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8-27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湘潭大学魅力教师高捍东哲学与西方哲学讲义1
09年第一学期文化素质教育系列讲座第二场(第一场:何谓哲学与哲学何为<9月8号晚七点半>)湘潭大学魅力教师高捍东哲学与西方哲学讲义2认识你自己——哲学对人自己的认识与探讨高捍东(09年9月15日晚7:30逸夫楼一阶)预习上节课内容:上次课的内容中,我请同学们牢牢记住如下几点:第一,哲学决不是那种吃饱了饭没事干、专门玩弄晦涩概念的人杜撰出来的无聊理论,也不是政治家手中的玩偶或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它参与并引领改造世界的崇高活动,但它是通过改造人来达到对世界的改造的。第二,哲学实现对人之改造的唯一手段就是:对现世中人们普遍信守或权威张扬的那些带根本性的观念进行审视批判,然后建构新的根本性观念系统重新武装人。因此,哲学的定义应该是:根本性观念批判与建构的纯理论性活动。第三,学习哲学的目的是为了得到观念的更新与武装。第四,哲学问题的核心主题是“人的解放”的可能性问题,即:人的自由与幸福的可能性问题。正文:(从古代希腊德尔菲神庙石碑上的哲人留言——“识己,勿过”——说起。……)虽然“认识你自己”这句哲学口号从古代最早的哲学家那里就已提出。但直到十九世纪初以前,西方哲人绝大多数都没有把“人的问题”真正置于中心位置上给予认真地认识和研究,因为他们一直感兴趣的首先是自然和神。不错,西方持续了差不多两百年的文艺复兴文化革命运动对人进行过充分的讴歌,也提出过自由、平等、博爱、科学、理性的口号和各种各样关于人的理论及理想社会蓝图吗?但并没有上升到哲学的高度,而且随后到来的自由资本主义社会把人类社会又重新拖入了更为深重的灾难。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对人性的摧残,已如马克斯所描述的那样:“资本主义来到人世间,每一个毛孔都滴着肮脏的血!”“在这个时代人性完全被异化(即:人不成其为人了)了!”不过,正是有了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对人性的漠视和摧残,才有了各种各样的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和否定的哲学理论和对人性的再次自觉地呼唤,催生了一支阵容庞大哲学队伍,即:人文(或“人本”)主义哲学队伍。马克思主义哲学属于这个队伍中的一员。在中国,受过中等教育的人对马克思、恩格斯及其哲学学说并不陌生,但疏于了解马、恩之外人本主义哲人对人及人生所做的沉思。他们思考的向度虽与马、恩思考的向度不一样,但仍然颇具启发意义,值得了解。下面选择马恩之外三种现代西方人本哲学理论,在此做些简介。以求能够从\n中得到一些启发。一、叔本华:“人生悲苦论哲学”(1788年—1860)出生富裕家庭的他,少年时代经常随父母周游欧洲列国,对当时欧洲自由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造成的人生悲苦之状,有很深的印象。中学时期他就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并立志说,“人生不易,我将以对人生的探讨度过自己的人生。”中学老师因此称他为“哲学坯子”。父亲对他的希望是从商,结果他在大学选择的专业是学医,以为这个学科可以帮他了解人。但到大学后没多久便迷上了哲学。因为他发现唯有哲学才是地道地说着人。接触哲学后,他对西方以柏拉图、黑格尔为代表的理性主义哲学渐渐不满,感觉他们对人的解说与之观察的事实严重不符,也在道理上说不通。他思考后的结论是:人生虽然在一些细节方面有一些不能否认的喜剧,或极少数人自觉自己的人生喜剧多于悲剧,但从人类生活的整体和绝大多数人的生活实情观之,人生的基色是痛苦和灰色的,悲剧多于喜剧,不幸多于幸运。因此,理性主义的乐观解释和文学作品中对人生的赞美,都失之肤浅。作为哲学家的叔本华不会只满足于指出“人生悲苦”,他还揭示了“悲苦”的根源。声称:这个根源不在人之外部,就在人的生命本质中,说穿了,就是人生命中那不可遏制而又永不满足的求生存之意志及其欲望。