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历史学术能力诊断试题(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高三历史学术能力诊断试题(含解析)

2020届高三历史学术能力诊断试题(含解析)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中国传统的宗教,无论是原始的自然崇拜、神灵崇拜,还是三代秦汉时的祖先崇拜与天帝鬼神祭祀,乃至后来中国上生上长的道教,无不以现世人生的生存与幸福为出发点和归宿。这说明中国宗教A.脱胎于自然崇拜B.反对追求来世C.受儒家思想影响D.富含人文精神【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无不以现世人生的生存与幸福为出发点和归宿”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传统宗教表现出了与一些西方宗教以彼岸世界为现世人生价值之目标的显著差异,中国的“自然崇拜”“神灵崇拜”“祖先崇拜”“天帝鬼神”高高在上,是保障现世人生幸福的重要力量,突显了中国人重现实人生的宗教观,富有人文精神。故答案为D项。A项,脱胎于自然崇拜的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传统宗教重现实人生,但未体现反对追求来世,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儒家思想相关的信息点,不能说明中国传统宗教受儒家思想影响,排除。【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2.西汉初年,民营工商业已有相当发展。汉武帝以后,民间资本被迫大量向农业转移,以田庄为主要载体,以农为主、工商为辅。这种变化说明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实行B.中央经济控制力加强C.自然经济阻碍商业发展\nD.私商已成为商人主体【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民间资本被迫大量向农业转移”,反映了政府对重农抑商政策强化,是国家强化对经济控制的表现。故答案为B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重农抑商政策始自战国,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不是自然经济对商业发展的抑制作用,排除;D项,私商已成为商人主体的表述与材料中“民间资本被迫大量向农业转移”的意思相悖,排除。3.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寺依靠政治经济特权,“侵夺细民,广占田宅”,建立其规模很大的庄园,这些在佛寺土地上耕种的农户被称之为“佛图户”。“佛图户”的生产生活受到佛寺高僧的严格监管,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佛图户”的增加A.瓦解了封建统治基础B.抑制了地主土地兼并C.促进自耕农经济发展D.减少了政府赋税收入【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在佛寺土地上耕种的农户被称之为‘佛图户’”“‘佛图户’的生产生活受到佛寺高僧的严格监管,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可知,材料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寺大肆侵地、招揽农民为其生产,而佛寺是不必提供赋税的,长此以往,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故答案为D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封建统治的基础是小农经济,“瓦解”的表述夸大了“佛图户”对国家的影响,也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中“佛寺”“广占田宅”也是一种土地兼并现象,但材料未涉及地主土地兼并情况,排除;C项,材料中“佛寺”“广占田宅”会使部分农户少地或无地,对自耕农经济发展不利,排除。4.宋代,在养亲法令的保障下,官员在履行养亲义务的过程中拥有较多的选择,他们可以迎侍祖父母、父母,也可以申请闲职来解决养亲问题,同时还可以辞官养亲。这说明宋代A.理学成为官方哲学B.家庭伦理取代政治伦理\nC.儒家主导三教融合D.意识形态渗透官僚政治【答案】D【解析】【详解】宋代官员养亲“可以迎侍祖父母、父母,也可以申请闲职解决养亲问题,同时还可以致仕、辞官养亲”可知,宋代统治者从制度上为家庭养老的推行提供保障,倡导官员忠孝两全,表明意识形态渗透官僚政治。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仅反映的是宋代的“养亲法令”,没有反映理学的地位,排除;B项,“取代”的表述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三教融合是在魏晋至隋唐时期,宋代已经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而且材料也未涉及三教融合的信息,排除。5.有研究表明,北宋“开封的人口在百万以上,坊、市制度已被打破,工商业者临街开店,大小商号鳞次栉比,有6400余家……实行禁军制,都城地区集中了80万禁军,军器监拥有工匠八千五百人,杂役兵超过一万人。”这反映了A.社会需求拉动经济发展B.军队战斗力的增强C.政府放弃重文轻武政策D.