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8-31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初中政治教学论文:初中历史学习方法
初中历史学习方法很多同学认为历史学习只是死记硬背,枯燥乏味,甚至“谈史色变”,其实是没有理解历史学科的特点,没能掌握历史学习方法。爱因斯坦说过:“成功就是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只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采取正确的学习方法,历史学习一定会事半功倍。一、以趣引学,奏好预习、听课、复习三部曲。(一)课前预习。预习,就是在老师讲课之前,先自己阅读新课的内容,做到初步了解,并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准备工作。预习将直接影响听课的效果。通常,预习新课可按以下程序进行:①浏览教材;②了解本节的内容提要;③确定本节的重点和难点;④找出上课时应重点解决的问题,特别是新教材中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可用彩笔勾出。这样,通过预习,对本节课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对不理解感到有困惑的地方,上课也可以特别留心,听课的时候可以有的放矢,这样就可以保证当堂的内容当堂掌握。(二)课堂听课。听历史课的方法,可分为“读”、“听”、“思”、“记”四个方面。所谓“读”,即在老师指导下,自主阅读有关教材内容,掌握基本历史知识和线索。所谓“听”,即在听课时要抱着认真的学习态度,集中注意力,及时和准确地吸收教师所讲的内容,尤要关注要点,把握重要之处。所谓“思”,即在听课时要主动进行思考,一方面要对听到的历史内容等进行辨识,对所传达的信息及时作出反应;一方面还要对信息加以筛选,以吸收有价值的信息。听课的思考也包括考虑是不是听懂了,有没有疑问等自我质疑。所谓“记”,是指在听讲的过程中在笔记本上做听课笔记,它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听课的思路、抓住听课的重点,并且为日后复习提供方便,更重要的是它能使我们在学习时高度集中注意力,深入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从而提高学习效率。1、阅读教材的方法。这里说的教材,是指与历史学习有关的材料,包括历史教科书、历史资料、历史读物等。为提高阅读的效果,可以在阅读时做必要的笔记,或在阅读材料上(如教科书)做一些提示性的记录,如画线、标符号、写批注等。下面简介几种常见的阅读教材的方法:(1).“语文式”阅读法。这种阅读方法就是用学习语文的方法去阅读历史课文。使用这种方法阅读时,要求对课文内容逐段、逐句、逐字地通读,先找出知识点,排一排知识层次,再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归纳概括,然后做好读书笔记,对看不懂的疑难问题作上标记。(2).“提纲式”阅读法。对阅读理解难度较大,自己一时难以把握的教材内容,可采用“提纲式”阅读法进行学习。即利用有关教辅用书或教师颁发的就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好的读书提纲,理出主要知识点,从而提纲挈领地把握有关历史知识。(3).“问题式”阅读法。所谓“问题式”阅读法,就是把课本知识转化为问题,带着问题去阅读,边阅读边回答问题。它适合于知识点较密集,重、难点较集中的学习内容。采用这种方法阅读选编问题很重要,要求选编的题目与课本内容密切联系,主要知识点都应在题目中显示出来。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课可转化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经过和结果是什么?(4).“地图式”阅读法\n。历史和地图关系十分密切,历史课本上有许多的插图,和历史课本相配套的有历史地图册,这是学习历史知识的重要工具。“地图式”阅读法就是在阅读历史知识的时候,充分重视地图的作用,认真读图,分析地图,记忆地图,从地图上获取历史知识、历史信息,并能够做到图文转换,应用地图说明问题,用语言文字准确叙述图中所示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如在阅读“殖民主义的罪恶”这一问题涉及到“三角贸易”时,我们利用地图把欧洲殖民者的出程、中程和返程的出发地、携带的物品一一对照,就能形象、直观而且容易掌握这一知识点。(5).“线索式”阅读法。历史教材很多内容都有非常明晰的线索,通常最常见的是时间线索,许多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活动都是以时间线索来叙述的,按这一线索来阅读,能快速的完成阅读。比如阅读美国的诞生经过时,把1774年、1775年、1776年、1777年、1781年、1783年这些年发生了哪些事通过阅读弄清了,美国独立战争的主要问题也就解决了。(6).“比较、迁移扩展”阅读法。首先要进行比较阅读,即把同类内容的课进行对比阅读,找出它们的异同,得出一般规律。