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8-25 发布 |
- 37.5 KB |
- 3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讲荀子哲学》PPT课件
第七讲荀子哲学荀子(约前325-约前235),名况,赵国(今山西南部)人,战国时期儒家重要代表人物。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著有32篇哲学性论文\n荀子哲学体系一、天人之辨二、性伪之分三、隆礼重法四、重教劝学五、知行一致\n一、天人之辨一、天乃自然二、“天行有常”三、天人相分四、“制天命而用之”\n(一)天乃自然“天”指自然界,是一种客观存在。万物是自然界不断演化的结果,没有神来创造万物。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荀子•天论》)\n(二)天行有常1.自然界普遍存在着规律。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2.自然界的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而辍广。\n(三)天人相分天与人各司其职。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谓天职。自然界的职责是无声无息地养育万物。天能生物,不能辨物,地能载人,不能治人。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n人类社会的战争与和平,个人的幸福与灾祸,由谁决定?\n星坠、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通“傥”,有时)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治乱,天邪?曰: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时邪?……地邪?……\n物之已至者,人袄则可畏也。楛耕伤稼,枯耘伤秽,政险失民,田秽稼恶,籴贵民饥,道路有死人,夫是之谓人袄;政令不明,举错不时,本事不理,夫是之谓人祆;礼义不修,内外无别,男女淫乱,则父子相疑,上下乖离,寇难并至,夫是之谓人袄。袄是生于乱。三者错,无安国。荀子认为,社会的治乱、个人的福祸,与人类自身相关。战争、骚乱、灾祸、不幸是因为人没有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n(四)让幸福来敲门——“制天命而用之”人类如何治理万物与自身?怎么做才能“让幸福来敲门”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制天命而用之”,即认识、顺应并利用自然规律,同时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来为自身与万物造福。\n殷商时期,“天命”论,万物是由拟人化的神来主宰老子,万物来自于客观的,没有人格思想的“道”,荀子继承了这一点,发展了自己的天论思想\n枸木必将待檃栝烝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后利。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使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今之人,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睢而违礼义者为小人。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n二、性伪之分——荀子的人性论性:人与生俱来的东西;伪:人为人性恶:人性的缺点克服人性恶,便要“化性起伪”:自我认识,个人修养,师友督导,社会加以引导,惩治。最后每个人都可变善,“涂之人皆可以为禹”\n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通“嫉”)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n孟子道性善,荀子道性恶,说虽不同,而其实则一,盖性善故能学,性恶必须学也。——郭沫若\n三、隆礼重法儒家重礼仪与道德;法家重严刑峻法荀子将儒家与法家结合起来,不偏颇,有助社会美序良俗的形成隆礼,分出差别,便于社会管理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n四、重教劝学稷下学宫祭酒劝学篇\n五、知行一致认识论,“知”与“行”是核心范畴。荀子的认识论对主客的关系有明确的界定。以知人之性,求可以知物之理。正常人有认知的本性,这是主观认识的基础知之在人者谓之知。知有所合谓之智。能之在人者谓之能。能有所合谓之能。\n感觉和思维:特点与功能感觉,耳目鼻口形各有接而不相能也。思维,人何以知道?曰:心思维把握的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不受时空的限制坐于室而见四海,处于今而论久远,疏观万物而知其情,参稽治乱而通其度,经纬天地而材官万物,制割大理而宇宙里矣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刘勰\n感性与理性的联系心有征知。征知,则缘耳而知声可也,缘目而知形可也,然而征知必将待天官之当薄其类然后可也。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感性认识在先,后有理性认识\n解蔽求知蔽,认识的障碍利令智昏,情令智昏,嗜令智昏,病令智昏感官局限性、工具的不足等等导致认识不足\n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况于使者乎!凡人之患,偏伤之也:见其可欲也,则不虑其可恶也者;见其可利也,则不顾其可害也者。是以动则必陷,为则必辱,是偏伤之患也。(认识的片面性导致犯错)故为蔽?欲为蔽,恶为蔽;始为蔽,终为蔽;远为蔽,近为蔽;博为蔽,浅为蔽;古为蔽,今为蔽。凡万物异,则莫不相为蔽,此心术为公患也。\n客观性、系统性、全面性的认识来消除认识的障碍兼陈万物而中悬衡“虚壹而静”可以“解蔽”,通过道德修养以解惑心何以知?曰:虚壹而静。心未尝不臧也,然而有所谓虚;心未尝不满也,然而有所谓一;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志也者,臧也;然而有所谓虚,不以所已臧害所将受谓之虚。心生而有知,知而有异;异也者,同时兼知之;同时兼知之,两也;然而有所谓一,不以夫一害此一谓之壹。虚壹而静,谓之大清明。\n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宋子蔽于欲而不知得,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贤,申子蔽于势而不知智,惠子蔽于辞而不知实,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换个说法:墨子重视“用”而轻视“文”,宋子重视“欲”而轻视“得”,慎子重视“法”而轻视“贤”,申子重视势而轻视智,惠子重视辞而轻视实,庄子重视天而轻视人。\n故治之要在于知道。心何以知?曰:虚壹而静。心未尝不臧也,然而有所谓虚;心未尝不两也,然而有所谓一;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志也者,臧也;然而有所谓虚,不以所已臧害所将受谓之虚。心生而有知,知而有异;异也者,同时兼知之;同时兼知之,两也;然而有所谓一,不以夫一害此一谓之壹。心,卧则梦,偷则自行,使之则谋,故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不以梦剧乱知谓之静。未得道而求道者,谓之虚壹而静,作之则。将须道者,之虚则人;将事道者,之壹则尽;将思道者,静则察。知道察,知道行,体道者也。\n虚壹而静,谓之大清明。万物莫形而不见,莫见而不论,莫论而失位。坐于室而见四海,处于今而论久远,疏观万物而知其情,参稽治乱而通其度,经纬天地而材官万物,制割大理而宇宙里矣。恢恢广广,孰知其极?睪睪广广,孰知其德?涫涫纷纷,孰知其形?明参日月,大满八极,夫是之谓大人。夫恶有蔽矣哉?\n知行一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n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n作业:说荀\n《劝学》选读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n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n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蟺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n(人)最为天下贵也。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故宫室可得而居也。故序四时,裁万物,兼利天下,无它故焉,得之分义也。群,即社会\n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嫉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