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江苏)【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室内设计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职高专:(江苏)【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室内设计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环境艺术系室内设计专业建设方案一、建设基础(一)行业背景进入21世纪,我国建筑装饰行业产值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8%,2009年行业总产值已达18500亿元,比2008年增长12%。2010年,全国建筑装饰行业总产值已突破21000亿元,建筑装饰企业总数约为22万家。其中,从事公装的企业约有4万家,占比18.18%,从事家装的企业约有11万家,占比50%,同时从事公装和家装的企业约有7万家,占比31.82%,行业规模已初步形成。建筑装饰行业不仅创造了将近6%的国民生产总值和1600多万个就业岗位,还营造了更好的居住与工作环境,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据估算,增量市场每年的容量将达15000亿元,未来3-5年存量市场需求每年将达8000亿元。(以上数据由中国建筑装饰行业协会主办的《2010年厦门中国建筑装饰企业高峰论坛》提供)就区域经济发展而言,江苏省在产业规划中明确提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将创意(设计)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进行建设。2010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发改地区[2010]1243号),无锡市将建设包括服务外包与创意设计基地在内的“两个基地、三个中心”。据《2010-2015年中国建筑装饰行业市场全景调研及投资分析深度研究报告》显示,仅苏南地区每年就有近4000万平方米的装饰工程量,产值近500亿元人民币。从行业、企业方面分析,仅无锡地区具备乙级以上设计资质、二级以上施工资质的大中型装饰企业就有100余家,设计及施工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占据了市场的相当份额。(二)人才需求分析未来五年,江苏地区的建筑装饰企业的从业人员,每年将按约15%的速度递增。但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能与现代建筑装饰业飞速发展的需求很不协调。其中装饰设计人员接受正规专业训练的人数较少,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数更少。施工队伍的主体是农村转移的富余劳动力,受正规文化教育的程度较低,也很少接受过系统的专业技术培训。大部分从业人员所从事的工作主要是以体力支出为主的重复性简单劳动,对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理解和掌握水平很低。n今后10年,本行业从业人员将要超过2000万,服务于一线的技术与管理人员所占的比例约占40%,即800万人左右,与目前情况相比需净增约240万人,年均增加约24万人。若由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其中的50%,每年则需培养12万人,为此,室内设计技术专业的毕业生需求将持续旺盛。无锡市2000余家装饰企业对此类人才每年需求约3000人以上,而江浙沪,长三角都市圈的数千家建筑装饰企业估计每年的人才需求将超过万人。(三)专业现状本专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末期的装潢设计专业,后改为建筑装饰专业。2004年学院升格后,更名为室内设计技术专业,至今已有20余年专业办学经验,共为社会培养了上千名从事建筑装饰和室内设计工作的设计、施工与管理方面的优秀人才,毕业生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较强,深受行业和社会的欢迎。目前本专业在校学生300人。近三年本专业两次就业率均为97%以上,2008年被确定为院级改革试点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功能齐全,数量充足,校外实训基地运行规范有序,能满足实践教学和实习教学需求。在建无锡市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教材1本,出版规划教材7本,省教科院立项课题2项,宜兴创意设计人才培训中心室内设计工作站1个。近三年师生作品共获省级以上金、银奖17项。本专业初创时期,即探索校办企业的办学方式,创办了全一装饰工程公司,成为教师参与社会服务、学生参与技能训练的重要平台。随着专业建设的不断推进,始终紧密结合区域经济产业发展,为宜兴市及长三角地区大力发展创意产业、现代服务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室内设计专门人才。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思想指导下,在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在学院第一轮专业改革建设三年中,因为确立了“项目+工作室+工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构建了项目化课程体系,因而把人才培养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四)建设成果1、人才培养方案较为科学合理专业创办以来在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等方面均进行了多次力度较大的改革,并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尤其是从2008年起,被确定为学院的新一轮改革试点专业后,在华东师大职研所石伟平、徐国庆n教授指导下,在南京市装饰行业协会秘书长吴祖林、江苏新思维设计公司设计总监谢忠义等来自行业企业一线的设计、施工与管理专家的共同参与下,对人才培养方案作了整体的规划设计,通过三年的建设,在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上有较大创新与突破,教育教学理念得到提升,人才培养方案更加科学合理。具体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1)课程标准对接行业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根据行业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需求,将行业标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工艺美术员、助理室内设计师、装潢设计员等资格证书及学历证书构成该专业学生的“双证书”制,使学生专业学习的深入性、针对性和适应性在教学中得到充分体现。(2)培养目标对接岗位任务和职业能力对应建筑装饰行业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课程体系突出技能培养的主线,新的课程体系实行“大平台”为依托、“小方向”为发展的若干专业岗位方向。如室内设计、设计表达、工程造价、施工与管理等,建筑装饰与室内设计工作中不断推出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都能充分地得到学习,从而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能力。2、教学内容贴近行业需求(1)优化课程结构,整合教学内容,经过三年的初步建设,已将专业课程整合为岗位平台课、岗位核心课和岗位拓展课三大板块。并打破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相割裂的结构形式,将它们穿插在一起,相互衔接、有机整合,逐步深入。岗位核心课程,按“大平台基础、小专业方向”的专业进阶方式组织教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2)调整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式,重要技能课采用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从大一上学期一直延续到三年级,学生通过三年连续不断的学习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主要岗位核心课程都按“工学交替”方式组织教学,在实训室、工地、材料市场等场所交替穿插进行,一年级至三年级暑期都安排有集中实践课,要求学生到相关企业的不同岗位上进行实习。(3)围绕职业能力培养主线,岗位核心课程全部以项目式课程展开,教学内容与形式能达到岗位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实训实践课时比例达80%以上,充分体现“教学做一体”和“理实一体”的职业教育特点。3、实训条件较为完善本专业拥有校内实训室4100m2,n包括造型基础实训室、计算机平面设计实训室、计算机三维设计实训室、工艺构造实训室、装饰材料实训室、摄影实训室、展示实训室等,教学实训设备总值380万元,能满足各门专业课程教学及社会服务和培训所需。同时依托无锡长城装潢有限公司、宜兴天之域室内设计有限公司、南京百会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等建筑装饰企业建设14家校外实训基地,聘请一批富有经验的一线技术人员担任校外实训基地实习指导教师。4、师资队伍渐趋优化已建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专兼职结合师资队伍,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比例达到33%,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75%。专任教师中硕士学位比例达到66%,专业带头人与教学骨干逐渐成熟。近年来,在各级各类专业比赛中获金奖4项、银奖3项、铜奖2项、优秀指导教师奖6项,兼职教师中有行业资深专家2名、企业一线技术骨干5名,能工巧匠2名,教学团队具备科学合理的专业结构、学缘结构和梯队结构。5、体制机制较为完善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机制正在形成,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思想为指导,构建融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为一体的合作办学网络系统;构建指导和监控人才培养过程的良性运行体制机制,以及形成效益分配的激励和共享机制,教学管理制度健全,执行规范。院系二级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质量监控保障体系,由政府、行业、企业、学校构成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质量保障体系,使教学质量得到充分保证。6、产学合作成果初步凸现通过产学合作,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共建实训基地、技术培训、项目合作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蔺敬跃、丛志勇等9位兼职教师长期担任实践类专业课教学。一批一线专家,成为校外实训基地的兼职指导教师。行业企业专家长期参与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工作,使人才培养方案更趋优化和合理。徐南、王伟红、陈林烽、邹涵辰等一批专业教师常年在南京百会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无锡长城装潢有限公司、宜兴长乐弘陶艺有限公司等企业兼职,近几年承担了中国水利博物馆、吉林省博物馆、上海金山区爱国主义教育园、宜兴城市规划馆、宜兴“云海间”度假村等一批项目的设计与施工管理工作,横向服务收入100余万元。近几年共为企业和社会培训技术人员570余人次。7、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升n本专业学生多次获得省市级展览评比和技能大赛奖项,如2008~2010届省大学生毕业设计评比银奖1枚、铜奖2枚;2009年省高职艺术设计优秀毕业设计银奖、铜奖各1枚;2009年省大学生技艺展评二等奖1枚;2009年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金奖、铜奖各1枚;2010届全国高职高专艺术类优秀毕业设计铜奖1枚;2010年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学年奖银奖、铜奖各1枚,优秀奖2枚;2010年江苏省工艺美术艺术设计大赛金奖1枚、银奖2枚、铜奖1枚;江苏省大学生创意大赛三等奖1枚;室内062班获省优秀班集体称号;室内082班刘仕君同学获省优秀学生干部称号;室内051班李磊同学、室内061班徐进恺同学获无锡市优秀学生称号。8、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较强通过深化内涵建设,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和素质的培养,专业建设已具有鲜明的高职特色。教学改革取得实际成效,毕业生在行业中颇受欢迎。06级96%的毕业生,07级100%的毕业生获得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证书。院系二级就业指导机构健全,各种形式的就业指导工作正常开展。本专业近三年二次就业率均为100%,毕业半年后的对口就业率为90%(麦可思报告),每一届均有多位毕业生开始自主创业,均高于无锡市同类专业几个百分点。此外,根据跟踪调查显示,本专业有近40%的五年以前毕业生已自主创业,也有20%的五年内毕业生开始自主创业。无锡地区40%的建筑装饰企业有本专业的毕业生在从事设计、施工和造价等专业工作。二、建设思路与建设目标(一)建设思路室内设计技术专业将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为指导,汲取国内外先进职业教育理念,探索“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新体制和机制,坚持走自己特色的专业建设路子,重点实施“六个一”工程:1、改革一个模式: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实施校企共同育人的“项目+工作室+工地”的人才培养模式。2、构建一个体系n:按照室内设计、陈设设计、设计表现、施工与管理和工程造价不同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以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为参照,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3、打造一个团队:通过多种途径,建设一个技高艺精、素质优良的“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教学团队。4、搭建一个平台:以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为切入点,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拓展校企合作深度和广度,建设融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实训实践平台。5、提升一种能力:建设大师工作室和宜兴创意设计人才培训中心室内设计工作站,全方位、多层次开展社会服务活动,不断提升室内设计技术专业服务社会的能力。6、辐射一个群体:以室内设计技术专业建设为重点,辐射带动环境艺术设计和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群体,建设各专业项目化课程体系。在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有新的突破。(二)建设总体目标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本土化特色的室内设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根植宜兴及长三角地区文化创意产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以培养学生岗位核心能力为中心,实施“项目+工作室+工地”的人才培养模式;构造“大专业平台、小专业方向”的项目化课程体系;适应行业与市场需求,增设多个小专业方向;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双师”教学团队;组建创意人才培训中心室内设计工作站,全面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强,社会满意度高,把专业建成江苏省室内设计人才培养基地和建筑装饰行业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基地。(三)建设具体目标1、建立地方政府主导型体制机制发挥校企合作理事会的作用,重构组织机构,由地方政府主导,政行校企共建“宜兴陶瓷艺术研究中心”和“宜兴创意设计人才培训中心”,完善运行机制,把陶艺中心建成文化传承基地、陶艺创新创业基地、陶艺人才培育基地、文化交流基地。把创意人才培训中心打造成育人基地、创新创业基地、社会服务基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试验田。2、实施“项目+工作室+工地”的人才培养模式继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和扩建校内实训工作室,培育校外实训基地,参照企业管理模式,实施全职场化实训。以“工学交替”为切入点,岗位核心课程以“项目”为载体,在“工作室”或“工地”n分层组织实践教学。1/3的教学任务在装饰企业的施工现场完成,2/3的教学任务在校内实训场所完成,实现专业教学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对接的人才培养目标。3、构建项目化课程体系与建设优质核心课程根据建筑装饰行业的设计、管理和造价等不同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需求,以设计师、造价师、施工员等不同岗位的工作流程为参照,突出室内设计、施工、造价等应用能力培养,构建“大平台基础、小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1-3学期为大平台基础阶段,训练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4-6学期进入不同的专业方向,深入学习核心技能。加强优质核心课程和特色教材建设,重点建设无锡市精品课程《手绘表现》、重点建设《室内设计基础》等3门院级精品课程及与之配套的教材、教学资源库等。4、打造技精艺高的“双师”教学团队以建设“双师型”专业教学队伍和专兼职教学团队为目标,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段,不断创新师资队伍的培养途径,实现专业带头人科研能力、骨干教师课程建设能力、一般教师实践能力和兼职教师教学技能共同提升的建设目标;建立专任教师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参与专业建设、共同开发课程以及共同培养专业人才的长效机制。到2013年,培养专业带头人2名,骨干教师4名,使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任教师比例达到93%,兼职教师达12人,所承担的专业课时比超过40%。5、建设高效务实的实习实训基地为了实现“项目+工作室+工地”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满足设计表现、陈设设计等五个小专业方向的教学需要,现有的校内实训室(工场)在建设期将进行新一轮扩建,重点扩建工艺构造、设计表达等7个实训室(工场),新建陈设设计和设计创意2个实训室(工场)。3年内校外实训基地由现有的14家发展至20家,同时在企业建立教师流动工作站10个。6、继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深化校企合作,与行业企业、科研单位开展产学研合作,积极为社会提供技术开发与服务。利用宜兴创意设计人才培训中心室内设计工作站和实训基地等平台,开展室内设计、陈设设计、公共艺术等方面的技术服务,每年横向课题到账20万元,为企业从业人员和中职在岗人员开展设计表现、设计创意等技能培训每年400人次,组织职业资格考试每年300人。n7、完善一体化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一个动态的、多层次的、多渠道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包括组织机构系统、监控运行系统、质量评价系统和信息反馈系统等。建立政府主导下的学校与系部、行业与企业、学生与家长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与网络,充分运用现代教学管理手段,实现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学评价的信息化、科学化和制度化,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三、建设内容(一)体制机制创新1、理事会体制建设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江苏省无锡市政府促进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试点方案》的精神,结合学院发展、地区、行业情况,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拟于2011年组建校企合作理事会。理事会成员由政府、行业、企业、学校代表组成。理事会成员由政府、学校、行业、企业代表组成。政府代表主要由宜兴市政府、宜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宜兴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宜兴市商务局、宜兴市教育局等部门领导组成;行业代表主要由中国陶瓷行业协会、中国动漫行业协会、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江苏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江苏省影视动漫协会、宜兴陶瓷行业协会等领导组成;企业代表主要由宜兴精陶股份有限公司、江苏高淳陶瓷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陶瓷研究所有限公司、宜兴方圆紫砂有限公司、宜兴台宜陶瓷有限公司、水木东方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负责人组成;学校代表主要由学院党政领导和系部领导组成。