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8-25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政治 哲学常识汇总
哲学(要求背诵)²探究世界的本质考点一:哲学的物质概念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外延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所有事物和现象。【注意】(1)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区别:客观实在是指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喜欢不喜欢、知道不知道,它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的特性。它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和现象共同特性的抽象和概括,相对于意识来说,它是第一性的东西,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客观存在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对于任何人来说,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之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联系: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在哲学课本中讲过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规律客观性、真理客观性、联系客观性、矛盾的客观性————共性在于,所有的客观性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物质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可见,物质是客观的)(2)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不能将二者等同,二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抽象和具体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3)物质的唯一特性(根本特性)≠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4)关于世界的物质性,有以下几种说法:①世界的本质是物质。②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④世界统一于物质。⑤世界是物质的。(5)马哲物质观的意义①“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与唯心主义划清界限②“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与不可知论划清界限③“客观实在”→克服旧唯物主义哲学物质观的缺陷(将物质混同为物质的具体形态,必然经不起唯心主义的攻击)Ø2.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3\n考点二 哲学的运动概念——物质是运动的1、运动的概念: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物质和运动是辨证统一的。②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④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特别提醒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二者不能混淆。2、.理解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运动与静止的关系(1)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2)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运动静止区别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特点永恒的、无条件的、绝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联系①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②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③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的诡辩论考点三物质运动的规律1、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理解:固有的→不是主观添加的(如乌鸦报丧)本质的→不是现象的(如苹果落地)必然的→不是偶然的(如守株待兔)稳定的→不是易变的(如价格波动)方法论:(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要自觉地按客观规律办事,否则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13\n²把握思维的奥妙考点一:物质决定意识 1、意识的起源: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⑴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刺激感应、感觉和心理)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⑵意识是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 2、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产生的。 3、意识的内容与形式:(1)无论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2)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存在,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而内容则是客观的。(3)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实践。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而人只有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客观存在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作用于人脑,人脑才会形成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这才有了意识。 总之,从意识的起源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来看,它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物质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归纳总结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2、〖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错误倾向〗: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考点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能动性的特点:(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比如预先制订蓝图、目标和计划,这点和动物的活动是有本质的区别的,动物的活动纯粹是无目的的本能活动。(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人的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不是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同时,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13\n的重要条件,也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根本原因。 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意识能动性的两个表现:⑴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①人不仅能认识事物外部现象,还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②人不仅能认识现在,还能追溯过去,预测未来。③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⑵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是指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意识活动依赖于人体的生理过程,又对生理过程有着能动的反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归纳总结2: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2、〖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错误倾向〗: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归纳总结3: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详见:归纳1+归纳2)简单概括如下: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它不仅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而且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考点三: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 1、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13\n(1)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2)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并不是否认发挥主观能动性。