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西方设计风格对青岛建筑与室内设计的影响研究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近代中西方设计风格对青岛建筑与室内设计的影响研究

万方数据学校代码:10225学号:S13567学位论文近代中西方设计风格对青岛建筑与室内设计的指导教师姓名:申请学位级别:论文提交日期:授予学位单位:影响研究王敏刘亚兰硕士2013年4月东北林业大学学科专业:设计艺术学论文答辩日期:2013年6月授予学位日期:2013年6月答辩委员会主席:翟松桥论文评阅人:圣:『厶杉素大学n㈣㈣Jllll㈣IIIliIlilIlll万方数据Y2721943UniversityCode:10225RegisterCode:S13567DissertationfortheDegreeofMasterStudyofwesterndesignstyleinfluenceonQingdao’SarchitectureandinteriordesigninmodemtimesCandidate:Supervisor:AssociateSupervisor:AcademicDegreeAppliedfor:Speciality:DateofOralExamination:University:WangrainProf.YalanLiuMasterDegreeStudyofDesignandArtJune,2013NortheastForestryUniversityn万方数据摘要青岛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座具有特殊意义的城市,体现这一特殊意义的不仅仅是青岛的殖民地历史,而是历史的见证者一一曾经的建筑,建筑包含了建筑本身与室内空间,引领建筑与室内风格的是近代的设计思潮和时代背景,相对于其他的设计潮流,德国占领的17年曾经给青岛的城市建筑和室内设计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德租青岛签订期限为99年,对此,德国在这里进行了颠覆传统的城市规划建设,在这过程中,流行在西方国家的各种建筑与室内风格被移植到这里,尤其是德国,对中国的传统文化造成了强烈的冲击,使中国传统建筑与室内文化的改变。以青岛民居为例进行分析,其中德式建筑与室内中传入青岛的风格主要有复古思潮、折衷风格和青年风格,以德式经典建筑为案例进行剖析。最后,在孔孟文化底蕴深厚的青岛,中国传统文化以蔓延之势悄悄渗入,使青岛的德式建筑与室内设计融入了中式文化,使其风格发生了又一次细微的转变,通过分析建筑与室内中的细部结构,发现青岛建筑与室内设计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之处。德国占领之后的青岛经历了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和两次日占时期,但其建筑与室内设计特点都选择延续德式建筑特点,使青岛拥有了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独特景象。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民族文化的渗透,青岛已经将这里的欧式风格发展演变,使其“中国化”,在保护旧时德式经典建筑的同时为设计师提供学习和借鉴的典范,从中吸取优秀文化,避免现代建筑与室内设计的千篇一律,构建地区特色建筑与室内景观,将室内设计与建筑同步,构成优秀中西文化的珠联璧合。关键词青岛德式建筑中西文化设计风格融合n万方数据AbstractQingdaoisacityofspecialsignificanceinmodemhistoryofChina.Itisnotonlybecauseofitscolonialhistory,butalsobecauseofitsconstruction,whichincludethebuildingsthenlselvesa11dtheinteriorspace.Architectureandinteriorstyleareledbymodemdesignthoughtandhistoricalbackground.Comparedtootherdesigntrends,whatwasleftinthe17yearsoftheGrermanoccupationofQingdaoissplendid.GermanvRentQingdaoforaperiodof99years,andtheysubvertedthetraditionalurbanplanningandconstruction.Duringwhich,avarietyofarchitectureandinteriorstylespopular111Westemcountries.particularlyGermany,wereintroducedtohere.AstrongimpactWaScallsed,resultinginagreatchangeintraditionalChinesearchitectureandinteriorculture.DwellingsinQingdaoweretakenastheexamples'’tobeintroducedinthiscity,suchas,retrotrend,analyzedinthispaper.Whileforthemainstyleseclecticstyleandyouthstyle,wetooktheclassicgermanyarchitectureasthecasestudy.Butnotafteralongtime,therichchinesetraditionalcultureConfuciusandMenciusinQingdaospreadedagainquietlybutfirmly.TheGerman-stvlearchitectureandinteriordesignbegantoblendintoChineseculture,andchangedsubtly.Throu出analyzingthedetailsofthebuildings,wefoundtheuniquenessinthefo砌atlonotQingdaoarchitectureandinteriordesign.AfcertheGe珊anoccupation,QingdaohasexperiencedthereignoftheNationalGovenlⅡ嵋ntandothertwiceoccupationbyJapan.ButitsarchitectureandinteriordemgnfeaturesstayedthesamewiththeGerman,whichbringQingdaothepaintingofredroots,greentrees,blueseaandwhiteclouds.Withthedevelopingofglobalizationandpermeatingotthenationalculture,theEuropean-styleinQingdaohasbeensinicized.PreservationfortheoldGernlanclassicconstructionprovidesdesignerswithexamplestheycanlearnfromtoavoidthemonotonyofmodemarchitectureandinteriordesign,andtobuildregionalspecialties·A1lma11.whatwetriedtorealizewasthesynchronizationofinteriordesignandarchitecture,andaneXcellentChineseandWesterncultureintegration.KeywordsQingdao,GermanArchitecture;ChineseandWesternCulture;Designstyle;Integration.II.n万方数据目录摘要⋯⋯⋯⋯⋯⋯⋯⋯⋯⋯⋯⋯⋯⋯⋯⋯⋯⋯⋯⋯⋯⋯⋯⋯⋯⋯⋯⋯⋯⋯⋯⋯⋯⋯⋯⋯⋯⋯⋯⋯⋯⋯⋯⋯⋯..IAbstract⋯⋯⋯⋯⋯.⋯⋯⋯⋯⋯⋯⋯⋯⋯⋯⋯⋯⋯⋯⋯⋯⋯⋯⋯⋯⋯⋯⋯⋯⋯.⋯.⋯⋯⋯⋯⋯⋯⋯⋯⋯⋯⋯lIl;Iji乏⋯⋯⋯.⋯⋯⋯⋯⋯⋯⋯⋯⋯⋯⋯⋯.⋯⋯⋯⋯⋯⋯⋯⋯⋯⋯⋯⋯⋯⋯⋯⋯⋯.⋯⋯⋯⋯⋯⋯⋯⋯⋯⋯⋯..1lI1绪论⋯⋯⋯⋯⋯⋯.⋯⋯.⋯⋯⋯⋯⋯⋯⋯⋯⋯⋯⋯⋯⋯⋯⋯⋯⋯⋯⋯⋯⋯⋯⋯⋯⋯⋯⋯⋯⋯⋯⋯⋯⋯⋯⋯..11.1课题背景⋯⋯⋯⋯⋯⋯⋯⋯⋯⋯⋯⋯⋯⋯⋯⋯⋯⋯⋯⋯⋯⋯⋯⋯⋯⋯⋯⋯⋯⋯..11.2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11.2.1研究目的⋯⋯⋯⋯⋯⋯⋯⋯⋯⋯⋯⋯⋯⋯⋯⋯⋯⋯⋯⋯⋯⋯⋯⋯⋯⋯⋯⋯⋯⋯l1-2.2研究意义⋯⋯⋯⋯⋯⋯⋯⋯⋯⋯⋯⋯⋯⋯⋯⋯⋯⋯⋯⋯⋯⋯⋯⋯⋯⋯⋯⋯⋯⋯21.3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31.3.1国内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31.3.2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41.4主要内容⋯⋯⋯⋯⋯⋯⋯⋯⋯⋯⋯⋯⋯⋯⋯⋯⋯⋯⋯⋯⋯⋯⋯⋯⋯⋯⋯⋯⋯⋯..51.4.1研究的主要内容⋯⋯⋯⋯⋯⋯⋯⋯⋯⋯⋯⋯⋯⋯⋯⋯⋯⋯⋯⋯⋯⋯⋯⋯⋯⋯⋯51.4.2主要的研究方法⋯⋯⋯⋯⋯⋯⋯⋯⋯⋯⋯⋯⋯⋯⋯⋯⋯⋯⋯⋯⋯⋯⋯⋯⋯⋯⋯51.4.3技术路线⋯⋯⋯⋯⋯⋯⋯⋯⋯⋯⋯⋯⋯⋯⋯⋯⋯⋯⋯⋯⋯⋯⋯⋯⋯⋯⋯⋯⋯⋯51.4.4结构框架⋯⋯⋯⋯⋯⋯⋯⋯⋯⋯⋯⋯⋯⋯⋯⋯⋯⋯⋯⋯⋯⋯⋯⋯⋯⋯⋯⋯⋯⋯62十九世纪以来中西方艺术风格研究⋯⋯⋯⋯⋯⋯⋯⋯⋯⋯⋯⋯⋯⋯⋯⋯⋯⋯⋯⋯⋯⋯72.1德国流行的艺术风格⋯⋯⋯⋯⋯⋯⋯⋯⋯⋯⋯⋯⋯⋯⋯⋯⋯⋯⋯⋯⋯⋯⋯⋯⋯⋯72.1.1时代背景⋯⋯⋯⋯⋯⋯⋯⋯⋯⋯⋯⋯⋯⋯⋯⋯⋯⋯⋯⋯⋯⋯⋯⋯⋯⋯⋯⋯⋯⋯72.1.2风格特点⋯⋯⋯⋯⋯⋯⋯⋯⋯⋯⋯⋯⋯⋯⋯⋯⋯⋯⋯⋯⋯⋯⋯⋯⋯⋯⋯⋯⋯⋯72.2中国的设计思想与风格特点⋯⋯⋯⋯⋯⋯⋯⋯⋯⋯⋯⋯⋯⋯⋯⋯⋯⋯⋯⋯⋯⋯.102.2_1时代背景⋯⋯⋯⋯⋯⋯⋯⋯⋯⋯⋯⋯⋯⋯⋯⋯⋯⋯⋯⋯⋯⋯⋯⋯⋯⋯⋯⋯⋯.102.2.2风格特点⋯⋯⋯⋯⋯⋯⋯⋯⋯⋯⋯⋯⋯⋯⋯⋯⋯⋯⋯⋯⋯⋯⋯⋯⋯⋯⋯⋯⋯.102.2.3西方思潮冲击下的中国建筑与室内⋯⋯⋯⋯⋯⋯⋯⋯⋯⋯⋯⋯⋯⋯⋯⋯⋯⋯⋯102.3本章小结⋯⋯⋯⋯⋯⋯⋯⋯⋯⋯⋯⋯⋯⋯⋯⋯⋯⋯⋯⋯⋯⋯⋯⋯⋯⋯⋯⋯⋯⋯133青岛德式建筑与室内装饰风格⋯⋯⋯⋯⋯⋯⋯⋯⋯⋯⋯⋯⋯⋯⋯⋯⋯⋯⋯⋯⋯⋯⋯143.1复古风格⋯⋯⋯⋯⋯⋯⋯⋯⋯⋯⋯⋯⋯⋯⋯⋯⋯⋯⋯⋯⋯⋯⋯⋯⋯⋯⋯⋯⋯⋯143.1.1新文艺复兴⋯⋯⋯⋯⋯⋯⋯⋯⋯⋯⋯⋯⋯⋯⋯⋯⋯⋯⋯⋯⋯⋯⋯⋯⋯⋯⋯⋯.143.1.2新罗马风⋯⋯⋯⋯⋯⋯⋯⋯⋯⋯⋯⋯⋯⋯⋯⋯⋯⋯⋯⋯⋯⋯⋯⋯⋯⋯⋯⋯⋯.163.2青年风格⋯⋯⋯⋯⋯⋯⋯⋯⋯⋯⋯⋯⋯⋯⋯⋯⋯⋯⋯⋯⋯⋯⋯⋯⋯⋯⋯⋯⋯⋯173.3折衷主义⋯⋯⋯⋯⋯⋯⋯⋯⋯⋯⋯⋯⋯⋯⋯⋯⋯⋯⋯⋯⋯⋯⋯⋯⋯⋯⋯⋯⋯⋯223.3.1西式融合⋯⋯⋯⋯⋯⋯⋯⋯⋯⋯⋯⋯⋯⋯⋯⋯⋯⋯⋯⋯⋯⋯⋯⋯⋯⋯⋯⋯⋯.223.3.2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德式建筑与装饰⋯⋯⋯⋯⋯⋯⋯⋯⋯⋯⋯⋯⋯⋯⋯⋯⋯28n万方数据目录3.4本章小结⋯⋯⋯⋯⋯⋯⋯⋯⋯⋯⋯⋯⋯⋯⋯⋯⋯⋯⋯⋯⋯⋯⋯⋯⋯⋯⋯⋯⋯⋯374德租之后青岛近代建筑与室内设计⋯⋯⋯⋯⋯⋯⋯⋯⋯⋯⋯⋯⋯⋯⋯⋯⋯⋯⋯⋯⋯..394.1日本第一次占领青岛(1914年——1922年)⋯⋯⋯⋯⋯⋯⋯⋯⋯⋯⋯⋯⋯⋯⋯394.2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统治青岛⋯⋯⋯⋯⋯⋯⋯⋯⋯⋯⋯⋯⋯⋯⋯⋯⋯⋯⋯⋯⋯.404.3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1938年——1945年)⋯⋯⋯⋯⋯⋯⋯⋯⋯⋯⋯⋯⋯⋯⋯414.4八大关——中西方文化融合的产物⋯⋯⋯⋯⋯⋯⋯⋯⋯⋯⋯⋯⋯⋯⋯⋯⋯⋯⋯..424。5本章小结⋯⋯⋯⋯⋯⋯⋯⋯⋯⋯⋯⋯⋯⋯⋯⋯⋯⋯⋯⋯⋯⋯⋯⋯⋯⋯⋯⋯⋯⋯455青岛建筑与室内装饰发展趋势展望⋯⋯⋯⋯⋯⋯⋯⋯⋯⋯⋯⋯⋯⋯⋯⋯⋯⋯⋯⋯⋯466结论⋯⋯⋯⋯⋯⋯⋯⋯⋯⋯⋯⋯⋯⋯⋯⋯⋯⋯⋯⋯⋯⋯⋯⋯⋯⋯⋯⋯⋯⋯⋯⋯⋯⋯⋯⋯⋯⋯⋯⋯⋯⋯⋯⋯49参考文献⋯⋯⋯⋯⋯⋯⋯⋯⋯⋯⋯⋯⋯⋯⋯⋯⋯⋯⋯⋯⋯⋯⋯⋯⋯⋯⋯⋯⋯⋯⋯⋯..50附录⋯⋯⋯⋯⋯⋯⋯⋯⋯⋯⋯⋯⋯⋯⋯⋯⋯⋯⋯⋯⋯⋯⋯⋯⋯⋯⋯⋯⋯⋯⋯⋯⋯⋯⋯⋯⋯⋯⋯⋯⋯⋯⋯⋯⋯52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53蛩I[谢⋯⋯⋯⋯⋯⋯⋯⋯⋯⋯⋯⋯⋯⋯⋯⋯⋯⋯⋯⋯⋯⋯⋯⋯⋯⋯⋯⋯⋯⋯⋯⋯⋯⋯⋯..::⋯⋯⋯⋯⋯⋯⋯⋯。54n万方数据1绪论1.1课题背景近代的中国,随着列强的入侵,各通商口岸开放和租借地的形成,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西方文化和设计思想的影响下,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列强利用殖民、宗教、商贸等一系列不平等的外交手段,在中国广泛的传播着西方的建筑及其室内设计思想,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文化融合,中国传统的建筑与室内设计类型开始转变,并形成新的体系。将政治上的是非暂且搁置,以平静的心态审视西方文化时,不难发现其中仍然存在着价值,“目击者"正以不同的表现形式见证着历史文化的发展。青岛是近现代重要的海港城市,是中国东部沿海的一颗新星,19世纪之前的青岛,是一座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小渔村,在近代历史长河中,青岛经历了中国其他城市未曾经受的洗礼,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开始殖民计划,1897年2月17日,海军大臣伍尔门将德皇己决意占领胶州湾的消息通知给外交大臣马沙尔:“稗一侯时期到来,计划可立即执行”[1J以1897年的“巨野教案”为由出兵侵占青岛,并于1898年强迫清政府与其签订《中德胶澳租借条约》,开始了计划为期99年的殖民地建设,德国政府曾先对青岛地区进行详细调查并于1900年推出并实行了“对青岛总体城市规划”,1910年公布了《青岛市区扩张规划》,在对青岛进行的两次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留下了大批的德式建筑,这是一次德式建筑在青岛的大发展时期。后来的八大关别墅群仍然以欧式建筑为主体,采用了二十多个国家的建筑风格,这些建筑的存在对以后青岛建筑与室内设计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今,青岛为更多的人和国家所关注,不仅仅是因为它美丽的海滨风光、舒适宜人的气候条件、重要的现代化城市港口,更是因为这里的别具一格的建筑样式,而其中渗透的历史文化魅力深深吸引着建筑与室内设计师的频繁探访,青岛这座充满异国风情的“欧洲花园城市"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迷人的城市色调也使得青岛在近代建筑历史上独树一帜而闻名中外。现在,在多种文化的影响下,青岛已经成为融合中西文化的熔炉,在传承旧文化和接受新事物的过程中,这座城市已经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建筑与室内设计风格。1.2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1.2.1研究目的建筑与室内自人类文明出现便贯穿始终,它无处不在,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尤其是工业革命之后科技的发展,人类技术与文明的飞跃,它也处于不停的发展变化之中,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和象征符号,来源于艺术与生活,新的技术与审美观念会产生新n万方数据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的艺术流派,一种风格的演变又会带动一座城市甚至是整个国家的建筑与室内装饰艺术的变迁。