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8-30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司晓宏教育学教程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起源与发展一、教育的基本概念教育是教育者按照特定社会目的和要求,自觉地、有目的、有计划地影响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的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这种教育活动的形式是多样化的,其对象是多层次的,其方式和组织可以是正规的也可是非正规的。狭义的驾驭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即通过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组织机构——学校来实施的教育活动。)二、教育的起源关于教育的起源,历史上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其代表性的学说主要有教育的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等。(一)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法国的利托尔诺,英国的沛西·能主要观点:教育起源于动物的本能,尤其是高等动物,生来就具备一种由遗传而得的潜在的教育能力,从而使后代能持续地维持下去。评价:为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二)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美国的孟禄主要观点: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无意识模仿,而此种无意识的模仿不是习得性的,而是遗传性的;评价:把教育看成简单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三)劳动起源论代表人物:恩格斯主要观点: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之中;评价:为提供了理解教育起源和教育性质的一把“金钥匙”。三、教育的发展阶段原始时期的教育、古代时期的教育、现代时期的教育四、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的中介系统(教育影响)五、教育的基本形态尽管教育的层次和种类繁多,但从其存在形态上看,不外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三种形态。这三种基本形态,涵盖了人类教育的主要方面,构成了人类教育的基本形态。(一)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内,由其他年长家庭成员对新生一代所进行的有目的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家庭教育从其含义上来讲,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主要指一个人在一生中所接受的来自家庭成员的有目的的、有意识的影响。狭义:主要指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之前,由父母或其他家庭长者对其所施加的有意识的教育。(二)社会教育(1)定义:广义的社会教育是指一切有目的、有意识培养人、影响人的社会活动。狭义的社会教育,是指除去学校和家庭以外的其他社会机构、团体、组织、个人等,对社会成员所施加和进行的教育。-.可修编.\n--(2)特点:社会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日趋凸显,是现代社会教育体系中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第一,活动余地更为广阔。社会教育比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具有更广阔的活动余地,影响面更为广阔,更能有效地对整个社会发生积极作用。第二,面向全社会。社会教育具有广泛的适应面,不仅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满足成年人继续学习的要求,有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还可以通过整治教育、法制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等,促进社会稳定与进步。第三,形式灵活多样。社会教育没有制度化学校教育的严格约束性,很少受阶级、阶层、行业、年龄、资历等因素的限制,能很好体现出教育的XX性,此外,社会教育还具有开放性、群众性、多样性、补偿性、融合性等特点。(3)学校教育(1)定义:学校教育是指通过专门的教育机构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学校教育是一个国家教育体系中的主导教育形态。对每一个生命个体而言,学校教育也是人一生中最为重要的教育形态。(2)特点优点:学校教育具有专门性、组织性、作用的全面性、内容的系统性、手段的有效性及形式的稳定性等特点。缺点:其一,从时空上来看,它占个体活动的部分时间和空间,并不在个体成长过程中特定阶段产生影响;其二,从活动特点来看,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容易被制度化、组织化、非主体化以及符号化等。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有着各自的功能、作用和特点,同时彼此也都存在特定的局限性。这就需要三者之间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实现有机整合。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思想与教育学教育思想是教育学产生的根基和前奏。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一)确定教育学研究对象的意义首先,确定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判断教育学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于教育学而言,只有明确了它的研究对象,才能开始科学的研究,也才会建立起严格的教育学科学理论。其次,确定教育学的研究对象能是教育学有效地应用与教育实践。