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统计学小结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经济学统计学小结

第一章小结一统计学的流派政治算术学派国势学派数理统计学社会统计学推断统计学古典统计学近代统计学现代统计学二、统计的含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过程与结果理论与实践分析方法与对象\n三、统计学的定义及特点统计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收集、整理、分析数据,以便从中作出正确推断的方法论学科。特点:数量性、总体性、具体性、社会性、广泛性四、统计研究方法大量观察法实验设计法综合指标法统计分组法统计模型法统计推断法五、统计工作过程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六、统计学的基本概念1、总体与总体单位总体的特点:同质性大量性差异性\n2、标志:用来说明总体单位属性和特征的名称品质标志:标志数量标志:不变标志:可变标志:表示总体单位质的特征,不能用数值表示表示总体单位量的特征,可以用数值表示各单位具体表现相同各单位具体表现不同\n3、统计指标: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和具体数值。构成:指标名称,计量单位,计算方法、时间限制、空间限制、指标数值。特点:数量性、综合性、具体性标志与指标的区别与联系:(1)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指标是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2)标志值可为数值或文字,指标值只能是数值。(3)指标值由标志值汇总取得,而标志值可直接取得。(4)标志无时间、地点、范围等条件限制,指标有1、指标的数值多是由总体单位的数量标志值综合汇总而来2、标志与指标之间存在着变换关系\n4、变量:泛指一切可变标志分类:品质变量、数值变量/离散变量、连续变量七、统计学的学科体系描述统计学和推断统计学八、数据的类型品质变量变量数值变量定性数据定量数据名义级数据序次级数据间距级数据比率级数据\n第二章小结数据来源直接来源间接来源统计调查实验设计直接观察法报告法网上调查……通讯法采访法一、数据来源\n统计调查统计调查的主要方法:直接观察法、报告法、采访法、通讯法、卫星遥感法、网上调查法定义: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向社会搜集统计资料的过程。二、统计调查方案统计调查方案的内容调查目的调查对象、调查单位调查提纲(调查项目)调查表调查时间和期限调查的组织工作一些基本概念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单一表与一览表调查时间和期限\n三、统计调查问卷调查问卷或问题的分类:开放式、封闭式、半开放式调查问卷的结构:题目、说明信、填写说明、调查事项、被调查者基本情况问卷设计的基本要求:目的明确、重点突出、内容简洁,避免可有可无的问题提问自然、用词准确、通俗易懂,适合被调查者身份,易于为被调查者接受一项提问只包含一项内容避免诱导性提问、避免否定式提问、避免敏感问题\n四、统计调查的组织形式统计调查的分类调查的组织形式全面调查非全面调查调查对象的范围统计报表专门调查调查登记的连续性经常性调查一次性调查\n统计调查的组织形式1、统计报表统计调查的范围报表内容和实施范围全面统计报表非全面统计报表地方国家部门报表报送单位基层报表综合报表报表报送周期月报、季报半年报、年报报表报送形式电讯报邮寄报扩大合计式分组综合式\n2、专门调查: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3、我国的统计调查方法体系建立以必要的周期性普查为基础,经常性的抽样调查为主体,同时辅之以重点调查、科学推算和少量的全面报表的综合统计调查方法体系。五、统计调查误差登记性误差代表性误差系统性误差随机(偶然)性误差统计调查误差\n第三章小结一、统计数据整理统计整理的步骤①、设计和编制汇总方案:确定总体分组方法、确定所需汇总的统计指标②、审核原始资料完整性审核(总体完整性、调查内容完整性)准确性审核(数据是否与客观实际一致、数据是否有差错)③、分组、汇总和计算④、编制统计表、统计图及统计报告⑤、统计数据的系统积累和保管\n二、统计分组1、统计分组的概念和作用统计分组的原则:穷尽原则、互斥原则统计分组的作用:1)划分经济现象的类型;2)揭示社会经济现象的内部构成3)揭示社会经济现象之间相互依存关系\n统计分组的种类按分组标志的多少按分组标志的性质按分组的作用和任务简单分组复合分组品质分组数量分组类型分组结构分组分析分组\n2、统计分组方法分组标志的选择:视研究目的而定最能反映现象的本质特征考虑具体历史条件或经济条件统计分组方法:品质标志分组方法:简单分组、复杂分组数量标志分组方法:单项式分组、组距式分组(等距分组、异距分组)(间断组距分组:适用于离散变量、连结组距分组:适用于连续变量或离散变量/上限不在内)\n统计分组的基本概念1、全距:变量数列中最大值-最小值2、组限:每组两端的值,分为上限和下限3、组距:组上限-组下限4、组数:全距/组距5、组中值:(上限+下限)/2确定组数的斯特杰斯经验公式:1.