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教育学整理-5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背诵)教育学整理-50页

目录绪论第一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二节教育学在教师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第三节怎样学习教育学第一章教育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第二节现代教育第三节小学教育第二章学校第一节学校概述第二节学校文化第三节学校管理第四节学校,家庭与社会第三章学生第一节历史上不同的儿童发展观第二节儿童的发展与教育第三节新课程改革对儿童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n第四章教师第一节教师的社会地位,作用及劳动特点第二节教师素质第三节师生关系第四节教师资格与教师进修第五章教育目的第一节教育目的及其确定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第六章教育的组成部分第一节德育第二节智育第三节体育第四节美育第七章课程第一节课程概述第二节课程的基本范畴第三节课程的设计与实施\n第八章教学第一节教学的意义与任务第二节教学活动的本质与模式第三节教学原则第四节教学组织形式第五节教学方法第六节教学手段第七节小学教学工作的实施第九章课外活动第一节课外活动的意义与作用第二节课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第三节课外活动的设计与指导第十章班主任与少先队工作第一节班主任工作第二节少先队工作第十一章学校咨询与辅导第一节学校咨询与辅导概述第二节咨询第三节心理健康辅导\n第十二章教育测验与评价第一节教育测验第二节教育评价第十三章教育法第一节教育与法律第二节学校中的法律关系第三节法律责任与法律救济第十四章教育研究方法第一节教育研究概述第二节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第三节资料的分析与报告\n教育学整理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概述·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简言之就是教育,·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活动(手段),揭示教育规律(结果)的科学·教育学第一个阶段,萌芽和经验阶段。柏拉图的《理想国》;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中国的《学记》;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当推古罗马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演说家的艺术);古希腊三贤:苏格拉底:产婆术;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和谐全面发展的教育孔子: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创办大规模私学,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宗旨,编订了《诗》《书》《礼》《易》《春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师人格,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不耻下问,身体力行,学思结合,温故知新等教育教学方法;启发诱导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第二阶段,独立阶段。英国学者培根于1623年发表了《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首次把教育学列为一门独立学科\n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被誉为“教育学之父”,在1632年写成的《大教学论》,被认为是最早的,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教育学著作(西方第一部教育学专著是《大教学论》);主张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首创了班级授课制,教育要遵循自然,代表作《母育学校》(幼教)。泛智说,普及教育,是自然主义教育家。德国哲学家康德于1776年在哥尼斯堡大学首次讲授教育学,使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开设·第三阶段,规范阶段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把伦理学和心理学引入教育学于1806年发表了《普通教育学》,该书被认为是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以班级授课制为基础,提出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的三中心论(传统的“三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美国教育学家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流派,发表了《学校与社会》。强调“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教学”。形成了“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括教育原理):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陶行知。师从杜威,孟禄等人。陶行知毕生倡导和推行生活教育,提\n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毛泽东称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在教育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源与流的关系问题,教育学发展的源在教育实践·二.我国当代教育学发展的趋势和任务·我国当代教育学发展的总趋势是多样化。清末“废科举,兴学校”之后,从日本引进西方“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基本上都属于“传统教育”的范畴。从20世纪20年代前后开始,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大为传播,对中国教育的影响很大。但在教育实践中还是“传统教育”的教学模式在广泛地应用。新中国成立后,这套教学模式在全面学习苏联教育的基础上又得到了某些强化和发展。改革开放以后·第二节.教育学在教师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一、教育学的地位教育学是基础学科和必修学科之一二、教育学的作用·教学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使学习者掌握教育基本理论,指导教育实践。(二)、使学习者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提高鉴别能力。(三)、使学习者巩固专业思想,献身教育事业\n·第三节,怎样学习教育学·学习教育学要注意以下几点: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二,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三,坚持学习与研究相结合。