在说明人的欲望是如何造成人生不幸的时候,他有一段非常生动的话,大意是说:求生存的意志在人身上表现为一系列无穷无尽的、无法遏制的冲动和欲望,欲望是无底深渊,“就其实质来说就是痛苦”。因为人不可能什么欲望都能得到满足和实现,即便能够全部实现,等待人的也只能是空虚和无聊。一般的情况是:旧的欲望得以满足之后,又会萌生新的欲望,以至无穷。而有限的个体生命和能力以及他人生存意志力的掣肘,总是只能使我们的欲望达到很有限的程度,这个事实是无法改变的。得不到全面和永恒的满足是痛苦,满足之后的空虚和无聊也是一种痛苦。由于如此,人生就像“一条由炽热的煤渣铺就的环形跑道”,每一个人出生下来就落到了这条跑道上。人若停在跑道上不动,就要忍受烧灼的痛苦;假如受欲望的驱使不断地奔跑,又永远到达不了一个可以完结的终点。人生也像肥皂泡泡,在阳光下虽能呈现出绚丽之色,但终究要破灭而化为乌有(如其父亲)。总而言之,人生是痛苦和无聊之间来回摆动的钟摆,每一个人都是在痛苦和无聊中度过自己一生的,均怀揣一张悲苦的卖身契。这段论说表达了他的一个总的结论,即:人来到这个世上本就是来受苦的,而受苦的人生没有意义!正是在这种结论下,他劝人灭欲乃至自杀,并说这样可以赢获一种“古井无波的永恒宁静”。按说,叔本华得出这样的悲观结论,就不该再有所作为,而是走上或自杀或出家为僧的道路。可他非常惜命,尽情享用父亲留给他的丰厚家产,一直苟活到72岁。叔本华在研究人生的时候发现一个他认为的怪现象,那就是:人类明明生活在悲苦之中,但却少有人承认这个事实,相反,还自欺欺人地把世界装点的似乎光鲜无比和理由十足,让自造的理性阳光遮掩人生的阴暗,让人活在盲目乐观的浅薄里,而且将自造的虚假理性世界(他称“表象世界”)看作是真实的世界。针对这种自欺欺人的怪现象,他说他的哲学将以真诚的态度说出人生的真像,并声讨和清除这种无聊浅薄之见与作为。二、尼采:(1844—1900)“强力意志论哲学”尼采出生于基督教世家,由于父亲过早去逝,他从五岁开始就生活在家中的女人堆里(奶奶、妈妈、妹妹和两个终身未嫁的姑姑)。由于尼采自幼就有遗传的间歇性头痛病,不喜欢户外活动,体质一直不好,加上家中女性过多的呵护、关照和影响,十二岁之前的他成了一个比女孩还女孩的男孩,即有着比女孩子还慈悲、柔弱的心理品质。\n在同学的讥讽中,步入中学的尼采开始思考自己没有男人英雄气质的原因,直到进大学前才找到了答案,这个答案是:长期的女人影响和基督教的熏陶是自己柔弱的原因,因为她们的共性都在于太过慈悲,阻遏了生命的抗争力。至此,他把女人和基督教文化视为“使人的生命力弱化”的“软骨病毒”。在大学里,他对古代希腊文化的学习下力最多,并发现了古人的生命状态与现代人的生命状态的截然不同之处。这个不同正如他在其著中所说:古希腊时期文化的主干是竞技,罗马文化的骨干是战争,它们都是力与美的赞歌。他们乐生敢死,蓬蓬勃勃,尽展生命力度。可现代人的文化支柱是商业。商业不问人之生命的真正需求,只知生产和消费,而且在一切方面都表现出胆小谨慎和懦弱。商业文化也许增加了我们的肌肉和身高,但却弱化了我们的精神和生命力度。如果以历史的眼光看待人类的生命,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概述,那就是:生命一步步走向萎弱。正是基于这一点认识,他认为人类或至少欧洲是需要拯救的,要设法让现代人重新活出古人曾有的生命力度!(联系当时德国情况。)人类是需要拯救的,这一点尼采与马克思的见解相同,但他们对社会的诊断不同,实施的策略路径也就大不一样。马克思的诊断是:社会病了,病于资本主义极端膨胀的私有制,唯有暴力革命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建立社会主义才能救人类于水火之中。尼采的诊断是:社会病了,病于人的精神和生命力度的弱化,罪魁祸首是从柏拉图开始发展起来的西方文化系统。只有拿起理论批判的武器全面批判并摧毁这个文化系统,用尊重生命的新文化理念重新武装人,才能让生命得救。他的口号是:解放精神和生命,活出足够强大的生命力度。(附语:尼采声称,现代文明社会中作为完整意义上的人并不存在。正如他所说:“真的,我的朋友,我漫步在人中间,如同漫步在人的碎片和断肢中间,我的目光从今天望到过去,发现比比皆是人的碎片、断肢和可怕的偶然——可就是没有人!”因此,我虽生活在人中,但却有一种无家可归的感觉,一种“完全被放逐了的感觉。”他还说,地球上有一层患病的皮肤,这皮肤就叫做人!