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8-31 发布 |
- 37.5 KB |
- 4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关注2009年高考历史学科的几个问题
关注2009年高考历史学科的几个问题泸州高中陆洪2009年4月0\n一、试卷结构、试题内容:1、试卷结构形式:(1)选择题:①主题式和单题可能平分秋色。主题式——优点:立意高远、试卷结构美观;缺点:命题范围受制约、个别试题质量不高、有可能助长猜题押题。②材料型(情境式)选择题将逐渐占主导地位。(新课程多版本教材下的必然趋势;情景生动、图文并茂、具备鲜明的历史特色;09年介于50%——60%之间)以07年四川文综卷最佳参照1\n(2)非选择题:①今年将出现像06、07年古今中外关联的试题②今年37、39题可能出现与北京卷类似的图表、卡片、横线填充。③不排除39题把历史安排在前面④重视问题的选择性、开放性:如任选一事件,回答影响——为学生营造宽松的答题环境,避免因偶然因素而失分;体现高考降低难度的要求;突出调动知识的能力。如答案言之成理既可给分——09年分值会略有增加;进行分层给分的尝试,考查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解析问题能力。2、试题内容:(1)考点分布:确保五本教材的覆盖(2)内容结构:中国古代、中国近现代、世界近现代比例:25%、35%、40%,世界近现代史比重逐年加大;政治、经济、文化三板块:35%、35%、30%左右。说明:政治史比重最大;基本形成“三足鼎立”局面。2\n(3)命题指导思想:坚持史学范式综合运用基础上适度突出革命史范式(由于周年问题)。仍会以文明史范式为主导,兼以现代、整体史观。突出革命史观,要变换视角,如:社会主义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均为手段,而不是终极目标;五四运动、中共成立,原来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视角考查,现在可以从现代化模式角度分析产生的影响。(4)利用新情景:考查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调用知识判断新知识、新观点、新结论(相对于旧教材而言);渗透新课程教材新观点(引导教师尽快适应新课程);史学范式研究方法直接“入题”考查3\n二、09年考纲解读(一)考核目标变化大:07、08年比较——中国近现代史增加20、调整19;中国古代史增加16、调整2,尤其是增加两个一级目录。世界近现代史增加5、调整7。注意:把考纲进行长时段解读,有两次重大变化:05年史学范式、观念,教育理念的变化;08年明显受到新课改的影响。(二)考点表述的变化考查指向更明确如: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经济建设方针的确定建议:从变化调整中挖掘信息:综合平衡——多快好省——又好又快(科学发展观)4\n(三)考点细目增加使要求精细化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现代科学技术注意:1、知识要求明确具体,减轻学生负担;2、突出主干知识;3、与时政热点相结合。(四)考点子目调整、增加使考试要求系统化1、横向知识系统的全面性如秦朝历史:反映骤起骤落的过程;突出制度创新、历史教训2、纵向知识系统的完整性如土地问题:增加井田制、均田免粮、解放区土改,使土地所有制变迁、土地政策调整、土地问题衍生的社会问题比较完整呈现。5\n(五)考点增“背景”减“影响”增:如太平天国、戊戌变法、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新中国诞生、“文化大革命”注意:1、史实性知识,体现历史客观性,要求考生全面准确分析历史事件、人物的主观动机、起因。2、有利于命题专家引进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引导学生“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证据意识。减: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影响注意:多为历史结论,体现历史的主观性,不同的立场有不同观点;为开放性试题预留命题空间;有利于减轻考生负担。提醒:不等于不考;关注广东试题的理念、方式。(08广东单)8.下列关于五四运动的总体评价,代表中国共产党观点的是A.五四运动是中国的“文艺复兴”B.五四运动破坏了了中国传统文化C.五四运动是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折点D.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6\n(六)新增考点凸现社会史1、中国古代社会生活(1)魏晋南北朝(2)隋唐2、中国农民战争3、工农运动、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三、09年高考重点、热点问题:1、2008年1月11日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省份深化高校招生改革的指导意见》中要求“考试的内容要……进一步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实际”的“三贴近”特点。2、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根据杨宁一的观点,一是不能直接体现,二是必须有所体现。因此,只有选择那些具有明确的现实教育意义和具有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的材料作为试题材料,以间接地考查考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倾向。3、围绕主干、观照现实,近三年高考试题的七大主题。近代化、大国关系、制度创新、科技文化、民族关系和分裂与统一、国民党及国共关系、列强侵华七大内容可以说都涉及到了现实社会、当今世界的重点问题、热点问题和基本价值观问题,以此出题是能够比较“贴近”于我们这个时代、社会和考生的。