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历史学家应具备基本素质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文章--历史学家应具备基本素质

历史学家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文章提要:历史学家要创新,需具备某些特定的素质。青年研究人员应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丰富的知识积累,发现、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良好的学风等方面培养自己的基本素质。关键词:历史学家基本素质创新历史学研究是创新性的工作。历史学家要创新,必须具备某些特定的素质。历史学青年研究人员群体是否具备当代中国历史学家的基本素质,是一个关系到我国历史学科未来发展,以及在国际历史学界地位的大问题。笔者在结合今天的实际,学习、分析、总结老一辈史学大家的基本素质时体会到,对于我们这些后来者,也许主要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培养自己的基本素质。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这里又包括四个要素,缺一不可:一是系统地阅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著作;二是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精神实质;三是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能够正确处理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做到这四点,非常不容易,需要研究机构和学者本人长期不懈的努力。二、丰富的知识积累。历史学是一门特别强调基础知识的学科,之所以许多历史学家都是大器晚成,就是因为知识积累需要时间,需要漫长的时间。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对于一个希望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能够成为史学大家的学者来说,需要积累的知识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历史学知识。这里不仅仅是自己研究方向、研究领域的专门知识,比如秦汉史知识、英国中世纪史知识,而且应该包括整个历史学研究领域的基本知识,比如中国史知识、外国史知识、考古学知识,等等。二是历史学之外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这种跨学科知识,是构建历史学家广阔的思考平台,形成历史学家开阔的学术视野的必要条件。三是当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实践方面的知识。这要求历史学家不要把自己锁进象牙之塔,与世隔绝,而应该关心现实,关心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现实的发展和变化。古人云:“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是个优良的传统。对现实的了解和关注,是历史学家治史的不可缺少的动力之源、灵感之源,更是治史目的正确性的重要保障。\n三、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学家的工作是在两个方面创新:一是新的重要史实的发现、梳理;二是对重要问题新的、有说服力的解释。这要求历史学家具有下述基本素质:(1)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做学问,要有清晰的思路、明确的概念、严谨的表述,这是基本要求。目前,我们的教育体系缺少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系统训练。我们有些年轻学者在这方面很欠缺,说话、写文章逻辑混乱。(2)较强的联想能力。历史的舞台无限广阔,历史现象之间的关系无比丰富复杂。缺乏联想能力,就难以发现纷纭复杂的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与相异性,难以发现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难以产生很多灵感。知识面的宽广,是联想能力强的前提。(3)较强的批判精神。在学问方面,决没有绝对的权威、绝对的正确,真理永远是相对的。所以,历史学家对任何已有的学术结论,在吸收其正确合理的成分的同时,还永远应该抱批判精神,去寻找它们的不足之处。批判精神是历史学家打破思维局限、眼界局限,确立自主意识、创新意识的前提。(4)较强的创新意识。这是学术研究最基本的意识,因为同科学技术发明一样,学术研究的性质、目的就是创新。