(二)对教育学研究对象的界定1、教育现象是一种涉及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多方面的融于整个社会现象之中的客观存在,它是教育的外部表现形式、指的是一切培养人的活动的表现形态。2、规律是一切事物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客观联系。3、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教育学与教育经验和教学方针政策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4、高等师X院校开设的教育学是普通教育学,它的研究对象是中小学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通过对中小学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来揭示中小学教育的一般规律。三、教育科学及其体系(一)教育学的学科体系三、学习教育学的方法1、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2、历史研究法3、观察法4、调查法-.可修编.\n--5、实验法三、教育科学及其体系(一)教育学的学科体系第二章教育功能与教育目的一、教育功能的概念教育功能是指教育系统在特定条件之下对内对外所发挥的作用和效能。二、教育功能的基本特点1、客观性2、确定性3、层次性4、方向性三、教育功能的分类1、教育的本体功能。教育的本体功能是指在教育功能体系中最基本、最能反映教育活动本质关系的功能。2、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指在教育功能体系中,因教育本体功能的实现而延伸出来的对自然世界的改造和人类社会的进步所发挥出的功能,具体讲,就是教育在实现年青一代社会化的过程中所发挥的对自然界、对社会的基本影响和作用。教育的社会功能大致分为教育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社会层次与变迁功能等。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经济功能是指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是指教育对一定社会政治稳定和促进社会变革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指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积极影响。教育的自然环保功能。3、教育的负向功能。负向功能是指教育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四、我国现阶段教育功能及其实现方式1、学校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及其实现方式1)、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2)、学校教育促成学生差异化个性形成的功能2、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及其实现方式1)、教育经济功能的实现①教育通过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提高整个国家人力资本的质量,进而促进经济的增长和发展;②教育通过生产、传播科学技术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与发展;③④⑤⑥2)、教育文化功能的实现①教育具有文化传递、保存功能;②教育具有文化选择功能;③教育具有文化创新功能;④教育具有文化整合的功能3)、教育政治功能的实现通过教育造就、培育具备一定政治素质的社会公民,这是教育维系社会政治稳定的突出表现。第三章教育规律第一节教育规律概述一、教育规律的含义:教育规律是教育活动中各种关系相互作用的产物,它揭示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及其发展文化的必然趋势。-.可修编.\n--二、教育规律与教育方针政策之间的关系科学的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依据科学的教育理论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的,是对教育规律的真实反映。三、教育规律与教育经验之间的关系教育规律源于教育经验,教育经验孕育教育规律,但二者不等同。教育经验只是教育活动中表面的、局部的、个别认识和做法,并未必然地反映出教育规律。应将教育实践经验升华为教育理论,从教育经验中探寻总结教育规律,进而依据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四、教育的两条基本规律及其相互关系教育与人身心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是教育活动发展变化的两条基本规律。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必须与人的身心发展相适应。第二节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一、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一)经济对教育的决定与制约作用1、经济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基础性条件1)、经济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人力与时间2)、经济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财力与物力2、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3、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教育组织形式的改革(二)教育对经济的作用1、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2、教育是科学技术进步与创新的基础(三)经济与教育之间关系的性质与相关问题1、经济与教育之间关系的性质2、关于“教育先行”3、关于“教育产业化”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一)、政治对教育的决定与制约作用1、政治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的权利2、政治制约着教育制度3、政治制约着教育制度改革的方向4、政治决定