理事会采用例会制,着重对学院校企合作各项事务进行审议决策。理事会例会每年召开一次,具体时间由秘书处书面通知。理事会会议由理事长主持和召集,理事长不在时,由理事长指定的副理事长主持和召集。理事长在理事会会议中行使以下职权:(1)主持理事会会议;(2)签署理事会会议决议;(3)检查理事会决议的实施情况;(4)理事会章程和理事会授予的其他权利。理事长根据理事会相关工作需要,不定期召开常务理事会工作会议,对理事会内部事务及学院相关事项进行商讨与决策。常务理事会由常务理事单位组成。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决策形式采用表决制,表决遵循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在召开理事会和n常务理事会会议期间,可邀请相关专家和人员列席,并提出参考意见与建议。列席代表无表决权。理事会设理事长1名,副理事长3名,常务理事若干。理事长拟由宜兴市人民政府市长担任,副理事长由学校及相关行业、企业常务理事单位负责人担任,常务理事由常务理事单位负责人担任。常务理事会受理事会委托,在理事会闭会期间代表理事会行使各项职能。常务理事会下设秘书处,为理事会的常设机构,设在学院。秘书长由学院院长担任;副秘书长由各二级院系负责人担任。秘书处负责处理理事会的日常事务,组织年度理事会会议、常务理事会议,促进学院与理事单位的产学研合作等工作,收集各理事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并向学院及有关部门反馈。理事会下设宜兴陶瓷艺术研究中心、宜兴创意设计人才培训中心二个下属机构。政府行业企业学校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宜兴陶瓷艺术研究中心秘书处宜兴创意人才培训中心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理事会组织机构图2、政行校企共建“宜兴陶瓷艺术研究中心”(1)宜兴陶瓷艺术研究中心功能和系统架构该中心以弘扬民族文化,推广陶都品牌,研究名家精品,保护传统工艺,创新工艺技术,传承和推进宜兴陶瓷艺术的发展为宗旨。主要从事宜兴陶瓷历史研究、陶瓷文化与传统工艺研究、当代宜兴陶艺名家研究、陶艺市场推广、中外陶艺交流、陶艺教育培训。n该中心原是政校合作,由宜兴市政府和学校共同组建的机构。现根据宜兴市政府的要求,把该中心纳入校企合作理事会,组建成政、校、行、企四方合作的机构。中心下设紫砂艺术研究室、均陶艺术研究室、彩陶艺术研究室、青瓷艺术研究室、日用陶瓷研究室。五个研究室涵盖了宜兴陶艺的类型,通过各研究室的努力工作,进一步传承和创新陶瓷文化。行业企业学校政府政府行业企业学校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理事会宜兴陶瓷艺术研究中心紫砂艺术研究室均陶艺术研究室彩陶艺术研究室青瓷艺术研究室日用陶瓷研究室宜兴陶瓷艺术研究中心组织架构图(2)建设内容在理事会的领导下,中心积极组织举办、参加各种展览会、评比会;定期组织中心成员赴国内外进行中外陶艺交流;每年举办陶艺高级研修班或陶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促进陶艺的传承和创新;在市政府划拨的390亩新校区内新建国际陶艺交流中心,努力将其打造成为中外陶艺家技艺切磋、文化交流的平台:在学院及地方陶艺人才共同努力下,对宜兴紫砂、均陶、美彩陶、青瓷和精陶“五朵金花”作系统研究,做好紫砂、均陶、美彩陶、青瓷、精陶的文史资料的汇编整理、出版工作;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申报建设“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部,为宜兴紫砂工艺技术与文化艺术的保护起到积极有益的作用。(3)运行机制政校行企共建“宜兴陶艺设计研究中心”,四方以契约形式开展合作。组建“中心”办公室,“中心”办公室设在学校,负责中心的运行和管理工作。宜兴市政府每年提供运行经费40万元,陶瓷行业提供相关政策支持,相关企业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援助,学校进行组织协调、提供场地、人力、财力、物力的支持。n(4)预期成效建设期内,陶艺中心每年组织陶艺作品展评会,每年组织参加“国际陶艺教育年会”,每年举办陶艺高级研修班或陶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接受培训人数不少于200名,完成紫砂、均陶、美彩陶、青瓷、精陶的文史资料的汇编整理、出版工作,2013年筹建陶艺中心展览办公区——国际陶艺交流中心。3、以“校中厂”形式,建好宜兴创意设计人才培训中心(1)宜兴创意设计人才培训中心功能和系统架构该中心坚持科技与艺术相结合、企业与学校相结合的理念,致力于培养既具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又具较强的创意设计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复合技术型高级人才。中心是以人才市场和学生就业需求为导向,以行业、企业为依托,为宜兴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创意设计人才。该中心原是宜兴市政府和学校共同组建的政校合作机构。现根据宜兴市政府的要求,把该中心纳入校企合作理事会,组建成政、校、行、企四方合作的机构。该中心由史国富(学校教师)、常虹(中国动漫行业协会副理事长)、杨民(水木东方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负责组建。中心下设动漫设计、室内设计二个工作站。政府行业企业学校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理事会宜兴创意设计人才培训中心动漫设计工作站站站室内设计工作站宜兴创意设计人才培训中心组织架构组(2)建设内容在理事会的领导下,中心引进相关企业,以“互相合作、互利互惠、实现双赢、共同发展”为基本原则,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培养创意设计人才。①学校与水木东方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动漫设计工作站即“校中厂”n,主要从事二维动漫的设计创作与制作。双方在以下几个领域展开全方位的合作:社会需求调研开发和设置专业;培养方案设计与实施;质量考核与控制;毕业资格审定;就业服务与指导;毕业生跟踪调查;科技开发与成果推广;在职职工继续教育与培训、(执)职业资格鉴定和“双师型”教师培养等。通过合作,形成以学生就业需求为导向,以行业、企业为依托的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联合办学体制和机制,努力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项目开发、信息服务与技术援助的载体。学校方:按照企业需求设置专业,使培养的人才适应市场的需求,与企业方合作,共同开发与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即共同确定培养目标、制定教学计划、调整课程设置、承担教学任务和保证实践教学的实施;负责在媒体上进行宣传报道,提高双方的知名度;根据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初步确定每次实习的时间、内容、人数和要求,提前二个月与企业方联系,与企业方共同制定具体实施计划和安排;委派教师与企业方专家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共同指导学生实训、实习,或承担生产、项目开发任务及时掌握新工艺、新技术,实现“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优化;学校方提供两个新生班级(不少于40人)参与项目合作,并保证现有的设备能够提供项目要求的正常使用,并配备必要的师资辅助教学,学生双休以及法定节假日正常休息,学生要服从工作计划进度以及计件工作计划的安排,大二、大三学生通过活动方式进行宣传,由导演选拔学生,然后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制作,作品完成后企业方支付工资(一张1.5元);学校方在校内提供专家宿舍及办公楼,作为企业在校内的基地,专家楼不少于200平米;部分参与合作项目的学生毕业后可至企业方工作。企业方:发挥自身的行业优势和社会影响,根据需要与学校方进行项目合作研究,并对双方成果进行推广;配合学校方进行专业开发前的市场需求调查、以便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共同制定和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学校方教学计划,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安排学生实习内容、指导实习过程,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和职业素质,服从公司化运营管理,把教学充分融入到实际工作中去;配合校方做好教学质量考核和毕业生资格审定工作;为校方进行毕业生跟踪调查提供方便;企业方专业技术人员入驻学校后,服从学校方管理制度,配合学校方管理,充分利用人力资源,选送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能从事教学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学校方兼职教师(包括韩籍导演在内的专家最多不超过6人),并为学校方培养“双师型”教师提供帮助,提供筹备期的项目组成员:导演2名,n统筹兼翻译一到两名,专业导师2名(动画,动检各一名),根据学校方的实际情况和要求,提供信息服务、技术援助和项目合作研究;企业方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薪酬由企业方支付。为保证该“校中厂”正常运转,校企双方联合成立项目委员会,便与项目相关的企业方技术人员和学校教职人员、学生之间的沟通,协调双方日常管理工作。项目共需启动经费322万元,由校方和企业方共同投资。学校方提供:办公用房200余平方米和工作室两年租金90万元,两年水电等日常运作费用、部分设备价值约112万元。企业方提供:部分设备和人员工资等约120万元。②室内设计工作站下设公共空间设计、居住空间设计、室内陈设设计、环境景观设计4个工作室。合作模式为学校提供场地、部分设备,将装饰企业引入学校,建立驻校企业,进而将实际项目带入学校,教师、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与学生一同组成设计团队,参与项目实施。通过合作过程,实现校企双方互惠互利、共参共赢。(3)运行机制在理事会的领导下,政行校企共建“宜兴创意设计人才培训中心”,四方以契约形式开展合作。组建“中心”办公室,“中心”办公室设在学校,负责中心的运行和管理工作。宜兴市政府每年提供运行经费40万元人民币,学校将企业引入学校,进而带入实际项目,教师、企业技术人员与学生一同组成设计团队,参与项目实施。通过合作,校企双方互利共赢。(4)预期成效建设期内,创意中心下属动漫设计工作站即“校中厂”完成600分钟动漫作品制作;室内设计工作站总完成项目数量10项,总横向课题到账40万元。(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1、校企共同确定培养目标和规格参照室内装饰企业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制订“3+2+1”式人才培养方案,即前3个学期为第一阶段,进行通识教育,在校内实训工作室学习本专业必需的基础知识与职业技能及进行行业认知,以学校导师为主,企业介入教学。中间2个学期为专业核心技能提升学习阶段,主要学习室内装饰设计各岗位方向的职业核心技能。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组成教学团队,在校内实训工作室通过“引项目入校”n的生产性实训,实现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的一致,初步实现与室内设计、设计表现等职业岗位的对接,进一步拓展专业技能、深化理论知识,并取得室内装饰设计员等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最后的1个学期即为顶岗实习阶段,通过项目实践,进一步取得职业岗位经验,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此阶段以企业导师为主体实施教学、评价教学效果。(1)以市场需求为依据确定培养目标通过深入调研分析宜兴及长三角地区装饰企业特征和现状,本专业将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具有“善设计、懂工艺、能吃苦、会创业”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立足宜兴、服务长三角,能适应本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2)以岗位需求为依据确定培养规格通过毕业生跟踪调查数据和就业形势分析,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发展需求进行论证,根据行业需求变化及时更新“专业方向”,并对课程内容及评价标准进行动态调整,使专业方向与产业行业需求对接,以达到优化人才培养的目标。2、深化“项目+工作室+工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1)概念释义“项目+工作室+工地”的人才培养模式旨在紧密围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这一主线展开,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资源和优势共同培养专业人才。项目——真实或虚拟的学生训练课题项目。工作室——各校内工作实训室。如:工艺构造实训室、装饰材料实训室、设计基础实训室、展示设计工场等,成为提供学生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学习以及人文素质培养的主要场所。工地——校外装饰企业或施工现场。如:无锡长城装潢有限公司、南京百会建筑装饰有限公司、江苏新思维设计工程有限公司等企业的校外实训基地,主要承担学生的阶段性实习、顶岗实习和暑期认知实践等活动。(2)基本特征该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工学交替”的办学形式和分阶段、系统化实践教学“六个合一”的特点,即教学环境合一、教学主体合一、教学内容合一、教学标准合一、教学过程合一、身份对象合一。工作室和工地——教学环境合一n人才培养环境由校内实训工作室与校外施工现场构成,根据课程特点,选择相应环境交叉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尽早熟悉真实的岗位环境和职业氛围,积累工作经验,增强实践能力,并能融会贯通到专业学习过程中。企业和学校——教学主体合一教学主体由企业和学校共同组成,校企双方形成专兼结合、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开展三方面的工作。一是顶岗实习,由学校教师和企业一线专家、能工巧匠共同指导与管理。二是部分专业岗位核心课程实行“双导师”授课制度。三是共同参与课程开发与建设、教材编写等工作。训练课题和真实项目——教学载体合一室内设计技术专业课程的部分训练课题直接引入建筑装饰企业的真实项目,要求学生根据企业与业主的要求真刀真枪般进行训练。岗位核心课程的训练课题都要与真实项目对接进行练习,体现“作品即产品”的理念。课程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教学标准合一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融合,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按照行业规范和职业要求不断积累实践工作经验和提高职业能力,人才培养方案贴近行业需求。课程标准贴近职业资格标准,确保100%的学生获得行业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从而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的“双证融通”。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教学过程合一创造实境教学,教学过程与实际工作流程相一致,不论是在校外装饰企业还是校内实训工作室,岗位平台课程、岗位核心课程以及岗位拓展课程的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都采取边学边做、边做边教的方式进行,每门课程操作要点与技能方法等都与实际工作情景一致,以体现“理实一体”、“教学做一体”的理念。学生和职工——身份对象合一在校内实训工作室的仿真环境中,以真实项目或虚拟项目进行设计训练,学生能以准职业人的身份去体验这种环境氛围。而在校外的装饰企业实习,学生就是一个“准职工”。(3)模式的实践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办学原则,把加强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职业性作为“项目+工作室+工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着眼点,以“项目”为载体,以交互复合、弹性循环的方式,分别在“工作室”和“工地”n进行。1/3的教学任务在施工现场或装饰公司完成,主要由兼职教师承担,2/3的教学任务在校内的实训场所完成,由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共同承担,所有岗位平台、岗位核心和岗位拓展课程均在“工作室”和“工地”交替完成。第1~3学期教学目标:以提高文化、艺术修养为基础,以建立广义的设计概念及基本能力为导向,拓展思维,学会审美,掌握室内设计的基本方法及基本技能,通过对设计要素的研究与表达训练,使学生了解专业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教学计划:大专业岗位平台课,主要学习基础技能,培养空间造型能力、色彩表现、创意方法、手绘表现以及计算机软件应用能力,并初步了解材料和工艺,为后续进入小专业方向的学习领域打下基础。开设综合素质课程,内容包括文化知识和艺术修养课程,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美学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教学场所:第1学期14周时间在校内设计基础实训室、设计表达工场等实训场所进行通识技能训练;第2学期前2周进入装饰公司、施工现场等场所见习,进行岗位认知实践,使学生提前了解将来的工作和就业岗位。之后的16周时间在校内的设计表达工场等场所以虚拟项目进行训练。暑期继续安排学生到装饰企业进行2周以上时间的行业认知实践活动;第3学期18周时间均在校内的设计表达工场、展示设计工场、设计创意工场等实训场所以虚拟项目进行训练。第4~5学期教学目标:以专业化的创意思维能力和小专业方向的专门技能培养为主导,掌握系统的设计方法为基础,将职业标准导入教学全程,使学生渐进体验家装和公装工作过程,并能较好掌握职业化设计技能及规范。教学计划:此二学期为进入专业方向的岗位核心课程学习阶段,主要学习居住空间和公共空间的设计方法、流程以及相关的材料运用、工艺构造等知识和技能,继续加强手绘表现、计算机软件使用等基础能力的训练。并开设部分岗位拓展课程,以保证学生的职业迁移和发展后劲。教学场所n:第4学期前4周时间以准职工身份进入装饰公司或施工现场进行行业见习活动,企业专家和学校教师共同选定典型的项目方案为课题,让学生参与项目的设计和实施。后14周时间返校进入设计表达工场、陈设设计工场、工程造价工场等实训场所,带回部分真实项目继续进行训练。暑期安排学生到装饰企业进行为期4周的行业见习活动;第5学期前12周在校内实训工作室主要学习专卖店、写字楼等公装设计(部分引入真实项目)以及部分岗位拓展课程。后6周时间为进入毕业设计环节做前期准备,主要是在企业专家、专任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到装饰企业施工现场、材料市场、新开楼盘等地作市场调研与考察,寻找设计项目,拟定设计课题。第6学期教学目标:根据就业岗位要求,以试就业、合作就业为主导,依托校外实训基地,针对生产性环节实施项目,展开设岗、顶岗实训、实习,完全按照行业规范培养学生合作设计与实施能力。教学计划:顶岗实习课程——在装饰企业进行实践训练的同时学习企业理念,感受企业文化,强化职业行为规范,提高职业素养。以企业指导教师为主,负责学生工位安排、考勤、实践教学考核、职业技能鉴定等内容,校企共同负责学生综合评价。毕业设计课程——在装饰企业中参与实际项目的设计和实施,综合运用已学的知识和技能,按行业企业的操作方式组织设计与制作。教学场所:本学期18周时间全部在装饰企业进行顶岗实践与毕业设计。n工作室虚拟项目18周岗位平台课室内设计基础、计算机二维设计CAD、手绘表现、计算机三维设计3dsmax、专业进阶训练(3dsmax)工作室14周岗位平台课造型基础、设计鉴赏、手绘表现、工地真实项目18周工地真实项目8周毕业设计专业考察工地真实项目2周行业见习工地真实项目4周行业见习工地真实项目2周行业认知工地真实项目2周行业认知时间安排第一学期暑期暑期第三学期第四学期第五学期第六学期第二学期岗位平台课计算机二维设计Photoshop、水电基础、人机工程、专业进阶训练等工作室虚拟项目14周岗位核心课计算机三维设计3dsmax、家装设计、家具与陈设、专业进阶训练(3dsmax、手绘表现)等工作室虚拟项目+真实项目14周岗位核心课公装设计、材料与工艺、课题设计、专业进阶训练(3dsmax、手绘表现)等工作室虚拟项目+真实项目12周毕业设计顶岗实践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工学互通室内设计技术专业(室内设计方向)“项目+工作室+工地”人才培养模式运行图n(三)课程体系建设与课程改革1、以职业岗位为参照,构建“大平台基础+小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1)课程体系构建方式室内设计技术专业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课程专家和行业企业专家组成课程开发小组,循着“调研就业需求→确定岗位群→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确定知识、素质与能力→搭建课程框架”的路径并以装饰企业的工作流程为参照,按照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大平台基础+小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分别设置项目课程组织教学,岗位平台、岗位核心和岗位拓展课程构成的岗位群课,以“多学期分阶段小单元”的形式组织实施。(2)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通过对省内外装饰行业、企业调研,确定室内设计技术专业主要就业岗位,并得出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以及分析承担该工作任务应具有的职业能力。(3)以行业需求为参照,实行小专业化方向的课程体系以建筑装饰行业标准和岗位需求为参照,构建“大平台专业为基础,小专业方向为发展”的课程体系。即:先搭建知识与技能、创新与创业等构成的职业素质大平台,后重点培养室内设计、施工技术与管理和工程造价等方面能力。