“建筑的室内空间是整个建筑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成整体不可分割的部分。”圆所以,一般情况下,室内设计师从于建筑艺术。“就意味着室内设计不可避免的要和建筑艺术相联系。而且只能在建筑艺术的范围内进行研究。”【3J青岛的欧式建筑见证了这座城市百年沧桑的历史,也让这座城市获得了“万国建筑博览”【4】的美誉且闻名中外,随着岁月的积淀,这些建筑成为“青岛最具有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文化遗产之一,”[5】其建筑与室内设计也成为研究近代室内设计风格的素材。每一座建筑从整体到装饰细部无不体现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与西方设计思想交汇时期的经典流派和艺术。本次研究通过对19世纪以来中西设计思想进行总结归纳,对那一时期青岛近代建筑与室内设计思想的发展过程进行分析,总结了1897—1914年青岛地区的德式建筑与室内装饰所体现出的风格流派,深入分析代表着具体年代的单体建筑(例如康有为故居、花石楼等)中蕴含的民族文化,以小见大的观察出这一时期中国和西方所流行着的艺术流派和设计特点,寻找中西方在室内设计与建筑装饰艺术上的完美结合。研究这一时期的中西方建筑与室内设计思想的形成与中国传统设计思想和文化的融合的过程,产生这种具有地域性独特的混合风格的原因,这种独特的地域风格对以后室内设计产生何种影响。分析民国时期室内装饰设计及其对后来的影响,为以后青岛地区的现代室内设计者提供参考资料和依据。通过青岛这座殖民城市的历史反映其现代室内设计的发展方向,进一步探究近代中国在西方艺术思潮的影响下室内设计的发展趋势。1.2.2研究意义众所周知,青岛地区是欧式风格建筑的集中地,特殊的历史背景,造就了青岛城区多种风格的近代建筑,正是由于这些殖民者的入侵,使中国人民遭受屈辱,但也使青岛形成了独特的红瓦、绿树、黄墙、碧海、蓝天的独特景象。当西方文化强制输入青岛的同时,虽然带有不文明的色彩和扭曲接受的因素,但其独特的建筑风格、迷人的城市色调也使得青岛在近代建筑历史上独树一帜而闻名中外,只是“政治上的是非和感情上的义愤,妨碍人们对西方文化的价值作出冷静的科学判断”。[3]当人们摒除抵触情绪,用一种平和的态度审视西方文化,并且重新审视1898—1914年青岛的这一段历史时,同样会发现其有利因素和存在的价值,伴随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和中国人民对西方思想的抵制,青岛建筑与装饰文化经历了一个从单一有序的中国传统建筑与装饰风格到中西结合的多元化风格的发展过程。通过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西方建筑与室内装饰设计风格的梳理和把握,通过对青岛市建筑与室内装饰的实例分析,总结出贯穿那一时期建筑与装饰艺术的主流指导思想,对现代室内设计及研究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在正视历史、肯定价值的前提下,沿着中西方近代建筑与室内设计风格变化的主流趋势,预测这一地区室内艺术未来的发展方n万方数据1绪论向,对研究我国近代特殊历史环境下的室内设计具有参考价值,对青岛地区欧式建筑与室内设计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作为海滨城市的代表,研究青岛地区的建筑室内设计在现代旅游城市中的特殊地位具有重要的指引意义。1.3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1.3.1国内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中国对于青岛地区建筑与室内设计研究在本土建筑,德式建筑以及建筑的室内环境艺术、中国民国时期室内及家具特色研究,另外还涉及了中西方设计思潮、案例分析,建筑空间与室内设计,1897—1914年德国对青岛城市规划研究。梁思成先生早在建国前就提出重视对青岛近代建筑的研究,1958年,中国建筑学会编写《青岛》一书。杨冬江在2007年出版的《中国近代室内设计史》一书中以时间为轴线,以特殊城市为例证,分析中国近现代室内设计风格的演变历程,总结归纳了中西方影响下中国近代室内的发展脉络。杨冬江在《新艺术运动在近代中国室内设计的印迹》中指出近代中国室内设计的体系主要发生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体系构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传统建筑室内风格的延续,主要体现在外来影响之前的官式建筑中,“基于工官制度下的建筑内外檐装修设计呈现出强烈的程式化倾向,建筑风格影响下的家具与陈设成为体现这一时期室内风格的重要元素。”二是来自西方的艺术文化思潮的影响,随着通商口岸的开放和租界区的形成,西方先进的建筑与装饰技术的传入,给传统的中式风格强烈的冲击,且带动了中国近代建筑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张青萍在2004年博士论文“解读20世纪中国室内设计的发展”中对二十世纪中国室内设计发展进行了阶段性的划分,包括萌芽阶段(1900—1953)、停滞阶段(1953—1977)以及追赶阶段(1977—1999),对各个阶段建筑与室内设计的关系做了总结,并对其阶段性的变化进行了详细的论述。田龄2007年在“德占时期青岛社会风尚的变迁”中提到1897年德国占领青岛后,使青岛成为“传播欧洲文化的基地”和“德国成就的常设展览橱窗”,于1900和1910年对青岛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建设。由此青岛社会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革。这种变革体现在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贸易以及民众的生活方式、精神生活和价值观念,对传统文化的影响也显而易见,在大鲍岛华人社区的建筑物除了中式传统的砖木结构外,还出现了当时的新型材料,例如水泥、钢筋结构,建筑式样也多为中西合璧式。王福云在2005年发表的“青岛德式建筑及其室内环境艺术鉴析”中论述了青岛老城区德式建筑的特点和德国进行城市规划后表现的艺术特征,分析了青岛德式建筑的功能、风格、对后来建筑的影响。着重介绍几栋德占时期经典老建筑。陈雳、武云霞在2001年“青岛近代建筑原型的变异”中分析了德占时期青岛建筑的外在形式特征,建筑元素细部的变异,中西文化的影响以及典例分析。n万方数据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王福云在2005年发表的“全球化语境中的青岛德式建筑及其室内环境艺术研究”中通过分析青岛德式建筑及其环境的历史风貌特色以及对青岛城市建设的影响,着重介绍了几栋德式经典建筑,例如胶澳警察署、胶澳总督府、迎宾馆等,对这些建筑的研究主要注重在建筑与室内设计艺术上。指出研究青岛德式建筑的意义,认为这些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底蕴的建筑可成为新时代建筑与室内设计的重要参考。王福云、梁冰在“回眸百年的华丽与经典——青岛德国旧总督官邸建筑艺术叹探析”中以分析旧总督官邸中的折中主义风格作为代表。以强调其历史和文化价值为目的,着重分析了建筑存在的历史背景、文化氛围、外部装饰艺术和形态、以及建筑的内部空间构成与室内陈设艺术。1.3.2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德国为了完成其海外殖民地的计划,在19世纪末入侵青岛之前就曾对青岛地区的人文环境、地理特点、气候条件等做了十分详细的分析。在1897年侵占青岛之后于1900年推出《对青岛总体扩张规划》之后进行了一系列的大规模建设。1910年又提出《青岛市区扩张规划》。德国侵占青岛期间留下了大量的德式经典建筑,为以后建筑和室内设计的艺术研究者提供了参考。黑格尔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能够很明显的反映出某个时期设计思想的潮流。欧洲的建筑史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埃及时期,《世界室内设计史》总结了世界主要设计思潮的发展,在各国的发展状况及典型代表。15世纪以后德国建筑与室内中石材的运用技巧在哥特式风格教堂的设计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世俗建筑也多用砖石建造,17世纪中期到18世纪是德国建筑与室内装饰艺术成果丰硕的时期,也是巴洛克风格在德国的繁荣时期,古典主义流行于18世纪后半叶和19世纪,崇尚古希腊和罗马文化,古希腊罗马的柱、廊、庙宇、凯旋门、和记功柱成为效仿的榜样。1966年美国建筑师文丘里提出了建筑学中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他提出,建筑中的所有因素都是杂交的而不是纯粹的”。所以这些建筑上的特点就出现在了以后的青岛,包括建筑与装饰材料采用不同材料和构造的结合。这些用以概括融合了多种建筑风格的青岛德式建筑,同样可以用来说明青岛地区1897一一1914年问建筑艺术与设计的特点,同时也成为了后来的20世纪70和80年代后现代主义设计目标。勒.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的序言中曾经写到“建筑是时代的镜子,风格的发展变化总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社会的某种审美倾向和社会思潮”德.托尔斯腾.华纳1999年在其著作《近代青岛的规划与建设》中介绍了青岛近代德占时期的发展历史、政治和经济,从区域规划开始、逐渐扩大的市区,以及提到的市区中的基础设施与建设,从侧面表述了青岛市和青岛人生活习惯形成的背景。托尔斯腾.华纳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出版了DeutscheArChitekturinchinaArChitekturtransfer《德国建筑艺术在中国》一书,以很大的篇幅阐述了于1897——n万方数据l绪论1914年在青岛的德国建筑类型,其中包括很多珍贵的照片,是一本很有价值的学术研究资料。德国建筑学者林德(christophLind)的博士论文《中国的殖民城市青岛的建筑形态1897—19142(DiearehitektoniseheGestaltungderkolonialstadtTsingtauinchina1897—1914)深入研究青岛地区德式建筑,对建筑类型的全面性介绍达到了很高的要求。青岛档案馆先后编译和出版的外国文献《帝国主义与胶海关》《中国收回青岛档案文献汇编》《胶澳租借地经济与社会发展——1897一1914年档案史料选编》《青岛开埠17年——<胶澳发展备忘录>全译》等一批档案史料汇编,在促进青岛城市历史研究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1.4主要内容1.4.1研究的主要内容对本文所要研究课题的背景,目的,国内外研究情况以及意义作简要的阐述。介绍19世纪以来中西方艺术思想,包括历史背景、传播途径、主要风格特点和代表设计师,重点介绍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方流行的艺术风格西方思潮冲击下的中国建筑与室内,以及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潜移默化的渗透。总结1897——1914年在青岛地区形成的德式建筑与装饰风格,其中包括:复古风格、青年风格、折中主义,以典型建筑进行举例分析,分析内容包括建筑风格和室内设计特点。总结德占后近代青岛地区建筑与室内设计的演变,以八大关建筑群为例。展望未来青岛地区建筑与室内设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1。4.2主要的研究方法1.4.2.1整理归纳法利用先进的信息科技手段,查阅国内外关于近代青岛地区室内装饰方面的专著、文献和期刊杂志,完成课题研究所需要的文字资料的收集阶段;1.4.2.2调查研究法对青岛地区德式风格建筑及室内进行调查,搜集相关图片资料,为论文的撰写做好充分的现实依据。1.4.2.3比较分析法对研究过程中遇到多种理论或方法进行认真的比较分析,比较西方近代室内装饰与中国传统室内装饰的不同之处。1.4.3技术路线收集文献初步分析研究—◆现场调查研究—◆进行理论分析—斗得出研究结论.展望n万方数据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4.4结构框架中西方近代建筑与室内设计风格概述19世纪以来中西方建筑与室内设计风格的传播厂————L——]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流行的艺术风格中国传统建筑与装饰文化厂———————]Jr◆历史背景l风格特点历史背景中国传统建筑与装饰艺术西方思潮冲击下的中国建筑与室内(里院、劈柴院)1897——1914年在青岛形成的德式建筑与装饰风格厂——]}_复古风格青年风格折衷主义青瓦ii磊习i■磊磊i忘忑㈣32,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德式建筑与装饰(德华银行、府邸、康有为故居)德租之后近代青岛建筑与室内装饰设计厂——————七——————]日本第一次占领青岛八大关一中西方文化融合的产物展望青岛地区未来建筑与室内装饰特点日本第二次占领青岛n万方数据2十九世纪以来中西方艺术风格研究2十九世纪以来中西方艺术风格研究2.1德国流行的艺术风格2.1.1时代背景准确地说,西方建筑与室内设计文化是由古埃及开始的,虽然那时离先进的科学技术还很遥远,研究室内设计也没有完整的室内遗存,更加不知道其设计师是谁,我们只能从许多遗物中获取内部空间的概念。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西方文化艺术风格种类繁多,经历了古典文明时期、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以及巴洛克与洛可可风格之后,不难看出在发展的各个阶段都表现出了突出的特点,原因是建筑的发展一般被认为与当时的统治者、理论家、哲学家和设计史有密切的关系。重视个人作用成为后来设计史进步的重要方面,随后的发展中逐渐出现了具有时代代表性的设计师和作品。到19世纪,西方的艺术风格在不断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仍然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和历史价值。19世纪蕴含了许多人类有史以来的、前瞻性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工业化的到来,致使现代生活开始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设计界,同样由于科技时代的到来而使得各地区文化传播,逐渐由以前的单一式到后来在深度和广度上的跳跃式发展趋势,同一个国家或地区有可能同时出现几种不同的风格相互交错,而其传播速度明显提高,各种风格传播渗透过程中又在某些国家和地区发生了新的变化,从而带动起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与室内装饰样式。特别是对德国建筑与室内设计风格的影响,使我们更清晰地了解德国侵占青岛期间与青岛地区的建筑与装饰风格产生的直接关系。2.1.2风格特点2.1.2.1复古思潮主要是指古典复兴风格,一开始是源于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古罗马的崇拜,进而认识到了古希腊文化的价值,而采用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建筑样式,也称新古典主义,时间是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的欧美各国。