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8-31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11)中学历史学科教研工作报告
中学历史学科教研工作报告一、工作目标与思路2010年中学历史学科课改与教研工作的重心,定位于课程改革的实施与评价领域。一是以《高中历史教学基本要求》的编制工作为抓手,致力于课程内容与要求表述的精细化与操作化研究,为下阶段历史课程标准的修订打下基础;二是致力于历史课堂教学的实证研究,以“准确把握课程内容的主旨”为研究主题,力争带动全市历史课堂教学水平与效益的提升。二、主要成绩与经验2010年中学历史学科的课改与教研工作,集中在三大方面。首先是以《高中历史教学基本要求》的编制为契机,寻求在学习水平、课程目标、内容主旨三方面的突破,以切实体现“减负增效”的指导思想;其次是以学科课题研究成果为依凭,在把握课程内容主旨的途径、图像证史的方向等史学与教学领域,树立标杆,扩大传播面,以教科研的成果推动教学,以进一步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有效性;第三是以历史学科育人价值课题的研究为抓手,梳理学科课题研究的一般思路,加大对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以形成人才的梯队力量。1.基本要求:三面突破,减负增效依据“上海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针对高中历史学科基础性课程的学习内容及其相应的教材而编写的《高中历史教学基本要求》,在如下三方面作出突破:1\n(1)突破之一:增设“印象”级学习水平。按学习心理特征和实践经验,在学习水平的层级设定中,增加“印象”为最低层级,即将原来的“记忆”层级分为“印象”、“识记”两级。据统计,在对所有学习内容的要求中,“印象”层级要求约占35%,这将进一步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2)突破之二:细化“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维目标。依据史学思想方法,对“过程与方法”目标作出细化,从史料的收集与价值判断、史料的解释与运用、表达与交流三方面订出三个层面的16条目标;依据唯物史观,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作出细化,从有关人的主要问题、有关人与自然问题、有关经济基础问题、有关上层建筑问题、有关民族宗教问题、有关国际关系问题、有关振兴中华问题、有关世界趋势问题等八个方面订出16条目标。目标的细化有利于指向明确的实践操作,无疑对提高历史学习的效益将产生重大的推动力。(3)突破之三:写出每一课程内容模块和每一课课文的内容主旨。针对当下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按部就班面面俱到、叠加不同版本教学内容、“踢开标准规范自搞一套”等不正常的行为表现,有必要进一步强调“一堂课一个中心”的教学观念,以准确把握课程内容主旨为出发点,凸显中心、落实重心、强化核心,提炼出历史教学的精、气、神,以切实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高中历史教学基本要求》所作出的这三项突破,通过各个层面的探究、宣传、推广,不仅会影响到高中历史教学,也必然会辐射到初中的历史教学。应该说,前两方面的突破会自然地引申到初中历史的教学领域。如果说,第三方面的突破在高中领域是以“自上而下”2\n的方式在推进的话,那么,初中则借助网络教研的优势,在2010年上半年以自下而上的方式发动教师,参与撰写、研讨初中每一课课程内容主旨的活动,在专家的引领与帮助下,这项工作在2010年6月已告初步完成,目前正通过持续的教学实践对此作出调整与完善。2.课题研究:以研促教,树立标杆2010年中学历史学科的课改与教研工作,在课题研究方面着力最多,除了完成本室规定的关于“学科育人价值”、“德育引领创新”、“网络教研下的资源优化及运用”三个课题的研究工作外,在学科领域,针对当下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主要问题,自觅课题,自行研究,传播成果,颇有心得。(1)开展“准确把握课程内容主旨途径”的研究。