以实现“四对接”,即培养目标与工作岗位对接、课程结构与工作流程对接、课程内容与工作任务对接、教学情景与工作情景对接。学生在大平台基础课程学习并达到规定要求后,可根据自身特点和兴趣选择一个小专业方向继续学习。2、以工作流程为主线开发项目化课程(1)校企合作开发项目化课程课程开发小组针对岗位工作任务、任务实施过程及完成该任务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工作环境进行了全面调研与分析,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设计以项目为载体、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情景,开发后的课程交由行业与企业专家进行审阅与修订。其设计必须符合以下原则:将建筑装饰行业标准、职业资格标准与课程标准对接,锁定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和重点技能培养的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双证融通。(2)校企合作建设精品课程n三年建设期内,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项目课程为载体,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建设优质核心课程,其中包括无锡市精品课程《手绘表现》以及院级精品课程《室内设计基础》、《计算机三维设计——3DSMAX》和《材料与工艺》,形成精品课程建设团队。(3)校企合作建设教材和教学资源库有装饰企业专家、生产一线技术骨干与专任教师组成教材及资源库建设小组,吸取国外先进设计教学理念和国家示范院校成果经验,以项目化课程教学为先导,共同编写各专门化方向的核心课程教材和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库。建设期内重点编写手绘表现等4本专业教材。教材编写以课程标准和项目设计为依据,力求通俗易懂,能涵盖本行业职业资格标准包括的知识和技能要求,按实际工作流程为主线,典型项目案例为载体,编写实训步骤、操作要领和考核评价标准等。体例新颖、操作简便,同时做到载体的多样化和素材的新颖化。(4)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实施项目化课程教学①推行“多学期分阶段小单元”教学组织形式岗位核心课程突破传统的单元制教学设置方式,采用多学期、分阶段、小单元的教学组织形式。同时根据企业岗位需求的差异、学习对象知识层次的差异、学习时间需求的差异等,进一步探索“学分制”管理。其实施方式灵活多变;如短期和长期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市场相结合等,侧重点是将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贯穿至整个教学周期中,每学期都有不同重点和不同时间的专业实践,以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②探索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课程的教学设计体现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教学组织实施以室内设计工作情境中的活动方式为主线,以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整合后形成的行动能力为评价标准,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媒体、教学过程进行整体设计。教学方法以能力为目标进行创新设计。如核心课程《室内设计基础》构建了五同步教学法,将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按实际项目的工作过程,分为设计认知、设计决策、设计构思、设计表达和设计评价等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对应五个典型的学习情境,每个典型学习情境教学又分为咨询、计划等六个教学和实训过程,都以实际工程项目或虚拟项目为载体,实现培养学生设计方法与能力的教学目标。n项目化课程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激励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手段除运用电教多媒体技术与网络资源外,还将根据专业特点采用作业展览、实训演练、专业比赛等形式:③实施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的课程评价方式评价主体由校、行、企共同组成。学校侧重评价考核校内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成果,行业、企业侧重评价考核校外实践教学成果,通过对每门课程和教学过程的系统分析,把评价的着眼点和落脚点转移到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轨道上来,并逐步实现评(考)教分离。评价时间注重课程实施过程。尊重艺术教育规律,把评价的观察点放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之中,每个学生的起点、过程和最后效果均构成一个有机的评价时间段。所以,学生学业评定是按不同时间段来计分并得出最终成绩的。评价形式多样化。主要评价形式包括:理论知识考试、设计方案(创意设计文稿、平面图、效果图、施工图等)、预决算报告、计算机操作、课堂讨论、考察报告、写生作业等,根据各门课程性质不同而有所侧重。(四)师资队伍与教学团队建设校企合作建设一支具有国际视野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教学团队。该团队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等专任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设计师、项目经理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组成。3年内,通过开展项目合作、出国交流、进修培训等方式,培养专业带头人2名,其中聘请兼职专业带头人1名;通过到装饰企业挂职锻炼、交流访问等方式培养骨干教师4名;继续聘请装饰企业的设计师、项目经理等高级技师和能工巧匠,使专兼教师比例达到1:0.8。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时比例达到40%。通过“一师一室一门类”、“一专一兼一课程”和“一师一徒一技艺”等手段,打造一支专业素质高、实践能力强、能融入企业一线的精于教学、长于设计的专兼结合教学团队,专任教师中双师素质达到93%,高级职称比例达到47%,按照省级标准要求建设教学团队1个。n室内设计技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计划表建设指标师资队伍现状师资队伍建设目标指标增量人数(专任教师)12131高级职称人数及比例4/33.3%6/46.2%2/12.9%“双师”素质教师人数及比例9/75%12/92.3%3/17.3%具有项目主案或企业背景人数及比例6/50%10/77%4/27%教师海外培训经历人数及比例2/16%5/38.5%3/22.5%兼职教师数9123兼职教师课时比20%40%20%1、专业带头人培养——提升科研服务能力建设期内培养专业带头人2名,其中校内1名,校外1名。培养目标是必须具有国际视野能及时捕捉专业前沿技术、熟悉装饰行业最新发展动态、学术水平较高、基础理论扎实,还能统筹兼顾、互为融通,并有战略目光,把握室内设计技术专业改革方向,从而带动整个师资队伍和专业建设的发展,使本专业改革和建设在全省高职院校同类专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和具有示范作用。2、骨干教师培养——强化课程建设能力建设期内培养骨干教师4名。骨干教师的培养着重于课程开发和社会服务能力。力求打造一支专业视野宽广,基础理论扎实,学术水平较高,在实践教学、社会服务方面有较强能力的骨干教师队伍。其培养目标是熟悉建筑装饰行业发展方向,熟悉职业教育规律,能参与专业改革和课程建设,并依据企业岗位群需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改革教学方式,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实践能力强,进而成为专业改革、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和横向服务等方面的骨干力量。3、一般教师培养——夯实社会实践能力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和实行学院制订的相关政策,实行和完善积极有效的培养、考核、激励相结合的长效机制,通过下厂实践锻炼,拜师学艺等途径,提高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4、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吸纳优秀的行业、企业专技人员和能工巧匠进入兼职教师队伍,通过“n柔性流动,弹性教学”的方式,建立一支专业强、技能精、素质高的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目前本专业拥有兼职教师9名,计划在三年内继续聘请3名行业一线技术人员充实兼职教师队伍,主要承担实践技能、毕业设计和顶岗实践等课程的教学与指导工作。使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程学时比例达到40%以上。(五)实训基地建设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通过在实训基地中引入实际项目,实行企业管理与运作模式,运用“项目+工场+工地”人才培养模式。拓展学生的“大平台基础”,深化“小专业方向”职业技能培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竞争意识。在现有实训条件基础上,根据新的人才培养方案,重点扩建7个实训室(工场),包括:设计基础实训室、工艺构造实训室、摄影实训室、设计表达工场、工程造价工场、展示设计工场与装饰材料实训室;新建2个实训室(工场),包括:设计创意工场、陈设设计工场。2、室内设计工作站建设作为宜兴创意设计人才培训中心的重要建设内容之一,室内设计工作站以室内设计技术专业现有专业群方向为基础设立居住空间设计工作室、公共空间设计工作室。工作室以教师为核心,学生为主体,项目为载体,引入社会资源,为教学、科研搭建平台,在承担专业教学、课程开发和教师培养等任务的同时,也可从事各类别项目的开发。学生通过1年半的基础平台训练后,选择进入各相关工作室继续学习。3、许建春工作室联合南京百会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建立“许建春工作室”,研制开发系列博物馆设计、展示设计、艺术品陈设设计等项目,将真实项目引入到课程中,以此实现项目和课程、能力和标准、工作室和工地、教师和设计师、就业和学业等无缝对接,既提高教师的教学与实践能力,也提高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全面推动室内设计人才培养工作。4、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新建校外实训基地6家。使校外实训基地总数达到20家。在“项目+工作室+工地”的人才培养模式统领下,建设好校外实训基地n,使其发挥重要作用,主要建设目标和措施有:(1)建立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的长效机制继续深化校企合作,不断开辟新的合作形式和渠道,与企业建立更为完善的产学关系,校企共建校外实训基地,以企业管理为主,并设立校外实训指导小组,与学院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各自责任和义务,明确学生实习的主要内容和行为规范。企业也可组织技术管理人员到室内专业参加技术培训,如建造师和造价师报考、复习等;企业及教学单位根据协议派技术专家、能工巧匠承担实践教学课程;按企业岗位要求制定考核标准等。(2)制定建设目标和规划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目标和规划要体现双方的根本意愿。就企业而言是“人才定制培养”;就学院而言是“以就业为导向”,强化教育服务功能。企业和学校进行深度融合,制订落实校外顶岗实习教学标准和规范、实训与实习的校企评议制度等文件。以落实长效稳定的管理机制、激励机制和监控机制,确保校外实训基地教学质量。(六)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及教学调控在学院统一部署下,与麦可思继续合作,委托麦可思对学院2010届和2011届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连续三年通过收集学院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相关数据对学院教学质量作客观评价。通过评价,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办法等方面制订相应调控方案及实施办法,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室内设计技术专业将建立并健全规范有序、可操作性强的立体化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包括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的组织机构、过程监控、评价和反馈等四个子系统。1.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组织机构系统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组织机构系统由学校搭建,由学校与企业共同组成,院、系、企三位一体对教学过程实施全程监控,及时反馈信息,逐步完善动态调控机制,构建责权利相结合的监控体系。以课堂教学、实训教学和顶岗实习三个阶段为操作环节。2.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过程监控系统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过程监控系统,将量化、细化后的n就业水平和行业企业满意度作为衡量人才培养的核心指标,突出职业素质和实践技能的评价。学校不再以一张试卷来考核学生的能力,而是让企业一线人员(设计师、部门主管、项目经理等)、项目业主、教师、学生等多方人员共同参与过程的考核,以实际操作水平和工作实践能力来考核学生的能力,最终体现考核的客观性与真实性。3.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评价系统(1)改革学生学业评价系统:结合室内设计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把课程整合为岗位平台课、岗位课、岗位选修课、岗位实训课四大板块,知识考试和操作过程考试相结合,注重能力测评,并努力与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考试接轨;设计类课程以能力鉴定为本,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考试考核采用项目式设计的形式进行。(2)引入企业满意度学业评价体系:将就业水平和企业满意度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在参加企业生产实习工作中,由企业实施对学生的考评。举办院级职业技能竞赛,积极参加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评。让企业、社会参与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尤其是职业素质的培养和评价,及时发现不足,并调整人才培养内容、模式和方法,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3)建立教师下厂实践评价体系:专任教师必须保证两个月参与企业生产实践的锻炼时间,依托企业完成或参与至少一项项目的设计任务或施工项目,同时制定相应的表彰和奖励制度,激励专任教师参与企业生产实践。4.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信息反馈系统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信息反馈系统,有利于及时、准确地获得来自教学一线、行业企业、学生及第三方评价等多方的评价结果,有助于优化课程体系,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升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水平。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信息反馈系统的目的就是要收集信息、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重点解决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中存在的隐性问题,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为师生构建质量信息平台,促进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七)社会服务能力建设n以室内设计技术专业为龙头,整合行业、企业和各专业的人才、技术、设备和项目资源,组建宜兴创意设计人才培训中心室内设计工作站,将其建成一个具有实践教学、设计服务、技术培训功能的产学研服务实体。该工作站服务于宜兴市及长三角都市圈的城市建设及人民生活,能为企业提供设计研发、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服务。1、社会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面向装饰行业、企业相关人员,进一步利用高素质的专业教学团队、各专业实训室和室内设计工作站的相关技术资源与配套设施,开展对建筑装饰企业、家具及室内陈设设计企业从业人员的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1)联合宜兴市建筑装饰协会及相关装饰企业,紧密合作,共建宜兴市建筑装饰行业人才培训基地,对企业员工开展技能培训与鉴定服务,多方合作,共同制定培训计划与标准,充分发挥专业群的优势,大力开展面向建筑装饰行业的中、高级职业技能培训。年技能培训人数达到400人次。(2)建设江苏省内领先的室内设计专业资源库,其中包含专业建设标准、教学课件、教学资料、教学素材、实训项目、网络课程、精品课程等。做到信息完备、前瞻性强,加大向行业企业服务辐射面。为装饰行业、企业从业人员开展网上远程教育,并提供资源下载与共享,为职业技能考试考生提供在线测试与评价。2、对外技术服务(1)积极参与项目开发,通过横向课题提供技术服务。依托“室内设计工作站”、“许建春工作室”与各实训工作室,开展应用技术研发和创新设计服务,每年承接有一定规模的研发设计项目5个以上,主要涉及室内设计与施工、室内陈设艺术品设计、景观艺术设计和环境规划、公共艺术品设计和制作等领域,每年横向课题经费到帐20万元。(2)为建筑装饰行业和企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与技术指导。在长期为无锡长城装潢有限公司、无锡中兴装饰设计有限公司、江苏新思维设计工程有限公司、南京百会建筑装饰有限公司等长三角地区装饰企业培训员工的基础上,扩大服务企业与服务内容范围。借助室内设计工作站的产学研平台,针对市场需求,为家装、公装、陈设设计等各类装饰企业提供概念设计、策划市场营销活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等服务项目,引领装饰企业定期对设计进行更新换代。通过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帮助企业及时解决运营中的技术难题,并为解决难题出谋划策n;通过进行市场调研,制定企业发展战略。3、对外交流与辐射带动(1)加大国际交流力度,引进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每年安排1-2名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赴国外院校进行访问。与欧、美、日、韩等设计教育发达国家的知名设计院校在专业改革、课程建设、对外服务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交流学习活动,学习国际设计教育先进理念,建立学术交流、设计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广泛合作。扩大与兄弟院校的合作与交流,鼓励教师互访,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2)辐射省内兄弟院校相关专业,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在江苏省艺术职教集团内实现相关专业院校间的良性互动,共同发展。利用室内设计技术专业的师资、实训设施条件和教学资源库等资源优势,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大对区域内兄弟院校同类专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每年与区域内兄弟院校学院互聘教师2人,每年接纳兄弟院校的教师2名到本专业学习、访问,并选派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到兄弟院校进行专业互访,进行技术指导,提供竞技平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3)积极拓展中西部地区的对口支援服务,与对口院校展开专业改革与课程建设交流,通过交流与培训将先进的办学理念、专业建设经验、教学方法和科(教)研成果推广到经济欠发达地区,为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整体质量的提升做出应有的贡献。积极主动为相关中职、高职学校培养专业师资;为中职院校室内设计及相关专业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制定出谋划策;为相关院校的师生鉴定职业技能,进一步开展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工作。4、专利申报以“宜兴创意设计人才培训中心”为依托,设计团队在设计理念、设计方法、创新设计方面进行探索与创新,在家具产品设计、陈设品设计等领域着力开发创新性、美观性、实用性兼具的新型设计,力争每年申报5项以上专利,提高自主创新与设计研发能力。n四、绩效指标室内设计技术专业项目建设进度与预期绩效一览表建设内容2012年1月~2012年12月2013年1月~2013年12月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预期目标:建立“项目+工作室+工地”的人才培养模式。