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罗马哲学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古希腊罗马哲学

第一章古希腊罗马哲学第一节希腊哲学产生的背景及发展梗概一、希腊哲学产生的背景1、惊异、闲暇、思想自由2、城邦社会造就的强调法律、正义、命运、必然性等普遍性的心理倾向和思维习惯。自然哲学的探索和多神的宗教崇拜自然哲学的探索和多神的宗教崇拜希腊哲学的特质是非宗教精神和思辨精神。希腊哲学产生以前的希腊神话世界观的特征:1、自然力和社会活动的人格化。2、神人同形同性。3、迷狂的宗教精神。4、生成演化的世界图式。希腊哲学思辨的特点:静观、辩证、演绎、理智(即努斯,心灵:无形的,纯粹的实体,推动万物而不被万物推动,弥漫于世界而能保持自身的统一。)二、希腊哲学发展的梗概第一阶段是自然哲学阶段,泰勒斯到爱利亚学派。万物的本原问题:本原的性质是“无定形”的还是“有定形”的?米利都学派都是“无定形”学派:水、无定形的东西、气毕达哥拉斯学派是最早的“有定形”学派:数赫拉克利特是两派的统一:火。火是无定形的,自己给自己定形的。爱利亚学派:有定形和无定形又分裂为作为真理的“逻各斯”和作为意见的“自然”。第二阶段:走向形而上学的阶段,核心问题是存在和一的问题。重构自然哲学的:恩培多克勒的“四根”,阿那克萨戈拉的“种子”,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的“原子”代表唯物主义自然哲学“努斯”(心灵),转向人的伦理生活和社会生活:智者派的诡辩、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辩证法”所代表的唯心主义思辨哲学。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大系统,本体论、宇宙论、认识论和逻辑学等。第三阶段伦理学和人生哲学阶段,核心问题是人如何达到“不动心”的幸福境界问题。伊壁鸠鲁派的感觉论的幸福主义伦理学\n斯多葛派的理性主义的禁欲主义伦理学怀疑派对一切伦理学的解构,在理论上既解构了感性自然,由解构了理性的逻辑论证,只留下一颗力求超越一切的痛苦的心灵。第二节早期希腊哲学爱奥尼亚地区的“米利都学派”(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和“爱非斯学派”(赫拉克利特)南意大利地区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毕达哥拉斯)和“爱利亚学派”(克塞诺芬尼、巴门尼德、芝诺、麦里梭)一、米利都学派“本原”(arche):本义太初,希腊哲学家认为:最初存在的东西在运动变化过程中始终起作用,因此,事物的最初状态或者是构成事物基本要素,原则、形式、结构或者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缘由。通常被译为“基质”和“原则”。宇宙(cosmos):天地一切事物之和及这些事物的秩序。宇宙是本原分化演变的产物,本原是在宇宙内部起作用,并赋予宇宙万物特定秩序的原因。自然哲学:对世界的本原和宇宙整体的探索。1、泰勒斯(鼎盛年约在公元前585年):泰勒斯的故事水是万物的本原润湿第一次摆脱神话宇宙论的传统,并试图借助经验观察和理性思维来解释世界。2、阿那克西曼德(鼎盛年约在公元前570年):最先使用“本原”的概念。(1)本原是一切“无定形之物”(indefinite):(2)任何单一的或者单纯的自然物不能成为自然物的本原;只有无定形的东西才是不生不灭的;(3)无定形的混沌体包含着对立的东西于自身中;冷与热,干与湿(4)事物的产生是对立物运动的分离,不是某种元素的转化。“无定”分化为万物的过程是生成,万物复归于“无定”的过程是消亡,生成与消亡共同构成世界的运动3、阿那克西美尼(鼎盛年约在公元前546年):气是万物的本原气本身具有无定形的属性,它的聚散离合构成了宇宙万物:\n气有“冷、热”两种性质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凝聚和稀散”两种运动。稀薄成为火;浓厚则成为风、云、水、土和石头。万物又由这些东西生成。气不仅指一种自然物质,也指呼吸、灵魂或某种神圣性的东西“精气”,但都不具有独立的精神性意义。二、毕达哥拉斯学派毕达哥拉斯(鼎盛年约在公元前531年):万物的本原是“数”。数是构成事物实体的基本元素。“1”是第一本原,表现为点。宇宙生成论模式:点(1)产生线(2),线(2)产生面(3),面(3)产生体(4),体(4)构成水、火、土、气等四种元素,这四种元素相互结合和转化构成万物。数是决定事物性质的比例关系或抽象原则。最基本的原则是十对基本的对立范畴,即:有定形与无定形、奇数与偶数、一与多、右与左、阳与阴、静与动、直与曲、明与暗、善与恶、正方与长方。每一对范畴的前一项都优于后一项。用自然数象征无形事物。如“1”代表灵魂或理智等。美德在于和谐:美德乃是一种和谐(数的比例),正如健康、全善和神一样。所以一切都是和谐的。友谊就是一种和谐的平等。从奥尔弗斯宗教继承和发展的灵魂不死和轮回转世思想,灵魂和肉体的分离。试图用数量关系和几何结构来解释一切;他们第一次引入了和谐概念和宇宙概念,把关注的重点放在秩序和关系而不是事物上;发展了抽象的形式系统(逻辑学),培养了形而上学的倾向(P18)。