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高等教育学硕士论文]大学生自评公共必修课程对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发展的影响
目录摘要⋯⋯⋯⋯⋯⋯⋯⋯⋯⋯⋯⋯⋯⋯⋯⋯⋯⋯⋯⋯⋯⋯⋯⋯IABSTliAcT...................................................................III1引言⋯⋯⋯⋯⋯⋯⋯⋯⋯⋯⋯⋯⋯.⋯⋯⋯⋯⋯⋯⋯⋯⋯⋯.11.1研究背景⋯⋯⋯⋯⋯⋯⋯⋯⋯⋯⋯⋯⋯⋯⋯⋯⋯⋯⋯⋯⋯..11.2问题提出⋯⋯⋯⋯⋯⋯⋯⋯⋯⋯⋯⋯⋯⋯⋯⋯⋯⋯⋯⋯⋯..32研究思路⋯⋯⋯⋯⋯⋯⋯⋯⋯⋯⋯⋯⋯⋯⋯⋯⋯⋯⋯⋯⋯⋯.72.1研究目的⋯⋯⋯⋯⋯⋯⋯⋯⋯⋯⋯⋯⋯⋯⋯⋯⋯⋯⋯⋯⋯..72.2研究内容⋯⋯⋯⋯⋯⋯⋯⋯⋯⋯⋯⋯⋯⋯⋯⋯⋯⋯⋯⋯⋯..72.3研究方法⋯⋯⋯⋯⋯⋯⋯⋯⋯⋯⋯⋯⋯⋯⋯⋯⋯⋯⋯⋯⋯..72.3.1问卷调查法⋯⋯⋯⋯⋯⋯⋯⋯⋯⋯⋯⋯⋯⋯⋯⋯⋯⋯⋯..82.3.2文献调查法⋯⋯⋯⋯⋯⋯⋯⋯⋯⋯⋯⋯⋯⋯⋯⋯⋯⋯⋯..83基本概念⋯⋯⋯⋯⋯⋯⋯⋯⋯⋯⋯⋯⋯⋯⋯⋯⋯⋯⋯⋯⋯⋯.93.1课程与公共课程⋯⋯⋯⋯⋯⋯⋯⋯⋯⋯⋯⋯⋯⋯⋯⋯⋯⋯⋯..93.1.1课程⋯⋯⋯⋯⋯⋯⋯⋯⋯⋯⋯⋯⋯⋯⋯⋯⋯⋯⋯⋯⋯..93.1.2公共课程与公共必修课程⋯⋯⋯⋯⋯⋯⋯⋯⋯⋯⋯⋯⋯⋯⋯.113.1.3公共必修课程设置⋯⋯⋯⋯⋯⋯⋯⋯⋯⋯⋯⋯⋯⋯⋯⋯⋯.113.2人的全面发展与大学生全面发展⋯⋯⋯⋯⋯⋯⋯⋯⋯⋯⋯⋯⋯⋯..133.2.1人的全面发展⋯⋯⋯⋯⋯⋯⋯⋯⋯⋯⋯⋯⋯⋯⋯⋯⋯⋯..133.2.2大学生全面素质发展⋯⋯⋯⋯⋯⋯⋯⋯⋯⋯⋯⋯⋯⋯⋯⋯..143.3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发展的具体指标的分析⋯⋯⋯⋯⋯⋯⋯⋯⋯.164研究综述⋯⋯⋯⋯⋯⋯⋯⋯⋯⋯⋯⋯⋯⋯⋯⋯⋯⋯⋯⋯⋯⋯194.1中外思想家、教育家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194.2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内容⋯⋯⋯⋯⋯⋯⋯⋯⋯⋯⋯⋯⋯⋯⋯.194.3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中国化⋯⋯⋯⋯⋯⋯⋯⋯⋯⋯⋯⋯..244.4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274.5人的全面发展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关系⋯⋯⋯⋯⋯⋯⋯⋯⋯⋯⋯⋯..274.6大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研究现状⋯⋯⋯⋯⋯⋯⋯⋯⋯⋯⋯⋯⋯⋯..284.6.1促进大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理论研究⋯⋯⋯⋯⋯⋯⋯⋯⋯⋯⋯⋯284.6.2大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概念研究⋯⋯⋯⋯⋯⋯⋯⋯⋯⋯⋯⋯⋯.294.6.3促进大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途径研究⋯⋯⋯⋯⋯⋯⋯⋯⋯⋯⋯⋯304.6.4影响大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因素研究⋯⋯⋯⋯⋯⋯⋯⋯⋯⋯⋯⋯314.7本科公共必修课程设置的研究⋯⋯⋯⋯⋯⋯⋯⋯⋯⋯⋯⋯⋯⋯⋯.3l4.7.1公共必修课程设置与其培养目标相脱离⋯⋯⋯⋯⋯⋯⋯⋯⋯⋯⋯.324.7.2不同院校的公共必修课程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且课程学分所占比例过多⋯⋯334.7.3公共必修课程设置偏向应用性、工具性、而忽视人文性普适性⋯⋯⋯⋯..344.8公共必修课程设置对大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影响研究⋯⋯⋯⋯⋯⋯⋯⋯..34n5公共课程对大学生全面发展影响的自评⋯⋯⋯⋯⋯⋯⋯.⋯⋯⋯⋯⋯⋯375.1研究目的⋯⋯⋯⋯⋯⋯⋯⋯⋯⋯⋯⋯⋯⋯⋯⋯⋯⋯⋯⋯⋯.375.2研究方法⋯⋯⋯⋯⋯⋯⋯⋯⋯⋯⋯⋯⋯⋯⋯⋯⋯⋯⋯⋯⋯.375.3结果与分析⋯⋯⋯⋯⋯⋯⋯⋯⋯⋯⋯⋯⋯⋯⋯⋯⋯⋯⋯⋯..385.3.1本科公共必修课程门类的设置情况分析⋯⋯⋯⋯⋯⋯⋯⋯⋯⋯⋯..385.3.2大学生关于课程价值观的统计⋯⋯⋯⋯⋯⋯⋯⋯⋯⋯⋯⋯⋯⋯395.3.3大学生全面发展之期待发展水平与实际发展水平的差异比较⋯⋯⋯⋯⋯..405.3.4大学生选修“美育”、“思维训练”类课程情况分析⋯⋯⋯⋯⋯⋯⋯⋯.4l5.3.5大学生“美”与“智力”期待与实际发展情况的差异比较⋯⋯⋯⋯⋯⋯.425.3.6公共必修课程主要影响下,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发展的均值分析⋯⋯.425.3.7不同年级学生部分课程实际发展情况的差异性检验⋯⋯⋯⋯⋯⋯⋯⋯.445.3.8本科公共必修课程设置存在问题的百分比分析⋯⋯⋯⋯⋯⋯⋯⋯⋯..455.4讨论⋯⋯⋯⋯⋯⋯⋯⋯⋯⋯⋯⋯⋯⋯⋯⋯⋯⋯⋯⋯⋯⋯..475.4.1完善公共必修课程设置、提高大学生生的课程价值价值观⋯⋯⋯⋯⋯⋯.475.4.2引起重视、准确定位公共必修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476公共必修课程设置改革与建议⋯⋯⋯⋯⋯⋯⋯⋯⋯⋯⋯⋯⋯⋯⋯⋯.496.1以全面素质发展为目标、健全公共必修课程门类设置⋯⋯⋯⋯⋯⋯⋯⋯⋯496.2准确定位公共必修课程设置问题所在、提高全面素质发展水平⋯⋯⋯⋯⋯⋯.527总讨论⋯⋯⋯⋯⋯⋯⋯⋯⋯⋯⋯⋯⋯⋯⋯⋯⋯⋯⋯⋯⋯⋯..557.1公共选修课程开设美育类课程与思维训练类课程的实效性探讨⋯⋯⋯⋯⋯⋯.557.2公共必修课程开设美育类课程与思维训练类课程的必要性⋯⋯⋯⋯⋯⋯⋯..567.3研究价值⋯⋯⋯⋯⋯⋯⋯⋯⋯⋯⋯⋯⋯⋯⋯⋯⋯⋯⋯⋯⋯.567.3.1理论价值⋯⋯⋯⋯⋯⋯⋯⋯⋯⋯⋯⋯⋯⋯⋯⋯⋯⋯⋯⋯567.3.2实践价值⋯⋯⋯⋯⋯⋯⋯⋯⋯⋯⋯⋯⋯⋯⋯⋯⋯⋯⋯⋯567.4研究创新⋯⋯⋯⋯⋯⋯⋯⋯⋯⋯⋯⋯⋯⋯⋯⋯⋯⋯⋯⋯⋯.577.5本研究有待完善之处和深入之处⋯⋯⋯⋯⋯⋯⋯⋯⋯⋯⋯⋯⋯⋯..57参考文献⋯⋯⋯⋯⋯⋯⋯⋯⋯⋯⋯⋯⋯⋯⋯⋯⋯⋯⋯⋯⋯⋯..59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63附录⋯⋯⋯⋯⋯⋯⋯⋯⋯⋯⋯⋯⋯⋯⋯⋯⋯⋯⋯⋯⋯⋯⋯⋯65后记⋯⋯⋯⋯⋯⋯⋯⋯⋯⋯⋯⋯⋯⋯⋯⋯⋯⋯⋯⋯⋯⋯⋯.69n摘要大学生自评:公共必修课程对“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发展的影响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张峰指导教师赵伶俐教授摘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教育应当“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不同阶段的教育所追求的共同目标。而培养出全面素质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大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探讨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意义非凡。大学阶段的“全面”性发展主要包括“德智体美劳”的全面素质发展,还包括个性、创造性和专业发展。而“德智体美劳”的全面素质发展是个性、创造性和专业发展的基础,是“全面”性发展的基础条件。因此,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在大学生“全面”性发展中期基础作用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素质发展。影响大学生全面素质发展有多种因素,课程是主要渠道。公共必修课程是“高等学校中学习任何专业都必须修习的课程。公共必修课程虽然不同专业有直接联系,但它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的必要课程”。1是为了保障所有大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发展、为专业学习打下坚实基础的共同课程。门类与结构合理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实现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发展的保证和必要条件。那么,本科公共必修课程是否起到了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发展的作用呢?本研究通过大学生在公共必修课程影响下对自身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发展水平的自评来探索公共必修课程设置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本科公共必修课程的门类与结构。研究采用自编‘公共课程对大学生全面素质发展影响的自评》(参见附录),从三个方面了解大学生对公共必修课程和自身素质发展关系的认识和评价。第一,大学生对公共必修课程价值的认识;第二,本科公共必修课程与自身全面素质发展关系的自我评价;第三,公共必修课程设置所存在的问1张念宏.教育学词典【K】.j匕京出版社.1986/12.P125n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题。本研究选取六所大学的本科全日制文科、理科生共686人为研究对象。调查显示:第一,在被调查的学生中,4096的学生不知道公共必修课程主要影响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的发展:不足35%的学生知道公共选修课程主要影响个性发展:仅30%的学生知道公共必修课程主要影响创造性发展:83.7%的学生能认识到专业课程对专业发展有主要影响。可见,大学生对高校课程开设的价值并没有清楚的认识。第二,“美育类(如高校美育)”课程和“思维训练类(如普通逻辑学)”课程在整个大学阶段并未作为必修课程出现:第三,在公共必修课程的影响下,大学生德、智、体、劳四方面发展期待程度极其显高于发展实际程度(p=O.000<0.001);第四,现有公共课程当中,思维训练和美育类课程的影响最弱。大学生在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三个方面发展实际水平极其显著低于发展期待水平(p=o.000<0.001);大学生在知识(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技能(读写算、实验、运动、生产)和智力(感知观察、思维能力、记忆)三大指标上发展实际水平极其显著低于发展期待水平(p=0.000<0.001);第五,总体而言,“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发展程度均值平均数由高到低依次为:美(3.29)、体(3.15)、智(3.09)、德(3.05)、劳(2.97)。其中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发展的具体各项指标发展程度均值由高到低依次欣赏美(3.64)、表现美(3.28)、体质和体魄(3.20)、知识(3.18)、体育运动知识和技能(3.15)、体育运动习惯(3.09)、道德品质(3.08)、思想观点与技能(3.06)、智力(3.04)、政治立场(3.01)、创造美(2.95)、劳动观(2.85)、劳动习惯(2.79)、劳动知识与技能(2.74)。本研究表明,公共必修课程在实现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发展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据此,本研究指出并建议完整的公共必修课程门类应包括:‘毛、邓、三>、‘中国近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军训和军事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基础》、思维训练类课程(如‘普通逻辑学>)、‘大学体育》、美育类课程(如‘高校美育》)、‘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完善的公共必修课程主要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的发展,并以此为基础对学生的个性、创造性和专业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研究的创新在于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公共必修课程门类和分析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发展的各项指标。介于作者水平有限,关于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的发展和个性、创造性以及专业发展的相互影响上,有待进一步研究.关键词:本科;公共必修课程;全面素质发展;自评ⅡnAbstractTheself-assessmentresearchabouttheaffectfromthepubliccompulsorycoursesofundergraduatetotheall--rounddevelopmentofuniversitystudentsMajor:HigherEducationTutor:Prof.ZhaoLingliAUthor:ZhangFeng(S112009404002655)AbstractThe
(2010-2020)hasclear-cutputforwardthattheeducationshould‘‘FullyimplementtheParty’Seducationpolicy,insistthattheeducationisservicetotheconstructionofthesocialistmodernizationandtothepeople,combinewiththeproductivelaborandthesocialpractice,inordertobringupthesocialistbuildersandSUCCeSSOrs、Ⅳiththeall-rounddevelopmentofcultivatevirtue,wisdom.”AndthisisbeA7.omethesamegoalofdifferenttimesofeducation.Andoneofthemostimportantmissionsoftheeducationistobringupthehigh-qualitypersonnel、访thall-rounddevelopment,SOithasagreatlysignificancetoinvestigatetheall-roundqualitydevelopmentoftheuniversitystudents.The‘all—round’developmentaremaincontainall-roundqualityof‘cultivatevirtue,wisdom’,personality,andofcreativityprofessionalintheuniversi哆level.Thedevelopmentpersonality,creativityandprofessionalisbasedonthedevelopmentoftheall·roundqualityof‘cultivatevirtue,wisdom’.So,thisarticleismaintalkingabouttheall-roundqualityof‘cultivatevirtue,wisdom’oftheuniversitystudents,whichplayabasedpartin‘all-round’development.Theall-roundqualitydevelopmentisbeenaffectedbymanyfactors,thecoursesisthemainchannel.ThecompulsoryCOUrseSale‘thecoUrse奠$thateveryprofessionalstudentshouldtakestudy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Althoughthecompulsorycoursesisnotdirectlycontactwiththeprofessional,butitisessentialinbringupthespecialtalentedpersonwhohaveagreatdevelopmentinall·roundqualityofcultivatevirtue,wisdom’.Thesecoursesarethecomnloncurriculumswhichareaimedatensurethestudentsdevelopmentin‘cultivatevirtue,wisdom’,andlayasolidfoundationforthestudyoftheprofessional.Theguaranteeandnecessaryconditionsinrealizedtheall-roundqualityof‘cultivatevirtue,wisdom’oftheuniversitystudentsarethecategorieswithareasonablestructureofthecompulsorypubliccourses.So,isthatcompulsorypubliccoursesgotworkinpromotetheall-roundqualityof‘cultivatevirtue,wisdom’oftheuniversitystudents?Inthisstudy,wewillexplorehowmanyquestionsa他mn两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existinthesiteofthecompulsorypubficcoursesandputforwardthereasonablecategoriesandstructureaftertheuniversitystudents’self-evaluationoftheall-roundqualityof‘cultivatevirtue,wisdom,beenaffectedofit.Withthetoolsof(Appendix)佻articleisdecidedtofindouttheuniversitystudents’understandingandevaluationtherelationshipbetweencompulsorypubliccoursesandthesemdevelopmentofthequalities.nefirstoneistheuniversitystudents’cognitiontothevalueofcompulsorypubliccourses.1nhesecondistheself-evaluationtherelationshipthecompulsorypubficcourseandthedevelopmentofuniversitystudentsa11.roundqualities.1nbethirdisthequestionofthesetofthecompulsorypubHccourses.Inthisstudy,weselected686students;allofthemcomefromliberalartsandsciencewithinsixuniversities.Thesurveyshows:First,withinthestudentsbeeninvestigated,nearly40%studentsdidn’tknowthatthecompulsorypubliccougsesaremainaffectstheall-roundqualitydevelopmentofcultivatevirtue,thattheelectivecoursesaremainaffectsthewisdom;onlynearly35%studentsknewpublicofpersonality;only30%studentsknewthatthecompulsorypubliccoursesisstudents’developmentmainaffectsthestudents’developmentofcreativity;83.7%studentshavealreadyrecognizedthatthespecializedcoursesismainaffectsthestudents’developmentofprofessional.So,wecaninferthattheuniversitystudentsdidn’thaveagreatclearcognitionofthesetofthecoursesinuniversity.Second,thecurriculumof‘aestheticspecies(e.g.AestheticEducation)’and‘Thinkinglogic)’haven’tcomeupasacompulsorycourses·Trainingspecies(c.g.Commonnird.withtheaffectionofcompulsorypubliccourses,thestudents’lookforwardtothedegreeofdevelopmentissignificantlyhigherthanreal(p=o.000<0.001)invirtue,wisdom,body,labor.F10rth,the‘aestheticspecies’and‘ThinkingTrainingspecies’aretheweakestbeenaffectedbythepubliccourses.theuniversitystudents’lookforwardtothedegreeofdevelopmentissignificantlylowerthanreal(p=0.000<0.001)inappreciatebeauty,performancebeautyandcreativebeauty,theuniversitystudents’lookforwardtothedegreeofdevelopmentissignificantlylowerthanreal(p=O.000<0.001)inknowledge(basicknowledge,professionalknowledge),technicalability(read,write,count,experimenkmovement,produce)andwisdom(perceptionobserved,thinkingability,memory);Fifth,overall,themeanofthemeanofthedevelopmentoftheall—roundqualityof‘cultivatevirtue,wisdom,firomhightolowisbeauty(3.29),body(3.15)'wisdom(3.09),moral(3.05),labor(2.97).Andthespecificallyoftheindexofthedevelopmentofall-roundqualityof‘cultivateviltue,wisdom’fromhightolowisappreciatebeauty(3.64),performancebeauty(3.28),physical(3.20)'knowledge(3.18),sportsandskill(3.15),也ehabitofsport(3.09),moralknowledgecharacter(3.08),ideas(3.06),wisdom(3.04),politicalstance(3.01),creativebeauty(2.95),ideasoflabor(2.85),thehabitofwork(2.79).仙studyshows,thecompulsorypubficcourseswhichhaveagreatusefulinrealizethedevelopmentofall-roundquaff哆of‘cultivatevi]lue,wisdom’So,thestudypointoutandadviseIVnAbstractthatweshouldmakethecoursesperfection,andthereare*<1nheMaoZedongThought,howDengX/aopingTheoryanddo’’TheThreeRepresents”>,<1kOutlineofChineseModemHistory>,,,,,,,,,,.Theperfectionofthecompulsorypubliccourseismainlyabouttopromotetheuniversitystudents’developmentoftheall-roundqualityof‘cultivatevirtue,wisdom’,andbasedonthis,ithasagreatusefulinpromotethedevelopmentofthestudents’personal,creativity,andprofessional.Basedontheinvestigationofthe‘formstudies,thisarticleisputforwardthatweshouldperfectthecategoryofthecompulsorypubliccoursesandanalysisthespecificindexoftheall-roundqualityof‘cultivatevirtue,wisdom’.Becauseofthelimitedcapabilityoftheauthor,itisdeservetostudyfurthertheinteractionoftheuniversitystudents’developmentofall-roundqualityof‘cultivatevirtue,wisdom’,personality,creativity,andprofession.Keywords:undergraduate;compulsorypubliccourses;all·rounddevelopmentofquality;self-evaluationVn1引言1引言1.1研究背景1.1.1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无疑占有者非常重要的地位。多数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主要渗透在其一些著作和文章当中,而并没有直接的以理论的形式加以提出。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马克思有着自己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解,其间经历了从萌芽到形成,再到发展完善的历史过程,最终形成一整套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人的依赖关系阶段、物的依赖关系阶段和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阶段;提出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是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包括高度发展的生产力、私有制和技术分工的覆灭、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重视精神产品的生产.建国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教育家和学者均站在历史的角度,结合实际,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2008年8月29日,温家宝听取教育部关于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情况的汇报,并最终形成正式文件,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纲要》多处提到关于促进人和学生的全面发展问题,首先,“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可见,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且教育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其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可见,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发展的人才,而受教育者是否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发展是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之一;胡锦涛同志在2006年08月29日的中央政治局第34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提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研究作为未来社会的准劳动力的高素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反映出了时代的本质特征和本质要求,意义非凡。