复古思潮的出现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当时的考古发现,很多古希腊、罗马的建筑与装饰艺术品在这一时期大量出土,博物馆以及私人收藏家对希腊时期精美的花瓶和器皿的展出,都促使人们认为希腊艺术和设计达到了人类艺术的巅峰,古罗马的万神庙、凯旋门和记功柱等具有纪念意义的建筑成为了后来古典复兴建筑效仿的对象。另一原因是受启蒙思想的影响,“从最早的文艺复兴开始,人们就有兴趣从过去中学习,借用过去元素运用到新的文脉中,但非常认真地再现过去样式为现代设计而用的思想是19世纪的风格"∞1兴起于18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最初产生在英国,但随着其快速的发展,运动的中心转移到了法国,随后便发展至德国与俄国等国家。n万方数据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德国的复兴式建筑以希腊式样居多,它最主要的特点是效仿古希腊的柱式,多立克和爱奥尼柱式,并且追求体形的单纯,且使用功能也以博物馆、国会、剧院等公共建筑居多,体现雄伟和神圣感。因古典建筑的特点和空间实用性限制,,对一般的住宅设计影响不大。代表性建筑有柏林的勃兰登堡门、柏林宫廷剧院和阿尔塔斯博物馆。德国希腊复兴式建筑的著名代表设计师卡尔·弗里德里希·辛克尔(KarlFriedrichSchinkel,1781—1814)一生当中最成功的做法就是对古代经典的汲取,但不是对希腊建筑的原本再现。辛克尔设计柏林老博物馆(老馆,1824—1830)(图2—1)整栋建筑巧妙地应用古希腊的手法,爱奥尼柱式围绕建筑外部,还有希腊式的檐部和山花设计,入口、顶棚、地面以及栏杆等室内装饰设计也努力融入了希腊手法。图2—11831年版画上的博物馆建筑外观和室内2.1.2.2新艺术运动19世纪晚期,欧洲相对和平与繁荣,随交通的发达,社会的中上层阶级开始注意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加入一些新的设计意识,在欧洲和美国出现了带有洛可可艺术特点的装饰艺术运动,被称为“新艺术运动”(ArtNouveau)。诞生之初并无中心和领导,它的出现是源于一个商店的名字和它所出售的商品,所以新艺术运动发展过程是无规律的。新艺术的作品表现出来的重要特征是活力和自由。室内设计中,以抽象的自然物、植物生长的曲线、波浪线等作为室内构件和装饰物的表现主题。将普遍的曲线和自然形式的流线联合起来,就产生了S型曲线,或被称为“鞭绳曲线”,这种曲线形式被认为是新艺术运动最显著的基本主题纹样。口1建筑与室内设计中运用了绘画和雕刻等艺术形式,同时运用现代材料、玻璃等作为装饰物,将绘画、雕刻、时装、广告、珠宝等设计艺术综合体现在建筑及其室内设计中,新艺术运动的装饰中体现了大量的科技因素。新艺术运动发展至德国,由于人们反对千篇一律的机械风格,崇尚自然,对大工业时代的廉价艺术品产生了极端的厌恶情绪。新艺术运动在此发展成了追求自然风格的运动,以后被称为“德国青年风格派”(青年派)。随后这种风格的建筑在青岛大量出现,德国侵占青岛的17年间是青年风格运动在德国的鼎盛时期,又因二战对德国本土建筑的损坏,所以德国的青年风格派建筑式样在青岛形成了建筑的特有形式。库尔特.罗克格是德国青年风格派的著名设计师,他在青岛的代表作品“红房子”建成于1905年,位于广西路33号。n万方数据2十九世纪以来中西方艺术风格研究2.1.2.3浪漫主义开始于十八世纪下半叶,到十九世纪上半叶,浪漫主义活跃在欧洲文学、艺术和文化领域中。浪漫主义以情感和情绪的表达为原由,提倡自然天性、民间、自由、传统等,留恋中世纪的自然艺术,主张发扬个性自由,追求异国情调和超凡脱俗的趣味性。建筑方面模仿中世纪或哥特风格的民族浪漫主义。代表性建筑有英国国会大厦。浪漫主义发源于英国,但在德国流行较广,时间也比较早,从1890年开始,类似城堡塔楼、山墙、偶尔半露木构架等混合结构的特征开始出现,并受到广泛喜爱,迅速传遍整个德国。2.1.2.4折衷主义出现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流行于欧美的建筑风格。无固定法式,注重比例匀称和形式美。词典中对于这个词语的解释是:“选择在各种主义、方法或风格中看起来是最好的东西”。旧1折衷主义的产生是以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基础的,各种技术的成熟,使文艺复兴以来,设计界对于历史经典的模仿从手法上和认识上都得到了充分发展,认为设计必须从各个时代汲取营养来产生新的灵感。折衷主义同时也是对“传统”与“现代”风格的发展与组合,或者称之为:回避创新之后将各种样式模仿之后的自由组合。因为自文艺复兴以来对古典艺术的承认与追捧,当时的设计者认为:重塑过去便能使人信服。从一切科学之源泉的哲学角度来看,这似乎非常符合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存在即是合理。折衷主义主要出现在欧洲及美国,尤其是在美国特别兴盛。对德国本土的建筑与室内设计影响并不是很大,德国建筑的折衷主义形式大多出现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中国青岛,19世纪末德国殖民者入侵青岛后将建筑的多种形式植入,德国在青岛的建筑与室内装饰大多呈现的是折中主义,时常出现一栋建筑中多种风格的混合。尤其是当他要体现殖民者的强大和霸权时,有些帝国时期的设计风格理所应当地被应用进来。2.1.2.5现代主义在1914年之前,现代主义建筑运动就开始萌芽,成熟于20世纪20年代,30年代开始向其他国家和地区传播,并于50一60年代在西方设计界占据主导地位。尤其是在德国、瑞士、奥地利等国家,由于当时经济高速发展,各种技术处于相当成熟的时期。缓慢的手工生产远不能满足人们对工业化生产的需要,加上工业化生产的批量化、快速化、生产成本低廉化。由此,设计师要摆脱传统建筑与室内装饰的束缚,大胆创造,出现了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提倡工业化,主张适应工业化大生产和日益增加的生活需求,以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现代主义的作品如一些工厂厂房、校舍、医院和图书馆等,散发着鲜明的理性主义和激进主义色彩。例如北京的798艺术区就采用现代主义的厂房设计而成。提起现代主义不得不提到包豪斯,它是现代主义设计的“领跑者”。成立于1919年德国的魏玛,虽然它的存在仅仅延续了14年的时间,但是它在设计界的贡献却是不可磨灭的。包豪斯曾提出:设计的艺术应与技术相统一,设计者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n万方数据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品,以及设计需遵循自然法则进行。这三大理论的提出指导着现代主义逐渐走向理性的、科学的现实主义。莫里斯奠定了现代风格的基础,而通过格罗皮乌斯,它的特征最终得到了确立,最后由卢斯(AdolfLoos)、贝伦斯(PeterBehrens)、密.斯.凡.德.罗(MiesVanderrohe)完全走向现代主义。哺12.2中国的设计思想与风格特点中国传统的文化之根源来源于孔孟儒家文化,其哲学思想则源于儒家和道家思想的结合。因儒家“无规矩不成方圆”思想的影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统治者按照自己的利益完成了一套严格的等级制度。中国传统建筑中以典型的“主座朝南,左右对称,强调中轴”n1的平面布局原则。在建设过程中,对质、数、文等做了严格要求,体现道家思想,建筑样式遵循天圆地方、天三地四的思想,例如北京的故宫采用严谨对称的布局方式,天坛则采用圆形。因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将自然与人工巧妙结合,融为一体,极具巧夺天工之式,体现道家提倡的人与自然和谐之美的理论。无论皇家园林还是普通民居,在建设时都遵循传统风水学,注意阴阳五行相生相克之变化。这些思想至今还对中国建筑与装饰文化产生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北宋《营造法式》一书中详细规定了中国建筑与室内陈设的规则规范、设计标准、施工定额、等级制度、艺术形式、用材用料等,是中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设计与施工技术书籍。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较高的发展水平。中国传统是室内装饰艺术主要体现在室内设计的历史沿革、地理分布、样式规格、材料色彩、空间构件,另外还有装饰品体现的民风民俗文化、木材石材雕刻技艺和家具设计的造型色彩和装饰等方面。2.2.1时代背景青岛在很久以前是由69个海岛组成的,所以这里聚集了很多个小渔村,后来海平面下降形成陆地。青岛这里除了有自己自足的经济之外还因为山东的矿藏丰富,聚集了许多商贾,逐渐发展成一个小镇,各地旅客商人聚集在此地,所以促进了这里经济的发展。后来,清政府发现了这个优越的地理位置并于1891年在此设防,称胶澳,青岛由此建置。2.2.2风格特点19世纪及以前的青岛建筑与中国其他地方相类似,房屋布置多以中国传统的三合院和四合院形式为主,以自然村落为单位在南部沿海地区散置,民居大多为平房,屋顶材料为青砖黑瓦或茅草,院墙大多以泥土和木材支撑,室内陈设也是由传统的中式古家具呈对称式布局,室内装饰样式、规格、色彩和图案体现当地民俗文化,空间分布等符合当地气候地理因素,根据建筑用途和使用者地位严格按照等级用材用色,如清朝水军衙门就采用中式传统的建筑样式及材料,装饰上采用中国传统的漆涂饰。2.2.3西方思潮冲击下的中国建筑与室内1892年登州镇总兵章高元率部移驻胶澳,并建立总兵衙门,开通道路,修筑码头,n万方数据2十九世纪以来中西方艺术风格研究设电报房,发展服务型商业和运输业。至德国侵占前夕,这里的社会经济类型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已经发展为“货栈相连、商贾云集”的市镇。胡存约《海云堂随记》中记载:1896年lO月,青岛口“原有商铺四十九,今为六十一家”,第二年“商董首事集议本口禀县商铺数目。除新近由即墨、平度、金口、海阳来此赁屋暂营者六家外,计车马店九,烘炉一,成衣、估衣、刹发三;油坊、磨坊、染坊六;杂货、竹席、瓷器店铺七;药铺--当铺一;织网、麻草、油篓、木材八;鞋帽、皮货各一;纱布编店、洋广杂货店三;酒馆饭铺九;臀园豆腐坊各一;糕店茶食三,计六十五家”[81商业贸易的发展,促使这里人口大量集聚,门中生存空间需求量大,这就为后来里院这种建筑类型的产生奠定了基础。1899年4月20日,德国国内报纸正式将历史上第一次青岛的总体规划公布于世划。【9】也是1900年德国颁发《青岛城市规划》以后,将青岛的城市性质确定为德国的以军事基地为主、同时发展进出口贸易,属于商业港口和殖民地政治经济中心。在青岛修建一座欧洲文化理念的城市,不仅是拥有对青岛99年的租期甚至更长时间的占有,而是让青岛成为中国北部“德国的商业、矿业、金融业、铁路和工业企业的中心。”【lo】规定了城市的土地买卖政策,称:“胶澳在转移土地所有权时必须要经过行政长官的许可”。【ll】这一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青岛的土地倒卖,对城市进行了明确的功能分区,其中包括欧人区、华人区、商业区、港口区和别墅区。欧人区“自西边非大利街(今中山路南段),北边侯汉娄阿街.线(今德县路),由此顺溯小北岭过挂旗山(今信号山)至风台岭(今青岛山),再由此相沿各山岭至石剐东山以至沿海沿止”为欧人区,不允许盖华式房屋,“仅容许西方人以及常建筑,佣人等在内限数居住。【12]将欧人区的农民驱走,并将土地全部征收,欧人区不准华人起盖华式房屋。按社会等级对华人区进行了地段式划分,并且对各个区域的建筑样式、房屋密度以及建筑容积率做了详细规定;【13】华人居住区即鲍岛区(华人主要集聚区)、台东区(劳工居住区)、台西区(贫民区)等几个主要区域。别墅区在观海山以东的沂水路和江苏路一带。随着港口的修建,带动了这一地区经济的发展,娱乐、餐饮、购物、旅游等兴起,吸引了各地的移民入迁。青岛租借地的人口由1897年的约8万增加到1913年的18.7万。[14]由于德国人占据地理位置绝佳的前海地区,居住区人口密度为19.1人/公顷,华人区的居住人口密度为500人/公顷,人口的膨胀、商业需求的增加和受西方流行的城市布局的影响,直接导致了“里院”这种类型的建筑应运而生。(图2.2,2—3)“里”与“院”在最初是考虑到不同的需要而设计的,“里”作为商业需要,“院”是作居住用,但由于外地移民大量涌入,必然带来大量的居住需要,在这里,“里”可以作为另一种商业形式租给移民来居家过日子的人。建筑形式似单栋又似裙联。在青岛的老城区,里院建筑依地势而建、大小不一且造型各异,这种天井式的居民大院形成的围合式的空间是华人居住区主要的建筑形式。随着城市规划的基本完成和城区规模的大幅度扩张,里院的分布范围更广,商住一体的特点也逐渐明显起来。n万方数据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2.2里院平面图图2.3里院外墙和内部格局图2-4中山路劈柴院图2-5江宁会馆2群院由于大鲍岛紧邻欧人区,德国殖民当局对大鲍岛地区管理严格,所以里院的建造质量以大鲍岛地区为佳,其他华人区建筑质量较差。里院布局类似中国北方传统的四合院和上海里弄,沿地势、街边和道路而建,建筑大多是两层,一楼以商业店铺或作坊为主,二楼以上为住宅,建筑沿街一面的墙体体现出强烈的西方特色,立面模仿西式建筑。有的檐口正中高起山花,有些里院的入口采用券门设计,主两侧做壁柱,窗户成组竖向排列,商业地段的屋顶还用山花进行装饰。建筑内侧是木质走廊;建筑材料有两种,以窗台为界,以下为花岗岩砌筑,以上为混水砖墙,青岛里院这种建筑形式、空间形态和装饰特点构成了这一地区独特的居住特色。在研究近代青岛历史环境因素影响的同时,研究里院这种产生于殖民时期的民居类型是研究青岛城市建筑与装饰特点不可或缺的部分,构成青岛独特的城市风貌,形成了岛城特有的“里”文化。【l5J与里院相近的另一种市井文化的体现便是劈柴院,始建于德占时期,兴起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劈柴院的名字来源于这里随意搭建的劈柴屋,后来整条江宁街变成了老青岛人的步行街,集商业、餐饮、娱乐于一体,体现的是地域性的码头文化。这里的建筑与装饰同样集西式与中式于一体,底部的砖石结构与上部的木结构相结合,装饰上采用中式彩绘和西式花纹的结合,有些劈柴院的入口采用中式的结构和彩绘,院子的内部装饰却融入了西式的卷叶纹(图2.4,2.5)。反之,有的入13为西式石材券门入口,内部装饰却有意无意中添加一些中式元素。里院和劈柴院虽是体现中国近代民居和市井文化,但在中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一种与之前截然不同的文化潮流正悄无声息的在岛城平民生n万方数据2十九世纪以来中西方艺术风格研究活中蔓延。另外,青岛八大关建筑区也是青岛城市特殊历史环境下的另一产物,与里院相对应,是上层阶级生活方式的体现,产生于后来的民国时期,为富人阶层修建,地理位置位于青岛的沿海繁华地带,——当时德国占领之后的”德人“居住区。2.3本章小结本章通过对19世纪中西方主要建筑与室内设计风格的总结,归纳出西方主要设计风格以及在德国本土的传播情况,主要设计师以及代表作品。为说明青岛建筑与室内设计风格是受到当时德占西方时期哪些设计风格的影响而铺垫。总结中国传统建筑与装饰文化时,重点强调是青岛受孔孟文化影响深刻的城市,在面对外来文化强行植入的情形下,将中式传统民居风格样式转型,适应当时社会性质和中国人口居住状况的需求,形成了当时历史条件下特殊的民居样式——里院,商业建筑样式——劈柴院,但这些用来研究青岛德式建筑与室内风格还远远不够,不是中西方文化融合最主要的产物。n万方数据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青岛德式建筑与室内装饰风格青岛,这座百年城市虽然年轻,却有着不平凡的历史,这座年轻的城市遭受了德国殖民文化的洗礼,使古老原始的小渔村在短短十几年间变成了充满异国风情的欧洲城市,德国对青岛进行细致的考察,因地理位置优越,“背山面海,气候温和⋯⋯日暖风和实为良港’’D6]于1897年出兵占领,1898年公布《青岛总体规划图》,并于1900年对青岛进行第一次整体规划开始,青岛原有的格局和文化传统被彻底改变了。