——这是他的语言特点及风格。)尼采是个执着的人,身体体格上虽然不像一个男子汉(多次败于情场,导致他终身未婚),但在精神上却是一个真正伟大的男子汉。一旦看清了问题的根本,他就把自己的志向确立在拯救人类精神和生命上,并且是孤军奋战地执着前行。他的志向口号是:改进人类!下面让我们解释一些他对生命及如何激发生命的一些论述。1、生命就像一块焦碳,拥有了它就应该让它红红火火地燃烧一回,抑制它的燃烧乃是对生命的犯罪。当我们这样看待生命时,我们不难发现:宗教不是生命的接受,而是生命的否定。它所扮演的角色就是遏制生命的各种自然要求,不让生命充分享有与生俱来的条件,因而给人类制造了种种压抑和痛苦。尼采颇欣赏叔本华,称叔本华关于“生命的本质是意志,意志的内容是欲望”的观点是深刻的真理。但他遗憾:叔本华没有看到欲望本身就是生命的表现和张扬,因为没有欲望的生命才真正不值得一过,正是人的生命欲望才使得这个世界有意义并生动起来,因而,我们不能埋葬这意义,也不能否定生存意志和欲望!2、生命的不断张扬和精神的无止境提升才是正常状态。生命是蓬勃向上的,它的特质在一个人身上表现为两点上:一是牢牢把握支配生活的权力;二是不断实现超越。一个人如果做到了这两点,才是对生命的最高尊重,才能体现他生命的真正价值。(何为“超越”?用我们的话说就是:如果每天都能活出一个进步的不同于昨天的新我,那就是在实现超越。用尼采有话说就是:创造一个比我们自己更高的本质,就是我们人的本质。人生的价值即在于超越性,人性就表现在超越上。)尼采最崇敬战争中的生命表现,认为那是生命力度的最高、最典型的表现。对于德国当时能够分别取得对丹麦、奥地利和法国三次战争的胜利,他兴奋地总结说:“\n最高最强的生命意志并不表现在可怜的生存竞争中,而是表现在作战的意志当中,表现在权力和优势的意志当中。”这种意志可以归结在一个字上,那就是:“要”!即要战斗、要权力、要超过一切的权力。3、为了使生命不被弱化,尼采针对旧有传统道德观提出了一种新的道德观,这种新道德的基本内容是:欣赏健全的生命本能和充沛的强力意志、独特个性的自我和真诚的人生态度、蓬勃的创造精神以及对人类未来的伟大的爱。新道德宣扬坚强独立,它懂得真正的尊重,而不是假借同情去表现对别人的尊重。因为同情首先是一种弱者的心理。同情一个人无异于把他视为弱者,而弱者是不被人尊重的。如果他是一个强者,你的同情只能给他带来伤害;如果他是一个弱者,你的同情又只能使他变得越发贫弱无力,不求自强,这也是一种伤害。人的生命本性就是在痛苦中拼搏向上而表现出来的,失去这一本性就没有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如果他真是弱者,就让他接受自然的淘汰好了。因此,新道德几乎看不出有外在的友善,为了真诚而深厚的未来之爱,它是冷酷无情者;新道德鼓励人不断进取和创造,永不满足现在的自我,它不压抑自我却又对自我绝对的忠诚。总而言之,新道德提倡一种健全、坚强、独立、进取、真诚的人之类型,以扶强助大为善,以怜弱护小为恶,爱人之上升和强大、超越和创造。4、除了坚守新的道德观来避免生命的弱化外,尼采还提出了两个手段:一是“超人”目标的设立(生命力极度张扬的人之类型);二是提出“生命需要自欺”的口号。(重点解释口号)当年叔本华批判那种无视人生悲苦、反将世界生活美化的做法是一种“怪现象”,称其功用意在让人活在盲目乐观的浅薄里。对此,尼采不这么看。因为在他看来,要想使生命活出力度,绝不能靠科学和真理,而只能靠自欺欺人的谎言!(生命如同一对俊男美女,放在科学真理的解剖刀下,只能是一堆丑陋不堪的尸骨)尼采把生命所需要的自欺称之为“艺术”。因此,他说了这样的话:人生的基色是悲苦,这是真理。但生命绝不能按此真理行事,而只能靠艺术来自救。只有艺术能像一剂强心剂,给生命注入新的力量,挺立出一个坚强的人生。可以说,用艺术给悲苦的人生罩上美丽的光环,虽然有点自欺欺人,但却给人以生的勇气,发挥了支撑人生的重要作用。他以古代希腊人为例说道:古代人的生活环境是恶劣的,物质是匮乏的。在自然面前,他们的生命显得苍白无力,因而悲苦。但古人绝不悲观厌世,而是首先用自造的美丽的“日神”光环(即:在想象中美化现实生活或怀抱并不能实现的希望)自我欺骗。在这种自我欺骗中,人们都乐观地生存着。实在苦不堪言时,就用自造的“酒神”麻醉自己,无视悲苦,按本能欲求活出一份颠狂。日常生活中那种由于碰到挫折而到酒馆里放胆狂饮、一醉方休的情景,就是人之酒神精神被发动的可见情形。