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模件体系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传统模件体系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传统模件体系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探析摘要:本文以某精品酒店大堂为例,阐述了传统“模件体系”的构建及其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Abstract:Thethesiselaboratestheconstructionofthetraditionalmodulesystem,andtheapplicationininteriordesignthroughthestudyofaboutiquehotellobby.关键词:模件体系构建室内设计精品酒店KeyWords:Modulesystem;Construction;Interiordesign;Boutiquehotel一、概述模件体系通常是指以标准化的零件组装物品的生产体系。大量预制的模件,以不同的组合方式迅速装配在一起,从而创造出变化无穷的单元。模件的使用在我国古代极为频繁,文字,青铜器,兵马俑,瓷器,印刷,建筑等等都离不开模件体系的应用。1.1汉字图1:汉字的构成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从殷商后期的甲骨文到现行的楷书、行书,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汉字结构经过不断地简化、抽象,日趋规范,并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构成体系。正如雷德候在《万物》中所阐述的那样:汉字的最小构成元素是笔画,包括横(一)、竖(丨)、撇(丿)、点(丶)、捺(١)、折(乛)等几类。笔画按照不同的组合方式构成简单的汉字。这些汉字不仅作为独立的字使用,同时又n充当着其他汉字的构成部件——偏旁。这些偏旁反复出现,在满足汉字结构、意义、美观等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其他笔画部件构成众多新的汉字。在汉字体系的整个构建过程中,偏旁发挥了模件的作用,一个偏旁就是一个模件,所有的偏旁共同构成了汉字的模件体系。(如图1)模件体系的应用是汉字系统优于西方拼音语系的关键。单体模件(偏旁)的独立性增强了汉字构成的灵活性和表意性;模件的可替代性也决定了汉字演变的规律性,使汉字一直在发展,却始终保持紧密的相关性,从未中断;模件组合方式的多样性成全了汉字的巨大规模,并可根据需要,不断构成新字来完善汉字系统。图2传统建筑从梁柱—间-建筑-院落图片来源:《中国建筑美学》1.2传统木建筑n中国传统建筑是模件体系的又一例证。中国传统建筑不论宫殿,堂,亭,台,楼,阁,榭,轩,斋,廊都以间为单位,由梁、柱、枋、檩、斗栱等构件通过榫卯结构组装而成。每一个构件本身由有数种更小的部件组成,如斗栱就是由斗,栱等部件层层出跳而成。(图2,3,4)但建筑不同于汉字,从梁柱等构件到整体建筑,其规模,样式都受到严格控制,其尺度,材质,装饰都需要符合其等级要n图3:梁柱斗栱的组合图片来源:《中国建筑史》图3:传统建筑形式图片来源:《中国建筑美学》求。在宋《营造法式》和《清工部则例》中都详述了相关规定。n图5隔扇图片来源:《中国建筑史》例如清代建筑采用“斗口”和“檐柱径”为模数。带斗拱的宫殿式建筑,以斗口为基本模数,其他各个构件的尺寸都是她的倍数。如柱径、柱高,开间进深等。清代官方将大式建筑用材标准划分为十一个等级,即6寸,5.5寸,5寸,4.5寸……1寸,成为十一等材,这十一个等级直接反映在建筑物上就是斗口的十一种尺寸。用材等级的大小决定着建筑物各构件和整体尺寸的大小。(图4)n图4,清代斗口尺寸图片来源:《中国建筑史》除上述大木作外,模件体系的应用亦体现在传统建筑的小木作上。门窗、隔扇、天花等传统小木作都是由各类模件组合而成。