封建剥削异常沉重【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开封的人口在百万以上”可知,宋代“开封”社会需求量大,直接促进了工商业发展和经济繁荣,“大小商号鳞次栉比,有6400余家”既是工商业发展和经济繁荣的写照;根据材料“杂役兵超过一万人”可知,“开封”驻兵多,对军工产品的需求大,极大地推动了当地军工行业的发展,“军器监拥有工匠八千五百人”既是军工手工业发展的写照。根据以上分析得出,社会需求对手工业经济布局产生影响,拉动经济发展。故答案为A项。BD项,从材料信息不能看出宋代军队战斗力的强弱程度、封建剥削的程度,排除;C项,政府放弃重文轻武政策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6.清代的监察官多由在任的京官和在外知县等政绩卓异者,经内外大员保举,考试合格入选。一般要求京官历俸两年、外官历俸三年。由此可见清代\nA.监察官员选拔严格B.构建了自上而下的监察体系C.监察官员地位崇高D.注重对监察官员的经费投入【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清代监察官多由在任的京官和在外知县等政绩卓异者,经内外大员保举,考试合格入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代监察官的个人功绩和品行是其选拔的标准,选拔较严格。故答案为A项。BC项,材料只是反映了监察官的选拔标准,未涉及监察体系、监察官员地位,排除;D项,材料中“一般要求京官历俸两年、外官历俸三年”也是对检察官选拔标准的规定,要求必须有丰富的为政经验,要明察事理,洞晓世事,通达治体,注重对检察官员的经费投入明显是对材料主旨的曲解,排除。【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7.有学者指出:“科举制的废除,使得精英开始多元化了,不再往国家流动,还造成—个后果,民国找不到使得民族国家一体化的整合方式,某种意义上说,辛亥革命的胜利乃是地方士绅的胜利。”据此,他认为科举制A.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疏离精英和大众关系D.助长了社会功利风气【答案】B【解析】【详解】\n材料中“科举制的废除,使得精英开始多元化了,不再往国家流动,还造成一个后果,民国找不到使得民族国家一体化的整合方式”“地方士绅的胜利”反映了科举制废除后,使得国家和精英的关系出现疏离,削弱了清朝统治基础,丧失了民族国家一体化的整合方式,形成中央不再能控制全国的局面,从反面说明了科举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答案为B项。AD项,材料未涉及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助长了社会功利风气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科举制的废除疏离了国家和精英的关系,不是精英和大众的关系,排除。8.明清时期,徽州木刻版画蓬勃发展,作品主要有《二十四孝图》《苏武牧羊图》《状元及第》《昭君出塞》等。这一现象反映了A.市民阶层价值追求B.艺术的教化功能C.雕版印刷术的发展D.进步思想的影响【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明朝徽州木版画作品内容“《二十四孝图》《苏武牧羊图》《状元及第》《昭君出塞》等”,表明上述作品体现程朱理学的忠孝纲常等观念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说明艺术具有一定的教化功能。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反映的是明清时期“木刻版画”的内容,未反映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雕版印刷术的信息点,排除;D项,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材料中作品体现的是受到程朱理学的忠孝纲常等观念的影响,但明清之际已产生带有时代气息的新思想,程朱理学在明清之际已不再是进步思想,排除。9.蒋廷黻指出:“不平等条约的根源,一部分由于我们的无知,一部分由于我们的法制未达到近代文明的水平。”下列不平等条约内容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A.允许日本在华设厂B.惩办“首祸诸臣”C.领事裁判权D.准许华工出国【答案】C【解析】【详解】\n材料中“蒋廷黻”指出鸦片战争一定程度上的原因是“由于我们的法制未达到近代文明的水平”即认为当时的中国人的完全不懂国际公法。根据所学可知,领事裁判权即在一国家内,对于这个国家来说的外国人在当地犯罪,可以不接受这个国家的法律审判,而这个审判的权力,归属于外国派来的领事官(外交官),这是破坏国家司法主权的表现。鸦片战争后的不平等条约中外国取得了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正是当时中国人缺乏“法制”观念的表现。故答案为C项。ABD项,根据所学可知,“在华设厂”属于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的资本输出方式;惩办“首祸诸臣”是1901年《辛丑条约》的条款,强调的是清政府要负责镇压人民反抗;准许华工出国是《北京条约》的内容,会造成中国劳动力的流失。以上不平等条约的条款都与材料中“法制”无关,排除。【点睛】知识型选择题的题干与备选项基本上是重复教材的文字表述,但备选项的迷惑性、干扰性较大,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可能会被干扰所迷惑而选错。