验收要点:1、市场调查与企业人才需求的调研报告;2、根据调查报告制定的专业建设与改革实施方案;3、校企共同制定的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主导的人才培养方案。预期目标:完善“项目+工作室+工地”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验收要点:1、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包括: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课程体系、课程标准、项目设计等;2、人才培养模式总结报告。课程体系建设预期目标:完成岗位群调查;分析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建立与岗位任务和职业能力对应的设计、施工等2个小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制定课程标准与项目设计的实施方案。验收要点:1、岗位群调查报告;2、职业岗位能力、项目实施过程报告;3、对应岗位任务与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文件。预期目标:完成工程造价小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及项目设计建设,并全面实施“大平台基础+小专业方向”专业进阶式课程体系。验收要点:1、课程标准与项目设计的实施方案;2、“大平台基础+小专业方向”专业进阶教学实施方案;3、项目课程实施过程的效果评价报告;4、课程体系推广应用的成果评价。课程与教学资源库建设课程建设预期目标:与企业共同建设院级精品课程《计算机三维设计——3dsmax》,并启动《手绘表现》等3门优质核心课程建设。验收要点:1、课程标准方案和项目设计方案;2、教师教案、学生作业;3、院系、教师、企业评议表;4、课程实施的录像资料;5、论文、建设报告等文本材料;6、课程网站。预期目标:实施项目化课程教学,与企业共同完成无锡市精品课程《手绘表现》以及院级精品课程《室内设计基础》。推进《材料与工艺》课程建设。验收要点:1、课程标准方案和项目设计方案;2、教师教案、学生作业;3、院系、教师、企业评议表;4、课程实施的录像资料;5、论文、建设报告等文本材料;6、课程网站。n课程与教学资源库建设教学资源库建设预期目标:与企业共同编写并出版优质核心课程教材《手绘表现》和《室内设计基础》,开发《计算机三维设计——3dsmax》、《手绘表现》课程的教学课件、课程标准、项目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价等内容的教学资源库。验收要点:1、《手绘表现》和《室内设计基础》教材及使用证明材料;2、教学课件、实训项目、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的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预期目标:与企业共同编写并出版优质核心课程教材《计算机三维设计——3dsmax》,着手编写《材料与工艺》教材,开发《室内设计基础》和《材料与工艺》等3门课程的教学课件、课程标准、项目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价等内容的教学资源库。深化《手绘表现》等课程的教学资源库建设。验收要点:1、《计算机三维设计——3dsmax》和《材料与工艺》教材及使用证明材料;2、教学课件、实训项目、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的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3、《手绘表现》等4门优质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完整资料。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带头人培养预期目标:培养专、兼职的专业带头人2名,使其能够在本专业的校企合作、社会服务、专业改革和课程建设上具有较强的指导和引领作用。验收要点:1、专业设计成果或专利项目证明材料;2、到企业挂职锻炼的相关报告;3、主持完成1项有一定影响力的横向课题的合同书与证明材料等;4、合作出版教材《手绘表现》。预期目标:继续培养专、兼职的专业带头人,使其能够在促进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把握人才培养质量上发挥重要作用,并在校内建立大师工作室,提高专业双带头人的引领和指导能力。验收要点:1、专业双带头人共同主持完成1项横向课题的合同书、图文资料等;2、共同教学资源库1个的资料;3、共同完成无锡市精品课程《手绘表现》的资料。n骨干教师培养预期目标:培养骨干教师4名,提高骨干教师的课程开发和实践能力。验收要点:1、指导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含省级)专业竞赛,并获三等奖(含三等)以上名次;2、参加国内专业学术交流活动的资料;3到企业流动工作站实践锻炼的相关材料。预期目标:继续培养骨干教师4名,提高骨干教师的课程开发和实践能力。验收要点:1、指导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含省级)专业竞赛,并获三等奖(含三等)以上名次;2、到企业流动工作站实践锻炼的相关材料;3、完成的省级课题资料。师资队伍建设一般教师培养预期目标:制定培养计划,参与科研及课改工作,到企业教师流动工作站锻炼,提高实践教学能力。验收要点:1、参加实践锻炼2个月,提交锻炼报告;2、参与横向技术服务的合同、图纸等资料;3、参加国内学术交流活动及培训的相关资料。预期目标:制定培养计划,参与科研及课改工作,到企业教师流动工作站锻炼,提高实践教学能力。验收要点:1、参加实践锻炼2个月并提交锻炼报告;2、参与横向技术服务的合同、图纸等资料;3、参加国内学术交流活动及培训的相关资料。兼职教师培养预期目标:提高已有兼职教师队伍的教学与课程开发能力,新聘请兼职教师1人。验收要点:1、兼职教师的教案、教学计划等,专兼职教师相互听课,参与教研活动的资料;2、与兼职教师签订的协议书;3、兼职教师参与优质核心课程开发、教材编写和实践性教学工作等的资料;4、举办讲座,培养青年教师的材料。预期目标:提高已有兼职教师队伍的教学与课程开发能力,新聘请行业技术专家1人、能工巧匠1人为兼职教师。完善兼职教师队伍,使兼职教师总数达到12人。验收要点:1、兼职教师的教案、教学计划等,专兼职教师相互听课,参与教研活动的资料;2、与兼职教师签订的协议书;3、兼职教师参与优质核心课程开发、教材编写和实践性教学工作等的资料。4、兼职教师参与指导学生实习实训的资料。n实训条件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建设预期目标:扩建设计基础实训室、工艺构造实训室、装饰材料实训室和工程造价工场。验收要点:1、实训室新建(扩建)立项审批书;2、设备购置清单;3、实训室(工场)运行台帐。预期目标:1、扩建摄影实训室、设计表达工场和展示设计工场;2、新建设计创意工场和陈设设计工场。验收要点:1、实训室新建(扩建)立项审批书;2、设备购置清单;3、实训室(工场)运行台帐。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预期目标:1、新增3家校外实训基地;2、原有实训基地运行良好。验收要点:1、新增实训基地协议;2、实训基地台帐;3、相关管理文件及制度;4、实践教学的计划、教案、总结等。预期目标:1、新增3家校外实训基地;2、原有实训基地运行良好。验收要点:1、新增实训基地协议;2、实训基地台帐;3、相关管理文件及制度;4、实践教学的计划、教案、总结等。实训条件建设室内设计工作站预期目标:建立居住空间工作室,从事横向服务及实践性教学活动。验收要点:1、工作室工作台账;2、项目合同、图纸等;3、固定工作场所、设备;4、相关管理制度及章程;5、涉及实践性教学活动的相关资料。预期目标:建立公共空间工作室和许建春工作室,从事横向服务及实践性教学活动。验收要点:1、工作室工作台账;2、项目合同、图纸等;3、校方与许建春工作室签订的合作协议及工作台账、图纸等;4、固定工作场所、设备;5、相关管理制度及章程;6、涉及实践性教学活动的相关资料。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预期目标:建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4个子系统,并能正常发挥作用。验收要点:1、建立或修订系列制度;2、教学督导台帐;3、期中教学检查资料;4、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与学生测评条例;5、行业、企业评教、评学反馈资料;6、教师评学、学生评教反馈资料;7、听课记录册;8、学生作业与教师教案。9、第三方评价报告预期目标: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4个子系统运行成熟,能充分发挥作用。验收要点:1、建立或修订系列制度;2、教学督导台帐;3、期中教学检查资料;4、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与学生测评条例;5、行业、企业评教、评学反馈资料;6、教师评学、学生评教反馈资料;7、听课记录册;8、学生作业与教师教案。9、第三方评价报告n社会服务能力建设预期目标:1、承接社会培训400人次,职业资格考试年300人;2、横向技术服务到帐20万元;3、定期对外交流,发挥辐射带动作用;4、筹建室内设计教育资源库。验收要点:1、培训合同、学员名册及讲义、授课资料等;2、项目合同书、设计与工程资料、工作台帐、成果图文资料等;3、参与学术交流和访问的图文资料、成果报告等。预期目标:1、承接社会培训400人次,职业资格考试年300人;2、横向技术服务到帐20万元;3、定期对外交流,发挥辐射带动作用;4、初步建成室内设计教育资源库;5、建立宜兴市建筑装饰行业人才培训基地。验收要点:1、培训合同、学员名册及讲义、授课资料等;2、项目合同书、设计与工程资料、工作台帐、成果图文资料等;3、参与学术交流和访问的图文资料、成果报告等。五、保障措施(一)组织保障在省市政府、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学院领导班子进一步更新理念,拓展视野,增强战略思维和科学决策能力,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对项目建设的领导力度,规范管理,保证项目建设持续健康发展。成立由院长为组长、相关职能部门和系参与的“省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综合性的项目管理工作办公室,下设由学院相关部门和专业负责人参加的项目建设工作组。对所有建设项目,实行项目负责人制,具体负责项目的建设与实施。各系成立由项目负责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项目建设工作小组,负责各专业项目建设的具体实施。(二)制度保障1、经费使用制度。对省财政、地方财政、学院自筹投入的室内设计技术专业各项建设经费,严格执行制度,以保证各项经费的合理支出。2、项目责任人制度。室内设计技术专业建设工作由项目建设小组、项目监控小组集体负责,责任人承担主要责任;项目责任人依照法律和相应规章制度,行使项目经费报批、使用分配职权。n3、行业企业参建制度。建立由行业企业和职教专家组成的学院校企合作理事会,定期对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内容进行论证,聘请行业企业一线专家、技术骨干参与专业建设和实践教学。(三)机制保障强化管理运行机制。强化以教学管理为重点的院、系、教研室三级管理,明晰管理权责,激活管理活力。真正建立一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和职业教育规律相符合的内部管理机制。优化竞争激励机制。以建设优质专业、精品课程为动力,按照“相对稳定、合理流动、专兼结合、资源共享”的要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健全竞争与激励机制,调动本专业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工作绩效,全面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建立健全产学结合机制。改革职教办学模式,充分发挥行业和企业参与职教改革的积极性,以体现“四结合”的原则,全面、深度、持久发展产学合作关系,推动室内设计技术专业建设和发展。并通过建设环境艺术系产学研一体化实训基地和创意设计人才培训中心室内设计工作站,制定产学研激励基金管理办法,不断深化产学结合机制。(四)经费保障根据国家及江苏省的有关要求,学院设立了重点专业建设专项经费,并逐年落实;立项成为省级骨干高职学院重点建设专业之后,通过省、地方等各级财政支持,并积极引进企业行业资金共建生产实训基地,项目建设总投资将达295万元,将有充分资金投入到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实验实训室的建设与改造,专业实力整体增强,其辐射与带动作用将更加扩大。在资金使用过程中,依托严格的管理体制,经费使用计划性、监控性强,效益好。n附件××工程职业学院特色专业建设规划n××工程职业学院二〇一一年五月n目录第一部分学院特色专业建设规划...........................1一、特色专业建设指导思想..........................1二、特色专业建设原则..............................1三、特色专业建设目标..............................2四、特色专业建设保障措施..........................3第二部分院级特色专业建设..............................5一、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规划(2011-2015年)..........5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规划(2011-2015年)........13三、工程造价专业建设规划(2011-2015年).............23四、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规划(2011-2015年)............32五、室内设计技术专业建设规划(2011-2015年).........45n××工程职业学院特色专业建设规划第一部分学院特色专业建设规划为了更好地贯彻和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教育部关于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促进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教高〔2009〕3号)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推进优势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加快形成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骨干专业,推动学院整体专业建设和办学水平的提升,特制定本规划。为了更好地贯彻和落实《××计算机职业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将特色专业建设工作落到实处,根据学院《教学改革实施意见》,制定了“自2011年起,逐步确立特色专业,至2015年建立8个左右特色专业”的专业建设目标。一、特色专业建设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规律,按照“教高〔2006〕16号文件”的要求,从“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社会急需”出发,立足河北经济发展需要,发挥学院“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建筑工程、财务及艺术设计”等专业的资源优势,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为宗旨,以大力加强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以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改革为重点,走“质量立校”之路,强化特色意识,带动我院专业建设整体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二、特色专业建设原则(一)优先发展原则坚持把特色专业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n做到学院发展规划优先安排特色专业建设,资金投入优先保障特色专业建设,教学资源投入优先满足特色专业建设需要,通过优先发展特色专业引领学院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发展。(二)社会需求原则专业发展要根据河北经济发展需求,紧密关注人才市场的需求及专业的发展动态,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适应行业、企业和地方经济建设急需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三)校企合作原则鼓励并支持特色专业与企业对接及合作,形成以校企密切合作为基础、以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机构相沟通的特色专业建设体系,不断深化专业的内涵建设,推动学院专业建设与发展。(四)创新发展原则要贯彻“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新”的专业建设发展思路,坚持走“内涵式、精品化”的发展道路。三、特色专业建设目标按照理念先进、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师资优化、设备先进、教学优秀的要求,用五年的时间,加强5个特色专业建设,突出机电一体化、计算机网络技术、工程造价、会计电算化和室内设计技术等5个特色专业。到2015年底,完成下列具体目标:——结合河北省特色专业建设工作,建成6—8个院级特色专业。——专任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80%以上。专兼教师比例达到1:1,每个专业引进和培养专业带头人1—2人,培养骨干教师3—4人,聘请企业行业技术专家4—6人,打造院级优秀教学团队6—10个。——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设计出融“教、学、做”n为一体、适合实践教学的环境。建设中的特色专业的核心课程必须成为与企业共同开发的课程。建成院级精品课程20门左右。——每个特色专业建立适合本专业实践教学需要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加大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投入,每个特色专业建成1—2个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并配备功能完善、先进的实训设备及软件。——加强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每个特色专业必须有3—5部与企业共同开发建设的教材,有专业图书资料1—2万册,专业教学资源丰富,能充分满足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的需要。通过五年的努力,建设一批社会需求高、优势突出、条件优越、服务能力强、毕业生就业率高、社会评价好的特色专业,并以特色专业建设带动相关专业建设,促进学院专业建设整体水平的提升。四、特色专业建设保障措施(一)加强对特色专业的指导和领导保障院长、分管教学领导要进一步加强对全院专业建设工作的领导,学院职能部门要加强对特色专业的业务指导,为专业带头人、系主任提供充分的学习、培训机会,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专业建设能力。各教学系要把特色专业建设列为本系的“一把手”工程。(二)加大特色专业建设的经费投入根据各特色专业建设的规划,加快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添置、更新教学设备,保证教学设备经费投入。逐年扩大实习专项经费,设立教学改革与研究专项经费,提高教学资料的经费投入,逐年扩大图书购置费,加快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三)加强特色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从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技能结构、双师结构等角度入手,结合专业建设需要,适时、适度地招聘、引进优秀人才,加快专业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n结合课程建设、实践实训需要,多渠道、多形式聘任校外行业专家、高校知名学者。努力形成一支专兼结合、校企合一、团结合作、老中青搭配、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的特色专业教学团队。(四)建立特色专业建设评估制度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完善特色专业负责人目标责任制,实行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管理,确保特色专业建设总目标的实现。n第二部分院级特色专业建设规划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规划(2011—2015年)根据河北经济发展形势及学院的专业建设规划精神,在充分研究,深入论证的基础上,特制定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发展规划。一、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指导思想(一)专业建设的背景近年来,随着微电子、自动化、计算机和信息管理等相关技术向传统机械行业的不断渗透,给机电类专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同时,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企业改制及技术改造正向纵深推进,中国有望成为世界新的制造中心和加工中心,制造业将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制造业信息化”和“机床数控化”作为现代加工业制造业的高科技标志和发展趋势,为高等工程教育创造了广阔的人才市场空间。河北省在机械制造、机电设备研发、汽车工业等领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省企业以“制造业信息化”和“机床数控化”为核心加快了现代化制造业改造的步伐,制造业将成为我省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社会迫切需要一批掌握数控技术、电器控制、CAD/CAM技术的高素质人才。