认识论上开创理性主义的思路。三、爱非斯学派赫拉克利特(鼎盛年约在公元前504—前501年)1、火本原说“这个万物自同的宇宙,既不是任何神,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一团永恒的活生生的火,按照一定的分寸燃烧,按照一定分寸熄灭。”下降的道路:火浓厚化而变为气——水——土。上升的道路:土——水——气——火。2:提出“逻格斯”概念\n逻格斯:言谈,说话;万物必须依据和遵守的尺度或比例、规律、命运、普遍原则或必然性。“万物都根据这个逻各斯生成”,这使知识有了确定性、可能性逻各斯是主观理性和客观规律的统一,理性和智慧就在于对客观规律或秩序的认识和把握。逻格斯是万物运动和变化的法则,是“一”,万物由它产生。认识论:逻格斯只有通过思想才能把握,智慧在于认识逻各斯。赫拉克利特在西方哲学史上第一次涉及到了认识论的问题。一方面,他充分肯定了通过感官得到认识的必要性;另一方面他又强调说,自然惯于掩盖自己,本性隐于深处,逻各斯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他主张要正确理解感觉和语言材料,把握自然或本性,即他所说的逻各斯。“从一切产生一,从一产生一切”“承认一切是一,那就是智慧的。”3、辩证法思想(1)一切事物均处在普遍的运动变化之中。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我们既踏进又不踏进同样的河流;我们既存在又不存在。”克拉底鲁: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2)对立面的冲突造成运动变化。相反的力量造成和谐,就象弓与琴一样”、“生与死、醒与睡、少与老是同一的”、“向上的路和向下的路是同一条”、“必须知道,战争是普遍的,正义就是斗争,万物都按照斗争和必然性而生成”;不死的是有死的,有死的是不死的。这些的生就是另一些的死,另一些的死也就是这些的生.(3)强调事物的相对性和不同的评价标准。驴爱草料,不要黄金。最美的猴子与人相比也是丑的海水最浩净又最肮脏。对鱼来说,它是能喝的和有益的,但对人来说,它既不能喝又有害。人们得到他们想得到的一切并非好事。疾病使健康愉悦,丑恶使美善高尚,饥饿使温饱快乐,疲劳使休息舒适。赫拉克利特哲学思想的重大意义:赫拉克利特的哲学在希腊哲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他对逻各斯和运动绝对性的强调,对认识论的探讨,从正反两方面深深地影响了巴门尼德、柏拉图等人;他的火与逻各斯学说直接为斯多亚学派所继承和发挥;黑格尔则根据他的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而称之为辩证法的奠基人。\n四、爱利亚学派1、克塞诺芬尼(鼎盛年约在公元前540年)批判神话世界观并非神创造了人,而是人创造了神(形象、性情)万物的本原是“一”。“一”才是“神”,不可规定,不可言说。神是不生不灭的,具有普遍性和绝对性——代表宇宙整体,全知、全视、全听、无所不能,用他的思想支配世间的一切事物。开创逻辑论证的思维方式(归谬法)“神不是产生出来的”(见书p23)。2、巴门尼德(鼎盛年约在公元前500年)自然哲学-----毕达哥拉斯学派----巴门尼德四季交替,草木枯荣,生灭变化的万物中,始终存在着某种不变的东西。自然哲学家的本原说都带有感性具体性的特点,不具有普遍必然性,而且众说纷纭,“无定形”与“混沌”是认识的障碍,难以形成确定性的知识——为知识寻找一个确定无疑的立足点。在《论自然》一开头,巴门尼德展示了一幅企求女神指点迷津的生动画面。接着,他借女神之口,提出了两条研究途径:一条是“存在存在,不可能不存在”;另一条是“存在不存在,非存在存在”。第一条路被称为“真理之路”:以存在为对象,通过思想来把握,获得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识。第二条路则是“意见之路”:以非存在为对象,通过感官来把握,获得因人而异的意见。思想具有普遍性,存在也具有普遍性,惟有在思想中才能达到知识与对象的同一性,因而“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自然哲学家追问宇宙自然在时间上最原始的开端和主宰,本原就表现为时间上在先的质料性的东西——宇宙生成论。巴门尼德追问的是宇宙自然在本质上真正第一性的东西,即逻辑上在先的东西,存在就是逻辑上在先的东西——本体论(ontology,存在论):认为构成事物的材料并不是决定事物的根本,决定事物是它的定义、概念或本质。存在是万物中最普遍的东西,它使自然万物成为万物。存在/是(on,Being/tobe,Sein)的意义。第一,作为系动词“是”(在语言中,主词和宾词都是可变的,惟有连接两者的“是”是不变的,一切东西首先是,然后才是什么,这个“是”是使什么成为什么的根据和前提,“存在”先于存在者)\n第二,作为本质essence第三,作为存有existence第四,作为真理truth存在(是)的特点:第一,唯一性(连续、不可分):“存在不可分,因为它整个完全相同。它不会这里多一些,这样便会妨碍它连结;它也不会那里少一些,存在充盈一切。