如传统隔扇由边框、格心、裙板和绦环板几种构件组合而成(图5)。这些构件占据特定的位置和独立的功能。其中格心作为隔扇的视觉中心,图形种类繁多,冰裂纹、万字纹、套方锦、海棠纹、如意纹以及菱格纹等等,另有嵌以小块木雕,石榴、图小木作隔扇图片来源:《中国建筑美学》桃、蝙蝠、鸟雀等作为点缀。尽管格心图案千变万化,但都是由数量有限的几种构件组合而成。一个构件就是一个模件,这些模件根据不同图案的构成法则,通过旋转,搭接而形成格心的模件体系。如图风车锦地格心,复杂六边形和三角形交织的风车图案。其构成模件为3种尺寸的木棂条,分别是50mm,100mm,25√3mm。(图6)中国建图6格心图案n筑的模数制和定型化,是中国建筑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尤其唐宋以后,各种木构件的式样的定型化,可以在不同的地点加工各种木构件,然后再组合拼装,加快了施工速度。这也是欧洲古代教堂往往要花费百余年才能建成,而中国明代北京宫殿等大规模建筑群,从备料到竣工只需要十几年的原因,是模件体系优势的集中体现。二、模件体系的本质模件体系究竟是什么呢?其实无论是汉字还是传统建筑,都只是模件体系的一种形式。模件体系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产生的,由若干个特殊的构件组合而成的科学营造体系。模件体系经过几千年生产实践,高度系统化,逐渐形成自身的特点。图7传统建筑模件的独立性图片来源:《中国建筑史》2.1模件体系的特点2.1.1模件的独立性独立性是模件的首要特征,是模件体系构建的前提。独立性主要表现在形式和功能两个方面。模件体系由多个模件组合而成,彼此保持独立的形式和功能才能完成多种类型的组合。正如汉字偏旁具有独立的形式和含义,不会因为偏旁位置的变化而产生变化。“木”以其独特的形式出现,涵盖着树木的意思,不论其位置在左边“林”,上边“李”,还是下边“栗”,“木”都是一个独立的部分。(图1)而在成熟的中国传统建筑中,梁、柱、枋、檩、斗栱等木构件都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形态和功能。梁、枋、檩水平承重构件,柱垂直承重,斗拱则承担挑檐的荷载。他们彼此独立,大大方便了构件的制造和施工。建筑模件的独立性是当今古建保护中,古建筑拆开编号,搬迁到合适的位置重新组合实行的重要前提。(图7)2.1.2模件的重复性模件的重复是模件体系构件的手段,是其区别于其他的部件,成为独立整体的起因。不断重复给人们造成连续的刺激,逐渐形成条件反射,这些部件被默认为一个整体——n模件。模件的重复性归根结底是功能的需要。模件所处的部位虽然不同,但功能相同,必然就要求样式具有同一性,而外观显示就是模件的重复。例如忆、忙、忏、忾、忧、忱、怄、怃、怆、忴、忬、怅、快、忮、怇、忤、怀要表示某种情绪,都包含了偏旁“忄”。这也是部首查字法诞生的原理。在传统建筑中,几乎没有一个模件是单一的,成组出现的柱子、梁架随着间数的增加不断地重复着,而源于榫卯结构的重复就更是数不胜数。模件的重复性决定了模件体系功能上的高效性,同时强化了其形式的节奏与韵律感,以及审美的同一性和整体性。2.1.3模件的置换性模件的置换型是指在一个模件体系中,一个模件单体可以被另一个所置换,进而形成一个新的体系。该新体系既可以是形式上的新体系,亦可以是功能上的新体系。汉字“语”将偏旁“讠”置换成“忄”变成一个新的汉字“悟”,汉字含义发生变化,功能上的新体系。而传统建筑维修,都会将残坏构建取下,换成新的,并不影响原来建筑使用,正是模件置换性的体现,也是现代旧房改造的原理之一。模件的置换性增加了模件体系的构建的灵活性和修复更新的可能性。2.1.4模件的预制性模件的预制性是指在模件单体独立于模件体系提前完成的,不受体系构建的限制。汉字拥有众多偏旁,他们先于要构建的汉字而存在。如果再创造新的汉字,只需要从中选取适合的偏旁进行组合即可。正如传统建筑中的柱子、梁、斗栱都是根据拟建建筑的规模等级预先在木工厂完成,然后运到现场组装。预制模件的大量使用提高了工作效率,是我国古代建筑、工艺快速发展的基础。(图8)n图8传统建筑施工2.1.5模件的组合性模件的组合性是指模件单体可以根据某种原则组建成一个有机整体。