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与中学文科其它学科的多元整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学科与中学文科其它学科的多元整合

历史学科与中学文科其它学科的多元整合北京教育学院附中曾勇志当前中学教育改革形势发展迅猛,尤其是文科的教学更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历史学科来说,它的特点比较鲜明,其内容包罗万象,与中学各个学科(不光是文科)都脱离不了关系。一个称职的历史教师想必应该在各个领域均有所涉猎,否则很难适应当前的改革潮流。既然如此,是不是说历史就最难教了呢?这倒未必!因为包罗万象在某些时候可以等同于五彩缤纷,历史学科对教师的素养要求比较高,同时是不是也为教师提供了大量的展示机会呢?如今历史教师一言堂的课是不会被认同的,哪怕你是满腹经纶的大师。虽然每位历史教师的成就可能千差万别,但不可否认的是:如果想在历史教学领域取得一定成就,你就必须坚定的走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学贯中西的道路。而其实践途径就是当前在各个学科均有所涉及但都处于摸索阶段的多元整合。历史学科比别的学科的优势可能在于史料的丰富性,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我们基本上都能找到直接的或间接的史料。但这对一个普通的中学历史教师而言,也是有相当的难度。首先你得注意搜集并且会甄别、保存史料。其次你要会综合整理、运用,讲什么类型的历史人物或事件用什么类型的史料,想必会有所讲究的。我作为一名年轻的历史教师近年来也顺应形势,投入到轰轰烈烈的课改潮流中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作了一些课程整合的尝试,取得了些许自己还满意的成果。以下欲按文科科目分别作一个不甚完整的分析。(一)历史与语文学科其实历史与语文无法从完全意义上分开,作为历史教师,我们的案头工作,我们的课堂讲授,都离不开或文字或口头的语言表达。但要从教学的意义上讲,如何将历史与语文很好的整合还真是一门学问。我在近年高三的教学中,比较重视语文中常见的成语与中国古代史的结合,效果不错。一方面,学生可以很好的理解某些要费很多口舌也未见有成效的史实;另一方面,权当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一个巩固吧。试举几例:1.问鼎中原。讲春秋混战时,很多学生对当时的局势不甚理解。比如晋楚争霸中,楚庄王占尽优势,甚至最后有一种天下我做主的愿望,但最后楚庄王不仅7\n没有当成霸主、一统天下,反而争霸战争连绵不绝,直至战国。在这里,我花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较详细的介绍了问鼎中原这个成语背后的故事,学生们明白了在当时一方面从道义上讲,周王仍是天下共主;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楚国也并没有绝对的实力一统天下。故而形成了当时对周王不废不尊、诸侯国各行其是的特殊局面。2.卧薪尝胆。授课中通过讲这个成语故事,使学生了解了越王勾践十年忍辱负重、终于灭吴的非常经历,对学生来说,应该能起到不少的启发作用。3.徒木立信。商鞅变法对于秦国的一统天下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那么商鞅如何作到在阻力重重的情况下争取人们支持、坚定的进行变法呢?通过这个成语故事,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商鞅的令出必行,老百姓的支持想必是顺理成章的吧。这层含义似乎可以让学生们体会到诚信的重要性。4.投笔从戎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通过讲这两个成语,可以让学生领略到汉朝班超的坚定志向与无比的决心、勇气,而这些恰好是我们年轻人比较缺乏的。在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中,或直接或间接的还可涉及到比如一鸣惊人、三令五申、指鹿为马、四面楚歌、势如破竹、闻鸡起舞、枕戈待旦、东山再起、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请君入瓮等等成语。除此之外,语文学科中众多的诗歌、散文、小说也可以看作是历史教学的资源库。凡此种种,只要注意收集、注重使用,想必对历史教学是大有帮助的。(二)历史与外语学科这两门学科看似关系不大,其实不然。在历史教学尤其是世界历史的教学中,外语素材会大有用武之地,而且这必将成为世界历史教学的一大趋势与潮流。试举两例:1.北美独立战争讲北美独立战争时,学生不太好理解落后的北美如何同世界老大英国对抗,尤其是军事力量弱小到军队甚至两三个人合用一条枪的情况下。那么从教师的角度看,1775年战争正式打响后,北美的确处于被动状态,但1776年是一个转折点,这一年发生了一件事,使得人们看到了希望,并且能够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坚持下去,直至1783年获得最后的胜利。这件事就是《独立宣言》的发表,它也标志着美国的建立。那么《独立宣言》发表前后的情况如何、它的大概内容是什么、它与美国的独立以及最后的胜利有什么关系呢?