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8-30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教师博客兴起﹕教育学视角
--教师博客的兴起﹕教育学视角鸣和 ﹕jiangmingheyeah.net 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现代教育实验室主任、研究员、华东师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200065〕〕 网络全新的信息集结和人类交互方式拓展了知识传播和应用的途径和方法,对现有的教育理论提出很大的挑战。从教育学视角研究社会信息化与教育变革,无论对教育开展还是教育学学科本身开展都有深远的意义。本文跟踪最近两年兴起的教师博客,用教育学的视角分析教师博客兴起的社会成因、教师在公共空间的话语权问题以及基于互联网的交互方式问题,期望有助于教育学与教育技术的对话。------------一、互联网的重大变革 进入新世纪以来,社会信息化最引人注目的进展是互联网正在经历重大的变革,从自上而下的、少数人主导的集中控制式的网络体制转向自下而上的、由广阔个人和在个体根底上形成的社群的智慧和奉献主导的新体制。这种新体制的理论和思想体系概括为WEB2.0.诚如WEB2.0概念的创始者之一TimO’Reily[1]所指出的,web2.0不单是技术,而是指导互联网开展的“一组原那么和实践〞,它的核心是个性化、去中心化、自组织和信息自主权。实践web2.0的己成型的应用方式包括:博客〔blog,包含文字、声音、图像、视频,让个人成为主体〕以及Rss〔简易聚合〕、Webservice(Web-word.zl\n--效劳)、开放式API’s(开放式应用程序接口)、wiki(维客)、tags〔分类分众标签〕、bookmark〔社会性书签〕、SN〔社会网络〕、Ajax〔异步传输〕等等。 我们现在还很难预期web2.0对教育体系最终能带来多大的变化,但是从目前已呈现的开展格局和开展趋势看,这将是教育学与其它多学科综合穿插研究的有前瞻性意义的命题。 二、博客的开展﹕教师在公共空间的话语权 web2.0最引人注目的实践是博客〔BLOG〕的蓬勃开展。博客是网络日志,是“一种表达个人思想与网络,容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并且不断更新的出版方式。〞[2]当博客从小社群应用转向群众时,就形成了一种“写〞的互联网文化。据美国博客搜索Technorati2006年5月对全球3750万博客的跟踪统计[3]﹕ ○每六个月博客数量翻一番; ○目前博客规模是三年前的60倍; ○平均每秒产生一个新博客; ○1940万博客在开场三个月后仍然在发文章〔占55%〕; ○Technorati每天追踪1200万新文章,大约每小时5万 ○中文博客在2004和2005年增长非常迅猛,相对而言,2006年开如增速放缓。2006年3月数据显示中文博客占17%,占各语种博客的第二位,已超过英文而仅次于日文。 在博客者群体中,我们最为关注的是教师。尽管至今还没有中国教师博客的准确统计,但从GOOGLE关键词检索“教师博客〞记录条数高达807万条,与“课程改革〞〔1240万条〕、“根底教育信息化〞〔1200万条〕成为根底教育领域搜索信息量最大的三个关键词。中国中小学教师博客的特点是﹕ ○-word.zl\n--教育博客者压到多数是“草根〞的普通教师,也有少量教育研究工作者。教师用博客记载着他们的思想和成长轨迹,最为关注的两个话题是课程改革和教育信息化。 ○教师博客者对博客有强烈的归属感,期待将自己的声音传播于社会之中,用非主流的“话语〞和网络传播方式来确立教师的社会地位。 ○教师博客功利性相对较少,至少在目前学校和地区的博客群中很少有庸俗的名人效应和眼球经济。1.教师博客兴起的社会成因-word.zl\n-- 教师博客的兴起是中国根底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这几年来教育部门和专家一直全力推进的“校校通〞工程教育资源建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似乎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倒是博客“无心裁柳柳成荫〞,成为教师专业开展和成长自发的、最有影响力的方式,对这一现象的解释不能简单归之于青年人赶时髦,背后蕴含着深层次的社会成因。 