解答此类选择题的关键是扎扎实实地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10.1901年前后,梁启超指出中国传统史学具有“只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等四弊,提出新史学应“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等观点,在当时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这说明A.意识到唤醒民族意识的重要性B.史学研究新局面形成了C.生物进化思想引起了广泛关注D.清末新政推动思想变革【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国传统史学具有‘只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等四弊”“提出新史学应‘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本其公理公例’等观点,在当时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分析可知,梁启超的新史学受到西方进化论和资产阶级民权思想的影响,促进了中国人思想方式的改变,逐步改变中国传统史学“只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的弊端,增强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故答案为A项。B项,仅从梁启超个人的研究不能说明史学研究新局面形成,排除;C项,“广泛关注”的表述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材料强调的是近代中国学者受到西方进化论的影响,思维方式发生变化,而不是“清末新政”的作用和影响,排除。11.1915年,英美烟草公司指责华人企业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同日本合作,导致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销量下降。作为反击,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则将英美烟草公司同帝国主义侵略联系起来,并宣称“中国人应抽中国烟”,很快扩大了市场。这反映了A.爱国思潮影响商业竞争B.民族工业畸形发展\nC.抵制洋货助推经济飞跃D.实业救国思潮兴起【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15年”“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由被“指责”“同日本合作”而且“销量下降”到进行“反击”“宣称‘中国人应抽中国烟’”而“很快扩大了市场”并结合所学可知,“一战”期间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行为是爱国思潮的反映,并且影响了商业竞争,表明大众的消费心理受民族主义影响。故答案为A项。B项,根据所学可知,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畸形是指结构不合理,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C项,仅从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扩大了市场”不能得出经济飞跃的结论,排除;D项,从材料中看不出实业救国社会思潮的出现,排除。12.1930年国民政府颁布《国家进口关税税则》,将进口税的最高税率比1929年提高了近一倍,1933年国民政府再次提高进口税率。这一做法A.抵制了列强经济侵略B.在为抗日作经济准备C.解决了政府财政危机D.有利于保护民族企业【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提高进口税率”有利于改善财政状况。故答案为C项。A项,“抵制了列强经济侵略”的表述不符合史实,中国民族危机加深,排除;B项,材料中的做法主要起到保护民族工业,改善财政状况的作用,1933年时国民政府的抗日态度并不积极,其做法不是为抗日做准备,排除;D项,材料中的做法利于保护民族企业,但不是其主要目的,国民政府的目的主要是为解决政府财政危机,排除。13.据统计,八路军山东纵队1938年至1940年5月底,共进行大小战斗2174次,伤日军7907名,毙12570名,俘日军20名。到1940年,八路军已经从最初的4万多人发展到近50万,开辟了一个广大的解放区战场。这说明A.山东是抗战的主战场\nB.共产党在抗战中的重要贡献C.抗战反攻阶段的到来D.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的失败【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中国共产党从“4万多人发展到近50万”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实行全面抗战的路线,取得了巨大成果,山东纵队在给敌人以巨大的杀伤,自身还获得了很大的发展,说明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做出了重要贡献。