹尝用之,瀛海当诸河下流,故号河中,视江南泽国不异。至于山下之泉,地中之水,所在而有,议督委各府佐贰一员及州县正官,并选南官中能识水利者,周循勘议,某处可筑坝建闸,某处可通渠筑堤,高则灌注,下则车汲,悉照南方开水田法,量拨军民夫役,以便宜处置。计六郡之内,可成水田者,奚啻数万顷。每岁收获,可益谷千万石,畿民从此富饶,永无旱涝之患。即不幸漕河有梗,亦可改折于南,取籴于北,此国96家无穷之利也。”由汪应蛟的奏疏,可以总结几点:一是天津濒海一带,沿河众多,水资源丰富,可以与江南沃壤媲美,若用水之法得当,水利可资,收益颇丰。二是用人要得当,各州县官要尽职尽责,调南方熟谙水田之官,实地考察,集众议。三是征调民力,筑坝建闸,开渠筑堤,以保障水利工程的完竣。四是获利甚广,畿辅之民从此富饶,旱涝有备,省转输之劳。工部尚书杨一魁向皇帝极力称赞此说,皇帝下旨允行,可是因汪应蛟离任,调任工部侍郎而未果。93(清)吴邦庆辑,许道龄校:《畿辅河道水利丛书》之《水利营田图说·天津局》,第344页。94(清)吴邦庆辑,许道龄校:《畿辅河道水利丛书》之《畿辅河道水利辑览·明汪应蛟海滨屯田疏》,第376页。95(明)汪应蛟:《抚畿奏疏》卷8《海滨屯田试有成效疏》,第507页。96《明神宗实录》卷365万历二十九年十一月丁酉,第6819页。25n(三)汪应蛟于天津屯垦的成效汪应蛟在天津水利营田的活动最终也以失败告终,他在天津葛沽一带大力97垦田的结果如《明神宗实录》载“然得不偿失,迄无成功”,《明熹宗实录》有“初议田尽垦可七千余顷,岁可得谷百万余石,嗣因倭平撤兵,已垦之田废98十之七,见存成熟者,仅葛沽河五十顷而已”。提倡广兴水利也因调任而中止,99“未几。汪去任,此议亦格,至今无敢议及”,《明史·食货志》中也有相关100记载,“天津巡抚汪应蛟则请于天津兴屯。或留中不下,或不久辄废”。但是,他于天津地区开水田兴水利的思想得到继承,“熹宗之世,巡按张慎言复议天津屯田。而御史左光斗命管河通判卢观象大兴水田之利,太常少卿董应举踵而行101之。”二、左光斗经营天津屯务左光斗,字遗直,桐城人,万历三十五年进士。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被任命管理天津屯田,天启元年(1621年)闰二月,皇帝下令命御史左光斗提督北直隶学政,由此,身兼巡按直隶御史与北直隶学政的左光斗,继承徐贞明、汪应蛟于畿辅垦田的主张,主持天津屯务,并在屯田的基础上提出屯学的建议,以此配合屯田的顺利开展。(一)左光斗经营天津屯田的背景1.兵饷无措清军大举进犯辽东,朝廷大肆招募军兵前往辽东各地抵御清军的进攻,但因国库空虚,东南民力已竭,财赋尽仰给于东南漕粮的局面已经完全行不通,“方今东事正兴,筹边无策,十八万枵腹之兵待八百万画饼之饷,催外解之檄如火102而不可得来,求内解之涕如雨而不可得去,只有漕运一脉,而民力已竭。”军兵不可能饿着肚子打仗,为了提高战斗力,必须解决兵饷问题,故而畿辅地区97《明神宗实录》卷365万历二十九年十一月丁酉,第6821页。98《明熹宗实录》卷7天启元年闰二月辛卯,第345-346页。99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12《户部·西北水利》,第322页。100(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77《食货一·屯田》,第1886页。101(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77《食货一·屯田》,第1886页。102(明)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卷495《左宫保奏疏·足饷无过屯田屯田无过水利疏》,第5478页。26n垦田之议重兴。2.京畿之地一片荒芜国家人口和耕地分配不均,东南人多地少,西北人少地多,但是西北却是大量田地荒芜,其原因就在于不垦,不垦又在于不谙水利,时常遭受旱涝灾害,导致民贫而去,大量流民出现,土地抛荒,人力与地利尽弃。“京以东、畿以南、山以东、两河南以北,荒原一望率数十里,高者为茂草,窪者为沮洳,岂尽其地哉?不垦耳。其不垦者,苦旱兼苦涝也,其苦旱与涝者,惟知听命于天,而103不知有水利也。”所以要解决南北人口和土地分布不均的问题,开垦北方荒弃的土地,必须把兴修水利与屯田相结合。3.历史经验教训左光斗指出元虞集于京东发展屯田水利之议未被采纳,在元亡之际仿效此议却未能挽救危亡之势,前人徐贞明踵行未果,令人追憾,而当今势态严峻,如若不能及时开垦屯田,充实国库,筹措兵饷,势必重蹈元亡的悲剧,“今时势104迫矣,过此不行,更无行时”。(二)左光斗的屯田活动天启元年(1621)年左光斗上疏屯田水利之议,指出京畿之地开垦荒田的意义巨大,“小垦小利,大垦大利。小利在地辟而民聚,民聚则垦者愈多;大利在粟贱而民饶,民饶则垦者愈易,生聚渐烦,和籴转便,即不必省东南之漕,105而亦不专靠东南之运矣。信能行之,三年十年而不少见富足之效”。再有前臣徐贞明、汪应蛟之行,左光斗积极主持天津屯务。1.屯田水利的“三因十四议”左光斗针对天津一带人民苦旱与涝的现状,提出屯田水利的“三因十四议”。“三因”即因天之时,因地之利,因人之情。所谓因天之时,即要遵循自然界发展的客观规律,自然有金木水火土五行构成,缺一不可,而如今北方之人不因水之势发展水利,不懂得因循自然规律,所以时常遭到旱涝灾害的侵袭;因地之利,古代天津一带引漳溉邺,土地膏腴,同样的河流流经,同样的地脉未改,而今土地荒弃,是因为不能尽地利,要明白治水与垦田相济;因人之情,103(明)左光斗:《左忠毅公集》卷2《足饷无过屯田疏》,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34册《集部·别集类》,第559页。104(明)左光斗:《左忠毅公集》卷2《足饷无过屯田疏》,第562页。105(明)左光斗:《左忠毅公集》卷2《足饷无过屯田疏》,第562页。27n即顺应民情,从南人利水用水以及本地开渠筑堤治田获利出发,改变北人的畏水观念,以此来广兴水利开垦荒田。“十四议”即议浚川,议疏渠,议引流,议设坝,议建闸,议设陂,议相地,议筑塘,议招徕,议择人,议择将,议兵屯,106议力田设科,议富民拜爵,这十四议就是左光斗开展屯田水利的具体措施。十四议中有七条是关于发展水利的具体措施,即浚川、疏渠、引流、设坝、建闸、设陂、筑塘。其一,浚川疏渠引流,是针对天津一带地势平旷,引水灌溉比较容易的情况而提出的,引流之说即“北地平衍,顺流一渠率溉数千顷,107物宜不改,而收获有加,力省功倍,土人便之”。黄河日益泛滥,大量泥沙拥108堵河道,“未有不治河而治田者”,所以疏浚河道势在必行,河身水势太凶,河支分流水势较缓,容易控制,易于引之溉田,所以要仿效古人疏浚支流,依据支河水势加以引导,工程大的官府出钱,工程量小费用少的听民自举。其二,对于地势高水势地下的情况而言,拦河设坝壅水,然后采用平引之法灌溉农田,“拦河设坝以壅之,大约如囊沙,或壅二三尺,或壅四五尺,然后平而引之,水与坝平,流从上渡,第流而下,节节壅之,亦复如是。盖不能俯地以就水,109而惟升水以就地,支河浅流最宜用此。”此法是对“疏渠”之法的进一步阐述和运用。其三,用水之季与无用之季不相吻合,为防水旱灾害,蓄泄以时,应建闸筑塘,“于入水处设斗门,以时启闭,旱则开之,涝则闭之,出水之处反”,110“春夏浇溉常苦水少,秋冬无所用之常苦水多,储有余以待不足”。其四,沿山一带溪流之水容易导引灌田,但是一遇山河暴涨,或者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沙石壅滞,所以应该顺水设陂以障之,用没有沙石阻滞的河支之水浇溉农田,河身听其自流。屯田水利活动的开展离不开人力的操作,所以人力资源的任用事关重大。屯垦的人力要从掌管屯垦的中央官员、地方官员以及亲身实践尽力开垦的人员三方面入手。左光斗认为发展天津屯垦势在必行,时势所迫,这需要皇帝、中央官员的极力支持,知人善任,认真做好举荐贤能胜任之人,及时传达命令,监督地方官员认真执行。地方官员身为一方父母官,责任更大,更需要以身作则,认真行事,亲身考察当地垦田情况,询问人民疾苦,不能劳民伤财,不能106(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244《左光斗传》,第6329页。107《明熹宗实录》卷7天启元年闰二月乙酉,第336页。108(明)左光斗:《左忠毅公集》卷2《足饷无过屯田疏》,第560页。109(明)左光斗:《左忠毅公集》卷2《足饷无过屯田疏》,第560页。110(明)左光斗:《左忠毅公集》卷2《足饷无过屯田疏》,第560页。28n急于求成,更不能行事大打折扣,变相阻挠,并把当地的垦田成绩作为绩效考111成,赏罚分明,“试有成效,破格超迁,永为著令”。