在讲到这里时,我给学生出示了以下材料:7\n……We,therefore,therepresentativesoftheUnitedStatesofAmerica,inGeneralCongress,Assembled,appealingtothesupremejudgeoftheworldfortherectitudeofourintentions,do,inthename,andbytheauthorityofthegoodpeopleofthesecolonies,solemnlypublishanddeclare.Thattheseunitedcoloniesare,andofrightoughttobefreeandindependentstates;thattheyareabsolvedfromallAllegiancetotheBritishcrown,andthatallpoliticalconnectionbetweenthemandtheStateofGreatBritainisandoughttobetotallydissolved;andthatasfreeandindependentstates,theyhavefullpowertolevywar,concludePeace,contractalliances,establishCommerce,andtodoallotherActsandThingswhichindependentstatesmayofrightdo.——摘自杰弗逊《独立宣言》同时介绍了作者及《独立宣言》的简单背景:托马斯·杰弗逊(1743——1826),生于美国弗吉尼亚州,1769年进入殖民地议会,为反英运动领袖之一。1774年发表的小册子《英属北美权利概要》(ASummaryViewRightsofBritishAmerica)为杰弗逊的重要作品,指出英国国会无权为殖民地制定法律。1776年因起草《独立宣言》而永垂不朽。《独立宣言》超越了一时一地的历史特殊意义,成为人类追求自身价值的伟大文献。然后让学生带着两个问题阅读材料:①这段文字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②这篇宣言的发表有什么历史意义?之后请同学试着翻译这段文字:……因此,我们,集合在大会中的美利坚合众国的代表们,以这些殖民地的善良人民的名义,并经他们授权,向全世界最崇高的正义人士呼吁,说明我们的严正意向,同时庄严宣布:我们这些联合起来的殖民地现在是,而且按公理也应该是,独立自由的国家;我们对英国王室效忠的全部义务,我们与大不列颠王国之间的一切政治联系全部断绝,而且必须断绝。作为独立自由的国家,我们完全有权宣战、讲和、结盟、通商和采取独立国家有权采取的一切行动。最后通过学生发言、讨论,我们知道了实际上北美《独立宣言》最大的意义在于鼓舞北美人民同大英帝国作各种斗争,而且他们一定会这么做的,因为成为一个独立自由的国家是北美十三州人民的共同理想。教学中运用了这则英文原文比单纯的讲教材或做一些理论推测效果好的多。7\n2.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时期,美国参战前后的政策颇耐人寻味;而美日交战前的关系又颇令人啼笑皆非。作为高中教材对此的处理比较简单,而对美国的外交政策和美日关系如若不甚了解,想必在此会成为一笔糊涂帐。鉴于此,讲到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时,我给学生出示了一段英文材料:Yesterday,December7,1941—adatewhichwillliveininfamy—UnitedStatesofAmerica,wassuddenlyanddeliberatelyattackedbynavalandairforcesoftheEmpireofJapan.TheUnitedStateswasatpeacewiththatnation,and,atthesolicitationofJapan,wasstillinconversationwithitsgovernmentanditsEmperorlookingtowardthemaintenanceofpeaceinthePacific.ItwillberecordedthatdistanceofHawaiifromJapanmakesitobviousthattheattackwasdeliberatelyplannedmanydaysorevenweeksago.DuringtheinterveningtimetheJapaneseGovernmenthasdeliberatelysoughttodeceivetheUnitedStatesbyfalsestatementsandexpressionsofhopeforcontinuedpeace.IaskthattheCongressdeclarethatsincetheunprovokedanddastardlyattackbyJapanonSunday,December7,1941,astateofwarhasexistedbetweentheUnitedStatesandtheJapaneseEmpire.——摘自《人类最伟大的声音》,罗斯福《要求对日本宣战》同时介绍背景:1941年12月7日,美国珍珠港受到日本偷袭,罗斯福于1941年12月8日在国会发表本篇演说,美国国会当天通过了向日本宣战的决定。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材料:①珍珠港事件发生时日本和美国处于什么状态?②结合教材说明日本为何采取突袭珍珠港这种行动?③美国总统罗斯福对此做何反映?④珍珠港事件于美日于整个二战有何影响?之后请同学试着翻译这段文字:昨天,1941年12月7日将永远成为一个耻辱的日子——美利坚合众国遭到了日本帝国海空军部队蓄意的突然攻击。美国同日本当时处于和平状态,同时,应日本的请求仍在同该国政府及天皇进行对话,期望能够维持太平洋区域的和平。7\n应该记录在案的是,夏威夷岛距日本的距离说明此次袭击显然是多日甚至数周前就早已蓄意谋划好的。在此谋划过程中,日本政府还通过有关希望维护和平的虚假声明和表达蓄意欺骗了合众国。我要求国会宣布:鉴于日本于1941年12月7日星期日无故对我国进行卑鄙怯懦的袭击,美国自此同日本已处于交战状态。