着教育的性质、目的和思想教育的内容(二)教育对政治的反作用1、通过教育传播一定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帮助年青一代完成政治社会化2、通过教育传播政治思想、形成政治舆论和思潮来服务于一定社会的政治3、促进XX政治建设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一)文化对教育的作用1、社会文化发展提高了人们对于教育的需求,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完善2、社会文化发展促使学校与社会联系加强3、社会文化发展促进教学内容和结构的变化4、文化发展影响教育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的变革(二)教育对文化的作用1、教育是社会文化得以保存和传递的重要手段2、教育是社会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重要手段-.可修编.\n--3、教育是社会文化创造和更新的重要手段(三)教育与文化关系的性质和特点1、教育与文化的关系具有同一性2、教育与文化各自都具有相对独立性第三节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人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一)人的发展的含义人的发展包括种系的发展和个体的发展,前者是从动物到人的演化过程。(二)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有重要影响作用3、学校教育在人发展中起主导作用4、个体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实践对人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第四章教育制度第一节教育制度概述一、制约教育制度的因素1、教育制度的发展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制约2、教育制度的发展受社会政治因素的制约3、教育制度的发展受社会文化因素的制约第二节教育制度的历史演进一、现代教育制度的产生与发展1、早期智力开发和学前教育受到重视2、义务教育年限延长3、普通教育、中等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结合日趋紧密4、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5、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发展继续教育二、我国现行教育的体系构成1、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2、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3、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制度4、国家教育考试制度5、学业证书制度和学位制度6、扫盲制度7、教育督导制度和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评估制度第三节学校与学制一、学校与学制的内涵学校是培养人的社会组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二、我国学制的改革和发展1、壬寅学制、癸卯学制(1902年学制和1903年学制)2、壬子癸丑学制3、壬戌学制4、1951年新学制5、我国现行的学制体系-.可修编.\n--三、现代学校制度现代学校制度是指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和规则的学校体系及制度安排。一般包括学校、政府和社会关系的合理界定,规X、明晰的学校内部管理制度,教职工和学生合法权益的保障机制等几个方面。第五章教师第一节教师与教师职业一、教师的含义教师是接受一定社会的委托,经过专门培养训练,在学校中对学生的身心施加特定影响为主要职责的专业人员。二、教师职业的发展1、教师职业的前专门化阶段2、教师职业的专门化阶段3、教师职业的前专业化发展阶段第三节教师的基本素养一、教师的教育理念1、新的教育观2、新的学生观3、新的教育活动观二、教师的职业道德1、爱国守法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2、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3、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4、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5、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6、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不竭的动力三、教师的科学文化素养1、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2、精深的专业学科知识3、全面的教育科学知识四、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1、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的能力2、语言表达能力3、组织管理能力4、教学评鉴能力5、教育研究能力五、教师的职业心理素质1、积极乐观的情绪2、豁达开朗的心胸3、坚忍不拔的毅力六、穿心是教师素质的灵魂1、创新的教育观念2、创新的教育能力3、创新的人格特征第四节教师专业发展-.可修编.