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考古学 III》课件:2_1 秦汉城市(咸阳)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国考古学 III》课件:2_1 秦汉城市(咸阳)

秦汉城市考古研究 一、 秦汉都城 雍城------泾阳-------栎阳-------咸阳 雍城(宝鸡) 1. 秦都咸阳 1.1 历史背景 战国初期,秦国都城在雍城。之后,秦灵公徙都泾阳,泾阳仍是雍都的陪都或军事性质的临时都城;秦献公又迁都栎阳,亦带有临时军事都城性质,不过中央官署已迁于此。至孝公时,政治中心才逐渐由雍城迁入栎阳;孝公筑咸阳宫殿、冀阙后, 十三年(349BC) 正式将国都由雍城迁入咸阳。 此后秦国再无徙都,直至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统一帝国的都城。   秦都咸阳,地处关中平原的中部,南临渭河,北依泾水,逶迤起伏的秦岭、嵯峨山、 九嵕山 遥遥相望,南北怀抱。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地形优越,宜于农桑,人口繁盛的好地方。 关于秦都咸阳的史料记载非常丰富,涵盖从其建立、扩充直至毁弃的整个过程。 《史记•秦本纪》:“孝公十二年 (348BC) ,作为咸阳,筑冀阙,秦徙都之。” 《汉书•五行志》:“先是惠文王初都咸阳,广大宫室、南临渭、北临泾。” 《史记•滑稽列传》:“二世欲漆其城。” 《七国考》卷十三:“昭襄王二十七年 (279BC) ,地震坏城” 《史记•秦始皇》“三十二年,……坏城郭。”等等。 咸阳144年的都城史中,它的规模也在逐步扩大。 咸阳城的中心在渭水北岸今咸阳市窑店乡一带,这里也是咸阳城市发展的起点。在渭河北岸矗立着高大雄伟的冀阙,富丽堂皇的咸阳宫,风景幽雅的兰池宫,各具特色的六国宫殿,充分展示着秦国的气魄与威严。 秦昭王时,秦在渭河南岸修建了一些重要建筑如章台、兴乐宫等,并在那里举行了许多重大的国事活动。 秦帝国时期,始皇以 “ 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 ” 又在渭河南岸修建了庄严肃穆的信宫(后改名极庙,祭祀上帝),扩建了供皇帝游乐的甘泉宫和上林苑,兴建了举世闻名的阿房宫。 滔滔渭水穿流于咸阳都城的宫殿之间,犹如银河亘空,一座宽六丈,长三百八十步的渭水桥,将渭北渭南联系在一起。 在秦都咸阳的北郊有秦始皇避暑的林光宫(今淳化县铁王乡梁武帝村)和梁山宫(今乾县乾陵乡梁山)。在泾阳建筑了防御外来侵略的指挥部望夷宫。 秦都咸阳南郊多是离宫别馆,如帝王别墅的萯阳宫(今户县县西坡头村),皇帝狩猎的长杨宫(今周至县终南乡东竹园头)等等。 整个咸阳“离宫别馆,亭台楼阁,连绵复压三百里,隔离天日,” 人口规模或可达百万众,可能 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都市之一。 秦都咸阳营建及废弃的四个阶段(文献记载): 一 初创期;秦孝公十二年至二十四年(公元前 350-前338年)。商鞅变法、攻魏收河 西之地。 二 发展期:秦惠文王元年至庄襄王(公元前337- 前247)。利用巴蜀之利,总体规划、 跨渭河两岸,并逐渐南移。 三 鼎盛期:嬴政统治期间(公元前246-前210)。 五帝所不及的成就,写仿六国宫室;信宫、 上林、阿房等进一步扩建咸阳。 四 衰败期:秦二世、子婴时期(公元前209-前206年)。 项羽一把火,可怜焦土。  1.2 咸阳城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咸 秦咸阳城遗址考古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并一直延续至今。主要工作包括咸阳宫宫殿建筑的发掘;长陵车站、滩毛村、聂家沟、胡家沟等地的手工业作坊址的发掘;烟王村、任家嘴及塔儿坡秦人墓地的发掘等。 因为渭水不断地改道向北移,所以咸阳故城遭到严重的破坏,现在在地面上已经看不到城址的痕迹。 