(在疯狂的音乐中享受极乐,也是酒神被发动的表现。)尼采总结说“日神”和“酒神”精神指导下的人之生存活动,都是古希腊人生命自我肯定的活动,这两种活动都是人面对悲苦的人生不轻易倒下去的支撑力,是对无意义的现实世界赋予意义的一种使人悲壮地活下去的原动力。5、如果说,叔本华认为“人生本无意义”的话,那么,尼采则补充了一句:“我们每一个人完全可以自己赋予自己的生命一种意义”。每一个人的人生意义不是由他人来断定的,而是由自己赋予的。为了能够让自己的生命有意义,尼采认为,人应当有理想和信仰,正如他所说:对于人来讲,“生命应当产生信仰”,没有信仰的生命不是人的生命。人生也才真正不值得一过。三、说说实用主义哲学:\n实用主义哲学产生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叶的美国哲学,这种哲学在推动美国发展中起了十分重大的作用,也是现代西方哲学中很有影响力的一种哲学。这种哲学的思想代表人物一共有四位,他们是:皮尔斯(1839-1914)、詹姆斯(1842-1910)、杜威(1859-1952)、胡克(1902-?)。美国是一个以资产阶级民主和法制为政治制度的国家,虽然其历史不长,民族混杂,但却是一个比较典型而纯粹的资本主义国家。独立战争后,特别是南北战争后,宪法就规定了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平等的社会关系。在思想上,宣扬社会机会均等、生存竞争和积极行动的精神,并让人们确信,每一个社会中人都有发展的机会,关键在行动。美国政府鼓励个人奋斗、竞争,致使人们看重效果效用。在那里,追逐成功和利益的商业意识十分盛行。实用主义的产生恰好应合了这种社会情势,也满足了当时美国人的精神需要。它成了美国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思想倾向、世界观、生活方式的指导原则、任务及其方法的精髓,是美国工商资产阶级的生活哲学。虽然属于美国工商资产阶级的生活哲学,但这种哲学是一种有积极意义的进步哲学。比如,它张扬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对一切阻止社会发进步和发展的思想和做法均持批判态度,尤其反对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习惯势力和教条主义。在他们看来,人之生存经常遇到的都是大量特殊而具体的问题,只能运用具体的办法去解决,哲学应当设法为具体解决办法提供一些适用的方法性原则。正是基于这个思想,实用主义哲学家极不满意当时哲学的状况,声称以往和现有的哲学几乎都不能为人的生存活动实践提供任何有效的帮助。诚如杜威批判说:哲学现在已经处于困境,遭遇“困境的原因是:有用的知识越增加,哲学则越忙于完成其与人生无关的任务”。哲学只有当它不再去研究那些抽象无聊的的问题,而去探究解决人之生存问题的方法时,才能恢复元气。实用主义者自称他们的哲学完成了一场哲学领域内的“哥白尼式的革命”,而标志这场革命的特点就在于他们放弃了研究“哲学家的传统问题”而转入了对人之生存发展问题的解决。下面介绍实用主义的几个颇有影响的思想。(一)人之生存境况的看法实用主义者承认,实用主义的产生是与世界绝大多数人生存状况“的惨痛感受相联系的”。这种惨痛感受正如杜威所揭示的那样:人之生存的这个经验世界其实是一个十分不明朗、充满各种冲突的世界,是一个动荡的、不稳定的、纯粹偶然的世界。每个人都会发现他自己完全“生活在一个靠碰运气的世界中”。说得粗俗一点,是生活在一个赌场中。由于如此,人实际上是“生存在一个可怕的、恐怖的、危机四伏世界之中”。每个生存者都能深切地感受到自己总是“受到种种事件的摆布,而这些事件大多以出乎意料的、突然的和强制性的方式对我们施加着影响”。因此,“这个世界是一个冒险的地方,它不安宁、不稳定、不可思议的不稳定。它的危险是非规则的,讲不出时间和季节的”。如果人对生存的世界怀有一种恐惧,那是正常的,因为这种“恐惧不论是本能的,还是后来产生的,都是环境的作用所致。人害怕,是因为他会发现自己生活的这个世界,包含着太多不可信赖、不可预见、不可控制的因素,它神秘莫测而充满风险”。实用主义哲学家们一再指出:世界生活中的喜剧和悲剧都是同样真实的,然而比起悲剧来,喜剧所接触到的还只是生活中比较肤浅的部分,事实上,恶的问题才是这个世界上普遍的、深层而本质的内容。