1.1.2大学生全面素质与个性、创造性、专业发展的关系赵伶俐教授提出:“整个人的发展是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创造性发展’、‘专业发展’的和谐发展”构成的。这是“人类教育尤其是现当代各国教育追求的共同理想。”可见,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必然要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素质的发n两南大学硕士学何论文展以及“个性发展”“创造性发展”“专业发展”。而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德智体美劳的全面素质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发挥着基础作用,大学生的个性、创造性和专业发展正是建立在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发展的基础上而发展与强化。1.1.3本科公共课程的主要发展目标与全面素质发展的关系对于仍旧身处校园的大学生来说,学校教育是促进其全面素质发展的主要途径。其中“大学课程居于大学教育的核心,是大学教育的‘心脏’。大学教育目的、思想、观念、宗旨都反映在大学课程之中。川本问主要研究本科阶段的大学生在课程影响下的发展问题。本科课程按照修习类型分类可以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2;必修课程是指“高等学校某系、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它是根据国家培养某种专门人才的规格和专业本身的要求而开设的。通常包括共同课、基础课、以及专业课等。通过这类课的学习,可以保证某方面专门人才的基本规格和必备素质,从而适应某方面工作和劳动的需要。”3另一种关于必修课程的定义为:“高等学校某一专业的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必修课程保证了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在中小学的教学计划中,一般都是必修课。必修课包括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因此,必修课程主要包括专业课、基础课(中小学阶段的各门课程)、专业基础课(与专业直接相关的课程)、公共课;选修课程是指高等学校某专业的学生可以有选择的学习的课程,包括限制性选修课程,亦称指定选修课,即规定学生所选课程必须在某一学科范围或某一组课程之内:非限制性选修课,即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需要修习的课程5。可见,限制性选修课也即专业选修课,而非限制性选修课即公共选修课,二者表述不同,但本质一样。综上,必修课程包括专业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公共课;选修课包括限定性选修课(专业选修课)、非限定性选修课(公共选修课)。本科公共课程的主要发展目标与全面素质发展的关系到底如何呢?从以下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的找准本科公共课程的主要发展目标与全面素质发展的关系。本科课程按修习类型可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其中必修课程包括专业课程、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公共课程。专业课程是:“高等学校学习某一专业的学生修习的专业知识与专门技能的课程柚专业课程的主要发展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了解基本专业范围内最新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技术的成就和发展趋势”7;基础课程是:“在高等学校中,学生学习某一系科或某一专业必修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的课程”8基础课程的主要发展目标是“为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学习科学技术、为发展学生智力打下宽厚的理论基础”9;1朱晓刚.我国大学课程观的反思与建构IDI.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8/07.1'82陈荣勇.教育管理辞典fKl.海南出版社.2005/05.P4793粱忠义车文博.实用教育辞典IKI.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05.P159‘张念宏主编.中国百科辞典IKl.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8/07.P875邵军.教育管理辞典fl(1.海南出版社.2005/05.P4796张念宏主编.中国百科辞典【K1.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8/07.P877张念宏主编.中国百科辞典ll(1.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8/07.P87o张念宏主编.中国百科辞典IK].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8/0r7.P879张念宏主编.中国百科辞典IKl.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8/07.P872n1引言专业基础课是指“在高等学校中,同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技能直接联系的基础课程,要”‘:公共必修课是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发展的主要课程,也是学生掌握某门专业,成为某方面专门人才的基础和必要条件。选修课包括限制性选修课(也叫专业选修课)和非限制选修课(公共选修课),限定性选修课(专业选修课)主要是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性发展,并促进专业发展的实现,而非限定性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则主要是为了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如表1—1所示。表1-1.本科课程与学生各方面发展的主要对应关系课程类型主要发展目标与内容专业课程基础课程专业发展必修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公共课程全面素质发展(德智体美劳)个性发展限定性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创造性发展选修课程专业发展个性发展非限定性选修课程(公共选修课程)创造性发展1.1.4大学生全面素质与基础教育全面素质发展的关系实现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是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提出的共同的教育培养目标之一.且培养的阶段是从幼儿开始直到博士甚至包括人的一生。可见,在基础教育阶段,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的发展是重要的教育目标之一,而本科阶段,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的发展仍然作为重要的教育目标加以提出,所以,大学生全面素质与基础教育全面素质既有区别,又是一脉相承的。区别在于大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较基础教育全面素质发展要更加深层次,并且大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在整个本科阶段的全面发展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为大学生的个性、创造性和专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基础教育的全面素质发展更强调对基础性知识的掌握。一脉相承是由于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全面素质并未发展到理想程度,因而十分有必要在本科阶段继续加强全面素质的教育。1.2问题提出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是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根本任务、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从建国初至今,我国的政府、教育家和学者一直非常关注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情况,并在不同时期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全面素质发展应该包括的内容及其相应的课程,并将促进受教育者的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发展目标作为党教育方针、写入国家的教育法。可以看出,促进受教育者的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发展是我国的教育目标之一,并且国家也为实现这样的教育目标,不断的对高校的课程进行了与时俱张念宏主编.中国百科辞典【K】.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8/07.P873n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进的革新,同时给予极大的人力和物力上支持。那么,在高校公共必修课程的主要影响下,我国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发展情况到底如何呢?对此,本研究对我国部分高校的686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如表卜2所示。表卜2.公共必修课程对全面素质发展(德智体美劳)影响的均值比较结果课程名称发展内容具体指标发展期待水平发展实际水平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4.122.94中国近代史纲要4.033.1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政治立场4.113.13毛、邓、三(政治方向和态度)4.1l3.0l形势与政策4.082.85军训与军事理论4.023.04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4.2l3.03中国近代史纲要4.163.19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德思想观点4.183.23毛、邓、三(世界观和方法论)4.162.94形势与政策4.082.95军训与军事理论4.023.oo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4.273.12中国近代史纲要4.293.29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道德品质4.293.29毛、邓、三(道德行为与规范)4.152.97形势与政策4.112.93军训与军事理论4.012.974.373.13大学英语知识大学计算机基础(基础知识、专业知识)4.323.15“思维训练”类课程4.223.26大学英语技能(读写算、实验、运4.242.94大学计算机基础智4.363.09动、生产技能)。思维训练”类课程4.343.16大学英语智力(感知观察,思维能4.132.90大学计算机基础力,记忆能力)4.193.00。思维训练”类课程4.343.2l体质和体魄4.423.20体育体体育运动习惯4.363.09体育运动知识和技能4.303.15欣赏美4.533.64。美育”类课程美表现美4.273.28创造美4.262.95劳动观4.272.85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劳劳动习惯4.252.79导劳动知识和技能4.222.744n1引育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概论、形势与政策和军训与军事理论课程的直接影响下,大学生普遍期待其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和态度)、思想观点(世界观和方法论)、道德品质(道德行为规范)三个指标上实现“好”的发展,事实上,三个指标实际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总体而言“一般”;其中在有些课程的主要影响下,三个指标的发展水平“差”,如在形式与政策影响下的学生的政治立场、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概论主要影响下的思想观点以及在形势与政策影响下的道德品质发展水平;在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基础的主要影响下,大学生在知识(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技能(读写算、实验、运动、生产技能)以及智力(感知观察、思维能力、记忆能力)三个指标上期待“好”的发展,而实际发展“一般”,甚至在大学英语课程的影响下,学生的技能(读写算、实验、运动、生产技能)和智力(感知观察,思维能力,记忆能力)三个指标实际发展水平“差”;在体育课程的主要影响下,大学生在体质和体魄、体运动习惯、体育运动知识和技能三个指标期待实现“好”的发展,实际发展水平“一般”;在相关课程影响下,大学生期待在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三个指标上发展“好”,而实际发展“一般”,其中创造美的发展水平“差”,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主要影响下,大学生在劳动观、劳动习惯、劳动知识和技能三个指标上期待实现“好”的发展,而三个方面实际发展水平均“差”。通过分析得出,大学生对自身的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发展所抱的期望值甚高,实际上,在公共必修课程的主要影响下,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发展并未达到理想中的搿好”的状态,更有甚者是。差”,这是为什么呢?作为主要促使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发展的公共必修课程到底存在哪些问题呢?如何改革和完善公共必修课程,使大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得到更好的发展呢?这几个问题的回答,不但使我们对公共课程设置和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发展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而且也让我们明白了公共课程设置在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发展这个培养目标上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并且希望研究的结果也可以直接为教育教学实践服务。本研究拟就这几个主要问题进行探讨和解决。5nn2研究思路2.1研究目的本文通过调查研究,让大学生了解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发展的概念,认识自身全面素质发展的程度与缺陷,并有自我提高与完善的意向;理论分析本科公共必修课程设置对于大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发展的影响:实践调查在本科公共必修课程的影响下,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发展的具体情况,通过了解大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发展上存在的不足与问题,找出隐藏其背后的公共必修课程设置上存在的缺陷与问题,从而以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发展为目的、结合课程本身特点来完善公共必修课程建设,为研究本科公共必修课程对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发展目标的影响提供现实的借鉴。本文研究所抽取的研究对象是本科的在校大学生,因此行文中所说的大学生,均是指本科大学生.2.2研究内容公共必修课程对大学生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发展的影响这一课题,旨在从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发展的角度来研究公共必修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即以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发展为标准和参照对象对本科公共必修课程设置进行全方位的审视和思考,讨论的重点在于本科公共必修课程中的课程设置,理论的重点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而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发展目标则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纽带。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弄清以下问题:一是人的全面发展以及新时期人的完整的发展和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构成情况;二是本科公共必修课程概念以及新时期公共必修课程设置情况;三是在公共必修课程的主要影响下,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发展目标的实现情况。因此,全文的主要内容分为三大部分:(一)人的全面发展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理论基础以及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发展内容的确定;(二)本科公共必修课程设置的概念以及公共必修课程门类设置的确定;(三)确定在以公共必修课程的主要影响下,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发展的具体情况,并以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发展为目标,对本科公共必修课程设置加以完善。第一、第二部分是本文的理论重点,第三部分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内容,全文逻辑结构紧密,理论、实践各有侧重,前后呼应。2.3研究方法本研究总的指导方法是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主要有自评法和文献法两种.采7n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用学生tl评的方法,首先是因为学生作为主体,要比别人更能够掌握自身发展情况;其次,自评是一个反思的过程,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更是一个新的发展的起点,让学生对自己的发展进行自评,更能符合本研究的初衷,为本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另,本研究附属的方法是文献调查法,此法能够更加切实了解我国高校公共必修课程当前的设置情况,以配合分析我国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发展不理想的原因。2.3.1问卷调查法采用自编的‘公共课程对大学生全面素质发展影响的自评》(参见附录),在重庆大学、合肥工业大学、西南大学、重庆邮电大学、安徽农业大学以及阜阳师范学院共5所本科院校的686大学生,让其对公共必修课程开设的情况和对自身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发展影响情况进行自评。2.3.2文献调查法本研究选取了重庆大学、合肥工业大学、西南大学、重庆邮电大学、安徽农业大学、阜阳师范学院以及另外全国五所免费师范生培养院校,对比和分析这些院校的公共必修课程设置情况,以此代表,确定我国目前本科院校所开设的公共必修课程情况。8n3基本概念3.1课程与公共课程3.1.1课程作为教育工作者,在进行课程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过程中,首先需要清楚“什么是课程",即理解课程的概念是理解课程设置这一概念的基础,只有先理解了什么是课程,才能进一步理解课程设置的概念。课程是“教育事业的核心,是教育运行的手段,没有课程,教育就没有了用以传达信息、表达意义、说明价值的媒介。”1说明了课程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的也是核心的要素,凸显其在教育研究中的基本和核心地位。在教育领域,课程是含义最复杂且歧义最多的概念之一.不同的研究者,在不同时期、不同情境对课程的界定皆有所不同,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而要对课程理论进行研究,首先需要对课程的内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课程”一词最早在我国唐代的文献中出现。唐代孔颖达在‘五经正义》里为‘诗经·小雅·巧言》“奕奕寝庙,君子作之”注疏“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治。”根据考察,这里是最早出现“课程”的汉语文献。在这里,孔颖达将“课程”指“寝庙”及其喻意“伟业”。把“课程”比作“伟业”,可见其涵义十分的宽泛,且不被简单的限制在学校教育的范畴之内。南宋朱熹的‘朱子全书·论学》中也提到“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等。此处的课程也已经含有学习范围、进程、计划的程式之义2。这种关于课程的定义经接近现代人关于课程概念的理解。“课程”在国外,英语为curriculum。在西方的教育史中,英国的教育家斯宾塞(H·Spencer)在其‘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率先提出“课程”(curriculum)这一词语,并且界定为“教育内容的系统组织”。“该词源于拉丁文‘currere’,意思是‘跑道(race—course)’,与教育中‘学习内容进程’之意比较接近。斯宾塞将‘课程’这一术语加入教育中,并很快被西方教育学者普遍采用川已有的研究中,关于课程的定义非常繁多。根据美国学者鲁尔统计,课程至少有119中定义。‘不同的关于课程的概念的界定,都有助于人们对课程的进一步理解。课程是“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泛指课业的里程;学科的同义词,如语文课程、数学课程等。¨此为《教育大辞典》中课程的定义。‘教育技术用语词汇》1Taylor。P.H.&Richards,C.R.,AnIntroductiontoCurriculumStudies,NFERPublicCo.,1979.11.2钟启泉.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66.67.3钟启泉.汪霞,王文静.课程与教学概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4乔治.A.比彻姆:课程理论(中译本)【M1.|匕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P169.5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l卷【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P257.9n两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对课程的界定是:“课程即指在某一特定学科或层次的学习组织。川美国学者蔡斯提出:“课程是学习方案;课程是学程内容;课程是有计划的学习经验;课程是在学校领导下‘已获得的’经验;课程是预期的学习结果的构造系列;课程是(书面的)活动计划。”2施良方在其<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中,分析和归纳了六种关于课程的概念。首先,课程也是教学科目。在<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以及相关的教育学专著和教育学的教材中,都普遍的将课程看做学科。其中‘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认为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3其次,课程是教学计划和教学进程。这种定义认为课程是教学范围、序列和进程的安排,同时还涵盖了教学方法和技术设计,所以是一种对课程概念一个比较全面的把握。第三,课程是预期的目标或者学习结果。意思是课程不是指向活动本身,而是将课程的重点放在了预期的目的和目标、学习结果。第四,课程是学习经验。这一定义强调学生实际学到什么,而非教师教了什么。第五,课程是社会文化的再生产。意在强调课程是反映社会现实的需要,以便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现实。第六,课程是社会改造。即强调课程是要让学生挣脱现有社会的种种约束,而并非适应或者服从现有的社会文化。<辞海》中对课程有两种界定:“课程是‘功课的进程’:课程广义指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而确定的教育内容的范围、结构和进程安排,狭义指教学计划中设置的一门学科。”4也有学者对课程的概念进行了总结,即“从内涵上看,广义的课程即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选择、组织的全部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狭义的课程就是指某一门课程,也是教学科目,简称学科或者科目。从层面上来看,广义的课程有三层含义,一是总体的课程计划,或者称为课程设计、课程设置;二是分学科的课程标准,也可以称为教学大纲;三是课程的内容,也即各学科的教材。狭义的课程仅指第一项含义,或者也有第一、第二项含义。”5通过以上的分析,从广义和狭义这两个角度来理解课程的概念是合理的。广义上,在校期间学生所习得的所有经验即为课程,既包括学校课程表中所安排的正式课程,也包括在课程表中并没有出现却对学生有着重要间接影响的校园文化;即包括书本上的知识.也包括非课本提到的一系列活动计划与安排。狭义上,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设定了相应的学科,并确定学科的目标、内容、进程、范围、活动等,主要集中体现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可以是一门学科的教育内容,如英语、体育、计算机等,也可以是一个阶段的全部教育的内容。