四,注意教育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第一章,教育·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起源·三种不同的主张(一)生物起源说(第一个正式提出)代表人物: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勒图尔诺和英国教育家沛西能观点:教育起源于生物的本能基本错误:忽视教育的社会性(二)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孟禄主要观点: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无意的模仿,基本错误:否定了教育的意识性和社会性(三)劳动起源说\n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形成。代表人物:苏联和我国的教育学者主要观点: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二,教育的功能(一),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派生功能,间接性)·定义:主要是指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反作用·中国古代教育强调“社会政治功能”:《学记》指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总之教育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这是教育的本质特点之一。一.经济功能。教育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巩固经济基础;二.政治功能。教育可以成为社会政治斗争的手段,影响民主法制建设;二.文化功能。教育能够保存、传递,以至创造人类文化;四.生态功能。教育还可以起到保护环境,控制人口的作用。(二)教育的人的发展功能(教育的本体功能)·促进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n教育的人的发展功能指教育对人的发展的推进和形成的作用教育的基本特点是造就人。教育的社会功能,也需要通过培养出一定的人来实现三,教育的发展历程(一)以社会形态来划分教育的发展阶段1,原始社会的教育(广义的自然形态的教育)·教育具有非独立性:教育还没有从社会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专门的事业无阶级性原始性:教育水平低2,奴隶社会的教育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学校教育的产生,这时已经出现了学校和教师,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中国奴隶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礼、乐、射、御、书、数。(六艺)西方奴隶社会以雅典和斯巴达的教育为代表:斯巴达的教育以军事教育为主,雅典的教育注重人的和谐发展,除了体育竞技外,还要学习哲学、文法、修辞(三艺)。\n3.封建社会的教育特点:鲜明的阶级性、严格的等级性、浓厚的宗教性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制度有官学、私学、书院等形式,教育内容以《五经》、《四书》影响最大。西方封建社会的教育主要是教会学校和骑士教育。骑士教育也称“武士教育”是欧洲中世纪世俗封建主的教育“武士七技”又称“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4,资本主义教育资本主义早期普及义务教育:德国,1754年文艺复兴时期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启蒙阶段普及义务教育,实施班级授课制的集体教学模式。(德国最早)建立了现代学校制度双轨制,5,社会主义教育(二)以生产力发展水平来划分教育的发展阶段·人类社会可划分为: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也可把教育划分为: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两个发展阶段古代教育:原始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封建社会教育。\n现代教育: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社会主义社会教育。·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凡属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施加的影响,都是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是指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受教育者学习的主动性,使其在德、智、体、美诸方面(或身心两方面)全面发展第二节,现代教育(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它是大工业生产水平下的现代化教育一,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简答)(一)生产性主要体现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主要特点马克思主义早就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提高生产,改造现代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主要的或唯一的方法。也是现代教育的主要特点(二)民主性体现在世俗化,普及性和公平性上。(三)科学性包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的科学性\n(四)革新性现代教育改革的浪潮席卷全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提出“学会生存”之后,又提出要“学会关心”。有竞争意识之外,更强调要善于与人合作。二,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指导方针(简答)(一)贯彻“三个面向”1983年。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二)实施科教兴国党的14大明确指出:必须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三)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理论要点: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总结:我国的教育现代化,应该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地位,以“三个面向”为指针,抓住推进素质教育这个中心环节,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开拓思想,实践能力和崇高理想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奋斗\n素质教育的理论要点(补充)①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②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③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④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第三节,小学教育一,小学教育的基础地位(简答)(一)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我国的学校教育体系一般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三大阶段。