最后通过学生发言、讨论,我们认识到珍珠港事件意味着二战的进一步扩大以及达到最大规模,也意味着美国彻底抛弃了固守若干年的中立政策,同时宣告了法西斯的加速灭亡。当然,在历史教学中有哪些外文史料可用尚有待发掘,如何去用也有待去探讨,但自觉的适时的去用,勿庸置疑是大有裨益的。(三)历史与政治学科自古有言文史哲不分家,何况现在高考政史地是一家呢?至于如何去整合也并非一两句话能说清楚。我以为,总的来说,应该在平时的历史教学当中时时刻刻注意对政治学科政治学、经济学、哲学原理的运用,不光是教师自己自觉的去用,还应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此,才不至于到高三时临时抱佛脚,单纯为整合而整合。实际上能互相渗透的知识无计其数,试举两例:1.中国近(现)代化问题史学界的共识认为中国自鸦片战争之后的历史阶段主要有两大使命:一是争取民族独立,一是实现近代化。事实上确实有无计其数的仁人志士为此奔走甚至贡献生命。但在这两大任务中,到底哪个更重要?在不能同时实现的时候,到底先争取实现民族独立再求富还是先求富求强再图独立?不光当时的仁人志士们各有志向,就是近几年史学界也还有各种不同的声音出现。对于学生即使是高三的学生来说,对此形成一个完整的看法也并非易事。我在高三的专题教学当中引入政治学科的原理对此进行分析,应该说能够使学生的认识靠近主流观点并形成他们自己的清晰认识。如:①应辨证客观的认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近(现)代化意识曲折探索的过程,以及中国人民为此做出了巨大牺牲和付出了巨大的代价。②运用内外因关系的原理,认识到中国人民的不懈努力和斗争才是中国近(现)代的根本原因和动力。③纵观中国近(现)代化的曲折历程,充分说明:中国只有在实现国家民族独立后,才能够不受它国的控制和干涉,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内政和外交;也只有坚持民族独立,才能更好的发展经济。7\n2.中国共产党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在中国共产党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上,曾经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过三次转移工作重心的决定:①1927年后,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②1949年革命即将成功之际,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定将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③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对于这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有些学生不甚了解其背景,教材上讲的也不太多,鉴于此,在复习时结合政治学科的基本观点,我将其做了一个总结。①中共第一次工作重心的转移,是毛泽东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理。②中国革命最后的胜利,证明了建立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这一革命方针的正确性,体现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原理。③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体现了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抓主要矛盾的原理。总之,政治学科的理论应该体现在历史教学的各个角落,不管是新课还是复习课,否则历史课是缺乏深度的。(四)历史与地理学科讲历史就离不开时空概念,那么历史与地理的结合也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与别的学科的区别,我以为地理学科的娴熟运用更应该有助于教师或学生形成良好的大历史观,而这对学习历史是相当重要的,虽然大历史观不仅限于此。试举两例:1.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讲对外开放似乎很容易,但很多学生到了高三对这个概念还相当的模糊,除去高一讲1978年之后的改革开放外,高三新课中国古代史也讲汉、唐、宋、元等朝的对外开放,并且每个时期随着经济、政治重心的变化,对外开放格局以及外贸路线、重心等也不尽相同。所以高三复习时,我注重了与地理学科知识的结合,大量引入地图,有的是历史教材上的地图,有的是地理课教学所用的地图,对于学生掌握各个时期的开放格局、外贸路线等大有帮助。2.中国的西部开发这个问题对于很多高三学生来说也是一本糊涂帐。因为讲西部开发,不仅仅是新中国的事,中国古代也有很多朝代或多或少的做过这个工作,并且西部包含哪些地方、有什么地理特点7\n在各朝各代也有区别,还有古今地名也大有差异。鉴于此,我先从地理角度出发,结合多张地图,让学生首先对历代西部有比较深刻的印象,然后再从历史的角度去分析,收到了不错的效果。以上仅是我对历史与中学文科其它学科多元整合的一些初步探讨。历史学科的教学道路到底在哪里?我想很多历史教师可能一样被这个问题所困惑。虽然说历史科与其它学科的整合还处于不甚成熟的阶段,但我相信这就是新时期历史教学的出路。如果所有的历史教师都积极的参与进来,并且逐渐形成一种统一的理念,我相信历史学科一定会以其独特、包容的魅力而光芒四射!7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