存在的东西整个连续不断,因为存在只能和存在紧接在一起。”第二,永恒性。不生也不灭。巴门尼德提出了两方面的论证。首先,从来源上看,存在无生成。假如存在是生成的,只有两种可能,或生于存在,或生于非存在。但这两种可能情况都不成立。因为如果它生于存在,就预先假定了另一个存在的存在,违反了存在唯一的规定;如果它生于非存在,则更加荒谬,因为存在绝不可能由非存在生成。其次,从时间上看,存在亦无生成。所谓存在,既不是过去曾经存在过,也不是在将来才会存在,而是整个地现在存在着。如果存在是生成的,就只可能在过去或将来生成,但这是于理不通的。因为如果它在过去或将来生成,那它现在就会不存在。所以无中不能生有,“生成是子虚乌有,灭亡同样不可言名”,存在只能是永恒的。第三,不动性。“存在被局限在巨大的锁链里静止不动,它无始无终,因为生成和消灭已被真信念所逐,消失得无影无踪。它保持着自身同一,居留在同一个地方,被在它所在的地方固定,强大的必然把它禁锢在这锁链中。”第四,完满性。存在“有如一个滚圆的球体,从中心到每一边都距离相等,它不应当在任何地方多一些或少一些。既没有什么非存在妨害存在的东西相联结,也不会在这里大一些那里小一些,它完全没有任何差别,从所有方面到中心的距离都相等。”第五,超感性,存在是思想的对象。一方面,思想的对象只能是存在,不能是非存在。“如果没有思想表达于其中的存在的东西,你便不会找到思想”。另一方面,存在也只能由思想把握,靠感觉是无能为力的。所以,既不要屈从来自众人的经验习惯,也不要“以你茫然的眼睛、轰鸣的耳朵和舌头为准绳,而要用理智把有关的争辩判明”。由此,巴门尼德提出了一个非常著名的哲学命题:“作为思想和作为存在是一回事情”。即是说,在感性认识中不可能确立知识与对象的同一性,唯有理性认识才能达到这一点。\n核心观点“存在是独一无二,不变不动,只能靠抽象的思维才能把握”与赫拉克利特的比较巴门尼德对哲学的贡献:首先,他关于两条道路或两个世界(本质世界和现象世界)的划分,确定了后来西方哲学所关注的基本方向。其次,他将“存在”确立为哲学研究的对象,奠定了本体论的基础;(ontology本体论/存在论——世界的本质;cosmology宇宙论——世界的本原、构成、运动等)再次,他不再象自然哲学家那样武断地宣称,而开始使用逻辑论证的方法,使哲学向理论化体系化的方向发展;他关于“作为思想和作为存在是一回事情”的命题确定了理论思维或思辨思维的基本形式:从语言中寻求线索。“真理”和“意见”的区分确立了唯理主义认识路线。3、芝诺(Zenon,盛年约在公元前468年)对运动的否定;对多的否定运用逻辑论证的方式来说明感性知觉的结论是虚假的,从而将思想的对象确立为惟一真实的东西。其实质是用逻辑证明来否定经验观察,用理性证明来否定感官知觉。否定运动的四个命题:“二分法”:运动着的东西在到达目的地之前须先完成行程的一半,而在完成行程的一半后,还须完成行程的一半的一半……如此分割,乃至无穷,因而它与目的地之间的距离是无限的,永远也达不到目的地意义:线段的有限和无限可分性的矛盾“阿基里追龟”:阿基里是希腊跑得最快的英雄,而乌龟则爬得最慢。但是芝诺却证明,在赛跑中最快的永远赶不上最慢的,因为追赶者与被追赶者同时开始运动,而追赶者必须首先到达被追赶者起步的那一点,如此类推,他们之间存在着无限的距离,所以被追赶者必定永远领先。“飞矢不动”:任何物体都要占有一定的空间,离开自己的空间就意味着失去了它的存在。飞矢通过一段路程的时间可被分成无数瞬间,在每一瞬间,飞矢都占据着一个与自己大小相同的空间,由于飞矢始终在自己的空间之中,因而它是静止不动的。意义:线段是由无限个点组成吗?运动和静止关系。“运动场”。芝诺认为这可以证明一半的时间等于一倍的时间。\n否定多的论证(自己看书P27)大小的论证(无限大与无限小的角度)谷粒的论证——明显与实际不相符合,但在理论上却难以反驳。4、麦里梭(Melissus,盛年约在公元前441年)首先,麦里梭修正了巴门尼德关于存在的空间特性有限(有定形)的观点,提出存在是无限的(只有无限的东西才是不受其他事物限制的,否则它就会成为二或者多了)。其次,麦里梭修正了巴门尼德关于存在有体积的观点。他的论证是:“如果它存在,它就必定是单一的,作为唯一的东西,它必定没有形体。如果它有体积,那么它就会存在着部分,并且就不再是单一的了。”再次,否认虚空的存在,并以此为前提证明存在的不动性。“因为虚空就是无有,无有的东西是不存在的”。既然没有虚空,存在就不能运动,因为一切都是充实的,没有可供它移动的空间。第三节鼎盛时期的希腊哲学第三节:鼎盛时期的希腊哲学大体上指公元前5世纪到4世纪40年代马其顿统一希腊以前的100多年,这是希腊城邦制从繁荣走向衰落的时期,也是希腊哲学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主要是雅典哲学,以逻辑论证为主要手段,修辞学和论辩术。哲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从作为整体的宇宙万物扩展到了人和社会,社会公正、国家本质、人生意义等问题正面进入哲学家们的视野。从宇宙生成论转向了形而上学或本体论。一、智者派所谓“智者”,古希腊语为sophistes,原本泛指有智有识有才之士。到了公元前5世纪时,“智者”一词则专指一批收费授徒、重点教授修辞学和论辩术并以此为职业的教师。