结合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推断秦咸阳城遗址范围 至少 西起今长陵车站附近,东至柏家嘴村,北由成国渠故道,南到秦代渭河北岸,东西约7200米、南北约6700米 。 在咸阳城遗址的考古工作中一直未能发现郭城(大城)城墙。 文献记载中可见与咸阳城墙相关的线索: 《史记•滑稽列传》:“二世欲漆其城。” ( 优旃 ) 《七国考》卷十三:“昭襄王二十七年 (279BC) ,地震坏城” 《史记•秦始皇》“三十二年,……坏城郭。” 学界对于咸阳是否曾修筑城墙,也有许多不同看法: 一、 秦咸阳城既有宫城,又有郭城, 咸阳南靠渭水,因为渭水不断北移,故城遗址受到冲决,目前已看不到城址踪迹; 二、秦咸阳城只有宫城,而无郭城 。亦是大都无城的实例。 1.2.1 咸阳宫宫殿区 咸 位于今渭河北岸黄土塬上,一片东西长 6 公里,南北约 2 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二十余座大型的夯土建筑遗址,应为咸阳城内宫殿区所在。尤以窑店镇以北,聂家沟至姬家沟之间最为集中,勘探发现了大面积秦宫殿建筑遗址及其周围的墙垣遗迹,有观点认为此处是城内主要宫殿群咸阳宫所在。 宫城为长方形长方形城址,其中北墙长843米,南墙长902米,西墙长576米,东墙长426米,墙宽5.5~7.6米。墙垣始建年代为战国中晚期。 在宫城城址之内勘探发现有7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20世纪70~80年代对宫城遗址第一、二、三号宫殿建筑遗址进行了发掘,对第四号宫殿建筑遗址也进行了清理。 一号宫殿为战国时期流行的高台建筑样式。宫殿址平面呈“凹”字形,东西长130米,南北宽45米,中间凹进的部分南北宽约20米。残存夯土台基东西长60米,南北宽45,高出地面6米。 一号宫殿以夯土高台为宫殿建筑的核心,不同建筑依高台而建。分上中下三层建筑,上层中部有面积最大的主体宫室。宫室地面作朱红色,光滑、平整、坚硬,应是《三辅黄图》中所说的“土被朱紫”。 在主体宫室的两旁和中层的南北两侧,分别有卧室、休息室、沐浴室、盥洗室、卫士室、储藏室等。上述各室均依台修筑,墙体系夯土或夯土与土坯混用,壁柱皆在夯墙中,柱脚有未经加工的自然础石。 在夯台的最低层是一圈围绕建筑物的迴廊。廊下墁砖,檐下设卵石散水,边缘有排水沟和渗水坑,四隅有排水池,池内有地漏。 根据砖、瓦、瓦当以及陶水管道等各类建筑材料的形制和纹饰特点,参照出土陶文的书体特征,推测这座官室始建于战国中、晚期。大量焚毁倒塌的堆积物,则表明它最后毁于秦末的烈火。 关于一号殿址的性质,说法较多。有“冀阙”或宫门门阙说、“咸阳之旁宫观二百七十”说、“祭祀社稷场所”说、咸阳宫宫殿说等。 根据其结构、位置与宫城整体布局,多数学者认为该建筑可能为宫室一类建筑,但并非大朝正殿。 三号宫殿基址 位于一号基址西南10米。从出土遗物分析,也是一座夯土高台建筑,三号殿址东西长123米,南北宽60米。其建成于战国末年或秦代,同样毁于秦末。 基址西侧有一条长30多米的南北向长廊,长廊两侧的坎墙上绘有彩色壁画,可看出有车马仪仗、植物纹饰和几何纹图案等。秦代宫室壁画,是已知我国最早的(室内)建筑壁画资料,在中国建筑史、美术史上,都具有重要价值。  通过宫殿区夯土基址的勘探及发掘,得知秦宫殿建筑群内的每座宫殿建筑都是将不同的建筑单元统合在一起的高台式建筑。 各宫殿建筑互相之间又以甬道,复道等连接成一个组合体。从每座建筑的间次,门道设计,到一个建筑群组的整体设计,都采用对称式布局。 宫殿的建筑方法:按预先设计,夯土台有上下数层基座,每筑到一层基座即依计平面安置柱础,然后空出室内空间继续增筑,待筑到预定高度,在夯土壁上依础位挖出柱槽并立柱,使壁柱起到加固夯土台和承重的双重作用。转角处仍采用较原始的二柱并立手法,但主室中内已使用都柱。作为夯土台壁的补充,有的承重墙使用土坯砌筑,室内隔墙一般用夹竹抹泥墙。 墙面均经细涂,表面粉刷成红色、白色或彩绘壁画。地面朱红或青灰色,经磨光处理少数用方砖铺地。室内设置取暖炭炉,室内、外有竖井式储物窖穴和比较完备的排水系统。