在本研究中,主要是采用课程狭义的概念.1[罗]S.拉塞克,G.维迪努.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全球展望(马胜利等译)叫]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P125.2瞿葆奎.教育学文集·课程与教材【MI.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P245-268.3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P207.4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19"/9.P902.5吕达.关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的思考【M1.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P34.10n3基本概念3.1.2公共课程与公共必修课程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是教学,课程则是学校教学活动中内容和实施过程的统一。课程居于教育事业的核心,是教育的“心脏”。1本科阶段的课程按照课程设计的不同性质和特点,形成不同的课程类别。课程的划分并没有严格的界定,泰勒根据课程组织结构把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和完全未分化的课程四大类。中国课程学者根据对课程设置、教材选择以及教材组织的不同,把课程划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和核心课程四大类。按照课程呈现和对学生影响的方式,一般将其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根据课程管理和设置的要求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按课程类别一般可以分为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本研究主要探讨的是公共课程的相关问题。所谓的公共课程指高等院校任何专业或部分同类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学习的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两种。公共必修课是由国家教育部规定,高等学校中学习任何专业都的学生都必须修习的课程。公共课虽然不同专业有直接联系,但它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的必要课程。2“公共选修课是面向全校各专业开设,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自主选择修读的课程,一般设置人文科学、自然科学通识课或应用性较强的技能类课程。¨但是一般来说自然科学、人文社科和艺术类“三大件一式的划分比较多见。本文根据研究的需要,主要探讨的是公共必修课程在课程门类设置上的相关问题。3.13公共必修课程设置搿课程设置即教学计划,是课程总体规划.它依据一定的培养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确定学科门类及活动,确实教学时数,编捧学年及学期顺序,形成合力的课程体系.¨<教育大辞典》中将课程设置的概念定义为:“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各国办法不尽相同,有由地方政府或学区规定的,有由学校自行规定的。共同的要求是:设置的课程即能实现培养目标,切合社会需要,又能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促进其品德、智力和体制方面的发展。”5也有学者认为课程设置是根据特定的教育培养目标,组织和编排课程的系统化过程,它受一定的教育目标与教育价值观的决定和制约。6有学者认为课程设置一般是各级各类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和各科的教学时数。7本研采用‘教育大辞典》中关于课程设置的概念,并由此我们归纳出公共必修课程设置的概念,即学校为主要实现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发展的目标而设置的教学科目.要求是开设的课程要实现培养目标,即课程内容能反映该学科的知识点与方1叶立群.高等教育学[DI.福建教育出版社.199/05.P1312张念宏.教育学词典[Z1.北京出版社.1986/12.P1253何春歧.公共课中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素质教育研究.2005/054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P1485教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编.教育大辞典(第一卷)【K】.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P2626张绍翔车海云.论我国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趋势及存在的问题【J】.交通高教研究所.2001.P557陈侠.课程论【M1.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P17n两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法论、课程内容要符合社会需要以及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明确了本科公共必修课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由五门必修谓程组成,分别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一重要思蔻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及形势与政策.同时本研究通过对全国6所高等院校的本科公共必修课程对比得出,我国目前普通高校公共必修课程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中国近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军训和军事理论、大学英语、体育、大学计算机基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组成,如表3-1所示。表3-1.部分本科院校公共必修课程设置情况代表专课程类别公共必院校集中实践业公共必修课(通识必修课)修课程环节2009级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必修:l马克思通行工1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的1军事课(含军事训练、主义基院校程学院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3形势与政策;4思军事理论);2思想道德本原理;A~电子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5中国近代史纲要;6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2思想道信息工大学计算机基础;7大学英语;8体育;9高等数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德修养学;lO新生研讨课;11线性代数;12大学物理;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程专业概论实践:4专业类实与法律13大学物理实验:践课程;基础:通识教育必修课:3中国近2008级l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代史纲院校管理学色社会主义理论概括;3形势与政策;4思想道必修:要:院一电德修养与法律幕础;5中国近代史纲要;6军事l军事训练4毛泽东B理论;7计算机应用基础:8英语;9大学体育基2专业类实践课程思想邓子商务础、体育专项;10大学物理B、大学物理实验B、小平理专业11线性代数:12概率论与数理统计;13工程图论和三学C;14C语言程序设计;15高等数学A;个代表2011级通识教育必修课程:重要思经济管l马克思主义基奉原理;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院校理学院色色还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3形势与政策;4必修:想概论;C~旅游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5中国近代史纲要;l专业内实践课程5形势与管理专6军训和军事理论:7大学计算机基础、8人学外政策:业语;9体育:lO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6军训与公共基础平台课:必修:军事理一、思想素质基础课程一、基础模块论;2009级l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l入学教育7大学英计算机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2军训(含军事理论课)语、科学与律基础;4中国近代史纲要:5形势与政策二、行知模块8大学计院校技术学二、身体素质基础课程3社会工作与工艺劳动算机基D院一智6体育4社会实践础:能科学三、大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基础课程三、发展模块与技术7英语;8高等代数;9线性代数:10概率论与5心里健康教育6大学9体育:数理统计:11大学物理:12物理实验:13信号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10大学专业导生职业与系统;14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15电子电工;四、提升模块发展与16数字信号处理;17大学计算机基础;18c语言7科技创新8素质培养就业指程序设计9技能提升导;院校2007级公共基础课:必修:E人文社l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一、课程实践会科学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3思想道德修l军训母王n",A-.t-体甘【山●^团二c出r+'阚面cⅡ£斗|一:晴一=L、¨.,^·n^应用心策:6军事理论;7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文三、思政实践理学化基‘出实验;8大学英语:9大学体育:lO入学l。思政”实践教育和就业指导:11高等数学IV:12社会学原2形势与政策教育n3基本概念埋;13管理学原理II;14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3入学教育和就业指导四、素质拓展l社会实践2科研活动3文化素质活动2007级公共必修课程:院校教育科l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学学院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3思想道德修无F养与法律基础;4中国近代史纲要:5形式与政一一,J、学教育学策;6军训与军事理论:7计算机基础;8大学英语;9大学体育;10普通话;3.2人的全面发展与大学生全面发展3.2.1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在其历史唯物主义中提出“个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到了世界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为个人本身所驾驭的时候,才不再是理想、职责等等,这也是共产主义者所向往的。川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社会的、历史是的、实践的过程且与社会关系、社会发展紧密联系。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即人类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显示出来的调控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自我认识和自我挑战的实际本领和心理状态,是由人的各方面能力所组成的能力体系;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即人的“社会特性”在个人那你的充分发展,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高度丰富展开和沾有,要实现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必须做到在社会交往中形成丰富而全面的社会关系以及要占有和控制这些社会关系;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即个人能力和+个人关系的普遍性和全面性,个人能力不受压抑且不再局限于少数人身上,社会中的每个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不断得到提高,个人素质不断完善,主要包括三点内容,即个人独特性的全面发展、个人自主性的全面发展和个人创造性的全面发展。根据马克思的论述,所谓人的发展的实际意思是每个人在劳动、社会关系、个体素质诸方面的自由、全面而充分的发展.另有众多学者也给出定义,如指出人的全面发展定义为“人的全部才能的充分发展;品质的充分完善:人的个性克服了畸形状态而得到全面发展,它是历史的必然。”以及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高级阶段人们在体力、智力及一切能力方面最大限度的发展状况。¨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发展,又指人在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发展。与“片面发展”、“畸形发展”相对。3这种定义比较简明易懂,以简单的语言概括了人的全面发展应该包括的内容。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1.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P3302马国泉张品兴高聚成主编.新时期新名词大辞典【K】.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杜.1992.P421-4223顾明远.教育大辞典【K】.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9.P6513n两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2.2大学生全面素质发展关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涵,已有众多学者从自身研究出发,分别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关于这一概念,本研究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分析。首先,通过公共必修课程的定义“公共课又称公共必修课,公共课虽不同专业有直接联系,但它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的必要课程。”1可以得出,所谓的全面发展,即是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素质发展。其次,也有学者明确提出:“整个人的发展是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创造性发展’、‘专业发展’的和谐发展”构成的。这是“人类教育尤其是现当代各国教育追求的共同理想。”可见,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必须是“德智体美劳”的全面素质发展以及“个性发展”“创造性发展”“专业发展”的共同发展,而“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发展是大学生实现发展的基础。第三,我国‘纲要》(2010-2020)多处提及人的全面发展和大学生全面素质发展这一问题。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时间,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接班人,所有在校的大学生必然要实现的是“德智体美劳”的全面素质的发展。第四,从我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提出的教育方针可以看出,全面发展这一概念的历史性。且也能让我们认识到。全面发展这一概念处于不断的补充和完善之中。1954年2月,周恩来在政务会议上提出:“我们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前进,每个人要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均衡发展”.毛泽东在1957年2月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81年6月在‘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人民和青年,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1张念宏.教育学词典【lq.|匕京出版社.1986/12.P12514n3基本概念全面发展。"1990年12月30日,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一计划的建议》提出:“继续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进一步端正办学指导思想,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全面提高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思想政治水平和业务素质。”1993年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对此作出重申。《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3月通过)沿用这一教育方针,但在文字上有了较大的修整,在原先的“德智体”后加上了“等方面”,反映了在教育方针认识上的深化。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都在人才培养中提出了“美”的要求。这样,新时期的教育方针就表述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新的教育方针,确立了教育事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明确了教育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揭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根本途径。2002年11月,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对教育方针的内容进行了新的阐释和丰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本研究所说的全面发展包括了“劳”的发展,基于几方面因素考虑:首先,从党的教育方针和我国<纲要》(2010—2020)中看出,“劳”的发展非常重要,因为在二者的内容表述上,多次强调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其次,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内涵表明“劳”的发展不可缺少。全面发展教育是指“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历史上把德智体作为和谐发展或全面发展的组成部分和内容。现在又把美育列为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简称为德智体美四育。也有人主张把劳动技术教育列入全面发展教育,提出德智体美劳五育。新中国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必须对他们施以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德育同现代生产劳动的结合,将不断提高人的全面发展水平。”1第三,“劳育”即“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形成劳动习惯,并使学生初步掌握一定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劳育是把劳动与工农生产、社会服务性劳动的技术教育结合起来,既有利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也为他们将来的就业准备一定的条件。”2所以,“劳”的发展是全面素质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发展内容之一。综上可以看出.所谓的大学生全面素质发展,即为大学生在德智体美劳上的全面发展.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K1.上海教育HI版社.1989/9.P672徐国柴.中国大百科全书一教育【K1.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P21715n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3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发展的具体指标的分析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实现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而高校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正是实现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直接方式。所以势必可以通过对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的概念分析,来分析和归纳德、智、体、美、劳的具体要素与内涵。3.3.1德育“道德教育的简称。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从广义上看,它包括政治教育,即政治方向和态度的教育:思想教育,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道德教育,即人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教育。从狭义上看,它指的是道德教育。它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本研究采用广义的德育。从中概括出。德”即政治立场,思想观点,道德品质.3.3.2智育即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活动,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学校智育的根本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为“四化”服务的实际本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知识有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按照学生学习的程序首先要学好基础知识,然后才能学好专业知识。其次是向学生传授技能,如读、写算的技能、实验技能、运动技能、生产技能等。第三是发展学生智力,包括感知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等。智育的基本内容体现在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体育、美术、音乐等各门学科中,它包括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和操作技能、智力技能与技巧等。2由此,我们得出。智”主要包括的内容是知识、技能、智力.333体育是指“向学生传授健身的知识技能,增强体质,培养自觉锻炼身体习惯的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3所以,在本研究中。体。即体质和体魄、体育运动习惯、体育运动知识和技能.3.3.4美育“又称审美教育。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一种教育。美育的任务:首先是1张念宏.教育学词典【lq.北京出版社.1986/12.P4712刘蔚华陈远主编.方法大辞典f嗣.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P5893张念宏.教育学词典【lq.j匕京出版社.1986/12.P24716n3基本概念培养学生感受现实美和艺术美;其次是使学生具有正确理解和善于欣赏现实美和艺术美的知识和能力并形成他们对美和艺术的爱好;第三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现实美和艺术美的才能和兴趣。美育对德育、智育、体育都有积极影响。美育用优美感人的艺术形象帮助学生认识人们的生活理想,使其受到生动的思想品德教育;美育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现实,认识历史,并发展他们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和创造能力,丰富他们的生活。在美育中要求清洁、化、和谐,也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有助于体育的发展。川可以由此得出。美”即包括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33.5劳育即“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形成劳动习惯,并使学生初步掌握一定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2由此得出。劳”即包括劳动观、劳动习惯、劳动知识和技能.1王纯山.实用教育管理辞典【K】.职工教育出版社.1988/8.P1292徐国柴.中国大百科全书一教育【K】.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杜.1985.P21717nn4研究综述4.1中外思想家、教育家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在漫长的历史教育实践中,人们依据自己的理想分别提出了教育所要培养什么类型的人,其中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自古以来就是教育家、思想家共同追求的理想。柏拉图所认为的教育最高目的即为培养具有治国才能的哲学家,是“一个智力非凡、理解力强、渴望学习的人。他不拘泥于细节,总是力图从总体上观察事物,他不贪生怕死,也不贪财,他的性格中不舍丝毫的炫耀。他处处宽宏大量,也颇有魅力。他崇尚真理、正义、勇气和自制。