如在学“资产阶级革命”这一主题时,可把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对比阅读,这样识记更容易,而且还能对比异同。其次要进行迁移扩展阅读,即用课内已学过的方法去进行课外阅读,从而扩大知识面,畅游于阅读的王国。2、阅读教科书时应注意的问题同学们平时阅读教科书的时候,往往是抛开课本背笔记,丢下教材看资料;即使看书,也只看大字正文部分,其它一概不看,这样是很难学好历史的。历史阅读要全面、仔细,既要快速浏览,也要重点解读,还要带着问题去研读。阅读时,可以快速阅读的历史教科书内容有:(1).课前的“说明”,主要是明确学史目的。如:初一历史“说明”中提到:“历史课能使同学们在对人类漫长历史的发展、演变过程的探究中,懂得许多道理,学会怎样做人,尤其是学会怎样思考、分析、处理问题,进而变得聪明起来。”这段话,让我们明确初一历史学习的目的。(2).课文的目录,帮助形成框架结构。初中历史课文采取时序与专题相结合的体系,即根据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自古至今地讲述历史;同时围绕表现每一历史时段突出特征的专题进行叙述。体例采用课题体。每单元体现出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反映出历史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经常阅读目录,便于我们从宏观上把握本册历史结构,从而避免“盲人摸象”的局限,而且可以做到纵横对比,融会贯通。(3).导入框中的内容,主要是为了提高历史学习兴趣。导入框由生动的故事、传说、诗歌、民谣或文物、名胜古迹等开篇,然后提出问题,导入新课,起到吸引注意力、引发学习兴趣的作用;同时又增强了教材的启发性。(4).小字、注释、资料卡部分,帮助拓展历史思维。小字是正文的说明、补充、拓展或分析。虽然小字往往不作考试的主要内容,但却可丰富历史知识,开拓视野。一些注释,除了扫清文字障碍外,还介绍某些学术观点,也不妨阅读一下,以启发思考,拓展思维。更何况,小字、注释、资料卡,文字生动,引人入胜,可以激发我们学史的兴趣。(5).教科书后的大事年表。课后的大事年表要反复读,每节课的大事年代一定要牢记。只有记住年代,才能对庞杂的历史有清晰的认识,才能形成系统的历史知识。阅读时,应重点解读的历史教科书内容有:(1).历史教科书中的正文。正文(大字部分)着重讲述历史发展的生动过程,力求简明。阅读正文要围绕课题与子目,了解历史的原因,经过和影响,注意历史事件、人物的关系,理解历史表象背后的因果关系。读正文,要注意领会理论性的表述和历史结论性的论语。正文的阅读应带着问题去研读。如“鸦片战争”这一节,要思考:英国为什么要发动鸦片战争?林则徐为什么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英雄?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什么影响?这些问题在课文正文中是可以找到答案的。(2).教科书中的文献材料。初中每节课1—2条材料阅读,不仅能让我们直接感受历史,还可以提高认识能力,“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材料的阅读可以通过注释,扫除文字障碍,可结合课文了解材料背景,从而进一步把握教材内容,更大限度的提高材料的有效信息。\n(3).教科书中的历史地图。课文本身有地图,另有单独的历史地图册,阅读时要边读史书,边对照地图,实现二者有机的统一,形成正确的时空观。如有些地图是战争形势图,体现战争动态过程,结合地图用彩笔勾勒,了解战争的经过,结果,以便形成立体的、完整的空间观念。学习历史最容易忽视读图,所以要格外重视。(4).教科书中的历史图画、表格。这些图画有历史人物画,遗址图以及历史场景等。多读图画可以提高观察力,想象力,还可以获得有价值的历史信息,并与所学的文字材料联系起来,使新学的历史知识更直观,更立体,更丰厚。3、记笔记的方法。(1).记笔记之前要做好预习工作。通过预习,能让我们先对知识网络和重、难点有大致了解,特别是哪些地方还有疑问,先掌握部分知识,形成一个课堂笔记的框架,这样在课堂上就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能有效地解决“听”与“记”的矛盾。(2).把握记笔记的时机。一般来讲,上课要以听讲和思考为主,做笔记的前提是不能影响听讲和思考。做笔记的时机有三个:一个是老师在黑板上写字时,要抓紧时间抢记;二是老师讲授重点内容时,要挤时间速记、简记;三是下课后,要尽快抽时间去补记。(3).笔记的形式。一般说来,应根据实际情况,可记在课本上、学案上,也可记在专用的笔记本上。但多数情况下是两方面兼而有之的。在课本上记笔记可以选择如下方法:第一,符号笔记。就是在书上做记号,标明重点,提出疑问,引起注意。第二,批语笔记。就是将某部分的要点、疑问或补充记在书的空白处。做批语笔记要参照老师的板书或讲解来做,应有选择并要简明扼要、书写清楚。在笔记本上记笔记的方法:首先,笔记本要选一个较厚点的、硬皮的,并且要好好保存,以备复习时用。其次,笔记本要有好的格式,右面用于记笔记,左面用来提示值得注意的地方、强调的重点、自己的疑问等。(4).笔记的内容。第一,重、难点。第二,在预习时尚未搞清楚的易错、易混、理解不清或模棱两可的内容,尤其是经老师讲解仍不懂的。第三,书上没有、老师补充的内容。第四,根据课型和讲授内容不同有所侧重。