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贫困》唐正东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哲学的贫困》唐正东

《哲学的贫困》唐正东19世纪40年代下半叶,肖不少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开始转向用效用等因素來解释价值问题的时候,马克思却以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家的魄力坚定地认町了李嘉图劳动价值论的相对科学性,并通过对它的批判性研究,达成了自己在哲学观上的历史唯物主义变革。这一事实充分说明了在马克思思想发展的过程中,哲学研究与经济学研究的相互关联性。但这并不等于说马克思哲学历史观的成熟Z时就是其经济学观点的完善Z日。事实上,1846年的马克思在具体经济学理论的研究方血还是相当有限的,李嘉图的观点对于马克思的吸引力主要体现在从现实物质牛产的领域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方法上,而不是因为马克思发现了劳动价值论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之间的通约性。这尽管并不影响马克思在《徳意志意识形态》屮阐述其完善的哲学观点,但一口马克思立足于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阐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根据,那么,上述这种状况便会表现为马克思具体的经济学观点与他的经济哲学观点即历史唯物主义观点Z间的不完全一致性。这种不一致性构成了马克思思想中强大的内在张力,它不仅促使马克思在经济理论方面不断地向科7的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方向发展,而且,在我看來,随着马克思在经济学研究上的深入,马克思的哲学历史观也不断地得到了丰富和充实”众所周知,《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用成熟的哲学观点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第一部著作,我们用上面的这种思路来对这部著作做一些分析。首先我们來看看5哲学的贫休16在经济哲学观点与具体的经济学观点之间存在着哪些不完全一致性。价值问题是蒲鲁东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也是马克思批判蒲鲁东的核心问题。在历史唯物主义经济哲学方法的指导下,马克思十分明确地指出了交换价值所具有的社会历史性特征。这是贯穿整个《哲学的贫困》的一个基本思想“这不仅标志了马克思、对蒲鲁东的超越,而且也标志了他对李嘉图的超越。但是,在对价值规定的具体理解时,上述后一个超越却尚未明显地表现出來。与李嘉图一样,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可能牛产它的最低限度的时间來确定的,并说“李嘉图已指出这个事实”这也就是说,在马克思此时的经济学思考中,必要劳动时间这个概念还只是以最一般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还没有凝炼成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概念。尽管这两个概念都标志了对劳动的一种抽象,但它们Z间还是有根本性的区别的。M前者相对应的是创造不同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与后者相对应的是舍掉了不同特点后的劳动,即创造价值的抽象劳动。从必要劳动时间这一概念上面,我们还无法清楚地看到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其它私有制社会形态的根木特征。对于李嘉图来说,这一概念跟他对资木主义社会的永悝性的理解是直接相协调的。而对马克思来说,对价值问题的这种理解显然与他已经具冇的关于价值的社会历史性观点不和一致。如果再与马克思后来在《1857-58年经济学手稿》中的下列观点即价值/是资木木身的和以资木为苹础的生产的最抽彖的表现“价值概念泄霧了资本的秘密,相对比一下,那么,我们就可以明显地看出《書学的贫困》在对价值的理解方面的“滞后性”。工人的工资问题是与商晶的价值问题紧密相关的”既然马克思此吋在价值问题上还尚未深入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层Ifli,那么,他当然也就不可能从“劳动商品”深入到“劳动力商品”的理论层面。一旦在这一问题上不能很好地贯彻社会历史性的原则,那么,既然其它一切商品的价值都是山可能牛•产它的最低限度的时间來确定的,劳动商品的价值即工资当然也必然是由可能牛产这种商品的最低限度的时间來确定的,这种劳动时间具体表现为牛产维持不断的劳动即供给工人活命和延续示代所必需的物品的劳动时间,因而,它当然表现为一个固定的虽。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所持的就是这种最低工资理论。这种观点在包括重农学派在内的许多占典经济学家那里都有。很显然,它是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经济哲学观点不相一致的。在后來的经济学研究中,马克思改变了这种观点。在谈到重农学派的最低工资理论时,马克思说,“他们错误地把这个最低限度看作不变的量,在他们看来,这个量完全决定于自然,而不决定于本身就是一个变量的历史发展阶段”。\n在这里,我们当然也注意到了马克思此时在理解价值问题时与李嘉图的不同。马克思没有把商品价格的上下波动理解为偶然现象,而是把它视为劳动价值论的现实基础。但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还尚耒从这一思想中得出在价值问题上的新的观点。货币理论是价值理论的直接结果,有什么样的价值理论就有什么样的货币理论。仅仅从凝聚在商品屮的具体劳动的角度来理解商品的价值,那么,必然会把货币仅仅看成是流通手段“李嘉图和大多数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所坚持的货币数量论的理论基础就在于此。而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小所持的也是这种货币数量论的观点,“在一切商品中,只有作为货币的金银不是山牛产费用來确定的商品;这一点是确实无疑的。因为金银在流通屮可以川纸币來代替”。与此相才盾的是,马克思在这一著作屮事实上已经对货币的社会历史性特征作岀了十分明确的界定,“货币不是东西,而是-•种社会关系”。