(一)重点、热点问题7\n近三年全国高考卷与川卷考查主题比较表全国卷四川卷近代化近代化:06年37题“历史上的社会转型期”(3)大国关系国际关系:06年国际组织19~22题;07年德国19-21题。39题中苏关系;08年23题雅尔塔会议制度创新制度创新:06年12—14题、37题(2);07年12—14题;08年21题科技文化科技思想文化史:06年37题(1)、39题;07年37题;08年12、13题;16、17题民族关系·分裂与统一四川特色:06年23题;07年22题、23题国民党与国共关系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06年15—18题;07年15-18题;08年14题、18~20题。22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39题列强侵略(华)列强侵略(华)史:08年15题、37题8\n(二)专题主题复习现阶段,各校基本进入专题复习阶段,教师担心学生基础知识欠缺,只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只进行专题知识的罗列,缺乏深入的分析,有“炒冷饭”的困惑。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复习的过程中,要思考专题复习的价值、角度(五大史学范式),讲出新意,讲出高度。9\n(三)09年周年大事1、大事一览中古史:前209、前119、589、979、1609、1279、1669、1689年等发生的大事。关注统一大业。中近现代史:1839、1859、1899、1919、1949、1959、1969、1979、1999年等发生的大事。适度突出革命史。世界近现代史:1519、1609、1689、1789、1799、1859、1859——1869、1879、1889、1919、1929、1939、1949、1959、1969、1979、1989、1999年等发生的大事。10\n2、复习导向:(1)周年大事的基本史实。(涉及人物注意归类重组)(2)注意运用阶级斗争史观(革命史观)范式评价(定性分析),但要避免片面性。(3)注意详略、粗细的关系(4)注意大事与教材的关系①把大事放在历史背景中去,如五四运动、新中国的成立(毛泽东“三个永垂不朽”、胡锦涛改革开放30周年讲话“两个不能忘记、一个感谢”)②注意大事与教材相关部分的联系,如中美关系结合中国、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内容。③把大事作为教材相关内容的延伸,如1959年西藏平叛和民主改革。11\n(四)重、热点问题专题设置1、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2、区域文明与区域发展3、制度创新与政治文明;4、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合作5、大国兴衰与国际关系;6、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7、教育发展与科技创新;8、文化遗产与文化建设9、思想解放与社会变革;10、国家统一与民族自强11、资本主义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12、四川历史与地方特色12\n四、史学范式在教学中的运用范式问题首先是认识历史的视角问题,用多种范式设计题目,实质上是引导和促使考生从不同视角、用不同方法,去认识丰富多彩的历史现象,破解复杂深邃的历史问题。史学范式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范型和模式,它是史学观点、史学范畴和史学方法等的有机集合体。我国史学研究的范式已从单一走向多元,由传统单一的革命史(阶级斗争史)范式,发展为革命史(阶级斗争史)范式、文明史范式、整体史范式、现代化(近代化)范式、社会史范式等多种史学范式。13\n(一)革命史(阶级斗争史)范式1、革命史(阶级斗争史)范式的内涵(1)批判畸形的革命史观:一条线索、两个过程、三大高潮(2)树立正确的革命史观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为理论基础。它强调,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便能把握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按照这一理论框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大基本矛盾,争取民族独立以反对帝国主义,争取社会进步以反对封建主义,是近代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并以此作为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主要标准和参照系。注意(1)厘清近代中国的两大任务;(2)“革命”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14\n2、教学建议(1)在章节的教学复习中,仍应按阶级斗争史范式构建历史知识体系。(2)强化学生在阶级斗争史范式基本模式下的个性分析。(3)引导学生运用阶级分析法对历史事象的定性分析15\n(二)整体史观1、整体史观的内涵首先,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16\n“整体史观”的直接作用是,冲破了西方以兰克为代表的“西欧中心论”的传统史学框架,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当今整体世界的发展首先表现在经济的全球化,其次是国际政治中的民主化趋势,再次是不同文化越出民族范围的接触交流与相互吸收融合,最后是关于人类自身发展的资源、环境、战争与和平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的各国共同协商解决。