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反映的是山东纵队力量发展情况,但不能说明山东是抗战的主战场,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抗战反攻阶段是1944年,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D项,材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的巨大成果,但未涉及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的失败,排除。14.自宋之后到明清数百年间,人们提及王安石顶多说他的诗歌散文,对其变法却讳莫如深。1908年梁启超撰写《王安石传》,自此,王安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中无可争议的大改革家。这一变化说明A.王安石综合成就较高B.时代背景影响历史评价C.认识历史要全面客观D.个人立场决定历史认识【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时间“1908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而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王安石重新被推崇,与当时中国所处社会环境有关,近代危局中求变意识的不断增强,说明时代背景影响历史评价。故答案为B项。A项,王安石综合成就高的表述与材料“顶多说他的诗歌散文”不符,排除;C项,材料强调近代危局中求变意识的不断增强,故而“王安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中无可争议的大改革家”,不是强调认识历史要全面客观,排除;D项,个人立场决定历史认识的表述夸大了个别历史人物的作用,不符合史实,排除。15.\n20世纪60年代中期,面对在苏联斡旋下的美越和谈,中国向越南揭露了苏联出卖越南的阴谋,表示积极支持越南抗战到底。而1971年周恩来则向越南明确表态:“据我们观察,你们从外交斗争中赢得了经验”,“现在我要向你们学习”。这种变化表明A.中国彻底放弃“一边倒”外交政策B.积极发展同发展中国家外交关系C.中美关系改善影响了中国外交态度D.务实外交逐渐取代意识形态外交【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国向越南揭露了苏联出卖越南的阴谋”“据我们观察,你们从外交斗争中赢得了经验”分析表明,在中苏关系的恶化等背景下,中国的外交政策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外交导向也越来越务实,国家利益型的外交逐步明确。故答案为D项。A项,“彻底放弃”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表明中国的外交由革命外交转变为务实外交,不是积极发展同发展中国家外交关系,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中美关系改善是在1972年,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16.1979年7月,中共中央提出了国有企业改革方案:一是给企业一定比例的利润分成;二是给企业一定的生产计划、产品购销和资金运用等方面的权力,以打破企业是政府机关附属物的体制。这旨在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调动企业经营积极性C.全面推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D.适应对外开放新形势【答案】B【解析】【详解】\n材料中“一是给企业一定比例的利润留成;二是给企业一定的生产计划、产品购销和资金运用的权力”说明,政府为了调动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一定程度上下放权利。故答案为B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在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上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C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是在1984年,排除;D项,材料反映的是对内改革不是对外开放,排除。17.周枏在《罗马法原论》评价道:“自然法、习惯法、皇帝敕令与行政命令都是罗马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顾问官(罗马法学家)的专业意见亦是罗马法最能经受时间考验的部分”。这说明古代罗马法A.法律的渊源比较复杂B.法学家掌握最高立法权C.缺乏严谨的立法程序D.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意志【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自然法、习惯法、皇帝敕令与行政命令都是罗马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意见是罗马法最能经受时间考验的部分”可知,材料强调罗马法的来源比较广泛,法律渊源比较复杂。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反映的是罗马法的来源广泛,未体现法学家掌握最高立法权,排除;C项,材料涉及罗马法的来源并非罗马法的立法程序,排除;D项,罗马法确实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但材料信息不能体现,排除。