长期以来,教师话语权的缺失是中国的教育的一大弊端。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开展观后,教育部负责人首次提出“以人为本表达在两个主体地位:一是教育要以育人为本,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二是办学要以教师为本,教师是办学的主体。〞[4]这一观点至少至今似乎并未成为教育行政部门和校长的共识,在笔者承当的中国教师教育协会中国中小学教师根底调查〔2004-2005年〕中,65位县〔市〕教育局长和1180位校长对加强管理列为教师队伍建立的重要议程认同度不高,仅20%左右,与调查的38000名教师对扩大学校管理的强烈愿望〔31%的教师把它列为学校开展第一位任务〕形成鲜明反差。 这种教师话语权的缺失特别表现在课程改革和教育信息化的初期,专家主导的推进方式造成话语权几乎为“教育家〞们所独占,教师仅仅是受众,是“洗脑〞的对象,大量奔波在教育一线的教师是“沉默的大多数〞,同时又产生表述危机,“建构主义〞、“双主体〞、“主体一主导〞一时充满于各种会议、杂志、发言中,成为千遍一律的“套话、空话和废话〞,尽管不少人对充满一时的标签口号式的教育话语有很大程度的不认可感,但在权力话语下只能处于失语状态。教师博客开创了一个个性独立、的话语空间,技术的开展又使个人信息在网上传播几乎到达了“零本钱〞的地步,于是真实、鲜活的话语喷薄而出,教师博客的蓬勃开展表达了教师话语权的回归。 下面摘录的一篇年青的小学科学特级教师的博客[5],语言犀利,可作为这一阐述的注解﹕ “最近遭遇了一些事情,联想到我国教育界轰轰烈烈的一些大型教育实验和当下的课程改革,脑海里乱如麻,莽莽撞撞到了分析目前课改专家的教育思想的哲学根底的地步,虽然这些哲学根底大专家们也肯定是反对的,但他们却在大旗鼓地做着这些事情。事情就是这样矛盾地发生着,我不想骂人,只想说事,良心使然也。 ①教育是万能的。我有一种感觉,大专家们都提倡尊重孩子、开掘孩子的潜力,这是非常好的;但问题是,以为这样了每个孩子就不会落伍,教育是万能的了,这就可能造成一系列的可怕后果。比方流语:“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于是,官员、学院教授、家长、社会、媒体、理想主义者从上到下、从外到对一线教师重重包围,对教师的仇视情绪不断上涨。成绩不好怪教师,成绩好是家长的功绩;表扬为主被认为是不许批评,合理的纪律管理被指责为变相体罚;成功教育被认为是不许失败,认为失败的挫折会损伤孩子的心灵,而不是去培养孩子的耐挫折能力。尊重变成了娇惯,开掘潜力变成了无休止的“成功〞。想想自杀的大学生、硕士、博士,想想被家长杀害的教师…… ②-word.zl\n--理想在批判中可以实现,无须亲自实践。好多人气足的大专家都在积极宣扬自己的教育理想,当他的理想在某某教育实验的旗帜下到成百上千的学校招摇之时,实验教师却往往为实现这些理想流泪——被专家穿靴戴帽:“没有尊重学生生命!〞〔校园一楼架空层装饰树上吊着的鼓励语挂高了,没有“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语文教师,请闭上你的臭嘴!〞〔注:语文教师课堂上讲解多了导致〕。马克思提出共产主义理想,却知道要经过资本主义阶段,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要好好考虑怎样脚踏实地的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想想杜威的8年实验,亲历亲为去当校长去给学生上课,我们国家的哪位大专家做到了?没有对学生生命的真实体验,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吗?另外,考问一下自己:“我的教育理想真的是正确的吗?〞 ③创新就是否认传统。课程改革确实给中国教育带了一定程度的创新,对中国教育的积极意义值得肯定。但是,创新不等于不继承传统,不等于把传统视为“发霉的奶酪〞弃之而不顾。例如有人把小学“自然〞的名号改为“科学〞就以为变天了,而不成认小学自然一如既往地推行的就是探究性科学学习的本质,更没有理解“自然〞这个名号的哲学语境之涵。请调查现在的新课标科学教材与原来的自然教材,谁更容易落实科学教育之目标?〞 2.从个体到社群﹕教师博客的开展方向 教师话语权的释放,造就了博客的超高速开展,互联网从“看〞到“写〞,完成了教师博客者从单一的信息索取者到信息“共建共享者〞的历程。