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8-25 发布 |
- 37.5 KB |
- 3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书摘――《儒家哲学》新
书摘——《儒家哲学》梁启超著听梁启超将儒家道术\n简要目录第一讲:儒家哲学是什么?第二讲:为什么要研究儒家哲学?第三件:儒家哲学的研究方法第四件:两千五百年儒学变迁概论第五讲:儒家哲学的重要问题\n第一讲:儒家哲学是什么?首先,中国无“哲学”。哲学一词是日本人从欧文中翻译过来的。即“Philosophy”,希腊译语为“爱智”,是西方人解释的求知识的学问。西方主张,哲学起于人类的好奇心。古人见自然之形色各异,遂觉惊讶,始而怀疑,既而研究,于是成哲学。而儒家专讲人之所以为人,人与人之关系,所研究的问题及起源,均与“Philosophy”不符。\n西方哲学的发展略述\n宇宙论,本体论宇宙万有,由何而来?唯心还是唯物?造物主及神是有是无?……\n论理学如何去研究宇宙论所提出的问题呢?总要有个方法规范吧,于是论理学诞生。知识从何而来?是主观演绎还是客观归纳?……\n认识论问:我们凭什么去研究宇宙?答:凭知识问:那么知识本身到底是什么东东?答:这……如不穷究本源,那么所有的研究最终都只是砂上楼阁,故,除认识论外就无所谓哲学。\n中国学问行为的学问,而不是知识的学问。以研究人类为出发点,研究人之为人之道,怎样才算一个人?人与人相互有什么关系?世界学问可分为三类:印度、犹太、埃及等东方国家专注人与神的关系,希腊及现代欧洲专注于人与物的关系,中国学问异于此二者。\n梁公对儒家哲学的概述儒家哲学范围广博,概括起来,其功用所在,可以《论语》“修己安人”一语括之。其学问的最高目的,可以《庄子》“内圣外王”一语括之。修己以至内圣,安人以至外王。其中条理,《大学》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n梁公对儒家哲学的概述儒家哲学的范畴:智仁勇,天下之达德也。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儒家的缺点:没有从论理学认识论入手,空疏而不精密。(恐怕,中国人说话作文爱泛泛而谈,做学问犹泛而不精的毛病皆出于儒家和古代讲求含蓄蕴藉的文学。大概也许或者是,可能也许差不多……——笔者注)\n东方哲学的热点话题性之善恶,孟荀所讨论。仁义之内外,告孟所讨论。理欲关系,宋儒所讨论。知行分和,明儒所讨论。——具体内容参阅第四讲\n儒家道术中国既无哲学,那么儒家道术又是什么意思呢?庄子《天下篇》说: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道是讲道学本身,而术是讲如何去做,才能圆满。儒家哲学一面讲道,一面讲术,一面教人该做什么,一面教人如何去做。故“儒家哲学”=“儒家道术”\n第二讲为什么要研究儒家道术?其一拥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什么?中国思想,除儒家以外未尝没有其他学派,但,自孔子以来,连续不断的还是儒家势力最大。梁公认为,儒家不算中华文化的全体,但如果从中华文化中抽去儒家,则所剩无几了。\n其二儒家道术,大部分不含时代性、地域性,不可以为时代古思想旧而抛弃之。例如,不花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利用厚生,量入为出、养人之欲,给人之求、智仁勇三者等,既无时代性也无地域性。其三玄学色彩极淡,近于科学精神\n第三讲:哲学的研究方法1、问题的研究法2、时代的研究法3、宗派的研究法这三种方法各有长处亦各有不足。\n问题的研究法即,把哲学中的主要问题提出来,研究其内容、从古到今各家就此的主张等优缺:对同一问题,有系统了解,但各个问题之间有连带,不能尽述。\n时代的研究法专看个学说的形成发展变迁及流别。分时代讲。优缺:几千年的学术尽收眼底,但哲学的基本问题又被截为几段,看的断断续续,很不痛快。\n宗派的研究法顾名思义,划分宗派来研究哲学。优缺:各派起源变迁流别,上下千古,一线相成,但不能得时代的背景和问题的真相。\n第四讲:儒家的变迁概述梁公原文太过深奥,流派众多,纷繁复杂,难以概括,故只用其引文部分,加以概述。梁公引文:儒家道术,不独讲正心修身,还要讲治国平天下,所以,两千年来政治,好的坏的方面,儒家道术,至少要占一半。