一1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教育的结果是智力的发展和人的自我完善。拉伯雷认为理想的人是能读写、能唱、会弹奏乐器,会说四五种语言,还会写诗作文,勇敢、知礼、健壮、活泼、爱做什么就能做什么。卢梭心目中的理想的人是自然天性获得了自由发展的人,此人身心协调和谐,有农夫或者运动员的身手且有哲学家的头脑,仁慈、乐于为善,感觉敏锐,理性发达、爱美,富于情感和理智,拥有许多有用的本领。圣西门曾说:“我终生的全部工作目的,就是为一切社会成员创造最广泛的可能来发展他们的全部才能。¨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塑造出“具有完美德行”的人。凯洛夫在其‘教育学》中指出“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提出对学生进行智育、综合技术教育、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全面发展教育。赞可夫继承和发展了凯洛夫的理论,指出一般发展是智力、情绪、意指品质、性格、集体主义等个性特征的集合。我过古代也有相关理论,如我国古代所认为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士”和“圣人”,“士”即“志于道”,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教育内容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以全面的教育来武装受教育者。近代的梁启超认为人应具有功德、国家思想、进取、权利思想、自由、自治、进步、自尊、合群、毅力、义务思想和尚武。由于受时代的局限、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缺陷,以上关于人的发展的思想并没有科学的揭示人的发展理想与发展规律,但是仍旧提出了许多合理的主张,如指出人的发展不是单方面的发展,而是许多方面共同的发展。对我们掌握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内涵起了重要作用。4.2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内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无疑占有者非常重要的地位。多数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主要渗透在其一些著作和文章当中,而并没有直接的以理论的形式加以提出。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马克思有着自己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解,其间经历了从萌1‘人民日报》。1990年10月14日.2‘圣西门选集>下卷,商务印书馆.1962.P28619n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芽到形成,再到发展完善的历史过程,最终形成一整套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4.2.1人的发展的三个阶段根据马克思理论的观点,人的发展三个阶段“实质上就是一个不断推进的历史生成过程”。。首先:人的依赖关系阶段。“人的依赖关系”为资本主义以前的历史时期的人的发展阶段。在人类发展早期,人和人的社会关系即为直接依赖关系,而人的发展也表现出最原始的所谓的全面性。因为社会分工不明显,其生产力发展空间狭窄且孤立。马克思曾指出:“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展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小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不难发现,介于极低下的社会生产力,“自然血缘关系和统治服从关系”称为人和人之间关系的主要意识形态,自由而又充分的发展均不会在人和社会中得以实现。“留恋那种原始的丰富是可笑的,相信必须停留在那种完全空虚化之中也是可笑的。”3所以说,历史的发展终将打破原始的丰富,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其次:物的依赖关系阶段。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打破了起初人的原始丰富性和相互依赖型,人对物的依赖取代人对人的依赖。马克思认为“在这种形式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才“在产生出个人同自己和同别人相异化的普遍性的同时,也产生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5资本主义“物的依赖关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资本主义社会形成的“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及“全面的关系”并未被联合起来的人所共同占有和调控,也即无法运用于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相反其所采取的是为了保证少数资产者的需求和发展而剥夺和破坏大多数人的发展。可见,资本主义社会虽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和条件,但更加剧了人的片面和畸形的发展,已然成为人类为实现全面发展的一大社会障碍。因此,资本主义必须被共产主义取代,这也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然需求。第三: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阶段。在共产主义阶段主要实现个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原则。“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一一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7可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原则以及本质要求,共产主义社会就是为了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又全面发展,并且为人的自由而全1韩庆样.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其当代意义m.科学社会主义.200411.F35-40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fMl.北京:人民fH版社.1995.PlOT3马克思恩格斯伞集(第30卷)fMl.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P112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1.|匕京:人民出版社.1995.P107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fMl.北京:人民}l{版社.1995.P1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1.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P305.306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1.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P24320n4研究综述●—■——■ii葺萱葺ii暑iiiii萱i■i|—置置■■—一I—■ii置宣宣iii置■■■■■■■■■———■iiii—i葺i置ii嗣i■置宣ii|面的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坚实的基础。因而,与远古社会和剥削阶级社会相比较而言,共产主义社会与其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共产主义社会“自由人的联合体”中,人实现了将类、群体和个人的全部丰富性都结合在自身之中,每个人皆实现了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都基于两方面因素,首先每个人都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从而具备了表现自身的能力;其次每个人的独立性且把他人当做发展自己力量所需的对象,便使得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成为了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4.2.2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有许多观点,比较有代表的是横向路径与纵向路径的“两种路径”观。横向的历史过程认为有理想与现实两层含义,即作为人类社会最终的理想以及当前奋斗的时间过程,人的全面发展过程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纵向的结构路径认为可从三个方面来探讨“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从主体“人”的角度来理解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代表性的四种观点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的全面发展、个人的全面发展、人类和个人两个层面的人的全面发展、个人群体以及类的人的全面发展,这四种说法均有其合理性。其次是从“全面”的角度来理解人的全面发展,大体有以下几方面内容:人的主体性及其内在本质力量: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人的本质;人的价值。第三是从“发展”的角度来理解人的全面发展,即人的全面发展是指每个人都能得到平等发展、完整的发展、和谐的发展和自由的发展,而自由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高形式和目标以及成果。总之,这些观点均有其合理性,但也存在局限性。马克思从其历史唯物主义出发,提出“个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到了世界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为个人本身所驾驭的时候,才不再是理想、职责等等,这也是共产主义者所向往的。¨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社会的、历史的和实践的过程,与社会关系、社会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主要是指每一个现实的人摆脱和超越各种内在和外在的限制与束缚,从而在关系、能力、素质与个性等诸方面所获得的普遍提高与协调发展的过程和境界。”2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有着丰富的内涵,就其广度和深度而言,包括人的能力、社会关系和个性的全面发展。首先,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能力主要是指人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调节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自我挑战、自我认识的实际本领和心理状态。它是人的各种能力所组成的能力体系。主要包括人的体力和智力、自然力和社会能力、潜力和现实能力等。其中自然力是人的全面能力的生理基础,社会能力是人的能力发展的重点。人的潜力也包括潜在的自然力和潜在的社会能力,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转化为人的现实能力。因此要想能力得到全面发展,不仅需要提高和发展人现实的能力,更要发掘人蕴1马克思恩格斯伞集(第3卷)【Ml一匕京:人民m版社.1960.P330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P12321n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藏的潜力,并在一定条件下,不断地转化为人的现实能力。人的智力、体力是人作为一个生命体存在并从事一切活动的基础。马克思曾予<资本论》中指出:“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产生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综合。”1马克思和恩格斯分析得出私有制以及旧有的分工只能造成人的体力和智力相分离,并且强调要全面发展人的体力和智力,强调只有消灭原有的私有制和旧有的分工体系,让劳动者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以适应不同劳动需求,将不同的社会职能相互交替的方式,人的能力方能获得全面发展。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人的能力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马克思认为:“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2恩格斯也指出:“使自己的成员能够全面发挥他们的才能,并得到全面发展,一3同时“每个人都无可争辩地有权全面发展自己的才能~。尤其需要指明的是人的能力主要集中体现人的素养上,能力和素质二者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的素质不仅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还包括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通俗说来就是人的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素质,是人的整体质量和综合品质。其次,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所谓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社会特性”在个人那你的充分发展,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展开于占有。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的发展不是简单的人的能力的发展,介于人的能力的发展是离不开人的社会关系。马克思在其‘经济学手稿》(1857-1858)中所说的:“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者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的全面性。”5因此,人的全面发展是对社会关系的不断突破,是交往关系的发展。“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人实现社会关系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在社会交往的过程当中,形成丰富而又全面的社会关系,且要具有能占有和控制这些社会关系的能力。4.2.2.3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曾把人分为“偶然的个人”和“有个性的个人”。所谓“偶然的个人”是与社会关系交往条件不相适应,对社会关系没有自主性、处在被奴役的个人;“有个性的个人”是一种与社会关系、交往条件想适应,对社会关系有自主性的个人。“有个性的人与偶然的个人之间的差别,不是概念上的差别,而是历史事实。”7所以个性的发展,是个人能力和个人关系的普遍性和全面性,是一种没有压抑且不局限在少数人或少数阶层上,而是每个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得到不断地提高,个人的素质不断地得到完善。第三,是人的个性发展。首先是个人独特性的发展。由于每个人受到遗传、环境、教育以及从事社会实践的不同,导致每个人的个性各不相同,所以,世界上不可能存在两个完全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1.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P20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1.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F330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1.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P2434马克思恩格斯伞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P6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fⅦ.北京:人民出版社.19印:36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I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95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1.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222n4研究综述相同的人。丰富的实践活动,使得人的能力得到较大的发展,直接促使了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导致人的个性差异也相对明显。整个社会正是由于有独特个性的人才变得丰富多彩,富有生机。其次是个人自主性的发展。即自主性的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前提。而自主性的发展,又是在克服了自然和社会压迫之后获得发展的。原始社会,极强的人身依赖让人的个性消失,也就使得人失去了独立性,也就没有了个性;资本主义社会道破了封建社会的那种束缚,成为了独立自主的个人;共产主义社会则使人“最终成为自己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一1第三是个人创造性的发展。创造性是个人能够全面发展的灵感、是一个民族不断发展的灵魂所在,反之,人的自主性不可能得到充分发展,而且人的独特性也就无法凸显。可以说个人创造性是个人将其潜在的创造力转化为现实,且将这种创造力进一步强化和提高。4.2.3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艰苦的历史过程”2。恩格斯曾指出:“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来共同地和有计划地利用生产力;把生产力发展到能够满足所有人需要的规模;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状况;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通过消除旧的分工,通过产业教育、变换工种、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通过城乡的结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一3首先。高度发展的生产力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生产力的重要性体现在他是人们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力的发展带来物质财富,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表现在:首先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生产力的日益发展,使物质生活资料日益丰富并让人摆脱贫困,实现了在基本生活需要满足的情况下实现精神层面和个性的享受一级自由发展。其次,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一种充足的时间保证。有了充足的时间和先进的手段做保证,个人才会在艺术、科学等方面得到发展。其次,消灭私有制和技术分工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条件。资本主义私有制是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工人受资本家雇佣出卖自己劳动力,工人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获得生活资料,由此,造成了人的片面性和被动型。大工业更是加剧了原有的资本主义分工,也即更加强化了人的片面发展。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是旧式的分工,由私有制所决定,所以只有消灭私有制以及旧式的分工才能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才能缩小工农差距、才能减小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实现劳动自由化,并劳动者实现全面的、自由的发展。第三,发展教育事业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教育可以弥补不同人的先天差异,在人类社会中,不论是提高社会生产,还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的全面发展即德、智、体、美、劳这五大方面,相对应的促进这五方面发展的教育即德育、1马克思恩格斯伞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z4432袁贵仁.人的伞面发展学说的新境界【J】.教学与研究.2001/10.P5-8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M1.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P24323n两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智育、体育、美育、劳育这五个部分,此五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恩格斯指出:“教育可使年轻人很开就能熟悉整个生产系统,它可使他们根据社会需要或他们自己的爱好,轮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因此教育就会使他们摆脱现在这种分工为每个人造成的片面性。”1此处提及的教育是一种全面的教育,打破了旧式分工造成人片面发展的教育。通过教育,人们把生活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加以普及和推广,让所有社会成员都加以学习和运用,从而使得所有的社会成员都掌握这些经验和知识,进而实现人的能力和道德水平的双重发展。因此,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第四,重视精神产品的生产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精神保证。马克思对精神产品尤其重视,出于其在人的全面发展中所起的不可或缺的作用。在马克思看来,整个社会是有四种生产所构成的统一,即物质生产、人类自身生产、社会关系再生产和精神产品。而精神产品的生产则是社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个社会如果想要得到生存并发展,都不可避免的需要进行精神产品的生产,因为精神产品的生产可以满足人的精神和文化的需求,可以使人强化主体意识.此外,精神产品是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地位的工具之一。历史上所谓的阶级斗争,也多为首先从意识形态方面进行斗争。所以,对精神产品的重视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4.3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中国化4.3.1毛泽东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毛泽东在1957年针对教育界与教育方针有关“全面发展教育”的讨论中,提出了:“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观基础上,毛泽东结合具体实际,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理论。首先,肯定人在劳动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并强调人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通过长期的革命斗争,使其认识到人的重要性,所以一直坚持人的主体地位。无论是在战争中,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人都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在对待人与物的关系上,毛泽东一直都强调人的因素的重要性。须说明的是,毛泽东所强调的人是现实的具体的人民大众,而非抽象的人.他常强调人的能动性,且认为人的自觉能动性是人能成为主体的重要特征。毛泽东以其人与物的辩证关系指出了人的重要性,且论证了人的主体性是人全面发展的前提。其次,明确了。三育两有”、。又红又专”的具体目标,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衡量标准。这一划分更具中国特色,且使得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变得具体。具体而言即。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一表述对我国的教育发展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因为他对新中国的教育目的做出了明确的规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1.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_P37024n4研究综述定。除此之外,毛泽东又明确提出了“又红又专”的理想人才培养模式。具体而言,即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要保持政治和技术、政治和经济的统一,形象的说出了政治与业务关系。同时“又红又专”还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红”即有正确的世界观、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专”即掌握相关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具有为人民服务的基本能力。“又红又专”还体现了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因为毛泽东反对重政治轻经济和重经济轻政治,为人的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最后,毛泽东主张“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劳结合原则。且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如在抗战时期,主张生产与学习相结合;建国后,主张不同阶段的不同学校的学生都应该参加劳动,将劳力与劳心结合起来。