例如讲评课,重点要记解题策略(如审题方法、思路分析等)以及典型错误与原因剖析,总结思维过程,揭示解题规律。第五,记老师在黑板上列出的知识结构图表。如果这个图表与书上基本一致,则不必记,只要在书上勾画出来就行了;如果与书上不同,老师对本课的内容重新进行了组织,这种图表就应该完整地记下来,作为自己复习和总结时的参考。第六,记学习感想和体会。以下的内容则无须记笔记:①次要的知识;②一看就懂的内容;③书上有的知识。(5).课后整理笔记。由于课堂上时间比较紧迫,老师所讲的一些内容当时可能漏记,书写也许会很潦草,所以记笔记时,不要把笔记本记满,要留有余地,以便下课后及时对笔记进行整理、归纳、补充,这样既可以提高听课效率,又能使笔记干净整洁、有条理,还是一种很好的课后复习方式,使我们的复习更有针对性,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探究问题的方法。历史学习的重要意义在于对历史的认识,这就不仅要搞清楚历史事物“是什么”的问题,而且要探讨“为什么”的问题。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对具体的历史问题进行探究。在进行探究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两种关系,一是因果关系,历史的因果关系是具体而复杂的,有一因一果、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等多种情况,具体的原因与结果也有近期的与长远的、直接的与间接的、必然的与偶然的、主观的与客观的等等,需要进行全面而具体的分析。二是内在关系,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之间的关系,同类历史事物发展的纵向关联,国际形势与国内形势的联系等等,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5、评价的方法。\n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都要对具体的历史事物(如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等进行评说。对历史问题的评价,实际上是对历史的解释。要全面、正确、客观、辩证地解释历史,必须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这就需要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并逐步学会运用这些来进行历史的解说,从而形成自己对历史的认识。评价历史是要把历史放在具体的情境中加以考察,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评价历史人物需要用他们的具体言论、行为评述其是非功过。而阐述人物事迹时应当注意掌握适当方法,一般地说,评述人物事迹大体上采用分类法和分期法。 (1).分类法。即把历史人物一生重大事迹按类别归纳评述的方法,古代帝王事迹大多适用此法。一般可分为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经济(实行宽舒政策,发展生产)、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等方面。如汉武帝的事迹可概括成:①政治上:a、颁布推恩令,削夺大批王侯爵位,解决王国问题;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统一和政治统一。②经济上: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开凿六辅渠、白渠,治理黄河。经济发展,国家富裕。③民族关系上:a、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b、派张骞出使西域;c、派人在西南设郡县。④文化上:在中央设太学,郡国设学校。(2).分期法。即把历史人物的活动纳入各个历史时期加以叙述、评价的方法。近代史上人物大多适用此法。如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事迹,大的方面可分为中共创立时期,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大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抗日战争时期,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等阶段进行叙述。评价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基本方法:第一,历史性原则。评价历史事件时一定要把该历史事件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进行,决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现实。如,如何正确认识清初实行的闭关政策?众所周知,闭关政策是导致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重要原因。但是最初实行是有原因的,一是占主导地位的自然经济作祟——中国不需从国外进口商品,二是为了防范和抵御侵略者在中国沿海地区的种种不法和侵略行径。