左光斗任用管河通判卢112观象大兴水利垦田,他自己说“委之于卢观象而得其人矣”。而卢观象也没有辜负左光斗的信任,“近同知卢观象垦田三千余亩,其沟洫庐舍之制,种植疏浚113之方,犁然具备,可仿而行。”力行垦田的人员,即招徕南人、采用兵屯、设力田科、招募富人等。在北方仿效南人筑堤圩岸开发水田,必须招徕南方之民,以一教十以十教百,教会北方土著之民水利之法,另外北方人少地多,要想大力开垦必须借助南人北来,为了北来的南人得以安居,就必须令其自垦永为世业,让他们享受到避南方重徭的好处,他们就会争先恐后地前来。当时明王朝正与清军交战,朝廷大量征调兵士,其中不乏老弱病残之人,让他们与清军兵刃相接势必一触即溃,况且兵饷不足,若令老弱之兵负耒垦田,强壮之兵执戈战斗,可谓各得其所,还能解决兵饷难继的问题。大规模开垦荒田,兵屯和南人北来远远不够,明初募商人于边地屯垦的开中之法大有成效,元虞集、前臣徐贞明都力倡招募欲得官的富商大贾勤力开垦,依垦田多寡拜官授爵,实现“地无旷土、土无遗税”的目标。左光斗是南方人,本着垦田增赋的国计民生大计,出于照顾南方士人的角度,提出仿效汉世力田之科,招揽南方不得志的士子于北方垦田占籍,因为占夺北人的民籍而受到非议。大量人力可资,水利的广泛兴修和利用,垦田大兴。“其法犁然具备,诏悉114允行。水利大兴,北人始知艺稻。”但左光斗注意到,北方地区不是全部都适合开水田,天津一带也是如此,所以在种植水稻的同时,要根据土地土壤因素、水利资源以及地形地势等因地制宜,适合种植哪类作物就种植哪类,比一概种植水稻获利翻倍。即十四议中的“相地”,“随其高下,听其物宜,宜梁宜菽宜115薏宜芋宜蔬,惟意所适,总之水源一开,溉旱地之利胜水田之利一倍”。2.开屯学之议为了垦田水利活动的顺利进行,左光斗提出开屯学之议。一方面弥补设力田之科的不足,清人吴邦庆在评左光斗《请开屯学疏》时指出,“按:公《水利屯田疏》内称:请仿汉世‘力田’之科,令南方士子来天津,能垦田若干亩,111(明)左光斗:《左忠毅公集》卷2《足饷无过屯田疏》,第,562页。112(明)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卷495《左宫保奏疏·题为议开屯学疏》,第5484页。113(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275《张慎言传》,第7038页。114(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244《左光斗传》,第6329页。115(明)左光斗:《左忠毅公集》卷2《足饷无过屯田疏》,第560页。29n许其占籍。等语,未必可行。而《请开屯学疏》,则皆确凿可行者。其议,亦为116水利而发”。一方面招揽人才,储备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人才资源。他在疏中指117出开屯学的目的,“恳乞议开屯学,储材积粟,以广文教,以训武备事”。他提出开屯学的总章程:“屯学之法,先授以田百亩,给以武生衣巾,使之118且耕且读且射”。开屯学所需一切经费由屯官措办,不得动用府库帑银,“至119屯学官舍人役,一切经费俱屯官措办,不必动官糈”。具体的屯学措施如下:一是关于屯学生员的招募管理措施,即第一入学资格:南人北人都可入学,南人入学准许占籍,不许土著之民冒名顶替。入学考试分为文理科和骑射,考试合格者收录,给以武生身份和水田百亩;第二入学后的奖励措施:首先根据考试成绩优劣和垦田多寡,加以廪食奖励,“寄学之后,业益进而土益辟,补附补增补廪,一视卫学例,所补之廪即就田之入饩之,从此议贡议科,总以耕读之120令名,成教养之实事”。其次,屯学生员遇考试之期,增加补廪,每十名生员准许一人参加科举考试,以激励他们学业精进,根据每年考试的结果再适当调整科举名额。再次,屯学童生遇武科考试免其府中类试,武生自愿参加文科考试的,免其府县二试。第三惩罚措施:如果有人借此骄纵,不按时交纳赋税,懒于耕田致土地荒芜的,除了给予黜名惩罚之外,还要加以追究惩治。二是关于屯学之官的设置:不必另设专官,天津掌管文教原有两名官职人员,令其中一人专设屯学即可。屯学之设有利于屯田水利的发展,可以充裕兵饷,充实国库,储备人才。左光斗言屯学有五便:“一亩入租一石,每试百人得谷万石,试千人则十万石矣,便一;既以屯占籍矣,世其学不得不世其田,便二;募民垦田,牛种、佣工等费不赀,屯学行而听人自耕,不见金钱之出,但见子粒之入,便三;津饷一粒悉待远输,以附近之田养附近之兵,一锺敌十锺矣,便四;且此力田者,大率殷实而俊秀者也,行之二三年后,耰锄之众,即为干城,横槊之儒,即为露布,便五。国121家又何惜辽东事额,而不为屯士开功名之路哉?”116(清)吴邦庆辑,许道龄校:《畿辅河道水利丛书》之《畿辅河道水利辑览·左光斗请开屯学疏》,第388页。117(明)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卷495《左宫保奏疏·题为议开屯学疏》,第5482页。118(明)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卷495《左宫保奏疏·题为议开屯学疏》,第5482页。119《明熹宗实录》卷26天启二年九月己酉,第1319页。120《明熹宗实录》卷26天启二年九月己酉,第1319页。121《明熹宗实录》卷26天启二年九月己酉,第1319页。30n(三)左光斗的屯田成效左光斗的屯垦效果显著,首先改变了北人的观念,“水利大兴,北人始知艺122稻”;其次,开垦荒田四千余亩,“昨岁六百亩,今为四千亩,向之一望青草,123今为满目黄云,鸡犬相闻,鱼蟹举纲,风景依稀绝似江南。”最后,他的屯垦思想得到继承和发扬,“近同知卢观象垦田三千余亩,其沟洫庐舍之制,种植疏124浚之方,犁然具备,可仿而行。”《明史·左光斗传》里记载东林党人邹元标对左光斗垦田的大力赞扬:“三十年前,都人不知稻草何物,今所在皆稻,种水125田利也。”但是左光斗因触犯阉宦的利益,尤其是遭到首宦魏忠贤的陷害而被捕入狱,由此他经营的天津屯务也如昙花一现般而停息。三、董应举经理天津至山海关屯务(一)董应举经理屯田事务的前序天启二年,巡按御史张慎言见静海、兴济之间以及枝河以东盐水沽等地原来是膏腴沃壤,现在尽被荒废,他不禁为之惋惜,故上疏请求修举天津屯田,提出仿效当地同知卢观象垦田的方法,大力复垦,有方法可循,有成就可依,人民不会不尽力而为的,“今观象开寇家口以南田三千余亩,沟洫芦塘之法,种126植疏浚之方,皆具而有法,人何惮而不为?”进而他提出垦田的五种方法,即官种、佃种、民种、军种、屯种,朝廷采纳张慎言的建议,任命太仆寺卿董应举兼河南道御史管理天津至山海关一带屯田事宜和安插辽民事务,但董应举却提出责任重大,不敢轻任,疏陈十难十利,并指出不敢轻任的几条理由,当皇帝命令相关部门给予他想要的支持,他才上任主持天津一带屯田活动。董应举提出责任太重不敢轻任的理由如下:一是安插辽民于天津至山海关一带屯田,是一举三得之策,可以赈救辽民,省招募人力开垦之费,此策寓兵于农,可以省征调军兵之银,还可以拱卫京师,如此重任绝不敢轻任。二是屯垦事宜必须要做好一切准备,耕种所需人力、器具、牛种、谷食必须一应俱全,开垦耕种之后为了保障粮食收入,还必须做好保收的保障工作,敌台、兵器也122(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244《左光斗传》,第6329页。123(明)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卷495《左宫保奏疏·题为议开屯学疏》,第5484页。124(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275《张慎言传》,第7038页。125(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244《左光斗传》,第6329页。126(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88《河渠志六·直省水利》,第2172-2173页。31n应该具备,如果不具备耕种保收之器具,也是不敢轻任的。三是屯田所需的一切人力资源必须发给俸粮,如果不给予在州县行事方便的职权,势必会受到阻挠,所以不敢轻任。四是耕种保收各种器具需费用7万,月粮需96000,这两项花销的170000需要先借帑银资助,而两年后垦田有利再收租赋,这必定会遭到非议,所以不敢轻任。五是屯田是寓兵于农的措施,况且此次屯垦接近北方边境,辽民也受人怀疑,所以需要有严格的军法以保障屯垦活动顺利进行,若没有重法,不敢轻任。六是如今北部边境危急安插制约流民必须有将帅之权,依127据守边的律法加以经理,立法不严、职权不重不敢轻任。