初等教育(小学教育)和中等教育(中学教育)都属于普通基础教育小学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为个体的身心发展奠定基础(二)小学教育在实施义务教育中的基础地位1986年颁布,2006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定义: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予以规定,要求适龄儿童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保证的强制,免费和普通的国民基础教育小学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的第一阶段,在实施义务\n教育中负有直接的重大责任。九年义务教育有两个阶段:初等教育,初等中级教育。二,小学教育的启蒙作用(简答)我国的蒙学教材有“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王守仁的《训蒙大意》、王筠的《教童子法》(一)在身体素质方面的启蒙作用(二)在学习知识方面的启蒙作用(三)在思想品德方面的启蒙作用三,小学教育的基本特征(简答)(一)全民性小学教育必须面向全体适龄儿童,1990年3月在泰国召开了世界全民教育大会,会议主题是:使人人都有享受教育的机会。(核心,教育机会均等)《义务教育法》(2006年修订)是实现基础教育全民性的有力保证。(二)义务性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中具有义务教育的性质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一定年限的普及的(普通),强迫的(强制),免费的学校教育\n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和免费性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二,全面性小学教育是向儿童实施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教育(身心和谐发展)第二章,学校第一节,学校概述一,学校及学制的产生(一)学校的定义及其功能学校的定义: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社会生活中最常见、最普遍的一种组织形式学校的功能(培养人):利用一定的教育教学设施和选定的教育内容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学校的条件(简答):a.有与学生数量相适应的校舍、场地及其他基本教学设施。b.有符合法律规定要求的,按编制标准配备的教师队伍。c.有按规定标准配置的教学仪器、图书资料和文娱、体育和卫生器材。\n(设立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必须具备下列基本条件:(一)有组织机构和章程;(二)有合格的教师;(三)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等;(四)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二,学校的制度化与现代学制的产生(学制)现代学校教育制度,一般简称学制学制是由纵向的学校级别和横向的学校类型构成前者反映学校体系的不同阶段及其相互关系,后者反映学校体系的不同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现代学制,首先产生于欧洲,一条是自上而下的发展路线(学术性),另一条是自下而上的发展路线(普及性),这就是双轨制,美国:单轨学制现代学制的三种类型:即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和介于二者之间的分支学制(中国)。三,现代学制变革与学校的大众化西欧各国曾经实行严格的双轨学制综合中学是双轨学制并轨的一种较为成功的形式在20世纪中期之后,教育大众化和民主化的要求就成为世界各国学制改革的一个主旋律\n随着教育机会的逐步均等化,现代学制正由传统的封闭的精英模式向开放的大众模式过渡,现代学校正由职前准备教育向终身教育过度(四)我国现代学校及学制的产生(重点)·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现代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这就是《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这一学制虽经正式颁布,但并未实行。·1904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称为“癸卯学制”,这是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校制度。·1905年,清政府下诏,停止科举,从此新式学校得以迅速发展。(“废科举,兴学堂”)·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蔡元培按照“五育并举”的方针进行学制改革,颁布“壬子癸丑学制”。·1922年颁布“壬戌学制”,该学制首次规定的中小学六三三分段,至今仍被广泛采用。(五)我国现行学制我国现行学制的结构纵向分为四个等级,横向分为若干的不同的类型。(1)幼儿教育(幼儿园)(2)初等教育(主要指全日制小学教育)(3)中等教育,指全日制普通中学,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和业余中学\n(4)高等教育,指全日制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专科学校,研究生院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学院二,学校的公益性特点(简答)(一)学校与企业的区别1,设置目的的不同:学校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企业则是以盈利为目的,2,调节手段不同:学校的经费来源是多渠道的,主要部分来源于国家的财政拨款;企业则进行经营性活动3,与政府关系不同:学校,政府必须对其权力和行为作出必要的限制;企业通过市场来进行调节4,产出不同:学校是公共服务;企业是商品(二)学校公益性的两个具体表现(简答)1,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2,教育必须与宗教实行分离。3,学校的公益性还涉及教学语言文字和课程设置等一系列问题。4,公益性原则,不仅体现在公立学校,同时也体现在私立学校中。第二节,学校文化一,什么是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指学校成员在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n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学校文化的形成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教育者根据社会的特定要求及社会的主流文化的基本特征精心设计和有意安排的文化(社会主流文化);二是学生亚文化学生文化学校文化如果从其形式来看,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类学校物质文化是指学校物质环境所构成的一种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精神文化包括学生文化和教师文化,主要是以人或人际关系为基础构成的文化形态二,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物质文化是指学校物质环境所构成的一种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三,学校制度文化学校中的传统仪式和规章,一般统称为学校制度文化(一)学校传统这是一种学校在较长时间内形成的,影响所有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定势,通过文化传承的影响实现的,不具强制性。