中国这一地区传统的艺术文脉被强制切断,标志着西方文化在青岛的渗透拉开帷幕,1908年德国第一次明确地提出“某种程度上,青岛是代表德国人工作成就的永久性展览会。”[1l】西方侵略者带来的先进文化不仅包括先进的技术,新兴的材料和建筑装饰工艺,还包括指引建筑和室内设计的风格潮流。1897一一1914年德国在青岛的建筑主要为石、砖、木、钢混合结构,西方建筑工业时代的到来,新材料新技术在青岛广泛应用,以砖石墙承重代替木柱梁结构支撑,改变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建造技术和风格。在欧洲历史的发展中,各个时期都流行着不同的建筑风格,在德国的建筑风格可以分为新罗马式、哥特式、新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青年风格派风格等。但在青岛的德式建筑中,常见的建筑与室内装饰风格有复古风格、青年风格派风格和折衷主义。3.1复古风格工业革命之前,德国的建筑与室内风格受“花园城市”[17】影响,定位于古朴自然,避免奢华的装饰,追求材料应用的可再生取向,注重材料的自然色韵,表现了日耳曼民族崇尚自然、融于自然的情感。其建筑与装饰风格中透出的安静与平和在建筑与室内设计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工业革命之后,高度工业化后的德国人又重新怀念起了古朴自然的生活方式,并表现出了极度的向往。所以德国殖民者在占领青岛之后便由建筑设计师将这种情感倾向带到了这里,1900年德国政府对青岛进行了100年为目标的城市总体规划,1913年《青岛时报》(TsingtauerNeuesteNachriehten)报道了当时殖民者对青岛新城建筑的规定:“新城市应该强调德国民族性,强调与中国城市的差异:新城市的建筑应具有现代风格。”[18】这种“现代风格”就是指当时德国国内正流行的“新文艺复兴风格”和“新罗马风格”。3.1.1新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兴起在14—16世纪的欧洲,德国式的文艺复兴风格本身并不纯粹,较多的仍留有中世纪的遗韵。新文艺复兴建筑是19世纪兴起的追慕文艺复兴建筑的潮流,被称为“新文艺复兴”(Neo—Renaissanee)。德国等北欧国家是追求这种风格流派中的一个分支。1870年一直到20世纪初这种风格在德国国内受到了欢迎,新文艺复兴建筑便是从”北方文艺复兴建筑“中汲取灵感,其特点是:高而陡的红瓦屋顶,建筑整体色彩比较朴素,以暗沉色调为主,利用砖和花岗岩的本色砌成的简单条纹做墙体装饰,n万方数据3青岛德式建筑与室内装饰风格简单的石质线脚装饰,习惯在外墙窗洞的四周加以装饰,特别在窗户上沿施加窗楣,室内装饰朴素而自然,一般有长而宽的楼梯,墙面装饰表现在马赛克的运用,将各种颜色的大理石切成立方体的小碎片组拼成不同图案进行镶嵌。殖民者认为这种“新文艺复兴”建筑风格很能体现德意志民族的特点,所以将此种风格大量带来青岛并广泛应用,使该建筑风格在当时的青岛十分盛行。比如:青岛火车站(图:3-1)的建筑墙面就分为两部分,设计师采用当时德国流行的公共建筑设计手法加以处理,墙裙以下和建筑的转角处采用花岗岩砌筑,墙裙以上是清水砖墙,两种自然材料的相衔接,既突出了材料质感的对比,不至于单调乏味,同时又使墙面色彩不显突兀,形成协调的整体。另外,德国警察署(1904—1905年)和红色瓦顶、角部突起塔楼的水师饭店(1899——1902年)(图3—2)也是德国在青岛“新文艺复兴”风格建筑的代表。..o●J、图3-1青岛火车站图3.2水师饭店青岛火车站,建于1900年1月,1901年秋完工,所在地位于广西路和兰山路的轴线上,曾用名德华山东铁路公司,为修筑胶济铁路,成立山东铁道公司并由14家德国银行共集资5400万马克,花费约5290万马克,设计师是德国的路易斯·魏尔勒、海因里希·锡乐和巴阿尔费雷德·格德尔茨,新建后站房建筑面积为54277平方米,图3-3新建后的青岛火车站n万方数据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建筑特点:青岛火车站是德国新文艺复兴风格的代表作,建筑平面呈一字型,由候车大厅和钟楼两部分组成,砖木钢混结构,基座,入I:1,窗洞,山墙、钟楼顶部等重点部位用粗花岗岩装饰,四坡陡峭屋顶采用红褐相间的中国琉璃瓦覆盖,以高耸的哥特式塔楼为构图重点,钟楼高35米,米黄色波纹墙面与红褐色大理石基座结合,下部为三排细长的窗户,共同组成“山”行,候车大厅的入口是由三个拱券门组成,顶部是一面高大的装饰山墙,强调入口位置。大厅和钟楼的窗户都是细长的矩形,为与入口的拱券门相呼应,窗户上方用粗花岗岩砌成的弧形券口。经历了一个世纪的风雨,上世纪90年代开始,青岛火车站因不能满足日益增大的客流量需求而进行了几次改建和扩建,售票厅和钟楼都按照原先样式重建。新建候车大厅在尺度上放大,为使比例适宜,新建的钟楼在原来基础上增高了3米。3.1.2新罗马风19世纪末与“新文艺复兴”建筑同时的流行式样还有德国的“新罗马风”建筑,又称德意志风格。这种风格的建筑同样以粗犷的花岗岩作为主要建筑材料,装饰中大量使用马赛克、浮雕和雕塑,凸显罗马风格。罗马风建筑从9——13世纪初在西欧延续了400年之久,主要在今天的英、法、德、意等地,主要继承了古罗马的半圆形拱券结构。在这期间,英国的罗马风建筑形成的肋拱结构,使建筑面貌发生很大变化,后来影响到全欧洲。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在欧洲兴起了复古思潮,旨在复兴古罗马和古希腊的艺术,德国建筑主要以复兴古希腊艺术形式居多,券柱式结构是罗马建筑艺术将罗马本土的拱券技术与希腊的梁柱结构巧妙的结合,在立面上形成新的构图要素,古希腊梁柱结构主要建筑都用石料,墙体由鼓状砌块垒叠而成,砌面平整细密,类似青岛德式建筑中用的蘑菇石,建筑的西立面多有塔楼,有中世纪城堡的特点,室内装饰主要表现马赛克的运用,另外将各种颜色的大理石切成小碎片后重新组拼成不同图案进行镶嵌。在青岛的新罗马风建筑形式有:德国总督官邸(1905’1907年)南立面柱廊(图3—4),此外廊样式为拱形券柱形式,与这一面的窗户形式相呼应,建筑本身、塔楼和建筑旁边的附属建筑等都是新罗马风的代表形式。另外,江苏路基督教堂(1908’1910年)的建筑样式为新罗马风样式,例如,不经任何加工的粗糙的花岗岩运用,黄色墙体的细腻,色彩对比鲜明,建筑材料的灵活多变等。室内装饰风格也融入了大量的新罗马风。因为这种风格在德国影响广泛,1871年德国统一后,许多新罗马风的建筑就为当政者所喜爱,德国的新罗马风主要应用于市政建筑和车站等。青岛的新罗马风是由德国殖民者直接植入,形成了这一地区最典型的建筑样式。加上罗马风建筑对花岗岩的偏爱,青岛崂山地区盛产适合建筑用的石材一花岗岩,方便就地取材,节约能源,有利于保护环境,还可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与传承地方传统文化,这也是新罗马风格在青岛流行的重要因素。n万方数据3青岛德式建筑与室内装饰风格图3—4青岛总督府邸南立面外廊3.2青年风格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了带有洛可可艺术特点的装饰艺术运动,首先在欧洲和美国出现,其影响范围相当大,也被称为“新艺术运动”(ArtNouveau),在德国,新艺术运动发展并被称为青年风格运动,随后这种风格的建筑在青岛大量出现,代表了当时最新的最先进的技术水准,德国侵占青岛的17年间是青年风格运动在德国的鼎盛时期。德国的青年风格派建筑式样是青岛建筑的特有形式,“青岛的青年派风格建筑具有新艺术运动的核心精神”[19]不仅仅是因为该类建筑在设计建筑史上的重要地位,而且还因为经过二战的浩劫,在德国本土的此类建筑破坏严重,但在当今的青岛却完整地保存着大量的青年风格派建筑。【20J青年风格派建筑是一种走向自然的风格,外立面墙体多为红色,墙面装饰材料以清水粉墙和彩色方砖为主,墙面简化的装饰处理加以部分曲线设计,建筑原本的三角形山花也被处理成变化丰富的曲线造型,看上去更接近自然。装饰中特别注重建筑细部的塑造,喜欢用柔和的曲线纹样进行装饰,包括门窗和镶嵌的玻璃的设计,另外还大量地使用铁制、铜制构件。例如:医药商店(1905年)利用红褐色的方砖和清水方砖做墙面材料,用拼成橡树叶式的图案做装饰,采用抽象的富有活力的线条,这是新艺术的典型装饰纹样。位于广西路的红房子餐厅从简化的装饰纹样,细部的自然曲线中可以看出装饰风格同样属于青年风格派。另外还有坐落于江苏路15号的著名的青岛基督教堂、总督官邸等也掺杂着青年风格的装饰手法。在德国占领青岛的17年中,德国海军大佐托尔帕尔曾于1901—1904、1906—1909、1910—1911三次出任胶澳总督,他的意见和风格对于青岛的德式建筑,特别是总督官邸的设计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他认为,应该在青岛的“欧人区”建设德国式的城市,城市建筑的风格应该以复古风格为主,强调德意志民族特性。n万方数据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3—5德国总督官邸德国总督官邸(图3—5)位于市南区龙山路26号信号山南麓,就是现在的青岛迎宾馆——德式官邸旧址博物馆。曾用作胶州德国总督府、提督楼、青岛市张官舍、日国际俱乐部、石头楼。建造时间为1905年7月——1907年7月,由德国设计师拉查鲁维茨和马尔克设计,建筑面积4083平方米,花费约100万马克。建筑特点:建筑采用集中且不规则式平面布局,这种布局方式在青岛的独立式住宅中体现的较多,建筑屋顶形式灵活多变,共有三种类型:红瓦坡顶、红瓦歇山顶、重檐攒尖顶,设计师在对屋顶的设计上花费了很多心思,屋顶的体量在建筑的西立面占据了1/3。建筑的入口和窗口都有强调,例如入口处的台阶,窗口上方有形式各异的山花及花岗岩堆砌的窗框外形。建筑整体分四层,总高度30米,主入口朝西,是一座具有欧洲皇家风范的德国古堡式建筑。最底层属于半地下空间,房间布局紧凑,设厨房、仆人房、储藏室、锅炉房、酒窖、台球室等,室内装修简单。二层为办公接待场所,一个越两层的中央大厅,客厅、会议室、主人书房,游艺室、花房、餐厅,三层为私人空间,包括卧室(图3-6)、卫生间(图3-7)、儿童房、儿童游艺室、母婴房、化妆间、管家房,管家房地面低于三楼地面,暗示其佣人地位。三楼南侧有一间半开放柱廊,连接南侧卧室、儿童房、儿童游艺房和母婴房。四楼空间主要作为客房使用,整个建筑从外观上看,形式多变又不失统一。霭i同J图3-6三层主人卧室图3.7三层卫生间室内装饰:作为德式建筑的代表,其室内装饰以当时流行青年风格派装饰风格为誉,蠢簟一幺n万方数据3青岛德式建筑与室内装饰风格主,作为当时最高掌权者的府邸,室内空间宽敞明亮,功能设施齐全且装饰豪华典雅,二楼的会议室又被称为“金色大厅”,大厅内装修豪华奢侈,包括窗帘、地板色彩华丽呈金色,就连墙壁都用金色绸缎包裹,称“金壁”(图3-8)。官邸的地面铺设特点明显,除卫生间、门厅、花房等辅助用房铺淡雅花色的瓷砖或马赛克之外(经防滑处理),其他房间每个空间的地板样式不尽相同,例如金色大厅的菱形地板,其他房间的“人”字形和简单直线型。图3-8金色大厅图3-9大厅楼梯图3-10花房墙壁瓷砖图案受新艺术风格的熏染,工艺美术的韵味依然存在,室内装饰线条自由活泼,大量运用蔷薇花以及橡树作为装饰题材,这在室内装饰和家具构件上都有体现。总督官邸内的L型楼梯是联系内部空间的中心,也是室内空间的视觉中心(图3—9),楼梯沿入口右边逆时针九十度旋转延伸至三楼,楼梯下方的区域设计成来客等候区,主人可以在三楼的观察窗口中看到来客而不被发现,木质楼梯的栏杆和扶手上也充分展现了室内的主题图案。墙面装饰简洁大气,采用壁纸或樱桃木护墙板饰面,辅助用房墙面贴瓷砖,墙面与地面相交处有木质踢脚板。重视细节处理,在选材、图案设计、装饰造型上都经过了仔n万方数据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细的推敲,包括发辅助用房的墙面也用不同颜色不同大小不同花色的瓷砖,(图3—10花房瓷砖图案为德国国花)颜色与图案具有代表性,每延伸至一转角或设施处便有暗示,在保证实用性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装饰性。顶角线处理相对简单,有时为了更好的过渡,直接将墙角设置呈弧形连接顶棚与墙面,这是典型的青年风格派手法。天花的造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简单的木线条拼接组成各种样式,另一种是用石膏浅雕成植物或简单的几何图形。图案延展形式有中心形(图3—11)、对称形(图3—12)几何形(图3—13)和圆环形(图3—14)。图3—11中心型天花图3.12对称型天花图3.13几何型天花图3-14圆环形天花因为官邸内房间众多,房间之间又相互连通,所以门的数量很多,入口处的大门因考虑到磨损程度和使用环境,做了铜板包边处理。其他房间的门基本为带有门框的实木或木框嵌板结构,另外有的还在门的上部镶嵌了玻璃(图3—15),嵌板上雕刻有植物纹样,最值得注意的是造型各异的铜制门把手,精雕细刻,符合人手的曲线,集合了实用性和人性化设计。室内的窗户及窗台一般为木质,窗台上镶彩色瓷砖,窗框突出,立体感强。另外,各个房间中的壁炉设计样式也很突出,主要是为了衬托房间内的装饰格调,壁炉上所贴的釉面砖是当时新型的装饰材料(图3—16),花纹也经过专门设计,工艺性较高。n万方数据3青岛德式建筑与室内装饰风格图3.15门图3.16壁炉图3.17府邸内家具家具:因当时中国技术相对落后,为体现德国国力雄厚,官邸内的家具大多是从德国本土海运至此,那时候的德国工业技术先进,有独立且技术精湛的家具制造公司,例如专门为皇室与贵族制作家具的斯图加特家具厂,官邸内的大多数家具都是斯图加特家具厂制作的。这里家具种类繁多,都是木质优良的纯实木家具,精美绝伦,以欧洲造型和结构为主,根据使用功能的不同在装饰和结构上不同,但风格统一,如卧室的床、床头柜、酒柜、办公桌椅等都装饰有植物卷叶纹样,有的家具转角处和腿部刻有象征权势的兽面纹,枪柜等特殊家具在重要部位都做了特殊处理(图3—17)。另外,玻璃、镜子铰链等现代工业制品也被应用到家具上。官邸内的灯具样式繁多,每个大厅里都装有结构复杂且雕刻精良的铜制水晶吊灯(图3-19),走廊也装有精致的壁灯。代表新艺术风格的金属制品与玻璃水晶的完美结合,每件灯具都经过精心设计,造型美观,有的镶嵌着价值连城的宝石,极尽奢华。官邸内的装饰和家具不仅外表豪华,且质地优良,虽历经百年,仍旧光鲜如故。n万方数据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3.18总督府邸室内青年风格派装饰图3—19大厅内的铜制水晶吊灯3.3折衷主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青岛由于被迫接受了西方的种种文化思潮,其中在青岛的德国建筑师最为推崇的有新文艺复兴风格、新罗马风格和青年风格派风格。青岛那一时期的建筑与室内受西方多种思潮和中国传统建筑装饰文化的影响,在同一时期不同风格的共同作用下,青岛建筑与室内整体显现的风格并不统一,大多数建筑与室内同时表现出了一种或几种建筑装饰的形式,呈现了多种建筑与装饰艺术的融合。德式建筑中很多建筑有意或无意地融入了多种建筑文化的要素,蕴含了多国的建筑文化。严格意义上说,该时期的所有建筑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折衷的痕迹。【21]这种折衷类的建筑形式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纯德式建筑融入了以上三种形式的要素,一类建筑是东西方建筑元素的融合,或在纯德式传统建筑本身融入了各种潮流的风格要素和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折中主义风格涵盖了青岛德式建筑的多个方面,如公共建筑中的市政建筑、商业建筑、文教建医疗等建筑,另外还有民居建筑。3.3.1西式融合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西方的设计思潮纷至沓来,多种思潮相互交替影响,当时在青岛的德国设计师将西方常用的建筑风格:新文化风格、新罗马风格和青年风格融合在一起,体现在建筑与室内装饰上。那时候,随着西方殖民地的形成,西方设计思潮通过各种途径进行传播。宗教在任何时期都可以作为一种文化象征,青岛地区德占时期留下的教堂就有数座,其中,宗教建筑就成为了另一种不可忽视的传播载体。