“这种关系正如个人交换一样,是和一定的牛产方式相适应的”。应当说,上述这两个方面Z间的不协调性是真实存在的。在地租理论上也是如此。一方面,在历史唯物主义经济禅学方法的指导下,马克思己明确地指出了地租问题的社会历史性,并且还批判了李嘉图把地和L概念用于一切时代和一切国家的土地所有权的错误观点,但另一•方而,马克思却还是认可了李嘉图的级差地和理论。把土地当作一种原冇的!自然的东西是李嘉图只承认级羌地租而不承认绝对地租的思想基础,如果把土地视为一种具有现实的社会历史内容的东西,那么,就应当承认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土地所有权依然具有独立性,它依然参与对农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分割,这样一來,绝对地租的存在就显然是-•种历史性的事实。尽管不能要求马克思在刚刚开始政治经济学研究的1847年就得出这种绝对地租的理论,但这毕竟说明了《哲学的贫困》在地租问题上的观点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经济哲学观点Z间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正象我们在前面所说的,这种“距离”和不I办调性构成了马克思思想的内在张力,它促使马克思不断地超越李嘉图经济学的水平,直到达成科学的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由《哲学的贫困》而联想到的第二个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在马克思1847开始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屮的丰富和发展问题。《哲学的贫困》在经济学方面的内在张力导致马克思最终在1857年确立了剩余价值的核心概念,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在1846年达成的哲学历史观有没有获得充实和丰富,我的回答是肯定的“在得岀剩余价值概念之前,-•般意义上的交换价值概念是马克思禅学思考的经济学基础。“交换价值”所展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换形式,这一概念木身并不包含历史主体被物化的理论视角。因此,当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1846年底致安年柯夫的信中从个人木身力量的介度来理解生产力,从个人口主活动类型的角度来理解交换形式,并把人类历史明确地阐述为生产力和交换形式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人类个体发展的丿力史的时候,马克思所进行的是从客观规律的角度,从客体的视角对人类历史的科学研究。尽管在《形态》屮,特别是在具第一卷第一章最初所写的儿个于•稿中,马克思也谈到了社会关系的物化和界化问题,但我以为这并没构成一个理解人类历史的新的理论视角。在这一章的最后的許清稿中马克思明确地强调对人类历史的研究必须具有真正实证的科学的和度,其原因也正在于此。当然,必须I•分明确的是,对人类历史的客观规律的阐述已经构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成熟的内容。卜-面再来看看“剩余价值”概念所蕴含的書学视域。与“剩余价值”相对应的是劳动者不再作为人而仅仅作为劳动力商品而存在。人被抽象化为物,工人要想生存就必须甘心成为物,把自身的劳动力出卖给资木,资本表现为一种天命。因此,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在外在形式上所表现出来的恰恰不是人打人Z间的关系的历史,而只是资本这一物的历史。这是一种错乱和颠倒,但马克思在《1857-58经济学手稿》中却把这种错乱和颠倒称为“真实的,而不单是想彖的”,正是这种“错乱和颠倒”的现实社会的历史发展才不断地凸现出人类口由个性状态\n的实现。在前资本主义社会,这种“颠倒”表现为人对自然界的崇拜,人被自然所奴役。显然,马克思这里所采用的是从主体批判性的视处对人类历史的理解。需要强调的是,这一条线索所面対的是人类历史的现彖的层血,它只构成対《形态》中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内容的丰富和充实,而不是什么对人类历史的另辟稀径的研究,因为,仔细分析便不难发现,马克思这一条思想线索的基础恰恰是《形态》屮已经阐明的对历史本质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角度的研究。注省略。<上一篇下一篇>返冋机构简介一网站介绍一联系我们一免责声明CopyRight2005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版权所冇经典理论经典理论国外马克思主义国外马克思主义当代资本主义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经典理论经典理论新马学派新马学派新韦伯主义新韦伯主义边向21世纪的人融合时期边向21世纪的人融合时期屮国问题研究屮国问题研究欢迎您访问实践与文木网站!特别推荐匸作论坛我中心将举办“第三届广松涉与马克思主义粋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我中心将举办”当代资本主义研究“国际学术会议学术笔谈魔镜、女人不在为苦等戈多——张一兵《不可能的存在Z真——拉康哲学映象》解读马克思哲学思想研究11'的非帘性实验文木推荐《现代性的平庸与神奇——列斐伏尔H常生活批判哲学的文本学解读》刘怀玉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阅读全文…\n《不可能的存在Z真——拉康哲学映象》作者:张一兵商务印书馆阅读全文…学人文库陈先达唐正东刘怀玉张一兵韩震刘森林何萍韩庆祥汪信砚邹诗鹏张盾王金福赵家祥黄楠森more网刊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第四期网站访问量:190570次价值:探讨异化范畴的新视角作者:舒也2006-04-17价值:探讨界化范畴的新视角舒也口从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于1932年发表以来,异化问题成了国内外学者研究马克思的思想的一个重要课题。对异化问题的探讨早已众说纷纭。