【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18.古希腊戏剧按类型分为悲剧与喜剧两种。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目的是要引起观众对剧中人物的怜悯和对命运的思考,由此使感情得到净化;喜剧则是通过变形、夸张甚至荒诞的手法映射现实、批判政治。这表明古希腊戏剧A.蕴含丰富人文主义思想B.缺乏理性精神C.意在批判直接民主的弊端D.维护公民利益【答案】A【解析】\n【详解】材料中“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可以使人“感情得到净化”,“喜剧”能“映射现实、批判政治”,是理性精神的体现,同时蕴含了丰富的人文主义思想。故答案为A项,B项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古希腊戏剧,未反映直接民主,排除;D项,维护公民利益的表述材料中无相关信息点,排除。19.《椅中圣母》是意大利画家拉斐尔于1514-1515年创作的艺术作品,传说画中圣母的原型是拉斐尔在梵蒂冈教堂偶然遇到的一位抱孩子的美丽母亲;有学者根据圣母相貌宣称,画中圣母正是拉斐尔的恋人芙纳蕾娜。以下理解正确的是A.传说无法证明,第一种说法不足为信B.《椅中圣母》的原型仍需严谨考证C.芙纳蕾娜是画中圣母的原型D.综合考证即可确认历史的真相【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关于拉斐尔的名画《椅中圣母》的原型存在不同的说法,一说是“拉斐尔在梵蒂冈教堂偶然遇到的一位抱孩子的美丽母亲”,一说是“拉斐尔的恋人芙纳蕾娜”,说明仍需严谨考证。故答案为B项。AC项,材料中的两种说法只有其他佐证材料能够证实,才能判定其中哪种说法更可信,仅从材料不能得出第一种说法不足为信,也不能得出芙纳蕾娜是画中圣母的原型,排除;D项,综合考证即可确认历史的真相的表述本身存在问题,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得到历史的真相,排除。20.1930年,美国杜邦公司发明了氯丁橡胶(合成橡胶),1934年又推出尼龙纺织品。杜邦公司依靠科技创新一举成为美国30年代最大的化工化学公司。对杜邦公司30年代迅速发展分析正确的是A.利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B.得益于民众高涨的消费欲望C.得益于廉价的原料与人力成本D.具有广阔的海外销售市场【答案】C【解析】\n【详解】根据材料中“1930年”“美国”“1934年”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杜邦公司迅速发展期间正值美国经济危机时期,经济危机爆发后,大量工人失业,杜邦公司的发展得益于廉价的原料与人力成本。故答案为C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从“二战”后期开始的,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时期,民众的购买力非常低,缺乏消费欲望,排除;D项,具有广阔的海外销售市场的表述不符合题意内容,排除。【点睛】因果关系类的题,解题首先要注意题干中的“根本原因”,凡是题目中有“根本”二字的(或根本原因、根本目的等),要注重两点:a.一般选择最深层的原因,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阶级本质等;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往往从社会性质和社会主要矛盾方面进行思考。b.许多历史事件的根本原因(或根本目的)是相对稳定的,而具体原因(或具体目的)却可以是经常变化的。21.19世纪,英国工厂制度盛行。工人进厂、出厂、饮食甚至大小便都有具体的规定;聊天、吹口哨、唱歌也是禁止的。工人必须紧跟机器的运转速度进行操作,脑、眼、手、脚都要处于极度紧张的状态,不可有片刻松懈。工厂的制度规定A.体现人力与科技的密切结合B.有利于提高社会就业水平C.符合工业革命时期的生产要求D.加快了英国的城市化进程【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对工厂工人进、出厂及工作状态的具体规定体现了工厂管理制度的严格、苛刻。根据所学可知,工厂使用机器进行生产,效率高、节奏快,不容工人们在工作中马虎、大意,否则会带来一些安全问题,这是符合工业革命时期的生产要求的。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反映的是工厂管理制度的严格,不是人力与科技的密切结合,排除;BD项,材料是对工厂中的工人进行严格的规定,与提高就业水平、英国城市化进程无关,排除。22.“随着美国全面卷入战争(二战),总统居于国家权力的顶峰是不可避免的。罗斯福将总统权力扩大到宪法许可范围内的极致”;20世纪70年代,随政府职能全面扩张,尼克松被称为“帝王般的总统”。美国总统职权的扩大说明\nA.三权分立的原则遭到破坏B.适应了国内外形势的演变C.保障了人民的民主权力D.建立中央集权的联邦政体【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不同的时期,美国总统被赋予了较原来更大的权力,一是世界大战期间的罗斯福,二是20世纪70年代的尼克松。结合所学可知,“二战”期间美国总统罗斯福被赋予了较原来更大的权力是为了打败法西斯势力;20世纪70年代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开始处于守势,美国总统尼克松被赋予了较原来更大的权力是为了能够与苏联相抗衡。