(二)学校仪式学校的某种固定化的活动程序和形式:运动会,体育\n比赛的各种仪式,升旗仪式,周会,诵校训,唱校歌。具有一定程度的强制性,是教师教育学生的一种有效工具三,学校规章这是学校中的一种制度化了的行为规范,具有强制性,如学生守则,教学规范,学校工作常规等。学校制度文化对学生有一定的规范和制约作用学校制度会对学生人格的养成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天下书院之首:白鹿洞书院朱子读书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朱子读书法是我国古代最系统的读书法。)第三节,学校管理一,学校管理概述学校管理是学校活动的一个重要领域,定义: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遵循教育规律,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而进行的一种组织活动学校管理由管理者,管理手段和管理对象三个基本因素组成\n二,沟通是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一)沟通的内涵沟通是信息在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进行交换的过程(二)沟通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1,信息传递沟通的最直接的目的,2,控制3,激励4,情感交流,(三)学校管理中沟通的两种形式1,正式沟通下行沟通,自上而下的命令上行沟通,自下而上的请示平行沟通斜向沟通2,非正式沟通个人之间的自发交往,非正式的接触或聚会,社会传闻(即小道消息),(四)学校管理中沟通的三类障碍1,主观方面的障碍(与人相关)指信息的发送者或接收者,(沟通行为的主体),由于个性或主观意识方面的原因,而对信息沟通产生影响,\n如文件起草的水平常因学识和经验的不同而有高低之别2,客观方面的障碍(信息量)指接受信息的条件和可能与实际的信息量不对称所造成的沟通障碍。如管理中出现的“文山会海”3,沟通渠道方面的障碍沟通媒体(如电讯,电脑,网络,各种家具等)技术上的问题可能使沟通受到障碍五,克服沟通障碍的方法(简答)第一,在信息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建立彼此信任,相互尊重的良好关系第二,使用恰当的准确的语言文字第三,选择最佳沟通媒体第四,注意信息的时效性第五,重视对信息的反馈,三,学校绩效是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填空选择)学校绩效是指学校功能发挥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是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标志学校绩效评估的意义:绩效评估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绩效评估的总体目的在于提高绩效\n四,我国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和方法(简答)(一)我国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1,思想品德教育管理(学校内部管理)2,教学工作管理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以教学为主是办好学校的基本规律,学校领导必须以主要精力和时间抓好教学3,教务行政管理4,总务工作管理(二)我国小学管理的基本方法(选择)1,行政方法通过强制性的行政指令等手段直接对管理对象施加影响2,法律方法运用法律进行管理3,教育方法通过对正确的精神观念的宣传教育4,经济方法运用经济手段来实施管理5,学术方法对学校中的教学研究等学术工作进行管理时运用的方法\n五,国家对小学的管理和监督(简答)(一)学校课程计划的编制和颁行制度小学课程计划(具有强制性)是国家根据规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学内容的文件我国基础教育试行三级课程,三级管理,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校本)课程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是体现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又是学校组织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等文件,从本质上说应是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我国课程计划的编制实行统一性,确定性与多样性,灵活性的结合,我国小学课程计划规定的学校教育目标,学科设置,教学总时数和教学通则采用统一的基本要求,在全国一体执行(二)教科书的编写,审定和使用管理制度教科书是根据规定的课程标准编写和审定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科书是学校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是实现法定教育目的的重要工具,因此具有法定约束力我国对中小学教科书提出了在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行多样化的方针我国实行教材审定制度:小学教材须经教材审定机构\n审查通过后,方可正式出版发行。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教材,可在全国范围供选用;经省级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教材,可在本省范围内供选用,(三)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小学的学籍管理包括成绩评定,升级和毕业等项内容对小学生成绩的考核评定以及升留级不具有淘汰的性质(四)教师人事管理制度小学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凡在中小学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必须依法取得教师资格,未取得教师资格的人员应调整出教师队伍。我国建立了小学教师职务制度小学教师职务逐步实行聘任制,聘任教师职务应有一定的任期,每一任期一般为三年,可以续聘第四节,学校,家庭与社会为什么全社会要关心教育?(简答题)“学习社会化,社会学习化”逐步成为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现代教育不仅在时间上将扩展到一个人的终生,而且\n在空间上将扩展到全社会。在这种趋势下,学校、家庭、社会将构成儿童成长的一体化环境,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发生重要影响。