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潜藏着一个内含深厚的价值体系,通过这一潜含的价值体系,马克思树起了i面激扬的人文之旗,而界化正是价值的开化,体现与人文精神的対立,马克思正是从对“界化劳动”的价值批判开始,走向了劳动价值理论并最终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从而确立起了一个全新的人文价值体系。徳语的“界化”(entfremden)—词是徳国古典哲学中颇为流行的术语,原意是疏远、疏情、绝交和窃取,其名词形式为“Entfremdung”,直译是疏远化或冷淡化,是-一个带有动态性概念的抽象名词。费希特在其所谓的“自我的现象学说”屮首先将“异化”概念引进徳国古典哲学,到了黑格尔那里,“异化”成了其“绝对理念”哲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范畴。在黑格尔的体系中,异化被视为一种逻辑的屮介:一切牛命物体为了达到充分满足,都必须服从“处于自我对抗”的必然性,一切生命物体只有与它的本质分离,变成界于口身的“另一个存在物”,才能克服自我对抗,授终超越分离返归“绝对理念”。在黑格尔的哲学中,“外化"(Ent@@usserung)和“异化”一词有时混合着使用,两者基本上属于同一范畴,尽管“界化”较之“外化”稍具评判的意味,但两者并不具有价值批判的意义:“界化”较之“绝对理念”尽管是一种相对低级的存在,但它又是必然的、合理的、充实的,它意味着一种积极的值得肯定的中介,事物只有变成另一个,接受这一“另一个存在物”,即借助这种“异化”,才能够成为自身。布鲁诺•鲍威尔等青年黑格尔派德国思辨哲学家亦在黑格尔辩证法“转化”的意义上使用“异化”概念。费尔巴哈在《基督教的本质》一书中认为:“上帝的人格性,木身不外乎就是人之被异化了的,被对象化了的人格性(注:《费尔巴哈哲学著\n作选集》下卷,商务印巧馆1984年版,第267页。)这儿费尔巴哈将“异化”和“对象化”作为同等意义的概念来使用,虽然没有在价值批判的意义上使用“异化”一词,但已具备了“界化”作为价值批判范畴的思想内核。空想社会主义者赫斯在其为《德法年鉴》撰写的《论金钱的本质》一文中,则有过“被颠倒了的世界的实践生活中的金钱,犹Z乎理论生活中的神:这是人的被异化的力量”的论述。其“异化”的使用已具备十分明显的价值批判色彩。在马克思的早期文献中,除了早年的博士论文曾在黑格尔辩证法的意义上使用过“异化”一词外,“界化”一词并不多见。从1843年夏开始,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H1843)、《论犹太人问题》(1843)、《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943年末至1844年1刀)等文章中开始频频使用“异化”一词:“……政治国家的彼岸存在无非就是要确定它们这些特殊领域的异化°政治制度到现在为止一直是宗教的领域,是人民生活的宗教,是同人民生活现实性的人间存在相对立的人民生活普遍性的上天。……政治生活就是人民生活的经院哲学。君主制是这种界化的完整的衣现,共和制则是这种异化在它自己领域内的否定。”(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笫283〜284页。)“钱是从人界化出來的人的劳动和存在的本质;这个外在本质却统治了人,人却向它膜拜。”(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48页。)“I大I此,彼岸世界的真理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人的白我异化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界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于是对犬国的批判就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就变成了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就变成对政治的批判。”(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53页。)在这儿篇文献中,“异化”一词的使用可以看出费尔巴哈、赫斯等人的影响,其中《论犹太人问题》小的界化观点差不多是赫斯思想的转述,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则表明了马克思欲对现实世界中的界化现象进行价值批判的想法,界化的使用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价值批判色彩。马克思于1844年4刀至X刀撰写的《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对现实世界中的异化现象进行批判的思路的继续。在《手稿》中,马克思创造性地将费尔巴哈和赫斯用“异化”来进行现实批判的方法运用于资本私有批判,将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木主义制度的批判和哲学的武器结合了起來,在继宗教界化和金钱界化之后,马克思提出了资本私有制度下的界化现彖:“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罐和数量越人,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工人同自己劳动产品的关系就是同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0〜91页。)“……劳动对工人说来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屮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H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H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他的劳动不是H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因而,它不是满足劳动需耍,而只是满足劳动需要以外的需耍的一种手段。”(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笫93〜94页。)在《手稿》中,马克思像古典时代的人文主义者那样,认为人是高于动物的存在,并认为“有意识的牛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纶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6页。)。劳动作为人绘木质的“冇意识的生命活动”。