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8-26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市场营销教学中任务驱动法的探索应用-市场营销论文
市场营销教学中任务驱动法的探索应用-市场营销论文市场营销教学中任务驱动法的探索应用张朴1,范俊峰2(1.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科学系,河南郑州451400;2.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学院,北京100083)摘要:市场营销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任务驱动”法则是以任务为核心、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任务驱动”法在市场营销课中运用可将课程内容分解为不同层次、难度的任务,以学生为主体解决任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意识,加深对实际营销工作的理解,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关键词:市场营销;任务驱动;探索应用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6-0191-02作者简介:张朴(1989-),女,河南郑州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市场营销。前言:市场营销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主干课程,其主要是围绕市场进行的,以企业盈利满足顾客需要为目的,对产前、产中、产后、售后四个阶段研究营销过程。因市场活动复杂而多变,故市场营销学实践性很强,学生不仅要系统全面掌握基础理论知识,还要结合实际解决营销中的基本问题[1,2]。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内涵\n任务驱动教学法中“任务”是驱动教学的核心,教学中学生是任务解决的主体,教师仅是任务提出和设计者。教师巧妙设计任务,学生通过对任务的分析、讨论和解决的过程,也就完成学生主动参与、相互协作、探索和创新的教学过程[3,4,5]。二、市场营销教学适应“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于实践性很强的市场营销学来说,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由被动填鸭式的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索获取知识,在任务驱动下学生结合实际的案例,模拟不同营销企业,完成情景学习任务,进而更深刻地了解实际营销工作[6,7,8],充分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市场营销教学的根本目标也是将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融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而“任务驱动”教学法将企业的市场经营实践,通过学生一个个任务的分析、讨论和解决,形成了学生对整个营销全过程的认识,形成特有经验,同时完善自己的知识构架。因此“任务驱动”教学法适合市场营销教学。三、“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具体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于市场营销教学可从确定教学目标—设计任务—学生分析解决任务—评价总结这四个方面实施[9,10,11,12]。1.确立教学目标。教师首先要明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统筹规划后,对内容和章节宏观把控,以便学生实际分析和提高应用能力。营销教学可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设定教学目标:(1)营销理论知识的初步了解;(2)市场营销环境的分析判断;(3)客户心理及购买行为分析;(4)市场调研,相关信息搜索;(5)定位目标市场;(6)制定营销策略和方案。\n2.设计任务。任务设计是“任务驱动”教学核心。任务设计要根据学生特点和能力差异,结合学习目标和内容、学生的知识储备,并结合经济社会法发展热点及学生身边的实例,对具体内容任务化。任务设计要考虑学生的不同差异性,每个同学都有参与和展示机会。任务设计要有吸引力,模拟实际的营销环境,结合市场营销的实际过程。比如,可将学生分成不同学习小组,不同组模拟不同的营销企业,同时学时定期角色互换。同时可根据营销工作流程划分产前、产中、产后、售后这四个过程再分解为不同的任务。例如将产前任务划分为:营销环境分析,市场营销调研和预测,目标市场选择,顾客购买行为分析。产后任务划分为:制定产品策略,制定价格策略,制定分销策略和促销策略。3.学生分析解决任务。任务布置后,学生根据实际的任务去分析问题,寻找问题的答案。分组和团队学习是分析和解决任务中常用的模式。组长对组内成员进行任务细化和分工,在此过程锻炼了学生和他人的协作能力,并培养了团队精神。“任务驱动”法中,在学生分析和解决任务阶段,教师无须直接帮助解决学生面临的任务,但也并不是放任自由,而是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知识,并随时注意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比如,在学生分到了产前营销环境分析任务时,引导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分析;在产中营销管理的任务中,任务要从计划、组织、执行和控制四方面来考虑。学习过程教师要鼓励学生间的交流,结合师生研习、组间讨论、组内讨论、自主研修等方式,充分发挥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将知识内化,重新构建。\n4.评价总结。评价总结可以分为自我评价、组内互评、组间评价和教师总评。评价总结是一个反思与总结过程。评价可达到查缺补漏、经验交流、共同进步的目的。通过对任务完成过程全面、客观的分析,对出现的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和责任感。在评价总结中教师要从更专业和更深入的角度分析学生完成任务中使用的策略,同现实营销的效果比较,点评各个小组任务完成中的优劣,并汇集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营销方案,方便学生思考和借鉴。