排水池做成漏斗式,排水管道已采用虹吸装置。通风、采光、通道都安排得合理。门窗饰有青铜铺首,使用绞链、合叶等金属构件。这些对中国古代建筑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高台建筑 高台建筑 , 主要采用土来建造 , 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工程类型 , 也是我国土木建筑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天然或人工夯筑土台 , 周围贴壁立木柱 , 使其成为周围建筑之后墙壁 , 并在台上建宫、殿、亭、阁。从春秋战国到秦汉之际是我国高台建筑的盛行时期 , 筑台工程的质量和规模都达到空前未有的地步。 原始社会晚期发明填土分层夯筑室内居住面 , 为高台最潜在的萌芽 , 即所谓“室高足以辟润湿” (《 墨子 · 辞过 》), 夏帝桀作“琼宫瑶台” (《 竹书纪年 》), 商殷纣王建筑鹿台 , 高千尺 (《 史记 · 殷本纪 》), 西周文王作灵台 (《 诗经 · 大雅 · 灵台 》), 是夏商周三代筑台的文字记载。 出土建筑遗物 : 咸阳宫宫殿遗址中除土木材外,还发现其它大量建筑材料,如筒瓦、板瓦、瓦当,铺地方砖和长方形空心砖,以及已经腐朽而留有痕迹的竹、木板、席等等。不仅种类多,而且砖瓦、瓦当的造型艺术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a, 陶瓦的使用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芦山卯、石卯等史前遗址。秦宫屋顶已普遍覆盖有瓦,可分为筒瓦与板瓦两类,表面多饰交错绳纹,也有斜直绳纹。 阿房宫前殿 b,砖在秦宫殿建筑中被大量使用,可分为铺地砖和空心砖两类。铺地方砖薄而结实,纹样有菱形方格、太阳纹和回纹等等。空心砖又以大型长方形为特点,造型、孔洞设计合理,且具有自重轻,热工性能与透性能好,能源消耗低等优点。多数空心砖面刻以龙凤为主的多种纹饰,用于宫殿建筑的台阶。过去认为早期空心砖只限于营造陵墓,秦宫已大量使用于宫殿建筑,是我国古代建筑中的一个进步。 c,建筑上使用席,这在比秦宫稍晚的临潼建筑中有发现,但早于咸阳宫的其它建筑中似无先例。秦宫中还将大量的竹使用于宫殿建筑的隔墙和楼层非承重墙之间作墙筋,这在北方的建筑中并不多见。 d,瓦当的使用始于西周。秦宫建筑遗址出土的瓦当不仅数量多,而且形制、花纹图案独具特色,与关东六国不同。例如以云纹作为主要图案的瓦当最多。在构图上围绕一个中心,以对角线的手法使云纹重复。而以中心对等,呈放射式样,疏朗而饱满的葵纹瓦当,出土数量仅次于云纹瓦当。 e,遗址中发现壁画,首次证实了《孔子家语》、《天问》、《韩非子•外储说》中有关战国时期宫殿、庙堂图绘壁画的记述。秦宫出土的壁画图象有人物,动物。植物、建筑、神怪和边饰等等,题材丰富,手法自由纯熟,用笔简炼有力,构成秦民族独特的艺术风格。色彩有红、黑、白朱膘、紫红、石黄、石青、石绿等等。 1.2.2 手工业作坊区 手工业作坊区:秦都咸阳的手工业作坊行业有冶铜、铸铁、制砖瓦、制陶器和骨器共六处。其中一处位于宫殿区以东的兰池宫附近,其余皆分布在宫殿区的西部。 宫殿区附近,聂家沟一带的铸铜、冶铁和制陶作坊,大约是专为宫廷服务的官工作坊。 位于宫殿区以西约四公里的长陵车站周围的手工业作坊,则是以民营生产为主,同时也存在着市府经营的制陶业和切锯骨料的加工业。 1.2.3 墓葬区 秦孝公迁都咸阳,至秦王朝灭亡,其间一百多年间作为秦国和秦王朝都城,附近留下了大量秦人墓葬,其中有国王、贵族的陵墓,也有一般人的墓葬。 秦咸阳城平民墓葬区位于城西,自西向东依次为塔儿坡、任家咀、黄家沟墓地。已清理墓葬约八百座,年代最早至春秋中期,最晚至汉代,又以战国晚期至秦末最多。是探索都城市民社会历史的重要途径与内容。 在秦咸阳城西北部和远郊东南部分布有帝王陵区。咸阳城遗址西北咸阳原上的 严家沟秦陵 、“周王陵”、 司家庄秦陵 三座秦陵一般被认为是惠文王所葬公陵、武王所葬永陵与孝文王所葬寿陵,也称毕陌陵区。 