它应当是人“本质力量的直观”,但是,在资本私有制度之下,劳动却成了一种异己的存在物,成了与工人白己相敌对的力量,因而这种劳动是一种“界化劳动”,进而马克思乂提岀了资本制度卞“产品的界化”、“人的类本质的异化”、“人同人相异化”等儿种异化情况,对资本私有制度卜-的不合理现象进行了一番充满人文色彩的价值批判。我们看到,马克思通过对私有制度下工人异化处\n境的批判,表现出了将资木私冇批判和哲学武器结合起来的尝试,尽管某些地方仍然带冇一定的思辨色彩,但“异化”一词的使用在方法论意义上已从纯粹的思辨范畴开始转变为一个对现实世界进行价值批判的范畴。西方就马克思界化问题的探讨主要集中于《手稿》,而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马克思从1843年至1X44年期间,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及《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等文章中,频频使用“界化”一词。我们发现马克思逐渐改变从思辨哲学的形而上学体系出发,在辩证法的运动、转化意义上使用“异化”一词,而是在对此岸世界的价值批判的意义上使用“异化”范畴。下面我们将详细论述“异化”作为价值范畴的具体理由。“异化”究竟属于什么范畴,国内外学者并没冇明确的论断。绝大部分学者在辩证法的意义上来谈论它:西方大部分学者和南斯拉夫“实践派”将界化视为历史辩证法中的否定Z否定;波兰人文学派代表A•沙夫则认为,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异化’首先是一种客观关系”;另外一些学者,如G•奥尼尔认为,马克思《手稿》关于“异化”的思想是马克思“一个伦理学上的发展阶段”,将“界化”当作一个伦理范畴。还有一些学者,则将“异化”和“异化感”混为一谈,认为异化是一种心理情绪感受,从而将“异化”归结为一个心理学范畴。80年代国内学术界曾就界化问题展开了一场讨论,初步讨论的结果,认为不能把界化“等同于一分为二即对立统一规律”,“马克思主义所讲的弄化,主耍是指社会领域内所发生的某种对抗性的现象”,“异化这个概念虽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多义性,但一般说来它含有客体作为异己力量而与主体相对抗的意思”,这已经指涉了“异化”作为一个价值范畴的一些基本特征——价值现象正是社会领域内的现彖,而主客体则是价值哲学两个最基本的范畴。但是,“界化”究竟是一个什么范畴,讨论结果是含糊不清的,认为“界化虽是个辩证法范畴,但马克思使用它时是以特定的条件为根据的……”(注: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人道主义、人性论、异化问题研究专辑》(1978.12—1983.4)第185页。)将异化视为辩证法范畴,学者们的犹疑是显而易见的。我们认为,马克思《手稿》中的“界化”概念在本质上是一个价值范峙,马克思正是在价值批判的意义上来使用这一概念的,并从“界化劳动”的价值批判走向了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学说。将“异化”视为价值范畴,其理由如下:1•“异化”体现的是价值判断而非事实判断事实判断是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而价值判断是回答“应当是什么”的问题。马克思在1842年10月撰写的《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一文中区分了“事实”和“价值”概念(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50页。),而“异化”正与价值“应当”相背离。在写于1845—1846年的《徳意志意识形态》一书屮,马克思曾对“异化”范畴作过一个简单的说明:“这个范畴乂是反思的规定,它可以被理解为对立、差别、非同一等等。”(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17贝。)透过文字表述的表层结构,就会发现其深层的价值思想。这儿“反思、”是一种“评判”,即一种“价值评判”,而“异化”与Z“对立、差别、非同一”的,正是“价值需求”,或者更直观-点,是体现“价值理想”的“应当”。马克思常用一种理想化的劳动來表示异化劳动与“应当”的对立,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说:“我们假定,劳动本来是在这样一个形式上,这个形式使劳动独一无二地属于人类。”(注:《资木论》第1卷,第172页。)这儿马克思用一种理想化的“本来”的劳动来揭示异化劳动与“应当”的相对立状态。同样,在《手稿》中马克思在列举了两种类型的“共产主义”之后他提出了共产主义的应当状况:“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白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木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0页。)\n这里共产主义作为人类理想与作为“人的白我异化”的私有财产相对立,私有财产与共产主义的対立正是与价值“应当”的对立,因而资本私有制度下的界化正是价值的界化。《手稿》在批判黑格尔的口然观时说:“在这里应该把外在性理解为外化,理解为不应有缺点、缺陷。”(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8()页。)(着重号是笔者所加)在《手稿》中马克思常将“外化”和“异化”并列使用來表示异化,这里马克思更是明确地指出了“外化”(即“异化”)与价值“应当”的对立。弗洛姆指出,马克思所揭示的界化状态,是指人“并不是他所应该是的那样,而他应该是他所能够是那样”。这里弗洛姆敏锐地捕捉到了“异化”范畴的价值批判性质,将“异化”范畴和价值判断的“应当”概念联系在了一起;D•温科则将异化理解为人同他的“内在规范”和“先验规范”的疏远状况,这一“内在规范”正是体现价值理想的“应当”标准,基于这一认识,温科指出,异化现象同科学中的价值问题紧密相联。2.异化状态正是客体的价值属性相对于主体(人)的相对立、相敌对的状态属性主客体范畴是价值哲学最基本的范畴,将价值从神秘的彼岸拉回现实的此岸之后,人便成为价值的主体,而客体的界化正是客体价值属性相对于主体(人)的界化。马克思在《手稿》中说:“工人生产得越多,他能够消费的越少,他创造价值越多,他自己越没冇价值、越低贱。”(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2页。)劳动产品对劳动者而言应当意味着一种价值,而这一价值却“转过來反対他自身”,这正是劳动产品作为外在的客体价值属性的异化。奥尔曼指岀,“劳动的使用价值的异化使作为人的劳动者结果成为异化了的劳动者”。