四、“任务驱动”法运用在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反思市场营销学课程引入任务驱动法,改变了以往课堂讲解原理、传授知识、串讲案例等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市场营销的教学内容分解成各个任务,让学生在完成营销任务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锻炼了任务执行能力、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真正地将学生所需要学习的知识和学校需要培养的能力结合,可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但任务驱动教学法运用的实践中也需要注意以下问题[13,14,15,16,17]:1.教师要精准把握教学大纲。任务驱动法中,教师需要根据不同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学安排,将教学内容整合并分解成不同具体任务,设计任务时要尽量涵盖所有的知识点。因此要熟悉教学大纲,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差异确定方案和设计任务,那么在任务完成过程学生不会觉得任务太容易而觉无趣或任务太难而丧失勇气,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才可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2.课前学生需充分准备。任务下达后,学生要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理解任务背景,相互讨论并形成最终营销策略。课前的预习和准备工作非常重要,为课堂的讨论、总结和评价奠定了基础。教师要严格把控和重视课前的预习准备和查阅资料阶段的准备工作。考评中可将学生小组课前准备的情况列入最终考核和评分指标之一,从而有效控制学生课前的准备工作。\n3.精心组织课堂。课堂教学中,基于良好的任务分解、充分的课前准备,老师要积极引导,启发学生开展讨论,并就随时出现的问题进行必要的解决。学生分组后,每组就不同案例的产前、产中等进行任务分解,分解时要尽可能具体,无论是对封闭型的任务和开放型的任务,都要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学习兴趣,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课堂上分组是任务完成的主要模式,但分组的同时要保证不同组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不仅要形成组间的竞争机制,还要形成尊重、信任、和谐的气氛。4.重视总结评价。总结评价是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关键步骤,评价过程中要说明评价的目的,并在开课之前按照不同任务设定评价的指标。评价虽然是对结果评价,但更重要的是评价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评价不只是老师对学生评价,也要学生之间评价,同时也要保证评价的公正和透明。五、总结市场营销教学和“任务驱动”法的结合,可将教学内容分解成不同任务,不同难度任务的分解,可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通过任务既独立又协作地完成,锻炼了学生市场营销的实际策划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教学质量。参考文献:[1]向丽.基于任务务驱动法的现代推销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2,(4):15-16.[2]肖晓旭.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驱动”法在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西部科技,2011,(7):90-91,58.[3]张文文.任务驱动法在通用技术教学的应用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4]苗安影.运用任务驱动法提升学生协作学习能力的教学———以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为例[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6-10.\n[5]郭绍青.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内涵[J].中国电化教育,2006,(7):57-59.[6]甘志华“.任务驱动”在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7):159-160.[7]刘晓丽“.任务驱动法”在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应用[J].高教高职研究,2009,28(2):210-211.[8]肖立.对《市场营销学》课程考试改革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6):208-209.[9]桂琳,刘芳,吴先忠.经管类学科中体验教学的几点思考[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7,(6):289-290.[10]丛培丽.探究任务驱动教学法[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1(3):47-48.[11]李国彦.谈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设计与实施[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184-185.[12]王燕茹“.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市场营销课程改革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4,(9):32-33,28.[13]陆施予,何红光.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法在“市场营销学”教学中的运用与完善[J].教育与职业,2015,(1):154-155.[14]王新刚,毛雨歆,胡瑞芳.基于“研究过程还原”的市场营销调研课程实验教学设计[J].教育科学,2015,(10):218-221.[15]汝子报,夏青松.基于社会需求的市场营销课程实践教学设计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2):107-108,112.\n[16]张燕云.对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任务评价方式的再认识[J].时代教育,2012,(12):192.[17]金贵朝“.案例教学+任务驱动+立体评价”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电子商务网站设计与制作》课堂教学为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5):116-118.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