(二)董应举的屯田活动皇帝解决了董应举疏陈的困难,董应举便首先抵达天津,实地考察,看到前臣汪应蛟屯垦旧地,认为可以因循他的旧迹,稍加复垦就可以获利,“臣近到天津历何家圈、白塘口、双港、辛庄、羊码头、大人庄、咸水沽、泥沽、葛沽,见汪司农往日开河旧迹犹存,可作水田甚多。荒废不久,开之甚易,一亩农工,只用八钱,可得粟三石三斗;久荒者,亩用农工一两,其挑浚旧河,为力不多,128只须挑浚数尺,明年万石之粮可必也。”为此他提出垦田的三种办法:民屯、兵屯、州县屯,于是开始了他的屯垦实践。首先用国库帑银购买京东、京南附近民田十二万亩,加上附近一带的荒弃官地六万亩,总共十八万亩,这么多复垦的土地也需要大量的人力,他便先把因战乱流亡的辽民一万三千余户安插在此处,同时大量招募各地农民,发放工廪、器具、牛种,“乃分处辽人万三千余户于顺天、永平、河间、保定,诏书褒美。遂用公帑六千买民田十二万余亩,合闲田凡十八万亩,广募耕者,畀工廪、129田器、牛种”。土地、人力、耕种器具准备妥当,他便仿效前人,浚渠筑堤的方法,教人种植水稻,以获大利。“相地开井,因势而趋之,河低者因其所开,以筑堤可成水田,高者因其所开,以周润易发各种,且有井而屯之,多寡可数,130他日不至侵隐,有井而后之编伍可行”。其次他奏令驻防天津葛沽一带的水陆兵参与屯垦实践,并指出以水陆兵兴127以上均从《明熹宗实录》卷21天启二年四月己丑总结得出。128(清)吴邦庆辑,许道龄校:《畿辅河道水利丛书》之《畿辅河道水利辑览·董应举请修天津屯田疏》,第379页。129(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242《董应举传》,第6289-6290页。130《明熹宗实录》卷38天启三年九月乙未,第1950页。32n屯可以节省国家兵饷数额,节省收获时节搬运工的费用,还可以为户部节省运粮的船脚之费,“其最便者莫如即以葛沽兵二千与臣,春耕可借浚筑之役,秋收可资搬运之功,洪水暴涨更可藉其护堤之力,所收麦米可抵月粮,万石之麦人给二三百,数日可了,不徒久顿于晒场,一年所收可抵全饷,不待仰给于度支,131未必无小补也。”此外,以屯官的垦田多寡、获利多少为依据进行岁终考成,132论及功过,“其屯官功罪,即以所领钱粮、所收子粒多寡为据”,这种办法可以激励屯垦的积极性,有益于屯垦规模的扩大。董应举奏令疏请天津葛沽的水陆驻防官兵参与屯田,得到一些大臣的反对,尤以天津巡抚李邦华反对最为激烈,他指出大兴屯田的初衷是为了解决兵饷问题,但现在董应举以天津葛沽仅有的二千水陆兵大力屯田,势必会导致操练荒废,官兵势气衰退,一旦有警,恐怕会因防御不足而丢失海防重地,危及京师,“且如寺臣言,春借浚筑,秋资搬运,水涨藉护堤,此兵终岁勤劬,何暇操戈133执殳,其不容相兼,不待智者而知也,”但是兵部复议,采纳董应举的建议。天启六年(1626年)天津巡抚黄运泰又极力上疏董应举兵屯导致屯田与操练两误,从国家长治久安出发,应该仿照海防兼屯田旧制,屯田操练两不误,“自屯抚董应举创为兵屯之议,屯与操两误。今从长计议,将水陆兵二千名照旧各给田四亩,每名岁扣饷银二两四钱,均当摊派,凑足三千六百两之数,仍充运价,134如是则宽其屯力,正可以责其操练,俨然藏一胜兵。”这一次,皇帝支持黄运泰的做法,至此董应举的兵屯之事渐渐消退。(三)屯田成效董应举继承徐贞明、汪应蛟、左光斗的垦田思想与活动,积极主持天津山海关一带屯务,妥善安置因战乱流亡的辽民,收获甚丰。“规画数年,开田十八135万亩,积谷无算”。董应举在主持屯垦事宜的第二年即天启三年(1623年),总收获谷物粮食55000余石,旱地所收近四万石,包括高梁26481石,小麦13020136石,水田收获红白稻15000余石,变价即为5000余金。户部尚书李宗延认为131《明熹宗实录》卷36天启三年七月癸卯,第1857页。132《明熹宗实录》卷36天启三年七月癸卯,第1857-1858页。133《明熹宗实录》卷42天启三年十二月己丑,第2171页。134《明熹宗实录》卷72天启六年六月甲午,第3509页。135(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88《河渠志六·直省水利》,第2173页。136以上数字摘自《明熹宗实录》卷38、39、42。33n董应举屯垦成效显著,应该予以嘉奖,并授予更大职权以方便行事,皇帝下令137“董应举准加巡抚职衔,以重事权,其应授官秩,并兼督军务”。天启五年(1625年)六月,朝廷官员议论认为董应举屯田事务已经取得巨大成效,应当调派董应举广兴鼓铸事宜,由此董应举调任工部右侍郎负责铸钱事务,加上他提倡的兵屯之说被撤,屯垦之事也由此渐渐停息。崇祯年间,天津巡抚李继贞致力于屯田事务,据《明史·李继贞传》记载,他主持垦田颇有成效,“大兴屯田,列上经地、招佃、用水、任人、薄赋五议。138白塘、葛沽数十里间,田大熟。”但是因为终年遭遇旱灾和蝗灾,最终没能挽救明朝的灭亡。137《明熹宗实录》卷39天启三年十月己巳,第2011页。138(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248《李继贞传》,第6427页。34n第四章徐光启的治水营田活动徐光启是继元朝虞集、明朝前臣徐贞明、汪应蛟、左光斗、董应举之后积极发展西北农田水利的倡行者,与前人不同的是,他是在不被朝廷重视的情况下提出并亲身实践的,以上所述的前人都是在皇帝的支持下进行的,所以他的治水营田属于私人活动,但其贡献卓著。一、徐光启亲身实践徐光启,(1562-1633年),字子先,号玄扈,上海人,明末著名的政治家,我国古代杰出的科学家,在天文、历法、数学、农学方面贡献巨大。他素以天下发展为己任,致力于经世致用,悉心研究明后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现状,139欲为国家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光启雅负经济才,有志用世”。国家财政关乎国民生计,而处于古代封建农业社会,农业是国家发展的命脉,农业荒废导致国贫民弱。徐光启所处时代正是国贫民弱、漕运不继、北方大量土地荒弃的明后期,社会上各种矛盾频频激化,为了维护王朝统治,充实国家财赋,徐光启继承前人遗志,主张发展西北农田水利,并极力赞同徐孺东倡导的发展西北水利应以京畿之地为开端的思想。徐光启认为农业是国富兵强的根本,是生民生存生活的根本,“农为国本,140百需皆所出……农衣食所出,王政之首务也。”并提出他的“粟帛即为财富”的财富观,所以要增加国家财赋必须“务农贵粟”。因此优先发展京津农业进而推及西北的事务势在必行。为了能得到朝廷的支持和百姓的认可仿效,他于万历四十一年至天启元年(1613-1621年)曾数次到天津一带开垦耕种,“愿亲身试焉,一呈榜样以坚其141意”,并指出京东一带可垦水田是徐贞明的旧迹,他要推广传播徐贞明的学说,以激励各省垦田辟地,“京东水田之议,始于元之虞集,万历间尚宝卿徐贞明踵139(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251《徐光启传》,第6494页。140(明)徐光启撰,石声汉校注:《农政全书校注》卷三《农本·国朝重农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65-71页。141(明)徐光启撰,王重民辑校:《徐光启集》补遗《致鹿山继简一》,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第610页。35n142行之。今良涿水田,犹其遗泽也。职广其说,为各直省概行垦荒之议”。他亲自考察发现,天津和房山涞水两处荒田无数,地价低廉,有一半可垦作水田,另外之地可以种植小麦,每人一年可以收获两三石,只是没有志同道合之人与他一道买地垦田,所以他自己在天津买田耕种,引水疏渠,水田旱地并种,收143获大利。“买田天津,辟草莱而耕之,人遂有仿而行之者”“尝试于天津三年,144大获其利”。通过徐光启的家书我们可以了解到他在天津的垦田额和收获,“天津大旱,近稍得雨,有麦八百亩,若每亩收得五斗,便分二斗,有一百五六十145石麦……待秋间再收得几百石粮”,旱地种麦八百亩,如果以他提到的水田和旱地各半来计算,水田也有800亩,共垦田1600亩,收获近千石粮食,可以说真的是树立了非常好的榜样,也为他的开发京畿地区农田水利思想提供实践经验。二、京津地区发展农田水利的目的处于内忧外患、摇摇欲坠的明王朝晚期,国库空虚,人民贫弱,社会矛盾激化,徐光启出于经世致用的目的,提出发展京津乃至西北地区的农田水利,146维护王朝统治,“富国必以本业,强国必以正兵”。(一)富国国家财赋仰给东南,为了保证漕粮及时足额供给京师,以及漕粮运输途中的消耗和运脚船费,便大力搜刮东南人民,导致东南人民贫困交加,而北方人坐享其成,慵懒思想深入人心;加上明中期以来,运河时常阻滞,为了漕粮及时抵达京师,朝廷不惜耗费巨资疏浚运河,而疏浚负担又加在已经力竭的东南人民身上,但是效果甚微。