这正指明了劳动产品的异化状态是在价值上的异化状态。马克思一般在“和对立”、“相敌对”的意义上使用“异化”一词,并R在他亲自校订的法文版《资本论》中,多次将“相异化”改成“和对立”,这表明马克思的“界化”范畴不是指黑格尔辩证法意义上的“转化”,而是属性意义上的状态,“界化状态”正是指客体在价值属性上与主体的“相敌対”状态。3.界化现彖在马克思思想体系中主耍是指人的价值行为的界化。马克思并没冇将任何客体与主体(人)的对立都说成异化,马克思所说的异化主要是指社会领域中人的价值行为的异己化。在《资木论》中,马克思多次将“相异化”和“不合理”并列使用,例如在《资本论》笫三卷“三位一体的公式”一章中指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被神秘化了,因而“实际的生产当事人对资本一利息、土地一地租,劳动一工资这些弄化的不合理的形式,感到很自在,这也同样是自然的事情。”(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39页。)“不合理”在马克思体系中系指不合价值理性而非黑格尔Z木体理性,且马克思一直认为对资本私有批判必须是科学的、合乎价值的,因此不合理亦非一般意义上的道徳理性范畴。马克思认为,人的一切价值行为都应当是以人自身为目的的,即人的价值行为所产主的价值应当是为我服务的,劳动作为人最本质的价值行为,更应当以人白身为目的,但在资木私有制度下,劳动作为人的价值行为,它所生产的价值却“作为敌对的异己的东西同他相对抗”(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2页。),因而人的价值行为异己化了。4.马克思由劳动的价值异化走向了劳动价值理论并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三者联系的纽带正是价值。1844年上半年,马克思对恩格斯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乂译《国民经济学批判人纲》)一文作了摘要,同意恩格斯就萨伊的“效用价值”论和李嘉图的“牛产费用”价值论的争执作出的“价值是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3页。)的论断。在稍后写的《手犒》中,马克思则显露了他欲将价值批判和“异化”范畴在论述中结合起來的尝试:“……人的价值和人的贬值之间……这全部界化和货币制度之间的本质联系。”“……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页。)“……他创造价值越多,他自己越没有价值,越低贱。”(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2页。)\n在与《手稿》差不多同时期所作的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的摘要中,马克思也作了类似的尝试。尽管马克思从未在表述上使价值批判与“界化”使用明确地统一起来,但是,正是这种尝试最终使马克思走向了剩余价值学说。在对穆勒一卩作的摘要中,马克思批评了李嘉图、穆勒等人把“生产费用决定价值”当作“不变的规律”看待的抽象性和片面性。这说明两点:(1)马克思基本上同意恩格斯关于价值的定义,对劳动价值理论是肯定的;(2)马克思认为,社会性价值少具体使用价值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它们都由工人的具体劳动來创造。显然这两点之间的矛盾是不可回避的,而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价值批判最终使马克思选择了劳动价值论,在1847年上半年写的《哲学的贫困》一书屮,马克思肯定了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称其为“对现代经济生活的科学解禅”,并开始在代表物化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的意义上使用“价值”概念。随着劳动价值理论的确立,马克思进一步发现了私有制下异化劳动不合理的秘密在于不等价交换:工人的劳动创造了价值(它内在地包含了使用价值),而资木家付给工人的工资是购买工人作为劳动力商品时的交换价值,两者是一个不等价关系,前者高出后者的部分(即剩余价值)正是资本家获取利润的秘密所在。这样,通过对资木私有制度下的界化劳动的价值批判,马克思逐步走向劳动价值理论并最终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价值是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内在线索。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马克思《手稿》中使用的“异化”范畴木质上是一个价值范畴。马克思已不再在黑格尔辩证法的转化意义上來阐述自己的观点,而是在对现实世界的价值批判的意义上使用“界化”范畴,界化担负着对此岸世界的不合理现彖进行价值批判的职能。将“异化”范畴判定为价值范畴Z后,我们冇必要探讨一下《手稿》关于“异化”的思想在马克思思想体系屮的地位和作用。这必须通过深入发掘马克思思想体系屮的价值结构才能实现。马克思正是在人本世界的价值理性的基础上來使用“界化”一•词的,并通过对资本制度下工人阶级“界化劳动”的批判,确立了一个新的人文价值体系。“界化”作为一个价值批判范畴,它在马克思的价值体系中体现出了一种新的人文精神。在神本哲学中,价值理性体现在神本理性之中,只有合乎上帝的东西才是有价值的,在黑格尔的形而上学体系中,价值理性与本体理性是合而为一的,“绝対理念”作为本体理性的内核,它同时亦是价值理性的绝对依据,合乎本体理性的便是合乎价值理性的,“绝对理念”异化为外物是“绝对理念”寻求自身的必然,这样一切异化都是合理的存在,一切现实的不合理的事物都堂而皇Z地成了合理的了。正是出于对这一点的认识,马克思在《黑榕尔法哲学批判》中批评黑格尔的体系是“非批判的神秘主义”(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348页。)。马克思的努力则旨在在人本世界的内部确立一个新的价值体系,并根据这一人本价值休系对现实批界屮的一切进行合理的(合价值理性)的价值评判。马克思早年亦曾和鲍威尔、费尔巴哈等人一起参与了对神本哲学的批判,同时他乂认为,在完成了对神本理性的批判Z后,有必要在人本的此岸世界进行价值批判。在马克思看来,人本的此岸世界已经成为新的价值体系的革础,要在批判现存社会不合理现彖的过程中來重建人木的价值秩序。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屮,马克思则指出在完成了对彼岸世界的揭露和批判之后,必须对现实世界中的界化现象进行价值批判,以此来“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即在人木的此岸世界建立合理的价值体系。