\n--一、教师专业发展及其意义(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含义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终身的教育专业训练,获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塑造和完善教育职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二)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1、教师专业发展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2、教师专业发展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原动力3、教师专业发展有利于强化教师的专业自尊4、教师专业发展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力保障5、教师专业发展是提高学习凝聚力的核心要素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策略(一)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素质的基本途径1、教师的职前培养2、教师的职后培训(二)提高教师专业化素质的策略1、确立教师教育一体化2、明确教师专业化标准3、强调教师的自我发展第六章学生第一节学生概述一、学生的身份属性(一)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二)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三)学生是有差异的人(四)学生是以学习和发展为主要任务的人二、学生的权利与义务(一)联合国关于儿童权利的宣言和公约1、《儿童权利宣言》2、《儿童权利公约》(二)我国法律对学生权利和义务的规定1、我国法律对学生权利的界定2、我国法律对学生义务的规定三、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一)传统教育派与现代教育派的观点(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客观体地位第二节学生发展特征与教育一、小学生成长发展的特征与教育(一)小学生的生理发展(二)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二、初中生成长发展的特征与教育(一)初中生的生理发展(二)初中生心理发展特点1、心理发展主要表现为独立性与依附性的矛盾状态-.可修编.\n--1、情感特征变化主要表现为情感丰富但缺乏稳定性2、认识能力发展迅速3、价值判断能力逐步增强4、品德发展处于一个不稳定时期一、高中生成长发展的特征与教育(一)高中生生理发展的特征1、身体的迅速变化与成熟2、体内器官的成熟与机制的发育3、性生理成熟(二)高中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1、智力水平接近成人高峰状态2、情绪体验较初中阶段强烈3、意志动机的主动性、目的性增强,能掌握自己的行为4、兴趣X围进一步扩大,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5、动机层次提高,对社会各方面的关心程度增强6、自我意识进一步增强,要求比尔了解、理解和尊重自己7、交友热情高,迫切需要情感力量和参加不同类型的群体活动8、对异性关注上升9、独立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较初中生增强10、对职业的选择出现较为理性的思考第三节师生关系一、师生关系的内涵与作用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间关系的简称,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教育目标在教育过程中所结成的一种相互交往的人际关系。它是教育教学过程中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也是社会关系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师生关系包含师生之间的工作关系、组织关系、心理关系、角色关系、情感关系以及道德关系等等。二、师生关系的类型(一)组织关系和工作关系(二)伦理关系和心理关系(三)正式关系和非正式关系三、构建现代新型师生关系(一)现代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1、平等性2、XX性3、和谐性(二)构建现代新型师生关系的策略1、转变教师角色2、学会尊重和欣赏学生3、发扬教学XX,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4、加强自身修养,树立威信第四节学生发展指导一、学习方法指导(一)接受性学习-.可修编.\n--接受性学习是与发现学习相对的一种教学方式。可以将有意义接受性学习分为以下三种形式:1、下位学习;2、上位学习;3、并列结合学习(一)自主性学习自主性学习一般是指个体自觉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学习活动过程。(二)协作性学习协作性学习亦称合作性学习,是指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任务而实行具有明确分工与有效合作的学习活动。(三)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或一门全新的课程。从内涵上来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研究性学习是指贯穿于各科各类学习活动中的学生探究问题的一种学习活动。从狭义上讲,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其主要特征包括自主性、探究性、开放性、合作性。一、学生生活指导(一)生活指导的意义和作用生活指导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成长中走向健康,在健康成长中获得快乐。(二)生活指导的具体内容学生的生活指导的内容包括:生活能力的培养,生活行为的矫正、生活习惯的养成,生活困惑的指导,生活意志的锤炼,生活品质的提升。重点可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生命健康指导2、生活健康指导3、性格和性情健康指导二、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一)心理健康指导的意义心理健康指导是指以科学的知识和态度,通过心理咨询和辅导的方式,预防学生心理疾病,排除心理障碍,保护学生心理健康,从而促进学生人格全面发展的活动。它以心理咨询和辅导为主要方式,其目标是帮助学生预防或排除心理障碍,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广泛而稳定的兴趣爱好和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等,最终帮助学生充分挖掘、发挥自己的潜能,成长为一个性格健全的人。(二)心理健康指导的内容心理健康指导的内容主要包括有关心理学知识的介绍,青春期知识辅导,学习能力和方法训练,情绪调节方法的教育,社会交流技术的培养,针对具体问题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等。1、心理健康指导2、人际交往健康指导3、社会适应健康指导(三)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应注意的问题第十章德育第四节当代德育改革一、人本化的德育理念以人为本二、全面性的德育目标-.