一,学校,家庭,社会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一)学校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简答)学校对儿童施加的影响是他们成长和发展的主要的和决定性因素,对儿童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学校的教育水平(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职业素养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学校与社会,家庭的联系程度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二)家庭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选择)家庭是影响儿童发展的最初的也是重要的因素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简答)(1)根据子女的情况,制定家庭教育的计划和措施,并与学校密切配合,做好教育工作,(2)加强对子女的思想品德和健康人格教育(3)为子女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4)保护子女的身心健康,增强他们的体质,(三)社会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对一个小学生的发展影响最大的社会因素主要有社会群体,社会道德,大众传媒等\n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相互配合(简答)(一)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简答)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大致可以有以下几类情况:一般性指导,针对性指导,分类指导,个别指导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的方法有:互访:包括教师访问家长和家长访问老师,其中尤其应强调班主任的家访工作家长会:这是学校与家庭取得联系的较为普遍的方式家长委员会:这是学校与家长互相联系和配合的经常性组织二,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配合(简答)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的主要途径有以下四点:首先,学校应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校外社会教育机构组织的活动,关心了解学生在校外活动中的表现其次,学校应经常向校外教育机构提出建议和意见,给予具体的指导再次,学校应利用各种社会机构为儿童提供的活动条件,对学生施加影响最后,学校应通过社区教育委员会的组织形式沟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n第三章,学生第一节,历史上不同的儿童发展观一,遗传决定论遗传决定论的核心观点:个体的差异是由个体的遗传素质或人的自然素质中的某些特点所决定的代表性的观点:包括基督教的“原罪说,柏拉图的人分三等论和中国古代的儿童观(一)基督教的原罪说儿童生而有罪,教育是赎罪(二)柏拉图的人分三等论金质者银质者铁制者(三)中国古代的儿童观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韩愈提出了性三等论:“学而愈明”为上等;“可导而上下”为中等;而下等品性的人,只有用刑法来控制他们的行为遗传决定论典型观点:人的差异是由遗传素质或自然素质决定的。(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存在的问题:实行等级教育,教育无用论,宿命论\n二,环境决定论环境决定论认为:真正在儿童的发展中起着绝对影响作用的力量,是儿童生活环境和后天所获得的教育引导(即环境和教育)。(一)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英国教育家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就是由于教育之故。”美国心理学家毕生:“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更给我一个特殊的环境,我可以运用特殊的方法,把他们加以任意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家,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和强盗”(二)怎样正确认识环境决定论又被称为“养育论”,肯定儿童发展的可塑性[积极]但夸大了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教育万能论]忽视儿童的主体性[消极]三,辐合论辐合论也称为二因素论德国心理学家施太伦提出“合并原则”:发展等于遗传与环境之和美国心理学家吴伟士认为:遗传和环境在儿童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遗传和环境影响力大小也有\n明显的差别无论是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还是辐合论,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多因素论,都没有对这些影响因素如何转化为儿童的发展的机制作出科学的解释,当然也就不能说明作为发展主体的儿童自身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忽视了儿童的主体性)四,皮亚杰的建构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发生认识论原理》儿童的发展是以发展主体的自我调节为机制的自我演变过程儿童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演变的建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儿童主体的活动是第一性的,是发展的根本原因,遗传与环境因素只是儿童发展的必要条件。为现代儿童发展观奠定了基础五,杜威的儿童发展观美国教育学家杜威认为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作为发展的主体,儿童对教育活动的参与和体验是影响其发展,尤其是社会性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从强调儿童的主体性地位出发,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长”的著名论断。教育的根本点在于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教育就是要尊\n重儿童的个性,围绕儿童的兴趣,需要等进行组织,让儿童成为活动的主体,处于教育活动的中心地位。从儿童的发展取决于儿童与外在环境相互作用这一角度出发,杜威又把儿童的发展看作其经验的改组和改造过程,他主张让儿童从实际参与的活动中学习,即“做中学”,从这一角度而言,杜威认为“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如何看待皮亚杰和杜威的思想)皮亚杰和杜威的思想,推进了儿童发展观的进步与成熟,皮亚杰突出了儿童发展过程中儿童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杜威则在肯定儿童主体重要性的同时,指出了环境条件的特点对于儿童主体发展的意义,尤其是对教育这一特殊的儿童生活环境的改造与控制第二节,儿童的发展与教育一,儿童发展的内涵(简答)(一)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遗传素质为儿童的发展只提供了一种潜在的可能性。(二)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儿童主体的活动是儿童发展的源泉儿童主体活动是儿童依据自我调节的能力水平,对与自己有关系,也有意义的内外刺激进行反应的过程坐在教室里的学生,虽然都参加了课堂教学这一活动\n过程,但只有对课堂活动内容进行加工,课堂活动才会对他们的发展产生影响(三)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198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明确提出了儿童“发展的权利”。