显然,“智者”与“哲学家”(philosophos)不一样,虽然两者都与“智慧”(sophia)有关,但实际上他们所理解的“智慧”是不同的。前者自称“有智之人”(其实质是意见),后者则认为自己是“爱智之人”(与知识相联系)。他们将逻格斯从感性中完全提升出来,只考虑我们怎么说,“从概念到概念”,言之成理即行,展现了语言的本性,并借以发现人的精神本性——故又称语言哲学。——只要你掌握了论辩的技术,你就是是非善恶的标准。\n通过各种集会演讲、法庭辩论、问题解答等形式,智者们在给学生传授修辞学、论辩术以提高他们论辩技巧和获胜能力的同时,贯穿了批判迷信、抨击传统、藐视权威、高扬个性、崇尚感觉、鼓吹怀疑的思想内容,也正是由于这些内容和风气的传播,客观上起到了社会启蒙的思想解放的作用。1、普罗泰戈拉(Protagoras,约公元前490-421年)他生命中的黄金岁月是在雅典度过的,据说是第一个自称“智者”的人。普罗泰戈拉的著作有《论真理》、《论神》、《论相反论证》等,均已佚失,是古希腊第一个撇开世界本原问题的哲学家。(1)人是万物的尺度柏拉图在《泰阿泰德篇》中记载:“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河流在变化,人亦在变化,万事无定规,全看个人当下的感觉。按照柏拉图,这一命题的含义:“对我来说,事物就是对我所呈现的样子,对你来说,事物又是对你所呈现的样子,而你和我都是人”,“因而可以说,对于每个感知者来说,事物就是他所感知的那个样子。”刮风:不能说风本身是冷的,不同人冷热的感觉不一样。亚里士多德对“人是万物的尺度”的理解:“实际上是说正在认识或正在感知的人,因为他们有各自的感觉,所以说知识和感觉是对象的尺度。”普罗泰戈拉所说的衡量事物的尺度的“人”是单个人的人,尺度也即个体的当下感觉是万物的尺度。将事物的存在及其性质视为个人主观感觉的产物,否定了它们的客观性。。积极意义:它一反神是万物尺度的神话传统和人是自然产物的自然哲学传统,动摇了传统认为社会制度和伦理观念是由神创或自然天定的观念,把神、物、人的关系颠倒过来,使人成为衡量存在的标准,主宰万物的力量,可以看作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强调主体能动性的典型命题,对于破除外在的限制与束缚,启发人们重视自身价值,具有重要意义。(2)理论的相对性一切理论都有其对立的说法开创了主观辩证法。他把矛盾仅仅看做主观方面的分歧,言之成理即可成立,导致“一切皆真”的相对主义。\n收徒的规则:学生学成后打第一场官司如果赢了,才收学费。但有位学生所打的第一场官司正是控告他非法收费。即摧毁其自身又摧毁了其他理论。2、高尔吉亚(Gorgias,约公元前485-380年)生于西西里岛雷昂底恩,据说是恩培多克勒的学生。他是一位出色的政治活动家和演说家,以外交使节的身份长住雅典,教授雄辩术。他的代表作是《论非存在或论自然》,其主要内容在塞克斯都·恩披里柯的《反杂学》一书中得到了较为完整的保存。在哲学上,高尔吉亚通过逻辑推论揭露别人论点中的矛盾,高尔吉亚的目的在于批判爱利亚派的存在论。高尔吉亚的怀疑主义是为了证明一切对象都是假的,进而我们对客观对象的认识也是假的,再进而我们对这种认识的表述也是假的。“无物存在”“即使有物存在,也无法认识”“即使认识了,也无法告诉别人”“无物存在”的论证:如果有某物,那么它有三种可能:非存在;存在;既存在又非存在。非存在物存在——这是自相矛盾的。说非存在物存在就是说它既存在又不存在;如果非存在物存在,那么存在物就不存在了。存在物存在——(P33)既存在又非存在之物存在——(P34)“即使有物存在,也无法认识”“即使认识了,也无法告诉别人”(书PP34~35)二、原子论者及其先驱1、恩培多克勒(Empedocles,约公元前492-432年)是西西里岛的阿克拉伽人。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的色彩,集诗人的浪漫、哲人的冷静、宗教徒的虔诚和科学家的理性于一身。据说他是巴门尼德的追随者,写过《论自然》和《净化》两篇长诗和一篇散文《医论》。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只有古人记载的大约450行残篇。(1)四根说火、土、气、水是万物之根,是构成事物的基本元素。\n这四种元素本身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存在”。每个“根”都是单独的个体,是“一”,不能相互转化,众多的“根”依照不同的比例组合在一起,就产生出可感事物,而分解则是事物的消亡。(2)爱与恨火、土、气、水四根的动力“友好”和“争吵”爱的力量使四根组合而按照一定的比例生成万物,恨的力量使四根分解而毁灭万物,两种力量在事物的运动变化中交替占上风。(3)“流射说”与“同类相知”恩培多克勒认为,客观事物发出一种流射,当这些流射物与感官相接触而进入感官时,感觉就产生了。人的眼睛内部是一团火,周围包含着土和气,形成了薄薄的帷幕,水则在帷幕的四周流动。帷幕上有一些细小的孔道,让事物的流射可以穿过。感觉就是我们与客观事物之间同样的元素的对流,思想是我们体内的血液在对流。“同类相知”:“我们是以自己的土来看土,用自己的水来看水,用自己的气见神圣的气,用火看毁灭性的火,用友爱对友爱,用争吵见可悲的争吵”。2、阿那克萨戈拉(Anaxagoras,约在公元前500-前428年)生于伊奥尼亚地区的克拉左美奈。