这一最基本、最起码的认识,恰恰在一些人那里被忽视了。目前,存在着大量重复劳动的学术产品。有些学者,甚至一辈子都没有一项真正创新的成果。(5)较强的信息获取能力。首先是善于利用各种手段,尤其是现代发达的通讯传媒、电子网络手段查找资料的能力。其次是与国内、国际有关学者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这种学术交流是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在学术日益国际化的21世纪,与国外学者的交流能力,将是我国历史学任何一个学科的学者所必备的能力。这两种能力都对历史学家的外语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应该说,比较熟练地运用一门外语进行专业研究和学术交流,是任何一位未来的历史学家的基本功之一;而对于从事外国历史研究的历史学家来说,恐怕还需要掌握不止一门外语。如果我们在以上五个方面加强对自己的培养和训练,必将提高我们在史学研究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良好的学风。在学风方面,我国历史学具有优良的传统。其中最重要的,笔者认为是以下几点:第一是勤奋。历史学是一门聪明的学问,需要历史学家有非常智慧的头脑;历史学又是一门“笨”学问,需要历史学家有勤奋刻苦、吃苦耐劳的精神,不但要勤于动脑,而且要勤于动腿——到处去查找资料。在很多时候,勤奋比智慧更加重要。我们常常可以发现,一些特别优秀的历史学文章,主要得益于作者在查找资料方面所下的“笨”功夫。第二是坚韧。我们都知道,坐冷板凳,而且一坐就是十年甚至一辈子,这种描述首先是来自历史学科的。坚韧意味着甘于寂寞,有时候也意味着甘于清贫。坚韧对立于浮躁、急功近利、沽名钓誉。坚韧意味着学者的清高,学者内心世界的充实。第三是严谨。所谓严谨,就是实事求是、诚实踏实、一丝不苟。别人的有关成果要充分了解并且承认,决不能埋没掩盖,当然更不能窃为己有。自己的成果要做到:字字有据——决不说空话、说主观臆断的话;据必求全——就是一些历史学家提出的“竭泽而渔”,把必需而且能够找到的资料全部找到;据必求真——就是尊重史料,不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而使用似是而非的史料,或者经不起推敲的史料。以上几点看法,笔者主要是用来自勉,当然,也盼望能够获得其他年轻的历史学工作者的认同。作者:赵文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兰克:真正的历史学家必须具备的两种品质兰克说:“真正历史学家必须具备两种品质:第一,必须乐于进入本身具有意义的具体实务中去;第二,必须注意到事务具有普遍意义的一面,他不必像哲学家那样具有先见,具有预先论知的概念,但他在思索具体事务时,世界的总体概念就应出现在他的眼前。”对于第一个品质,我认为应是一种持之以恒的精神,一种甘于寂寞,不为外界所干扰的定力。兰克自己的嫡传弟子威茨的做法就是这句话的最好阐释。他花了34年时间来编8卷本的《德国宪法史》,人生才几何,肯花费这么大功夫编一本书的人肯定是有一种愚公精神的。中国古代亦不乏其人,《史记》便是一例。正是这些人寂寞地从事了这样有意义的工作,给我们后人留下了丰盛的史学盛餐。而现在能真正坐得下来的人已是少之又少了。在《南方周末》上看到一篇名为“天不丧斯文”文章,主要是关于一个叫刘小枫的。此人主持“经典与解释”丛书(类似于商务书馆的“汉译名著”),在没有什么经费赞助和官方支持的情况下,五六年来出版西方历代经典的解释著作六十余种,论文集汇编二十余种。在此间被人不理解地批评为“二道贩子”,也得不到国家的支持(因为看似没用),殊不知“今日之中国欲自强,第一策,当以译书为第一事”(梁启超语),在日趋急功近利的现代社会,刘的精神尤其令人钦佩。\n至于第二个品质,我认为是一种宽阔的视野,宽广的胸怀,一种举重若轻的感觉。作为史家,就应该具备此种品质,对于史料信手拈来,运用自如,而又超脱具体史实,眼光高远,如一个战略家一样对全局运筹帷幄。读过钱穆的一本书《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此书为作者的专题演讲合集,分别就中国汉、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组织、百官职权、考试监察、财经赋税、兵役义务等种种政治制度作了提要勾玄的概观与比照,既高屋建瓴地总结了中国历史与政治的精要大义,又点明了近现代国人对传统文化和精神的种种误解。法国史家基佐的《欧洲文明史》也同样是一本专题演讲合集,其笔法与钱穆相差无几,其著作都是那么大气,在篇幅很小的一本书中就能对中国或欧洲文明作一个简单明了的概述,且不失深度,让人不得不为之折服。也曾看过老师写过的一篇书评,好像是关于吴于廑老师和湘潭大学几位老师合编的一本书《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很可惜没找到此书,但据书评来看,此书也肯定是这方面的一部可杰作。注:这是西方史学史老师陈勇布置的一篇小感想。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