(二)如何在这个世界上赢得生存地盘尽管实用主义哲学家将人之生存的世界描写的几乎一团漆黑,但却有两个正确的认识:第一,人生悲剧性的现实或恶劣的生存环境并不是由客观实物的因素造成的,而是由不同的人的活动造成的,因此,人只能承担自己恶劣生存环境的责任。(正如实用主义者所说:这个不友好的现实并不是上帝和什么外在力量强加给我们的,而是我们人类自己造成的,因为社会是由人构成的,社会上的一切无不都是人活动的结果。);第二,\n在这样一个悲剧居多的世界里,不能持颓废、消极、无所作为的人生态度,而应当持有一种积极能动的精神,勇敢地迎战生活。而且首要的一步工作就是改变原有的观念,树立新观念。实用主义者坚信,只要改变人们的观念,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世界就会是另一个模样,并且取得对它的支配权。那么,应当树立哪些新观念呢?第一,不必深刻,只须停留在生活的表面。实用主义者认为,对于绝大多数一般生存着的人来说,为使自己的生活有朝气、有信心、有激情,不必像学者或老者那样活得太深刻,而应当像少年那样焕发出青春的活力,在一定条件下积极行动,或只注目于直接与我们利益相关的事项,通过努力尽量赢得那些能给我们带来好处、效益、成功及一切我们所期盼的正面效果上就行了。第二,立于个人主义立场来重新确认实在实用主义有一个让人迷惑的哲学命题:客观存在的东西并一定享有实在,非客观存在的东西也并非不实在。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呢?这句话的意思是:一切实在都应该是相对于每一个个体人来说的,即相对于个人的意义来说的。对一个天文学家来说,一切天文现象都是他心中的实在,因为这些天文现象均属于他研究活动的对象,对他而言,都是有意义的。至于地上的一切,因不是他所关注的对象,故而,尽管是客观存在,可能对他人有意义,但对他来说却不享有实在性。概括地说即:一个东西和事件引不引起你关注并让你对之感兴趣、觉得有意义,是判定其是否享有实在性的根据。它们是否是实在的东西,完全以自己感觉到的意义为转移。反过来说,一种东西(例如宗教信仰甚至是迷信)并非客观存在,但由于自己信它,并觉得相信之后,感到心灵得到了某种安慰,感受到了一种实实在在的好处,那么,这个被迷信的东西也就享有了实在。正如皮尔士所说:在我们的思想中应该确定这样一种观念:实在的东西就是我们所确信的东西。不是因为对象是客观存在的我们才确认它为实在,相反,我们唯对它有一种确信,并确认它对我们有实在意义,它才真正获得了实在性,并成其为实在。用我们中国人的话说,即“信则有,不信则无”;新“实在”观有三点基本内容:第一,他把实在更简洁地表述为“任何引起和激起我们兴趣的东西就是实在”;第二,引起每一个人注意并去追求的东西并不一致,因此,实在的观念在不同的人那里是不同的。上帝虽然不存在,但在宗教信徒那里它享有实在的地位。因为上帝具有某种可以给他带来安慰的功效。基于这一点,他让人们的各种各样的实在观都有平等存在的权力,并采取宽容的态度。在认可各种实在观存在的权力的基础上,詹姆斯主张世界的多无化,反对传统哲学中的一元论观点。第三,詹姆斯确认,每个人都有其特定的生活活动半径,这个活动半径决定了每个人的实在世界观。什么是一个人所确认的实在,完全取决于他自己在能动生活中的情感意志。因而,实在的基础从最终的意义上讲是我们的主观性的情感意志。实用主义不同意传统唯物主义哲学这样一种说法:但凡实在之事物均是那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也不同意一般唯心主义哲学把自己生造出来的一种精神性的东西(如柏拉图的“理念”、黑格尔的“绝对上帝”,甚至神学哲学的上帝)强加给世人的做法。因为这些传统哲学给出的“实在”都是抽象的“实在”,而生存着的每一个活生生的人要的是“具体的实在”。这个具体的实在观,既消除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的无聊对立,也认可了生活世界的多元化,为培养社会宽容、民主风气和民众个人可以自由驰骋自己的领域并让整个社会拥有活力奠定了理论基础,体现了一种向内、向外均开放的胸襟和特别实在的精神。第三,放弃认识论中的真理论,树立生活实践意义上的真理观。实用主义哲学最为实在的精神突出地表现在他们所宣扬的真理论上。