约20岁时到雅典讲授哲学,与当时著名的政治家伯里克利交往密切,后因不敬神的罪名被处以罚金并被驱逐出境。离开雅典后,他回到伊奥尼亚,定居在米利都的殖民地兰萨库斯,并死在那里。相传他也写过论自然的书,但只有别人转述的20多条残篇保存了下来。三个“第一”:他第一次把哲学从外邦带到希腊本土他第一次明确而公开地把精神性的东西──“努斯”作为事物运动最初动力,从而为后来的哲学革命奠定了基础。他第一次把看不见的物质元素“种子”作为本原,使自然哲学对事物内部结构的探讨更加深入。旋涡运动生成万物。\n(1)“种子”是万物的本原作为本原,“种子”具有以下主要性质:第一,“种子”性质永远不变。第二,“种子”种类和数量无限多。“无限”首先指种类上的无限,即有多少类事物就有多少类种子。其次是数量上的无限。万物都混合在一起,数量无限多,体积无限小。第三,“种子”是混合而存在的。在阿那克萨戈拉看来,没有什么东西是完全纯粹的,如纯白、纯甜、纯肉等等。实际上,事物的本性是由在它之中所包含的那个最多的成分所决定的。第四,“种子”没有运动能力,需要另一种力量在外部起作用。这种力量就是“努斯”。(2)心灵(“努斯”)是运动的原因“其它的东西都分有每一事物的一部分,只有心灵是无限的、自主的,它不与任何东西相混合,而是单一的、独立自为的。……在万物之中,它是最精粹和最纯洁的。它有对万物的一切知识和最大力量。心灵还主宰着一切有灵魂的东西,不论是较大的还是较小的。心灵也主宰着整个漩涡运动,使这种旋转开始。……心灵知晓一切被混合的东西、被分开的东西和被区别的东西。一切将要存在的、一切过去存在但现在已不复存在的、以及一切现在存在而且将来也要存在的东西,都为心灵所安排。”心灵是永恒的、无限的、无形的、独立自为的、知晓一切并支配一切的,是安排宇宙秩序的第一推动力。提出异类相知3、留基波和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德谟克利特他一生游学四方,知识渊博,著述甚多。从第欧根尼·\n拉尔修保留的著作目录表看,他的著作分为十三组共五十多部(篇),内容涉及伦理学、物理学、数学、文学和技艺共五大类,几乎涵盖了当时所有的知识领域,所以马克思和恩格斯称他为“经验的自然科学家和希腊人中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一、宇宙论:(1)原子与虚空据亚里士多德记述,“留基波及其信徒德谟克利特主张充实和虚空是本原。他们分别称它们为存在和非存在。充实而坚固的是存在,空虚而稀薄的是非存在。虚空并不比物体缺少什么,因此他们说存在与非存在同样存在。这二者一起构成万物的质料因。”辛普里丘也记载说,他们“认为本原在数量上无限,它们是不可分割的原子,这些原子由于它们的充实而不可割裂。它们之中没有虚空存在。分离的产生则是由于复合体中存有虚空”。他认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或者说存在和非存在。“原子”在希腊语中为atom,直接的含义是“不可分割的东西”。原子的基本性质:不可分;内部充实坚固,没有虚空;数量无限;“不能为感官所感知”;因为形状、次序和位置上的不同而相互区别;在虚空中相互碰撞构成万物;原子的聚散就是万物的产生和毁灭。所谓“虚空”(tokenon)虽然空虚而稀薄,但同样实在,亦是本原之一,因为不同的原子只有在虚空中才能运动从而形成万物。他对存在、非存在概念重新界定:存在就是充实,非存在就是空虚。(2)原子与运动原子运动的图景:在广袤无垠的虚空中,许多不同形状的原子彼此聚集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漩涡运动。在漩涡中,物体相互撞击,以各种方式不停旋转,继而开始分离,相似的就结合起来。但是,当它们的数量众多以至无法再均衡旋转时,轻的就被抛到周围的虚空里,其余的则留在中心,凝结成大地。灵魂也是由原子构成的(更加精细和活跃的)。否认了心灵的独立性,否定了外在的精神动力。一切都归结为必然性,是一种机械决定论思想。对后世的唯物主义和自然科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n最大的困境:无法解释世界最初的动力来源问题。二、认识论【影像论和约定论】每一个物体都会发出一种与自身形状相似的影像,它透过空气,并促使相近的空间的空气改变其分子的排列,进而又使相邻的空间产生同样的过程,如此递进。直达感官,在我们的眼睛里压下印记,从而形成感觉和思想。但他认为,人的感性知觉具有约定的性质。“颜色是约定的,甜是约定的,苦是约定的,实际上只有原子和虚空。”感觉因人而异。暗昧的认识——通过感觉得到的知识(私生子)真理性的认识——通过理性得到。(嫡出的)承认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前提,但轻视感性认识三:伦理学和政治学尊重必然性,过有节制的生活;反对专制提倡民主P42“在一种民主制度中受贫穷,也比在专制统治下享受所谓幸福好,正如自由比受奴役好一样”。坚持正义和遵守法律。德谟克利特的名言应该做好人,或者向好人学习,不学习是得不到任何技艺、任何学问的。一生没有宴饮,就像一条长路没有旅店一样。应该深切想到人生是变幻无常而且很短促的,它常为许多不幸和困难所烦扰,因此应该仅只安排一个中等的财富,并且把巨大的努力限制在严格的必需的东西上。