可修编.\n--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它不仅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一、个体化的德育模式所谓个体化的德育是指,在正确教育目标的指导下,从学生的个性倾向性、心理特征、个人经验、气质、性别、年龄特点出发,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理想和世界观,通过各种教育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促进个体的发展。二、开发、互动的德育方式第十一章班主任工作与班级管理第一节班主任工作一、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一)了解和研究学生1、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原则和内容2、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方法1)、观察法2)、谈话法3)、调查访问(二)组件和培养班集体1、班集体的形成过程及其标志班集体形成要经过三个阶段:1)组建阶段2)形成阶段3)成熟阶段。一个成熟班集体的标志:共同的目标、集体的活动、共同的学习和生活规则、和谐的氛围。2、组建和培养良好班集体的方法1)确立班集体的目标班集体的目标是指全班同学共同具有的期望和追求,是班级各项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的总概括。目标的制定应遵循远期、中期、近期目标相结合的原则。2)确立强有力的班级管理委员会建立班委会的四个原则:XX性原则、用其所长原则、教育与锻炼相兼的原则、关心爱护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3)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良好的班风正确的舆论是班集体不成文的言行规定,是形成和发展班集体的重要力量。4)建立健全必要的班级规则班级规则是学生在班级开展的各项活动,尤其是班集体活动中,应遵循的一种行为准则。5)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三)做好个别教育工作具体包括如下三个方面:1)、正确认识学生;2)、对症下药,因材施教;3)、注重教育方法。(四)统一各个方面教育力量1、协调好各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2、做好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工作3、做好与社会教育机构的协调工作-.可修编.\n--(一)写好班主任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班主任的工作计划有三部分组成:1、分析本班的情况;2、明确基本任务;3、具体活动安排(二)评定学生操行教师写操行评语时应注意:1、内容上重视对学生道德修养的评价,突出学生个性2、模式上应是“肯定”加“提示”,即找到优点加以肯定,同时鼓励纠正不足3、形式上散文化,表意要委婉,在人称上用第二人称4、语气上应深情、亲切、轻柔、舒缓5、作用上体现实效性第十二章学校领导与管理第一节学校领导体制一、校长负责制(一)校长负责制的含义(二)对校长负责制实施效果的评价校长负责制具有以下优越性:1、有利于党政职能分工2、这一体制确保了学校管理主体职、权、责相统一,有利于管理职能的发挥和管理效率的提高。3、这一体制有利于形成团结统一、结构合理的校级领导班子,从而有利于提高学校班子的战斗力。(三)完善中小学校长负责制的配套措施与建议1、应坚持发挥学校党支部的政治核心和保证监督作用2、应建立健全校务会议制度,发挥集体领导作用3、应建立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发扬XX管理4、建立健全问责机制5、要改革校长选拔产生的方式第二节学校组织机构一、学校组织机构的内涵及类型(一)学校组织机构的内涵(二)学校组织机构模式的基本类型1、直线型组织结构模式最简单、最原始的组织结构形式。其特点是指挥和命令是从组织的最高级到最低层次,各级单位从上到下实行垂直领导,呈金字塔结构。直线型组织结构中下属部门只接受一个上级的指令,各级主管负责人对所属单位的一切问题负责。其优点是:结构比较简单,责任分明,命令统一。2、智能型组织结构模式每一级领导管理机构都根据不同的管理任务、业务和职能,建立起若干职能部门,每个职能部门分别承担某一方面的管理任务和职能。3、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模式-.可修编.\n--既保持了直线制模式的指挥链,同时又把直线指挥系统和职能系统有机结合起来。其职能管理人员是直线指挥人员的助手,只能对下级进行业务指导,而不能对他们进行直线指挥和命令。1、矩阵型组织结构模式由纵横两套管理系统组成的矩阵组织结构,一套是纵向的职能管理系统,另一套是为完成某项任务而组成的横向项目系统,横向和纵向的职权具有平衡对等性。二、学校组织机构设置的原则(一)权责一致的原则:职权和职责必须相等。(二)精简高效的原则: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和提高效率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三)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原则(四)分工协作的原则(五)管理跨度合理性原则:管理跨度也称管理宽度、管理幅度(六)渠道畅通原则一、中小学常设的组织机构及其职能(一)现行中小学行政组织系统的设置及其职责校务委员会。校务委员会坚持“校务会”,它是由校长主持的、学校各方面负责人员和部分教师代表参加组成的、以会议形式审查议论学校管理重大问题的审议性组织结构。行政会议。是许多地方的普通中小学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会议制度。校长办公室。这是直属校长领导下的处理日常校务工作的具体办事机构。教导处。是校长领导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职能部门。总务处。是校长领导和管理学校总务后勤工作的中心职能部门。政教处。其职能是把原属教导处管理的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德育工作等划归过来实施统一管理。教研组。也称学科组,它是一级教学研究组织,一般以学科为单位。年级组。主要由同一年级的班主任教师组成,设年级组组长。班级。是学校的基层单位,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教育者。