毛泽东的这些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和深化,对今后研究人的全面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4.3.2邓小平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作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始终把人的发展问题摆在首要位置。在吸收了马克思和毛泽东德关于人的发展理论之后,结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情况,提出了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这对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邓小平1979年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说:“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980年底的党中央召开的工作会上指出:“要努力使我们的青少年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的人,使他们立志为人民作贡献,为祖国作贡献,为人类作贡献,从小养成守纪律、讲礼貌、维护公共利益的良好习惯。”1982年7月的军委座谈会上提出要“使我们的各族人民都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人民”.在1985年3月的全国科学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完整的提出要“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思想,并强调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培养“四有”新人。1986年9月在‘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邓小平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并将“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写入了党中央的文件中.邓小平要求各行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重视人的科学文化素养、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构建一个良好的道德风尚。他还要求全党、工会、妇联、共青团、少先队和学校党政团、社会团体、群众组织一起努力加强道德建设,恢复和发展党和人民的革命传统,树立优良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n西南大学硕+学位论文4.3.3“三个代表一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与人的全面发展“三个代表”即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总结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立足时代发展的特点所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理论上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人的全面发展在核心内容上具有内在的本质的联系。首先,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人的全面发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调整生产关系是实现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前提,人是生产力的主体,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因素。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只要维护人民的合法利益和正当需要,并且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他们便能够自觉投入社会主义建设而不断的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相应的,先进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也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所需的物质文化资料。其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针对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中国要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人民群众既是文化的主体、创造者,同时也是文化的客体和享用者。先进文化的建设目的是为了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为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培养并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且在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可以说,为人民服务、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先进文化的根本目的。最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正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体现。党组织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需要体现在党领导和组织人民实现、维护和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利益和权力,还要体现在满足人民的发展需要上。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人的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是前提,其次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并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即为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重心,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保障人民的权益、走共同富裕之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质。人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最重要的主体力量,离开他去谈论发展则基本不可能。因此,必须在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中明确发展经济、建设三大文明、实现人的利益和人的发展之间的联系。科学发展观是辩证的、全面的,也是对立统一的发展观,即要求我们把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统一起来,把个人的发展放置于国家发展的大背景之下,个人得到发展的同时,强调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我们重视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发展,当然也明白每一个人的个体的发展是其他人的发展的前提,所以说.必须做到个人价值与社会n4研究综述价值的有机结合。总之,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人民的生存享受和发展、是对“以人为本”的最好诠释,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部工作的出发点、目的,也是衡量标准。4.4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4.4.1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历史的、不断发展完善的理论,它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理论基础,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从人的全面发展的主体来看。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的主体即为“人”,是“每个现实的人”。此时,作为主体的人不但是一个全称的概念,更是一个具体的历史概念,其中全名称的概念是包括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具体的历史的概念是“现实中的人”,而根据马克思的理解,“现实中的人”是一种有生命的感性存在,是在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社会联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大学生作为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实中的人”的一份子。可以说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就是人的全面发展所要表达的意思。因此,从理论的主体来说,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理论依据。其次,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容看。通过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概念分析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内容包括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和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鉴于此,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即要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创造性发展以及专业发展的全面性发展。而大学生的发展,即既要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同时也要实现个性发展、创造性和专业发展。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是社会的准劳动者,其能否在大学校园里面得到全面性的发展,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毕业后参与社会竞争和服务社会的能力。4.5人的全面发展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关系4.5.1大学生全面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本身经历了由萌芽到发展,再到完善的过程。相应的,人的全面发展也是经历了随着生产力不断提高、废除了私有制和旧式分工、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以及社会关系的完善之后才得以发展完善的。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的全面发展存在一定的先后顺序,正如马克思说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州所以说人类的全面发展总要经历一个过程,是由一部分人的首先全面发展,从而带动整个人类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全人类的全面发展。而这部分首先全面发展的人必须是充满热情、接受了高等教育并且获得了先进的科学知识的人,所以全面发展必须是从大学开始的。“促进大学生的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匕京:人民出版杜.1995.P294n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全面发展,是提高全民族素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础工程~。可以说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直接带动了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全面发展,所以说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4.5.2人的全面发展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和结果从微观的角度来说,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正是获得了人的全面发展。从宏观的角度来说,是对人类全面发展的促进。由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率先作用,直接带动了社会上与之有联系的人的全面发展,从而使得整个社会的人都实现了全面发展,也就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他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不难发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大学生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前进的重要中坚力量,其自身的全面发展,并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生活环境和社会关系的改良,而是为了整个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发展,以实现全人类的全面发展。因此,人的全面发展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和结果。4.6大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研究现状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永恒的追求。自古以来,思想家、教育家和哲学家立足于自身所处的时代,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很多的研究,也在对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不断深入研究。‘论人的全面发展》的作者在本书中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向前推进的过程,其内涵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3也有学者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指认的主体性的不断提升,劳动能力的不断提高,社会关系的不断丰富以及综合素质的不断完善。”4人的全面发展和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从对已有的文献分析来看,关于大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研究主要围绕理论基础、内涵、发展途径、影响因素这几个问题。4.6.1促进大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理论研究已有研究主要以“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作为促进大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理论依据,而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共同的理论基础;科学发展观是一种新理念、新的指导理论,这也是在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基础之上,结合我国具体国情而提出的一种旨在促进大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新的指导理论。在理论基础的讨论上,具有代表性的是指出“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理论基础”5,具体为人的全面发展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劳动形式的多样化,二是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发展,三是各种能力1袁稻香.论新时期大学生的全面发展【J1.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P148-149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1Ij匕京:人民出版社.1960.P515’袁贵仁韩庆样.论人的全面发展【M】.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P1584胡文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主题【J】.求实.2003/075胡伯项刘丹.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理论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0828n4研究综述的发展和提升。在指导理论的探讨上,具有代表性的是“科学发展观是对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升华,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引领的作用”1详细说到社会历史发展的本质和归宿是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人存在的一种理想的状态,表现出人是处于一个被关爱的理想社会之中。且必须认清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出发点、崇高目标和根本价值皆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升华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并指引了当代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方向。而科学发展观对大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引领主要体现在“引领当代大学生努力培养科学文化素质、引领当代大学生努力提高创新能力和引领当代大学生努力塑造创新人格”。4.6.2大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概念研究关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涵的界定,各学者分别从各自研究的内容出发,给予了不同的表述,有学者在对大学生全面发展下概念时指出需要对大学生做一个群体与个体的划分,然后才能够对其做具体的定义。有学者指出“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各方面素质的综合发展。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应具备合格的政治素质、科学的思想素质、良好的道德素质、健康的身心素质、全面的文化素质和较强的能力素质等”2还有学者认为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涵主要包括五个方面:“思想政治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文化素质,学习素质”3,认为大学生全面发展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学生自身的发展,即大学生的生理、心理、文明素养、思维能力、知识水平、个体性、实践能力等所有涉及主体的诸多领域;二是学生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融合度。也有学者指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即全面素质的提高,全面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等,是我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具体补充和发展。¨也有学者认为大学生全面发展即“是大学生的体能、技能、智能以及知识、德行的全面发展;是大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的全面发展;是大学生的自然性、社会性、精神性的全面发展。”5也有学者认为大学生全面发展“就是要促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在增长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提升思想政治素养,知行合一,德才并进,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们更有学者认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众多因素相互结合和作用的结果,具体内容包括“德才兼备、身心健康和知能结合”7.从以上这些学者的研究来看,他们所称的大学生全面发展,包括了大学生“德智体美劳”1张娜王峰.科学发展观与当代大学生伞面发展的价值导扁Jtrl.法制与社会.2010/082陈索红.“两课”教学足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蘑要途径【J】.云梦学刊.2006/33叶育旺郑水廷.大学生伞面发展中的风险及其化解【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6/03‘柴素芳.加强心理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伞面发展【J】_可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0953i娟英.“以人为本”与大学生全嘶发展【J1.高教与经济.2010/36袁稻香.论新时期人学生的会面发展【J1.湘潭帅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97李瑞娟.论科学发展观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J1.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6n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全面素质的发展,以及个性、创造性和专业发展。由于各自站在自己的研究立场,因而给大学生全面发展以不同的定义,仔细分析,其在本质上仍然接近。众多学者都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全面”上.而对具体的如“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发展并没有深入的探究。本研究正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探讨。4.63促进大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途径研究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已有学者根据自己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理解,分别指出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具体措施。如有学者指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六项举措,首先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进行自强、自爱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三是加强法制和校纪教育、用制度约束人;四是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广开就业渠道,尽最大努力满足广大学生的就业需要;五是增加对教育的投入,是大学生的需要得到全面满足:六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使大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解放。也有学者认为如何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当代高等教育的重要命题,认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方式有三种,一是改进我国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方式;二是积极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三是加强课外创新活动体系和高校创业教育机制建立,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也有学者提到从三方面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一是以德育教育为先导;二是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根本;三是以教学改革为主线,教学是学校工作的重心,也是培养人才的关键环节,学生知识的获取、技能的培养和素质的提升,皆由教学工作来完成并实现的”1整个教学包括教育理念、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人才培养模式与目标和学籍管理等。由此,根据这些要素所存在的问题,提出要转变教学理念,且要做到注重课堂教学并完善培养体系和改革学籍管理。