昭襄王以后,秦王陵多置于秦咸阳城东南部的骊山西麓,形成秦“东陵”陵区(芷阳陵区)。陵区面积24平方公里。已考古发现大型陵园4座。秦始皇葬于骊山,广义讲也应属于“东陵”陵区。 咸阳周边王陵区的变迁与都城的发展密切相关。惠文王和武王时,咸阳建设重点在渭河北岸,因此王陵墓位于都城西北部的咸阳原上。从秦昭王开始,大力向渭河以南扩展,王陵区也随之转移至渭河以南的芷阳。 1.2.4 其它发现 排水管道与水井: 咸阳故城的排水管道遍及故城内外,管网设计周到、合理。目前已发现排水管道二十余处,多数则分布在宫殿区的周围。管道设计系根据各建筑物排水量的多少,选择适当方位,安装大小不同,数量不等的管道。 管道均作陶质筒形,子母口,每节长0.53-0.68米,口径0.19-0.56米。节节套接,按槽埋入地面以下。入水口挖池,池中铺板瓦瓦片中置地漏。除此之外,也有用筒瓦扣合成筒状和用板瓦排列的明渠,但两者均在手工业作坊区。    用水井共发现一百余口,绝大部分分布在长陵车站周围的制陶作坊区域内。排列密集,多数三、五成群、宫殿区因地处北原,地势高亢,至今尚未发现用水井,只是在建筑周围出现少量结构与水井相仿的渗水井。水井大都用陶圈安装,圈径一般在 0.70 米左右,每节高约 0.35 米。少数井圈的沿部戳印有“咸阳巨戏”,“咸里 ”文字印记。 井底大部有砂粒滤水层。个别井底遗存陶罐或陶盆汲水器。大批水井分布于长陵周围的制陶作坊区,反映了当时制作陶手工业已具有相当巨大的规模。 1.3 咸阳城的布局特点 1.3.1 整体布局 咸阳城建有墙垣环绕的宫城,可能没有圈围起来的郭城,与战国时期其它列国都邑不同。不过其规划布局仍有规制。 咸阳城的宫殿区安排在都城内最高亢之地,宫城居宫殿区中央。即加强了安全保障,也满足了 “ 居高 ” 、 “ 居中 ” 的政治与 心理需求。而手工业作坊区和居民区在邻近渭水的低处,便于满足生产生活的用水需求。 1.3.2 或已形成两宫之制 秦都咸阳出土的封泥资料有“南宫”、“北宫”。“北宫”当为渭北的秦咸阳宫,一直作为秦咸阳城的政治中枢。 秦王政上台后,在渭南的甘泉宫安排太后居住,并 修建“前殿”,与一般宫殿不同 。可能是与咸阳宫并称的“南宫”。 秦都咸阳的南宫和北宫,或对西汉长安的两宫之制有所影响,也可能是早期中央集权封建帝国都城布局特点之一。 1.3.3 都城宫、庙分离的格局 秦孝公迁都咸阳以后,宗庙开始在咸阳城南部的渭河南岸营建,这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是个重要转折,它不只是宗庙位置的变化,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标志着“血缘政治”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的下降,对此后都城布局形制与政治制度发展都有深远影响。 1.3.4 池苑建筑 秦都咸阳“兰池”与“上林苑”的修建也对中国古代都城布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兰池”作为宫殿区的苑囿,营建于宫殿区东部,形成统一的整体,意在都城中模仿海外仙境。汉代建章宫、唐代大明宫等都仿此例修“太液池”(或称“蓬莱池”)等。 上林苑在“渭南”,又称“禁苑”。文献记载古代都城附近设置苑囿时代很早,但就考古发现来看,咸阳上林苑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都城苑囿。“上林苑”和“禁苑”制度与名称一直沿袭到中古时代。 秦都咸阳对所处自然地理环境的利用及改造较之先秦都城显得更加成熟,并为后代都城所效法。秦都咸阳的布局形制由借鉴六国建制发展成为在承袭秦固有传统基础上广而大之,并对汉长安城产生了一定影响。 秦都咸阳随着秦的吞并六国最终由诸侯之都走向统一帝国之都,在中国古代都城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讨论: 1. 咸阳宫殿建筑的结构特点。 2. 咸阳城布局特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