3.3.1.1基督教堂西方宗教传入之后,传教士来中国传教并设立的教堂,教会建筑便开始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利玛窦曾在北京宣武门东侧修建的小经堂。在青岛,体现这一传播途径最有力的证据之一就是位于江苏路15号的基督教堂,建筑明显的体现了这一时期青岛建筑花岗岩和蘑菇石堆砌而成的“红瓦、黄墙”的特色,它有复杂且变化丰富的红色坡屋顶,外墙使用沉稳粗犷的花岗岩,体量巨大的尖顶角楼和特色n万方数据3青岛德式建筑与室内装饰风格鲜明的山墙,建筑外部融合了新艺术运动风格和新罗马风格的特点。当时的评委会鉴定评语给予设计稿很高的评价:教堂的设计达到了油画般的效果,也有评论认为,处在数条街道交汇处的高耸的钟塔楼,对市区的欧秽·i'Id,镇的风格特征起到了统帅作用。【22]基督教堂(图3—20)位于江苏路15号,曾用名德国礼拜堂、福音堂、总督教堂、钟表楼、国际礼拜堂,建造于1908年4月19日——19lO年10月23日,由柏林德意志福音教会出资建设,设计师是库尔特·罗克格、里希特、哈克梅思特,建筑风格为折衷主义,建筑面积1167.18平方米。图3-20江苏路基督教堂建筑特点:教堂属于遗留了拜占庭特点的德国古堡式建筑,建筑以砖木混合结构为主,配合钢木屋架,西南方位有一座强调德意志风格的绿色尖塔钟楼,地面以上塔高36.47米,约为建筑主体部分17.28米的两倍,外墙面能体现青年风格派装饰特点的有:底部由蘑菇石砌筑,石头端部凸度较大,在墙面形成条条深陷的凹缝,显得气势雄浑。蘑菇石以上墙面为水泥抹面,带有波纹状的米黄色墙面在转角处和檐口又有粗糙的花岗岩镶嵌,图3.2l教堂的外墙窗洞下方由花岗岩强调,典雅之中透着几分随意,远远看去,既庄重又活泼。1909年3月26日柏林出版《德国建筑业报》,教堂设计师罗克格撰写的《青岛,胶州的基督教堂》一文阐述了创作思路:罗克格对建筑材料的要求是:“所有墙用石均采用当地易取的花岗岩,其外露面无需任何加工,保持开采后的自然形态。同样,檐口装饰线也仅仅是粗糙的蘑菇石隆起。墙面抹以原色粗灰泥,房顶用阴阳瓦交错铺盖,行架用牛血着色。”【23】教堂高耸的尖塔,细长的窗户,拱形的门洞加上纯黑色的大门,使建筑显得更加沉稳神秘。室内装饰特点:室内风格也采用了西方教堂普遍采用的哥特复兴风格和罗马风格,还掺杂了一些的新文艺复兴样式,也就是青年风格。进入教堂内部,是“一个按它准备接待和进行精神感召的人们的尺度来建造的空间环境”1241北,面是巨大拱形结构笼罩着的圣坛,圣坛的位置在教堂中央的纵向轴线轴线的末端,是整个空间的中心,寓意灵魂通向天国,突出其神圣的地位,圣坛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正前方巨大的耶稣画像,画像由彩色玻璃拼成。画像正下方是祭台,左右分别为施洗礼用的石盆和讲道台,均用灰色大理石砌成。教堂的内部结构和风格符合西方基督教堂中的拜占庭样式,大堂内布局规整严肃,中间呈南北方向的矩形排列布置,是教徒们集会的场所,环绕着信徒聚会区的外n万方数据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围东、西、南方向是低矮的侧廊,起疏散交通的作用,也是留给旁听者的位置。分上下两层,共18米高,可容纳千人聚会,吊顶为巨大的拱圆式,如图3—22,东西两侧分别有三个和两个由红色大理石柱支撑的拱形结构(图3—23),南侧的两个青色大理石柱在体量上小些,支撑着二层的挑台,这些大理石柱与大厅拱墙浑然一体【25】北侧的拱形结构无论是在体量上还是在空间位置上,在整个大厅环境中起到了统领全局的作用,大厅内除了大理石柱和肋拱之外,没有过多的装饰,只有在斗形的柱头上有一点简单雕刻的花纹(图3—24),与室内环境紧密融合在一起。教堂窗的户玻璃都是彩色玻璃块拼成的,有的图案被设计成一幅幅具有神秘教会故事的画面,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被折射成一道道七彩的光线,为教堂的室内环境增加了神秘的色彩(图3—25)。教堂空间设计尺度合理,比例适中,而且空间组织和色彩组织手法多运用对比:(1)一层宽阔的大厅与二层狭长的挑台在空间上大小上进行的对比。(2)大厅北侧的巨大拱形结构与东、西、南侧大理石柱支撑的小拱形结构对比。(3)大厅中央宽敞的礼拜区和侧边狭长低矮的侧廊形成对比。(4)通过大厅中央笔直的纵向轴线与外围的弧形走廊形成对比。(5)礼拜区沉稳着色的暗红色的座椅和雕花地砖与教堂中大面积白色的墙面形成反差。基督教堂的建筑造型主要融合了青年风格和新罗马风格,但是在朝向上却顺应了中国“坐北朝南”的传统习俗,属于典型折衷主义手法的运用。当一种文化以某种方式植入另一个文化群体时,必然造成两种文化间的相互冲突和渗透,融合的过程中也会造成原有文化的改变。●l_jj。,露图3.21教堂的外墙和窗户3.22礼拜堂大厅鬻秽一羹鬈n万方数据3青岛德式建筑与室内装饰风格图3.23礼堂的肋拱图3.24立柱上的装饰图3—25彩色玻璃窗户3.3.1.2花石楼花石楼位于青岛市黄海路18号,又称“蒋介石会馆”,建筑面积为753.7平米,为典型的折衷主义风格,花石楼因其外墙装饰细密的鹅卵石、内墙装饰大量马赛克而得名,是一座融合西方多种艺术风格的折衷主义建筑,建筑中既有希腊和罗马风格,又有哥特建筑的特色,是一座欧洲古堡式建筑。关于花石楼的设计者和建造年代至今仍存在争议,说法其一是在1932年,由一名叫格拉希莫夫的白俄罗斯人所建,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说法之二是花石楼建于1903,年由德国人设计。图3.26花石楼n万方数据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建筑特点:楼体由两部分组成,一侧平面为圆形塔楼,另一侧为多边形塔楼,共五层,这在造型上丰富了建筑的艺术形式,圆形的塔楼严肃挺拔,多角形塔楼显得生动活泼,两种不同的形式既相互依存又形成对比,因此,从建筑外观上看,对比手法成为花石楼最主要的艺术表现手法。建筑用材为崂山花岗岩,是这一时期青岛建筑的特有用材,花岗岩经过不同形式的打磨之后用于整个墙体的砌筑,所以花石楼也是一座“石头楼”(图3—26,3—27)。虽然这种材料造成了建筑本身自重很大,抗震性能差等缺陷,但也因花岗岩的阻燃、耐腐、隔热等性能是建筑具备防火、仿腐蚀、保温等优点,同时,花岗岩产自青岛崂山,自然具备取材方便造价低廉等优点。除墙体之外,多角塔楼上的锥角尖塔造型和圆形塔楼上的雉堞女儿墙造型是这座建筑在造型上更加生动,塔楼顶端材料是钢筋混凝土,楼顶使用木结构基层,表面覆盖红色陶制筒瓦,形成了屋顶的红色与墙面的灰白色之间的对比。这座建筑主要通过材料的质感的不同和色彩中明度的对比:花石楼的窗户分布没有规律,但大小不同,疏密有致,造型和尺度体现着哥特式的风格特点,形状分尖券和平券两种,尖券基本用在一层(图3—28),这与它良好的稳定性能有关,窗户的材质通过石料和玻璃这两种材料的结合,在质感和视觉上形成了明显的对比;石材的坚硬和白色木质窗框对比,古朴的墙体色彩与窗框镶嵌的彩色玻璃的柔和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石材的粗糙感对比窗扇的设计显得更加精致;入口采用圆券,用不用体量的花岗岩砌成的拱券加上两边的多立克立柱强调入口,立柱的雕刻细腻与花岗岩的粗糙形成对比,这栋建筑主要体现质感、明度和色相的对比,由于对比的作用,使得这座建筑格外生动、有感染力,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花石楼周围栽植了青翠的圆柏,与大方典雅的灰白色建筑统一在冷色调中,绿色又为环境带来了活力,是建筑和植物色彩合理搭配的典范,是研究建筑色彩景观特性的代表。图3—27花岗岩砌筑的墙体图3—28一层的尖拱窗洞室内装饰特点:花石楼内部常见巴洛克和洛可可的痕迹,空间划分明显,圆形塔楼一侧做地下室、楼梯和观海台,共五层,多角塔楼一侧则是卧室和客厅等,共四层,一层是餐厅、客厅和楼梯间,二层三层以卧室为主,房间形状多变,有圆形、方形和多角形,良好的采光和通风使得居室宽敞明亮,室内墙体铺设带有自然纹理的平度产阔石,精致美观,(图3—29)窗户嵌彩色玻璃,阳光透过,室内光线色彩斑斓(图3-30),每n万方数据3青岛德式建筑与室内装饰风格个房间都彼此独立又相互贯通,房间内都有壁炉(图3—31),壁炉的设计在不同的房间都有细微的变化,二层有一三米多长的观景露台,四层为圆形露台,五层是观海台。楼梯呈圆型旋转而上(图3—32),与建筑外形相一致,楼梯和地板等木结构材质是进口美国红松,质地优良,历经百年之后依然光亮如新。室内灯具主要分吊灯和壁灯两种,为简单大方的欧式造型(图3-33)。室内的家具多为民国时期家具,这一时期的家具也处于中西融合的状态,保存完整,结合中西方家具中的造型和用料,例如中式的太师椅加入了西方卷叶纹样,有的雕刻有西式兽纹的家具局部镶嵌大理石等材料,别有一番感受(图3—34)。图3.29带有自然纹理的石材贴面图3.30窗户上的彩色玻璃图3—31壁炉图3.32旋转楼梯n万方数据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3.33吊灯图3-34花石楼室内家具花石楼是八大关最具代表意义的建筑,是西式建筑的典范,不仅建筑外观上融合多种风格,在室内设计中也充分考虑形色对比、动静结合,其美学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是近代西方建筑与装饰艺术中折衷主义的点睛之作。3.3.2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德式建筑与装饰青岛西式建筑细部中融入了许多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痕迹。但是,对于将世界上一个地区的建筑引入到另一个地区的做法通常会产生某种反感,【26】虽然大多由德国建筑师设计,但是由于建筑施工时的材料是青岛本地所产的常用建筑用材,所雇佣的工匠大多都是中国工匠,在施工过程中难免将中国工匠其自身的经验和中国传统背景文化潜移默化地融入其中。所以,在西方文化指挥下的青岛建筑与室内仍然无意识的存有中国传统的建筑装饰文化。另外,西方建筑师本身就对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建筑装饰文化所叹服,也为了能与中国传统文化更好的衔接,所以很多西方设计师在建筑中有意识地加入了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中国元素符号。在这里举几个典型的例子:3.3.2.1德华银行德华银行位于市南区太平路一青岛路口,又被称为黑楼或黑洋楼,建造时间是1899年一1901年,是由13家德华银行共同出资,花费约8.1万马克,德国设计师海因里n万方数据3青岛德式建筑与室内装饰风格希·锡乐巴和路易斯·魏尔勒共同设计,建筑面积约700平方米,建筑是折衷主义风格(图3—35)。图3-35德华银行青岛分行青岛德华银行确切的名称应该是德华银行青岛分行,成立于1898年5月15日,因为早在1889年,德国殖民者就在上海设立了德华银行的总部,随后又在全世界多个国家和十几个地区设立了子公司,其主要目的是实现对中国的殖民统治,进行经济掠夺。在青岛的德华银行是德华银行在中国设立的发行过纸币的分行之一,另外还有北京、上海、汉口、天津等也发行过纸币,出资进行胶济铁路的建设。由此可见其在中国的殖民时期扮演过重要的角色。建筑特点:青岛德华银行俗称“黑楼”,因其屋顶覆盖黑色铜皮材料而得名,建筑采用独立式布局,平面为矩形,造型端庄古朴。屋顶为四坡两折式的“蒙莎顶”,是文艺复兴到古典主义时期的法式风格,每一坡被分成上缓下陡的两种坡度,【27】屋顶设有圆形老虎窗。基座、墙体、拱券、立柱、围栏等都由花岗岩砌成(图3—36,3-37),是典型的英国殖民地外廊式建筑,这是在德国最初入侵青岛的时候,德国建筑师曾经直接引入的英国殖民地常用的“外廊式样”,【28】设置大面积的外廊起初是为了适应热带和亚热带的气候特性。灰色墙面,临街立面的外廊故增加通透感,设计成双层拱券。其建筑的屋顶、支柱、装饰中的拱券、装饰线具有浓厚的文艺复兴风格(图3-38),复兴罗马宫殿的样式,并且参照了德意志公用建筑的威严特点,保留了浓厚的古典韵味。此外,它在细节处理上运用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也非常多。比如它设计在屋顶的圆形老虎窗,模仿了中国古钱币的形状,建筑的整个外形又像一个古老中国的巨大钱柜,大门两侧墙壁是一内凹的神龛,西南两个立面被外廊所环绕,通透性极强,这样似乎也赋予了建筑一定的中国文化,寓意收纳来财,且不外漏,有象征意义。后来外廊用玻璃封住成为了日光室,这是对殖民外廊样式不符合青岛地区气候特点的批评与改进。顶部向内凹陷的圆形山花和入口的山花也采用了古钱币形式,暗喻了德国殖民者对华进行经济掠夺的野心。室内装饰特点:室内分三层,层高4.5米,墙体整体为白色,大厅的柱头上雕刻着阴阳鱼的形状:屋檐下的浅浮雕是中式的垂花门纹样,用于强调入口。中央大厅顶部是n万方数据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一扇面积较大的矩形天窗,如图3-39,用少量彩色玻璃装饰,目的是为了采集自然光线,打破单调的光影效果,丰富室内色彩,同时节约了照明用电,室内的楼梯设计简单,是文艺复兴风格的绿色铁艺栏杆和简单的木质扶手(图3—40)。此建筑的设计者对颜色的运用经过了细致的推敲,屋顶用黑色,原因是黑色代表沉稳,具敛财之意,意思是用黑色屋顶可以守住钱财。颜色的含义用在此处不言而喻。西侧大门为绿色铁质(图3-41),后来被封住外廊的窗户和楼梯栏杆等也被大量涂成了绿色,复合古朴典雅的建筑风格,而绿色在西方财政方面也具有上涨之意。房间门为深色木质(图3.42),厚重沉稳。图3.36花岗岩砌成的墙基图3.37花岗岩砌成的拱券门洞图3.38花岗岩点缀的窗洞图3.39中央大厅顶层天窗n万方数据3青岛德式建筑与室内装饰风格图3.40室内楼梯图3—4l西侧大门图3-42建筑内房间门3.3.2.2总督府官邸总督官邸从建筑到室内都是德占时期最豪华的官邸别墅,建筑外观的设计元素结合了新艺术运动与东方文化的特点,整体特点属于活泼自由的德式建筑,但在建筑与装饰的细部透露出中国文化的影子。塔楼是德式建筑的灵魂部分,其在建筑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往往也是最能显示建筑风格的部分。此建筑东西两端各有一座极具中国韵昧的塔楼,这就是它体现中国文化的奇特之处,屋顶上的中式筒瓦与女儿墙上方覆盖的琉璃瓦和中国古代宫墙上的做法相类似。另外,屋顶出现歇山顶(图3—43),这在其他中式建筑中亦有出现。屋顶的山花处装饰有一条亦中亦西的龙,德式建筑中虽有过动物雕饰的纹样,但龙纹却少见,因为在欧洲,龙大多被视为邪恶的象征。中国装饰中善于用兽纹来表达深刻寓意的手法被应用在这栋建筑的山花处,龙在中国是吉祥的象征,被赋予神圣、高贵与吉祥之意,除了表示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力,还具有镇宅之意,在这样一个民族文化深厚的地方,在这一一座象征权力与入侵的建筑上,借助源于此处的吉祥纹样来庇佑府邸主人,体现n万方数据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了建筑设计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以及大胆的尝试,将西方的龙赋予中国龙的含义与欧洲建筑相结合,实现了一种有意的文化会通,其装饰曲线和花纹也属于东西方艺术的结合体,暗含了中西文化结合的必然趋势。3—43青岛德国总督府邸3.3.2.3康有为故居青岛作为近代受西方艺术潮流影响深远的城市,在现存大批的德式建筑中最能体现中西方设计风格的交汇,以康有为故居为另一典型例证,从建筑、室内装饰、家具等方面寻找青岛地区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思潮相融合的踪迹。康有为故居,也称康有为纪念馆,康有为先生于1918年首次踏上青岛,便给予了“青山绿树,碧海蓝天”这样的评价。1923年6月23日,康有为先生购买此房为寓所,取名为“天游园”,而当地百姓称之为“康家花园”。康有为故居位于青岛市福山支路5号(小鱼山文化名人故居)始建于1899年,是青岛最早的一批德式建筑之一,曾经作为德国总督府要员官邸,是青岛由德国设计师设计的最早的德式建筑之一,此建筑比例恰当,尺度宜人,外观造型简洁,但不乏古朴沉稳,红色筒瓦,檐口的滴水、瓦当等中式传统建筑构件的使用,更加突出了其中式特点,建筑的室内分三层,其中二、三层为木质地板铺装,在建筑与室内大量体现出了中西合璧的风格特点。