马克思运用“异化”范畴来进行的价值批判正是在这一人本的价值体系的基础上来进行的,“界化”范畴的使用也鲜明地体现了这一•新的价值体系的人文批判色彩。与19世纪之而的绝人部分人文主义者相类似,马克思将人视为高于动物的存在,“有意识的牛命活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木质特征,而“劳动”正是这样一种“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它是人的“木质力量的直观”。但是,在资木主义制度下,工人“在运用人的机能(指劳动)时,却觉得\n自己不过是动物。动物的东西成为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笫42卷,第94页。)界化劳动使工人“成为非人”,这就导致了“人本质的界化”,这里“人的本质”被视为人的价值存在,“人本质的界化”可以视为是“价值界化”的同义语。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价值批判,具有鲜明的人文批判色彩。当然,马克思《手稿》中关于“异化”的思想,并不止于一•般意义上的“人文主义”,它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异化劳动的关注,耍求确立起一个全新的人文价值体系:“共产主义是私冇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白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木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Z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Z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笫140页。)马克思这儿表述的主要是赫斯式的“哲学共产主义”,我们町以由此发掘出这样的深层意涵:马克思所倡导的是一种关注工人阶级状况的新人文价值体系,而马克思正是从这一新人文价值体系出发,运用“异化”范畴来批判资本私有制度下工人的“界化劳动”的,(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手稿》在论及宗教异化和货币异化时,马克思没冇像在以前的文章中那样使用“异化”一词),因此,马克思《手稿》中关于“异化”的思想,与马克思所侣扬的新的人文价值体系一•体相联,体现了一•种全新的人文梢神。必须引起注意的是,从1844年9月开始与恩格斯合作撰写《神圣家族》一书Z后,马克思几乎不再使用“异化”一词,偶尔使用一下也是出于阐述思辨哲学观点的需要,作为批判的对象出现的,并且注明“用哲学家易懂的话來说”(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9贝。),“如果暂吋还用一下这个哲学术语”(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16页。)。在《手稿》之后的大量著作中,《手稿》一•书中频频使用且差不多已习惯化了的“界化”范畴却几乎绝迹,这说明马克思有意克服“杲化”一词的使用。显然,克服这一早已习用的语词没冇较大的努力是很难做到的,这表明马克思开始避免在方法论意义上继续使用“异化”一词。促使马克思在方法论上放弃“界化”概念的笫一个原因,可能是“界化”范畴的思辨色彩。在马克思看来,任何对共产主义的探讨都应以一种“实证的科学”的态度来进行,“而不M当带有任何神秘和思辨的色彩”(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9页。)。在《徳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批判了鲍威尔等人把“整个历史过程看成人的自我异化过程”(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77页。)。指出思辨的哲学家“只是把一切现实的关系和现实的个人都预先宣布成界化的(如果暂时还用一下这个哲学术语),把这些关系和个人都变成关于异化的完全抽象的词句”,他们“不是从现实的个人的现实异化和这种异化的经验条件屮来描绘现实的个人”,而是“用关于异化、异物、圣物的空洞思想来代替一切经验关系的发展”(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16〜317页。)。马克思在《形态》一书中承认,他在早年的几篇文章中用“一些习惯用的哲学术语”来表达思想,“给了徳国理论家们以町乘Z机去不正确地理解真实的思想过程并以为这里的一切都不过是他们的穿旧了的理论外衣的翻新”(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61〜262页。)。显然《手稿》中的“界化”、“人的本质”、“类”等概念,正是马克思所说的“习惯用的哲学术语”。“异化”概念在德国哲学界使用的思辨色彩,促使马克思决心在方法论上放弃“异化”一词的使用。事实上,马克思的巴黎时期不仅是其向共产主义思想的转变期,而且也是马克思在方法论上的转变期,马克思开始从“哲学的思辨方法”向“实证的方法”转变,受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批判人纲》一文的影响,马克思希望“从国民经济学的各个前提出发,采用了它的语言和它的规律,……用它自己的话指出”(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89页。)\n的,运用了“资本”、“工资”、“货币”等经济学范畴对资木制度进行了分析。马克思除了习惯性地拿起了哲学批判的武器外,他开始尝试着运用经济学的语言和规律來剖析市民社会进行资本批判。《手稿》预示了马克思从哲学方法向经济学方法的转移,这两种方法、两类术语并不是很协调地结合在一起,而在马克思的示期作品中,《手稿》屮人量出现的“类”、“类本质”等哲学术语开始被“生产”、“牛产方式”、“社会经济形态”等范畴替代,这清楚地表明了马克思在方法论上的转变。从“哲学的思辨方法”向“实证的方法”的转变(主要是向“方法论的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方法”的转变),促使马克思在后期著作中放弃了“异化”一词的使用。在《手稿》以示的作品屮,“异化”一词基木上已不再出现,在马克思的示期著作《资木论》中,"异化”一词虽偶尔出现,但它已不是进行资本制度批判的主要范畴。