虽然闭关政策的消极作用很大,但从背景我们不难看出闭关政策在一定时期内(当时)一定程度上抵御了侵略者的侵略活动,起到了一定的自卫作用,故应给予一定的肯定。第二,两点论原则。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应该坚持两点论,不能一点论。也就是说,评价历史事件要全面,既要看到其积极的作用(即意义),又要认识其消极影响(即局限性)。 第三,阶段性原则。由于历史阶段的不同,同一历史事件所起的作用和结果就会不同,评价也就会有差异甚至相反。如“请就科举制度从隋唐的产生到明清以后衰落的历史,谈谈你对其作用的评价。”科举制度在建立之初,扩大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并为繁荣古代文化做出了贡献,因此当以肯定为主。而到了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内容限制在四书五经范围之内,八股取士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实际学问,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并且还严重阻碍了科技文化的发展,因此当以否定为主。第四,史论结合原则。要正确评价一个历史事件,必须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准确地概述史实,客观、公正、全面地分析史实,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正确认识历史事件的本质,然后才能对历史事件作出正确的分析和评价。评价历史事件必须以史实为依据,脱离史实的空洞的评价只能是空泛之谈。如“简述秦始皇建立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措施,并作简要评价”。(三)重视复习。\n“学而时习之”,复习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般来说,复习的类型有随堂复习、课下复习、阶段复习、期末复习、结业考试复习等,每一种类型的复习目的、复习范围、复习要求是不同的,这需要在进行具体的复习时加以了解和适应。复习的方法也是多样化的,基本的方法有整理学习笔记、编写复习提纲、重点阅读、比较相关的知识、对知识进行分类与归纳、构建知识体系等,并与练习相结合。如:复习《中国古代史》,我们可以把历代王朝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原因进行归纳,以发现历代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共性:统一和稳定的政治局面;调整统治政策;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科技的推广;民族融合的加强,中外交流的密切;前代经济发展的经验;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在掌握共性的同时也要注意把握每—个朝代的个性,这样学起来就会“变通”。二、历史知识的记忆,贵在坚持,重在“得法”。历史本身可以说就是一种人类活动的记忆,学习历史知识也是在记忆历史。记忆历史知识往往是比较头疼的事,甚至是烦恼的事,因此学会和掌握一些历史记忆的方法和技巧是有必要的。从记忆的策略上讲,要遵循一些记忆的规则,如学习与记忆的结合、及时进行记忆、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集中记忆与分散记忆相结合、从系统化和结构化的层面上进行记忆等。具体的记忆方法有很多,例如:1.数字代表记忆法:即把某一历史知识通过一个或几个数字概括出来,形成要点。如:中国共产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内容,可概括为“一化三改”即:工业化、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提取字头记忆法:即提取某一历史知识每一句的头一个或几个字为要点,组成另一个词或一句话。如:记忆《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可记忆为“赔、禁、拆、划”。即: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3.谐音趣味记忆法:即把某一历史知识的几个关键知识用谐音或组成有趣味的几个字帮助记忆。如:记苏联在1922年刚成立时的加盟共和国,可记做“乌外有两只鹅”。即乌克兰、白俄罗斯、俄罗斯、外高加索。这样趣味性强,记得快而牢。 4.关键字词记忆法:即抓住某一历史知识的关键字词归纳成要点从而提高记忆效果。如:在近代,中国是怎样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深渊的?我们可将形成的过程用几个关键字掌握:即①开始;②进一步;③大大加深;④完全陷入。