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第四单元练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哲学第四单元练习

第十一课【考点演练】一、单项选择题1、“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国家的法律,尽管在具体条文和形式上可能千差万别,但在本质上,都只是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的要求而已。”这段话说明了A.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表现B.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C.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2、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经济政治的变化发展,人们的人才观念、就业观念、消费观念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这表明A.人的思想观念决定社会的发展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D.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3、“穷人绝无开交易所折本的烦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方捡煤碴老婆子身受的酸辛,饥区的灾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人一样……”鲁迅的这段话不能说明   A.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B.个人的意识受着社会地位、生活环境的制约C.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D.在阶级社会,人们的意识具有阶级性4、科学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存在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主要是因为科学的社会意识A.正确反映了事物的属性和变化发展的规律B.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C.能对事物的发展趋势作出正确的分析和预测D.是对社会存在的正确反映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5、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A.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B.社会意识与社会发展不完全同步C.社会意识不依赖了社会存在而存在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着反作用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②③6、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是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C.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D.人民群众与敌对分子之间的矛盾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②③7、我国所实施的星火计划、火炬计划、863计划已取得一批丰硕成果,它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实践基础,渗透着劳动群众的实践经验和广大科学工作者的心血。这表明①自然科学所总结的规律性知识是对群众生产斗争经验的总结  ②伟大的精神成果都包含着普通劳动群众和知识分子创造性的工作  ③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产生的源泉  ④凡是科学的理论都是广大劳动群众在自己生产实践中创立的\n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8、“人民是土壤,它含有一切事物发展必需的生命汁液,而个人则是土壤的花朵和果实。”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A.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B.任何个人的成果都包含着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劳动C.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D.必须走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的道路9、近年来,洋节西风东渐,情人节、圣诞节等等,正将它们所负载的价值密码和生活情趣推而广之。社会正被这些新颖、另类的文化所感染、浸润。这表明()A.社会存在决定于社会意识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C.不同的社会意识具有不同的性质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10、“事实是,原有的生产力水平有多高,总是限制着下一步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幅度。”这段话意在告诉人们()①人们面对的都是已经形成的生产力水平,只能在原有水平上推进一步②每一代人面对的前一阶段形成的经济条件和历史条件都是客观的③任何人都不能随心所欲地选择他所面临的生产力水平④生产力的发展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④D.①11、下列事物属于经济基础的有()①生产资料所有制②大机器生产③分配制度④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二、非选择题12.材料一世界银行2004年6月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贫困人口已从1981年的4.9亿减少到目前的8800万,中国脱贫模式取得的巨大成功已经引起世界各国高度关注。材料二通过反贫困战略的实施,使极端贫困人口和刚脱贫易返贫人口分别减少到2900万和约6000万。我国经历了从最初的单纯性“输血式”扶贫到开发性“造血式”扶贫的过程,即政府向贫困人口提供满足最低生活需要的物质援助到把国家政策扶贫、投资扶持等与贫困地区干群自力更生结合起来的过程。通过国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引导农民开发当地资源,逐步形成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户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依靠自身力量脱贫致富。大量事实表明,在反贫困过程中人民群众发挥了极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我国在21世纪走向全面小康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所学哲学知识回答:从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分析开发式扶贫的重要意义。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1.B解析:社会存在的表现是客观的,而社会意识是主观的。C、D与材料无关。2、B3、解析:C项在材料中未体现。4、B解析:作为对社会存在反映的社会意识,并不都是正确的,只有正确社会意识才能起促进作用。5、C解析:A项说的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不选。C项观点错误。6、A7、D8、B解析:题干以比喻的手法说明了个人与人民群众的关系,A、C两项都没有体现这一关系。D项是应从这句话所体现的道理中得到的启示,而不是对这句话本身所体现的道理的理解。故A、C、D三项均排除。9、D10、A11、B\n12.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表现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是非常重要的。在扶贫工作中只有贫困地区干群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走出贫困。开发式扶贫体现了群众观点的贯彻。第十二课【考点演练】一、单项选择题1、西红柿生长在野外,没有与人发生关系时,并不具有价值,后来人们逐渐发现了它能观赏和食用,它才具有价值。