(二)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本着“立足地方经济,依托行业发展,主动为企业服务”的办学思路,坚持“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机械技术与信息技术结合为龙头,以数控技术为主线,强化实践”的改革思路,建立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努力把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成为本地区一流专业,为河北省的装备制造业输送高层次的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n二、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目标(一)专业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的确立机电一体化专业是高校的传统专业,我们必须努力寻求行业、企业的支持,主动为行业、企业培养急需的应用型人才,打特色牌,走特色路,找准专业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特色。1.加强与其他高职示范性院校的学术交流,掌握专业发展和教学改革情况,了解其办学特点和人才特色。2.深入企业生产一线,积极与用人单位共同探讨本专业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取得企业对本专业人才需求情况的第一手资料,明确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定位在什么技术层次上,从事什么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是什么,进一步明确专业培养方向。3.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结合教学体系建设和实践教学环境建设,形成我院的专业特色和人才优势。机电一体化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创新精神,掌握机械加工(含数控加工)技术、电工技术、液(气)压一体化技术及电气控制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具备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调试、操作、维护和维修等实践能力的面向生产第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1.理论教学体系的构建根据机电一体化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进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优化的原则是加强基础、拓宽专业、体现素质、能力和知识的培养,注重学科交叉,以机械为主,机电综合。教学内容要注重基础,着眼未来,跟随学科最新发展,引进新技术、新工艺,并逐步修订专业教材,以“素质”和“能力”n培养为目标,精选教学内容,渗透工程问题,对课程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多方位的改革及实践,提高专业教学质量。课程设置坚持5个不断线的原则,即外语学习与应用不断线,计算机应用不断线;工程设计意识训练不断线;实践训练不断线;技能培养不断线。其中,以工程设计意识训练为主线。(1)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成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根据夯实专业基础、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创新能力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知识结构;整合、改造机械类专业课程的设置,明确主干学科,要组织和建设专业核心课程,重视工程创新设计为中心的专业实践教学,努力建设“大工程”观念下的课程体系。(2)大力推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立体构架课程体系,更新内容,突出整合,推动整体优化。突出课内、课外结合,将课外教育环节全面纳入培养计划。打破传统的课程之间条块分割,进行内容整合,推行课程的模块化、结构优化。(3)采取减少、限制课内学时,扩大选修课种类与数量,积极为学生提供跨学科选修、主辅修、课外学术活动等多种教育形式与机会,为学生发现、发展各自的兴趣和特长创造条件。(4)加强与突出工程设计和创新能力培养。在所有的教学、科研、实践和社会活动中,强调工程的应用性、实践性、综合性、协调性、创新性等工程思想、观念和方法的教育。加强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的集体性自主实践教育活动,如自主实验、自主设计、自主实习等,多组织贴近工程实践的实验、制作、设计、实习等社会实践活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设置合理,突出应用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现工程素质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这条主线,通过三段式工程训练模式n(第一阶段:基础理论与训练,规范-解构-实践,侧重学生认知感悟能力的培养;第二个阶段:基本技能与强化,反思-重构-实践,侧重学生主观表现能力的培养;第三阶段:技能应用与扩展,探索-创新-实践,侧重学生个性化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获得较系统的数控技术、机电控制技术、CAD/CAM技术的知识和能力。2.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构建以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为主,既有基本技能训练,又有开发创新的实践教学体系,打破各专业课程间的壁垒,加强课程间的交叉、渗透,建立系列课程或课群起点上的具有一定柔性、实验实习一体性的独立的实训环节,建成基本技能、专业技能、技术应用能力训练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实践教学向深层次发展,以满足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和创新能力的需要。(1)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构建层次化实验教学平台各实践教学环节围绕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工作能力、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三个层次进行组织,一是基本技能模块(3个):分别为工程制图模块、计算机应用模块、外语应用模块;二是专业工作能力模块(3个):分别为机械设计模块、电气基本技能模块、机电设备控制模块;三是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模块(7个):分别为数控技术模块、CAD/CAM模块、先进制造技术模块、计算机控制技术模块、自动控制技术模块、测试技术模块、机电产品创新模块。(2)实验教学方法上采用全开放实验教学模式将设计性、综合性、应用性及部分基础性实验采用全开放方式教学,以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3.实训室及实习基地建设培养有特色的应用型高职专业人才,建设具有良好条件、能够再现工程环境的工程训练中心显得尤为重要。在工程训练基地的建设上以先进性、实效性和前瞻性为原则,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工程素质为主旨,实现各学科的相互交叉与渗透,逐步建成在机电产品设计、数控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CAD/CAMn等方面具有行业科技先进水平,管理完善、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机电类学生工程实训环境,满足教学、科研、技术服务的实际需要,形成在制造技术领域和工业控制领域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1)在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上,一方面在原有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实验室的基础上,按照高职人才培养的能力要求,重新进行资源配置,并鼓励教师进行科研立项,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对现有仪器设备进行改造和自主开发实验仪器设备,以适应技术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深入调查论证,新建具有技术先进性的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初步建成能够再现工程环境的工程训练基地,使学生通过在工程环境中的实践训练,把应用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实践的观察和判断、建模和设计、仿真和制造的整个过程中。(2)探索工程实训的新模式,逐步由单一实训型向生产实训型过渡,建设成为既面向学生又面向社会的教学、科研、生产、培训相结合的多功能、开放型训练中心,力争实现从校内实训基地到对外承揽业务的转变,从而实现和市场接轨,以产业带动专业。同时根据技术教育的特点和社会要求,争取成为我省的数控技术培训中心和技术等级证书考核中心。(3)在建设校内工程训练中心的同时,我们进一步寻求企业支持,挖掘社会资源,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使学生能够深入生产第一线,参观和参与生产过程,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工程实践环境,拟定进程如下:基地年份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n实训室调研确定建设规划与建设方案完成5个实训室及其配套的软件建设完成3个实验室及其配套的软件建设进一步开发试验项目校内基地调研改善基础实习设施,增加实习内容建成数控加工中心和机加工实习基地实现机加工中心的产学结合拓展业务范围,产学结合进一步深化校外基地调研完成1-2个基地建设完成2-3个基地建设,实现订单培养完成3-5个基地建设,扩大订单培养规模完成3-5个基地建设,扩大订单培养规模(三)师资队伍的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要以“德才兼备、培养骨干、优化结构、提高素质”为指导思想。积极作好专业学术带头人及专业学术骨干的选拔与培养工作,在满足专业教学的基础上,使教师由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转变,由知识传授型向技术开发型转变,鼓励教师进修学习,改善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大力增强科研立项数量和水平,立足纵向课题,加强横向联系,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及参与意识;使教师既注重学历水平提高,又注重实践技能培养;既立足于课堂教学需要,又着眼于科技开发需求,同时在数控技术、自动控制等领域培养一批有一定影响的专家。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采取以下措施:1.在现有师资力量的基础上,继续引进人才,特别是生产一线中具有高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有较高学识和热爱教育事业的人才。2.加强学术梯队建设,积极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培养一批学术水平较高,科研能力较强的课程带头人。3.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组织教师大力开展应用技术研究、科技开发和科技服务为重点的科技工作。n4.通过各种形式提高青年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水平,鼓励青年教师攻读硕士研究生,给新分配来校教师制定专业发展方向和五年的培养目标,指定导师,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指导青年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科研活动、编写专业教材,承担科研工作,并安排到实验室、企业等单位和技术短期培训班进行实践锻炼,拟定进程如下:年份项目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高职比例1%3%5%10%研究生比例20%30%60%70%80%研究生引进数量1人4人3人2人3人技术培训2人次3人次3人次3人次(四)教材建设教材建设按照“紧跟现代工程科技,加快教材内容更新,重点编写特色教材,反映工程特点,形成系列应用型教材”的原则,严把教材选用关,确保教材建设适应专业教学的需要,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教材全部采用选择21世纪规划教材和行业推荐教材,针对专业性较强的课程,组织教师编写一套能够反映应用型特色和课程整合的特色教材,把行业发展的新动向、新技术及时纳入教材内容,拟定进程如下:教材类型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公开出版教材1222校内自编教材3555(五)精品课建设n按照企业岗位要求,参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标准,结合任务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中心,改革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制定以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核心课程为突破口,构建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教学平台,建设教学资源库。五年内完成开发4-6个包含课程核心内容的实践学习项目,与企业经理、专业核心课程骨干教师合作开发配套教学课件和助学软件。院级精品课达到3-5门,力争完成2-3门省级精品课建设任务,并逐渐辐射到其他专业。n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规划(2011—2015年)一、专业建设背景和基础(一)社会和行业背景随着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的普及应用,社会各行业对网络技术人员的需求持续增加,如网络规划、网络实施及维护、网站建设、网站管理与运营、网络编程、网络硬件维修及软件维护、网站后台数据库设计与维护等人才,成为社会招聘的热点。几乎每个行业、每个企业均离不开网络,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十二五”期间,我国新兴信息产业“物联网”、“三网合一”等将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网络人才将供不应求。据最新的一项调查显示,企业对高技能水平的网络工程师、网站管理工程师、网络设备工程师及网络安全系统工程师的需求量平均每年增长高达71.2%。据信息产业部统计,全国党政机关、企业集团、金融机构等局域网整体应用系统建设将进入高增长期,年均增长将超过34%,而目前我国90%的企业网络工程师不具备系统的专业技能,存在信息安全隐患。传统网络管理员、网络工程师由于技能单一、专业知识更新速度滞后,已经面临被淘汰的危险。据国家信息产业部预测,今后5年,我国从事网络建设、网站应用及网络服务的新型网络人才需求将达到60-100万人,而现有符合新型网络人才要求的人还不足20万,新型网络人才需求量正在逐年增长。(二)专业建设基础1.师资力量本专业经过几年的努力,逐步形成了以教授、副教授为主要学科带头人,以青年硕士、讲师为新生力量的结构合理、能适应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的“双师型”专兼职教师团队。n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5名,兼职教师3名,专职教师中教授1名,副教授3名,高级工程师1名,讲师5名。高级职称的比例为33%,双师型教师共10人,占专职教师的67%,具有硕士学位的7人,占专职教师总数的47%。2.教学条件本专业拥有多媒体教室4个,用于理论和实践课程的课堂教学,2个先进的校内实训基地,弱电工程实训室和网络互连实训室。其中弱电工程实训室主要功能包括:双绞线的认识,做水晶头、打模块、绑定配线架及网络测试;综合布线的工作区子系统、水平干线子系统、管理间子系统、垂直干线子系统、设备间子系统、建筑群子系统的设计与实施;布线标准及管线搭配;光纤的认识及光缆的测试;光纤的敷设、融接及对光纤连通性和衰减/损耗等的测试。网络互连实训室内有交换机、路由器,锐捷网络设备交换机柜和路由器防火墙等网络设备,能模拟企业建立园区网,可以进行系统集成、网络安全实验,能够满足目前的专业班级规模(50人),分组进行实验;各组内能独立并行开展实验,以使所有上课学生能够充分地动手操作,各组可以协同实验组设备进行实验,每台设备支持多人访问,实现“一人操作,多人观摩”的功能。此外,本专业已与神州数码网络(北京)有限公司、河北网讯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等14家IT企业签订协议,实行了人才、技术及校外实训基地等多方面的合作。在学院领导重视和系部努力下,成立了青为网络公司,该公司负责校内各部门办公电脑的维护,各IT实训室电脑故障的处理、网络维护、网络安全处理等业务。校外实训基地和经济实体的建立为本专业的校外顶岗实习和就业创造了良好条件。这些实践教学条件为专业开展教学和课程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院拥有本专业相关图书2万余册,为n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提供学习和训练平台。二、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一)人才培养目标1.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熟悉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及网络设备的售前与售后技术支持、网络工程的设计与施工、网络及安全管理与维护、网络应用开发等技能,在企事业单位IT领域中从事网络组建、网络安全与管理、网络服务应用开发等方面工作,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主要面向网络构建工程师、网络管理工程师、网站设计管理工程师和网络技术支持工程师岗位。2.人才培养素质要求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标准可分为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及素质结构三方面内容。(1)知识结构要求掌握计算机网络、网络操作系统的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各种常见服务器的配置方法;熟练掌握网络设备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掌握网络数据库的操作及网络编程语言的应用;掌握网页设计、美化及布局的技术;系统了解网络工程设计及实施的基本规范;掌握计算机网络管理和网络安全相关知识。(2)能力结构要求网络设备的安装、调试及维护的能力;企业网站的设计、开发及制作能力;网络工程的设计及实施能力;网络系统集成的能力;计算机网络建设和管理的基本能力。(3)素质结构要求n拥护党的领导,热爱祖国,热爱集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遵纪守法,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社会公德;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行为符合规范要求;具有良好的创新与竞争素质,善于观察、分析与解决问题;具有较强的沟通、协调、组织、团队协作素质;具有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具有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和人文科学素养,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国家对各专业建设的要求,对本专业学生做出具体分析,在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职业岗位和人才需求,制订培养目标。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修订专业培养方案,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实践环节等方面采取措施,体现先进性、科学性,与第二课堂、导师制、社会实践、学科竞赛、管理制度等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要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继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三、专业建设与专业改革目标(一)形成一套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本专业建设主要核心内容,就必须在贯彻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制定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二)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通过过去五年的建设,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已建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基本素质好、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有一定教研能力的双师队伍和一支相对稳定、水平较高、热爱教育事业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比例为67%,今后,在学院关于师资队伍建设的相关制度保障下,进一步n建立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技术岗位人员定期交流制度,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顶岗实践、学习技术、积累经验,并建立健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兼职教师引进机制。