它要求我们要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3)要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的统归纳总结4: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1)〖原理内容〗:①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②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③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其他表述: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2)〖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3)〖错误倾向〗: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唯意志主义);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是什么?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指: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2)为什么?①哲学依据:第一,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第二,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同时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这要求我们实事求是。②重要意义:第一,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第二,这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基本要求,也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要求;第三,这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3\n的根本立足点。第四,这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和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顺利发展的重要保证。(3)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①要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要求我们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②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③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宿命论”思想。²求索真理的历程1、实践 (1)实践的概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2)实践的特点: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重要提示:①理解实践的基本特征应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实践是一种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以人为主体的,是人所特有的;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事物,不是整个世界。第二,实践是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第三,所谓“改造”,必须使客观对象发生改变。第四,“一切物质性活动”包括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等。②实践的第一个特征主要体现了唯物论的观点,第二个特征主要体现了辩证法的观点。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并不是说盲目的实践活动不存在;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并不否定单个人实践活动的存在。2、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借助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而获得的。(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另外,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所以,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而这就需要联结主观与客观的实践来检验。通过实践,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目的和归宿,如果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认识就失去了意义。(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13\n正确的认识、真理、科学理论能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推动实践的发展。21世纪教育网(3)方法论要求。一方面,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使理论与实践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另一方面,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认识,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重要提示:①科学理论与客观事物都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②并非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人的活动分为认识世界的活动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实践是非认识性的活动,只有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才是实践。3、真理 (1)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2)真理的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真理的条件性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4)真理和谬误 :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生的。真理是有条件的,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真理是具体的,如果我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重要提示:注意区别认识、真理、理论和科学理论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它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理论则是概念、原理、观点的系统化,是人们把感性认识材料进行加工改造而达到的思维成果。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科学理论是真理性认识的系统化,按其内在逻辖而形成的知识体系。认识、真理与理论、科学理论的划分在于是否系统化、体系化认识、理论与真理、科学理论的划分在于是否得到实践的检验证明是正确的科学的,前者概念有正确的东西,但又含有非科学的因素,后者比前者更深刻更符合事物的客观本质。从认识发展的观点上说,科学理论也需要发展。4认识过程 (1)认识的反复性: 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2)认识的无限性: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3)方法论:真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13\n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唯一科学的发展观)一、两大总特征1.联系的观点含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主要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等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1)在实际工作中确立系统性、整体性、开放性的理念,充分考虑到事物之间联系的特点,从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矛盾或关系。2)当今世界是全球化的世界,只有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不断扩大我国与世界各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劳务等方面的合作,才能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2.发展的观点发展含义: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实质: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因:1)新事物在刚出现时往往是不完美的,有这样那样的缺陷,需要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2)旧事物为了维护其利益必然要对新事物进行打击、报复、压制或破坏。过程含义:事物都要经历一个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二、三大基本规律1.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含义:辩证矛盾;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1)含义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2)关系:对立统一(1)含义有明确区别:斗争性的存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13\n同一性的存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2)两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互为前提和基础(3)两者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相互联结,共同推动事物的发展,成为事物发展的动力同一性:(1)使矛盾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相互依赖而存在,缺一不可;(2)使矛盾双方相互吸收对方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3)规定了矛盾双方转化的基本趋势,即向对立面转化。