然后联系几次列强侵华战争的影响:①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②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③甲午中日战争及《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④八国联军侵华及《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的深渊。5.概括记忆法:就是将某一历史知识加以概括,使之简单化。例:《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割三岛,赔两亿,设工厂,增口岸。”就可以把握本课的基本内容。6.顺口溜记忆法:把一些历史事件编成顺口溜很易记忆。例:商鞅变法可记为“孝公治国有心计,商鞅变法最有利。承认私人有土地,奖励耕战免徭役。废除贵族的权力,建立县制搞治理。经济得到大发展,军队有了战斗力。战国后期秦最强,商鞅变法了不起。”7.讲解记忆法:这是一种较新的记忆方法,一个同学给其它同学讲述历史事件,记忆效果比一个人自己记忆要高几倍。且信号储存时间长。三、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学以致用,拓展能力。历史科的三种基本题型(单项选择题、材料解析题、问答题)如何解答,各种题型的多种类型的试题又如何解答,应有一套科学的方法和清晰的思路。总的要求是:要审清题意,抓住关键,找到突破口,明确重点,突破难点;行文做到语言简洁准确,层次段落分明,逻辑结构严谨;要用史论统帅史实,用史实支撑史论,使二者浑然一体。(一)解答历史单选题的策略和技巧\n选择题具有知识覆盖面广、题量多的特点,要求我们要踏实、牢固、全面地掌握所学基础知识。同时要培养概括、分析、评价等能力,提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问题的水平。这是做好选择题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在具备这些前提条件之后,再辅之以一定的技巧和方法,才能真正答好选择题。1、审题方法。能否认真审题,是做好选择题的关键。随着命题技术的进步,选择题的立体感和动态迁移感愈来愈强,迷惑性越来越大。因其答案的唯一性,又不像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那样具有一定伸缩性,一旦审题出现偏误,就会导致全错。认真审核,对选择题尤其重要。要根据选择题的特点,采用立体式的审题方法,明确题意和要求。其具体要求是:第一,明确题目结构。要仔细推敲题干,搞清题干中答题项、主干语和条件限定语。答题项是指答案包括的内容和项目,主干语是选项论述的直接对象,条件限定语是对回答内容的各方面限定。第二,搞清时空范围。根据限定语,特别要注意提取隐性时间信息,明确时限。搞清历史现象的横向、纵向的历史空间和阶段特征,明确题目的时间范围和空间。第三,搞清基本题型。选择题也有自身特点,根据其特点,明确题目的基本类型,再结合平时的学习和掌握,根据各题型的答题方法进行“对号入座”的思考和把握。第四,推敲备选项。对备选项要认真推敲。近年来,备选项的干扰性日益增强,需认真分析。通过比较,掌握知识之间的区别,明确选项与题干的关系。第五,明确理论观点。选择题大都渗透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诸如生产力观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观点、阶级斗争观点、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以这些理论观点为指导,再进行论证和分析。第六,明确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历史往往与政治、地理、语文等学科联系,要利用相关学科知识的互补性,作好答题的准备。2、解题方法。审题是为答题服务的,在审好题的基础上,还必须运用正确的解答方法。下面结合各类单项选择题的特点和具体内容,对解题技巧介绍如下。(1)最佳选择题:是单项选择题中的基本题型,旨在考查对历史知识理解掌握的准确性,考查辩证思维能力。特点是选项与题干隐含着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其它选项虽有一定道理,但因不够全面或不合题意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题干求答项前后,多有“最主要”、“最重大”等表示程度的副词和形容词。是选择题中难度最大的类型。解题方法:先根据题干要求,确定好题目的逻辑思维关系,即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确定住“最佳”标准,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运用优选法,逐个比较、分析备选项,找出最佳答案。谨防以偏概全的错误,或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2)因果选择题:此类题目,旨在考查综合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通常将历史现象中存在的不同因素列出,再根据题干的指向列出相应的原因的或结果等。