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8-31 发布 |
- 37.5 KB |
- 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提高中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策略
提高中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策略作者:温其伦来源:《江西教育·综合版》2012年第08期 从我的调查和观察发现,历史属于初中学生不感兴趣的学科之一。究其原因,有诸多方面的因素,一是学生认为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是主课,而历史课属于杂课之列;二是大多数农村中学没有专职的历史教师,历史课基本上是搭给语文、政治、英语教师的“杂”,所以,教师们“精心设计”的是他们的“主课”;三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难题是长期困扰我们教师的老大难问题。这些都是导致学生学习历史没有兴趣的主要原因。而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兴趣是第一的。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充分说明了兴趣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学习兴趣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地去实践、去探索、去思考,使我们的教学成为有效教学。那么,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我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求。 策略一:精心创设好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新课的导入部分就是一堂课中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如果一堂课一上来就吸引着学生,那么学生的兴趣自然就上来了。这就像许多老师一样,在任教他的课程时,会特别精心设计他的第一堂课,目的就在于给学生一个好的第一印象,使学生对他的课感兴趣。因此,在每一堂的历史教学课中,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材内容,精心创设好导入,让学生的注意力快速集中到你的课堂教学上来,极大地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转化为一种学习动力,从而使学生主动地探索历史知识,发展思维。以悬念式导入为例,这种导入方法就是根据课文中最主要的内容制造悬念来抓住学生急切想知道结果的心理的一种导入方式。如在讲七年级历史《秦汉的文化艺术》时,老师说:“明清以来,在一些文人书房里,常挂有这样一副对联:‘文章西汉两司马,抱负南阳一卧龙’。你知道‘两司马’指的是谁吗?为什么这两人会出现在文人的对联上?请同学们从第14课《秦汉的文化艺术》中找出答案,说给老师听。”这样一下就调动了学生自学的积极性,效果非常好。 策略二:精心设计好问题,引发学生探究历史知识的兴趣 事实证明,精心设计好问题,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源泉。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精心创设问题正是为了满足学生的这一需要。例如,我在讲“大泽乡起义”时,没有直接问“大泽乡起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而是问:“如果当时没有遇到暴雨,秦末还会爆发农民起义吗?”显然,后一种问法更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而且回答问题时能体现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学生在回答这样的问题时更感兴趣。\n 策略三:善于创设讲课激情,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每个教师都知道,没有兴趣的教学是没有效果的教学。兴趣是个性化的东西,它直接调控着学习的主动性、思维倾向性和强烈的创造性。善于创设讲课激情是充分引发学生兴趣的前提。这一方面就要求教师上课必须情绪饱满,讲究抑扬顿挫,富于激情。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表情呆板,过于严肃,讲解平淡无奇,缺乏朝气,或者照本宣科地念课文,这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绪,也很难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又要求教师用渊博的知识、风趣的教学技艺影响和吸引学生。教师不但是个知识渊博的学者,更是一个出色的演员。如讲“红军长征”时,可分角色(老师也参加)演唱《十送红军》歌,这样能深深地感染学生。也可以毛泽东的角色(因毛泽东足智多谋、风趣幽默)出现在学生面前,或模仿毛泽东的动作,或模仿他讲话,这样,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究红军长征精神是什么。由此可见,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求知欲也不断得到满足,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培养。 策略四:认真做好课堂小结,延伸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许多老师在设计课堂小结时喜欢问:“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掌握了什么?”而我在设计课堂小结时习惯问:“这节课我们有什么收获?”显然,前者突出的是掌握了知识,而后者突出的不仅是掌握了知识,更注重了会应用知识或者说学的知识对我们有什么作用。因为,我们学习历史的根本目的在于借古鉴今,是“从前辈那里借鉴经验,汲取教训,尽量避免弯路和挫折”(历史教科书“前言”语)。因此,我每上完一课,都有“这节课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这一环节(我放在课堂小结谈收获这个步骤中),这也是学生感兴趣的一个环节。在一开始的几节历史教学中,也许学生无话可说,想不出什么启示来,一是不知从哪个角度去说,二是上课时没有认真听讲。但一直坚持下来,学生不仅热盼着这一环节的到来,而且会绞尽脑汁想出启示来。学生知道,这一环节要想有话可说,就必须了解这节课学习的内容。这样就促使学生认真听课、认真学习,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比如,在学完《五四爱国运动》后,我让学生说启示,同学们居然说出了这么多的启示:“我们要弘扬五四精神”“五四精神永放光辉”“学生是国家的未来,青年是祖国的希望”“爱国是青年学生的光荣传统”“追求进步是我们青年学生永恒的主题”“我们要努力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我们要有担当,有社会责任感”……可见,学生们的兴趣有多浓厚。 (作者单位:江西省万安县枧头中学)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