这说明(   )   ①价值是主体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问的特定关系 ②只要客观事物的属性存在,就有其价值③主体需要与客观事物的属性是构成价值的两个不可缺少的方面④价值是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该看他取得什么。”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人的价值主要通过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体现出来 B人的价值只表现在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上C个人不应当向社会索取               D.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   3、人们进行什么样的人生选择,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实际上都是在一定的价值观指导下进行的。这说明( )A.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的活动有导向作用B.价值观对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有导向作用C.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有导向作用    D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4、中华民族是一个饱经灾难的民族,灾难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团结。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将全中国十三亿民众凝聚了起来,将全世界炎黄子孙团结起来。汶川大地震改变了许多人的思维习惯和生活习惯。生命显得如此脆弱,大灾无情人有爱,人们为支持地震灾区表现出了无比的热情和爱心。无数人为支援灾区而宁愿牺牲个人利益,这说明:()①维护国家利益,就要牺牲个人利益,甚至是个人生命②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必须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③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④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相比,处于更为根本的地位A.①③B.③④C.②④D.①④5、传统的发展观坚持“唯GDP论”,把经济总量的增长作为唯一追求,结果导致环境污染,经济和社会问题突出;“科学的发展观”,追求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促进了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性发展。这说明()A、价值观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就不同B、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C、价值观不同,人生道路和人生选择也就不同D、价值观不同,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指向就不同6、现在,对我国一些地区经济发展考核时,开始使用绿色GDP体系,即不仅要考核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也要考核当地环境保护的情况。这一考核标准有利于()①地方政府树立科学发展观②国家宏观调控落到实处③统筹当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④地方政府树立正确的政绩观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n7、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个性张扬的时代,追求人的个性发展本身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人们在追求个性发展过程中,应该()①把个人与社会统一起来,在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②以“新潮”和时髦作为标准③表现为对他人、对社会的独特的贡献方式④表现为人的怪异和陋习A.①②B③④C①③n②④8、我国改革31年来,经济快速稳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社会各项事业取得可喜成就。改革的根本目的是:①调动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积极性②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③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④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A.①②B.①④C.②④D.②③9、“人们总是不断地从当时当地的社会存在出发,提出一个又一个的理想,总是在目标实现后,又提出更高的奋斗目标。人生价值就是这样不断地在追求和实现理想的奋斗中实现。”这一事实说明()A.人们对理想的不断追求是人生价值实现的精神动力B.理想足对社会存在的反映C.理想对社会发展都有促进作用D.理想对人生有重要意义,是人生前进的方向10、一般说来,能力卓越的人,更有可能创造出卓越的人生,但有人认为,能力卓越的人,对世界的潜在危险会夏大,这种观点  A.否认了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B.认为人生价值的实现靠机遇-  C.体现出正确价值观对人生价值实现的重要意义  D.没有任何道理的,是完全错误的  11、一种商品的广告语是“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打:这句广告语启示我们  A.个人的利益与他人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  B.当个人的利益同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  C.我们强调在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必然抹杀人的个性发展  D.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二、非选择题12、2008年,严峻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有专家估计,2008年可能有超过100万大学生难以就业。但问题是:一方面,东南沿海发达城市的就业竞争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农村、基层、中西部地区却难于招到合适的人才。因此,如果大学生能够转变就业观念,积极到农村、基层、中西部地区去,有利于开辟一条广阔的就业之路。(1)就业是民生之本。请从政府职能角度,就解决就业问题向政府有关部门提两条合理化建议。(2)有人认为:“大学生只要转变就业观念,就能实现人生价值。”请运用价值观的有关知识加以评析。13、汶川地震中温家宝总理所引用的四个字“多难兴邦”\n,深刻揭示中华文化的底蕴,阐释了这个民族的不屈精神,地震让我们整个民族觉醒,让我们整个国家的凝聚力空前提升。是的,四川地震,让中华民族塞翁失马!80后在08年长大了,这是四川汶川地震后,整个社会对80后的评价,媒体开始铺天盖地,争先恐后的描述着80后在地震中的表现,所有的媒体似乎都难以掩饰他们内心的喜悦,媒体赞扬了80后表现出来的团结、坚强、沉着和睿智,更是高度评价了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友爱。用市场的眼光来看,地震后对80后有着的正面评价,这是整个80后品牌经营的失败,而经营这个品牌的人,是绝大多数80后的人。所幸,这次四川地震给了80后一个展示的舞台,80后也确确实实舞出了动人的舞姿,我们为之欣慰。所以,我们不要轻易地对80后给予前后如此悬殊的评价,因为,他们的成长背上了8万条鲜活的生命,因为他们的成长让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经历了难以洗刷的灾难!这样的成长代价,他们承受不起!联系上述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中知识回答下面问题(1)“多难兴邦”蕴含着什么哲学道理?(2)怎样正确认识和理解80后的年轻人?(3)80后在四川汶川地震后是如何实现人生价值让社会认可他们的?第十二课实现人生价值1、答案:C   解析:价值是指主体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即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因此②说法是错误的,应排除,所以答案选C2、答案:A      解析:注意把握爱因斯坦这句名言强调的重点是什么,他强调一个人应该在为社会的贡献中实现价值,但并不否认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的存在,故B、c项均错误。