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学科复习策略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学科复习策略

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学科复习策略处理好知识范围和能力要求的关系我们建议的策略是:认真细致地研读有关文本中对于知识与能力要求的行为动词,把握对知识与能力要求的难度与深度,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作为教科书,在知识结构、史料选材和分布、对历史因素的分析与评价等方面必然有其相对均衡的要求。但对于高三的复习课而言,简单地依靠教科书对知识的均衡性表述是不足以支撑考试要求的,应该根据上述指导性文本的精神,认真研读文本中对知识与能力的行为动词,以确定和掌控对相关知识与能力的要求和难度。一般而言,考试说明和教学要求常采用“知道”、“了解”、“列举”、“例举”、“概述”、“归纳”、“理解”、“认识”、“分析”和“评价”等行为动词,以区别对知识的学习要求的深度和难度。如“教学要求”对必修Ⅰ专题二“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的表述是:“列举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西方列强侵华的主要史实,了解《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影响;概述黄海海战、义和团运动等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其中“列举……史实”、“了解……内容”和“概述……事迹”属于相对显性和浅层的知识的重述与再认的要求,“分析……主要影响”在能力方面有了相对较高的要求,而“体会……精神”则体现了高中新课程关注在学习过程中实现三维目标的特点。因此,我们建议为师者务必要认真研读和充分理解这些行为动词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和知识难度的界定与定位,根据对学生学习能力和知识深度的不同要求,对教学的内容设置相应的教学策略,才能给学生以有针对性的指导,有效掌控复习过程中对知识与能力的难度定位。科学合理安排复习时间从学生对于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能力提高这个具有规律性的高三复习过程看来,长期以来采取的三轮复习的策略还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n一般而言,第一轮复习以基础知识的重温和基本能力的培养为主,以考纲和指导意见为依托,设计各模块和各专题学习内容的复习方案,在把握专题结构和主题内容的前提下明确知识要点,在这个过程中既要关注模块内专题间的知识联系,也要关注模块间相关联的专题知识的联系,升华对专题知识的理解并为知识的应用打下基础,培养学生形成解决历史问题的初步能力;第二轮复习建议在通史的基础上结合专题进行复习,根据考纲要求,把必修内容按时序分为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罗马、近代世界和近代中国、现代世界和现代中国几个复习的模块,每一复习模块内再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的纵横交错和融会贯通,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专题体系;第三阶段以能力提高和解题训练为主,着重训练学生应用前两轮复习形成的知识体系和应用能力,以实题的方式来进行解题训练,达到提高解题能力以应对考试的目的。需要说明的是,三轮复习的策略应该遵循“因校制宜、因生制宜、因学制宜”的原则,对于不同层次的学校,由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基本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在每一轮的时间安排上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对于某些基础较弱的学校而言,哪怕重复一次第一轮的复习也是未尝不可的。注重实际解题能力的提升以实题训练的方式重新梳理和再现知识,在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解题过程中建立相关的知识与能力的有效“链接”,注重的良好解题习惯和答题规范的养成,力求提高解题答案的准确性和得分率。  (1)在复习中呈现试题,在解题中再现知识。