在规划期内,努力实现中高级职称比例67%,双师型教师比例为100%,打造成一支结构优化、特色鲜明、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高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三)加强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推进立体化教材的开发按照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围绕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系统改革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改革专业课程体系,以具体工作任务为载体重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建设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与实施平台,引入企业教学资源,完善课程实施保障条件。教材建设将依据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一套工学结合、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立体化教材,并采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构建新型教学模式。以学生的学习为本,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四)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加强教学实验室和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设计科学合理、符合培养目标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创造条件使更多学生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建立产学研在教学上的合作机制,探讨如何推进科学研究和教学实验的结合。提高实训室开放率以及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比例,制定提高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水平的措施。(五)完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1.教学督导检查考核制度加大教学督导工作委员会的教学检查工作,开展教学工作评价检查。同时对人才培养要加强分类指导,重点加强对特殊专业人才的切实指导,规范管理,促进专业建设发展,提高人才质量。2.设立专业设置论证制度n组织校外实训基地的专家进行现场考察,细致考核在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教学计划及专业办学条件等方面是否满足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确定是否开设相关专业。3.建立校际对照评测制度建立校际之间的成果对照测评,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的方向。使校际对照成为一种制度,建立起系统完善、体系完整、运行良好的人才培养质量信息反馈系统、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重视并积极参加教育部门组织的教学评估工作。(六)加强教学教改研究1.进一步探索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模式,把“工”和“学”实际的联系起来。2.根据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社会发展需要调整培养目标。3.以基本素质和职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根据专业人才职业岗位(群)所需知识能力结构,确定教学内容,规范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基本要求。4.基础理论以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专业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5.实践教学强调职业岗位实际工作基本能力的培养和职业岗位操作技能的严格训练。6.在人才培养模式、实训室建设、教材开发、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校企合作办学,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不同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课堂教学和真实职场环境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使毕业生岗位适应期缩短。7.联系社会资源,以承接工程或工程外包的形式把实际项目带入教学课堂,把课堂教学搬到实际项目中去。n8.成立实体服务单位,由专业组长牵头,带领学生为中小型企业提供计算机网络技术报务。四、专业建设和专业改革具体目标与措施(一)师资队伍的建设与改革计划引进和培养相结合,每年引进2-3名高水平(高级工程师或高级知名企业认证资格)人才,促进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与培训青年教师,每年送出不少于30%的教师参加企业实际岗位培训;邀请校外专业专家和兄弟院校专家共同探讨,研究和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开发教学资源,召开教学研讨会等。(二)课程建设与改革组成专业课程建设团队,建立与高水平人才培养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至少申请包括《网络设备》在内的两门院级精品课;所有专业核心课程建立与社会需求统一的技能考核体系;所有的专业核心课程建立健全题库建设和多媒体资源库建设,包含图片、PPT、视频等。(三)教材建设与改革选择国家级重点教材及优秀获奖教材;编写并出版《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网络设备》、《服务器架设与管理》、《建站实务》四门专业核心教材。每门专业课程配备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包括整理的网络资源、视频资源、图片资源、技能库、试题库、优秀教材与参考书等。(四)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建设移动通信实训室、软件项目开发实训室和电子商务实务实训室。与大唐电信、中兴、华为等通信设备制造商达成合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把实训项目与企业实际结合,让实训条件更贴近社会需求。与河北网讯等企业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合作,更进一步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做到每个班级学生百分之百参加校外实训。(五)人才培养质量的建设与改革n学生必须满足所有课程合格、英语达标、计算机等级达标并获得一个以上专业要求的IT职业资格证书等4项硬指标,才能按期毕业。(六)教学管理的建设与改革专业教师严格执行教学管理制度,教学文件齐备,期末将教学文件按时归档。课堂教学严格按课程大纲、授课计划执行,课前认真备课,把握重点、难点、课堂概念讲授准确、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富有启发性,课后加强辅导和作业批改。进一步加强督导在教学质量监控中的作用,对任课教师进行跟踪听课与督导,并结合院系、教务处提供的评价结果,对每位教师每学年的教学工作做出评价。五、专业建设的保障措施(一)组织保障以学院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为依托,加强系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专业建设的支持,制定专业建设方案,研究专业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信息工程系主任担任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计算机网络教研室专业课教师、合作企业高级工程师,企业用人单位人力资源部高级管理人员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二)经费保障学院制定《精品专业建设专项管理制度》保障精品专业建设的资金需要。另一方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多方筹措特色专业建设所需资金,包括合作企业捐赠等,确保各建设内容需要的资金能及时到位,保证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如期完成。六、专业特色建设说明(一)开设时间长,办学质量高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自2001年开始招生,已经招生12年,是我院历史比较悠久的专业。n(二)师资力量雄厚,教研能力强锻炼了一支实践能力强、教学效果好、年轻的师资队伍,在学院组织的教案评比活动、课件评比活动、优秀课堂评比、说课活动中,李喆时老师获得说课评比一等奖,尚文卿老师获得二等奖,还有许多教师取得比较优秀的成绩,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三)强化实践教学与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构建了以能力为本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由课堂实训、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实训、专业综合实训和毕业实习等环节组成,形成使学生完成从模仿到应用到创新递进式培养模式。(四)学生参加的职业资格认证社会认可度高,通过率高IT行业市场认证种类繁多,选择了社会认可较好的华为网络助理工程师,CIW认证,网络设备调试员,神州数码网络工程师。(五)毕业生就业率高,就业状况良好本专业2009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6.7%,2010届毕业生就业率达89.6%,就业率逐年提高;根据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绝大多数毕业生就业状况良好。(六)社会声誉好本专业2010级学生在河北珠峰通信工程有限公司实习后,该企业的负责人说“你们随时来,我们随时要”。本专业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的综合实训受到了公司及客户的好评,反映该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强,职业素质较高。n工程造价专业建设规划(2011—2015年)一、专业建设背景和基础(一)社会和行业背景工程造价专业是为国家建筑行业培养工程管理人才的专业,其人才需求状况取决于建筑业发展的水平和趋势。近几年为了加快城镇化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我国基本建设投入不断增加,促进了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和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据河北省建筑业协会对全省108家会员建筑企业主要经济指标统计,2009年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总体增长,新签合同额966.44亿元,同比增长37.37%;建筑业完成总产值787.75亿元,同比增长30.59%;企业收入729.4亿元,同比增长30.27%;企业利润25.64亿元,同比增长37.70%;固定职工从业人数26.16万人,同比增加25.20%,其中技术人员4.92万人,同比增加15.76%。从建筑业整体运行情况来看,河北省建筑业企业生产和效益呈现同步增长态势。(二)人才需求分析1.在我国目前经济转型和快速发展时期,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把加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工作,作为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举措。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先后颁布《人才规划纲要》和《教育规划纲要》,两个纲要都非常重视技能人才的培养,并做出了重要部署。住房建设部把“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作为“十二五”时期发展的十大目标之一,把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方面着力加强。河北省委、省政府更是从树立和落实科学人才观、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建设制造业强省的高度,把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到战略层面,实施了“金蓝领”培训工程n。党和各级政府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视,为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2.建筑业技能人才队伍的现状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我国建筑业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历层次低、年龄偏大。二是特有工种技能人才总量偏少、分布不均、工种不全。新设备、新工艺还没有人能够操作。三是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3.河北省工程造价专业的人才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全省建筑业市场的需求。据河北省统计局调查,2010年,全省资质以内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2289个,从业人员128.6万人,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231.5亿元,比上年增长28%。从构成看,建筑工程产值2717亿元,增长27.2%;安装工程产值333.5亿元,增长26.6%,建筑工程产值占建筑业总产值的比重为84.1%。按照河北省建筑业目前的发展状况,人才需求将逐年增长。二、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一)专业定位1.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掌握建筑施工技术、建筑工程测量技术,具有建筑工程概预算能力,具备较快适应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2)专业就业岗位毕业生可在工程造价公司、咨询公司、建筑企业、工程建设监理公司、房地产开发企业、审计事务所以及政府部门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工程造价招标代理、建设项目投资和投资控制、工程造价确定与控制、投标报价决策、合同管理、工程预决算、工程成本分析、工程咨询、工程监理等工作。三、专业建设与专业改革目标(一)专业建设基础n工程造价专业是学院重点专业,从2009开始招生,生源数量逐年增加。在社会各界的关怀和各级领导的支持下,专业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和优势。(1)校企合作基础良好目前工程造价专业与5家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和教材、安排学生实习实训、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聘请企业工程管理和技术人员担任顾问和兼职教师等方面,不断加深合作。通过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化,提升了专业的整体水平。(2)具备“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目前,我院工程造价专业已建成一支结构合理、基本素质好、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有一定教研能力的双师队伍,一支相对稳定、水平较高、热爱教育事业的兼职教师队伍。未来将逐步建立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技术岗位人员定期交流制度,并建立健全工程造价专业兼职教师引进机制。(二)加强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推进立体化教材的开发按照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围绕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系统改革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改革专业课程体系,以具体工作任务为载体重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教材建设将依据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一套工学结合、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立体化教材,并采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构建新型教学模式。(三)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目前本专业建有建筑工程试验室、工程测量实训室、公共机房等实训室,为工程造价专业校内的实践教学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另外本专业还与河北省地矿局、河北顺安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等数家企业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可满足学生的专业生产实习。n校内外实验实习基地情况详见下表。校内实验实习基地实训室名称主要设备设备数量负责人建筑工程试验室(一)万能试验机、压力试验机6马晓鹏建筑工程试验室(二)混凝土冻融试验机、混凝土磨平机、汽油机混凝土钻孔取芯机、水泥胶砂振实台等。48马晓鹏工程测量实训室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等64谢健校外实验实习基地专业合作企业备注工程造价河北省地矿局顶岗实习河北顺安房地产有限公司参观实习××市双友土石方工程有限公司参观实习献县中昌公路仪器销售部顶岗实习××长安区中昌试验仪器经销处顶岗实习(四)完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1.教学方面加强和规范教学秩序,按照学院关于教学管理和学生日常管理的各项规定,强抓落实,保障教学工作有序进行。充分发挥院系两级教学督导组职能,加大考核和鉴定成绩管理力度,进一步完善教师业务考核、挂钩和配套制度与措施。n落实教学资料的检查、听课制度。不定期进行教学资料检查,并加大期中检查力度。系主任每周增加听课次数,专业带头人每学期听遍每位教师的课,各位任课教师每学期相互听课不少于八次。引入社会评价机制,重视政府部门、用人单位和学生家长等对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评价。2.学生方面建立就业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并对毕业生毕业后至少三年的发展轨迹进行持续追踪。在建设过程中注重改革创新教学管理和质量评价体系,创新顶岗实习管理办法与质量检查方案等,形成与建筑行业生产过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模式。建立注重过程管理、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实行师生“互控”,并完善教学信息反馈体系,不断完善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用人单位评价、行业评价等第三方评价制度。与毕业生用人单位积极合作,建立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调查、监控制度,对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到3年内的就业状况、就业流向、能力与知识、课程有效性、满意度等指标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形成年度分析报告,以确保人才培养评价和监控的质量。四、专业建设和专业改革具体目标与措施(一)师资队伍的建设与改革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师德教育,加大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将青年教师的培养作为教学团队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实现“老、中、青”相结合、“传、帮、带”一体化的教学团队建设模式。在原有教师团队的基础上再培养专业带头人3名,骨干教师5名,以专业梯队建设为重点,构建数量充足、梯队合理、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二)课程建设与改革以工程项目造价的确定过程为导向开发任务体系课程。组建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行业企业专家构成的课程体系开发团队→n开展职业岗位(群)的职责、任务、工作过程调研和分析→确定职业岗位群专业方向→归纳专业技能教学模块→组织教学内容→设计学习情境(案例)。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的确定过程如下:(1)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2)工程造价专业岗位需求(3)以岗位需求为基础,确定工作任务;(4)通过工作任务,开展案例教学。