儒家之外,亦有诸多学说,大凡一家学说,不能不受旁种学说的影响,恰似,儒家为主人翁,但来客众多,常常影响到主人嗡的态度,亦随时变迁。\n儒家的重要客人之一先秦时代,有六家九流,其中势力最大,几与儒家相抗的要算道家、墨家,以后才发生法家、阴阳家、农家等。最盛时,也可以与儒家对等,甚至更胜,不过为时很短。这几家无论是赞同儒家还是反对,儒家本身都会受到影响。\n儒家的重要客人之二汉初道家极盛,魏晋后更由九流之一变身道教。道教的发生也对儒家影响极大。魏晋之间,道家全盛.。此时学者认为,儒道同源,不加排斥。儒家的重要客人之三东汉末至隋唐,佛教从西方输入。唐代佛教全盛,儒学在唐最无光彩。\n及至宋代,可谓佛道儒三家融通时代,亦为儒学成熟时代。唐以前,全为印度佛教,唐中叶——约武后时代,渐渐创立中国佛教。分为禅宗、华严宗、天台宗三派。禅宗慧能讲:即心是佛,主张顿悟,厌读经典。华严宗澄观讲:事理无碍,事事无碍,理理无碍,调和了儒家求现世与佛教求极乐的问题。天台宗讲修生养心的方法。唐代佛教\n儒家的重要客人之四近世晚明时代,基督教从欧洲传到中国,携带西方哲学及未成熟的科学。在当时虽未兴盛大昌,但至近代,儒学几乎被其完全排斥掉。欧洲新的政治理论,亦对儒家有极大影响。然而儒家的特色在于不专在知识,最要在力行在实践。“不在多言,顾力行则如何尔?”\n第五讲儒学的几大问题真讲儒学,其实又没有多少问题,因为儒家是不重知识的(重在力行),而问题多属知识方面的。西方哲学之所谓“爱智”,与儒家是截然不同的。近人批评说“哲学不过拨弄名词而已”,语虽过火,但事实也确如是。提出几个问题,然后,彼此辩论,孔子时代是没有这样做的,这都是后人的事。\n儒家争论的问题问题一:性善恶的问题问题二:天命的问题问题三:心体问题\n一性善恶的问题孔子之前,性是不含好坏的,“性”造字的意思是“生”加“心”,表示生命的心理。论语中有: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贾谊引用孔子的话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中庸起句便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説卦》中说:穷理尽性,以至于命。\n孔子在此问题上,说的话极含混,极概括,到了孟子荀子,就偏向两级。孟子主性善: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公孙丑》: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善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若夫不善,非材之罪也。人本善,失去本性,为习染所误,才会作恶。以水为喻。\n荀子主性本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性之所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情然而心为之择,谓之虑,心虑而能为之动,谓之伪。积虑焉能习焉而后成,谓之伪。人天生本质是恶的,人为陶冶逐渐变善。\n荀孟的观点何以不一致?孟子讲教育之可能,荀子讲教育之必要。他们主性善或性恶,都是作为教育手段。孟子以水为喻,荀子以矿为喻。总之,对人性若不加以教育,听其自由,必定堕落。\n后世学者的观点告子:性如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善与不善,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王阳明: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n二天命问题古代的天,是有意识的人格神,直接监督一切政治。而且愈古这种观念就越发达。把天命那种超自然的观念变成无声无臭的自然法则的思想在周初已经成熟。而到孔子,则离开了拟人的观念,而为自然的观念。\n孔子时代的天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荀子认为,天不是另有主宰而是一种自然现象,而且人能够左右它。乾元统天、先天而天弗违墨子主张天有意志和知觉,能观察人的行为,为万物之主宰。阴阳家深感自然界力量之伟大,人类无之如何儒家讲:人能弘道,非道弘人。\n查看更多