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专题-遵义篇_历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长征专题-遵义篇_历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

长征专题—遵义篇\n长征介绍长征感怀与精神遵义的文化与景点\n十送红军\n“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是一个震惊中外的伟大历程。这个历程无论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被许多人当作了一个谜。\n数字长征●长征,1934年10月开始,1936年10月结束,历时两年,总行程6.5万余里。红军先后跨越了近百条江河,征服了约40座名山险峰,其中有20余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皑皑雪山,穿过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四路红军长征出发前约有20万兵力,到达陕北时只剩五六万人。长征途中先后进行了600余次重要战役战斗,牺牲营以上干部约430人,其中师职干部约80多人。●长征中,红军平均每天行军37公里。在中央红军368天的行军途中,15个整天在打大决战,平均每天都有一次遭遇战。●长征途中,红军师以上干部的年龄大部分都在二三十岁,红军将领的平均年龄仅25岁。●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时,在中将以上的254名将帅中,有222人参加过长征。以长征开始时计算他们的平均年龄,9位元帅为36.5岁,8位大将为31.7岁,48位上将为25.9岁,15位中将为23.8岁。\n一、长征的背景红军长征(1934年10月—1936年10月),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红二方面军(由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会合后组成)、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在二万五千华里以上,因此长征又常被称作二万五千里长征。国民党称此为“流窜”。1936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合,长征结束。长征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n红军曾四次由毛泽东率领突破了国民党的“围剿”。但由于王明一意孤行的“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为保存充分的实力,中国红军被迫退出根据地瑞金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1934年10月10日晚6点12分,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率红军主力五个军团及中央、军委机关和部队共8.6万人,分别自瑞金、鄠都地区出发,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从而开始进行红军打败国民党的转折点。\n二、长征路线\n瑞金湘江遵义会议遗址赤水河金沙江飞夺泸定桥雪山草地会宁\n瑞金遵义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吴起镇在会宁顺利会师四渡赤水\n红军曾四次由毛泽东率领突破了国民党的“围剿”。但由于王明一意孤行的“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为保存充分的实力,中国红军被迫退出根据地瑞金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红色根据地---瑞金1934年10月10日晚6点12分,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率红军主力五个军团及中央、军委机关和部队共8.6万人,分别自瑞金、鄠都地区出发,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从而开始进行红军打败国民党的转折点。长征的开端---瑞金\n血战湘江红军的最初计划是从南线突破粤军的封锁,到达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由于临时中央的领导者,在指挥中央红军实行战略转移和突围的时候,犯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错误,且将各种仪器均随军携带,导致行军队伍缓慢。红军虽然英勇作战,连续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但是自己也损失惨重,至突破第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时,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由出发时的8万余人已经锐减至3万余人。\n血战湘江\n遵义会议遵义会议旧址遵义会议是指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王明“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挽救中国红军和中国革命的危机而召开的。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肯定了毛泽东的军事战略主张,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n四渡赤水四渡赤水战役,是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处于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进行的一次决定性运动战战役。在毛泽东主席、周恩来副主席、王稼祥将军、朱德将军等指挥下,中央红军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积极寻找战机,有效地调动和歼灭敌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等反动派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狂妄计划,红军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n巧渡金沙江红军主力就靠7只小船从容地过了江。担任后卫的9军团在南渡乌江以后奉军委命令一直在黔西绕圈子,时东时西,忽南忽北,牵制了敌人部分兵力。5月6日,他们到了云南东川与巧家县之间,并于5月9日在树节渡顺利地渡过了金沙江。