他们声称,由于生活世界没有必然性和规律之类的东西可以把握,因此,我们人的思维\n能力从本质上讲,并不是用来从事认识活动的,各种科学理论的提出也不是认识的结果,而是思维整理的结果,而且总含有被推翻的可能性。实用主义让我们这样看待我们引以为傲的大脑,称我们人的思维功能只在于把那些零乱的、模糊的、不确定的原始经验改造、整理成为系统、明确和相对稳定的东西,用以应付环境的变化。因此,从根本上看,思维不过是用来控制环境的工具,当然,它的控制必须通过行动来完成。实用主义不承认有什么绝对正确而永恒不倒的理论科学,一个科学理论不管它们多么精致、系统和坚实,在他们眼中都不过是一些假设,而这些假设也都不过是人造的工具,与我们工具箱里的螺丝刀和钳子在本质上没有两样,只表现为潜在的有用性。与对科学的看法一样,真理也只是有用的工具,它们没有真假之别,只有好坏之分,或应不应手的问题,如:有效或无效、恰当与否、经济浪费与否和便捷不便捷的问题。詹姆斯有句名言:真理的核心是“有用性”,人们之所以把一个说法冠之以“真理”的美名,乃因为对于人们来说它的“有用的”。正如他所说:“它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真的。或者说它是真的,因为它是有用的。这两句话完全可以颠倒过来讲,意思相同。在这里,詹姆斯把“真理”与“有用性”完全等同起来了。杜威指出,作为工具的科学和真理,只有好与不好之分(对一些人来说是好的,对另一些人就不一定了),没有真假之别。而好与不好全在于使用之后的效果。一个理论、一个方案如果给我们带来了成功,它们就是可靠的、健全的;如果不能排除纷扰,反而更加制造麻烦、疑惑、混乱甚至祸害,那么,它们就绝对是坏的和虚妄的。总而言之,一个学说,一个理论是否具有实在性和真理性,并不是看它是否与某个对象相符合,而是视其能否引起实际效果。也就是说,它是否对人有用并引导人的行动取得成功。其实,细心的人将会发现,实用主义实在观和真理观都聚合在是否“有用”这个核心概念上,这就是这种哲学被叫做“实用主义”的由来。要强调一句的是:“有用性”都是针对每一具体的个体人而言的。这就是为什么,但凡理解了实用主义,都能感到实用而不空洞。这是以往哲学所不能比拟的。第四,物质观和自由能动性的发挥实用主义对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做了重大修正,他们说,坚守物质第一性是空洞无意义的,我们只须尊重物质,但只是尊重作为条件的物质。把物质当作条件来尊重的理由是:生存实践中的人都要与物质打交道,有些物质是妨碍事业、梗阻事业,必须改变了才可以用的;有的是帮助事业、促进事业,可以用来消除障碍而成就事业的,这和条件发挥的作用是一样的。因此,在我们眼里,物质只是通过利用和改造而成就我们事业的条件。实用主义对人这种主体的能动性特别予强调。杜威说,“有机体决不徒然站着一事不做,......等着什么事情发生,他并不默守、驰懈、等候外界有什么东西逼到它身上去。他按照自己的机体构造的繁简向着环境动作。”“纯自然”的客观实在是一个广阔的天地,人这种经验主体应该向尚未开垦的自然处女地纵深发展,逐渐将那些“潜在的经验对象”也纳入到自己现实的经验体系中来,使经验由现在向未来延伸。杜威郑重其事地宣称:实用主义生活哲学“不固执在先的现象,而坚持随后的现象;不坚持先例,而坚持行动的可能性。这种观念的转变就它的结果来说,差不多是革命性的。一种只知满足重复已经过去事实的哲学理论是不能给可能性和自由留下地位的”。总而言之,实用主义生活哲学经验论鼓励人们积极能动的行动。(三)“智力运用人生五步法”实用主义者鼓励每一世中生活的人要积极奋斗和进取,并为人的行动提供一种方法论的指导。他们倾向于认为,人除了富有高超智力、情感意志和能动性之外,与别的生物有机体在本质上并无重大区别。\n生物有机体的共性,在于求生存的本能,而求生存的活动从根本的方面说,就是去适应环境,不过,人与其它生物不同之处在于:人在适应环境的同时,还能对环境不断进行改变,以使环境适应人的要求。正是这一点,决定了人理应成为这个世界大家庭的主人。实用主义者胡克曾告诉世人:“去生存就是意味着去做一个进行反抗、斗争、反应的生物,它对环境总是有选择性的”。为了赢得生存斗争的胜利,实用主义者号召人们提高启用智力的自觉性,设法快点提高智能。而要做到这一点,只有发展教育,而个人则应积极接受尽可能多和好的教育、培养和训练。