D项与题干的强调点不一致。正确答案为A。3、答案:C   解析: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的导向作用是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在人生领域的具体体现,故C项4、解析:本题考查当个人利益、集体利益、社会利益三者发生矛盾的时候我们应当如何取舍。①表述显然是错误的,③表述也是错误的,正确的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才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所以答案选C。5、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价值观导向作用和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意义。例1题B项错误,夸大社会意识的作用,A、C与题干不符,故选D项。6、解析:例2题③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是意义。①②④从不同角度回答了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意义。故选A项。7、答案C解析:强调在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并不否认追求人的个性发展,故①正确。个性不应表现为人的怪异和陋习,而应表现于对他人、对社会的独特的贡献方式,故③正确、④错误。②显然错误。故应选C。8、解析:本题以改革30年的成果为背景材料,考查改革根本目的这一理解要求的考点,根据课本答案应该为②④组合,所以选C。9、答案:A解析: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人们对理想的追求和实现的过程也就是人生价值不断得以实现的过程,故A项正确。B项不符合题意,C、D项说法都不准确。10、C11、D12解析:解答本题要抓住政府职能和人生价值如何实现。答案(1)①政府要积极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职能,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增加群众收入。②政府要积极实施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③政府要积极实施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职能,不能提供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2)①价值观对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对于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大学生如果能够转变就业观念有利于解决就业问题。②\n大学生要实现人生价值除了要转变就业观念外,还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还要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还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扬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在砥砺自我中实现人生价值。13、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全面把握设问的要求,对材料进行逐层分析。答案(1)①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正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当我们战胜了重重困难,那么这些困难就是我们和国家的一大笔财富,多难则兴邦。反之则亡国。②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这是一切事物的发展途径。多难兴邦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对战胜灾难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胜信心。(2)①矛盾具有普遍性,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社会普遍认识到,世界上没有绝对美好的东西,人都会有优点和缺点。80后身上的美更应该得到褒扬,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才会有更美好的明天。人无完人,为了每一代人的成长和发展,我们应该全面和宽容理解、认识社会中的每一个群体。②联系是普遍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天灾人祸,以及得到国人、家人及社会人士的帮助,这些会改变我们的生活和人生经历,我们要学会关注周围,学会关爱世界。③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社会和他人对我们的帮助多种多样、有大有小。尽管有的帮助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是,也许有一天我们会突然感觉到,那是我们成长的重要条件。我们应常怀感恩之心。(3)①人的价值体现在奉献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爱家人,爱朋友,爱祖国,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地震后80后的年轻人不计个人利益解救他人于危难之中的行为,赢得了社会对这个群体的尊重,从而也实现了他们的人生价值。②人的价值,必须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在灾难面前涌现的无私奉献、热心助人使社会对他们的评价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在为难之际他们考虑的是他人的危难,难能可贵,体现了人间的大爱真情。③实现人生的价值,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发展自己的才能、提高个人素质;还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价值观的指引。80后在地震后的表现和所付出的给社会很多的感动,教会了80后活着的珍贵,活着的幸福,健康是财富。【单元测试】一、单项选择题(50分)1、我国对消费税进行调整的哲学依据是A.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B.主要矛盾决定事物发展的进程C.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具有决定作用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2、从柏拉图的《理想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乌托邦到康有为的《大同书》,都描述了一种美好的、终极的理想社会。这种思想A.肯定了人类社会存在的客观性B.没有科学地表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C.反映了一种倒退的社会历史观D.正确地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3、“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这是千百年来传颂的至理名言、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吸取我国传统荣辱观之精华,联系当前社会问题,面向中华民族未来,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上述材料说明①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②价值观对人的行为有导向作用③事物处于前后相继的相互联系之中④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指导实践A.②③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n4、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A.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问题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5、《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用马车送粮,《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七十二变,就是变不出一辆坦克车。