有很多人,并没有学过道理,却生活得很合理。一切亲人并不都是朋友,而只有那些有共同利害关系的才是朋友。从智慧中引出这三种德性:很好地思想,很好地说话,很好地行动。德谟克利特的名言身体的美,若不与聪明才智相结合,是某种动物性的东西。\n对那些愚蠢的人加以赞颂,是大大地害了他们。忘了自己的缺点,就产生骄傲自满。言辞是行动的影子。一篇美好的言辞并不能抹煞一件坏的行为,而一件好的行为也不能为诽谤所玷污。勇气减轻了命运的打击如果对财富的欲望没有餍足的限度,这就变得比极端的贫穷还更难堪。因为最强烈的欲望产生出最难当的需要。共同的贫穷比每个人孤立地受穷更难堪,因为这样就什么救助的希望都没有了。德谟克利特的名言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更加强。应当拒绝一切无益的享乐。生活的目的是灵魂的安宁,这和某些人由于误解而与它混同起来的快乐并不是一回事。由于这种安宁,灵魂平静地、安泰地生活着,不为任何恐惧、迷信或其他情感所扰。卑劣地、愚蠢地、放纵地、邪恶地活着,与其说是活得不好,不如说是慢性死亡。追求对灵魂好的东西,是追求神圣的东西;追求对肉体好的东西,是追求凡俗的东西。使人幸福的并不是体力和金钱,而是正直和公允。医学治好身体的毛病,哲学解除灵魂的烦恼。三、苏格拉底与柏拉图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399年)出生在雅典,父亲是石匠,母亲是产婆。身材矮小、头颅硕大、面目丑陋、性格怪异、不修边幅、一年四季光着脚、披着破旧的衣服与人讨论各种问题,或者仰面朝天思考哲学问题。苏格拉底必死之谜:直接民主制的前提条件——直接民主制与专家治国论的对立(一)美德即知识1、认识你自己:真正的智慧只有神才配享,而人只是爱智慧。\n“时至今日,我仍然遵循神的意旨,到处察访我认为有智慧的人,无论他是本城公民还是外地人;每想到有人不聪明,我就试图通过指出他是不聪明的来帮助神的事业,这个事业使我无暇参与政治,也没有时间来管自己的私事。事实上,我对神的侍奉使我一贫如洗。”自然界是神的智慧对象,人无法认识。人只应该关心自己身边的事情。认识自己就是认识心灵的内在原则,亦即德性。“未经理性审视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一个人只有真正认识了他自己,才能实现自己的本性,完成自己的使命,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研究正义、美德、勇敢、虔敬等问题,发现人的共同的普遍的本质,而不是去认识自然。因此西塞罗说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上拉回了人间。2,德性即知识德性:arete,原指事物的特性、品格、特长、功能,亦即使一事物成为该事物的本性,人的德性是人之为人的本性。德性由神平均分配给每一个人,因而人人都具有德性,但只是潜在的拥有,人并不是生下来就符合人的本性,只有在理性的指导下认识自己的德性,才能使之实现出来,成为现实的和真正的善。后天的教育就是把潜在于自身的内在原则揭示出来,使人认识自己心灵的向善本性。美德就是关于善的概念(绝对的、普遍的善)的知识。真与善相统一:人有理性,理性必然会引导他走向善!“知识即德性,无知即罪恶”“无人有意作恶”;——理性主义伦理学的创始人。问题:知=行吗?对德性的理论知识就等于德性行为吗?人性等同于理性吗?激性和性格等非理性部分的作用呢?德性在人的生活行为中究竟怎样产生出来的呢?(二)神学目的论\n努斯——逻格斯之基础;宇宙之目的。努斯使万物运动变化呈现出规律、秩序,推动和安排万物——以“善”为目标来统一整个宇宙,事物的产生、消灭和存在的原因,就看哪一种状态对它最好。努斯通过逻格斯使整个宇宙变成了一个合目的的系统,这个系统把万物都安排成一个有序的链条,从低级到高级,然后日益趋向最终目的,这个最终目的也是最初的动因。逻格斯成为努斯的一种手段和工具。神把灵魂赋予人,人有理性的努斯,表现为自由意志,自然界是一个以人为目的系统,人则以认识神,即最大最高的努斯为最终目的。机械论与目的论的区别?(三)助产术苏格拉底以他是“高贵、健壮的助产婆芬尼兰托的儿子”为自豪,宣称他也“习于施行同种技术”。只不过,他母亲接生的是肉体,他接生的却是事物的共相或定义。“他们能做到这一点,并不是因为从我这里学到了什么东西,而是因为他们在自身中发现了许多美好的东西并把它们产生出来”,他自己扮演的始终只是助产士的角色。苏格拉底在施行助产术时所采用的方式是问答法,即通过发问与回答的形式,运用比喻、启发等手段,使对方对所讨论之问题的认识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普遍,一步步逐渐深入,最后得出正确认识,生下自己孕育的真理胎儿。这种方法,一般被总结为四个环节:反讥、归纳、诱导和定义。——认识方法:辩证法(dialectike)。辩证法本义是“对(die)话(logos)”。智者:针对对方的观点提出相反的立论;苏格拉底通过在辩析中发现矛盾、揭露矛盾,然后找出一致同意的论点,最终达到永恒的真理,即:由对具体的片面的意见的否定,一步步引向普遍的、确定的知识,是一种积极的辩证法。认识的目的——是什么?