在《资本论》第一卷中,前十二章没有涉及“界化”一词,在第十三章第五节首次在该|5«|«!11现“并化”一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劳动条件和劳动产品具冇的与工人相独立、相异化的形态,随着机器的发展而发展成为完全的对立。”(注: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473页。)这里“相异化”一词在马克思亲自校订的法文木中被删去。在第22章中,马克思在分析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木的历史过程以后说:“那种以生产资料的形式参与活劳动过程的过去劳动所取得的不断增长的重要性,就被归功于这种劳动的同工人木身相异化的形态,即它的资木的形态。”(注: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笫23卷,笫668页。)在法文版中“相界化”一词也被改去。而在第23章屮马克思的资本主义制度下“随着科学作为独立的力量被并入劳动过程而使劳动过程的智力与工人相异化”(注: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港,第7()8页。)的陈述,在法文版中被改成“使生产科学力作为敌对的力量与生产者相对立”,改去了“相异化”一词。马克思在《资本论》笫一、三卷中另外也有几处使用了“异化”概念,正如马克思在法文版中将“相界化”改成“相对立”那样,马克思在价值状态的“对立”意义上而非黑格尔辩证法的“转化”意义上使用“杲化”范畴,阳马克思在法文版中的修改则说明马克思已打算在方法论意义上放弃“异化”一词的使用,《资木论》中在很多表述价值异化Z处,马克思没有用“异化”而是直接用“相对立”、“毫无关系”等一些词句来表达。尽管这里马克思片化思想(即现实与价值应当的对立思想)作为其价值批判的依据存在著,但是应该说“界化”范畴基本上已不具备方法论的意义。【责任编辑】李理字库未存字注释:④①原字为a上加两点经典理论经典理论国外马克思主义国外马克思主义当代资本主义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研究屮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经典理论经典理论新马学派新马学派新韦们主义新韦们主义迈向21世纪的人融合时期边向21世纪的人融合时期屮国问题研究屮国问题研究欢迎您访问实践与文本网站!特别推荐工作论坛我中心将举办“第三届广松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我屮心将举办”当代资本主义研究“国际学术会议\n学术笔谈魔镜、女人不在与苦等戈多——张一兵《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拉康哲学映象》解读马克思哲学思想研究屮的非常性实验文木推荐《现代性的平庸与神奇——列斐伏尔U常生活批判哲学的文木学解读》刘怀玉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阅读全文…《不可能的存在Z真——拉康哲学映象》作者:张一兵商务印书馆阅读全文…学人文库陈先达唐正东刘怀玉张一兵韩震刘森林何萍韩庆祥汪信砚邹诗鹏张盾王金福赵家祥黄楠森more网刊第一期第二期笫三期笫四期网站访问最:190576次《哲学的贫闲》中的雇佣劳动概念作者:杨建平2006-04-17《哲学的贫困》屮的雇佣劳动概念杨建平分析和批判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度,并以这种分析和批判为基础,达到对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学批判和对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论说明,是马克思终具一牛的价值旨趣所在。可以说,“屣仰劳动”概念的引出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过程中占•据着相当显著的地位。然而,由于对马克思的科学世界观和英具体的经济学研究成果Z间的辩证发展关系——相互补充、相互制约以及相互促进——这一研究课题的忽视,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关于马克思的劳动概念的讨论,较多地是联系着“异化”概念而展开的。也就是说,人们较多的倾心于马克思的人本主义哲学视域中的“异化劳动”概念,而对于马克思经济学视域屮的“屣佣劳动”概念,却很少有人涉及,似乎这仅仅是政治经济学家们的“特权”。具体到对马克思的早期哲学文\n本的解读上,人们更多地关注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至于《哲学的贫困》这一重要的经济学——哲学文木,却缺乏应有的重视。因此,我认为,从哲学方法论的角度,研读一下《哲学的贫困》中“雇佣劳动”概念的社会认识含义及其在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的过渡性地位,有助于我们较为完整地把握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的真实脉胳。按照马克思的理解,“雁仰劳动”概念显然具有“严格的经济学意义”,它主要指称资木主义私冇制度下生产商品的劳动,即“是这样的活劳动,它不但把它作为活动来实现时所盂耍的那些物的条件,而且还把它作为劳动能力而存在吋所需要的那些客观要素,都作为同它自己相对立的开已的权力生产出來,作为自为存在的,不以它为转移的价值生产出來”〔1)。早在《巴黎笔记》期间,马克思通过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系统摘录,实际上已经涉及到这种经济学意义上的“雇佣劳动”的概念,他称Z为“雇佣工人”的“谋生的活动”。(2)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经济史知识的缺乏和费尔巴哈的哲学人木主义思维方式的隐形制约,在马克思这一•时期的整体理论框架中,他还主要是从人之所以区別于动物的“类本质”出发,而不是从人的现实存在即人的现实生活关系出发来引出“劳动”概念的。也就是说,“劳动”还主要是一个人本主义哲学的概念。在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布鲁塞尔笔记》和《曼彻斯特笔记》),马克思逐渐弱化了哲学人本主义的思维方式对社会历史事实的逻辑统摄作用。随着以“实践”为基石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确立,“劳动”概念的人本主义哲学规定得以清除,并在新哲学的逻辑框架屮被赋予现实的内容。马克思已经意识到,“谈论自由的,人的,社会的劳动,谈论没有私有财产的劳动,是一种最人的课解。'