考查的角度有两方面:第一种形式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其结构是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第二种形式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其结构是题干为因,备选项为果。常用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等表示。解题方法:此类题目主要着眼于历史现象的背景、条件、结果、影响等方面的考查。要审清题意,明确因果关系,搞清命题意图。同时注意区别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外因等要求。切忌因果颠倒,互相混淆,不分主次等。(3)否定选择题(逆向选择题):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解题方法: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即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目要求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解答此类题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4)推理选择题:\n推理选择题是指对这类选择题可以通过推理达到解题目的。这类题目往往涉及一些规律性问题,考生通过对历史规律的掌握,来分析具有同类性质的历史现象。解题方法:解答这类题可采用推演法,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等。因此,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5)排序选择题:此类题目是要求考生能根据题目要求,把历史事实或历史现象按一定的顺序加以排列,如时间先后等,其形式有序号式或非序号式两种。解题方法:巧解此类题可以获得事半功倍之效。采用首尾结合法,首先找出打头的历史事件的序号,找出备选项的代码;再找出结束事件的序号,结合首尾序号,选择备选项符合顺序排列的那一个。若存在相同的备选项,则要比较其他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6)组合选择题:此类题目是将同类选项按一定关系进行组合,通常在题干中列出三组或三组以上的历史事物,并冠之以数字序号;然后分解组成备选答案作为选项。例:下列不平等条约中,含有割地、赔款、开辟通商口岸三项的是①《南京条约》②《马关条约》③《辛丑条约》A、①②③B、①②C、①③D、②③。解题方法:解答时可采用选基法或列式法。选基法首先要选定一个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答案为基点,然后依此顺藤摸瓜,选出答案。列式法是将所有选项的尾字列竖式,四个选项都有的可确定,其他排除,从而缩小思考范围,在此基础上进行判断。(7)比较选择题:此类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或把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放在一起,通过分析、归纳、比较,找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解题方法:根据题干提供的条件,找出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判断。(8)材料选择题:此类题目是材料解析题的客观答法。多在题干中提供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考生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现其背后的历史真实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解题方法:解答材料解析选择题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它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背景。第二,读通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9)概念选择题:此类选择题主要考查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和把握。其在题干中多提出一个基本概念,选项则多是对这一概念的阐释或解释。选项多是立足于对历史概念内在规律和本质的把握。解题方法:解答此类题目,主要从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等方面进行把握,通过对历史概念的定量、定性分析,正确地界定历史概念。同时,在平时要加强对历史概念的学习,准确地理解历史概念。(二)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基本方法材料解析题是一种考查理解能力、归纳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考查题型。