据了解,德国设计师对此建筑并不认可,华纳在《德国建筑艺术在中国》一书中评价此建筑“因当时缺乏城市规划和好的范例”[29】文章从故居的平面布局、建筑结构特点、室内与装饰等方面阐述其中对中国传统设计风格的大胆实践。平面布局:康有为故居建筑平面为规则的矩形,平面布局合理规整,房间对称分布具有明显的方向感。建筑内部空间较为开阔,注重采光与通风,将中心部位采光较差的空间设置为内廊或者楼梯问。建筑主体坐北朝南,以中厅中轴线对称分布,主入口设在二楼中厅南立面,且延伸至建筑外檐,分别从东、西、南三个方向直上二楼,为三进式粗石材台阶,这表明主人将二楼作为主要的活动空间,同时利用楼梯将建筑室内外联系起来,显示出其空间上的过度功能,同时二楼的敞廊为半开放空间,楼梯也对室外的开放空间和半开放空间进行了连接。同时从室外直接进入楼上避免对一楼造成打扰,保留了各自的私密性要求(图3.44)。n万方数据3青岛德式建筑与室内装饰风格康有为的世界之路I康有为⋯熊书法艺术陈列\\.书房./l海景童台I三层平面图二层平面圈一詹平面田图344康有为故居平面布置图建筑特点:该建筑为西式海滨别墅风格,受当时西方流行的新艺术风格影响,西式外形融合中式元素,为近代中国特殊区域特有的折中主义风格,例如屋顶为中式传统歇山顶,双坡屋面覆盖中国传统建筑上的筒瓦,屋檐使用瓦当和滴水作为装饰。建筑南立面为中轴对称式木质外廊,属于典型的殖民地“外廊式”住宅样式,山花顶部的造型和图案暗示了主人的身份和地位,并在整体上起到了统率局部、突出中心的作用。(一)立面:窗户多为矩形,上方装饰红砖弧形拱券,同门洞的拱券造型相协调统一,立面及内部长廊等处门窗处理使得通透性较强,在采光不足的房间位置设置了较大面积的窗户,门也采用透光性较好的玻璃材质镶嵌,上方加拱形扩大了透光面积,同时造型美观。一楼南立面为三个尺度较大、长宽比近似于1的弧形拱卷门洞,取中间的门洞作为一楼主入口,入口外围设计的造型为小型木结构门廊,由六根木柱撑起的双面坡顶造型,全部木结构搭建,造型干净利落,纹样简洁大方,与石材结构的建筑外墙相对比,生硬之中增添了温暖,木材的结构、色泽和纹理组成的半开敞空间同样起到了由室外到室内引申过度的作用,且标志着主入口的中心地位,两边相同规格的大门同样用木框嵌板镶嵌大面积的玻璃,增加建筑室内的光照,夏季天气炎热时可全部开敞,青岛气候湿润,建筑通风良好,南风吹进有利于散发屋内湿气。建筑二楼为木质开敝外廊。外廊是一种生活空间,用来进行喝茶、吸烟、休息、谈笑及昼寝等活动,既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空间,也成为室内的一部分。它属于半封闭n万方数据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空间,与围和它的大面积实体墙形成虚实对比,同时栏杆等处大量纵向线条的运用突出主入口的重要性,强化了建筑的严肃气氛,栏杆的曲线造型和拱券的弧形设计为严肃的气氛增加了活泼感,使构图和谐,南立面是整栋建筑的脸面和重心,设计师设计的由室外直上二楼的石梯表明整个二楼又是南立面的重点装饰部分。(二)屋顶:康有为故居的屋顶为传统中式大屋顶,尖山式歇山顶表面覆红色筒瓦,中式屋顶中一般以琉璃瓦或黑色瓦覆顶,红瓦覆顶便成为了德国入侵后带给青岛地区建筑的一大特色,以筒瓦作盖瓦,在气候温湿的青岛地区,有利于排雨雪,且出鞘的檐部与四周的墙形成可用空间,更能保护檐下空间,雨雪天气对窗户起到遮蔽作用,筒瓦屋顶在中国传统建筑中主要用于宫殿、庙宇、王府等大式建筑,可见此建筑最初的主人身份地位之重要。檐部的瓦当是中国古典建筑材料中不可缺少的部件,瓦当和滴水在中式建筑中是最多装饰的部分也是最引人注目的部位,从图2.6中可见康有为故居使用圆形瓦当和倒三角尖形滴水,在建筑的重要部位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集实用性与美学相结合,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中式建筑的巨大魅力。图3.45故居的中式屋檐和西式拱券(三)装饰与室内:康有为故居采用德式建筑常用的典型外形,但整栋建筑外观色彩简单清晰,以米黄色粉刷墙面为主,装饰简单,重点部位饰以红色调和,以高耸的米黄色山花为整个构图的中心,米黄色墙身,只在檐部、入口、转折处等重要部位镶嵌红砖装饰,门窗全部采用红砖砌拱券、弧券、半圆券、平券等,与其他德式建筑的区别在于省去了繁琐细腻的装饰,反而加以中式建筑的红瓦、檐口滴水、瓦当等传统中式建筑构件,说明此建筑风格受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影响深刻,体现了中西文化在此强烈的碰撞与融合。(1)拱券:罗马风术语的产生则是由于不断使用罗马设计的某些方面,特别是半圆形券以及其他罗马室内细部的翻版。【30]故居的主立面门洞与东西侧立面窗洞采用半圆拱券,这种建筑风格是罗马风格建筑的显著特征,窗洞外围以红砖装饰,不采用拱券结构的窗洞也在矩形窗洞上方镶嵌一条弧形红砖装饰,以此呼应。这些窗洞的长宽比近似黄金分割比0.6,拱券为1/2圆,且南立面二楼的门洞上方弧形中间嵌有拱顶石以示强调。门窗的拱券形式出现在古西亚,在古罗马大量使用,并成为古罗马建筑的特色,半圆券拱形式不仅成为古罗马建筑的特征,并深深影响了后来的罗马风及文艺复兴时期的n万方数据3青岛德式建筑与室内装饰风格入口形式(图3.45,3.46)。珏l耍'一l·姓ij】图3-46康有为故居窗洞与塞浦提米厄斯凯旋门比例对照(2)外廊:康有为故居建筑的外廊在空间构成上属于半封闭空间,属于室内设计的一部分,空间的地面间隔铺设红白方砖,瓷砖在当时的中国并没有大面积用于室内铺设,说明其装饰方式更加接近于现代室内装饰。外廊设计样式可作为西方殖民者入侵后植入的“外廊样式”建筑,但其檐口的瓦当和滴水和木质栅栏又类似模仿了中式建筑中的“廊”,西式建筑中集中式建筑的入口门廊,此“外廊”取中西之特色相结合,组成了一种影响中国现代建筑的建筑类型,且广泛在中国近代建筑中出现,对中国近代建筑的转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代外廊式建筑又被称为外廊样式或者殖民样式指的是16世纪以来欧洲殖民者来到殖民地后,结合当地气候产生的一种带有外廊”的建筑形式常具有欧洲本土建筑的风格特点。【31]当时作为殖民手段入侵中国传统文化,并对中国建筑艺术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二者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外廊样式的出现是汲取了中西不同的文化产生的成果,有利于调和复杂的文化矛盾和冲突。这一建筑摒弃了存在于中国其他殖民地区的外廊式建筑的简陋性,是一座精致的长期性建筑以折中的方式记录了西方古典与传统地域文化发展为亦中亦西的外廊建筑形式。罗西《城市建筑学》一书中提到“带有凉廊的住宅是一种经久的建筑类型”【3l】青岛地区沿海气候温湿,作为另外一种生活空间,带有一定面积的敞廊在湿热的夏季可以起到散热驱潮之功效,敞廊这种建筑在适应本地区气候条件方面比其他类型建筑更胜一筹。(3)室内:基本为中式风格,部分空间采用瓷砖铺地,二楼的卧室、客厅、洗漱间等空间功能划分明显。一楼内部功能上仍然有中国固有内部空间的生活理念,部分掺杂着西式花纹,严肃而整齐,简单之中调和有活泼的元素,例如规整的室内布局中曲尺形旋转木梯设计在了内廊中间,增加了曲线美感,木质门框镶嵌着半透明(粒状)玻璃,既保证了良好的透光性,又营造了一定的个人空间,透出的柔和光线与室内的木质地板的质感融合在一起,显示出木材清晰的自然纹理和亲和力,在门窗家具的细部装饰上也能体现出中西方文化融合的痕迹,例如造型简单的铜质水龙头搭配传统中式纹样陶瓷质洗手盆,中式书柜加西式益线造型门把手,各种卷叶纹样的装饰。(4)家具:家具是建筑风格的折射,建筑风格直接影响家具风格的走向。[321康有为故居里的家具陈列方式也可以说是亦中亦西,加入了具有审美和实用功能的新材质:n万方数据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玻璃和水银镜子、彩色玻璃和瓷砖。中式的红木家具上加入了西式元素,无论是书房的陈列柜还是储物柜,在中式结构和样式的柜门上镶嵌了玻璃,二楼各空间中家具功能独立,分工明确,客厅中陈列的大多桌椅上较多的加入了一些“洋符号”,例如雕刻繁琐的太师椅靠背镶嵌大理石,二楼大厅里的正面是一组中式八仙桌和官帽椅,桌子的工艺与结构较清代八仙桌简单,简化了束腰工艺,桌腿之间加了很多浮雕如意云头图案等装饰性的部件,美观性很强,做工比较精巧。椅子为南官帽椅,靠背和搭脑都有曲线,背板上的几何纹样简单清晰,座面下的前腿之间,去掉了望板,镶以券口,具有清式家具的特点,但比清式官帽椅装饰简单,更加趋向于民国风格的家具样式。旁边的案几造型以曲线为基础,装饰繁琐,案头和案腿的造型也很丰富,花纹为卷叶纹,卷叶纹为明清时期家具使用频繁的纹样,装饰在可以说雕刻无处不在(如图3-47)。图3.47二楼大厅家具图3-48三楼卧室家具三楼卧室里罗汉床的围子上镶嵌有水银镜子(图3—48),梳妆台上的镜子也使用了玻璃材质,欧式造型的桌椅采用中式榫卯结构且雕刻着中式龙纹,装饰更加繁琐。家具的很多部件都是用机床旋制,出现各种旋木腿。在工艺方面,国外的玻璃、铜饰、镶嵌等工艺与传统工艺相结合,【33]与明清家具纯手工制作方法不同的是,机器生产的介入是民国风格家具的标志。康有为故居从建筑的拱券、到室内装饰、家具的腿和靠背的花纹、细部雕刻等,无论其方式是具有强制性还是主动性,无处不体现着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子,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和文明的象征符号在近代历史中的经历,建筑、室内和家具同样承载并记录了近代中西方文化渗透的痕迹。德国设计师之所以在青岛建设了诸多中西融合式风格建筑,究其原因之一:经济因素。德国侵占青岛之后,目的是想将青岛作为他的永久殖民地,在青岛建立一系列德式政府机构和官邸建筑,为了显示德国的霸权主义,体现德国技术的发达和国力之强盛;原因之二:设计师的个人喜好因素。德国设计师对中国建筑装饰风格进行过研究,对中国传统的建筑样式有所喜爱,所以在进行设计时主动添加了一些自认为优秀以及经典的中国式建筑构件和室内装饰方式;原因之三:政治因素。德国在青岛建立殖民地,但是受到了来自中国传统文化的强烈抵制,为了使中国公民内心接受这个外来的文化侵略,采用了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样更容易得到中国人心理上的n万方数据3青岛德式建筑与室内装饰风格认同;原因之四:技术因素。当时德国经济发达,在本土建筑与室内设计上往往采用一些较新颖的材料和先进的施工方式,而中国当时掌握的建筑与装饰技术相对落后,如果原材料全部从德国进口,便会引起经费的大量增加和不必要的浪费。青岛地区的德式建筑采用青岛崂山地区盛产的花岗岩作为建筑与装饰材料,西方设计师将设计出来的德式建筑图纸交给中国建筑工人进行施工,中国工人无法解决德式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某些技术问题,只能根据自身具备的中国传统建筑的经验进行施工,所以就无法避免的加入了一些中式元素在里面。德国通过殖民外交手段兴建的的西式建筑,并没有对中国传统室内设计风格的演变和发展产生根本的影响,因为与普通民众接触范围小,使用性质多为外国官式建筑,特别是在将青岛划分了“欧人居住区”和“华人居住区”之后,对平民生活的影响起到了一定的隔离作用。列强兴建的建筑主要为体现殖民特点和强国风范,室内的家具与陈设品大多从欧洲本土海运过来,室内装饰也多严整统一。中国近代建筑与室’内风格形成的主要背景就是这一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近代中国饱受外来侵略,在通商口岸及殖民地形成了激烈的中西文化碰撞。这里有两种情况,首先,那一时期,外国专业建筑设计师较少,殖民地建筑大多是通过殖民者通过记忆与想象绘制图纸,并指挥中国工匠进行施工,施工工艺来源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这就将中国文化不知不觉的掺杂其中,所建房屋基本属于中西混搭,室内所用装饰品及家具也从海外进口,这些建筑只从大体形式上与西式建筑类似,室内经常出现中式家具与西式壁炉、雕塑等搭配存在的景象,西方元素较多的存在于建筑外观和装饰当中。另外,西方建筑设计师为了使其国家在中国领土和人民心中占有一席之地,利用先进的技术博得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弱化中国人民的敌对情绪,但因现实所迫,中国人的思想根深蒂固,对入侵有意的抵触使得设计师不得不适应中国文化,加之他们对中国五千年深厚文化底蕴的赞赏和钦佩,在其殖民地建造的建筑风格有意的趋向于中式风格。西方建筑设计师对中国传统的尝试引领了近代中国对建筑与室内设计的研究,开启了西方物质文明与东方精神文明相结合的先河。3.4本章小结德租青岛的十六年是对青岛传统历史文化推翻重组的时期,野蛮的入侵之后,在一座落后的小渔村建设起一座准现代化城市,从外到内影响着青岛的社会形态,青岛在形式上变成了一座欧洲城市。但是处于五千年孔孟文化根深蒂固的山东青岛不可能从骨子里被完全西化。在德式建筑强制植入的过程中,以西式建筑为载体的形势下,中国文化犹如中国人低调沉稳的性格特点,呈缓慢的、渐进的趋势使德式建筑变成了融合着中西方文化的折衷风格,这种改变是潜移默化的,德国殖民者似乎很赞赏这种融合,有些德国设计师也乐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并且在创作中加入中国元素,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也由最开始的痛恨和抵制逐渐演变成对西方现代文明的憧憬。当西方文化强制输入青岛的同时,虽然带有不文明的色彩和扭曲接受的因素,但其n万方数据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独特的建筑风格、迷人的城市色调也使得青岛在近代建筑历史上独树一帜而闻名中外,只是“政治上的是非和感情上的义愤,妨碍人们对西方文化的价值作出冷静的科学判断”。[31当人们摒除抵触情绪,用一种平和的态度审视西方文化,并且重新审视1898—1914年青岛的这一段历史时,同样会发现其有利因素和存在的价值。在这里,中国文化虽然没有占据统治地位,但代表着中式传统的痕迹无处不在,总的来说,青岛建筑与室内装饰文化经历了从单一的、有序的、民族文化主导下的中国传统建筑与室内装饰风格到复杂的、多变的中西结合的多元化风格的发展过程。n万方数据4德租之后青岛近代建筑与室内设计4.1日本第一次占领青岛(1914年一1922年)德国殖民者利用规划条例、土地制度和一流的建设材料规划建设起一座现代化城市,在德国占领的17年中,青岛一直没有摆脱德意志的财政补贴,殖民者再此进行的城市建设只有依靠德国本土的技术与资金支持才能实现。尤其是德国在青岛的建筑,对于日本和中国的观察者来说,不管是处于谁的管辖之下,青岛仍然是一座德国建筑的博览会。德国认为青岛的发展构建了一个细致的框架,对以后青岛建筑与室内设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德占后至三十年代末,青岛建筑数量增加迅速,发展变化异常复杂。1914年——1922年日占时期仍按照德国1900年的规划发展,建筑与室内设计没有明显的变化。1914年8月3日,日本对德宣战,德国放弃了对青岛的占领,日本队青岛的管辖较德国相比具有更深的军事化色彩,日本对德国在青岛进行的一系列建设与规划给与了较高的评价,1914年12月28日开始,青岛对日本居民开放,在青岛的日本侨民日益增加,至1919年有超过20000名日本侨民在青岛居住,城市人口的增长,促使了建筑数量的急剧增加,民用建筑和市政设施也随之增多,导致市区大规模扩张,至1922年青岛市区规模已是德占时期的3倍。建筑与室内装饰特点:日本统治青岛期间,青岛的中国居民人数大量减少,这说明日本的统治在中国人看来不具备能够维持正常生存的条件。这一时期青岛的建筑除了德占时期的风格,还出现了日本和式和现代主义风格,室内装饰大多为和式,也有和式和欧式的混合体。