徐光启在《漕河议》中大力批判漕运的弊端,“漕能147使国贫,漕能使水费,漕能使河坏”,国家财赋仰给东南,赋税和各项杂费都敛自东南人民,东南民力耗竭,国家财赋将无所取给,国贫民弱终会导致灭亡;漕运由江南通贯京师,东南耕种所获以漕运方式运往京师,北方河水用于通漕142(明)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卷490《徐文定公集三·屯田疏·垦田第一》,第5410页。143(明)徐骥:《文定公行实》,《徐光启集》附录一《传记》,第562页。144(明)徐光启撰,石声汉校注:《农政全书校注·凡例》,第2页。145(明)徐光启撰,王重民辑校:《徐光启集》卷11《书牍八》,第489页。146(明)徐光启撰,王重民辑校:《徐光启集》卷10《书牍一·复太史焦座师》,第454页。147(明)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卷491《徐文定公集四·漕河议》,第5425页。36n而不用于灌溉农田,浪费水资源,而只能收获一方粮食;疏浚黄河以通漕运,导致临近之地因黄河水泛滥被淹,治河亟待解决。所以,要增加国家财赋,必须发展北方农业,“上贵粟,民务本,尽心力而为之,则海内之地旷弗耕者,数148年之内垦辟当自倍”,以解决“近废可耕之田,远资难继之饷”的困难,使土地尽辟,人力地利尽,而财赋不竭。(二)强兵徐光启所处的时代,明王朝面临内忧外患的困境,为了保障王朝统治的根基,维护国家的安定,必须增强国力,尤其要增强军事实力,增强军事实力的关键要强兵、备边。徐光启借鉴古人周公、太公、管仲、商鞅的强兵之计,无不是以农事而起,所以他提出强国强兵的根本大计在于“务农贵粟”,农业发展,谷物增多,兵食兵饷自足,财赋也会随之充实,财赋富裕才有多余的资金用于军事发展,他提出的强兵备边七事(设险阻、整车马、备器械、选将帅、练戎卒、严节制、信赏罚)就会渐次修举,并指出汉臣晁错为巩固汉朝统治而提出的万全之计也是发展安边足用之本的农业。就如王重民在徐光启的《敷陈末议以殄凶酋疏》的注解中说,“管仲、晁错两言,实兵法家经常之论。管氏端以财149为首,财足者、余可次第举矣。”(三)变通宗禄太祖建国,分封藩王以拱卫京师,“不任以事而厚予之禄,趣欲使瓜瓞绵延,150蕃昌鸿茂,而且无披枝伤心之患而已。”太祖的愿望是好的,分封之初,宗禄极少,可是随着宗室的繁衍,宗禄耗费巨大,成为国家财政的沉重包袱,“王禄万石,八降为奉国中尉犹二百石,岂不知而二三百年之后,竭天下之力,不足151以赡哉!至于今而岁禄殆千万石,倍于岁赋,国已竭、民已惫”。而且他还统计宗室人员繁衍增殖之率,即三十年增殖一倍,每年以3.3%的比率增长,进而他提出这么巨大的财政困难要想解决,就必须变通太祖之计,让宗室成员自食其力,发展农业,“欲为百千万年之计,愚以谓非开之四民之业不可!欲其为四148(明)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卷491《徐文定公集四·处置宗禄查核边饷议》,第5423页。149(明)徐光启撰,王重民辑校:《徐光启集》卷3《练兵疏稿·敷陈末议以殄凶酋疏》,第100页。150(明)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卷491《徐文定公集四·处置宗禄查核边饷议》,第5422页。151(明)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卷491《徐文定公集四·处置宗禄查核边饷议》,第5422页。37n152民之业,愚以谓非先导之本业不可!”三、徐光启的垦田规划徐光启于京津一带治水营田的理论实践是建立在元虞集和明徐贞明农田水利思想基础上的,但他又不拘泥于他们的学说,针对徐贞明只讨论开垦水田的建议,徐光启提出北方旱地多,不但教人开水田,更重要的要教人耕种旱地,“北方之可为水田者少,可为旱田者多。公只言水田耳,而不言旱田。不知北人之153未解种旱田也。”对元虞集的招募想要得官的富人开垦的措施加以肯定,但有所发展,他提出授予的官爵只是空名,没有实权。接下来了解以下徐光启的垦田规划:(一)治水与垦田相结合154他继承前人的思想,认为垦田必须与治水相结合,“治田者,用水者也”。1.水利不修,土力不尽北方人常苦水害,不知水利,变水害为水利,必须要兴修水利,水利兴,农田用水问题即可解决,农田垦辟增多,而农田用水灌溉也可以消除水患,所以垦田与治水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其不能多生谷者,土力不尽也;土力不尽者,水利不修也。能用水,不独救旱,亦可弥旱……不独救潦,亦可弥潦……155是故水能为利,亦能为害。不善用之则为害,善用之则为利。”垦田与治水相结合,其规定的垦田标准:①原则上垦田必须开垦成水田种稻,如果地形地势与水资源条件不允许,可以开垦成旱地,以折水田之数,但必须浚沟筑渠以保障灌溉之利。②水流经之地可直接开成水田,就辟为水田种植水稻,实地若想垦辟为水田,必须开沟浍,作径畛,开沟浍所损田亩是该块水田的二十分之一以上才能算作成田,否则不能作数。③旱地开垦,必须浚沟筑渠通水灌溉,按古代井田之制,“损地愈多,其田愈沃”,规定开沟浚渠损田比率,标准比率为百分之十,低于百分之十的垦田额要打折扣,但必须在百分之二以上,“每百亩损田十亩,即准水田百亩,损田五亩,准作五十亩,损田三亩,准作三十亩,152(明)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卷491《徐文定公集四·处置宗禄查核边饷议》,第5423页。153(明)徐光启撰,石声汉校注:《农政全书校注》卷12《水利·西北水利·徐贞明西北水利议》,第308页。154(明)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卷491《徐文定公集四·漕河议》,第5435页。155(明)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卷490《徐文定公集三·屯田疏·用水第二》,第5417页。38n156损田二亩,准作二十亩,二亩以下,不准作数”。2.旱地用水之策他认为粟帛才是真正的财富,进而提出兴水利、尽地利以生谷的开垦北方农业的建议,针对北方旱田多的情况,提出旱田用水五法(用水之源、用水之流,用水之瀦,用水之委,作原作瀦以用水),只要巧妙运用此五法,尽人力、尽地利,就可以日增谷而财用不竭,“用水之术,不越五法。尽此五法,加以智157者神而明之,变而通之,田之不得水者寡矣,水之不为田用者亦寡矣。”具体的用水之法如下:(1)用水之源:水源高于田地,浚沟引水灌溉,太高的开作梯田;溪涧在田地旁,但田高水低,水流急的用龙骨翻车、龙尾车、筒车转水升入田间,水流缓的用人力、畜力、风力运转升水之器升入田间。溪涧离田地远的,水流缓的开河导引,水流急的与在田间之旁的类似;水流漫衍于平地的,设陂建闸,不时蓄泄;④用泉水灌溉,但中间有小溪涧隔断,就横跨溪涧筑槽导引;⑤平地靠泉水灌溉,泉水多直接导引,泉水少则筑池塘以蓄,待有用之时导引。(2)用水之流:①江河傍田则用龙骨翻车等升水入田,远则先疏导后升水入田;②江河水流不稳,有时多有时少,筑坝与闸以时启闭;③塘浦泾浜之类的圩田系统,灌溉只用如第①条之法;④河水漫溢田地的筑堤围之;⑤那些水流容易干涸的河道,建闸以时蓄泄;⑥江河中间的小洲渚,筑堤防水,开渠引水灌溉;⑦河流入海之地,建闸设坝蓄淡水,阻止海水倒灌。(3)用水之瀦:①积水之湖荡高于田车升之,低于田者筑堤围之;②湖荡之水有源头的,有盈有涸,建闸以时蓄泄;③湖塘水中间有小洲可以筑堤围之;④湖水太广容易为害,在上游分引。(4)用水之委;①积蓄海之潮汐带来的淡水,以时灌溉;②建闸坝阻挡海水淤泥;③半岛可成田的,有泉水流经直接导引,没有泉水的开挖池塘以蓄水。海边绿洲疏渠筑塘以作蓄水引水之用。(5)作原作瀦以用水:即凿井筑塘。①田高无水,挖掘数尺以凿井,筑池塘积蓄雨雪之水,为防止池塘蓄水干涸,可以在池底用水泥砌筑以免渗漏;②凿井无水的,建水库大量蓄雨雪水;③土地开阔但凿井无水又不能建水库的,种树取叶、取材、取药。3.垦田的保障措施治水垦田的过程中,兴修水利工程的费用要派专官去监督调解,私人能修156(明)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卷490《徐文定公集三·屯田疏·垦田第一》,第5413页。157(明)徐光启撰,石声汉校注:《农政全书校注》卷16《水利·浙江水利·玄扈先生<旱田用水疏>》,第400页。39n举的私人自费,私人不能的官私合修,务必保证官民两利又不妨碍水利工程的进行;开沟筑渠如果需经过别家田地,要协商和买其地,但不得强买强卖或者高价勒索。