它本身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将课本知识和课外知识相结合。材料解析题具有材料来源广、信息量大、设问角度活、考查功能全、能力要求高等特点,因此,我们在解答此类问题时,应掌握一套实际有效的解题方法,熟练解题的步骤。1、读——是解答的前提。阅读理解材料是解题的必要前提,读懂、读透、弄清材料,是解好题的第一步。(1)先读设问,后读材料。不少人认为要先读材料,后看题目设问。事实上这样做有很大的局限性,先读材料比较陌生,如遇到难懂的古文和外来材料甚至障碍更大,易于产生惧怕心理,影响答题;且在不了解答题要求和方向的情况下阅读材料,针对性不强、效率不高,茫茫然需多读几遍方可。所以,先读题目设问,给材料内容定位,明确答题方向、目标,带着问题阅读材料更显思路清晰明确。(2)阅读材料的基本原则:①看两头,找信息。材料的首尾两头,一般是命题者对材料的出处和内容作简要介绍的地方,内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时间、国别和作者,甚至材料的中心等一个或多个信息。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给解题者某种暗示和引导,有可能埋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不可漏读。②\n读懂、读透材料。对材料的阅读,一般情况下应读三遍:第一遍粗读,找到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第二遍细读,正确理解材料的观点,获取有效信息,要防止似是而非,一知半解就匆忙答题的毛病。第三遍重点读,带着设问有重点地阅读,提取有效信息,搁置无效信息,并确定材料与相关知识的联系,破解命题能力的考查方向。2、找——是解答的关键。“找”就是从材料和有关知识中,找取解题的信息点、信息源,它往往是与“读”交织在一起的,而且方向是一致的,无需将两者截然分开。(1)从材料内容本身——找取有效信息。在找取每段每句的含义时,要注意抓取关键词语,不论题目所给的材料文字多少,无效信息和虚假信息的干扰程度多强,材料的含义往往就在几个关键词语上,它们是信息的集中表现,是解题时所要用的重点。当然,也别忘了有时关键信息还可能出现在材料的首尾,即材料的介绍和出处上,它有时会给解题以一定的暗示和启发。(2)从材料与课本的关联——找取相似点。试题虽然是新材料、新情景和新设问,但迄今为止,任何一道材料题的解答,都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不管材料多新,必定与课本有不可分割的关联,“貌离神合”于课本知识。这里的关联一是指试题以课本知识为背景或依托,二是指试题的一两处设问需用课本知识来回答或确定大方向。确定了材料与课本的某个或某方面重要知识的关联,这样材料便与课本联系在一起,回答问题就不难了,甚至有的设问可以在课本中“对号入座”。(3)从材料内容与设问角度——找取相关点。材料解析题,顾名思义是要求把对问题的回答建立在对材料的分析应用上,突出运用材料论证,说明问题的特征和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以充分发挥材料本身在解题中的价值。所以读材料时要处处想着设问,把设问放到材料中互相对照,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信息,或从设问的行文中重新获得读材料时忽略了的重要之处,以纠正在答题时抛开材料或设问,随意发挥、答非所问的错误倾向。3、答——是解答的落点。材料解析题的读、找只是为最后的解答作准备,答才是最终的落点。这个落点是否准确、恰当、完美,是否能够充分体现命题的意图,还要做到“六个注意”:(1)注意答好第一问。除了材料小论文外,每道材料解析题基本上有多个设问,设问间往往是相互紧密联系着的,而第一个设问的定位作答是否准确、完整,直接影响着下一问的作答。因此,第一问作答一定要细心推敲,力求全面准确。对起点设问的错认,将会误及后面的答案。(2)注意审准设问。在好多设问中,都有一些引导性、限制性词语对问题的回答作出限制要求,如“依据材料概括提炼”,“不得照抄材料原句”,“根据材料……谈谈认识”,“综合材料……得出结论”,“比较材料……”,“如何评价材料的观点”等。这些限制词语大体上代表了设问内容的本质含义和考查的能力要求,要给予充分注意,以防“南辕北辙”,造成“劲没使到点子上去”的局面。(3)注意设问分值。每个设问后的括号里都有一定的分值,分值大,回答要详尽一点;分值小,回答要简省一点;不能置分值于不顾,自己熟悉的问题虽分值小也大肆铺张,不熟悉的问题虽分值大却片言只语。(4)注意解析的完整性、层次性。材料题解答的完整性和层次性如何,直接决定着得分差别。因此,对材料的解析要力求完整深入。(5)注意史学观点的运用。运用基本的史学理论观点分析材料的本质和规律,这是历史阐释能力的最高要求。同时,运用史学观点进行材料分析,还可以有效辨别观点错误的材料,增强对历史事物的主观判断能力,全面理解作者的立场、意图、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利于对材料进行辩证、历史的分析、解决。\n(6)注意答案的简明扼要。对于材料解析题的文字表达能力,历次试题的要求都是很高的,通过每年的参考答案的评分说明是不难看出这一点的。材料解析题的答案要求言简意赅,条理清楚,逻辑严谨问什么答什么,不必展开。