着重追问“是什么”——事物一般、普遍的类本质,它们是事物存在的根据,是确定性、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知识。归纳法和普遍定义。\n2、小苏格拉底学派(1)麦加拉派:善即存在(普遍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对个别事物的判断会使人陷入自相矛盾之中)麦加拉派因其创建于西西里岛的麦加拉城而得名,按它的思想特色,也被人们称作辩论派和辩证法家。它的创始人是欧几里得(Euclides,约公元前450-369年),重要代表有欧布里德(Eubulides,公元前4世纪)等人。说谎者悖论:“我在说谎”“隐藏者”:有人问:“你认识你父亲吗?”答曰:“认识”;又问:“你认识隐藏在幕后的那人吗?”答曰:“不认识”;问者说:幕后就是你父亲,所以你不认识你父亲。“谷堆”:一粒谷不成堆,再加一粒仍不成堆,在什么时候再加一粒而成堆呢?“秃头”:掉一根发不成秃头,再掉一根也不成,掉到何时才成秃头呢?(2)昔尼克派(犬儒学派):创始人安提斯泰尼(Antisthens,公元前444-366年)经常在一个名为库诺萨各(Kunosarges,意为“白犬”)的体育场与人交谈而得名。不仅如此,“犬儒”这个名称也标志着他们生活方式的特点。犬儒派的另一重要代表是西诺普人第欧根尼(Diogenes,约公元前404-323年)。宣扬随心所欲的生活态度,鄙视社会习俗和道德规范,以自然本性来对抗认为矫饰。(中国的道家)第欧根尼是安提斯塞尼的学生,他是实践犬儒派哲学的典型,并自号为“犬”。他四处游荡,衣衫褴褛,住在雅典的大街和市场上,有时也睡在木桶里。据说亚历山大大帝遇到他的时候,曾经同情地询问能够为他做些什么。第欧根尼的回答是:请你让开,你挡住了我的阳光。他声称自己的生活方式与赫拉克利特一样,爱自由胜于一切。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有智慧者的财产。他嘲笑高贵的出身、显赫的名声及诸如此类东西,称它们是邪恶的艳丽妆饰。他主张抛弃音乐、几何学、天文学等的研究,把它们认作是无用的和不必要的。——放浪形骸,我行我素的生活统称“犬儒主义”\n(3)昔勒尼派:善即快乐昔兰尼派因其创始人阿里斯底波(Aristippos,公元前435-350年)出生于北非的昔兰尼城而得名。他与苏格拉底交往较多,也熟悉普罗泰戈拉的学说。昔兰尼派的特点,一是快乐原则,二是实用倾向。他们把苏格拉底的善规定为快乐,认为寻求快乐是人的本性,一切美德都不过是促进快乐的手段,快乐就是生活的目的。即使是从最不光彩的行为中产生的快乐也是善的,因为虽然行为不合理,但是它所产生的快乐却是人们所希求的,因而是善的。肉体的快乐远胜于灵魂的快乐,他们注重的是肉体而不是灵魂。3、柏拉图的理念论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前347年)他出生于雅典,父母为名门望族之后,从小受到了完备的教育。他早年喜爱文学,写过诗歌和悲剧,并且对政治感兴趣,20岁左右同苏格拉底交往后,醉心于哲学研究。苏格拉底之死,使他对现存的政体完全失望,于是离开雅典到埃及、西西里等地游历,时间长达十多年。公元前387年,已届不惑之年的柏拉图回到雅典,在城外西北角一座为纪念希腊英雄阿卡德穆而设的花园和运动场附近创立了自己的学校。这是西方最早的高等学府,后世的高等学术机构(Academy)因此而得名。创立学园后,他除了两次赴西西里岛企图实现政治抱负之外,一直在学园里忙于研究、教学、著述和领导等工作。公元前347年,柏拉图以80高龄去世。(1)理念论所谓“理念”,柏拉图使用的原文是idea和eidos(多数时候用的是前者),它们均出自动词idein(看),本义指“看见的东西”即形状,转义为灵魂所见的东西。普遍的概念、共相或形式。理念(Idea):强调是人的理智所认识的,在理智之中存在。型相(form):强调它向人的理智所显示的是普遍的真相。——对苏格拉底的继承与发展首先,理念是事物的共相。理念是通过对事物的抽象而形成的普遍共相,亦即事物的类概念或本质;其次,理念是事物存在的根据。个别事物是由于分有了理念而成为这一事物的,离开了理念就没有事物;再次,理念是事物摹仿的模型。理念是事物之完满的模型,事物则是理念的不完满的摹本,事物是因为摹仿了它的理念而成其为事物的;\n最后,理念是事物追求的目的。理念是事物的本质,事物存在的目标就是实现它的本质,从而成为完满的存在。特点:第一,本质性。第二,超验性。第三,不变性和永恒性。第四,真实性和客观性。第五,单一性。第六,等级性。善:完善或完备无缺。善一方面将真理赋予客观对象,一方面使认识主体获得认识能力和关于客观对象的知识。善是万事万物追求的终极目的和创造世界的根本动力。理念现实事物神(建筑师,工匠)以善的理念为指导,将各种理念加诸原始混沌的“物质”。世界分为存在,非存在,既存在又不存在。神正论理念与具体事物的关系可知的理念是可感的事物的根据和原因,可感的事物是可知的理念的派生物。一是“分有”。具体事物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们分有了同名的理念。“如果在美自身之外还有美的事物,那么它之所以美的原因不是别的,就是因为它分有美自身。每类事物都是如此。”分有物只能在一定的程度上与被分有的理念型相相似,但不要能达到等同的程度,如:一个美的形体具有最小程度的美,一切可美的事物的可感性质具有稍多的美,本性为善的灵魂具有更多的美,体现了善的法律制度最美。