垦田成熟之后,要保证垦田数额与质量,提出保障措施:①不许地方豪强和官府强取豪夺或者低价勒买,余米听其自卖,官府不得干预;②垦田成熟后弃之而去的,另募人垦种,如果已经授职的,革职除名,其名下田地另募人耕种。(二)人聚而田辟垦田治水都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徐光启提出的人力资源可以分为以下5类:第一,仿效元虞集之议,招募富人欲得官者开垦,但是与虞集不同的是,徐光启提出授官授爵只是空名,没有实权,“臣所拟者:不管事,不升转,不出158征,空名而已。田在爵在,去其田,去其爵矣。即世袭又空名也”。第二,南方人稠地少,导致很多人民从事商业活动,人心不纯,而北方人稀地广,所以行均民之法,招募南人北来垦田,可以消除末富、奸富带来的弊端,可以用南人为师教北方人开水田兴水利,还可以使风俗日益淳厚,南方负担日渐纾缓。第三,招募游惰之人开垦荒田,“愚之迂计,以为方今首务莫若禁人于游惰,而159教人于生谷”。第四,授予宗室成员土地,以开辟田地的十分之一为公田,授予将军以下宗室人员,自此成为永业,以此来解决生计问题,不再发给宗禄,各府有余田的发给庶人中尉,没能分的田地的,朝廷用其几年俸禄而买田发给他们,以此让宗藩之民自营生计,减轻国家财政负担。第五,招流罪人犯为佃徒,以其力抵罪,除本身有血战功绩的可以除罪获得升转,其余人等终身不能除罪授职,为了鼓励他们垦田,徐光启提出这些人的子弟可以依据垦田和入米多寡,参加科举考试。“若将流罪人犯解赴收管,令作佃徒,以当差操摆站,即得服田食力,务本营生。以此聚人辟土,正合古人徙人民之意,亦不至牵合比拟,使罪不丽法,法不当罪矣。犯人本身除有血战功级照例升赏外,其余垦田160虽多,终身不得除罪授职。其子弟以垦田顷亩入米,考试上进者听。”158(明)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卷490《徐文定公集三·屯田疏·垦田第一》,第5410页。159(明)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卷491《徐文定公集四·处置宗禄查核边饷议》,第5423页。160(明)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卷490《徐文定公集三·屯田疏·垦田第一》,第5416页。40n四、徐光启垦田的影响徐光启于天津一带垦田治水最终因没有受到朝廷的重视而失败,令他心生161叹惋和凄凉之意,“今只手搰搰然徒有热肠,可慨!可慨!”但他总结了很多治水营田的技术方法,为京津地区农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方法支持。张芳说,徐光启“侧重于治水垦田技术的总结和探讨,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作了难能可贵的贡献。并为清代的畿辅治水营田更大规模地开展,从理论上、技术上奠定了162基础。”清雍正年间怡亲王允祥在畿辅地区治水营田,开渠筑堤,蓄泄分洪,在农田灌溉水源利用方面采用徐光启的用水五法,在雍正五年至七年的3年时间里,开垦水田多达6000多顷,这与徐光启的方法理论指导不无关系。161(明)徐光启撰,王重民辑校:《徐光启集》补遗《致鹿山继简一》,第610页。162汪家伦、张芳编著:《中国农田水利史》,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年,第446页。41n42n第五章京津农田水利活动分析以上就徐贞明、汪应蛟、左光斗、董应举、徐光启关于京津地区治水营田的主张与实践做了详细介绍与分析,他们都致力于发展京津农田水利以维护王朝统治,但最后都以失败告终,究其根本原因应当是明王朝属于封建王朝,统治者以及徐贞明等人存在历史局限性,不可能真正摆脱封建束缚,而他们主张发展农田水利,只是作为一种维护统治的手段。明后期处于衰亡阶段,按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讲,衰败的明王朝被新王朝取代是大势所趋,是客观规律,即便是再怎么高明的用来维护旧王朝的措施,都挽回不了明王朝的灭亡。但是客观来说,若他们生于盛世,或许可以有一番作为,真能实现他们所述的种种目的。他们之间算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那么就必定会有相同相似和不同之处,以下就他们的思想与活动进行比较归纳,得出相同与不同之处,以及他们之间的主张是否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为当今发展北方农业提供借鉴意义。一、徐贞明等人的共性徐贞明、汪应蛟等五位志士大力主张发展京津地区农田水利并付诸实践,是具有前后相承的关系,他们之间的相同之处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论述:(一)地域相同一方面是他们的籍贯所属地域都属于东南地区:徐贞明,江西广信府贵溪人。汪应蛟,南直隶徽州府婺源人。左光斗,南直隶安庆府桐城人。董应举,福建福州府闽县人。徐光启,上海人。他们都出身于东南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能够深切体会到压在东南人民身上沉重的赋税负担以及漕运带来的弊端,所以更容易提出积极的解决种种问题的建议,既可以缓解国家财政危机,也可以减轻东南人民的负担。另一方面,他们都倡导发展京津地区的农田水利,一是因为有前人旧迹可循,古人浚沟筑堤,引漳溉邺,宋何承矩引淀水灌溉,元代定都北京,依赖漕运与海运转输东南财赋的弊端频频出现,郭守敬、虞集等极力疏言开展京畿地区的治水营田,至正年间丞相脱脱把虞集的建议付诸实践,获得大丰收。二是京津地区属于都城直接管辖,若实践起来更容易,也更容易让人相信北方也都是膏腴沃壤。三是京津地区河流较多,引水灌溉相对容易。43n(二)目的相同一是维护国家统治,当时的明王朝处于岌岌可危的状态,内忧外患,经济危机严重威胁政治统治和军事实力。二是减少漕运,减轻东南人民的赋税负担,漕运转输消耗大,收获小,东南常常是数石之赋转输到京师只有一石之入,“若西北有一石之入,则东南省数石之输,久则蠲租之诏可下,东南民力庶几稍苏”163。三是平衡经济发展,北方人少地旷,南方稠地少,人口、土地分布不均,导致经济发展程度不同,所以要招徕南方无地的闲游之民耕种北方土地,可以成为平衡经济发展、增加国家财赋的两全其美之策。(三)结果相同虽然都把自己的主张付诸实践,但结果都以失败告终,正如冀朝鼎所说,他们致力于把京津变为第二个江南的愿望从来都未实现过,“这一系列发展海河流域的尝试,其直接的效果,都不令人很受鼓舞。从一种改进的效果看,虽然偶尔也有好收成报上来,但这种想用直隶所生产的粮食代替江南运来的漕粮,164并想无需再从南方运输谷物的希望,却从来都未实现过。”其中的原因我们可以大致从以下3方面来讲:一是皇帝身居宫中,不了解实情,听信谗言。二是贵族勋戚以及朝中大员的阻挠,害怕把东南人民的赋税负担转嫁到他们身上。三是徐贞明等人是比较有智识的,认识到社会现实并能建言献策付诸实践,可是他们的身份决定了不能真正代表小农的利益,也就不能真正得到广大小农的拥护。而冀朝鼎在对基本经济区的总结时指出,“中国半封建时期中,由地主官165僚统治者的国家机器,总是把治水活动作为政治斗争中的一种经济武器”,换句话说就是发展治水营田活动是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手段,根本目的不是为了发展农业,而是维护其基本利益。所以他们最终都失败了,只是他们的思想得到后人的赞同,清朝建国后统治者及很多开明人士继承他们于京畿地区治水营田的见解,积极倡导发展京津农业。163(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223《徐贞明传》,第5883页。164冀朝鼎著,朱诗鳌译:《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第116页。165冀朝鼎著,朱诗鳌译:《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第116页。44n二、主张与实践的比较(一)“二徐”重在宗禄问题徐贞明与徐光启与其他三位不同的是,他们二位主张以点到面的形式发展西北农业,以京畿地区为开端优先发展,因距离京师近,易得到统治者的支持,166稍有成效就会引起人民的注意和仿效,“效近而易臻,事狎而人信”。