以网络教研、全市范围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区县历史学科教研员工作会议、新农村培训等为研讨媒介,针对当下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无中心、史学无神韵、观念无灵魂的普遍现象,提出依据课程内容、依据学生实际,准确把握课程内容主旨的思想。经过近一年的研究,大家认为,准确把握课程内容主旨的途径有如下五个渠道:①根据课程标准对该内容模块核心观点的叙述,把单元教学的整体要求分解到该单元中的每一课中去,从而确定一课的内容主旨;②从“课”的标题中把握主旨;③从“课”的新视角和新观点中把握主旨;④从包括史学方法在内的学史方法中把握主旨;⑤综合上述方法把握主旨。“准确把握课程内容主旨”也是2010年全市中学历史教研的主题,本年度的五次全市范围的教研活动,也几乎均以此为研讨的重3\n点。在各类活动中,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基层教师对这一问题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课堂教学散漫、随意、肤浅的情况有所改观。(2)开展“图像证史的价值与实践”研究。以网络教研、全市范围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区县历史学科教研员工作会议、初中历史学习水平考试命题等为研讨媒介,针对中学历史教学中对历史图像价值及运用的认识仅停留在“激发兴趣”、“开拓视野”的现象,从历史证据意识、逻辑意识等培养的角度,重新认识历史图像的价值,提升其在证据层面的史学意义。这项研究拟分3个阶段开展:①挖掘(静态与动态)图像中显性及隐形的历史信息;②揭示不同类型、不同性质历史图像的证史价值;③揭示历史图像与其他类型史料彼此参证、综合证史的意义。2010年的研究基本集中在第一、二阶段,已取得初步进展,尤其是第一阶段的研究基本已告段落,基层教师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也大体明确,唯在具体运用上尚有(对隐形历史信息的挖掘)思考广度与深度不够的问题。在第二阶段的研究上,已提出写实类(如大部分的油画)与写意类(如漫画)历史图像不同证史价值的认识方法;提出照片的证史价值所在等,实践中尚有不少细节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与解决。这个课题的研究值得进一步开拓与发展。应该说,上面这两个课题研究成果的初步取得,在人力资源的运用上,以学科中心组、区县教研员、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要依靠对象,是一个重要经验。研究团队的志同道合、齐心协力、不计名利,是获得成功的保障。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还把这种研究成果传播到全国。2010年,上海选派三位老师参加全国的“初中历史教学说课和上课大奖赛”,选4\n手们把“准确把握课程内容主旨”、“图像证史”等课题的研究成果运用到上课与说课中,最终取得了令全国同行瞩目的优异成绩。在全国总共10个特等奖中,上海三名选手捧回了三个。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该两项课题研究成果的行之有效和推广价值。3.育人价值:理清思路,培养队伍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研究是2010年下半年的一项重要工作。虽然目前的进展尚未过半,但从前期的思考、统筹、组织来看,在教研工作,尤其是课题研究的管理上有点心得,值得记取,可为今后类似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1)整体把握,分步推进。历史学科育人价值课题研究计划为时两年,最终要完成研究报告、案例、精品课、优秀教师推荐、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成果。应该说这些成果作为一个整体彼此间是互为关联的,但从工作开展的进程看,这些成果之间一定是有内在逻辑的,从时间上看必然也是有先有后的。因此,2010年的主要工作是解决首当其冲的“研究报告”(因为其2011年8月就必须完成)。而案例的收集、修改、运用是一个长时段的工作,必须早布置,并加强过程管理。所以8月区县教研员工作会议上就布置案例收集工作,以后每学期收、改并行,既增加量,也提高质。(2)梳理逻辑,加强实证。“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研究报告”分为文本比较、现状分析、育人经验、育人问题、改进建议五方面,后三个方面受前两方面制约。