(二)现行中小学的党群组织系统的设置及其职责党支部。共青团组织。少先队。学生会组织。教育工会组织。第二节学校管理的内容学校的管理一般包括教学管理、德育管理、体育卫生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教育科研管理、总务后勤管理和公共关系管理等方面。一、教学管理(一)教学管理的含义和内容教学管理是国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依据教育方针、法律、法规及教育教学规律,合理配置教学资源、有效组织教学活动、控制和确保教学质量提高的活动过程。教学管理的任务和内容:制定和实施教学工作计划、建立和健全教学管理系统、加强教学质量的监控与管理、检查和指导教学进展情况、做好教务行政常规管理工作、开展教学研究等。(二)教学管理原则1、遵循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法规来管理教学-.可修编.\n--1、遵循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来管理教学2、依靠科学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来指导教学教育思想是指人们对教育教学活动的目的、规律、原则、方法等问题的理性认识和看法。办学理念是指学校成员尤其是校长、书记等领导班子成员在具体承办和管理一所学校过程中所形成的主导性观念和认识,其核心反映为对“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办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和如何办好这所学校”的理性观念和认识。3、根据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因素、主要矛盾及教学的基本任务来管理教学教学过程的基本因素: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学生与教材之间的矛盾、教师与教学手段之间的矛盾。教学过程的基本任务:①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简称“双基”;②通过教学开发学生的智力,增强学生的体制;③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4、根据国家颁布的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及教科书的要求来管理教学一、总务后勤管理(一)总务管理的意义总务工作是指学校为确保教育教学、科研等中心工作的开展而进行的物资供应、条件保障、后勤服务等多项活动的总称。(二)总务后勤管理的内容和要求中小学总务后勤工作管理的职能机构是总务处,其任务大体包括财务管理、校产管理、生活管理和工勤人员管理四个基本方面。1、校园建设与规划校园建设与规划主要涉及校园选址、校园规划、校园建筑三方面内容。2、校园环境管理校园环境管理包括对学校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管理两方面。学校人文环境主要是指校园内的人际关系、行为规X、道德风貌及生活方式和形态等。3、校舍管理校舍是学校各种房屋建筑的总称。校舍管理主要包括校舍的新建、扩建、修缮和合理使用等。4、设备管理学校设备是指教育、教学、科研和办公所需的各种设施、仪器和物品的总称。5、学校食堂与伙食管理一所学校食堂办的好坏,往往被视为总务管理工作的显著标志。6、学生宿舍管理7、教职工生活福利管理(三)总务后勤管理的理念和原则1、为教育教学中心工作服务教育学生是学校的根本使命,教学为主是学校工作的基本规律。2、为师生服务3、为建设节约型校园服务勤俭节约应成为我国当前学校总务后勤管理的基本方针。第二节中小学校长素质一、中小学校长的地位及作用二、校长素质的相关研究-.可修编.\n--(一)关于一般领导素质研究的理论(二)我国学者关于校长素质的研究二、我国中小学校长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一)校长之志(二)校长之德(三)校长之才(四)校长之识(五)校长之胆(六)校长之体第十三章国际教育改革与发展第一节国际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思潮四、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潮(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产生和内涵1、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产生和内涵后现代思潮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1)科技和理性的极端片面发展2)人沦为理性和机器的奴隶3)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矛盾加剧4)人们的生存状态日益恶化所谓“后现代”就是相对于“现代”而言的,后现代主义的核心是对现代社会终止弊端和诟病的批判。2、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内涵后现代主义思潮有以下理论特征:1)反对个人主义和主体性,强调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内在关系2)批判理性主义,崇尚非理性,倡导创造性3)反对“同一性”拒斥“整体性”,主X多元论(二)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潮的内涵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潮的理论观点有:1)体验性的知识观2)构建性的课程观3)对话性的教学观4)平等合作的师生观5)和谐共处的德育观6)话语创新的教育研究观(三)评价第二节当代国际教育改革的主题一、多元破解教育公平难题(一)法律保障(二)政策保障(三)经费保障二、不懈追求教育质量的提高(一)发布政策文本(二)改进薄弱学校-.可修编.\n--(一)出台质量指标二、普遍重视公民教育三、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第三节当代国际基础教育改革对我国的启示一、持续关注教育公平二、不断提升教育质量三、进一步强化公民教育1、构建完备的社会支持系统2、开发相关课程,制定相关文件3、提供教师专业发展的机会4、积极推进公民教育评价四、进一步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①②③④⑤⑥⑦-.可修编.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