实用主义者承认,人的智能在科学活动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把这种智能运用于现实社会生活实践,似乎还缺乏足够的自觉性。他们号召哲学,把科学技术借以获得成就的那些运用智力的方法也推广应用于社会生活领域,运用科技方法来解决人之生存问题。在这个思想主导下,杜威率先做了一个示范,把科学研究方法步骤加以提炼,为智力运用于人生实践活动给出一个模式,这个模式就叫做“智力运用人生五步法”。这五步法中的各步名称依次:疑难暗示、明确问题、假设、推理、实验。下面分别予以解释。杜威指出,人生实践或智力活动总是在我们遇到了反常、受到阻碍、碰到困难、遇到疑难之时才真正起步的。因此,五步法的第一步是:一种得到暗示的“疑难境地”。“疑难起初往往是一次触动、一个情绪上的刺激、一个相当模糊的意外感,感到不对头、可怕、可笑,使人困惑的东西”,这是一个可疑的或不确定的情境,可以把它形容为“令人担心的、模棱两可的、混乱的、充满矛盾趋向的、暧昧的等等。疑难情境往往是遇到了一个特殊的问题,而问题的性质起初可能完全不清楚”。由于第一步暗示的模糊性,在这一步里,智商不高的一般人往往不会自觉引起注意,甚至根本没有发现自己处在一种不利的叉路口上。假如智力足够健全和有敏锐的敏感性,人应该引起警觉,并迅速跨入第二步:找出问题,明确疑难之所在。第二步在杜威看来十分重要,因为明确疑难所在,弄清问题的性质,把不确定的情境变成真正“有问题的情境”,就使自己的思想和精神处于一级战备状态,并为后面几步奠定了基础。然而,杜威交待说,在此第二步须特别小心谨慎。要深思熟虑地对情境作批判性分析,但不要急于下判断。面对疑难的警觉所要做的事是:首先暂缓或暂时中止行动的进行,其次找出并明确“在现有的条件与我们的希望、所需求达到的结果之间、在目的与达到此目的的手段之间”存在着的那种冲突之所在;最后是权衡遥远目的在已知手段中实现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总之,不要一遇问题就打退堂鼓或泄气,撤兵回营,但也不要急于冒进和乱冲乱撞,而是积极的冷静思考。对于问题的明确必须是准确无误的,若失误,往后几步就会变得毫无意义。当你自信所在问题已明确无误时,便可进入第三步:假设。假设即针对问题出主意想办法阶段。假设就是在人行动之前的那些思想、观念、理论、计划、方案的构思过程,它是我们能动改变事物、以求适合我们需要而锻造工具的活动。在他们看来,任何理论观念性的东西都是在为摆脱疑难而在正式行动之前借助智力创造出来的东西,都“不是当前存在中某种现有的东西”。正唯如此,假设是包含某种风险的从当前的情境向未来情境的一种过渡。杜威指示人们,在此第三步上的假设,可以让思维尽可能地开放自由,但要十分细腻。也即设想一要大胆,尽可能不受任何条件和事件的束缚;二要把每一种可能采用的办法考虑的周全和详尽些。除此之外,杜威还要求把各种设想清晰明确地化为语言符号,即最好把种种设想写成文字以便仔细推敲和实行起来方便。直到把所有的假设性办法穷尽,于是就可进入第四步:推理。推理是对所有的各种假设进行论证和筛选的过程。通过逐一比较和分析批判,最后选出一种最优假设,将其列为行动的第一方案。其余方案可依次排列成为第二、三、四方案。\n有计划和行动方案在手,我们就可以进入最后实施行动的步骤,即:行动-实验步骤,简称实验或实践。如前所说,假设是包含风险的,最优方案也没有排除这种风险。因此,最后一个步骤多少也是一种冒险。为了尽可能减轻和避免冒险中的意外损失和伤害,杜威要求人们在实践这一步骤上必须小心亦亦。行动或实验、实践过程是假设、方案的检验过程,如果实验的结果与预期的希望一致,那么,假设就变成了真理,整个过程也就圆满完结了。如若结果与所期望的目标不一致,说明假设是错谬的,整个过程又须从第二或第三甚至是第四步重新开始,直至获得圆满成功。以上人生五步法如若抽出最重要的两项内容,那就是假设和实验。中国的实用主义哲学学者胡适先生认为,最重要的两步是假设和实践,并将这两步所要遵循的原则概括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杜威并不认为依此五步法人总是可以获得成功,相反,他认为失败在所难免。不过,他特别指出,失败通常不是方法的错误,而是主客观条件常常无法超越造成的。人时常无法摆脱一些局限,是其无法避免挫折的主要原因。杜威不否认人类已摸索出许多人生实践的方法,但他认为,所有方法都不过是这种五步法或繁或简的变形。