模件组合是模件体系构建的最终目标,是各类模件特性、功能的集中体现。通过合理的组合,各个模件彼此联系,相互作用,形成新的功能体系——模件体系。简而言之,模件体系就是以母题为起点,经过不断的变形,推演,优化,得到模件单元,进而组合形成一个整体的过程。2.2模件体系在现代设计中的意义中国古代没有“设计师”这个行业,日常生产生活中的设计活动都是由文人和工匠们一起完成的。几千年来,文人们借助工匠们的技艺表达自身的情感。而工匠们在生产活动中不断总结经验,传承,推广其技术,逐渐形成这种契合中国人思维习惯的创造模式——模件体系。模件体系潜藏在中国造物活动的许多领域,潜移默化地指导着各类造物活动的顺利进行,为传统建筑、园林、家具、工艺品等大量制造做出了重大贡献。n然而随着西方现代设计进入中国,中国拥有了现代意义的设计专业。现代设计起源于工业化大生产,简洁的外观与理性的内核构成了现代主义设计的美学特征。而模件体系作为中国文化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但是其可复制性,预制性等批量化生产的特质也正满足了工业化大生产的需求。模件体系以传统哲学、审美、经济等中国文化为依托,具有众多独特的优势。不仅能够自然的获得符合现代社会的审美的形象,而且通过形式推演、抽象、提炼为艺术形象的解读增添更多的联想空间。且模件体系经过几千年的实践发展,更贴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对于传统文脉的传承也更自然。如果能将传统模件体系有机地融入到现代设计体系当中,中西合璧,或许能为中国设计开创一条新的道路,是值得努力与期待的。三、模件体系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将模件体系以明确的设计理念应用到室内设计中是模件体系的一个重要尝试。本文以酒店设计为案例试图阐述模件体系在室内设计中的可行性。酒店设计作为室内设计的一个大类,不仅要满足基本功能,还有拥有舒适优美的环境,满足客人的生理心理需求,更重要的是要一定的文化底蕴,树立自身的特色,提高竞争力。那么模件体系是如何构建的?3.1母题的选取母题是模件体系构建的基础,决定着整个项目的文化理念和形态特征。母题的选取没有严格的限定,可以是生活中的任何事物:一个图形,一种形态,一个事件,甚至一种氛围。但是也不能随心所欲,应建立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之上。综合考虑项目地理位置,建筑现状,文化背景,设计目标,权衡各种利弊后做出选择。在此过程中,设计师主观感觉,对母题的理解以及自身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2模件元素的提取模件元素的提取包括两个步骤,母题特征的分析和变形演绎。母题确定后,对其进行形态特征的分析,演绎,提取一些简单二维形式,即模件元素。这类变形没有特定的原则,可以是建立在传统的形式构成的基础上的对称,均衡,重复,相似,放射,聚集,特意,节奏,韵律,简化,繁复,分解,重组等等;也可以是自由随意的演变。所以这一阶段存在着一定的主观性和偶然性。3.3模件体系的构建图9地形分析在上述变形演绎的基础上,需要对模件元素做进一步的发展,从二维延展到三维,进而构成各种空间单体。各种单体空间再进行组合,产生更多的空间组合形式,与功能整合,完成模件体系的构建。n四、案例分析4.1母题选取本案例酒店坐落在苏州金鸡湖畔,公共区与客房区相互交错连接。颇似旋转咬合的卍字纹隔扇图案。卍纹隔扇格心几种预制的木棂条搭接拼成连绵不断的卍字纹,传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此外,卍字纹也常见于服饰、瓷器、建筑,家具等,深受人们的喜爱。所以,选取卍字花格作为本酒店案例模件体系的母题。(图9)4.2模件元素的提取4.2.1母题特征分析⑴卍是个非封闭的开敞图形(图10)⑵4个等距L形逆时针旋转而成,8个90度直角(图11)图114个90度L形逆时针旋转图10卍非封闭的图形⑶中心对称图形(图12)⑷卍与边界正方形形成4个正方形负空间(图13)图15卍的演绎图14卍的搭接关系分析图12卍中心对称图形图134个正方形负空间⑸三种方式的90度交角搭接成丁字、十字、转角(图14)⑹直角顶点在一条直线上4.2.2母题的变形演绎n图16卍的旋转演绎⑴卍变形为更复杂的卍(图15)⑵卍的旋转,选取30、45、60等不同角度分别进行左旋和右旋(图16)⑶卍的整体位移,以卍中心为基点,分别从左上移到右下。