(四原则: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观点和意见原则;尊重儿童人格尊严原则;无歧视原则)1990年9月“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通过《儿童的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利,不得随意开除未成年学生未成年人:未满十八岁的公民(四)把握儿童发展需要澄清的几个问题第一,发展不是简单的变化,是沿着由简单到复杂,由初级到高级的序列演变,称之为发展第二,儿童的发展是其生理成熟与生活的社会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过程,不是一个单纯的生理成熟过程第三,儿童的发展也不等同于儿童的学习和接受教育的过程学习与教育是发展的手段,发展是目的(儿童的发展是指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生活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心理\n和生理能力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二,儿童发展的特点(简答)儿童的发展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两方面,是其生理成熟与其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与变化的复杂过程(一)顺序性具体表现:身心发展是稳定的、连续的、不可逆转的过程。教育策略:循序渐进(二)不平衡性具体表现:指同一个体同一个体不同年龄段、不同方面发展速度水平不同教育策略:两个高速发展期(三)阶段性具体表现:儿童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会表现出某些稳定的,共同的典型特点教育策略: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四)个别差异性具体表现:只不同个体优势智能、发展水平、个性特点不一样教育策略:因材施教原则(五)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具体表现:生理机能的互补,心理机能的互补,身心\n机能的互补教育策略:扬长避短三,教育与儿童的发展(论述题)普通关系:教育与儿童发展之间是一种主从关系,发展是主,教育是从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儿童发展是目的,教育是手段教育在儿童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什么是教育的科学性)(简答)教育的科学性指教育既要真实地了解和顺应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又要正确理解社会生活,提供给学生的教育内容、方法等要真实反映社会生活的需求,从而使其与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相一致教育的科学性对儿童的身心发展的具体影响作用,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加以把握:(教育的科学性的具体影响作用[论述])(一)教育目标要真实反映社会的要求教育目标的确定,要以真实地反映社会的时代性价值标准和社会发展水平、发展趋势为基础(二)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科学的教育活动,要辩证地对待儿童成熟与发展的关系,教育走在发展的前面,引导儿童发展(三)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n(四)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在教育过程中,儿童既是接受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但是,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是尤为重要的特点。教育过程中如何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案例)1,要尊重儿童的感受2,而要尊重儿童的选择,3,鼓励学生的创造创造是人的潜在能力得以发挥的根本途径,也是个人发展与人类进步的根本途径第三节,新课程改革对学生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新课程改革对学生发展目标的重新界定(简答)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正式宣布我国基础教育阶段逐步实行新课程标准,提出一种更为全面的儿童发展观,包含了学生的发展观的一些基本改变,主要有以下三点变化:第一,终身发展成为主导价值第二,全面发展是基础教育追求的发展目标第三,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丰富性是新发展观的内在含义二,新课程改革对学生发展的外在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n第一,新课程改革对学习内容进行重新规划删除“繁,难,偏,旧”的东西第二,新课程改革强调了学校学习与学生社会环境相联系第三,新课程改革对课程实施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更新第四章,教师第一节,教师的社会地位、作用及劳动特点一,教师的社会地位和作用(一)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原始社会:无专门的学校教育和教师职业奴隶社会:出现了文字和学校,官师合一封建社会:教师职业开始向专门化方向发展观,官师分离资本主义社会:初等义务教育,中等和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师范教育应运而生,教师职业更趋专业化和专门化(1966年,《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专门职业专业人员;1993年颁布,1994年实行《教师法》,第一次从法律角度确立了教师的专业地位)(二)教师的社会地位师范教育先驱,我国近代杰出的无产阶级教育家徐特\n立,毛泽东的老师(选择)他一生十分重视师范教育和教师工作,主张“经师和人师合一”“教师要做园丁,不要做樵夫”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教育家加里宁(苏联)称赞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三)教师的社会作用1,通过教育活动选择,传播,提升和创造人类文化2,通过向受教育者传授文化知识以培养人3,通过传递文化和培养人全面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二,教师劳动的特点(简答)(一)复杂性教师劳动的复杂性是由教育对象、教育任务、教育过程、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的复杂性决定的(二)创造性首先,知识的传授要具有创造性其次,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知识更新十分迅速,教师面临的教育对象是经常变化,需要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最后教育过程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创造性的表现:因材施教,“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三)示范性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是由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的主体化及其与教育结果的一致性决定的;也是由人的认识\n过程和心理过程的特点决定的;还是由青少年心理特征决定的(四)长期性既表现为后效性,又表现为长效性。