这是因为()A.人们的喜好不同B.社会意识的内容来自于社会存在C.人们的思想认识是不断发生变化的 D.古代文学家的联想能力不强6、鲁迅先生说:“穷人决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炭大王哪会知道北方捡煤渣子老婆子身受的酸辛,灾区的饥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人老太爷一样……”这段话包含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道理是( )①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②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 ③每个人的意识,都要受到他们所处的社会地位、生活环境制约 ④在阶级社会中,人们的意识具有阶级性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7、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荫学种瓜。这首诗蕴涵的哲理是()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无关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C.人的意识与自然环境无关D.自然环境决定人的意识8、创业创新创优是新时期江苏精神的核心内涵。弘扬“三创”精神,推进“两个率先”,体现了()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B.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9、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社会基本矛盾是因为它们()①制约和影响了其他社会矛盾②贯穿人类社会的始终③体现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④贯穿了阶级社会的始终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0、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A.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B.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C.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D.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11、生产方式是()A.生产力各要素的有机统一B.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有机统一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12、打开人类社会历史奥妙的“钥匙”是()A.阶级斗争B.生产关系C.社会意识D.实践观点13、上层建筑的内容十分丰富,可以把它们划分为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是()A.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    B.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C.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    D.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14、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A.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    B.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nC.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文化制度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2005年3月十届人大三次会议提出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当前中部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只有树雄心、立壮志,进一步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埋头苦干,锐意进取,才能实现中部崛起。据此回答12—13题。15、上述材料主要说明()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C.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D.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一定成功16、在我国现阶段,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民群众是指()A.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共产党员B.公民中的大多数先进分子C.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D.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和祖国统一的爱国者17、“革命是被压迫者和被剥削者的盛大节日。人民群众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够像革命时期这样以新社会秩序的积极创造者的身份出现。”列宁这一论断主要表明()A.人民群众的力量在革命时期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B.革命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决定力量C.生产实践是人们从事其他活动的基础D.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18、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民有多个伟大的创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几天林权承包制;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实行村民自治。这表明()①农民群众不是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的主体②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起主体作用③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④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推进改革的伟大事业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19、“民生厚(生厚:生活富裕)而德正”,“仓癝实(仓癝:仓库)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古人的这些话揭示了一个道理A、物质资料的生产包括物质产品生产和精神产品生产B、物质资料的生产的发展必然提高人民的道德水平C、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D、社会的生产关系就是社会的道德关系20、一位领导同志提出,领导干部应该有“两情”:对人民要有感情,对工作要有热情;要通过“两情”转变“两风”:领导作风、部门作风。这就要求我们①自觉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②自觉遵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必由之路③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想事情、做工作④自觉把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21、“能群者存,不能群者灭;善群者存,不善群者灭”这句话在人生观上给我们的启示是①要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②利用集体去谋取个人利益③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④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A、①②B、①③C、①④D、③④22、民生问题是2008年经济工作的落脚点。