另外,答案用语要规范,准确使用“应试语言”,不能滥用文学性的修饰语,历史卷不能当成语文卷。总之,解答材料解析题时,只要掌握了解题技巧,无论命题者从哪个角度,哪个层面上提出问题,都能应付自如,都能事半功倍,取得好的成绩。(三)问答题的审题和解题技巧历史问答题是我们测试的三大题型之一。问答题的题型多样,角度多变,既考查我们对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掌握情况,又综合考查各种能力,包括理解能力、概括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材料的阐释和处理能力。1、历史问答题的基本结构。历史问答题由限定项、中心项、求答项和提示语组成。限定项是该题对中心项在时间空间上的界定。中心项是就该题的属性及其政治、经济、民族、文化、国际关系格局等答题内容的对象所做的界定。求答项即是设问项。提示语是答题的方式。见下列示例:如:结合有关社会背景,概述1949年以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衰过程。 提 示 项 限定项 中 心 项 求答项2、历史问答题解题的一般性原则。第一步:审题:解答问答题关键一步是审题。审题不正确就会偏题。审题一要审题目中的限定项,确定该题的时间、空间、数量、程度等;二要审题中的中心项,确定该题答题内容的对象;三要审题型,确定用什么方法解题;四要审求答项,明白问什么。如果是材料型问答题还要审材料中的观点。第二步:教材和学科知识定位。确定该题涉及的知识范围相当于材料中的哪些章节内容。第三步:根据提问对象列提纲,抓住关键点;第四步:筛选要点,史实结合,对题作答。并根据题目的要求进行理论分析等。3、历史问答题的基本类型。历史问答题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从形式来分有普通文字型和材料图表型。从答题要求来看,可分为叙述型、分析型、论证型、比较型、综合型等五类4、各类历史问答题解题思路和技巧(1)叙述型问答题。题型特征:它要求归纳和综述历史事件的过程、历史人物的主要活动、主要内容等,题目的提示语一般有简述、叙述、概述、试述等。解题思路:这类题目难度不大,首先确定时间空间的限定,明确中心项,然后教材定位,最后就有关事件过程、人物活动等进行梳理概括、进行分层次叙述。要点明确叙述完整、表达正确即可。(2)分析型问答题。题型特征:他要求就某一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的现象、影响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观点深入分析、揭示其本质和内在联系。题目提示语常有“分析、试析、简析”等。解题思路和技巧:第一步,确定题目的中心项和求答项;第二步,把握中心项与求答项的内在联系;第三步,运用有关原理和观点析解中心项进行分析;第四步,列提纲要点进行阐述。(3)论证型问答题。题型特征:他要求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原理,分析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证明某一结论的正确性、合理性或形成新的观点结论。这类题目有很强的开放性,能有效的考查分析概括能力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分以下三步:第一步,审题目要求,确定自己选取的观点。第二步,回归教材,从教材上搜索有关观点的论据,采拮与题目有关的内容。第三步,把搜索来的素材分类编排,进行论证。如:从原因背景目的看,从内容、方法看,从产生的影响看等方面论证你的观点。这样使答案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史论结合,有论有据,论证严密。(4)比较型问答题。题型特征:比较型问答题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客体进行比较。比较型问答题,有类比题、对比题、比较相同点和比较不同点三大类。这类比较题难度较大,能有效的考查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这种问答题解题分以下三步:第一步,要审明题意,理清解题思路,加强答题针对性;第二步,把握所要求比较的内容;第三步,列出比较点,回归教材,提炼答案。\n(5)综合型问答题。题型特征:这类题目是最常见的,它往往是叙述证论、读图分析、比较、评析等几种类型重合为一体的综合题。同时又可能是材料、图表、混合型题目。这类题目的特点,题干简明扼要,信息量大,设问小题化,跨度大。解答这类试题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审清题意,把握题目中时间概念涉及的事件覆盖了哪些朝代,国家或地区。第二,弄清求答内容涉及的是背景、内容、影响,或者是政治、经济、民族、国防关系、思想科技文化等哪一方面或哪几个方面。第三,明确该题解题要求是属于比较、分析、论证、叙述等。第四,回归教材,纵向或横向的梳理所涉及的知识点,然后根据题目设问的要求进行整理答案。学习的具体方法,往往因人而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特点,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