对书本知识的复习是为了储备一定量的基础性的历史知识,以应对解题时理解材料和解题答案的应用之需,然而我们在进行质量分析和试卷讲评时常常发现一个现象,即学生未能有效地把已经通过“背书”而掌握了的历史知识有效地应用到问题的解答中。拙以为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在于,学生未能在知识的记忆与解题能力的应用二者之间建立起有效的“链接”。这方面我对老师的建议是,首先为师者要储备一定量的习题,并具备一定的命题能力,在进行知识的传授与复习的同时,从不同角度对知识点衍生出试题,进而指导学生在复习基础知识时,学会主动发现和捕捉命题点和命题角度,长此以往,知识的记忆与解题答案之间的链接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中自然形成。同样,学生在解题时遇到的问题,一样能以此链接取之于记忆中储备的历史基础知识,由此产生的书面化的表述语句对于答案的准确性和得分的有效性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2)材料题的答题有效性建议现行高考试卷中的非选择题(主观题)基本以材料题的形式出现,较为密集的史实堆积和多问题的并列设问,是学生解题时常常出现的思路不明、仓卒下笔、答案模糊或答非所问等现象的主要原因。针对这个问题,建议的解题步骤与思路是:第一步:粗读材料,找题眼。所谓题眼者,即材料的核心,简而言之即几段材料能够并列成题的核心内容,这样可以很大程度的避免离题。第二步:细读问题,找关键词。明确问题的关键词是有效解题的基础,认真研读每一问,明确问题的关键是问原因、影响,还是要你归纳特点、列举现象等。第三步:带着关键词,细读相关材料。不建议一次次地细读所有材料,而是带着每一个问题的关键词细读相关材料,形成有效性的答案。通过以上的解题步骤,基本能够在立足于不离题的基础上,结合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应用,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科语言,进行有效地解题。\n精华学习方法——周循环学习法一)周循环学习法:是把一周学习量提前做计划,并循环反复的学习方法。制定周一到周六的学习计划,每天完成,万一没有完成的部分在周日补充学习,以便于系统管理学习进度。(二)为什么周循环学习方法很重要?有了目标就能更有针对性,计划落实也会更好。高考就像马拉松,以一定的步伐有节奏地坚持跑下去才能取得好成绩。根据精华教育考试研究中心的研究结果,周单位的学习计划比每日计划或每月计划更有效果。所以制定每周计划,不断循环的过程很重要。(三)周循环学习法如何实践?1、第一步:周日晚上制定周学习计划。根据自己总的学习进度,制定一周的目标。根据目标计算周一到周六的学习量,制定可行的、但又必须完成的学习计划。2、第二步:周一至周六按计划学习。根据计划学习量做好每日时间管理,每日结束前确认一下计划完成度,记录学习日志;3、第三步:周日彻底完成学习计划。把本周的学习完成情况总结一下。没有完成的部分在周日彻底解决。一周计划都完成了,就好好放松一下,然后做下周计划。(四)注意事项:1、不要做过度的计划,以免产生挫折感,渐渐失去学习兴趣;2、要空着周日。因特殊情况而没有完成的计划周日弥补,并休息。3、当日未完成的计划不要拖到第二日,要果敢地跳过去。待周日再完成。拖到第二日反而会产生连锁反应而更疲惫。学习阶段:屁股——手——脑袋——心的顺序屁股学习阶段:\n效果描述:用屁股学习是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阶段,成绩大幅度提高的学生的共同点就是“屁股坐得住”。“坐得住”意味着坐到座位上最少要2个小时不挪窝,想想啊,中考是2个小时考一科,高考是2—2.5小时考一科,如果坐不住,就连考试都应对不了。同学们可以循序渐进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定性,能达到2小时不动了,就再适当延长时间,慢慢地就会发现,随着时间的增加能提高精神集中力。能长时间坐得住已经意味着成功了一半,每个人都要时常检查一下自己的屁股是不是固定在课桌前边。手学习阶段:效果描述:只用眼睛看的学习就像用没有线的针缝衣服一样荒谬。在学习过程中,动手写、算非常重要,随着动手写过的纸张堆积高度的增加可以看到成绩的攀升。一旦屁股和手的阶段习惯化了,在自己都感觉不到的时候成绩已经进入了高分行列。脑学习阶段:效果描述:能坐得住,手也充分调动起来了,下一步就是排除杂念制定目标。在充分理解中考出题原则的基础上,按各科的学习特点从基础知识到深化学习自我开发学习方法,动员自己的头脑,实现自我开拓。心学习阶段:效果描述:前三个阶段都做到了,学习自然就进入了用心感受的阶段。通过学习能感到欢喜,感觉到学习的喜悦、幸福、充实、满足感,能感觉到学习的最终目的带给自己的成就感,从而迸发出对学习的无限热忱!研培账号:XY5909754\n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