管仲:“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第二节,教师素质一,教师的一般素质(简答)(一)文化素质小学教师不仅仅是“专才”,而且还是“通才”。1,必须具有全面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本体性知识)2,必须具有艺,体,劳等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二)教育素质1,教育理论知识(条件性知识)(选择)主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各科教材教法知识2,教育实践能力(教师应具备哪些教育实践能力)(简答)一是语言表达能力:书面语言端正,整洁,美观;口头语言准确,具有教育性和艺术性二是教学实践能力。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辅导,听课评课\n三是教育和组织管理能力:研究和了解学生;组建班集体;日常管理;个别教育;家校联系;总结反思4,运用教育机智处理突发问题的能力(案例分析)定义:面对突发事件,能够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以解决问题的能力来源:对教育问题的思考;对儿童的观察了解;教育经验的积累运用原则:遵循因势利导,扬长避短,达到正面教育效果的指导原则具体策略:首先要表现教师对学生的尊重,热爱和责任感;每个学生都有这样或那样的优点和长处,蕴藏着等待诱发的积极因素,应针对不同情况,采取多种方式,对症下药,4,教育科研能力(选择)观察是教师的一项基本能力,重点强调观察儿童(三)职业道德素质(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素养)(简答)1,爱岗敬业工作认真负责,有奉献精神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2,热爱学生\n师爱是教师顺利开展教育工作的重要条件之一首先师爱是教师对学生的亲近感,亲近感是师爱的最基本的内容,是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其次,师爱在较高的层次上是理解感和尊重感;再次,师爱在更高的层次上是期待感3,严谨治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4,团结协作协调好与家长和社会的关系5,为人师表表现在教师义务、教师行为、教师品德、教师风度等方面。孔子“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二,2008年,教育部修订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三,新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的转变(一)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课程观\n(1)学校的课程是发展的(2)学校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在互动中建构的(3)课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载体,(二)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学生观(1)学生是独立自主的人(2)学生有无限的创造潜能(3)学生是完整的人和有差异的人(三)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角色转变(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研发者(4)教师是社区型开放教师。(四)新型课程改革下教师行为的转变(1)尊重、赞赏学生(2)帮助、引导学生(3)注重自我反思(4)加强与其他教育者的合作第三节,师生关系一,师生关系的历史概况(一)中国古代的师生关系学记强调师道尊严,教师的权威地位得以建立中国最早的学生守则《弟子职》\n(二)西方近代的师生关系“教师中心论”:赫尔巴特,“学生对教师必须保持一种被动状态”“儿童中心论”:杜威,“教育要把儿童当做太阳”二,我国社会主义学校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简答)(一)民主平等政治上和人格上是平等的,在真理面前是平等的,(二)尊师爱生爱生是尊师的基础知识,尊师是爱生的结果教师是教育者,他在建立尊师爱生新型师生关系中起主导作用(三)心理相容心理相容是群体成员在心理与行为上的彼此协调一致与谅解(三)教学相长在师生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中,双方存在着相互促进,彼此推动的关系“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三,怎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论述)(一)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展开),把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结合起来\n(二)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三)在平等的基础上树立教师威信,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教师威信的建立首先依靠教师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还需要具有教师职业所要求的特殊性格,即具有童心、公正感和自制力。公正是学生信赖教师的基础。第四节,教师资格与教师进修一,教师资格(一)教师资格的含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10条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本法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取得教师资格。”(二)教师资格的种类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特殊学校教师证书(三)教师的聘任取得教师资格的人员首次任教时,应当有试用期。