二者都是出于国内外形势的需要,维护国家利益而做出的政策调整。故答案为B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无论是“二战”期间还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三权分立的原则没有遭到破坏,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总统权力的扩大,未涉及人民的民主权力,排除;D项,1787年宪法已经建立中央集权的联邦政体,而且总统权力的扩大与联邦制原则无关,排除。【点睛】表明类选择题是高考中相对稳定的题型,该类选择题主要借用了“表明”或“说明”、“反映”、“旨在”、“体现”一词“相当肯定地显示”的含义。它要求考生获取材料中比较确切的信息,重点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试题的题干部分一般描述历史现象,考生需要根据所学知识,用简洁的语言准确、清楚地概括现象背后的历史结论。一般解题步骤有三步,第一步:概括材料的主体信息;第二步:联系选项,进行“等价转换”。“等价转换”是指第一步概括出的主体信息要与选项完全匹配;第三步:检验其他选项的正确性。23.1918年3月,列宁为退出一战,力主以大量割地与赔款为代价,与德国签署了停战条约《布列斯特条约》。这一行为A.为苏俄政权赢得了喘息时间B.给苏俄带来长期稳定的环境C.体现了苏俄彻底的反帝纲领D.破坏了新兴政权的国际形象【答案】A【解析】【详解】\n根据所学可知,俄国十月革命后,新政权遭到国内外敌人的进攻,为保卫新政权,只有退出帝国主义战争。而为了退出“一战”,俄国被迫答应了德国割地赔款的无理要求,为俄国人民赢得了和平,为新政权的巩固赢得了喘息时间。故答案为A项。B项,根据所学可知,德国人在签订《布列斯特条约》之后并没有撤离所有的部队,而是留了一百万人在东线和新生政权对峙,苏联人并没有得到他们想要的那种完全的和平,这份条约带给他们的休息时间和程度都是有限的,对于整个俄国的恢复是非常微不足道的,带来了长期稳定的环境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苏俄退出“一战”与反帝纲领是否彻底无关,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巩固新生政权,排除;D项,《布列斯特和约》使俄国退出“一战”,以空间换时间,使俄国得到喘息的机会,从而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提升了新政权的国际形象,排除。24.1987年苏联与美国签署条约,承诺不再保有生产或试验射程在500至5500公里的陆基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同时苏联减少了对东欧盟国的承诺。这些现象A.导致两极格局的瓦解B.标志多极化趋势的出现C.美苏由对抗走向合作D.体现了国际力量的变动【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材料出自《苏联和美国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这主要基于美苏争霸态势、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的需要。故答案为D项。A项,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是1991年苏联解体,排除;B项,多极化趋势出现的表述是材料现象出现的原因之一,但不全面,排除;C项,美苏由对抗走向合作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二、非选择题:共52分。25.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魏晋时期,门阀大族颇重家风、家训,强调“雅有家风,政事规为”。唐代士人阶层编撰家训的风气日盛,如王方庆《王氏训诫》,柳玭《戒子孙》,唐太宗作《帝范》也可视为帝王之家的家训。家训内容多以“忠孝”教育为主,“名门右族,莫不由祖考忠孝勤俭以成立之”。唐代家训开启中国古代“诗书传家”的文化传统,富贵、财产不再恒久,“读书便是随身宝,高官卿相在朝廷”成为人们的最高追求。——金滢坤《中国童蒙文化研究》\n材料二:明清时期许多家境殷实的民间大家庭,因“累世同居…‘孝义持家’”而受到最高统治者的旌表。如浙江浦江郑氏,在官方倡导下,经过多次修订、增删,最终完成《郑氏规范》,凡168条,在全国发行,成为明代社会教化的重要教本。《郑氏规范》内容庞杂,除倡导忠孝、积善、行德等传统伦理,还有《劝惩簿》,按月记录族人功过,规定“荒废学业、赌博无赖,鞭二十”,“既仕,赃墨枉法,死后不入祖宗祠堂”。——施克灿《明清之际江南地区家训研究》(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家训的特点,并分析原因。(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代家训相比,《郑氏规范》有哪些变化,并分析其影响。【答案】(1)特点:以士人群体为主;以儒家忠孝思想为主要内容;诗书传家的文化传统。原因: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受魏晋门阀政治的影响;科举制的实行;门阀士族的衰落。(2)变化:家训编撰的家族范围扩大,内容丰富;操作性更强;统治者的支持;社会教化功能日益显著;突出惩戒功能。