另外,他们提出发展京津地区农田水利是为了解决繁重的宗禄问题,徐贞明和徐光启都指出明后期宗禄已然成为加重国家财政危机的重要因素,太祖下令分封藩王以拱卫京师,但藩王没有实权,接受朝廷的宗禄,分封之初仅有49位,200年来宗室绵衍繁盛,实在人数已达28000多位,是分封之初的五六百倍,徐光启针对宗室繁衍的情况做一统计,得出30年增殖1倍的规律,照此推论,国家的岁赋收入都不及宗禄的一半,甚至几倍于岁赋,而大多藩王居于京师附近,所以解决宗禄问题就必须在京畿地区开垦荒弃土地,发展本业,“欲为百千万年之计,愚以谓非开之四民之业不可!欲其为四民之业,愚以谓非先导之本业不可!”167将开垦的土地分给宗室人员,使其自力更生,减轻财政负担,解决他们因宗禄不继而带来的生计问题,一举两得,如徐贞明所说“其与坐食多馁、散处失所168者相去远矣”。(二)“纳粟鬻爵”的发展虞集、徐贞明等主张开力田之科,即所谓纳粟鬻爵,徐光启与左光斗对此主张都有所创新和发展,徐光启提出募民拜爵之策授予的只是空职空名虚衔,不管事没有实权,同时还指出爵位的等级是根据垦田多寡而定,而且是田在爵在,田去爵去,世袭也是空名,除非世代实心屯垦,实质是要通过此项措施达到使人民安心耕垦尽责务本的目的。而左光斗对以纳粟拜官而开力田之科有所非议,进而提出开屯学之策,是集力田之科与兴文教、强武备于一体的良策,既可以避免纳粟鬻爵导致的官职冗滥和官员鱼龙混杂的局面出现,还可以广兴文教,储备人才,改变当时社会上趋利的奢靡之风。“恳乞议开屯学,储材积粟,166(明)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卷398《徐尚宝集·西北水利议》,第4309页。167(明)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卷491《徐文定公集四·处置宗禄查核边饷议》,第5423页。168(明)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卷398《徐尚宝集·西北水利议》,第4311页。45n169以广文教,以训武备事……可兼力田文学之实,则今日之屯学是也。”并且他指出南北之人凡是愿意占籍入学的听其前来,但是必须通过入学考试,兼通文理骑射,合格后入籍授田,造具成册以防止冒滥之风兴起,也就一定程度上解决游闲之人的生计,为落第士子另辟一条登科取士的门路,有效减轻士人对当时仕途黑暗的不满情绪。(三)两大任务并行董应举在任职经管天津至山海关屯务的时候,清兵正大肆侵略辽东南下,沈阳、辽阳、广宁一带失守,大量辽民流亡至京津一带。辽东危急,朝廷在河南、山东、山西、陕西、河北一带募兵,以抵御清兵南下、拱卫京师,可是当时的明王朝财政耗竭,已无力承担大量的兵饷。所以安置辽民与解决兵饷成为董应举在屯垦实践中必须同时进行的两大任务,也成为董应举与其他几位开展屯垦活动的不同之处。在实际行动中,董应举利用官帑买田,这无疑又加重了财政负担,其他几位有借府库银修筑水利工程的,却没有用于买田的,所以董应举经理屯务与他们相比,则逊色的多。(四)技术理论的创新徐光启自己在天津一带种植水稻、开垦旱田,属于私人屯务,他在徐贞明等人的基础上加强水田、旱地培育技术的实践总结、总结出北方旱地用水之策以及京东濒海一带盐碱地的治理,首先他明确规定开垦水田、旱地的水利工程标准,保证农田的有效灌溉。其次,他总结北方旱地的用水五策以及引水灌溉的工具(龙骨翻车、龙尾车、筒车等),在《农政全书》中专门论述灌溉器具的利用。再次,总结各种农作物的种植栽培技术。最后,提出治理盐碱化,必须要采用及时有效的水利措施,蓄泄以时,他总结天津葛沽屯兵经验,及时用水冲灌降低盐碱度,或者开垦之初盐碱度高,可以第二年再种,“天津屯兵言,碱地不害稻,得水即去,其田壮亦与新田同。但葛沽屯又言,初年碱地不宜稻,170莳下多不发,二年以后渐佳,后来更不复薄,不须上粪,尤胜不碱者。”他将前人的农书和农业有关的文献摘录加以自己的注解,以及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垦169(明)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卷495《左宫保奏疏·题为议开屯学疏》,第5482页。170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编辑:《徐光启手迹·农政全书手札·粪壅规则》,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3页。46n殖经验汇成《农政全书》,成为一部农业百科全书,为后人了解明代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三、发展京津农业措施的评价与影响徐贞明、汪应蛟、左光斗、董应举、徐光启积极主张发展京津农业并亲身实践,对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确实起到一定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意义。他们都出身于封建王朝的地主阶级,无疑会带有时代和阶级局限性,因而他们提出的措施有符合社会现实的,也有不符合发展规律的,对我们发展当代农业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一)合乎现实的有效措施与影响1.农业为本我国是农业大国,不论古代还是现代,土地和粮食都是国家存亡的根本和基础。农业是人民的衣食来源,民以食为天,每个政权的建立必须有稳定的农171业基础为保障,“农为国本,百需皆所出……农衣食所出,王政之首务也。”所以徐贞明等人提出发展京畿地区农业以增加粮食产量、维护王朝统治,是符合当时社会现实、具有历史意义的举措。当代国家仍然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每年都会发布关于“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而“三农”问题也成为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习总书记多次强调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2015年、201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就特别强调农业的重要性,强调挖掘农业生产潜力,保障粮食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对耕地和水资源坚持最严格的保护制172度和管理制度,提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的口号,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的保护政策,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到2020年的目标: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粮食产能进一步巩固提升,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农产品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显著提高。2.垦田与治水相结合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水资源,水是发展农业的根本,而我国北方地区降水分配不均匀,整体年降水量少,河流径流量小,农业灌溉用水得不到满足,所以要保证农业的生产能力,必须兴建水利工程,消除水害,提高农业灌溉用水的171(明)徐光启撰,石声汉校注:《农政全书校注》卷3《农本·国朝重农考》,第65-71页。172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47n能力。徐贞明、汪应蛟、左光斗、董应举、徐光启都提倡修举水利,浚沟筑渠,设坝建堤,引河灌溉,徐光启还专门总结用水五策和引水灌溉工具的使用技术,为明末与清代农田水利的发展提供技术理论指导。发展现代农业仍然需要水利工程的强大支撑,国家在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高度强调发展水利的意义,水利事关人类生存、社会发展和治国安邦,提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要把水利工作摆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推动水利实现跨越173式发展。”3.