还有学者提出“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全面发展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的使命,而只有能秉承人类文化发展成果且具有智慧与力量、能够承担社会责任的人,才能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2由此,指出在高等教育环境下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措施包括:一是开设多种学科课程,包括基础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技能培训课程,以拓展知能创新:二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包括发展学生社团组织、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力量,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三是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要求教育者须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并用行为进行正面的引导,同时要求教育者要注意教育方式方法的运用,并时常组织主题教育活动,以提高道德素养。以上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措施中,分别提到要从思想政治、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投入、教育体制、教育方式、德育、师资建设、课外活动、学科种类和校园文化等方面来提高大学生全面发展。很明显的发现,这些学生所提出的具体实施措施是针对大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发展、个性发展、创造性发展和专业发展而提出的。虽有涉及课程种类1吴高波.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探析与对策川.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12林乐琴.高等教育阶段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途径研究lJl.当代教育论坛.2010/430n4研究综述■■ii宣宣萱iiiii—i■●——iI●■置■■———●—i■——■—皇宣iiiiiiii——墨嗣■置置—ii—■宣薯萱i宣萱萱iiiiiii—■■■■一设置,但只是泛泛而谈,且并没有从公共必修课程设置这一角度讨论其在促进大学生全面素质发展中的作用。4.6.4影响大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因素研究影响大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因素众多,从已有的研究来看,有来自全面发展内部要素对全面发展造成的影响,如美育及其相关的艺术教育、实践活动等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影响;也有来自全面发展要素之外的因素,如高校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影响等。有学者指出“美育是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能够促进大学生道德认知、培养大学生道德情感、提高大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大学生和谐个性和规范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功效。”1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有学者提出“高校实施公共艺术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可以促进大学生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可以增强大学生的身心素质以及有助于提升校园整体文化品位。棚也有研究者提出“实践活动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上、大学生能力的拓展上、大学生的社会化和个性化上,都有这不可磨灭的影响。”3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特别强调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要大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且丰富多彩的、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建设以社会主义文化和优秀的民族文化为主题、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引导校园文化气氛向健康高雅方向发展”。也有学者提出“健康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有利于塑造大学生的健全的人格。”‘通过上面的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出,在影响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发展的因素研究上,没有学者从公共必修课程的课程设置这一角度来考虑,而公共必修课程在实现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发展上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而这也是本研究在本研究过程中,将要着重讨论的问题。4.7本科公共必修课程设置的研究本科公共必修课程设置是本科院校依据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发展的目标而选择相应的课程内容、确定公共必修课程门类即活动、确定公共必修课程教学时数、编排学年及学期顺序,形成合力的公共必修课程体系。作为本科阶段的公共必修课程,其设置过程一样要遵循本科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即设置的课程既能实现培养目标、切合社会需要,又能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促进其品德、智力和体质方面的发展。而对已有的关于公共必1贾海宁.高校美育与大学生全面发展川.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92王承高何大年.加强公共艺术教育、促进大学生伞面发展【J】.青少年研究.2006133罗道全.实践活动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J】.教育与现代化.2002/024镏晓光孙爱真.健康的校园文化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0931n两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修课程的研究分析来看,公共必修课程在课程设置上存在较多问题,相对重要的如公共必修课程的门类设置脱离公共必修课程的培养目标;在通识课程中,公共必修课程相对公共选修课程(也叫通识选修课程)而言,各院校公共必修课程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且课程学分所占比例相对多子公共选修课程,公共必修课程设置偏向应用性、工具性、而忽视人文性普适性等等。4.7.1公共必修课程设置与其培养目标相脱离培养目标是不同类型的学校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结合自身学校的性质和教学的任务,对学生所提出的特定的培养要求。不同类型的学校实现培养目标的方式具有统一性,即通过学校所设置的课程来实现培养目标的。而任何一门课程在实施前,都需要有相应的教学计划(或课程计划),因为它规定不同课程类型相互结构的方式,也规定了不同课程在管理学习方式的要求及其所占比例,同时,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做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课程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概括来说,教学计划(或课程计划)通常是由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以及学习年限和时问分配等构成的,虽然构成教学计划(或课程计划)有很多方面,但各个方面在教学计划(或课程计划)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培养目标在其当中占据着主要地位并决定着教学计划(或课程计划)的其他各个方面;居于核心地位的便是课程设置,因为如果没有课程设置作为保证和支撑,就无法实现预期的培养目标。可以看出,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协调并共同发展的关系。作为高校课程重要组成部分的公共必修课程,其课程设置也必然要遵从其培养目标的相关规定。也有研究者明确提到“高校必修课主要包括:政治理论课程、外语课程、计算机课程、体育和军事课程。政治理论课程又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道德修养、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法律基础,其设置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政治理论修养,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外语课程与计算机课程属于应用基础课程,其目的是使学生增加获得更多知识的能力,增强与世界沟通的技巧。体育和军事理论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增强学生的国防意识。一1也有学者在其文章中指出“公共必修课主要由‘两课’(思想道德修养课和政治理论课)、外语、计算机、体育、军事理论构成,各院校大致相当。”2也有研究者在其撰文中指出。北京大学的全校必修课程包括:政治理论课程、外语课程、计算机课程、体育军事课程,学分共40分。清华大学公共必修课程包括:政治理论课程、体育、外语、法律基础、计算机、军事理论科”。3可见,我国各个高校的公共课程大体一致,主要是政治理论课、外语、计算机、体育、军训与军事理论。1刘建华.中美普通高校通识教育实践比较研究【D】.黑龙江:黑龙江大学.2007硕士论文2李会春.十所高师院校通识课程设置现状分析【J1.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t93徐辉季诚钧.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地区高校通识教育之比较川.比较教育研究.20明侣32n4研究综述公共必修课是由国家教育部规定,高等学校中学习任何专业都的学生都必须修习的课程。公共课虽然不同专业有直接联系,但它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的必要课程。1可见,公共必修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在公共必修课程的主要影响下,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通过对上面公共必修课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有主要促进“德”发展的政治理论课和军训与军事理论课,也有主要促进“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的外语和计算机课、但是却没有主要促进“智”的思维发展的思维训练类课程,还有主要促进“体”发展的体育课,却并没有主要促进“美”发展的美育类课程,而本研究在此需要补充和说明的是,通过对比我国6所普通高校的公共必修课程设置的情况,得出目前我国在公共必修课程中,已经设置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这一课程,在一定程度上,主要促进大学生“劳”的发展。这一结果正是公共课程培养目标的误导所致,即“现有的目标较多地强调以政治素质为首的全面素养的培养,而忽略了最基本的公民素质的培养。一2不过,正是这种课程与培养目标的想脱离,启发了本研究的研究灵感。4.7.2不同院校的公共必修课程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且课程学分所占比例过多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普通高校公共必修课程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即公共必修课程都主要包括“两课”(或政治理论课)、英语、计算机、军训与军事理论、体育,由于这些课程的内容、课时以及修读的方式都是有国家的教育部门直接规定的,所以学校几乎没有修改课程的权利,因而必须严格执行。所以,造成了各个高校在公共必修课程设置上,具有高度的相似性。相对于公共选修课程而言,公共必修课程所占的学分要远远高于公共选修课程。有学者在对我国某高校的同时教育调查报告中指出:“以2002年公布的‘武汉大学本科培养方案》为例。在此方案中,一个四年制的大学本科学生,平均修习学分总数为155学分,其中通识课程平均约为56学分,占总学分的3696。而在通识课程中,共同必修课程平均为46学分,约占通识课程总数的82%,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为10学分,约占同时课程总数的18%。共同必修课程与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学分比例为4.6:1,个别学院(如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药学院等)的共同必修课程与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学分比例甚至达到了6.1:1、8.1:1。而日本大学共同必修课程与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学分比例为1:2。台湾大学共同必修课程与通识选修课程的学分比例为1.5:1。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共同必修课程与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学分比例为0.28:1。这说明我们的通识教育限定必修课程比例偏大。¨也有学者指出我国某学院2003年公布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计划》为例,该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必修休学通识课程约为57学分,占总学分的35%。其中公共必修课程47学分,约占通识课程总数的82.5%,选修课程为lO学分,占同时课程总数的17.5%。公共必修课程与通识选修课程的学分比例为4.7:1。1张念宏.教育学词典【K】.北京出版社.1986/12.P1252李解.我国人学通识教育课程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1.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113冯惠敏曾德军.武汉大学通识教育调查与分析报告【J1.武汉人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733n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校其他专业甚至国内大多数高校的专业情况也大致如此,这个比例与欧美国家的大学相比是偏高的。¨也有学者在撰文中提出“武汉大学2006年公布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计划》,该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学通识教育课程约为57学分,占总学分的35%,其中公共必修课程47学分,约占通识教育课程总数的82.5%,选修课为10学分,占通识教育课程总数的17.5%。公共必修课程与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学分比例为4.7:1。”2可见,我国的普通高校公共必修课程的学分要远远高于公共选修课程。4.7.3公共必修课程设置偏向应用性、工具性、而忽视人文性普适性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公共课程(通识课程)中,公共必修课程占主要部分。如果认真对其加以分析,便不难发现,必修课几乎都带有应用性、工具性色彩。¨两课’和军事类课程担负着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提高学生政治素质的责任;英语、计算机则为学生提供未来社会必须的两项基本技能的教育,而他们又极易成为学生热衷考级考证、为自己增添就业筹码的工具:体育则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早就健康体魄的需要;不少理工类院校开设的自然科学类课程,目前则是为专业学习提供良好的基础。由于过分偏重工具价值,必修课在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和文化修养方面效果有限。这也是不少学校如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在公共必修课外,另外专门开设‘文化素质’类课程的重要原因。”34.8公共必修课程设置对大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影响研究新时期,促进大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发展是基于四个方面。首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了社会主义是以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其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经济增长方式开始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知识或者有效信息的积累和利用,且取决于科技创新的速度和方向,而最重要的是把经济建设转入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上来的,由此看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社会对全面发展的人才需求极为迫切。第三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第四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发展在个性、创造性和专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要求大学生必须“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发展充分.大学生处于青年时期,他们精力充沛,思想活跃,善于思考且勇于探索。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建设实践使其认识到必须加强自身的修养,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他们不再满足本专业知识的学习,积极的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是自身在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真正的全面发展的人。从文献查阅的情况来看,已有研究并没有考虑到公共必修课程设置这一因素对大学生德1祝立英.大学通识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明.绍兴文理学院.2005/042尚海磊.中美高校通识课程的比较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7硕士论文3李会春.中国高校通识课程设置现状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0r7/0534n4研究综述智体美劳全面素质发展的影响,但已有学者开始从课程入手,来考察二者关系。如有学者提及高校教育现状与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矛盾,这种矛盾主要体现在“重视专业课、轻公共课,表现在某些高校的教师结构设置、课时的安排和学分权值以及科研立项等方面。川但其在针对此问题的解决方式上采用的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进行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其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注重全面发展并提高自身素质;以科学发展观引导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来促进大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一研究,看出了课程与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存在一定的关系,但是其在解决策略上却对课程设置这一问题没有深入探究。也有学者从课程的角度来考虑与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关系的。文章主旨是以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目的,指出“‘两课’的教学在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增强‘两课’教学时效,即明确‘两课’的应有地位,确立以德育为核心的全面发展教育理念;构建联系社会实际、学生实际的‘两课’课程内容体系;探索科学有效的‘两课’教学方法;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两课’教师队伍。”2作者对“两课”教学与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研究在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上给本研究以很大启示。关于大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从重要性来对其进行论述,有从具体内容来进行阐述,有从其影响因素来进行阐述,也有从如何促进大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进而提升和完善与之相关因素来进行分析。如已有学者研究中提出“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理论基础,进而论述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能够在能力、社会关系、个性三个方面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全国范围内的调查统计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发现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相应对策。¨这一研究方式,给本研究很大启发。针对这项研究,本研究从概念出发,找出公共必修课程设置和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发展的内在联系,结合高校公共课程设置的实际情况,同时,通过实践调查,了解大学生在公共必修课程影响下,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发展水平的具体情况,分析高校公共课程在课程设置上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并以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发展为目标来对公共课程设置的完善进行思考,提出可行性的意见和建议。1余维祥.大学生伞面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及解决对策【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22陈索红.“两课”教学与大学生全面发展研究f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4硕士论文3梅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与大学生全面发展研究【D】广西:广西民族大学..2008硕士论文』nn5公共课程对大学生全而发展影响的自评5公共课程对大学生全面发展影响的自评5.1研究目的合理而又完善的课程设置无疑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促进大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发展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这一目标的顺利实现,即是公共必修课程设置合理、完善的重要标志,也是高校实现培养目标和提升教育质量的具体体现。本次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大学生在公共必修课程的主要影响下,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发展的具体情况;同时,通过调查了解大学生对本校本科公共必修课程的具体意见,即课程在设置上存在哪些问题,以便为更深入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材料。5.2研究方法5.2.1调查对象选取重庆大学、合肥工业大学、西南大学、重庆邮电大学、安徽农业大学以及阜阳师范学院的大学本科全日制文科、理科生共686位本科生为调查对象。5.2.2调查工具采用自编的‘公共课程对大学生全面发展影响的自评》(参见附录).在本调查中,本科公共课程对大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影响是指在普通高校公共必修课程的影响下,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发展的具体情况,同时探讨二者的内在联系。公共必修课是由国家教育部规定,高等学校中学习任何专业都的学生都必须修习的课程。公共课虽然不同专业有直接联系,但它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发展的专门人才的必要课程。大学生全面素质发展具体是实现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发展。公共必修课程对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发展的主要影响问卷采用封闭式与开放式相结合,第2题、第10题为开放式提问,调查对象可以写出其正在修或已修的公共选修课程以及其对公共选修课程所存在的看法;第1题、第3-10题为选择题;第1题为开放式选择其所修读过的公共必修课程,第3第为连线,连接其认为课程对相应的哪些方面的发展有影响;本卷采用6级评分法,在课程影响下,自身某方面得到发展的最高程度为5,最低位0.5.2.3调查程序A.利用调查工具——<公共课程对大学生全面素质发展影响的自评》进行调查;B.运用SPSSl7.0统计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处理;37n两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C.分析和探讨大学生在本科公共必修课程的影响下,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发展的具体发展水平以及公共必修课程设置所存在的问题。5.3结果与分析5.3.1本科公共必修课程门类的设置情况分析公共必修课程是“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中学习任何专业都必须修习的课程。