企业岗位需求专业岗位方向确定二级工作任务收集、提炼图1: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从业资格证确定学期综合任务案例教学以职业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建构工程造价专业的学习领域,创造融“教、学、做”为一体的学习情景;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构,开展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并将岗位技能课程内容与执业资格标准,以及施工员、预算员等岗位职责融入课程,保证学生在知识水平、专业技能、职业素质等方面达到岗位要求。建设达到省级精品标准的课程1门,院级精品课程4门,特色实训课程2门,并建立完善专业教材及相关教学资源。(三)教材建设与改革n继续同企业开发校企合作教材。开发适合工学结合课程的教案、课件、题库等教学资源。根据专业培养和课程改革的需要,计划编写6-8部校企合作特色教材。专业课程和校企合作教材争取列入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和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四)实践教学条件建设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新建和扩建相结合,满足专项技能训练、综合能力训练、模拟仿真训练等多层次需要的校内实训室建设。包括建筑工程试验室的扩建,工程测量实训室的扩建等。新建满足工程造价专业必须的工程算量实训室,配备行业企业广为应用的配套软件,用于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工程计量的能力。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在合作对象的选择上是依托已有的5个校外实训基地,拓展6个校外实训基地。(1)与行业专家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确定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引入行业标准,共同构建专业技能学习模块及课程标准。(2)调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技术人员的层次、结构、岗位分布情况,企业对岗位能力要求的内容、深度和广度,作为人才培养模式、学习领域设置、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的依据。(3)建立企业专业委员会,定期到学院进行专项讲座、讨论等,加深教师与企业工作人员的联系,搭建沟通渠道,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奠定基础。(4)充分利用合作企业在建工程项目,使教学进程伴随施工过程开展,使施工现场成为第二课堂,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5)制定有效的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包括制定校内指导教师顶岗实习工作条例及管理办法,与企业共同制定顶岗实习学生管理细则、企业指导教师管理办法,编制学生参加顶岗实习技术指导书等。n(五)人才培养质量的建设与改革根据工程造价专业现有明确的职业岗位指向和职业能力要求,结合我院办学定位和学生实际,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以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完善,每年修订一次;课程教学计划齐全,每门课程都有完整教学计划;教学手段先进,90%以上教师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教学方法合理,85%教师可应用项目载体、任务驱动方法教学;教学监控与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在建设过程中注重改革创新教学管理和质量评价体系,创新顶岗实习管理办法与质量检查方案等,形成与建筑行业生产过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模式。建立注重过程管理、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六)教学管理的建设与改革教学管理的建设主要配合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企业的校企合作部分的管理应特别加强。应加强学生顶岗实习的组织与管理,建立校外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制度与实时监控系统,构建符合工学结合要求的新型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模式。建立由学校、企业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和监控体系,制订教学质量评价制度、顶岗实习成果评价制度等。重视顶岗实习前的教育和学习。结合实习生的工作岗位特点,顶岗实习前对学生进行目的,责任、义务和权利,安全等方面的教育和培训,帮助学生完成由单一学生角色向学生加员工双重身份的转变,提高学生对企业和岗位的认识和适应能力。强调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必须接受企业与学校的双重管理,要求学生学习相关企业管理制度及劳动法有关知识等。建立企业兼职教师资源库,制定n兼职教师聘请与管理办法,明确承担各类教学任务的薪酬标准,为校企合作提供制度保证。构建教学平台及资源库的使用制度、维护制度等,以保证其使用的合理性、有效性、公平性、共享性;制定定期更新资源、补充资源的规定,保障教学平台和教学资源的可持续使用性等。五、专业建设的保障措施(一)组织保障由院长亲自带队,教务处牵头成立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全面负责专业规划和建设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力、决策力、执行力、创造力,促使专业教师同心同德,积极投身到专业建设中来。专业建设方案由各系主任、专业带头人及工程造价团队教师和企业合作人员共同策划和实施,提供专业能力组织保障。(二)经费保障学院董事会对学院的建设发展全力支持,按专业建设发展规划进行费用的审批,保证特色专业建设能够顺利发展。n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规划(2011—2015年)一、专业建设背景和基础(一)社会和行业背景1.行业发展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财会工作已成为企业管理工作的核心,而且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政府扶持推动多种形式的经济实体不断涌现,对不同层次的会计从业人员的需求日益增长。《河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加强重点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任务中,也对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优秀高层次会计人才提出了明确要求。据统计我国目前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普遍不太高,而会计人员不仅要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还应有较强的政策观念和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所以会计教育任重而道远。2.职业岗位人才需求分析京津冀地区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通过对企业的调研,我们了解到不同规模的企业对招聘会计人员的要求各不相同,大中型企业对学历的要求多为专、本科以上,而小型民营、外资、农村企业急需专科、中等会计人才。(1)人才去向学生毕业后可去政府部门、金融部门、工业企业、会计公司、非盈利性组织、医院、社团、保险业、私人企业、各类学校、学院自营企业等处,特别是城镇非国有企业、乡镇企业及村办企业、私营及个体企业从事会计、审计、财务管理、计算机操作等工作。(2)专业面向的岗位会计核算岗位、出纳员岗位、财务经理助理岗位、统计岗位、企业纳税员以及会计代理和税务代理人员岗位、收银员岗位、n采购核算岗位、销售核算岗位、财产物资核算和往来核算等岗位。   (二)专业建设基础1.师资力量学院在会计电算化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学科专业发展、实训室建设等方面始终给予政策和资金上扶持。会计电算化专业拥有雄厚的师资队伍,现以教授、副教授为主要学科带头人,以青年硕士、讲师为新生力量的优质教师队伍。本专业现有专职教师15名,兼职教师2名。专职教师中教授2名,高级职称的比例为13%,双师型教师共12人,占专职教师的80%,具有硕士学位的为4人,占专职教师总数的27%。总体而言,本专业的师资力量雄厚,师资队伍机构较为合理,绝大部分教师都有企业培训和实践经历,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及提高实践能力提供有力的保障。教学团队中10余人被评为校级优秀(模范)教师,5人在教学质量年活动中荣获奖项,“基础会计团队”和“工业企业业务实战团队”获校级优秀教学团队。2.教学条件本专业拥有先进的会计电算化(用友软件操作平台)、会计手工综合实训室、ERP沙盘实训室等5个实训操作平台,用于《小规模纳税人业务实战》、《基础会计及实训》、《一般纳税人业务实战》等课程的学习。同时,本专业全部采用现代化授课方式,课程均安排在多媒体教室完成理论和实践课程的课堂教学。此外,为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学院又在2008年成立“××浚达财务咨询有限公司”,使更多的师生有机会参与企业业务实践和社会真实项目,提高了师生的实践能力,积累了管理的经验。会计电算化专业以浚达财务公司为窗口,加强与外界单位的联系。在原有校外实训基地××中瑞司法会计鉴定中心、天勤会计师事务所、××有源会计师事务所、河北福隆进出口有限公司等近20n家校外实训基地的基础上,新建立河北海德五金制品有限公司、河北顺安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众旺彩印有限公司、××市安源物流有限公司等近12家校外实训基地,实现了与会计工作的零距离对接。丰富教学资源支撑着专业建设。学院拥有会计电算化专业图书12000余册,本专业自建图书资料2000余册。此外,还成立了读书兴趣小组、会计专业兴趣小组等多个学生课外活动社团,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提供学习和训练平台。二、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一)人才培养目标根据会计岗位能力要求及学院发展定位,学院把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既掌握会计理论和实际技能,又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具备较强会计核算、财务分析和会计软件运用能力及企业审计能力;面向会计岗位第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认真剖析会计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以会计电算化专业领域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技能标准为依据,确定学习领域的学习任务,依据学习任务和会计工作岗位群的特点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并融合职业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助理会计师证)进行教学,实现岗证一体,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三、专业建设与专业改革目标(一)形成一套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巩固和完善特色鲜明的“岗位主导、任务贯穿”n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在掌握必要的会计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前提下,突出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实现专业培养方案先进,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合理,教学理念能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为目标的校企合作、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二)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会计电算化专业将贯彻创特色、创品牌的战略思想,遵循“壮大队伍、优化结构、突出重点、强化实践、注重师德、提升水平”的原则,通过培养、引进、外聘高层次人才等途径,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科、专业团队建设为核心,力争在未来5年内“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95%以上,教授、副教授的比重占到40%以上,硕士学位以上比例达到80%,真正建立一支德才兼备、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三)加强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推进立体化教材的开发按照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围绕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系统改革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改革专业课程体系,以具体工作任务为载体重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建设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与实施平台,引入企业教学资源,完善课程实施保障条件。本专业目前与××浚达财务咨询公司合作开发了多套实训教材,自编教材使用覆盖率达到了85%以上,下一步教材建设将依据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6套工学结合、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立体化教材,并采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四)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改善学院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按照“高起点规划,分时期建设”n的工作思路,多渠道、多形式筹措建设资金,积极探索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并多与企业单位合作,计划新建税务处理中心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两大校内实训室;不断优化校外实训基地,保证实训基地的数量,到2015年建成45家校外实训基础,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最大限度满足实践教学需要,把实训基地建设成为功能齐全、设施完善、设备先进,管理规范,融实践教学、社会培训、技能鉴定于一身的,具有省内同类院校会计专业示范意义的实训基地。(五)完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要以事实为依据,以教学的全过程为对象,以教育产出质量为标准。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是根据社会需要、教师教学工作特点、人才培养标准和特定教学对象等因素来进行的。要不断结合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实际,更全面、更准确、更合理地评价教师教学的各项工作。(六)加强教学教改研究和为社会、行业服务不断深化教科研工作,借助产学研平台,通过学院专题立项,社会调研,和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断完善,在教改的基础上推动专业教学特色的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根据教改研究不断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广泛推广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依托本专业师资和实验实训条件资源,面向社会企事业单位,开发相关的培训项目,开展教师之间、教师与企业之间的交流活动。积极面向社会、企业的会计电算化财务软件、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等服务项目,努力将本专业打造成为社会服务能力强的特色专业。四、专业建设和专业改革具体目标与措施(一)师资队伍的建设与改革1.师资队伍建设与改革目标“有重点培养、高规格引进、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思路,从培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双师型”教师入手;加强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使之成为具有高素质、高标准、高要求的专业教学团队。n2.师资队伍建设与改革具体措施(1)专业带头人通过参加职业教育理论培训及教学实践,到知名高校访学、进修,到企业挂职锻炼等途径,培养2-3名专业理论功底深、实践操作水平高、知识更新速度快、组织协调能力强,把握会计发展的前沿,能够负责研究会计专业建设方向,确定专业特色,制订专业发展规划,组织实施专业建设方案,提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意见,具备较高的专业教学改革能力的专业带头人。(2)骨干教师通过到高校进修、到企业或业务对口的工作岗位锻炼、参加“双师”培训等培养途径,每年培养具有会计专业扎实的理论基础,把握专业某一核心课程的发展动态和前沿理论,并具有该学科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较好地指导学生进行该学科的实践教学,具有乐于教学、甘于奉献的精神,能协助专业带头人做好会计专业建设和发展规划,组织相关项目培训的会计专业骨干教师。(3)双师素质教师通过学院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现有专业课教师,参加多种形式的职业资格培训,社会资格考试,到企业顶岗挂职锻炼。两年内再培养2-5名双师型教师,使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95%以上。(4)兼职教师积极开拓多种渠道,有目的地从财政、审计、税务、金融和高等院校等部门或单位再聘请6名在本地区有一定知名度、且具备一定专业理论基础、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良好职业道德的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审计师、企业总会计师等作为学院兼职教师。主要承担实践教学指导,参与教学改革、课程研发、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研究等工作。n(二)课程建设与改革1.课程建设与改革目标按照“就业导向、能力本位、需求目标”构建一套完备的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兼顾专科学历教育知识与职业资格能力,加大精品课程建设。全面落实实践教学课程化,考证课程计划,考核方式多样化。开发以任务为中心的项目课程体系,五年内完成2-3门优质核心精品课程建设;建成满足不同行业不同层次岗位人才培养教学资源库。2.课程建设与改革具体措施(1)按照会计职业岗位要求,构建基于典型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会计行动领域,归纳总结学习领域,确立核心课程教学标准,进行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2)坚持理论够用,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大幅度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实践教学的比例不低于专业总课时的40%。(3)联合企业加强重点课程、精品课程和网络课程建设。专业课程体系还需不断调整和完善,特别是一些核心课程和实践课程,切实要适应高职高专的特色。为了促进专业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以精品专业和精品课程的建设作为突破口,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再建2-3门精品课程,将会计电算化专业建成特色鲜明的院级精品专业。会计电算化专业精品课程建设规划表n序号课程名称建设时间1《财务会计二》2013年2《小规模纳税人业务实战》2014年3《行业会计比较》2014年(4)打破专业壁垒,设置柔性课程学分,让学生有更大的空间,根据自我发展的需要,跨专业选修课程,拓展视野。做到每门学科在章节完后有分项实训内容,在整个学科授完后又有综合实训。(三)教材建设与改革1.教材建设目标组织教师修订编写目前已有的6-7本教材,以新会计准则为依据,以“任务化、项目化”为体现形式,能够体现本专业改革成果的主干科目校本教材,形成理论教材与实践教材相配套的、载体多元、内容充实、与时俱进的教材体系。并完成6-7门项目任务化课程配套建设,完善题库及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2.教材建设措施利用较短的时间依据“任务化、项目化”模式,修订完成理论类教材《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法》、《经济法》、《统计学》、《财务管理》等课程的项目型教材。理论课程教材的编写,要综合考虑学生学情、教学现状、任务设置,适应我院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教学需求。在加强教材建设的同时,组织骨干教师选购专业工具书、专业理论图书、文献、核心期刊与专业特色期刊、精选优秀会计论文集、专业相关报纸、国家、地区及行业法律法规、科技发展动态和政策管理信息、标准文摘或全文等专业图书及电子数据资料,使会计专业拥有齐全先进、国内一流的专业参考资料。