影响:对明清家训文化的发展意义重大;维护封建统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巩固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唐代士人阶层编撰家训的风气日盛”得出:以士人群体为主;根据材料“家训内容多以‘忠孝’教育为主”得出:以儒家忠孝思想为主要内容;根据材料“开启中国古代‘诗书传家’的文化传统”得出:诗书传家的文化传统。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所学得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根据材料“魏晋时期,门阀大族颇重家风、家训”得出:受魏晋门阀政治的影响;根据所学得出:科举制的实行;门阀士族的衰落。(2)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许多家境殷实的民间大家庭……受到最高统治者的旌表”“《郑氏规范》内容庞杂”得出:家训编撰的家族范围扩大,内容丰富;根据材料“按月记录族人功过”得出:操作性更强;根据材料“受到最高统治者的旌表”“在官方倡导下……最终完成”得出:统治者的支持;根据材料“成为明代社会教化的重要教本”得出:社会教化功能日益显著;根据材料“荒废学业、赌博无赖,鞭二十”“既仕,赃墨枉法,死后不入祖宗祠堂”得出:突出惩戒功能。第二小问“影响”,主要从家训文化本身的发展、维护统治、稳定社会秩序角度分析,同时注意结合第(1)问中的“特点”突出儒家思想的地位。\n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五四运动既是较前更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斗争,又是具有“革故鼎新”意义的新文化运动。先进人士作出了历史性的抉择,即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开始走向新阶段。这场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双重意义——既冲决了封建主义藩篱,又实现了自身的超越。纪念五四运动主要是继承与发扬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让五四精神在振兴中华新的实践中放射出更加夺目的时代光芒。”——张磊张苹《划时代伟大启蒙运动——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材料二: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现代史上是一个不平凡的历史时期,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此起彼伏的学生运动。战后经济的发展虽然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但同时也加剧了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平衡,特别是明显落后于经济发展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这场运动试图通过一场文化反叛运动改变资本主义社会压抑人性的弊端,整个运动不是针对当时的政府,而是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活方式。法国的学生运动在这场运动中尤为剧烈,这使得蓬皮杜总统一上台就开始了改革,不仅局限在刺激经济的发展方面,在社会改革特别是高等教育改革方面成就更为显著。在学生运动的影响下,黑人民权运动、女权运动、环保运动以及和平运动等社会民主运动蓬勃兴起,运动本身充满了多元因素的题材。在这个时代里,个人的绝对自由是指导一切的准则,反对权威、反对传统,抛弃一切旧的社会规范和道德约束,一切以满足自己的需求为目的,造成了享乐主义的盛行。——摘编自王建伟《20世纪60年代西方学生运动的社会影响》(1)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60年代西方学生运动的背景和特点。(2)根据材料一、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与20世纪60年代西方学生运动的不同并分析其原因。【答案】(1)背景: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平衡性(思想文化落后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压抑人性的弊端;个人主义思想的盛行。特点:文化反叛;多元化诉求;反传统、反权威。(2)不同:五四运动以爱国救亡为宗旨,西方学生运动追求个人主义;五四运动性质是反帝反封建,西方学生运动是表达对当时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不满;五四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西方学生运动推动了社会改革,助长了享乐主义思想。\n原因:社会矛盾不同:中国当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是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两座大山;西方主要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和弊端以及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所致。