(这四个“作用”从备考的角度,都要引起高度注意,即我们若从“全球史观”角度编拟一个试题,其题意的价值应该从这四个方面的某一方面或多个方面体现出来).17\n2、教学建议(1)宏观概括1500年以来全球化的历史进程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瓜分殖民地,标志着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20世纪上半期,战争和危机,全球化受阻;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世界市场的发展深化。(2)加强导致整体世界形成的基本条件——”交往”的复习交往的载体: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大众传媒交往的手段:殖民扩张、殖民战争、世界大战、国际贸易、国际组织(3)加强对影响整个世界的历史力量和历史运动的复习历史力量:科学革命、产业革命、大国崛起历史运动:政治革命、政治改革18\n“现代化史观”就是运用“现代化”的总观点来看待中外历史,特别是自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历史以及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历史。在我国,现代化史观的创立者是已故著名史学家罗荣渠先生。罗先生指出:广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自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引起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变化的大趋势;具体地说,这是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推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是世界历史的必然进程(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95页)。(三)现代化范式19\n1、现代化范式的内涵现代化进程一般指在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推动下,人类社会的历史从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演进的历史。其内容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进程;经济上的工业化进程;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大众化进程;社会生活现代化(包括城市化、社会组织整合化)。其中政治民主化进程和经济工业化进程是其核心,重点是把握人类历史纵向发展的历程。对现代化模式的认识:从动因和起步时间分为内源型现代化模式(起因是该国该地区社会内部经济、政治、文化自然发展的结果,如英、法、美)和外源型现代化模式(外部因素刺激下开始的现代化,如日、亚非拉国家的现代化);从经济体制的特点分为市场经济模式、计划经济模式、混合经济模式;从社会经济的性质分为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20\n2、教学建议(1)继续重视从宏观上加强对现代化的不同模式的教学;加强内源型现代化模式和外源型现代化模式的比较复习加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混合式三大现代化类型的比较复习加强东亚现代化进程中三大类型(日本、韩国、中国)的比较复习(2)继续加强现代化范式各微观领域教学复习如报刊业发展历程(如分析原因——西方办报的引导、中央集权的削弱、资本主义民族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各政治派别宣传政见、唤醒民众的政治需要、民族危机危机加深、启蒙思想发展)、荣氏兄弟与中国现代化、张之洞与湖北现代化、张謇与苏北现代化21\n(四)文明史范式1、文明史范式的内涵(1)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2)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人类文明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人类文明史可相应划分为物质文明史、精神文明史和政治文明史,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共同发展。物质文明史包括物质生产文明史、物质交流文明史、物质生活文明史等;精神文明史包括科技文明史、学术思想文明史、文学意识文明史和宗教文明史等;政治文明史包括政治观念文明史、政治制度文明史、政治组织文明史、政治行为文明史和政治技术文明史等。(3)按照不同的发展阶段文明史可分为史前文明、古代文明、近代文明和现代文明等。不同的方面按不同的划分标准又可分为不同的阶段,如物质文明史又可分为采集渔猎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几个阶段。22\n文明史观在当今的研究中所呈现的特点有五个方面:一是从现实人类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去追溯历史,说明现代文明是如何传承演变而来的,把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在一起,省略那些与现代文明关系不太密切的历史事物;二是从长时段考察历史,重点考察那些历史当中比较稳定、长期发挥作用的因素,例如政治经济制度、民族文化、社会心理等等,这其中也包括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三是以生产力作为划分文明史发展阶段的标准,把人类文明的历程划分为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两个阶段,而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现代化;四是把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察,勾勒出人类文明总体演进的脉络,总结人类文明的成果,在充分肯定人类社会取得的进步的同时,揭示存在的问题;五是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承认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统一,既看到人类社会发展有共同的规律和趋势,又看到不同文明有自己独特的具体发展道路。