斗争性:(1)量变阶段:推动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造成矛盾双方力量的不平衡性;(2)质变阶段:起决定性作用,促使旧事物向着新事物转化。4)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方法论坚持矛盾双方相反相成、相辅相成的关系,反对片面性和绝对化,才能获得正确认识,做好各项工作。努力做到“求同存异”“异中求同”。普遍性(共性)和特殊性(个性)1)含义普遍性:(1)矛盾存在于每一个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无处不在)(2)在每一个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都存在着矛盾(无时不有)特殊性:(1)不同事物中的矛盾(2)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矛盾(3)每一个矛盾内部的双方都有其特点2)矛盾特殊性方法论不同事物中的矛盾各不相同,应当采取不同的方法对待和处理不同的矛盾,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和活的灵魂。3)两者的辩证关系(1)两者相互区别(2)两者密切联系,相互依赖,不可分割①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变现出来,没有脱离特殊性的纯粹的普遍性;②特殊性又包含着普遍性,没有脱离普遍性的纯粹的特殊性;③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4)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1)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2)提供了认识事物的正确道路——特殊到普遍再到特殊(3)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正确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矛盾的不平衡性1)矛盾体系中主要矛盾:支配地位,起决定性作用13\n次要矛盾:被支配和服从地位2)矛盾内部主要方面:主导地位,其决定作用次要方面:被支配和服从地位3)方法论把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结合起来。两点论是既要重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兼顾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不能只看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重点论是在兼顾两个方面的同时,必须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不能把两者等量齐观,更不能颠倒主次。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统一的,两者互为前提,相互渗透。总之,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论点和方法,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就是贯彻和体现了这一观点和方法。矛盾分析方法1)地位: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最根本的认识方法,居于核心地位2)同一性和斗争性:坚持求同存异的方法,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3)普遍性:坚持矛盾分析法,承认、研究、转化矛盾,而不能消除矛盾,回避矛盾4)特殊性:重视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2.质量互变规律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基本形式。1)含义质: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与事物具有直接同一性。(客观、多样)量:事物存在和发展中可以用数量来表示的规定性,与事物不是直接同一的。度:事物保持质不变的量的活动范围,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其两端是关节点。2)量变和质变及其关系(1)区别量变:渐进性的、不显著的变化,统一体还没有破裂,事物的变化还在度的范围内。质变:突然的、显著的变化,原有连续性的中断,事物将从一种质态转变到另一种质态。区别的根本标准:统一体是否破裂,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了度的范围。(2)联系两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13\n表现: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③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无限发展④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量变中有质变,质变中有量变)(3)方法论意义坚持适度原则坚决反对跨越客观条件的限制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左”倾错误反对在实践中不敢质变甚至复辟倒退的右倾错误3.否定之否定规律1)肯定和否定(事物内部)肯定或肯定方面:事物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肯定这一事物为它自身而不是他物的方面否定或否定方面:事物中促使其转化或灭亡的方面任何事物都是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统一体。2)辩证否定观(1)主要内容①辩证否定主要是由内部矛盾推动的自我否定、自我发展②辩证的否定既是联系的环节又是发展的环节③辩证的否定式一种扬弃的过程形而上学否定观缺陷①夸大外因的作用,否认内因的作用,从而导致外力否定观,把否定的动力主要看成是外部矛盾的推动②盲目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不能正确地、辩证地认识到否定应当是包含着肯定的否定(2)方法论意义社会主义文化也是对传统文化和国外文化的辩证否定①吸收传统文化和国外文化中的合理内容,排除传统文化和国外文化中的糟粕,成为人类社会最高层次的文化②反对两种错误倾向:肯定一切的错误,表现为复古文化或全盘西化;否定一切的错误,变现为虚无主义或盲目排外3)否定之否定规律(1)含义事物发展的每个周期都经历三个阶段和两次否定三个阶段:肯定、否定、再否定两次否定:①肯定到否定;②否定到否定之否定(2)方法论意义①正确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②13\n要求在实际工作中正确看待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坚决反对直线论和循环论三、辩证法的范畴1.原因和结果——事物发展过程中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1)含义原因: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被引起的现象2)关系——辩证(1)区分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2)相互依存、作用、转化:①原因总伴随一定结果,结果总有一定原因;②原因可以作用于结果,结果又能反作用于原因,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原因。3)正确认识辩证关系的意义(1)有助于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2)提高实践活动中的预见性(3)有效地利用原因和结果之间的相互作用促进事物的发展2.必然和偶然1)含义必然性: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性质和趋势偶然性: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不确定的性质和趋势2)关系——密切联系(1)必然性离不开偶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并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2)偶然性背后都隐藏着必然性,受制于必然性(3)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3)方法论意义(1)透过偶然探索必然,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增强行动的自觉性(2)反对夸大必然性否认偶然性的机械决定论的错误,反对夸大偶然性否认必然性的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错误3.可能和现实1)含义现实性: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可能性:事物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东西,是包含在事物之中并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2)关系——对立统一,既有区别又有联系3)方法论意义立足现实,创造有利于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的条件,争取使事物的可能性转变为现实,从而获得实践活动的成功。4.形式和内容1)含义内容:构成事物的各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活跃的、易变的)13\n形式:事物存在和表现的方式(相对稳定)2)关系——对立统一,密切联系、不可分割(1)没有无形式的内容,也没有无内容的形式(2)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3)方法论意义反对夸大形式的形式主义,反对否认形式作用的形式虚无主义。5.现象和本质1)含义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1)真象:事物本质的真实的、正面的表现(2)假象:对事物本质的反面的、歪曲的表现真象和假象都是客观的,都表现着本质。本质:事物的内部联系2)关系——对立统一(1)区别确定①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可以通过感官感知本质:事物的内在联系,通过理性思维才能把握②现象:个别的、具体的;多变易逝;丰富生动本质:一般的、共同的;相对稳定;普遍深刻(2)统一,相互联系、相互依存①现象不能脱离本质,任何现象都是表现着本质的现象②本质不能脱离现象,都要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3)方法论意义透过现象探索本质是科学研究的任务。只有通过对大量现象的研究,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达到科学的认识。13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