而文本比较、现状分析意在加强实证,故首要工作先解决这两部分内容。①界定“文本”的种类:以中外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材为主要研究对象,厚今薄古,其他非官方的相关论文、专著仅作参考,先5\n做国内、国外两个比较文本,再合一;②界定“现状”之来源:以问卷调查获取教师现状,以访谈方式获取学生现状。设计问卷(量少质高)与操作方式(样本分布于数量),设定访谈题目与方式(以视频案例激发思想,提高精确性)。依据采集、统计数据进行分析,辅以案例,形成报告;③加强过程管理,确立每月一次的例会制度,网上定期交流,定期递交阅读提纲、访谈报告等。(3)资源管理,循序渐进。文本资源,通过专家开列、个人推荐方式形成书单,网上购买,为研究人员逐步配备齐整。人力资源,核心小组最初不求人多,随工作进程需要及时增补调整,如需文本研究就增补有史学专业、教学硕士背景的基层教师;需统计问卷数据,就增补擅长现代信息技术软件设计的基层教师。及时“招兵买马”,不断完善队伍,以任务驱动的方式,锻炼新人,培养骨干队伍。三、存在问题与分析1.从史学层面看,对历史本体的认识深度和史学方法的关注程度仍嫌不足尽管二期课改推进至今已逾十年,史学方法论的提出也已逾五年,但不可否认的现实是,一些教师对历史本体的认识深度和史学方法的关注程度仍很不够。反映到教学领域,忽视历史认识的时代性和发展性,忽视收集史料、提取信息、整理材料、判断价值等技术性方法和解释运用等导向性方法的价值及其运用。满足于记住了一些历史上所谓的重要人物与重大事件,满足于记住了一大堆的历史时间,满足于记住了某些所谓的意义与影响,在高三年级的历史教学中仍较常6\n见。究其原因,一是高考评价内容与评价指标的滞后问题,二是教师本人的懈怠和颟顸,当然,前者或许是一个更重要的原因。2.从课程层面看,校本课程开发存在两个极端现象一个极端是“不事开发”,不是按照课标的规定与学生的实际状况开发课程、整合资源,面面俱到、事无巨细、东施效颦式地进行教学;另一个极端是“开发过度”,踢开课标搞教学,同样是不顾学生实际,教师只顾“买弄”自己的学识,把中学课堂当做大学讲坛,几乎每堂课都是置学生于云雾之中。这均是对课程改革的误读,也完全背离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3.从教学层面看,教无中心,学无方法的现象依然存在教师对课程内容主旨的把握不得要领,存在较大问题,导致对史料的选择、把握及运用存在偏差,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存在着只求形式、不讲本质的误区。说到底,仍是史学素养的欠缺导致了教学的形式化倾向,不读书、少读书、读错书、死读书是导致这一现象的关键。4.从教研层面看,教研(备课)组形同虚设,丧失研究能力如果说,区县层面的中学历史教研工作尚有一定程度的保证,尚有一定的教研氛围和教研成果的话,学校层面的历史教研(备课)组几乎大部难有作为,能应对学校统一的教研工作已算不错,鲜有从学科视角结合区、校统一的教研工作而大展宏图的,更谈不上自觅课题开展研究,以教研促教学了。当下的历史教研(备课)组建设,能以提高考试分数为主题展开研讨亦属少见,即便如此,也多半是形式化的走过场,最终仍不得要领。缺少制度规范保障,缺乏观念引领指导是主要原因。7\n四、努力方向与对策1.进一步加大针对史学思想方法的宣传与贯彻力度要结合2011年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比较与修订工作的开展,进一步加强对课程内容与要求表述的精细化与操作化的研究,进一步细化课程目标,及时将研究成果推广到基层。要树立课程标准的权威意识,结合学业水平考试、日常的作业训练设计等,将史学思想方法落实到实处。2.进一步落实准确把握课程内容主旨的指导思想要以2010年准确把握课程内容主旨的途径研究为出发点,进一步就把握主旨的方法,及其背后的史学诉求开展深入研究,同时,强化主旨意识,确立“一堂课一个中心”的教学观念,力争带动全市历史课堂教学水平与效益的显著提升。3.进一步以阅读及交流方式提升教师的史学与教学素养倡导中学历史教师养成读书习惯,拓展视野,提高认识,应制订相应的阅读及交流计划,设定交流平台,不断促进教师史学和教学能力的再提升。4.进一步抬升基层教研(备课)组的教研观念与能力借助市中学历史学科基地高行中学,进一步加强实证研究;借助新农村培训计划,及时发现、传播研究成果与教研组建设方面的经验,如历史课程(内容)的校本化建设、传统教学方法的继承与发展等,寄希望于逐步抬升基层教研(备课)组的教研观念与能力。於以传执笔8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