但是要比德占时期的建筑更加注重实用性和经济性,每层的高度降低,除掉了德式建筑常用的大面积外廊和露台,使用面积减少,因为日本侵占的青岛目的是掠夺,并不是建设,也可能与日本的传统习惯有关,日本国土较小,人均使用土地面积较少,使他们在居住空间中比较注意节约空间,这时期日本在青岛的建筑结构接近现代建筑,也注重保留以前欧人区的异国情调,尽管日本设计师常采用德式建筑的造型主题,但也有新的诠释,例如她们不擅长使用花岗岩,就以砖木和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主,将花岗岩用于山墙顶部或角落,并且以对称的形式出现,不喜欢德式建筑的彩色造型,“将墙涂成白色、红色或者是绿色,”[34]出于对德式建筑的欣赏,却又无法突破,有时又会照搬德式建筑中的形式(图4.1,4.12),日本男子高中的外墙设计就模仿总督官邸上波纹状的抹灰工艺,建筑平面构图较规整,立面对称,主次关系明确,装饰上比较琐碎,不同于德占时期自由活泼的建筑风格,建筑色彩上采用日本本土建筑的传统用色习惯,大多是灰色屋顶和深色漆木配着白色纸糊窗。对于具体的风格特点和设计思想甚至建筑的设计师都没有明确说明。正在规划中的城市扩张因五四运动的爆发日本撤出而终lL。n万方数据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4-2日本高等女校(现青岛医学院)4.2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统治青岛1922年,北洋政府收回青岛,虽然日本在名义上将青岛归还,但实际他们搬进了德华银行青岛分行的建筑里,窥视者这里的一举一动,还拥有着对青岛的控制权,这一时期,中国内地军阀混战,无暇顾及青岛的建设,青岛当时处于内战的阴影之下,经济和城市建设处于低潮,许多欧美日等国家的侨民来此度假,中国的富人阶级和大资本家也将此作为避暑圣地。到1928年国民党夺取北京,1929年国民政府统治青岛,青岛远离战火,政局稳定,城市建设处于繁荣时期,人口大量增加,市区面积进一步扩大,建筑业兴旺,大量资本家纷纷在青岛沿海一带修建别墅,花园式住宅成为当时主要的建筑形式。国民党政府统治下对于青岛的独立式居住建筑的开发建设主要体现在今八大关、太平角一带,城建当局继续沿用德国的建设标准,新建筑符合1914年之前的乡村别墅的样式,房屋造型上仍参照德式建筑,红色屋顶和不加修饰的花岗岩墙体也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多数建筑的特点。然而民国时期的政府似乎认为青岛的建筑风格有未尽完善之处,因为青岛已经被德国侵略者打上了殖民地的烙印,青岛市政府对这个看法不尽满意,所以,在20世纪的n万方数据4德租之后青岛近代建筑与室内设计二三十年代,为使青岛的风格得以回归,在城市的显著位置建造了一批中式建筑,将海中的栈桥南段修建了一座标志性的建筑——回澜阁(1931年——1933年4月),采用中国传统风格的圆形亭阁,红色圆形亭柱支撑覆盖金色琉璃瓦的双层飞檐,这样一座纯中式建筑放置于此显然是理所当然的,仿佛它的存在一直根深蒂固,不仅使青岛重新找回了民族文化的根基,这一做法无疑是为了增强民族自信心,将地区文化和殖民文化一同纳入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另外,1937年为鼓励优秀设计作品,中国成立了“建筑审美委员会”。留学欧美的中国建筑师:庄俊、陆谦受、吴景奇、苏夏轩等人参加大型公建设计活动,同时,侨居青岛的德、日、俄等国设计师空前活跃,中国传统式建筑开始复兴,除了德占时期大鲍岛区修建的融合了中国戏曲艺术的中国江苏会馆(1906——1907年)以外,如1931一一1932年建造的青岛大型水族馆,采用了纯中式的色彩和造型;海滨公园的入口建成了中式的三门牌坊(图4-3现鲁迅公园);小鱼山山顶的大型诵经堂——湛山精舍(1934年);那时兴建的青岛市大礼堂(1934年一1935年),栈桥回澜阁(1932年一1933年)(图4.4,红十字会建筑群(1933年一1937年)都属于中式传统建筑,独立的民族文化回归至此。图4-3三门牌坊图4.4回澜阁4.3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1938年一1945年)1937年7月,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开启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战场,1938年初,日本再一次占领青岛,这一时期日本站领青岛将青岛作为军事基地,期间所建的建筑也多为军事服务,几乎沿用了之前德占时期所有的公共建筑,新建的建筑以砖和混凝土结构为主,具有现代主义风格,墙面装修使用大面积的贴面砖,或以贴面砖加上马赛克贴成条带划分墙面,如现存的日本陆军俱乐部(1941年建)具有方盒子式的国际主义风格,以材料色为主,平屋顶或坡顶,延续德式建筑风格,多以红瓦覆面。日占时期,侵n万方数据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略者也将日本本土的建筑与装饰风格带来青岛,所以,当时青岛的日式建筑与室内装饰风格与日本本土的风格在步调上是一致的。4.4八大关——中西方文化融合的产物1929年国民党政府接管胶澳商埠,遂定名青岛市,自此青岛市的城市名称便沿袭至今.可见青岛的名称的由来最早与小青岛葱郁的树木产生的环境色有密切的关系。八大关一一青岛近代欧式居住型建筑群,位于市南区中部汇泉湾和太平湾景区之间,其建筑艺术、装饰风格、与自然的和谐相映造就了这座百年海滨城市的异国情调。另外,这里的建筑风格多样,造型独特,集中了俄式、英式、法式、德式、美式、丹麦式、希腊式、西班牙式、瑞士式、日式等二十几个国家的建筑风格。融合了西方色彩观中的内容形象化和色彩丰富性、东方色彩观中的层次美、高纯化和对比化。虽然建筑不同部分运用了不同的色彩,但通过对比和协调也能体现整体感,整个景区的建筑群的色彩归于统一。西方风格对于八大关建筑区建筑与室内装饰特点的影响在外主要从色彩方面进行探究。德国侵占之前,建筑的色彩受中国传统建筑用色的影响,都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颜色多以中性色为主,青色砖瓦、土坯、木材和石材作为当地建筑材料,加之当时的交通不发达,建筑材料多数为就地取材。德国1897年11月占领胶州湾后,将绝大部分中国传统样式的建筑拆除,市区内现存的中国建筑寥寥无几。建筑色彩变成了德式的红瓦、黄墙,融山、海、城为一体,与传统中国建筑文化大相径庭。一战后,日本在1914’1922年和1938。1945占领了青岛,日本建筑师利用本地材料,并效仿德式建筑特点,在一些公共建筑上利用不加修饰的天然石料砌筑(图4-5),墙面多用面砖和马赛克贴面(图4—6),其建筑的色彩多利用色相对比,强烈鲜明,视觉冲击力大。图4—5八大关建筑图4-6建筑面砖装饰n万方数据4德租之后青岛近代建筑与室内设计图4_7八大关别墅室内图4-8正在装修的别墅内家具1897年德国占领青岛之后,带来新的设计思潮,将红瓦屋顶,角部突起塔楼,这种德国新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带到青岛,加之青岛本地盛产花岗岩,材质和建筑色彩的统一使当时的青岛建筑具备了统一的地方特征,为利用青岛这一特有的建筑材料,就地开采石场,所以景区内大多德式建筑都呈现了花岗岩的自然色彩面貌,色彩雅致,造型美观,与周围自然环境高度协调。花岗岩自身成分很多,经过色彩的空间混合,近看色彩丰富,远观含蓄沉着,运用本地材料是本地建筑与室内设计中最突出的特性,如卵石、不加修整的乱石,堆砌于山墙、檐部、主要入口和窗间墙上等自然材料组合的色彩。建筑的屋顶结构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屋顶的面数比较多,且多个朝向,甚至不同方位采用不同角度的斜坡:加上瓦片色彩鲜艳,面积小数目多,斜坡的方向不同,导致瓦片的排列方向不同,便形成了一定体量的大大小小的色块。远看,红色的屋顶纯度不一,同时又加入了一定的灰度,有的呈现出深沉的暗红色,近看可以感受到瓦片的质感纹理,肌理效果好。建筑屋顶的瓦片所用的红色明度适宜,纯度并不高,带有少许的灰色感,,彰显却不张扬,给人稳重且不乏鲜活之感.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与建筑米黄色的墙体、墨绿色的屋顶、灰白色的入口装饰、部分彩色的玻璃等其他部分色彩和周围环境的色彩互相对比映衬、调和作用有关,建筑环境的整体协调性及其色彩的和谐统一。“黄墙”主要指的是建筑的外墙.这里的黄色并不是指中国传统建筑中运用的象征n万方数据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财富、纯度较高的色彩,而是一种带有一定的灰度的米黄色,让人感到柔和舒服.这种典雅的米基调,质朴中不乏精致,让建筑显得庄严沉稳的同时也多了些许活力与生动。建筑墙体的颜色不全是一种米黄色,色彩在明度和纯度上都会有一定的变化,有的会呈现一定的暗灰色,但都统一在偏黄色或者偏暖色的色调中,加上建筑本身的巨大体量,很具有庄严感.可见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根据建筑的不同性质采用了程度不同的调和色彩,同时又考虑到整个建筑群体的协调呼应。例如八大关白氏旧宅外墙利用了砖红色水刷石;充满童话色彩的公主楼,采用墨绿色外墙涂饰。木条的暖褐色,砖墙的灰冷色,白墙的白色,还有条石起伏不平的表面反射的多种色彩,它们作为装饰带来了变化的趣味,还令人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由于八大关建筑群是民国时期所建,大部分建筑的室内装饰呈现民国时期的风格特点,比如迎宾楼和元帅楼室内设计仍然延续了当时历史时期的风格,虽被重新装修,但室内的部分家具仍被完整的保留下来或继续使用(图4—7,图4—8)。在欧洲和美国出现和发展的“新艺术运动“,也就是在德国称之为“青年风格派”的风格也对这一区域的建筑风格产生相当大的影响。这一时期,青岛的建筑色彩一方面是由砖、混凝土、瓦、木材等建筑材料的本色表现:另一方面是涂料、花岗岩、大理石板等材料的本质颜色作饰面,达到本地自然材料与西方设计思潮的完美结合,体现了现代设计中着重强调的人文与自然,而这一时期的特殊历史背景也是影响八大关景区色彩景观特性形成的主要因素。这里有1914’1922年和1938’1945年日本侵占时期所建的别墅,日本设计师依然按照德占时期的建筑风格进行设计和取材,大都红瓦覆项,建筑外墙仍用天然石材装饰。在建筑思潮上,除了受德国的影响之外,1914’1922年间的建筑风格还与日本国内的建筑思潮同步发展。1922年以后北洋军阀和南京国民政府接管青岛,在此时期,建筑业兴旺,尤其是派遣到欧美留学归来的中国建筑人才,带回了流行的思想和先进的技术,侨居青岛的德、日、俄等国的建筑师积极参与青岛的一些大型建筑设计活动,这一地区的建筑风格便接受了世界上先进的建筑艺术思潮的影响,同时,中国传统式的建筑色彩开始复兴,青岛在没有完全摒弃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的基础上将西方的设计思潮与中国传统建筑思想结合在一起,呈现出斑斓多姿的景象。这使得此时期的建筑风格开始出现新的转变,便形成了青岛八大关景区独特的建筑风格与色彩景观。丰富的景观,通过自然环境和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影响,形成建筑风格不一、色彩各异的景象,其建筑与环境的多利用色相对比,色彩运用美观大方、整体对比调和的同时,建筑群的仍保持和谐统一。建筑室内外相呼应,体现了部分与整体的不可分割感。这里深深印着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文化的影子,【35]八大关地区属于青岛受西方思潮影响深远的代表性建筑群体,虽然其建筑风格迥异,每栋建筑都有着独具一格的色彩个性,这些具有很强标识性的色彩依然延续着这一地区传统的色彩感。建筑的不同部分一般有不同的色彩区域,利用色彩的对比与呼应突出建筑形体: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年中n万方数据4德租乙后青岛近代建筑与室内设计的不同季节、一天中的不同时刻都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设计上存在的共同之处是:大多数建筑的屋顶都覆盖着德式风格的红瓦,“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经典词语便是对八大关景区的完美评价。正是得益于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促成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西方设计思潮的融合。若干年后,青岛就给了世人一个了解古老文化的机会,而这样的机会在中国任何地方都是不能找到的。【36]4.5本章小结通过总结德租之后青岛建筑与室内风格的演变趋势,分析得出,德租时期形成的建筑与室内风格是近代青岛建筑与室内风格演变的主要原因,就如成功的案例会被无数次的引用一样,青岛的德式建筑形成的城市建筑格调被后来的日占时期和民国时期沿用,在成为海滨旅游城市的同时,将中西文化融合形成的结晶,建成了展现青岛城市魅力的八大关别墅群。n万方数据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5青岛建筑与室内装饰发展趋势展望20世纪初,青岛人最先接受了外来文化的洗礼,青岛成为一个勇于接受新事物的城市,德国统治的17年中青岛不断接受外来新事物的影响,青岛的建筑与室内风格特点在德占时期就慢慢形成了,尤其是住宅设计,德占时期建筑特点为青岛近代住宅样式奠定了基础,通过建筑与装饰的外观造型、色彩、材料以及指导思想的变化影响了青岛百年来的建筑与室内风格样式,中式元素来源于中国本土的传统建筑与装饰文化,欧式元素来自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来源于德占时期德国本土建筑外观元素的变异,来源于设计师对文化的理解程度和统治者的意愿,反映了当时中西方文化交融的时代特征,反映不同国家和时期各种审美追求和生活习惯,在中外文化的相互作用下,人们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逐渐改变,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受到了很大影响。呤"现在的青岛已经成为具有发扬地方文化的典型城市。,//图5.1青岛市高级会所建筑外观图5-2青岛市高级会所建筑外观n万方数据5青岛建筑与室内装饰发展趋势展望图5.3一楼平面图图5_4二楼平面图图5.5三楼平面图_’Jl图5-6会所三楼休息室设计注重对欧式风格的发展,注重新材料新技术的使用,依然延续欧陆风情是青岛德占之后一直乃至现代建筑与室内设计的发展趋势(图5—1~5—6)。青岛的商业建筑与住宅设计,尤其是独立式住宅外观受到先前外来文化和国内传统文化的共同影响,已经融入了青岛人的生活,和追求现代化生活一样,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逐渐发展成为亦欧、亦中、亦现代的“青岛的风格”。可谓“兼具东西之韵味,融汇中外之精华”。¨副n万方数据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作为海滨城市的青岛,对于参观者来说,这里就仿佛一座“天上掉下来的”呤刨城市,与中国其他城市的形象完全不同,这里的建筑与室内装饰风格的多样化在中国其他城市绝无仅有。虽然青岛的老建筑在现在看来所占城市比例不大,可是对于研究这一时期的建筑与室内风格特点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见证着青岛的百年历史,我们应该感觉到所肩负的责任之重大。作为世界文化和艺术的容器,很多本土建筑毁于战火,室内设计风貌也已经随时代变换,有些现存的建筑被进行一次又一次的翻修甚至拆除,即使后来的重建也早已失去了原有的风貌。所以,为保留青岛风格的完整统一和独特,将来的建筑最好的形式就是保护好历史建筑,希望繁华的现代化都市潮流对这里不要有太大的吸引力,等都市的喧嚣驱走这一份安逸与宁静,青岛建筑风格的个性将不复存在。在多元统一的今天,世界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设计潮流,模仿成了世界各地建筑的通病,于是,我们开始注重民族文化,同时又要重视历史,所以我们尽可能地保留着“青岛的风格”。