同时文明史观还关注不同类型文明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别是工业社会以来的相互关系,考察国际社会中和全球化过程中人类文明的演进等(杨宁一《文明史观与中学历史教育》/中国历史课程网)。我们要“按照文明史观去理解教材,由此把握学科的主干知识,同时对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重新给予评价和认识”(同上)。23\n2、教学建议(1)以生产力为根本标准把握文明的演进和走向(2)重视对文明进程起长远作用的文明成果的辩证评价(3)重视同一时段同一文明内部物质、政治、精神、社会四个文明的内在联系(4)特别重视同时段文明交流史的复习重视文明交流史中诸要素微观领域复习加强对各文明时代文明交流特征及原因的宏观概括24\n(五)社会史范式1、研究对象(1)从社会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经济、文化问题之外的所有问题。(2)社会问题的核心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关问题。社会问题具有广泛性、综合性、阶段性等特点。其研究领域包括社会变迁、社会日常生活、社会习俗、家庭婚姻、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社会保障、社会政策、人与环境关系等。25\n2、应用方法(1)明确我国当前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温家宝总理指出:当前我国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突出的是就业、社会保障、扶贫、教育、医疗、环保、安全等问题。(2)梳理和掌握历史上的社会问题严重自然灾害时期的社会问题;如水灾、旱灾。战乱或动乱时期的社会问题;如“安史之乱”“靖康之变”“鸦片烟毒”“殖民地化或奴化”“文革”。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问题;如工业革命时期,城市化、无产阶级的相对贫困化、环境污染。(3)解决社会问题的措施及其影响;如中国古代史减免田租、救济穷困、治理自然灾害;世界史上罗斯福新政的社会政策;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政策(4)重视历史上的社会问题与现实生活中的社会问题的内在联系。研究历史上的社会问题要突出如何借鉴或吸取历史上解决社会问题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现实社会问题是政治学科关注的热点,加强政治、历史学科联系。26\n(六)史学范式综合运用,多位思考一是尝试用各种历史观去分析、研究同一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培养学生多角度地看待历史的思想意识和思维能力。历史是内容极其丰富且相互联系的多面体。“横看成岭侧成峰”,从不同的角度,可以观察到历史发展的多个侧面及其线索。如关于中国近代史,从政治史的角度看,中国近代史确以救国与革命为主要线索,“革命史观”是言之成理的学术观点。如果从社会史的角度,从器物层面到思想文化乃至制度层面,近代中国确实经历着一个由古代向现代的转型过程,这便是“现代化史观”的看法(王也扬《革命史观与现代化史观并不对立》/《北京日报》2008.4.1)。二是明确多种历史观的共同价值追求:帮助今天的我们理解人类文明的成果以及走向未来的启示。学习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演变历史,应该明白的核心价值就是“平等、自由、民主、法治”;学习人类经济文明的发展演变历史,应该明白的核心价值就是“社会公平、整体效率、持续发展”;学习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演变历史,应该明白的核心价值就是“宽容、尊重、欣赏、开放”。这些核心价值,应该成为我们的教学和备考的基本追求。27\n近年高考历史试题,注重多种史学范式结合、比较进行考查,突出历史研究的视角和历史研究方法。备考复习时应该高度重视,教师应作好示范。例1、近代西方列强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问题(1)革命史范式: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使中国经济主权受到严重损害,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是列强殖民侵略的重要标志;(2)现代化范式: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近代工业的诞生地和相对集中的地区,推动了近代城市的兴起;(3)整体史范式: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使中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4)文明史范式: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窗口,最早接受西方民主思想,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向近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地方;(5)社会史范式:传统农业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最早交汇的地方,在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产生相应的社会问题。