组数K=1+Log(N)/Log22.组数K=1+3.3Log(N)缺上限开口组组中值=下限+邻组组距/2缺下限开口组组中值=上限-邻组组距/2\n3、分配数列概念:分配数列、次数(频数)、频率(权数)分配数列:各组名称+各组次数(频数)分配数列的种类:品质数列变量数列单项数列组距数列等距数列异距数列分配数列\n确定变量的类型和分组方法将数列进行排序计算全距决定组数计算组距确定各组组限将原始数据归入各组:上限不在内列出各组名称和发生的频数及频率如果是异距数列,必须计算频数密度,以消除组距不同的影响编制组距数列的步骤\n分配数列的分布特征累计频数与累计频率向上累计,表示上限以下的单位数或比重向下累计,表示下限以上的单位数或比重次数分布的主要类型钟形分布U形分布对称钟形分布:正态/t分布非对称钟形分布分配数列J形分布左偏分布右偏分布正J形分布反J形分布\n4、统计数据的显示统计表按构成要素总标题横行标题主词宾词统计表的结构纵列标题指标数值按内容\n按作用调查表汇总表简单表简单分组表统计表的分类分析表按主词分组的情况复合分组表平行排列表按主词分组的情况分层排列表统计图直方图、折线图、曲线图、茎叶图帕拉图、饼图、散点图\n第四章小结总量指标反映内容综合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总体单位总量总体标志总量时间状态时期指标时点指标结构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比较相对指标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动态相对指标数值平均数位置平均数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标志变异指标全距四分位差平均差标准差\n不同时期比较动态相对数强度相对数不同现象比较不同总体比较比较相对数同一总体中部分与部分比较部分与总体比较实际与计划比较比例相对数结构相对数计划完成相对数同一时期比较同类现象比较六种相对数指标的比较时期指标时点指标的区别:是否连续登记取得数值;是否可累加;是否与时间长短有关\n根据提高率或降低率计算计划完成相对指标1±实际提高率(实际降低率)计划完成程度(%)=1±计划提高率(计划降低率)×100%a、累积法:b、水平法:长期计划检查使用水平法求解年前完成任务的方法是:只要计划期内有连续12个月(可以跨年度)实际完成水平达到了计划规定最末一年的水平,剩下的时间即为提前完成计划的时间。使用累计求解年前完成任务的方法是:从计划初期往后连续累计,只要实际累计数达到计划规定累计数,所剩余时间即为提前完成计划的时间。\n强度相对数是由两个不同质但有联系的总体的指标数值对比求得;平均数是在同质总体内进行计算的。强度相对数与平均数的区别:强度相对数的分子与分母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平均数的分子与分母是一一对应关系。分母是分子(标志值)的承担者。强度相对数是反映两个有联系的总体之间的数量联系;平均数是反映一般水平或集中趋势的。\n对组距式数列众数的计算公式:其中:△1表示众数组与其前一组的次数之差△2表示众数组与其后一组的次数之差对组距式数列中位数的计算公式:其中:fm为中位数所在组的频数Sm-1为中位数所在组前一组的累计频数Sm+1为中位数所在组后一组的累计频数\n众数、中位数和均值的关系未分组资料:全距=最大值—最小值分组资料:全距=最大组的上限—最小组的下限对开口组:最大组的上限=前一组的上限+组距最小组的下限=前一组的下限-组距全距的计算\n四分位差:第三个四分位数与第一个四分位数之差\n\n时间数列的种类绝对数时间数列时期数列时点数列连续时点数列(逐日登记)间断时点数列间隔相等时点数列间隔不等时点数列相对指标时间数列平均指标时间数列时间数列的编制原则:可比性原则1、时间长短应该统一2、总体范围应该一致3、指标的经济内容应该相同4、计算口径应该统一\n时间数列水平分析指标发展水平、平均发展水平、增长量、平均增长量平均发展水平:序时平均数的计算1、由绝对数时间数列计算平均发展水平\n2、由相对数/平均数时间数列计算平均发展水平注意区分分子、分母数列是时间还是时点数列\n增长量:报告期发展水平减基期发展水平增长量\n时间数列速度分析指标发展速度、平均发展速度、增长速度、平均增长速度发展速度\n定基增长速度和环比增长速度之间的关系增长1%绝对值\n平均发展速度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n时间数列的因素分析时间数列影响因素时间数列分解模型\n长期趋势的测定1、时距扩大法:①时期数列直接累加,时点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②时距应与波动周期一致,或通过试算逐步扩大时距2、平均平均法:①移动平均项数为奇数时,只需进行一次移动平均;为偶数时,需进行两次移动平均;②移动平均后,其数列的项数较原数列减少,当移动项数为奇数时,首尾各减少(N-1)/2项;当移动项数为偶数时,首尾各减少N/2项。