加强技术交流,实现均衡发展明代后期社会仍然面临人口分布不均、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徐贞明等五位积极发展京津农业的目的之一就是均衡人口布局和南北经济发展。南方人多地少,北方人少地旷,招集南方无地之民北上开垦农田,教给北方农民开垦农田修举水利的技术,增加北方土地生产能力,北方农业发展就会吸引更多的人,从而使国家人口经济得以均衡发展。还提出在选任谙识水利之人,实地勘察,兴建合适的水利工程,“选南官中能识水利者,周循勘议,某处可筑坝建闸,174某处可通渠筑堤,高则灌注,下则车汲,悉照南方开水田法”,由此可以看出他们思想的进步性,即已经注意到均衡发展和技术的重要性。发展现代农业尤其要注重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人才的培养,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建设,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在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基本形成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与资源禀赋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提高农业综合175效益。”2017年继续强调农业科技对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性,提出以科技创新推动现代化农业高质高效发展,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强化农业科技推广,完善农176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提升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水平,开发农村人力资源。”173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174《明神宗实录》卷365万历二十九年十一月丁酉,第6821页。175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176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48n(二)措施的局限性1.明后期徐贞明等人主张发展京津农业本来是为了维护统治,缓解经济危机。可是开展农田水利活动,要疏浚河道,浚沟疏渠,招募南人北来耕种以及开垦农田所需各种工具、种子等,这些无一不需要经费。农民本就贫困,国家经济瘫痪,这无疑加重政府的财政负担,就如徐贞明疏浚深州、霸州河道的役工费就19313两,修河间、任丘桥梁和道路修筑费3688两,其中要动支官府库银,这一方面加重政府财政负担和人民的负担,另一方面势必遭到很多官员的反对,徐贞明遭到御史王之栋的反对,垦田活动就此作罢。2.徐贞明、汪应蛟、左光斗、董应举、徐光启等人的主张与实践活动即便有效,可是都没能坚持下去,取得的成效皆因他们的离去而作罢,徐贞明由于北方豪势之家和官员的反对而作罢;汪应蛟因离任天津登莱处巡抚而停废;左光斗因触犯首宦魏忠贤的利益而入狱,天津屯务也就此作罢;董应举的活动因其调任工部右侍郎以及他的兵屯之说遭很多官员反对而停止;徐光启的垦田活动因得不到朝廷的支持和重视而被迫停罢。我们当代农业发展成绩较为显著,贵在国家政府的支持以及出台的相关政策措施的连续性。3.汪应蛟提出军垦民众的主张,将军兵开垦出来的一部分熟田分给农民耕种,农民赋税科则为一亩0.5石,而军兵的为一亩1.5石,是农民科则的三倍,这么重的科则军兵肯定不愿意,徐光启在评价汪应蛟的此项主张时说,“如此种177税,民必不来,则军为徒劳矣。”而且他还指出军兵子弟愿领田垦种的,可以178永为世业,徐光启则说,“谁愿领者,故宜旋举旋废。”所以汪应蛟在开展屯务时,有点不顾及军兵的利益,加重军兵的负担。4.发展农业,增加粮食产量,增加经济财富,符合农业为本的思想。北方旱地多,水田少。而一味地追求耕地与粮食生产,破坏森林植被,加重水患灾害。京畿地区北部燕山、西部太行山一带的森林植被被大肆砍伐,山麓冲积平原的草木植被遭到铲除以变为耕地,“西部靠近太行山的涿鹿、蔚县、涞源、易县、满城、阜平、曲阳、行唐、元氏、赞皇等县,则频设山场,任人采伐。从179永乐、宣德以后的百几十年间,太行山区的森林已遭到毁灭性破坏”,导致黄177(明)徐光启撰,石声汉校注:《农政全书校注》卷八《农事·开垦上》,191页。178(明)徐光启撰,石声汉校注:《农政全书校注》卷八《农事·开垦上》,192页。179李心纯:《从生态系统的角度透视明代的流民现象—以黄河中下游流域的山西、河北为中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年第3期,第147页。49n河中上游生态环境恶化,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河水携带大量泥沙导致下游河流与支流决堤酿成水患,滹沱河的许多支流发源于此,所以一遇夏秋骤雨冲刷,滹沱河的含沙量剧增,水患灾害严重,如万历时都御史苏瓒说“畿辅为患之水莫如卢沟、滹沱二河”50n结语农业是国家的根本。明成祖迁都北京,政治中心北移,经济重心仍在江南地区。明朝建国,北方农业经济有所发展,但依然不足以供给京师及北境边饷所需,因而南粮北运成为补给京师军需的重要来源。因此漕运的畅通与否关乎国家王朝命运,这无疑加重了江南人民的赋税负担。可是明中期以后,运河阻滞,漕粮运输不继,京师军需补给不足,江南地区人多地少、赋税繁重,而北方尤其京师近郊的农田几近荒芜,国家统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政治腐败、国库空虚、漕运困难、补给不足、宗禄靡费、军费不支,政治、经济、社会危机重重,面对当时社会现实,徐贞明等有识之士提出发展京畿农田水利事业,指出发展京津农业要垦田与治水相结合,以实现维护政治稳定,保障粮食生产,维持王朝所需,保障经济平衡发展,维护社会治安,消弭社会动乱为目的。徐贞明等人主张发展津农田水利事业是基于当地的有利条件:一是有利的地理位置,节省粮运成本;二是有利的自然水源条件和气候条件,水热同时,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三是先前的历史经验可供遵循与借鉴。徐贞明从政治、经济、社会、军事、文化五个方面论述开水田的必要性,并指出垦田与治水相结合,多方招集人力多方式垦田。汪应蛟采用闽浙筑堤捍水之法治理盐碱,还提出军垦民种的方法广兴天津农田水利。左光斗提出屯田水利的“三因十四议”及屯学之议,成为天津屯田水利的新见解。董应举用水陆官兵兴屯,却遭大臣反对,成效不大。徐光启的治水营田见解最为进步,认为北方之地可为水田者少,可为旱田者多,应注重旱地的开发与发展,并进一步总结北方农业发展的理论技术与方法实践,为清王朝甚至以后北方农业的发展提供借鉴。51n参考文献一、古籍[1](宋)司马光撰,(元)胡三省注:《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2](元)脱脱等撰:《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3](明)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4](明)刘侗、于亦正著:《帝京景物略序》,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0年。[5](明)宋濂等撰:《元史》,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6](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7](明)汪应蛟:《抚畿奏疏》,续修四库全书第480册《史部·诏令奏议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8](明)徐光启撰,石汉生校注:《农政全书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9](明)徐光启撰,王重民辑校:《徐光启集》,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10]《明实录》,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上海:上海书店,1962年。