有识之士担忧教师博客是否存在衰减曲线,最终又回到初始状态。笔者以为教师博客能否从超高速开展平稳地过度到常态开展,“软着陆〞的关键在于自组织机制的形成。 Web2.0描绘了通过自组织走向社会化的蓝图﹕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创造的容和容之间,以及个人会聚的群体与群体之间,以不同的自组织方式组织成网络学习社群,最终走向社会化。 所谓网络学习社群网络(Networkedlearningmunity)是指一种分享的集体学习文化。是一群有相近的信念、价值与生活态度的人,运用网络进展讨论、沟通、-word.zl\n--互动的共同的经历过程,来分享和交流观念、知识、经历、信息和策略,创立集体的探究活动,扩展集体的知识和能力。学习社群的主要特征是合作、对话、反思和知识的化。[6] 中国教师博客大部份以地区博客群形式形成组织。这种组织方式的特点是"当地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长期关注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改革,如电教馆、教研室的领导热心倡导、亲自带头,成长起来一批热心教育信息化的学校领导和积极分子教师,逐步形成了教学研究和教改的地区性气氛。"[7] 本文对两类教师博客群进展了初步观察,一类是全国走在前列的地区或学校博客群,包括、海盐、家港、天河、以及南山实验学校教师博客群﹔另一类是教师博客门户,选择用关键词“教师博客〞位居GOOGLE排列第一位的XX教师博客中心。观察结果如下﹕ 〔1〕地区和学校观察结果说明,地区或学校博客群似乎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的虚拟学习社区。尽管博客主要是为了发布而不是讨论,但日志与评论比过低〔南山实验校较高,但大多是学生对教师布置任务或作业的回复〕却是不争的事实,把博客者人数与当地教师数比拟,除天河外〔数据准确性存疑〕,似乎绝大多数是当地教师。从评论容看,鲜有剧烈的辩论和观点鲜明的文字〔像本文前面转引的小学科学教师的博客那样的文字〕,教师参于交互的程度尚属初级阶段,很难说已形成理解意义上的的构通。 资料来源﹕各地区或学校教师博客群-word.zl\n-- 〔2〕教师博客并不等同于教育叙事。由于RSS分类不准确,准确数字统计较困难,但从浏览的网页看,真正表达教育故事的比例不到20%,相反读书笔记、议论、向学生布置任务或作业〔南山实验校〕以及转贴均占一定比例,以南山实验校为例,撰写日志数量居前10位的教师发布日志总计4483篇,教育叙事类为80篇,即使加上统计遗漏的,估计最高比例不超过3%。教师专业开展并非只有教育叙事一条途径,日志的多样化反而符合教师的真实生活。 〔3〕那种领导发动、身体力行,自上而下运动式的形成社区的效果是否真如文献﹝8﹞所言,笔者存疑,至少这不属于自组织形式。笔者浏览到一篇来自因博客而享有盛名的学校的日志,有统计表照录如下﹕表3某校一位教师对本校教师撰写日总动机调查-word.zl\n---word.zl\n-- 〔4〕建立跨地区的教师博客群按理应当是扩大公共空间的一种方式,但笔者观察的XX教师博客中心却是一个典型的眼球经济。首页上第一条新闻是“著名教育博客XX教师准确预测了高考试题〞,看留言知这位教师对此事颇为低调,但却大肆炒作。所谓最热门的10个教师博客中竟有2个是用不堪入目的黄色语言命名,还有一个用广告命名。"全民开讲"变成"全民乱讲",从最初的精神空间和交流平台,重新落入为圈钱而炒作的眼球经济窠臼,一切又回到疯狂炒作的网络泡沫年代的起点。 哈贝马斯[8]提出从工具理性走向“交往理性〞,构通行为真正互动和理解的四条有效性原那么:即表达的可领会性、述的真实性、表达的真诚性和言论的正当性。他还提出到达“交往理性〞的社会标准是﹕ 第一,理想的语言情境向每一个感兴趣的主体开放,使之可以参与话语并为自己的观点辩护; 第二,它能摆脱强制、统治、权力游戏等纯粹工具性和策略性的动机; 第三,它能把那些潜在于我们的断言中的认知性的、规性的、表现性的三种有效性要求区分出来,并且仅仅通过辩论到达这种区分; 第四,它能使人们自由地就意志之形成、政策连续的根底达成共识; 第五,它的结果是一项合理的同意,这项同意可以根据进一步的协商进展修正。 我们不疑心大局部教师博客的述真实性、表达真诚性和言论正当性,但表达可领会性似乎差距还很大,交献[9]对此作了深入的分析。至于摆脱工具性和策略性的动机,更是“知易行难〞。