\n长期趋势的测定①趋势方程的选择:当时间数列的一阶差分序列大致相等时,可用线性趋势方程;当时间数列的二阶差分序列大致相等时,可用抛物线方程;当时间数列环比发展速度大致相等时,可用指数曲线方程;3、趋势模型法:\n②未知参数的估计:\n季节变动的测定1、同期平均法:适用于原始数列无长期趋势的情形第一步:计算不同年份同月(同季)的平均数第二步:计算总的月(季)平均数第三步:计算季节指数: 季节指数(S)=月(季)平均数÷总月(季)平均数第四步:计算季节指数调整系数并对季节指数进行修正:  调整系数=12(4)÷各月(季)季节指数之和\n季节变动的测定2、趋势剔除法:适用于原始数列存在明显的长期趋势1、对原始数列计算移动平均数,作为其长期趋势值2、用原数列各项数据对应地除以趋势值,得到剔除长期趋势后的新时间数列3、对该新数列再运用同期平均法计算季节指数\n第六章小结一、统计指数的概念(简单现象总体、复杂现象总体)是综合反映不能直接加总的多因素所构成的复杂社会经济现象总体变动的相对数。特点:综合性、平均性作用:综合比较、因素分析、研究事物发展变化趋势\n统计指数的分类按考察范围个体指数总指数类指数按指数化指标性质数量指标指数质量指标指数按编制方法综合指数平均数指数平均指标对比指数按选定的基期定基指数环比指数\n二、综合指数编制同度量因素:使若干由于度量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的指标,过度到可以加总和比较而使用的媒介因素。确定指数化指标确定同度量因素确定同度量因素时期计算综合指数两个基本原则1、若指数化指标为数量指标,则同度量因素必为质量指标;若指数化指标为质量指标,则同度量因素必为数量指标;2、编制数量指标综合指数时,同度量因素一般固定在基期;编制质量指标综合指数时,同度量因素一般固定在报告期;\n1、数量指标的综合指数(例:销售量指数)该指数说明多种商品销售量的综合变动程度。报告期和基期的销售量,为指数化因素基期价格作为同度量因素以基期价格计算的报告期销售额基期实际销售额\n2、质量指标的综合指数(例:价格指数)该指数说明多种商品价格的综合变动程度。报告期和基期的价格,为指数化因素报告期销售量作为同度量因素以报告期销售量计算的基期销售额报告期实际销售额\n综合指数的形式拉氏指数基期加权派氏指数报告期加权杨格指数固定加权\n综合指数的形式马埃指数交叉加权费雪指数几何平均\n三、平均数指数概念:平均指标是个体指数的加权平均数,它通常作为总指数的变形使用编制原则:先对比,后平均1、先计算个体指数2、以个体指数为变量,以价值量为权数计算平均数指数。\n1、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适用于数量指标指数)\n2、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适用于质量指标指数)\n四、指数体系与因素分析概念:狭义的指数体系仅指几个指数之间在一定的经济联系基础上所结成的较为严密的数量关系式。其表现形式为:一个总变动指数等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因素指数的连乘积。作用:因素分析、指数推算分类:总量指标变动的因素分析、平均指标变动的因素分析因素分析的步骤:4、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总变动程度等于各因素变动影响的程度的连乘积,总变动绝对值等于各影响因素变动的绝对值之和。3、计算各影响因素变动的影响程度和绝对值;2、计算被分析指标的总变动;1、建立指数体系,即总变动指数等于各影响因素指数的连乘积;\n1、总量指标变动的因素分析①对各影响因素排序,一般是数量指标在前,质量指标在后;外延因素在前,内涵因素在后;基础因素在前,派生因素在后。②分析某因素的变化时,其余的因素均作为同度量因素固定。固定的方法比照综合指数编制原则:同度量因素为质量指标时固定在基期,为数量指标时固定在报告期。\n2、平均指标对比指数及其因素分析在总体分组的情况下,总平均指标的变动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各组水平(常用x表示);二是总体结构(常用用各组频率表示)通常我们将各组的频率   作为数量指标,而将各组变量的平均水平x看作质量指标。三个平均指标指数的概念\n\n三者之间的关系:增加的总平均数由于结构变化增加的平均数由于水平变化增加的平均数=+\n第七章小结一、统计指数的概念(简单现象总体、复杂现象总体)是综合反映不能直接加总的多因素所构成的复杂社会经济现象总体变动的相对数。特点:综合性、平均性作用:综合比较、因素分析、研究事物发展变化趋势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