\n强渡大渡河“强渡大渡河”1935年5月,红军决定迅速抢占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第一军团29日晨占领泸定桥西岸。国民党军第38团先于红军到达泸定桥,拆除桥板,企图阻止红军过河。29日傍晚,以第2连连长廖大珠为突击队长的22名勇士,在火力掩护下,冒着密集的枪弹,攀着桥栏,踏着铁索向对岸冲击。当接近桥头时,国民党守军放火阻挡,勇士们冲过火海,进入城街,展开巷战,后续部队迅速跟进,经2小时激战,红4团占领了泸定县城,控制了泸定桥。保证红军主力迅速渡过了大渡河。\n飞夺泸定桥这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一场战役,发生于1935年5月25日,事情经过如下:中央红军部队在四川省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红4团第2连连长廖大珠等22名突击队员沿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夺下桥头,并与左岸部队合围占领了泸定城。中央红军主力随后从泸定桥上越过天险,粉碎了蒋介石歼灭红军大渡河以南的企图。\n爬雪山过草地1935年6月,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会师后,中央根据当时的政治形势和敌我力量的对比,决定北上抗日建立陕甘宁根据地。由于张国涛仗着人多势大,妄想领导中央,使红四方面军在北上中途掉头南下,因失败不得不转回三过草地,两越雪山,全军减员一半多,给革命造成重大损失。\n1936年10月9日和22日,红四、红二方面军先后在甘肃省会宁县城和静宁县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中国工农红军持续两年、转战14个省的长征全部胜利结束。长征突破了数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完成了伟大的战略转移,中国革命和革命战争从此揭开新的篇章。\n中国工农苏维埃政府旧址瑞金1934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八万多人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n长征途中,在毛泽东的领导下,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n金沙江巧渡金沙江:四度赤水后,红军急行军渡过金沙江,从此跳出敌人的包围.\n飞夺泸定桥红军由22名突击队员冒着枪林弹雨,在火力的掩护下一边铺桥一边战斗,终于占领了对面的桥头,为主力开辟了前进的道路\n夹金山夹金山位于川西高原的东端,海拔4124米,是当年中国工农红军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n草地一望无际的草原是比雪山更可怕的死亡地带,很多地方都是死水潭,脚踏上人就陷下去.但是红军没被困难吓倒继续前进\n大渡河桥索\n翻越雪山\n走过草地\n红军的装备\n多数红军战士用这样的武器浴血奋战红军强渡大渡河时用过的麻尾手榴弹\n红军的机枪连在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红军的炮兵。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时,仅有山炮、迫击炮38门。\n红军长征中使用的枪\n长征时期用过的大炮\n一门有“传奇经历”的山炮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最初携带和配备的一些重型武器装备已所剩无几。587号是红军长征带到陕北的惟一一门山炮。1935年4月,红军成功全歼国民党58师师长陈耀汉全部。此战,红军缴获2门火炮,587号就是其中之一。为红军所用后,曾在忠堡、板栗园等战斗中立下了重要战功。从突破乌江、转战乌蒙山、抢渡金沙江,到翻雪山、过草地……587号山炮始终与红军战士在一起。为了带着它,红军战士们克服重重困难,硬是用鲜血和汗水把587号山炮抬到了陕北。587的“七生五过山炮”\n这副望远镜是徐向前于1932年3月至5月指挥红四方面军取得苏家埠大捷后缴获的战利品,长征途中,它一直是徐向前的“千里眼”,目睹了徐向前指挥千军万马血战疆场的历史场景。1935年3月,为配合中央红军在云、贵、川的作战,红四方面军发起强渡嘉陵江战役。当时担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的徐向前,就是用这副望远镜观察对岸敌情,直接指挥了渡江作战。徐向前元帅的千里眼\n红军在扎西使用的收发报机长征时候的红军旗帜\n红军的武器运输队长征期间,国民党军队出兵100多万,对各路红军围追堵截。红军长征之前,武器装备十分落后,而且枪支弹药也相当匮乏。中央红军出发时,有8万多人,只带了3万多支枪,人均子弹也不过20发,很多战士的武器还是大刀、长矛。在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下,红军积极创造作战条件,采取伏击、袭击等战法,用“取之于敌”的方式缴获到大量的军用物资。红军发动遵义战役,共歼灭和击溃敌人2个师又8个团,毙伤敌2400余人,俘敌3000余人,缴获大批军用物资。仅红九军在东川县镇压土豪劣绅时,就收缴了300多支枪,500多颗手榴弹,2万多发子弹,很好地补充了部队所需。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国民党军队和各地军阀武装就是红军的武器运输队。\n红军过雪山时御寒用的棉片红军过雪山时御寒用的棕背心\n草根树皮也成了粮食腰带也拿来充饥\n五、长征感怀\n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n\n六、长征精神长征精神:不怕艰难困苦,永久坚持的精神。新长征的路上,需要我们继续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发扬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精神力量不行。长征精神是我们民族之魂的充分体现,无论岁月如何更替,无论形势如何变化,这种精神永远是我们战胜一切敌人和困难的强大精神武器。我们相信,在新的征途上,这种精神一定能够焕发出更加灿烂的光辉!\n七、遵义篇\n(1))背景:长征开始损失惨重,对王明的领导强烈不满。转兵贵州为其召开提供了条件(2)内容:1935年1月A、军事方面:肯定毛泽东的军事思想B、组织方面: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遵义会议\n(3)意义:A、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B、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C、这次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