二是“摹仿”。造物主是根据理念来创造具体事物的,所以事物因摹仿理念而存在。“木工是根据理念来制造我们所使用的床和桌子,按床的理念制造床,按桌子的理念制造桌子。其它事物亦同样。”神圣的原型,神圣的募仿物,人工的原型,人工的募仿物。募仿的募仿(神圣的募仿物如:自然物或可感世界,是人工的原型;影象或画是对这些募仿品的募仿。)“分有说”的困难:A、最确定的对象只是伦理行为,卑贱物有型相吗?“分有”\n不是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B、众多个体不可能分有一个型相,是全部还是部分分有?“分有”不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C、“分有”不是被思想所把握的概念与概念的关系,即型相不等同于普遍概念。D、“分有”不等于个体之间的相似关系,即型相不等同于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否则会出现第三者问题E、“分有”不是认识者与认识对象之间的“募仿”关系——理念世界对可感世界不起任何作用(2)可见世界(意见)与可知世界(知识):一类事物有一个理念,各式各样的事物有各式各样的理念。不同的事物组成了事物的世界,而由它们的理念所组成的总体就是柏拉图所谓的理念世界。在他看来,前者是可感世界,后者是可知世界。1、“日喻”2、“线喻”3、“洞喻”(3)回忆说与灵魂转向说柏拉图象巴门尼德一样否定了感觉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因为不可感知的、普遍的、绝对的理念不可能来源于我们对事物的感觉经验,这就彻底断绝了通过感觉经验认识理念的可能性。既然我们不是通过感觉经验,那是通过什么方式认识理念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柏拉图提出了“回忆说”。灵魂原本高居于天上的理念世界,“那时它追随神,无视我们现在称做存在的东西,只昂首于真正的存在”,所以它对理念领域有所观照,具备一切知识。灵魂附着于躯体之后,由于受到躯体的干扰和污染,因此而遗忘了一切。只有经过合适的训练,灵魂才能回忆起曾经见过的东西。因此,回忆的过程也就是学习的过程,“所有的研究,所有的学习不过是回忆而已”。它拥有的知识是理念对理念的把握。\n虽然我们不可能通过感觉经验来认识理念,但是认识理念却又必须依靠感觉经验。换言之,感觉在对理念的回忆中具有某种诱导的作用(感觉是剌激人回忆起知识的媒介或机缘)。柏拉图的回忆说以粗糙的形式第一次提出了先验论的问题(回忆不断上升,需要灵魂的主体能动性,灵魂(努斯)具有主观能动性)。天赋观念:先天形式:(5)辩证法——纯粹哲学范畴之间的自我否定和对立统一关系理念之间的关系有而且只有三种可能情况,即全部能结合、全部不能结合、有的能结合有的不能结合。柏拉图对存在、不存在、运动、静止、相同、相异这六个最普遍的理念(种)进行考察,得出了结论:存在、不存在、相同、相异可以互相结合;这四个理念与运动、静止也可以互相结合;但运动和静止不能互相结合。这就证实了前面所说的第三种可能:有的理念能结合,有的不能结合。通种论:——理念之间的相容性。不能结合的理念:对立双方都有其真理性的一面,它们只有在一个高于它们的第三者、即一个更普遍的“种”概念之下才能统一起来。动与静不同,但在“存在”这个概念中可以统一,存在既可是动的也可是静的。“一”不是“多”,“一”和“多”在非存在下可以结合起来。灵魂学说和理想国【灵魂学说】-灵魂统摄肉体,人的本性在于灵魂,人利用身体达到一定的目的,身体能有益于、或者有害于灵魂。在柏拉图看来,灵魂是由不同的部分或要素构成的。他把人的灵魂区分为理性、激情、和欲望三部分。理性控制着思想活动,激情控制着合乎理性的情感,欲望支配着肉体趋乐避苦的倾向。圆形的头脑是理性灵魂的居处,它位居全身顶端,以便高瞻远瞩,指挥全身;胸部是激情灵魂所在地,置于理性之下并受其指挥;腹部则是欲望灵魂的居所,受理性和激情制约。\n理性使人与动物相区分,是人的灵魂最高原则,是不朽的,与神圣的理念相通;激情与欲望是可朽的,动物和人都具有激情,但只有人的激情才是理性天然的同盟者。欲望专指肉体的欲望,服从理性则成为德性,背离理性则成为邪恶。灵魂马车:理性是驾驭者,激情是驯服的马,欲望是桀傲的马。灵魂的善恶取决于驭马者驾驭着这辆马车,还是桀傲的马不受控制地拉着马车任意狂奔。有害影响也是通过灵魂中的欲望而起作用,当理性原则支配着灵魂时,灵魂正当地统摄着身体;反之,当欲望原则支配着灵魂时,身体反常地毁坏着灵魂。灵魂始终支配着身体活动,即使身体对于灵魂的的有害影响也是通过灵魂中的欲望而起作用的。理性的德性:智慧;意志的德性(激情:根据理性命令来发动行为):勇敢;欲望的德性:节制。当灵魂的这三个部分者格守自己的德性时,整个灵魂也就达到了自然和谐,即为最高的德性:正义。理想国社会分工原则——自然禀赋。专业分工:统治者:哲学王(武士的指导者),武士(执行者,保卫者);生产者但各个阶级地位平等,反对强权即公正。四德:统治者:智慧,保卫者:勇敢,劳动者:节制,社会各阶级各守其职:正义共产共妻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