28\n例2、 从不同历史范式多角度解读辛亥革命?(1)从革命性质的角度理解,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整意义上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有全国性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领导。辛亥革命有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三民主义是孙中山的革命学说的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标志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到最高水平。(2)按现代化范式理解,辛亥革命是一次深刻的现代化运动,它促进了中国政治现代化和经济现代化,也促进了思想文化现代化。辛亥革命对中国现代化的最大贡献是通过暴力革命方式,缔造了民主共和政体,迈出了中国政治上从专制到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为中国政治现代化开创了一个新的阶段。辛亥革命推动现代化的发展,还表现在对经济现代化的政策推动上。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利用执掌政权的短暂时间制定了若干维护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方针,为经济现代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民族工业开始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辛亥革命极大冲击了传统的意识形态,各种思潮、主义有机会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展现,使得当时的人们在思想观念上产生了一系列深刻变化,由此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向更高层次发展。辛亥革命使民国以前已经产生和初步发展的资本主义现代化诸因素得到进一步发展。29\n(3)按整体史范式理解,从兴中会、同盟会的成立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来看,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与世界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辛亥革命具有深刻的世界意义,它是亚洲地区民族民主革命的典范,属于亚洲觉醒的重要组成部分。(4)按文明史范式理解,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传统文明向近代文明的转变。这一转变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中表现尤为突出。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制,这是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制度创新,是政治文明的重大成果。《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性质的宪法,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国家体制和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确认了保护私有财产和保障人民权利的原则,它的颁布是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使社会风俗习惯发生巨大变化,在精神文明建设上取得巨大成果。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法令提倡“自由、平等、友爱为纲”的公民道德,革除历代官厅“大人”“老爷”等称呼,禁止蓄辫、缠足。赌博。民国之初,跪拜非辑等礼节宣布废除,代之以鞠躬握手。礼仪的简化,显示出平等烟由等文明精神。我们可以说,辛亥革命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30\n欢迎各位同仁批评指正谢谢!邮箱:lh2682008@126.com电话:268200831\nA、新情景考查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如:(08四川)12.韩非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予乱”。他批评的是A.法家学说B.道家学说C.儒家学说D.墨家学说(08天津)24.在纽约,一群青年人狂喊:“与其让俄国人的原子弹来轰击,不如自己毁灭算了!”在莫斯科,几名女大学生躲在宿舍内相拥哭嚎,等待末日的到来。在哈瓦那,天空中的每一个黑影、声响都令市民心惊肉跳。上述情景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1961年柏林危机B.苏伊士运河战争C.1964年越南战争D.古巴导弹危机32\nB、新情景要求考生调用知识判断新知识、新观点、新结论(相对于旧教材而言)。(08全国I)15.1920年,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中谈到“科学万能说”时,认为它“当然不能像从前一样的猖獗”。梁启超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A.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遇到阻碍B.科学技术在欧洲的发展水平很高C.科学技术在世界大战中成为战争工具D.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减缓(08全国II)22.