我国教师队伍在数量充足,普遍达到合格的条件下,应逐步实行聘任制\n二,教师的进修(一)教师进修的必要性(二)教师进修的形式1,校内进行2,校外进修3,函授学习与远程学习(三)教师进修与晋升《中长期规划》规定:我国中小学教师实行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三,教师专业化与教师专业发展1966年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强调:“应该把教学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我国《教师法》也明确规定,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教师属于专业人员(选择)教师专业化的内容主要包括:①掌握专门(所教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体系;②掌握教育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并经过实习;③有较高的职业道德;④具有进修的意识和不断学习的能力;⑤具有职业自主权;⑥有职业的专门组织和行业规范,进行行业自律教师应把教育诊断和解决教育教学上的实际问题作为教师专业化的主要标志(选择)教师教育机构多元化和教师专业发展一体化\n教师教育一体化,就是把教师专业发展的职前教育、入职教育和终身教育统一起来第五章,教育目的第一节,教育目的及其确定一,教育目的概述(简答)(一)教育目的的含义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由于教育目的要回答的是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样一个根本问题,所以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动的依据,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填空,选择)(二)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教育方针的区别和联系(选择)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教育目标:教育目标是不同性质,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学校教育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甚至可以是每个具体教育活动的具体目标。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由于教育方针往往是一个国家教育工作总的要求,所以它\n还要特别反映一个国家教育的根本性质,总的指导思想和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教育方针具有政策的规定性,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必须贯彻的强制性(它由教育的性质、教育的方式、教育目的三个内容构成)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选择)(三)教育目的的功能(简答)1,导向功能,教育目的规定了教育活动的最大方向,是教育活动的灵魂2,调控功能宏观上说,教育目的对教育规划以及教育结构的确立与调整等都具有指导,协调的作用从微观上说,教育目的对具体教育内容的安排,教育活动的形式及教育手段,方法和技术的选择等都有支配,协调和控制,调节的作用3,评价功能教育目的是检验教育活动成功与否的最根本标准二,不同的教育目的论(选择)(一)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基本主张: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代表人物:《学记》(“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n“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柏拉图的理想国评价: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充分注意到了社会对个人,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但没有对教育对象自身的需要做足够的关照二,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基本主张:应当根据个人的本性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代表人物:卢梭,福禄培尔(幼儿园之父),裴斯泰洛齐评价:(积极)强调人的本性需要,强调个人的自由发展;(消极)没有考虑到社会条件的制约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三,教育无目的论主要观点(杜威):“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自己的目的。”代表人物:杜威评价:教育无目的论认为教育目的应当落实在教育过程之中三,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简答)(一)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观依据从主观方面来看,教育目的首先是教育活动中人的价值选择,具体包括受哲学观念,人性假设,理想人格\n等的影响。(二)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首先是指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到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此外,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也是教育目的确定的重要制约因素1,社会生产力和科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物质基础)2,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决定性和制约作用)3,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4,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制约作用)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简答)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涵(简答)(一)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劳动过程中体力和智力充分运用和发展(二)克服人发展的一切片面性,实现人的个性的真正全面和自由发展个性自由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灵魂。我国推行的素质教育实质上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具体实践二,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选择)(一)社会生产力及其决定的分工状况是人的全面发\n展的重要前提(二)社会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三)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一,建国后教育目的表述的历史回顾教育目的是一个历史性的范畴(受社会发展制约)1957年毛泽东提出建国后第一个教育方针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第一次在法律里面提出)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提出: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005年12月修正,多了“美”此为现阶段教育目的)二,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简述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及基本特征)(简答)现阶段的教育目的: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一)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始终坚持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方向,始终强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