所谓“人气〞,在网络里是博客者无法回避的心理症结,问题在于如何凝聚人气,是靠复制的二次传播,还是靠原创?据笔者观察目前教师博客中的日志近三分之一是转贴,笔者并不否认必要的转贴,但如果用转贴来吸引受众眼球,更有甚者用转贴娱乐式的新闻或应试容来吸引人,那就失去了博客思想共享的本意。至于行政驱动,在中国国情下似乎属合理性的畴,但是否是从“工具理性〞到“交往理性〞必由之路,值得我们进一步观察。3.教育理论研究者的历史使命-word.zl\n-- 通过相互理解的“交往行动〞提升社会整体的学习能量,使个人有更大的空间培育出成熟的“道德自主人格〞[10]是教师博客走向社会化的必由之路,也和党中央提出的建立学习型社会是一致的。在这一进程中,教育理论研究者负有专业引领的重任。 〔1〕网络的快速开展使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理论的指引。如何解释网络环境下人的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如何在网络环境下从“工具理性〞走向“交互理性〞的方向和途径是什么?如何分析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在的互动关系?教育学应当对这些问题做出不仅仅是哲学意义上的答复。 〔2〕反对“工具理性〞不应成为漠视科学技术的借口,鄙薄科学技术是历史的倒退。在社会信息化的浪潮中,一个完全置身于网络之外的人至少不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教育理论工作者。 〔3〕教育理论研究者只有投入“交往行动〞才能起到专业引领的作用。研究者的角色必须进一步转换,不仅仅是指导者,更应首先是“同伴〞﹔不仅仅是开个人博客,更要融入社群的交往之中,可惜这样的研究工作者目前太少[11]。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科技开展的突飞猛进,以及脑科学和学习理论对有关人的高级认知功能机制认识的深化、网络将成为知识传播应用进程的重要引擎。在未来30年到50年,教育科学与信息科学、脑与认知科学、数学与系统科学穿插融合以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在更宽广围的穿插融合,很有可能使教育科学在重构的根底上出现质的飞跃,用创新的研究来引领教育的创新将是教育理论工作者重大的历史使命。-------------------------------------- [1]TimO’Reily:WhatIsWeb2.0.oreillynet./pub/a/oreilly/tim/news/2005/09/30/what-is-web-20.html[2]方兴乐、坚华:?BLOG:个人日记挑战传媒巨头?,南方周末2002/9/5[3].sifry./alerts/archives/000432.html[4]教育部长周济在全国师德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国教育报?2004年9月10日,[5]?课堂志?,Science’sblog-word.zl\n--,.infoedu./blog/post/167.html[6]G.RogerSell:WhatisaLearningmunity?adc.missouristate.edu/learningmunitieslit/WhatisaLearningmunity.doc[7]黎加厚﹕?教育BLOG的实践反思与未来展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7[8]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1卷,1994年版[9]王枬:?教育叙事研究的反思?,cyber.swnu.edu./mcjy/cyber/ffyj.htm[10]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1卷,1994年版[11]笔者阅读黎加厚教师和庄秀丽博士的博客,对他们触入教师交往活动的执着精神深为钦佩 黎加厚博客﹕?东行记?,.zbedu.net/jeast/index-4.htm 庄秀丽博客﹕xiuli’blogofonline-edublog.online-edu.org/zxl/-word.zl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