他指示人们说,五步法虽不是万能的,但只要依此五步法不断地去寻找新的假设和不懈地去实验,最后一定会获得成功。为了不让人们在一连串的失败中泄气,实用主义者甚至借助于神学宗教语言来为人们打气。詹姆斯说道:“根据我们的宗教经验所提供的明证,我们可以相信,更高的力量是存在的,而且这种力量正朝着与我们的理想相类似的方向在努力拯救世界”。意思是说,只要不懈努力和奋斗,一定会得到上帝的关照和辅助。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实用主义生活哲学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特征:1)立足于现实生活的一种狭隘的生活求实精神和唯利是图的态度;2)注视直接现实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强调行动和成功,将趋功近利、趋福避害奉为生活的最高自然准则;3)把希望和忧虑视为人生经验的主要品格,因为“成功和失败是生活的基本范畴”。实用主义生活哲学是一种视生存斗争为人类生活行为、把采取行动当作主要手段、将获得成功当作最高目的的思想理论。这种哲学集中体现了资产阶级、特别是美国作为社会主体的工商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它所为之辩护的也主要是美国资产阶级统治下的社会现实。实用主义生活哲学不过是这个阶级思想主旨的理论形态罢了。由于时间关系,实用主义哲学还有其它重要思想在这里都不能详加介绍了,只能说说最基本的内容:1、在历史观上,实用主义者反对社会中有经常起主导支配作用的普遍决定论,只承认特定时期的社会存有某种暂时的起决定作用的特殊原因和因素。他们指出,这种因素在一种情况下是经济的,在另一种情况下是是政治的,在第三第四种情况下则可能是文化的和伦理的。正是根据这个思想,胡克声称,他们并不反对包括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内的各种观念来解释某些具体的历史事件的种种理论,而只是不同意把某种历史观当作是一种普遍有效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社会历史观。\n2、实用主义哲学认为,人的一切行为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根源于人的本能,也就是说,人之社会中发生的一切都根源于人的非理性的本能。诚如杜威所说:小而至于球类那样的游戏组合,大而至于国家、种族的形成、甚至战争,均以人类的某种需要和兴趣为产生根据。例如,男女之欲是一种天生的情欲,有了这种需要,然后有男女居室,成一家族;又如,饮食和自我保存之欲,也是一种天生的欲望,有了这种欲望,然后有工商业、交通运输业;人类又有获得权力欲望的天性,所以有纷争。有纷争,然后有政府,有法律所以就有国家;再如,人类还有信仰的天性,所以有宗教......,这些都是人群所以发生的原因。可以说,每一种天性,兴奋、情欲及需求都可以形成一类人群,人类的这些本能应当承担社会之多元结构和不稳定状态(即悲剧性的社会生活之不幸)的全部责任。不过,实用主义哲学家认为,人的有些本能或本性是可以改变和诱导的,其中最有效的武器是可以反作用于人性原始组成部分的积极健康的文化(包括科学、道德、宗教、艺术、工商业现状、法令规章等等)。3、实用主义哲学家对人类可以摆脱不幸充满信心,但他们不主张用暴力革命的手段来改变现存社会的不合理,而是主张用温和、渐进的改良方式推动理想目标的实现。杜威告诉世人,任何激进的变革都会给人类带来长期无法恢复的灾难性后果,因此,社会进步应该是今天一点,明天一点,从各方面一点一滴地进步。总之社会进步最好是零买的,而不是批发的,是杂凑的,而不是整包的。不过,他们不重视甚至否定人民群众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而只把社会进步的希望寄托在健康文化的建设上和伟人的出现及引导上。说来很有意思,实用主义哲学家们为人类社会进步也设立了一个目标,这个目标竟然被冠之为“民主社会主义”。在这个社会里张扬个性,实现民主和自由的充分性。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