作为旅游城市的青岛,很多人因为强烈的民族情绪不能对历史建筑作出客观的评价,因此而抵触并否定这些通过殖民手段强行植入的文外来化,导致某些优秀文化“羞于见人”,而后被悄悄埋没,使后人失去了学习和借鉴的机会。现如今,青岛的室内设计似乎完全现代化,尤其是公共建筑,与欧式建筑的外观不搭调,呈现两种内外不同的风格样式,或许是适应时代趋势,或许是千篇一律,室内设计形式上的模仿超越了创新,现在全球化加速,在保留优秀地方文化的同时,室内设计与时代同步,符合新时代潮流。敢于尝试吸收最新的风格元素是青岛人最大的特点,但与建筑语言同步,学习地方古典优秀文化也是室内设计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发扬地方特色并不与赞扬殖民文化相等,艺术没有国界,从鲜明的城市文化特色中汲取营养,将这种地域性的建筑与室内设计风格保留并延续,是为了将这种古老的有价值的艺术与文化传承下去,为多优秀艺术作品的创作提供学习的素材。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青岛建筑元素将保持以欧式风格为主,室内设计多元文化融合的地区特色,欧式与国际化已经成为了青岛的名信片。保持本土特色,通过红屋顶、黄墙、绿树、蓝天(海)这几种独特的城市色调,以此来影响室内设计的新突破,使素日繁忙的到来者都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从内到外犹如沉浸于欧洲小镇。同时,复兴这种独特的文化也表达了将外来文化同中国文化相融合,将外国的和中国的统统变为中国的。如今,青岛这座城市并不是“德国化”而是“中国化”,H伽就是汉学家孔拉迪所说的“中国文化的同化力量,就是将外国文化转化成符合中国人口味的东西,并且将他的材料为己所用。”H¨复兴不代表着照搬,一直以来建筑风格的演变都是影响室内设计风格的决定因素,建筑上可以吸取传统精华而与时俱进,如果能将某些具有欧式风格的建筑尤其是大型公共类建筑的室内设计与建筑风格形成一致,那么,作为旅游城市的青岛呈献给世人的将是由内而外的耳目一新。n万方数据46结论文章通过对19世纪中西方主要建筑与室内设计风格的总结,归纳出西方主要设计风格以及在德国本土的传播情况,主要设计师以及代表作品。说明青岛建筑与室内设计风格是受到当时德占时期西方设计风格的影响,德租时期形成的建筑与室内风格是近代青岛建筑与室内风格演变的主要原因。通过文中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在面对外来文化强行植入的情形下,将中式传统民居风格样式转型,适应当时社会性质和中国人口居住状况的需求,形成了当时历史条件下特殊的民居样式——里院,商业建筑样式——劈柴院。(2)在德式建筑强制植入的过程中,以西式建筑为载体的形势下,中国文化呈缓慢的、渐进的趋势使德式建筑变成了融合着中西方文化的折衷风格,这种改变是潜移默化的,4德国殖民者似乎很赞赏这种融合,有些德国设计师也乐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并且在创作中加入中国元素,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也由最开始的痛恨和抵制逐渐演变成对西方现代文明的憧憬。(3)当西方文化强制输入青岛的同时,虽然带有不文明的色彩和扭曲接受的因素,但其独特的建筑风格、迷人的城市色调也使得青岛在近代建筑历史上独树一帜而闻名中外,我们需要做的到的只是正视历史,保护且重视这些民族文化带来的深刻内涵。当人们摒除抵触情绪,用一种平和的态度审视西方文化,并且重新审视1898—1914年青岛的这一段历史时,同样会发现其有利因素和存在的价值。(4)在这里,中国文化虽然没有占据统治地位,但代表着中式传统的痕迹无处不在,总的来说,青岛建筑与室内装饰文化经历了从单一的、有序的、民族文化主导下的中国传统建筑与室内装饰风格到复杂的、多变的中西结合的多元化风格的发展过程。就如成功的案例会被无数次的引用一样,青岛的德式建筑形成的城市建筑格调被后来的日占时期和民国时期沿用,在成为海滨旅游城市的同时,将中西文化融合形成的结晶,建成了展现青岛城市魅力的八大关别墅群。对于青岛建筑与室内装饰风格特点的把握可以为设计者提供良好的参考和例证,对于弘扬地方和民族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希望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能够继续对青岛建筑与室内的研究,由于个人能力有限,文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请各位专家多提宝贵意见,不胜感激!n万方数据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1】William.C.Kirby:GermanyandRePublieanChina,StanfordUniversityPress,1984.[2]贺美芳,室内设计建筑化,太原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6.5:7[3】【美】室内设计史,约翰.派尔著,刘先觉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8-9,156,175,226,244,[4]余晶,赵小兵,欧陆建筑在青岛,走向世界,2008.3.8[5]王福云,梁冰,回眸百年的华丽与经典——青岛德国旧总督官邸建筑艺术探析,《装饰》总206期,2010.6[6]【英】尼克拉斯.佩夫斯纳,现代设计的先驱者——从威廉.莫里斯到格罗皮乌斯,王申祜译,中国建筑出版社,1987:17~18[7]李长春,尹晖,中国古代建筑设计与传统文化思想,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8]胡存约著,海云堂随记青岛里院的场所精神研究,转自:兰芳,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2009:22[9]TorstenWarner,((GermanArchitectureinChina)),Ernst&Sohn,1994年版:295[10][英]查理·B·柏狄克著,崔岩译:《20世纪亚洲大动荡的前兆——日德青岛之战的历史背景和青岛的防御概论》,刘善章、周荃主编:《中德关系史译文集》,青岛出版社1992年版:315.332[11]【德】《德领胶州湾(青岛)之地政资料》单维廉原著,周龙章译台北:中国地政研究所,中华民国六十九年十一月初版:83[12]【德】《样板殖民地一德国对胶州保护区的印象》罗梅君著,颜承汉译转引自刘善章周荃主编,《中德关系史译文集》青岛:青岛出版社1992年12月:62[13][德]余凯思著.孙立新译,在“模范殖民地”胶州湾的统治与抵抗,2005:216[14]JorkArtelt,Tsingtau:DeutscheStadtundFestunginChian1897—1914,Dusseldorf,1984:19[15]“中西合璧”的青岛里院,崔博娟徐伟,《观城》2007.1l上『16]《胶澳志》,袁荣叟著,台湾文海出版社,1928:29[17]任新光,德租时期青岛建筑的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研究,哈尔滨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3:9[18]TsingtauerNeuesteNaehriehten,1913.转自:曹胜,德占时期青岛城市建设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95[19]李天,周晶,青岛的德国印记——青岛德国青年派风格建筑的历史定位研究,华中建筑,2012.10[20]《德租时期青岛建筑研究》陈雳,天津大学建筑学院,2006年:123n万方数据参考文献[21]《楔入与涵化——德租时期青岛城市建筑》,陈雳著,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9:73[22][德】威尔弗利德·柯霍著.陈澄世译.建筑风格学.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转自:高庆,青岛近代教堂建筑特征研究,青岛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6:46[23]高庆,青岛近代教堂建筑特征研究,青岛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6:45[24]BrunoZevi.著,Architectureasspace[M],张似赞,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46[25]Dr.EBehme,Dr.M.Krieger著.GuidetoTsingtauanditssurroundings.Heekner,5PresS,1910[26】[英]罗杰.斯克鲁登《建筑美学》,中国建筑I,Ik出版社,1992年9月第l版,[27]李国庆,青岛当代居住区建筑及景观风格研究,青岛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6:39[28][日]藤森照信,外廊样式一中国近代建筑的原点,建筑学报,中国建筑学会,1993,5:33[29]TorstenWarner,DeutscheArchitecturinChinaArchitecturtransfer.Berlin:Emst&Sohn,1994:295[30]近代外廊式建筑在中国的发展线索,王珊,杨思声,中外建筑,2005.2[31]夕b廊样式”对中国近代建筑的影响,杨思声,肖大威,戚路辉,华中建筑,2010『32]浅谈民国家具的特点,杨怀靓,赖文清,学术论坛,2008[33]苗艳风,关惠元,陈玉龙,民国时期家具特色研究,家具与室内装饰,2011.1[34]HobowJ.霍波夫.青岛:远东的里维埃拉.青岛(Tsingtao:TheRivieraoftheFarEast)1922:17[35]陈奕丞,王福云,青岛八大关的建筑艺术研究,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7卷第五期,2006.5[36]RichardWilhelm.DieSeeleChinas[M].Berlin,1926.[37]田龄,德占时期青岛社会风尚的变迁,历史教学(高校版),2007.8[38]【德】托尔斯腾.华纳著,近代青岛的城市规划与建设,青岛市档案馆编译,2011.5:264-266[39]Paquet,A.里或新东方.法兰克福,(PaquetA.LioderImneuenOsten)1913[40]AnnetteS.Biener.DasdeutschePachtgebietTsingtauinSchantun91897—1914.InstitutionellerWandeldurchKoIonia-lisierung[M].Bonn,2001.转自:孙立新,王保宁,德国殖民统治下的青岛中国人社会,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双月刊),2007年第2期[41]WassiljewWP.DieErschlieBungChinas:Kulturhistorischeundwirtschafis__politischeAufslitzezurGeschicheOstasiens.1909:181n万方数据附录图片来源:2—1【美】室内设计史,约翰.派尔著,刘先觉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pl762-2、3—3“中西合璧"的青岛里院,崔博娟徐伟,《观城》2007.11上2—4、2—5作者拍摄3—1、3—2http://image.baidu.com/i3—3作者拍摄3-4唐霞,青岛总督官邸的建筑技术与艺术研究,青岛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9.6:p353—5http://image.baidu.corn/i3—6—3—13作者拍摄3-14唐霞,青岛总督官邸的建筑技术与艺术研究,青岛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6:p493—15—3—17作者拍摄3—18http://www.1iketrip.cn/qingdaoyingbinguan/photo一47017.html3-19唐霞,青岛总督官邸的建筑技术与艺术研究,青岛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9.6:p533—20—3—25http://www.zhituad.com/view一53l95.html3—26—3—34作者拍摄3—35~3—42http://shinan.qdda.gov.cn/front/qingdaojingguan/preview.Jsp?subjectid=12259376569844725001&id=264033—43http:||image.baidu.com/i3—44作者绘制3—45—3—48作者拍摄4一l、4—2http://image.baidu.com/i4⋯348作者拍摄5—1—5—6作者绘制..52..n万方数据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1]王敏,刘亚兰,青岛八大关景区色彩景观特性研究,美与时代,2012.5[2]王敏,刘亚兰,杨佳欣,近代设计思潮影响下的青岛建筑与装饰研究,山西建筑,2012.9[3]王敏,刘亚兰,杨萌萌,夏荣钊,近代中西方设计思想的印迹——康有为故居,山西建筑,2013.5[4]杨萌萌,朱晓东,王敏,浅谈绘本在室内软装饰中的应用,山西建筑,2012.10[5]杨佳欣,谭向东,王敏,杨光,以导向意识探微绿色能光源与建筑空间的关联性,山西建筑,2012.12n万方数据致谢三年的硕士阶段学习生活即将结束,在此,诚挚的感谢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帮助过我的人,感谢母校给了我家的温暖。我的学位论文从选题、提纲、资料的搜集,到截稿完成,无处不凝结着导师的辛劳和智慧,特别向我的导师刘亚兰教授表示由衷的谢意,正是由于导师对我文章的悉心指导才得以顺利完成论文写作,导师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和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对我影响深远,对待学术问题上严谨的态度让我深感敬佩,孜孜不倦的教诲和对教育事业的兢兢业业将是指引我未来前进方向的明灯。同时感谢朱毅老师一直以来对我的关心和指导,不管从生活态度上还是处事方法上都让我受益良多。师恩难忘,两位老师既是良师也是益友,在此对他们表示诚挚的感谢!最后感谢家人无私的付出,感谢我的朋友,感谢帮助我关心我的人!n万方数据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另tlDl:l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盔兰垦盐些盘堂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己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月淤签字日期:bf许6月/汐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壅耋垦盎些盘鲎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塞兰堡盐些盘堂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凇导师签名:副l吮∑,秒签字日期:≯f≥年多月fg日签字日期枷rj;年乡月f∥日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工作单位:通讯地址:电话:邮编: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