公共课虽然不同专业有直接联系,但它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的必要课程。川可见,高校所开设的每一门公共必修课程,都有相应的主要培养目标。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其目标是通过“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2所以,公共必修课程门类设置的缺失,无疑会对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发展目标的实现有着非常不利的影响。首先,本研究对本科高校公共必修课程设置情况分析。从表6-1我们可以发现,中国近代史纲要、大学英语、体育、军训与军事理论、大学计算机基础以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均为大一阶段开设并在毕业前修完;形式与政策、毛邓三均是在大二开设并学习,且在毕业前修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被调查的大一学生中,有46.2%的学生修习过,有53.%的大一学生尚未修习,主要是基于不同院校,开设课程的时间安排有所不同,大二、大三、大四均修习完这门课程;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开设呈现各年级良莠不齐且逐年增长之状,如大一年级开设此课的比例为9.7%,大二为25.6%,大三为52.6%,大四为97.8%:而在被调查的样本中,从大一到大四,美育类课程(如高校美育)和思维训练类课程(普通逻辑学)均未作为公共必修课程出现。表6-1.本科高校各年级已修公共课程情况百分比分析谜竺大一大二大三大四总计(10级)(09级)(08级)(07级)(年纪比)中国近代史纲要100%军训与军事理论100%思修与法律基础100%lOO%100%大学英语100%lOO%100%大学计算机基础100%lOO%100%体育100%lOO%马克思主义摹本原理46.1%100%87.9■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9.7%25.6%52.6%97.8%47.4%形势与政策O%100%lOO%100%77.6%车:、邓、=慵lO哦lOO%IO傩77.6_高校美育0%O%0%普通逻辑学0%O%0■1张念宏.教育学词典【l(】.北京出版社.1986/12.P1252‘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鲳n5公共课程对大学生全面发展影响的自评由上我们得到的结论是,本科公共公共必修课程在高校美育、普通逻辑学和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这--f-j课程的设置上存在严重的问题,表现在为高校美育和普通逻辑学的缺失,而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虽然已经开始作为必修课程,但是开设的效果并不理想。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限制了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发展目标的实现。53.2大学生关于课程价值观的统计“课程按照修习类型分类可以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川必修课“通常包括共同课、基础课、以及专业课等。通过这类课的学习,可以保证某方面专门人才的基本规格和必备素质,从而适应某方面工作和劳动的需要。”2另一个关于必修课程的定义:即必修课是“教学计划中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必修课包括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3可见必修课程主要包括专业课、基础课(中小学阶段的各门课程)、专业基础课(与专业直接相关的课程)、公共课。“选修课程是指高等学校某专业的学生可以有选择的学习的课程,包括:首先是限制性选修课程,亦称指定选修课,即规定学生所选课程必须在某一学科范围或某一组课程之内。其次是非限制性选修课,即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需要修习的课程。”4综上,必修课程包括专业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公共课;选修课包括限定性选修课、非限定性选修课。作为高校大学生,能清楚的分清高校不同类型的课程、了解不同类型课程的培养目标并能与自身完整发展正确的联系起来,将无疑促进其对各门课程的学习,势必会对其各方面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首先,本研究通对大学生关于课程对自身发展产生主要影响认识的百分比分析。通过表6-2可以发现,在被调查的大学生当中,认为公共必修课程主要影响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发展的课程占60.6%,不可忽视的是仍有40%的学生不知道其内在的影响关系,这种对公共必修课程培养目标不明确的情况,对学生本身的发展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因素;认为主要影响大学生专业发展是专业课程占被调查者的83.7%.比例最高,是令人欣慰的;有34.8%的学生认识到公共选修课程是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的主要课程;24%-30%的学生认为公共选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是促进学生创造性发展的主要课程,比例不高,加强学生对专业选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的价值认识势在必行。通过分析所得的结论是,现阶段我国大学生的课程价值观并不明确,表现在不了解高校课程设置体系,且平均约40%的学生群体并不了解高校开设的课程培养目标是什么,也不能准确的找出高校开设的课程与自身发展的关系.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发展目标的实现情况有待考察。1陈荣勇.教育管理辞典【K】.海南出版社.2005/05.P4792粱忠义车文博.实用教育辞典【K】.吉林教育fn版社.1988/05.P1593张念宏主编.中固再科辞典【K】.中国农业科技llI版社.1988/07.P874邵军.教育管理辞典【K】.海南出版社.2005/05.P479n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表6-2.大学生关于课程对自身发展产生主要影响情况的百分比分析泌全面素质发展个性发展创造性发展专业发展(德智体美劳)专业课程5.5%10.6%6.1%83.7%基础课程57.7%7.3%8.2%25.8%专业皋础课程17.9%12.8%6.0%61.5%公共必修课程60.6%14.0%13.1%6.0%专业选修课程14.3%29.6%30.o%28.3%公共选修课程34.8%24.9%8.0%5.3-3大学生全面发展之期待发展水平与实际发展水平的差异比较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本科在校大学生。调查大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发展各方面期待发展的程度和实际发展程度是本次调查的主要目的之一。那么大学生在公共必修课程的景响下,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各方面期望发展的程度和实际发展程度是否存,在差异?差异是毛显著?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对我们了解大学生全面素质发展情况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让禹们进一步确定了公共必修课程在实现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表6-3.全面素质发展各指标“期待”与“实际”发展情况t检验结果课程发展指标tp应当一实际促进政治立场发展23.604.000桕陴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应当一实际促进思想观点发展24.681.000蝌应当一实际促进道德品质23.285.000料}应当一实际促进政治立场18.432.000料肆中国近代史纲要应当一实际促进思想观点19.565.000料宰应当一实际促进道德品质19.464.000扣件应当一实际促进政治证场20.140.OOO扣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应当一实际促进思想观点19.127.000桕肄应当一实际促进道德品质21.118.000槲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江泽民应当一实际促进政治立场22.165.000-**应一实际促进思想观点24.455.000_呻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应一实际促进道德品质23.038.000扣件应当一实际促进政治立场23.978.000料聿形势与政策应当一实际促进思想观点22.390.00ID树雌应当一实际促进道德品质23.102.000桕肄应当一实际促进政治立场19.148.000扣怫军训与军事理论应当一实际促进思想观点20.345.000_嘴应当一实际促进道德品质20.938.00I)扣肄应当一实际促进知识27.925.000槲大学英语应当一实际促进技能27.377.000擀应当一实际促进智力25.204.000_料应当一实际促进知识26.279.000啉大学计算机基础应当一实际促进技能28.397.000■蚪应当一实际促进智力24.569.Ooo扣博应当一实际促进体质、体魄27.058.00I)'H肆体育应当一实际促进体育运动习惯25.698.000树聿应当一实际促进体育运动知识与技能24.407.OOOH聿应当一实际促进劳动观点28.503.00DH聿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应当一实际促进劳动习惯28.712.00呻蚪应当一实际促进劳动知识和技能25.971.000-**(注:·p阅读理解内容与词汇掌握;要求(试行)’的通知(教高厅[2004]1号)‘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知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基础知识、‘大学计算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机基础)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知识l专业知识)(试行)(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刘蔚华陈远主编.方法大辞‘普通逻辑向学生传授知识。包括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l典【G].济南:山东人民出版学>社.1991.第589页培养大学生的听力理解、口语表达、阅读理解、书面表关于印发‘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大学英语’要求(试行)'的通知(教高达、翻译各种技能;厅[2004]1号)技能‘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读写算、实智‘大学计算掌握相关的软硬件技术: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验,运动、生机基础'的问题;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产)(试行)‘普通逻辑向学生传授技能.读写算,实验.运动,生产等技能;刘蔚华陈远主蝙.方法大辞学)典[G].济南:山东人民出版智力(感知观‘普通逻辑社.1991.第589页察、思维能学)发展学生的感知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力、记忆)体质和体魄健康的体魄l体育运动习能制定体育锻炼计划: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惯等学校体育谭程教学指导纲体‘大学体育'能欣赏体育文化:掌握处理运动创伤的方法;能选择适要)的通知(2002年8月6日合人体的健康食品、健康的生活方式:能设置体育学习教体艺[2002】13号)体育运动知目标:能调节自己的情绪并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在识和技能运动中体验快乐;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能处理竞争与合作;科学掌握两项以上运动方法和技能:能掌握测试和评价、提高身体素质的知识与方法;欣赏美培养学牛感受现实美和艺术美王纯山.实用教育管理辞典羹表现美‘高校美育'有正确理解和善丁欣赏现实美与艺术美的能力【G】.职工教育出版社.1988.创造美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现实美和艺术美的才能Lj情趣.8.(P129)劳动观村立职业自土意识;J下确的人乍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劳动习惯原以为个人的生涯发展和社会发展主动付出积极的努‘大学生职力:‘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劳业发展与就了解职业发展的特点:认识自己、职业和社会环境的特导潭程教学要求)教商厅劳动知识和业指导'性: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了解劳动力市场的信息和职【2007】7号技能业分类知识;掌握各种职业技能(探索,搜索、管理信息技能;决策、求职技能:沟通交际技能)n6公共必修课稗设置改革与建议我国本科高校现如今在高校公共必修课程设置上,缺失了主要促进大学生美育方面和思维发展方面的课程。不可否认的是,这两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受其他课程的影响会得到一定的发展。但是如果缺少了主要针对这两方面教育的具体课程,那么势必因为没有具体课程的保障而造成本科生在美育发展和思维发展程度上大打折扣。而通过智育的概念“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活动,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川看出,智育主要包括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其中智力即观察、思维和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更是智力发展的核心部分。而智育在全面素质发展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智育作为传授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的教育,是德育、体育和劳动教育技术的基础。因此,主要促进大学生智力发展的思维训练类课程必不可少.。一个人无论从事什么样的活动,政治、道德、人格、婚恋、职业和审美等等,归根到底都取决于他觉得怎样生活才有意义和价值,也就是取决于他持有怎样的人生价值尺度。而在这样的价值系统中,审美价值观起着重要作用,因为所有的价值标准,在大众的日常生活中都简化为了实用和审美两个尺度。”2“需要是通行的价值尺度,而审美需要则是其中较为高几的价值尺度,与人生的根本目的和价值取向有着最为紧密的关系”。3表6-2.完整的本科高校公共必修课程门类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发展本科高校公共必修课程门类具体指标名称‘毛、邓、三》‘中国近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政治立场(政治方向和态度)‘军训和军事理论》德‘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观点(世界观和方法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道德品质(道德行为、规范)‘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基础》知识(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普通逻辑学》‘大学英语》智‘大学计算机基础》技能(读写算、实验、运动、生产)‘普通逻辑学》‘普通逻辑学'智力(感知观察、思维能力、记忆)体质和体魄‘大学体育'体育运动习惯体体育运动知识和技能欣赏美‘高校美育'表现美美创造美劳动观‘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劳动习惯劳劳动知识和技能1刘蔚华。陈远主编.方法大辞典【K】.济南:山东人民卜n版社.1991.P589.2赵伶俐.人格与审荚【M】.合肥:安徽教育f{j版社.2009.P773赵伶俐.人格与审美【M1.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F7751n两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而美育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丰富学生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具有认识世界的作用;它可以提高学生思想,发展学生道德情操,具有鼓舞学生创造性的改造世界的作用:它可以增进人们的身心健康,提高体育运动的质量;它可以鼓舞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并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川由此可见,美育类课程在对大学生。美”的教育方面不可缺少。对此,本研究以实现和提高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发展为目标,构建完整的本科高校公共必修课程门类,并对具体的每一门公共必修课程的培养目标加以分析,以使本研究所提出的构建关于完整的公共必修课程门类有理可循,如表6-1所示。分析过后,本研究以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发展为目标,构建了完整的本科高校公共必修课程门类,如表6-2所示。6.2准确定位公共必修课程设置问题所在、提高全面素质发展水平‘教育大辞典》中关于课程设置的概念中提及“课程设置共同的要求是:设置的课程即能实现培养目标,切合社会需要,又能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促进其品德、智力和体制方面的发展。”2我国本科高校的公共必修课程设置,除了在门类上有所缺失之外,尚存在以下课程设置的基本问题。首先,公共必修课程内容不能反映学科主要知识点和方法论。即课程的设置虽然依据正确的培养目标,但课程内容的选择出现了偏差,从而不可能达成本课程应该实现的培养目标。从调查结果来看,现如今的公共必修课程当中,除了体育和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外,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其他的公共必修课程都存在课程内容不能反映学科的主要知识点和方法论。因此,在对待这一问题上,本研究建议,要求相关的课程设置的教学主管部门必须紧紧围绕公共必修课程的培养目标,仔细斟酌实现相应培养目标应该选用的课程。其次,公共必修课程内容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与前沿.也即课程所使用的教材更新缓慢。公共必修课程所使用的教材只有不断的更新,不断的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才能够实现公共必修课程的现代化。纵观世界可以发现,率先在高校进行课程改革的国家是美国,主要进行了三次大的课程改革,分别是1956-1960年的物理课程的教材改革、20世纪70年代针对60年代课程的弊端而进行的高校课程科学化和现代化运动、90年代末的以社会实际发展为依据和参照的现代化课程改革,三次改革依次实现了科学教育内容的现代化,并影响到了全世界、实现了课程结构的改革及对众多课程内容的重新制定和修改、实现了让学科了解学科的发展前沿并尽量使其所学课程与社会实际相符。美国的三次课程改革,在全世界范围内起到了表率作用.1张念宏.教育学词典【l(1I|匕京出版社.1986/12.P3422教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编.教育丈辞典(第一卷)【lq.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P26252n6公共必修课程设置改革与建议而我国由于个方面原因,并没有把握住课程改革的前两次浪潮,从而使得我国的课程与先进国家产生了距离,主要存在三个问题,首先是是课程所使用的教材更新速度慢,50年代为15年更新一次,70年代为10年更新一次,80、90年代是5年更新一次。我国高校50—80年代中期所主要解决的不是教材的更新问题,而是教材的有无问题。到了90年代,少数的教材才得到更新,但是速度远远落后于科技的发展水平。学生在学校无论是在专业课还是公共课的学习上,都无法与时代的发展共同进步。其次是教材建设方式落后.就目前来说,已有的教材均存在以教师的经验为依据来进行编写的嫌疑。通常都是先写书,后制定教学大纲,这是不符合教材编制程序的。第三是教材修订周期太长.许多教材内容比较粗糙、陈旧,体系和结构都有还有更新的空间。以上的三中情况虽然是高校课程中使用的教材所普遍存在的几个问题,而这几个问题也无不例外的出现在了公共课程所使用的教材上。比如说高校里面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材,存在着多年来一直不变的情况。总是一样的教材,丝毫未变。“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开放的过程,具有具体性和历史性,其内涵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1而“大学生作为准社会人、准劳动者,其是否全面发展将决定他能在多大程度上适应社会以及参与社会竞争、服务社会的能力。”2从这个角度来看,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公共课程所使用的教材,不能抱残守缺,而应跟随时代的发展,实时的更新。对此,本研究建议我国教育部门应加快课程改革进程,并快中求稳求准。具体为在加快课程改革中,加快教材建设的速度;其次,以科学的理论指导教材编制程序,即以教育和培养目标为依据,编制教材的大纲,并进行教材的编写。第三,教材内容做到与时俱进,缩短更新的周期。第三,公共必修课程内容安捧不符合认知规律.也即课程内容的安排没有做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简到繁和由易到难。首先是重理论、轻实际的问题.这一点是我国高校无论是公共必须课程还是专业课程都共同存在的弊病。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代史纲要等课程,通篇都是理论的叙述,而较少的将具体的理论问题与现实的实际问题相联系。对于一个简单的德育原理,采用大篇幅的理论演说,而并不是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某项具体的道德培养活动中,等等。可以说,淡化理论,强化实践应用恰好是我国高校公共必修课程乃至所有课程所欠缺的。其次是重文字.少图示.国外的课程内容编排特别注意直观图示,无论是在哪--fl课上。例如,日本大阪大学=l[Jll浩教授曾编写的‘塑力性力学基础》在叙述方法上尤其注意图文并茂。我国的同类课程并没有利用和处理好直观性问题,概念接受很复杂,没有很好的利用图表,反而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如DNA的双螺旋结构用文字来讲解,既深奥有难懂,用图示来表达,一目了然。人类所具有的创造性和创造思维也是依赖于人的右半脑的直观形象思维。所以,加强公共课程的直观性也极为重要。第三是设计缺乏整体性,部分内容重复。公共必修课程内容出现重复这一问题,在某些课程表现的尤为明显,如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政治理论课等。自60年代世界教育改革浪潮掀起以后,许多基础性的高等学校1陈素红.“两课”教学与大学生伞面发展研究【D1.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4硕士论文2陈素红.“两课”教学与大学生全面发展研究【D1.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4硕士论文53n西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课程内容下方、渗透到中学区了。1因此,做好公共必修课程的整体设计,做到不同阶段的课程教学衔接有序十分必要。对此,本研究建议国脚教育相关部门在制定课程所使用的教材时,须考虑课程内容的安排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简到繁和由易到难。1王根顺饶慧.论我国高校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川.上海高教研究.1995/0554n7总讨论7.1公共选修课程开设美育类课程与思维训练类课程的实效性探讨“公共选修课是面向全校各专业开设,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自主选择修读的课程,一般设置人文科学、自然科学通识课或应用性较强的技能类课程。¨关于公共选修课程这一课程类型的确定有这样两种观点,首先是从相关的词典中给出的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定义中归纳得到,即高校课程从修习的属性上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必修课程即包括专业必修课程、基础课程、公共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则包括专业选修课程与公共选修课程;其次是众多学者从其研究的角度出发,指出公共选修课程和公共必修课程统称为通识课程,于是也有学者、甚至于高校在课程类型的命名上也直接将公共选修课程称为通识选修课程,如将宗珍指出“我国通识教育课程主要分为公共必修课和通识教育选修课。”等等:以及李平在其硕士论文中提出的通识课程内部构成比例,如表7-1所示。表7-1.通识课程内部构成比例2各类型课程学校课程课程名称学分占通识课程名称类型学分(%)内蒙古必修通识教育必修课(“两课”、外语、计算机、体育、军事、其他)4284大学选修通识教育选修课(自然、社会、人文、艺术)816内蒙古必修公共必修课(“两课”、外语、计算机、体育、军事、其他)2961.7师范大学选修公共选修课(自然、人文、艺术、教育、语言、其他)1838.3内蒙古必修公共必修课(“两课”、外语、计算机、体育、其他)4491.67农业大学选修●48.23内蒙古必修公共必修课(“两课”、外语、军事、体育、其他)35.785.6l工业大学选修●614.39内蒙古必修公共基础课(“两课”、外语、计算机、体育)46100医学院选修●0内蒙古必修公共必修课(“两课”、外语、体育、教育、其他)489.74民族大学选修公共选修课(文艺、自然、人文、其他)57lO.26内蒙古必修公共必修课(“两课”、外语、计算机、体育、其他)5779.17财经学院选修素质教育选修课(自然、人文、科学、艺术)1520.83内蒙古必修基础教育平台(“两课、外语,计算机、体育、军事、物理、语文、数学、”)111.884.83科技大学选修素质拓展平台(公共选修课、社会实践、其他)2015.17包头必修公共基础课(“两课”、外语、计算机、军事、其他)医学院选修●赤峰学必修通识教育必修课(“两课”、外语、计算机、军事、民族理论)3660院选修通识教育选修课(人文、自然、社会、艺术、其他)24401何春歧.公共课中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1.素质教育研究.2005/052李平.