(图17)图18卍分解位移⑷卍分解位移(图18)图17卍的整体位移演绎⑸卍分割,垂直分割,对角线分割图19卍的分割⑹卍整体拉伸(图19)n图20L形组合方式4.3模件单体的形成经以上分析,结合酒店建筑空间的特征,本方案选取了多角度的L形为模件元素,L是卍的一个部分。进而对L进行三维演变,通过一定的穿插,咬合,拼接,进而形成一系列实体空间,而这些新的空间形式构成了本酒店功能的承载体——盒子,即是酒店设计体系里的模件单体。(图20,21)4.4.模件单体与功能的结合本案例的酒店大堂集合了酒店的入口,流通区,前台,休息区,大堂吧等功能空间。模件体系的引入把复杂的大堂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空间,每个空间都是一个独立的模件单体。反扣的Ln形木构架沿着屋顶转折连到地面,形成一个通透的盒子——单体空间A,满足酒店大堂流通区的功能所需要的空间特征;转而图21母题演绎三维空间连接后面的休息区,并巧妙地利用背后天井形成的内凹构成单体空间B,结合两侧玻璃,虚实相间衬托木构的L形态。同时外围工字形天井亦很好的契合了L形及卍的直角转折。大堂吧作为酒店大堂的另一个焦点空间,通过两个独立的L形的木构拼接,以一个盒子的形态构成单体C。前台接待区以L形前台,横穿玻璃直接连接右侧天井的L形木隔断,和木屏风相互围合共同围构成通透的单体D。几个功能相对独立又彼此紧密衔接的单体空间ABCD彼此交错,衔接;在满足各自功能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交通,人流,防火等原则,构成整个大堂空间。(图16)图22大堂吧大堂顶部L模件构形分析图(图片提供:苏州金螳螂装饰王琼事务所)对于每个单体空间而言,又可以分解成更小的元素。其中空间的围合元素和陈设是单体空间的构成重点。对于天花、地面及围合部分的形态,则可以充分采用母题演变过程中的各种形态,进而产生新的形体。例如小空间墙体充分利用卍字纹的组合形成的几句中国传统图案美的万字不断花格;若跟正方形拼凑的天花造型等等,处处显示着酒店的卓越文化追求。他们通过不同的形态,材质,色彩各种元素来表现模件思想。n图23L形灯具图片来源:苏州金螳螂装饰王琼事务此外,陈设亦是发挥模件体系优势的重点部分。家具陈设自由度较高,没有空间限制大,可以根据具体的使用要求创造新颖的造型。本方案中就充分利用了模件体系的规则,将L形融入到各类灯具,桌椅,工艺品设计中,恰到好处的统一了酒店的设计元素。模件体系不是简单的元素堆叠,是同一个母题的繁衍,从母题元素卍到L型,从各类变体到三维实体,从单体盒子到大堂空间,处处体现着L转折的身影,通过一次次的变形、组合而形成的多层次序列。然而在模件构建的整个过程中,形态构成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模件体系过分追求形式,功能仍旧是一个空间存在的基础,模件的合理利用必须以满足功能要求为前提。酒店大堂模型图五、结语模件体系虽然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之久,但却一直停留在一种匠意的层面上。就像中国传统文化中其他技艺一样,只是作为一种经验和现象而存在。传统模件化生产缺乏推导演绎等抽象化的过程,呈现为一种固化的样式、甚至规范。如何将传统模件化生产上升到主动设计,并融入到现代设计中,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希望本文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使传统模件体系的应用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为中国设计理论引入一些新的理念。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