韩国建立后,仿效欧美政治体制,经济发展迟缓。20世纪60年代初,军人集团执掌政权,实行威权政治,经济高速发展。在进入90年代后,韩国确立了政党政治。这反映出韩国A.只有威权政治才能干预经济B.欧美式政治体制不适合发展经济C.经济发展与推行政党政治必须同步D.民主体制的确立需要相应的经济基础33\nC、可能渗透新课程教材新观点(引导教师尽快适应新课程):(07全国II综)22.与近代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不同之处是A.发达国家居于主导地位B.建立起制度性协调机制C.实现了自由贸易D.欧美与其他地区差距悬殊(07天津综23.)《拿破仑法典》阐述的原则是: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契约自由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它的历史作用不包括A.把启蒙思想的原则规定下来B.奠定资本主义社会立法基础C.推动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确立D.摧毁了法国小农土地所有制34\nD、史学范式研究方法直接“入题”考查:(08宁夏)35.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亚诺斯指出:“正如整个世界感受斯蒂芬孙的机车、富尔顿的汽船和加特林的机枪的影响一样,它也感受到《独立宣言》、《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和《共产党宣言》的影响,斯塔夫里亚诺斯在这里说明的是:A.世界各地的横向联系进一步加强B.工业革命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C.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影响深远D.科技革命对杜会的影响越来越大(08年全国卷Ⅱ)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亚诺斯总结说:“要确切认识西方的历史或非西方的历史,没有一个包括这两者的全球性观点是不行的;只有运用全球性观点,才能了解各民族在各个时代中相互影响的程度,以及这种相互影响对决定人类历史所起的重大作用。”作者在这里强调A.从西方的角度认识非西方的历史B.从非西方的角度认识西方的历史C.用比较的方法认识西方和非西方的历史D.用整体性的观点认识西方和非西方的历史(08全国文综二)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说:“一种文明的历史,就是对古代材料中那些对今天仍然行之有效的东西的探索。它有待解决的问题不在于要告诉人们关于希腊文明或中世纪中国我们所知的一切――而是要告诉人们在西欧或现代中国以前的时代与今天仍旧相关的东西。”在这里,布罗代尔强调的是A.史学是当代人的历史认识B.以探索的精神研究历史C.史学无需穷尽人类文明的历史D.从文明传承的角度阐释历史35\n例1、近代化问题,或者说现代化问题,是当今世界的基本问题。从“现代化史观”的角度来看,现代化的进程虽然已经经历了近300年的历史,但它方兴未艾,现在还正处于进行的过程之中。不管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还是较落后的国家,现在都还要面对“现代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所以,高考无法回避,也是不能回避的重大社会现实问题。36\n例2、大国关系问题,或者说国际关系、世界局势问题,在区域化、全球化的今天,即使不从“全球史观”的角度,也显得极为重要。世界历史告诉我们,自从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发展的基本方向,实际上都是由大国的发展方向及其大国之间的关系变化决定的。所以,弄清楚历史上的大国关系、大国间的关系变化,以及这些变化的基本走向和特点,对于了解当今的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会有直接的帮助。加之“全球史观”又是现今高考命题的理论指导之一,所以,对大国关系史(不仅仅只是政治关系,还包括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历史关系等)的复习,特别是在第二轮复习中,理应备加重视。37\n例3、制度创新问题,实际上是社会变革之中的实践成果问题。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直接表现是新的社会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商鞅变法建立起来的一整套新制度,使一般百姓可能成为“军功爵”地主,而贵族可能变得一无所有,从而使当时的秦国从贵族时代进入到了“军功爵”地主的时代,也使当时弱小的秦国一跃变为了强大的秦国,并最终一扫群雄,统一了全国。由“三权分立”学说建立起来的一整套国家制度,不仅彻底地战胜了封建的专制与独裁,而且将整个社会生活推进到了民主、法制的文明新阶段。面对当今生产力的超速发展和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变化,与之相应的“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也是非常快的。所以,建立于经济基础之上,适应经济基础快速发展变化的社会制度的变革与创新,是上到政府最高领导人,下到最普通的老百姓都要关注的问题。而对于当今正处于变革中的、加速实现现代化的中国来讲,制度创新问题,尤显重要。高考以此作为命题的重中之重,实为应有之义。