(四)实践教学条件建设1.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目标n进一步完善校内会计手工综合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ERP沙盘实训室的建设,完善实训室的数量及功能,新建税务处理中心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不断优化校外实训基地,保证实训基地的数量,到2015年建成45家校外实训基础,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践需要。同时,专业负责人主要在专业实训项目的科学设计、实训指导教师的配备、实训室全面开放、实训指导书(4门课程)编写、学生探究创新、技能竞赛等方面下功夫。实训指导书编写计划序号课程名称编写时间1《小规模纳税人业务实战》2013年2《一般纳税人业务实战》2013年3《出纳岗位实训》2014年4《工业企业综合演练》2014年2.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具体措施(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2012—2013年完善已有的校内实训室,新建模拟纳税大厅、会计电算化实训室,完善升级财务软件。2014—2015年加强实训基地硬件更新建设,强化实践育人,通过同步实训、仿真综合实训、职场环境实操、顶岗实习四个过程层层递进,建设“四位一体化”的实训基地,使理论学习与工作能力培养融会贯通,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加强学校与政府、行业、企业之间的“四合作”,即“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n,创新产学结合育人模式。在巩固现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基础上,采取措施进一步扩大合作企业的数量,加大实训基地建设及实习组织管理工作,在2013年建立30家校外实习基地,2015年达到45家。同时,结合实际探讨新的实践教学途径,以满足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需要。(3)组织专业人员,负责完善细化专业实训项目的科学设计、实训指导书和实训教材的编写,并积极组织学生探究创新、技能竞赛,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五)人才培养质量的建设与改革1.人才培养质量目标会计电算化专业旨在培养具有人文、科学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专业学科基础扎实,具有自我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流人才。校企共同制定教学计划,设计教学过程,建立教学标准,组建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构成的过程管理、考核评价机构,共同负责过程管理和考核评价;建立包括项目实训卡、岗位工作记录、自我鉴定、过程控制记录等内容组成的管理档案。通过以上管理机制,规范管理,保障工作与学习的有机结合。2.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体措施(1)探索评教主体多元化,以学生为主,同行为辅,兼顾领导和企业专家,以培养发展教师业务素质为目标的教学评价模式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模式,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并对毕业生毕业后三年的发展轨迹进行持续追踪。完善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2)改革学习考核模式,探索以考核知识的应用、技能与能力水平为主,兼顾专业素养与职业道德;平时的形成性考核与期末的总结性、鉴定性考试并重的,考核方式多样、考核主体多元的课程教学评价模式。n(六)教学管理的建设与改革1.教学管理目标通过相关管理制度和规范的建设,全面构建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实现学生终身发展的质量评价和保障体系。2.加强教学管理具体措施(1)创新专业管理制度一是按照学院统筹、系部建设、项目负责的建设思路,完善专业管理办法;二是建立健全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利用网络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全面推行信息化管理;三是建立课程的准入和退出管理办法,优化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2)优化专业动态管理运行机制一是加强顶岗实习管理,建立学院与企业、专职与兼职教师共同参与的顶岗实习跟踪监控机制。二是关注毕业生群体与个体职业发展状况,进一步完善专业教学机制,提高毕业质量。三是采取有力的教学监控措施,促进教学问题的解决,建立以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社会、家庭全员参与的监控制度。五、专业建设的保障措施(一)组织保障学院对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项目实施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成立由主管教学副院长、行业企业专家、教务处处长及相关部门成员组成的“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实施领导小组”,由主管教学副院长为组长,教务处处长、教务、财务及系主任为主要成员,统筹规划和组织专业项目建设。(二)经费保障学院将会计电算化专业列为重点建设专业,按时拨付n专业建设经费。制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严格实施专款专用制度,加强对专业建设各项教学资源的成本核算,确保专项资金使用的严肃性和合理性,使资金的使用发挥最大效益。六、专业特色建设说明(一)专业开设时间长,积淀深厚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自2001年统招至今,积累了丰富的专业教学经验,培养了大量的会计人才,绝大部分毕业生已成为河北各行各业财务工作的中坚力量,为河北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近几年来,该专业在招生人数和新生报到率等方面均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二)具有“双师”优势的专业教学团队“双师型”教师达到专业课教师总数的50%以上,该专业基本形成一支师德优良,专业知识深厚,有一定行业背景,实践工作经验较丰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较强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三)构建具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和“立足行业、服务企业”的办学定位,不断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努力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体现职业岗位要求与专业培养方案有机结合的途径和方式,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主线,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努力构建能体现岗位技能要求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工学结合密切,并把各行业会计融入课程体系,开拓学生的就业之路。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现已形成“课岗证融合、教学做合一,技能逐级提高”的人才培养模式。(四)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较高n根据本专业近三届毕业生参加全区或全国统考科目考试通过率和用人单位反馈的意见以及学院对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的情况看,用人单位对本专业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是认可和肯定的。1.本专业近三届毕业生平均初次就业率为93%,工作一年后专业对口率达到60%以上。2.根据用人单位信息反馈以及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情况,学生的职业道德及综合能力普遍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n室内设计技术专业建设规划(2011—2015年)一、专业建设背景和基础(一)社会和行业背景近年来,室内设计行业发展迅速,室内设计师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职业,被媒体誉为“金色灰领职业”之一。随着房地产经济的持续走旺和装饰行业的快速发展,室内设计人才需求旺盛,室内设计师就业前景看好。国家对装饰行业的管理规范化,对接受过专业训练的装修专业人才的需求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有相当大的社会需求量。从全国来看,装饰行业群体数量庞大,但总体素质还需不断提高,受过系统专业训练的室内设计人才正好能适应装修从业人员专业化的行业发展要求。我院室内设计专业培养具有行业社会背景的设计人才,符合社会大环境对装修人才需求的现实。(二)专业建设基础1.师资力量室内设计技术专业建于2006年,并于当年开始招收三年制高职学生。创办5年来,累计招生近千人,目前在校生人数为三百多人。该专业拥有专业基础深厚的教师队伍,许多教师在设计理论及设计教学方面都有较深入的研究,并在全国多家专业刊物上发表过文章。多年来,建立了适应室内设计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教师实践经验丰富,许多教师都主持或参与过较大型的室内装饰与装修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如:××赵陵铺警务系统项目——楼体建模工作、××北国超市快餐厅设计与施工、××元氏县××学院分院校园规划图设计、××浪漫情缘婚纱影楼设计与施工、××江南春城别墅设计、佳泽物业有限公司多功能厅设计与施工、闻喜小区居室设计等。n2.教学条件专业有多媒体教室 12个,用于理论和实践课程的教学。校内实训基地一个,能完成学期综合任务的所有二级工作任务,可以导入真实的工作项目、培养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和职业素养。校外实训基地有四个,均为××地区中小型装饰公司,可以满足每次50人的顶岗实习,这些实践教学条件为专业开展教学和课程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一)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室内设计原理运用、施工图的设计与制作、室内装饰设计方案、效果图设计制作、装饰工程报价、装饰材料配置及实施管理等方面能力,能够较快适应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任务带动教学,用实际的工作项目作为教学任务,结合任务所支撑课程进行教学,学生独立或成组进行训练,通过二级工作任务对应的课程单元学习完成基本的单元任务,再在单元任务的学习上完成综合任务的设计和制作,从而提高职业能力。体现实践教学内容和学生能力培养的“双基地”条件建设与实践教学体系,即以专业为平台,通过校企合作,按工学结合的要求,建立起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相适应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有紧密型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三、专业建设与专业改革目标(一)形成一套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本专业建设主要核心内容,要制定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就必须贯彻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立足于n××市,服务河北,力争将本专业建设成为省内一流、在国内领先的专业。(二)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通过过去五年的建设,学院室内设计技术专业已建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基本素质好、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有一定教研能力的双师队伍和一支相对稳定、水平较高、热爱教育事业的兼职教师队伍。1.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水平,适应“工作室化”教学模式要求的教学团队。采取自我培养和社会聘用相结合,为本专业配备2名专业带头人,培养和选拔若干优秀拔尖人才组成骨干教师3名,使“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100%;大力提高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能力,加强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的力度。2.“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专职教师专业素质与教学能力,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每年不少于1个月,进一步完善双师结构。提高专业整体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包括安排教师参与技术性培训,鼓励教师参与市场实践,鼓励教师进行科研活动,鼓励教师完成更高层次的专业学历教育。在全面提高教师综合专业素质的同时,通过完善教学团队建设,使教师较长期地负责某些课程,形成专业侧重点。(三)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加强学院与校外实训基地合作,走出去、请进来,建立产教结合的室内设计与装饰工作室。把高职n课程体系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相结合,推行“双证书”制度。与时俱进、不断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模式改革,保障人才培养有效运行。1.建立室内设计技术工作室,把行业的优秀工程技术人员,行业专家、专业教育专家引入校园,并建立工作室。2.企业公司进入工作室,鼓励专业教师自主办设计公司、或选择行业的优秀企业公司进入校园。3.学生到企业公司给设计师(企业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做助理,与建筑装饰装修企业合作,从学校中选拔优秀学生到公司顶岗,给设计师或企业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当助手。4.在推进校企对接过程中,学校共享了公司的设备、人才、管理和文化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实习实训场所和高水平的实习指导“师傅”。在整个学习实践过程中,能“以终为始”,缺什么,学什么。形成“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岗位标准与综合职业能力标准并举的质量目标结构体系,把高职课程体系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四)完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要进一步扩大与行业企业合作的力度,与企业共同开展教学质量评价工作,探索“校企共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教学评价要重视过程监控、吸收用人单位参与教学质量评价,与行业企业共同探索人才培养的过程管理,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1.与企业共同开展教学质量评价工作每个单元室内设计专业课程结束后,请行业、企业专家来点评,有些实际工程项目可以由客户评价,以此促进校企双方共同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目标及评价体系。2.做好毕业生的跟踪调研n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与合作企业共同建立室内设计专业群的毕业生质量信息反馈系统,实施毕业生质量调查制度。3.创新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每门课程的评分是固定的,但有很多课程不是单独完成作业的,而是叠加于设计课作业之中完成的。由于将课程打包,很多课程都是捆绑于主干课程之上的,它们被叠加在一起总体打分,然后再归入相对应的各门课程。将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考核之中,完善双证书认证体系。四、专业建设和专业改革具体目标与措施(一)师资队伍的建设与改革为了强化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建立重在职业教育理论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师资培训系统,通过岗前培训、资格证书培训、下企业学习等制度进行培训,本专业具备从事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能力和企业实践经验两方面素质的教师数超过60%。(二)课程建设与改革1.课程建设与改革目标课程综合细分,进行更有目标性的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把室内设计专业的课程进行分析,并按专业特点进行整合。从学生毕业出口反推学生所需的课程,根据社会上行业公司的设计师与相关职业岗位的综合要求来安排课程,注意以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使之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和生产力的现实水平,并注重人文科学与技术教育相结合。建立以职业或技术岗位群所需要理论知识和技能为中心的课程体系,突出技术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的训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同时注重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培养。n2.课程建设与改革具体措施本专业在课程结构方面,设计了三大教学模块和五个学期任务,这三大教学模块分别是: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设计课。课程结构合理、科学。这五个学期任务是:第一学期的室内设计方向美术基础训练、第二学期居室设计、第三学期别墅设计、第四学期酒店设计、第五学期项目综合训练。(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设本专业自开办以来,一直在努力探索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目前,正在积极实施“任务教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学生参与过的项目序号项目作品名称参与者负责人1××赵陵铺警务系统项目——楼体建模工作09环艺2班09环艺4班***2××北国超市快餐厅设计与施工08环艺1班***3××元氏县××学院分院校园规划图设计08环艺2班***4××浪漫情缘婚纱影楼设计与施工09环艺1班***5××江南春城别墅设计08环艺1班***6佳泽物业有限公司多功能厅设计与施工09环艺1、2、3、4班***、**n“项目带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可采用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运用实际案例辅助理论教学;第二种方式是运用案例组织理论教学;现场教学、模拟操作和部分课程以“任务驱动”为教学改革主线;实行启发式教学,课程教学中能够体现学生为主体,采用情境化教学、案例教学等方式,让学生积极思考,整个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主体参与,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中心;积极推广多媒体教学。(四)建设教学团队1.组建教学团队组建一支适应每个学期综合任务教学、生产、技术服务需要的、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式教学团队(行业专家、企业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本院专业教师),构建结构梯次合理的教师团队。2.建立符合室内设计技术专业的教学模式室内设计属艺术设计的教学体系范畴,需充分认识到艺术设计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教”,重点是启发、引导学生的“学”,尝试着建立一种符合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工作室制教学”新模式。在加强与企业联合办学的基础上,建立长效的校企合作体制,将实际项目带入工作室,力争实现项目制教学模式。(1)专业基础课教学(教室、画室)艺术学教育注重训练学生的再现塑造能力,而设计教育更加倾向于学生思维模式的训练,两者要求学生对形象刻画到什么深度、对物体的认知达到什么程度有着很大的差别。(2)专业课教学(实训室)专业设计课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重视设计过程,引导学习任务能力训练。通过学期综合任务,分解成若干个二级工作任务,形成若干个工作能力。把真实项目导入到这些任务中,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从而培养职业能力和专业素养。n(五)专业教学资源建设建设一个较为完善的共享型室内装饰设计专业设计图库(100套)。其中包括室内居住环境、办公环境、商业环境的经典设计案例,家具、陈设艺术品等图例以及装饰材料等500G以上的电子图库。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