200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加大对改善民生的投入力度”。这体现的哲理是A、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B、广大人民的利益是我们党的最高利益\nC、正确的价值观要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D、价值观对社会存在有促进作用23、为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我国政府采取了降低银行利率、增加政府投资等多项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确保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这体现了A、政府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B、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C、社会是物质的D、社会是变化发展的24、党的十七大号召我们要深入贯彻可持续发展观,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①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推动作用②先进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推动作用③正确的价值观能引导人们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④科学发展观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25、“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民族英雄林则徐的这一诗句,这句诗体现的人生价值观是①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②有价值的人生不应考虑个人利益③对社会的贡献大小决定了人生价值的高低④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以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为基础A、①②B、①④C、①③D、③④二.非选择题26、2004年夏,国家信息部、教育部、公安部等部委联合发出通知,要采取措施治理黄色网站,打击网上色情活动,净化网络环境,确保青少年健康成长。各省市也纷纷采取得力措施,进行严打斗争。试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说明国家为什么要这样做?27、辨析:社会意识依赖社会存在,社会生产力越发达,社会意识就越先进。2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些成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而取得的。为什么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29、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某高校网站论坛上一篇谴责浪费的文章引起强烈共鸣。文章说,有些同学早晨洗漱时任凭自来水哗哗地流个不停;在该校餐厅门口的两个泔水桶里,装着将满的剩余饭菜,不少同学还在将大半碗拉面.大半个馒头往里丢,而食堂窗口上方赫然写着“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n自从党中央提出建立节约型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后,全国正在展开一场旨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活动。大学生从反思浪费开始学习节约、注意节约了。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角度分析材料中的浪费行为。【单元测试】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的理解能力。材料中的政策属于社会意识,消费行为和投资流向是社会存在,政策调节消费引导投资的过程,就是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过程,故D项正确。C项观点与题意相反应排除;A、B项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问题,题干中没有体现,均舍去。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理想相关知识的理解能力。材料中的《理想国》、乌托邦、《大同书》中的观点,都属于不切实际的空想,是不科学的,故A、D观点理解错误;材料中的观点虽然不科学,但在当时条件下是具有历史进步性的,不是倒退,C项说法错误,B为正确答案。3、解析: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而不是指导实践,故④项错误,利用排除法,把含有④的C、D项排除;“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吸取我国传统荣辱观之精华,联系当前社会问题”体现出“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①项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B。4、B5、解析:当时的社会没有坦克。即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6、D7、B8、D9、B10、C11、D12、D13、D14、D15、B16、D17、D18、C19、C20、D21、C22、C23、B24、D25、C26、(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近年来,网络中有害信息太多太滥,特别是黄色信息泛滥,加上青少年分辨能力、抵抗能力不强的现实,决定了国家必须采取措施,净化网络环境。(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起着阻碍作用。网上的黄色信息,对青少年有巨大的腐蚀作用,会误导青少年,形成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事关民族的希望,事关国家和社会的未来,所以,必须严厉打击。27、社会意识依赖社会存在,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这是正确的。但唯物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社会意识一旦产生,就属于上层建筑,它并不直接反映生产力的变化,要通过经济基础这个中介才能同生产力发生联系。因此,生产力发展迅速的国家,社会意识不一定先进,而生产力落后的国家,社会意识不一定就是落后的。28、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起阻碍作用。我国的经济改革是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而不是对我国经济制度的改革;其目的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当前经济体制改革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发展,同时也巩固和加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所以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29、解析:回答本题时要注意分别从人生观和价值观角度寻找相关原理观点进行分析,这两个角度是不能混同的。可以从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等角度切入。答案:①价值观对人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消费行为反映了个人价值观和消费观的扭曲。我们应当在正确价值观的指导下,树立正确的个人消费观。②\n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相互联系。个人活动既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也对社会发展起推动或阻碍作用。建立节约型社会要求个人厉行节约,浪费行为则不利于建设节约型社会。③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仅是个人的生活作风,更是有志者应有的精神境界。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