劳动'按其木质来说,是非白由的,非人的、非社会的,被私有财产所规定并且创造私有财产的劳动”(3)。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从一定的物质生产方式,即从一定的人与自然界Z间的关系(“生产力”)和人与人Z间的关系(“生产关系”)出发去理解“雇佣劳动”概念的经济学意义。也就是说,马克思不再赋予“屣佣劳动”概念以任何意义上的抽象的价值批判含义,而是把它的适用域严格限制在具体地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的科学分析思路中,以用来强调资木主义私冇制度下生产商品的劳动的“社会”规定性及其在归根到底的意义上对其他经济现象的决定性作用。从资本主义私有制度下牛产商晶的劳动的社会整体性出发,马克思开始接受了以李嘉图为完成者的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我们知道,古典经济学家们经常在价值理论上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表现为以李嘉图为代表的“生产费用决定论”和以萨伊、罗徳戴尔为代表的“效用决定论”Z间的争论,这和他们的非历史主义方法论冇直接关系。这种方法论的根木缺陷在于把资木主义生产方式看成是既定的和永恒的社会经济形式。因此,古典经济学家们或者没有明确地把创造价值的劳动从它的各种貝体形式中抽象出來,或者虽然作出了这种区分,但又仅仅致力于对表现为价值实体的“一般社会劳动”进行抽彖的数量分析,而没有认真地去研究使劳动和劳动时间表现为价值和价值量的特定的社会经济形式。这样,当他们去研究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价值规律时,就常常混淆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和交换价值、交换价值和价格以及价格和市场价格等,在价值理论上各执一端。如前如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是在集中批判雇佣劳动的非人道性质的人本主义哲学的逻辑框架屮,间接地涉及到古典经济学家们的上述争论的。从人的类木质出发,他简单地把古典经济学家们所研究的价值规律一概称之为“异化劳动的规律”。因此,主要着眼于资木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性,马克思实际上以李嘉图的生产费用论的抽彖性及其与现实的经济生活实践的矛盾为由,否定了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在《哲学的贫困》中,由于对“雇佣劳动”概念的现实性及其社会整体性的确认,马克思开始意识到,价值不过是表示一种由单个人参了社会总劳动所决定的牛产关系。在以社会分工、私有制和个人交换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中,“要进行劳动分配,除了自山竞争之外没有……别的权力可言”\n(4)。也就是说,社会生产的调节或社会总劳动的分配,在资木主义社会中是通过市场机制白发地实现的。因此,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屮,只有竞争才能使商品的价值规律发生作用,从而李嘉图的价值理论“是対现代经济牛活的科学解释”。站在李嘉图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马克思批判了蒲鲁东的“构成价值论”、历史H的论及小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思想。通过这种批判,马克思揭示出:(1)经济范畴是一定生产关系的理论抽象,要想真正解决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家在价值理论上的矛盾,就必须首先超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家们的研究视野,提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身的历史合理性问题。(2)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整个资本主义牛产关系的产牛•和发展,是以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的剥削为基础的,是以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的剥削为基础的,这种剥削以“劳动商品”的方式表现出来。由于劳动成为商品,带来了资产阶级国家财富的增进和无产阶级贫困生活的加剧。(3)因此,马克思明确规定了他此后科学研究的根木任务,即借助于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性研究,貝体地分析资本家対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的剥削关系,并以这种分析为基础,科学地阐明整个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身的內在机制,及其进一步发展、变化的趋势和规律。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这一时期只是在“新唯物主义”的哲学视域中规定并强调了“雇佣劳动”概念的社会现实性,他还没有在具体的经济学研究中明确区分出现实的雇佣劳动的二重性质,并以这种区分去进一步理解其他经济范畴。因此,马克思这一时期就只是提出了上述任务,而并没有真正解决这一任务。*注:(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461页。(2)严格说来,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笫一次明确使用“雇佣劳动”这-•概念的。(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笫42卷,第254-255页。(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165页。<上一篇下一篇>返回机构简介一网站介绍一联系我们一免责声明CopyRight2005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版权所有<上一篇下一篇>返冋机构简介一网站介绍一联系我们一免责声明CopyRight2005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