38\n例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题,教学价值——通过古人的治国方式、政权组织和管理的经验,形成文明史范式的思维角度和公民意识,增长其政治见识和智慧;两个标准——社会常态方面,能否保证经济社会较快、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社会非常态方面,能否保证对各种突发事件和危机做出及时有效的处理,最大限度减少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两个主题——以皇帝制度、三省六部制、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等内容,理解政权机构及其运行方式,掌握中国古代社会政权管理方式的发展历程;以分封制、郡县制、汉初郡国并行制、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元朝行省制等内容,理解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线索;四个内容——从西周的建立和春秋战国时期的瓦解两个层面把握分封制,探讨我国古代地方分权型国家管理形式的内容和特点;以秦朝的兴衰为依托,探讨以郡县制为代表的我国古代以中央集权型国家管理形式的内容及特点;通过汉、宋、元控制地方的措施,理解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对巩固和发展中央集权体制的重要性;通过秦、唐、明清时期中央机构以及选官制度的学习,理解政府机构的改革与官员素质的提高对政府的决策和巩固中央集权体制的重要性。(注意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由管理形式即政权机构的建立及其运行方式和结构形式即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两方面组成。)39\n例2、中国古代经济专题,三个角度——纵向体现明显的阶段特征;横向体现文明的多样性和交融性(中原农耕文明与边疆游牧文明的冲突和交融、中外文明的交流);内容体现出经济发展的整体性(农业的发展促进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经济制度制约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进程;形成以农业生产为基础,手工业商业为辅的经济结构和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三个时期——先秦秦汉时期(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经济重心的形成、生产方式和经济制度的变化——形成以农业生产为基础,手工业商业为辅的经济结构和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魏晋隋唐时期(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农工商经济部门和经济制度的新现象;社会生活的南北、民族、中外交融的新气象);宋元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新发展、新变化、新因素说明传统经济继续发展的表现、特点和影响;人地矛盾反映农耕经济高度发展中潜在问题;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政策说明君主专制统治的保守与封闭阻碍了社会经济的顺利转型与发展)。40\n例3、思想史专题,教学价值——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理解和尊重西方文化传统,形成爱国的民族意识和开放的世界意识。三大认识角度与教学策略——从时代背景入手理解思想的内容及其产生的缘由与意义(时代的政治局势、政策以及生产方式和科学技术的变革必然会促进新思想的产生。教学策略——从某一时代思想主张对政治、经济的影响的联结点上认识其思想和意义;以思想家生活的时代为端点,从相关的政治经济现象入手,分析思想内容和特点);结合思想家的生活环境和经历理解其思想主张的特点(思想家的生活环境和经历,是其思考问题的现实基础和重要前提,其思想主张会烙上一定的生活环境和经历的痕迹;经历不同和关注的问题不同,会造成同时代不同思想家思想学说的差异。教学策略——从思想家的出身和环境,结合其人生经历,借助于细节说明思想主张的渊源;问题教学,如其思想主张是在一个什么历史场景下萌生的?回应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历史环境和什么样的历史问题?);从思想的传承和发展的关系角度理解思想主张(了解某一思想发展的源流和变迁,知道其产生与演变的基本过程和特点。教学策略——明确不同历史阶段思想主张的不同表现、特点以及变化发展的内容;前后比较明确继承的是什么,发展的是什么,以及发展的原因和意义;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具有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41\n我们以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为例,复习的导向上把握三个方面的问题,从原因方面看,放在当前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突出供需矛盾,认识依赖美国资本、市场的国家危机的影响巨大;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方面,分析经济危机引起经济极端民族主义的抬头,各国进行关税战(关税壁垒)、货币战、贸易(倾销)战,出现贸易保护主义浪潮,垄断了世界资源的英法美遭到了德意日的挑战,恶化了国际关系;对罗斯福新政,认识其政府职能的转变——干预经济、关注民生、协调发展,理解国家在市场中的作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如世界历史上第一部以社会保障为名称的《社会保障法》;尝试运用经济杠杆,特别是财政、货币政策调控经济。并且,进一步把此次经济危机与现行教材中历次重大经济危机的原因、产生影响的异同比较,历次危机后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如何调整的,认识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发展。42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