地方普通高等学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普通高等学校为例【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硕士论文55n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以上两种划分的方法,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划分的,而不管从哪个角度来概念公共选修课程,其所包括的课程常见的即自然科学、人文社科和艺术类这“三大件”。通过对被调查院校的公共选修课程的分析得出,这些院校在其公共修选修课程的设置上,均开设了美育类课程与思维训练类课程,见表3—1。而通过前文的调查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选修美育类课程和思维训练类课程的情况非常不乐观,更重要的是,即便是有极少部分学生选修这两类课程,其发展水平也只是“一般”、甚至于“差”。以此可以看出,将美育类课程和思维训练类课程以选修课程的形式出现,试图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的目标实非良策。7.2公共必修课程开设美育类课程与思维训练类课程的必要性首先,公共必修课程在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发展上所发挥的作用已是不言而喻,其重要性毋庸置疑。而通过实际的调查和文献的分析,证明公共必修课程在设置上缺少了促进大学生“美”发展的美育类课程和促进大学生“智”发展的逻辑思维类课程,现实的公共必修课程由于门类设置的不完整,从而使得公共必修课程的培养目标不能很好实现,无法使大学生能够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发展,必将影响到大学生日后从事工作和学习的综合实力而削弱其竞争力。可见,必须要将美育类课程和思维训练类课程补充到公共必修课程中去,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发展。其次,通过前面的调查和分析可以看出,在高校公共选修课程里面开设美育类课程和思维训练类课程是行不通的,其做法也无非是换汤不换药的形式主义。所以说,将这两门课程从选修课程移入必修课程实属良策。7.3研究价值7.3.1理论价值本研究希望通过本研究可以提高对于本科公共课程设置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相结合的认识,为本科公共课程设置在今后的完善工作提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方向和依据。目前,对于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发展的认识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定论,通过本研究可以从理论的角度上深化对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发展的认识,同时也可以理清人的全面发展与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发展的关系。73.2实践价值本科公共课程设置的完善,既有利于大学生完善知能结构、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发展,也有利于本科公共课程的自身建设.我国的教育体制虽处于不断地改革过程中,但是仍旧是以应试教育占据统治地位,大学生无法实现理论上的和现实上的全面素质发展,通过本n7总讨论科公共课程设置的完善,可以逐步改善这一弊端。建立健全的完善的公共课程体系,将可以逐步培养出具有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发展的大学生。这也是为国家在人才培养上久久不能摆脱的弊病提供了一剂良方。7.4研究创新1.首次以本科生自评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本研究中的问卷调查对象为我国全日制本科高校在校的大学生,以封闭式调查和开放式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试图了解我国本科高校在校大学生在对自身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发展的认识情况,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把握我国在校本科大学生对各类课程价值的认识情况,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数据参考。2.率先从公共必修课程设置来分析其对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发展的影响。并针对各个方面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7.5本研究有待完善之处和深入之处因受人力和物力等诸因素的影响和限制,本研究尚存在以下主要不足:1.问卷编制过程是一个不断验证与修订的过程。由于受客观条件限制,在前期的对本科高校在校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调查上,缺乏大范围测试,导致本研究编制的问卷略显简单,题目难免有偏颇之处,具体项目的表述还有待进一步斟酌。2.本研究主要研究本科高校公共课程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影响,在调查公共课程对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对象选取上,以在校大学生为主,因此,调查对象还可以适当扩充到高校教师与管理人员。。‘3.理论阐述和逻辑阐释方面有待进一步深入.本研究有关用科学的分析方法、更为深入的理论对问卷调查和文献查阅的问题加以分析和阐释方面的能力略显不足,可能没有能够找出更为核心而重要的问题,有待进一步加强。nnnn参考文献期刊论文【1】1Taylor,P.n.&Richards,C.R.,AnIntroductiontoCurriculumStudies,NFERPublicCo.。1979.11.【2]Tyler,R.(1949),BasicPrinciplesofCurriculumandInstruction,Chicago,IL: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P.1.【3】何春歧.公共课中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素质教育研究.2005/05f4】张绍翔车海云.论我国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趋势及存在的问题[J].交通高教研究所.2001.P55【5】韩庆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其当代意义[J].科学社会主义.2004/1.P35-40【6】袁贵仁.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新境界[J].教学与研究.2001/10.P5-8【7】袁稻香.论新时期大学生的全面发展[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P148-149【8】胡文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主题[J].求实.2003/07【9】胡伯项刘丹.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理论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08【101张娜王峰.科学发展观与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导向[J].法制与社会.2010/08【111陈素红.“两课”教学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J】.云梦学刊.2006/3【121叶育旺郑永廷.大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风险及其化解【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6/03【13】柴素芳.加强心理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09【14】王娟英.“以人为本”与大学生全面发展【J】.高教与经济.2010/3【15】袁稻香.论新时期大学生的全面发展【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09【16】李瑞娟.论科学发展观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6【171吴高波.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探析与对策[J].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1【181林乐琴.高等教育阶段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途径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0/4【191贾海宁.高校美育与大学生全面发展[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9【20]]E承高何大年.加强公共艺术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J].青少年研究.2006/3【211罗道全.实践活动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J].教育与现代化.2002/02【22]贺晓光孙爱真.健康的校园文化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109【23】李会春.十所高师院校通识课程设置现状分析[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9【24]徐辉季诚钧.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地区高校通识教育之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2004/8【25]李屏.我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11【26]冯惠敏曾德军.武汉大学通识教育调查与分析报告[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7【271祝立英.大学通识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J].绍兴文理学院.2005/04【28]李会春.中国高校通识课程设置现状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07/05【29]余维祥.大学生全面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及解决对策【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2【301_q-.根顺饶慧.论我国高校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J】.上海高教研究.1995/05【311何春歧.公共课中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素质教育研究.2005/0559n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2】王根顺饶慧.论我国高校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J】.上海高教研究.1995/05辞典【33]张念宏.教育学词典【lq.北京出版社.1986年版【341陈荣勇.教育管理辞典阍.海南出版社.2005年版【351梁忠义车文博.实用教育辞典【K】.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36]张念宏主编.中国百科辞典【K】.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8年版【37】邵军.教育管理辞典【K】.海南出版社.2005年版【381教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编.教育大辞典(第一卷)【K】.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391马国泉张品兴高聚成主编.新时期新名词大辞典【K】.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40]顾明远.教育大辞典【K】.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41]徐国綮.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K】.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421;tlJ蔚华陈远主编.方法大辞典【K】.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43]:E纯山.实用教育管理辞典【K】.职工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畔】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K】.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45]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1卷【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P257.【461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K】.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专著【47】【罗】S.拉塞克,G维迪努.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全球展望(马胜利等译)【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48】乔治A比彻姆:课程理论(中译本)【M1.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49]钟启泉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50]钟启泉汪霞王文静.课程与教学概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51]m葆奎.教育学文集·课程与教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52】吕达.关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的思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531叶立群.高等教育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54]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匕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551陈侠.课程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5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5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58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5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6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6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62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63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1.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64]袁贵仁韩庆祥.论人的全面发展【M1.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65】钟启泉张华.‘课程与教学论>fMl.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66】赵伶俐.人格与审美fMl.合/IE: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167]朱晓刚.我国大学课程观的反思与建构【M】.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n参考文献学位论文【6sVU建华.中美普通高校通识教育实践比较研究【D】.黑龙江:黑龙江大学.2007硕士论文【69】尚海磊.中美高校通识课程的比较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7硕士论文【70]陈素红.“两课”教学与大学生全面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4硕士论文【71]梅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与大学生全面发展研究【D1广西:广西民族大学..2008硕士论文【721李平.地方普通高等学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研究一以内蒙古自治区普通高等学校为例【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硕士论文【73】张远增.高等教育评价方法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1博士论文.【74]廖亚斌.大学文化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作用机理研究【D】.湖南:湖南农业大学2007硕士学位其他【75】‘人民日报》,1990年10月14日.【76】<圣西门选集》下卷,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77】‘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78】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79】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舳】袁贵仁.<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深入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在201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1年1月24日【81】周济.人民教育奠基中国【N】.中国教育报.2009年8月27日【82】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N】.‘人民日报》.1993年3月25日.【83】教育部人事司.教育部考试中心:教育学考试大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p14.【84】赵伶俐.教育部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特别委托项目‘高等教育质量指标体系研究》报告【85】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统计局.【86】联合国、欧洲委员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世界银行.高敏雪等译.2003.综合环境经济核算(SEEA-2003)‘国民经济核算操作手册译丛》编译委员会.p200-205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等文件的通知》(教高[199s]8号)【87】周济.实施“质量工程”贯彻‘‘2号文件”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在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视频会议上的讲话.2007年2月28日.【88】温家宝.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国家科教领导小组会议上的讲话.2009年1月4日.61n附录附录本科公共课程对大学生发展影响的问卷尊敬的同学,您好l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项调查,可以帮助您了解自身全面发展的情况,同时也为改进高校课程和教学提供参考。希望您能够认真填写,真诚感谢您的帮助!一、您的基本情况(请在您的选择上打一√一)1.1性别:口男口女1.2年级:D2010级D2009级D2008级D2007级1.3学科分类:口哲学口经济学口法学口教育学口历史学口文学口工学口农学口医学口管理学口军事学口理学二、总体评程2.1、您已经修过(包括正在修的)以下哪些公基堂堡逯程?(请在您的选择上打。√”)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口中国近代史纲要口形式与政策口大学英语口体育口高校美育口军训与军事理论口大学计算机基础口普通逻辑学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口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2.2、请写出五门您正在和已经修过的公基选堡逯程?(请填写;若没选,可填无)已经选修的:——正在选修的:2.3、您认为高校各类课程对您发展的圭垩影响是(请将下面A、B两组进行连线)A组B组专业课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个性发展必修课t萋霎薹饕霎创造性发展专业发展..。。,。r专业选修课选修课t丞粪蓑荏蒹2.4在公共必修课程的影响下,对你各方面魈发展的程度和塞匠发展的程度分别进行评公共必修发展指标应当发展的程度实际发展的程度课程名称1马克思a坚定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和态度)5432lO5432lO主义基本b正确的思想观点(世界观和方法论)5432lO5432lO理论c良好的道德品质(道德行为、道德规范)5432l05432lOa坚定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和态度)5432l05432lO2中国近b正确的思想观点(世界观和方法论)5432l054321O代史纲要c良好的道德品质(道德行为、道德规范)5432l05432lOn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公共必修发展指标应当发展的程度实际发展的程度课程名称3思想道a坚定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和态度)543210543210德修养与b正确的思想观点(世界观和方法论)5432l05432l0法律基础C良好的道德品质(道德行为、道德规范)5432lO54321Oa坚定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和态度)54321O5432l04毛、邓、b正确的思想观点(世界观和方法论)5432lO54321OC良好的道德品质(道德行为、道德规范)5432105432l0a坚定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和态度)5432lO5432105形势与b正确的思想观点(世界观和方法论)543210543210政策C良好的道德品质(ill德行为、道德规范)5432l054321Oa坚定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和态度)5432105432106军训与b正确的思想观点(世界观和方法论)5432lO54321O军事理论c良好的道德品质(道德行为、道德规范)54321O543210a知识(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掌握程度)54321O5432107大学b技能(读写算、实验、运动、生产技能)5432l05432l0英语fl智力(感知观察、思维能力、记忆能力)5432105432lOa知识(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掌握程度)54321054321O8大学计b技能(读写算、实验、运动、生产技能)5432l05432lO算机基础c智力(感知观察、思维能力、记忆能力)5432105432lOa良好的体质体魄5432105432l09体育b养成体育运动习惯5432l05432l0C掌握一两项体育运动知识和技能5432l05432l010大学生职a树立劳动观点5432l05432lO业发展与就b养成劳动习惯5432l05432l0业指导C掌握劳动知识和技能5432lO5432lO2.5你是否修过。思维训练”类课程(如普通逻辑学)?(请打。’,’选择)口是(继续下一题)口否(直接转入2.7题)2.6在_思维训练”类课程(如普通逻辑学)的影响下,对你各方面廑当发展的程度和塞匠发展的程度分别进行评价。(5到0表示程度捧序,5为最大.0为没有,请在您的选择上打。’,。)公共必修发展指标应当发展的程度实际发展的程度课程名称。思维训练”a知识(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掌握程度)5432l0543210类课程(如普b技能(读写算、实验、运动、生产技能)5432l05432lO通逻辑学)C智力(暮知观察、思维能力、记忆能力)54321054321O2.7你是否修过。美育”类课程(如高校美育)?(请打。’,’选择)口是(继续下一题)口否(直接转入2.9题)n附录2.8在窜美育”类课程(如高校美育)的影响下.对你各方面廑当发展的程度和裂亟发展的程度分别进行评价。(5到0表示程度捧序.5为最大.0为没有,请在您的选择上打。4”)公共必修发展指标应当发展的程度实际发展的程度课程名称“美育”类a欣赏美(感受现实美和艺术美)54321054321O课程b表现美(欣赏现实美及艺术美)54321O54321O(如高校美育)C创造美(创造现实美和艺术美)54321O54321O2.9针对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您认为高校公基些篮逯程设置主要有哪些问题?(请。’,”选)没存在的问题公共必修课程名称问缺少没有认真不能反映学科主内容不符合时代发内容安排不符题本课程实施过要知识和方法论展的要求与前沿合认知规律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中国近代史纲要3形势与政策4大学英语5体育6军训与军事理论7大学计算机基础8思修与法律基础9毛、邓、三10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11高校美育12普通逻辑学2.10针对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您认为高校公基选修逯程设置主要有哪些问题?(请填写)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