【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背景”,根据材料“战后经济的发展”得出: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根据材料“加剧了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平衡”得出: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平衡性(思想文化落后经济发展);根据材料“改变资本主义社会压抑人性的弊端”得出:资本主义社会压抑人性的弊端;根据材料“个人的绝对自由是指导一切的准则”得出:个人主义思想的盛行。第二小问“特点”,根据材料“试图通过一场文化反叛运动改变”得出:文化反叛;根据材料“黑人民权运动、女权运动、环保运动以及和平运动等……运动本身充满了多元因素的题材”得出:多元化诉求;根据材料“反对权威、反对传统”得出:反传统、反权威。(2)第一小问“不同”,根据材料“发扬爱国……的传统”“个人的绝对自由是指导一切的准则”得出:五四运动以爱国救亡为宗旨,西方学生运动追求个人主义;根据材料“较前更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斗争”“整个运动不是针对……而是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活方式”得出:五四运动性质是反帝反封建,西方学生运动是表达对当时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不满;根据材料“五四运动”“这场思想解放运动”“在社会改革特别是高等教育改革方面成就更为显著”“造成了享乐主义的盛行”得出:五四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西方学生运动推动了社会改革,助长了享乐主义思想。第二小问“原因”,主要从社会矛盾方面分析,中国五四运动,根据所学得出:中国当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是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两座大山;西方学生运动,根据所学得出:西方主要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和弊端;根据材料“加剧了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平衡”得出: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所致。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我们共同的朋友》是著名小说家狄更斯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其中情节反映了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现象。小说梗概如下:\n有人从泰晤士河里捞起一具尸体,依据衣着和证件判断,死者是已故垃圾承包商老哈蒙的独生子约翰·哈蒙,他当时正在赶回英国继承巨额遗产。这笔财产后来归老哈蒙的佣人鲍芬夫妇所有的。约翰的未婚妻贝拉小姐也由鲍芬夫妇收养。从此展开了一场争夺,许多人使出种种伎俩,企图从这堆垃圾变出来的财富中分一杯羹。然而,最后发现,死者原来是图谋谋害约翰·哈蒙的另一名冒名顶替的人,而鲍芬先生的私人秘书洛克史密斯原来就是约翰·哈蒙。经过一番曲折之后,他终于继承了遗产,并且和善良美丽的贝拉小姐结成良缘。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史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答案】示例:情节:垃圾承包商老哈蒙;许多人使出种种伎俩,企图从这堆垃圾变出来的财富中分一杯羹。历史现象:工业革命。概述和评价: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也促使人们追求财富的心理愈加强烈;工业革命导致城市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出现大量垃圾,也就出现了专门以承包垃圾为业而发财致富的商人;工业革命导致社会矛盾的日趋尖锐和人情的冷漠,为了财富不惜手段;19世纪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一大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对社会现实进行冷静、深刻的审视和批判,剖析社会问题本质,提供了认识社会人生的镜子,同时反映了人们心中的矛盾、挣扎和渴望。【解析】【详解】首先阅读材料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史重大历史现象,如“死者是已故垃圾承包商老哈蒙的独生子约翰·哈蒙”“正在赶回英国继承巨额遗产”“展开了一场争夺”“许多人使出种种伎俩,企图从这堆垃圾变出来的财富中分一杯羹”得出情节:垃圾承包商老哈蒙;许多人使出种种伎俩,企图从这堆垃圾变出来的财富中分一杯羹。结合所学可知,狄更斯的《我们共同的朋友》于1864—1865年完成,当时正值工业革命时期。据此得出现象:工业革命。其次,结合世界近代史对该历史现象进行概述和评价即可。主要强调工业革命一方面创造了大量的财富、导致环境破坏、产生了很多垃圾;另一方面强调工业革命使人情冷漠、社会矛盾尖锐。文学作品体现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剖析社会问题,反映人们心中的矛盾、挣扎、渴望。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