[11](明)王圻撰:《续文献通考》,北京:现代出版社,1986年。[12](明)左光斗:《左忠毅公集》,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34册《集部·别集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3]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编辑:《徐光启手迹·农政全书手札·粪壅规则》,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14](清)吴邦庆辑,许道龄校:《畿辅河道水利丛书》,北京农业出版社,1964年。[15](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16](清)郑燮撰,沈仲九标点:《明通鉴》,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二、今人著作[1]陈高佣等编:《中国历代天灾人祸表》,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年。[2]冀朝鼎著,朱诗鳌译:《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3]汪家伦、张芳编著:《中国农田水利史》,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年。[4]张民服:《明清经济史探研》,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年。52n三、期刊文章[1]陈洁:《汪应蛟的屯田实践及其对明清天津农业的影响》,《农业考古》2013年第3期。[2]董恺忱:《明清两代的“畿辅水利”》,《北京农业大学学报》,1980年第8期。[3]葛文玲:《徐贞明<潞水客谈>研究—部值得关注的明代西北水利著作》,《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7年7月第4期。[4]葛文玲、许殿才:《西北水利建设的思想与方略——徐贞明<潞水客谈>在中国水利史上的地位及影响》,《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8月。[5]郭蕴静:《明万历年间天津屯政的勃兴》,《天津社会科学》1986年第5期。[6]何伟福:《<明实录>所见天津及附近地区水利营田探析》,《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7]金麾、董源:《环北京地区生态环境与生态灾害历史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9月第6卷第3期。[8]李鹏飞:《汪应蛟天津军屯研究》,《农业考古》2014年第6期。[9]李鹏飞:《董应举天津兵屯研究》,《农业考古》2015年第3期。[10]李晓娥:《徐贞明西北兴修水利和垦荒思想初探》,《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96年6月第14卷第2期。[11]李心纯:《从生态系统的角度透视明代的流民现象—以黄河中下游流域的山西、河北为中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年第3期。[12]李增高、李朝盈:《明代徐贞明与京畿地区的水利及稻作史话》,《北京农学院学报》2000年10月第15卷第4期。[13]缪启愉:《试论徐光启的治水营田见解》,《中国农史》1983年第3期。[14]王培华:《元明清时期的“西北水利议》,《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6期。[15]王培华:《元明清时期西北水利的理论与实践》,《学习与探索》2002年第2期。[16]王永厚:《明代京畿地区治水营田的一次实践--徐贞明及其<潞水客谈>》,《中国农史》,1993年第12卷第3期。[17]杨发鹏、张钰:《元明清时期西北水利建设思想探微——以徐贞明<潞水客谈>为中心》,《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年3月第23卷第3期。[18]于德源:《北京历史上的农田水利和水稻种植》,《中国农史》1984年第2期。[19]张芳:《明清畿辅地区水稻种植的发展及其制约因素》,《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1期。[20]张芳:《徐光启的水利思想》,《古今农业》2004年第4期。53n[21]张民服:《明前期中原经济发展探析》,《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3月第31卷第2期。[22]朱宗宙、张:《徐光启社会经济思想试探》,《扬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1期。四、学位论文[1]刘慧杰:《明代北直隶地区土地垦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郑州大学历史学院,2014年。[2]张顺周:《明代华北平原地区农业试探》(硕士学位论文),郑州大学历史学院,2003年。[3]赵潞:《明代农本思想究要》(博士学位论文),云南大学人文学院,2013年。[4]赵玉田:《灾荒、生态环境与明代北方社会经济开发》(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54n个人简历一个人简历时中华,女,1991年10月生,河南省滑县人。2014年6月毕业于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获历史学学士学位。2015年9月至2018年6月在郑州大学专门史专业攻读中国史硕士学位。二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浅论徐光启的财富观》,《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经济与社会理论研究)》第16卷第1期,2017年3月。55n致谢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三年的研究生生活就要接近尾声了。回首三年时光,有许多难忘的点点滴滴和美好的回忆,同时也经历了很多困难与挫折,通过这些经历,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也成熟了不少。三年时间,听起来感觉很长,但真正置身其中,又感觉真的好短暂。即将离开七年的母校,还有点舍不得,可是终归要毕业离开校园。在这毕业之际,我要向很多人表达我的感谢。首先,最要感谢的就是我最敬爱的导师——张民服教授,感谢他在学习和生活中给予的指引与帮助。张老师学识渊博,在学术上有很大的成就。我的毕业论文处处都凝结着张老师的心血与汗水,从论文选题、开题、撰写、中期考核到定稿,这一路走来,每一步都离不开老师的谆谆教诲和悉心关怀。在此我衷心地感谢张老师,说一声“张老师,您辛苦了!”其次,我要感谢我们专业的各位老师。感谢吴志远老师在学习和生活上的帮助,他给我们讲授了许多前沿的学术问题,对我论文的撰写提供了很大帮助。感谢安国楼教授的授课,让我在写论文的时候能更好地运用史料。感谢李莎老师的鼓励,感谢她在开题以及中期考核给出的建议,让我的论文才能顺利完成。再次,感谢研究生三年给我们授课的各位老师,你们的专业知识让我获益匪浅。感谢院里的各位领导对研究生的大力支持。再次,感谢同窗好友的帮助与支持,感谢专业其他六位美女的支持,感谢师兄师弟师妹们的帮助,尤其感谢我的室友巧玲对我的帮助与宽容,感谢你帮我做过的每一件事,真的很珍惜和你在一起的时光。另外,我应该好好感谢我的父母和家人对我的支持,感谢父母对我二十多年来的养育之恩,感谢他们在我困难迷茫中之际对我的鼓励、支持与帮助,我一定会继续努力尽早回报你们的恩情。最后,我要感谢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参与答辩的各位专家老师,谢谢你们!还要感谢论文参考文献的各位作者,谢谢你们的成就。时中华2018年5月56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